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特色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养结合的特色

篇1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康复护理逐渐成为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然而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互不衔接,老年人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三者之间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在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殊国情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应打破养老服务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各自孤立的现状,以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多部门相关资源整合的效用最大化。

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各部门发挥自身特色,而不应当蜂拥而上,不然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违反了整合资源的初衷――节约资源。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集中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资源整合、解决对策等。社会工作以其在社区和家庭养老服务中的专业优势介入,能够互补医养结合的缺陷和不足,在政府购买养老、医疗服务的同时,链接、整合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提供专业的、稳定的、高效的综合服务,降低医养结合在人力资源匮乏的短板,促进我国养老医疗服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医养结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的医养结合现状

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独立运行,隶属系统不一,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真正需要就医的人住不了院,而不需要住院的人却霸占着病床,造成了医和养的资源系统紊乱,缺乏有效地部门沟通和协调,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社会资源不合理分配,这不仅增加了老年人养老和就医的成本,更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负担。已经有不少养老机构开始以发展“医养结合”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另外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责任边界不清晰,因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自成系统,相互独立,在部门沟通和协作上效率低下,存在着多头管理、岗位重叠等问题,导致权责不清晰、无人问责的混乱局面,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诿的踢皮球等问题。养老机构服务定位存在偏误,阻碍自身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主要界定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三部分。由于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家庭的小型化4-2-1模式,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家庭安享晚年,接受一系列养老和日间照料等个性化服务,养老机构的服务定位严重偏离了我国的养老服务老年人选择的主流模式,严重阻碍了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分析

“看病的地方不养老,养老的地方看病难”,这是目前我国养老和医疗的现状,而近年提出的医养结合实质上是对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优势整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医院”。

1.医养结合的长效动力不足。首先表现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上,我国的起步较晚,存在制度、政策等层面的欠缺,医养结合的机构数量还较少,国家层面对此没有具体的指导文件,也没有相应的专项资金规划和特定项目扶持文件。其次,国家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养老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专业化、多元化需求,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各种资源,发挥社会工作者在为老服务和长期医疗照护方面的专业优势,还存在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社会团体、组织参与程度较低。我国医养结合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行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有机结合,市场参与明显不足,社会企业或组织对于医养结合大多持观望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医养结合在我国起步晚,根基浅,没有形成规模体系的新型模式,存在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是医养结合门槛比较高,一般组织难以达到其构建的标准,不仅对养老方面、医疗方面都有其严格的要求,包括软硬件设施、专业人员配置、医疗卫生执业师、相应的行业牌照等等。这些都制约着社会组织人力、物力的资本投入和参与度。

3.自我定位不清,边界不清晰。不少机构盲目拓展“养+医”业务,加速不同机构之间的级别分化,致使资源过分集中呈现区域性,不利于医养服务实现均等化,盲目定位高端市场、高端人群,没有很好的契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和人口结构等。从业务范围来看,医疗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部门除了主管养老保障业务的民政厅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外,还有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在管理机构、管辖内容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淆。部门的交叉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处于多头领导,不仅效率低下,沟通比较困难;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晰,容易出现争权夺利、互相推诿的情况。

三、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的路径

(一)加强政策层面扶持力度

我国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政策、结构、资金、机制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困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开展立法工作,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兴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一方面,政府可直接通过财政拨款兴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设施、场地、医养服务的各种资源,在整合养老和医疗机构资源上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不仅在生活方面,还涉及在医疗复健、日常照护服务、康复训练、以及陪伴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购买医养服务的资金可以来源于:一是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统一为老年人购买服务;二是政府发放医养服务补助津贴。政府直接向符合“医养结合”服务标准的老年人发放医养服务补助津贴,由老年人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医养服务,从而获得专业性、针对性的服务。

2.加大政府购买医养服务的力度。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或者其他激励性政策,即政府通过资助社会团体或者非营利组织兴办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三方共同承担老年人的医养服务的各种费用、资源等。政府应当秉持“大市场、小政府”的宏观调控者的角色定位,简政放权,让社会组织代替政府去做这些普惠性的医养服务,政府以招投标项目模式向机构购买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医疗照护等医养服务,机构再向社区老年人提供社区医养、家庭医养服务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只是充当监管人、大管家的角色,社会组织满足社区老年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加大对弱势医养机构的扶持力度。建议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入手:一是依据相关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对其进行提质改造,充实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所具备的条件,允许社会资本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明确界定它的服务范围;二是适当降低民营、小型社区养老机构申办医疗机构的门槛。在申办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支持养老机构就近与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或引导和支持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对就近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二)积聚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

1.提升社会认知度及公众的保健意识。首先,应当加大对社会工作理念、价值、服务模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工作,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首先想到向社会工作者寻求专业的帮助服务。其次,在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的服务中,争取老年人对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的信任和支持,愿意接受和配合社会工作提供的医养照护服务。最后,老年人自身也应当加强健康及储蓄意识的学习和培养,在观念上认同,在行动上践行,经常参加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和健康知识展览等,积极参与社区和机构举办的活动。

2.鼓励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参与支持。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不同程度要涉及到“产业化”的问题。产业化是集规模体系的品牌化运营模式,与福利性互不冲突。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大力引导社会各界资源和民营资本共同参与到医养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同时整合社会潜在的资源投入到医养结合模式的创建中,吸纳更多的社会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充当参与者和服务者角色,共同创建新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3.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工作机制。正面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加快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规划布局;制定出台有利于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频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为老年人的日常娱乐生活提供设施健全的硬件设施和器具。

(三)服务机构的定位与协作

1.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有很强的针对性,机构应当合理定位、改革机构设置。首先要不断提高服务机构的软硬件设施,一是软件方面,要具备大量优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工,明确各级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老年人服务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基础器具设施和水平先进的医疗器械、复健训练、康复室等。其次,要拓宽服务供给渠道,倡导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准确定位,充分整合多维度的医养资源,并提供专业化的个性化服务。在建立健全医养服务机构时,政府部门要严格制定出准入标准和准入资质,不允许不符合资格者进入,严格把控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准入流程,严格考核,并做好对医养服务的全程监管。

