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风险因素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火灾风险因素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火灾风险因素分析

篇1

通过对发电厂发电机、电气设备及系统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辨识出系统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触电伤害、雷电伤害、火灾、爆炸、高处坠落等;存在的主要有害因素有电磁辐射危害、中毒和窒息危害。本研究可以为电厂工程技术人员对发电厂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认知和控制决策提供支持和帮助,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遏制事故发生和人员伤亡。

关键词:

发电厂;电气设备;系统;风险辨识

一、引言

发电厂是电力生产的重要环节,就安全而言,由于其生产工艺流程及行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发电生产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发电生产“产、供、销”一次性完成,没有其他中间环节,整体性特别强。在发电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体安全效果。发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危险因素种类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多。因此,要想更好的防范发电厂事故发生,就必须要深入辨识了解发电厂存在的各类危险有害因素,确保做到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发电机及电气设备系统由于其系统的复杂性,存在的风险往往隐性的比较多,如果不加以重视,可能会酿成更大的事故发生。本文试图应用系统安全理论,从危险和有害因素两个方面,通过发电厂发电机、电气设备及系统风险辨识和分析,更加系统、全面的认知和评价发电机及电气系统的安全状态,为发电厂电气设备安全风险管控提供帮助和技术支持。

二、发电机、电气设备及其系统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重点对发电机及励磁系统危险,变压器危险,高、低压配电装置危险,电缆火灾,污闪事故,雷击和接地网故障,继电保护和直流系统危险,全厂停电事故,电气误操作,触电伤害,高处坠落等方面进行风险辨识和分析。

1.发电机及励磁系统危险因素分析。其存在危险因素主要有:由于制造质量不良、检修质量低劣、运行中操作维护不当、过电压、发电机定子铁芯间绝缘破坏、发热、绝缘老化、等造成定子线圈绝缘击穿,引起火灾;发电机由于安装、检修不当,密封油系统故障,造成发电机密封不良,引起火灾;在发电机电压幅值、相位、频率与电力系统相差过大情况下,由于人为误操作或自动装置误动作将该发电机并入电力系统,造成发电机非同期并列,产生巨大冲击电流,强大的电动力效应,将使发电机定子绕组变形、扭弯、绝缘崩裂、甚至将定子绕组毁坏,同时,使机组发生强烈的振动,并引起电力系统电压下降,严重时会引起系统振荡,乃至瓦解;定子绕组中的负序电流过大会使转子表面的部件过热,甚至烧损;转子匝间短路,保护开关拒动,烧毁发电机转子;发电机非全相运行会烧损发电机转子;定转子间气隙内存在焊渣、铜屑、螺丝和检修工具等,引起扫膛,使定转子绕组严重受损;励磁系统灭磁开关拒动、误动,灭磁时产生过电压,严重时将烧毁转子绝缘及整流器元件;定子内冷水系统故障,造成定子绕组超温,损毁绝缘造成短路。

2.变压器危险因素分析。主变压器及厂用变压器容量大、电压等级高、负荷率高,变压器所用的绝缘材料多,这些材料都是可燃物质,而且变压器油量越多,火灾危险性更大。变压器着火的主要原因包括:绕组绝缘损坏导致短路,主要是绝缘老化、变质损坏;由于过电压将绝缘击穿或结构不完善、维护不当使绝缘受潮击穿;由于变压器油中的总烃和含氢量超标,导致套管爆炸事故;磁路、铁芯故障发热,引起变压器故障;变压器油质下降、油位过低,导致变压器内部绝缘降低;遭受雷击;其他原因,如小动物或金属导线造成短路;变压器周围可燃物起火,引起变压器短路爆炸、着火等。

3.高、低压配电装置危险因素分析。其存在危险因素主要有:断路器切断容量不够,在故障时不能切断电弧;安装、检修工艺不良,操作结构调整不当、部件失灵,合闸接触不良;断路器失灵,操作结构卡涩,跳(合)闸线圈烧毁等,引起拒分或误动;操作不当或误操作导致事故;断路器连接部分发热、闪弧、引起弧光接地过电压,使其相间、对地短路,甚至爆炸着火;操作电源故障,操作电源电压过低,熔断器熔断,辅助接点接触不良,引起断路器故障时拒动;由于六氟化硫气体微量水超标等原因导致断路器内部绝缘强度降低引起短路事故。

4.电缆的火灾危险性。其存在危险因素主要有:电缆遇外来火源、热源或电缆短路很容易引起电缆燃烧着火;敷设在汽轮机油系统或锅炉燃油系统附近的电缆,在油系统着火后很有可能被引燃;输煤或制粉设备周围的电缆上,常有煤粉沉积,可能因煤粉自燃而引起电缆着火。电缆受外界机械损伤;电缆运行过负荷、过热、过电压等原因都将使电缆绝缘损坏或老化,最终引发电缆相间或对地击穿短路起火;阻燃措施不到位,未能刷涂有效的防火涂料,阻燃隔断不够严密等均会导致火灾的扩大;电缆运行中温度较高,中间接头的温度更高。在高温作用下,绝缘材料逐渐老化,很容易发生绝缘击穿事故;接头容易氧化而引起发热,甚至闪弧引燃电缆;焊接作业时有焊渣落到电缆上,引起电缆着火;电缆的管理、维护、检查、定期测温、定期预防性试验及消除缺陷、反事故措施、技术培训不严。

5.污闪事故分析。若升压站电气设备及母线外绝缘爬电比距不能满足要求或未采取防污措施,在潮湿条件下,尤其是大雾、冰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绝缘极易被击穿,从而发生污闪事故。

6.雷击和接地网故障危险性分析。若不采取避雷针(线)防直击雷保护措施或架空地线进线保护、避雷器等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在雷雨季节可能引起电气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若接地网不定期进行校核,接地电阻不合格、接地引下线热稳定容量不满足要求或接地装置地下直埋部分存在腐蚀、虚连、断裂等现象,出现系统过电压时,容易造成电气设备损坏。

7.继电保护和直流系统危险因素分析。继电保护装置是保证电厂、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设施,在运行中若发生误动或拒动,将可能导致重大设备损坏、全厂停电或电网瓦解等重大事故。发电厂、变电站直流系统是十分重要的电源系统,若出现混线、接地问题,可能导致断路器、继电保护误动、乱动或拒动等事故的发生。在厂用电事故状态下,直流系统电源不可靠,可能导致交、直流油泵等设备无法起动,最终造成汽轮发电机轴承烧损事故。

8.全厂停电事故危险因素分析。汽轮机故障、锅炉停炉、发电机损坏、直流系统故障等都会引起全厂停电事故,全厂停电会造成电力输送中断,特别是柴油发电机主要是为各类旋转机械的油泵及其它重要设备提供事故保安电源。如果在全厂停电时柴油发电机不能使用或发生故障,致使转动机械的油泵不能给各转动机械供油,从而会导致一些转动机械轴承烧损,进而引发更大的设备事故。

