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3-03-29 22:2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改革

篇1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但从来没有一种可以称作 “ 万应灵方 ” 的教学方法。现代教法的改革,在弥补传统教法的不足方面,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也难免带有片面性,实施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全盘否定传统教法的困境。教学实践证明:脱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片面强调培养能力,就成了海底捞月;不顾学生原有水平与接受能力,一味追求高速度、高难度,就成了揠苗助长;不讲全面发展和打好基础,盲目提介发展个性,就成了野马脱缰。因此,又有不少从事教育工作的有识之士发出了 “ 回到基础上去 ” 的呼声。巴班斯基说得好: “ 从实际意义来说, ‘ 教学方法 ' 的概念总是综合的,懂得这一点,在实际过程中就不会人为地把各种方法割裂开来。 ”

教学改革,不能搞 “ 一刀切 ” , “ 一个模式 ” , “ 一律化 ” 。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多种教法互相渗透、互想配合、互相补充的有机组合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老师积极行动、自觉钻研,从不追求花架子,一切从实际出发,对自己所教的这门课某章、某节教材,都力求做到因教材制宜,因学生制宜。既不全盘否定,又不因循守旧,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既敢于破除传统的陈腐教育观念,又有善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改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针对教学评价的改革,实施评价多元化。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以多元的标准、内容和方式全面地评价学生,从而在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中有力地推进了创新教育。例如:通过开展课外读书,动手动脑制作、故事会、演讲会、主题辩论会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有趣竞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品德得以充分发挥,智慧的火花得以爆发。

篇2

一、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业务素质是核心,文化素质是基础,身体心理素质是前提,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学习理论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以此为基础,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培育出适应社会的各类人才。

二、教师要树立勇于创新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不竭的动力源泉”,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知识、创新意向、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创造能力。教学要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能力、个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当前,世界各国在教育普及程度和知识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越来越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并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加以重视。而造就创新人才的途径是教育,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以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带动教育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敢于对现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进行改革。教师要能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教师要树立以终身教育为信念的价值观,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向学生提供真正理解知识社会的钥匙,引导其学习,促使其终身学习,因此,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引导水平,并且首先自己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使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优良的个性品质和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要彻底改变那种“学校几年充电,社会一生放电”的传统教育观念,不仅重视知识的存量,更要把握好知识的增量。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应始终处在终身教育的大环境中,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水平。

篇3

1 EDA教学的重要性

EDA是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以EDA软件工具为开发平台,以硬件描述语言HDL为设计语言,以大规模可编程器件FPGA/CPLD为载体,以ASIC/SOC芯片为目标器件,以电子系统设计为应用方向的电子产品自动化设计新技术。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传统的电路设计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电路设计的要求。而EDA技术在面对当今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集成度高、需要及时融入新技术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应性。因此,EDA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电子设计的新手段,代表了电子设计的新潮流。 据了解,在很多西方国家,EDA技术已经融入教学并且占有重要地位。不管从科技发展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还是为了我国电子行业能与国际上形成更有力的竞争,我们都应该引进和学习新的EDA技术,培养更多这方面专业素质的人才适应竞争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在高校开设EDA课程,而且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深入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做出一番深入的探索。

2 本校EDA教学的实施

从2007年开始,我校在电子类两个专业开设了《EDA技术》这门专业课,开始了EDA教学尝试。由于我们是职业院校,给学生定下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看懂或组建EDA电子系统的初步能力;具有利用EDA及其VHDL语言设计电子系统的初步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将其划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讲述EDA技术基本概况、CPLD/FPGA的结构及原理;第二单元介绍EDA的设计工具软件Quartus II以及原理图设计方法;第三单元讲述VHDL语言以及简单逻辑电路的设计;第四单元讲述组合逻辑电路系统设计;第五单元讲述时序逻辑电路系统设计;第六单元为有限状态机设计。在整个课程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去设计一个逻辑电路,怎样去设计,以及如何将设计好的电路通过CPLD/FPGA器件来实现”上,希望通过学生了解一种器件,掌握一门语言,熟悉一种设计工具。

