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带来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主义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主义带来的好处

篇1

事实上,“好”这个词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产品好当然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标准,但是绝不能完全概括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动因。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一定是因为感性或理性的需求,而所有的需求都是源自消费者所遭遇的冲突。

换句话说,一个产品哪怕再好,如果不能解决消费者的冲突或者是主要冲突的话,一样不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各行各业的很多小众产品和品牌,常常受到发烧友和专家的喜爱,但是却并不受大众消费者赏识。一般来说,专家和发烧友的选择应该更好更可靠一些才对,可现实的问题是往往那些产品并不能解决大众消费者冲突的最核心部分。

专业素食和专业户外服装,这两个品类都有我们之前说的问题:可能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有很多好处,但仍然是非常小众的两个品类。

从专业素食的角度来看,可能现在的消费者都知道,常吃素食对身体有好处,按道理来说对消费者是非常好的,可为什么专业素食品类却仍然局限在很小众的市场?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消费者遭遇的冲突是想吃美食但营养过剩的问题,要解决这个冲突,最主要的是要提供给消费者好吃的蔬菜,作为他们大鱼大肉的补充就够了。

但是从专业素食品类的角度来看,虽然提供的也是蔬菜,但很多专业素食餐厅却有着较重的宗教色彩或者素质主义色彩。不仅口味不是他们最关注的点,甚至还给消费者带来了新的冲突:我就是想吃顿没有负担的,干吗给我搞那么隆重啊!潜意识把大众消费者拒之门外。

另外一个,就是户外服饰品类。客观地说,户外服装里的很多功能对现代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比如防风、防雨、轻便等等。虽然消费者遭遇了这些冲突,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专业户外品类所专注的程度。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件能防城市里小雨的衣服,而不用面临喜马拉雅山的暴雪天气;他们所遭遇的环境,是到了春天漫天黄沙的北京城,但是不管北京的天气再怎么糟糕,也不至于到撒哈拉沙漠的程度。

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件既能满足日常时尚和通勤所需,又稍微具有一些户外功能的服饰。而不是为了户外的功能,把最基本的通勤和时尚需求统统舍弃。

所以,基于这样的冲突,我们分别给一家素食餐厅和户外休闲服饰定了不同的物质诉求。从素食餐厅的角度而言,不诉求专业,更不诉求吃素给大自然或者给修行带来的好处,而是从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出发,挖掘素食的利益点,提取“年轻”作为概念,把竞争对手选定为商场里的市场品牌,以“‘素’造年轻”为诉求,瞄准大众市场。

篇2

素食对人们减肥和健康有好处,对地球也很有帮助。但是,有研究指出,一旦全世界都素食,带来的有可能是伤害,可能危及数以百万计的人们。

成为素食主义者,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素食,是为了减轻动物的痛苦,有些人是为了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人,目的是支持可持续发展,更有人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不管肉食者如何否认,素食主义者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减少肉类摄取有多种好处。选择素食者越多,全球范围的受益者越多。

但是,有研究指出,如果每个人都成为坚定的素食主义者,可能对许多人不利,而这些不利数字,如果不是用数十亿来计算,至少也要用数百万来计算。

“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故事,真的。”美国哥伦比亚热带农业中心的AndrewJarvis说,“在发达国家,素食会给环境和健康带来各种好处。但在发展中国家,素食会给贫困者带来负面影响。”

素食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重大

据了解,如果全球的人都是普通素食主义者,那么每年死亡人数有可能减少700万;而如果实施严格素食(即不食用也不使用任何动物产品),那么每年的死亡人数最多能减少800万。这是Jarvis和其他专家做出的估算,他们正在研究一个课题:假设地球人在菜单上去掉了肉食,全世界在一夜之间会变成什么样。

他们研究了素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目前,在全球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中,食物生产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了1/4到1/3,其中大部分要归咎于畜牧业。此外,人们常常低估饮食习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在美国,一个四口之家因为吃肉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开两辆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多。但在讨论全球变暖问题时,人们往往只谈汽车,而忽视了吃肉的影响。

“大多数人认为,对食物的选择,不会影响气候变化。”英国利兹大学食品安全专家TimBenton说,“但是,只要我们少吃哪怕一点点肉,就有可能让子孙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Marco Springm ann在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研究未来食品问题,他和同事想对以下问题进行量化研究―――如果所有人都变成了素食主义者,到2050年会发生什么情况。他们用计算机模拟了2050年全球人都吃素的情景,结果显示,如果不吃红肉,与食品生产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下降60%左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变成严格的素食主义者,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下降70%左右。

“我们想知道需要做些什么,才能避免气候变化达到危险线。结果发现,与食物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总体排放量中必须维持稳定比率。”springmann说,“这种情况不太现实,但它凸显了一件事:与食品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占据重要地位。”

全球吃素可能影响穷国农民

食物,特别是牲畜,占用了大量的空间。大量土地被占用、生物多样性降低,是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原因。世界约有50亿公顷(约120亿英亩)的农业用地,其中有68%用于畜牧业。

设想一下,如果2050年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变成素食主义者,与食品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60%;而由于畜牧业使用的土地占世界农田的68%,如果人人素食,可以使80%的牧场变回草原和森林,从而进一步减缓气候恶化。此前为了养殖牲畜,人们曾驱逐过很多大型食草动物,比如野牛;为了保护牲畜,人们还杀死了很多狼之类的捕猎者。因此,把牧场变为天然栖息地,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如此一来,剩下的10%到20%的牧场可以改种更多的庄稼,以填补食品供应缺口。虽然农业用地相对来说只增加了很少一部分,但足以弥补肉类减产带来的损失,因为这些农业用地,之前有1/3是为牲畜生产饲料,而不是为人生产食物。

不过,由于很多牧场都已经严重退化,环境重建和土地转型都需要大量的筹备工作和财力资助。Ja r v i s说:“你不能只把奶牛从土地上带走,就期望那片土地能再次成为原始森林。”

此外,以前从事畜牧业的人,也需要获得帮助,以便他们能过渡到新职业,或者转行干农业,或者造林,又或者利用农业的副产品制造生物能源等。

当然,为保护环境,还可以付钱让农民养殖牲畜。“苏格兰的高地环境很大一部分是人为塑造的,主要靠放牧绵羊。”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社会生态系统研究者PeterAlexander说,“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羊都带走,环境看起来会大不一样,对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对曾经从事畜牧业的员工,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明确的职业选择和补贴,我们可能要面对庞大的失业率、社会动荡――尤其是在偏僻地区,尤其是那些与农村密切联系的行业。

素食对健康的影响极其复杂

素食对健康的影响极其复杂。SPRINGM ANN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如果2050年全世界每个人都吃素,由于素食减少了冠心病、糖尿病、中风和某些癌症的出现概率,届时全球的死亡率将降低6%~10%。死亡率下降,有一半的功劳归之于红肉的退场,而余下的原因是人们减少了卡路里的摄取,增加了水果和蔬菜的进食数量。

