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网络暴力的建议

篇1

当前媒体报道的各类校园暴力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违法者的嚣张令我们深思,校园暴力伤害为什么频繁发生?

首先,法制不健全,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是首要原因。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存在部分条款滞后、在实施过程中操作性较差等缺陷。对校园暴力的制约过于落后,打击偏轻,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缺乏快速有效的举报和救助途径,缺少有效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置的一整套制度。缺少可操作的有关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条款,对于伤害未成年人的许多行为,没有明确定罪,导致绝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的调查,1-5月媒体报道的事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涉事者负刑事责任。

其次,在社会发生飞速变化的背景下,崇尚权力、武力,崇拜金钱的一些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影视、书籍中的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很多学生欣赏暴力并沉溺于暴力游戏,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帮派行为,在校园内为非作歹。甚至有一些施暴者看到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视频后产生了炫耀和攀比心理,导致校园暴力升级。

第三,学校教育过度重视智育,在管理中对校园暴力缺乏足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忽视德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偏差。加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压力较大,一些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容易在压力下产生对校园和同学的对立情绪,在行为上更易出现攻击性。也有一些学校管理混乱,校风校纪涣散,学生容易染上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的恶习;一些学校将校园暴力看作学生之间的普通摩擦,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其愈演愈烈。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和改进学校教育三管齐下,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发生。

第一,增强法律中关于校园暴力伤害的条文的可操作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校园暴力猖獗,各州通过修法对参与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罪。即使涉及校园暴力案件的青少年未满18周岁,如果后果严重并且有前科,也可以当作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犯罪定案、量刑,从而有效遏制了校园暴力。建议参考这一做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对校园安全的内容予以明确具体化,把遏制校园暴力纳入校园安全范畴;对校园侵害情节恶劣者依法判处严刑,对于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也要做出更细化的规定,便于各地司法机关在惩治该类行为时有统一标准;适当提前刑事责任年龄;同时加大校园法制宣传,加强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编织未成年人免遭校园暴力侵害的安全防护网。

第二,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和报道。全面实行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严禁在面向未成年人的作品和游戏中出现暴力情节。对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报道要实施严格审查制度,严禁过分曝光暴力细节。

篇2

   许多青少年抵制不了手机、网络的诱惑,被各种视频软件吸引,整天刷到飞起,沉迷于电视剧,甚至熬夜追剧,在不睡觉的情况下,可能三五分钟就要拿起手机看一下。暑假时期,学习任务相对较少,沉迷网络现象更为严重。那作为家长,该如何处理孩子的网瘾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有:网络本身的特征(匿名性、时间快、范围广、自由度高、信息量大)、青少年的人格特征(高焦虑、低自尊、抑郁、自控力差)、家庭和学校环境(如学习压力大)。另外青少年自制力差,所以许多青少年难以抵抗网络的诱惑。家长则需要给予孩子合适的分析、正确的引导、恰当的鼓励。

   了解孩子沉迷的原因

   也许是某款游戏很有吸引力,能给孩子带来刺激感和成就感;也许是某部电视剧跌宕起伏,能给孩子带来惊喜感和愉悦感;也许是某个人很合得来,能给孩子带来关怀感和幸福感。之所以沉迷网络,那必然是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体会到。那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孩子就会在网络寻找。

   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家长可以让孩子看到的有趣的事情远远不止网络游戏,能带来成就感的东西也不止游戏,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值得孩子去探索的。增加生活中的小惊喜,积极表达爱意,告诉孩子生活也是多姿多彩充满乐趣。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烦恼,给予他建议。

   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

篇3

【关键词】 突发事件;标题

在新媒介环境中,社会大众对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发事件在互动与讨论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事实虽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但由于人们对其价值判断比较一致,争议性不大,往往得不到关注。而对一些边缘性的、富含争议性的话题的讨论却愈演愈烈。边缘性问题会涉及到民族分裂、制度不合理等危害国家安定团结的因素,新闻传媒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传播,可以增强社会进步的力度,推进社会管理改革的步伐,反之,报道不利的新闻事件可能成为突发事件再发的诱因。

一、标题分析

针对2011年和2012年在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 “7.18事件”和 “7.30”、 “7.31”, “6.29”劫机事件等三起突发事件,分析研究四家网站在第一时间报道时的新闻标题就至关重要。在“7.18”事件中,天山网以《新疆和田一公安派出所遭暴徒袭击数名暴徒被击毙》为标题了这一信息,人民网、凤凰网、联合早报网均转载天山网的消息,但是其他三家网站都做了加工修改,人民网的《新疆和田派出所遭袭数名袭击者被击毙》把天山网的原标题中的“暴徒”两字取消,并改换成“袭击者”,新闻是一种客观的、根据事实记录的事情,不能加以主观色彩,天山网在事件发生后还没有官方证实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就给事件的起因下了定论,在标题里说到“Who”、“How”即“暴徒”所为,结果是“暴徒”被击毙,其次,这个“暴徒”本身带有一种贬义和暴力色彩,暴徒的形象是公众无法具体化的,所以这样的词汇让受众会凭借自己的想象理解事件的现场,从而形成自己的意识,造成新闻事件的误读。

