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现实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现“老有所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郑功成也提出养老保险要广覆盖多层次,应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来看待。[1]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部署,建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2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至此,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从2009年算起,到2012年7月1日,仅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9月底,全国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按时足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各级财政共拨付两项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超过1700亿元。全国有1.24亿城乡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地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经办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推进顺利、进展迅速、成绩显著,超出预期。中央建立这两项制度的重大决策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的衷心拥护。实践证明,这个指导方针是两项保险制度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政府的强力引导,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参保积极性,大大加快了两项保险制度全覆盖的步伐。
二、解决“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困难
现如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如果三农问题得不到充分地解决,就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所以中国政府有责任将三农问题至于重要的位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倾听农民心声,为农民谋生存谋福利。相信只要三农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中国的经济就可以更加轻松地不断发展。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持续而快速的增长,需要清楚出现三农困境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三农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政治经济不平等,在于当改革给人民带来公共选择的可能,即出现对利益集团压力做出反应的政治环境后,来自不同阶层和集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在二元结构中,城乡居民对政策安排的约束权数相差十分悬殊,市民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强度都远胜于农民,他们凭着政治压力上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而农民作为弱势集团则无力阻止那些对他们不利的政策出台,无法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上的城市倾斜政策,这就使失衡的二元结构不仅难以打破,反而愈加倾斜,城乡关系的变化愈来愈不利于农民。
虽然我国目前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取消农业税使农民收入有所提高,提高农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使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更多的保障等等。然而三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依然严峻,不容忽视。广大农民不仅在农村建设自己的家园,也用勤劳的双手建设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然而这种情形,导致了严重的效率损失。
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国民待遇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
三、居民养老保险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突出作用
肖严华认为应树立“人人有权享有社会保险”的基本理念,正确处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之间的关系,打破制度设计的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社会人群分割。[2]党和国家制定政策将“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无疑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为此,国务院陆续做出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重大举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更是使“老有所养”的目标得以进一步实现。虽然有学者也关注当前养老金制度存在设计缺陷,如刘钧发现中国的养老制度存在覆盖面低、统筹基金转移性差等问题。[3]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积极意义还是主要的也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首先,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按照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缴费方法,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对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贴,在农民60岁的时候可以领取至少55元的基础养老金(在一些发达地区和财政收入较高的地区基础养老金远高于这一数字),并按照渐进原则,逐步提高其待遇水平。
其次,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以农业促工业,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策略,加之城市居民有包括养老、医疗、生育等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居民在此方面的保障却极低或处于空缺状态的现实更加剧了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化,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看,1978年的收入比例为2.57∶1,此后成迅速扩大趋势,到2012年收入差距比例上升为为3.10∶1,若再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社会保障、福利和津贴的话,城乡差距会更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不但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助于将来实现城乡统一保障体系的链接,从而有益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一发展的社会经济目标。
最后,有利于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体系很不均衡,资本主要流向政府和企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跨入21世纪以来,我国GDP平均以8%的速度增长,而人均收入增长却远低于经济增长,收入低的现实难以产生与产品生产相符合的国内需求。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低迷、外部需求迅速下降的情况,扩大内需成为解决我国产品供应过剩问题的首要途径。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需求潜力是巨大的,但由于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养老、医疗、教育等)较大,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消费能力。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这一民生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无疑会有助于降低他们对未来养老的担忧,进而增加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民强国。
篇2
摘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的设置与比赛内容,反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只有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才能真正实现技能大赛的办赛初衷,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为例,从分析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入手,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构建课程体系与技能大赛的有效衔接进行了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技能大赛;有效街接
基金项目:延安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研究项目“延安职院‘授人以渔’使命的思想内涵及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ZK201301)
作者简介:刘月梅,女,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04-04
截止2014年,教育部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有98个项目,赛项设置面向职业院校已开设的量大面广的主要专业(群),并体现专业核心技能,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1]三网融合(4G网络)、云安全、智能家居、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赛项的举办,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办赛理念。[2]赛项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和技能规范,体现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知识、产业前沿技术,涵盖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点,这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职业院校如何将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街接,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赛促学”,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我们每一位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石油化生产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如何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构建与技能大赛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以赛促教,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在带领学生参赛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参赛、研读评分标准,教师能了解到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和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方向,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了教师与企业和同行的学习、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带动整个专业团队建设,锻炼了教师队伍。
化工类赛项包括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生产设备维修和工业分析检验,其中,化工生产技术属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余4个赛项内容也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赛项的内容和评分标准都具有一定的教学导向作用,加速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标准制定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
(二)以赛促改,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它引领指导教师在吃透大赛赛程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以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内容的实用性,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完整性和针对性。[3]化工生产技术赛项核心内容是化工工艺实操和仿真操作,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大赛参赛项目,以此为载体创设相关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等教学改革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三)以赛促建,引领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大赛中所使用的设备以及操作和评价的衡量指标全部以企业为标准,这就要求参赛学校与企业合作,改善原有实训条件,促进实训项目标准化、实训内容企业化,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促进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4]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化工实训基地一般包括基础化学实训室、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化工产品分析实训室等。其中,化工单元操作主要设备包括精馏操作、吸收-解析、流化床、流体输送、离心分离、过滤、反应釜、DCS操作等,这与专业技能大赛相对应,并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四)以赛促学,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技能大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而且涵养了学生的意志和品格,更培养了学生团体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会更多地受到企业的青睐,就业质量明显提高。[5]目前,各类化工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技能大赛吸引着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其中,并在大赛中不断的学习成长,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街接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与技能大赛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应借鉴技能大赛中化工类赛项评比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分析石油化工职业岗位群所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技能发展的规律,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基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和生产任务的课程体系,创新“任务引导、能力递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6]
(二)课堂教学改革
1.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改革与创新把学校变成了企业,把课堂变成了车间,真正做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体化设计,教室、实训室与施工现场的一体化配置,理论、实训、实习的一体化结合,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的一体化培养”。[7]在日常教育教学始终与技能大赛相衔接,并建立起长效机制。在日常的课堂和实训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时刻按照技能大赛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把每一堂课当作真实的比赛,当作真正的工作场所。
2.小班化教学。受专业技能实训场地、工具及指导教师等因素的制约,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通常也是采用班级授课制。[8]但在技能大赛中,通常指导教师都是对几名参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化工类课程尤其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化工设备维修、管路拆装、化工工艺实操等也应采用小班化教学,分组学习和实训。
3.强化过程考核。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和相对客观公平的体系。[9]职业学校可以借鉴技能大赛的评比考核标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强化过程评价和实践环节的考核,并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实践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的目的是强化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教学中应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10]为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应形成“校内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校内专业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11],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发出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四)技能大赛与学生成长相结合
让技能大赛应贯彻学生大学三年的学习,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深入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寻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12]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华,增强学习的信心,增进同学间的合作与友谊,磨练意志品质。
三、结语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13],这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职业院校只有将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才能真正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钱金萍,钱大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的研究综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5):48-50.
[2]廖春蓝.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玩具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6):126-129.
[3]谢海燕.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13-115.
[4]钱金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实践教学的内涵、特质比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2-43,60.
[5]钱大庆,钱金萍.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有机街接的价值意义[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5-67,77.
[6]薛新巧.以地方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构建高职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享型实训基地[J].职业教育,2013(10·下):60-63.
[7]凌霞.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32-133.
[8]丁震,邵泽东.职业教育发展与技能大赛制度化——以烹饪专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4-66.
[9]凌璟.与技能竞赛相对合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56-57.
[10]张兰.构建与技能大赛及职业标准相街接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J].江苏教育研究,2013(9):26-30.
[11]白术波,王彦伟.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486.
[12]党韶丽.当化高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之瓶颈探析[J].科技信息,2012(30):254.
