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的成因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灾害的成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灾害的成因

篇1

关键词 城市内涝灾害;影响因子;气象服务;对策;山东潍坊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48-02

近几年,城市内涝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因为暴雨天气而造成的城市内涝现象,导致交通受阻,人员伤亡,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2006年7月29日,受西伸北抬的副高边缘影响,潍坊大部县市出现了强降水天气。根据滨海开发区盐场观测资料,7月29日17:00—23:00,6 h内平均降雨量达到286.7 mm,局部降雨达433 mm。暴雨造成了海化集团损失池盐约5 690 t,龙威集团损失11万t,银丰制盐损失5 000 t,大家洼各村盐田损失逾1万t。受暴雨影响,多家化工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部分企业短时停产,设备损坏,仓库被淹,原料被冲,产品浸泡。暴雨造成部分农田短时积水,损坏果树苗500株,10多个食用菌大棚受损,4处养殖场进水,倒塌房屋2间,部分村房屋进水,经济损失总计约2 230万元。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强降水天气引发的城市内涝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城市内涝灾害在孕育、生成、发展和成灾过程中,与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密切相关,需要各个部门在暴雨或者强降水天气发生前,形成城市内涝的部门联动机制,提前做好防范灾害应急服务,并且在城市建设中,从长远考虑,科学规划城市绿化与排水系统建设。

1 引发城市内涝的影响因子

1.1 汛期复杂的天气形势

潍坊市地处山东中部,南依沂山,北濒渤海,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气候。潍坊市年平均降水量615.3 mm,年降水量最多出现在196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 268.8 mm,其中昌邑多达1 412.2 mm;降水量最少年出现在1981年,全市平均降水量357.5 mm;日降水量极大值为619.7 mm,为1999年8月12日出现在诸城。

1999年8月11—12日,受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及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诸城、高密2个县市降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273.6 mm,城关降雨648 mm。高密市降雨量336.6 mm,其中11月12:30—15:00降雨达210 mm。2个县市共有10.5万hm2作物受淹,倒塌房屋5 695间、大棚4 100个、鸡舍4 600间、鸡棚15个,损失肉鸡65万只、大牲畜逾3 000头,1.4万t存粮被浸泡,13个村2万人被迫转移,冲毁道路198.5 km、桥涵85座、鱼塘176个,死亡3人,多处水库发生险情,多家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

短时强降水或暴雨天气过程是引发城市内涝的直接因素。选用潍坊地区1981—2010年日降水观测资料,经过1—12月暴雨累计统计,可以得到以下数据:潍坊暴雨天气44 d、昌邑41 d、寿光50 d、青州48 d、临朐53 d、昌乐47 d、安丘62 d、高密57 d、诸城60 d,逐年各月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为了使潍坊整个地区数据更具客观性和整体性,将9个各县(市)区各月暴雨日数取平均值,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暴雨主要发生时间段在6—9月,主要原因是夏季受东、西风带控制,影响系统除了西风带槽脊、气旋、锋面等以外,又有副热带高压和东风带的热带辐合带、东风波、台风等天气系统影响[1],6—9月天气形势复杂多变,汛期复杂的天气形势是形成城市内涝的自然因素。

1.2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带给了人们现代的生活,方便了人们出行和休闲,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建筑的林立,地表硬化面积的增多,绿色植被的减少,使得自然水系遭到了破坏,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能力,影响了水循环系统的蒸发和下渗过程,路面积水只能通过地下管道排除,由于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增大[2],加重了排水压力,有的地段管道设施存在陈旧、老化或者布置不合理的现象,致使部分排水设施老化失修 ,地下管道管径又偏小,路面的积水难以迅速通过管道排出,进而导致路面积水严重,形成了城市内涝灾害[3]。

1.3 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尾气。而这些尾气,例如氮氧化物等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中的能量,并容易在城市的上空聚集大量的凝结核,城市密集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建筑群还使城区的平均风速减小,由于夏季空气层结不稳定,当城市上空积累成对流云团时,诱发了强降水天气,提高了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频率[4]。

2 城市内涝的气象服务对策

2.1 监视天气变化,完善防灾减灾机制

暴雨是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暴雨的发生、发展和维持须有充沛的水汽供应,因此在暴雨发生前有较明显的水汽供应环流形势,有扰动破坏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影响系统;而对流性天气一般具有范围小、发展快的特点,强降水天气往往在强对流天气下发生,预报难度较大,但是气象部门可以通过雷达监视当地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发生强降水可能性时,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信息,努力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防治城市内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才可以解决好城市内涝灾害。因此,解决城市内涝灾害,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城市内涝的防灾减灾机制需遵循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制定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部门合作,明确部门任务,各执其能,分步实施。气象部门全天候监视天气变化,当发生强降水天气,可能诱发城市内涝时,及时预警信息,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迅速联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对可能发生内涝地区提前布置防范措施,以减轻或者避免城市内涝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 增加绿色植被,重视气象评估工作

城市管理者在制订城市规划时应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和发展规划,考虑到气候变化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对涵养水源的洼地、湿地公园等应注重保护,适当控制建筑密度,配套相应的绿化面积指标,提高城市绿地的渗水功能和地下排水系统的蓄积排放能力,有效调节径流量。

城市化正在改变大城市的气候,对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分布均有影响[5]。气象评估对城市防汛建设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城市降雨落区和未来降雨趋势的监视预测上,这对于城市编制雨水排放规划、指导整个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效的排水体系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城市规划者需根据新、老城区的建设情况,科学规划排水工程,指导排水管网系统的建设及改造,确保在汛期发生强降水情况下,路面积水能迅速通过地下排水系统排出城市路面。

3 结语

暴雨或短时强降水是引发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在防范城市内涝灾害时,气象部门在监视天气、城市内涝预警中起到了“发令枪”的作用,城市内涝应急部门在接到预警后,应迅速响应联动,降低内涝的影响程度。此外,城市规划者在建设城市时,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料,考虑到城市规划地区最大降水量,科学合理地做好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工作。

4 参考文献

[1]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铁灵芝,廖文根,禹雪中.国外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新设施发展综述[J].自然灾害学报,1995,4(S0):228-234.

[3] 梁志勇,何晓燕,盛振东,等.洪水风险与国内外城市防洪规划实例[J].灾害学,2002,17(2):57-61.

[4] 周淑贞,余碧霞.上海城市对风速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3):30-41.

