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农村 幼儿创新 教育研究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的运用集体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幼儿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农村幼儿园在条件师资等方面都圆圆不及城市幼儿园,但也有自己的一些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在开展农村幼儿园时应利用自己幼儿园的有利条件及农村丰富的物质条件。那么如何看待农村幼儿创新教育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农村幼儿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而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思维不够活跃,见过的世面较少,想象能力远远不如城市幼儿,所以农村幼儿园开展创新教育就更加重要。

二、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原则和内容

幼儿教育实施创新是教育的开端,其改革目标更须定位于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语),幼儿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强调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力量都得以增强,使其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创造的潜能能够充分开发。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幼儿园尤其要注重创新教育,其教育原则必须是开放式、启发式,并同时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传统教育影响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性格、气质类型等,而且主要受教育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不同,有的鼓励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的则抑制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都难以找到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那种自由的空间,相反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传统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最初教育环境,是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家庭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幼儿不是被看作幼儿自己,而是被当着家长的一部分,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幼儿的独立性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就这样被“理所当然”地蚕食了。而农村幼儿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等年纪较大的人带,他们喜欢溺爱幼儿,认为幼儿在学校学习就是来认字的,对幼儿的教育不够科学。没有给幼儿一个和善、温暖、融洽和民主的气氛,所以创新教育被忽视了。

(二)传统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在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和潜能开发的因素中,比家庭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那种乖乖的听成人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正是这种所谓的“好孩子”标准束缚了孩子创新的积极性,抹杀了蓬勃的天性。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农村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兴趣、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教育要理解和保护幼儿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三)传统的社会教育及文化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及文化教育使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常常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事物,所以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新表现常常使人们将其行为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孩子的创新热情被浇灭许多。

四、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时时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我将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社会、文化教育等几方面着手,为幼儿提供宽松、民主的生活、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形成民主型的家庭教育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我们应多于农村家长沟通、交流,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再次,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农村幼儿园具备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美丽的大自然给人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它也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因此,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花鸟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基础。

(二)营造民主轻松的幼儿园教育气氛

幼儿创新教育是一种渗透教育,在幼儿园里首先是要创设有利于发展幼儿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场所等。其次,应该为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大胆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并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幼儿和教师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

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我们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再次,家园共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幼儿创新教育知识,家园互相配合,为孩子发展其创新能力提供一致的适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11页、45页、47页、49页、52页)。

2、文章《当今幼儿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2

“子不教,父之过”。多数家长的教育理念深受《三字经》中此六字影响,从而导致日常教育行为的鲁莽与简单。我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基底,便是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在面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剧烈革新与变动的时代,作为单个个体的家长们,似乎都有一种心理的焦虑与恐慌,似乎对于教育子女,不出手不代办即表示着自己的无作为。

从孩子的表现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从文化心理角度观察,过多地代办、过多地管孩子反映的是我们传统社会文化中的威权思想,其核心即是一种不平等不尊重心理意识:“家长永远高明于孩子,永远比孩子拥有更多的社会经验与知识”“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没有我们代办或指挥的来得更好”。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明智家长开始思考管与不管对于培养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同样在日常教育行为中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从教育心理学方面完善自身。

作为有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又接受过欧洲高等教育,也自然在日常的教育行为中经历传统教育文化与成熟现代的教育理念互相冲撞与融汇和谐的过程。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我和太太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为什么在很多场合下我们会发现亚洲学生比欧美学生胆小木讷,这无关乎同龄段知识水准的高下,而在于其心智发育与独立人格的成熟度。

让孩子学会独立,需改变先家长

在我们大女儿读幼儿园时,我们评价她是个大胆热情与快乐的孩子,但步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递增,随之而来的是个性的变化,我们也观察到她比幼小时更多的沉默,不爱与家长沟通,等等;反观我们自己,也一样发现我们更多地干涉学业,代管生活,等等。改变是从我们家长自己做起的,从日常小事做起的,但如果简单粗暴地给予一个指示,其实又是一种惰性教育的表现。积极的做法是给予一个示范,日常的工作则通过鼓励,细节探讨来和孩子一起提高。大

女儿是学校专业舞蹈团成员,舞蹈排练对发型有一定要求,我的太太从一年级起就给她示范过几次,之后我们即“不管了”,每个排练的早上,我们都能看到孩子自己能按要求做到专业发型的梳理,即使有时候略显毛糙,作为家长,我们就给她技巧上的建议,但绝不代劳。