2.健全医养结合协作模式。应当加强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改进“医养结合”机构资质审批管理方式,加快行政许可和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简政放权,明确权责划分,厘清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责任。政府部门应当给予适当监督,权力下放,合理充当大管家的角色,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政策规划及支持,顶层设计与宏观布局,关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相互衔接,不断调整其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相互匹配度,从而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强多部门合作,建立联手共推及监管机制。一是消除部门之间存在的泾渭分明,互不交叉的机制性障碍,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多部门联手共推及监管工作机制,建立由相关部门共推组成的医养结合?I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对医养结合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和监管;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并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建立各部门良好沟通的调节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部门之间明确权利和责任,在制度上保障医养结合体系的健全发展。

篇2

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为应对由于老龄化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不断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多种养老资源,可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社会目标。文中从社会工作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特质、发展困境和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社会工作的角色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链接,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有效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发挥纽带作用,服务于老年人群体以更好地发挥其角色功能。

[关键词]

社会工作;角色功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在2015年1月13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指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矛盾凸显。而山东省自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目前,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7%,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逐年增加。据山东省老龄办抽样调查,全省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710多万人,有近200万失能老年人,这一群体对医养存在很大的需求。在医疗机构方面,不论公立医院还是民办医院,大部分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进行长期护理的科室,对老年患者也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成为当前老年医疗面临的突出问题,也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医养护理的需求。2014年,山东省政府在的1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大力发展老年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同时,文件还强调,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利用医疗资源建设老年护理院、康复院,辐射周边社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家庭病床等服务,从而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远程医疗服务。迫于当前山东省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以及老年人养老、医疗衔接不充分而导致资源无法优化整合的社会问题,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一“、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

何谓“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是指在医疗机构设立养老科室,或者与养老机构合作助其成立较高水平的医疗门诊设施,为社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技术指导,进行健康管理;同时,根据老年人病情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提供急救服务和技术帮扶。它是医疗、康复和养老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等三大养老模式,除单纯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之外,还为其提供较为全面的医疗服务,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类型包括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三种类型。例如,青岛福山老年公寓的医疗中心,就是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的典型案例。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是2012年筹建的新型民办养老机构,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内设二级康复专科医院———青岛福山康复医院,并于2013年10月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医院配有专业康复治疗专家、康复医生、主治医师、护士和护理员团队。福山老年公寓专门收住半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是山东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集医、护、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养老机构。但由于其建筑高端、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并能提供较为专业的医护服务,收费标准也较高,只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才能承担得起。因此机构建成两年来,入住率仍然在低水平徘徊[1]。总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将医疗资源较好地融入养老服务中,从而极大地提升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同时,这种养老服务模式还可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促进家庭和谐,为家庭和社区做出贡献,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可行途径。那么,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以担当怎样的角色职能呢?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服务领域广泛。王思斌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定义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2]。社会工作专业涉及的工作领域包括民政、司法、教育、卫生、社区、、计生、人民调解、残疾人、老人、妇女、儿童、禁毒等多个方面。其中,卫生、老人都是社会工作传统的服务领域。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协作者、教育者等角色,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为健康自理、半自理、失能老年人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包括个案支持、危机干预、康乐服务、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心理疏导等。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是社区工作人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医务工作人员,整合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优势资源,促进各方进行良好的沟通,满足老年人养老、医护的需求,实现互惠互利和多边共赢。

二“、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发展存在的困境

1.服务收费高,服务内容单一一方面,在普通养老院或者单纯的医疗机构因为只收取单方面的服务费用,费用较低;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由于其更高层次、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导致收费较高。这是大多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所不能承受的。对合肥市3000位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62.91%的老年人每月可承受的服务价格(包括伙食、床位、护理等)不超过500元,20.94%的老年人每月可承受的服务价格在500—800元之间,只有16.15%的老年人可以承受800元以上的服务价格[3]。“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的收费水平与老年人消费水平低之间的矛盾,导致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不高,进而导致“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床位利用率不高、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发展还不完善,其所提供的医护服务主要以简单治疗为主,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心理疏导和临终关怀等更高层次的专业医疗保健服务。因此,“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护服务内容还无法与老年人的医护需求相吻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2.医疗保险政策不完善,养老床位不予报销目前国家所推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其保障范围并不涵盖“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的养老床位,使老年人在医养过程中无法享受医保。例如,济南市第一养老公寓(济南职业病防治院)是1998年由公立医院建成的养老公寓,较早地开启了“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医院的部分病区转化为老年公寓,但是该院2013年却被撤除医疗保险资格,老人无法在养老床位上享受医保,导致大部分老年人离开老年公寓[4]。“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受到医疗保险制度报销的限制,这是对其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建立完善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政策是有效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重要保障。在相关制度政策的依托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可以让老年人在养老床位进行医疗报销,使老年人的医疗和休养更有效率,保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3.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短缺,流失率高“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面临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是人才流失问题。在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和护理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社会认可度低,尤其是护理员,他们的工作强度高,承受心理压力较大,其工作价值没有通过薪酬得以实现,致使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和护理员的流失率居高不下。而在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更倾向于去较为热门的科室,如外科门诊、妇产科等,工作虽忙但工资更为可观,较少的医护人员会选择老年退休科室,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加班少工资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同时,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存在不足,很少有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为老年人配备专门的社会工作师、营养师等,因而也就无法为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参与、饮食营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三“、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研究

