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包头市 医养结合 医疗养老 老年人服务
中图分类号:R 197.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同样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大的国家,中国老年人口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据2015年统计,中国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5.5%,达到2.12亿人。照这样发展,202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35.5%,增长至4亿人。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增长快、数量大,形势极为严峻。同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一妻一孩”政策,人口增长缓慢,鼓励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地凭借家庭内部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显得苍白无力。
我国的家庭养老问题困难重重,而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也不能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因此,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开展了创新养老模式以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一系列探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指出,要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包头市积极响应,制定出了一系列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支持政策。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结合的相关概念
1.1.1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是给老年人提供一些生活必需的服务来满足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分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李学斌认为,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养老场所,政府和社区运用各种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等各项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中国居家养老深受西方社区养老的影,英国对社区养老这样阐述:“社区照顾是让老年人自己尽可能照顾自己的生活,社区只是进行恰当的帮助和协作,并为家庭陪护人员提供短暂白天照顾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让老年人去老年社区或临时服务场所,扩展照顾老年人的范围。”
1.1.2医疗服务
一般认为医疗服务的基本含义是:医疗服务就是医疗机构主要为病人和特殊的社会人群服务,通过医学技术为他们服务,满足社会对医疗保健的各种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社会提供即时服务。创设基本医疗服务有三个要求:一是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范围;二是严格监管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支出;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1.1.3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指的是总结梳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之间的关系,将基础养老服务作为立足点,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生活照顾、精神安慰等所需服务,优化老年人群所享受的医疗养老服务。利用医养结合的方式,将医疗、恢复、养老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群健康医疗服务工作上,实现养老机构与医院相互融合,创新改革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形式。
1.2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
1.2.1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产物,是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贝弗里奇范式之后处理国家危难的社会政策研究新模式,它坚持福利元素多方面化,既不可以绝对依靠市场,也不能绝对依靠国家,福利应该是整体社会的产物。
罗斯认为,社会福利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家庭、市场和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国内的养老问题十分严重,存在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养老服务提供不足等问题,中国还存在未富先老的现状,因此要想解决中国的养老难题,必须加强养老服务的社会参与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并且充分利用公立医院的优势。
1.2.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属于行为科学的理论,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拉罕?马斯洛提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按顺序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后,但是一般不是马斯洛理论中必需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会将自我超越融合到自我实现中。
2 包头市医疗养老服务概况
2.1包头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卫生部门计生办给出的人口占比趋势图分析得出,现如今,的全部人数中7.56%是65岁和大于65岁的老年人,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5年居住人数中有35万是60岁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到总数的12.4%。相对于15年前增加了2.6%。
2.2包头年市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现状
2.2.1医疗服务现状
包头市有医疗机构共619个,公立医疗机构有28个,个体诊所有223个,村卫生室有319个,厂矿医院有6个,民营医院有7个。按等级划分,公立医院中包括4家二甲医院,6家一甲中心卫生院,12个乡镇卫生院,1个中西结合眼科医院和1个精神卫生中心;民营医院中有2个二级医院。
2.2.2养老服务现状
就整个包头市而言,目前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仍然以政府养老为主,这样就会造成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相符的结果,因为只有政府这一个来源且其给予的帮助太小,无法解决照顾大量老人这一问题。包头市具体的养老结构情况如表1所示。
2.3包头市医疗与养老服务分离带来的问题
2.3.1老年人医疗“压床”现象严重
目前,包头市多数医院严重缺乏医疗物资,像在具有医疗保险的医院里,大部分老人为了治恢复期很长的病就选择更好的治疗,同时考虑到医疗报销问题,不得不选择长期住院,因而导致“压床”现象严重,但这些老人的目的是养病而非诊病,这种情况下医院相当于疗养院,因而会占用医疗资源。
2.3.2养老机构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就包头市而言,养老机构虽然较多,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生活设施不够完善;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民营养老机构价格昂贵,门槛高;公办养老机构价格低,但不能带来完整的服务;缺乏医疗措施,患病老人遇紧急情况很难得到及时治疗,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养老机构无法使用医保,所有费用需要个人承担,会造成老年人过重的生活负担。
2.3.3老年人经济负担重
医疗与养老机构分离,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带给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重,老年人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在支撑养老费用的同时还必须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其中最的问题是养老费用需要自己支付,无法像医疗费用可以报销,报销问题成为医疗与养老分离最致命的问题。
3 澳大利亚医养结合服务的相关实践和经验借鉴
3.1澳大利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介绍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推行养老政策方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政府主导,配合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来提供养老服务,其中包含了医养结合的特点。它的运行程序是,首先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提高提供医养服务的质量,以削弱政府的力量,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养老服务的开展,由此可以做到既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又不会使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在医养结合方面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降低政府支出。服务提供者通过竞标得到政府的养老项目,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得到拨款,项目的数量与拨款是成正比。想要得到服务的老年人,必须由老年照护评估组进行评估,这样既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又不会使资源浪费。同时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家庭养老,国家对承担照护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给予经济补贴,为了使家庭照护人员有能够的生活质量,不会因为照护老年人而降低,每年为他们提供休假,休假时由社区负责照护工作。
3.2经验借鉴
3.2.1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长期致力于提供养老服务,是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确定整体方向,规范医养结合服务的过程。同时,政府作为最有力的财政保障,要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从制度供给、政策制定、财政投入和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从澳大利亚在养老方面较为成功的经典案例哈克项目(HACC)中可以看出,60%是由联邦政府出资,40%是由州政府出资,剩余的资金缺口则由地方政府解决。
3.2.2重视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
纵观国外养老服务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可以看出,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每步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政策作为支撑。建立健全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使其发挥指引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是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包头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对策
4.1构建医养结合的PPP模式
PPP模式也称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是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为供给某种公共服务或者产物,用拟定协议作为基础,形成合作关系,并且顺畅达成目的,通过制定合同来确认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最后让合作的政府和私人组织都能发挥更完善的效用。
PPP模式将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的各自优势充分整合,使得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做到高效健康的运作。PPP模式的优点包括:第一,PPP模式能够在医养整合方面供给,并且可以拓展新的融资途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第二,PPP模式提高了医养结合模式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将政府从不擅长的项目中解脱出来,引入擅长的市场部门,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
4.2提高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服务方式
发展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优势,将他们转变为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组织,负责养老照料和医疗护理,在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渠道方面得到拓展。同时借鉴澳大利亚经验,打破单一的政府供给主体模式,强调政府、市场、家庭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市场的参与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减少政府的压力;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参与会进一步加强参与性和竞争性。
4.3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纵观国外养老服务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尤其是澳大利亚的相关法律建设,可以看出,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每一步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撑。然而,我国与此相关的政策法规都还是空白,更没有相关的政策作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导向。所以在持续探求国外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时,我们国家必须要全面顾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清晰划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权责、职能界定,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虹.澳大利亚的家庭老年护理服务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医院管理论坛,2004,21(8):52- 56.
[2] 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夏社会科学,2008 (1):42.
[3] 陈伟.英国社区照顾之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及服务模式的构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93.
