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主要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块链技术主要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区块链作为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正在技术创新和风投领域掀起一波浪潮。以区块链为技术支撑的产业发展中,金融行业是其优先落地应用的主要领域,基于对区块链的探索及其自身的发展,区块链技术的触角在未来会伸向越来越多的其他领域和行业。然而,正是从金融行业发现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资产和管理上的风险损失,因此本文针对区块链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哪些应用、现状如何、应用中的风险如何评估及评价,试做一些探讨。
一、区块链技术介绍
(一)概念。对区块链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视角下,区块链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链式数据存储结构;广义视角下,区块链是一种技术集合,其中包括几种基础技术,如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点对点网络等。用户基于共识协议和分布式架构技术进行可信数据的交换以及存储是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在行业内还未形成统一定义。2016年10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将区块链技术描述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二)优势及劣势1、核心优势。当前,信息技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信息有效性和数据可靠性却无法得到保证,区块链的出现由于其技术的特殊机制,其中的数据具有“可信”的宝贵特征,使得我们对数据高效率的获取看到了一线希望。下文介绍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的主要优势。(1)集体维护。在区块链的数据系统中,除交易用户的私有信息会被加密,其余数据系统均对所有节点用户开放。因此区块链网络中的数据会受到所有具有维护功能节点的共同维护,由于所有节点都有访问的权限,通过公共链的公开接口,任何人都可以对区块链数据以及相关应用进行查询和开发,系统信息处于高度透明状态。(2)去中心化。区块链使用分布式账本核算和存储,采用对等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打破原有利用中心化的硬件和管理机构管理数据的方式。区块链中所有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相等,单独节点的变动无法对整个系统的整体运作产生影响,以此保证节点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系统运行的整体性。(3)无需信任系统。区块链的节点之间遵循一套固定算法进行交换,参与人无需对任何人信任,系统的安全性反而会随着参与点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区块链系统中的交易双方无需通过传统公开信息的方式产生相互信任,这将有助于系统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累积。(4)信息不可篡改。在信息进入区块链网络之前需要经过验证,验证通过之后被添加至区块链就会被永久存储,无法篡改。在区块链系统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生成一套不可篡改、可信任的数据库,以此规避一些由于数据篡改产生的不法行为。这也决定了区块链数据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核心劣势。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其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不可避免的缺点,甚至有些优势在某些方面也会成为技术本身的劣势。(1)无隐私性。区块链采用分布式账本核算和存储数据,在公有链上等于每个节点的用户都可以查看完整账本,同时由于区块链数据存储、管理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交易过程中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这就意味如果某个人的账户被知晓,通过区块链就能知道他的资产情况以及每一单交易记录,无法保证用户交易过程中的隐私性。(2)监管危机。区块链的去中心、自治化特点淡化了国家监管的概念。然而监管要求是所有技术创新应遵循的底线。对区块链的监管力度提高,一方面在区块链商业应用过程中可以提供合规性保护;另一方面由于这项新技术的未完全开发性和虚拟性,其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建立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跟进,监管程度和立法的尺度如果掌握不好也可能会毁掉区块链。(3)安全性问题。私钥安全是保证区块链数据不可逆、不可伪造的前提,而用户作为生成和保管私钥的主体,不存在第三方参与,因此私钥一旦泄露或丢失,账户的资产便无法做任何操作。私钥的保密性主要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新技术对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破解存在一定可能性,这将对区块链技术造成安全隐患。(4)数据确认的延迟性。区块链的交易无法保证时效性。以比特币在区块链中的交易为例,网络传输会影响到交易的有效性。这是因为这笔交易要被网络大多数节点知晓,并且认可后方可进行。同时还受一个小概率事件影响,就是当网络上同时有2个或以上节点竞争到记账权力,那么在网络中就会产生2个或以上的区块链分支,这时到底哪个分支记录的数据是有效的,则要再等下一个记账周期,最终由最长的区块链分支来决定。因此,区块链的交易数据是有延迟性的。(5)信息不可篡改。数据被用户变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是区块链的优点也是缺点。举个例子:区块链中用户交易的地址信息如果填写错误将无法撤销并会造成永久损失;私钥丢失也同样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在现实情境中如果银行卡丢失或密码忘记都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找回,及时阻止损失的发生或尽可能降低损失。(三)应用领域。目前关于区块链技术,理论性的探讨居多,其应用还处于一个探索期,切实展开应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不过现在一些产业和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根据目前发展态势,区块链可能在分享经济、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管理这三个领域落地。首先,由于分享经济的资源和资产呈现一定分散化,交易双方无需过多信任,基于区块链技术无需信任系统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将有助于分享经济的运行。其次,具有连续性的链条交易也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例如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一些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所有商品进行追踪溯源,并且记录不可篡改,以此来保证产品安全。最后,一些频繁交易的数字资产管理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规避交易风险。在P2P网络借贷中,区块链技术可以全程保存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的交易行为记录并且无法更改。依托区块链技术,在建立智能合约的基础上帮助双方清晰明了地掌握交易过程,以此提升违约难度,极大降低违约风险。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分析
(一)利用安全表法识别风险。安全检查表法是根据系统工程的分析思想,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源,然后以提问方式将这些风险因素列在表格中。最基础的安全检查表由四个栏目组成,包括序号栏、安全检查项目栏、判断栏和备注栏。根据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安全检查表,列举出6个安全检查项目对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如表1所示。(仅代表个人观点)(表1)(二)存在的风险。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大账本,具有去中心化、交易不可篡改、信息透明可查询的特点。理论角度来看,区块链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能够保证其系统的可靠,然而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同时,基于以上安全检查表的判断结果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由于会存在黑客攻击无法及时阻止以及技术有限性无法准确识别交易主体,导致产生以下可能的风险。1、技术风险。区块链所依托的技术支撑庞大而复杂,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智能合约层、应用层是构成区块链的五层技术架构。为了保证技术架构之间协调运行,确保网络正常运行,进而产生信任,需要通过默克尔树、非对称加密、哈希算法等多种技术和算法复杂而又精密的组合才能实现。由此可以看到,代码编写无误、程序正常运行、加密算法可靠准确是区块链产生信任的前提,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或错误,都会造成信任危机。2、业务管理风险。区块链中的全网数据会被每个节点存储和验证,单个节点无法更改数据。只有获得大部分节点的同意,才有可能对数据进行变更,因此在业务管理上存在滞后或无法挽回的风险。例如,2016年6月,以太坊上theDAO被黑客盗取高达360多万以太币(按事发前价格折算约5亿元人民币)的数字资产,由于区块链不可篡改,theDAO管理者无法撤销这笔交易,只好求助于社区,最终以太坊创始人通过个人权威说服了大部分节点,共同修改黑客账户,才挽救这笔被盗资产。业务数据的修改和撤回在传统交易系统中是非常常见的事情,然而在区块链网络中由于信息的稳定性就变得异常困难。3、智能合约风险。共同维护区块链网络运行的节点,具备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当智能合约在某个节点部署后,相应代码会在全网的每个节点同时运行并校验彼此的结果。这种节点关联性会导致某一节点的智能合约出现问题时波及到其他节点的正常运行。例如,2016年10月以太坊上有节点恶意执行大量消耗磁盘IO的智能合约,使得全网负载大幅增加,导致以太坊上大部分应用都无法顺利运行,全网一度陷入瘫痪。后经紧急程序升级修正了此问题,才使以太坊上的应用恢复正常。4、法律风险。区块链应用中的各种风险最终都将可能转化为法律风险,当企业在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过程中无法识别和处理这些风险时,很有可能会面临法律上的约束或制裁,又或者牵扯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的诉讼。另外,区块链集体维护、集体使用的特点同样面临新的法律挑战,如果某个节点存储了不合法的数据,基于数据同步原则,其他节点均会存储相同违法数据,这个时候是否所有节点的用户都将面临法律责任?
三、风险评价
(一)利用SWOT评价风险。利用SWOT分析法,定性分析区块链技术自身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如表2所示。(表2)(二)根据SWOT分析制订策略方案。根据SWOT分析矩阵,可以得到定性的风险评价结果,主观上可以判断应采取何种策略应用区块链技术,具体策略如表3。(表3)(三)评价结果分析。针对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的技术优势、劣势以及现阶段面临的机遇、威胁,构建其SWOT分析矩阵,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应当采取何种决策,在发挥优势和机会的同时规避劣势和威胁。区块链的发展正处于史无前例的机遇期,理论概念面向群众的广泛普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正在为其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结合区块链技术的评价结果,区块链技术的更高价值还未被完全开发,未来应当通过企业这个微观主体,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及技术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四、风险规避与监控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底层技术构架,不仅限于金融、经济领域,未来在政治、法律、公益、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一定应用,是一种具有潜力、重塑社会各方面及运作方式的覆式创新技术。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将会给用户、企业、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任何领域都应做到有效的风险防控,为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和落地应用设立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对于区块链技术在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和监控。(一)数据泄漏风险防范。一是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先进的非对称加密算法从技术上保护数据,在目前业界的相关技术成熟后,企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泄露问题。二是利用区块链数据层和企业内部数据层相结合的结构处理数据,根据数据是否需要在区块链上流动,差异化设置数据的存储位置。企业内部数据库主要处理不需要在区块链流动的数据,当数据需要在区块链范围流动时再接入区块链相应节点。三是严格把关申请接入区块链的节点在授权管理方面的权限。与公有链不同的是,企业应用区块链需要通过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来审核节点的接入。同时,可以在签署的协议中明确责任和权利,从法律角度规避节点用户数据泄露的风险。(二)企业应用中。企业在应用区块链技术时需要把网络安全监管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能完全依赖区块链本身的技术优势,加强网络软件的可靠性管理,保持一定警惕性。基于目前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监管条例暂处于空白状态,各行业的监管机构应当分享信息,根据实际业务的共通特点制定区块链技术的行业监管细则,达成共识,便于在技术上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将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提升法律规制。区块链主要依托加密算法提供技术支撑,以及通过虚拟货币在网络上进行交易,这无疑增大了法律约束和监管的难度,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以及我国数字货币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法律和监管政策进行研究和规范,避免在出现问题时陷入被动。同时,在对法律法规进行研究时,应当针对区块链类型和应用场景的差异制定相关标准,合理的法律法规条例,为各行业在应用区块链的过程中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消除法律隐患,激发企业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孝男,王永涛,白云波.区块链+时代,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信息安全,2017(08).