[5] 徐祥德,汤绪.城市环境气象学引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 山洪灾害;成因;防御对策;四川马边

中图分类号 X43;S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02-01

山洪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通常发生在山丘地区,具备发生频率高、受灾范围广、损失严重等特点[1-3],全国有1 000多个县分布在山丘地带,受到山洪灾害威胁高达数万人。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就属于这1 000多个山洪灾害多发县之一,本文主要对马边县山洪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找出更好的方法防灾减灾。

1 马边县山区山洪灾害情况及成因

马边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宜宾、凉山3市、州结合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和山地地形的影响,气象灾害多发,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山洪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如2007年6月17日凌晨,马边县永红乡发生局部山洪灾害灾害,共造成2人死亡、4人失踪。

1.1 山区地形、地势复杂

马边县处于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马边河纵贯全境,乡镇、村寨沿河座落,整个马边河流域山高、坡陡、谷深、切割大。最高海拔4 040 m,最低处仅448 m,山区海拔落差大,山坡陡峭,极易出现地质灾害。

1.2 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马边县年平均降水量1 294.4 mm,降水多出现在5―10月,暴雨集中在夏秋季节,且雨量强度大、空间分布广,一次降雨量可高达300 mm左右,上游马边河站控制面积1 888 km2,下游清水溪站控制面积3 330 km2,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分别为1 337.1、1 151.3 mm,多属降水径流。汛期库区蓄水,水位抬升后,一遇到大暴雨,库区、道路周边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滚石脱落等地质灾害。

1.3 人为因素影响

修路、建造房屋、挖煤、采矿等生产建设活动中存在乱占、乱挖等违规现象,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山区生态环境被破坏,山体土质变得十分松散。同时,修路及挖矿过程出现许多废弃的石渣,有的被倒入河沟,堵塞河道,不利于泄洪。多种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山体或地貌改变,暴雨天气势必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

1.4 防灾意识薄弱

广大干部群众对山洪灾害的认识不足。有些群众没认识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灾害来临时,在接到撤离通知后不在意,撤离不及时。缺乏结合地形特征及暴雨发生规律等相关灾害的防范措施,导致灾害发生时不知所措,且群众防灾能力较差,无法进行自救或互救。

1.5 气象灾害信息获取不及时

马边县大部分地区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利,且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尤其是偏远山区地带,通讯条件落后,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有限,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时效性差,当地居民无法提前做好灾害防御措施,造成严重损失。

2 山洪灾害的防御对策

2.1 拓宽气象信息传播覆盖面,增强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气象服务工作人员要定期深入农村,对气象灾害类型及预警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对策培训,增强人民群众防灾意识,熟练掌握最基础气象灾害信息传输方式及灾害防御技能。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电视、广播、报纸、电子显示屏、电话、手机、网络等多种渠道,拓宽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实现山区农村预警信息有效,确保偏远山区气象信息传递渠道通畅,增强气象信息传递的时效性,确保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取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山洪灾害防御,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损失[4]。

2.2 建立健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对山洪地质灾害高度重视,要结合当地地形特征以及历史山洪灾害发生规律,建立健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灾害来临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做好山洪防御指挥,及时合理安排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造成伤亡事故。

2.3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

气象部门要做好暴雨天气监测预报预警,遇到灾害性天气状况时,气象工作人员需24 h值班,凭借雷达气象动态跟踪及先进的气象监测系统手段,做好汛期降水量采集、传输以及处理,针对天气动态变化天气变化信息及降水信息,为防汛指挥调度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5]。

2.4 规范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

要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严格规范房屋建造、道路修建、矿石开采行为,废弃石渣严禁倒入沟道或者河道。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防止滑坡等山洪灾害的发生。完善水利工程,加强河道综合治理,修建排洪渠,减少暴雨天气对山体的危害,做好水库及大坝防洪加固工程,增强山洪灾害防御能力[6]。

3 结语

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度大等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性综合工程,需要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住建部门等相关单位通力合作,建立科学的防洪减灾机制,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7]。

4 参考文献

[1] 姚海微,王鹏.浅谈扎兰屯市山洪灾害成因与防御对策[J].内蒙古水利,2008(3):27-28.

[2] 叶金印,李致家,吴勇拓.一种用于缺资料地区山洪预警方法研究与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2013(3):15-19,33.

[3] 李红霞,覃光华,王欣,等.山洪预报预警技术研究进展[J].水文,2014(5):12-16.

[4] 张红萍.山区小流域洪水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5] 陈真莲.小流域山洪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篇3

根据国内农业科学院的农业建在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估测,此次受灾的约20个省市,农作物受灾的种类偏多,主要包含:油菜、果树、茶树等。对蔬菜和大棚等设施产生的影响由于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广西省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大棚设施所能承受的积雪厚度在10~15cm,特别是对那些简易大棚来说,其承受能力会非常差,但是,此次灾害有的积雪厚度都超过了20cm。所以,造成诸多蔬菜大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白菜、萝卜等由于采收不够及时,因此,遭受冻害,导致蔬菜品质大大下滑。对果树和牲畜带来的影响在广西省地区,其林果业与畜牧业十分发达,由于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广西省70万株移植的幼年果树遭受损害,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3500万。此外,受灾害的影响,一些幼年或者是病弱畜禽等因受冻而死亡,并且,由于受到暴雪的影响,从而将诸多简易升序圈舍都遭到破坏,进而砸伤或者是砸死牲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广西省地区,其受灾农民的损失约为100元,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大贡献的各种经济作物,例如:蔬菜、瓜果等,再加上,各种园艺产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要向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是有一定困难的。对鲜活农产品供应与价格稳定的影响因冬季蔬菜的集中供养地区蔬、水产养殖、家禽牲畜业等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导致国内春季蔬菜、鲜肉以及各种水产品等出现供养紧张的局面,因此,跨区域运输各种鲜活农产品的压力是比较大的。除此之外,因油菜、甘蔗等影响也十分严重,这必然会对受灾地区的油、糖等供应压力持续增加,而且产品价格也出现大幅度上涨情况。对农业生产领域产生的影响在这些受灾地区中,对农业优良品种繁育与各种生产设施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例如:种苗、亲鱼、仔猪等都相继死亡,从而直接对农业生产力带来巨大破坏。虽然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未对我国粮食生产与农业发展整体趋势带来巨大影响,但是,对我国设施农业以及果树等带来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予以修复。