[4] 沈蕾,曹建文.医疗服务品牌营销[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 维基百科:https:/// wiki/
[6] 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一、农业机械的保养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要按主燃油消耗量确定保养周期,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达到技术保养标准,确保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二、农业机械的维修
1、从农业机械维修的技术方面,无维修设计是其理想的目标,即使需要维修也是很简单的,基本上不花费时间费用。但现实情况不能兼备理想的设计制造工艺、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操作使用程序以及理想的使用者。因此无维修设计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这就对农业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及维修技术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以前由于农业机械基本是由各级国营农机站掌握和使用的,维修体制基本沿袭前苏联计划维修体制,也就是预防维修制,即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大修或更换部件,而维修周期都是基于过去的统计数据确定下来的,所以又叫定期维修。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设备诊断技术也随之发展,且诊断的技术及设备日益全面和简单。如以前测试拖拉机功率用水力测功率,随后又发展到简易机械式测功仪到便携式电子测功仪,使很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定部位的故障得到了更明确的结论,减少了维修的盲目性和材料、人力的浪费。这种根据状态进行维修的方法叫预知维修,它取代了过去的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它与定期维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以时间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一个是以现状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预知维修较预防维修有以下4个优点:一是减少了机械引起的灾害;二是增加了运转时间;三是减少了维修时间;四是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如果缺乏用以确定缺陷的检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的费用大于设备诊断所得到的收益,则不宜采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2、从农业机械维修的经济方面看,即设备的使用、维修、更新只能以经济寿命为依据。经济寿命是指设备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使设备的使用经济性下降,如果继续使用这种设备,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就是设备运行到一定时间由于费用急剧上升,就必须进行修理,这样才能在合理费用支出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设备每进行一次这样的循环,费用就较前一次上升一些,运转周期就短一些。经过数次循环后,就必须考虑更新设备。
3、从农业机械维修系统的经营管理方面看,经济效益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维修的经营管理同样是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展活动的。这就需要用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进行设备一生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最优方案,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随着农机向着小型化的发展,及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维修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维修过程当中频繁出现质量纠纷和质量事故,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有关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加强管理外,农民在对农机进行维修时也要做到理性和理智,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维权意识。常见事故如下:
1、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不切断电源动力
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的25%,未切断动力而进行维修作业,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出事故也是必然的。虽然农机监理部门反复强调,但是不少机手仍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不断出现。比如有的机手在收割作业中,因碰到割刀缠绕杂草、输送或脱粒等部件堵塞、皮带脱落等小故障时,为了抢时间,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自接排除故障或安装,常常造成伤亡事故。
2、维修技术不熟练
机修工由于维修技术不熟练,未弄清机械部件结构,不懂拆装窍门,盲目硬拆硬装,凭力气蛮干,其后果一是会损坏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于用力过猛滑脱,常会造成修理工受伤。如某一修理工在安装一台拖拉机电机时,由于拧螺丝时用力过猛,螺丝拧断,造成人从发动机上掉下,脸部被摔坏出血。
3、维修不彻底,关键安全部件敷衍了事
现在农村的拖拉机都是私人所有,不少机手贪图眼前利益,修理时能省则省,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农忙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只求快,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造成维修事故多发。
4、修理工没驾驶经验
拖拉机经修理后,通常需要驾驶一下,有的车要试一下刹车等部件是否调整到位。有的车由于更换了活塞、缸套,需要牵引磨介。有的修理工修理技术还可以,但驾驶技术不一定行。如一台泰山-25型拖拉机牵引磨合时,开车的修理工无证驾驶,制动不及时,致使后车撞前车,造成拖拉机前桥、水箱等严重损坏事故。
5、维修设备不完好
篇3
一、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改革开发以来电力企业迅速发展,资产不断雄厚,队伍不断壮大。但是与此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矛盾也逐步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稳定因素也不断增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种用工体制长期存在。当前,各电力企业用工形式多样并存,有省公司统招的正式职工、省职工、农电工和自己局招的职工等多种用工形式在供电企业里普遍使用。多种用工形式导致同工不同酬,使得内部收入差距常生攀比心理,以至引起职工心理变化而带来不稳定因素;面临主多分离,利益分开、资产分开、业务分开、人员分开和管理分开,事关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在认知方面还有待提升,人员回归安排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变大,易引起心理不平衡。考核机制仍还有带进一步完善,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易引起个别职工的心理扭曲。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若不建立有效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就不能预先了解企业职工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手忙脚乱,无所措手。
二、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维护企业稳定,需要抓好的几个环节。
1、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机制。预警不是目的,解决职工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使预警信息能够进入决策、影响决策,使企业的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的决策,可以使职工的思想问题减少到最低限度。相反,决策失误,企业发展出现曲折甚至陷入困境,职工的思想问题就会大大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随之加大。因此要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自主践行“一岗双职”,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机制,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的首要环节。企业要充分利用党委会议、政工例会等相关会议,对现阶段本单位职工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入剖析,深入研究、慎重掌握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相关决策。要根据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环境,谋划企业的改革战略,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职工群众的思想,把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领导干部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制定决策的根本目的,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的题中之义。
2、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和完善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话机制。建立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话机制,对于融洽干群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平衡职工心理,把问题消解在萌芽状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各基层党支部立足基层,其成员又是由基层班组人员组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通过基层党支部建立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话机制,对于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具有“真、快、准”的优点,即:真实性强,思想动态反应快,思想定位准。因此各支部要注重以各种支部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维护企业稳定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紧紧依靠群众,构筑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思想政治安全网络。基层党支部要及时传达并公开和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增强经营管理决策的透明度,激发职工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及时梳理职工的思想动态,通过民主恳谈会、党群互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与职工面对面的对话活动,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做到“问题不积压,职工不积怨”,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形成全员参与、共保稳定的良好局面。
3、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和完善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机制。信息机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耳目”,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的关键所在。只有“耳目”灵敏畅通,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和时效性,掌握解决思想问题的主动权。要充分利用广大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自觉做坚持党性的表率、做维护稳定的表率、做遵守法纪的表率的优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控制系统。及时把握广大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建立定期分析制度,超前选择那些可能影响全局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那些问题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及时捕捉职工的情绪热点,对职工群众的意见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捕捉、整理出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归纳、分析、加工,理清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建立和完善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机制。