全球素食⒔一步放大这些好处:能使全世界每年少死700万人,能让更多人避免患上与食物相关的慢性病,从而也意味着减少了医疗费用,为全球节省2%~3%的GDP(国民生产总值)。

但要获得上述预测的好处,需要提供与肉类营养相当的替代品。动物产品中的营养成分多于素食者的主食(如谷物和大米等),所以选择合适的替代品十分重要,另需特别注意的,是全球还有20亿营养不良的人。“在全球范围内吃素,会造成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健康危机,因为他们无法获得营养来源。”BENTON说。

幸运的是,只需要适当的控制,而不需要全球人都改为吃素或奉行纯素食主义,就可以获得许多好处,同时减少相关的消极影响。

关键在于控制肉类的食用频率和数量。一项研究发现,只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饮食建议,就可以使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17%――如果人们少买动物产品和零食,这个数字还会下降,温室气体排放有望下降到40%。“消费者几乎不会注意到饮食发生了变化,其实只是少吃了一小块肉而已。”Jarvis指出,“这并不像素食和食肉,存在那么大的区别。”

Springm ann认为,改变食品供给系统会鼓励人们做出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食决定――比如抬高肉类价格,降低新鲜水果、蔬菜价格,让水果蔬菜随处可买等。提高利用率也有帮助,由于粮食浪费和饮食过度等问题,人们生产的全部食物,只有不到一半的能量得到有效利用。

“我们可以减少畜牧业的产量,使其变得对动物和环境更加友好,利润也更高,因为将来肉比以前更加珍贵,不再是日常主食。”Benton说,“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可以得到完全相同的收入。他们只是换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饲养动物而已。”

事实上,对于减少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人们已经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目前缺乏的,是执行这些变化的决心。

声音

素食是地球的唯一解危方案?

早在5年前,瑞典科学家就指出,由于人口膨胀与食物短缺的影响,2050年全球人口将高达90亿,人类届时可能被迫吃素,以维持生存,否则有可能无法度过粮食危机。

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按照目前西方的饮食趋势,到了2050年,人类将没有足够水资源用以灌溉农田并生产粮食,无法满足90亿人口的需求。

篇3

现在家电企业普遍重视服务竞争,但却把服务的定义倾向于售后的维修服务,或者出于自身竞争利益的需要,把一些对消费者没有实质性作用的概念化问题作为市场竞争手段强行推给消费者。这种弥补产品质量缺陷的售后维修服务一度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为消费者接受,并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服务形式。它相对于商品欠缺时期的"无服务"是一大进步,却是对服务的误解。我们认为这是狭义、残缺的服务概念,完整的服务应该是从设置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大服务的概念。因此我们把服务从企业经营的终端提到前端,从"补救服务"转变为"预防服务",以给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为核心,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来降低产品的维修服务率,给消费者真正的可信产品与受欢迎的服务。

服务观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逼出来的。消费者期望拿钱买到的是货真价实的商品,而不是有缺陷的商品和补缺的服务。在价格趋同的前提下,消费者首选的是功能和品质,其次才是售后维修服务。春兰正是顺应了市场潮流,自觉、主动地承认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满足消费者作为主体的"两高一低"要求(即消费的效用高,质量高,成本较低),演化出我们自己的大服务模式。

春兰大服务提倡"物尽所需、物极所能、物超所值、物无所忧"。大服务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始,产品开发站在用户的立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追求"设计零缺陷"。在制造过程中,追求"零故障",不断减少或避免产品的故障点,力求给消费者具有最优异质量的产品。在管理上,利用有创新力的三级科研体系,宏大的生产规模、全球采购和少环节集约化的营销体系及无负债经营等种种优势,进行目标、质量等成本管理,并在广告宣传上进行理智、合理的投入,降低产品成本,给消费者物超所值的产品。在售后服务体系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而健全的服务网络,给消费者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这样,实现用户对我们的"零抱怨"。最近几年我们的尝试表明,大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直接的好处,使我们的产品更贴近现代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因为不是在原来售后服务上的改良,而是彻底地引进了售前服务,也就是把消费者的"两高一低"要求贯彻到生产、设计、管理方面,因此有专家称我们的服务为"服务革命"。

春兰有句名言,"最优质的服务就是无需服务",这是我们推行大服务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我们也认为这是我国家电业的最高境界。我们希望春兰的大服务概念能在整个家电业真正掀起服务革命。随着WTO脚步的临近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我们所倡导的服务革命不但能给百姓带来实惠,也势必促进中国家电行业的健康发展,使中国家电业服务与世界接轨,走向国际化;同时,也将促使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使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篇4

消费金融由被批判走向被广泛接受

消费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由被批判到被广泛接受的过程。舆论界把借贷定义划分为“生产性”(Productive)和“消费性”(Consumptive)两种。由于生产性信贷可以创造财富,而消费性信贷是消耗财富,因此,对消费性借贷的大量攻击可见诸于很多公开场合宣传和学者评论。早期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往往都处于地下经营状态。美国学者赛格利曼是最早系统研究信用消费的经济学家,他明确支持分期付款对经济的巨大推进作用。这为当时消费性信贷的生存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舆论导向。

此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坚信信用消费尤其是分期付款制度对经济有推进作用,认为分期付款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所起的作用能与商业信贷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媲美:至关重要的金融机制引发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耐用消费品革命”并带来巨大经济增长。此外,分期付款等信贷模式带来了一些其他经济影响。例如:金融部门快速增长;信贷作为零售利润来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工厂生产日益稳定;政府对消费信贷的依赖也日益增加,将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以便调整国家经济状况等。这些都是消费金融发展带来的微观或宏观的好处,人们逐步由心理上排斥到接受,消费金融行业由大多数秘密甚至非法运营发展成阳光产业,并不断壮大。

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认识

关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是分析消费金融对经济增长作用时依赖的基本理论。由于消费金融业发展促进了信用消费,并可能促进总消费,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类似。

虽然消费金融在世界各国不断发展,但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到底如何,在理论上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看法。

第一,消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主要是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消费的增加对经济总量会产生一个乘数效应,当某些因素影响到消费时,消费增加将带来更大规模的产出增加。

第二,消费不影响经济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根据全部生命周期的收入自由决定跨期消费额度,那么整个经济将最终达到一个稳态。在没有技术进步和人口增加的时候,经济规模、资本量将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消费变动不会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只会影响经济的稳态水平。

篇5

iPhone为什么坚持用直屏

购买手机的选择因素非常多,我发现最近不少人总是因为曲面屏而放弃了心爱的手机。

其实曲面屏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手感和屏占比,但是曲面屏总是会出现误触。iPhone从开始做手机到现在都没有用曲面屏,而且在iPhone12之后还采用了更加方正的设计。

