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要求,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通过对生产经营、筹资、投资等活动事先进行税收规划、设计、安排,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税负最小化的一种理财活动。
二、税收筹划的基本特征
1.非违法性。税收筹划实质上是纳税人在履行应尽义务的前提下,运用税法所赋予的权利,保护既得利益的手段,是纳税人应享有的权利。根据税收法规原则,国家征税必须有法定的依据,法律未明确规定的,税务机关不得征税,纳税人也只需根据税法规定缴纳其应缴纳税款。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税收法规由于时间、空间等原因,不可能对全部事项做出规定,可能存在一定漏洞,这些漏洞对纳税人来说并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税收筹划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即非违法性。只要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都可以纳入税收筹划的范围。因此,在有多种纳税方案时,企业可以选择税负较低的方案。
2.事前筹划性。税收筹划是一种计划性、科学性的理财活动,是对生产经营、筹资、投资活动事先进行的税收规划,而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例如:企业在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资产后,才依据营业额缴纳营业税、取得房产后才缴纳房产税等。这就在客观上提供了纳税前事先做出筹划的可能性。如果经营活动已经发生,应税行为已经确定,而再图谋少缴税,采取人为的逃避应纳税款,则是偷逃税,而非税收筹划。因此,做好税收筹划必须遵循筹划在先的原则。
3.成本效益性。税收筹划的根本目标就是节税,但是,有许多筹划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在实际运作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税收筹划方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纳税人在获得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之实施付出一定的代价,当发生的成本小于收益时,该项筹划方案才是成功的。例如:企业在采用增值税购进扣税法时,要特别注意:不仅要考虑通过延缓缴税,利用时间价值因素降低税负,还要考虑购进货物占用资金而丧失的利息机会收益,以及购进货物发生的储存成本。因此,在选择税收方案时,一定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保证税收筹划目标实现。
4.风险性。税收筹划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具有风险性。首先,税收筹划是纳税人按照自己对税法的理解和主观判断所做出的计划,如果对税收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有可能造成税收筹划失败。其次,税收筹划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市场价格、税收政策等变化的影响,使原有方案不适用,导致失败。最后,由于税收筹划是纳税人按照自己对税法的理解打出的“球”,而纳税人的税收筹划一定要得到执法部门的认可才行,因此,纳税人具有被动性。如果双方认识存在偏差,税务机关有着决定权, 所以导致税收筹划方案行不通,或者被视为偷税而被查处,不但不能节税, 反而造成事实上的偷逃税而受到处罚,产生更大的风险。因此在筹划中,要深刻理解、全面分析税收政策,不断修改筹划方案,使之更加科学和完善。
三、税收筹划的作用
1.税收筹划有利于纳税人业务水平的提高。税收筹划是集税法、会计、金融等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理财活动。税收筹划人员要精通税收政策、有较强的会计专业技能、丰富的经济领域知识和较强办税经验,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项工作。税收筹划的前提是不违反税法,所以,税收筹划关键是熟悉、及时了解税收法规是否发生变动,尤其是对不同税种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这就迫使纳税人及时认真学习税法,清楚哪些经济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因为有许多时候,纳税人是在不懂法的情况下而违法,不了解税法时而使税收成本增加。纳税人还要精通会计制度,因为税收筹划工作一般由财会部门负责,因此说,税收筹划离不开会计,这也是常言说的“财税不分家”的道理。会计工作是对经济活动事后的核算和监督,与税收筹划有着内在联系,高质量、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要依赖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此,纳税人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使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2.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竞争,纳税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其生产经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税收筹划目的是为了节税,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加强经营管理。首先,税收筹划要把成本费用降到最低点,就要依法建立健全规范的财务制度,有了规范的财务制度就能使企业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企业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投资、筹资、技术引进、补偿贸易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方式进行合理组合,有助于优化产品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从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篇2
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争分夺秒,顽强拼搏脚踏实地,不骄不躁,长风破浪,直济沧海,我们,注定成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财政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财政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
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
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
③债务收入。
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哪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
(1)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分为: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
①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
②财政盈余:收入>支出,;
③财政赤字:收入
4、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占有或消费的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越多,意味着国家可以更好行使国家职能(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等)。当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各方面分配比例合理前提条件下,这一说法才能够成立。但是不能够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征税与纳税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有国就有税--税收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②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理解区分)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税收 成本管理
一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中小企业飞速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制中的中坚力量。而税收成本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发展策略,是推动企业稳定发展,创造利润的重要制度措施。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形式各异的企业逐步加强对税收成本的优化管理,通过良好的税收成本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二、税收成本的含义和特征
(一)税收成本的基本含义