本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在学校及分院领导的重视下,我们配置了EDA实训室。该实训室共50台学生机以及1台教师机,并配备投影仪及实物展台。同时我们将课程开设在实训室,通过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练习的理实一体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培养了一些不错的EDA人才。与此同时,考虑到EDA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将其开设到微电子专业,同时将编程语言更改为更接近于高级设计语言的Verilog HDL,并将实验设备主要器件从早期的CPLD更新为FPGA,满足EDA技术发展的需求。

3 EDA教学改革

EDA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教学在高校中已经存在了好多年。在所有的电子类专业中,我们都需要开设数字电子技术这门专业基础课,它的理论性以及工程实践性很强。在职业院校里,它的任务是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安排若干个实验项目,有时会利用仿真软件multisim做模拟,有时会直接利用实验箱。在利用实验箱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存在接触点不稳定、损耗大、实验功能单一等等诸多的缺点。而且由于元器件不断重复使用,加上连线的可靠性变差,容易产生接触不良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将EDA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融合而成一门专业课,在讲授数字电路的同时,通过EDA技术,让学生掌握设计以及实现的方法。将EDA引入数字电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来进行数字系统设计和模拟仿真,这种实现方法易于修改、易于实现并且安全,同时排除了学生对设备安全的担忧。利用EDA工具,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做不同的尝试,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鱼类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水产养殖

鱼类学是水产养殖及水族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也是学习饲料学、疾病学、鱼类增养殖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1]。鱼类学学习的效果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协调性不够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鱼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水产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针对鱼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手段,希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1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在鱼类学教学课程中,教师基本都按照经久不变的教学大纲进行“填空式”的教学,缺少近些年新概念和知识的引入,使得鱼类学与其他实践性更强的相关课程缺乏连贯性[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能降低;而且,鱼类学教学课件华而不实,教师教学内容单一、延展性不强。

1.2理论与实践脱轨

鱼类学教学偏重于理论性教学,往往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2]。鱼类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实物”的课程,概念性和专业性极强,各种鱼类结构等差异加大,单凭教师的理论课程讲解,不与实际鱼类连接起来,学生很难消化,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3实验教学效能较低

虽然开展了鱼类学实验内容,但在实验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死板,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按部就班操作就能得到实验结果。这种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限制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实验教学的效能也比较低。很多教师在实验课程上给学生讲解了试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之后,就不管学生的实验操作,只重视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和出现的问题不知如何分析,导致学生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去做实验,从而缺失了对科学的真实性和严谨性的认识。

1.4与当今水产行业现状脱轨

现在很多高校都把鱼类学仅仅当成是一门课程来学习,单单学习了课本上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却没有把行业中相关专业最新发展的概念延伸进来,导致学生在后期的社会实践中出现动手能力不足、实验方法与相关产业研究发展不匹配等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