有效防范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农业气象工作带来影响的对策

然而,当前,在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上,还存在大量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例如:服务实时性不强、手段相对缺乏。进一步改善农业气象实验条件对农业气象灾害探究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但是,现今国内农业气象实验站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很多实验站都没有足够的经费对设备进行改造,那么就更不要说大量购买新设备了。此外,实验站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而且也未定期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而仅有的实验能力难以满足我国现代农业气象研究要求。因此,为更好的满足我国农业气象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及时投入足够的资金,来进一步改善实验站条件,切实提高我国农业气象科研能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与监测能力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气象部门都还未建立灾害监测与与报警业务,而只有在少数城市中,陆续开展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业务,但是,其对气象灾害预测服务还不能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所以,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方面来说,要极大资金投入,并且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切实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健全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尽管当前我国对预防农业气象灾害技术作出巨大的研究,但是,在遇到一些极端灾害时,却难以充分发挥出防御技术的功效。尤其是在受灾面积非常大且影响程度十分严重时,防御技术难以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由此看来,对各种新防御灾害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及早制定一套完善的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技术体系。加强对极端农业气象灾害的深入研究一般来说,当前国内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发性单灾种的研究,而针对那些偶发性与复合性极端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是非常少的。尽管极端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概率是非常低的,但是,这种灾害一旦发生,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些极端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深入探究,建立有效的监测和防灾减灾对策。深化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探究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一个可靠保障,因此,应该在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防御技术探究基础之上,强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要求预测水平与评估水平的准确率都非常的高,切实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与此同时,农业气象部门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效防御灾害的机制,特别是当灾害来临之前,要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农民,为农民提供有效的防范对策,及时收取露天蔬菜等作物,降低因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农民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如果灾害带来的影响十分严重,那么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农民恢复重建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将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气象信息气象灾害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受西西伯利亚南下强冷空气的影响,22日22时到23日下午17点克拉玛依区域出现以强大风寒潮为主的天气过程,强大风区域南面位于塔岔路口,北边到乌尔禾魔鬼城,东面到沙漠腹地各油田作业区,其中百口泉区域、克石化区域为两个最大风区,风力均达到11级以上,这两个区域8级以上强大风持续时间达16小时以上;红浅至农业开发区一线达到10级,准噶尔盆地中部风力都在9级左右。同时伴有较明显降温,各区及各油田作业区24小时平均气温下降都在12℃以上,市区日最低气温降到-1.3℃,是自1984年30年以来4月下旬日最低气温的最低值,排在有气象记录以来4月下旬日最低气温历史第三位,其它区域最低气温降到-2℃~ -6℃,小拐胡杨林保护区至无名湖区域气温最低,降至-6.5℃。各地都出现霜冻。这场灾害性天气对克拉玛依市政设施、绿化、农牧业、交通、建筑行业、教育、石油、石化企业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损失共6000万元。

2. 气象服务特点分析

“提前、准确、连续”是这场强天气的预报服务特点。

针对这场天气,克拉玛依气象台提前4天《重要气象信息》,并连续监视这场天气的演变情况,先后4份《重要气象信息》,由《预报》到《警报》直至《预警信号》。21日召开“多部门气象灾害防御联合会商会议”,准确定位“这场天气是近十年最强的大风天气,需及早防范”。大风期间,气象台24小时守班。起风后,大风每达到一个新量级,气象台都主动向市应急办、油田公司生产运行处、供电公司等单位通报,每小时向主要服务单位提供大风实时情况及未来风力变化趋势,及时解答大风前后咨询电话、救灾注意事项等。大风期间,气象台又组织了6次会商,制作并发送6份《大风实况及未来大风趋势预报》材料给相关部门。

这场天气考验了气象局应对气象灾害的组织能力和应急能力。针对这场天气,克拉玛依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指挥部下达了公告。政府启动了二级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政府各单位领导和各生产单位的主要领导24小时在岗待命。气象局对大风期间的服务、保障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所有局领导、业务部门领导22日~23日必须在相关业务一线,确保各项业务正常运行,服务及时到位。气象局主要领导在23日凌晨0~2时前往新疆油田公司、供电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等主要单位进行现场服务,了解服务单位对这场大风天气的服务需求,克拉玛依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派出影视工作人员在大风期间进行大风实况报道及灾情视频、图片收集。

3. 社会反馈

(1)决策服务效果

克拉玛依市气象台准确预测预报4月22~23日强大风、寒潮天气过程,及时重要天气信息和预警信号,组织气象灾害防御联合会商。政府启动了气象灾害防御二级应急响应,并下达了《预警公告》, 要求政府各部门和油田各企业在这场强天气中做好应对工作。油田各企业也相应启动了应急预案。将这场强天气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小值。

(2) 公众评价

除了传统的天气预报渠道外,克拉玛依气象局在新浪、腾讯开通了微博,并开通了“克拉玛依气象局”微信。在市区公共场所布设有70个电子显示屏覆盖社区、商场、宾馆等地,气象台通过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这场强天气的预报和大风天气实况等信息,社会公众能够快速获取预报及天气信息。众多网友在“克拉玛依强市论坛”和微信好友圈里发表了“第一次见这么强的风”、 “预报挺及时,应对起来也很充分,关键没伤人是万幸!”等评论。

(3) 媒体评价

克拉玛依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从4月20日开始滚动更新这场强天气的《重要气象信息》《克拉玛依日报》、《新疆日报》、《北疆晨报》根据“多部门联合会商会议”的精神,在各自的报纸上了这场天气过程。媒体对气象台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变化,及时提供天气预报给予较高评价。天气结束后,气象台接受克拉玛依电台、报社的采访,分析此次天气成因及未来3天变化趋势,做好后续公众预报服务工作,由此进一步提升了天气预测预报在媒体宣传报道中的影响力。23日《克拉玛依强市论坛》“全市齐心协力‘战狂风’”、24日《克拉玛依日报》“狂风肆虐我市,油城沉着应对”提出“由于市气象台提前了大风预警,我市各部门提前准备,联手应对强风天气。受大风影响的各个环节已逐步恢复正常。”

4. 思考与启示

4月22~23日克拉玛依强大风、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4.1提前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做好气象灾害应对服务的基础

4月22~23日强大风、寒潮天气过程,表现最明显的特点是欧洲冷高压快速东移,近地面强大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引发克拉玛依区域强大风和寒潮天气。这场强天气虽然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效果很好,但是具体的预报结论还需要预报员对整个天气过程很好的解读。克拉玛依市气象台提前准确预报出这场天气过程,给政府部门和农牧业、油田各企业应对气象灾害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4.2跟进天气发生发展过程,做好克拉玛依气象灾害预报服务的重要环节

天气预报服务过程一般分为天气过程前、过程中和过程后三个阶段。在天气发生过程中,自动气象站资料实况监测、加密会商、预报及时升级、信息快速是灾害性天气应急服务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面对强天气对克拉玛依市的威胁,气象台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了过程前、过程中和过程后预报服务的无缝衔接,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这在以后的预报服务工作中应继续发扬。

4.3与时俱进,采取多种形式气象信息,是为公众做好气象服务的有力保障

除传统的电视、电台、传真、电话、邮件外,克拉玛依气象局在新浪、腾讯开通了微博,并开通了“克拉玛依气象局”微信。在市区公共场所布设的电子显示屏覆盖社区、商场、宾馆等地,气象台通过电视、电台、邮件、传真、电话、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气象信息,确保了气象信息的及时,使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及时广泛传播,为广大市民防范气象灾害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