篇3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局限于简单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的健康与协调发展。在古代,西藏的藏医学家已对身、心关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论述,比较权威和有代表性的是云丹贡布在《四部医典》中的身心医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有“贪、慎(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或是“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失调”,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属于生理现象,通常不会引起疾病,但若过于强烈或持久,或过于敏感,就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疾病,两者合一即为“身心”。也说明身、心是“体”和“用”的关系,即身为心“体”,心为身“用”。西藏传统医学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身、心是矛盾的统一体,互为条件、相互作用。而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身、心是人至为重要的两个要素,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同时又受社会与环境的影响。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模式有其相同性,即:正转向生物——心理——社会适应医学模式。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涉及的体育内容则突出“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在心的统摄下,通过身体的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并完。”因此,认真研究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并应用于现代体育领域,运动医学,保健学与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
西藏医学尚未形成体系前,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是“因果轮回,修行报应”,疗法上大多是“本医”疗法,或图腾崇拜的巫术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医生无需了解病人和病人的心理,人有病有难也只能祈望神灵保佑。也不存在人的健康和疾病的产生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影响的认识。西藏医学形成体系后极为重视从“身”与“心”方面调整患者的起居和精神治疗,认为人七情(“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内伤致病,患病或早衰的原因,“可因五官的过度活动,精神疾病,不好的陋习”有关,辩证阐述了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西藏传统医学还认为,人体乃是一个最完整的人的心理、生理和生命的动力特征,又与宇宙过程密切相关。要人们用固有的方式对待外部世界的变化,如自然气候和社会心理环境,生活起居及饮食方式等,并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显然,西藏传统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这种观点,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社会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这种观点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也丰富了哲学关于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为西藏传统医学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贡献。
西藏传统医学模式被称为“大宇宙”医学模式或身心二元论,以整体的观念来对待人体,如西藏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把具有解剖生理的、心理的智力功能的各个部分,作为人体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探讨。首先,人体与宇宙、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要把人体视作宇宙实体的一个小天地,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如同一棵树,大宇宙时刻养育着它。人要依赖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和各种食物来生存,也受到自然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与自然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所以,在一个人体与自然万物相应的世界里,外部环境对人的生理与精神都有影响,提出要注重辨证施治。其次,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以脏腑为核心在人体管道系统中循行着气与血,全身无处不到。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经脉、肌肉、骨骼等有机地联系的,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和稳定,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为基础,人体由三大因素所支配,三大因素如果互相配合协调,则人体正常而健康。因为三大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三大因素用现代观点来说,实质上反映了生物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的特点。再次,西藏传统医学认为人的很多疾病不仅有躯体上的,而且有情绪方面和精神上的。因此,藏医认为,陷入身心痛苦的,用药和镇静剂治疗并不能根除。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到疾病的症状,还要全面考虑到精神等因素。藏医医典认为,所有生理紊乱和人体疾病都与精神有关(尤其是贪欲、痴心和愤怒)。精神的变异导致人体三大因素的失衡。所以,西藏传统医学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心理治疗,如催眠术,身心调节,行为、饮食注意事项和生命动力的刺激等等。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西藏传统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式有其独特的原理和方法,体现了精神、物质和身心医学的重要理论,对维护人的身心健康有其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西藏传统医学的医学模式还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始自阴阳合一,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藏医理论的经典学说是“龙”、“赤巴”、“培根”,从阴阳观来说,“龙”、“赤巴”、“培根”虽有不同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三因失调则疾病生。三者总是保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使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以及机体与外环境的相对协调统一,从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西藏传统医学的心身医学还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经脉、肌肉、骨骼的不同功能完成其生命的活动,在万物相应的世界里,一个非物质的基质能够使身体和精神相互作用,治疗的战略首先是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主动性的正常化和人体引起疾病某一要素的“量”,“量”变可引起“质”变。在“身”与“心”的调节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但人不能甸匐于大自然威力之下而无作为。人要生存下去,少患疾病,就要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理,认识四季变化规律可能给人体造成的影响,按季节调整自己的活动,尤其是要调整好“身”与“心”的关系,与自然界形成和谐的统一。以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自然、社会、身心与人体自身。
笔者认为,西藏传统医学中的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生物医学模式相比更有其独到之处。就其现代医学而言,随着技术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医学的重点转向于集中研究生物学的改变,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具有心身二元论的特点,尽管在认识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等方面非常成功,为现代医学奠定了基础。但是,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的医学框架中,并没有给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以相应的位置,偏离了医学对象“人”的完整性,阻碍了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这是现代生物医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西藏传统医学则十分重视“人”的完整性,强调以人为本,“身”“心”统一,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四部医典》在疾病的病因、症状归类中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情志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影响人体健康、生病的根源,“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惊恐懦弱不乐衰光焕。”西藏传统医学还认为,在人体这个天地里,人的心态如何,对于人体整个系统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藏医学家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重视心理的社会因素。
所以,我们应从西藏传统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具有的身心二元论角度,借鉴西藏传统医学中科学合理的成分,积极探讨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向。在现代,医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科学的两门主要学科,医学模式的转变使这两个学科的关系更加紧密。过去,医生总喜欢谈论人的“器官疾病”;现在,医生研究可能导致心身障碍的“冲突和事件”。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使人们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二、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与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的科学。在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行为科学与心理学的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内容,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已逐步深入、广泛。对此,西藏传统医学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利用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理论,建构西藏传统医学新的体系。从哲学与逻辑的基础上看,西藏传统医学注重身心的统一和整体的理念,对藏医心理学和传统医学向高层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西藏传统医学的贡献
西藏传统医学是一个“形神相印”的身心统一的整体医学体系,早在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就十分重视“身”与“心”的关系。在这方面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是“形神合一”的身心统一学说,认为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四部医典》指出:“常显憔悴不安心烦躁”,“伤于寒凉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忧心语叨叨”。即是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势必造成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均强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统。西藏传统医学辩证地阐明了情绪变化对内脏器官功能的负面效应,与现代行为科学、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四部医典》的身心统一学说对人们认识自我,认识“身”与“心”的关系,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丰富了祖国医学内容。
2、西藏传统医学身心医学与心理学要达到的目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工薪阶层们,每天劳碌奔波,为衣食住行操劳,精力尚且不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身心疾病。研究结果也表明,经济愈发达,现代传媒的发展,与之俱来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等副作用就愈大,由此引发的身心疾病也就愈多。鉴于此,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们要积极利用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中的合理成分,向全社会普及日常保健常识,引导大众选择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并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心性品性的修养,从而达到心理健全、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篇4
关键词 中国药膳 中医药 医院 推广应用
中国药膳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药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药食同源”,形成于秦汉以后,成熟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调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既具有营养价值,更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在心理上感受是一种享受,在享用中使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所以,药膳是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的瑰宝,又是我国菜肴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的制作与应用,可以说,不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医对药膳的应用,是根据中医的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不同人员的体质、天时地理之异,以及导致疾病的病因、病理、疾病所表现的症状,乃至中医的治疗原则等理论进行辨证施膳的。
1 中国药膳的特点
1.1 药膳具有中医药的理论基础
依据中医理论学说,对每一个病种应做到“组药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必有据”。不仅用药如此,在食物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必须运用辨证的方法和论治原则,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选药组方或选食配膳,以用药物食物之偏性来矫正脏腑机能之偏,使之恢复正常,或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例如,当人出现脾虚气弱的症状(精神困倦、四肢软弱、短气懒言、头昏自汗)时,就应选用健脾益气的药膳。如参枣米饭、山药茯苓包子、益脾饼、大枣粥,再辅以限量的人参酒、人参枸杞酒等。
由于人体受季节、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不同的影响,药膳的服用也不尽相同。春天,气候温和,万物生长向上,五脏属肝,应以肝以疏泄为主,需要补肝,称为升补,适宜食用首乌肝片、妙香舌片等药膳;夏季炎热,人体喜凉,五脏属心,需要清补,适宜食用西瓜盅、荷叶凤脯等药膳;秋季,气候凉爽,五脏属肺,需要乎补,适宜食用肉片、参麦团鱼、玉竹心子等药膳;冬季,气候寒冷,阳气深藏,五脏属肾,寒邪易伤肾阳,适宜温补,适宜食用参杞狗肉、姜附狗肉、枸杞牛鞭、归地烧羊肉等药膳为主。另外,还有常年性即四季皆宜之药膳,如红杞蒸鸡、天麻猪脑、芪炖鹌鹑、软炸淮药兔、茯苓包子、银耳羹等。
1.2 药膳是一种特殊食品,它形是食品性是药品
药膳是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部分组成。它是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别于普通的饮食,它是一种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能治病、强身、抗衰老的特殊食品。
药膳食品的剂型,为菜肴、饮料、糕点、药粥、药酒、罐头等,它不同于膏、丹、丸、散,但发挥其所长,在防治疾病上,和其它剂型可收异曲同工之效。良药不苦口,食之味美,观之形美,效在饱腹之后,益在享乐之中。
1.3 药膳具有独特的制作方法
