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发展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经济学发展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实践,于是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成为经济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学在内容、体系、方法论上的研究成果,明确中国经济学的目标,分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耦合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政治经济学从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超级秘书网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祝茂.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观点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1):100-103.
[2]赵凌云.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6-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1.
篇2
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宏观经济学,或称之为古典宏观经济学,萌芽于17世纪中叶,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首次从宏观的角度观察经济运行状况,并发表了西方经济学中第一部以宏观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赋税论》[1]。
在此之前,由于新航路的开通,商品交换变得日益频繁,交易半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产生了巨大的财富,由此产生了重商主义学说。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来源于商品交换,而贸易顺差是财富的源泉,因此应鼓励出口而抑制进口。但随着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的发展,英国迅速走向富强,尤其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作为新兴产业资本利益的代表,威廉·配第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对经济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提出劳动价值论,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价值。
《赋税论》深刻阐明了税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威廉·配第认为,税收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土地的租用。政府可以利用税收实现资金在各领域的合理分配,从而刺激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社会财富。
同一时期,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发表著作《经济表》,强调利益来源于农业,并对国民经济结构做了系统描述。随后,古典革命的爆发极大促进了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率先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这一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并指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配着宏观经济的运行,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斯密之后的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提出深刻的见解,并对现行政策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为后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1凯恩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主要标志。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陷入困境,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难以给出大萧条合理的解释,更无法提出有效的经济措施使经济回暖。这种情况下,凯恩斯适时地提出了应由国家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观点。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消费总是小于储蓄,因此造成了有效需求的不足,而资本主义市场不能自动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因此,需要国家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积极实行财政赤字政策扩大需求,以政府的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种政府带头刺激消费的行为有利于带动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生产,使市场达到供需均衡的状态,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解决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来自有效需求的不足,也就是说,就业量的多少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等于商品总需求价格时的商品需求量。当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即供过于求时,资本家就会降价或减少生产,进而造成员工的失业。而在短期内,商品的成本变化幅度小,因而商品的总供给几乎是不变的,这就会造成商品价格的下降。因此,是总需求量,也可以说是有效需求量的大小,决定着就业数量。一旦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出现失业问题。
另外,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三大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这三大规律决定了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倾向规律解释了这样一种状况:当收入增加时,人们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储蓄,从而降低消费的百分比,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投资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即投资越多,收益率越小,当收益率低于利率时,投资者将停止投资转而进行储蓄。另一方面,利率又取决于流动性的大小,人们对流动性的追求,会造成利率的上升,这也阻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由此引发的投资需求不足会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产生大量失业,从而爆发经济危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利用宏观调控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正是当时经济危机的产物,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良好的思路。而这次的“凯恩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2.2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很可能就是导致这次“滞胀”出现的根源。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与凯恩斯主义相反的是,非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来稳定经济,而不需要国家的过多干预。
货币主义是非凯恩斯主义的中坚力量。他们强调: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由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会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而国家的干预打破了这一均衡,必定引发经济的动乱。
同时,货币主义强调了货币的重要性:货币供应量决定了物价水平,影响了经济活动的进行。因此,货币当局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保持经济秩序的稳定。货币政策的提出为国家解决“滞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促进了货币主义下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2.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同寻常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大量数学方法的使用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促使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技术因素作为学术研究的新手段,将进一步受到重视。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也趋于整合。首先是传统各学派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其界限逐渐模糊,基本形成了以新凯恩斯主义为核心,其他理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确立和博弈论的应用,为统一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微观经济学一样,宏观经济学在探究其微观基础的同时一直遵循着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一理论基础很可能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就此走向融合。另外,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完善,这一理论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各国在对宏观经济学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结论,将进一步丰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然而,尽管新模型能更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但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却难以取得新进展。随着市场机制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例如收入分配问题,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宏观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反映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还不完全,在经济进步的背后还存在思想突破的困难。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3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之路是曲折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较大差别[2]。经济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来进行经济调控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吸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部分。另外,宏观经济学的运用还有一些前提条件,这就存在着适用性的问题,也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结合本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有效利用。
