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从众心理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从众心理的影响

篇1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1]从众心理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施提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从众心理通常是由于个人受到集体的隐形或者显形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目标,最终选择了和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2]

在大学生群体中,从众心理表现得很普遍,并且已经给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

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活学习环境相对封闭,生活圈小,接触的人较少,易受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在校园中的从众行为首先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考研从众、择业从众、选课从众、恋爱从众、消费从众、逃课从众,有的男生甚至为了和同宿舍的打成一片学打游戏,出现“打游戏从众”现象。从众的行为使他们失去了理性的思考,一味地跟风。大学校园的这种普遍从众现象,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淡薄,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久而久之,大学生的独创性和个性思维就会受到影响,阻碍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形成。长久下去不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阻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然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在长期的训练和潜移默化中形成。

校园里的从众行为除了有消极的一面还有积极的一面,例如自习从众,可以从同学中学到积极的一面,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作用,并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正确的引导。另外,大学生社团在校园的积极从众作用也不容忽视,社团组织人员应善于利用从众的积极作用使整个社团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加具有影响力。

学校应善于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要分析其原因,根据原因制定相关的方法策略,但是要克服从众的心理不仅学生本身要努力解决,学校和老师也要积极面对,为学校和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三、造成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

从众并不是盲目从众,从众者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自身和外界两方面。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首先表现在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的个体差异对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自信心强的人在做出选择时能够坚定自己的抉择,做事比较果断。反之,自信心较弱的人,遇事多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不确定自己的抉择,易受其他人的影响,这样往往会出现从众行为。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不同时,首先会怀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不去质疑别人的观点,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表现,缺失自信的人会表现得更明显,而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随从大家的意见。

自身因素其次表现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独立思考可以免受他人思维上的打扰,更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创新思维反映在大学生的身上主要是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大学生年龄和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且自身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故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如此下去,不但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外部因素

首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其实“中庸之道”不仅仅是这层意思,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其理解为保守、中立、不冒尖。大学生从小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认为凡事要随从多数人的意见才是最合适的选择,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更愿意保持和大多数同学一致的想法或行为。

其次,人的“社会性”属性。人是群居动物,个体往往依赖群体而存在,在做出决定或选择时,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为了避免被孤立,从而会采取从众的行为,这其实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

最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莫测。当今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形势变化比较快,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大学生缺乏对当前社会形势的正确把握,不能做出有价值的判断。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提出新观点时容易人云亦云。此外,大学生在学校会比较在乎周围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即使自己有新颖的想法,也不说出来,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被同学笑话,为了保持和周围同学一致,最终选择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观点。并且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小,周围除了同学就是老师,相对外界来说比较封闭并且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从众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需要大学生自身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创新思维。

四、如何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创新思维

1、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培养创新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要提创新。然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己要有意识地去独立思考,从小事做起,比如,每次的作业要独立完成,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不要急于征求别人的意见,应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2、学会理智、自信地面对问题

面对各种问题或困难时要求大学生要理智、自信地去面对,不要被面前的问题和困难所吓倒,冷静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所在、不盲目地做决定。这样可以增加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避免被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干扰,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3、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思考问题,避免从众行为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全班形成一种无所顾忌,自由发言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4、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社团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形成创新氛围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社团中吸纳了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不同专业知识相互交叉、融合,碰撞出新颖的思想火花。

大学生社团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讲座竞赛、辩论赛以及其它培养创新思维的活动,积极带动大学生参与,在校园形成有创新意识的氛围,逐步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喜欢“扎堆”,喜欢“跟风”,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较循规蹈矩,缺乏独创性的精神。我国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尤其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大学生的墨守成规和从众的心理,发掘潜在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鼓励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克服从众心理,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克服从众的心理,同时也要发挥从众的积极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努力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

【注 释】

篇2

【关键词】扬弃 反思 统一

高中英语新课改是英语教学上的又一大创新, 它对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因而,在这一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正面对着一个新的课堂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在这个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激烈对峙的转型时期,必然交织着教师的退缩、彷徨、奋进的各种心态。当然作为一门语言的教与学,高中英语新课改是适应时代的更新的要求,教师应以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对待英语教学上的这一创新,要从多方面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改变。现在我就在高中英语新课改之初我的理性认识和实践,以及在这一阶段课改实行后我所进行的反思谈些个人粗浅看法。

一、倡导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改时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思维互动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为目标,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 教学活动中要采用有利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每个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它可体现在不同类型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在新课改中,我们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设计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应按照学生的学的规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它学生讲的被动“听”课的局面。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正如叶澜教授在实施《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时指出,“改革的第一步是从‘还’字做起的,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二、倡导灵活又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实际外语教学中没有十全十美的教材 ,也没有完全适用的教材,任何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有取舍和调整的余地,新教材也不例外。为了便于教材内容的更新,新课改没有规定教学的具体内容,它将教材内容改变为模块课程设计。由于模块短,容易调整,教师可以不断更新内容。这就为实施新课改的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创设了灵活的空间,但同时也为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倡导阶段教学要进行问卷调查