药膳烹调是依照中医理论和用药要求,根据药物的性能,应用食品烹调和药物炮制加工技术而成的一套特殊的制作方法。故在制作上除了具备一般的烹调技术外,还应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炮制方法。
2 中国药膳的分类
2.1 按性能分类有:
菜肴类、米面食品类、粥食类、糕点类、汤羹类、精汁类、饮料类、罐头类、糖果类、蜜饯类。
2.2 按制作方法分类有:
炖类、焖类、煨类、蒸类、煮类、熬类、炒类、熘类、卤类、烧类、炸类。
2.3 按药膳作用分类有:
滋补强壮类、治疗疾病类(解表药膳、泻下药膳、清热药膳、祛寒药膳、祛湿药膳、消导化积药膳、补益药膳、理血药膳、理气药膳、祛痰止咳药膳、熄风药膳、安神药膳)、保健益寿类。
3 中国药膳的应用原则
①辨证施膳,根据不同的体质症状,选择具体药膳加以实施。②三因制宜,在施膳时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可妄为。③以脏补脏,也就是病人缺什么补什么,做到“以形补形”、“以脏补脏”。④应用药食性能,以中药学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药物归经等学说分析所施药膳的食物和药物性能,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4 近年药膳临床应用实例
有报道,①用葛根地连汤(葛根50g、生地25g黄连10g、甘草3g)每日1剂,30日为一个疗程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治愈后常用葛根药膳(葛根100~250g,加食品配料,炖服)等饮食调养。结果:治疗64例,临床治愈56例(其中40例为2~10年未见复发者),好转4例,总有效率93.75%,远期疗效满意。结果:葛根地连汤治疗Ⅱ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调整日常营养食谱,利用葛根药膳等饮食调养,可使患者治愈后不再复发。②运用中药膳食辅助治疗74例非典型性肺炎患者,恢复较快,发热天数及住院天数均相对缩短,特别是恢复期中药膳配食,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来补益精气,起到了单独药物治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③益气养阴药膳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UAER、血β~MG、24h尿蛋白定量,增加尿Cr的排量,降低SCr水平,从而达到减轻肾脏负担,延缓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减退的自然过程;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TC、代含量(P
服用养心羹的患者,服用1个月后,失眠、健忘症减轻,睡眠明显好转;对31例服用消脂I号的病人,降低血脂的总有效率为56.7%。⑤用滋补粥(黄芪50g、当归10g、枸杞12g、糯米100g)、参枣米饭(党参5g、大枣10g、糯米50g、蔗糖10g)能有效地改善肿瘤化疗病人的营养状况、自觉症状和对化疗的耐受性。⑥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发热加药膳调养82例疗效观察,疗效佳。⑦经临床验证:药膳疗法有助于肝癌化疗栓塞后肝功能的恢复、减轻化疗副反应和预防便秘的作用,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篇5
关键词:保心安胶囊;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Clinical Analysis of Baoxinan Capsule in Treating Qi Deficiency-blood Type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HOU Bao-song,LIU Xia,SONG Yu-qin
(Handan Mingren Hospital,Handan 056000,He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reatment of baoxinanjiaonang combine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0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fess to convincedof western medicine.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is, and increase baoxinanjiaonang take 2~3pills every time , 3 / 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cardiac function changes after 28 d.Results Totaleffectiverate of the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80%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After treatment, cardia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LVESV, LVESV and LVEF?of two groupswereimproved, the improvemen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P
Key words:Baoxinan capsule; Qi Deficiency-blood Type; Chronic heart failure; Clinical observation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结局与恶性肿瘤相仿,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临床根据症状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又称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本研究针对的是慢性收缩性心衰。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水肿等,可呈进行性加重,患者需要长期治疗,甚至反复住院,严重者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西医对于慢性心衰,已有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指南也逐步更新,但西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已使心衰药物治疗的天平向中药倾斜。中医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且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副作用小,疗效显著,而且,西医已经认识到中医药治疗心衰的重要性,已经在2014心衰指南中体现,因此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心衰的规律,具有重现实意义。慢性心衰基本病机常见本虚标实,虚实兼夹之证,因其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我院张子明院长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广积博学而研制的保心安胶囊治疗本病,已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对慢性收缩性心衰气虚血瘀型有较好的疗效。
1 诊断标准
1.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1]拟定:①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甚至汗出肢冷,或见晕厥。②多有心悸、水肿等病史,每遇劳累而诱发。③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④可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1.2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1]气虚血瘀证拟定。气虚血瘀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甚则喘促气逆,不能平卧,神疲乏力,时有汗出,胸闷心痛,咳唾痰涎,四肢浮肿。舌质暗红,或舌下血脉青紫,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细或涩或结代。
1.3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临床诊疗指南?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14》[3]慢性收缩性心衰的诊断标准:①心脏病性质及程度判断 收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为:?K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 40%。?L有基础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M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 (水肿 )等症状。②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判断:?K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日常活动无心力衰竭症状。Ⅱ级 :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呼吸困难、乏力 )。Ⅲ级 :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Ⅳ级:在休息时出现心力衰竭症状。?L6 min步行试验:450 m为轻度。
1.4入选标准 ①符合以上西医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40~75岁,未发生过严重症状如晕厥、黑蒙等。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4年5月~12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相关资料,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对CHF的相关标准[2]。男66例,女54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8.3±8.9)岁;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其中风湿性心瓣膜病23例,扩张型心肌病2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剔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有免疫系统疾病者;近期曾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有其他肺部疾患者;有严重心、脑、肾、血管疾病及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方法 拟选12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保心安胶囊(冀药制字Z20060025 邯郸明仁医院),2~3粒/次,3次/d,联合规范化抗心衰西药ACEI、B-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利尿剂等,如痰热、郁火体质,表现为舌质红、苔黄厚者暂不入组。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ACEI、B-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利尿剂等,4 w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3效果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 准[4]: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心功能改善≥2级,超声心动图LVEDV 、LVESV明显改善、LVEF明显提高;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超声心动图LVEDV 、LVESV较前改善、LVEF有所提高;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LVEDV、LVESV、LVEF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或死亡。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 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率比较应用Raddit分析。P
疗效指数计算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 结果
3.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3.2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分析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3.3两组超声心动图及NT-proBNP、6min步行试验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3.4心率与血压的变化 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
3.5不良反应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均无明显异常变化。
4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心排血量。分为左侧、右侧心力衰竭和全心衰竭。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期,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 率[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心力衰竭高危因素的增多,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主要临床表现为喘促、呼吸困难、紫绀、水肿、端坐呼吸等,其可出现呼吸道感染、心源性肝硬化、电解质紊乱,甚则恶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等并发症.目前,治疗以治疗病因和诱因、.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室舒张期顺应性、对症支持疗法、终末期病例可考虑心脏移植等为原则。但都存在局限,因此,寻求效果理想、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势在必然。目前,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不再局限的停留于西药治疗,而是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慢性心衰,根据其临床表现而归属于中医“心悸”、“水肿”、“喘证”等范畴,目前统一称为“心衰病”。 《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血证论》进一步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由此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症状。现代中医医家认为本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之证。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最主要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环节,心、肺、脾、肾虚衰是本,瘀血湿浊内停为标,外邪引动是为诱因。马中夫等融合了中西医对心力衰竭的病机和临床的各阶段表现,规范出下列模式:左心衰即心虚证,病机为心气虚,左心排血不足,致使血行不畅,宗气运转不利;右心衰即心肺气虚证,病机为心气虚,运血不利,体循环不畅;全心衰即心阳暴脱综合征,病机为心阳衰竭,导致气血津液、水液逆乱,而出现“四脱二瘀综合征”。
中医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如: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法、温阳利水法、祛瘀通络法等等,且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副作用小,疗效显著,因此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规律,具有重现实意义。
目前中医治疗慢性心衰所见证候分型纷繁复杂,治疗方法和方剂亦是多种多样。但益气活血法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最为常用的方法。益气法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活血法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降低前负荷,两者配合使用,具有协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6];邱保国提出心力衰竭根本病机为阳气虚衰,不能温养心阳,心阳不振,心病及肺,进而肝、脾、肾诸脏俱损,痰饮瘀血内停,因此强调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为根本治法[7];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CHF最主要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环节[8];毛春燕[9]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用“虚”、“瘀”、“邪”三字来概括,心、肺、脾、肾虚衰是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外邪引动是为诱因。孙伯青[10]用益气活血法治疗CHF 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治疗相同。观察组加用中药汤药(由党参、麦门冬、丹参、葶苈子等组成)口服,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15 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显效率 71.43%,有效率21.47%,总有效率92.90%;心力衰竭各指标积分均明显降低(均P
综上所述,保心安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良好,可促进心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12):1076-1095.