就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而言,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首要的任务。我国一直致力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完善,并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宏观调控实践。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内相继发生了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进程。在此严峻背景下,中国对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极大改变,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启动四万亿资金强力拉动内需,这些政策在避免经济衰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中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与起源是我们正确认识这门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并应用这一学科的前提。同时,我们也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地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有益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努力探索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不断补充完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效地解决当代经济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纯布对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历程的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崔保春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初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篇3
关键词:音乐经济学;发展方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329-02
一、对音乐经济活动的探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音乐经济活动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效益。音乐经济活动就是音乐活动领域中的经济行为,它包括音乐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储存、消费过程。
音乐经济活动的核心是音乐商品。音乐商品就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 具有有形或无形效用的音乐文化产品。根据音乐满足人们需要的方式将音乐商品基本划分三类:
1.音乐文化型商品,如MP3、唱片、音乐书刊、音乐贺卡、音乐文物、音乐软件、相关的音响器材、乐器等。
2.音乐体验型商品,如音乐表演有偿演出、音乐作品有偿创作、音乐广播和电视频道的点歌服务。
3.音乐附属型商品,如商场、公园餐厅、茶馆的背景音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
这些音乐经济活动都充分利用了新技术手段,极大地提升了音乐的表现能力。“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备受世人瞩目,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必然使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产生更大的消费需求,这些都将促使音乐经济活动的大力发展,音乐商品的需求也将渐趋明显。
二、音乐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经济学以音乐产业链为导向,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及经济价值。在目前传统的音乐产业链中(如图1所示),明显可以看到存在以下问题:
1.音乐商品单一化。音乐商品作为音乐经济活动的核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音乐产业链上音乐商品比较单一,并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音乐商品管理体系不健全。音乐产业链中各机构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互相掣肘的管理体制仍然制约着中国音乐经济活动的发展。
3.音乐商品重复内容过多。目前,中国音乐经济活动中音乐商品大多反映的内容局限于很窄的领域,对于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众文化的音乐商品仍不多见。
4.音乐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并未显现。音乐经济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而忽略了社会效益,这就是目前音乐经济学呈现出畸形发展,使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群众逐渐脱节。
三、音乐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1.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大力发展公益性音乐经济活动,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但中国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还很明显,音乐经济活动更应履行社会公益责任。
2.创新音乐经济活动政策。创新音乐经济活动的政策,制定积极的音乐经济政策,逐步建立与世界普世规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根本国情的音乐经济政策系统。积极调整音乐经济结构,推动音乐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障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础。
3.提升音乐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音乐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音乐经济活动需要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鉴赏力的不断增强,对音乐商品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也从客观上促使音乐经济活动的创新,因此必须制定创新战略,推动音乐经济活动的蓬勃迅猛发展。
4.创新音乐经济人才培养模式。音乐经济活动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人是音乐产业链中最具活力的一环。面对音乐经济活动中人才短缺的难题,音乐经济活动应该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针,一边着手引进,一边自己培养。我们应该在高校中开设音乐经济、音乐管理和娱乐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培养高层次、多领域的音乐专业人才。还应该培育浓厚的文化氛围,举办更多的音乐产业论坛,为音乐创作和音乐专业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会。
5.规范音乐经济市场。大力保护中国的音乐市场,积极协调音乐与经济的关系。必须合理利用知识产权,尤其是加强网络音乐知识产权保护。目前,中国网络音乐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网络音乐商业模式开始建立,网络音乐管理体系逐步健全。还要坚持促进技术进步与合理可控地利用技术相结合,技术发展对音乐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趋利避害,加强管理。既要发展新兴的网络音乐,也要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音乐产业。
参考文献:
[1] 徐羽中.对音乐经济活动研究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4,(5):62-63.
篇4
信息经济学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系统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以乔治·斯蒂格勒和肯尼斯·阿罗为代表。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下的选择。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任何决策都要在不确定性下进行,不确定性是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完全理性只是理想假设,基于完全理性假设得到帕累托最优解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乔治·斯蒂格勒、詹姆斯·米尔利斯等人通过对现实制度安排和经济实践研究发现,决策者的信息是不充分、不对称的,这种情况下市场是缺乏效率的,常常出现市场失灵。囚徒困境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总体看来是最糟的,个人理性导致集体不理性;柠檬市场使得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这两种现象都说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确定性下的选择与结果也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同一选择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同一结果也可能得自不同选择。微观信息经济学以不确定性和不对称信息为基础,研究如何通过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决策者双方的经济行为。
从广义上说,产权经济学、激励经济学和博弈论都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范畴,核心是研究信息不对称下的败德行为、逆向选择和委托—问题。信息经济学在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基础上,提出通过设计合适的制度来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避免市场失灵。微观信息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分支,通过对传统假定的修改,不仅解释了很多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在实际中更有着广泛应用。
二、实验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之父弗农·史密斯在1962年《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从此实验经济学诞生。他认为应该用会犯错误的有限理性人取性经济人假设,以数理统计作为工具,通过反复实验来验证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的有效性。弗农的“口头双向拍卖市场实验”证明了市场参数完全可能影响均衡产出的收敛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复杂经济现象实验成为可能,20世纪70年代以后,实验研究结果使得一般均衡理论、工业组织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开始转向以有限理性为假设基础,经济学主流理论体系出现重大变化。此外,实验方法也被大量运用于公共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研究当中,促进了这些理论的快速发展。
实验经济学认为,由于所分析的是人的行为,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必不可少,现实中的人也并非一直是理性的,非理性会使得人的行为不同。因此,对经济理论进行实验会使得数据结果呈现概率分布状态。实验经济学考察的是被实验者选择行为的报酬总合占最大可能报酬的比率,比率越高证明相应的理论模型更加可靠,实验经济学通过对比率的比较分析,探讨怎样把理论和理论模型加以改进。实验经济学根据对比率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对暂无现成理论的情形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并加以分析验证。以有限理性分析为前提的实验经济学,对现有理论有效性地分析和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模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以来都是以实证方法来做研究,实验经济学的兴起标志着经济学方法论发生了重大变革。