信任,是让孩子懂得承担起责任,各年龄段就有各年龄段的内容,从小到大,逐步放手。家长要有“退”的勇气,孩子则会有“进”的担当。

“无为”而治,“退步有为”

孩子成长过程中责任感的建立完善,言下之意就是高尚的独立人格的确立,也可以说是“情商”或者“心智”。而责任感和独立人格的确立就存亡于家长手臂的长短之中。“无为”而治并不是惰性教育,撒手不管。而是“退步有为”。家长能起到的作用是架设桥梁、指明方向、建设环境等大事有为,退步的则应该更多的是在生活细节中,具体学习过程中,时间管理中。

大女儿今年五年级,明年即面临小学升初中,在这个关键年龄段和年级段,我们太太很清晰地认识到从学业上必须树立她独立担当责任的意识,我们只能指明努力的方向,提供实用的信息,与她共同总结探讨学习的进展;在生活上,则要意识到其身体的成长发育与心理意识的成长发育阶段,更多地给予体育锻炼的建议和生活管理的建议。

篇3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 杜威 幼儿 教育观

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学习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几个核心命题分别是“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以及“儿童中心论”。这几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命题可以从教育目的观、教育环境创设观、教育方法观、教育角度观等四个方面对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提供借鉴。

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儿童教育教育观的启示

2.1 “教育即生活”――教育应适应儿童的生活

首先,教育要适应儿童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人既是现实性的存在,又是可能性的存在。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首先认识到幼儿是现实性的存在,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同时,又充分认识到幼儿是可能性存在,积极建构他们完满的可能生活。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日后能过上完满生活打下基础准备。幼儿教师必须把幼儿看作社会生活的一员,幼儿园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幼儿认识到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在维持这些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在这里,教育为了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为了当下的生活;二是教育在为了当下生活的基础上为了将来的生活。他所期望的是教育以现在的生活为起点而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所反对的是教育脱离现在的生活而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教师教育内容中应该多多涉及儿童日常生活接触到的内容,而不是仅仅空泛的理论,学前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尽可能的生活化,以便儿童能更好地接受。

2.2 “教育即社会”――儿童是立体的教育也是立体的

幼儿阶段孩子的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等均处于前期易塑阶段,将孩子比作白板是因为孩子此时还初显稚嫩,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却不能够自己主动掌握教育的特点及方式,因此此时需要家长们重视对孩子们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在兼顾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基础之上,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构建与熏陶,为其提供指向环境的体验、交往、操作、思考的机会,从而在其稚嫩期为其成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用主义教育告诉我们要从儿童角度出发,将孩子看成是社会中的人,注重社会层面对孩子的多维影响,积极主动的为孩子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活动中均给予社会化教育,适当为孩子过滤掉不良文化,但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日后迈入社会奠定基础。

2.3 做中学的活动观点――为幼儿提供游戏的可能

杜威主张学生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中心与边缘、教授与接受、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对话、协商的关系。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最主要途径,活动可以直接促进儿童经验的重组与改造。传统教育相信,人能通过直接的智慧力量占有知识,通过理性的力量吸收知识却不获得有效经验。知识的接受无须经过经验这个历程。杜威认为:观念不能直接传递,观念的传递必须经由经验的桥梁。这是杜威对以灌输为基础的传统教育进行的建设性改造。在幼儿期,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也是儿童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实则不然,近世西方各国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好游戏这一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幼稚园教育即根据游戏本能,以中小学校而论亦以游戏为施教之良器。陈鹤琴先生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应该成为的主要方式。我们应该了解,孩子们是游戏的发起者、创造者,我们应该充分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对游戏活动的理解与创造,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品悟成长。

篇4

1.开展多种形式的开放教育,了解情感渗透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感渗透,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家庭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情感渗透首要的就是要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首先,幼儿园要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情感教育讲座等,家长可以通过专家的讲座,了解更多的情感教育意义。其次,幼儿园应该开设定期的家长参观日,让家长亲自到幼儿园感受情感教育的氛围和它带给学生的快乐,亲身感受情感教育的意义。最后,幼儿园要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有利的机会和平台,让家长有机会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加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了解情感渗透的重要性。总之,家长在情感渗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部分。