(1)有效控制服务费用,丰富服务内容首先,“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在收取服务费用时,在考虑基本成本之外,更应该考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及经济承受能力,合理制定服务费用收取标准,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其次,依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定相应的服务内容:对于健康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但生活仍能自理的普通老年人,可以住在社区或普通养老院,以生活照料为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务室提供疾病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患有恶性疾病、易复发疾病、大病初愈或晚期绝症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要高端复杂的治疗服务及长期的医疗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除了需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基础养老服务外,还需要提供疾病诊治、康复理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5]。老年人在医疗系统中属于服务边缘群体,较少医院有独立的老年医疗科室,社会工作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而且它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念,因而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信息资讯、康乐服务以及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帮助老年人争取更多的医疗资源、医疗救助、减少医疗纠纷,减轻老年人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照顾老年人。(2)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支持体系首先,推进医疗保险覆盖养老机构,对符合医疗定点条件的、依申请纳入定点范围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放宽政策,及时准予开通医保定点资格和批准实行医保定点刷卡结算,并将现行的养老机构的门诊医保改为住院医保。其次,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服务,将长期医护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全面推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最后,尽快出台医养结合政策,加强对养老机构内设置的医疗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内设置的老年科室进行规范管理,并开展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医院的远程医疗试点。社会工作者需联系社会福利保障、民政等政府部门,为养老机构争取落实相应的医疗援助政策,便于机构内的老年人就医。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整合者、协作者、策划者,可以为养老机构或者老年人提供个案支持、权益维护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够帮助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享受应有的医疗经济救助提供支持。此外,还能将基层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建议。(3)加大养老护理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养老护理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专业人才支持。首先,鼓励医学院校设置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老年服务管理、康复治疗学、老年方向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同时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其次,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最后,加强现有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争取做到持证上岗,提高“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社会工作者作为教育者、研究者、辅导者,可以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辅助人才培养等服务内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对养老机构内的护理员进行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老年护理证书,或者对医疗机构内的护士进行相关老年知识的科学普及,可以提高两者对老年人的整体服务水平。

四、结论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管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养老与医疗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医疗结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相互独立、自成系统为时已久,推行“医养结合”,使两者有效协调运作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社会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是两种机制协作运行的有机结合点和剂。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整合者与协作者能够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进行最优化整合,使各方面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者作为两个系统的衔接者在两个系统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能更清楚地看到“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能够为其提供有益的视角分析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4】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5】梁春武.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政策需给力[J].人民政协报,2014,(9).

【6】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7】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11).

【8】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

【9】.深化“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以上海市为例[J].江南论坛,2014,(9).

【10】刘琼.谈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J].企业家天地,2013,(8).

【11】吴宏洛.探索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J].福建日报,2013,(12).

【12】邵德兴.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探析———以上海市佘山镇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4,(6).

【13】李增良.医养结合大有可为[J].中国卫生,2014,(10).

【14】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

【15】赵艺,马欣婷,曾玉娟.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4,(8).

【16】米虹,袁晓航,李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面临的内忧外患[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12).

【17】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我国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的不足与建议[J].护理学杂志,2014,(6).

【18】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3).

【19】杨景亮.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究[D].东北大学,2012,(6).

【20】伍国铭.福建省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永安、厦门两地的调查[D].福建师范大学,2013,(6).

篇3

关键词:养老服眨恍调发展;改革创新;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1-0014-03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创新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对于探索我国城市群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可复制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和示范作用。京津冀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任务重大而艰巨。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15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3.4%,人口老龄化程度全国第一;天津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230.3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43%,人口老龄化程度全国第三;河北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 115.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5.11%,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北京面临着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天津和河北面临经济增速下滑、人口红利下降、产能过剩和结构升级、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当前,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推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已出台相关举措,如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了《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重点规划了养老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事宜。但目前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京津冀三地的实际调研情况反映出一些矛盾和问题还较为突出,如:养老需求和供给的错配缺配,养老市场不发育,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缓慢,医疗护理能力不足,养老服务人才匮乏;优惠政策落实难,盈利空间小,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三地养老保险制度、医养结合的制度机制还不完善;养老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协调机制尚未理顺和建立等。以医疗护理能力和养老服务人才调研为例,北京调研的几个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数量一般在30人左右,而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数量一般都在10人以下,而具有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更是平均不到5人,老人需要的初级护理员、康复医师等几乎为零,这些因素将影响养老服务的发展。

国际经验显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一是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养老服务形式多样化,三是养老服务行业专业化。笔者认为,要加强统筹规划,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医养结合与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建立三地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一、坚持协同发展,加强制度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鼓励服务外包、健康养老等部分新兴服务业向北京之外有交通、环境、空间、劳动力等支撑条件的地区转移发展。因此,从三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推动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推动三地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协同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开展跨区购买养老服务试点。利用北京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探索试点科技与养老的结合,开发智能化养老产品等,建设养老服务业全产业链园区。加强京津双城合作,天津要主动承接养老、医疗机构转移,依托京津合作示范区平台,不断提高养老基础设施、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河北养老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承接北京医疗、养老、健康等相关产业转移,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引导在京医院开办分院、合作办医、专科协作以及异地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等,推动在京医疗资源向京外、京郊疏解。

加强养老制度创新。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障碍。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对接,促进制度体系渐进融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服务政策措施。推动异地养老和康复疗养,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鼓励三地通过共建养老医疗机构、推动养老院和护理院的对接等方式,加强三地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

二、推进体制改革,创新发展京津冀养老服务模式

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能力。“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核心问题,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医养结合”涉及到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多部门的管理,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机制。完善补贴扶持政策,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尤其是医养结合养老的投入,落实福利彩票公益金5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的要求,积极支持引导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医养结合型机构建设补贴力度,根据现行财政体制,统一公办和其他所有制性质、以护理型床位为主的养老机构补助标准。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园区,推动医养结合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建议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部分节点城市选址,选择交通通达性好、生态背景优良的区域,在行政审批、部门监管、税费增收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建设有环境、有保障、有设施、有服务、有乐趣、有情怀的医疗养老结合的特色项目。