依据我国现行的税收筹划理论体系,税收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营成本都是企业谋求最大利利润的重要因素。从纳税人的理念来分析,税收成本是和企业的经营利润成负相关的,税收成本通过国家法律统一协调规定的情况下,对所有企业统一实施,企业税收成本在国家的统一调控体制下,相对缺乏灵活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随意设定自我税收成本,损害的必将是国家利益。企业的税收成本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从广义上来讲,企业税收成本不仅包含形式各异的实体性税收,还包括企业进行纳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关联性费用,比如滞纳金、罚款、税收人员工资等等,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税收成本仅仅包含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体性税收。
(二)企业税收成本的特征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税收成本所包含的内容众多,本文主要对企业的实体性税收成本和企业税收处罚成本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1、企业税收实体成本特征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税法作为调整我国国家财政、企业经营的重要制度保障,逐步得到规范发展,在对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实体性成本征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企业发展经营之间的公平负担,在企业自身发展体系下,由于自身的税收筹划的差异,其实体性成本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因素。
2、企业税收的处罚性成本特征分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处罚性成本是企业税收成本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处罚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必然的,处罚性税收成本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国家基本的税收知识了解不够,纳税意识相对浅薄而导致的相关的违反国家企业税收政策的行为所受到的处罚,在企业自身依法经营的过程中,便不会产生处罚性税收成本。
三、企业税收成本发展中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税收成本管理意识初步形成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法律体制同样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家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大对企业税收知识的宣传推广,这使得众多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税收知识进行了全面了解。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企业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已然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共同意识,税收成本管理意识的初步形成,促进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能够不断改进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
(二)成本分析体系相对混乱
我国企业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于税收的成本管理意识观念,但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对于税收管理体系中的成本分析体系的把控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手段保障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花销进行系统统计,缺乏完善的技术分析指导,在对企业平常的管理过程中对于企业经营管理预测不系统,这便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能单纯去执行相关的成本计划,而不能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进行总体把控,由此使得企业在税收管理中对于成本分析管理体制没有完善的运行机制。
四、企业税收成本优化管理建议
(一)筹建系统的税收成本管理体系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注意对企业的税收成本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管理,实现税收陈本预算执行报告制度,不断加强税收成本管理控制体系,逐步推行税收互负统计规划,依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属性、产品分类和企业发展体制进行系统的税收成本筹划,逐步形成依赖于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为保障,在以往企业预算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税收成本管理协调化。
(二)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
在企业进行日常的税收管理中,不断通过对企业相关工作员工的基本技能培训,逐步提升企业员工的相关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企业能够稳步进行体系化的税务管理,降低企业运行管理中成本花费,对于企业管理体制中的纳税申报员工来说,不断加强对其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税务办理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促进企业管理体系的统筹运行,在进行员工培训过程中,通过持续的人才引进和交流体系能够为企业税务管理奠定良好管理机制和发展基石。
五、结论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通过逐步完善企业的税收成本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机制,以先进税务运行机制,保障企业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自觉履行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元杰.税收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 吴玉林.基础会计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Abstract: The risk of tax evasion in real estate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of the tax management. Basing on the study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and existing issues of land value-added tax, Shantou Local Taxation Bureau introduces the mechanism of risk management, and transforms the management of increment tax on land value from subsequent management to premeditated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in process. We then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risk prevention of increment tax on land value referring to feed-forward control of tax,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lignment and model construction. Finally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关键词: 土地增值税;税收流失风险;防范机制;汕头市
Key words: increment tax on land value;the risk of tax evasion;the prevention mechanism;Shantou City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001-05
1 提出问题
据统计,在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房地产行业居首位,但在纳税百强企业名单中却找不到一家房地产企业。由此可见,作为调节房地产行业利润分配的主要税种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房地产税收流失风险成为税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房地产业涉及的税种多,征管难度大,税源控管存在较多的漏洞,同时房地产开发项目周期长,关联交易行为多,运作模式多样化,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偷逃税收创造了有利空间。汕头市地方税务局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强化征管的前馈和同期控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的主旨在于研究总结汕头市的相关经验,梳理工作思路,为研究探索我国房地产税收流失风险的防范机制研究提供案例支持,同时也希望对同行单位相关工作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