2.根据幼儿身心健康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情感目标

针对目前超前教育给幼儿的身心健康状况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应该意识到对幼儿进行小学课程教学的不合理性,也要意识到,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健康特点,制定合理、科学、健康的课程的紧迫性。首先,每个学校都应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课程,抵制过度超前课程的出现。其次,幼儿教育课程中应该将情感渗透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和谐氛围。最后,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深度贯彻情感教育方针,对教学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做好教学反思。学校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平台,只有学校重视情感渗透,才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3.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想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将对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幼儿身上,从而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为他们创设自主表达的机会,让其充分发挥天性,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学生德育 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启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充斥着不良的因素,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于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质量,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采取合理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其行为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分别对学生德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首先从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又分为两种大方向,一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种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很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环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社会的风貌,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尤其是对中学生未发展完善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孩子在学习和道德上的缺失,对学生采取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德育素质,在这种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对其的爱,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来面对学习面对未知的困难。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很容易因此培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跟不良社会青年结交,最终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他们对于父母的爱是未知的,因为从小他们就远离父母,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会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能教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2.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下,家长往往只是单纯的认为中学生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不需要关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学校中的其他不正确的行为也不管不问,甚至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只要在中学的课程中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诸如孩子早恋等行为也不进行监督,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对于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阻碍的效果。虽然这样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察觉到的,导致目前出现的一系列宿舍残害事件的发生大多都是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中学阶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

二、如何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德育素质

上面我们已经对目前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下对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树立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下能有一个快乐安逸的成长环境,家长适当的通过孩子的寒暑假可以与孩子多进行学业、生活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还可以适当的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讲座等,帮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质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德育素质的提升。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只看成绩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首先做出转变,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家长若与孩子产生不同的见解不能下意识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应当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帮助孩子思考他们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选择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长的教学观念不能存在传统的棍棒教育,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棍棒教育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体制,家长应当适时的与孩子进行合理的沟通,通过正确有效的沟通来确保孩子走正确方向和道路。

三、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德育素质提升上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从而保证孩子在中学阶段能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园同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67-01

从宏观上讲,素质教育的提高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从微观上讲,重视素质教育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铸就美好情感、健康人格的基础之本。这一点需要家长及全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

一、幼儿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

幼儿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儿童发展受着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早期教育的开展应该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实践证明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案应该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所谓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统一,是指老师要求幼儿在幼儿园必须做到的事情,家长在家里也必须让幼儿做到。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待人诚恳有礼貌;团结友爱;尊敬老人等。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这些也都是幼儿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家长和老师们都不可忽视的,单靠幼儿园或单靠家庭都是不行的。只有将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合二为一,协调一致,才能对幼儿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合力。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不继续强化正在形成中的优良习惯,而是回家后放松要求,甚至放纵和迁就幼儿原有的坏习惯,就会导致在幼儿已取得的成就前功尽弃。

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二者有机的结合,紧密的联系,才能保证其教育发挥最大作用,为孩子们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品质基础。

幼儿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改变以往错误观念,确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幼儿来讲,三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以家庭为最大。因为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长环境,是他们的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儿童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我国中央教科研所牵头的一项研究(IEA、1992年)也证明,环境影响因素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效果,家庭决不亚于幼儿园。在城市,尤其是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家庭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幼儿园。

家长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素质不良的家长,必然成为孩子的反面教员,这是有目共睹的社会现象,也是一般家长都知道的。

问题在于一些素质较好的家长,也难免会在无意中做了不好的示范,成为孩子的反面教员,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现象,值得大家深思与警惕。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案例:

(案例):有一位老奶奶,她有一个1岁多的小孙子。小家伙长得非常可爱,他跟奶奶也特别亲。然而,在一次孙子和奶奶玩的“头碰头”游戏时,奶奶不小心把他的头碰疼了,当奶奶正要伸手去揉孙子的小脸蛋时,冷不妨挨了小孙子的一巴掌,老奶奶被打糊涂了。她反复思量,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小孙子在开始学走路的那段时间里,他常常摔跤,而当他摔了跤想哭的时候,大人总是用脚狠狠地踩跺地板,说;“都是地板不好,把宝宝摔着了!”于是,小孙子也跟着跺脚、跟着骂,也不哭了。如果小孙子的头碰疼了,大人就会去打那把椅子,去骂那堵墙。这种做法已成了他们家的一种传统教育方法,这也是许多人常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的确有效,能够解决当时的问题:碰疼了的小孩子不哭了,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