教师教学最忌讳只是埋头教自己的课本知识,而不知学生的想法,即不知学生怎么学?学会什么?想学什么?还有什么学生需要学?教和学应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矛盾体, 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与学生如何能做到共同反思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正,对于顺利实施新课改教学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在阶段教学中适时进行问卷调查就是一种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改进教学方法的好措施。

四、倡导集体备课, 博采众长。

高中英语教师若要想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出新意,推陈出新,备课是个十分关键的步骤。英语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备课时要作到备教材、备学生,力求将课备精、备细。备课内容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随班级的变化而变化、备课过程中要加强备课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有经验的教师要能带动新教师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避免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作无用功,力求使新教师尽早适应新课改, 同时新教师年轻有朝气,观点新颖,经常会给老教师的教学定势思维带来新的冲击。在这种新思维的影响下,老教师可对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适当的调整,力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反之,新教师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听课,多方面阅读教材知识,力求迅速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新老教师要经常交流,做到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经验的教师要多上示范课,新教师要多上汇报课,并做到课后及时地客观评课,力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由于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 在备课时还要积极地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学习,实现跨学科备课。

当然, “教无定法”,高中英语教学方式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任何一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各种需求,它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能灵活又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合理地选择和巧妙地设计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这次英语教学的重大创新也让我充分意识到新课改的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或能一蹴而就的,它不但要求实施新课改的老师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它,还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使自身在这场英语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佚名2006. 高中英语新课改的探寻 [J]

[2]程晓棠200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S].

篇3

关键词:护理干预;肿瘤患者;PICC导管;依从性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是90年代初期引入的静脉输液技术,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 d~1年),特点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不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的影响;保留时间长,最长时间可留置1年;尤其适用于肿瘤化疗患者,可有效或减轻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患者的外周静脉,减少化疗药物渗出所致的周围血管坏死的危险,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部分患者对置管缺乏正确认识,使置管效果受到影响。为了提高置管效率和肿瘤患者对PICC置管的认知程度,我们对置管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住院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共95例,其中,肺癌36例,肝癌12例,直肠癌23例,食管癌12例,宫颈癌2例,胃癌10例,。所有患者按住院次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用药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使用化疗药物及护肝营养免疫支持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看到医嘱进行健康宣教,干预组:在常规基础护理上实施护理干预并根据患者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皮肤情况、凝血功能、穿刺部位血管、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等,制定针对性置管方案。

2护理干预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主动关心患者,与患者沟通交流,询问病史,评估患者的情况,跟医查房,了解患者治疗方案,经评估有PICC置管适应证时,向其推荐PICC导管。

2.2做好置管前的准备工作 由取得穿刺资格证的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把留置PICC导管的目的、必要性,置管过程,大致留置时间,告知患者及家属,让患者及家属了解PICC导管,提高患者及家属对PICC导管的认识。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心理承受能力,准备程度,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置管。

2.3签订同意书 由取得穿刺资格证的护士负责向患者简述留置PICC导管的操作方法、步骤及配合过程。在有医嘱和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书面知情同意书。

2.4留置后的工作 做好PICC导管留置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并向其讲解有关PICC导管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让每位置管的患者均能掌握PICC导管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注意事项,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逐一为患者解答,排除其顾虑。

2.5加强健康教育,增强防护意识 健康教育的方法,通过对置管患者及家属的评估,主要采用"看"、"讲"、"示"、"练"四字教育法并制作PICC置管健康教育手册,予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人手一册,由穿刺护士负责讲解。

2.6建立出院患者随访机制 发放PICC电话咨询卡,方便患者随时咨询;门诊设有专门的PICC诊室,及时处理各种问题,预防并发症。有研究资料表明,高达80%患者担心出院后的导管护理由此可见,对于出院须带管维持的患者及家属,掌握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3结果

3.1知晓情况干预前大部分患者及家属都对PICC不知晓。

3.2置管意愿两组行PICC置管依从性差的原因比较,见表1。

3.3经护理干预后两组对PICC置管的依从性的对比,见表2。

4讨论

经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但由于许多化疗药物为化学制剂及生物碱制剂,对血管的损伤破坏较常见,而且化疗周期长,传统输液方法可使血管变细、变硬、弹性下降而致穿刺困难;加之化疗药物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变性坏死时有发生,静脉炎发生率高达60%~78%使用PICC置管可有效避免化疗药外渗,减轻对血管的损伤,护士可独立完成,成为静脉通路的最佳途径。由于患者对PICC导管知识的缺乏,影响其对PICC置管的认可,造成了置管依从性的低下。如何让肿瘤患者认同PICC导管留置术在治疗中的优点,提高PICC置管的依从性。良好的护患关系、全面的健康教育、娴熟的置管技术、置管后严格的护理行为、出院后的随访机制等,可有效提高患者置管的依从性,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每个人各自的心理应对能力,护理干预时尽可能有针对性、重点放在置管后,注意事项上。患者不但需要护士的经常观察与护理,还要有能力让患者学会PICC置管的自我护理,满足患者的自理需求,不断提高患者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学会家庭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延长管道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邹勤,谢娟,陈民宵,等.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的护理及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9):1367-1368.