是苹果调较不好还是说其他问题?其实都不是,是因为手机曲面屏只是为了迎合一些美感和手感,但是大都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带壳使用,所以手感主要取决于手机壳。

iPhone没有用曲面屏,和技术等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现在的直屏用户用起来更加舒服。

iPhone一直用直屏的原因是什么

曲面屏除了好看,真的没什么用…正反双曲面的机身看起来厚度更窄、正面几乎无边框,视觉效果拉满了。但是曲面会牺牲屏幕两侧的显示空间,没有系统优化还容易误触,双曲面设计还会造成机身两侧区域较窄,也没办法安放更大的电池。

iPhone一直是实用主义,表面玻璃从平面到2.5D再回到平面,不是突然觉得好看了,只是更大的内部空间满足5G对续航、天线的需求,也带来尺寸更大效果更好的马达。

其实不止是iPhone,现在很多手机都开始使用直屏设计了,不过iPhone确实是对于直屏有特殊情节,就算是X中加入了一些曲率,但也是非常保守且克制。那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下类似iPhone的直屏手机的好处,首先直屏的好处是大大降低了误触的概率,这使得日常使用体验很棒;其次,直屏在视觉上会带来更加明显的线条感,这使得视觉感受十分出色;最后,就是直屏不会出现绿边,这也让大家更加容易接受直屏。

目前来看,异形屏手机有3点问题亟待解决,如果没有彻底的解决方法,苹果显然不会在屏幕样式上操之过急。 第一个是真的容易误触,虽然各大曲面屏手机都在想法解决这个问题,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 第二个问题就是碎屏几率大,维修成本非常高,异形屏的手机屏幕都大贵贵的,有点得不偿失。

篇6

【关键词】产品定价 马克思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联合解释

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并存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门见解非常不同的学科,首先它们的阶级立场不同,分析的结果必定也不相同。但二者都共同用来解释现实,中国的学生既学习马克思经济学,又学习西方经济学,可见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可取之处。因而在商品的定价这个问题上,看看这两种理论分别怎么说也未为不可。

西方经济学是在完全不抱有阶级意识的情况下,构建其理论的。而在系统地学习《资本论》时,可以看到马克思贯穿于全文的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我们要明确的是资本论的研究目的,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去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理论对于无产阶级的觉醒功不可没。

马克思本人也十分强调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虽然其剥削的本质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依然存在,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早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更有人性色彩。现在这个时代与马克思那个年代不同,由于竞争的存在,资本家已不单纯地只会剥削劳动者,他们还要考虑企业的长远生命力,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因素,人的因素。工人也不再是因为一无所有而不得不接受剥削,有一部分工人有生产资料而自愿选择工作,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也会给劳动者带来效用,如个人的价值得到体现,心理的满足,社会的承认,等等。在劳资关系问题上,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工人和资本家由于在某些方面拥有一致利益而共同想要把企业办好。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指导作用必然会受到重视,它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就是在寻求整个社会的更高福利水平。

所以,两种理论虽然有着不同的前提和结论,却有同时站得住脚的理由,我们应当对其本着兼收并蓄的精神,采取批判地学习的态度。

二、对价格现象的解释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格围绕着其价值上下波动,而价值是由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即一定量的两种商品相交换,是因为包含在二者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相当正确的,科学地解释了价格的载体及根源,并考虑到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因素。相比之下,在价格形成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完全避开了价值的载体这个问题,而是直接由供求曲线的交点得到均衡时的产品价格,供求关系成为决定价格的唯一因素。马克思的理论故然正确,但若仅仅运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产品的定价,恐怕是不足够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能决定产品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言,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具体怎么波动,《资本论》没有详细谈及,在这点上,西方经济学丰富的价格理论恰恰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

首先,同种产品价格的差别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没有矛盾的。为了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先剔除剥削的因素。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买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从而也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基础。按此,假如抽去劳动力的买卖,一切商品就应该是按等价交换的了。然而,劳动者凭借同样性质的劳务,比如,一小时的洗碗服务,在有的地方可以拿到10元钱的报酬,而在有的地方只能拿到5元的报酬。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这涉及买者的支付意愿,商品的价格还要看其为买者带来的效用。同样是洗碗,对高收入而又忙碌的金领阶层来说,机会成本很高,他们愿意支付高价雇人洗;而对一般收入的家庭,则只愿付很低的价格,否则就自己洗。这与劳动价值论是不矛盾的,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价格的不同,而不是价值,可以认为这两份报酬不同的一小时洗碗服务的价值是相同的(耗费在当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同),效用从而人们的支付意愿则为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提供了一个依据。

同理,厂商对同种商品的不同消费群体施行的各种价格歧视策略也可看作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一种正常现象。西方经济学避开劳动价值论不谈,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只能把两种商品价格的区别完全说成是供求引起的,今天它们的价格悬殊是这样,明天完全可以是另一种情况,波动得多离谱都有可能,没有一个中心可言。而马克思所说的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意味着长期看来价格的总体水平与价值是一致的。笔者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这样的理解:如果商品甲的价格长期地处在一个比商品乙的价格更高的水平上,就可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甲具有比商品乙更高的价值,即前者耗费了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不同的是,价格蕴含了许多不可单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素,这些因素最终作用于供给和需求,通过供求变动来影响价格。于是,对某个价格的分析,首先要分析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决定价值的因素,继而分析影响供求关系的种种影响价格的因素。

而某种商品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当从最根本的源头算起,即这种商品从没有到有的全过程中所耗费的一切社会劳动。举例来说,不能因为上衣是由棉花加工5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同)生产出来的,麻布是由麻纱加工10小时生产出来的,就认为一尺麻布的价值是上衣的两倍。事实上,耗费在上衣上的社会劳动远不止加工棉花,还要从棉花的种植、收获,甚至棉种的采购算起,要从这一最基础的源头,即原材料最初由自然界获得算起,如何从自然界一步步地通过劳动最终生产出上衣来,这整个过程中所耗费的全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是上衣的价值。接相同方法得到的麻布的价值后,二者才可以比较。

对供求关系的分析则可以从消费者的效用入手。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的供给曲线就是厂商的生产成本曲线,效用则衡量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可以反映到需求曲线上来。这里之所以单讲消费者的效用而不提生产成本,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在避开了剥削本质的同时,也就避开了供给曲线中厂商追求利润的加价空间,事实上厂商并非是完全按照生产成本来作供给曲线的,价格必须在成本之上的一定水平,厂商看到有这个利润空间才会愿意提供一定单位的产品,没利润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生产了。西方经济学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所建立的阶级基础就不同于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本文是同时采用两种理论来解释价格的,生产成本曲线的不适用所造成的空白已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分析填补。

下面,笔者试着按照自己设想的这种思路来分析餐饮业的定价,以此为例。

同样是餐馆,环境优雅的、品牌名声响的、菜品风味独特的就可以打出昂贵的菜单,而普通的小餐馆饭菜价格则便宜得多,这是一种长期的现象,因而可以认为前者具有更大的价值,才能反映为较高的价格。从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看,高档餐厅的室内设计与布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优质的服务水平,独特的烹饪手艺,等等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晶,反映了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耗费,因而有一个较高的价格中心水平(即价值)。这同时体现为更高的生产成本,加之商档餐厅一般会索要一个更高的利润水平,在这个利润空间的加价上形成生产者的供给曲线;消费者在高档餐厅吃饭,将会由于优雅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美味的菜肴中得到更高的效用水平,从而支付意愿更高,反映为右移的需求曲线。供求曲线的结合便可得到一个高于普通餐馆要价水平的价格,这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方面。价值和这种波动共同造成了我们看到的价格水平。可见高档餐厅的高价位现象,可以由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供求论的结合来提供一点解释。