今天,小孙子把这种方法用到了奶奶身上。他认为是奶奶碰疼了他的头,痛觉的条件反射,使他像对待地板、椅子、墙等东西一样,去对待奶奶的脸。

从表面上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向,没有在日常的细节上教会孩子怎样尊敬老人等。但深究其内在的本质,这无疑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家长们已经在不经意间教会了孩子们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这对于幼儿早期良好性格的培养起到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早期素质教育筑起了屏障。

篇7

关键词:幼儿园;绘本教学;教师职能;热情

绘本教学给幼儿园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带来了活力,它为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幼儿认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带来了可能。同时,要想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使幼儿园改变教育思路,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是前提。

一、关于幼儿园绘本教学

1.绘本

绘本是由优美的文字和具有完整叙事的图片有机结合而成,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丰富的内容吸引儿童的一种文学题材,其中图片和文字是最主要的组成成分。

儿童绘本是在深刻把握儿童的生活特点和体验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紧扣儿童的心理编排形成的,因其符合儿童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得到了儿童的注重和青睐,成为儿童教学的重要教材。此外,绘本的图片具有完整的叙事功能,可以使不识字的幼儿在反复的翻阅中了解绘本中所讲述的故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于发散儿童的思维,培养较强的理解和逻辑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绘本中还有许多优美的文字,语言生动活泼、易于理解,比起那些只注重押韵和好听的儿歌,绘本中的文字更形象,更适合幼儿园儿童的记忆和理解。

绘本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儿童的喜爱,同时也成为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的有力工具。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绘本教学还存在着很大问题。

2.幼儿园绘本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绘本教学中,教师的讲述仍然占据大量的时间

绘本是针对幼儿的心理,从他们的视角编排的,尽管孩子不识字,但仅从图片中,大部分幼儿也能明白书中所讲的内容,且能够进行合理的想象,拓展故事情节,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但大部分教师却以自己的讲述代替了孩子的自由阅读。通过教师对绘本中文字的描述,幼儿被告知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说明的是什么故事,幼儿的思路被打断,进而跟着教师的讲述构建故事的框架,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阅读能力,使绘本教学失去了固有的

意义。

(2)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忽视了孩子之间交流的重要性

有些幼儿园老师片面强调孩子安静、听话,禁止幼儿在阅读绘本时说话,虽然保持了课堂纪律,但也限制了讨论在发展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此外,一些教师为了能配合技术上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频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看似创新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方式,但整个课堂却成了教师的成果展示,缺乏幼儿的积极参与。教师用多媒体代替书本,不利于孩子保持对书本的热情,产生阅读上的兴趣,从而对幼儿的语言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提高幼儿园绘本教学的策略

面对教师在绘本教学方面认识和能力的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绘本教学的质量,培养孩子在阅读方面的基本能力。

1.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职能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进,传统的由教师负责讲解知识、学生安静听讲的教学模式正不断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他们自主学习。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没有学习的自主性,还需要教师予以监督,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按原来的教学方式对待绘本教学。

幼儿园正是为孩子将来的语言、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打基础,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放任他们自由地想象,给予其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绘本的内容和思想进行自己的理解,并鼓励他们讲述出来。但要注意,幼儿所讲述的绘本内容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同孩子对同一则故事的不同理解而已。

2.重视交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书本的热情

幼儿园孩子的天性便是吵闹,这是他们表达意见和情绪的方式,教师在合理控制课堂纪律的同时,还要容许孩子在读绘本时进行适度的讨论,这种讨论对于孩子之间迸发想象力和灵感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应尽量避免阻碍这种灵感的产生。同时在使用新技术为课堂增添活力和新鲜感的同时,教师更要注意多媒体所展示内容的内涵,并将内容与绘本紧密结合,不要让孩子在接触新事物时,对书本产生陌生感。

绘本教学与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它能帮助孩子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通过自己的理解接触新知识,从而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感兴趣,防止幼儿从小产生对学习的恐惧。但同时它需要幼儿园教师将其真正运用于幼儿的教育中,而不是作为吸引家长和儿童的摆设。

参考文献:

[1]郑晓红.以绘本为载体,促进幼儿发展的实践研究[J].才智,2010(31).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新模式;转变