加大智慧养老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京津冀三地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建立三地养老信息中心共享平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通过电信、移动等企业建立养老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平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政府由过去直接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转向购买服务、监督服务质量。根据社区老年人分布与密度,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纳入社区新建改造规划,合理制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空间布局规划,制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工作流程和服务操作规范等指导意见。

三、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篇4

疗效好

传承300的中医治骨绝学

金骨康创造市场奇迹的“杀手锏”就是中西合璧治骨方法。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金骨康”,是一个传承了三百年的治骨奇方。它是源于清代御医吴谦疗骨秘方。御医吴谦,清乾隆时太医院院判,因擅长治骨之术被誉为“治骨圣手吴太医”,屡受乾隆嘉奖。曾于京城开办我国历史上第一家专门疗骨的店铺——正骨堂。为了奖励吴谦多年来的兢兢业业和对医学所做的独特贡献,乾隆帝亲笔书写“正骨堂”匾额,以及“天下医宗、正骨世家”的对联,赐予正骨堂。正骨堂遂而名震天下,以后的263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正骨堂一直是正宗的正骨牌号。乾隆四年,乾隆诏令编纂医书,责成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医宗金鉴》始成。金骨康治骨术即以《正骨心法要旨》(《医宗金鉴》丛书中最精华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为蓝本,糅合吴谦独家祖传秘技提炼而成“金骨康”品牌!

设备精

全息疗法使诊治一步到位

从西医的角度来说,金骨康传人吴耀永先生在秉承了祖传治骨绝技的同时,并将之与现代科技对接,率先推出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他率先引入日本东京医研株式会社研制的世界一流的超激光养骨护骨康复治疗仪,实现了祖传秘要与现代技法、中医与西医的完美融合,解决骨科疾患综合治理的疗养模式,以“医食同功,药膳同源”的理念开辟全新疗骨传奇。凭借祖传吴氏养骨秘要辅以多项秘制食谱,外有祖传秘方+名贵药材+高科技治疗仪疗骨止痛,内有五谷杂粮养骨壮骨,激光照射+药敷+食疗,全方位全息治疗,标本兼顾,疗养结合,金骨康特色针对:腰椎间盘突出、膨出、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椎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等各种风湿骨病有立竿见影的疗效。

易成功

95%的加盟成活率使创业者坐地生金

“金骨康”,不同于时下传统的专治颈、肩、腰、腿痛的风湿病体验店,也不同于打着各类治骨旗号的普通门诊。它是中国首家颈肩腰腿痛、风湿骨病康复体验连锁机构,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现代资源,成就了“国A”级地位。

“金骨康”作为传承三百年宫廷御方,经嫡系传人吴耀永先生大胆改良,融合了当今最先进的中西治骨精髓后,其治疗效果远在同行业之首。“金骨康”品牌,正因如此,也赢得了无数专家、学者以及临床医生的高度认可,被数以万计的患者誉为“骨病克星”。“金骨康”骨骼养护中心,不但是中国首家采用中西医精道治骨技术的专业医疗机构,而且该中心首倡的骨骼养护理念,一经推出,更是在社会各届掀起广泛的投资热潮。

“金骨康”自推出以来,致力于打造无需经验、无需学历便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治骨专家,短短数载,金骨康已经发展成为骨疗行业权威品牌,并在全国各地广建连锁渠道,凭借在中医疗骨事业的专业水平和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新式设备及技术,在市场上掀起一股养骨、护骨、正骨新潮,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开店速度迅猛发展。迄今全国加盟商已达300多家,并走出国门、名扬海外!

从投资的角度看,选择最佳时间点进入行业很关键,从“养骨护骨”的角度看,当前正是最佳投资时机。伴随经济腾飞,百姓收入提高,养骨、护骨行业也风生水起。与传统的接骨、正骨以及骨科疾患带来的“颈肩腰腿疼痛风湿”等不同,养骨、护骨还对恢复产妇骨盆、防止老人骨骼萎缩、延年益寿、强身健体、调节男女性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因此,当中国国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时,越来越多的人会享受“养骨、护骨”带来的健康体验。

投资金骨康不需要太复杂程序,不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配备有激光照射设备、敷药方、食疗谱等,经过总部短期培训,每一个投资者,都会成为优秀的“正骨、护骨、养骨”专家。

金骨康凭借其雄厚的实力,预计可在未来两三年内上市,届时,加盟商皆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金骨康”的原始股东,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

华夏君康国际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国内招商网址:/jgk

篇5

(二)推动__医院集团改革与发展。探索以管理技术为纽带,以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为目的医疗集团化改革,组建__医院集团。由集团医院统一管理财务、人事,统筹调配整合各项医疗卫生资源,集团下属医院重点抓好业务质量管理。集团下属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定位三甲医院发展,区妇保院定位二甲医院,努力朝三甲医院发展,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走规模化、集约化资源整合发展之路。对集团下属医院的学科布局结构、人员技术力量及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统筹全区的卫生医疗资源,学科力量予以强化特色专科。通过资源整合,形成错位优势,让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通过资源整合,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工作管理效率;通过资源整合,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特色凸显的强大的战斗合力,激发区属各医院的内生动力,解放医院生产力。最终目标,要通过集团化改革,促进全区三家医院医疗事业优势发展、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区属各医院综合实力。建设好全区统一的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医疗物流配送中心等,实现我区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推动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继续抓好“三名工程”及医养融合项目。重点抓好4项“三名”工程:①区人民名医中心预计于2015年下半年开业;年内要引进5个以上高水平专家团队,要继续加强转化医学平台、院士工作站、妇产微创中心、生殖中心、肿瘤特约诊疗部、肿瘤科等重点和优势学科建设。②区中医院筹备国家级的名中医馆;③区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进行全面深度合作; ④区属各医院与市属医院的定向专科全方位合作(科研、临床)。继续扩大社区“医养融合”覆盖面,丰富养老方式;建立深圳养老的地方标准;推进解决养老和医疗融合两大体系高度融合,打造中国养老的“__模式”。