2.1改进教学模式,增强学习效能

2.1.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课堂信息量。关于鱼类学课程内容和模式的调整,关键在于怎样调整才能够改善学生学习效能。鱼类学是水产专业学生学习课程专业知识的地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和专业意识的形成和提高[4]。鱼类学包括鱼类的形态结构、系统分类和生物学基础3个部分,其中鱼类的形态结构和系统分类内容比较直观,实验性也比较强,而鱼类的生物学基础则比较侧重水产相关生产实践[5]。在课程教学当中,应该把部分内容,例如鱼类的摄食、繁殖、鱼类与生物环境等转移到养殖基地进行,采用边讲边实践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如此,教学效果优于仅在室内讲解。2.1.2多模式共同教学。有研究人员做了相关调查,在鱼类学授课过程的传统授课模式和现代授课模式中,板书教学模式(72.8%)略大于多媒体教学模式(68.6%)[1]。传统的板书形式教学中,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板书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亲和力是多媒体教学模式所缺失的优点;然而,多媒体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图片视频信息量,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在调查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最想要的教学模式(91.7%)。另外,荣昌校区水产系水生动物标本室具有多种鱼类浸制标本,应多开放标本室,让学生自主认识鱼类标本,经过思考后,再接受课堂讲解,加深记忆;并可借助标本室的鱼类骨骼标本和剥制标本,详细了解鱼类的生物学特征[6]。2.1.3充实教学课件,避免成为教材“复印件”。鱼类学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经历过很多次修改,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都是教师从农广天地、科技苑等水产相关网站下载的;也有与其他院校教师、社会相关专业人才之间交流而得来的资料。生产实习中的照片视频等与这些糅合在一起,展现在学生面前[7]。另外,在苏锦祥主编的《鱼类学与海水鱼类养殖》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相关专业书籍,改变课程材料单一的问题,可以做到取百家之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该在课程幻灯片中多增加一些有趣的图片和视频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2.1.4引入新概念,充实教学内容。鱼类学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教材上没有的新观点和成果,要及时补充到教材当中并介绍给学生,如生物技术育种、鱼类生长特殊性、现代农业新概念等。总而言之,要引进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和成果加以修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突出鱼类学内容的前沿性、应用性和启发性。另外,也可以介绍与鱼类学相关的农业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对鱼类学的了解。2.1.5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根据近年来鱼类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有高校已经在现有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充分考虑养殖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实施双语教程[7]。在当今社会发展下,国内水产已经和国际紧密接轨,不再是停留在劳动力养殖渔业自产自销的年代了。所以,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改变实验依附理论现状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部分。重视实验教学,改善实验教学方法、管理和条件是鱼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2.2.1改善实验教学方法。普通鱼类学实验教学依旧是板书形式,教师在黑板上讲授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着手做实验只是为了熟悉实验流程,验证已知的实验原理,而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水产专业鱼类学的教学改革目的就是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输送复合型、创新性、实践性的“三合一”型人才。改革前的鱼类学实验教学不符合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8]。改革后的鱼类学实验应该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学生依照个人兴趣开展专业实验,减少按模板走的流程,淡化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占主导的作用,而更多的是给学生启发作用。尊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观点和做法,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加主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2.2.2改善学生实验学习效能。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效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由于鱼类标本一般会有腥味,而且放置一段时间会有臭味,所以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会投机取巧,不去做实验,反正最后实验结果都是知道的。所以教师应该在实验过程中教导学生克服怕脏、怕臭等障碍,只有亲自操作,才能深刻认识专业知识[5]。2.2.3实验资源管理合理化。鱼类学的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全国各大高校水产专业招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实验教学设备和实验操作仪器却没有相应增加或更换,这样就会造成实验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教师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更有很多实验,因为学校缺少实验仪器,而在上课时进行理论化的实验演示,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能。同时,在实验仪器存在不足的情况下,也有大量实验仪器闲置不用,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学生跟风组团,一个人用这个仪器,一群人就跟着用这个仪器,没有合理调整和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另外,实验标本室水生生物标本也没有定期得到补充和更新,资源比较匮乏。2.2.4规范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只是为了把实验原理、过程、步骤和结果抄一遍,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完成之后理清思路,对自己做过的实验进行总结,养成良好的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所以,在实验报告上,最重要的是要展现自己在实验之后的想法和收获。只有强调规范、严谨,参照规定的格式要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3增强师资队伍力量

鱼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外补内提”,积极引进一些懂水产养殖技术理论和实际养殖技术的教师;同时,应该重视对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给他们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机会,有机会也可组织其到有关单位进修,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意识,对教学方法勇于创新;鼓励支持教师走出校门,多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教学发展[9]。教师要通过教学研究先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动态,促进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替换,将最新的概念和成果融入教案当中。鼓励教师多参加生产实践,多进行实地考察,只有教师先了解了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4完善学生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重点在于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鱼类学最终成绩的最重要部分[10],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认真,仅在期末考核前对资料和笔记进行突击复习,短暂记忆,这样虽然能在期末考核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已经失去了鱼类学课程教学宗旨,使学生成为考试型人才,而不是复合型、创新性、实践性的人才。因此,提出新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40%,考核成绩占50%。平时成绩又包括实践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实践成绩占30%,其他占10%。还有10%作为学生自主创新成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鱼类学专业性问题,自主完成学习。

5结语

鱼类学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包括鱼类形态、分类及生态学内容[11],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接触水产专业,让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产生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开展教学改革之后,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改晓,唐国盘,徐文彦,等.《鱼类学》课程建设的调差与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3):209-210.

[2]黄月.《鱼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成才之路,2012(13):73.