三、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维护企业稳定的基本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更是一种针对人而建立的一种预防机制,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心理和谐,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的基本保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又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注重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些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企业和谐的重大课题。
1、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心理和谐”的引导。要深化理论学习机制,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政策和法规为依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好、做实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思想引导,积极在企业倡导“心理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与人关系上,引导职工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冷静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不做任何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情。
2、构建“关爱机制”,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建立“关爱机制”,是全面推进和谐企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做好稳定工作,健全思想政治预警机制的一项有效手段。通过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及时了解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通过走访慰问,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家庭温馨感,做到“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探”。通过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促进职工间的健康交流,进一步增强职工间的凝聚力,培养职工的主人翁精神。积极为职工解决政策许可内的实际问题,不等、不推、不靠,做到人人平等。确实关心离退休职工的日常
生活,使他们真正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老有所乐,最大限度的保障他们的权益,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生病住院的时候,送去组织的关怀,使得他们真正感受到企业和他们是心连着心,同时可以组织有威望、有技术、有责任心的离退休职工,成立顾问小组,发挥余热,继续为企业出谋划策,使他们感觉自己仍然是企业的主人。当然也要因地制宜,严格把握原则要求,以普遍关爱与重点帮扶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具体困难相结合、保障享受权利与督促履行义务相结合、关爱帮助党员与关爱普通职工相结合的“四个结合”为落脚点,深层次做好关爱帮扶工作,全力构建和谐环境。
3、完善人文关怀,构建心理疏导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职工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企业职工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企业职工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职工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职工心态良性变化,帮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典型,宣传典型,以人为本,提高职工以企业为家的凝聚力。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等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情绪方面的问题。
4、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
篇4
1糖尿病中医简介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称之为消渴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引起的的慢性终身性疾病,长期患糖尿病可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种系统的慢性损害。消渴症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均系血糖升高所致。消渴症在中医中分为三种,上消,中消,下消,根据中医辩证治疗的精髓,每一种所对应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医学心悟・卷三・三消》中指出:"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3]。"糖尿病的中医病因也不尽相同, 每一种病因所对应的治疗方法也有差异。整理文献[4]所得的糖尿病中医病因机制及对应治疗策略如下:阴虚燥热,治疗对应清热养阴,三消分治;肾虚,治疗对应治肾为主;脾虚,治疗对应补脾助运;肝郁,治疗对应疏肝清火;痰湿,治疗对应化痰利湿;淤血,治疗对应活血化瘀。中医学中,辩证治疗是关键,即使是相同的病因,相同的症状,但应患者体质不同,所对应的治疗药物也不同,必须辩证治疗,辩证施膳。
2糖尿病药膳治疗介绍
2.1中医药膳与现代营养学区别糖尿病目前的治疗多推崇综合疗法,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5个方面。其中饮食治疗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现代营养学就是科学的食物搭配套餐,对身体进行能量补充,治疗疾病。中医药膳也属于饮食治疗的一种,但药膳治疗不同于普通的食物治疗。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配伍,经各种烹制技术而制成的具有特定功效的食品。药膳特点为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最大功能发挥功效。普通的食物治疗仅仅只是食物与食物的搭配,不涉及药物,因而效果也就没有药膳那么明显,并且现代营养学根据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对食物分类,对不同患者所需同样营养均食用同一食物,较少考虑个体差异性。中医药膳的本质属性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即使2例患者症状一致,也根据2人自身情况选择不同药膳,这是中医药膳与现代营养学最根本的不同。例如,如同样的痢疾患者素体或证型不同,属于脾胃湿热的,可食用薏仁粥、马齿苋饮以清热利湿; 属于寒湿困脾的,可食用藿香菖蒲粥、姜蒜红糖汤以温化寒湿; 属于脾胃虚弱的,可食用益脾饼、白术猪肚粥以益气健脾[5]。见表1。
2.2药膳治疗原则药膳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食品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两者天然结合,达到治病防病,延年益寿之目的。但运用药膳对身体进行调理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药膳是中医的一部分,中医信奉阴阳,重视五脏,则应用药膳应:①调整阴阳平衡;②协调五脏重脾胃;③因人配膳,因时配膳,因地配膳;④辩证施膳[7]。其中辩证施膳是关键,即同一种病表现不同症状,不同的病表现相同的证,则可出现同病异膳,异病同膳。
2.3糖尿病辨证分型施膳治疗举例[8]
2.3.1阴虚热盛证证见口渴饮,饮而不解或多食易饥为主。故见舌质红,苔薄黄,乏津或黄厚,大便干燥。施食应养阴消渴饮为基础。食疗药膳方为;花粉30g,枸杞20g,玉竹50g,煎水蒸蛋。山药100g枸杞30g,煮粥为早餐。主食以荞麦面粉为主。副食以冬瓜、南瓜、苦瓜、藕叶及绿叶菜等食物。
2.3.2肾元不固证证见小便频多或混如脂膏,伴乏力,神疲,腰疼肢软。施食应益气补肾固精。食疗药膳方为:山药100g,枸杞20g,煮粥或用枸杞蒸蛋黄芪、肉桂、当归炖鸡。首乌20g加水煎30min,取汁煮鸡蛋,1个/d。主食以黄豆、玉米面粉为主,副食以洋葱,莲藕、豆腐、胡萝卜、黄瓜等为主。
2.3.3肝肾不足证证见两目视物昏糊,自觉乏力,神疲、消瘦、腰膝酸软。施食应滋肾填精,养肝明目。食疗药膳为山药60g,薏苡仁30g,煮粥食,2次/d。主食以未精加工面粉,全麦豆类等。副食以山药、蘑芋、南瓜、芋艿、芹菜、胡萝卡、油菜、洋葱等,用泡水代茶饮。
3糖尿病的药膳主食治疗
廖锦芳[9]医师研究的主食药膳馒头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疗效。糖尿患者早餐后的血糖是一天中较难控制的血糖时段,糖尿病药膳馒头给患者提供早餐主食的同时,加入了具有辅助治疗糖尿病作用的中药,有效控制了患者餐后2h血糖(PG2h)水平。糖尿病药膳馒头组成为:面粉,酵母,淮山,芡实,玉竹,知母,天花粉,槐花,黄精,玉米须,麦冬,天冬等,具有滋阴清热之功。糖尿病药膳馒头作为药膳主食的一种新形势,其特点为剂量准确,服用方便,适用于各类糖尿病患者,而且毒副作用小。同时为寻找安全可靠地控制糖尿患者餐后2h血糖(PG2h)水平的新方法、新思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为临床医生研究新的治疗途径提供客观依据。药膳馒头主食治疗糖尿病想法类似于饮食治疗中的主食固定法[10],主食固定法即是根据患者体力活动的需要,将每日三餐中的主食固定,以达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目的。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某些患者对食物重量概念模糊,仅靠大概估算或自己的喜好挑选食物,容易造成血糖波动。 此外该法忽视了副食和油脂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主食控制的情况下热量摄入和膳食平衡无法统一的不足。以上同样也是药膳主食治疗糖尿病的不足,故药膳主食在临床应用不广泛。
4中医药膳治疗糖尿病安全合理性的问题
中医药膳是把双刃剑,若科学搭配,合理用膳,可以去除病灶,若配伍不当,过度饮食,亦可产生不良反应。中医药膳治疗糖尿病,其核心[11]为药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即最大限度的发挥养生保健功能和防止副作用的发生。糖尿病药膳的安全与合理运用,需遵循中医临床用药安全及合理性的用药原则。除此之外,还需注意药膳原料选择的科学性,烹饪方式的合理性,同时考虑个体年龄,体质,喜食爱好的差异性。药膳的功能应界定在养生保健方面,属中医治未病的范畴。合理食用药膳对糖尿病恢复有一定的裨益,但不能无限夸大药膳的作用。药膳不能替代药物,而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食。
5总结
就目前糖尿病治疗趋势而言,中医药膳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经以上文献分析结果可知,糖尿病药膳治疗不同于普通的食疗,是在食疗基础上辅助以特定的中药,与食物一起搭配发挥更大的疗效。糖尿病药膳主要分为两大类:①配餐,即通常我们食用的菜肴,其制作过程比较复杂,精致,但美味,治病兼备,两全其美;②主食,是目前研究的比较少的范畴,其服用方便,剂量准确,可长期进行治疗等优点正在吸引后人不断研究。一旦药膳馒头,药膳米饭等药膳主食研制成熟,将会给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高学兰,徐桂华.糖尿病健康教育现状与展望[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87-89.
[2]韦继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与进展[J].当代医学,2013,19(13):14.
[3]程晓昱.新安医学内科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94.
[4]黄链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医家经验分析及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刘铭福.中医药养生治病的应用原则[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9):1023.
[6]海老原英子,秋实.现代营养学与中医药膳并用的考察[J].中国食品,2010,23:69.
[7]刘燕平,黄岑汉.中医药膳养生治病应用原则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87.
[8]杨喜忠,孙静,等.中医食疗药膳治疗II型糖尿病38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596-597.
[9]廖锦芳.主食药膳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J].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2,4(2):22-23.