[2]韩海庭,孙圣力,傅文仁.区块链时代的社会管理危机与对策建议[J].电子政务,2018(09).
[3]刘海英.“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1).
[4]梁雯,司俊芳.基于共享经济的“区块链+物流”创新耦合发展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26(01).
[5]葛琳,季新生,江涛,江逸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信息共享安全机制[J].计算机应用,2019.39(02).
篇2
关键词:区块链;保险企业;应用方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区块链技术综述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比特币,是比特币得以实现和运行的技术基础。该技术尚无标准、权威的定义,相对普遍的理解认为,区块链技术应包含点对点对等网络、防篡改的数据加密、分布式共识算法等技术特性,并以链型数据结构进行数据存储。其本质和最大价值,则在于构建了一套去中心化的网络信任链,确保系统的“中立”、“可信”,为网络交易各方营造一个高度安全、深度信任的交易环境。
根据应用模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公共区块链、私有区块链和联盟区块链三类。公共区块链是指区块链的所有节点均在互联网上,其数据允许所有人访问。这一模式的最典型应用即比特币。私有区块链指区块链的所有节点均在企业(组织)内部,仅利用区块链技术的部分特性(如利用防篡改特性支持内部审计)。联盟区块链是指在一个特定的企业或组织群体(如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内部构建的区块链,由内部指定若干预选节点负责存储交易结果数据,其余节点仅进行交易及查询操作。
二、现阶段保险企业的区块链技术在的应用状况
传统保险经营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即信息不对称,以及相应的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在交易数据透明度与数据可信度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受到了保险行业的高度关注。国内的保险企业已经在积极探索和布局区块链技术,其中的典型案例包括:
众安保险开发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2016年中,众安保险公开信息称其已开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工具箱,未来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保单、理赔方面的应用。基于区块链的技术特性,这种智能合约在防篡改及信息存储安全方面将具有更大的优势。
阳光保险推出区块链保险卡单。2016年8月,阳光保险与数贝荷包联合推出采用区块链技术的微信保险卡单。该卡单不仅实现了及时投保、即时生效,更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快捷分享。利用区块链技术,分享后的卡单可以追溯交易流转的完整过程,同时由于其数据的高可靠性,以之做为理赔依据将可以极大地简化传统理赔流程,提高效率。
平安保险加入R3联盟。R3CEV联盟组织成立于2015年,其主要职能是建立银行业区块链技术标准,并重点解决银行跨境结算的效率问题。目前全球排名前40的境外银行均已加入该组织。2016年6月,平安集团宣布加入该组织,并表示将成立金融科技部门,积极探索保险、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区块链结合应用与技术创新。
三、关于保险企业进行区块链技术应用方向选择的思考与建议
综观现阶段保险企业的区块链应用,大多处在概念或实验层面,缺乏影响力与应用规模。此外,在应用方向上集中在智能合约管理领域。考虑到这一方向的全面实施需要全行业乃至于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推动(如自动赔付的航班延误险合同,需要与航空公司建立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系统),推广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的应用和充分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化保险企业经营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下一阶段应从当前的经营实践出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领域:
(一)建立基于区块链的总账系统,提升财务安全性。结合监管披露数据,近年来保险业账务造假的案件并不少见。如何有效地监控财务数据,化解财务风险,一直是保险企业重点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问题。而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数据篡改,保证数据真实性,因此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优势。未来保险企业应重点研究建立区块链总账系统,并在账表与账实一致性方面加入防篡改的数字签名,从根本上提升账务数据的真实性,并为账务稽核提供更加真实可信的数据基础。
(二)适应监管需要,实现销售轨迹的可回溯。为了减少销售误导等因素引起的合同纠纷,保监会正在研究建立销售行为可回溯的制度法规。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监管方向,保险企业可尝试构建私有区块链平台,对关键性的销售过程行为(如重要条款告知、投保确认等)均通过该平台进行记录,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性解决双方篡改与抵赖的可能性。
(三)与中介渠道共建联盟区块链,提升结算效率。渠道费用无法及时结算已成为当前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扩大合作的一大障碍。制约结算实时性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对账数据缺乏必要的防篡改保护,导致交易双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账务明细的比对。参照银行业的做法,未来可以考虑由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共同建立区块链联盟,双方均基于区块链平台的交易数据进行对账与结算,从而根本上提高渠道结算效率,更好地推动双方的业务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和.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保险[J]中国金融,2016(5).
[2]龚鸣.从R3区块链联盟看欧美金融巨头的区块链探索之路[J].中国金融家,2016(6).
篇3
(3) 信息安全加密性。区块链技术依照时间顺序和逻辑, 在哈希 (HASH) 算法之下进行链接, 形成轨迹链条行程无法更改的时间戳 (Time-Stamp) , 其生成的任意长度的二进制值也即哈希值, 可以成为银行业务中收付款的流水号, 较好地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4) 数据的可追溯性。区块链技术能够对所有的轨迹链条行程进行记录、存储, 对私自复制数据的行为能够进行追溯和追责。
(5) 智能合约。它主要是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生成, 能够在特定时间、特定事件时触发协议签订时的指令, 是一种自动触发命令的应用模式和程序。
2、区块链技术对会计的影响分析
2.1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区块链技术可以依照时间顺序存储参与各节点的会计记录, 在密钥安全管理和前后区块相互印证之下, 较好地规避会计信息造假、篡改的现象, 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同时, 区块链技术采用自动识别的方式, 对所有区域的不同节点信息数据进行记录, 并能够实现对节点信息数据的历史追溯和纵向延伸, 较好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有利于审计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追踪、查询和监管。另外, 区块链技术对重复信息、无关联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筛选、剔除, 在全民参与记账的条件下, 避免记账错误或遗漏的现象。
2.2、 提升业务效率
区块链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提升业务效率, 利用企业核算系统、信息系统相对接的方式, 自动实现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存储, 有效提升会计业务综合平台的信息验证效率。同时, 区块链技术下的会计应用还可以成为自动审计的证据链, 实现对会计信息的全覆盖、远程审计。
以审计为例, 一般而言, 审计人员在审计资产负债表时, 若出现某些项目的数额与生产经营活动不相符的情况, 就要对这些项目作重点检查, 从总帐科目追查至原始凭证, 必要时应结合对往来帐的函证、对存货和固定资产等项资产的盘点, 核实报表数字的真实性。这样做的结果是, 需要的工作时间很长, 另外有些凭证、函证也会因为时间和出具票据公司的经营问题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核对起来不仅浪费差旅成本, 还要耗费大量精力, 而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让这些凭证、票据等以电子的形式保存下来, 单方无法进行修改, 可以实现自动审计的证据链, 提高审计的效率。
2.3、 降低业务成本
区块链技术下的会计应用通过不同区域的各节点进行数字资产登记、转移、结算, 无须人工验证, 实现瞬时、自动化的操作, 区块链条中的各区块能够在相应的密钥管理之下, 快速、全面而准确地获取会计信息, 缩减了资金运作成本、时间成本、协调沟通成本和信任成本。
并购过程中区块链的优势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并购过程中, 财务的并购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耗时、耗钱的工作, 另外经常会出现并购过程中因为前期工作不充分, 导致后期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情况。区块链的数据可追溯、去中心化、单方无法修改等优势对于解决并购过程中财务管理合并的工作, 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2.4、 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在基于密码学方法生成的分布式账簿中含有大量的交易信息, 实现了对基础财务信息的实时管理, 并有效促进了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链接和融合, 促进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 使管理会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和飞跃。
3、区块链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分析
3.1、 重塑会计核算模式
区块链重塑了会计核算模式, 体现出公有链与私有链并存的状态, 在数字化、点对点传输的价值系统之中, 成为联结的整体, 在区块链技术下的会计核算模式通过区块链时间的有效扩展通道, 使私有链和公有链相连接, 采用凭证-报表 (账簿) 的会计确认方式, 极大地缩短了会计确认的过程。
区块链技术下的会计核算模式转变了业务流与资金流分开核算的状态, 使业务流与资金流充分链接和融合, 利用区块链安全可靠的价值传输功能, 进行会计结算、清算, 使业务交易确认的同时也即确认了资金转移。同时, 在智能合约的应用下, 可以利用区块链的可编程属性, 实现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后续处理。
在区块链程序和加密算法的应用下, 会计计量显现出相对稳定性, 不会受到货币自身价值及其转换过程的影响, 实现了会计确认对象的量化。同时, 区块链在会计核算模式中的应用还体现出形式、载体方面的变化, 将实现由传统复式记账的两维方式, 向三维度及多维度的跨越式的转变。
3.2、 区块链技术下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用
在区块链技术之下, 对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它采用宽型的、模块化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宽泛、灵活和及时, 全面反映会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权益状况变动等。
宽型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主要从广度上扩展了会计资产及负债的综合描述, 不仅体现出数字形式的货币, 而且还可以记录和显示数字定义的资产, 转变之前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狭隘状态。
模块化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主要是指对原表型的突破和跨越, 它使会计信息披露由固定化状态向模块化、重复组合的非固定化状态转变, 突破科目之间的级别限制, 基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进行会计报表编制, 完整表达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 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完整。
另外, 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区块链技术还可以极大地提升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 利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中的全球公共账簿, 提升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质量。
3.3、 强化会计管理模式
区块链技术应用下的会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它极大地缩减了各国在会计管理方面的差异性, 转变了会计管理的重心, 使人们更加关注会计价值计量和价值报告等管理工作, 利益相关者要求获得及时、准确而全面的会计信息价值变动情况, 并有效地进行会计计量和确认。