9.电气误操作危险因素分析。未装设防误闭锁装置或装置失灵,紧急解锁钥匙管理不严,在运行、检修期间随意解锁,加上不执行“两票”及安规中的有关规定等,容易发生电气误操作。

10.触电伤害危险性分析。通常机组采用电压等级多,全厂电气设备及其系统较为复杂,存在漏电、触电、电伤等潜在危险性。

11.高处坠落危险性分析。在位置较高的升压系统、厂用变等配电装置上检修时,缺乏防止人体坠落的安全措施,会造成高处坠落等伤害事故。

三、发电机、电气设备及其系统主要有害因素分析

1.工频电场有害因素分析。电厂高压电气设备运行时会产生工频电场,如果长期处于高磁辐射环境下,可能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2.化学品中毒危害因素分析。作业人员在电缆沟中进行施工、维护时,如果有毒气体聚积,可能发生人员中毒事故。在断路器中使用六氟化硫,在电离作用下分解产生有剧毒的高氟或低氟化硫,若密封不严,出现渗漏,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四、结语

通过对发电厂发电机、电气设备及系统进行风险辨识与分析可知,系统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触电伤害、雷电伤害、火灾、爆炸、高处坠落等;存在的主要有害因素有电磁辐射危害、中毒和窒息危害。电厂工程技术人员或者管理者以此为参考,在全面认知风险的基础上做到更好的防控风险。

参考文献:

[1]于立友,戚作秋,郝崑.电缆火灾风险控制[J].东北电力技术,2010,9:50-52.

[2]王雪杰,齐磊,于立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风险评估研究[C].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论文集,2014,10:35-37.

篇2

关键词:防城港;集中区域;定性;风险评估

一、引言

防城港地处北部湾北岸,是中国大陆沿海最西南的深水港,其东部为企沙半岛,西部为白龙尾半岛,湾口向南敞开,中间被渔澫半岛分为东西两个海湾。其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08°20′36″,北纬21°34′21″,东西两湾水域宽阔,纳潮量大,地形隐蔽,港池、航道淤积少。防城港渔澫港区位于防城湾内的渔澫半岛西南端,防城港现有的公用泊位、深水泊位及大型专业化泊位绝大部分集中在此,由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渔澫港区现已发展成为装卸各种散货、件杂货、集装箱、石油化工产品及其仓储、中转、联运的综合性港区,2020年,渔澫港区危险货物作业总量为4,696,782t,作业箱量为4,738个。为提高防城港渔澫港区危险货物集中区域安全运营水平,使防城港渔澫港区危险货物集中区域在生产运行期内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内,并得到持续、稳定、良性的发展,依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港口危险货物储罐安全管理的意见》(交办水〔2017〕34号)要求,“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每五年要组织专业机构对管辖范围内的港口储罐区等危险货物作业集中区域开展一次安全风险和应急能力评估,通过区域定量风险计算,确定安全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并在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时严格把关。区域风险评估结果要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抄送安送安监、消防、规划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要求,对防城港渔澫港区危险货物集中区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二、危险货物集中区域

1.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华南经济圈与西南经济圈、港澳台经济圈与内陆经济圈以及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出海的大通道,是沟通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是广东省等沿海发达地区通往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大西南省区的必经之地,也是大西南地区唯一具有水运出海口的省区。防城港市东与钦州市相邻,南濒北部湾,西与越南交界,北与上思、宁明县相邻。防城港是我国20个主要枢纽港之一,全市陆地边界103km,大陆海岸线210.54km。渔澫港区由第一作业区至第六作业区、以及马鞍岭作业区组成。港区规划岸线26,992.6m,其中深水岸线21,651.6m;布置84个100~200,000t级生产性泊位,其中深水泊位73个;陆域面积2,691.2hm2;年货物通过能力23,768万t、年旅客通过能力260万人次。2.自然条件防城港属于亚热带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高温多雨干湿分明。防城港气温具有明显的年度变化周期,每年1~7月气温逐月上升,以7月温度最高,8月至翌年1月各地气温逐月下降,以1月温度最低,该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该港区属季节性地区,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季节是南北风向转换季节。雾在一年四季均有出现,多发生在冬春两季,夏季雾出现机率最小。该地区灾害性天气主要为台风,暴风,强冷空气。该港潮流类型以全日潮流为主,仅在小潮期间出现不正规半日潮流,潮流在海流中占主导地位,拦门沙以外开阔海域潮流具回转流性质,主流线与潮波传播方向一致,流速小。防城湾位于钦州背斜东南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线呈NNE-SSW走向,皱褶和断裂不发育。暗埠江以东为滞留系黄褐色砂岩,灰绿色千枚状页岩,微变质页岩夹砂岩薄层。暗埠江以西为侏罗系底层,下部为砾岩,上部为紫红色砂岩、页岩。在低洼地、海滩为第四系淤泥、粘土、砂和卵石覆盖。3.集疏运条件(1)交通运输条件钦防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直达港口,与西南出海大通道相连,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钦州至崇左高速公路也经过防城港市上思境内。境内有南防铁路,铁路经南防线、钦北线、黎钦线、南昆铁路、湘桂铁路等与全国铁路相联。港口现有码头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2个,拥有20万t级矿石码头和西部地区唯一的专业集装箱码头等一批现代化大型港口设施设备,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200多个,设计年吞吐能力达10亿t。(2)防城港航道与锚地概况防城港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湾,整个海湾由南北走向的小岛渔漫岛分割成沿防城江主流深槽的西湾和沿暗埠江深槽的东湾。防城港域规划以下8个港外锚地和1个港内锚地,面积509.9km2。