[2]汤小萍,韩留娣.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及护理[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2):326-327.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表现较强。从众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高校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1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

1.1 学习从众

大一新生入学报到前,通常由辅导员老师自由安排宿舍,一学年时间过后,便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出现 “两极分化”现象。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班级学分加权平均分、优异生总数、获得奖学金人数、补考人数等方面各班级各宿舍差异明显,文明宿舍通常比较集中在优良学风班、先进班集体内。班级、宿舍成员常一起跟风参加各类英语、驾照、考研、考证等辅导班,这是比较积极的从众行为[1]。

1.2 生活从众

现在大学校园中,既有“吃得高档、穿戴时髦、玩得够派”的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也有家庭较困难的同学在从众的大环境下,不考虑家中父母挣血汗钱的难处,过生日、发奖助学金大吃大喝、整天玩游戏、比吃比穿比玩比享受。

1.3 作弊从众

近几年,大学生面对各类考试流行一句话:“不看白不看,看了不白看”,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都想投机取巧走捷径,临时抱佛脚,作弊方式花样百出,考试不作弊的同学被其他屡屡作弊成功的同学笑为“傻瓜”。

1.4 就业从众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顾自身实际条件、兴趣特长、社会需求,盲目追求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千军万马一味抢“公务员”饭碗,无主见随大流,一味听从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意见,这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比较严重的从众心理。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恩来班、省先进班集体、考研宿舍、党员宿舍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很大。反之,网游宿舍、烟酒宿舍、逃课、恋爱成风班级等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因此,要积极支持和诱导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及时控制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

2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对策

2.1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群体易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标不明确。

教育者应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班级中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工作,教育大学生在各项学习、工作的竞争中要有争创第一和敢为人先的精神。要重视建立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应该破除对权威的盲从,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班级舆论氛围,同时,还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面对纷繁芜杂急剧变化的社会,大学生群体会产生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如思想困惑、学习障碍、人际关系纠纷、恋爱矛盾等。因此,高等教育者应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2.2 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要多开展一系列学科竞赛、科研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和人文关怀的氛围;要重视高校班级建设和宿舍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和安全、文明、有序的宿舍生活环境。另外,要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老乡会等组织的作用,教育者要加强对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引导,那些有感召力的老乡对大学新生影响较大,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的结局。社会、学校要注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一种正确的社会舆论,如召开座谈会、主题班会、团日活动,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素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党员义工进社区等活动,使大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深人社会了解民情,增加人生阅历提高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典范,高校可采取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助理等方式选拔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党员或学生骨干参与低年级班级管理和引导[2],进行党建带团建、老生带新生结对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可学习的榜样平台,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觉性+自控性”,使他们学会在大学里有效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总之,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物欲横流、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功利,大学生在这种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接触新鲜事物多而快,思想活跃易偏激,行动积极易冲动、心理波动大欠成熟,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还要耐心疏导大学生消极的从众心理,及时制止他们的不良从众行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大众心理;展示空间;上海自然博物馆;照明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一、大众心理概念解读及主要特性

大众心理是指一段特定的时间内社会及其群体所呈现出来的统一化的、规律化的心理状态,可基本表现大多群众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1]大众心理的概念不仅仅可以通过这样系统的一句话概括,还可以通过其字面的含义进行解读。首先,大是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主体人群,同时是能够接受任何传媒途径所传达的信息的人群。其次,心理是人们在精神方面意识形态的体现,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于人们内心或大脑中、他人无法体会的心灵感受。而大众心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来刺激和激发,它是立体化的,是人们思想和情绪达到变化的过程,从而使人们有所感所思。因此,大众心理是指具有意识的社会群体通过传播媒介而达到的心理特点与心理状态。严格来说,大众心理并不属于心理学的知识范畴,但也存在于心理学之中,同样具有心理学中社会心理、知觉心理等心理学的特性,是一种与人类情感更贴近的表达方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大众心理是将心理学与普罗大众生活中的一些个性心理活动和感受相结合的一种情感表达。当人们处于一种新的环境时,其感官与心理联合产生的体验就是大众心理的一部分,而这些不同的心理体验也同样对应着大众心理中的部分心理特性。

1.知觉心理

知觉心理是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来达到促使人们观察、了解事物的目的,利用受众的直接知觉来接受信息,间接知觉来总结经验,是人们认知活动的开端。知觉心理受到人们直观感受的影响,其中空间秩序和人的通感与联觉(即人们通过外界事物的刺激能够产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的统一)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期待的行为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从众心理是带有一定贬义性质的,多指社会中“随大流”“跟风”等现象。但同时,从众心理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2]而对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大众来说,从众心理更偏向于一种求知心理和猎奇心理,即从众心理中的求知性与新奇性。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所观所听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所感所思,受之于众而感知于心,这种体会既是普遍的,同时也是个性的。

3.色彩心理

英国著名的学者约翰・拉斯金曾经说过:“当你在绘画时,你在画布上添加的每一块颜色都会因为你在其它部位添加的别的颜色而有所不同。”[3]色彩心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不同的色感,使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人们的年龄、情感、和情绪等因素影响着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例如看到红色时想到热情,看到黄色时想到温馨等。色彩心理也是人们接触设计作品与空间时最为直观的心理特性。