同样的分析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的产品差别定价上。对于同一种产品在同时同地对不同类群的消费者的区别定价,即各种类别的价格歧视,如民航机票的票价就分为头等舱、二等舱、折扣机票,商家提供一定的折扣券等促销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辨别出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效用水平即支付意愿,从而制造不同的价格波动。

三、对学习马克思经济学的一点看法

马克思的理论在当时是相当正确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自然要有些发展,这种精神我们从《资本论》本身所运用的发展的分析方法亦可体会到,马克思也考虑到无产阶级地位提高的情况,并警告世人不要被这种表象所迷惑,尽管他看到的只是他那个年代的情况。诚然马克思经济学是“一家之言”,但它之所以存在是有它的合理性的,现在马克思的理论亦在被世人不断地完善着。马克思的《资本论》之所以有许多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言论,在深刻地毫不畏惧地揭示资本主义制度裸地剥削关系之余,也与他的阶级立场无不相关。他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本身就有深刻的阶级烙印,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那么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马克思在此是劳动的人格化,既然都带有人格色彩,言辞也许偶尔会有些许偏激,因为他要捍卫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都是正确的,学者首先要对自己的正确理论怀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才能试图用它说服他人。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也确实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帮忙说话的。举例来说,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贸易模型是从一国总体效用来考虑的,认为贸易会使双方国家都从中得到好处,从而提倡国际贸易。事实上,李嘉图知道国际贸易会带来的国内收入分配后果,但他本人当时是一个伦敦商人,他站在自己的资本家立场上,选择了用一个不考虑贸易在国内不同要素间的收入分配后果的模型来展现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强调贸易对一国总体的好处,他为资本家这个特殊群体谋求到更多利益。因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可以看成是一种用经济理论游说政府政策的狡猾的策略。所以我们在学《资本论》的时候不要盲目的批判,初看起来简单的东西,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值得研究,不得抓住从他的理论本身导出矛盾来他的观点,就不能轻易否认马克思经济学。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经济学系《资本论》教研室.资本论(选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许多学者把消费主义当作金融危机的诱因进行反思,后危机时代重新审视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反对消费主义扩大化现象,甚至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所提出的正常性刺激消费政策误解为在提倡消费主义。究竟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标准是什么?本文试图厘清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的区别,着重研究消费主义内涵与特征及消费主义与正常消费的区别标准。

关键词:消费主义 正常性消费 区别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始于19世纪,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生产对消费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不仅决定着生产,而且更决定着生产循环和再生产。刺激消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促销花样手段不断翻新,使得19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步入消费社会,作为一种主流价值取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遍及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消费主义逐步开始影响我国,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消费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

消费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的”。消费(consumption)长期以来理解为“用尽”、“耗费”。十八世纪中期后,成为与生产(production)相对而言的概念。如今,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消费指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力和劳务进行消耗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程远,2003)。生产消费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是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个人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狭义消费指个人消费(江林,2007)。个人消费具有两重性,即具有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性质。一方面,人们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来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消费食物来解除饥饿,消费衣物来预防寒冷等,这反映消费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人们消费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进行,因而人们的消费活动具有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

通常人们所讨论的“消费”指狭义上的消费,即个人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原来意义上的消费”,消费真正目的所在,即人们每天消费已经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包含劳务资料)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它直接与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通常情况下“消费”指生活消费,这里所指的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继续生产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需求得以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来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实践,而是两者的结合(卢嘉瑞等,2005)。作为一种推崇消费之上、享受之上的社会思潮,以追求过度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在此价值观念支配下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者王宁(2001)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关系已经背离的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

(二)消费主义的特征

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物质主义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之上,表现为享乐主义和对物质的无限追求。特别重视对物的占有和消费。

二是突出的象征符号特征,消费主义除把物质商品看成“物质”外,更多把商品看作是一种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号。物质消费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质量生活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三是极强的感染特性。通过有形物质消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外显行为很容易引起人模仿,且一旦接受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就难以摆脱,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力和批判力,把物质消费这种虚假的需求(desire)当作人类和个人的生存本质。

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

正常性消费是为需求而消费,是一种必需,是生产和生活得以延续的根本;而消费主义,已不仅仅是为了需求的消费,更侧重于为了消费而消费,以便通过这样的消费达到一种身份的彰显和虚荣的满足,是一种欲望膨胀的表达,消费不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必需,消费成为了一种手段,满足的是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关键看是否超过了“度”,消费中超过了 “度”就是消费主义,否则属于正常消费。怎样认识和把握消费主义中的“过度”,卢嘉瑞认为,就个体而言消费中的“过度”包括:超过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包括信贷力)的消费;浪费性消费,包括占用大量物质财富而不消费或很少消费和某些少数人侵犯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消费;超过规定标准的消费;影响和危机到了人们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的消费。只要没有超过上述限度的消费,均属正常消费,理应得到支持和保护;而过度消费才是消费主义,必须反对。

笔者认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临界点的“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心理需求过度,另一方面消费行为过度。消费心理过度指消费心理超过实际的消费需求,即消费满足的已不仅是实际需求,而且是为了满足一种欲望的膨胀,一种虚荣心的增长,一种身份的彰显。“传统心理学把‘需求’界定为一种状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这种紧张状态就会最终消灭。在消费社会中,社会成员的需要恰恰相反,它即使得以满足之后也不会消失―如果可能的话,它将变的更加强烈”。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目的已经不限于需求的满足,穿衣不仅仅为了御寒,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丰衣足食之后,人的需求并没有得以实现,或者说人的消费需求已不再是这些,而已经膨胀到消费本身就是目的,消费成为了满足异化需求的手段。

消费行为过度指消费行为超过了自身实际消费力。马克思对消费力有两种解释,一是人们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务的能力,称为绝对消费力;二是人们购买消费品的支付能力,称为社会消费力。绝对消费力指人的实际必要的需求,就像人必须穿衣遮体御寒,必须吃饭维持生命体的健康运行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社会消费力是符合个人购买力的消费,就是指与个人的收入水平相符的、在个人支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的消费。符合个人消费力的消费在合理消费的“度”之内,均属于正常性消费,必须同时满足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个条件。很多有钱人具有充足的社会消费力,但属于挥霍浪费的消费,这种消费导致社会资源闲置,造成了社会供需的结构失调,造成社会贫富悬殊之间矛盾的激化,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主义,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杜绝。合理消费指在自己的支付能力或者信贷偿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而且是自己的绝对需求或者真实所需,所占有的消费品不会闲置,也不至于挥霍浪费。