4.4“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立是防御气象灾害最有力的保障

防御气象灾害单靠气象局一家犹如杯水车薪。只有“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防御体系才能保证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

篇5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气象事业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两大主题,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搞好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气象服务体系,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防灾减灾水平明显增强

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全市建成195个乡镇气象工作站、2736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197个乡镇电子显示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市气象局与农业、林业、水务、电力、交通、国土资源、卫生、环保等8个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期间,全市9县区均建立了车载式流动火箭增雨作业点,宕昌县和武都区共修建标准化高炮防雹作业点11个,适时、科学、高效开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市县气象灾害防御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正在加紧建设。

(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期间,全市气象部门切实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了集“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监测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信息”为一体的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和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开通了“10630121”气象预警信息专用代码,全市气象服务手机短信用户达45.1万户,占本地手机用户总数的51.9%。在电视台开通了有主持人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完成了《气象》频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达90%。专业气象服务领域覆盖农业、林业、水务、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等行业。开展了针对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气象服务。

(三)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明显提高

以强化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为农服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建立完善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为平台的短中期预报预测业务系统、精细化气象要素城镇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县级综合业务平台等业务系统、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平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平台等;充实完善了农业气象、城市气象、交通气象、能源气象、医疗气象、城市环境气象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期间,精细化要素预报最长时效达到7天,0—120小时预报准确率的温度预报质量提高了31.0%,晴雨预报质量提高了11.5%,降水预报质量提高了16.8%。

(四)气象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市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57号)和《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33号),成为全市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服务流程逐步完善,应急处置培训、应急服务演练等工作逐年加强。气象应急响应和决策服务内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了从单纯提供预报向提供预报加决策建议的转变,在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历次公共事件应急、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日臻完善

期间,全市共建乡镇自动区域气象观测站85个,全面完成了9县区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9个气象台站建成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9套、实景监控系统9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9套,建成L波段雷达一部,大气电场仪一部。市县台站全部建成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所有发报台站配备了无线通信备份线路,升级改造气象广域网设备,市局到省局由2M升级到4M,县到市由64K升级到2M,全市高速气象数据通信系统初步形成,传输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期间,市气象局进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了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截止年底,全市气象部门有硕士学历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人,工程师61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18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0篇,另有4篇论文入选相关论文集。

(七)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台站面貌极大改善

期间,全市气象台站的工作条件和业务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投资5027.8万元,实施市县局部分业务办公用房维修配套设施改造建设项目17个。依托灾后恢复重建开展了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与技术支持保障5大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县气象台站水、电、路、暖、消防、办公条件、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5·12”汶川地震受灾较重的台站通过灾后重建,办公条件、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和单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在加强业务、服务工作的同时,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加强科学管理,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及办公室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陇政发〔〕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陇政办发〔〕3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陇政办发〔〕124号)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进了气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依法开展气象行政执法,规范了防雷行政许可服务,防雷装置检测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气象观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十二五”气象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

国家相继出台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经济社会、关中—天水经济区等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迫切,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气象防灾减灾的客观需要

位于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特殊的地理区域使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重发等特点,是全省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冰雹、高温、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呈明显增多和强度增强的趋势,特别是“5.12”大地震后,山体松动,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极易发生,强度愈来愈大,灾害造成损失越来越重,增强和提高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气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发展“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特色农产品;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发展壮大有色冶金、农林产品加工、水电能源、医药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五大精品景区,提升四大名牌景区,建设“2225”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建设、城镇建设、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适应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更高要求

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我市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资源、山区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气候变化问题研究,揭示地区气候变化事实,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提出气候变化防御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监测、详查和开发利用评估,努力把潜在的气候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防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差距;服务信息传播覆盖面有待提高。

(二)预报预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预报准确率、预报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需求,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单一。多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以及集合预报等新技术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未得到广泛应用。卫星、雷达、区域站等多种观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不足。

(三)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基础薄弱

气象信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对重大气候事件的演变特征、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不深。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定量评估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能力不足,缺乏气候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和系统模型。

(四)气象综合观测和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能力有待提高

气象观测站点分布密度不够,不能准确监测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气雷达覆盖率仅为71%,亟待提高;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装备明显不足;专业气象观测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不强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代气象业务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亟待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加强,气象科技领军人才缺乏,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

篇6

关键词:应用气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8001

“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中央一号文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多年建设“广覆盖、普适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基础上,江门转型升级气象为农服务,以周郡村为试点,局村合作,将气象灾害防御深度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切实提升村庄应对风险能力和气象服务品质,村民满意。总结借鉴试点经验,对于基层气象部门适应改革发展新常态,探索新途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平安和谐村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立足乡情,明确防灾目标

1.1 村庄概况及防灾基础

周郡隶属江门市蓬江区,是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省级卫生村、生态示范村和江门市标兵文明村,有6条自然村共20个村民小组,常住(驻)人口近万人[1]。原属粮食水稻区,以丰产田、基塘农业、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而闻名。现属鱼塘区和经济作物区,发展“三高”农业和乡村工业,走强村富民之路。有已征地未开发的100多hm2鱼塘和耕地,“农商工学医”自成一体,有贸易市场和大量店铺、有100hm2海滩围工业小区和80多家厂房等。2014年全村工农业产值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2万元/a[1]。村组经济实力强,城乡一体化程度高。

周郡地处珠三角西南部的西江河网区,属广东十大堤围江新联围的天河围系,田沃物丰,水风旱多发。城镇化后,周郡因鱼塘日渐填埋、难以调蓄,依然是敏感脆弱的承灾体。村民重视防灾,将电动排涝泵站建在鱼塘区,总装机容量为350kw,排涝流量共6.7m3/s。排涝标准按10a一遇24h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1d排干[2]。该工程措施有灌溉、防洪、排涝、供水等多种功能。

1.2 主要灾害风险分析

1.2.1 城镇化后旱涝

周郡集水面积5.5km2,主要靠3km长的排洪水道排入天沙河。地势低洼,地面硬底化面积大,每逢强降雨,村内多积涝。小时累积雨量70mm的降雨,30min内足已使村庄地面积水超过40mm,房屋受淹,交通阻断、村民焦虑,村干救灾,水患成为困扰周郡的一大难题。秋冬春三季,又因鱼塘调蓄渐弱而干旱,影响农业生产。

1.2.2 水产养殖风险

苗种、水质、天气是水产养殖的三大因素[3]。村民在100多hm2鱼塘里养殖了经济附加值高的对虾和白鳝,需根据生物品种适温和天气变化,控制水温、水质、

盐度和投饲,需处理环境因子突变引发的应激性游塘;暴雨或内涝时,还需检查进排水口及拦逃设备,以防鱼塘漫顶、虾鳝游走。

1.2.3 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

周郡依山傍水,厂房多、人口密集,易受暴雨、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学校沿山而建,山势倾斜,“龙舟水”降雨集中期和台风暴雨期间,易使土壤含水量饱和,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需校内千余名师生重点防范。全村800多名老人、残障和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4],易受高温寒害等极端天气影响。