(四)深化社区健康服务综合改革。成立“社管中心”,统筹全区社康中心管理,推进全区社康服务改革。完善辖区社康中心的布局、年内规划建设一家省级示范社康中心,探索承办模式改革。推进社康中心服务规范化建设,社康中心按照人员配置标准、设备设施配备标准完成标准化配置,落实常见疾病基本诊疗规范。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开展“老年人、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落实签约优惠政策,综合考核家庭医生覆盖率、签约率和有效服务率。探索“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医养融合”项目纳入社康中心服务职能,丰富和扩展社康中心服务内涵。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建立社康中心首诊、社康中心与上级医院、专科医院预约挂号和双向转诊机制、工作模式。强化专家下社区制度,提升社康中心诊疗服务能力。加强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落实全区全科医师培训计划。完善社康中心服务运行机制,强化绩效考评,建立以“服务人群、数量、质量效果、标准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率、双向转诊率”等为核心考核指标要素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评估结果与经费拨付等资源配置挂钩。通过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规范管理,有效提升网底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需求,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惠及老百姓、更多惠及老百姓。

一是强化各医院服务措施,改善医疗服务,落实国家卫计委“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以年度医疗质量评估为指挥棒,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关注个人能力提升,重视科室协作和培育团队精神。二是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抓好基础学科的同时发展重点特色专科;优化、再造诊疗流程。三是严格医疗服务管理,全面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继续推行临床路径;推进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加强重点技术准入管理和适宜新技术规范化培训;加强药事管理;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四是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院感管理与医疗废物管理。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推进临床合理用血。五是继续推进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继续开展维护医疗机构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落实医院治安责任和安全保卫工作;全面推进医疗责任险,探索医疗意外险。

篇6

关键词:创新;医院文化;打造;服务品牌

当前,医院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医院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竞争,是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之间的竞争。人们在创新医院文化的过程中竭力挖掘和打造医院服务品牌,以此来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医。所以,优质的服务品牌是医院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有形的财富来源。下面本文就从硬件和软件所涉及到的6个方面论述打造医院服务品牌的途径。

1 医院环境是打造服务品牌的基础

打造医院服务品牌,必须从医院的硬件入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就医环境在疾病治疗和康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为医院环境在患者治疗疾病、休养身心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宽敞明亮的候诊大厅,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和谐融洽的就医氛围,一定会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医院品牌建设打下基础。

2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是打造服务品牌的关键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务人员素质教育永恒的主题。良好的医德医风可以使医院具有良好的整体形象,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既可以给医疗单位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使医务人员自身价值增值,是医院赖以长期生存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坚决抵制医疗活动中的“回扣”、“红包”等违纪违法行为,积极推出“廉洁行医、文明服务”的社会服务承诺制和相应的院内监督约束机制,维护患者合法利益。从而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确保医院品牌的社会信誉,树立名牌地位。

3 医疗质量是打造服务品牌的核心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将品牌的内涵准确定位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上。服务质量是医院文化的主要标志内容之一。医疗服务的根本是为患者提供健康保障,医院的信誉从本质上讲取决于医疗质量,医疗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是患者最为关切的敏感问题,也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技术创新,医院的发展要从“以药养医”向“以技养医”转变。在设备、技术、人才各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做出自己的专科特色,培育自己学科带头人,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医疗服务质量也是大多数患者选择就医场所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树立良好医院品牌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将品牌于医疗需求,根植于“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块踏实的土地上,医院服务品牌才更有生命力,反之则只能走向失败。

4 人才培养是打造服务品牌的重要因素

人才培养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医院兴旺与否,人气聚积如何,人才培养和用人制度是关键。医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鼓励职工积极创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培训体系,完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学习和培训制度,对一些业务突出的优秀人员,要从财力、物力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国内进修或出国留学深造,努力造就一支影响较大的“名医”队伍,不断增强创一流品牌的意识。

5 构建和谐的内外关系是打造服务品牌的重要保证

外部关系就是医患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当前医院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促进医患双方的交流,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内部关系包括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的关系等。建立良好的内部关系,就要求全体人员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保持良好的、舒畅的心情,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6 加强宣传是打造服务品牌的传播手段

篇7

关键词:基层医院 治未病 意义 内容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23-02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缓解了这一局面,但国家和个人的医疗负担过重,依然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以下几点是重要因素:①我国在疾病的防治上长期存在着“重医疗、轻预防;重大医院、轻基层医院”的倾向。[1]“重医疗、轻预防”,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公共卫生职能偏废,防治脱节。对于传染病,我国已经能够对其中的十几种进行疫苗注射等有效预防措施,但对于非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预防措施,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不能下降。社会老年化、社会环境变差、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等因素,也使得患病率增高。这都使得治疗疾病的总成本上升。“重大医院、轻基层医院”,医疗资源配置悬殊,使得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②诊疗技术快速发展。大型医疗仪器和设备层出不穷,治疗手段日益更新,伴随着的就是医疗费用无上限的上涨趋势,给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③以药养医的弊端。国家对卫生部门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现象屡禁不止,加重了老百姓的医疗负担。

另一方面,亚健康状态一直困扰着人们,现代医学却一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 5%(第一状态),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 20%(第二状态),75%的人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 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2]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感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或心情烦躁、失眠,或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或腹胀、便秘,或腹泻,或心慌、胸闷,甚至有欲死的感觉,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下降,然而体格检查并无器官上的问题。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包括:心理障碍、胃肠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下降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除了疲劳和不适,不会有生命危险。

基层医院开展“治未病”工作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疾病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中医经典中有诸多论述,[3]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八正神明论》谓:“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灵柩?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难经》中就有“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的说法,医圣张仲景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中也说:“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

基层医院开展“治未病”工作应以以下三个方面为主:

(1)宣传养生观念,普及养生知识。目前社会上有股“养生热”,但水平和目的都良莠不齐,人们难以辨别。有的人认为养生很难、很玄妙;有的人认为自己很健康,不需要养生,或不重视养生。医院应利用自身的权威性,以张贴宣传栏、发放养生知识手册、门诊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为群众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和方法。中医养生包括调畅情致、均衡饮食、规律起居、劳逸适度、顺应天时等方面,能做到这些就是养生了。

(2)亚健康的调整。对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首先要让其有正确的养生观念和方法。其次,通过辨证论治,根据其具体体质或证型,开出具体的食疗方、膏方等,有条件的可以结合针灸、艾灸、按摩、推拿等方法,必要时,直接用中药进行调治。根据其实际生活情况,可以推荐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气功等锻炼方法,并提供可靠的学习途径。

(3)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个特色疗法,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比较旺盛,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阳虚阴盛的宿疾得以恢复,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变异性咳嗽、鼻炎、慢性咽喉炎、咽异感症(梅核气)、关节炎、冻疮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目前,医疗负担过重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已成共识。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提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2008年全国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治未病”健康工程旨在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已将“人口与健康”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4]中医学丰富的“治未病”理论和方法,对于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长,将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琦;高京宏;李英帅;夏仲元;亚健康筛选方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篇8

【关键词】 脑梗塞 恢复期 中西医结合 护理

脑梗塞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 [1]。急性期过后,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负担。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残疾[2],例如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及肢体瘫痪。脑梗塞康复的目的是改善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再适应,能恢复自主活动和人际间的交往,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中医辨证认为康复期的前6个月,正处于邪气被逐,正气未复,是康复的良机。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3]。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和护理脑梗塞恢复期患者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资料介绍

1.1 入选对象

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入住我科的20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梗塞患者,男119例,女81例;31例为二次发病;均为发病的6天内入院;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其中52例伴有意识障碍,全部患者皮肤无压疮;住院时间为2-4周。

1.2分组及护理方法

将200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中西医结合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5.6±10.5岁,有28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3.8±11.3岁,有24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定,分为轻、中、重型。[4]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及既往史等方面,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的治疗与西医的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生活、康复、安全、用药等方面的护理),而中西医结合组则在常规西医护理基础上,接受以下中医特色的护理治疗。

2 中医特色的护理体会

2.1中医辨证的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其躯体残疾的严重程度与精神因素(包括急躁易怒、紧张、抑郁)是密切相关[5]和互相影响的,脑梗塞患者经常表现为愤怒、焦虑、忧郁、恐惧、暴喜等几种情绪改变,这些心理、情绪因素常常导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因此,我们通过护理评估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运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肝,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理论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学习在情志上的自我控制,以纠正异常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昏迷患者清醒之后,更应加强心理护理。

愤怒型患者,常表现为急躁易怒、咽干、口苦、胸闷胁痛、五心烦热。对于此类病人,需要在谅解的基础上,给以正确的疏导。我们运用中医的情志制约法,以悲制怒,向其家人了解患者最悲伤的生活事件,当其发怒时,予以适当刺激,以控制其烦怒的情绪。当其挑衅时,不予计较,待其情绪稳定后,我们向其讲明“百病生于气”的道理,并说服同病室的人给予谅解、忍让,减少其发怒机会。

忧思型患者,常表现为善太息、气短、愁容满面,心胸痞闷,纳食不香。针对患者的忧思症结,我们予以劝导,说明其思虑的错误性,让其认识到只有心情舒畅,配合治疗才是治疗的最好方法。

悲观型患者,常表现为悲观失望、失眠多梦、头晕心悸、疲倦乏力等神经衰弱的症状。“悲则气消”,意思是说悲伤能耗散阳气。我们运用中医情志相胜法,以喜胜悲,为病人提供周到的生活护理,给予患者关心体贴,经常与病人交谈,根据患者的爱好,讲些让其开心高兴的话,并让患者多听欢快、轻松的音乐。

惊恐型患者,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怕病情恶化、瘫痪不起,总惶惶不可终日。祖国医学认为“恐则气下,令人善惊,思使气结。”对此类患者,我们就其病情的发展及恢复过程给患者作出详细的解析,并引导患者对此进行对照分析,使病人消除恐惧的心理。

暴喜型患者,常表现为易于激动,情不自禁,喜笑无常,精神恍惚。喜属于对人体有益的情志,但欢喜太过,则使心气缓散而不藏,心气不足。针对此类患者,我们采用情志制约法,以恐胜喜。了解患者生活中最担心、最敏感的事情,以此适当恐吓之,并告之其疾病的危害性,嘱其家属勿与病人谈论家庭、工作等事,防止诱发病人情绪激动而使病情加重。

2.2按中医分型辨证施护

按中医辨证,脑血管病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二种。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

2.2.1中经络者病在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涩或口角歪斜等,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兼浮象。肝阳上亢型以情志调理为主,避免暴怒抑郁,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甘寒,汤药宜凉服;风痰瘀阻型易眩晕,应安静卧床休息,防跌倒;气虚血瘀型体弱多汗,病室保持温暖避风,多汗时及时擦汗更衣,手足肿胀或瘀紫则用温水浸泡以消肿化瘀,并且帮助或指导病人做主动和被动运动;痰热腑实型饮食以清热、化痰、润燥为主;阴虚风动型可用五倍子粉水调后敷神阙穴,饮食以养阴清热为主。