同时,凤凰网在转载天山网的消息后也对新闻的标题进行了修改,凤凰网以《新疆和田一派出所遭袭4人遇难数名暴徒被击毙》为题,特别突出强调的是事件的后果,而联合早报网的标题简单明了,也说明了事件造成的后果,但是后果只说了一半,“4人遇难”,对于袭击者的结果没有报道,这样的标题并不存在错误之说,但是会给受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受众可以为袭击者仍然在对社会造成危害,这些行为没有被制止,甚至受众会因为这一事件产生恐慌。

在“7.30”“7.31”事件当中,四家网站的新闻标题也是各具风格,侧重点不同。天山网的《喀什市发生汽车冲撞人群的恶性案件》这条新闻中,采用了“发生”“恶性”“案件”等词汇。相比较人民网的《新疆喀什两歹徒杀人劫车后驾车冲撞人群致7人死亡28人受伤》标题,用了27个字将新闻主要要素都容纳在内。天山网的标题抽象性的叙述了一个案件,在没有任何理由的和证据的情况为事件下了定义,而人民网以具体的有行为的动词和结果描写了这一事件,针对是否是恶性的不是媒体来评说,是有社会大众接受了这条新闻之后自己判断。凤凰网的标题则更加客观的叙述这一事件,同样是在第一时间发出的报道,标题是《新疆喀什2人劫持汽车撞人后砍杀致7死28伤》,在这20字的标题中,在人民网的基础上去掉了“两歹徒”改写为“两人”,在“Who”的要素中,没有像人民网的标题中强加身份色彩歹徒”,做到了对事件的客观叙述,“地点”是喀什,“人物”是两人,2人劫持汽车撞人是“发生了什么事”,造成的后果就是“7死28伤”,这些要素成为网民辨识新闻主要内容的标志,浓缩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引起了受众的强烈阅读兴趣,尽可能鲜明、精炼并单句的标题,是网络新闻消息文本与写作的一大特质,也形成网络新闻消息报道直观化、具体化的传播魅力。

在“6.29”劫机事件中,各个网站采用的新闻标题也有不同。例如天山网《新疆和田迅速处置一起劫机事件》,笼统的说明和田发生了一件事情,使用了一个新闻动词“处置”,并且这个动词具有抽象性,没有具体化,对于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或者影响一概不知,是当地媒体对本地社会性突发性事件的潜意识自我保护,不愿意被媒体和公众夸张和扩大化。而凤凰网采用《新疆发生劫机事件有乘客和机组人员受伤》的标题,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民身上,“有乘客和机组人员受伤”让受众有了亲近感外,在心理上吸引受众欲知事件的详细信息。联合早报网以《新疆和田6歹徒暴力劫机被制服有机组人员和乘客受伤》为标题,这是对事件做了定性,让受众知道事件的严重性,“歹徒”、“暴力”这些带有强势性的词语出现,还陈述了事件造成的影响“有机组人员和乘客受伤”。人民网选用《新疆劫机事件6名歹徒暴力冲击驾驶舱被制服》为标题,以确定性的答案告知受众,新疆确实发生了这一事件,是不可怀疑的事实,其次陈述了事件的起因是“6名歹徒冲进驾驶舱”,产生的结果是“被制服”,在20个文字里,突出了新闻的4个要素,以权威媒体的姿态让受众不受外界对新疆的恐慌。

二、改进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四家网站对南疆的突发事件的报道标题,总结发现主流媒体在南疆突发事件下应该把握的传播原则。

第一,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当地媒体要注重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同时,减少同质化严重的现象,“7.18”“7.30、7.31”事件中,四家网站第一时间的的消息均来自与新华网和天山网,在新闻标题做了修改后,新闻导语几乎一致,这种同质化的现象使得网络媒体处在了竞争瓶颈。

第二,要权威更要注重多元化,人民网对进行的权威报道,不论从新闻来源还是信息源,都是值得信任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人民网的报道中文字消息占主要比例,而凤凰网不论从原创还是转载其他媒体,体现了一种网站传播多元化的特点。凤凰网在连续报道中还做了网络专题,不仅介绍了南疆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还添加对喀什、和田地区的详细内容,并对类似暴力恐怖事件有同类延伸报道,有最新消息,相关新闻和早前报道,以及延伸2011年10月的报道,这是其他网站所不能及的。

篇4

关键词:高校;网络消费;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48-02

引言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网络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消费因其便利,价格较低备受大学生青睐,但目前大学生对于网购存在的安全隐患意识并不高,受骗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世界而不能自拔,Q币,游戏点卡等各种虚拟品的高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愈来愈高。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们会了解到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即目前大学生的普遍消费观,正确的理财理念与自我管理约束来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已显得非常重要。此次研究可以作为一份参考资料,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顺思路。

一、 问卷结果统计

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共发了两百份的问卷调查,共收回178份,其中有效卷为165份。有效回收率为82.5%。经过各组员的细心统计,并分析后,结果如下:

1.样本选取。根据实地调查的可能性,本研究以温州大学城在校的所有全日制专、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在确定样本的构成时,尽量全面地反映出网络消费对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故按照温州大学城内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非等比例分阶段随机抽样。

2.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情况。大学生上网月平均消费额。从调查中我们统计出月消费额为0元~200元的为96.7%,200元~500元的为1.1%,500元~1 000元的为1.1%,1000以上的为1.1%。从问卷调查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从初中的时候开始接触网络的。并且大多数学生上网是玩游戏,极少部分是为了学习。从这方面看来,大学生上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还是令人比较担心的。