消费主义与消费行为分析

(一)消费主义与刺激消费

在我国,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9年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放缓,国家明确提出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式带动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然而有人误认为,政府提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在提倡消费主义。其实,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并不是提倡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不是提倡人们不顾自身消费力(实际需求和消费力)盲目消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所采取的诸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政策,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促进了家电、汽车、住房、节能环保产品等行业的生产和结构调整,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我国经济稳步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出口没有明显回升前提下,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意义,这对解决生产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可见,刺激消费实际是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国家经济稳步回升的战略举措。

(二)消费主义与品牌消费

品牌消费在消费主义中的突出体现是以符号消费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符号消费是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之一,指在消费中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更多地把商品当作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功能。而在实际消费中,这种符号的具体化身就是品牌。以符号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都是消费主义的表现,是不合理消费。

通过正常性消费与消费主义的区分标准来衡量判断,前者属于消费需求的过度,而后者则是消费行为的过度。所以,这两种消费都是应该反对的。笔者并不是反对所有的品牌消费。品牌本身是一笔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品牌往往又是质量的象征,因而名牌产品特别是国际名牌都有着耀眼的光环,受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追捧,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人们偏好或享用名牌产品,是一种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物质丰富、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体现。所以,品牌消费不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确实让人们感到放心和舒心的消费。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都适度的情况下,消费者追逐名牌才是大势所趋,必须正确区分品牌消费与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与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是拿将来挣到的钱提前进行消费。借贷消费是最典型、最普遍的超前消费。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是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消费社会的符号性、物质性和享乐性的本质使得人们尽情陶醉于消费带给他们的虚荣心、攀比心理满足,人们通过符号消费彰显身份、地位和价值,在这种消费理念下,大多数人在透支、负债的情况下过着一种纸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这种消费方式就是应该反对的超前消费。

然而并不应该反对所有的超前消费,在经济繁荣时期,借贷消费有一定好处,在消费者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贷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它又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消费者一般也能通过固定收入来源还贷,因为经济增长了,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偿还贷款不成问题。但即便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不能盲目提倡超前消费,必须把握政策消费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度”。除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度外,更重要的要符合消费力方面的度,尤其是社会消费力的度,要量力而行。这个“力”就是收入约束和信贷约束下形成的购买力和信贷力,突破了购买力和信贷力的约束盲目追求高消费,这种超前消费会对个人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必须反对。而在符合收入约束和信贷约束下形成的购买力和信贷力并不应该反对这样的超前消费。

消费主义与高消费

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消费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大小。然而,高消费并不一概都是消费主义,不能一概反对和限制。高消费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继续扩大所产生的一种现象。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然而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两级分化已是不争事实,社会分层因此而加剧。社会经济结构多层次化决定了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化,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化又必然表现为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的多层次化。

高收入阶层(这里指诚实劳动获得合法收入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高于中、低收入阶层,其消费水平自然也高于中、低收入阶层,他们的高消费是很正常的行为。对这种高消费不仅不应当反对和限制,而且要给以鼓励和支持,积极为他们拓宽高消费的领域和空间,根据他们的需要提高各种消费的档次。有需求就可以供给,要供给就必须生产、扩大再生产和生产创新。这样做,既增加了就业,又扩大了需求。必须区分高消费与消费主义,应该把握正常消费与消费主义“度”,在适度合理消费需求引导下,符合自身消费力情况下的消费,即使高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只要属于正常性消费,而不应一味地反对和抵制。

参考文献:

1.王宁.消费的欲望[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2.程远.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3

3.江林.消费者行为学[M].科学出版社,2007

4.卢嘉瑞,吕志敏.消费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宁.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法]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英]齐格蒙特•鲍曼,郇建立译.被围困的社会[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篇8

国际服务贸易是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产物。分工和专业化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服务的效率,增加了国际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又使得人们为了“消费多样性”的需要,通过市场与他人进行服务与产品或服务与服务的交换,并产生相应的交易费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就取决于服务产品在分工与专业化之后所带来的好处与其因为交换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力量对比。

通过有关模型分析,我们知道交易费用越小(即交易效率越高),服务消费者从分工中得到的净好处就越多,其购买服务的愿望就越强烈,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反之,当交易费用很大时,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就会受到约束。交易费用的大小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成负相关关系。

二、国际服务贸易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市场交易受交易费用的影响,而交易费用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经济个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不完备及其利益冲突。国际服务贸易亦是如此。但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交易费用要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例如:贸易的标的物——服务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一国政府总是倾向于保护本国服务业、限制国外服务提供等等。

(一)服务的特征对国际服务贸易交易费用的影响

服务与货物相比,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储存性及异质性。这使对服务的质量评价与对货物的质量评价很不相同。在国际货物贸易中,货物的质量评价通常有一定的指标,在交易前进口方以掌握货物的形状、重量、规格、性能等较为完整的质量信息,对货物的效用预期一般比较准确。但是,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服务是一种缺乏直观的、具体的存在形态的商品,而大多数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又是同时进行的,只有在服务生产与消费完成之后才能真正确定服务的质量和所能带来的效用(而且,有些服务所能带来的效用必须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知道,例如:国际广告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这就使国际服务贸易所需的交易费用受到影响。

1、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价费用比较高。市场交易的定价依据一般是:交易可能带来的效用及交易标的物的市场需求状况——这两者都与交易标的物的质量有关。这样,在服务的质量评价困难的情况下,服务的进口方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必须在定价前对服务的特点、服务出口方生产服务商品的技术条件和人力条件、服务出口方生产服务商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信誉状况等等信息进行收集。而且,这些信息的收集又会因服务的无形性而非常困难。这就产生了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高的定价费用。

2、国际服务贸易的谈判费用和订立合约的费用比较高。这是由服务的进口方与出口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在任何一项交易中,都可能存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是,服务的无形性使国际服务贸易中的进口方更加难于了解出口方所拥有的关于特定服务的知识,从而加剧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易引起机会主义行为(如:欺蒙拐骗等)。这就使服务进口方(信息少的一方)不信任服务出口方(拥有隐秘信息的一方)。为了能最终订立合约,服务的进、出口双方需要进行艰苦的谈判,以确保自己的利益没有因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受到损害,谈判的费用和订立合约的费用因此而加大。更糟的情况是:如果服务进口方认为服务出口方“欺骗”的可能性很大,并坚持按该服务的市场平均生产效率来估算“公平”的交易条件,而服务出口方的实际生产效率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则原本可以互利的交易就会由于欺骗的可能性和缺乏相互信任而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近似地认为国际服务贸易的谈判费用和订立合约的费用是无穷大的(这种情况又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

3、国际服务贸易中交易偏离一致性时产生的费用比较高。交易偏离一致性时产生的费用包括不适应成本、再次讨价还价成本、惩罚违约行为的成本等。有些服务贸易的不适应成本是比较高的,例如:国际海运服务的误期会极大影响季节性商品的销售;市场研究及公共观点调查服务的不全面可能导致公司决策的失败等等——而服务的无形性、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似乎是倾向于加大这种不适应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再次讨价还价的成本与前述的谈判情形类似。惩罚违约行为的成本则同样要受服务特征的影响。因为在惩罚违约行为之前首先要判断“违约”的发生与否。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判断“违约”是否发生的难度一般比在货物贸易中要来得大。原因是:在货物贸易中,进口方可以要求出口方邮寄样本或对货物的各项指标做出详细的描述,以作为交易后检验出口方是否严格履行合约的凭证,并使出现贸易纠纷时的申诉比较容易进行。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服务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和不可储存性使对“违约”的判断缺乏直接的依据,对“违约”是否发生、“违约”的程度如何等问题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出口方的主观判断,这就给纠纷的申诉、举证和裁决带来了困难,从而使惩罚违约行为的成本相应提高。