2.2.2中脏腑:中脏腑又分为闭证与脱证。 闭证表现为因气血冲逆,血苑于上,肝风煽张,痰浊壅盛,症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大便闭塞,舌苔厚腻,脉弦滑而数者。闭证之阳闭风火上扰清窍型,按医嘱予以羚羊角汤服用外,并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以辛凉开窍、清热解毒;指导家属予以病人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甘等生湿助火之品;痰热内闭心窍型应严密观察面红、身热、肢凉、舌绛、苔黄褐等变化,按医嘱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中药煎液擦身及针刺曲池等穴位以降温。阳闭证病人可用银花、水清洁口腔,达到清热除口臭的目的;阴闭之痰湿蒙闭心神型除服用涤痰汤外,并鼻饲苏合香丸液以辛温开窍;注意保暖,饮食宜偏温性食物。脱证者处于病情垂危阶段,表现出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弱;或汗出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浮大无根者,为真阳外越,证情凶险之征,应采取一切西医措施进行抢救,同时予以结合针灸人中、涌泉、合谷,加艾灸关元、气海、神阙、檀中以回阳救逆,病情稳定后可鼻饲参附粥,有回阳固脱之效[6]。

2.3中医辨证施食,药膳治疗的方法。

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理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恢复健康和重病恢复期的饮食调节,能起巩固疗效的作用[7]。脑梗塞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为原则。昏迷者按医嘱予以鼻饲流质饮食,吞咽不便者选择半流或稀软食品,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一般患者可给普食。恢复期应注意滋补,可选用山楂、莲子、大枣、桂圆、甲鱼等有降压、降脂、软化血管和补益作用的食品。

2.4中医辨证的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8]。我们除常规的康复护理外(例如肢体、语言训练等),还进行以下的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

2.4.1按摩:部位和穴位要根据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医取穴论加以选定,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每日给患者按摩2-3次。上肢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选用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头面选用太阳、头维、百会等穴。

2.4.2中药药熨或外敷法:将川芎、丹参、红花、当归、赤芍等中药饮片等用布包好,水煮至沸,待温度适宜时,用药包热敷外熨患肢,日2-3次。熨烫过程中途经上述穴位处稍停片刻以达到温热刺激穴位作用。

2.4.3针灸:在康复早期实行针灸治疗具有一定意义[9]。头针和体针他们的意义相同,但头针更为方便易行应首选。常用的头针刺激区有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和语言区,可根据病情选用,留针时间为1-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上肢瘫痪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等穴。下肢瘫痪取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绝骨、三阴交、昆仑、丘墟、太冲等穴,每次取4-5个穴位,交替使用,一般用平补平泻或补患侧、泻健侧的手法。语言不畅者可加用通理穴,吞咽困难者可加廉泉穴,口眼歪斜者可加地仓、下关等穴,15次为1个疗程;同时可采用电针或艾灸加强刺激,也可用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耳针可根据病情选用肝点、肾点、脑干点和脊柱点交替刺激。

2.5褥疮预防及护理

除常规护理外(例如翻身、垫棉圈、上气垫床等),每日早晚翻身后用红花酒精(红花1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倾倒于手掌中少许,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向心性进行按摩局部皮肤10-15min。因为红花酒精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皮肤已出现潮红的患者,能更有效预防褥疮。对酒精过敏者,用热毛巾敷后涂剂按摩。

对于褥疮溃疡期,清洁疮面后予以外敷祛腐生肌膏以除腐生新,促使愈合。

3 疗效评定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临床观察中无变化、恶化或死亡均属于无效。

3.2结果

2组病人住院治疗护理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组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护理,观察组的100名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心理状态正常,病情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而功能康复程度及并发症减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4 总结

护理是一门独立学科,中、西医护理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以脏腑功能、经络协调、气血平和内在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人际关系和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强调护士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并根据中医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方法确立患者证型,并通过辨证施护、三因制宜的方式,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10]。这种强调个性化护理以及强调整体调整的思想,符合人类健康需求。而西医护理在新的医学模式影响下更强调有针对性地对临床出现的症状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其中护理程序是其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运用中西医两套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把中医理论融入西医的护理程序当中,一方面可使中医护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也使西医护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灵活地辨证施护、辨症施护、辨病施护[11]。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谁主谁次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参 考 文 献

[1]戴自英主编. 实用内科学. 第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026

[2]朱镰连.急性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机不可失.中华内科杂志,1997,36(12): 840-841.

[3]Lincoln NB,Jackson JM,Edmans JA,et al.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s about progress of patients on a stroke unit.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1990,53:972-975.

[4]廖鸿石,朱镛连,吴弦光,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24.

[5]孟祥明,丁伟,郑加平.脑血管病的现代治疗[M].山东:青岛出版社,1999:200-203.

[6]庄礼兴.食疗本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02, 37 (4):290.

[8]Weiller C,Cho11et F, Friston KJ, et al.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in recovery from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 in man. Ann Neurol,1992, 31:463-472.

[9]李育英,杨莉,刘洁.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及功能锻炼指导[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l9(3):293.

篇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5号)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陕政办发〔2019〕36号)精神,加快推进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一)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在新城层面建设一院(社区嵌入式综合福利中心),在社区建设一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民小区建设一站(养老服务站点),形成立体复合型养老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标的,要通过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补足。到2022年基本实现新建居住区及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0%以上覆盖,到2023年力争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永久保留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各村新建或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集体设施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并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探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23年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个,负责向有服务需求且无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疾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及其他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并对辖区内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等进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多点布局“邻里型、家庭式”小型养老服务站点,扩充农村养老服务的末梢供给,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接受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持续推动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配置,纳入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严禁利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加快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1年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全部投入运营,且社会化运营率达到100%。新区兜底型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各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保障。大力引导优质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新区中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健康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等高端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扶持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的特色街区建设,到2023年至少在沣东新城建成1处养老服务康养综合体项目(红光路老年公寓)。(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统筹协调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专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卫生室、门诊部。到2022年,新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80%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五)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新城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智能产品应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点餐式”的照料、医疗、家政、送餐、旅游、体育、文化、物流、监护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智慧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呼叫器,着重为农村困难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帮扶等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智能产品进家庭,增强老年家庭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二、加强制度支撑

