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好处

篇1

一、农村生活垃圾为什么要分类

1、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极大、处理难度大

农村生活垃圾的构成受农民生活水平、能源结构以及季节变化的影响。相关调查显示,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生活垃圾量为0.8kg,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t。如果不经分类直接采取填埋或者焚烧处理的话,所需的配套设施和收集、运输及处理成本都难以满足。据调查统计,经合理分类后,真正需要处理的垃圾不足产生量的百分之十。分类后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垃圾减量,大大降低了处理成本,也减少了焚烧垃圾造成的污染和填埋占用的土地,同时一大部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又可以重新作为原料循环利用。

2、农村自身具有强大的消化生活垃圾的优势。

农村具有人口相对稀少、空间大的优势,可通过堆肥、沼气工程和饲养畜禽等措施容纳、消化80%以的生活垃圾,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其余可以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集中、县处理的模式同城市垃圾一同处理。

二、农村生活垃圾如何分类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收集有序、有利处理,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合理、便捷分类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或规范措施。根据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把农村生活垃圾做如下分类:

1、可回收类:

废纸系列:报纸、书本纸、外包装用纸、办公用纸、等可生产纸浆的即可。

塑料系列:各种塑料袋、牙刷、杯子、饮料瓶、矿泉水瓶、洗发水瓶、牙膏袋、一次性塑料餐盒等。

金属系列:铁皮、罐头盒、易拉罐等。

玻璃系列:酒瓶、农药瓶、玻璃瓶和玻璃片、镜子、罐头瓶、啤酒瓶、墨水瓶等各种玻璃。

纤维系列:各种纤维袋、纸罐带子、包装袋。

橡胶系列:皮鞋、胶鞋、棉鞋底等橡胶鞋及单车、摩托车、汽车胎等。

2、可堆肥类

堆沤类:包括蔬菜兜叶、煤灰、瓜果皮、扫地灰。

焚烧类:小件无回收价值的纸张、干果壳、烟头、烟盒、一次性筷子及其他木制品。焚烧后的灰烬将进入堆沤池。

喂食类:剩饭剩菜、食品残渣、动物内脏。

入池类:发臭的鸡、鸭、鱼等动物内脏、动物尸体(较大的动物尸体可切断塞入沼气池入料口)。

3、有害垃圾类

废电子产品、废电池、废油漆、废灯管灯泡、废化学品及过期药品等。

4、其他垃圾

无回收价值系列:打碎的瓷器等。

衣料系列:废弃衣服、毛巾、书包、布鞋等。

三、如何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序进行

1、加强对居民的宣传培训

由政府部门牵头,编印垃圾分类处理专题宣传资料、宣传画,在农村和中小学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利用道路标语、大型户外广告,电视公益广告等在乡村广泛宣传。同时,在各乡镇通过召开乡镇干部会,村三职干部、党员会、社员大会等各种会议,对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做广泛宣传发动,让群众认识垃圾分类的好处。知道如何科学分类。

2、加强设施保障

将印有垃圾分类标识的垃圾箱配备到户,建立垃圾分类投放池,配备垃圾清运车及时清运走不能回收或堆肥的垃圾。保障农村环境清新、整洁。

3、人员保障

竞聘垃圾分类、保洁、清运人员,指定干部分管监督,全力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

4、政策及资金保障

篇2

一、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受到一定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得到一定的成效,这样不仅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农村的发展模式也相应改变,从而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但是,由于村民长时间缺乏环保意识等原因,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继续污染着农村环境。

(一)农村水资源污染严重,安全程度低。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工业的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原因造成了农村居民饮水的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问题。农村人民的饮水问题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把农村饮水问题放在主要的高度,切实保障农村人民的饮水安全,并且从源头上开始保护农村水资源。

(二)农村土地污染严重。我国农村土壤由于化肥农药的不科学使用,不可降解农膜的利用,污水灌溉,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而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土地受到污染而不可耕作,失去生产能力和利用价值。全国每年因为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就达到1,200万吨,造成近200亿元的经济损失。