2 找准切入点,推进试点建设

针对特定目标的气象灾害风险,气象局与村委会加强合作,着眼于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和防灾非工程措施,着重解决了村民最关注的内涝和公众预警服务等关键性问题,找准了试点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2.1 预警预排,防治洪涝

依村而过的滨江大道地势偏高,下水道排水设计对周郡排涝影响大,受地权产权和人力财力限制,较长年限内难以实施整改工程。因此,治涝须在非工程措施上下功夫。周郡村增建了电排设施,强排雨洪入天沙河;排查易涝“黑点”及成因,清挖主河冲河床淤泥,整改流通量[1];定期检查泵站,潜查水下设施隐患和清障,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年检岁修;主汛期加强巡查,疏浚清淤,使水道符合排灌标准。气象局把周郡村干部和排涝站负责人纳入应急决策服务短信平台,加强气象预警短信服务。村干部在收到强降水等天气预警信息和镇政府指示的第一时间,立即落实应急值班,预排水道,提高过流能力;强降雨集中期,雨势迅急积水过深,或雷电影响跳闸停电, 泵站无法抽排时,则报请镇政府协调,调用机动水泵、消防车对重点地段抽水作业。实践证明,这种重预警、抓预排、善应急、解难题的措施,是让群众得到实惠、促进村庄和谐的智慧。

2.2 公共预警,全村受益

考虑村庄人口集聚,气象局对周郡学校门口的大型显示屏进行了技术改装,实现了数据自动传输,365d每天不间断播放“三天预报”、“天气实况”等本地气象信息,广受师生、村民欢迎。校门显示屏位于村干道和中心区最显眼的位置,人流量最大,是播发预警信息的最佳场所。长效的无偿公益,增强了村民主动防灾的意识,提升了村委会组织防灾的效果,扩大了气象影响力。

3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本土化的风险管理常态机制

牵住风险防范的“牛鼻子”,并固化防灾长效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为此,气象局向周郡推荐全国先进农村社区的经验和素材,加强与民政局沟通,推动周郡以创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为契机,结合农村网格化管理,完善了气象应急组织、经费保障、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和灾情档案管理,发挥好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构建村企联防、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形成了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平战结合、专群结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实现了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

3.1 应急组织纵向到底

按“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原则抓好应急队伍建设。村委会专门设有治保会,专职承担应急保障工作。各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组长任信息员,上传下达防灾信息和组织应急处置等。村委会书记担任村级应急信息联络员、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目前,周郡村委会防灾应急管理队伍有13人,义工队伍21人,每逢重大灾害天气,都能迅速响应、抢险救灾。2014年台风“威尔逊”、“海鸥”影响期间,周郡村委干部和防灾应急管理队伍20多人24h轮流值守,井然有序[4]。

3.2 制度完善经费到位

制定了涵括洪水、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村级应急预案。重点突出暴雨、台风应急处置,形成了主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恶劣天气预警时,采取“户看户、人盯人”的方式,通知到每村每户;应急临时庇护场所根据预警信息有序开闭。村委会斥资兴建了3层高的治保会大楼,加强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应急防灾人员、技术装备保障、办公场所、物资保障、通讯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发放信息员的固定月补贴。

3.3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组织开展了周郡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形成了灾害风险隐患清单、灾害脆弱人群清单、灾害脆弱住房清单等,拟制了灾害风险地图,标示危害类型、强度、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名称等。根据村内公园、球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分布情况,按照就近疏散安置的原则,制作了周郡村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方便村民合理选择避险场所[4]。

3.4 加强气象灾情档案管理

周郡村委会已通过江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的考核验收,档案工作基础好,气象灾害资料数据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现依照全国气象灾害收集上报的规定,规范了灾害记录档案管理。根据历年灾情记录,研判本村的主要致灾指标,确定防御重点部分,设置安全标志;重视整改防灾基础设施,定期巡查并建巡查记录,为排查灾害隐患提供依据。

3.5 防灾教育细分人群

倡导“自救互救、互助互济”的救灾方针,针对不同年龄、身份的群体,分类组织防灾教育,有利于防灾优势互补。周郡学校每周开展安全教育,每学期有安全疏散演练;幼儿、老人和残障人士分别由幼儿园、老年人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提供指引和帮助,经验丰富的老人在防灾中发挥智慧性的余热。本村青年和46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由辖内各民资、外资企业和法人单位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村委干部和治保会队员重点学习宣传各类防灾应急法律法规和防灾救灾、保险等常识;气象部门针对农村信息相对滞后的现状,适时为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和村内企业提供气象法规文本、防灾安全资讯、气象报刊等,向种养农户推荐天气自助查询方式等。现在,村民的风险意识更浓厚,企业、集市随处可见安全标识;50%的村居、民房都安装了防雷设施等。

4 村民对试点建设的评价和期待

经过调查和访谈,周郡村民对“气象入村”公共服务,普遍持赞赏和欢迎的态度,认为气象为农服务有成效。学校希望开展“特色学校气象科普”活动,培养学生高度的防灾意识;村民、商户期待更多生动的防灾知识宣传和更准确长效的天气趋势预报;种养大户希望能接收到长效详细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以科学减少农药、化肥用量,节约灌溉用水、提高产量,旱时能人工增雨;村干部希望更多地了解防灾政策法规和先进的防灾措施,发挥骨干力量。这些期待,正是基层气象防灾工作的内生动力与源泉。

5 体会与思考

5.1 试点应有综合示范意义

1958年7月3日,霄衣旰食、人格光辉的总理到周郡视察并题词“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可见周郡作为“最早版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意义。他视察、听课的周郡学校,如今是九年制学校和区级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因有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周郡村在“三农”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直是江门市新农村的先进典型,现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生态村庄。选其为试点,公共服务发展潜力大,示范性更强。

5.2 农村灾害防御要“大道至简”

要充分考虑农村受众因素,做到预案手册简明实用,防灾科普喜闻乐见,预报预警精细化。预案、操作手册和气象防灾明白卡,要简明易记,使现有的应急资源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防灾科普“进村入户、进学校上课堂”,应生动有趣,可结合农村书屋、特色学校活动开展科普,或与村委治保会、社会组织合作培训,提高村民自救能力和科普传播效果;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越广,意味着越多的人在检验和应用预报产品。气象产品越精准实用,防灾效果越好,美誉度越高。

5.4 全面融入、参与发展

借助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已有的防灾救灾应急组织和制度,突出功能互补,添加监测预报预警、跟踪服务、灾情直报和风险评估等气象元素,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产品,指引民众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和村委会增置必要防灾设备设施,强化风险管理,是村集体最易接受的融入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壁垒,融入“大农业”、“大民政”,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与农村信息直通车、农村社区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村村通户户通”农村广播电视通信工程等公共服务系统的对接,形成为农服务科技创新链,让防灾机构、人力、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是解决气象服务有限供给能力与无限需求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6 结论

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解决目标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大一统的服务模式;清楚农村发展定位,气象服务的发力方向要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保持一致;探索协同服务模式,共享社会资源,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气象主体思维;突出村集体组织、企业、村民的防灾主体作用,尊重乡土知识和群众技能[5],建立伙伴关系;充分考虑农村社区侧重社会综合治理和生活共同体建设的特性,坚持广覆盖的普适与微观主体的针对并重,提高气象服务品质;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成果和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分析农村自治组织的经济基础和防灾需求,尊重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让气象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国佑,卢有协.打造富裕文明和谐新周郡[J],周郡刊物.