二、大众心理在展示空间照明设计中的应用

如果说照明是展示空间的灵魂,那灯光就仿佛是灵魂的指引,既照亮了展陈,也为人们营造了赏心悦目的欣赏氛围。通过对大众心理的了解进行展示空间的照明设计,站在大众的视觉角度,进一步体会大众的心理感受,也是一种营造空间照明环境的方法。笔者将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分析大众心理中部分心理特性在其照明设计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利用知觉心理营造空间真实感

在展示空间的照明设计中,知觉心理的应用多体现在其空间性与通感性上,从而呈现出展示范围的空间感和内容的真实感。

首先,展示空间中人们的知觉心理来源于对空间环境的直观感受,因此利用灯光营造空间秩序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人们按照地面上、或墙壁上具有指示性质的光斑行走,这样的灯光可以通过射程较远、色温较为舒适的筒灯或射灯达到空间导向的效果;自然光的结合也使人们能够在出入主题展厅时与外界得到某种关联,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建筑物的外形来确定窗户方向与形态,采用自然采光的两种基本模式――侧向采光和顶部采光,达到空间与空间、人与空间之间的连接[4](图1);在“生命长河”展厅,悬挂在半空中的海洋动物模型灯光设置根据人流走向、人的视觉习惯进行布置,调整射灯的照射角度,避免眩光的产生(图2)。

其次,知觉心理强调人的通感与联觉,即人们通过外界事物的刺激能够产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的统一,从而得到更具体的心理体会。在展示空间中,通觉与联觉需要让人们参与到展示的内容中,结合灯光营造出的真实氛围来体会。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动植物演化区域的展柜里运用了软包天花的灯光处理方式,结合设置在角落的两盏LED窄光灯进行局部照明,同时展柜下面设有一个可以排放气体的小孔,参观者走到展柜前不仅可以看到柜子中的动物模型,还能够闻到相应的气味,对所营造的场景有更深入的体会(图3);鸟类展馆中某一展示区域,眩目流动的灯带起到了指示性的作用,让人们对所看到的知识一目了然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沟通(图4)。

(二)利用从众心理萌生新奇感求知欲

在展示空间中,人们根据个人喜好观赏展陈区域,并带着一定的好奇心进行研究和探讨,形成自己独有的思想意识。因而在展示空间的照明设计中,更多的是利用从众心理的求知性与新奇性进行灯光布置。

首先,求知性心理具体表现为: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的求知欲望、对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领域的探索、对自己专业兴趣所在的求知欲望等。[5]而展示空间中人们的求知性心理一般体现在展示板和展柜的陈设区域。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展示板周围采用可以单独调光的导轨射灯,并且根据展示板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布置,同时为了保持天花板的整洁,选用尺寸、系列相同的灯具,并且为了防止直接和间接眩光,灯具上都配有挡板等防眩光的配件,使人们能够舒适阅读展板上的文字(图5)。展柜的灯光布置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软包灯光形式之外,还在大型展柜周围设置面凹槽,安装线性荧光灯带,产生柔和漫射的均匀灯光,同时展柜内采用小型LED灯珠与防红外线的保护膜相结合,使展品暴露在红外线照射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既使人们感受到了展示内容的知识性,又对展品进行了保护,一举两得(图6)。

其次,从众心理的新奇性促使人们对展示空间产生新奇心理,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视觉刺激和感官体验应用在展示当中,空间面积上要相对大而空旷,借助舞台灯光的照明形式对空间进行照明,凸显身临其境的展示氛围。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走进非洲”展厅运用了多种营造舞台效果的灯具,例如景幻灯、天幕效果灯、追光灯和电脑灯等,控制灯光照度和照射角度,避免直射动物模型防止曝光,结合可以收起、放下的幕布播放动画,使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非洲辽阔的草原之上(图7);动物标本展示区采用重点照明的方法,利用电脑远程控制的成组LED射灯及筒灯对标本进行照射,对毛发、头部进行重点照明,对局部具有特色的皮毛、脉络进行均匀照明,突出纹理细节,增加光影效果,展现标本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图8)。

(三)利用色彩心理促进情感体会

在展示空间中,人们会根据肉眼看到的色彩对空间环境产生进一步的心理感受,融合灯光与色彩,营造出该空间独有的主题氛围。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宇宙起源”展厅,整体采用蓝色的环形荧光灯带与导轨灯相结合,在蓝色荧幕和展板的背景衬托之下凸显宇宙的神秘感。同时因为空间环境光较暗,而出口处与下一个空间的连接较明,为了避免明暗空间交界处灯光对人们眼睛产生的刺激,设计师们在这个区域设置了一些照度相对低的展柜和展板,使人们能够适应明暗光线的变化(图9)。

三、结语

光可以是我们探究室内空间,建立视觉层次的强大媒介。[6]展示空间中的照明系统是以具体而精准的形式传播光源,通过灯光的设置和应用使人们由认识到产生情感和意志,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大众心理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并非直观的一种意识形态,有时它能够通过人们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有时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照明是具有心理价值的,大众心理与照明的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也是展示空间独有的一种空间特性。如何在进行照明设计的过程中将大众心理的特性融入其中,探索新的灯光布置和照明方式,使人产生更多的心理变化,是我们今后仍要继续研究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奉彬.大众心理在广告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5(1).