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国家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随着信息时代和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学改革的触角已深入幼儿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结合新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1.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学前教育时期是培养幼儿认知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求知欲强,可塑性高,教师在认识到孩子这一特点的前提下,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另外,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活泼好动、爱模仿等特点,求知欲逐渐增强,创造力与合作意识也逐渐提高。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为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影响孩子的人格品质及社会性的形成

学前幼儿阶段是性格培养的重要时期,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孩子人格品质一旦养成,对未来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科学的教育手段对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有积极的意义。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与规则意识,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能够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与交流能力,对孩子的性格培养与社会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3.学前教育影响孩子们自我意识的形成

学前教育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与道德标准形成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更完整的了解自己,让孩子分清楚“我”与他人的区别,形成自我意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活动,让孩子在玩中了解道德标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当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现状

1.学前教育小学化严重

学前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过多的小学知识内容,虽然能够提高孩子们的知识量,但很多学前幼儿教材均采用小学教材,这使得孩子提前进入小学教育,过早的承受教学压力很容易导致孩子失去原有的童真与童年乐趣。与此同时,很多学前教育机构采用过于严苛的标准来要求幼儿的行为,这样的标准不仅大大降低了孩子的主动性,也限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过多的课堂时间占用了课外活动时间,将幼儿固定在课堂中,灌输知识,这种小学化的教学模式严重违背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难以达到学前教育的真正目的。

2.学前教育缺乏对幼儿间关系的维护

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单纯的家庭环境使得孩子们缺乏整体意识,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出现种种问题与障碍,甚至出现严重的矛盾。很多幼儿教师仅仅是单纯将孩子们拉开,批评教育几句,孩子们很难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中无法很好的维护人际关系,这些矛盾极大地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老师对幼儿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不科学与不合理的情况,难以达到学前教育的真正目的。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亟待改革,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发挥学前幼儿的自主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三、幼儿学前教育新模式

针对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结合时展需求,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国家与社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是学前教育新模式实现的基础,通过树立“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成长环境,走出教学困境与误区。同时,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发展的多方面需求,真正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学前幼儿的教育目的。

2.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应有的功能

要实现学前教育模式的转变,教师必须充分充分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天性与特点,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智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充分还原幼儿活泼可爱的天性,注重引导作用的发挥,通过积极的引导培养孩子逐渐形成自主能力与创造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

3.教师应该立足儿童本身的情况及时创新教学方法

学龄前儿童的求知欲较强,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真为其解答每一个问题,并从孩子们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结合新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积极的探索答案。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例如,很多孩子对彩虹十分好奇,老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目“小朋友们,怎么样才能够与天上一样的彩虹呢?”让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分组进行讨论,师生交流后,进行实验过程。首先,准备1盆清水与1个平面镜。将平面镜斜插入清水中,镜面的方向对着阳光,在墙上就可以看到彩虹了。在孩子们惊奇的同时,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孩子们能够掌握光的折射作用的原理。留出课后作业,“小朋友们,大家开动脑筋,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能够创造出彩虹呢?”通过预留的问题,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孩子发挥主动性探索问题的答案。

4.注重孩子们人格和社会性的培养

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中,人们往往十分重视的是对孩子在知识方面的灌输,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对于学前教育的孩子们,还要更加注重人格与社会性方面的培养。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与孩子进行交流,尤其是事务发展过程中的对与错问题。其次,教师还要激励学生要积极的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并且通过事情的本身让孩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总之,培养孩子的人格与社会性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然而,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却能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使得孩子受益终生。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学前教育的研究活动,不断的发现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索出更加适合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方式,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而,我国学前教育有关部门应该大力致力于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之中,使得孩子在健康、快乐环境下不断成长的同时,也为培养出具有较高品质与能力的人才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梅.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群文天地,2011,(18).