三、危险货物集中区域辨识与分析

1.危险货物品种及数量分析危险货物集中区域涉及危险货物主要为柴油、汽油、燃料油、甲醇、乙醇、浓硫酸、液碱、磷酸、沥青等。防城港危险货物集中区域内柴油保守储量为70,000t,汽油保守储量为80,000t,燃料油保守储量为10,000t,硫酸保守储量为95,000t,液碱保守储量为75,000t,甲醇保守储量为12,000t,乙醇保守储量为6,000t,磷酸保守储量为20,000t,沥青保守储量为15,000t。根据《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及《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对危险货物集中区域各企业的易制毒化学品进行辨识,结果表明,集中区域涉及易制毒化学品为硫酸。2.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港口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是指参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标准辨识确定,港口区域内储存危险货物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港口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交水发〔2013〕274号)明确规定,“港口经营人应当对本单位的港口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并确定重大危险源等级,港口重大危险源按照其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本报告根据该分级方法,进行危险货物集中区域重大危险源分级。防城港渔萬港区危险货物集中区域分3个部分,在第1集中区域内,存在2个重大危险源,分别为汇通物流的12罐区和13罐区,经评估计算,12罐区和13罐区均为一级重大危险源。第2集中区域内储存货物主要为磷酸、硫酸、液碱和沥青,均不属于重大危险源辨识范围的危险化学品,因此该区域不存在重大危险源。第3集中区域内,存在石油化工的1-6#罐组构成的罐区1个重大危险源,经计算,石油化工罐区属于三级重大危险源。3.自然环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风是影响船舶靠离泊作业安全的主要因素,船舶靠离泊受风的影响较大。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寒潮)形成的风暴潮可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会给海港带来灾难性影响。地震除了对港区码头建筑物、地面造成破坏,对相关设施如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造成破坏外,对港区码头生产装置、设备、输送管道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地基沉降对码头、储罐区的建(构)筑物、储罐、介质输送设备和管线破坏性极大,可以使装卸设备、储存设备倾斜、介质输送管道断裂,造成可燃液体泄漏起火,以致酿成重大事故。浓雾将对船舶航行、靠离码头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小型船舶,遇雾或雨等视线不良的天气时,极易误入码头作业区而与其它船舶发生事故。4.作业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1)靠离泊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船舶靠离泊安全是码头安全运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船舶在靠、离泊和系泊过程中,会对码头产生撞击、挤靠、摩擦等作用。因船舶靠离泊不当或操作不当,或配合失误,或因水文气象条件不良等原因,造成船舶与船舶、船舶与码头相撞,对码头、船体以及码头面、装卸设备与设施产生影响,使船舶和码头遭受损坏。(2)危险货物装卸、储运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区域内以装卸、储运液化烃、油品和液体化工品为主,它们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易扩散、流淌、易产生静电、易受热膨胀等特性。当满足引发火灾爆炸事故三要素等必要条件时,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液化气体管线、氮气储罐和管线等属于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超压使用、强度降低、外力破坏是发生物理爆炸的主要原因。液化气体管线的金属材质受到内部介质和外部盐雾、水汽腐蚀的影响,在内外表面形成不均匀的凹坑,严重时腐蚀穿孔,引起危险货物泄漏;此外,电化学腐蚀会影响储罐和容器的结构强度,不但缩短其使用寿命,还会因强度降低引起物理爆炸。还可能会导致中毒窒息、化学灼伤(灼烫)、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触电、高处坠落等事故。

四、定性风险评估

1.集中区域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安全评估集中区域内的码头、储罐区与相邻居民区保持了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的安全距离,但若码头、储罐区发生火灾爆炸或危险货物泄漏,可能会影响到居民区。反之,若居民区发生火灾,或燃放鞭炮,也可能引发码头、储罐区的火灾、爆炸事故。集中区域内的码头、储罐区与相邻道路保持了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的安全距离,但当码头、储罐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可能影响到相邻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或过往行人。反之,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或过往行人不安全行为,如抽烟、燃放爆竹或车辆发生撞击事故,可能会威胁到相邻码头、储罐区的安全。集中区域内的码头停靠的船舶、储罐区在装卸、储存、输运危险货物过程中,一旦发生运送危险货物的船舶或储存在储罐区中的液体化工品等危险货物泄漏事故,可能会流入港口海域,轻则对港口海域造成污染,重则可引发火灾爆炸事故或人畜中毒事故。若运输危险货物的船舶在靠、离泊过程中发生船舶起火,则可能引发码头的火灾、爆炸事故。2.集中区域总体布局安全评估集中区域内的码头、储罐区之间,虽保持了一定的防火距离,但若码头或储罐区发生火灾爆炸,则可引发多米诺效应,使相邻的码头或储罐区相继起火爆炸,从而使火灾爆炸事故进一步扩大。危险货物集中区域总体布局合理,并符合港口总体规划。危险货物集中区域中汇通公司的库区、牛头油库、0#泊位102#堆场和103#堆场等危货库区在地理位置、布局、罐区设置、防火距离等方面符合《海港总体设计规范》(JTS165-2013)、《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14)等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布局合理。牛头油码头、渔澫港区0#泊位和渔澫港区东湾液体化工码头等码头区域总平面布置基本符合《海港总体设计规范》(JTS165-2013)、《油气化工码头设计防火规范》(JTS158-2019)、《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布置设计规范》(SH3012-2011)及《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等标准规范的有关要求。3.集中区域集疏运条件安全评估评估认为防城港渔澫港区危险货物集中区域的水路、公路、管道以及铁路设置能够满足危险货物作业企业的进出港及港区道路集疏运的生产作业需要。但是,随着港区内货物的集疏运量的增长,港区道路上的车辆也会相应增长,加之社会车辆的增多,导致车辆行进缓慢甚至堵塞,此时,一旦港内危险货物作业企业发生事故,救援车辆无法进入现场施救,会造成事故波及范围扩大,增加救援难度。如果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在道路拥堵的时候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事故,会对周边的社会车辆造成严重破坏,导致伤亡人员增加。

五、总结

篇3

关键词:地铁安全运营;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引 言:现代都市中地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因此,分析地铁运营事故的影响因素,制定预防事故相关对策以及突发事故后的救援措施,对于改善地铁运营的安全现状,预防事故和降低事故损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地铁运营安全

地铁运营安全不仅涉及人、车辆、轨道等系统因素,还受到社会环境和列车运行相关设备(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因素的影响。要做好地铁运营系统的安全评价,首先就要确认危险源,为第二步评价危险度作好准备。

2 危险源及构成要素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通过以上对危险源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就要从消除、控制地铁运营系统中的危险源做起。在地铁运营系统中,需要从人、机、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做好对地铁运营安全影响因素的辨识。

3 地铁运营系统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地铁事故的分析研究,可将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因素归为以下四类:人为因素、系统因素、管理因素、社会因素。

3.1 人为因素

由于乘客和工作人员不遵守规章制度或者疏忽大意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发生事故后,地铁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不当也会使事故后果进一步扩大。导致地铁事故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

(1) 火灾

乘客违章携带危险品上车,乘车时常违章吸烟且烟蒂处置不当。另外,恐怖袭击、人为纵火、爆炸等都是引发火灾的原因。

(2) 相撞事故

处于高速移动状态的列车,伴随着高风险,一旦瞬间的设备异常或人员违章操作,可能造成撞车危险。

(3) 拥挤

车站内乘客密度过大,超出了各种设备的设计负荷;在大客流的情况下,站台一般十分拥挤,乘客被挤下轨道的事故时有发生。

(4) 不慎落入和故意跳入轨道

长期以来,因人员跳入地铁轨道,造成地铁列车延误的事件屡次发生,短的1-2min,长则3-5min。而地铁列车一旦受到影响,不能正点行驶,势必影响全局,就需全线进行调整。不仅影响当时列车上的乘客,而且使整条线路甚至其他轨道交通线路上的乘客都可能被延误,造成事故或打乱列车运营时间。