[2]侯桂红.从众心理现象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

[3]王子健,马振庆.色彩心理作用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舞台,2013(2).

[4]姜萌.博物馆自然采光的设计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

[5]王悦.受众心理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受众选择心理在大众传媒中的定位[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

篇6

卷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有着高额的利润空间,卷烟经营户为了获取不法收入,就铤而走险,从事违法卷烟经营活动。为了维护正常的卷烟市场秩序,维护国家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卷烟市场管理,打击违法卷烟经营行为。为了从根本上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就必须做好违法户的违法心理研究和分析,从中找出根本的对策,一般来说,违法户的违法行为受到以下四种心理驱动:一、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人对自己能够逃避法律追究的自信想象或可能逃避法律制裁的赌注心理,侥幸心理是绝大多数违法卷烟经营户共有的心理,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1、过去曾有过违法经营卷烟的经历,但其违法行为未被查处,自信此次违法依旧能不被发现;2、自认为违法活动计划周密,伪装巧妙,事情办得隐蔽和谨慎,不会被查获;3、低估专卖管理部门的执法水平和办案能力。

对于抱有侥幸心理的卷烟经营户,烟草专卖部门必须加强专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卷烟经营户的守法经营意识,从思想上杜绝违法的侥幸心理。其次,要加大市场检查力度,对卷烟经营户的违法行为要早发现、早查处,始终保持卷烟市场打假的高压态势,做好卷烟市场净化工作,让违法户明白没有查不出的烟,没有办不了的案,任何人都不会逃脱法律制裁,只要存在违法行为就会被查处,违法经营卷烟不会有好的下场。防止卷烟经营户抱有侥幸心理,避免违法经营行为的发生。

二、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说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有些卷烟经营户原本守法经营卷烟,但看到周边的人在从事违法经营活动,并且能够从中获得违法收益时,得到好处时,这些卷烟经营户可能受其影响,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守法经营的意识会动摇,于是加入违法经营户的行列,从事违法经营卷烟的活动。

为了避免守法的卷烟经营户产生从众心理,必须对违法经营卷烟的行为及时查处,让其看到违法经营不会有好的结局和下场,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守法经营户也就不会产生从众的心理,避免产生违法经营的模仿效应。

三、委屈心理

委屈心理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有这种心理的违法户多是中小经营户,由于其供货级别比较低,在畅销卷烟的供应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或者由于配送服务不到位,卷烟没有及时得到供应,“为什么别人都有卷烟供应,唯独不供应我呢”,特别是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经营户,往往就会产生委屈的心理,做为情感的宣泄,这些卷烟经营户就会对我们的服务就产生不满,对我们的专卖管理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为了使委屈的心理得到弥补,就会从事违法卷烟经营活动,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在对这类违法经营户的管理上,应当坚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避免产生抵触情绪,积极向他讲解专卖法律法规知识,提供个性化服务,做好对其的服务工作,在卷烟的供应上可以适当的予以照顾,促使其要守法经营。

四、仇恨心理

仇恨心理,是指人体受到刺激而引发的对社会或个人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的一种心理状态。对烟草专卖执法存在仇恨心理的违法户是重点违法户,他们多次被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处罚过,从心理上排斥烟草专卖执法行为,总感觉烟草执法人员有意和他过不去,感觉烟草专卖主管部门对他的处罚不公,处罚太重,是专门针对他的行为,从而抗拒、排斥检查,对烟草专卖执法产生了仇恨心理。

卷烟经营户产生仇恨心理的根源在于,其违法经营行为被查处后,他要么抱怨自己的违法手段不高明,被烟草专卖部门查到了;要么算是自己倒霉,走了“霉运”,要么是怀疑有人在暗地里捣鬼,有意和他过不去,就是不会从根本上考虑自己违法的思想根源,内心上不服输、不认罪,缺乏违法意识,思想上的抵触情绪较大。

篇7

【关键词】女性审美消费心理 女性酒水 包装设计

1 女性审美消费心理

1.1 追求美的心理

“美”是女性追求的永恒话题,在生活中,女性希望自己是美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精明的商家懂得用个性、靓丽的包装来吸引女性消费者,赚足眼球才能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从好奇到探索的心理转变,自然而然引发了消费者的购物冲动,也就形成了一次消费过程。

1.2 自我意识的满足

女性的心理意识是独特的,有别于男性的。美国女作家黛安莱克曼所著的《气味、记忆与》一书提到两性脑部奥妙的区别:“女性的大脑比男性轻10%~15%,但女性的神经元却有更多的联结。研究所显示女性较长于思量和情感相关的事物,情感经验的联结和记忆在女性身上比男性身上更密切。”[1]除了物质上的满足,自我意识的满足在女性酒水包装设计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女性的自我意识是极强的,女性消费者希望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极大地满足其自我意识的需求。只有充分理解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其消费心理的设计,满足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从而赢取消费者的认同。