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保养;维修
农业机械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的专门化生产工具,一般进行作业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操作人员的使用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差别较大。同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机械零部件也会因正常磨损而引起使用性能下降,影响到正常使用。所以,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中缺少不了维修保养这个环节。本文就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中过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的保养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要按主燃油消耗量确定保养周期,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达到技术保养标准,确保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二、农业机械的维修
1、从农业机械维修的技术方面,无维修设计是其理想的目标,即使需要维修也是很简单的,基本上不花费时间费用。但现实情况不能兼备理想的设计制造工艺、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操作使用程序以及理想的使用者。因此无维修设计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这就对农业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及维修技术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以前由于农业机械基本是由各级国营农机站掌握和使用的,维修体制基本沿袭前苏联计划维修体制,也就是预防维修制,即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大修或更换部件,而维修周期都是基于过去的统计数据确定下来的,所以又叫定期维修。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设备诊断技术也随之发展,且诊断的技术及设备日益全面和简单。如以前测试拖拉机功率用水力测功率,随后又发展到简易机械式测功仪到便携式电子测功仪,使很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定部位的故障得到了更明确的结论,减少了维修的盲目性和材料、人力的浪费。这种根据状态进行维修的方法叫预知维修,它取代了过去的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它与定期维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以时间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一个是以现状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预知维修较预防维修有以下4个优点:一是减少了机械引起的灾害;二是增加了运转时间;三是减少了维修时间;四是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如果缺乏用以确定缺陷的检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的费用大于设备诊断所得到的收益,则不宜采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2、从农业机械维修的经济方面看,即设备的使用、维修、更新只能以经济寿命为依据。经济寿命是指设备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使设备的使用经济性下降,如果继续使用这种设备,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就是设备运行到一定时间由于费用急剧上升,就必须进行修理,这样才能在合理费用支出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设备每进行一次这样的循环,费用就较前一次上升一些,运转周期就短一些。经过数次循环后,就必须考虑更新设备。
3、从农业机械维修系统的经营管理方面看,经济效益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维修的经营管理同样是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展活动的。这就需要用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进行设备一生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最优方案,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随着农机向着小型化的发展,及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维修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维修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纠纷和质量事故,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有关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加强管理外,农民在对农机进行维修时也要做到理性和理智,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维权意识。常见事故如下:
1、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不切断电源动力
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的25%,未切断动力而进行维修作业,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出事故也是必然的。虽然农机监理部门反复强调,但是不少机手仍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不断出现。比如有的机手在收割作业中,因碰到割刀缠绕杂草、输送或脱粒等部件堵塞、皮带脱落等小故障时,为了抢时间,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自接排除故障或安装,常常造成伤亡事故。
2、维修技术不熟练
机修工由于维修技术不熟练,未弄清机械部件结构,不懂拆装窍门,盲目硬拆硬装,凭力气蛮干,其后果一是会损坏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于用力过猛滑脱,常会造成修理工受伤。如某一修理工在安装一台拖拉机电机时,由于拧螺丝时用力过猛,螺丝拧断,造成人从发动机上掉下,脸部被摔坏出血。
3、维修不彻底,关键安全部件敷衍了事
现在农村的拖拉机都是私人所有,不少机手贪图眼前利益,修理时能省则省,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农忙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只求快,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造成维修事故多发。
4、修理工没驾驶经验
拖拉机经修理后,通常需要驾驶一下,有的车要试一下刹车等部件是否调整到位。有的车由于更换了活塞、缸套,需要牵引磨介。有的修理工修理技术还可以,但驾驶技术不一定行。如一台泰山-25型拖拉机牵引磨合时,开车的修理工无证驾驶,制动不及时,致使后车撞前车,造成拖拉机前桥、水箱等严重损坏事故。
5、维修设备不完好
完好的修理设备是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有的乡村维修网点,没有起码的维修设备,照样进行大修业务,形成修理事故隐患。如某乡农机站修理一台农用运输车,用小千斤顶和麻绳将485型柴油机抬上驾驶室,还未等固定,千斤顶滑脱,整个发动机向后倒去,麻绳根本拉不住,正砸在后面一修理工的手上,手指被砸断。深刻教训告诉我们,条件不具备不应接收大修理的业务。
结语:从以上农机修理事故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出现了故障要及时进行排除和修理,绝不能怕花钱而让机器带病作业。要机手记住,这样做是很危险的,若等事故发生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机具使用中发现异常后要立即停机,查明原因并确认已排除后方能重新投入生产进行作业。遇到自己排除不了的故障,要找专业人员帮忙解决和修理。因此,应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使设备的完好率、出勤率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保养;维修
农业机械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的专门化生产工具,一般进行作业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操作人员的使用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差别较大。同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机械零部件也会因正常磨损而引起使用性能下降,影响到正常使用。所以,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中缺少不了维修保养这个环节。本文就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中过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的保养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要按主燃油消耗量确定保养周期,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达到技术保养标准,确保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二、农业机械的维修
1、从农业机械维修的技术方面,无维修设计是其理想的目标,即使需要维修也是很简单的,基本上不花费时间费用。但现实情况不能兼备理想的设计制造工艺、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操作使用程序以及理想的使用者。因此无维修设计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这就对农业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及维修技术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以前由于农业机械基本是由各级国营农机站掌握和使用的,维修体制基本沿袭前苏联计划维修体制,也就是预防维修制,即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大修或更换部件,而维修周期都是基于过去的统计数据确定下来的,所以又叫定期维修。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设备诊断技术也随之发展,且诊断的技术及设备日益全面和简单。如以前测试拖拉机功率用水力测功率,随后又发展到简易机械式测功仪到便携式电子测功仪,使很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定部位的故障得到了更明确的结论,减少了维修的盲目性和材料、人力的浪费。这种根据状态进行维修的方法叫预知维修,它取代了过去的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它与定期维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以时间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一个是以现状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预知维修较预防维修有以下4个优点:一是减少了机械引起的灾害;二是增加了运转时间;三是减少了维修时间;四是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如果缺乏用以确定缺陷的检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的费用大于设备诊断所得到的收益,则不宜采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2、从农业机械维修的经济方面看,即设备的使用、维修、更新只能以经济寿命为依据。经济寿命是指设备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使设备的使用经济性下降,如果继续使用这种设备,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就是设备运行到一定时间由于费用急剧上升,就必须进行修理,这样才能在合理费用支出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设备每进行一次这样的循环,费用就较前一次上升一些,运转周期就短一些。经过数次循环后,就必须考虑更新设备。