(5) 恐怖袭击

针对地铁的恐怖袭击威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爆炸活动;b、生化及放射性恐怖袭击;c、纵火。此外,也可能利用地铁安全措施不完善、阻塞轨道制造混乱等手段发动突然袭击。

3.2系统因素

地铁一般都是采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由于设备的状态不良等原因造成的事故也是非常多见的。一般来说,设备因素主要有车辆因素、轨道因素、供电因素和信号系统因素等。

(1) 火灾

地铁车辆、供电设备、机电设备内存在的大量电气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导致地铁火灾事故;车站、列车内的建筑装饰材料、广告牌等为可燃材料,遇火可能会发生火灾危险。

(2) 地铁列车脱轨

线路设计或铺设不合格,道岔伤损、轨枕伤损、道床伤损、接触轨伤损、钢轨锻炼等均可能导致列车脱轨;列车超速、列车走行部件发生故障,可能导致列车脱轨;地铁轨道周边物体侵入运营线路,如电缆伪装门堕落、抹灰层脱落和异物侵限,也可能引起列车损坏、列车倾覆、列车脱轨等重大、特大安全事故。

(3) 供电停止

地铁列车、线路设备等存在老化或不良现象,这些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导致停电。

(4) 触电伤害

地铁电动车辆、地铁变电所、配电室、电缆、三轨以及风机、水泵等设备由于设备缺陷、设计不周、防护不当等技术原因可能导致触电伤害。

3.3管理因素

对员工业务进修学习督促不严、安全教育不够,员工危机意识淡薄,常会引起可避免事故,如调度错误,供电停止,信号系统不畅。此类事故往往是由于工作人员在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理不当而使得事故进一步扩大,地铁公司应该加强员工的基本能力训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3.4社会因素

地铁车站及地铁列车是人流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爆炸、毒气、火灾等突发事件,将造成群死群伤或重大损失,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近年来地铁接连不断地发生爆炸、毒气、火灾等社会灾难。

4 加强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具体对策研究

4.1 强化对乘客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1) 从乘客方面来说,乘客的素质对地铁安全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地铁安全运营管理方面,我们首先应该强化市民的安全地铁乘车教育。地铁公司可以组织地铁安全知识巡讲,让乘客懂得如何乘坐地铁安全出行。另外,还要加强对乘客在紧急情况下逃生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乘客在遇到危险事故时,出现慌乱或者无法自救而造成的重大的人员伤亡了。

(2) 从地铁工作人员方面来讲。地铁工作人员对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地铁安全、高效地运行,地铁公司一定要重视对地铁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要让地铁工作人员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运营准则,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4.2 完善地铁运营风险管理软硬环境

这个方面主要是针对地铁站或者地铁列车本身而言的。要保证地铁的安全运行,就要提高地铁列车以及地铁站控制系统的各种硬件基础设施,保证地铁控制系统、地铁列车、地铁运行系统的正常、高效、安全的运转。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地铁运营企业结合国家的相关部门,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的技术标准来安装、运营相关的硬件设施,增强发现各种风险的能力。另外,作为地铁运营企业还需要保持高度的事故安全的警惕意识,努力营造出一种“时时、事事、人人关注地铁风险”的氛围,为风险管理提供环境支持。

4.3 保证地铁站完善的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

地铁站是一个人口密集、人口流动量极大的地方,为了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地铁公司要安装包括乘客、设备、隧道等监测指标在内的风险监控体系。这样地铁安全管理者就能及时的观测整个地铁运营情况,并能及时的发现不安全因素并进行排除,避免留下安全监控的“死角”。另外,地铁站还需要安装安全事故风险预警系统,这样就能及时的发现可能潜在的危险,一旦系统监测到某一类事件,系统就会自动进行安全预警,从而帮助地铁公司及时的排除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铁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污染等众多的问题,对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就需要我们始终将保证地铁的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视保证地铁的安全运行与同生命, 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提高和完善抗灾能力, 确保乘客的安全,最终确保地铁运营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为为.地铁运营事故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6).

篇4

关键词:城市燃气 天然气 安全 管理

一、引言

随着城市燃气在全国中小城市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城市燃气,城市燃气带来的安全间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一方面是冬季供应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冬季是城市燃气的使用高峰,而气源生产能力是相对稳定的,这造成各城市之间的供求矛盾,最终结果就是博弈能力差的城市的燃气安全无法保障;另一方面是燃气运营安全问题,尤其是用户不安全使用燃气,造成燃气泄漏导致爆炸的事件屡屡发生,据深圳市消防局统计,2012年1-5月份,燃气火灾占全市火灾总数的50%以上,前10个月,市民生活用气不慎造成的火灾占全市火灾总数的37%。燃气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社会的公共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各级管理层和用户自己高度重视

二、城市燃气事故因素分析

(一)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分类

城市燃气事故原因较多,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根据事故发生的必然性、随机性和可预防性,可将燃气事故分为不可抗力事故(自然事故)、随机事故和人为事故三大类。

(二)城市燃气生产系统各环节风险分析

城市燃气是高风险行业,城市燃气生产系统在上游采气、输送、接收、城网、用户、燃气工程等一系列环节中,都存在着各种燃气事故风险。目前,我国城市燃气的输送方式主要有管道气、车载气(压缩气和液化气)两种,其中管道气输送安全性能较高,但也存在发生事故、尤其是大事故的风险因素,据一项关于长输管道失效事故的调查,外部影响、焊接和材料缺陷、腐蚀等几大因素是长输管道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管输气也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

1.车载气风险因素较多,一方面是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燃气泄漏和爆炸,由于车辆运输比较灵活,可控性较强,因此关于事故、尤其燃烧爆炸事故报道较少。

2.燃气接收站场。这里主要是各城市的接收门站、卸气站的接收、调压、净化、输配等工作,主要风险是设备安全和违章行为,容易发生随机事故和人为事故,因此必须要加强设备管理和站场反违章标准化建设。

3.城网系统运营。城网运营安全是高压、次高压、中压管网、阀井、加气站和调压设施的安全,主要风险是城市改造机械开挖、焊接和材料缺陷、管道腐蚀老化、维护操作不规范不到位。