(三)农村空气污染严重。由于农村工厂的发展与农村人民的不良习惯,农村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特别是在农村工厂周围,工业废气已严重污染到周边的空气质量。并且农村村民长期以来的不良习惯,对于垃圾的处理是直接进行焚烧,而农村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塑料制品,塑料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污染农村空气,并且垃圾的直接燃烧会造成二次污染。长期处于这样的空气环境中,就会直接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二、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一)农民环保意识薄弱,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加之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合理规划,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农村的环境污染。在农村,随处可见成堆的垃圾。传统农村生活产生的垃圾是可以就地降解、循环利用的,近年来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制造量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对垃圾的处理缺乏意识,村内未设有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村民习惯将垃圾随意堆放,导致大量的生活垃圾堆放于村头、公路边、田边以及沟渠里。并且,新农村在建设中的规划不合理。新建房屋的整体配套措施还处于滞后阶段。未设有垃圾处理中心,使得垃圾只能随意丢弃,未建设污水排泄系统,生活废水随意排放,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

(二)种植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利用化肥来耕作已经成为农民的耕作习惯。化肥已是农作物的主要肥料。而过度的和不科学的使用化肥,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的大面积污染,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由于农田所施用的任何化肥都不可能被植物完全吸收利用,流失的化肥会随水向土壤渗透,被转移到植物根系以下或冲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体污染。

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特别是饲料中的氨基酸配比不科学、可利用养分低的情况下,氮磷化合物的含量更高。氮磷化合物进入土壤后,会转化成硝酸盐和磷酸盐,含量过高会使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并且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危害人畜健康,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农业的日渐发展,种植养殖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大多数的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利用。只是将废弃物随意堆放或任意燃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任意燃烧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随意堆放废弃物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恶臭味污染空气。对农村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农村二三产业优先增长忽略环境保护。随着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的不断调整,众多高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来说是不推崇高污染企业向农村发展的。因为其必将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并且使环境破坏的代价大于经济增长。伴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些淘汰的机器与技术被农村企业沿用,那些淘汰的机器与技术通常都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导致环境出现一系列污染问题,对农村地区人口的健康造成威胁。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过程违反了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主要是农村旅游业的崛起和农家乐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这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生活污水排放量呈直线上升,导致不少景区、景点周边的水库受到污染。并且产生的旅游垃圾、餐饮垃圾已经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虽然工业与服务业带来的收入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四)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匮乏。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并且缺乏有效的政府扶持,导致农村关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难以建立;大多数农村并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也并没有开展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环保资金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的改善与环保事业的发展。(五)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很少涉及农村环境保护,对农村规划保护不力。我国现行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与农村发展的情况不适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对农村环境的治理没有出台相应政策,并且由于农村对于法律意识相对较低,环境执法也相对困难。

三、解决农村环境污染若干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要注重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督促他们自觉遵守垃圾集中处理等要求,为此我们不仅要少制造垃圾,更要注意垃圾的分类,并且提倡使用那些可降解“垃圾”,减少“白色污染”,提高垃圾使用率。要对建设垃圾集中处理系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同时应组织相关专家到农村进行垃圾处理重要性的宣传。

(二)发展绿色农业首先,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循环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将温室、养殖、沼气、蔬菜种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四者构成一个能源相互循环利用系统,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养殖废弃物的利用率。沼气池可以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将沼气用于日常生活的照明、做饭,沼气发酵的剩余物可用于蔬菜种植,提高土壤肥力。沼液、沼渣可以直接用于温室内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据测算,一个10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可满足一家4~5口人生活燃料的需要,相当于使用12~14瓶液化气,每户每年可节约生活能源开支近千元。沼气池只要管理得当,便可常年使用。不仅为农户节省开支,也能减少资源浪费,控制环境污染。这种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一块土地上形成能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其中,建设沼气工程就是改善农村环境的一个重要枢纽。建设沼气池可以节约能源,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等诸多好处。

其次,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该从生产化肥农药和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的源头入手,并且政府应该取消对化肥农药的经济补贴,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在化肥农药的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中的有害成分。大力推广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在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这需要国家政府、科研单位和农户共同参与完成。