3、从农业机械维修系统的经营管理方面看,经济效益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维修的经营管理同样是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展活动的。这就需要用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进行设备一生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最优方案,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随着农机向着小型化的发展,及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维修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维修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纠纷和质量事故,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有关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加强管理外,农民在对农机进行维修时也要做到理性和理智,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维权意识。常见事故如下:
1、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不切断电源动力
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的25%,未切断动力而进行维修作业,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出事故也是必然的。虽然农机监理部门反复强调,但是不少机手仍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不断出现。比如有的机手在收割作业中,因碰到割刀缠绕杂草、输送或脱粒等部件堵塞、皮带脱落等小故障时,为了抢时间,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自接排除故障或安装,常常造成伤亡事故。
2、维修技术不熟练
机修工由于维修技术不熟练,未弄清机械部件结构,不懂拆装窍门,盲目硬拆硬装,凭力气蛮干,其后果一是会损坏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于用力过猛滑脱,常会造成修理工受伤。如某一修理工在安装一台拖拉机电机时,由于拧螺丝时用力过猛,螺丝拧断,造成人从发动机上掉下,脸部被摔坏出血。
3、维修不彻底,关键安全部件敷衍了事
现在农村的拖拉机都是私人所有,不少机手贪图眼前利益,修理时能省则省,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农忙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只求快,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造成维修事故多发。
4、修理工没驾驶经验
拖拉机经修理后,通常需要驾驶一下,有的车要试一下刹车等部件是否调整到位。有的车由于更换了活塞、缸套,需要牵引磨介。有的修理工修理技术还可以,但驾驶技术不一定行。如一台泰山-25型拖拉机牵引磨合时,开车的修理工无证驾驶,制动不及时,致使后车撞前车,造成拖拉机前桥、水箱等严重损坏事故。
5、维修设备不完好
完好的修理设备是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有的乡村维修网点,没有起码的维修设备,照样进行大修业务,形成修理事故隐患。如某乡农机站修理一台农用运输车,用小千斤顶和麻绳将485型柴油机抬上驾驶室,还未等固定,千斤顶滑脱,整个发动机向后倒去,麻绳根本拉不住,正砸在后面一修理工的手上,手指被砸断。深刻教训告诉我们,条件不具备不应接收大修理的业务。
结语:从以上农机修理事故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出现了故障要及时进行排除和修理,绝不能怕花钱而让机器带病作业。要机手记住,这样做是很危险的,若等事故发生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机具使用中发现异常后要立即停机,查明原因并确认已排除后方能重新投入生产进行作业。遇到自己排除不了的故障,要找专业人员帮忙解决和修理。因此,应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使设备的完好率、出勤率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家庭保险;问题;误区;建议
课题项目:中华女子学院2015年度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课题:“我国家庭保险规划现状及投保策略研究――基于北京、重庆和亳州的实证分析”(编号:11000499113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0日
国务院颁布的新“国十条”明确把商业保险定位为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保险在家庭医疗、养老等风险防范方面成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本研究以家庭投保策略为研究对象,旨在解析家庭保险的重要性,投保商业保险的基本原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家庭保险的功能
(一)保险的分散风险功能。日常生活中,自然灾害和一系列意外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损失范围也是不确定的。而风险管理是一种主动行为,选择保险就是一种选择主动管理风险的方式。保险把集中在某一单位或个人身上的因偶发的灾害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通过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分摊给所有被保险人,起到了转嫁风险的作用,即投资界的理论――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
保险机制产生的真谛,是针对风险产生的不确定性损失,无论是人生的疾病、意外还是死亡风险,还是财产的损失、责任风险,保险都能通过相应的产品给予保障。所以说,保险是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将人生风险转嫁给商业保险,仍然是现代人“最划算”、“最安全”的一大途径。
(二)保险为家庭人身财产提供保障。对于一个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健康平安地成长、生活,那么这个家庭就会持续稳定地存在下去。一个家庭或个人一生辛苦劳作用来支付庞大的生活支出、子女的教育费、婚嫁费、医疗费,都想赚钱过上理想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敢说一辈子不遇到点什么难事。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无事时风平浪静,有事时危机四伏。尤其是家庭支柱受到风险,若一个家庭的家庭支柱不幸病故,主要经济来源就会缺失从而导致家庭破裂。因此,进行家庭保险规划是解决后顾之忧的最佳选择,对发生人身危险的人及其家庭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按不超过家庭收入的20%比例购买保险,编制合理的家庭保险规划,为家庭构筑起安全的心理防线。
(三)保障不同生命周期的风险。一个家庭是由多个成员构成的,又因年龄段的不同、家庭责任的不同,每个人需要的保障是不同的。30岁以前,处于求学、就业、结婚的阶段,意外发生率较高。可以选择保费低廉的纯消费型定期寿险。30~50岁,孩子的增加加大了家庭生活开销,教育经费、房屋贷款使责任更加重大。作为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应当为自己提供充分的保障。中年人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压力和责任,要考虑家庭、家人健康的双重保障,根据家庭状况选择适当的寿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需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意外险,再配合住院险和津贴型保险,万一发生意外,可使孩子和家庭得到经济保障。
(四)分红保险兼具理财防通胀的功能。由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可知,2012~2014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呈逐年增加趋势,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显著提升。把钱存入银行是一种储蓄方式,但存取方便的优点并不利于储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进程日渐加快的背景下,家庭对资产保值、增值有了更强烈的需求。有效的家庭保险规划就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分红保险或投资连结保险,投保人除了可以得到传统保单所规定的保险责任外,还可以分享到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取得超额收益。从长期看,分红险具有较稳定的收益性,可以帮助投保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有效抵御通货膨胀对家庭资产的不利影响。
(五)保险隐含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保监会和各省区政府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保险密度为1,766.49元/人(271.77美元/人),同比增长19.44%;保险深度3.59%,同比增长0.41个百分点,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两个指标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态势较好。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从我国保险市场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的指标看,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家庭财富不断增加,百姓的理财观念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业将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机遇,无论从金融业稳定,还是增加社会就业,都是巨大的潜在市场。
二、家庭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
家庭保险分为家庭财产保险和家庭人寿保险。家庭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推动力,也是保险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和服务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当前家庭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现在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二是家庭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多的20%的家庭和收入最少的20%的家庭相差19倍左右;三是家庭养老需求和医养结合的需求比较强烈。
家庭小型化使家庭作为传统的风险自保和抗风险能力下降,促进风险保障的社会化,需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合力,形成风险转移和保障。除此之外,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调查显示:我国计划生育家庭约占全部家庭的七成,从统计来看,计划生育家庭一旦“失独”,将面临生计、生活和精神上的困境。我国已有100多万“失独”家庭,每年的新增数据高达7.6万,60岁以上“失独”老人的规模日益庞大。由此可见,家庭保险在我国居民生活中发挥的规避风险、降低损失的作用日益凸显,家庭保险的市场需求上升,发展空间巨大。
尽管国家密集出台“新国十条”并加大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我国家庭保险的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由于历史和行业原因,中国商业保险的推行之难依然如履薄冰。保险市场发展还存在制度障碍和体制机制的问题。
(一)保险运行欠规范,保险理赔能力有限
1、我国居民保险意识滞后、薄弱。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继而带动了消费者现有财富的增长和风险总量的提高,使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逐渐从政府转移到了企业和个人。实践证明,保险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中国不少居民存在着侥幸的心理,认为风险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严重缺乏风险意识,不愿意参保。因此,我国人民的风险意识相对滞后,保险观念单薄,这是我国保险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长期并且重要的问题。