三、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科斯在《企业的性质》《社会的成本》中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交易成本的,企业管理也是有费用的,决策者是通过市场还是企业配置资源取决于两者成本的比较,产权的安排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取决于能否降低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建立在行为人的基本假设上,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既有追求财富最大化的一面,又有集体主义行为偏好非财富最大化的一面,利他主义、意识形态、自愿负担、爱、团结等因素都对人的决策有重要影响。此外,由于环境太复杂、行业太多、分工太细、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人对环境的认知能力肯定是有限的。在信息不完全下,行为人会有机会主义倾向,不会做出最优选择,是有限理性的。
正如资本家不关心企业行为是否污染了环境,只是关心通过降低工人工资获得更多利润,资本具有盲目性,人的行为不一定理性。针对传统经济人假设,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进行了修正,在弥补传统经济学缺陷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指出,由于人的行为受制度和非理性因素影响,制度又是不断变化演进的,经济学理论不会一成不变永远适用,经济理论也要随着制度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新制度经济学指出,产权等制度方面的合理安排能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新制度经济学与法学、管理学等其他社会学科密不可分,新制度经济学在当今经济理论界和社会中的影响的很巨大。
四、神经元经济学
神经元经济学又叫神经经济学、脑袋经济学,它是研究大脑及大脑怎样思维的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科学事实及其概念强调人的有限计算能力、利他心和环境怎样影响人的经济选择行为,神经元经济学则通过对大脑活动事实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行为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也可以看作是新型的实验经济学。源于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神经元经济学早期研究并没有对经济人假设提出怀疑,更多地是对经济人假设提供了实证,因此得以与经济学相结合。神经元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动物行为与人类一样也有自主过程,同样具有情感,正如恐惧可以躲避危险,感激、同情可以促进合作。长期的演化把这些对生存具有重要价值的情感和行为的联系固化在神经系统当中,成为本能,在面临相似场景的选择时会再次唤起指导决策。行为决策并未完全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而是一个情感机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之所以比动物更有智慧是人类的本能更加多,人类在演化过程中比一般的动物得以变得更加精致和复杂,具备了更强的计算能力和情感。
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的分析和研究,神经元经济学通过实验得出人类具有“趋社会性”的结论,由于人类共同情感中的同情心、责任心、羞愧、感激、公平正义等情感因素的作用,个体的选择并不仅仅出于自利,通常还要顾及他人或集体利益,传统的自利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对人类偏好和行为的解释是有缺陷的,“趋社会性”会使人不只考虑私利,还会维护正义、道德,其对促进合作效率、维护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神经元经济学不仅对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做出重大贡献,更是对理性范式提出了挑战和修改。
神经元经济学认为人的决策方式分为理性和情感两种方式,丰富和深化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经济人约束条件下最大化分析范式。神经元经济学通过对镜像神经元和神经系统自我激励工作原理的分析,正在逐步揭开偏好的本质秘密,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对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社会科学通过实证研究不得不过的必由之路。
五、演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以马克思为思想前驱,广义的演化经济学源自凡勃伦,狭义的演化经济学源自熊彼特和西蒙。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使得演化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演化经济学把西蒙的有限理性说作为自己理论框架的基础,并借此对新古典经济学加以批判。马歇尔曾说,经济学的真正科学化应该是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通过分析技术创新,演化经济学强调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在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过程中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很多创新往往是没有目的的。演化经济学指出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众多非串谋个体选择行为的复合效应无法预测;个体决策能力与要解决的困难可能不匹配,存在能力——困难缺口等。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演化经济学认为行为人决策时目标要具有模糊性,能够在结果与预期目标不一致时加以修正,遵循意外原理。演化经济学把有限理性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通过了解经济组织的内部结构来了解技术进步、行业变迁及技术的创新,最终解释经济如何演化。演化经济学认为经济和制度的变迁都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是不可逆的。
演化经济学关注变化,传统经济学关注静态均衡分析。演化经济学认为,在经济演化过程中时间和历史具有重要作用,制度变迁要求经济理论不断调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重大的制度变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制度方面在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在中国研究演化经济学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行为经济学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共同研究了直觉信念心理学和选择理论,通过对西蒙有限理性说的考察,在有限理性和满意原则的理论基础上,通过研究系统性偏差他们得到了有限理性的图谱,他们发现,系统性的偏差会使人的选择不同于理性经济人的最大化行为,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创了行为经济学。从理性经济人模型出发,他们做了三方面的研究:(一)不确定性条件下,行为人采取的判断偏差和启示法;(二)前景理论,用于解释如何进行风险选择和在风险选择中规避损失;(三)框架效益及其在理性经济人模型中的运用。
卡尼曼认为人的认知分为推理和直觉。推理需要经过深思熟虑,需花费精力;直觉不需要花力气去思考和计算,想法会自发在脑海中呈现。在经过系统地研究后卡尼曼指出,虽然心智会对人的精神及行为提供监控,但比较松散,大多数思维和行为都是直觉性的。研究发现,相比花费精力思考取得结论,人们更习惯满足于直觉判断的结论。
直觉的特性是能自发进入人的大脑,卡尼曼把这种自发进入大脑的心理内容称为可感知性。通过研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发现有些特性确实相比其他的要更容易被感知。卡尼曼把这些无需费力思考就能自发产生的特性称为自然评价,例如,尺寸、距离、响亮程度、相似度、因果倾向、惊异度、情感强弱、情绪及刺激评价都容易被感知,均是自然评价。
基于以上的心理学知识,卡尼曼和特维斯基通过对不确定性下的人的判断研究发现,在不确定性下判断的复杂任务被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启发原则简化为判断活动了。这些启示法虽然通常很有用,有的时候也会引发系统性的严重错误。
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 第三方检验机构 独立实验室 检验机构服务模式【摘 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进入国内数十年,随着医改的深入及市场竞争体制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检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国内外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产生背景出发,结合特有国情,探讨其现有的服务模式及市场作用,并对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作出了相应分析。
The role and market prospects of the independent medical laboratories / ZHANG Wan, CAO Yongtong,WANG Yunting// Chinese Hospitals. -2015,19(8):27-28
【Key words】clinical medical examination, the third party laboratories, independent medical laboratories, the service mode of medical laboratories
【Abstract】The independent medical laboratories has been entered in China for decad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healthcare reform and the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system,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With the start point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3rd party laborat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hina, the service mode and market effectare discussed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future are also analyzed.Author’s address:China 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No.2, Yinghua East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100029,PRC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又称独立实验室,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和方法,针对人体标本进行医学检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的非政府专业性检验机构,它具有检测效率高、费用低及专一性强等特点;独立实验室利用现有的服务模式进行资源共享,以实现医院、患者和社会多方面共同获益的目标[1]。
1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产生、服务模式及市场作用
1.1 第三方医学机构产生背景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政府为了减轻不断攀升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带来的负担,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医疗开支”的想法,医疗体制的一系列改革把市场内竞争机制引入到医疗行业的发展中,为第三方检验提供了机遇,一些小的独立专业性实验室不断出现[2]。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水平的逐步提高,带动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实验室越来越自动化,检测水平高质量及低耗材,医学独立实验室真正开始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兼并和重组,跨地区、跨国界的独立实验室应运而生。总体而言,独立实验室的专业减少了中小医院机构的经营成本,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有助于优化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这已成为发达国家临床医学检验的主要方向。国外独立实验室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在医学检验市场所占比重相对较多,美国约占30%-40%,欧洲和日韩占50%-70%[1,3-4]。