此外,政府应该从经济手段上采取某些措施来控制农药化肥的用量。例如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征收一定的费用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危害。

(三)对农村二三产业进行治污调整首先,对我国农村工业污染情况进行专项调查,了解农村污染现状与特点。对于污染十分严重的农村企业进行停业整顿。对于以前沿用城市工业淘汰的机器与技术的农村工业进行升级,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硬件设施。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放在一个主要的位置,建立污染防控系统。对于农村环保手段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工业产生的污水要进行实时监控,使其达标后再排放。

其次,对于农村企业产生的污水,应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的融资渠道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民间筹资。提倡农村企业做到污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并且通过经济手段,对排污企业征收费用,将征收的排污费用再投入环保事业。同时,对农村服务业产生的污水也可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来处理。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与农业相结合,不仅可以降低污水处理费用,又可以增强土壤肥力。根据农村自身条件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尽可能形成生态工业园区,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成为可能。

(四)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于分布在城镇周边的农村,可以考虑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应鼓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进行循环使用。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可用于灌溉农田,同时应设置一个蓄水装置。当地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经济负担能力来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污水处理模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村卫生所污水须自行经过消毒处理后,方可纳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篇3

发展现代农业是关键

传统的农耕时代,已经是遥远的过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发展现代农业则显得格外重要。而现代农业就是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农业标准化种植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健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推行农业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人所共知,土地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和重要的生活保障。因此,稳定并完善土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的必须选择。

但是在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45亩的关中地区,要依靠这点儿土地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破解这道难题就必须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依法加快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也就是说每个家庭所分得的承包土地经营权,名义上仍然属于这个家庭,这个家庭可以将这个经营权进行流转,从而获得流转经营权带来的相应收益。流转后的土地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集中连片种植,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承包流转后的集中连片土地的农户可以靠此实现生活宽裕。这样既稳定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确保了流转土地经营权农户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农村稳定,也为这些农户离开土地从事其他产业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实施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依法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首先是进行土地规划(主要用于现代农业)。按照土地自然形成的条块,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由自然形成的整片土地的各村民小组共同协商,对该片土地整包规划,整包开发利用。规划利用要符合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和对该地区的整体规划。其次要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推进。整包规划的土地,其承包经营权在相关农户,要引导、宣传农户自愿参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对自愿参与流转农户的土地要按照其亩数和土地品质及近几年来土地收成情况,合理估测全年粮食产量。在此基础上,协商每年有偿的粮食数量或按每年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折合的现金数量。并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合同中除了有偿流转的条款外,还要加上如果需要帮工优先从流转农户中选用的条款。对不愿意参与流转的农户可在其他地块与愿意的农户对调土地。再次对流转土地进行招拍。按照该片土地的规划,公开对流转土地承包开发权进行拍转,拍转对象不限定在该片土地所属的村民小组内,但是在同等拍价的情况下,流转土地的农户具有优先权,其次是村民小组内的农户,然后是行政村内的农户,最后是行政村外的农户或其他自然人。拍转期限以10年为宜,最少5年,这便于竞拍者作长期投资,作长远打算。

同时,要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此,首先要科技包扶。各地县政府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为整包开发的农户提供全程的科技支持,明确专人包扶,免费检测土壤成分,根据土壤成分提出粮种配方,同时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施肥配方、施药配方等,使整包开发的土地能够按照农业标准化种植,确保粮食生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其次要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关中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多数农民是靠天吃饭,能够灌溉的土地有限,而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形式,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下,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政府要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整包开发农户,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兴建集雨水窖设施和采用节水灌溉设备,把整包开发的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粮仓。其次,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减少务农人员的比重。要切实兑现国家农机补贴政策,鼓励整包开发的农户积极购买农业机械,提高农业作业速度和水平,减轻农业劳作的强度,为深度开发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也为逐步减少农业人口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这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民增收是目的