(二)服务贸易壁垒对国际服务贸易交易费用的影响

服务贸易壁垒指一国政府对国外生产的服务销售所设置的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一国政府除了直接限制某些服务产品或服务生产者的进入外,还经常使用各种歧视性的规定来间接限制服务的进口。直接或间接的壁垒形式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交易费用都会产生影响。

1、垄断下非人格市价的影响。直接的市场准入限制容易造成本国企业对服务贸易领域的垄断,即某些服务的出口业务只能由国内特定企业来完成(例如,要求国外的厂商在向本国出口某些特定产品时必须向本国指定的保险公司投保,或必须通过指定银行进行结算)。而垄断易导致服务贸易的非人格市价。所谓非人格市价,是指在市场上对任何人都一样的价格。当一国内某项服务被垄断之后,国外的服务需求方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可能,因此,当他需要该项服务时,无论其实际议价能力如何,都只能按该国垄断者的统一定价来进口服务。这对服务贸易的交易费用将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服务进口方如果愿意接受服务出口方的垄断定价,就只能将价格视为参数,因而不必再在争夺贸易利益上打主意,服务贸易中发现交易价格的费用、谈判和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都能够大大减少(但这种交易费用减少的利益几乎完全为服务出口方所独占);另一方面,服务进口方如果不愿意接受服务出口方的垄断定价,则交易就会因毫无回旋余地而无法进行下去,这时的交易费用实际上是趋于无穷大的。

2、歧视性规定的影响。歧视性规定包括:要求外国的服务出口方获得规定的专业证书,或规定其提供服务时使用的设备必须达到型号、尺寸等指标的要求等。这些规定对国际服务贸易交易费用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一方面,外国企业若满足了这些技术标准并获得了向本国出口服务的资格,其服务的质量一般会较为良好和稳定。根据这一信息,本国企业在向其进口服务时就可以节省下考察服务质量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外国的服务出口方在寻找交易对象时却必须收集交易对象所在国有关技术限制的信息,并产生相应的交易费用。此外,这些技术标准也加大了服务出口方的生产费用,服务出口方有提高服务价格的需要——而这是与服务进口方的利益相互冲突的。贸易双方的谈判费用和订立合约的费用可能因此而提高。

三、关于减少国际服务贸易交易费用的思考

由于交易费用与国际服务贸易成负相关关系,且有各种因素使这些交易费用比较大,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就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这些交易费用。下面的分析将说明减少这些交易费用的可能性。

(一)良好企业形象的作用。国际服务贸易中交易费用主要是由进、出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造成的。如果服务出口方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使服务进口方愿意信任其传递的信息(即认为出口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损害进口方贸易利益的可能性很小),则上述的大部分交易费用就可能得到节约。而良好的企业形象除了可以通过长期优质、稳定地提供服务来加以培育外,还应该利用博弈中“分离均衡”的原理,积极地向服务消费者发送“好企业”的信号。例如,通过现代国际营销手段,采取适当的广告及人员推销策略;采取“先提供服务,后收钱”的做法等。由于只有经营实力强、服务提供可靠的企业才有能力采取上述做法,因此这些做法就有可能形成消费者借以判断“好企业”、“坏企业”的甄别信号。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因此而更快地树立,并更好地发挥其减少服务贸易中交易费用的作用。在这一方面,跨国服务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说明:这些跨国服务企业在与东道国企业竞争时往往能够获胜的原因可能不仅是其较好的服务质量,还应在于其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服务技术改进与创新的作用。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将为服务生产的进一步分工创造条件;而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越高,其服务质量的优越性和稳定性就越有保障;并且,当这些更先进的技术被普遍使用时,服务的异质性(即同一服务产品由不同的人来生产或提供给不同的消费者时的质量差别)将可能得到限制,服务产品有可能趋于标准化,服务的质量就可能更容易测量。这样,原本因质量评价问题而额外产生的定价费用、谈判费用、惩罚违约行为的费用等都可能大大减少,并最终减少服务贸易中的总交易费用。

(三)制度安排的作用。制度安排是指遵循着同一规则的交易活动的集合。它是“利益互相抗衡的个人之间的交易活动的收敛,是交易活动这种博弈的集体稳定对策”(盛洪,1992)。通过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减少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交易费用。目前,区域内服务贸易的制度安排有:欧盟资本、人员、服务和商品统一市场的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等。而范围更广泛的国际间制度安排的实践当为WTO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即GATS)。GATS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GATS促进了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GATS主张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并规定各成员必须履行以下义务:遵守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履行其承诺的市场准入表;对于可能“抑制竞争从而限制服务贸易”的商业惯例,“应任何其他成员的请求,应就取消上述的商业惯例与其进行磋商”(GATS第九条)。同时,GATS还规定:服务贸易理事会应通过其建立的适当机构,制定任何必要的纪律,以“确保有关资格要求和程度、技术标准和许可要求的措施不至于构成不必要的服务贸易壁垒”(GATS第四条)。GATS的这些规定对于保障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竞争的充分程度和交易费用的高低是相关的。竞争的充分程度越大,交易费用越低。充分竞争使得服务贸易中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使进、出口双方都节约了大量有关价格形成、避免欺诈、讨价还价以及保证信用等的费用。

2、GATS促进了服务贸易中法律信息的公开化。GATS规定各成员有遵守透明度原则的义务,即:应公布“所有普遍适用的有关或影响本协定实施的措施”及“一成员为签字方的涉及或影响服务贸易的国际协定”,并且“应立即或至少每年一次向服务贸易理事会通报其显著影响本协定下已作具体承诺的服务贸易的新的法律、规章或行政指示或对现行法律、规章或行政指示的任何修改”(GATS第三条)。GATS还规定“成员在实施其对服务提供者的批准、许可或证明的标准时,其给予承认的方式不得成为国家间实行歧视的手段,或对服务贸易构成隐蔽的限制”(GATS第七条)。GATS的规定有利于服务贸易的当事人对可能影响其贸易的措施、对各种贸易壁垒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程度等信息拥有比较充分的知情权。这样,服务贸易的当事人就可以提高其收集相关法律信息的效率,节约其因此而花费的交易费用。

篇9

一、交易费用与国际服务贸易的负相关关系

国际服务贸易是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产物。分工和专业化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服务的效率,增加了国际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又使得人们为了“消费多样性”的需要,通过市场与他人进行服务与产品或服务与服务的交换,并产生相应的交易费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就取决于服务产品在分工与专业化之后所带来的好处与其因为交换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力量对比。