为了更合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临床检验效率,2009年原卫生部出台了《医学检验所标准(试行)》,独立实验室正式进入医疗机构,为独立实验室在全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013年10月,国务院继续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诊断中心和影像中心,肯定了第三方医学检验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为其快速发展扫清了障碍[5]。
1.2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服务模式及市场作用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医学独立实验室——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最早获得《医疗执业许可证》并进入市场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1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金域、迪安、杭州艾迪康和高新达安(达安基因投资)是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合计占比70%左右,并且这4家企业均为连锁化经营综合型诊断服务模式。而北京永瀚星港、北京迪诺、杭州致远、国立柏林等企业虽然市场份额占比较少,但凭借特色专项诊断服务也占据着一定的市场地位,医学独立实验室呈现蓬勃发展趋势[6]。
独立实验室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面向三甲医院互助协同服务模式;面向社区主动快速服务模式;面向县市乡服务一体化检验模式。其服务对象不同,但工作流程大体相似(图1)。与三甲医院互助可以提高第三方医疗检测机构的关注及认可度,弥补自身不足;面向社区的主动快速模式可以对社区医疗提供资源及技术支持,及时解决常规医疗中需要完成的检测项目,节省医疗费用开支,提升社区医疗水平,为社区医疗服务提供保障;面向县(市)乡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可以带动县(市)乡医疗机构在检验资源方面的相互支持和调配,提高区域整体检测水平,降低国家投入,将医改政策深入基层。这三种服务模式能够有效优化现有的医疗资源,弥补医院检测机构的不足,可促进检验行业健康发展[7]。
2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发展前景分析
2.1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特点及存在意义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市场化的竞争体制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特点[6-7]:(1)实现标本快速中转服务。独立实验室作为标本接受的中转站,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大型医疗机构的标本,利用自身实验室设备、技术及工作人员出具相应报告,还可以将标本转运至其它医疗机构检测,这种第三方的中转检测任务已成为其日常业务之一。中转的目的往往是将同类检测集中到最有能力的检测机构,降低检测费用,提高利用率。(2)大样本集中处理,检测项目,种类试剂采购及成本方面有明显优势。独立实验室的出现是对大型医院检验科室的有益补充。通过样本中转实现集中检测,在节省费用的同时便于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降低错误率,有利于主管部门对检测结果统一质量控制和管理。(3)检测设备高端先进,质量控制精准。独立实验室虽然在我国形成较晚,但发展之初就与国际接轨,且多数集中在沿海及一线城市,致力于提供高品质、规范化服务,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参与建设规划,引用设备先进,严格培训工作人员,高新聘请经验丰富的医学检验专家,确保了独立实验室检测质量的准确及有效性。(4)医学互联网技术跟进,实时跟踪标本传输,数据录入,结果查询及保存。目前加入医联体的各单位已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HIS、LIS等信息系统[8-9],使得医院与第三方检验机构之间实现对接,减少因手工录入产生的错误,方便临床医生和患者及时查询关于检测方面的信息,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2.2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第三方检验医学机构随着社会前进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而出现。独立实验室提供的检验服务可以使患者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检验诊断服务,减少重复检查费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经济压力;同时,众多的检测项目弥补了中小型医院检测项目的不足,也是对大型医院的有益补充。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及社会逐步发展,控制医疗费用无序增长仍然是首要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引入市场竞争已经成为重要的政策手段。政府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为独立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长此以往,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势必会获得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及更充足的资金支持[10-11]。
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为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巨大帮助,但同时也不能忽略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社会认可度低。独立实验室在我国存在及发展仅有数十年时间,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患者普遍更愿意相信大型公立医院检验结果,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是独立实验室与医院合作、为患者服务的基础,加入全国质量控制体系并取得认可是建立信任的前提条件。2014年3-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派协和医院检验科对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共38所医学独立实验室进行抽样调查,6家通过了IOS15189认证,4家通过了CAP认可,2家通过了ISO17025认可,1家通过了ISO9000认可,1家通过了ISO13485认可,尚有23家实验室未进行认可,1家未填写[8,12]。诚信度是发展根基,独立实验室应该积极参加国家或省级的能力验证。除此之外,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参加实验室比对,组织检验人员参加培训及学习,使用各种方法确保检验过程及结果的准确及稳定性,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其次,独立实验室目前处于发展初步阶段,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建立有序的市场管理体制,已有的独立实验室服务未能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地域性差异及地域性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务推广。再次,检验人员的结构和素质差别明显。受中国医生多点执业机制的限制,有资质医生往往更倾向于在大型医疗机构工作,导致可调配到第三方检查机构的医生更加稀少[13-16]。独立实验室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数据的部门,还需要检验师与医师的对话,对疾病做出相应分析。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必然要求医学检验人员进行结构和素质的调整,分出不同层次的岗位责任,适应集中检验的需求[17]。
参考文献
[1] 程敬伟,傅谭娉,孟群,等.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发展现状及服务模式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1):1-4.
[2] 秦勇,于洁,高毅华.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前景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2(12):20-22.[3] 陈吉力.基层医院检验科与第三方医学实验室[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1):43-46.
[4] 张译,王菁.美国现代医学实验室发展趋势及启示[J].医院院长论坛,2009(2):58-62.
[ 5 ] 宫芳芳,王承馨,李颖丽,等.大型公立医院创建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6):28-29.
[ 6 ] 黄梦桃,沈振芳. 浅析新医改给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带来发展机遇[ J ] .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1):62-64.
[7] 傅谭娉,孟群,胡建平,等.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符合性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5):7-9.[ 8 ] 马毅, 闫碧如. 医学实验室在I S O 1 5 1 8 9 认可过程中的几点启示[ J ] .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17(4):270-272.
[ 9 ] 陈平, 何剑虎, 杨大干. 医院和委托实验室间的检验数据共享方案研究[ J ] . 临床检验杂志,2012,30(1):66-67.
[ 1 0 ] 熊怀民, 蒋廷旺, 周金保, 等. 区域性临床检验服务集约化的实践[ J ]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1):92.
[11] 陈建波,梁耀铭,胡朝晖,等.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及其在医疗市场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79-680.
[12] 宋超,张伟民.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现存问题与监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l(1):58-59.
[13] 吴鹏,李艳,陈进,等.重视医学独立实验室给医院检验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现代检验医学.2007,22(5):71-72.
[14] 罗育春.谈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114-115.
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本土化 课程建设
注:本论文获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立项项目“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编号2008A018)资助。
一、前言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和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为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提供合理解释,为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西方经济学虽然探讨的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问题,其内容科学,但它同时是一门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和利益关系的社会科学,它不可能超脱政治、文化和历史。经济学研究的是具有情感并具有利益动机的人;而且经济学家本身也是有价值取向和利益动机的,对现实存在的各种经济制度也有不同的信仰。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研究中,不能不加分析、不顾中国的实际简单地套用西方经济学。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联系中国实际来学习、研究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改造,使之成为能够说明中国经济问题的有用的工具。