党的农村政策只有一个:就是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陕西省出台的一系列劳务输出配套政策,积极组织实施劳务输出工作,特别是对流转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户要认真进行登记,要根据性别、年龄、特长和劳务输出愿望等进行分类造册、登记在案,同时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以便有组织地实施劳务输出工作,确保每户流转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户有一至两名劳动力转移输出出去。这里要注意:年轻人劳务输出的去处重点在外省、在沿海地区,年纪较大的人劳务输出的去处重点应该放在就近的关中城镇。因此,关中地区的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关政策,即本辖区的各单位在劳动用工上要优先使用本地区的劳动力,特别是适合农民工的岗位要优先安置流转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户。这对确保农村的成功和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要积极开发公益型岗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关中地区有中心城市8座,建制镇405个,城镇化水平达到40%,这为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从关中城镇群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城镇存在脏、乱、差的状况(尤其是背街小巷),绿化覆盖率较低,城镇管理水平较差,人居环境亟须改变,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因此,各级政府要建立目标,健全机制,确定专人,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取得长期效果。那么这里面可开发的公益型岗位一定不少,除了解决城镇下岗职工外,应该主要用来解决农村愿意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农户的就业问题。城镇道路的养护、绿地林木的种养护,也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安置流转出来的农户。同时城镇里面的大商场、大饭店、大宾馆也有农民工可干的工作,有关部门不妨有组织地进行开发用来安置这些农户。

另外,围绕关中城镇群,开展“一村一品”工程。“一村一品”工程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狠抓农村经济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关中农村要立足关中城镇群,树立配套城镇、服务城镇和城镇人的思想,开展“一村一品”工程。首先政府有关部门既要掌握城镇群需要什么配套、需要什么服务、城镇人需要什么服务,还要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文化民俗资源等情况,取长补短,引导、开发、培植、服务于城镇群的“一村一品”工程。比如:根据城镇人的饮食需要,培植种养业,养猪、养鸡、养肉牛奶牛、养兔子鸽子、养鱼蟹虾青蛙等,种植杂粮、豆子、蔬菜、水果等,当然培植种养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这样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一村一品”工程才能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渠道。还可根据城镇人对改善环境的需要,培植花卉苗木业,用花卉盆景装点装饰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根据城镇人的文化旅游需要,培植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生态农业游、瓜果采摘游、农耕体验游、民俗文化游等,并配套以品尝农家饭菜,使城镇人节假日有个好去处,农民有个好收入。当然,也可根据城镇产业发展的需要、基础建设的需要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开发培植“一村一品”工程。总之,要下大力气、想方设法开发“一村一品”项目,使之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整治村容乡貌建设生态家园

农民生活质量如何,与农村卫生环境不无关系。因此首先应重视做好村庄的远景规划。建议关中各地的县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划,结合村庄实际,帮助村庄制定高起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村庄建设的目标和蓝图,是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因此,也应该成为全体村民共同的念想。这是建设整洁美好家园的前提。

其次要抓好村庄道路的硬化。农村道路大多是土路,一遇下雨下雪就泥滑不堪,不仅影响老百姓的出行,进而影响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也直接影响村容村貌。因此,硬化村庄道路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选。目前,政府出台了农村道路建设资金补贴政策,但对某些农村而言,自筹部分仍然有困难。这就需要村干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以资源换资金解决这些难题,推进农村道路建设,为建设整洁家园奠定硬件条件。

同时重视抓好沼气池建设。沼气池建设对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治理畜禽粪便造成的面源污染、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陕西省户用沼气池建设总数达到37.5万口,占到全省农户总数的5.3%,2006年又新建户用沼气池15万口,累计总数达到52.5万口。2007年全省户用沼气池建设的任务是20万口,比前几年建设总数的1/3还强。但是,仅靠户用沼气池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粪便污染和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等问题。还应该建设规模更大、众多农户共用的沼气池,这样的沼气池不仅可以处理人畜粪便,还可以处理庄稼秸秆、落叶、瓜果蔬菜等生活垃圾。这样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提供生活用能,还可以为生态农业提供有机肥料,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有关部门不妨就此加以研究,进行示范试点。