2、早期保险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对保险业形象影响深远。在长期的保险业经营中,形成了经营粗放,再加上保险人员误导客户的时间偶尔出现,从公众的角度,保险被误认为有“欺诈性”。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北京、重庆、亳州三地的样本中对保险业务员表示不满意的样本比例达到了20%。另外,据调查,一些保险业务员由于缺乏职业道德,缺少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产品时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甚至违法现象,极其严重地损毁了中国保险业的声誉。在家庭财产保险的宣传推广中,保险业务员侧重说明其投资的收益率,从而淡化了保险的保障功能,对消费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导。因而从总体来看,在保险业形象不好、信誉遭受质疑的情况下,整个保险业形象的不佳对家庭保险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财产保险的普及率不高,保障范围狭窄
1、居民对财产保险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在保险经营机构高度集中、保险推广十分频繁的“北上广”也存在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其他地区的居民就更不了解家庭财产保险了。
2、家庭财产保险投保面小,家财险业务面临的风险高度集中。如此一来,保险公司不愿意拓宽保险责任范围、增加险种、提高保险金额,造成的结果就是小的表面覆盖的形成,家财险赔偿条件苛刻,高风险集中。加上人们对家庭财产保险缺乏了解,家庭财产保险的投保率较低。
3、家财险险种偏少,险种设计不合理。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产权结构,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家庭年收入、家庭财产的数量、流向结构等。因此,人们对家财险的需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目前家财险险种偏少,没有很好地去适应各类家庭的投保需求,从而也就限制了人们的投保意愿。并且现已初具规模的险种还在费率、保险责任等内容方面存在着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从而对居民投保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人寿保险遭遇诚信危机,产品同质化,人才短缺
1、家庭人寿保险市场诚信缺失严重。我国家庭人寿保险市场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为降低保险费用、谋求最低消费、更高保障等个人利益的考虑,会对自身的家族遗传病、既往病史以及当前的健康状况进行虚报隐瞒,甚至是捏造事实欺压保险人,造成保单质量与预期质量不符,在后续的赔付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2)在保险产品的宣传和销售过程中,有部分保险销售人员和保险人为了追求保险公司规定的销售目标,夸大保障性产品的保障功能和范围,吹嘘投资类产品的保值功能和盈利水平,误导消费者做出决定,在后续履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经济纠纷。
2、产品同质化,创新动力不足。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上升,居民储蓄余额也不断上升,加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即将到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其中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我国的寿险产品在销售市场上却出现了“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的不足在于已有产品的种类与人们的需求类型存在着差异。纵观我国寿险公司的险种,各家保险公司产品严重同质化,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因自身和家庭情况不同所提出的具有一定差异化的保障需求。
三、保险业发展分析
(一)投保人提高保险意识,避免投保误区
1、提高保险意识,倡导全民风险意识。我们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家庭保险相关知识,倡导全民风险意识,正确对待风险,消除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和投机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保险行业,虽然保险行业曾经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是一个朝阳行业,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期待。
2、保险误区的避免。家庭投保的`区主要有以下方面:(1)买保险不为保障为投资。保险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保障;(2)保费越多越好。保费不是越多越好,总的保险支出额度应严格控制在其年收入的10%以内才合适;(3)先保小孩,再保大人。大人是家里的收入支柱,应先保大人;(4)有社保就不买商业保险。社保是最低保障,商业保险应作为社保的补充。
(二)从保险公司角度来讲
1、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设计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各保险公司应重视目前在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上面的同质化现象,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创新、优化自我的保险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设立具有特色的家庭保险产品,扩大业务范围、拓宽销售渠道、增加责任力度、调整产品结构,才能有效地发展家庭保险业务。
2、为投保人提供专业的后续服务。保险公司应该把服务质量摆在第一位,不管是保单营销过程中还是后期售后服务中,都应将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保险公司应该建立健全驾驭培训体系,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素质。
(三)从政府角度来讲
1、增强保险宣传,提高社会保险意识。首先,要改变社会对保险业的传统认识,提高社会对保险业的正确认识。保险监管部门、保险业以及社会各界都要加强对保险知识的正确宣传,充分灌输保险对个人、家庭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改正传统对保险业“坑蒙拐骗”的错误认识,提高保险业的社会诚信度;其次,要使居民了解保险知识,提高居民的保险意向,同时要通过让居民认识家财险的特殊保障功能、改革政府救灾方式来促进居民参保意向的提高,以此促进居民家财险需求的增长。
2、加强保险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保险监管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我国保险体系的有序进行。完善保险监管体系,首先要职能分工明确;其次完善保险监管工具;再次加强保险体系中法律法规的建设。
四、对家庭理性投保的建议
(一)谨慎选择保险公司。应了解保险公司的历史情r;了解保险公司的诚信度;了解公司的规模;了解保险公司的发展前景。
(二)因人而异配置投保产品。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应该根据自身家庭结构、风险状况、收入的实际情况做出理性规划,既要能负担得起,又能得到较好的保障。总体而言,保险主要是为了应付意外状况,不是储蓄更不是投资,不需要投入过多,一般而言保费应该占据家庭年收入的10%。
(三)合理搭配险种。在选择保险品种时,应该先选择终身寿险或定期寿险。通常而言,一个城市的三口之家,保额大约在50万元比较合适。在寿险之外,家庭要考虑意外、健康、医疗等险种,通常健康大病保额在10万~20万元之间。大病保额在实际中建议30万元起步,最好是5~10倍的年收入。总体而言,寿险及意外的保额以5年的生活费加上负债为较合适。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再买一点储蓄理财类保险,如子女教育,或养老、分红类保险。
投保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保险产品的组合,如购买一个主险附加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险,以得到全面保障。但是要注意综合考虑,避免重复投保,使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
不同生命周期的保险规划,如表1所示。(表1)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家庭保险在家庭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家庭保险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储蓄的余额也不断攀升,加上我国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例如政府“国十条”政策的颁布使得保险公司服务不断改善和每个家庭投保观念的改变,家庭保险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定富.保险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李丞北.保险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7.
[3]孙大维.怎样做好家庭保险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詹朝学.保险理财重规划[J].晚晴,2010.9.
篇8
关键词:医疗保障,支出分配,互齐,大病
一、医疗保障与养老保障的性质差异
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三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立我国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所必须首先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像养老保险一样,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对医疗保险采取了“统包统揽”和“实报实销”的办法,就业与医疗保险高度重合,“现收现付”、“成本列支”,为广大在职人员特别是国企职工提供了十分完善的国家医疗福利制度。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成本核算制要求企业从社会责任中解脱出来,同时也使企业摆脱苦乐不均的实际状况,医疗保险逐步走向社会化。
我国在医疗保险改革中,借鉴养老保险改革的成功经验,以“两江”等地试点为基础,逐步推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三者负担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这样—个医疗保险制度,比之原有的国家统包统揽,有利于企业与社会责任分开。但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仍然没有解决医保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医药费用的控制机制尚未形成和医疗保险的保障作用不充分两个方面。这两个问题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就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压疗保险制度的性质完全不同于养老保险。
首先,疾病难以预测。虽然,疾病发生概率一般与年龄成正比,但个人疾病的实际发生特B提大病发生,具有难以预测的特定规律。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甚至是少年儿童,一旦重病大病缠身,其费用剧增,不以个人收入多少、有无收入相联系。所以,如果说养老是人人在法定年龄都必然享受的“待遇”,具有个体可预测性,医疗和疾病则对每个人的“概率”相差很大,这决定了医疗保险的目的在于防止“意外”。疾病及其医疗保险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医疗保险不宜实行个人账户制。因为:第一,将一部分资金存人个人账户的直接目的是保证个人的未来使用,是将收入作时间再分配,但医疗保险账户基本上是一部分人不使用或很少使用,而另一部分人不够使用。第二,个人账户中无余额面发生疾病时,不可能不就医,医院不可以不接受病人。病人没钱也要就医,医院也得给予诊治,其结果是个人账户形同虚设。当然,现实中少数医院拒绝接受无钱病人,切实起到了“约束”就医的作用,但这恰恰是极不合理的事实,有悖于医疗保障的初衷。第三,个人账户余额如何处理。家人或亲属继承实际上是一种就医权的继承,也是一种更好医疗保障条件的继承,显然不是一种财产继承,作为就医权的继承不符合社会公平分配的基本准则,造成公民权力的不平等。