课程建设是一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其实质是遵循教学系统运行规律,促进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随着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已经渗透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已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调节者。然而,中国现在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同: 其一,中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会制度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正处在追赶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其二,中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新旧体制都将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其三,中国是一个有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这意味着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特有的、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西方经济学原封不动地拿到中国来,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经济学的结论。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分类研究,重新审视西方经济学中的哪些内容是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共性和一般规律,哪些结论是和发达国家的现实经济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哪些观点包含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西方经济学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直接采用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改造的? 哪些内容是目前中国经济条件不具备、不成熟而暂时不宜用的,哪些内容是应当摈弃的。
我们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不但要掌握其结论和方法,而且还要把握具体的理论赖以产生的假设前提、逻辑结构和经济背景,还要注意不同的经济制度( 或体制) 、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所造成的经济主体( 消费者、生产者、政府) 的动机和目标的差别。这些差别就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 在西方是正确的结论在中国现阶段可能是不正确的; 在西方有用的理论和政策在中国现阶段不一定有效。
所有这些本土化的问题,困扰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因素很多,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现代经济新思维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加快西方经济学本土化课程改革与建设势在必行。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具有很强应用性的课程,其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内容体系庞大、流派众多,各种流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各异。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学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经济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在基本原理讲授过程中努力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可以举出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具体的理论来寻找本土化的结合点。
比如,目前中国的企业有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经营户,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目标函数可能是不同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国有企业不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目标,国有企业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如解决就业、稳定经济、安定社会。如果用西方流行的企业理论或生产者行为理论来统一分析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得要领的。
又如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利息率是市场化的利息率,而中国的利息率目前是高度管制的利息率,这两种利息率的决定方式和变动规律都大不相同。因此,建立在市场化利息率基础上的有些理论不能照套过来解释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现象。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投资增加会通过利率提高来排挤私人投资的理论,IS-LM 模型所说的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过利息率下降(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 来刺激投资的机制,都不能直接用来说明中国目前的相关的经济问题。我们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和改造。
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可以尝试三种方法实现本土化改造:
一是剔除术。这是为了剔除西方经济学中那些与我们的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一致的内容。比如,西方经济学中宣扬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终极制度的内容; 论证发达国家剥削、掠夺发展中国家有理的内容; 论证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平等规则合理的内容。
二是整形术。西方经济学中的有些内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不能把它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需要经过调整和改造来进行运用。例如,近些年一些中国学者在学习、借用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构造了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提出了适合中国现阶段情况的IS-LM 模型。
三是移植术。所谓移植术,是指联系中国实际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使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本土化。根据前面所述的西方经济学的性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是没有阶级性和国情差别的。在西方可以用,在中国也同样可以用。如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边际分析、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消费、投资、净出口与总需求的关系分析,等等。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造就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在课程建设中,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形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本课程主讲教师的本土化教学交流,学习兄弟学校经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加强科研工作,为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强化西方经济学本土化应用和研究提供基础,也为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与相关科研活动创造条件。
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育人意识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规范和完善,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杜绝缺课、少课,保证课时,有始有终。除了学校规定的各个教学管理环节,根据需要进行学生评教问卷调查、教学督导听课等多角度反馈信息,全面改善教学质量。
(二)推进本土化教学的教材建设,完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推进教材建设,建设或使用适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特点的教材,包括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加大力度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突出本土化案例教学内容,努力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资料适当地补充到教材中去,做到用经济理论模型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增强现实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在教材的建设或编写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注重创新和实践内容,编写有水平、有特色的教材,另外,还要汲取西方经济学昀新发展的前沿理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文献。建立综合考评体系,规范考评指标。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要进行全方位考核,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降低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作业、实践和发言讨论均列入评定范畴,鼓励创新型答案。
(三)本土化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实践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原则,采取“边教学、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的方式,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紧跟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服务于学生和教学工作。
总之,西方经济学本土化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扬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切实把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抓出实效,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以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璐.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10)
[2]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 J].高教论坛,2007,( 5)
[3]孙宇,李文华.讨论式教学法在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运用[ J].经济研究导刊,2010,( 3)
篇7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84
随着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逐渐深入,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一半的六百余所地方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转型。这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特色,形成面向地方、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各个本、专科专业都必须学习。作为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原有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了。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1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科特点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产生的,并经过了不断演变和发展,它研究了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西方经济学从它产生至今,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等,内容较为广泛和抽象,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系统性、逻辑性强