同时, 会计监督管理模式也不断完善和进步, 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构完善的经济监督体系, 包括组织机构设置、监督对象范围、政策依据、具体运作等内容, 利用区块链公开化、透明性、可追溯的优势特点, 重点做好会计岗位牵制、审批控制、重要单证管理、参数设置等, 提升会计监督管理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3.4、 提升管理会计效能和价值
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之下, 可以极大地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和效能, 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 作业成本管理。区块链技术下的管理会计作业成本管理关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后果, 并由结果分析转变为过程分析, 它通过各区块时间逻辑顺序的相联性, 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和动态反映, 实现对相关数据的追溯和定位, 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提升作业成本管理效能。
(2) 价值链管理。区块链技术中的各区域节点能够独立存储采购、销售等交易信息, 管理会计能够获取资产计量、成本分摊等基础会计信息, 据此进行价值链的重新选择, 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的目的。
(3) 责任会计。在现代企业分权管理的背景下, 要加强会计信息反馈、责任预算和组织核算, 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会计制度体系, 并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簿之下, 及时追踪、记录责任履行情况, 客观准确地评价和考核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 确保成本区块链、利润区块链、投资区块链等责任中心区块链信息数据的真实与完整。
4、总结
综上所述, 区块链技术正以迅猛之势应用于诸多领域, 对会计行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和转变, 要充分利用区块链的互联网创新技术的优势特点, 突破会计领域中的复杂问题, 较好地提升会计信息数据的完整与安全性。
未来财务记账、合同审批、审计等等工作都将因为区块链的应用发生变革, 提高财务运作的及时性, 并从根本上降低财务资金筹集与调配的成本, 其透明性与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可以预见, 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的信息处理方式, 对财务而言可能是比人工智能更具颠覆性的东西, 财务要尽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区块链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探索[J].彭晓英, 孙珍珍.当代经济.2017 (26)
[2]区块链与会计、审计[J].樊斌, 李银.财会月刊. 2018 (02)
篇4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055-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比特币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以其高效、安全和透明的优势逐渐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
随着区块链的不断发展,其也吸引了保险业的关注。在2016年7月的《机会还是威胁―区块链在保险业中的发展》报告中,麦肯锡定义区块链为“通过运用共识机制来检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过程并不需要中央处理器进行数据记录和协调。”在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也纷纷参与到区块链的研究中,阳光保险于2016年3月推出“阳光贝”积分,同年7月推出具备区块链特性的微信保险卡单。
在区块链对保险业的影响方面,Mainelli(2015)提出,新兴的举措和创新战略对保险公司改进个人定价方案、提高盈利能力和保留客户有着重大意义。英国首席科学顾问报告(Walport,2016)中指出,预防欺诈行为仍然是当前保险行业的首要任务。Kosba A, Miller A, Shi E, et al. Hawk认为,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简化付款和索赔处理流程,可以减少欺诈性索赔的风险。Martin Stellnberger(2016)认为,保险行业当前存在的不道德的营销手段和不透明的定价模式损害了保险业的声誉,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重新塑造保险业的保险模式。王和(2016)认为,区块链中的去中心化将使得保险公司的角色从传统的风险直接吸收者和处理者转变为风险管理顾问和风险资金池的管理者。
而在区块链潜在的风险方面,Henk和Bell(2017)提出:“公司必须考虑采用区块链后带来的潜在效率增益和潜在风险。将这种网络设施到公众或半公众的网络中,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可能会造成重大障碍。”德勤(2017)调查发现,缺乏技术标准是当前尚不成熟的区块链所遇到的主要障碍。Mark Crawford(2017)则认为,监管治理问题将是保险业采用这项技术必须面对的最大障碍。对于区块链的监管,可能需要新的法律和协议,而这些则需要数年的探索才能得出。李赫(2016)认为,保险区块链面临着客户信息泄露风险和数据泄露风险,此外,区块链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着技术风险、业务管理风险、智能合约风险和法律风险。赵岳(2016)认为,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行业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区块链,如何整合各种区块链并确定行业标准是监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保险业各家企业对区块链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实践和研究时,保险监管方却对区块链的监管却毫无动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其必然会经历一个“创造性破坏”的阶段。在实际发展中,基于区块链所创造的比特币在发展中出现过很多意外事故,区块链自身存在很多安全风险。基于此,本文根据区块链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前在保险业中的运用情况,对国内的区块链监管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中的运用现状
(一)区块链概念与工作原理
根据麦肯锡对区块链的定义,区块链是指通过运用共识机制来检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过程并不需要中央处理器进行数据记录和协调。通俗地来说,其利用密码的方式将交易产生的数据进行编码形成新的数据块,其数据块不仅包含该交易自身,同时还会包含其他交易数据的信息。
如图1所示,交易信息Tx1,Tx2,Tx3,Tx4,Tx5,Tx6,Tx7,Tx8经过区块链中的编码,转换成默克尔树中的根1和根2,再组合形成一个区块。各个信息按照时间轴顺序编码,因而前后的区块往往是前后相继。各个区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联接而成的链条即为区块链。与传统的保险公司将数据存储在中心保险系统不同的是,区块链的信息是记录在各个系统的终端设备中,即各个节点上。
(二)保险业内区块链运用现状
自2016年后,国内各家保险企业纷纷开展对区块链的实践:中国平安于2016年4月加入区块链国际联盟组织R3,同年8月成立金融科技部门;阳光保险于2016年3月推出“阳光贝”积分,同年7月推出具备区块链特性的微信保险卡单;易安保险、慕尼黑再保险于2016年7月成立“区块链保险实验室”,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前景;众安保险于2016年11月成立众安科技,发起上海区块链企业发展联盟。
从上述各企业的具体实践情况来看,保险业参与区块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在保险公司内部成立区块链研究部门;第二是成立科技子公司,使其可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对区块链进行探索;第三是直接将区块链进行小范围的运用,从实践中摸索;第四种是联合其他机构一起建立一个新的区块链研究所,共同研究。
以上四?N区块链的实践情况中,目前可以观测到的保险公司对区块链技术进行运用的只有阳光保险,而其他在区块链方面的研究则是尚处于实验室之中,并未真正在现实实践中施行。与国外的比特币、莱特币等方面相比,国内在区块链方面的实践处于较为谨慎的状态。
阳光保险目前在区块链运用上主要为积分互送和保险卡单方面的设计。在积分互送中,用户可以以“发红包”的形式将积分个人积累的积分向他人转赠。而在微信保险卡单中,只需在微信端输入被保人和航班信息,就能立即获得保障,赠送者也可以随时随地在微信端发红包将航空意外险赠送给他人,免去了繁琐的操作和时间成本。从阳光保险当前的区块链应用上,可以发现:首先,区块链在保险业的运用有利于缩短保险投保、索赔和理赔的流程,减轻投保人和保险人的负担,节约时间;其次,区块链的应用有利于减少保险欺诈,缩短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平等;最后,区块链的运用在灵活保单转让上有着巨大的优势,省去了保险人繁琐的确认流程。
从各家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区块链还将涉及到保险理赔、承保履约等各方面。保险公司也可引入客户的个人数据,以更低的成本设计出更个性化、更符合公众需求的保险产品。
(三)国内区块链运用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调查追踪难。区块链的设计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除去设计者外,别人很难介入其中对信息进行解析。监管者若想追踪交易链条并寻找相应密匙来破解,有着一定的难度。这便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监管空白区。
其次,风险管控难。由于区块链交易发生即清算,风险传播速度将大大快于以前。当区块链系统出现巨大风险时如何迅速做到风险隔离保护投保者是个较大的难题,这也需要监管者设计出一定的安全隔离方案。
最后,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区块链在去中心化的同时,也将投保者(交易者)的信息附带编入了其他服务器和其他交易信息区块中,倘若编码方式和密匙失窃,大量投保者信息也将随之流出,易造成个人隐私权侵害。
综合以上种种,可以发现,区块链带来保险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如何把控风险,如何监控风险,是监管机构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关于区块链的监管建议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目前国内对于区块链的相关法律法规尚存空白,对于区块链的概念、区块链使用者的资质等方面缺少规定和限制。因此,国内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平台的提供者、平台的使用者和平台本身实施监管。此外,还应出台区块链的行业标准,争取在各家公司各类型区块链泛滥之前确定其基本的行业标准,从而为后期的整合提供基础。法律中还应要求保险公司运用区块链之前将区块链的编码方式和密匙在监管机构内部进行备份,从而避免后期追踪时的不利。
(二)采用包容性监管的沙盒机制
沙盒机制是指将其比作是在一个非人工干预环境下让业务创新发展壮大,待初具规模以后再逐步介入监管的一种过渡性机制。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环境予以成长。其成长过程中定然会出现一定的错误,通过“沙盒机制”,既可以筛选出条件成熟的区块链业务,也可以帮助监管者更好地建立区块链监管制度,实现监管与保险业务的共同创新。
(三)控制好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节奏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会最终抹去中心的存在。从保险业来说,区块链使得每个人成为全区块的一个节点,而系统对于其个人信息的记录亦会帮助了解其个人的风险状况、确认其保费的定价。在这过程中,保险公司的保费定价功能会慢慢退化,其资产管理功能会慢慢占据一个重要地位。但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会有个渐进过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保险机构与区块链平台的差别与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化。但作为监管者而言,需要控制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节奏,使其始终能够控制对整个系统的监管,而不会因为行业技术领先于监管技术而导致监管能力不足。
篇5
【关键词】区块链 比特币 数字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正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周小川行长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Ю吹挠跋臁S纱耍支撑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研发的关键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引发多方关注,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程度甚至不亚于对数字货币本身。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 to 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 et 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2]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邓迪.数字货币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16,04:70-71.