3.网络消费类别。(1)网络消费类别――男生部分。据统计,网络消费中,Q币占46.4%,VIP会员卡占24.1%,点卡、游戏币50%,其他占19%。从数据中可以得知,男生在网络消费中的网络游戏这块花费比较的高,所以我们针对男生的网络游戏这块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问卷,以便得到更加科学的分析数据。(2)网络消费类别――女生部分。据统计,网络消费中,Q币占41%,VIP会员卡占12%,点卡、游戏币24%,其他(QQ黄钻)占23%。从数据中得知,女生在网络消费中,对于网络游戏这块的消费并不是很突出,而是更多用于网络购物上,所以我们针对于女生的网络购物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数据追踪。

4.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网络游戏。在调查问卷过程,我们发现男生在网络游戏这块的消费比较多,而女生就比较少。所以本文只针对于男生的网络游戏消费现状进行研究。(1)网络游戏月平均消费额。从调查问卷统计看来,月平均消费额为0元~50元的为72.40%,50元~100元的为10.34%,100元~200元的为13.40%,200以上的为3.4%。在问卷过程中,发现玩网络游戏中一般购买游戏虚拟品的占到了35%,虚拟游戏币占到了31.25%。在对男生的调查中,普遍发现男生参与此类虚拟的网络游戏,主要基于这些网络游戏能给予他们在实际生活当中无法感受到的成功感。(2)网络游戏时的心态。经数据统计,玩游戏的心态其中心情烦闷的为14.1%,心情愉快的为42.3%,不清楚的为33.8%,其他的为9.8%。从数据可以得出,许多男生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都是心情愉快的,这也折射出另一个问题,男生之所以热衷于网络游戏,这是不是和网络游戏带给他们的感觉有关呢?这就要涉及到心理学的问题。

5.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网络购物。在调查问卷过程,我们发现女生在网络购物这块的消费比较多,而男生就比较少。所以本文只针对于女生的网络购物消费现状进行研究。(1)网络购物的消费额。据统计,其中100元以下的为74.2%,100元~500元的为25.8%,500元~1 000元的为0%,1 000元以上为0% 。从数据看来,女生对于网络购物还是比较科学的,只是对于小额的物件,会想到从网上购得。其实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现在的网购的技术并不是非常的完善,网络上的规章制度还是会受到各界的质疑。(2)网络购物的可信度。据统计,其中90%~100%的为11.7%,60%~90%的为58.8%,40%~60%的为26.5%,40%以下的为3.0%。可见,大家都只是中度的相信网购的安全度,这与网络的开发性,变化性都是密不可分的。

二、问卷的分析

1.男生普遍喜欢网络游戏的心理学分析。(1)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在当今社会中,大家都喜欢赶时尚潮流,喜欢当时尚达人。许多大学生富于想象、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些大学生所特有的,尤其是男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使得网络消费、尤其是网络游戏的消费,备受大学生的青睐。(2)追求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在很多时候,许多男生打游戏并不是单单为了消磨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在自己的朋友前,炫耀自己的等级,自己所谓的能力。其实很大部分这些所谓的“能力”都只是对键盘的操作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3)追求安慰的阿Q心理。许多人在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成功感时,就会寻找另一个世界的成功感来填补自己心中空有的成功感。在另一方面,男生天生的大男人主义,更是加剧了这种心理,所以男生会比女生更加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带来的,换言之,就是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

2.女生普遍喜欢网络购物的心理学分析 。(1)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在网络上购物,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只要鼠标动动,自己想要买的东西就送货上门了。(2)追求时尚的消费心理。由于交通许多原因,在实体店里,未必能找到当今最时尚的东西,所以许多时尚达人们很喜欢上网搜索到底现在流行什么,哪里有卖,哪里便宜,所以往往都会选择网络购物,来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3)追求便宜的小市民心理。贪求便宜货向来都是女生们的“风格”,在网络上购买到的商品都比较便宜,这时候,女生们的小市民的贪小便宜的消费心理,就开始作怪,甚至掩盖了商品本身的问题。

三、 网络消费所存在的问题

1.网络游戏所存在的问题。(1)易助长盲目攀比,高消费。男生之间的对比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过度的对比引来了盲目攀比,就不是相互竞争所希望带来的结果。但是这种现象,在男生中间普遍存在。这样的结果就是双方都付出巨额的网络游戏的消费。(2)扭曲了暴力的真正面目。许多网络游戏中采取的都是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情节,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误导,使他们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

2.网络购物所存在的问题。(1)网络购物的安全度问题。在网络购物时,都要输入自己私人的银行账号以及密码,而当今的网络并不是非常安全的,黑客很有可能会窥看你的私人资料,常常会导致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可恢复的致命危害。(2)网络购物的信誉度问题。毕竟是在网络上看到照片,这会与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或多或少会有些不同,再加上,与销售商的远程沟通,远距离的买卖,商品的信誉度就备受质疑了!现在的网店刷记录现象也非常普遍存在。

四、 对于网络消费问题提出的建议

1.开展网络消费教育势在必行。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终究是一件新兴事物,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引导,加强网络的教育普及。但是当今社会上却存在着专门进行杜绝网瘾的机构,其实网络消费教育并不单单是用一些近乎暴力的手段来杜绝学生对网络的过分沉溺,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强加暴力,这不仅不能达到网络教育的结果,更多的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当今的“网络戒瘾所”事件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1)开展网络消费风险教育。针对于女生过分沉迷于网络购物的现象,相关部门应该加紧网络消费风险的教育。可以开展知识讲座,利用校园传媒进行网络消费风险教育。告诫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时务必看清产品的相关信息。(2)网络购物与电子商务市场的基本知识教育。可以在大学里开设《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消费常识》等消费教育课程。也可以开设相关的公修课,将网络消费真正的变成大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3)网络文明教育。开展以“网络消费法律知识”为主题的文化节,可以开展模拟法庭之类的活动,将这些案例更加的深入人心,给那些至今还未醒悟的同学敲响警钟。