西方经济学主要运用到了抽象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前提假设条件,排除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因素,用图、表或函数的形式来描述经济学原理,课程的理论体系较为为严密,内容环环相扣,系统性强。如微观经济学部分的价格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这对于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在理解上会构成不小的难度。
1.2 课程体系完善、内容繁杂
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体系科学,结构严谨、内容繁杂,流派众多,涉及的学科门类也越来越多。目前的西方经济学内容体系是由在经济学理论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构成的。首先以亚当斯密的理论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问题,然后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但其实西方经济学派别林立,各学派之间的论战,一方面丰富了理论体系,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繁杂,容易给学生带来许多混淆和不解。
1.3 n程的研究方法多样
西方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采用了文字分析和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不乏数学公式和模型,并且越高级阶段的西方经济学采用数学工具分析的情况越多。如微观经济学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是总量分析,不仅包括了静态的分析,还有动态的分析,这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来说,无疑在数学基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方面
2.1.1 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包括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每个专业的后续专业课都有所不同,所以对西方经济学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但对于西方经济学这类型的专业基础课,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的专业的开设方法相同,甚至部分专业合班授课,这样培养目标显然没有针对性,影响了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
2.1.2 支持课程的设置有偏差
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理论性比较强,并运用了很多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如边际效用、消费者剩余等概念,要用到数学中的导数和定积分等概念。这就要求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高等数学,但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和西方经济学同学期开设,西方经济学中用到数学概念时,数学课上还没有学到。特别是一些专升本的专业,第一学期就学习西方经济学,很多学生在专科阶段都没有学过高等数学,这势必影响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1.3 教学学时紧张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大多为一个学年,共128个学时左右,这对于西方经济学较为庞大的理论体系而言显然较为紧张。以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为例,教材共23章,且较多抽象的理论和模型分析,需要多做练习,所以讲授速度的加快会使学生感觉难以理解和消化。
2.2 教师教学方面
2.2.1 教学方法传统,不能与时俱进
应用型高效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陈述和讲解原理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有限,忽视了西方经济学学习中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受到学时的限制,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中或者企业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缺乏对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认为经济理论很难和现实问题相联系,对将来的工作没有帮助,学习兴趣减退,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应当具备的联系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2.2.2 教学内容陈旧,手段单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但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主要集中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没有及时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法方面最新的理论和理论前沿问题结合,而且我们国家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经济现象及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基本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对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的解释并不完全。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一定了限制,即使学会了基本的经济理论,也不能运用相关理论发现、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很难提高。
另外,随着多媒体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普遍使用,教师更多的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完全围绕多媒体课件展开,虽然多媒体教学法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和准确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那些大量的图表和数学推导,单纯利用多媒体很难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消化,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2.2.3 考核方式固定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专业必修课,所以考核方式一般是闭卷笔试的方法,成绩分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这种较为固定的考核方式,没有重视整个学习的过程,过分强调了成绩的重要性,忽略了学习和考试的真正目的,导致学生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和考试内容,影响了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效果,背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2.3 学生学习方面
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有着更为偏向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学习时更注重感性认识,所以大多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却不愿深入。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其他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学习基础相对有些薄弱,学习能力也有一定欠缺,学习时较为被动,缺乏探索精神。数学基础普遍不好,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大量模型感到理解困难,从而对西方经济学失去兴趣。
3 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3.1 创新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特点
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教师不可能在一个学年当中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建立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学生就可以在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基础上,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另外,经济学在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不断地把当前经济学动向和热点问题融入到西方经济学原理的讲授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并学以致用。此外,应用性本科院校应和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相区别,多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要求,开设重c各异的西方经济学课程。
3.2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人才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已经不能很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方法,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应当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选择一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经济学知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激发和升华。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专题调研、专家讲座和创建实习基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3 改变考核方式,重视学习过程
考核方法的改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考核方法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标准试卷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比如组成经济学学习小组,开展课堂讨论,增加课后案例分析,鼓励学生阅读经济学课外书籍,尝试写经济学著作的读后感,采用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出勤、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实习实验等方面的参与度及完成度,随堂测试,期末测试等多项指标进行考核,综合评定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逐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拓展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持之以恒,师生配合。
参考文献
[1]郭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3).
篇8