[2]百度文库-专业资料-工程科技-电力水利.排涝流量计算/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EB].关于蓬江区棠下镇大岭美电排站重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13.

[3]林瑞强.养虾与养水[Z].中国水产频道,2011.

[4]周蔼娆,李荣满.周郡村委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周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及应急认证工作方案[Z].

篇7

干热风对气候暖干化响应敏感

四年前,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指出,在未来50年至80年,全国平均温度很有可能升高2℃至3℃,平均降水量虽然会增加7%至10%,但并不能改变干旱化的趋势,特别是北方干旱化的趋势。

而据北京市气候中心今年年初统计:2001年至2010年,北京平均气温比前30年(1971年至2000年)上升了1℃。从这一气温指标看,相当于把北京向南推进近300公里,北京人过去10年相当于生活在10年前的河北石家庄一带,与这一气温指标相似的城市还包括西安和青岛。

邓振镛表示,“气候暖干化已成为我国北方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气候变暖使温度升高,尤其极端气温显著升高;气候变干使降水量持续显著偏少,土壤水分亏缺增加。”他认为,气候暖干化是由大气环流异常直接造成的,此外,还受洋流活动及气候系统外部强迫等因素的影响。

为探究气候暖干化对干热风的影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对甘肃省近46年来6月至7月干热风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热风次数、灾害强度与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同期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日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干热风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气候暖干化的发展使得干热风的发生区域不断扩大、次数增多、强度增强。”邓振镛称。

尽管气候暖干化对干热风影响显著,但毛留喜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干热风危害程度的大小还与农业技术有很大关系。随着抗干热风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农田基础设施的日益改善,近年来,农作物在“杀麦刀”面前不再像前些年那样不堪一击。

高温热浪有别于干热风

高温热浪,是夏天留给人们的直接印象,同样是高温和低湿,很多人误把高温热浪当作干热风。

“两者属于不同的概念。”邓振镛表示,前者是一种人体感觉明显的综合性气象灾害,后者则是具有干、热、风三个气象要素特征的农业气象灾害,两者在危害特点、影响地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但也在形成原因、发生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容易混淆。

高温热浪是指大气温度高,且高温持续时间长,引起人、动物以及植物不能适应环境的一种天气过程。其主要危害人体健康,使人体不能适应环境,超出人体的耐受极限,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高温热浪往往和干旱相伴出现,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农林牧业的产量和品质下降,并极易引发森林或草原火灾。此外,持续高温天气还会引发大面积蓝藻发生,导致水源污染。

干热风是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的实质是高温、低湿引起农作物生理干旱,风只是加重了危害的程度。干热风主要危害小麦,有些地方还会危害棉花、玉米、水稻等作物。

除危害特点不同外,两者发生与危害的地域范围也有较大的差异。高温热浪范围非常广阔,囊括除高寒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而干热风主要集中在北方小麦主要产区。

高温热浪和干热风同属于较短时间尺度的重大天气灾害,都以高温低湿作为基本天气特征,形成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均是大气环流异常。高温热浪主要集中在6至8月,干热风主要集中在5至7月,两者发生时间基本接近。

邓振镛说,“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全国尤其是北方极端气温显著升高,发生高温热浪和干热风灾害的频次不断增多、趋势不断变强。”

科普链接:

篇8

关键词 自然灾害;相关性分析;阿克苏地区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7-02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 Situation in Aksu Prefecture of Xinjiang

ZHANG Yan-bo YAN Hui-jie * CHAO Zeng-f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arim University,Alae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ksu prefecture.In this paper,the main factor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prevention were put foward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disaster data in 8 counties and 1 city of Aksu prefecture,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reduce local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es.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correlation analysis;Aksu prefecture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时有发生,各地自然灾害频繁不断,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大,这对人类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抗灾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1-5]。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造成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占新疆自然灾害损失的83%。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对灾害的承受和恢复能力低。因此,分析当前灾害形式和灾害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制订相应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对策,防患于未然,对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12]。阿克苏地区是一个以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自然灾害对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做好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并且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13-16]。

1 材料与方法

该文选取《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受灾信息,对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了受灾和成灾面积与多个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其中包括风雹灾、旱灾、水灾、霜冻灾、病虫害、雪灾等,为更好地进行农业受灾知识普及和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001―2011年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如图1、图2、表1所示。2001―2011年,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病虫灾、雪灾发生的占比分别为10%、7%、80%、1%、1%、1%。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阿克苏市灾害面积分布比分别为20%、12%、3%、17%、3%、8%、12%、9%、16%。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用所得数据对原序列重新赋值,如表2所示。

编写程序将原数据带入MATLAB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相关程度数据如下:旱灾是0.935 9,水灾是0.745 3,风雹灾是0.778 4,霜冻灾是0.512 4,病虫灾是0.948 4,雪灾是0.809 7。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旱灾和病虫灾数据相差很小,可见和受灾面积关联程度最大的是旱灾和病虫灾。

如表4所示,与成灾面积的相关度分析的数据如下:旱灾是0.529 3,水灾是0.526 2,风雹灾是0.956 3,霜冻灾是0.529 2,病虫灾是0.533 6,雪灾是0.529 4,由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风雹灾的数据明显大于其他灾害的相关程度,得出与成灾相关程度最大的是风雹灾。

如表5所示,灾害面积与产量损失关联度如下:旱灾是0.837 9,水灾是0.689 9,风雹灾是0.859 1,霜冻灾是0.876 5,病虫灾是0.932 1,雪灾是0.740 0。其中,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较其他数据有明显差异,所以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如表6所示,成灾面积与产量损失的P相关程度如下:旱灾是0.810 9,水灾是0.761 3,风雹灾是0.536 3,霜冻灾是0.808 7,病虫灾是0.891 9,雪灾是0.813 3,通过比较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和其他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主要的相关是病虫灾,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严重,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不止一次地目睹自然灾难在全球各个地区肆虐。因此,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发生。要密切监视各种灾情及其发展变化,充实监测力量、改进监测方法、加密监测频次、及时会商分析并且滚动预测预报。重点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并且延长预见期,为抗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主动采取防灾避险措施。平时也要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准备,细化完善相关预案,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严格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

4 参考文献

[1] 汪晓银,周保平.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张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41-146.