另外要积极开展绿色家园建设。目前陕西省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的以庭院、村庄、路渠绿化和村周一片林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已经启动,102个试点村的作业设计方案全部完成。关中地区未纳入试点村的村庄,应该参照试点村的作业设计方案,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制定“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方案。庭院林木应以果木为主,配以花草等观赏性植物。村庄应以观赏性林木为主,并点缀必要的花草植物。路渠和村周应以用材林木为主,即可获得经济效益,又可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绿化所需的种苗应统一供应,管护可实行村庄绿化与路渠、村周林木捆绑式责任制,林木收益与管护效果挂钩的办法。

当然,结合陕西省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的现状,关中还要加强集雨池塘的建设。这对村庄绿化和农作物灌溉都有好处,这样的集雨池塘还具有湿地作用,对调解局部小气候有很好的作用。建议大的村庄(800户以上)应设计两处集雨池塘,小的村庄(500户以下)有一处即可。下雨时,能使全村的雨水都流入集雨池塘;下雪时,可成为全村堆放积雪的场所。

篇4

关键词:石林;景区特色;生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3602

1引言

石林风景区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区之一,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范围有350km2,被称为“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是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石林还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它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长湖、大叠水瀑布、月湖、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

2石林风景区概况

石林风景区坐落于昆明南边的彝族自治县境内,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长湖、大叠水瀑布、月湖、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其中有的像生石,数量很多,而且景观的价值还挺高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是世界罕风的风景名胜,也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在石林的区域内还遍布着百余个巨石阵。有的独立成景,有的相互交叉,混合在一起,构成壮观的景象;参差不齐,千奇百怪,鬼斧神工,被称为是“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公园是石林主要的旅游景区,它的面积是12km2主要由石林湖,大、小石林等几个部分组成,道路总长大约5000m,是石林风景区个体最大的景区,也是最美的一个景区。每年农历6月24日的火把节,石林的各族群众都会从四面而来参加这个火把节。人们在白天会举行摔跤、爬杆等比赛,而到了晚上就会点燃熊熊篝火,舞狮、表演民族歌舞等,其中大三弦舞是最受欢迎的传统节目。

3石林风景区的特色景点

3.1乃古石林

乃古石林坐落在石林以北的13km处,又名和摩寨石林,“乃古石林”彝语是黑色石林的意思。与整个的石林相比,它又是另外一种特性与格调。

3.2大叠水瀑布

大叠水瀑布坐落在县城西南方向20km处,又被称为飞龙瀑,号称“珠江第一瀑”。从公路到大叠水电站,走上2~3km就到了。浩瀚的江水由悬崖两边往下直冲,声音震动山谷,水花四溅,一眼望去,十分壮观。雨后初晴,会出现双彩虹的景观,让人感觉像是到了人间仙境。景区中群山耸立,植被丰富,满目青翠,处处散发着大自然深处的浓郁气息。

3.3长湖

长湖是在县城东15km处的维则村旁,连着岩溶湖泊。长湖总长度是3km,而它的宽度只有300m。湖的中央有一座蓬莱岛,湖底全是参差不齐的石笋和石柱。长湖根据天气的变化会有不同的景色,若是下雨,轻雾使它就像是披上轻纱的少女,难以看清它害羞的面容;如若是晴天,则阳光照射,仿佛被披上一层淡蓝色的光。要是遇上火把节,无数的火把连成一条条火龙,水天辉映,长湖更加地优美、迷人。

3.4芝云洞

石林的溶洞虽然很多,但其中游人最多的就是芝云洞了。芝云洞离石林大约有5km的距离,又名紫云洞,由大、小芝云洞,大乾洞,猪耳朵洞组成,它占有2.55km2的面积。洞内的石钟乳、石柱特别小巧玲珑,奇峰怪石,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奇特景观。这些石钟乳敲打出来的声音,各种各样,有的洪亮,有的雄浑辽阔。走过大厅再往前就到了洞口,一眼望去的群山,山中的林木郁郁葱葱。