[5]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风.从公有链到私有链:区块链回归现实[J].当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吴晓灵.从信息网络到价值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三亚・财经国际论坛,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
[13]Smith J.(2014).An Analysis of Bitcoin Exchange Rates.SSRN Working Paper,No.2493797.
篇6
区块链的计算能力
无发钞机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电子现金系统的实现,依赖于每一个参与者自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区块链的精髓。每一个人手上都有一个总账,总账上记录着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人的交易记录,每个人都可以指着任意一笔记录与其他人核对,保证大家账本的统一一致,人、事、物、时完全相符且客观真实,这就是共享账本。比特币的区块链网络会给勤奋记账的人以激励,在每一轮区块建立的过程中只有他记的账会被传播给大家,并让大家验证。大家对他的辛勤劳动及记账结果一致认可后,新的账目就被添加到了共享账本中去。获得记账权的人会被奖励一些比特币,于是,整个记账验证机制被称为工作量证明。
这个体现记账勤奋程度的标准被称为算力,而算力正是区块链安全的根基。由于每一个节点都需要通过不断地计算来解出一个基于前一个区块信息所产生的特解,而这个计算的过程还需要不断打包验证网络中其他节点产生的交易数据,因此整个过程就像是为获得比特币奖励而进行的验证工作。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挖矿。工作量证明机制意味着区块链的安全来源于现实世界人们共同的劳动投入。由于每一个特解都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信息,而一个特解的产生及被网络成功验证就意味着新区块的形成,每一个新区块都叠在上一个区块之上。于是,以前形成的区块就像地表以下的岩层,越久远的埋得越深,也越不可能被触碰到或者被篡改。不可伪造、不可篡改正是区块链建立信任机制、打造价值互联网络的基础。
区块链之沉浮
在2011年5月以前,参与到比特币区块链验证当中的算力并不充裕,比特币也并未获得太多人的关注。但到2011年底,通过算力记账获得比特币的挖矿行为逐渐普及。人们开始发掘出了专业的芯片FPGA用于输出算力,能耗只有GPU挖矿的1/4,比特币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与现实资源相联通。从2012年到2013年,人们开始意识到利用ASIC硅晶芯片进行算力输出可以大幅提升挖取比特币的速度,并能比FPGA更为节能。于是,多家机构相继开始研发ASIC比特币挖矿芯片。从此,比特币挖矿以及比特币本身开始形成产业。
2013年至今,全网输出算力从2.5T飙升至1400P(1P=1000T),是原来的约56万倍。算力的规模越大、节点越分散,区块链网络就越安全,对权力与利益机构的防御能力就越强,对应的区块链应用也就越有保障。2013年底,比特币币价超越1000美元,并于11月29日下午达到最高价格1242美元,超过了一盎司黄金1241.98美元的报价。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此刻比特币成为了真正的数字黄金。促使比特币价疯涨的推动力,除了挖矿芯片与设备研发的军备竞赛以外,最为直接的因素来自于比特币交易所这些推动对比特币进行直接投资的入口的激增。
随着币价的不断攀升,大量的交易所也相继出现。中国的OKCoin、美国的Coinbase便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交易所。更多的交易入口也吸引了更多投机者的涌入。2013年5月,中国的OKCoin比特币交易所成立,3个月后即达到每月26亿的交易量,同年12月更是创造了单天交易量40亿的惊人数额,从而一举成为了全球最大交易所。
然而,比特币在支付领域的发展表现一般。2013年以来,相比于钱包之间的支付交易,通过交易所交易的比特币倍数常年保持在10倍以上,即每11笔交易有起码10笔源于对比特币的买卖炒作,而非针对服务或商品支付。根据Coinmap的资料显示,全球可用比特币进行线下支付的实体店仅为7709家,在中国只有北上深、港澳台和西安等地有约10家店铺支持比特币。另外,各国政策对比特币货币属性的限制,也导致了比特币作为货币基本的支付功能未能真正普及。
区块链之产业链
算力挖矿行业的出现不仅打通了区块链与现实资源之间的通道,更帮助区块链领域形成了第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图1)。而这一条产业链也从单纯的在比特币挖矿与交易的过程中获取财富,进化到了从区块链产业生态中去创造财富。随着区块链生态的完善和进化速度的加快,这一产业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在与日俱增。
1.芯片研发与区块链计算机生产。比特币区块链安全基础的算力芯片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芯片内部结构的研发设计由算力芯片的专业团队完成,而硅晶芯片的实际生产则是外包给台积电、三星、高通、因特尔等专业芯片代工厂进行生产,这个生产过程被称为流片。嘉楠耘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投资)等芯片研发团队也由于关注到了区块链领域的机会,从而设计量产了多款针对区块链领域的专用超算芯片。
在经历了比特币币价的大起大落之后,当前市场上仍具竞争力的主要超算芯片团队有中国的嘉楠耘智、比特大陆、海外的Bitfury(中国信贷 投资)和21 Inc.(高通投资)。技术与资本是决定区块链计算机行业优胜劣汰的核心因素。运作良好的区块链计算机研发与生产企业一般拥有良好的现金流,但每个行业都有寒冬期。矿企竞争目前已经逐渐进入寡头阶段,之后的竞争不仅考验团队的技术研发能力,同样也考验团队的资本运作能力。
2.矿场。所谓矿场,就是将一台封装数十至数百颗芯片单体通电运行的小型区块链计算机,进化为部署几万至几十万台区块链计算机的大型机房。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原本仅在算力芯片的能耗比上下功夫的芯片公司,也开始对区块链计算机散热、电源传输、矿场机房布设等外延性要素进行节能提效设计。因此,在产业链前端的这三个环节上,仍由原本的芯片研发团队所主导,各家在这个领域各有所长。嘉楠耘智团队针对自己研发的芯片,提供了一套低成本高性能的环境自适应解决方案,通过对系统运作过程中热耗散的控制,以及电源传输过程中电压稳定性的智能调整,使ASIC硅晶片在集群矿场的复杂环境中实现最低能耗的最大算力输出,同时保持较低的总体拥有成本。而Bitfury则开发了针对算力芯片的浸泡式水冷系统,在沸点非常低的情况下,把硬件浸泡在液体中。一旦加热,液体就会蒸发把热量带走,然后凝结再进入池中,通过这个过程降低挖矿在冷却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3.矿池。矿池是将来自各地的算力进行汇聚,从而提高算得新区块的几率。比特币的算法规定了算力占据总网络比率越高的节点,能算得新区块的几率越大。因此,算力输出方则会选择汇集在一起,共享一个主节点通道,并最终将共同产生的收益按照一定的分配方式提前分配到各个子算力输出节点的账户中。
数据来源:区块链公开数据
当前,从各大矿池所输出的算力占比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国内矿池输出占比高达62%,这其中占具最大份额的是比特大陆的蚁池。与其他厂商专注于芯片设计领域不同,比特大陆从很早就在比特币全产业链进行了全面布局。从比特币浏览器项目,到大规模自有算力部署,再到云算力服务,涵盖了算力挖矿行业的大部分环节,而矿池正是这一布局的终点。比特大陆旗下的蚁池一家就占据了矿池份额的1/4,这意味着每一个区块由蚁池算得的几率是1/4。也因此,每个区块所产生的比特币奖励被蚁池获取的几率也是1/4。得益于较高的矿池份额和大量的自有算力,比特大陆收获了大量的比特币收益。其余诸如BTCC、鱼池等几大国内矿池中的算力则有很大比例来源于嘉楠耘智所投入制造的区块链超级计算芯片。
因此,从矿池数据上也体现出了Bitfury、比特大陆与嘉楠耘智在比特币算力行业的先发优势。
4.云算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小矿工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为负。它们不仅要面临单体区块链计算机供不应求的状况,还要面对区块链计算机从发货到安装调试再到维护的整个复杂流程。而且,最大的成本还不止是这些,使用一般家庭、商业用电进行挖矿所消耗的高昂电费,以及产生的噪音和热量,也成为普通比特币爱好者参与算力输出的障碍。算力通过大规模集成矿场以及矿池的集中,造成对比特币区块链安全的威胁。
综合这样的市场与技术需求,云算力服务应运而生。云算力平台将矿场和矿池等基础资源打通,为个体矿工更便捷地接入比特币区块链网络提供条件。这不仅降低了矿工的准入门槛,并且由于购买云算力的用户可以自主控制算力流向,这成为解决大规模集成化矿场和矿池汇聚而造成算力集中问题的一种策略。它的出现也因此使得比特币区块链离全民分布式共享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5.交易所。算力芯片成为现实资源导向区块链虚拟资源的入口,那么,交易所就成为这条产业链最终的出口。即将算力所获取的比特币收益,转化为现实中可用的法币,比特币产业链的循环生态由此形成。实际上,整个产业的简化逻辑似乎是:投入资金购买设备,通过设备运作获取比特币,并寄期望于比特币的溢价能够为整个产业链获取利润;将比特币换成法币之后,再次投入购买更好的设备。这样的模式其实并未跳出2013-2014年比特币大起大落时期区块链计算机行业军备竞赛的怪圈。同时,硅晶芯片从110纳米到55纳米,从28纳米再到16纳米,其蚀刻密度的提升也逐渐开始受到单位面积产热剧增、量子效应的影响,使芯片设计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大环境下,区块链的产业链也进一步延伸出了更多价值。
算力与区块链的未来
从2013-2016年,区块链计算机从CPU时代进化到GPU时代,从FPGA时代进化到ASIC时代,再到当前的ASICs时代,ASIC芯片本身尺寸越来越小。在这个过程中,矿机专用芯片提供厂商从少到多,再到如今的寡头垄断,每一次芯片的进化都带来一次行业的更新迭代。根据全网算力的历史数据预测,4年以后也就是2020年,全网算力将接近20000P,是当前1600P算力的12倍多。
区块链计算机加速的军备竞赛,使得以颠覆世界不公的财富规律为目标的比特币开始重蹈覆辙,几乎50%以上的比特币集中在不足20%的人手中。而现实世界的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比特币。作为一种平衡,云算力解决方案的提出,使区块链的网络进化增加了一种离散的力量。它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体验挖矿,让更多人通过真正成为分布式矿工,方便地获得第一份数字资产,来理解比特币和区块链,从而形成由外向内吸附的生态。持有区块链数字资产的人越多、越分散,整个产业产生裂变的可能性就越大。新近上线的算力宝平台,以真实算力对应、自由调度算力资源为切入点,得到了传统IDC上市公司的有力支持,云算力平台的建设有可能会成为新的战略级入口。
1.加速大数据行业发展。由于区块链算力的本质是让芯片自动通过特定算法,进行大量运算来保障区块链这一公开账本的安全与稳定。而大数据分析则是通过多种数据挖掘的算法组合,将元数据进行输入、筛选、重构、分类、关联并最终输出知识。因此,通过将算力芯片进行内置算法的重新设计、定制,能够实现高效快速的大数据挖掘、分析功能。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下数据量的激增,对数据分析的计算量要求也相应增加。对海量数据的处理需求,相应地提升了对分布式技术――云计算的需求。区块链则能够与大数据的云计算需求完美契合,以当前比特币全网算力1400P为例,若对整个互联网中存储的所有数据进行一次哈希运算,仅需要不到1分钟的时间。因此,区块链算力芯片行业的发展实际上推动了大数据行业的进步。
2.未来区块链计算机――从致富工具到智能机器。区块链算力的军备竞赛,在刺激了芯片技术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挖矿难度的指数级增加,而期望通过简单粗暴的挖币卖币来致富的投机者们,也在比特币泡沫破裂后的冷静中被逐步淘汰。因为币价保值升值所真正需要的并非是短期的利益绑架,而是区块链的真正安全,以及区块链上进一步可被开发的应用价值,于是真正的区块链研究者与创业者们开始将区块链计算机推向了智能硬件的新生态。其中一种新的应用价值开发,就来自于高通所投资的21 Inc.。这家海外的创业公司将自己所研发的芯片及设备命名为“比特币电脑”,而非“比特币区块链计算机”,因为他们更看重比特币的“工业用途”。
21 Inc.联合创始人兼CEO Balaji Srinivasan认为,机器网络是继万维网和社交网络之后的第三个网络,在该网络中,所有的连接实际上都是机器间直接的支付行为。21 Inc.以嵌入式挖矿为理念,着眼于未来物联网的潜力,希望通过嵌入主流的消费电子设备在后台挖矿,通过无限的数字货币流来从事微交易。21 Inc.计划向市场推出嵌入式芯片,允许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和其他互联网设备进行比特币挖矿。