4.燃气工程。主要指燃气公司在燃气设施安装、带起开口作业、置换等重要施工环节。主要风险是设备材料质量缺陷、施工人员违章作业。

三、城市燃气使用安全措施

(一)加强宏观调控,确保供配输送安全

对国家而言,要在全国统一规划和完善天然气输配管道网络,在各大重要区域秘密建立区域供气储备保障中心,大量储备CNG、LNG、LPG等多种形式的气源,同时对一些成本高、气源难以保障的地区要限制保障要求高产业的天然气开发,尤其是CNG车辆和医院等大型公共供暖产业开发要认真研究保障可行性,根据上游气源、城市人口、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鼓励多开发双燃料使用单位等“可中断供气”用户,完善多种类型能源保障结构,杜绝盲目“上项目、求政绩、求规模”的短视行为,从根本上降低供气产能不足造成的供气风险、市场风险和经济风险。

对于重要城市而言,政府要加强对燃气企业的管理力度,把城市燃气当成一至关重要的战略安全工作来抓,一是要建立多种气源并存的用气结构,减少对天然气的依赖度;二是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天然气储备库站,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燃管网建设和巡查维护工作,提高燃气事故的控制和保供能力,降低燃气事故带来的损失;四是加强综合能源需求侧管理,根据人口、经济等因素引导社会合理电、气、轻质油等多种能源;五是加大燃气管道抢修的公安医疗消防协同抢险能力,出台相关法律进行规范要求,形成完善的联动保障机制。

(二)天然气采气、输配、运营、工程企业安全管理

1.加强管理体系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力度,做到管理九项原则

①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②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③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④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⑤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⑥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⑦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⑧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⑨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2.加强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制。尤其对于居民区附近进行危险作业的单位,全员要签订严格的安全责任书,不出事重奖、出了事重罚,向当地政府安全部门备案,接收地方政府和本单位的双重安全监管。

3.加大“反违章”隐患排查整改力度,确保隐患整改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对“三违”行为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严厉查处,对举报违章行为兑现奖励,坚决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4.狠抓燃气工程“设计、材料、建设”一体化EPC管理,建立材料商和服务商市场准人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确保燃气设施的生产寿命和运行安全。

5.开展安全文化活动。通过多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培养员工安全环保理念,通过班前喊话熟悉和遵守各项安全规定,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用户安全用气教育,强制推行安全防爆措施

1.加强用户安全教育

燃气企业要和燃气用户签订安全用气合同,并发放安全用气宣传手册。定期对老用户进行上门安全教育,对新用户在办理使用手续的过程中对户主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利用节假日期间在城市商场、居民小区等人员流动量大地区做燃气市场和安全宣传。对CNG车辆、公福、工业用户要对操作维护人员进行定期安全和技术培训。

2.加强入户安全检查

燃气企业每年秋季和春季开展入户安全检查,重点检查燃气设施有无安全隐患以及操作维护人员有无相关操作证件,确保冬季用气高峰时期不发生安全事故。

3.强制推行安全防爆措施

国家要完善有关燃气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向用户强制推行安全防爆措施。加大用户私自改装燃气设施的查处力度。尤其是对CNG车气瓶和厨房燃气管道、阀门的私自改装,要坚决予以打击;推广居民燃气报警器,居民屋内燃气设施统一安装燃气报警器,遇到燃气泄漏能够自动切断,防止人为燃气泄漏引起的燃起事故;禁止无阻火器的燃气灶和非强排式燃气热水器的销售和使用,从根本上防止燃气灶事故和热水器窒息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一、意外保险市场潜在需求量大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研究性杂志《西格马》的统计,2004年全球共发生332起重大灾害事件。其中,116起为重大自然灾害,216起为重大人为或技术性灾害。这些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许多人员在事故中死亡和失踪。这其中,仅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就死亡和失踪了28万多人。2004年中国内陆地区发生重大灾害58起,造成经济损失31.6亿美元,人员死亡或失踪1080人。频繁发生的重大意外事故不仅给所有人一种风险警示,而且也给国内保险市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

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公司战略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强调较高的权力集中度、较高的资源共享程度、标准的运作流程,要求组织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相对灵活,权力集中度较低,部门间横向协调能力较强,组织结构设计注重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保险公司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和手段。保险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保险核心运营系统、数据集中、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为保险公司实现集中化、标准化、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外部技术手段。

(三)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

保险行业属于受政府严格监管的行业,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行业监管政策的规定和要求。母公司或大股东是另一类具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母公司或大股东的资源和偏好也会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

参考和借鉴同业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通常做法。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为行业内公司所普遍采用,并被长期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一般而言,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之中。

三、寿险风险因素

实际上是指可能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因为人寿保险是针对死亡率的,所以很多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在承销将不被考虑。只有在设定的各种因素,并综合平衡的最终决策承保条件。这些因素通常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医疗、自然和个人等。具体说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生理年龄

年龄是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在3岁以前和50岁以后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二)性别

性别是仅次于年龄因素。一般来说,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始终高于男性。此外,男性社会交往频繁,从事危险行业比女性更多,也更富有冒险精神,因此,男性事故率远远高于女性。

四、人身保险案例

赔案背景:2003年11月3日凌晨4时许,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广东路街道宣亭村一栋八层四合院佳居楼发生特大火灾。火灾是从一楼仓库引起并迅速蔓延的。衡阳市消防支队160多名官兵接警后,先后调集了4个公安消防中队、4个专职消防队16台消防车,200多台消防战士赶赴现场进行灭火救援。广大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和民兵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全力扑救,千方百计切断火源,逐户逐人组织疏散。经过近3小时的奋力扑救,大火得到控制,楼上及周边楼宇居民94户412人全部安全疏散,无一人伤亡。8时30分左右,大楼西北部分突然坍塌,衡阳市消防支队政委张成等20名消防官兵壮烈牺牲,多人负伤。

赔付情况:由于2003年4月份,湖南省公安厅为全省5万多名公安统一投保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火灾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迅速启动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在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营救和理赔查勘,并立即成立“11·3”火灾事故保险理赔专案组,现场办公,全天候提供保险理赔受理、咨询服务。2003年11月11日,保险公司在向“11·3”火灾殉职消防官兵家属支付了320万元保险赔款后,同时捐款280万元。一边是可敬的消防官兵为了人民的安危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生命,一边是可爱的保险人慷慨解囊奉献爱心,“11·3”衡阳火灾赔案成为新世纪最感人的团体保险赔案。

五、加强团体人身险核保管理

(一)建立培训认证体系,团体保险业务对承保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和认证体系,完善保险专业培训。将基层公司核保权限和承销人员水平挂钩,有助于金额风险和风险相匹配的分析能力,并能体现其价值。

(二)制定和实施和团体人寿保险承保的业务匹配的前置系统,实施差异化。团体寿险客户千差万别,承保条件(率、特别协定、除外责任)可以协商。因此,在早期阶段与客户沟通的人员应参与承销,制定相应的数据采集方案,对客户风险做出全面分析,进行风险预警,提出风险控制对策。当然,可以根据风险程度的大小,纵深发展,但承保前必须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等到后续阶段再由承保风险控制,基本上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不同的机构、业务结构、市场竞争和经济文化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时期,公司的经营策略、营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集团人寿保险承保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差异化的承销方案。