2.整治不法行为。在网络世界中,由于存在很多的法律空洞,所以让有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了网络世界的不安全性,不合法性的问题频频出现,对大学生的威胁也是可见一斑的!所以应该引起相关行政、司法部门的注意。(1)严厉打击网店的刷记录行为。现在许多网点为了能提高自己的信誉等级,就找黑手进行小额刷记录,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害,也是对国家的司法制度的一种藐视。所以相关国家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打击这一现象,以便真正的保证消费者的权益。(2)杜绝网络黑客的侵入。在中国,网络技术并不是非常的发达,所以很多网络黑客经常会侵入私人的计算机,盗取私人的隐私,这对公民造成许多的危害,相关部门应该提高自己的技术,必须要在短时间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3)在网络游戏的发行环节,要严格把关,杜绝不良的网络游戏流入市场。现在许多开发商为了能谋取最大的利益,不惜将许多不应该展露的事物,都放进自己的游戏中,以便哗众取宠。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力度稽查这方面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杨春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学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陶国富.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5)

篇5

在网络安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对安全方面的不够重视等因素,导致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计算机来说,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缺陷,就会被黑客利用,造成威胁。操作系统是由很多模块共同构成的,其中有电源模块、吃利器模块等,每一个模块都是计算机功能正常的保证。如果其中的一个模块有问题,黑客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模块发起攻击,造成计算机系统瘫痪。其次是计算机网络的共享性缺陷,不管是局域网和还是互联网,都可以用来传输文件、程序等,这也对计算机造成了威胁,如果这些传输的文件中,有包含病毒的可执行文件或者程序等,在计算机上运行后,就会给操作系统带来损害。当我们打开计算机的任务管理器的时候,黑客可以利用“补丁”的方式,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运行一个进程,进程难以被发现,就会造成潜在的威胁。在我们使用QQ等IM软件时,其中的“远程协助”功能应该慎重使用,如果计算机被黑客种植了病毒,黑客就可以利用这个功能随心所欲的控制用户的计算机,资料、文件等都可能被窃取。虽然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都有防火墙在后台保护系统安全,但是这些防火墙的自我防护能力不能保证,黑客可以攻击这些防火墙,防火墙崩溃后就变得毫无作用,计算机系统就会受到黑客的危害。

二、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

在网络安全应用中的控制水平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管理是信息化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很多计算机使用者,对于网络安全并不重视,平时没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这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在这个方面,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不断的加强提高,才能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可以说,计算机使用者的信息、隐私泄露,操作系统被破坏等,根本原因就是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没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论是对于企业、公司、个人甚至国家,都是必须要保证的。网络安全的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就应该养成安全防范意识,有意识的去进行安全维护工作,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保证没有安全隐患的存在。针对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该提前做好计划,以便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计算机和网络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工具,保证网络的安全性。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需要信息技术支撑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应该不断的提高工作素质和知识水平,积极的钻研网络安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出现问题的时候,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够保证危险的快速解除。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应该接受定期的培训,组织他们观摩专家演讲等。防病毒软件的使用,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病毒的变异也非常快,可以说是防不胜防。采用防病毒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病毒的攻击。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一般都运用了最新型的“启发式”扫描病毒技术,核心技术就是数据库中的“触发器”;还有广受赞誉的卡巴斯基安全软件,查杀病毒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对于计算机本身来说,物理环境的安全也是一个方面。在布置服务器或者机房的时候,要做好周边环境湿度、温度、电磁干扰、病虫害等方面的测量工作,符合标准才能进行布置。机房的安装场所,要保证安全性可靠、抗干扰能力较强、震动和噪音干扰比较少,湿度、温度也应该适宜,不建议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层和地下。做好计算机访问权限的管理工作,这是防止计算机中的信息被盗取、破坏和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条件,建议完善的防控系统,没有足够的权限就无法访问计算机的数据库,硬盘中的数据也要做好备份,对计算机来访者进行身份验证,也要防止暴力入侵。

三、结束语

篇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etwork catchwords are gradually entering in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resulting in language pollu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ecologic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defines network catchword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atchwo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atchwords pollution.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治理举措

Key words: ecological linguistics;network catchwords;language pollution;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39-02

0 引言

生态语言学为语言学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我们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污染。当前对网络流行语的大部分研究侧重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污染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黄知常认为治理环境污染是应用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消除语言污染则是生态语言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流行语污染解析来分析环境变化给语言带来的变化,以此引起国民对我国语言国情及语言生活的关注,减少网络流行语的污染,保障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的生态语言环境。

1 生态语言学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把语言学和生态科学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生态语言学旨在通过分析研究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生态和环境的发展上语言所起的作用。王晋军认为生态语言学始于一个隐喻。豪根(Haugen)于70年代的一次报告中谈到“任何特定语言与它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时,曾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认为环境发展与环境恶化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不难发现的,而对环境问题进行语言研究是一种可行的办法(Halliday,1992)。国内最早将语言与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学者应是李国正教授,他撰写一本名为《生态汉语学》著作,文中提到把汉语立足在生态系统中去研究探讨。之后,暨南大学研究生导师范俊军发表了若干篇与生态语言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肖自辉与范俊军的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侧重于其应用价值。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语言学的探讨及阐释涉及到了更多的应用型,例如人口迁移对语言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政策、强势语言以及网络背景下语言的变异等问题。