[3]姜志强,吴立新,王伟,等.鱼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44,347.

[4]夏玉国,李勇,李玉平,等.高职院校《鱼类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50-52.

[5]水柏年,俞存根,韩志强,等.鱼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9):96-98.

[6]李峥,伦峰,杨东辉.水产养殖类专业《鱼类学》课程实验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15(6):7-9.

[7]黄永春.基于“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5):12755-12758.

[8]刘东,唐文乔.鱼类学实验教学目标与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01.

[9]韩英,范兆廷,王琨.鱼类学课程改革的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99-101.

[10]于建华.提高《鱼类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82-184.

篇5

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活力的产业,广告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高端的广告专业人才更是求贤若渴。然而,由于快餐文化和经济市场的影响,众多高校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偏重应用设计而忽略了广告学人才创意和策划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市场上广告学人才虽然能迅速适应广告行业的工作,但是后劲不足。因此,广告人才市场的现状倒逼高校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调整,必须从源头夯实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开设《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美学》等文学文化课程。其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涵盖内容丰富,尤其是古典诗词既能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广告学专业文学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告宣传自然而然地嵌在作品当中。有学者称:“它们的亲密关系则更多地表现为古代文学对广告不经意地呈现上。虽然在古代,广告还没有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甚至人们对广告还没有明显的意识,但古代文学中却散见着让人拍案叫绝的广告案例,隐约记录着中国广告的发展、变迁、变调或变局。”[6]209-210古代文学作品中自然嵌入广告宣传,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广告的发展及特定时期广告业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佐证。鉴于广告市场人才能力培养的文化需求,文学文化类课程成为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不可少,同时古代文学作品汗牛充栋,迫切需要对广告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因此,以意象教学和广告语教学为中心的改革模式进入我们的广告学古代文学实践课堂当中。

二、古典诗词的教学改革:以意象(群)为中心

广告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内容太过丰富,鉴于广告人才能力的文化需求,我们选取古典诗词的意象教学为突破。古代诗词意象教学主要包括意象(群)的选取与内涵解析。古典诗词意象(群)的选取可以从题材上加入分类,以便充实学生的人文情怀。如先秦诗歌《诗经》中的黍离到姜夔《扬州慢》词作中的青青荠麦;从屈原《离骚》中的美人到曹植诗文中的《洛神赋》,再到晚唐五代温庭筠词作《菩萨蛮》中的慵懒等等;从陶渊明诗歌中的到孟浩然诗歌中的赏菊再到李清照词作中的残菊等等;从林逋诗歌的《山园小梅》到陆游词作的《卜算子•咏梅》等等;从苏轼的农材题村词作到辛弃疾的山水田园词,等等。如何准确地传授意象所蕴含的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环节。如同为吟咏梅花,林逋的《山园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现形式不一。前者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以梅花与众芳的对比叙写梅花的清高。后者云:“驿外断桥边,寂莫开无主。已为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同样是叙写梅花的清高与气节,陆游更多地融入自己的人生感受。这两首诗词的意象教学过程要注意将梅花的品质与诗人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如何将古典诗词的意象教学与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个环节,即古典诗词意象(群)的符号化。如上图所示,广告学专业古代文学文化课程主要为广告创意储蓄知识,具体到古典诗词的意象(群)的学习对应广告创意之后的符号、图形与图像表达,最后的共性是意象(群)与符号、图像等皆是为了传达某种情绪而形成一定的意境(境界)。如果广告学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速写能力,那么每篇古典诗词的意象学习之后,可以尝试以速写的方式运用符号将诗词中的意象简单勾勒出来,形成具有一定意境的画面。如此一来,广告学专业古代文学的学习很好地广告人才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文化学习与广告速写巧妙融合,不会产生枯燥无味之感。

三、小说文体教学改革:以广告语为中心

篇6

1.理论教学知识体系陈旧。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师往往吃透一本教材,准备一套PPT讲稿即可对该课程进行多年讲授,教师对每个章节内容理解的深度,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难以保证。知识传授的效率低,又难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往往停留在教师读课本,学生背课本的阶段。