通过有关模型分析,我们知道交易费用越小(即交易效率越高),服务消费者从分工中得到的净好处就越多,其购买服务的愿望就越强烈,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反之,当交易费用很大时,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就会受到约束。交易费用的大小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成负相关关系。

二、国际服务贸易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市场交易受交易费用的影响,而交易费用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经济个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不完备及其利益冲突。国际服务贸易亦是如此。但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交易费用要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例如:贸易的标的物——服务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一国政府总是倾向于保护本国服务业、限制国外服务提供等等。

(一)服务的特征对国际服务贸易交易费用的影响

服务与货物相比,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储存性及异质性。这使对服务的质量评价与对货物的质量评价很不相同。在国际货物贸易中,货物的质量评价通常有一定的指标,在交易前进口方以掌握货物的形状、重量、规格、性能等较为完整的质量信息,对货物的效用预期一般比较准确。但是,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服务是一种缺乏直观的、具体的存在形态的商品,而大多数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又是同时进行的,只有在服务生产与消费完成之后才能真正确定服务的质量和所能带来的效用(而且,有些服务所能带来的效用必须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知道,例如:国际广告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这就使国际服务贸易所需的交易费用受到影响。

1、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价费用比较高。市场交易的定价依据一般是:交易可能带来的效用及交易标的物的市场需求状况——这两者都与交易标的物的质量有关。这样,在服务的质量评价困难的情况下,服务的进口方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必须在定价前对服务的特点、服务出口方生产服务商品的技术条件和人力条件、服务出口方生产服务商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信誉状况等等信息进行收集。而且,这些信息的收集又会因服务的无形性而非常困难。这就产生了国际服务贸易中比较高的定价费用。

2、国际服务贸易的谈判费用和订立合约的费用比较高。这是由服务的进口方与出口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在任何一项交易中,都可能存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是,服务的无形性使国际服务贸易中的进口方更加难于了解出口方所拥有的关于特定服务的知识,从而加剧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易引起机会主义行为(如:欺蒙拐骗等)。这就使服务进口方(信息少的一方)不信任服务出口方(拥有隐秘信息的一方)。为了能最终订立合约,服务的进、出口双方需要进行艰苦的谈判,以确保自己的利益没有因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受到损害,谈判的费用和订立合约的费用因此而加大。更糟的情况是:如果服务进口方认为服务出口方“欺骗”的可能性很大,并坚持按该服务的市场平均生产效率来估算“公平”的交易条件,而服务出口方的实际生产效率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则原本可以互利的交易就会由于欺骗的可能性和缺乏相互信任而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近似地认为国际服务贸易的谈判费用和订立合约的费用是无穷大的(这种情况又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

3、国际服务贸易中交易偏离一致性时产生的费用比较高。交易偏离一致性时产生的费用包括不适应成本、再次讨价还价成本、惩罚违约行为的成本等。有些服务贸易的不适应成本是比较高的,例如:国际海运服务的误期会极大影响季节性商品的销售;市场研究及公共观点调查服务的不全面可能导致公司决策的失败等等——而服务的无形性、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似乎是倾向于加大这种不适应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再次讨价还价的成本与前述的谈判情形类似。惩罚违约行为的成本则同样要受服务特征的影响。因为在惩罚违约行为之前首先要判断“违约”的发生与否。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判断“违约”是否发生的难度一般比在货物贸易中要来得大。原因是:在货物贸易中,进口方可以要求出口方邮寄样本或对货物的各项指标做出详细的描述,以作为交易后检验出口方是否严格履行合约的凭证,并使出现贸易纠纷时的申诉比较容易进行。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服务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和不可储存性使对“违约”的判断缺乏直接的依据,对“违约”是否发生、“违约”的程度如何等问题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出口方的主观判断,这就给纠纷的申诉、举证和裁决带来了困难,从而使惩罚违约行为的成本相应提高。

(二)服务贸易壁垒对国际服务贸易交易费用的影响

服务贸易壁垒指一国政府对国外生产的服务销售所设置的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一国政府除了直接限制某些服务产品或服务生产者的进入外,还经常使用各种歧视性的规定来间接限制服务的进口。直接或间接的壁垒形式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交易费用都会产生影响。

1、垄断下非人格市价的影响。直接的市场准入限制容易造成本国企业对服务贸易领域的垄断,即某些服务的出口业务只能由国内特定企业来完成(例如,要求国外的厂商在向本国出口某些特定产品时必须向本国指定的保险公司投保,或必须通过指定银行进行结算)。而垄断易导致服务贸易的非人格市价。所谓非人格市价,是指在市场上对任何人都一样的价格。当一国内某项服务被垄断之后,国外的服务需求方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可能,因此,当他需要该项服务时,无论其实际议价能力如何,都只能按该国垄断者的统一定价来进口服务。这对服务贸易的交易费用将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服务进口方如果愿意接受服务出口方的垄断定价,就只能将价格视为参数,因而不必再在争夺贸易利益上打主意,服务贸易中发现交易价格的费用、谈判和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都能够大大减少(但这种交易费用减少的利益几乎完全为服务出口方所独占);另一方面,服务进口方如果不愿意接受服务出口方的垄断定价,则交易就会因毫无回旋余地而无法进行下去,这时的交易费用实际上是趋于无穷大的。

2、歧视性规定的影响。歧视性规定包括:要求外国的服务出口方获得规定的专业证书,或规定其提供服务时使用的设备必须达到型号、尺寸等指标的要求等。这些规定对国际服务贸易交易费用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一方面,外国企业若满足了这些技术标准并获得了向本国出口服务的资格,其服务的质量一般会较为良好和稳定。根据这一信息,本国企业在向其进口服务时就可以节省下考察服务质量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外国的服务出口方在寻找交易对象时却必须收集交易对象所在国有关技术限制的信息,并产生相应的交易费用。此外,这些技术标准也加大了服务出口方的生产费用,服务出口方有提高服务价格的需要——而这是与服务进口方的利益相互冲突的。贸易双方的谈判费用和订立合约的费用可能因此而提高。

三、关于减少国际服务贸易交易费用的思考

由于交易费用与国际服务贸易成负相关关系,且有各种因素使这些交易费用比较大,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就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这些交易费用。下面的分析将说明减少这些交易费用的可能性。

(一)良好企业形象的作用。国际服务贸易中交易费用主要是由进、出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造成的。如果服务出口方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使服务进口方愿意信任其传递的信息(即认为出口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损害进口方贸易利益的可能性很小),则上述的大部分交易费用就可能得到节约。而良好的企业形象除了可以通过长期优质、稳定地提供服务来加以培育外,还应该利用博弈中“分离均衡”的原理,积极地向服务消费者发送“好企业”的信号。例如,通过现代国际营销手段,采取适当的广告及人员推销策略;采取“先提供服务,后收钱”的做法等。由于只有经营实力强、服务提供可靠的企业才有能力采取上述做法,因此这些做法就有可能形成消费者借以判断“好企业”、“坏企业”的甄别信号。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因此而更快地树立,并更好地发挥其减少服务贸易中交易费用的作用。在这一方面,跨国服务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说明:这些跨国服务企业在与东道国企业竞争时往往能够获胜的原因可能不仅是其较好的服务质量,还应在于其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服务技术改进与创新的作用。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将为服务生产的进一步分工创造条件;而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越高,其服务质量的优越性和稳定性就越有保障;并且,当这些更先进的技术被普遍使用时,服务的异质性(即同一服务产品由不同的人来生产或提供给不同的消费者时的质量差别)将可能得到限制,服务产品有可能趋于标准化,服务的质量就可能更容易测量。这样,原本因质量评价问题而额外产生的定价费用、谈判费用、惩罚违约行为的费用等都可能大大减少,并最终减少服务贸易中的总交易费用。