2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与特征

2.1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它是从网络中产生或是应用于网络沟通的一种语言,其表现形式包括了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以及图标与文字的结合等,其语言特征往往表现为创新性、幽默性以及便捷性,其中创新性是其极具特色的特点。在网络技术发展更新换代的年代,网络流行语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愈发显得重要,已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2.2.1 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主要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汇,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人们所熟知并使用。比如,“剁手党”指沉迷于网购的人群,以女性居多,她们一旦看到中意的商品便毫不犹豫的拍下,但是过后又追悔莫及,恨不得剁掉自己的双手。再如,在2015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非“Duang”莫属。 “Duang”是某一网站恶搞成龙早期所拍的一部洗发水广告而来。一句“Duang”成了当年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就连英国广播公司也表示“Duang”字在微博中的出现率超过了800万次。

2.2.2 幽默性

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在于它在完成语言沟通目的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幽默感。“蓝瘦,香菇”的出处是南宁一小伙子失恋后录的视频,由于广西人普通话发音不准,本来想说“难受,想哭”,但听起来像“蓝瘦,香菇”。因此,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连锁反应,众多网友争相模仿,形成了“今天XXX,蓝瘦,香菇”。此后,网友们在对于“蓝瘦,香菇”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2.3 便捷性

网络流行语的便捷性是指在很多情况下,说话双方可以使原本复杂的事情进行简单有效的沟通,说话双方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对方所表达的含义。比如,“脑洞大开”,指的是因为有脑洞,所以才需要进行“脑补”,形容想象力天马行空,独特异类。人们常用“脑洞打开”形容自己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佩服、惊叹或者不可思议。在网络沟通中,这种词汇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沟通能力与沟通效率。

3 生态语言学对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阐释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是自然环境的污染,然而对于抽象的语言环境的污染却基本上忽略了。语言污染是指在人们使用语言的环境中,对于已有的语言规定的破坏性语言行为。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是“语言污染”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界定。有的人认为是那些为了图省事而使用的一些简单,快捷但却语义模糊的语言。还有的人认为语言污染是指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只属于个别语言群体的语言。语言污染与环境污染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主要有以下特征:①传播和使用规模极具传染性;②妨碍正常地语言环境的运作;③自身系统的无规律性;④语言暴力现象凸显。

3.1 传播和使用规模的传染性

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可谓是首当其冲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正如人们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中的活动,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语言污染现象的出现。比如,网络流行语“潘俊币淮示突岣我们的语言使用环境造成语言污染。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潘俊币淮适的吮嵋宕剩人们对此应该是避之不及。然而,在如今的网络社会甚至是日常生活,人们都以争当“潘俊蔽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差甚远,对我国语言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3.2 妨碍正常地语言环境的运转

由于网络流行语有着便捷的特点,人们在说话时能够用最短的词汇表达其意义。但是,这样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前提条件是说话双方对于这些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理解力,否则,就会妨碍正常语言环境的运转。譬如“来啊,互相伤害呀”,意思是不怕受伤你就来吧,再比如,“你脑子是个好东西”,意思是希望你聪明点,情商高点。用这些词语和不懂流行语的人沟通时,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正常的语用环境造成了障碍,造成说话者双方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

3.3 自身系统的无规律性

由于网络流行语自身就存在的不规范性,因此大量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语言环境系统必然会造成语言污染。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诸如此类的词是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的网络社区或是日常生活中,其本身没有任何的规律性存在,可以由人们自由“创新”。比如,现在的青少年都很喜欢用“逼”族词,像是傻逼、二逼等,这些词都是人们在网络沟通中凭空随意创造出来。这些词看似无害,但是对我们的语言,尤其是青少年的语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语言暴力现象的凸显

人们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匿名性。故此,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现象已经凸显出来了。比如,“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简称“城会玩”,是讽刺某些人做的事情常人无法理解。“什么鬼”,是南方的方言,意思是“什么东西”,表示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壁咚”指的是男性把女性逼到墙角,让其完全无处可逃的动作,这个动作成为时下热门的表白高招。这样的语言暴力枚不胜举,网络流行语的暴力污染了语言生态环境,需要进行治理。

4 治理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举措

当前网络流行语由其贡献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它的缺陷。郭笃凌认为传统文化的迷失与青少年道德的断层导致大量的语言污染。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模糊的根源,李萍认为“导”而不“堵”,宽容待之。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放大、变异,有些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能量,而污染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是负能量,给社会制造不稳定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首先,流行语传播者需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语言品味为己任;其次,政府管理层面应该加大对网络流行语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和法律规范;再次,借鉴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保护和管理网络语言生态系统,加强语言生态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降低其语言污染的程度;最后,加强对大众的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观教育,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态系统。综合以上措施,营造文明雅致、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保护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充实文字语言大家庭。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of Applied Linguistics[A].In Martin Pǜts(ed.) Thirty Years of Linguistics Evolution: Studies in Honour of René Dirven [C].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59-95.

[2]Haugen, E. 1972.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J]. In Fill & Mühlh usler (eds.). 2001.