2.单纯重视理论教学。部分院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无法有效开展植物学实践教学环节。植物学教学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以及考试考核阶段,有限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仅凭一张答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自然界中各种植物样本,无法对所学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以及更深刻的记忆,无法对植物学课程产生求知欲以及兴趣,仅仅为应试做准备,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实践教学往往采用一套僵化的固定模式:选取固定实践场地——沿固定线路采集标本——对采集的标本整理归档。植物识别成为整个实践过程的主体,学生实习过程无异于背诵植物名称比赛,流于形式,得到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技能训练有限。

4.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失当。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滞后于理论课程,往往是在学校将全部理论课程讲授完毕才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甚至有的学校将实践环节设置在理论课结束后一年以后。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在理论课堂学到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地巩固与加强,又因为缺乏实地观察使得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热情下降。当有机会去进行野外考察时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见到的植物相对应,实践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仅浪费教学资源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结果事倍功半。

二、教学改革的路径

1.打破僵化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我们结合授课教师的科研方向进行分章节授课,挖深挖透知识点。例如将植物根的解剖结构这章内容的授课任务教给科研上负责菌根真菌研究的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发挥老师在科研领域的特长,更深刻细致地进行知识点剖析,同时也有利于向学生渗透科研领域最前沿的一些进展和发现,发掘学生对于本领域科研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将理论课堂搬到实习基地。将理论讲解融入实践过程中,让理论与实践同行。直接在实习基地进行理论授课,讲授一部分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实地植物进行分辨采集,并指导学生进行标本制作,同时采集新鲜植物的照片。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理论学习同实践能够紧密结合,省去了实践过程中教师重复帮助学生温习理论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也使得原本抽象复杂的理论与生动形象的实践有机地结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授的效率以及质量。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了方便教学安排,实践教学往往被安排在5~6月份,但这段时间北方山区气温尚且很低,植物许多重要特征。例如,花、果实都没有出现,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将实践环节设置在每年的8~9月,可以将理论课程讲授的所有知识点直接在自然界中找到对应的植物组织,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改革措施

如今的学校化学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对教学方法、测验手段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多方位地实行改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善于将当代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中知道学生哪方面不足,哪方面有优势,知道如何取长补短,着重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一、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模式单一。一方面,大部分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实验器材有限,相应的内容也比较陈旧。大部分实验都是先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和答案再去尝试做,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实验的内容没有兴趣,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早已把实验的操作流程一一告知了学生,然后让学生照搬照抄到实验当中。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课本与实际相差太远。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化学课本缺乏实用性及趣味性。有些教材根本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制,而是抄袭一些不切实际的内容,让学习变得繁琐。而且书本中的部分内容偏离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加入了大量复杂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理论性也比较强,不仅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陈旧。学习内容与课时的搭配不够合理。比如:有些理论性强的内容被安排的教学时间短,而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又被讲解理论知识占去了时间。这样一来,经常出现重要的内容没有时间讲述,而有限的时间都用来讲述一些较不重要的理论知识。因此,目前化学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经常出现教师非常努力地教但是学生听不进或者听不懂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跟不上讲课进度等现象。

4.学生的文化知识不在同一水平上。在一个班级体中,学生的发展具有全面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每个人的化学基础都不一样,知识水平的落差也比较大。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对不同化学基础的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就极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的现象,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进步。

二、化学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

1.对实验教学实施一定的改革。化学实验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勤动手和善于思考的习惯,把学生培养成实践性和创造性较强的人,它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做实验中,教师应以无机和有机向融合为主,以基本的操作流程和技术为辅,同时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渗入环保教育,拒绝一切对环境有害的实验,多做一些小型的绿色实验。

2.合理选择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材。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让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基础,化学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学科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比较分散、不集中,且较不切合实际。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挑选合适的主要教材以及辅导材料,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其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3.改进教学方法。第一,在日常化学教学课堂中,即便理论内容较多,教师也不应该仅仅讲授表面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教师应以理论知识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创造思维和描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现代科技进行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将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优秀有用的综合性人才。