>> 西方经济学原理及研究方法探讨 谈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试验方法及特点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浅谈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探讨 西方经济学教学心得 浅谈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 西方经济学之观察 重新审视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波普尔哲学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关系和影响 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法应用探索 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课堂实验教学的探讨 基于PEP系统的西方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实验研究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个性和共性探讨 当前所在位置:上很容易收集到最新的经济数据,该网站提供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等20多种不同方面的不同季度和12个月的数据,同时也提供最新图表和理论分析文章以及其他经济方面的链接。我们就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从该网站和期货网站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国际贸易优势比较分析,进出口关税与配额制度实验分析,结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和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来分析中美贸易的优劣形势和和我国战略出口贸易政策。由于这几个实验分析数据量大,图表复杂在此就不再详述。
4创新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社会,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定律、公式和繁杂的函数,在EXCEL中并没有现成的函数可直接套用,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分析时善于化解进而创建自定义函数,这就是一种创新;对数据和图表进行恰当的分析就是对自我知识应用能力的创新;另外,通过正确的数据和图表分析也可以发现教材中的不正确之处,然后给与纠正这也是一种创新。
如在做“就业与失业分析”实验时,一组来源于中国2009年鉴的数据,先要求学生将中国2009年鉴中有关就业和失业部分的数据整理归纳,然后用EXCEL建立一个带有自定义公式的电子表。实验具体任务是插入一个就业折线图表,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再插入一个折线图表,分析就业产业结构,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求2007-2008个年相对增加的工作岗位(相对岗位空缺率);求城镇理论失业率;未来就业状况如何;使用贝弗里奇曲线解释失业原因。
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用真实具体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员数量和产业结构的实际问题,而且在使用贝弗里奇曲线解释失业(这里可以用各年增加的岗位数-失业人数就是摩擦性或结构性失业,其余的部分为其它类型的失业,如周期性失业)原因时,发现了这个实验其岗位与失业分析曲线图和贝弗里奇曲线图是有明显的差异的,而通过对这种差异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对微软的EXCEL软件不会太陌生,但必须对EXCEL的有关经济类函数有较深入的了解。如果能把VB或VBA编程和EXCEL结合起来,那么实验分析将更高级、更智能化,当然这比较难,不过恰当地使用IF函数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智能分析。例如“某商品进口配额的影响智能分析”实验模型就很好的分析了进出口经济活动中的许多问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EXCEL图表的“添加趋势线”功能可以分析不同参数变量经济发展趋势。
我们的实验有30多个项目,分为必做和选做两大类。尽管未能把课本中所有的知识包含尽,但实验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进行数据输入,再建立模型函数,然后进行图形数据分析,时间稍长之后同学们基本上能举一反三,自建实验模型,进而继续研究探索,学生感到西方经济学原来也不是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是具体生动引人喜爱的学科。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宏观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辅导书[M].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篇9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科院校对自身定位越来越准确,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一致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基于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这样的定位,就要求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体现本科四年的培养层次、知识与能力的复合、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服务面向的区域性。这反映在教学上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且也要根据地方的需求,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西方经济学在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和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管类核心专业基础课之一,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居于基础地位,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到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尝试,比如,王素君等(2010)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崔蕊、王维翊(2010)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刘生(2010)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何苗(2008)对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研究等。虽然很多高校都提出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但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本文在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在多年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应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求探索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仅20余年的时间,对其教学研究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说,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更是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问题。
2.1 对培养目标理解不准确,课程应用性不突出
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突出地方性,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不同于国家重点院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使命。然而,从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使用情况、教学内容来看,具有趋同性。尽管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分层次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未因材施教,所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无从谈起。
2.2 “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彻底扭转
目前,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的经济思想层出不穷,原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身处信息时代的21世纪大学生而言,如何解释当前新的经济现象,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但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绝大多数任课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2.3 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深层次研究,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和发展
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经管类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近年来,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对原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同时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固步自封,迷信权威,不求变革的情况十分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与经济学的开放性、发展性背道而驰。
2.4 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教学手段单一,忽视应用能力的提高
由于受到国内文理分科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将西方经济学定位在文科,教学过程以大量的陈述和解释为主,没有从理科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推演经济模型,忽视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分析和创新思维,当然就不会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发现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哲理。
3 基于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3.1 科学继承,大胆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应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和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使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和专题辩论等方式,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3.2 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实践教学