[3]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4]黄知常,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6]肖自辉,范俊军.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J].语言科学,2011(3).

[7]周利娟,郭涛.生态语言学研究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 人民论坛,2012(10).

[8]任付标.漫谈中西文化交汇中的语言污染[J].现代外语,1994(3).

篇7

Meeting Remote Desktop Sharing

允许受权的用户通过NetMeeting在网络上互相访问对方。这项服务对大多数个人用户并没有多大用处,况且服务的开启还会带来安全问题,因为上网时该服务会把用户名以明文形式发送到连接它的客户端,黑客的嗅探程序很容易就能探测到这些账户信息。

2.Universal Plug and Play Device Host

此服务是为通用的即插即用设备提供支持。这项服务存在一个安全漏洞,运行此服务的计算机很容易受到攻击。攻击者只要向某个拥有多台Windows XP系统的网络发送一个虚假的UDP包,就可能会造成这些Windows XP主机对指定的主机进行攻击(DDoS)。

另外如果向该系统1900端口发送一个UDP包,令“Location”域的地址指向另一系统的chargen端口,就有可能使系统陷入一个死循环,消耗掉系统的所有资源(需要安装硬件时需手动开启)。

3.Messenger

俗称信使服务,电脑用户在局域网内可以利用它进行资料交换(传输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Net Send和Alerter服务消息,此服务与Windows Messenger无关。如果服务停止,Alerter消息不会被传输)。

这是一个危险而讨厌的服务,Messenger服务基本上是用在企业的网络管理上,但是垃圾邮件和垃圾广告厂商,也经常利用该服务弹出式广告,标题为“信使服务”。而且这项服务有漏洞,MSBlast和Slammer病毒就是用它来进行快速传播的。

4.Terminal Services

允许多位用户连接并控制一台机器,并且在远程计算机上显示桌面和应用程序。如果你不使用Windows XP的远程控制功能,可以禁止它。

5.Remote Registry

使远程用户能修改此计算机上的注册表设置。注册表可以说是系统的核心内容,一般用户都不建议自行更改,更何况要让别人远程修改,所以这项服务是极其危险的。

6.Fast User Switching Compatibility

在多用户下为需要协助的应用程序提供管理。Windows XP允许在一台电脑上进行多用户之间的快速切换,但是这项功能有个漏洞,当你点击“开始注销快速切换”,在传统登录方式下重复输入一个用户名进行登录时,系统会认为是暴力破解,而锁定所有非管理员账户。

如果不经常使用,可以禁止该服务。或者在“控制面板用户账户更改用户登录或注销方式”中取消“使用快速用户切换”。

7.Telnet

允许远程用户登录到此计算机并运行程序,并支持多种 TCP/IP Telnet客户,包括基于 UNIX 和 Windows 的计算机。又一个危险的服务,如果启动,远程用户就可以登录、访问本地的程序,甚至可以用它来修改你的ADSL Modem等的网络设置。除非你是网络专业人员或电脑作为服务器使用,否则一定要禁止它。

8.Performance Logs And Alerts

收集本地或远程计算机基于预先配置的日程参数的性能数据,然后将此数据写入日志或触发警报。为了防止被远程计算机搜索数据,坚决禁止它。

9.Remote Desktop Help Session Manager

如果此服务被终止,远程协助将不可用。

篇8

3月13日,南京虐童案的养母李征琴服刑半年后刑满释放,在监狱门口她受到了包括受害儿童及其生母迎接冤屈英雄般的对待,跪下抱头痛哭。而自始至终,李征琴坚持认为“自己有犯错,却不认罪”。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天后,就职于美国田纳西州某高校的华裔青年李某讲师夫妇因在超市大声斥骂他们5岁的儿子而被当地检察院提讼,被判处半年社区服务,并被儿童福利机构临时取消了对孩子的监护权。 由来已久的“棍棒教育”

中国对待家暴行为历来宽容,直到2001年中国《婚姻法》重新修订,明确禁止家庭暴力前,家暴甚至不能成为离婚的理由。而由于自古信奉“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信条,中国孩子更是家暴的严重受害者。香港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2005年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官方权威的关于虐待儿童问题的数据没有任何记录,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政府及社会没有介入这个问题。香港大学教授黄泓称,中国社会对虐待儿童几乎没有意识,千百年来中国人习惯了用“管”的概念支持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她认为,这种对“管”的重视源于强调纪律和服从的儒家传统。

然而极其广大范围内的家暴儿童的行为确实在随时发生。2012年一家权威媒体在北京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的调查发现,在200名学生当中,只有一人说自己没被家长打过。2013年,香港城市大学的郭黎玉晶、齐韵宇及华东理工大学的何雪松发表了有关上海青少年中儿童被虐待问题及自杀念头的论文,文中公布了中国法学会不久前在全国内随机对3543人开展的调查,其中大约72%的人表示,父母曾打过他们。

而另一项针对西安小学生的调查表明,有60%的学生称他们遭到过家长的殴打、禁食或辱骂。一直从事实践社会工作的何雪松教授称“这个问题与文化有关,中国家长往往通过身体及情感上的惩罚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和冲突,这可能很容易会导致虐待儿童的行为。而中国文化对这种做法非常宽容,所以家里和学校存在很多体罚现象。”

和很多长期致力于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一样,何雪松教授对今年3月1日,中国出台的第一部反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同样给予厚望,他认为反家暴法的立法工作从酝酿筹备到切实实施虽然经历了20余年,但确实“走出了正确的一步”。他说:“中国儿童亟待保护。” 不可估量的影响