2 存在问题及新管理模式探索的基本思路
2.1 行管理模式的特征 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经历了由税收专管员管户制到征、管、查分离的管事制再到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演变、更替过程。1997年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提出收征管改革的任务是:“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征管模式。”该模式强调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一站式”作业与服务,着力点在于强化对税务专管员的分权制约,在风险管理上突出税务管理的事中和事后控制。2004年7月召开的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上,国家税务总局谢旭人局长提出,要按照“革除弊端,发挥优势,明确责任,提高水平”的原则建立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对征管模式进行了重新界定,在原有“30字”征管模式上,增加了“强化管理”4个字。完善为“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1]”的三十四字税收征管模式。至2009年“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以分类管理为核心,以征管流程为导向,优化服务,强化评估”,形成了专业化管理的新模式。2012年7月26日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了“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围绕强化管理,各地展开诸多探索,从风险管理的前馈(事前)控制、同期(事中)控制和反馈(事后)控制看,绝大多数地方将管理重心放在反馈控制上,强化稽查和税收清算。在土地增值税税管理中尤为突出。
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目前分预征和清算两个阶段,目前汕头市土地增值税的征管现状:
篇5
就微观层面而言,会计属于税收微观基础内容,税收制度以及税收法律会对会计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且会计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中,需要以国家税收制度为准绳。而税收工作需要在会计工作的基础之上展开,需要将会计信息作为税收工作的重要依据。由此可以看出,两项制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联。
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的关联
会计确认方面。通过对税收制度研究可以发现,税法对税收相关经济业务的核算有着明确要求,税法会对会计确认情况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按照相关规定,会计人员不能将非应税项目购进货物以及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纳入到可抵扣税额项目之中,已经抵扣税额的购进货物改用于非应税项目或者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的,也应做进项税额转出。在此类业务中,充分显示出税收制度对会计核算过程的影响。
会计计量方面。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是成本计算、存货计价、折旧处理、损益计处、递延摊销、税金处理、盈利分配、投资计算、价格变动调整等诸多会计计量内容的反映。在税法之中,对计量数值、尺度以及属性等内容都有着明确规定。例如: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商品销售收入。税法中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流转税和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在此,税法直接从会计原始凭证入手影响计量。
税法目标方面。设立税法的目的,就是期望运用征税手段,来对国家财政进行调整,以保证国家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与关键,就是要通过会计核算的方式,来对税款征收质量进行保证,所以会计制度与税法目标有着直接关联,会计制度不仅是税法目标实现的前提,同时还能为税法目标实现提供相应的服务。
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的差异
资产处理方面的差异。在会计制度之中,资产指的就是通过以往交易产生的,企业拥有所有权且能够对其进行使用,以实现企业经济收益的资源。而税收制度并没有对其进行规定,只对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等项目定义进行了明确,且资产基本概念和会计制度中的概念相一致。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开始加入到其中,会计准则与税务对于资产处理有了更加明显的差异,资产价值转移、确认以及计价等环节都有所不同。
收入类项目方面的差异。在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特征之一。企业会计更加注重实质性,税收制度则更加注重对应税收入内容的制定。
《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销售商品确认收入的条件为: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销售收入确认条件中还包括“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增加了人为判断因素,可操控性增加。税法认为经济利益是否能流入企业,属于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国家不该承担。两者在收入类项目确认中出现了分歧。
成本费类项目方面的差异。设置会计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使会计工作能够将自身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经营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提供真实数据支持,保障企业资本安全与发展。会将资本保全作为该项工作前提,来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以及费用进行明确;而税收制度的制定,是为了对国家财政收入进行保障,所以该项制度更加注重税收工作的公平性,会按照税基基本要求对费用以及成本进行消除,所以两者在原则以及目标方面都有所不同。
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差异协调建议
将协调内容加入到制度制定中
为了对两项制度存在的差异进行协调,相关人员应从制度制定入手,将协调内容加入到其中,使法制度和会计制度进行适当靠拢,以确保动态化协调工作的顺利落实。现在,国内已经加大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力度,开始将公允价值加入到了会计准则之中,而税收制度是以公允价值为基准来对计税价格进行确定的,所以这项举动会使会计制度与税法制度目标趋近同步的状态,可以实现对两者差异的有效协调。
对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同步进行优化
会计制度的优化:在对会计制度进行优化时,一方面要对国内财务会计概念体系进行完善,要降低会计准则间矛盾的产生,要保证会计准则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全面性,有效提升准则制定科学性与规范性;一方面要促进税务会计体系在我国的落实,要对税务会计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特点以及内容进行掌握,使其能够顺利在我国实行;另一方面要按照我国企业制度框架结构特征,寻找到税法与会计之间的相同之处,以便合理对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协调。
篇6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导入法;学习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应用范围最广的导入方法。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先对上一单元或上一章节(框题)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回顾,然后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自然引入新的话题。使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温习巩固已学知识,另一方面把握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二、设疑置问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获取知识》这篇文章中说:“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一切力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产生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的确,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巧妙地设置问题不仅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为新课教学酝酿情绪,奠定基础。