[3] 宫清华,黄光庆,郭敏,等.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58-63.

[4] 白丽萍.风灾及其防治[J].城市,2008(2):76-78.

[5]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32(4):815-825.

[6] MOREIRA E E,PAULO A A,PEREIRA L S,et al.Analysis of SPI drought class transitions using loglinear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1-2):349-359.

[7] ESCALERAS M P,REGISTER C A.Mitigating natural disaster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tsunami early warning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8,74(4):1017-1034.

[8] 温克刚,曾庆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9] 穆尼热・阿布利米提.阿克苏地区香梨生产中气象灾害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2004(3):37-40.

[10] 张厚,孙楠.新疆棉花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00(4):10-16.

[11] 阿克苏地区统计局.阿克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2] 塔依尔江・吐尔浑,安瓦尔・买买提明.喀什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防灾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47.

[13] 梁书民.中国雨养农业区旱灾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39-44.

[14] 刘引鸽.西北干旱灾害及其气候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4):113-116.

篇9

关键词:天气预报;因素;问题

Abstract: In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many phenomena and weather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all of the atmospheric phenomenon related to human lives and change rules of discipline, called 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weather forecasting accuracy of several factors,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existing, finally to the sandstorm weather case detail.

Key words: weather forecast factors; problem;

中图分类号:P41

前言:现代天气业务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防灾减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天气研究是支撑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提高和预报时效延长的因素

大气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进步以及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推动天气预报业务不断完善成熟,比较完整的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和预报时效已越来越不能完全满足国家防灾减灾和公众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制约预报准确率与精细化程度提高和预报时效延长的因素主要包括:

数据模式预报水平不高。资料尤其是卫星、雷达等遥感资料同化率低;缺乏针对东亚天气特点的模式物理过程描述。

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足。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观测资料未能得到有效应用。

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对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多尺度相互作用缺乏深入研究。

缺少有效的预报技术和方法。尤其缺乏客观定量预报、概率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技术方法,业务化的延伸期预报技术方法尚未建立。

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不足。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技术。

二、数值天气预报应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是在当地集群上安装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然后又气象研究人员在命令下手动修改各种参数和作业,然后将数值天气预报作业提交到集群节点上调用底层处理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在运行数值预报程序时,研究人员需要首先找到底层程序的位置,然后指定程序运行所需的参数和输入数据,执行程序。在一个程序执行完成后,启动下一个程序顺序执行。研究人员这样依次执行各个数值预报组件,直至完成整个数值预报的处理过程。在程序处理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则程序会自动停止执行,研究人员通过查看日志文件,找出错误所在,修改后重新将作业提交到节点执行。

当前数值天气预报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一致的使用方式。由于数值天气预报的组件非常多,研究人员在使用这些程序时,往往难以找到它们。只有模式安装人员对这些程序的位置比较清楚,其他人员在使用之前,必须首先了解这一过程。而且在每次使用过程中,都要先切换到程序所在的位置,非常繁琐。

复杂的参数设置和执行程序过程。数值预报运行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气象人员的干预才能完成。气象研究人员需要完成启动程序、设置参数、进行错误处理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气象人员难免会出现一些人为的失误。这些失误导致整个程序无法完成。在进行操作时,应当尽量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误。

缺乏作业管理和资源监控机制。当前在执行数值天气预报作业时向集群节点提交任务后,通过集群上的调度算法对作业进行调度执行。研究人员想要了解作业执行情况时,需要经常性的向集群节点发送命令,这种方式效率很低,而且每次查看都要发送命令。同时对集群节点的资源利用情况也难以实时监控,通过命令方式得到的资源利用信息也非常有限。

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利用问题。对绝大多数研究机构来说,单独购买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来进行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是不合算的,并且高性能计算机的利用率也不高,再加上高性能计算机的维护、电力、冷却等成本,一般的研究机构也难以承担。

当前数值天气预报应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限制了数值天气预报的用研究范围,数值天气预报只能局限于专业气象台站和大型的研究机构,而且还要使一部分人员专注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运行过程,使得对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人员减少,阻碍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有一种新的应用方式,既可以提供图形操作界面,简化操作过程,又可以由非专业人员执行业务流程,使专业气象人员专注于气象模式的发展。同事还可以提高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利用效率。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云计算技术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将各种软件和应用程序包装为Web服务,通过服务目录向用户服务,用户选择相应的服务,向云计算环境提交任务即可。云计算通过资源监控等辅助功能向用户提供资源利用信息和作业执行情况。我们利用GWT技术开发了云计算门户,向用户提供图形界面,GWT可以将Java代码转换成JavaScript,从而开发Ajax应用是异步调用模式,用户可以同时操作多个页面,系统在后端调用程序执行任务,并将结果返回。所以用GWT开发的界面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且受网络通信状况的影响较小。同时利用成熟的虚拟化技术,将云计算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虚拟成一个资源池,通过调度算法动态调度资源执行任务,保证数值天气预报作业能得到相应的资源执行。

三、以沙尘暴灾害为例做天气预报的分析

1 沙尘暴灾害天气成因和预报指标沙尘暴灾害天气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监测、预测问题一直是各部门关注的热点。由于沙尘暴的发生是气候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成因主要有:

(1)冷空气活动异常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条件,而乌拉尔山脊的存在是有利于冷空气南下的重要环流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沙尘暴次数偏多,否则偏少;

(2)沙尘暴主要受中亚和巴尔喀什湖关键区的低值系统影响,其中心如果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就容易产生近地面层大风和上升气流,加上冷空气移来时形成上冷下暖强烈的热力不稳定层结,和源区土壤干燥、疏松等原因,有利于地面起沙上扬,形成沙尘暴;

(3)大风区与强涡度梯度带一致,强风速切变形成的涡度输送有利于加强低值系统,进而增强风场,对沙尘暴发生有利。

篇10

关键词:瑞金;春季暴雨;气象服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092-02

气象学属于应用物理学,发展气象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以气象知识造福人民。天气气候预报的根本目的,就是把预报做出来以后,及时地向决策机关和社会传输出去,使得大家提前防范,最大限度的减轻甚至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气象服务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会有质的提升,精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县(市)级气象台站作为气象部门最基层的机构,如何做好气象服务,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灾害,既是现实的问题,也是亟需不断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暴雨早就成为研究对象,但绝大部分暴雨研究都是以省市为对象,很少有对县域范围的暴雨天气及其气象服务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为做好精细化天气预报,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县为对象进行暴雨天气及其气象服务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瑞金概况