4.合理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及时反馈。化学考试题型应以综合类的题目为主,如理解型、记忆型及实践型并举。在一份试卷中,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性知识贯穿其中,以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现在学校中的考试舞弊现象严重,考试成绩缺乏真实性,所以,还应该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对考试严格要求,让学生遵守纪律。另外,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知道学生哪方面还有不足,做到及时反馈,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实施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不一样的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能力不同的需要。对于化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应加强对其基础知识的培养,不仅要让其学习学科内容,还应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对于化学基础好的学生,应该提出一些更高的学习要求,让其学习成绩更加优秀。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与技术并存的时代,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思考,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职化学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职业

【中图分类号】G633.8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应该怎样教学让学生更喜欢?如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很多中职的学生由于学习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的动机,教学效果差,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化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在借鉴了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通过10年的教学探索,我对化学教学做了以下几点改革:

一、 恰当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很多人都说中职学生不爱学习。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受到学习动机的支配,教师如果找到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钥匙,可以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师我调查了不少身边的学生,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目的性较强,他们的问题很明确:学校为什么要上化学课程?学习化学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没有用?也就是说教师在讲授化学课程之前,需要给这门课程一个明确的定位。教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习化学有没有用”。

我的第一堂化学课题目是《生活中的化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化学的视角,观察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让学生最后自己得出结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我还根据我们学校不同专业给他们介绍《塑料成型专业与化学》《电机与化学》《计算机专业中的化学》等。通过这N课堂渗透给学生的一个信息:化学知识与职业联系紧密。因此我认为化学的定位是: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

二、教材处理――源于自然,注重生活

教材处理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化学知识。教师处理教材应该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教学大纲、中职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织,让自己所教授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我在教学中处理时思考化学这门科学从自然生活中来。那么我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应该可以从大自然中寻找到,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知识如:《珠宝中的化学》、《化学福尔莫斯破案集》、《化学与璀璨烟花》等。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查阅化学资料,教师及时指导,任务完成后可以进行班级内的展示和讨论。整个过程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讨论形式有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班级内营造了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接受习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思考这个物质从哪里来,还有没有其他的来源? 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思考。

三、 教学形式多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按照教科书一根粉笔一堂课的形式。传统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媒体。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教材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涵义即教科书、科普杂志以及网络相关知识等。因此,教学的形式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思维固化,教学很难受到学生的接受。我教学改革思路是:

(一)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对于化学的负面报道很多:某种食物添加了对身体有害的化学试剂;什么化学药品泄漏影响生活。学生在接受这些新闻的时候,从内心中认同一个错误的概念――化学是不好的,对人类生活有危害的。作为化学教师要把“化学科学无时无刻不在为人类的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信息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学生。只有正面的积极的形象,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化学教学才能更加有效。

从实事出发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2011年3月12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电站的泄漏,我国很多居民不明情况引发了抢购碘盐的风波。针对此种情况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专门做出课件《碘盐》专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碘盐的作用,不跟风哄抢购买食盐。经过这样的知识普及,化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更浓厚。

(二)教学中弱化理论,注重应用

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对化学理论进行深度研究弱化,而更多地注重理论的应用。为此,我把所讲授的知识重新组合,简化了理论的推导过程,增加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讲授《电化学基础》单元时候,对于原电池理论讲授的课时减少,而对于金属防腐应用增加课时,机电专业要对机器的保养和养护的原理着重讲授,这样增加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也更爱学习。

(三)学以致用,加深知识内化

在教学中我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的学习成功感更强?就是学以致用。我认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三个层次,一在课堂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和化学理论;二、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增强学生的记忆;三师生共同做实验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离子的性质中,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检测工厂的废水并利用设计实验净化生活污水。当学生可以用明矾净化污水的时候,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同时也加深知识的内化。

四、取长补短,教无定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多样化,但是化学课程的课件也不是简单的电子教案,而应该适当使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把化学的不易理解的微观理论形象具体展现出来,如对于分子结构,微观模型这种抽象的知识使用3D动画展示,把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同时使用板书边讲边演示的化学方程式配平过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职化学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每位教师的特点不同,教学方法各有千秋,但是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我认为经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到化学是生活的需要,是职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明确“90后”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础。结合一些研究者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及笔者的亲身体会,现将“90后”大学生的特点总结如下:

1、获取信息多,有个性、较独立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更多样化了。除了传统的书本,他们更多会借助电脑、网络与智能手机,因而他们获得的信息较以往的学生要多。当他们遇到了作业和问题,他们会选择寻求于网络,通常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在听课的过程中,他们中有些人可以用现代化的方式获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与传统学生的羞涩、胆怯相比较“,90后”大学生也显得更加活波、开朗、大胆。他们喜欢表现自我,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古代文学课堂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不愿接受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

2、务实功利,对古代文学学习投入的时间有限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紧张的压力下,“90后”大学生普遍忧患意识较强,关注的问题更加实际,追求的目标更加功利。他们在大学期间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将来就业这一目的而服务。对“90后”大学生而言,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有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又不是那么实用,与他们追求的实际利益联系又不是很紧密,所以,“90后”大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现状

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一直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下阅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的。而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有的教学对象,无法达到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业水平,不利于专业的长久发展。现实中,学生有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如何通过教学改革,让“90后”大学生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些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去解决。

三、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需要注意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参与性强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合理的应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具体的关键点如下:

1、在教学内容上,提倡从美的角度、人性的角度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处理好字、词、句的疏理与作品的整体把握之间的关系,还要注重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性中永恒的普遍的东西,更多的从审美的层面去解读。让学生在精神和审美方面被吸引、被召唤,从而具备较好的文学和美学方面的素养。在讲到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阮籍所处的魏晋易代时期险恶的政治环境,笔者引导:‘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们是曹魏朝廷的大臣,如果你们中间出了一个杀人犯、或者是道德败坏者,你们会怎么对待他?’学生回答:“制裁他,鄙视他。”笔者引导:“如果这个人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如果你靠拢他,他可以给你们带来很多利益,比如你们想要的好工作,你们想要的房子、车子和票子,如果你反对他,他亦可以轻易的让你从地球上消失。那么你们又会怎么对待他?”学生陷入了沉思和沉默中,只有个别学生低声说远离他,不理他。……于是笔者总结:“司马氏在魏晋易代之际就是一个可以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对于曹魏政权来说,他们又是一个篡权者。面对司马氏,一方面阮籍同情曹魏政权,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另一方面他又畏惧祸患,他的生活状态是整日‘胸中怀汤火’和‘终生履薄冰’的。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就是这种心态的隐约曲折的艺术表现。”接下来开始分析鉴赏阮籍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他内心的忧生、他的孤独、他的苦闷,还有他的五言诗的艺术特点“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等等。虽然作家和作品都是1700年前的如烟往事,但是理想、政治、道德、利益与个体之间的瓜葛却是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所以古代文学教师要把90后大学生引入历史,让他们与古代诗人真切的“面对面”的亲密接触,让他们明白古代的文学家和他们留下来的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古代文学教师不能再固守古代文学课本内容,应该力求多涉及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习俗,使学生能更多的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此外,教师还应该适当联系当代的社会文化现象,阐释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新意义,以此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不要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在讲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和郭主簿》时,笔者试图用语言还原公元408年的一个炎炎仲夏的午后场景。诗人午睡醒来,在堂屋前的一片浓荫中纳凉,有时候他会拿出他的无弦琴,在上面轻轻的拨弄;有时候他会手捧一本周公传或者山海经,与精卫鸟或者刑天共忧戚;有时候他品尝着自家新酿的醇酒,吃着自家菜园子里种出来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菜蔬,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侃大山;有时候他看着膝下嬉戏玩耍的幼子,小孩子正咿咿呀呀学说话呢;有时候他只是发发呆,抬头看看天空无心以出岫的白云,发发思古之幽情……学生被引入了这样休闲的生活场景的遐想中,笔者问,你们喜欢这样的生活吗,他们有的回答喜欢,有的回答不喜欢,请他们说说理由。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文学作品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古人的所思所想。这种还原式的讲解有意打破古今阻隔,就好像古人穿越到了当代,也好像今天的人穿越到了古代。通过这样的示范解读,让学生明白诗歌是活的,富有生命气息的,也是美的,令人向往和憧憬的。