3.5大小石林

大石林位于石林的景区内,它有8km2的面积,是主要的旅游区。在石林入口处,有一个石林湖,湖边绿树苍翠,湖中巨大的石峰冒出水面,就像是少女刚刚出浴,那参差交错的奇峰怪石,平地而起,直冲云霄,许多石峰就像各种动物,形象十分逼真。小石林坐落于大石林的东北部,它可游览的面积十分小,因为景点少而得名。

4石林风景区的发展

4.1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我国依旧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人注重的仍然是提高生活物质水平的方面。人们虽然很容易地在思想上接受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等,但事实上在实践中如果想要彻底地贯彻执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应该要加强教育宣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4.2石林风景区发展最大的任务就是吸引大量的游客

作为昆明的后花园——石林旅游业长期发展建设,但是这个导致了石林自然风景的破坏污染,给石林的自然遗产酿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石林风景区的发展与县城的经济发展失去了联系,县城失去管理权。想要留得住游客最好的方法就是对石林风景区旅游路线的定位进行重新设计,然后将石林的景区旅游业和县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重新对旅游路线进行设计,把大小石林南端的白龙潭和清水塘开南门作为其正门。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可以给客人提供更完整的旅游需求的路线,来增加游客游玩的时间,为能把游客留在石林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可以把石林县在旅游服务中的地位提高,把石林县城发展的建设变成覆盖石林各个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

4.3增强规划聚合力,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最近几年,石林县依靠独有的自然资源,邀请资质高、层次高的有关规划部门的专家进行实地审核视察,并且制定出了《石林旅游区总体规划》和《石林服务区建设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然后根据这些相关的《规划》,石林县总共投入了8000多万元,来完善旅游路线、公厕、路灯、停车场、景区大门、旅游路标、接待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全面展示石林风景区最独特珍贵的核心资源,用石林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文化作为特色,把游客服务中心和民俗文化广场等休闲旅游场所设施作为重要设施,以抬高石林风景区的影响力,塑造出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现代化产业生态旅游区。

4.4加强生态美县的建设,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美化石林”为目标,全面贯彻实施美化环境的方针,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重点位置上,努力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同促进,环境的竞争力与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共同提高,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协调,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4.1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对石林风景区的水、石、森林和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及保护要提高重视,全面落实贯彻《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重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地质全面修复,对基本农田进行有效益的保护,加强土地经营和土地的节制利用,巩固对被污染的水库、河流的防治和对饮用水的保护,加强对森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石林风景区城市大气自动监控站和环境监控网络的建设,建造完整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环境监控提醒体系。贯彻节能减排工作,尤其要落实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保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清洁,强化污染排放的管理,必须要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准则。积极推行生产生活方式的节约、环保、文明,提高对环保产业、经济循环和能源清洁的发展,要积极推广对资源的节约利用。

4.4.2积极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加强对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倡导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活动,全面开展生态县、生态村和优美环境乡镇的工作。倡导实行“小康农村环保行动”,实行无害处理垃圾两年突破工程,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防治和农村容貌整治展开工作。加强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和治理,提升污水和垃圾无公害的处置率。

4.4.3深入推进石林县生态美的建设

主攻石林县生态工程的建设,整治景观的自然有利资源,构造良好生态环境和安全生态的屏障,优先治理石林风景区、巴江、圭山、长湖、月湖、黑龙潭水库,五路即昆石高速公路、西石高速公路、九石阿旅游专线、石蒙高速公路、石林中路,保持石林生态建设的产业化,石林县产业发展的生态化,种植优质核桃,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加大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对其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和发展,努力把石林县塑造成为云南省甚至全国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理的模范县城。

5结语

石林的风景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也是人文的风景。石林风景区在近几年的发展和保护过程中获得许多有用的经验,还累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也吸取了许多深刻的教训。目前,石林景区的发展正在或已经严重损坏了风景区自然和文化的资源,如果再不采用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将会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参照国外的一些公园的管理方式,再向其他风景区进行推广。把石林县实际的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创造出一套有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云南省石林县是第一个使用这套管理模式的县城,可以作为国家的重点风景区进行模范革新,发掘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俗风情,合理地利用当地有效的林木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全新的石林。

参考文献:

[1] 王若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