第一,结合国内经济或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来讲解经济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经济理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例如:要求学生阅读并参考学术权威的研究成果,独立思考,分析和模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二,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为学生构建一个调研平台,以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邀请本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经济理论或者实际经济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给学生创造与学术大家、企业大家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亲身感受名人名家的思想。第四,邀请当地政府部门首脑或发展改革部门的职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加深对经济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3.3 以应用能力为先导,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一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应充分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高校应有符合专业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笔者认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经管类专业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而言,固然要吸收用人单位的意见,但是,高等教育的职责告诉我们,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出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着眼未来,从高级专门人才建设的角度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制约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笔者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研究和探索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以此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李跃歌.商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2008(9):115-116.
[3]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8(7):54-58.
[4]吴战勇.基于应用型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5):120-122.
[5]于善波.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体系的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8):122-123.
[6]王素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05-109.
篇10
【关键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与经管类的其他专业课有着紧密联系,如会计学、财政学、市场学、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完全脱离西方经济学。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探析,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1、理论体系庞杂,系统性较强
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用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探寻国民收入稳定地以较适合的速度增长。每一部分都有很多的概念和理论,而且紧密相连。除此之外,西方经济学虽然拥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众多经济学流派和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些虽然丰富了西方经济学内容,推动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但也给西方经济学的教与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2、研究方法众多,理论较为抽象
西方经济学采用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长期与短期分析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系。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基础之上,是通过剔除现实中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现象,达到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的目的,因此理论性很强且抽象,并且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与证明,甚至很多时候还要通过图形来分析解释经济问题。
3、教学目的多层次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的难度不同,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确定及教学深度也不同。初级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全面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中主流的理论框架和基本理论体系,为学生在经济学的继续学习中提供比较扎实的知识储备,目前国内较多高校本科都是以这个层次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中级西方经济学是在初级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较详细地讲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相关经济模型与数学推理来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与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目前国内只有部分高校本科把词层次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高级西方经济学则是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思想,真正做到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这是最高层次的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难度大,学生基础差
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逻辑性强,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所以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必须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层次不齐,数学推导能力不强。在很多高校西方经济学常常会放在第一和第二学期,此时学生的高等数学还没有学完,不能为经济学的学习提供较强的数学基础,带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致使很多学生都觉得西方经济学晦涩难懂,失去学习的信心。
2、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一致
西方经济学作为基础课,几乎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开有这门课,所有专业都学习一样的内容。但不同的专业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要求和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差别,就不能因材因需施教,影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通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是要使学生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但是现在多数高校中选取的教材中很少有联系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的案例分析,有些教材是国外经典教材的翻译,里面有大量的国外经济案例,有些教材是国内学者编写的,知识点梳理明晰,逻辑性较强,但又缺少经济学案例,即便有也是国外的案例居多。所以很多学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之后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国内经济运行的情况。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概念较多,而课时却很有限,所以多数老师还是主要采用讲授法。西方经济学中又有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图表,单纯的讲授法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讲了很多,学生真正理解的却很有限,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把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局限于经济学知识点的学习。现在高校基本上都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它可以将文字,图表,动画甚至视频都融入教学中,有表现力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但有些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传统板书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得了解图形的推演和数学模型的推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老师启发下进行思考。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各高校在西方经济学的考核上多数都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卷中多以客观题为主,即便有主观题,为了阅卷标准化,也会根据答案的要点给分。这样就会使教师教学会着力在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的学习也重在知识点的学习,甚至有的时候会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不利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无法真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寻
1、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和时间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人为地调整,课时也应该根据需要差别对待。对经济学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要分配较多的课时,选取系统性较强的教材,对经济学原理进行较深入的讲解;而对经济学知识要求不太高的专业课适当分配较少的课时,选取实用性、浅显易懂的教材,使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在时间安排上也要考虑衔接性,西方经济学应安排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之后,这样能够使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增强教学效果。
2、革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积极性,革新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尝试采用提问、讨论、启发式、专题辩论或案例分析等方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加入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讲解,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到的知识能灵活运用于实际中。教学手段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3、考核方法多样化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的效果,因此课程考核的方式就应该与教学目的相一致。根据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课程考核时不能只关注知识点的考核,还应该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核试卷中,要多加入主观题目的设计。考核总成绩中即要包含试卷分数,还应该包含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上课时的课堂表现、提问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志刚.独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