三、开门见山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不拐弯抹角、东拉西扯,而是直截了当地进入主题,阐述本堂课主要学习哪些内容和知识,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例如,在讲“税收的基本特征”这个框题知识,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税收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偷(逃)税、欠税、骗税和抗税等违法行为的区分方法和法律责任……”这样的导入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本堂课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
四、故事案例导入法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谓案例导入法,就是以一个真实或虚拟的事件为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优点在于能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真正获得知识。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课“不必要的牺牲”框题教学开始之前,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这样故事:曾经有位23岁的年轻小伙,非常聪明能干,婚后曾与妻子一起经营一家小餐馆。由于两人不怕吃苦,人缘又好,生意非常红火。打拼几年后就成了拥有几家连锁餐厅、身价百万家产的暴发户。后来,他们买了别墅,购了名车,经常出入豪华酒店和高档娱乐场所,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一次在与朋友交往中,他发现有的朋友吸食以后自我陶醉、精神亢奋,很是羡慕。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他经不住朋友的再三怂恿尝试了两口,没想到,正是这一次冒险行动,让他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如果由于我们行为不慎,误入“雷区”,就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和不必要的牺牲。这样的导入设计,把学生顺理成章地带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五、成语典故导入法
成语典故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流传下来的富含人生、社会哲理的故事。恰当运用典故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交往的心里话”中,我引用了这样的典故:战国时期,秦国的将相和故事的导入学习,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在思想境界上也学习到了蔺相如的大气和以国事为重的大气,也学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好秉性。这样的成语典故导入生动有趣,可以调节学生的课堂气氛。
六、影音视听导入法
影音试听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的特点,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因此在上新课之前首先播放一段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影音试听资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我们的学校”这一框题内容时,我先播放歌曲《钟山希望》,那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学生,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了起来。之后我故意问学生知不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同学们情绪高昂地回答:“我们的校歌。”这时我趁着大家的高兴劲赶紧发问:“同学们进校也有一些日子了,大家除了会唱校歌外对我们的学校又了解多少呢?”见同学们一脸茫然的样子,我因势利导:“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校园,了解我们的学校吧。”当然,除了音乐导入外,如果用视频导入,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学校宣传片,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篇7
关键词:税收;税收管理;税收秩序
一、目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追求收入目标,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日益明显1994年税制改革以写作论文来,我国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平均近1000亿元的速度递增。除了经济增长、加强征管等因素外,维系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行为和支持政府行为的税收“超常措施”。为了完成任务,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继续采取“超常措施”,“寅吃卯粮”、“无税空转”等现象日益公开化、普遍化。任务高压下的税收征管,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刚性的任务标准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看似力度很大,实质上是对法律尊严的自我践踏。其二,大面积的超收,人为改变了正常情况下的税收数量和规模,掩盖了税制的运行质量和真实的税收负担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的数字依据。
(二)一些税种先天不足,税收对经济调节乏力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的目的,最终要通过征收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中的一系列问题,使一些税种的设置初衷大打折扣。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烟酒。由于大量的欠税和税收流失,该税种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与政策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对烟酒税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扶持政策,完全偏离了限制消费和生产的初衷,税收调节严重乏力。
(三)财务核算虚假,税收监督不到位1.偷税逃税普遍化、社会化,税收差额严重。税收差额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我国的税收差额大体在30%-40%。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窃、伪造、倒卖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数额巨大,触目惊心。2.财务核算成果人为控制,经营指标虚假。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建有两套或三套账目,在上报经营成果或计算税金时,往往使用虚假账目,形成税收监督的真空。一些没有设立两套账目的单位,在财务核算上也掺杂许多虚假成分,看似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掩盖着许多经过处理的问题。虚假的财务核算不仅导致税收流失,还造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失真。3.某些企业腐败严重,侵蚀税基。企业负责人的腐败,屡禁不止,局部地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和顽症。尽管企业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财务上,毫无例外都是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资财,侵蚀税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整个社会的执法状况欠佳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直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司法腐败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严格执法。1.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以多种具体操作上的理由拒绝暂停支付和扣缴税款。金融部门为防范风险,实行贷款抵押,企业资产大部分甚至全部抵押给银行,税务机关扣押、查封企业财产,有时没有标的物。2.法人案件处理难。一般说来,对纳税人个人的税务违章案件比较容易处理,而对法人涉税案件的处理往往会遇到来自地方的行政干预和社会的压力。企业的税收问题被查实后,政府一般要予以庇护,税务机关一般也要作出让步。第6期何朝阳:浅析我国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9一些地方企业普遍困难,税务机关在案件处理上,不得不考虑社会稳定和税源延续问题,因而手下留情甚至不了了之。3.涉税违法案件处罚难。税收执法专业性较强,司法立案需要重新取证,一些涉税违法案件查处迟缓,久拖不决,处罚不及时、定案不准确、执法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法制原因———税收立法滞后于改革进程1.大部分税种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而是以条例形式,法规层次低,而且具体条款频繁修改,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一些正在执行的条款不能作为认定纳税人犯罪的依据,客观上存在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上的双重标准。2.税收程序法律依据不足,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差。3.没有建立独立的税务司法体系,税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脱节。