(一)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

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将困难老人探视巡访、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助洁、老年人能力评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技术培训、上门指导与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老年协会运转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与提供主体,保障新区老人享受标准化优质养老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防贫减贫功能,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在保险经办、保障水平、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衔接。优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适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拓展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支持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并向属地民政部门报备;对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优先登记。(责任单位: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二)完善扶持政策

由新区人社民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新区《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在资金、土地、税费、融资、物业费、水电气暖等方面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到养老机构定期坐诊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医生与护士,并实行备案管理。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老年人体检、查询、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巡诊的社区(村)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到2022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老年病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实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制定养老服务责任清单,在养老服务领域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侵权行为专项整治,并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四、提升服务质量

(一)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养老机构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全面落实。建立专项奖励,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开展标准化创建和星级创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在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输出服务技术和品牌等形式,发展跨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各新城)

(二)探索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的扶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作为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依据。 (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

将就医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司法服务、行业服务、公租房与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老年人优待范围。持续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区范围内“老年人优待证”网上办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慈善组织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四)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并实施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机制,及时公开评估评价结果,并作为日常监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五)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鼓励促进社会慈善爱心与养老志愿服务资源参与新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品牌纳入西咸新区服务业品牌建设规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至少10个具有全国或全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责任单位: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民政局、招商局,各新城)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业,建设新区养老护理员管理系统,在新区层面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引进新区养老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到2023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不同类型老年人比例以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新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人才培训基地,在各新城探索建立实训基地,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新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人才培训范围,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农村互助幸福院工作人员、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到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组织部、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区人社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分管委领导召集,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各新城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新城都要公开辖区内养老服务通用政策、业务办理、行业管理、服务资源、标准规范等基本数据信息,并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评估结果、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等事项。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测分析与发展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三)强化资金扶持

篇10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如今,“财富第五波”奔向中国,在互联网上搜索关键词“健康产业”,自动附加的相关搜索有“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健康产业的创业项目”、“健康产业加盟”、“未来赚钱的行业”等等。从这些高频搜索的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蕴藏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

健康搅热多领域市场

11月23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进入“中国国家日”主题活动。在当天的“健康中国建设”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刘宇南进一步透露了中国发展健康产业的政策趋向。

不久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印发,发展健康产业被列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纲要》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

“健康概念的拓展,已经从纯粹的医疗拓展到了很多方面,可以带动养老、养生、健身、环境污染等领域的发展。整个健康产业也会得到非常大的发展。”全球健康经济与社会发展项目主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卢春玲对《小康》记者说道。

刘宇南指出,要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融入养老、文化食品、健身休闲、旅游、互联网等领域催生健康产业的新模式;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探索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发展;促进医疗与体育的结合,发展体育医疗康复产业;促进医疗与旅游的结合,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在此过程中培养有竞争力的健康产业服务集群。

刘宇南同时强调:“中国各地对发展健康产业热情很高,很多地方在规划建设健康产业的集聚区,一定要瞄准市场的需求,综合自身优势,避免一哄而起,同质化的发展。”对此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避免将集聚区发展成为圈地和地产项目;二是要避免政府和市场的错位。“健康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为主体,政府做好服务。”

刘宇南表示,要提高医疗医药技术对健康服务的支持能力,改革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制度,加快高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积极发展保健产品、康复辅具器具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化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物联网。

事实上,无论从技术还是商业模式角度,创新已成为发展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被产业资本视为衡量投资并购的一项“硬指标”。

那么,作为传统医药生产企业,如何在未来大健康服务产业中担当重任?北京清月堂大健康服务集团董事长、北京北卫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秀英指出:“提升生物医药研发制造技术,打造高科技医疗设备、涉老产品的一线品牌,开拓新兴的健康服务产业,势在必行。”

“健康产业与我们的双创,创新、创业息息相关,并且非常具备引导性。”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美国乔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系副教授方显明说道。在他看来,蕴藏着无数商机的健康产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它在GDP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首先,因为我们现在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所以对健康的需求就在无形地增加。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增高、生活收入的增高,对健康会投入更多的关注。”方显明非常自信地表示,健康产业一定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的一个产业。

没有回报,为什么要投资?

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资本市场对大健康产业的关注逐渐升温,大量资金流入相关领域。

青松康复护理集团总裁王燕妮认为当前是健康产业的最佳机遇期。早在十几年前就已进入健康行业的王燕妮,曾认真思考过“老了怎么办”的问题,不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她都觉得,健康产业的大环境不是特别成熟。

近年来,养老产业成为了健康产业里备受关注的关键产业。

“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老年人口已经接近印尼全国总人口。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经接近1亿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亟待社会养老补位。”这是《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 中披露的一组数据。

根据预测,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人,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与庞大的养老护理人员需求相比,包括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需求,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达到千万数量级。”《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我国高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较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需求迫切,基于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身体和健康状况,需要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才能够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王燕妮在多年前思考过的“老了怎么办”的问题,似乎也有了新的答案。现在,王燕妮自己也感觉到,健康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了,不仅政策好,老百姓的意识、观念也都不一样了。“以前人们觉得健康怎么能用商业模式来做?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人们对健康产业有了新的定位和期望。”

这对于健康企业来说,无疑是有利的。首先,由于健康产业有了新的角度定义,更多优秀的人才会愿意加入健康领域,其次,由于拥有长期回报的机会,更多的资金就会涌入。

“投资必然是要看回报的,没有回报为什么要投资?”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Oleg Chestnov对《小康》记者表示,虽然他希望能够实现健康的平等性,但是也要力求务实。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说在非洲地区,如果投资看不到回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怎么办?”Oleg Chestnov表示,这就需要更多地开展宣传工作、市场工作,让这种投资能够带来更多的回报。“这是一个种子基金,是一个催化剂基金。不是说我们用这个钱就可以‘授人以渔’,我们希望让这个基金产生倍增效应、放大效应,有更多的其他资金联合一块儿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