(三)保险和再保险核保机制相结合的制度,有效地防止灾难保险公司及其所辖机构应当承担赔偿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尤其是保险公司实行短期险赔付率,费用和成本率捆绑考核情况,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伤害保险,可导致分支经营因巨额赔偿而产生大的波动,保险公司应建立内部机制,即他们的上司建立保险基金,超过一定数额的赔偿由母公司承担。当然,对于超过保险公司整体承受能力的高风险业务,仍然需要通过再保险来转移风险。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信息,建立风险分析系统,采用智能化核保,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统计方法,该集团人寿保险承保必须考虑所有的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行业、集团的规模和覆盖面、职业、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安全责任类型、数量、免赔额、报销比例、过去的事故率和损失率、其他因素等潜在风险的影响程度,建立一整套集团人寿保险业务风险分析系统。

六、结束语

保险通过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分散社会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洪涛,庄作瑾.人身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文辉.中国人身险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伍少奇.论团险市场开放后中资保险公司的挑战与对策[J].上海保险,2005,9.

[4]刘力行.困扰团体保险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J].保险研究,2005,4.

篇6

[关键词]原油;集输站;安全;风险

中图分类号:TE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094-01

一、风险管控的定义

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利用风险分析与评估等方法辨识系统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或称为危险、有害因素等,对发现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义、分类和说明,并采用危险预先分析、事故树等方法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或结果进行分析,定义出危险有害因素的等级,制定预防或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不断跟踪监控其措施实施效果并进行效果评价,从而进一步循环,逐步实现对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与消除。LEC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该方法用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风险分值D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二、风险管控内容

风险管控的内容包括:危险有害因素分析、风险评价、危机预警与风险干预、应急救援和安全监督与管理等。实施风险管理尽量使风险处于受控状态,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安全监督管理对策和培训教育等手段,降低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各类损失,保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三、影响原油集输站库安全生产的因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从人的心理状态出发,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有意不安全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违章行为,如酒后上岗,在防爆区域内使用非防爆设备等。无意的不安全行为指非故意的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加以纠正。主要表现为: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欠缺,执行操作和工艺纪律不严。具体有:一是操作错误,忽视安全警告,如各类油泵的维护保养,没有按照先停机再保养要求,造成机械伤害,站内储罐倒换时,闸门倒换没有按照程序开关,造成管线憋压刺漏等;二是使用不安全的设备或不安全地使用设备,如在防爆区域内使用非防爆设备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或使设备超压运行造成的设备损坏等事故;三是站库巡查时走、攀不安全位置,如巡查时图捷径攀越管线造成摔伤等;四是不按规定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不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高空不系安全带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等。

2.物的不安全状态。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从能量与人的伤害间的联系所给予的定义。如果从发生事故的角度,也可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看作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站库设计时因地理环境限制造成设计上的缺陷,设备设施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安全附件不全。具体有:一是因地理环境因素,造成站库的防火间距不够,布置格局不合理;二是站库设备设施本身存在的缺陷,如站内使用的各种泵类,电机与泵联结旋转部位没有防护罩,阀门选型不对等;三是站内设施的腐蚀造成集输管线、上罐梯子、储罐顶部强度降低,易造成穿孔、坠落事件;四是安全附件不全或失效。

3.生产环境的影响。生产环境中的温度、照明、振动、噪声、有毒有害有腐蚀物质等不但会影响人在作业中的工作情绪,超过人能接受的环境条件,还会导致人的职业伤害。主要表现为:一是站内照明不能满足员工操作需要,强光使人眼出现疲劳与目弦,昏暗或过于暗光,不但使人眼出现疲劳,还可能导致操作失误,甚至发生事故;二是各类泵产生的噪声、振动损伤人听觉、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有损人的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影响生产安全;三是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直接产生危害,长期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中,导致急慢性中毒或职业病。

4.安全管理缺陷。站库岗位的设置合理性,人员素质的配备适应性、制度建设与执行到位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岗位设置和岗位责任划分不清,形成管理死角;二是技术性强的岗位上,员工操作技能等级不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难以应对,由事件变为事故;三是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程序等文件编制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对实际工作无指导,难执行;四是站内的安全活动和安全教育不到位,不能使员工及时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始终保持安全警惕性。

四、实现油气站库安全生产的对策

1.认真开展好站库安全活动,提高人的安全意识。人既是安全生产的实现者,也是安全生产的受益者。如何提升人的本质安全,结合站库油气生产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一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通过定期的站库安全活动,及时宣传安全形势和上级安全精神,让职工进了站库门牢记安全弦;二是在站库显目的地方,张贴些安全文化警句、短语,在关键装置与危险区域悬挂安全提示卡,通过强化训练与物的视觉影响使职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升。

2.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安全技能是职工对岗位操作规程的掌握程度、操作熟练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总和。必须通过操作技能的培训,预案演练、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的培训来达到安全技能的提升。

3.完善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实现管理无缺陷。目前油田企业均实现了HSE管理,油气站库建立一套完善的HSE管理体系文件是非常有必要的,要结合站库的特点,认真编写好两书一表,作为HSE工作的指导,根据风险识别编制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程序等制度文件,严格执行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4.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消灭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坚持岗位日检查、班组周检查、站库月检查制度,通过逐级检查及时发现站库设备设施、生产运行、环境状态等影响安全的问题,检查岗位员工执行操作纪律和工艺纪律的情况。

5.组织开展风险识别与制定管控措施。坚持每半年对油气集输站库的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操作程序进行一次风险识别,对新增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设施,要及时组织风险识别,制定管控措施,使职工既要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又能从容控制住风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位移监测;应力-应变监测;管道健康监测平台

我国经济发展使得能源需求量逐渐增加,能源关系到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为了保障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有效供给,国家建设了大量的管道,但管道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如地灾影响破坏、人为破坏、机械施工破坏、极端天气影响、自身腐蚀等[1]。我们必须对此类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做到提前预警,在线监测,尽早管控,从而保障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红河油田原油集输管道位于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环境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降雨相对集中,尤其在雨季,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山洪泥石流灾害极易发生。形成的滑坡体和泥石流极易对原油集输管道造成冲击,导致管道发生变形断裂,从而引发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爆炸、污染当地生态环境等安全环保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西气东输管道深圳12.20”滑坡灾害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2]。为有效管控地质灾害影响下原油集输管道风险,本文提出采用滑坡位移监测、管道应力-应变监测、土壤水量水份监测、原油泄漏监测等多技术手段,研究风险监测预警技术,为地质灾害影响下管道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保障原油生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