其次,医疗保险作为针对防病治病的措施,属于支出范畴,相比之下,养老保险则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养老保险作为收入再分配建立个人账户,是基于个人收入的时间再分配,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强制“储蓄”。储蓄存款的所有权当然归存款人,其财产权也自然可以继承。医疗保险的核心在于防止意外,而这种意外的防范对个人来讲,如果一旦发生,有时即便是在有正常收入期间也是无法承受的。所以,医疗保险的重点在于以“众人”力量化解个人“风险”,并不存在收入储蓄的概念,而是在计算疾病发生概率的基础上,“众人缴税”用于保障“众人”,不应当是一种个人返还。如果存在返还的概念,也仅仅是一种总体返还。对个人讲,能够不返还应当是一种幸运。现实采取个人账户的做法,看似一种管理方法,而且似乎有利于个人看到既得利益,但由于其在性质上仍然是一种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自我保障,其性质和保障程度显然有违于医疗保障的本意。
最后,某些疾病如职业病、工伤、传染病及其防治具有特殊性。职业病和工伤都是因工作而遭受的伤害,性质上属于“因公”,其保障可在社会保险中单列,也可在疾病或医疗保险中单列。无论采取何种单列方法,对职业病和工伤都应全额提供保障,不存在缴费和自费比例问题,企业或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和工伤医疗承担全部费用责任。传染病虽然没有“因公”问题,但传染病的“外部非经济性”十分明显,属于社会强制治疗和隔离治疗范畴,个人无权选择是否接受治疗。所以,对传染病也不存在个人账户是否“有钱”的问题。换言之,对传染病患者而言,接受治疗既是义务也是对社会的支持;对传染病而言,其治疗是社会的责任,属于公共品范畴,资金应当由政府全额提供。
简言之,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不应参照养老保险制度,而应在“支出分配”的基础上,以互济为思路、以统筹为方法、以大病为重点,人人参与,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分担费用,取消个人账户,建立医疗保障基金。
二、医疗保障的基本原则和模式
世界上大约有129个国家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其中,93个国家(约占72%)采取社会保险方式,30个国家(约占23%)采取企业负担的方法,仅6个国家(约占5%)采取社会救助或其他保障制度。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各国为其人民的疾病和就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使人民免去后顾之忧。
医疗保障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障以人民健康为目标,努力创造一个人人“病有所医”、“互助互济”,国家集体个人费用分担,医疗费用控制机制良好的疾病就医保障制度。显然,要在几十年实报实销、没有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这样一种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事实上难以在一个不太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福利提供制度。所以,建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其一,医疗保险的原则。医疗保障的提供可以通过国家福利,也可以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进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看,即便在城镇也不可能提供国家福利医疗,同时,国家福利医疗还存在“大锅饭”和浪费伺题。所以,医疗保险只能是我国能够考虑和选择的惟一模式。医疗保险的最大优点在于强化社会、企业和参保个人的共同责任,强调参保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化解风险,从而达到提高医疗保障程度的目的。
其二,社会统筹、互助互济的原则。医疗保险在运行中应坚持社会统筹,依法统筹,如果没有统筹,而由各个企业或行业分散管理各自运行,其结果只能是此保彼不保,一企业或行业得到正常甚至较高水平的保障,另一企业则可能根本无法实施正常的医疗保障。疾病特别是大病发生的特点表明,社会统筹的范围越大,基金相互调剂的余地也越大,就越是能够发挥医疗社会保险的特定功能。从医疗保险具有的互助互济的特有属性看,坚持统筹,保证统筹范围达到相当的规模,有利于医疗保险制度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参保人得到更好的保障。
其三,大病保障为主的原则。医疗保险不一定面面俱到,从参保人的动机、风险和要求看,大病显然是风险最大和最需要得到保障的标的。但现有实践中往往出现相反的状况,小病保险的问题不大,大病却常常得不到保障,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资金问题,因为小病费用少,支付压力轻,易于得到解决。大病却正好相反。实际上,这既是指导思想问题,也是统筹范围过小的必然结果;指导思想上以资金总量作为解决保障程度的衡量标准,虽然有资金问题,但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起来就是大额资金。本来可以解决的多个小病保险就可以用于解决一个或两个大病保险。尽管从“宏观”上看,解决的资金量是相同的,但解决的问题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小病小额资金的风险易于被多数人消化,大病大额资金的风险虽然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似乎“以少数人利益牺牲了大多数人利益’’,但这种由少数人承担的风险是这些少数人所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化解的。依靠大多数的帮助解决少数人的大困难,这正是医疗保险的原则和实质所在。所以,一定要“把资金投向少数大病患者”,而不是人人都具有一定数额的小病医疗费报销权。
三、城镇医疗保障方案的实施
1.基金筹集
资金是医疗保障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我国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险金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筹集,实行个人账户管理。剔除个人账户上述已讨论外,资金筹集的基本办法是合理的,但需补充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是职工家属如何在享受医疗保障的同时承担缴费义务。长期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中对职工家属一直实行“职工挂靠制”,即在企业实行劳保、在单位团体和机关实行公费医疗的情况下,家属按职工医疗享受比例的半数同等享有。形象地讲,家属是企业和单位的“半个职工”。显然,家属与企业和单位相联系的做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完全相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职工家属医疗的现行办法仍然无法解除与企业和单位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其解决的办法是采取逐步走向社会化。具体讲,近期内可考虑将家属医疗的权利和责任结合起来,即在职工缴费的同时,凡是申报家属医疗的,应同时交纳家属医疗保险金,其费率标准可有A、B两种选择。其中,A类与职工相同,其缴费自然也相同。B类为职工半数享受,其缴费也为职工缴费的半数,可由缴费人自行选择缴费和享受标准。建立职工家属医疗保险缴费制度后,一方面将职工家属缴费和享受的权利与义务挂钩,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建立独立与劳动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条件。
其二是各级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责任的明晰化。从许多国家医疗保障实践看,个人交纳的医疗保险基金常常不能完全满足医疗费用的需求,这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在医疗费用分担方面承担一定的责任,具体讲是要求政府通过预算每年向医疗保障领域提供资金。如1996~1997年英国政府用于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预算支出占整个政府支出的17%。而用于疾病和健康照顾的开支占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1996年欧洲国家平均达到27%左右。我国对医疗保障开支长期未能“显化”,夹杂在企业成本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综合预算拨款中,随着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和部门预算的编制,这种情况会得到改观。政府拨款应主要用于疾病预防如各种预防针药、儿童体检、传染病治疗、鳏寡孤独和无业人员疾病治疗、先天无劳动能力者和特殊成员如聋盲哑等残疾人疾病治疗,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定额补助以及当社会保险基金出现赤字时给予的专项补助等。
其三是现行基金筹集比例能否满足需要。分析近几年医疗开支和医疗保险筹资情况,从理论模式看,医疗开支需要=资金筹集量=个人缴费企业单位缴费政府专项和定额补助基金调剂额。从实践中看,医疗保障基金虽然也存在越多越好的问题,但现有保障基金存量并不算少,关键在于个人账户对基金起到了分散的作用。2003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890亿元,支出654亿元,年末个人账户基金滚存结余积累291亿元,统筹基金滚存结余379亿元。
2.费用分担
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目的在于当医疗保险缴费人发生疾病、需要治疗时,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费用支付。但同时应当指出两点:第一,缴费人由于按工资收入水平的一定百分比缴费,因而每个人交纳的医疗保险金绝对额存在数量上的差异,但只要缴费人确实履行了缴费义务,则其在享受医疗保险给付时就不应再有任何差异。第二,缴费人由于生病和未生病,生大病和生小病的不同,则在享受医疗保险给付时应当具有差别对待。这两个问题,前者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比例缴费制表明缴费人尽到了义务,所以不应有享受权利的差异。后者是生病给付需要的差异,所以因不同的疾病应当具有享受比例的差异。
此外,为促进医疗费用的节约使用,防止“无病”、“小病大养”的问题,缴费人在享受医疗保险给付的同时应当自行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缴费人在就医时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也是“缴费”的继续和另一种表现形式。之所以要将缴费分成“事前”和“事后”两个部分,既是由于疾病和医疗保障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概率”相差太大,“事前”缴费与“事后”缴费相结合有利于合理分担费用,体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也是为了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设立适当的控制机制,促进节约使用医疗资源。
关于在职人员应承担的费用。在职人员是医疗保险缴费的主体。目前职工医疗保险自负率约为10%,即全部医疗费用开支的90%有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承担,个人仅负担10%。这样一个比例由于职工个人承担比例过低,实际上并未起到制约医疗费用开支规模的作用,或者说约束机制并不明显。同时,由于一部分地区尚未完全实行统筹包括未对退休工人实行统筹,因而一方面小病的费用约束机制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当出现大病时其保障作用有经常受到冲击,许多药物无法报销、没有资金拖欠报销、缺乏资金报销比例过低等情况时有发生。很显然,小病约束不明显,医疗费用降不下来。大病出现时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也必然受到影响。所以,纠正这一情况两一个必要措施是在适度提高小病个人承担比例的同时,通过节约医疗费用达到提高大病保障能力。例如,职工小病自行承担比例提高为25%-30%,大病则自行承担5%-10%。