实际上,近年来家暴行为给受害人和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日益严峻,不仅仅是滋生了女性和未成年人犯罪,更重要的是对担负国家未来的孩子们所造成的身体和心灵创伤都是无可挽回的灾难。

在家暴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由于经常看到父母的一方挨打或者自己本身就是被施虐对象,往往很容易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人有强烈的防备心理,易激怒,甚至会效仿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2011年联合国的几家相关机构对中国中部的一个县开展调查,有52%的男性承认,他们曾使用暴力对待过妻子,47%的男性称他们打过自己的孩子。而通过追溯这些施暴者的生活历史发现,“小时候曾看到母亲被打的男性殴打孩子的可能性,是那些没有此类经历男性的接近三倍。”

2013年12月6日,重庆长寿区发生一起10岁女孩在电梯摔打1岁婴儿并将其从25楼推落事件,事件中的女孩与受害婴儿并不认识也毫无恩怨,在事后的调查中,警方发现女孩的父母也曾对女孩有过暴力行为。

另外,长期生活在家暴环境下的孩子即使成年后也很难与别人建立自信、舒适的乐群关系,社会适应差,学习能力低,这正是家庭暴力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日本曾做过一个数据详实的科学实验,研究发现长期被体罚可能导致儿童脑萎缩。对于体罚时间超过三年的儿童,其大脑中与感情和决策能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内侧部分平均要比未受体罚者小19.1%,与注意力相关的扣带前回以及与认知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背外侧部分,分别要小16.9%和14.5%。

曾经有一位中国知名心理学家在一次采访时被问到“中国很多小时候被暴力对待的孩子,为什么成年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她说:“那些小时候被打被精神暴力过的孩子,成年后也许看起来很开朗乐观,但是他们再也没办法获得那个天真快乐的童年,很多一辈子都将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里。”

与中国不同,美国对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人的心理和身体的医疗投入有十分详实的数据。据统计,美国家庭暴力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80亿美元,其中410亿美元是直接的医疗和精神治疗费。 全民行动的“家事”法律化

其实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反家暴的认识和相关立法实施保障等工作还很落后,美国《华盛顿邮报》有报道称,在中国,当人们面对家庭暴力时,首先被告知的是家丑不可外扬。而儿童往往被灌输 “打你是为你好” 的观念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得到扭转。另外,受虐儿童的保护制度也不完善。虽然相关法律规定,即使取消了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监护权,但身心健康受到威胁的儿童却没有安全的临时安置机构,他们中的很多也无法成为寄养对象,受到寄养家庭的保护。而这些仅仅依靠立法和执法机关是无法达到的,这需要多部门、多机构形成一个庞大的完善的社会福利网络。

何雪松教授提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将全国各地数以千计最近得以空闲的计划生育工作者进行重新安排,形成保护儿童的网络。他表示,由于政府结束了独生子女政策,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已经减少,重新培训计划生育工作者,通过他们保护儿童的做法是“一个理想办法”。

或许也可以借鉴别的国家成功的例子。美国在1984年就通过立法提供联邦资助,设立24小时保密、免费的全国性家庭暴力热线电话,用170多种语言提供帮助、信息、建议、安全计划、危机介入等,并在各地设立家庭暴力受害人庇护所1500多个。

篇9

1.网络使用特征

首先是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上,82.6%的未成年网民会选择使用,网络音乐81%,网络视频63.5%,网络文学44.8%,以上均低于青少年总体水平。但在网络游戏中,未成年网民使用比例高达76.4%,导致的网游上瘾和沉迷的人群越趋庞大,也出现了形形且备受争议的“戒网瘾”培训班。

2.信息技术教育关注度差

没有关注就没有发展,未成年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未能够深入人心,导致教学配套的整体滞后。因而,制度和观念的约束,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具体实践

基于笔者对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了解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点,针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提出如下的意见或建议。

(一)组建专业信息技术

教育科研机构目前我国职业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具备一套完善的体系,而义务教育阶段却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进行这片领域的产学研相关工作。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应该有一些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机构,将其课程进行合理的转化,有选择的嫁接在中小学课程中。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将是此类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教材的信息化信息技术

教育区别于其他课程,更新快,呈现方式需要更加多样化,很多知识无法通过课本有效传递。而信息化的教材具备更新方便、成本低、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已经在诸多网络教育平台中广泛使用。

(三)教学过程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网络应用的使用情况进行有目标的改革,可以使用如下方式。

1.增加信息获取方法的学习截止到2013年12月,仅我国境内的网站数目就达到了320万个,网页数达到了1500亿个,网页长度更是进入了PB的计数时代,而全球的信息量会更多。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准确、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信息,有一定难度除加强搜索引擎学习之外,更应该讲解信息在网络上的分布特点。同时,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获取相关信息,比如现如今有关作业批改、题库试卷、课程视频、问答、文库、百科、资源共享网站等,构成了庞大的学习信息获取网络。

2.增加信息良莠的判别与认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早在2011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就分析报告,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相关。2013年美国有一项最新研究也显示,青少年浏览一条香烟广告就想吸烟的欲望增长22%。更何况在如今的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涉黄、涉赌、暴力等,这些内容要比香烟广告更加影响未成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尽到教育应尽的责任,起到早期预防的功效。