在2015年,现实中的人和设备在嵌入软件、传感器和网络之后,实现了物物连接的状态,即物联网。而IBM认为,未来的每个设备都能进行自我管理,即设备自治。未来10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大幅增加,将如此多的上网设备通过中心化的方式来管理是不现实的。IBM认为,区块链技术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云网络的物联网,各个设备彼此相连,解决节点信任问题。同样,中国的芯片设计研发厂商也已开始从模式识别入手,对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神经网络算法的通用芯片进行研发。由于区块链共识机制建立,实际上是基于算法的一种自动化组织架构,因此,将相似的算法逻辑应用在人工智能的交互上所实现的是人工智能的“社会规则”。未来整个物联网世界的所有智能电子设备的内部,都有可能带有一颗接入区块链网络的芯片。一旦实现了这种区块链物联网络,那么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智能之间进行交互就拥有了一种通用的语言。社会规则可编程、社会资源可自由连接,在这个基础上,自助化的电子政务、智慧家居、智慧城市、车联网、医疗物联等各个行业都将产生具有颠覆性的商业新模式。
3.区块链网络生态。算力是区块链网络的底层架构,维护着区块链网络的安全和正常运行。目前的区块链产品的架构,都是围绕从算力基础设施到数字货币网络再到区块链应用的由下至上的架构展开(图3)。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基于算力基础设施的保障,解决了对等实体间信任的问题,区块链也因此将可能重塑除货币和物联网以外包括金融、法律、审计等众多领域的业务模式。由于受制于比特币区块链当前区块容量1MB的限制,以及平均10分钟算出一个区块的交易确认时间的限制,当前给予比特币区块链的应用仍然被限制在低频、小容量的范围内。然而,随着比特币核心协议的一次次更新迭代,最新的0.12.1协议实现了高频交易的闪电支付接口,以及能够解决区块容量问题的侧链兼容,并且进一步提升了比特币区块链的可编程智能合约属性。这一切都为比特币产业链在应用价值上的衍生翻开了全新的篇章。
区块链的进化并不是在比特世界(虚拟世界)里孤立进行的,它与原子世界(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对应关系。区块链网络生态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建立两个世界的映射关系。不论区块链拥有哪些核心优势,最终它要在原子世界里落地和执行,要进行实物的交割,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接触,社会与国家的权力执行机构并不会消失。相反,在一个透明化的体系里,他们会更加高效率、民主、廉洁地参与。区块链创业公司保全网在这种映射关系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存证、增信和鉴真的功能。在整个产业生态中,这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管道的作用。有了这种管道,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逐步递进的发展路径。目前,保全网已经在金融、保险、基金、财税、教育等领域有了应用案例。
4.新型区块链创新。越来越多的技术团队及金融公司开始尝试构建一个独立于比特币区块链之外的新区块链结构。比特币区块链由于其完全的分布式、公开化,是当前最为典型的公有链。公有链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读取公有区块链的数据,任何人都可以在公有区块链上发送交易,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共识过程――该过程决定什么区块被加入到链上,以及现在的状态是什么。另一种是联盟链,它的共识过程是受预先选定的多个节点控制的。它可以让每个人读取区块链数据,也可以让选定的参与者读取区块链数据,这些区块链可以被看作“半去中心化”的。最为保守或者说更接近中心化的结构是私有链。因为向私有链写入数据的权限只被一个机构所拥有,或许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公众会拥有读取数据的权限,大多数时候则只有特定的人才拥有读取数据的权限。
相比于比特币的公有链,联盟链与私有链更具优势:(1)由一个联盟或者公司运行的私有链可以很容易改变区块链规则、回滚交易、修改余额等。(2)区块链上的确认者的身份是已知的,所以不存在算力集中等导致的51%攻击问题。(3)交易费用更低。这是因为交易只需要被几个可信的、拥有非常强大的处理能力的专业节点确认,而不需要被数以万计的、处理能力有限还偶尔不稳定的节点确认。现在,这一优势很有效果,因为当前比特币公有区块链处理的一笔交易的费用将近1%,并且还有10分钟的确认时间限制。(4)节点之间的连接更好,故障可以更快地被修复,所以,可以使用区块时间更短的共识算法。(5)如果对读取区块链数据的权限作了限制,那么,就意味着私有链可以提供更好的隐私保证。当然,这些半去中心化联盟链与中心化的私有链的优势是建立在牺牲了公有链强健的安全性的基础上而获得的,并且由于共享、共担机制的缺失也使得联盟链、私有链的建设接入成本远远高于公有链。
篇7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愈发重要。现阶段,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推力作用就是农产品的营销体系管理,因此,要想达成农产品畅销目的就必须注重其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和市场渠道。区块链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时代产物,能够将产品的不同信息要素进行高度整合,比如产地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1],这也直接说明了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有机融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此外,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可实现产品数据的快速传输、分析和评价,一旦记录在区块链信息平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改动,会使得农产品销售信息更加透明化、系统化和真实化。鉴于此,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全过程有着先天的绝对优势,能够实现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整体管理效率,降低附加成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在各行业领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其起源于2008年的比特币技术,它的显著特征主要是建立分散式数据总账、共识信任、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和时间戳等;基本原理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区域数据共享平台,所有农产品参与主体均能够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查阅、分享、记账和核账[2],从而保障共享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可靠性,即使在没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情况下,充分保证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秩序。简而言之,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时代,能切实摒弃以往的产品营销不信任的弊端,从而本质上解决人力物力财力高居不下、产品信息传输速度慢的问题。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已在食品安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能源管理、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交易量较低等现状,需结合实际,构建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融合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易量高、产品信息共享、真实安全市场秩序的营销体系迫在眉睫,从而满足客户群体对现代化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的个性化需求。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体系逐渐成为农产品创造更为可观经济效益的“主战场”,主要目的在于从本质上解决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在时间、空间、信息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束缚和矛盾,使得生产商、物流商、消费群体利益最大化。农产品相比于其他产品具有显著特征和特殊性,比如工业产品、金融产品等,较为依赖市场主体和交易平台,正是这些制约因素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了各参与主体须重塑安全有序、信息共享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产品交易主要以摊位制现货、批发中心等形式为主,显然,这种营销方式俨然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必要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农产品交易价格不透明、物流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分离、交易信息滞后等缺陷,因此,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对区块链技术更加依赖,进而形成了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创新模式[3],具有交易速度快、管理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明显优势。虽然当前农产品市场营销、销售方式整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融入区块链技术,加快市场经济秩序的转型升级,这无疑对农产品发展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方式探索
(一)以区块链技术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众所周知,以往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合作需第三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动态掌握。采取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相结合方式,从而保证用户随时掌握购买的产品信息,主要包括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销售全过程信息,同时还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平台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线上支付方式主要是银行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这种第三方形式,某种程度而言,以上支付方式具有一定风险性。借助区块链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支付体系,通过取缔现行的中心化技术和中心平台功能,进而降低各参与主体的附加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用户支付的安全性,为其带来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商业信用体系,主要目的在于对产品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和评价。一般情况下,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依托权威机构对农产品市场营销数据进行记录,保证产品信息的完整性。再者就是各参与主体对农产品流通的各节点进行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定期审查,保障农产品信息的合法性,从而确保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二)以区块链技术为落脚点,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可借助P2P网络将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有效串联,无需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便可实现产品交易目的,总体上呈现去中心化功能平台的显著特征。因此,在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对农产品营销全过程进行数据验证、数据整合及区块传播等任务[4]。此外,若想搭建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应立足于现状,建立农产品营销的线上分布式体系,同时,为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设置农产品营销准入机制,从而对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和消费群体等不同主体进行科学管理。农产品流通各节点参与方必须将相关信息和资质呈递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审查,审核通过后给予准入许可[5],只有完成以上工作后,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溯源方案实现机制的有效性,从而凸显农产品“质”和“量”属性。