关于职工家属应承担的费用。计划体制下,国家通过企业对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实行统包统揽,职工家属跟随职工本人按一定百分比同时享受劳保医疗或公费医疗。其结果是将职工与家属连接在一起,将就业与保障连接在一起,未就业者反而缺乏保障,严重背离了社会保障的初衷。在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大趋势下,职工家属的医疗保障显然应当与职工的医疗保险分开。职工家属作为非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当然应当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资金应当来源于政府财政。而职工本人的医疗保障则属于劳动保险或社会保险的一部分,与就业相联系,其资金来源于职工本人的缴费和企业或单位等用人部门的缴费。
问题在于,从过去职工家属从属于职工本人的医疗报销制度,向职工本人与家属分开的医疗保障制度过渡,事实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因此,可考虑分两个阶段逐步实现。
第一阶段,以5年左右的时间,仍然将职工家属的医疗保障放在职工医疗保险一起,同时调整资金来源和报销比例。资金来源方面,过去是个人承担了50%,企业承担另50%,现应当逐步调整和减轻企业承担部分如企业改为承担25%,另25%由政府承担。报销比例方面可考虑增加职工选择因素,即给予职工家属的医疗保障以缴费和不缴费,相应地事受不同报销比例的选择。如果职工选择为家属保持原有状况,则仍按原办法执行,不再缴费同时报销比例为职工的50%。若按上述职工小病自费25%~30%,大病自费5%-10%计算,家属则按小病自费50%-60%,大病自费10%-20%报销。职工也可以选择为家属缴费的办法,即按现行职工缴费办法(包括企业为职工的缴费)为家属按月缴费,则该职工家属可享受与职工相同的医疗报销比例。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没有增加职工负担,另一方面又为今后对家属医疗社会保障的改革提供基础和适应性。
第二阶段,过渡期完成后,将职工家属医疗保障从职工医疗保险中独立出来,建立独立运行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费用选择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制订若干个缴费和报销比例等级,非个人承担部分NU全部由政府承担。管理上则实行社会化,由指定的公共部门负责资金筹集和资金账户划转,同时该部门还应会同医疗单位(如医疗管理委员会)确定可报销药品的范围,小病和大病的界限,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和接受申述等等。
关于退休人员应承担的费用。现有的退休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社会已经做出子自己的贡献。但由于我国医疗保障的特殊历史形成了没有积累的历史事实,而且,老年人患病几率提高,又由于与我国历史上的财政“大锅饭”相适应,常年实行低工资制度,使得他们的退休工资也相对处于低水平状态。所以,对退休工人的医疗保障应采取保护政策,尽量减少他们的个人负担。其解决办法是:第一,在“老人老办法”的指导思想下,对现有退休人员仍然由国家包下来,基本实报实销。第二,考虑到职工本人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的事实和减轻国家负担的需要,也可考虑由退休人员承担一小部分的医疗费用。建议的自费比例是小病10%,大病免费。第三,对一部分经济效益十分差,甚至有些已经破产的企业退休职工,其医疗费用资金来源除地方政府每年拿出;部分基金外,一可考虑破产企业的清算资金中必须有一部分用于医疗保险基金,二可在国有资产部分变现为养老基金的同时,拿出一部分用于医疗保险基金。
3.不同类型疾病的差别政策
疾病分为长期疾病和短期疾病两种,一般来讲,在相对意义上短期疾病是指“小病”,患者出现身体不适,在确诊未有严重疾病的情况下经过治疗短期内恢复健康。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不能忽视对“小病”的治疗,“小病’:在得到良好治疗的情况下有利于患者的长期健康,反之,“小病”的长期积累将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转换成“大病”。
从医疗保障看,疾病的长期患者与短期患者则具有质的差异。长期患者健康水平差,身体状况难以适应许多工作的要求,有时甚至根本不能工作,因而长期疾病患者的收入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在收入降低或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反而增加药费、诊疗费、护理费、交通费和营养费等方面的支出,以至于家庭基本生活常常得不到保证。事实上,长期疾病患者也往往是“大病”患者。必须强调,“大病”患者和长期疾病患者及其家庭负担沉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医疗保障的重点。
对长期疾病的医疗保障应由医疗、医疗照顾和营养补贴三部分组成。长期疾病患者精神和身体都经受极大的痛苦,财政开支巨大,存在较大的生命危险,经常还要给家庭带来连带负担。大病医疗保障应分为医疗、医疗照顾和营养补贴三个层次。医疗保障首先针对医疗费用,原则上医疗保障基金应承担绝大部分大病医疗费用。对特殊社会成员包括鳏寡孤独、盲聋哑、残疾人、失业人员、退休人员、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家庭成员、烈军属等社会优抚人员、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模等则应由社会承担全部大病医疗费用,以减轻患者负担。医疗保障还应十分重视医疗照顾问题。长期疾病患者经常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除家庭和亲属护理外,随着小家庭比例增多和社会工作的繁重,可能出现缺乏家庭和亲属护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以护理为重点的医疗照顾有可能成为10年或20年后重要的社会性课题。医疗保障制度必须从现在起就给予医疗照顾足够的关注。医疗保障制度也有必要研究和考虑长期疾病患者的营养问题。虽然在医疗保障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有难以顾及的可能,但对家庭具有特殊困难者和上述提及的特殊社会成员的长期疾病所需营养,也有必要适当照顾。
四、关于农村医疗保障问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是一个比城镇更加复杂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长期缺医少药,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医疗体系作为医疗保障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我国农村经济相对城市更不发达,人均收人水平很低,为推行全面的医疗保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从我国公民权利和医疗保障长期发展要求看,在讨论和设计国家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时,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分析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
1.农村互助合作医疗应继续成为我国农村医疗制度建设的基础
农村互助合作医疗被我国几十年实践证明是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且十分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但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较,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以乡甚至村为单位的合作医疗,其保障范围过于狭小,与保障社会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合作范围小,筹集资金少,可能提供的保障程度必然低,特别是在农民和家属发生重大疾病和长期疾病时往往难以实现真正的保障。二是随着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一部分地区经济得到较快成长,也有一部分地区经济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状态,而落后地区的农村合作医疗也往往难以真正落实。三是乡村医疗设施落后、医务人员严重不足。从实际情况看,乡村一级严重缺乏必要的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实际上只能承担小毛小病的就诊。
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适当改进或强化。第一,强化按人头缴费制度。现有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各地有不同的执行方式。然各地因地制宜是必要的,但从医疗保障特别是合作医疗看,尽管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异,但按人头缴费则是一种必需的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均收入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缴费率。但坚持缴费不仅是一种观念,更重要的是权利与义务的体现,也是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第二,重点在集体增加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DP增长很快,农村人均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在农柠经济实力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乡村集体经济多投入一部分资金不仅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是乡村广大群众的共同利益所在。第三,乡县财政分级投入,在农村合作医疗继续发展的情况下,乡县政府必须将其纳入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财政应当安排预算项目作为本地区合作医疗总基金,主要用于添置医疗设施,培训医务人员,预防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以及重大疾病患者的医疗补充。第四,省级财政作为最后防线,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基金用于全省范围的统筹调剂。同时,省级财政还要担负本省范围内的流行性疾病防治、传染病和地区性疾病专项防治、省域内医疗体系建设和医务人员培养引进等方面的资金供应。
2.农村医疗保障也应以大病保障为重点
从现状看,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总体水平低于城市医疗保障,而且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尚要以大病保障为重点,个人在小病保障方面将承担较多的责任,农村保障更要坚持以大病为重点,保证了大病治疗实际上就基本解决了群众医疗问题。小病方面可由各地区如地县为单位自行确定个人承担比例,或反过来确定合作医疗基金每次可承担的比例或金额。大病保障不仅解决了患者负担过重的问题,而且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可通过省级医疗管理部门统一定期公布大病目录,也便于对大病的统一管理和确认,有利于整个医疗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3.建立以县一市为中心的医疗保障体系
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为重点的疾病保障制度离不开医疗体系建设,没有强大和健全的医疗体系作保证,疾病保障无从谈起。作为疾病保障和医疗体系的统一,医疗保障体系必须解决范围问题,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即便是以省级为单位,在目前情况下,要实现省级医疗保障体系也十分困难,有些省级地域在上百万或近百万平方公里,有些省级单位人口在7000或8000万人,显然,要在这样一个规模上实现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将不现实。所以,应当先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如先在县、然后在市的规模上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再过渡到以省为单位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五、进一步健全医疗照顾和社会服务体系
疾病保障和医疗体系分别从资金和治疗两个基本方面为人民健康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仅有这些物质基础仍然是不够的。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制度除为患者提供治疗费用外,还应为病人和其他具有特殊需要的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我们把这种服务称之为医疗照顾和社会服务体系。
- 上一篇:简述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 下一篇:可回收垃圾分类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