[3]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ISBN 978-7-117-1982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57.
[5]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10585-9.
[6]冼绍祥,周凤娇.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165-167.
[7]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8]谭潞芸,安莉萍.谈郭维琴教授辨治心衰经验[J].新疆中医药,2000,18(4):51-52.
[9]毛春燕.中医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对策[J].河北中医,2002,24(11):823-824.
篇6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降低医院的医疗业务成本,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为医院做出合理、科学的重大决策,在医院财务会计的基础上结合运用医院管理会计具有重要及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医院管理会计的特点和职能进行了初步分析,阐述了管理会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并就其在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管理会计;医院财务;医院管理
管理会计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会计的一个分支,在广泛吸收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预报等环节提供有关未来信息的会计。
一、医院管理会计的特点与职能
1.医院管理会计的特点。
医院管理会计是由管理会计延伸而来的,其特点综合了管理会计及医院的实际情况。从服务对象上看,医院管理会计主要为医院内部的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信息资料,属于内部会计。从核算方法上看,医院管理会计准则不从属于财务会计制度,不受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约束,而是应医院管理者的要求,应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目标管理原则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利用数理统计等方法。
2.医院管理会计的职能。
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是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其为医院管理者制定经营计划、做出重大决策提供信息,明了点说就是剖析过去、掌控现在和谋划未来。首先管理会计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资料进行深加工,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其次,控制现在是依据年初预算来执行的,使医院的经营更具实效性;谋划未来就是利用现有的财务管理资料,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确保财务预测及决策的科学有效性,为医院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组织与配置的作用。
医院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首先降低物流费用,医院物流费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很高,通过完善内部控制,逐步完善药品成本控制制度、卫生材料消耗费用定额制度、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制度等各项制度,并严格遵循这些制度和章程且构成合理的管理体系。其次是效益优先原则。医院的管理层和各部门应该把效益优先作为重要原则,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资源得到高效率的运行,使其所产生的效应得到合理利用,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考核与评价的作用。
医院根据其经营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结合医院管理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然后依据该方案,对各科室和医院总体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对完成较好的给予表彰及奖励,不合格者限期改进,并给予相应处罚;从而使医院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院管理中发挥管理会计作用所面临的问题
1.认识不足。
由于医院管理会计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多数医院的管理层对其认识不足。因医院的特殊性质,医院的管理者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不懂财务,在医院管理中只重视看病救人而对财务不够重视,更提不上对管理会计的运用。
2.国家医疗体制不合理。
在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下医院均属于政府垄断,没有太大的竞争,医院管理层没有压力,职工没有积极性,且以药养医的畸型模式,使多数医院管理层只关心药品的管理,而对整个医院的医疗成本管理不放在眼里。管理会计就是要求医院逐步走向市场化,挖掘自有的潜力、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更好的实现其功能。而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下,必然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3.业务流程不规范。
业务流程不规范也是影响管理会计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表现在:科室对物资消耗的管理不严谨,消耗差异较大,极大影响了管理会计的物资分析;报账不及时,医院对各项支出实行“一支笔”,院长要对每项支出逐一审批,对有疑问的还需进一步了解,造成每个会计期末时,对费用的归集不能达到预期的水平,从而影响管理会计的分析结果;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折旧的计提、维修费用的账务处理不规范,成本容易被人为低估,造成结果的偏差。
四、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对策
1.建立医院运用管理会计的组织框架。
在医院财务的管理方式方法上,将以财务会计为主的管理方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报账型模式”逐步变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型模式”,逐步形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方式。
2.营造医院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完全靠行业优势立足于社会,资金主要由财政解决。会计人员的工作无非就是费用记录、凭证录入等最基础的工作,使用原始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账务处理,不能准确把握业务的精确度,不能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造成财务分析的依据不够充分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医疗体制的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和资产管理不规范的现状,在医院财务会计的基础上结合管理会计,不仅能为医院的管理提供多元化的财务信息,提高决策和控制能力,也可以不断的提高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卢卫娟 单位:昌黎县卫生局
参考文献:
[1]王聪利:会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外资,2011年17期
[2]沈淼:如何做好医院管理会计[N]。农村医药报(汉),2010年
[3]靳先芳:论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师,2011年第08期
[4].赵晖。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J].会计之友,2006(5)
[5].郑石桥,李宇立。关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6(5
篇7
[关键词] 糖耐量减低;中医;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c)-023-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GT in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XIE B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Nanning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12, China
[Abstract] As the early stage of diabete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is more complicated mechanism of the disease, but its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full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based on the summary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medical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GT in order to better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reference.
[Key word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search
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简写:IGT)又称为隐性糖尿病或化学性糖尿病,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患者机体自身的糖代谢量却处于一个正常与糖尿病病症的过度状态,其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在临床中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都是经此阶段形成的。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饮食的糖摄取不当、生活习惯不科学等原因,我国当前IGT患者中,平均七八年时间就能导致接近2/3患者转为糖尿病,我国每年由IGT转为糖尿病的患者高达几十万,并且正以3%~5%的速度增长[1-3]。因此,加大对IGT发现与临床干预是降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此为契机,在总结糖耐量减低病因病机的基础上,从中医药治疗的角度出发总结当前的各种研究进展和对应成果,以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理论指导[4]。
1 IGT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从中医角度来看,作为糖尿病的前一阶段,糖耐量减低属于中医消渴,更详尽一些的话,IGT属于脾瘅的范畴。参照《素问・奇病论》中对于“脾瘅”论述,黄梦雨等[5]将糖耐量减低归纳为禀赋不足,脏腑较弱、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和过度劳累四个方面,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张欣等[6]、杨宏杰等[7]对此领域的研究将糖耐量减低的病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阴虚