(三)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现阶段,将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应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出针对农产品营销的数据系统,从而促进农产品营销的流通速度,使得相关信息更加透明化和安全化,促进提升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多点实时上传模块、即时信息共享模块两部门组成。对于多点实时上传模块而言,借助区块链技术,达成农产品营销体系“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数据、交易核算、交易记账可多点实时上传,并各参与主体协同完成。具体而言,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户、专业合作组织、批发中心、农贸市场、物流企业、大型商超等,从而确保各节点获取的产品信息更加系统和有效。对于即时信息共享模块而言,主要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共享”特征,将农产品的区块链各节点有效衔接,实时更新产品信息,及时反映农产品流通信息、相关参与主体信息、物流配送状态和交易量等。鉴于此,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数据系统的共享模块应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进而保证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协同合作,实时共享农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
四、结语
篇8
在方超强看来,在数字作品的版权案件中,区块链存证的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对于这类案件,以往法官主要看的是谁最早、上传,但如果通过区块链技术解析,发现有其他作品不仅内容一致,而且时间更早、数据并未篡改,那么最终的判决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以往,当事人需要自行取证,通过复杂的公证等形式,形成线下资料再提交法院;不过,若区块链技术得以深入应用,会在更深层次改变已有的证据收集以及诉讼举证方式。
以下为报道全文:《互联网法院背后 区块链存证的机会和隐忧》
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这是继2017年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后,我国成立的第二家互联网法院。
两家互联网法院的先后运行,给电子证据和数字存证带来了发展机会。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后的第一案——"抖音短视频"诉"伙拍小视频"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中,第三方取证平台通过电子签名、国家授时中心可信时间、区块连等技术保障进行电子取证、存证。
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也在此次案件中得以应用。而此前,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子存证领域也正式获得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认可。
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首次认可了通过区块链形式存取的电子证据,在符合真实性的条件下,可以作为有效证据采纳。
互联网法院给电子数据存证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区块链技术应用其中,又可能催生怎样的机会?这是否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也获得了法律认可?
互联网法院带来机会,区块链可解存证痛点
相比一般的法院,互联网法院的审判效率提高了不少。截至2018年8月底,杭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12103件,审结10646件,线上庭审平均用时28分钟,平均审理期限41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3/5、1/2,一审服判息诉率98.59%。
依托互联网平台审判,互联网法院对电子数据特别重视。而在日益增多的涉网案件审判中,电子存证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凸显出来。
在这方面,杭州互联网法院积累了不少经验。6月2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电子证据平台正式对外上线,目前该证据平台存证总量已超过190万条。该平台在证据和审判之间建立起专门的数据通道,可以对接第三方数据持有者、数据服务提供商等多个电子数据来源接口。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麻策律师近年来与杭州互联网法院打过许多交道。他注意到,针对电子数据的有效性认定,杭州互联网法院已经相关审查标准,对各类不同来源的电子证据的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认定总结了经验。
麻策也指出,杭州互联网法院自建的上述电子存证平台,通过和各大交易平台及存证平台的连接,可以一键调取电子数据,并可实时对生成的电子数据进行一致性校检,确保电子数据的真实性,这些均能指引实务以及提升当事人的举证能力。
不过,电子存证也存在一些痛点,这导致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被采信比较困难。
国信嘉宁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立明长期从事电子数据保全和司法鉴定服务,在他看来,可篡改、可删除、可复制的特征导致电子数据作为司法证据时,可能被破坏、被污染、被修改,从而影响到对事实的判断,这也进一步导致电子数据第三方存证市场一直不温不火。
麻策表示,由于电子数据天然具有可篡改、可伪造的特性,而且司法实务中的取证及固证严重依赖于“持牌”的公证机关,法院在认定电子数据的效力方 面,对新生的取证、固证技术并没有深入考究,各地司法机关亦没有统一的审查标准,所以一系列因素导致电子数据的存证市场很难快速获得司法部门的全面认可。
不过,这些痛点有望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来解决。
6月底,杭州互联网法院对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进行了公开宣判,首次确认了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并在判决中较 为全面地阐述了区块链存证的技术细节以及司法认定尺度。此前,区块链技术作为电子存证防篡改的一种手段,在图文作品侵权案例中已多次采用,并得到了很多法 院的认可。
根据杭州互联网法院的观点,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具有开放性、分布式、不可逆性等特点,其作为一种电子数据存储平台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稳固性的优势,在实践审判中应以技术中立、技术说明、个案审查为原则,对该种电子证据存储方式的法律效力予以综合认定。
区块链存证的前景和隐忧
比实际案例更重要的是,最近最高人民法院首次确认,通过区块链形式存取的电子证据在符合真实性的条件下,可以作为有效证据采纳。
最高法于9月7日公布的《规定》第11条规定提到: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
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方超强律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举证难是法院诉讼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在很多案件中,电子数据不能即时固 定,而区块链技术在存证领域的应用,可以完整记录电子数据的生成时间,并且保证其真实、不可篡改,可以方便当事人、律师举证,也方便法官做出更加贴近事实 的判决。
在方超强看来,在数字作品的版权案件中,区块链存证的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对于这类案件,以往法官主要看的是谁最早、上传,但如果通过区块链技术解析,发现有其他作品不仅内容一致,而且时间更早、数据并未篡改,那么最终的判决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以往,当事人需要自行取证,通过复杂的公证等形式,形成线下资料再提交法院;不过,若区块链技术得以深入应用,会在更深层次改变已有的证据收集以及诉讼举证方式。
据麻策介绍,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URL(统一资源定位符)等方式一键获取完全的电子数据,包括时间源、抓取日志、源文件等,当事人不用再 像以前那样,进行复杂的举证,甚至可以直接通过法院的区块链节点,拉取特定时间段的电子数据,通过哈希一致性校验后,直接推送至法官庭审电脑上,减轻当事 人举证压力。
不过,区块链技术也并非万能的。麻策指出,区块链技术只是实现电子数据存证阶段的保证,在此之前,电子数据仍然需要取证,而大部分电子数据之所以效力存疑,也往往是因为取证技术及取证环境不可信。
在他看来,区块链存证的另一个短板在于,有公链、私链等不同形式,其中私链的节点质量虽然比较高,但节点设置可能不一定会被司法或行政部门所包容,且节点数据过少往往带来更多的不可信风险。所以实践中仍建议通过私链锚定公链等方式,提升区块链存证的可信度。
毛立明注意到,业内有些观点认为,《规定》及一些司法案例证明,司法部门已经认可区块链的技术能力,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不够准确。区块链等存证技术获得司法部门认可的前提是能够证明电子数据的真实性,“所以并不是说某一个技术就一定要采信,而是要有证明力”。
篇9
关键词:共享经济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区块链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由短缺型经济逐步转变为过剩型经济,使得很多人们拥有的物品,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为人们所用。因此,将这些闲置资源进行共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再加上有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共享经济开始兴起。“共享经济”一词最早产生于1978年,由美国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Felson)和琼斯潘思(JoeSpaeth)在研究个人汽车共享和租赁时提出,他们将其定义为亲朋好友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给人们带来便利的一种经济活动。1999年共享经济的鼻祖Zipcar诞生,在大数据、云计算和商业智能的背景下,Airbnb出现了,紧接着共享经济继续成长,产生了一批以Uber为代表的进行无边界扩张的企业,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发展着。在国内,也掀起了共享经济的浪潮,滴滴打车、木鸟短租、住百家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且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同比增长47.2%。截至2017年底,全球224家独角兽企业中,中国企业有60家,其中具有典型共享经济属性的中国企业有31家,在我国独角兽企业中占比51.7%。我国发展迅猛的共享经济有效地提高了就业率,有力地推动了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共享经济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共享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区块链+共享经济”这一新的模式,以期解决共享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共享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