1.3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也是女性消费者的一种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是一种受外界影响而形成的个人行为。这种心理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尤其是女性更加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心理是种在认知、决策及感受上作出符合大多数人和社会舆论的行为表现。女性愿意将自己觉得满意的物品分享给自己身边的朋友,这可以使商品在适应人群中的口碑快速传播开来,口口相传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广告方式,进行过消费的消费者会带动周围的消费群体,成为新的消费者,周而复始,就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 女性审美消费心理与酒水包装

想要设计出受女性欢迎的酒水包装,首先要懂得女性的审美消费心理。要在尊重女性思想的同时迎合女性的审美。商品包装上除了有产品的基本信息以外,更多的是设计师对产品的设计。只有符合女性消费者审美的设计才会使消费者愿意进一步了解此类商品。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早的酒水包装是大大小小的酒坛子,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今天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酒水包装,再将其细分类,啤酒、白酒、鸡尾酒、葡萄酒等类别应运而出。如何在这种类繁多的酒水商品中脱引而出、吸引女性消费者的目光,就是设计师要掌握的一门不容忽视的技能。

以RIO鸡尾酒为例,据统计,RIO鸡尾酒的消费群体中有79.55%的消费者是女性,之所以RIO鸡尾酒会如此受女性消费者的欢迎,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在酒水口味上,RIO鸡尾酒选择了众多的口味来吸引消费者,同时也形成了鸡尾酒不同的颜色。RIO鸡尾酒的包装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它采用透明磨砂质地的玻璃瓶,可以将鸡尾酒的颜色透出酒瓶,又有种模糊的即视感,让女性消费者体会到色彩的朦胧美感。RIO鸡尾酒的瓶型设计采用了流线型的设计让女性更有想品尝其味道的冲动。由此形成购买欲望进行消费。由视觉上的刺激转化为心理上的影响,女性消费者容易受情感影响,形成购买欲望乃至行为。这就是商家运用包装设计来进行的一种销售手段。

除了普通玻璃瓶形式的包装,RIO鸡尾酒还有易拉罐的包装形式。当女性两三好友出去野餐时,基本没有条件找到开瓶器这一类的工具,这时候易拉罐装的酒类饮品就成了最佳的选择。女性不同于男性,有时女性饮酒只是为了制造一种氛围,大部分女性对酒水需求量还是较少的,易拉罐装的酒水既轻便,方遍携带又小巧,可以随手装进女性包袋中也不会有饮用不完的尴尬场景出现。无论是携带、开启、还是酒量上都给了女性人文方面的关怀,为女性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的饮酒条件。

3 如何设计出符合女性消费心理的酒水包装

女性的审美消费心理是独特的,所以要针对女性审美消费心理做出符合其审美消费心理的包装设计产品。 在酒类包装设计中,应从以下三个点出发,才能营造出符合女性审美特征的酒类包装设计。

3.1 色彩美

酒水包装中色彩的应用是最直观的。据调查,人们被色彩所吸引的注意力约为80%,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在对物体产生第一印象时,往往先记住的是他的色彩,搭配协调的色彩,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女性很容易受情感影响,所以说符合女性审美心理的颜色搭配更加吸引女性消费者参与到购买流程中来。例如九朵玫瑰花汁饮料,它采用了玫瑰红的颜色,来体现产品原料的同时,还抓住了女性偏爱柔美色彩的视觉特征,使女性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酒水都采取透明玻璃瓶来作为酒水的承装容器,这在凸显酒水独特颜色的同时,还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缤纷多彩的酒水颜色体现了酒水不同口味的界定,给了女性消费者更多可以选择的空间,不同颜色的运用使消费者联想到不同的口味,充分调动了消费者的视觉与味觉体验。

3.2 图形美

图形是仅次于色彩的视觉要素,不同的图案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女性消费者更亲睐那些优美、柔和、卡通类型的图案,有些商家即投其所好,生产不同的包装。调查结果显示这种包装会使产品的销量有一定幅度的增高,也说明了女性消费者追求酒类包装图形美的心理。例如RIO鸡尾酒针对女性推出了凯蒂猫限量版鸡尾酒,自从推出后网络销售以及实体店面常常会供不应求,虽然只有两种口味,但仍然很紧俏。RIO的包装采用了人们熟知的凯蒂猫这个经典的可爱形象来作为包装上的设计元素,再搭配适当的颜色就可以满足女性消费者追求美得心理,从而引导女性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好的情感而进一步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很多女性消费者能从众多同类酒水商品中快速浏览到该品牌的酒水并形成印象。

3.3 文字美

产品包装设计中所应用的文字不但起着推介和说明的作用,还能通过文字创意设计,增强该包装的艺术魅力,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注意[2]。设计师不仅仅要在色彩和图案上注重女性审美,文字的攒写以及形式上也要适当照顾女性的审美以及自我意识。市面上一些女性酒水包装并没有华丽的色彩及图形,但文字上体现的人文关怀却赢得了女性消费者的青睐。如“美女就爱小任性”(白酒)、“醉月”(樱花、玫瑰酒)都会使女性消费者产生美好的联想,从而产生好感最后进行消费。