从中医角度来看,消渴病是燥热为标、阴虚为本的本虚标实病机,针对这一病机,吕仁和[8]在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研究中认为,作为糖尿病的前一阶段,IGT属于脾瘅范畴中的阴虚,造成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贪食甘美、禀赋有亏、阴液亏损,不能制约阳气,虚热灼伤阴液,反复积累导致“脾瘅”发生。而钱为明[9]在研究糖尿病时也认为阴虚是造成糖耐量减低的主要病机,但在中医临床上由于尚未化热,因此临床观察中并无典型消渴表现。陈家鑫等[10]在探究脾阴虚时认为外部六之邪、饮食失调、劳倦所伤、情志太过、用药误治、脏腑累及是造成脾阴虚的六大病因病机,而脾阴虚极大的导致了IGT的病发。
1.2 痰瘀内阻
痰瘀是疾病产生发作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在临床上其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孟凤仙[11]、孙晔[12]在分别对降糖消脂饮对34、40例IGT者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中认为痰瘀内阻和津液代谢失调是导致糖耐量减低病变发生的主要机制,糖耐量减低患者体内的痰瘀内阻程度影响了糖脂的正常代谢,其内阻程度与代谢紊乱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成对比关系。张欣等[6]在临床观察活血祛瘀通腑法治疗糖耐量减低的研究中发现,糖耐量减低在临床上的自身症状并不典型,其主要表现为高血压、高体重和高血脂这“三高”,表现为小便黏稠、泡沫较多等,是中医气血瘀滞所致。而祝肇刚[13]则认为痰瘀内阻在糖尿病的形成中起重要的推进作用,其导致的瘀血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
1.3 气阴两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阴虚无以滋养肌肤,气虚化生无权,期许阴虚互为因果,正所谓阳气在外,是所化生。姚政等[14]在研究糖耐量减低时认为气阴两虚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病机,在此基础上,其提出了益气养阴的基础治法。王永峰[15]在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血脂的干预观察研究中认为糖耐量减低是由情志失调,导致气机郁结,不断郁积致使化燥伤津,或者是由于饮食不节,耗伤肺胃阴津,劳欲孤独,阴虚火旺,损伤,导致气阴两虚。廖丽锦等[16]在研究2型气阴两虚糖尿病时认为气虚及阴、阴虚及其,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80%具有气阴两虚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倦怠乏力、五心烦热、口渴喜饮、舌红少津或尿多色黄。
1.4 脾虚
中医认为脾虚是由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所致,而糖耐量减低则是由谷气雍滞,津液失布等引发的代谢紊乱所致。冯建华等[17]认为要根据不同的证型来达到健脾益气、脾肾双补的效果。林慧光[18]在陈修园医学全书中详细介绍了温脾燥脾治疗脾虚方案。黄从强等[19]在对脾虚致消的糖尿病治疗研究中认为依据脾虚致消的理论在临床上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脾虚致消理论和病证结合的临床模型能够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陈霞波[20]在糖耐量减低与脾不散精的研究中认为诱发糖耐量减低的主要机制是脾胃气虚、气机不畅或者是水谷精微不得运化利用导致脾气不散精。陆源源等[21]在糖耐量减低者胰岛素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中认为长期的醇酒厚美过食肥甘都可导致脾胃的紊乱,而这些脾胃非正常运作优势脾气更虚,长期积累导致疾病发生。
2 IGT的中医治疗方案
在IGT的中医治疗干预中,当前针对糖耐量减低的病因病机有较多的方案措施,本研究在中医治疗方面主要从由脾虚引发的糖耐量减低的治疗展开研究归纳。
陈刚[22]通过48例健脾逆瘅汤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临床总结,发现在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用合适搭配比例的中药健脾逆瘅汤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针对性情急躁的患者在药物搭配中需加入一些白芍药、薄荷、柴胡、当归等,而针对那些血压高者则需加一些和枯草,这样在临床中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姚政等[23]的研究亦有类似的结果。刘得华[24]在31例健脾散精汤葡萄糖低减的治疗中发现健脾散精汤能够有效地治疗脾虚导致的糖耐量减低,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药物成分的不同搭配,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李洪波等[25]在研究益气健脾中药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糖耐量减低的干预作用中发现,健脾益气中药可以改善IGT患者的糖代谢,并能有效控制血压和干预糖耐量的降低幅度,从而对患者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姬厚民[26]在采用七味白术散加甘草芍药汤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研究中,通过3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结发现经过七味白术散加甘草芍药汤连续3个月的疗程服用,可使患者机体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达到正常水平。丁萍等[27]在24例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的临床中,认为服用盐酸二甲双胍和健脾消糖颗粒以及对患者的生活干预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含量,从而达到葡萄糖耐量减低的良好治疗效果。此外,还有其他相关的治疗方案研究,但主旨思想体现在上述的研究汇总中,在此不再赘述[28-29]。
3 结论与展望
当今糖尿病已是影响国民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而糖耐量减低作为2型糖尿病的前兆,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IGT的治疗工作也要保持“治未病”的中医理念,尽可能在糖尿病形成前加以干预治疗,最终达到降低糖尿病发生率的目的[30]。
在临床中,糖耐量减低具有强烈的隐蔽性,并且患者发现后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我国应加大对糖尿病的产生机制、病症影响以及IGT的相关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及时治疗糖耐量减低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对保持国民健康,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英华,李光伟,潘孝仁,等.大庆糖尿病发病率调查及21世纪我国糖尿病发病情况的预测[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5):173-175.
[2]吕雄,陆璐,卢红梅,等.浊毒瘀滞、糖-脂毒性与葡萄糖耐量减低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08,49(11):1052-1054.
[3]黄淑玲,候淑芳,麦敏,等.消瘅汤治疗糖耐量降低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2):105-107.
[4]高世荣.还原苦瓜素含片治疗糖耐量减低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2):126-127.
[5]黄梦雨,巩琪.糖耐量低减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0,28(4):533-534.
[6]张欣,郭叶楠.活血祛痰通腑法治疗糖耐量减低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6):472-478.
[7]杨宏杰,郑敏.健脾补肾丸干预治疗糖耐量减低68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7,29(4):302-303.
[8]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9-133.
[9]钱为明.糖尿病中西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2.
[10]陈家鑫,戚振红.对气阴两虚型糖耐量低减患者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2(11):845-846.
[11]孟风仙.降糖消脂饮对34例IGT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8(7):31-32.
[12]孙晔.益气养阴补肾法治疗糖耐量减低4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6):567-568.
[13]祝肇刚.祝湛予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41-142.
[14]姚政,虞芳华,张明,等.糖衡I号治疗糖耐量减低42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1,14(3):30-31.
[15]王永峰.参芪地黄汤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血脂的干预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5):473-474.
[16]廖丽锦,黄霞,李彦屏.参芪地黄汤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糖、血脂的干预观察[J].河北中医,2009,30(5):473-474.
[17]冯建华,程益春.益气养阴补肾法治疗糖耐量减低4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6):567-568.
[18]林慧光.电针加灸神阙治疗糖耐量低减30例[J].中国针灸,2006,26(1):63-64.
[19]黄从强,朱章志.益气养阴补肾法治疗糖耐量减低4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6):567-568.
[20]陈霞波.糖耐量减低与脾不散精[J].浙江中医杂志,2005,40(3):118-119.
[21]陆源源,陈文霞.六昧地黄丸对IGT的干预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29(12):758-759.
[22]陈刚.健脾逆瘅汤治疗糖耐量减低48例[J].四川中医,2001,19(11):43.
[23]姚政,虞芳华,张明,等.糖衡I号治疗糖耐量减低42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1,14(3):30-31.
[24]刘得华.健脾散精汤治疗葡萄糖低减31例[J].新中医,2001,33(2):59-60.
[25]李洪波,徐志新,凌励峰.加味玉液汤治疗糖耐量减低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02-403.
[26]姬厚民.七味白术散加甘草芍药汤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31例[J].中原医刊,2007,34(5):24-25.
[27]丁萍,罗玉韵,徐进华.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24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08,3(2):84-85.
[28]李翠萍,谢滨,黄捷,等.芪麦降糖饮对糖耐量低减干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4,22(10):32-33.
[39]何颖.丹参注射液对中老年糖耐量低减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0,4(5):776-777.