1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分析

1.1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包括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诱发因素分析可以分为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土壤荒漠化、降水侵蚀等,对原油管道造成的潜在风险包括管道暴露、管道变形、管道腐蚀等,直接降低了管道的使用寿命,间接引发管道破裂、原油泄漏,最终影响管道安全运行,破坏生态环境[3]。

1.2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建立特殊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专家分析制度。当埋地管道上方山体发生滑坡险情后,管道企业第一时间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管控措施;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控部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指挥部,召集地灾管控相关专家召开应急抢险会议,分析相关信息,供当地政府和应急指挥部决策参考。

1.3建立企地联动机制

地质灾害涉及到山体滑坡、泥石流、大气降水、地震、降雨和融雪、第三方作业等方方面面,在应急处置和事故救援过程中涉及到应急、消防、公安、医疗等众多部门,需要各企事类单位、各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只有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单位整体联动、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管道运行造成的损失。

1.4形成监测预警体系

[4]随着国家“科技兴安”、“科技强安”政策的不断落实生效,运用安全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类监测预警体系正在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针对特殊地区的特定地质灾害,运用监测预警技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能够从技术手段更加准确、及时、有效地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测预报,第一时间将事故灾害消除在萌芽状态,为政府和企业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原油管道风险监测预警技术

2.1地表位移监测技术

采用GNSS自动化监测方式(图1),对埋地原油管道上覆地表沉降和山移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其工作原理为:各GNSS监测点与参考点接收机实时接收GNSS信号,并通过数据通讯网络实时发送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服务器GNSS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差分解算出各监测点三维坐标,数据分析软件获取各监测点实时三维坐标,并与初始坐标进行对比而获得该监测点变化量,同时分析软件根据事先设定的预警值而进行报警。

2.2管道应力-应变监测技术

管道应力应变是管道在风险状态下受力的综合表现,监测用以反应管道的力学安全,从而判断地质灾害影响下管道的形变情况,做到及时预警(如图2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在原油管道表面设置两个支点,固定钢弦,在电流流通过电磁线圈所产生的短脉冲作用下,沿磁场方向发生振动;当支点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时,钢弦的张力与振动频率也随之变化。监测传感器通过把构件表面或内部的应变转化为钢弦的工作频率变化,从而实现对管道应力-应变的监测预警。

3技术探讨与前景展望

3.1技术探讨

不论是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管道腐蚀检测和监测、原油泄漏检测和监测,对于管道安全运行,能源经济平稳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检测方法很多,但存在一些共同不足:检测只能定期开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个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对管道进行实时在线连续监测,根据监测采集到的数据,定期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预防或减少管道失效事故的发生,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单纯某一种技术很难使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管道检测达到满意效果,不同的监测和检测技术应该互相补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来满足现场生产需要。

3.2前景展望

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发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13年10月1日,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地质灾害》;2019年12月30日,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签署联合共建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正式挂牌。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主要承担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政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工作。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不断重视以及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要的不断增大,国家和企业对地质影响下的原油管道的风险管控也在不断重视,各项监测预警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在各油气田企业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普遍。

参考文献:

[1]韩冷.中国石油长输管道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7.

[2]魏金洲.关于对天燃气管道安全运行保障措施的探讨[J].中国石油石化,2016(S1):140.

[3]陈俊文.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9(20):171+173.

篇8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新产品开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8

篇9

1.1国内外建筑施工安全现状

建筑业为事故多发行业,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各行业事故中,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排在交通业和采矿之后,位居第三[2]。我国政府在建筑施工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显著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然而,我国建筑业近年来的事故率依然偏高,其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在建筑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建筑施工安全问题也依然存在,在一份对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五个欧洲国家的死亡率统计中可以看出,建筑业的死亡率在众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许多大规模的工程,由此带来的建筑事故也是频繁发生。建筑业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施工事故造成的损失在工程建设投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英国,该数据为5.5%,而美国为7.9%。在中国,虽然尚未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现状分析,这一比例对比其他国家将会是只高不低[3]。

1.2国内关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与不安全是作为一对相对概念存在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通常指的是在建筑施工生产作业中发生的,违背施工人员的意志无法控制,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事件,具有危害性。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有许多种,以事故原因的构成为划分依据,可以将建筑施工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纳为:人为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缺陷以及外界变化的环境因素[4]。但是不论安全事故以何种形式表现,其背后总是隐藏着相关工作人员的麻痹大意,存有忽视安全的侥幸心理。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类型主要是: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和触电五类,如图1所示。

2福建省建筑安全施工因素分析

2.1福建省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中由于各种不安全因素,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其中,坠落意外、施工机械事故、物体打击、触电火灾和坍塌等是主要出现的事故类型[4]。针对安全防护、货物搬运安全等项目,以福建省内主要城市的工程项目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以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5]为设计依据,选取基础施工,防火防电等五类施工中常见问题作为调查内容。问卷调查结果得分较低的项目就是目前做得不到位的项目。在所进行的五类现状的调查中,安全防护现状调查中的“高空作业没有佩戴安全带”这个现状得分最低,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这表示在福建省内对于高空作业的安全措施做得不到位。而从图1也可看出高空坠落在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中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

2.2福建省建筑安全施工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对福建省内一些主要城市中的施工项目进行实地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建筑工程项目所表现出的不安全现状,排除人类的意识的麻痹大意或者其他意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建筑安全事故,建筑项目中存在的这些不安全因素就是诱发建筑安全事故的客观原因。从客观的不安全因素出发,利用专家调查法,通过向有经验的专家咨询、调查,筛选不安全因素的方法,从调查获得的六项不安全现状出发,归纳总结,探索出类发生频率较高的建筑安全事故:坠落意外、土方塌方、物体打击、建筑机械、起重机事故、爆炸火灾、触电、货物搬运。针对以上八类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及其可能诱因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在福建省内的一些工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上建筑安全问题在福建省内主要由何种因素导致。比如安全坠落这类建筑安全事故的诱因如表1所示,从表2的调查结果可知,安全坠落事故主要原因是“高空作业未有适当的防护措施”。结合两份问卷的调查结果,采用美国格雷厄姆提出的作业条件(环境)危险性评价的LEC方法分析某一种状态的危险程度,建立危险等级。举例分析,结合表1中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高空坠落”这一个事故发生的危险程度。D=L•E•C。其中,D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为发生事故或者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表3为根据D的不同取值所对应的危险评价。分析两份问卷的调查结果,建立危险等级,可以确定L=6,E=6,C=15。“高空坠落”这一个事故发生的危险程度:D=L•E•C=6×6×15=540。所以这个项目就是属于极其危险的项目,不能继续作业,需要改,不然有很大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降低企业效益。

3改善福建省内建筑安全施工的建议

3.1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为保证有关部门人员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在岗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生产教育,使其提高安全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以降低事故发生率。施工一线人员如起重信号工等特种工作人员,必须在国家的有关规定下接受必要的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明之后方可上岗作业。施工监理人员必须由监理单位制定出统一的标准以及监理程序并严格执行,提高安全监理水平。