(四)教育体制的变革

首先,可以增加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自主招生或者特殊招生的考核。这也是在我国现行的高考体制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作为“大课”前提下的一条出路。其次,增加各层次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尤其是农村学校。

三、结论

篇10

网络阅读的特点探析

传统书刊的文章结构包含开头、正文及结尾,并有明显的章节与段落。网络文章则未必,常以短、小以及结构零散的文字段落呈现。传统书刊作者常完整而有焦点地论说或描述,遣词造句较为严谨。而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是作者,网络作者我手写我口,不太注重文法。自古以来,纸质出版物通过章节设置、页码标注、标题、书籍装帧等方式设定了阅读的方向和顺序,读者只需逐章、逐节、逐页、逐段、逐行及至逐字地往下读,就可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线性阅读。通常线性阅读要求较长时间的专注力。在网络上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读者可自行决定或建构阅读的起点与终点,这是一种跳跃式的阅读方式。结合网络特性分析,笔者将网络阅读的特点归纳如下。

非线性。网络媒介催生了“超文本”格式,这是一个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以结点为单位组织。读者可以随着超级链接获得跳跃式的阅读体验,可以随时进入有趣的阅读世界,补充个人阅读时所欠缺的背景知识。

互动性。网络的互动性强,网络时代的读者喜欢在各种虚拟环境中获得操控的愉悦感。例如,网络上常有连载小说接龙或在线讨论群,读者可以加入自己的意见,改变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结局。对读者而言,可以产生参与感、控制感和归属感。

动态性。网络文本是流动的信息,始终呈现出灵活多变的格局,随时可以更新、扩展、移动或删除,没有终极的形态。这一性质突出了网络文本的时效性,同时也削弱了其稳定性。网络上随时随地取用多元、实时、快速更新的信息,也会对阅读经验造成不同的影响。阅读时,读者如果联想到相关事物或想要发表意见,可以立即查询相关主题、查证事实数据或收集有关的信息,以便立即解惑或进行意见的沟通。

汇集性。阅读平台从传统的纸质印刷品转向了电子设备,阅读对象也从单纯的文字和图案扩展到了多媒体,阅读活动不仅局限于对图文符号的主动识别,还包含了看影像、听声音等多种行为。在印刷的世界里,概念与表达是同一件事情,意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文字又赋予文句意义。数字环境则是不同的取向,同样的数字编码可以表现为数字或文字,如果参数设定妥当,亦可调整为声音与影像。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印刷文字无法呈现的。因此,数字媒体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更适合受众对象的信息。

匿名性。在互联网上,使用者凭借着一个代号就可以暂时部分或全部隐匿真实世界的身份和特征。网络的匿名性使不同身份与背景的人在网络上可以无止境地变换身份,使之更愿意或更容易在网络上表达意见与想法,使网络内容呈现一般书籍不具有的各种观点。

小学生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争议

由于网络活动在当今小学生中的普遍性,许多教师、家长以及学者开始担心,网络阅读可能对小学生的阅读培养与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网络阅读的争议主要有五个方面。

阅读文字。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由语言文字符号所构成的世界。小学生在网络上,无论是搜集资料或浏览影视网站,都必须涉及某种程度的文本阅读。反对者则认为,网络上常使用些不经思考和加工的语言文字,包括别字连篇、文法不通的网络语言,以及很多、暴力等文字内容,使得小学生的文字素养越来越低。

阅读内容。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让网络阅读开启了过去个人可能一生也无法触及的领域。持相反意见者则认为,学习主要来自书本的阅读,特别是来自阅读名家名作,网络上大量存在的是新闻、娱乐八卦、随笔和各种涂鸦,提供的只是快餐文化,缺乏传统图书的深度与系统性。

阅读方式。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在网络上可以很快找到特定话题的各种观点,同时亦可与其他人实时对话交流。网络科技的特性,可以促成这种形式的沟通。网络论坛上常有网友针对某一本书撰写书评或发帖讨论,是爱书人分享休闲阅读及寻找阅读素材的来源。然而,反对者认为,网络超级链接这种跳跃式的读法,让人很难记得读了些什么。非线性的文本阅读易使小学生分心,且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背离原先阅读特定文本的初衷。

阅读环境。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网络信息具有丰富、多元且方便获取的特点,鼓励各种阅读,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反对者认为网络阅读环境充斥着形形的娱乐八卦信息,使人心浮气躁,且小学生在网上寻找休闲娱乐的动机远胜于严肃的阅读学习,对于培养小学生深度思考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阅读心理层次。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一个人如果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力和判断力。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网络阅读是散乱无序的,属于碎片化的知识,读者自身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网络阅读的支持者认为,对于原来有阅读障碍或其他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与传统阅读环境相比,他们的在线查询或阅读较为自由,因此更能提升学习效率。反对者认为小学生的网络阅读仅是一种消遣,很少能真正通过网络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摄取知识。

小学生网络阅读的未来发展与建议

显然,在可预见的未来,网络阅读尚不会取代传统纸质书刊的阅读,但会逐渐占重要比例。为此,笔者认为要让小学生认识网络的深度与广度,教导他们在网络上辨识信息的优缺点,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从事学校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教导小学生读者如何获得网络阅读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去接受新一代的阅读与学习模式,对小学生产生建设性的影响。在强调终身学习的时代,学校推广阅读策略可包含网络阅读的应用与学习,特别是偏远地区或不习惯图书阅读的小学生。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小学生,也可通过数字阅读来学习,以培养他们在阅读中享受思考或书写的内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