篇8
【关键词】性;性道德;教育;社会性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伦理道德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观念上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变动幅度最大的当数性观念。性,这一古老、敏感而神秘的话题,如今正困扰高校学子们的心灵。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如何增强积极应对的能力,如何帮助大学生既能在需要、情感、自我意识、个性乃至人生观、生活态度等方面获得综合发展,也能有效地预防由于性观念偏差、性道德缺乏而引发的一系列对人生来说要付很大代价的错误,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帮助大学生们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1 性道德及其特征
1.1性道德释义
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对性进行了界定,他认为“ 和本质上并不仅是生物学性的,而且没有任何别的方面比性领域更能充分表现出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性是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与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因此,性教育所关注的应是整个人,包括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
所谓性道德,简单地说就是指调节两性关系及性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性道德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是正确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与性道德紧密联系的性道德教育则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借助不同的方式,培育人们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从而避免性犯罪和性错误发生。
1.2性道德的特征
1.2.1性道德具有自然性
唯物主义者从来不否认性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要求及其满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它不仅是人类求生存和种繁衍的必要原动力,是人类“生命意志”的最高体现,而且是人类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健康正常的合理满足,可以释放由性激素传导而产生的性动力、性张力,缓解人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使人得到肉体的和精神的欢愉,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性本能的内驱力对性道德的发生和遵守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唯物主义认为,性禁锢、性压抑是违反人性的,坚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和剥夺。性道德就是因为人的这种自然生理特征而具有生理本能性,使其评判标准也必然打上生理伦理的烙印。忽视正常生理需要,只奉行社会准则而不能享受到“性”的快乐,这样的性道德是伪善的道德,甚至走向新的禁欲主义。
1.2.2性道德具有社会性
性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人的性需要、性冲动、性满足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密切关系中表现和实现的,也就是说异性之间的往、性结合,不是以纯粹的自然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方式进行的,人类的性关系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关系,而是高度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受制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规律,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宗教哲学思想、道德和美的文化传统以及婚姻制度和民族风情等。性的社会属性,使性本能对象化、具体化,使人们的性关系中除了性吸引、性渴求外,还具有了好感、赞赏、尊重、关心、爱护、责任、义务等思想感情和道德因素;性的社会属性,使人类的性关系脱离了自发性、盲目性,具有了社会规范性和规定性,具有了道德和法律的意义。这种社会化了的性关系,才是真实的、属于人的性关系,才是理智、道德、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性关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两性的自然关系通过它们的合理性而获得了理智和伦理的意义。”
1.2.3性道德具有隐秘性
道德一般是可以成文的规则,但性道德却因人类对性的隐秘性而不是成文的规则。一般来说,大家对性道德的要求只是默默地遵守,不明文规定似乎也不好说出口,甚至老师和家长也不将其作为教育的内容。不像职业道德一样张贴于墙而让人们去遵守,而是大家潜移默化地、心照不宣地去遵守。社会习惯上把作为性个体的私事,干预较少,因此性道德也跟着隐秘地调整着性个体的行为。这种隐秘性是因人类的隐匿性而产生的。公民正常合法的都必须秘密进行,如果公开就违反性道德。比如,赤身走在大街上或在大街上发生,尽管这些行为是你在家里的自由,但你违背了性道德隐匿性的要求,这也是不道德的。但是性道德对这没有明文的规定,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知道怎样去做的。
2 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与分析
2.1性观念开放程度比较高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与过去的时代相比,他们的性道德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首都师范大学高德伟教授2001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对性自由和性解放认为‘应提倡’和‘不反对也不赞同’的各民族学生均超过60% ,承认自己有的男大学生有9.7% ,女大学生有5.4%”。另据中南大学郑煜煌教授2003年主持的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理、工、医、文各专业1999级和2000级大学本、专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5名调查对象中,超过50%的大学生同意婚前,超过30%同意可以有多个和婚外情,16.9 %认可商业性,约10%认可同性恋爱和同性”。经比较,全国其他省市的调查结果都比较接近。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程度较高,女大学生向男生靠近。在20世纪90年代初,女大学生认为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可能发生性关系,这也暗示了他们的关系将进一步发展,直到确立婚姻关系。而现在的情况是,某些女大学生虽然仍然认为两人如果相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和他结婚。也有的女大学生认为,即使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
2.2在观上较传统宽容
据2003年西南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对的看法和态度出现多方位,传统的观在大学生中仍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女大学生,无论从整体,还是从个别来看,婚前“十分重要”的比例要高于“没有必要”的比例。而选择“视情况而定”的比例也相当高,反映了大学生对观的认识加入了现代文明的判断成分,不为而。但在另一项调查“若你还没有两性体验,你的态度是:婚前坚守、有机会可以试一试、很想有所体验”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这方面随意性远远高于女大学生。传统的观在大学生中已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摒弃与维护观的对峙状态还将较长时期地维持下去
2.3在理解“”与“婚姻”的关系上存在着错误的认知
当代大学生在理解“”与“婚姻”的关系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错误认知。一种观点认为,“”不一定要言“婚姻”。“”的存在形式很多,为何一定要靠“婚姻”来体现? 谁能说只有婚姻的“”才一定拥有幸福? 谁又能说没有“婚姻”形式的“”就没有幸福?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己作为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经济也尚未自立,此时言及“婚姻”尚早。在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性”采取了比较随意的态度。“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随意、婚姻随缘”是对这一部分大学生及其表现的生动写照。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未婚同居“可以取得性经验,使性生活协调,进而有利于今后婚姻的幸福和稳固”。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性单纯”,而事实恰恰在于当这种“单纯”遭遇残酷的“现实”时,我们的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吞下自己酿下的苦酒。
2.4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性道德观还很模糊,性道德责任感较缺乏
虽然多数学生能意识到社会性道德的存在,但性道德观还很模糊,甚至还有矛盾的地方。部分学生则完全否认道德存在的意义,重物欲满足、感官体验,责任感有减弱的倾向。在性这个问题上他们崇尚“性是私人的事”,就像吃饭一般,是否发生纯粹由自己决定。他们甚至根本不清楚在念书期间的对于自己和对方的现在和将来意味着什么。很多大学生对性的认识非常肤浅,性的道德观念非常淡漠,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其非常随意。如在问及“性关系需不需要进行道德判断”时,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该进行道德评判。一些学生回答说没有道德标准,性和爱也可以分离,有爱不一定有性,有性不一定有爱,一些学生则回答说不清楚。这种模糊性还表现在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有性关系甚至同居现象的宽容。性道德责任感的缺乏表现在大学生对性的生物性理解要强于其社会性的理解。问及“为什么不能等到婚后才发生性关系”时,一些学生认为这是人的本能需要,是爱情的表达,认为婚后才能有性关系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是应当被抛弃的传统性道德观念。
3 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意义
3.1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需要性道德教育
营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方式的性信息刺激的丰富等客观变化,当今时代青年人的生物性成熟,相对于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性封锁十分严厉、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的时代说来,在不断地超前。与此同时,开放的、多元文化的社会生活在青年面前摆出了更加繁杂的课题,再加上独生子女被过度保护、溺爱、专制等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青年的社会性成熟无可避免地在向后推迟。于是,必然会产生性心理与性生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时常困扰他们。当代青年从性的成熟到能够以结婚这一合法形式满足性的欲求为止,平均长达10 年之多,这一时期被称为“性的待业期”。在这一特定时期,既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使人成长为深沉稳重具有执著信念的人;同时也可能导致自身的异化( 如、等异常性心理和行为) 。所以这一时期忽视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是不应该的,它是关系到大学生的一生幸福,涉及帮助大学生发扬人性、教会其对自己负责的重要课题。性学家刘达临说:“心需要智慧,甚于身体之需要。健康的性要取中间的平衡点,既发乎情,又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责任感的合理限制,才能幸福长久。”可见为青年提供适应于他们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道德指导,显得十分必要。
3.2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所谓“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大量涌入,身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最先接受这种影响。传统的性观念与开放的性观念之间的巨大反差和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要么受缚于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之中,要么徘徊于传统与开放的性观念的矛盾冲突之中,要么受俘于“性解放”、“性自由”的冲击之下。特别是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出现后,它逐渐成为青年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渠道。信息的全球性、超地域性的传播使得不同的性伦理基本标准之间发生了冲突,让人们不知所措;在商业化的运作下,存在因过分重视视点数频率、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缺乏网络自律等而使得互联网上的黄色网站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以“性科学知识”为幌子的、扭曲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有害的传播,会使懵懂追求“性”的青年误入歧途;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又使得维系传统道德的“熟人的眼光”、“社会的舆论”等基础瓦解,于是,互联网上常常出现完全没有约束的杂草丛生的“荒野”。这对在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生物性成熟已经完成而社会性成熟尚在进行之中的青年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威胁。
目前,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同居、人工流产、“坐台”、性犯罪等现象正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所说:“中国人没有把性自由作为性解放的口号提出来,但是在行为上广泛地模仿着。”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应认真引导他们吸取西方的“性解放”与“性泛滥”给西方国家造成严重的且目前仍无法根除的系列社会危机这一惨痛教训,针对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对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受性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培养健全人格人才的教育需要性道德教育
“ 性”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教养,更是一种人格,人格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重点所在。因为良好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之上,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严格地将自己的欲望控制下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界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存在性需要缺失、性心理饥饿、性心理封闭、对异性只有占有和玩弄的心理、或者有自锁自卑沮丧、缺乏自尊自爱等性心理,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思想空虚精神萎靡,心理变态,若引导不利,甚至会产生反人性、反伦理、的危害,必然导致人格扭曲,如前面文章谈到的少数大学生的多角恋爱、易甚至性暴力行为等。所以性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成功的性教育可以帮助培养完善的人格。
总之,进入21世纪的今天,性道德教育应随素质教育一起跨进大学校门,道德教育不能缺少性道德教育,这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增加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 性医学[M].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
2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82.
3 高德伟. 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875.
4 中青网,大学生急需性道德教育http://cyc6. cycnet. com:8080/ shengli/shengli3ceng.jsp?id=352.