3.2规范施工操作

施工安全重在预防,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的法规制度和规章,使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7]。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现行的施工安全规范,包括《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范。营造良好的生产氛围,防范于未然,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必须贯彻落实安全生产。

3.3完善政府监管职能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生产,按照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建筑施工安全工作机制。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应改进安全监管方式,加大相应的执法力度。在施工资质的招投标监管环节以及审查环节严把建筑企业市场准入关。逐步建立并健全安全巡查制度,对于重大事故的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必须严肃查处,迫使各方责任主体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使政府的监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4结论及展望

篇10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体系;化学

近年来,因化学因素导致的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不断递增,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发生在2015年的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案,共发现遇难者165人,住院治疗233人,累计出院565人。高校等重点实验室火灾化学品爆炸事故也不断攀升,2015年12月清华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一名实验人员死亡;同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储气瓶爆炸事故,导致一名研究生死亡,4人受伤;成都一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实验大楼发生火灾,继而引发连环爆炸,至少有4间实验室被烧毁。根据有关资料总结目前实验室常见的事故对象包括危险试剂、危险作业处置不当、事故灾害处置不当等。在这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试剂是乙醚、四氢呋喃、过氧化物、金属有机试剂、金属粉末、黄磷、二硫化碳、汽油、有机溶剂、硝化物、有毒有害气体;同时在涉及高温高压、明火、蒸馏等操作时都易发生事故。

实验室检测/校准工作,有一定的科研性属性,其具有试验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带来的风险也相对较高。目前,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认可的检测/校准/医学实验室近10万家,涉及实验室工作人员近百万人,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意识到,在确保实验室检测数值精准以及量值有效溯源的过程中,忽略了一项最为重要的项目,就是贯穿实验室人、机、料、法、环整个体系的安全问题。

目前未形成系统的检测实验室安全标准(针对检测实验室的国家标准),只有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781《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和GB/T24777《化学品及其危险性检测实验室安全要求》等)国家参鉴澳新AS/NZS2243系列标准,出台了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检测实验室安全系列标准,针对管理体系的14个要素与GB/T27025管理要求要素基本对应,4.9、4.10、4.11要素根据安全体系需要做了调整。此次安全体系的建立其标准框架结构与GB/T27025完全一致,引入了国内安全管理规定,对应急准备和响应以及安全检查和不符合的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当发现实验室所进行的活动存在安全不符合因素时,应立即停止并即时采取改进措施,以及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系列标准为检测实验室提供安全运行的管理要求、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通用安全程序、预防措施、安全操作要求、建议和信息等,其运行适用于检测、校准和科研实验室,标准的主题结构与GB/T27025兼容,是实验室最基础、最重要和应用最广的标准,二者兼容体系可快速集成,有利于与实验室认可相衔接。本系列标准将成为国家标准检测实验室领域的细化要求,注重了系统性,将为实验室提供全面的安全管理和安全运行指引。GB/T27476.5是安全系列标准中化学因素的指导性文件,与GB/T27025标准有一定的对应性,参照如下:

表一 GB/T27476.5与GB/T27025体系要素对比表

一、实验室安全体系化学因素分析

控制实验室化学危险因素,主要是控制着火源,着火源是指能够使可燃物和助燃物发生燃烧或爆炸的能量来源。这种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还有电能、机械能、化学能、光能等。常见的着火源主要有以下七种:一是明火。如酒精灯火焰、煤气等火焰、电气焊明火等。二是高温物体。如点燃的烟头、发热的白炽灯、蒸汽管、暖气管等。三是电热能。如各种电热器具发热,电弧、电火花、静电火花、雷击放电产生的热等。四是化学热能。经过化学变化产生的热能。如燃烧生成的热,某些有机物发热自燃,化合物分解放出热等。五是机械热能。由机械能转变为热能。如摩擦热、压缩热、撞击热等。六是生物热,如微生物在新鲜稻草中发酵发热等。七是光能。由光能转变为热能。如日光聚焦等。

不同类的危险化学品混合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危险化学品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不利后果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时,一般认为这些化学品彼此不相容。不相容化学品混合后,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主要包括:大量放热、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产生有毒气体;产生易燃气体。此外,危险化学品也可能与包装容器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彼此不相容,从而会降低包装的强度甚至使得包装破损,导致内容物泄露,发生事故。如某些对金属具有腐蚀性的物质装在了普通钢桶内,就会腐蚀钢桶,极易造成泄露。

二、化学实验室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实验室应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应以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工作区域内烟雾及粉尘的产生,减少潜在的事故的发生为原则。可采用大量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化学品使用风险,这些控制措施适宜合适、并与所使用的化学品及其处理方法相适应。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如下几种:一、风险的消除或替代,如使用不同的过程或使用不同的化学品;二、技术控制,如隔离或通风;三、管理控制或编制并执行处理程序;四、个体防护装备,使用个体防护装备是效果最小的控制措施,但仍应注重护目镜和实验室服装等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因为这是最普遍的二次控制措施。在使用这些控制措施时,应注意适当的规定以保证这些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要求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能力和资格,检测及辅助工作应经过授权,如维护清洁工作,维护清洁工作应以本实验室内人员为适宜。实验室应该建立有效的人员培训能力识别以及考核机制,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四、化学实验室危险源辨识

化学实验室危险物品的识别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物质特性可以从危险品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中获得,进行危险品的危险、有害性识别与分

析时,危险品根据国家标准可分为九类;对于工艺检测过程以及设备或装置进行危险源识别,要看其是否满足检测的需要,是否由专业有资质的厂家生产,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及使用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或许可证。是否具有必要的安全措施。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特性、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条件、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能量与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危险源的辨识方法有询问交流、现场观察、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法、风险矩阵法、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事件树分析法(ETA)、故障树分析(FTA)。

五、化学实验室危险源控制

危险源控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技术控制、人为控制和管理控制。一、技术控制:就是采用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有消除、替代、隔离、通风、防护、监控等。二、人行为控制,即控制认为失误,减少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控、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无知,粗心大意,遗忘,厌烦,懒散,疲劳,紧张,忙碌,工作没有秩序,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用品失效。三、管理控制,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则制度,明确责任,定期检查,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等。

六、总结

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化学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和控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实验室应有效识别化学危险因素,对其采取必要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实现动态更新,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刘锡建,徐菁利,唐博合金,燕方龙,肖稳发.化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05)

[2]王杰,刘晓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与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3)

[3]杨雅新,田涛,杨军,刚健,高东奎,刘永虎,任浩杰,苏显屹.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13)

[4]阿克木・色孜地汗.高校化学实验室污染控治及安全管理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6)

[5]李吉海.如何做好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J].化工管理.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