2、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

面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与学生交流沟通?是继续传统的教与管的对立吗?显然那只能激起“90后”大学生的反感,让他们因为厌烦教师本人而厌烦古代文学这门课。那怎么做呢?教师应该本着平等、互助的教育理念,从课堂的管教者转变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在教学方法上注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来激“90后”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在分析鉴赏建安诗人曹操的《短歌行》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并且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读者,找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出理由?”学生阅读完后,有的回答“:我喜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因为这一句非常大气,很有霸气”;有的回答:“我喜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因为这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事业的追求。”笔者评曰,曹操引用了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典故,用以表明他不仅渴求贤才,而且贤才如果归附,他将会礼遇他们。而诗中用山和海的比喻表现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也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因为这一句表现了诗人时光易逝的感伤”笔者评曰,这是一首宴会词,在宴会上一般大家都会开怀畅饮,心情比较轻松愉悦,但诗人由轻松愉悦的场景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慨叹。这种慨叹哀而不伤,蕴藏着深刻的生命意识,饱含着激越的情感。诗人用朝露比喻时光流逝之迅疾,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索。因为时光易逝,生命有限,所以人们会选择壮怀激烈,珍惜有生之年,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然也会有人选择及时行乐。接下来继续提问:“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命有限的无奈,今天的人也一样,同学们会选择怎样面对这种令人忧伤的无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通过这种提问和讨论的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总之,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探讨的方式展开,可以给个性独立的“90后”大学生表达思想的舞台,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篇10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

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制度下,美术教学总是显得不那么重要,尤其是中学美术课。记得刚上班的那一两年,因为是农村的中学,受条件限制,美术课更是可有可无,从而造成了学生和任课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教学。但是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尤其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尤其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高,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课也会在中学课程中凸显其重要性,因此中学的美术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则成为我们美术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了。首先,在传统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的主观教学方式,不但加重了教师自身的教学压力,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现代化发展中的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必须努力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美术教学中的主观学习者,提高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让美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形成非常融洽的关系氛围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培养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

例如,我在上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时,为了吸引学生,我特意搜集了很多各方面的美术作品图片,有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广场”图片、油画《蒙娜丽莎》,也有他们知道但又没亲眼看到过的雕塑《掷铁饼者》、鸟巢、水立方等等。当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非常感兴趣也很好奇,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了解了到美术作品原来并不只是一些绘画作品,还包括建筑、雕塑、摄影、设计等其他方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上美术课的热情。

二、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当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之后,他们就会有学习的兴趣,这时我们就要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眼光的美术欣赏课讲,让学生了解美术其实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漫画,那么我会专门开设一堂漫画课,讲一些相关的漫画知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喜欢的漫画形象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举例说出各自喜欢的漫画形象,借此为他们讲解漫画的发展历程,漫画的制作原理、分类,介绍手绘漫画的基本工具,最后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全球比较有名的漫画家。这样的课程是学生喜欢的,既会学到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

三、为了在美术教学中,让美术教师和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丰富多彩的授课方式

例如,中外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有很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有众多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美术风格与艺术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看画展,在课堂内播放相关画展的幻灯片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从而开阔视野,同时让他们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体验不同的艺术特色,领悟其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涵。又如,在讲授像“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建筑”等课程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和课堂知识相关的实地去考察学习与探究,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中国民间美术的魅力,还有各种特色建筑等等,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美术这门艺术的深奥。

四、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无论是在欣赏、绘画、制作,还是其他方面都能很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有着明显的效果,它极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美术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理论转化为图形进行展示、讲解,变枯燥单一为直观形象,最后达到优化优质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将丰富的美术作品进行图片演示,以特有的色彩、线条、明暗等,引发学生最直观的审美感受,使学生在这种审美情景的熏陶下产生一定的审美创造力。例如,“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这课,书本上图片简单,空洞的讲述无法让学生领略到外国雕塑艺术的特点。于是,我事先收集了大量的经典雕塑作品,再制成精美的课件。上课一开始我便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作为课的导入,视频中真人模仿的雕塑形象在美妙的音乐伴随下显得栩栩如生,对学生很有冲击力,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一下就“活”了起来。接着,我还让学生欣赏了很多外国优秀的雕塑作品。在这节课中即便是学生身在课堂,也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在艺术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学生也能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教师要在美术欣赏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