篇9
关键词:茅山旅游业 道教文化 措施
一、概述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和金坛市交界处,是江苏省境内主要山脉之一,现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世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峰、洞、泉奇骊,有三宫、五观、七十二庵之说。从隋唐起,就以“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著称于世。道家与道家文化对茅山的历史发展影响甚远,也成为今天茅山旅游业赖以维持和发展的根基。
二、茅山风景区发展现状
(一)旅游景点中的道家与道教文化体现
道家与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倡导的是一种“逍遥游”:即在旅游中通过全身心体验、感悟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状态;从赏玩山水之中直觉地把握自然和如自然一样的人生的生命律动,从而悟解天地人生之道,达到自我实现和满足。清代《茅山志》载:“句曲之于金陵,是养真之福地,成神仙之灵区。”茅山以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为主体,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二十八池,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中写道:“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日夕欲颓,沉鳞竞跃。实是境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天复有能与其奇者。”茅山的秀丽风光、清幽之境,集天地之灵气、圣仙之神韵,确实符合道家之追求,隐逸世外、怡然自得,于自然的交汇中领略精神、采撷趣味。
茅山古迹众多,现有主要景点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元阳观、保朴园、华阳洞、金牛洞、八卦台、喜客泉等。
九霄万福宫,因其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顶,故简称顶宫。该宫依山而建,现有殿宇四进。第一进为灵官殿,第二进为藏经楼,第三进为主体建筑太元宝殿,第四进为升表台和二圣殿。宫殿气势恢宏,讲究突出中轴线对称,强调天圆地方和阴阳五行的理念,内部布局和装饰融合了美术、雕塑等多种道教艺术,是茅山道教宫观建筑的代表。
元符万宁宫位于茅山积金峰南侧,里面有睹星门、大王殿、灵官殿、东岳殿、老君殿三天门等景点,宫殿上方为高99尺的纯铜老子塑像。老子为庄子的老师,道教尊老子为共同的始祖,其《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清静无为和境界的超脱,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精髓的体现,后人为其塑像表示对老子的无上尊重。
元阳观位于大茅峰东南坡,观内建有太元宝殿、石牌坊、祖师坊、灵应斋、玉道坊、地祗堂、易经馆等古建筑,以及上清派祖师三茅真君和福、禄、寿、禧神像数百余尊,是茅山道教上清派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展示。
保朴园位于南朝梁时“山中宰相”陶弘景遗址处,是道家隐逸养生益寿之地。园内松青竹翠,古树参天,终年泉水潺潺,空气清新。彭祖广场、五味斋、弘道场、沧澡堂、木屋居、玄甫(四合院)、放生谷等的建造皆以道家养生文化为基础,集饮食、起居、怡情、健身、寻幽、悟道于一体,是道家与道教文化有形实体化的很好实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茅山在依托道家和道教文化内涵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修复新老旅游景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茅山道教文化”已成为宣传茅山一张响亮的名片。
然而,这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最根本也最关键的一点――即是对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挖掘不够深,仍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核心旅游产品因缺少其他产品的衬托而成为单一产品。
从单一个体来看,茅山风光秀美,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既有宫观建筑的雄伟,也有文人墨客的遗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齐聚,还是很有开发价值。但同其他道教名山如武当山、青城山相比,差距仍非常明显,主要是在江苏省比较有名。茅山不够高、不够险、不够奇,客观地说也就是一座几百米高的山应有的景色。所以,自然风光不是茅山旅游业的根本吸引点。旅游的本质在文化,茅山所依托的正是道家与道教文化。
之所以说对其的挖掘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首先是因为与茅山有关的人包括游客、导游、景区管理者、茅山当地居民等,大多都对所谓的“道”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信仰道教的人并不多。游客烧香、算命更多的是出于迷信思想――求财、求事业、求姻缘、求平安,真正出于感受道家和道教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游客对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直接来源于导游,导游应该对道教文化有较深入了解,但现状是本地导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数量偏少,大多数只是笼统含糊的讲解,少数甚至强行拉客骗钱。
这其次,道教旅游作为宗教旅游的一种,有其特殊性。如果人们对某种宗教并不了解,那么依托此种宗教文化所呈现的有形实体包括建筑、仪式、饮食等,最多只令人感到新奇,吸引力难以持久。人们只有了解此种宗教文化,才会有所感悟,并在逐次接触中加深理解甚至形成对其的虔诚信仰。这就要求这些有形实体有“精神文化气”,在游客与其接触中从各个方面展现出来。茅山在有形实体如老子像的建造、元阳观的修复、保朴园的新建等处下了不少的功夫,但其“道教文化气韵”还不够,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大殿里香客的吵闹和摊贩的叫卖声、顶宫门口到处拉人算命的皮条客、价格奇贵的香等都令这个原本清净的道教福地变得躁动不安、浮于表面。
现在来茅山的游客,大部分是参观宫观、烧香和算命,除了顺带看看自然风景、吃吃农家菜基本上就没有其他旅游项目了。茅山过于依靠核心旅游产品而忽略了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这对茅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茅山旅游商品也存在品种单一、缺乏原真性、品质低劣且粗制滥造、缺乏宗教旅游商品所特有的艺术性、典型性、独特性、极品和精品少等问题。
三、禅寺与武当山的启示
(一)禅寺:佛教文化的与时俱进
台湾禅寺是一座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的现代化庙宇。开山方丈惟觉和尚针对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推行佛教“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力图使佛教理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焕发新的生机。
禅寺宏伟华丽而庄严肃穆,游客众多而虔诚安静。寺内法师、僧侣六根清净、潜心向佛、专注学习;禅寺图书馆有各个门类的书籍,还有用宽带互联网及先进的影音设备用来接收世界最新信息;除研习佛法,修行的1600多位僧尼广泛涉猎一切先进知识。禅寺经常与大陆进行宗教文化交流、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祈福法会。禅寺免费向世人开放,提供免费香;寺内有许多免费、虔诚的志工导游,除介绍佛寺外,以宣扬佛法为主,将佛教理念传给世人,不推销购物或烧大香;游客临走之际还可获得赠送的光盘和开光水。禅寺还投资为社会建造大学、中学和小学,向青年、青少年宣扬佛法,这些年来共投资相当于人民币100多万元兴办社会福利。
禅寺在普及佛法与佛教文化、促进佛教文化与时俱进、保持佛寺庄严肃静氛围、以佛法立身正命并奉献社会等方面对茅山启示很大,茅山应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追本溯源,保护好自身独特的道家与道教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避免因片面追求商业经济而将道家与道教文化过分物质化、简单化、世俗化,致使其变味并丧失原有的吸引力。
(二)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多方面弘扬
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其弘扬道教文化、促进武当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非常值得茅山借鉴。主要包括:
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近几年,武当山的游客接待工作呈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除了传统的香客和观光游客外,以道教养生、学术研讨、道教文化等为目的的学习休闲型旅游团队明显增多。一些大型企业或团体纷纷到山召开集团年会,年会期间道协派道长讲授道教文化,取得很好效果。
筹资维修古建,努力保护文物。2009年春武当道协筹资3500万元整体购回武当山九宫之一的净乐宫、启动了五龙宫的修复工程。多年来,道协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对所管理的“五宫一观”进行维修。同时新建武当山道教学院,为武当山道教功夫团购置了练功场所。
积极广泛开展中外道教文化交流。近几年武当道协先后接待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道教参访团1800多个,道教协会先后60多次组团到台湾、香港等地区和东南亚、欧洲及美国等国家进行宗教文化访问交流。武当山道教经忏功夫团还先后参加了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大会、成都道教文化节、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第九届武汉道教音乐节等,表演武当武术、道教音乐,都获得好评。
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武当山道教协会先后向印度尼西亚海啸灾区捐款10多万元,向南方雪灾地区捐款10万元,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30多万元,向西部功德林捐款5万元。与此同时,先后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学、贫困村建设等项目捐款,累计捐款捐物达200多万元。
积极宣传武当山道教文化。武当山道教协会创办《武当道教》杂志,建立“中国武当道教网站”。道协支持、参与有关单位整理、出版了《中国武当中草药志》、《武当山画册》、《玄天上帝典藉》、《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等,还支持、参与了电视连续剧《武当》、纪录片《问道武当》及多部影视剧光碟的制作。
四、依托道家与道教文化促进茅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尊重山水本性,保护自然环境
茅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充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尊重山水本性:对现有自然群落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任其自然演进;对经营轮伐的人工林则将地带性植被科学恢复与景观林营建有机结合,实施旅游导向的林相改造;对采石场等不可恢复生境则可规划建设成奇特功能景点。同时严格景区人为干扰类型和程度控制,注重景区自然景源开发,禁止与资源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在道路、服务设施等建设时重视减少环境负荷。