现在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还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不过大部分学者都基于以下两个角度来定义共享经济。一种观点认为共享经济类似于点对点交易模式,是一种源拥有者和资源需求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互利的模式。比如Belk(2007)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高效的大规模点对点交易,是互联网技术加快了其发展;DeGrave(2014)认为共享经济类似于分布式生产、点对点融资,是协作经济的一部分;Dervojeda等(2013)将共享经济看成是基于可访问性的一个针对点对点市场的商业模式,其价值在于在某一时间将拥有某项资源的消费者与需要这种资源的消费者之间以可接受的交易成本进行匹配;Hamari等(2015)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涵盖了若干通信技术的总括概念,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其发展。另一种观点主要是站在供给侧角度。由于人口红利的减少,出现了大量闲置资源,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对过剩的产能重新分配来获取收益;Parsons(2014)认为共享经济利用信息技术使个人或组织能够分配、分享,再利用商品和服务的过剩产能;Olson等(2015)将共享经济理解为通过互联网对过度供给的资产或技能进行共享,进而给共享者和用户带来经济利益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国内也大致分为以上两种角度。从共享经济类似于点对点交易模式的角度来看,曹丹(2017)认为共享经济运行主体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式就是组织对个人和个人对个人,即点对点的交易模式;郑云坚等(2017)认为共享经济等同于点对点交易,点对点交易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替代称谓;孟凡新(2015)将共享经济看成是个体对个体直接交换商品与服务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以下学者从供给侧角度对共享经济进行了定义。杨帅(2016)认为共享经济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个人或组织对社会闲置资源、服务和产品等的交换与共享的经济模式;李波等(2016)认为共享经济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第三方创建的互联网平台,实现闲置资源与服务交换的商业模式;王芳等(2017)认为共享经济的实质就是帮助社会重新配置过剩产能,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共享经济的现状
2014年网约车拉开了我国共享经济的帷幕,网约车的出现满足了我国大部分用户的出行需求,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紧接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共享经济也迎来了它的春天。优步、滴滴出行、木鸟短租、闲鱼等一系列共享经济企业层出不穷,它们涉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在共享经济企业出现井喷后不久,共享经济的寒冬又来了。2017年4月,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投资额高达10亿元,开始形势一片大好,但不到半年的时间,该领域的乐电公司就宣布退出,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首家倒闭的企业,随后河马充电、放电科技、创电等几家企业也宣布停运,入局仅两个月的美团也宣布结束共享充电宝项目的试运营,自此共享充电宝市场陷入低迷。此前大热的共享单车市场也比较惨烈。2017年6月悟空单车宣布倒闭,紧随其后的是町町单车、酷骑单车和小蓝单车等企业,2018年4月共享单车巨头摩拜也被美团全资收购,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共享单车行业发生了巨变。此外,由于这些企业相继申请破产,有的甚至跑路,导致原来用户缴纳的押金就难以退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共享单车行业的押金总额近100亿元,涉及的资金如此之大,押金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共享汽车企业也难逃厄运,加入了共享经济倒闭潮。2017年3月,友友用车宣布倒闭,这是我国第一家倒闭的分时租赁运营商;同年10月,刚转型一年半的EZZY汽车分时租赁平台致用户书,正式宣布破产。有数据表明,在我国注册的共享汽车平台中10%的企业只能经营两三个月。剩下的共享马扎、共享雨伞、共享宠物等各种共享经济企业也都纷纷宣布倒闭,共享经济的发展陷入了瓶颈。
三、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
市场监管不完善。由于共享经济企业准入门槛较低,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审查不严格,导致不断有大批创业者加入。行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企业之间混战的状态,难免会存在市场秩序混乱和恶性竞争等情况。比如网约车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和套牌经营等非法营运问题,并且一些网约车平台低价倾销的行为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秩序,补贴大战导致一些城市出现大面积拥堵现象,上海2018年一季度的高峰拥堵指数创近四年新高。尽管有关平台遭到出租车行业的抵制和执法部门的查处,但由于我国共享经济起步较晚,还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其次,共享物品押金的使用、监管以及企业倒闭后押金的退还等问题都是急需相关政策进行约束的。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6月,整个共享经济领域的押金总额已达150亿元。押金本身是一种信用制约机制,但现在它更有利于共享经济平台,使得共同的信用风险制约具有不平等性,加大了消费者的信用成本。另外,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现有的对传统经济进行约束的法律法规有些并不适用于共享经济,不利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创新。对传统经济有冲击。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共享”二字,因为共享经济强调的是资源的共享,更看重资源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因此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明显不同,有可能对传统经济带来挑战。就拿出行行业来说,滴滴打车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人们对共享汽车依赖的增加,对传统出租车的需求就会减少,进而导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润会越来越少,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也会相应越少,最终会引起市场的失衡和社会的矛盾。其次,由于对共享经济企业的监管不到位,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共享经济企业存在偷税漏税和逃避缴纳社保等现象,对传统经济企业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影响了传统经济企业的利益。此外,由于大部分共享经济平台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再加上通过互联网技术运营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使其价格远低于传统企业,抢占了原属于传统企业的消费者,挤占了传统经济企业的市场。侵害消费者权益。共享经济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在我们使用共享经济平台时,需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输入进去,有时会涉及一些隐私信息,一些人会利用系统漏洞盗取用户信息进行获利,侵犯了消费者隐私。近日,我国有关部门借助蚂蚁金服平台对17.4万用户进行调查,发现有70%左右的用户在使用共享经济产品和服务时,出现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但由于对共享经济平台行为的惩戒机制不足,使得监管部门难以为用户损失维权。其次,由于共享经济的交易者都是陌生人,信用就成为共享经济中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再加上交易者之间缺少直接接触和有效约束,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很难维护自己的权利。另外,在共享经济中有些信息并不完全透明,如产品质量、使用信息等,而且大部分信息都集中在中心化的机构中,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有损消费者权益。
四、共享经济的新发展
(一)区块链技术的定义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核心技术,是利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它由一系列加密数据块构成,这些数据块按照时间顺序以链条的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链条。通俗来说,可以把区块链看成一个开放性的数据库账本,所有人都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补充,使区块链更加完善,进而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二)区块链技术的功能
第一,去中心化结构。去中心化是指在没有第三方的参与时,各节点之间能够在进行数据交换过程中自动达成交易共识和信任,其中每一个节点都享有同样的权利,负有均等的义务,不需要依赖中心处理节点。而且系统中的数据由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当有数据需要记录或修改时,需要经过其他节点的一致认可,因而不会出现区块链网络被某几个节点所控制或影响的情况,这样既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又能保证信息的安全。第二,信息不可篡改。区块链中的信息一经添加,就会成为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进而成为一条记录被永久保存,并且无法修改。只有同时对系统中51%以上的节点实现控制时,才可以对信息进行篡改,但实施起来难度极大,因此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很高。并且随着节点的增加,算法严密性的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也逐渐增强。这样一来,可以让相关执法人员方便地查询到过去真实的交易记录,有利于监管水平的提升。第三,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在签署合同时,当双方对协议内容达成一致意见时,可以将智能合约以数字化的形式嵌入到区块链中。智能合约将传统合同中的约定条款转成程序编码,再由区块链对合同的执行条件自动判断,当合同条件都满足时,区块链可以在没有第三方信任的情况下进行可信的合约触发和执行,不仅提高了合同的执行效率,还可以保证合同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顺利执行。第四,信息透明。区块链系统中运作流程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当其中的信息出现更新时,短时间内每个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实现全网数据同步。并且由于区块链运行的程序,节点的接入方式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相关数据接口访问区块链中的数据,保证了区块链信息的高度透明。同时,考虑到用户信息的安全性,一些私人信息会被加密,只有得到相关人员的授权才可以访问,这样既可以使信息公开透明又保护了消费者隐私。
(三)“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
区块链和共享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互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加密和防止信息被篡改等特点能够解决共享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等问题,它去中心化的特点与共享经济的理念相似。因为共享经济是一个“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过程,一方面共享经济可以让供应商跨过商业组织,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让供应商加入互联网平台以寻求更多的用户。此外,区块链可以让交易者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并且交易过程透明,能够增强交易者的信任程度,解决共享经济中严重的信用问题,有助于推动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已经有一些共享经济企业开始使用区块链技术。优拜单车是我国第一家宣布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平台,迅雷主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共享计算领域,腾讯公司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房屋共享和自行车租赁等领域。最近ofo宣布成立区块链研究院,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共享单车投放、调度、停放、维修等运营问题,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的作用