(三)内部机制原因———税收征管机制落后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重叠交叉,成本过高,效能低下。一方面,各种经济成分的重新组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频繁变动,各行业的相互交融,使得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方式、隶属关系呈现明显的多极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税收征管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征管范围无法划清。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主管部门的合并、撤销、精简、改变职能,原有的行业格局、所有制格局重新排列,直属机构失去存在必要,城市税务直属分局和区局并存,给税收成本的控制、机构精简、管理效能的提高带来一定负效应,也给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带来诸多不便;征收分局与稽查分局在任务承担与职能行使上相脱离;交叉管理,税负不公,争抢税源,漏征漏管严重。
三、对策分析
(一)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提高其合理性、科学性1.实事求是,增强税收计划管理的科学性。税收计划的制定,除了参考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收入外,更应从经济税源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市场变化,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积极可靠和留有余地的原则,以“发展变化”的总观点来预测分析经济税源,使税收计划尽量与实际税源相吻合。为确保计划制定和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者结构确定相应的调查方法和参数依据,为科学编制税收计划奠定基础;二要在具体编制计划过程中,采取因素测算法与抽样调查法进行综合验证,合理科学地确定每一因素,避免简单推算,提高计划准确度;三要开发设计出税收计划信息管理软件,建立纵向可与各级税务部门联系的征管数据库,横向可与各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互相交流的反映市场动态的数据库,并科学地将这些信息分类、解释、分析、转换成编制、分配税收计划的正确依据。2.完善会计改革,保证计划执行的准确性。现行税收会计核算办法虽以申报应征数作为核算起点,建立了基层征收机关分户分税种明细账,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在基层会计实践中,除入库数额外,其他数据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影响了税收计划利用会计资料来计算税收增减因素、测算税收负担和税收增减幅度、预测税源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税收会计改革,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在计会领域的应用水平,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税源和税收收入以及欠税情况。3.注重调查研究,增强计划分析的针对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制定税收计划的同志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反映征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经济税源结构和变化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提高预测税收收入的能力。在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中,要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分析主观原因,做到有情况、有数据、有比较、有办法、有预测,抓住重点。还要实行税收计划分析与税收统计分析相结合,充分发挥现有信息资料的作用。4.实行综合评价,增强计划考核的合理性。当计划与实际税源有较大的差距时,不能以计划冲击税法。对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的考评,不能把计划完成情况好坏作为唯一标准,要强调依法治税,加大对执法情况监督考评的份量,以促进税收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篇8
基本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完善税务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
1新公共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垄断;更多地注重管理的结果,而不是只专注于过程,重视政府绩效的考核;把公众视为顾客,将顾客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发端于英国,以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随后波及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加拿大、荷兰、法国等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整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新公共管理的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七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其次,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第四,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第五,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而应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六,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第七,新公共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虽然新公共管理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比如无视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把政府与公共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等等。但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们进一步深化税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2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成功实践
新公共管理理念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公共管理改革的浪潮在传统的西方国家和新型的工业化国家中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要,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国外税务管理部门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运行就可见一般。
美国国内收入局在1998年实施了重组与改革法案,其新使命被描述为“通过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实现他们的纳税义务,并通过使税法公平适用于所有纳税人,来为美国纳税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在组织形式上,收入局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在私营部门中广泛应用的组织,即面向顾客需求的组织。在这里,税务机构的顾客是纳税人。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收入局同时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主要单位数目,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对顾客的培训和服务。在绩效评估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建立了一套平衡评价体系,对收入局内部各级组织及其员工进行评估。