(二)筹资修复古建,新建葛洪、陶弘景纪念馆
茅山鼎盛时期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战争、及对茅山道院的毁坏较为严重。茅山应根据实际情况,筹资重点修建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文化内涵较深的宫观建筑,重现茅山鼎盛时期的恢弘大气、香火之盛。
同时,新建葛洪和陶弘景纪念馆。葛洪和陶弘景作为茅山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历史文化名人,对奠定茅山作为古代炼丹和本草著作发祥地的地位贡献突出,深刻影响着中外医药文化。陶弘景还继承老庄的哲学思想、葛洪的炼丹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家的观点,深刻影响茅山的道教文化。现仅在九霄万福宫左门一侧有葛洪和陶弘景的泥塑像,与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地位非常不符。茅山应为其修建纪念馆,以提升茅山享誉中外的历史人文品位、充实旅游观光意义。
(三)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
茅山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分客源市场,以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开发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道教教事旅游。这主要针对有坚定的道教信仰的旅游者,在一些特别的道教节日和庆典时期专门提供的旅游产品,为信徒提供法事活动服务,为非信徒游客提供相应的参与活动。
2. 道教观光旅游。茅山丰富独特的道教文化资源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使观光旅游成为茅山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茅山在这一块已经取得很大成果,需要进一步加大自然资源保护的力度,维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在大型道教活动、宫观建筑、道教文化艺术、道士生活习俗等观赏方面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普通旅游者。
3. 道教文化旅游。道教旅游本质是一种文化旅游, 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依托。茅山道教的宫观建筑艺术、斋醮仪式、养生医学、石刻绘画、音乐、舞蹈、服饰等无不蕴含了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这种旅游对旅游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 可以开展诸如茶艺文化游、建筑园林游、文化考察游等。
4. 道教修学旅游。这主要是针对学者、宗教研究者等的旅游,学术分量较重,有助于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的深层次发展,研究有心得者还可著书立说,提升茅山道教名山的实力和影响力。
5. 道教民俗旅游。茅山道教民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特色。过去由于交通不方便,一些地方风俗和文化保留的很完整,为茅山发展道教民俗旅游打下坚实基础。茅山应大力开发道教民俗文化游,开辟民俗文化旅游区,集中展现一批民俗民风,既可扩大旅游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开发道教民俗文化游应就地取材,原汁原味、纯正地道,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古朴,突出“惟我独有、惟我独优”的特色,加强游客参与性,使游客置身其间,体会道教民俗的博大精深。
6. 道教饮食、养生旅游。道教养生术是道家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道教倡导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其饮食往往利用当地天然物产精制而成,讲究营养和清淡、不求肥甘;道教在饮茶方面也颇有研究。此外,道教宫观往往位于环境清幽之地,其中的道教人士恰恰是从事养生术活动的人才,因此,可以把道教养生术与旅游结合起来,用道教养生术为游客服务。
茅山在饮食、养生旅游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新开发的保朴园初步实现了茅山道教养生术的理念。茅山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饮食、养生旅游的横向和纵向开发:进一步丰富药膳的菜色和内涵,尝试在餐厅中出售真空包装药膳,请一些有经验且有行医资格的道士为游客开保健药方并现场配药;有计划地建立疗养院、度假村,从事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洗浴等;在商店中出售富有道教特色的茶、酒、饮料等特色饮食商品,具有保健功效的日用品、家具,与饮食、养生有关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但同时要注意加强茅山相关部门对这些餐厅、疗养院、度假村、商店的监管,确保其出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对游客有益无害,建立健全的规范制度,防止不法商贩有机可乘,破坏茅山饮食、养生旅游的形象,促进茅山饮食、养生旅游健康、规范地发展。
(四)开发特色道教旅游商品
茅山应大力开发特色道教旅游商品,不仅作为游客旅游的纪念、将其良好的旅游感受和印象延伸到旅游结束后,还能在独具匠心的商品设计中体现和宣传道教文化,增加旅游收入。
茅山道教旅游精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宫观建筑、雕像等的微缩模型,如元符万宁宫上头的老子像,不仅计入吉尼斯纪录,其左手下方似戒指的蜂巢更有吉祥之意;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将老子像模型作为旅游商品非常具有纪念意义。二是与道家和道教文化有关的书籍、画册、工艺品、音像制品的出版,内容包括茅山历史与传说、茅山道教典籍、斋醮仪式讲解、道教建筑、道教服饰、道教音乐、道教医学养生、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等。三是与道教法事及民俗有关的器物用品,如茅山道士擅长做法,其在举行斋醮仪式时所用的法器也可以模仿复制成为独特的旅游商品,对游客吸引力非常之大。四是茅山茶叶;品茶论道在道家与道教文化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茅山有葛根茶、青山茶、花茶等,已有一定名气,可作为游客馈赠亲友或自己品尝的绝佳旅游商品。
(五)大力培养茅山本地高素质导游人才
导游作为直接面向游客的人群,在宣传道家与道教文化的作用中举重若轻。面对当前导游人员数量偏少、素质偏低的问题,茅山应加大力度、培养本地高素质的导游人才。这些人在对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有全面、深刻了解的同时,应心怀对道法的虔诚、崇敬的心理,结合自己真实的感受、满怀感情地为游客讲解,提升茅山导游形象,使游客能较好地理解茅山道教文化。
(六)建立茅山道教学院,向世人普及道法与道教文化
现代人压力大、思想负担重,道教主张清净无为、崇尚自然、自在精神的思想,对现代人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茅山应该学习武当山的做法,建立自己的道教学院,一方面是为了培养道士,也是其主要目的;另一方面虽然次要,但却更具有普世意义,即让常人也能寻得一处清净之地,置身其中,聆听道法,虽然时间长短不一,但也有耳濡目染、清心静欲、指导行为之效。除了道法,还可以讲解与茅山道教有关的历史、传说、优秀文学作品、美术和音乐、宫观建筑理念和意义、庙会等民俗、养生之道及特色饮食,使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领略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茅山道教文化名山的影响力亦逐步提升,依托道家与道教文化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得以实现。
(七)利用高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与时俱进,传承弘扬道教文化
禅寺和武当山利用高科技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做法对茅山有很好的启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修复宫观等古建筑时在其中融入科技和信息技术元素,如灯光照明、背景音乐、内部管理等,使游客的观赏效果更好。二是建立茅山图书馆:不仅有各个门类的书籍,还有用宽带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电子计算机以及先进的影音设备用来接收世界最新信息,使茅山道法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三是建立茅山道教网站,布与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的咨询、新闻、知识、文化艺术,使大众能方便地对茅山道家与道教文化有所了解。
(八)积极开展国内外道教文化交流,借鉴他人宝贵经验
茅山应深化道教文化研究,增强自身的道教文化底蕴,积极开展国内外道教文化交流:可定期举办茅山国际道教文化节,组织举办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参加其他地区的道教文化节、道教音乐节、道教学术研讨会,接待国内和其他国家的道家参访团并到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宗教文化访问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茅山与国内外其他地方的道教文化交流、借鉴他人宝贵经验发展建设茅山道家和道教文化,也可提高茅山的曝光率和知名度,促进茅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九)承担社会责任,发扬道教济世利人传统
道教在“仙道贵人,无量度人”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以实现自我的理想价值和社会作用。茅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继承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精髓,发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传统:可向灾区捐款,支持参与敬老院、福利院、希望小学、贫困村建设等项目,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鼓励到茅山的游客也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须规范管理,将资金去向明细公开);从而建立茅山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向世人展示茅山继承践行道教优良传统的决心,提升游客对茅山的好感,形成口碑效应,推动茅山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世菊.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
[2] 孔令宏.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J].浙江大学学报,2005.
[3] 赵岩,曹珊珊,武敏.茅山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