1.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区块链可以通过加密技术用数学算法来保护用户隐私,它能建成一个透明、无主的系统,里面的设备可以自行管理和修复,整个系统是一个去中心化自组织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可以进行无需信任的、点对点的价值传输,保证信息的安全。因此,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即使披露了个人信息,没有中介参与也不会有信息泄露的风险。此外,通过区块链的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也可以防止消费者隐私的泄露。比如在共享单车行业中,押金机制和信用积分等信息都是交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存在信息泄露或丢失的风险,通过区块链技术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加密,只有得到数据拥有者的授权才能进行访问,从而保护了消费者的隐私。
2.降低信任风险。共享经济的交易者都是陌生人,在交易过程中各方的背景信息有可能是不真实的,缺少信用的保障,所以在人们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信任问题。目前来看,大部分共享经济企业是通过让用户缴纳押金的方式来获取对用户的信任,但这样做对用户来说是有风险的,如果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企业倒闭无力偿付押金,用户的权益就会受损,并且由于平台数据都集中在企业,当企业负责人也不见踪影时,监管部门就难以获知用户数量及企业收取的押金情况,无法维护广大用户的权益。区块链的出现解决了中介信用问题,它可以让交易双方在没有任何形式中介的情况下进行安全交易,这样用户无需缴纳押金就可以享受服务,免去了利用押金获取信任的行为,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押金难退问题。其次,在区块链中信息和运作流程完全透明,一方面可以减少虚假交易的产生,另一方面交易者可通过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增强对对方的信任,有利于降低信任风险。
3.降低交易成本。由于共享经济企业的商业属性和信用问题,导致其交易成本越来越高,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这些成本。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有自动执行和可信任的优点,通过将交易条件和相关要求编入到计算机中,它可以自动执行这些设定好的程序,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还节约了契约建立和执行成本。其次,共享物品的毁损情况时有发生,共享经济企业一般会利用自己的维修团队或者委托第三方定期进行排查修理,但由于物品投放量大、毁损率高,难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并且高额的运维成本也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利用区块链的点对点技术,可以将终端设备的情况上传至区块链,与区块链上生态合作者签订智能合约,既能提高车辆维修处理等运营环节的响应速度,又可以降低人员调度的成本。同时,将车辆情况上链,再借助信用网络,可以利用社会的信用监督,让人们形成自我约束意识,有效减少人们对车辆的破坏行为,有利于降低车辆的维修成本。
4.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在过去的市场监管过程中,执法人员一般是通过搜寻违规行为和对违法人员进行取证,然后采取惩治手段来维护市场秩序。但是,这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由于资源有限,难免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的情况。由于在区块链中交易信息是透明和电子化的,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监管人员收集证据的难度和成本。其次,区块链中的信息都是公开透明和可追溯的,任何人都可以对区块链中的信息进行查询,再加上其中的信息不能被第三方所篡改,所以如果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监管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过去真实的交易情况,对交易过程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进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篇10
各巨头正纷纷打造以“我”为主的云生态,强化对云计算行业的掌控力。阿里云推动云合计划,计划招募1万家云服务商,共同构建生态体系,为企业、政府等用户提供一站式云服务。
腾讯云“云+计划”,5年投入100亿元打造云平台及建设生态体系,吸引云计算产业链上的长尾企业。浪潮“云腾计划”,计划3年内发展3000家以上合作伙伴。华为企业云与国内100多家各行业领先的合作伙伴、20多个城市达成合作,扩展行业应用和计算能力。
乐视云云资源、云视频、云应用、云发行、云营销、云数据6大场景,致力打造视频云生态,构建搭载在云上的内容、发行乃至用户的商业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百度推出“云图计划”,携手行业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圈,计划5年内投入100亿元打造百度云平台及生态体系。
云生态将可能成为云计算行业竞争力的标志,2017年,各厂家将实质性推动云生态建设,也将有更多云计算企业启动云生态战略。
趋势二:价格战将加速云计算企业优胜劣汰
由国内外云计算巨头主导的价格战近年来持续上演,根据调研机构调研,主要云计算厂商表示将跟随降价。降价有利于云计算更快普及,将加速中国云计算市场进化历程,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云计算企业收入,可能加速产业洗牌速度。阿里云在2016年年中进行了17次产品价格下调,如此降价幅度,难免让中小云厂商倍感压力,甚至逐渐失去竞争力而遭到淘汰。以美国市场为例,主要云计算厂商推动的价格下降促使市场整合,在几轮降价之后,美国几十家云服务商变为当前的三家主导。
2017年,伴随价格战的继续,云计算企业优胜劣汰将开始显现。
趋势三:银行业将稳步加快推进上云进程
2016年7月,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稳步开展云计算应用,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到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恒丰银行上云,以及更早的微众银行使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业务系统等成功案例,也将对银行业上云起到示范作用。
2017年,在政策推动下,相关监管规则和标准将落地和完善,针对银行业务的云计算技术、解决方案会更加成熟和安全,更多银行将基于业务需求启动上云进程。
趋势四:针对多云服务的管理服务将会出现
研究机构调查显示,目前,有不少企业使用多个云厂商提供的云服务。其原因,一是为缓解风险,当一个供应商宕机,还有其他供应商可以提供服务;二是为降低总成本,提供商的某些服务或产品价格互有高低,通过多云可以选择成本更低的组合。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多个云厂商提供的云服务,也带来了一些云管理的问题。如有些应用需要在异构环境中迁移,有些需要在多个异构云环境中部署,有些需要跨云跨网络运行,有些需要跨云进行灾备和恢复。目前,类似管理的问题主要依靠人力处理,带来很大工作量。
为解决上述难题,方便多云资源管理管控的云管理平台将会出现,为企业使用的多云提供统一管理、服务集成、费用管理、使用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将应用灵活部署到不同云环境,在不同云环境中动态迁移应用等。
趋势五:区块链相关云计算产品和服务将涌现
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开发、测试、部署较为复杂,门槛仍然较高。云计算具有资源弹性伸缩、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势,它与区块链结合,可以帮助企业快速低成本地开发部署区块链,促进区块链技术成熟,推动区块链从金融向更多领域拓展。2015年11月,微软在Azure云平台里面提供区块链即服务(BaaS),并于2016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帮助开发者以简便、高效的方式创建区块链环境。IBM也在2016年2月宣布推出区块链服务平台,帮助开发人员在IBM云上创建、部署、运行和监控区块链应用程序。
随着区块链逐步走向应用,将有更多云计算企业推出区块链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趋势六:细分行业云服务将成为中小厂商生存之道
国际和国内云计算市场均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但同时可以看到,各大巨头提供的云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而用户需求千差万别,呈现多样化,各大巨头无法满足各类用户的具体需求。随着云计算产业生态链不断完善,行业分工呈现细化趋势,从游戏云、政务云、医疗云,到2016年快速壮大的视频云,都体现出行业云的发展潜力。
在云计算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下,中小厂商需要瞄准用户精细化需求,提供行业云等差异化云服务,以获得竞争优势。
趋势七:将有更多数据中心投入建设
随着云计算市场的持续扩张,尤其是各巨头云计算业务高速增长,云计算提供商需要建设更多数据中心以满足业务需求。如谷歌于2016年4月宣布,到2017年年底将在全球建设12个新的数据中心,以提高其云服务空间。另外,云计算提供商还需为遵守当地数据主权法律,在特定国家或地区建设数据中心,如德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和中东地区等。从国内看,“互联网+”战略、大数据战略和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入推进落实阶段,需要更多数据中心的支撑。
各地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视,大部分省市出台了大数据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其中对云计算进行了部署,并对数据中心引进给予诸多优惠政策,硬件厂商、运营商与各地的大数据、云计算合作也进入推进阶段,全国范围内一大批数据中心正在或即将开工建设,我国数据中心仍将处于高速建设发展时期。
趋势八:容器技术应用将更为普及
容器服务具有部署速度快、开发和测试更敏捷、系统利用率高、资源成本低等优势,随着容器技术的成熟和接受度越来越高,容器技术将更加广泛地被用户采用。谷歌的Container Engine,AWS的Elastic Container Service,微软的Azure Container Service等容器技术日臻成熟,容器集群管理平台也更加完善,以Kubernetes为代表的各类工具可帮助用户实现网络、安全与存储功能的容器化转型。国内看,各家公司积极实践,用户对于容器技术的接受度得到提升,根据调研机构数据,近87%的用户表示考虑使用容器技术。
预计2017年,容器将获得更为广泛的部署。
趋势九:企业上云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推动和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迫切需求下,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云计算无疑是企业更快部署信息化应用的“利器”,诸多行业企业成功上云已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国内云计算服务能力日臻完善,价格不断下降,为企业上云提供了较好条件。根据CNNIC调研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在调研企业中云计算的采用比例达到21.4%,比2015年提高50%,增长趋势显著。另据IDG 2016年11月的报告,在调研企业中,目前有70%的企业至少运行着一个云应用,在未使用云应用的企业中有90%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或1至3年内使用云应用。
在政策利好、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云计算行业加速发展等各方面助推下,2017年,企业将进一步加快上云步伐。
趋势十:企业级SaaS服务走向个性化定制化
- 上一篇:财务管理概述
- 下一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