(三)制度安排的作用。制度安排是指遵循着同一规则的交易活动的集合。它是“利益互相抗衡的个人之间的交易活动的收敛,是交易活动这种博弈的集体稳定对策”(盛洪,1992)。通过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减少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交易费用。目前,区域内服务贸易的制度安排有:欧盟资本、人员、服务和商品统一市场的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等。而范围更广泛的国际间制度安排的实践当为WTO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即GATS)。GATS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GATS促进了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GATS主张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并规定各成员必须履行以下义务:遵守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履行其承诺的市场准入表;对于可能“抑制竞争从而限制服务贸易”的商业惯例,“应任何其他成员的请求,应就取消上述的商业惯例与其进行磋商”(GATS第九条)。同时,GATS还规定:服务贸易理事会应通过其建立的适当机构,制定任何必要的纪律,以“确保有关资格要求和程度、技术标准和许可要求的措施不至于构成不必要的服务贸易壁垒”(GATS第四条)。GATS的这些规定对于保障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竞争的充分程度和交易费用的高低是相关的。竞争的充分程度越大,交易费用越低。充分竞争使得服务贸易中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使进、出口双方都节约了大量有关价格形成、避免欺诈、讨价还价以及保证信用等的费用。

2、GATS促进了服务贸易中法律信息的公开化。GATS规定各成员有遵守透明度原则的义务,即:应公布“所有普遍适用的有关或影响本协定实施的措施”及“一成员为签字方的涉及或影响服务贸易的国际协定”,并且“应立即或至少每年一次向服务贸易理事会通报其显著影响本协定下已作具体承诺的服务贸易的新的法律、规章或行政指示或对现行法律、规章或行政指示的任何修改”(GATS第三条)。GATS还规定“成员在实施其对服务提供者的批准、许可或证明的标准时,其给予承认的方式不得成为国家间实行歧视的手段,或对服务贸易构成隐蔽的限制”(GATS第七条)。GATS的规定有利于服务贸易的当事人对可能影响其贸易的措施、对各种贸易壁垒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程度等信息拥有比较充分的知情权。这样,服务贸易的当事人就可以提高其收集相关法律信息的效率,节约其因此而花费的交易费用。

篇10

混世主义者。当敲钟和尚,做“守摊”小贩,迷迷糊糊,浑浑噩噩,不思进取,不求功名,不关心家国大事,不询问天气路况,小报、游戏、茶水、闲聊成为主要工作内容。整日整夜,“烟”气掀天,酒气掀天,赌气掀天,哈欠掀天。始于东方白,混到夕阳红。

顺世主义者。随波逐流,任水流舟,不问是非,不知好歹,不分善恶,不辨美丑,吃点热东西,打点顺风旗,行人跟大伴。雾障合着烟。领导说话我应声,领导吃饭我陪同,领导犯科我沉默,领导进监我抽身。当然还有另一种顺世,即顺乎天道,顺应时势,合上时代节拍,踩准潮流节奏,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游世主义者。游手好闲,东游西荡,整天不做事,终年无所成。把人生当作游戏室,把生活当作娱乐场,不求功成名就,纯粹游戏人生。当然,也还有一种游世,那是老庄的一种玄想的自由,取消物我、主客、人己的互相对立,超然利害、荣辱、死生的相互排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神与物游。

现世主义者。玩世不恭,天下唯玩最大。吃喝玩乐,品尽天下美酒佳肴;游山玩水,走遍天下奇山异域。玩时贪日,声色犬马;把玩无厌,纸醉金迷。玩的就是心跳,一点正经都没有;玩的就是疯狂,一点雅趣都不取。以致于,丧志,最终落个玩火自焚。但也有如周伯通者,人老心红,天性贪玩,在玩中享受人生,但大事不糊涂,一逼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充当救世主,留下美名传。

愤世主义者。愤世嫉俗,愤愤不平,总觉得世道如黑云压城,人心如野草缠腿。逢人似欠他“三百两”,遇事就点燃“二脚踢”。拿起筷子夹肉,放下筷子骂娘。拒绝传统,不要规则,恣意妄为,桀骜不驯。

超世主义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愚我独智。自认超然物外,超凡脱俗,超今绝古,以致孤傲独行,我行我素,独断专行,无所敬畏。心求超凡人圣,天下无双;身则力所不逮,羊质虎皮。

出世主义者。视尘世为苦难,视彼岸为故乡。今生已入孽海。来世求离苦境。世上纷纷扰扰与我无关,人间恩恩怨怨是他人事。常自忖:何不削发为僧尼,早日跳出红尘外。

人世主义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关注苍生,关切现实,锐意创新,孜孜进取,终日斗志昂扬,整天只争朝夕。遇到困难,披荆斩棘;遇有对手,敢于亮剑。群雄逐鹿,乐与争锋,未到最后,从不言败。其座佑铭是:以人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

盛夏赏读消暑诗

华 文

盛夏酷暑,烈日当头,使人热不可耐,汗流不止。在这种情形下。当今世人大多会躲进空调房里,或者使用电风扇,好好地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阵阵爽快和惬意。

但是,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又是怎样消暑的呢?下面撷取古人在盛夏时节的几种消暑方法,以飨读者。

首先。古人把临水的亭台楼榭、桥畔河旁当作了消暑的理想去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十分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他为此曾专门吟咏过一首七言诗: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精帘莹更通风。”“唐宋家”之一的坡《洞仙歌》也这样吟道:“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则喜欢独自一人来到碧波荡漾的莲花池边,在轻风吹拂的柳树下支床消暑。在《桥南纳凉》一诗中,陆游深有感触地写道:“携杖采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陆游的纳凉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实在令人神往。

除了临水之处外,山中也是一个清凉世界。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六丹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耐火花飞。”城镇赤日高悬,而山中树木葱郁,气清风爽,两者相比,自然青山曼可爱。所以。宋戴复古《慧力寺避暑》诗道:“万松深处坐,六月午时凉。”宋梅尧臣《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颈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然而,曼多的人还是喜欢在自己的屋内或庭院之中纳凉。唐白居易《消暑》诗这样描述自己的消暑方法:“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元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宋诗人杨万里则喜欢在夏夜里到庭院之中散步。其时,明月高悬,清风频吹,星河半落,自然静中生凉,酷热渐消,他为此而写下的七言诗《夏夜追凉》,一直被人们传诵:“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