瑞金市是县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赣州东部,东界福建省长汀县,西连于都,南邻会昌,北接宁都,东北毗石城。总面积约2 448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辖17个乡(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9℃,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6.5℃,年平均日照时数1 607.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 698.2 mm。

瑞金市地处武夷山西麓,境内多山地和丘陵,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受季风影响,易产生洪涝、高温干旱、低温阴雨和冰霜冻害等天气气候灾害,特别是暴雨洪涝灾害。

2暴雨及其危害

2.1暴雨

暴雨是指24小时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量达到和超过50 mm的降雨,暴雨经常夹杂着大风。降雨量每日超过100 mm的为大暴雨,超过250 mm的为特大暴雨。暴雨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2暴雨的危害

1)渍涝危害。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

2)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淹水越深,淹没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流泛滥,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经济损失严重。

例如瑞金2010年5月14日,受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雨量达到大暴雨量级,并且瑞金近半数乡镇出现了大暴雨,以黄柏165.3 mm最大,市区156.3 mm次之,叶坪154.0 mm、武阳149.5 mm、沙洲坝137.2 mm、泽覃137.0 mm、云石山

132.0 mm、拔英100.7 mm,其他乡镇大都为50 mm以上的暴雨。随着系统的东移南压,市区在02时、06时和07时均出现了1小时30 mm的短时强降水天气,因路面排水不畅,大部分街道出现二十多厘米以上的积水。此次大暴雨具有范围广、强度大、影响严重的特点,全市农田受淹面积为54 800亩,倒塌房屋680间,受灾人口67 000人,冲毁水利设施280座(处),冲击毁坏乡村公路36公里,毁坏乡村通讯线路1.5千米,毁坏乡村供电线路2.8千米,直接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1 065万元。

3瑞金春季暴雨特点

根据气象划分,瑞金3月~5月为春季。春季是播种、水稻移栽和各种农作物发芽生长的重要季节,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暴雨带来的危害非常强大,研究春季暴雨及其危害性,对于减轻和避免暴雨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瑞金1958年建立气象台站到2011年共54年资料统计得出,3月共有26次暴雨,4月有34次暴雨,5月有61次暴雨。暴雨次数、暴雨雨量及暴雨灾害变化情况如图1。造成春季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强冷空气、冷锋、暖锋和地面倒槽等。

4春季暴雨的气象服务

4.1决策气象服务

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决策部门组织防灾减灾、应当气候变化、开发利用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活动。其服务对象是各级党政机关,目的是在第一时间让决策部门获得科学、及时、有决策价值的气象信息。当预报24小时有暴雨时,以电话、传真、《专题天气预报》和《雨情公告》等方式向瑞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报告暴雨出现的时间、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应对建议等。

4.2公众气象服务

公众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电话、网络、手机等手段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预警信号等信息,以防灾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等为主要目的的公益。春季是生产最为繁忙的季节,又是天气多变且对生活影响极大的时候。每天通过电视、政府网站、报纸和广播等向公众提供天气预报,遇有突发气象灾害如暴雨天气时随时插播。

4.3专业与专项气象服务

专业气象服务是指为经济社会特定行业和用户提供的有专门用途的气象服务。通过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和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使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不同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得到满足,从而达到提高工效、减少消耗和损失的目的。如水库的水位调度、水库修复期晴雨天气趋势。

专项气象服务是指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特点服务需求、面向专门项目或特定用户所提供的具有个性化用途的专门气象服务,如重点活动组织机构、重大工程建设部门等。

对于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用手机短信、电话、气象警报系统等方式向特定的用户提供气象信息。

5减少春季暴雨危害

5.1提供预报准确率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施、各种资料,结合包括韵律模式长期天气过程预报方法在内的多种暴雨预报方法,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供暴雨预报准确率,为下一步的气象服务、防灾减灾提供专业支撑。

5.2服务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

针对不同阶段的暴雨,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区别情况进行不同的服务,如92年3月,尽管是初春,但因为降水极多,服务的重点在防汛抗洪,因而很好地避免了早汛带来的危害。而2011年5月,虽然是汛期的重要时段,考虑到后期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降水,对专业服务对象,服务的重点是建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蓄水。这样既大大避免了灾害损失,又能因势利导,运用好水资源,

5.3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气象服务

暴雨预报出来了,不等于任务就完成了,还应当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除了向领导、防汛及其他相关部门传输外,还应通过电视台、网络、手机短信、传真等进行传播,以使公众能提前获得信息,做好防范。例如2001年5月18日和2010年5月14日,前期的降水量和分布情况很接近,两天的降水强度也很接近,但2001的降水量是93.6毫米(以下称过程1),而2010年的降水量是156.3毫米(以下称过程2),造成的损失却是过程1比过程2大800多万元。两次都提前24小时预报出来了,不同的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过程1,除向领导、防汛、其他相关部门及电视台传输外,没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向大众及时把暴雨预报出去,过程2却不同,除了原有的传播手段,还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向更多、更广的范围传播,特别是通过手机短信向分布在各个乡村的气息信息员暴雨信息,他们及时地把信息向周围的人传达,从而使得灾害大大减轻。、传输方式的改变对减轻灾害的影响如图2。

5.4创新、完善暴雨传播手段

现在的、传播手段很多,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传真、广播、报纸等,可以覆盖每个乡镇,但在灾后的调查表明,现在还有不少没有文化的老人、没有手机的村民和信号不好或信号覆盖不到的乡村不能及时收到气象信息,不能提早防范。因此,有的、传播手段上,还需在人口密集的圩镇增加电子显示屏、乡村大喇叭。这样使得没有文化的老人、没有手机的村民和信号不好或信号覆盖不到的乡村也能够及时收到暴雨信息,提前做好防范,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建立电子显示屏、乡村大喇叭,点多面广,所需经费多,工作量大,涉及多个部门,还需花大力气去解决。

6小结与建议

瑞金春季暴雨的次数、总雨量和总损失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暴雨预报做出后,针对领导、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跟根据他们的需求不同,提供不同的气象服务。

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向更多、更广的范围传播暴雨信息,创新、完善暴雨传播手段,在现有的、传播基础上,增加电子显示屏、乡村大喇叭。

参考文献

[1]马鹤年,沈国权,阮水根,等.气象服务学基础[J].气象,2001.

[2]李华,郭迎春,陆大春,等.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讲义[J].气象,2010.

[3]汪勤模.气象万千,暴雨[J].暴雨灾害,2002.

[4]江虹.2003年淮河暴雨期大气水汽输送特征及成因分析[J].暴雨灾害,2007,26(2):1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