篇9
国税文化是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实践工作中长期积累的共同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税收工作特色的理念体系。以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为基本特征的税收文化建设,一方面强调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及保障税收征管工作的物质环境,这是开展国税文化建设的前提;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约束性,有一套保障税收工作正常运行的规程体系,是国税机关编织的一张有形的网;第三是强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文化的熏陶,凝聚人们的向心力,达到提高素质的效果。
对于“国税文化”概念,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而且这一术语本身在经济学文献中出现得较少。笔者认为所谓“国税文化”,就是指国税机关在长期税收实践中所创造的独具税收特色的优秀物质成果和先进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税收文化现象,包括价值观念、行业精神、治税思想、职业道德、工作技能、行为规范等一切观念意识的成果。国税文化,是实现制度与目标的思想保障,是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的观念基础,是税务机关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是税务机关活力的内在源泉。税收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国税机关的文化,更是每一位国税干部的文化,需要全员发动、全体参与、共同努力,采取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方式,建立全体税务干部共同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使全体国税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局一盘棋。
二、国税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文化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国税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能使干部职工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能提高工作效率。物质文化建设是税收文化建设由表及里的第一个层面,也是做好税收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税务干部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去组织税收收入,为国家财政不断增加新的血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多种征管措施,不断强化税源管理,加大科技管理的力度,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组织收入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另一方面,税务干部职工在工作生活中,不仅具有组织税收收入的义务,也应有物质、安全、情感、自尊和价值体现等方面的权利,税务机关的决策者要在尽可能的前提下,注重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最大程度地满足干部职工的各项需要,从而使税务干部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进而为实现个人和税收群体的共同目标而竭尽全力。
(二)制度文化是税收文化建设的核心。
制度文化建设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关键和保证。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世界上真有所谓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一定比地狱更详细。就是说唯有制度和标准,能守护一个良好的集体。制度文化是税务系统在工作实践中所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它是税收经济活动中的必然产物,对于规范、约束税务干部职工行为、保证税收征收管理活动正常进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规章制度是税务机关决策层意志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规章制度一经制定,要求每位干部职工都必须坚决遵守,不得违犯。任何一个规章制度都是在一个阶段和条件下对干部职工行为的明确规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着非常明确的针对性,便于操作。对税务干部行为的强性约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推行税收文化建设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不断加强税收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使税收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转。
篇10
经济学
(1)收入分配差距与我国劳资所得关系的实证分析 林毅 陈晓曼
(9)“创新成都”建设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考察 卢林行 陈宽 胡运令
(16)从行为金融角度解析地方政府债券遇冷原因及对策 马辉 王飞 杨涓
(22)探析引领安徽崛起的战略与对策 吴学彬
(28)增值税转型对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叶子荣 李秋婵 李恒宇
(35)就业结构、经济趋同与收入分配差距——基于中国三大区域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段龙龙
(48)产业结构升级、就业与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 巨文武
(56)制度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述评 林毅 陈晓曼
(65)促进行业收入合理分配的财税建议 吴汶承 丁卯
(76)成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分析 赵佳
(84)中国通货膨胀原因及实证分析 赵珊珊 俞伟丽
公共工程管理
(98)基于改进dsm理论的建筑业供应链中施工过程的绩效评价 曾昱伻
(106)论公共工程项目中公共利益的保障 王蕾
(113)限制竞争保证下的bot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研究 冯颖芳
(120)基于双层多级委托的公共利益保障分析 郭宝 王蕾
(125)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的成都地铁一号线乘客满意度分析 李文强
社会保障
(133)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的探讨——基于eet模式对相关主体的影响 罗纪东
(140)我国企业年金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张丽
(146)成都市医疗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李泽明
(155)透过日美模式探析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的可行性 杨茜
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
(163)中国新闻媒体监督的问题研究 郭肖象
(169)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的瓦格纳定律之实证检验——以澳大利亚为例:1979—2006年 郝晓薇 李艳红
(179)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我国网络管制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李文意
(185)单位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文献综述 吴运亮
(190)层次分析法在公务员考核指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许可
(197)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其主要负责人的依存度——基于四川成都市的实证分析 彭文静
(204)以博弈论的视角看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秦郑 游琦
(215)基于政策网络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 张屹
- 上一篇:生活垃圾分类重要意义
- 下一篇:司法的理念与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税收筹划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