要满足女性消费心理,只满足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师还应注重包装的细节、瓶型设计、版式设计、包装方式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使酒水从包装上引导消费者,达到满足女性消费心理,使消费者与商家达成一致。

综上所述,女性消费者在社会中已经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女性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购买行为的主要群体。伴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条件再也满足不了女性的要求,只有满足女性心理上的需求,才能使女性形成购买行为。作为酒水包装、不但要在视觉上满足女美、自我及从众的独特消费心理,还要在细节、人文关怀等各方面满足女性心理,才能设计出更贴近女性心理的酒水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攀比;人生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78-01

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伴随着人们的不仅仅是生活条件的提高,思想的变化,还带来了一些盲目与他人攀比的不良心理。作为接受了新生活的大学生也是难逃“攀比恶魔”的魔爪。例如比吃喝,比家庭,比穿戴,比手机,比电脑等等现象已在大学生蔓延开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攀比现象的产生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当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所谓虚荣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在大学生中攀比心理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面,穿衣的牌子,吃喝的档次高低。典型的就是现在大学生的苹果套装:苹果手机、苹果电脑、苹果平板。很多来自家庭不大富裕的同学也要求家长买这些物件,只是为了不让同学看不起自己。

攀比心理的产生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社会的大环境是大学生攀比心理滋生的原因;(2)父母从小的教导;(3)大学生相互之间的攀比。

1.社会的进步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值得提高。各种优秀的品牌为人们所喜爱和追求,有了喜爱通过交流就会产生攀比心理。一方面,攀比心理也有一定的好处,会激励人们为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或要达到的目的而努力奋斗,从而起到促进个人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但是攀比心理产生的更多是负面影响,它会使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择手段,产生犯罪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治安与和谐。而大学生身处的大学校园同样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大学生们同样有攀比心理。

2.个人的原因。有些大学生拥有好面子,炫耀求异以及从众心理。(1)大学生是前卫时尚的代言人,他们想要以一种富足的生活状态来向他人展示自己,他们不想再外在看起来输于任何人从而提高他自己在集体中所占有的地位。(2)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学生为了更好地融入他人或集体生活而采取的错误的消费,从众消费是盲目消费的典型。

3.攀比心理的产生与家人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不少家长从小就教育小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什么都是最好的,一味的溺爱孩子,孩子要的家长都尽量满足,家里的消费支出很大部分上都在孩子身上。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助长了大学生们的攀比心理。

二、对策

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但会影响大学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还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所以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住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使大学生更好地更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时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个平台,有义务帮助大学生剔除这些不良习惯。所以大学在授予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例如:聘请专门的思想道德老师来向同学们开展专题课堂,外界心理学家开展专题讲座,学校举办攀比心理危害的案例展,以及多向学生宣传具有正能量的知识。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使命感,提高学校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自发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业中来,为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

家长应引导孩子从小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家长是孩子的最重要的导师,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要让孩子知道勤俭节约是美德,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懂得自己所拥有的点点滴滴,拒绝铺张浪费。另一个方面就是家长对于孩子不要过度的溺爱,溺爱并不是完全都是对孩子好,对孩子应保持适度,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克服攀比心理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自身就应摆正心态,该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生活中拒绝铺张浪费,不盲目追求物质的享受,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把追求外在美变成追求内在美。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的学业中来,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学识修养和能力才能将自己在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9

《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有个例子:假如你跟同伴去采集野果,突然听见有动物的吼声后,几个同伴都跑了,你会停在原地,挠头思考你看到的是一只狮子,还是一只没有危险的动物?不,你会跟在你的同伴后面,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在很多时候,从众行为是简单有效的快速决策方式,特别是在决策信息缺乏并存在决策压力的情况下。但群体的从众行为并不都是有效的,甚至还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近些年出现的踩踏事件多与这种从众行为相关,比如华山游客被挤下悬崖、龙庆峡冰灯踩踏事故等,基本都是大众群体在出现“险情”时的慌乱和从众导致或者放大了灾难结果。

另外,有些人会利用人的从众心理进行商业行为,比如广告。一些高明的机构或公司会采用“乐队花车宣传法”。乐队花车翻译自英文的bandwagon,也就是在花车大游行中搭载乐队的花车,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就代表了“进入主流”。 这些机构或公司宣传者营造出一种“加入我们,否则就是与大家作对”的氛围,要求阅听人接受某种仿佛大家都接受的想法。如加多宝的广告: “中国每卖10罐凉茶,7罐加多宝”“配方正宗,当然更多人喝”。

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1)当情境模糊不清时。这是最关键的变量,当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点时,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2)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这时,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又需要立即行动,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3)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人们往往愿意听从权威者的意见,而忽视一般成员的观点等。

篇10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并把教学反思看作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从三个课堂片段谈谈教学反思在提升思品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教学反思;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88-02

一、反思教学目标,努力实现三维目标有机统一

八年级《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一课,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教材用了这样的事例:一群游客看见一年轻女子在广场上专注地抬头仰望天空,十分好奇,也跟着一起仰头,结果女子只是在流鼻血,大家摇摇头,一哄而散。阅读完材料后,笔者向学生说明: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人云亦云、随大流……这都是从众心理的表现。然后,让学生们在书上找“从众心理的含义、从众心理的影响、怎样正确把握从众心理”等知识概念,并提问让学生一一回答。可是学生们应声寥寥,一堂课上得波澜不惊,毫无趣味。这是为什么?在课后,笔者陷入了沉思,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否设置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实际的教学情境进行导入,能否使纸面上的文字知识“活”起来,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目标能否养成,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忽视学生主观感受的理论灌输和空洞说教,往往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于是,在其他班级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改进:

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

1.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英语的小王受到感染,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念了起来。

2.小李发现自己做出的数学题答案与其他同学的答案不一致,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答案改了,结果却错了。

3.小红的好朋友在学弹钢琴,小红知道后,回到家中,吵吵嚷嚷让妈妈也去买钢琴,然而小红对音乐并不感兴趣,况且家中的经济也很拮据。

这些情境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们纷纷议论了起来,笔者适时提问:“场景反映出怎样的心理现象?”学生们大声回答:“从众心理!”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从众心理?对从众心理我们能不能全盘否定?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相互讨论、相互补充……接着,笔者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列举了两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第一种:举手。现在上课时几乎无人举手发言。是不会吗?学生说:不是。是因为大家都不举手,无形中,会的同学也不愿举手回答了。这是消极的从众心理。第二种:礼貌。学生碰到老师都会说声“老师好”,放学时学生也会礼貌地道声“老师再见”。这是因为全校上下形成了文明礼貌的氛围,“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做了”,这是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很多学生频频点头称是,很显然,教师的话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如此教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凸现高效课堂。

二、反思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执教八年级《有肩就得挑担子》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感悟 “有肩就得挑担子”的情感,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在责任中长大》这篇文章。“刚满10岁时的一天,爷爷对我说:‘去,去挑担水!’又粗又大的两只水桶和长长的扁担在我面前晃,我犹豫着不想接。妈妈也皱着眉头说:‘爹,孩子还小……’‘有肩就得挑担子,小子不能吃闲饭。’爷爷拍拍我的肩膀大声说:‘接住!’我跌撞着、磕碰着挑回两半桶水。肩膀肿痛得让我感觉到了它的沉重。但不久我就发现,这并不算什么,我们村很多孩子都是这个年龄开始挑担子的。渐渐的我明白,其实每个人都在挑着自己的‘担子’。”笔者让学生通过文章想象情境,还配上了一段抒情的音乐和学生一起朗读,老师的情感十分投入,可学生的感觉仍是淡淡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反思:学生绝大多数在城市长大,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实际挑水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感受浅薄,读不出真情实感。

很明显,笔者在课堂中努力营造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导致学生出现 “吃不了”的现象。为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适时地开展适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体验游戏:请两组同学站成两排,裁判喊一时,向右转;喊二时,向左转;喊三时,向后转;喊四时,向前跨一步;喊五时,不动。游戏过程中,做错的人要出列,站到本组同学面前鞠一躬,然后举起右手高声说,“对不起,我做错了!”有同学先做错的一组即失败,另一组则获胜。学生们来了兴趣,迫不及待地积极举手参加活动。做错动作的组员会很不好意思地鞠躬并致歉。在几轮小组比完之后,笔者抛出疑问:老师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已经有很多学生明白了游戏的用意,积极举手回答:做错动作的同学以鞠躬表达承认错误,表示愧疚,这就意味着已经有了积极承担错误的责任意识。而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正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基本标志。通过开放式活动教学,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亲身的体悟,在潜移默化中,能实现由“入耳”到“入心”的转化。

三、反思书本和现实的反差,提高思想品德课堂信度

在讲到九年级《人贵诚信》这一课时,笔者说到这样一件事:2002年,华北煤炭医学院学生周伟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承诺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了唐山市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两年后,正在考研冲刺阶段的周伟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他与一位杭州女性白血病患者的配型成功了,需马上进行骨髓移植手术。捐献骨髓,势必不能参加研究生考试,不捐,会延误生命。身处两难,周伟会如何选择呢?最后,周伟说服父母,毅然捐献了骨髓,放弃了研究生考试。后来,周伟的事迹被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知道后,医学院大为感动,破格录取了周伟。教师本意是要论证: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这笔无形的财富能为个人带来直接的利益。可是课堂里的学生纷纷发表质疑:周伟舍己救人的行为确实值得称颂,可是,他的遭遇带有偶然性,假使以后有人也遇到类似情况,是不是都会被破格录取呢?更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说自己的父亲是加油站老板,一直在往汽油里兑水,从来没被工商管理部门发现过,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也没有给自己的父亲带来任何损失,学生诚实的话语顿时使得教室中一片哗然。本来这是一个深化教材引发诚信讨论的好机会,可由于教师事先准备不够,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让教师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处理,课堂秩序也就乱了,教师只得结束讨论,草草收场。

以反思为镜,可以明得失。总之,教师要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在课堂实践中,随手记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想法、一些遗憾、一些思想火花,记录自己的教学感悟和教学经验,形成“反思—教学—再反思—再教学”这样的一个教学链条,这样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探究创新方法,有效提升自我,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