篇9

关键词:网络化;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58-02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已经深深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学生上网已经非常普遍,并且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互联网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学生在进行信息获取时,由于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互联网会给学生带来很多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基于此原因,初中校园的德育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很大,如何通过校园的德育工作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成为了学习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现代社会网络不断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很大挑战。学校能否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德育工作,并且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的现代社会中,校园的德育教育需要改变自身的传统理念和工作形势,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沉迷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对网络会产生较强的依赖,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对网络过分依赖,会影响学生性格发展,降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互联网信息十分庞大和复杂,健康有益的信息和负面的信息交织,在学生自行上网时,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面对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信息,学生难以辨别正确的健康的信息,造成自身判断的失误;在网络上,青少年在不断接受其他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自身思想受到冲击,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会遇到很多的困扰,严重影响自身的成长和思想发展。由于学生缺乏成熟的人生观和对世界的认识,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进而网络道德下降;由于网络上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法,作出很多不合理的行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所以自身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导致学生的成长走向不良的方向。这种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歪曲,给学生的精神造成很大损害,导致学生自身价值观失衡,影响自身道德成长。初中生正处于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好校园的德育工作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德育成长,减少网络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

二、我国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1.校园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校园内部德育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不能适应现阶段网络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校园内部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对网络发展如此快的当下作出及时的反映,使得校园的德育教育较为落后,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对学生思想和道德的成长造成不利。

2.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家庭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上网的教育和引导也变得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就孩子的自身需要,进行启发、引导和重要。在家庭教育中,部分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自身需求,对于孩子接触网络产生很大的顾虑,进行硬性的阻止和干涉,使孩子造成逆反心里。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需要进行更改,家长要加强对网络的认识,加强对孩子的引导。

3.校园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的素质问题。在初中校园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没有得到良好的保证。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目前一些学校中,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对于自身工作认识不清,并且对于网络化的学生教育手段不合理。在德育工作中,停留在以往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上网管理采用硬性的措施,引发学生的反感,德育工作效果不好。

三、加强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网络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在教育工作上,要与网络信息化相结合,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来提高自身的认识。校园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开展校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在自身的教育工作上,加强信息和传统教育的结合,认识到网络化的全面性。对于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要转变自身传统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从抓到管理进行转变。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进行自身思想的转变,利用创新精神加强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的建设。

2.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校园德育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整体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网络化不断普及的情况下,教师要对网络有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认识到网络带来的方方面面内容和影响。要具备良好的认识和洞察力,保证与学生沟通畅通。教师要根据现阶段的教育情况,不断的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从而做好校园的对于工作。

3.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调整。在校园进行德育工工作的改进时,要根据网络的发展而调整,进行网络德育工作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然需要。网络道德是学生道德培养中的重要内容,校园工作者要根据现代网络化社会的情况,合理设置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帮助学生进行引导,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让学生真正的在网络下满足自身的需求,让自身的思想道德不断的健康的正常。

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是一个较为新鲜的课题,需要教师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积极改进。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具有理论内涵和实践需求的教育内容,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在网络化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做好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儿童美术;示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3-02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性涵养的主要手段之一。完善艺术教育,有利于增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民族精神文化的塑造,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现艺术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小做起。目前,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作为美术老师,只有贯彻全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儿童的艺术能力培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开展美术教学,才能促进儿童美术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进步。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单一。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重视美术教学,这样导致了大量中小学校美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始终停留在纸上绘画和简单的手工制作上,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吸收,也剥夺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权利。而在美术教学资源的配置上,也没有实现标准配备,例如投影仪、多媒体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美术工具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2.美术资源材料的匮乏。一些学校在进行美术教学研究时,根本没有努力开发本地区或者本校的美术教学资源,在美术教育环境的营造上欠缺诚意。学校等社会各界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例如,儿童通过接触陶瓷器具开始对陶艺产生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欣赏陶艺的美,而学校和老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资源,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儿童没能对陶艺进行充分了解,渐渐也就失去了兴趣,可见,美术资源材料的匮乏,很可能会扼杀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乐趣。

3.教学次序散乱无控制,课堂纪律差。美术课堂教学秩序差,一些学生在上课铃响了之后还无法安静,吵吵闹闹的情况时有发生;不管老师有多严厉,学生仍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在做课堂练习时也是交头接耳;不管老师采取压制政策还是好言相劝,孩子都无动于衷;尤其是刚入学的幼儿,他们缺乏在集体生活的经验,更没有遵守课堂秩序的概念,常常随意走动打闹,不听劝告。以上问题都会影响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如何完善儿童美术教育

1.创造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是第一老师,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例如,在自家的墙壁上悬挂一些艺术品,在架子上陈列一些工艺品等,让孩子在各种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物品中体验艺术的美。此外,家长还可以培育一些植物,让孩子学着照顾、观察这些植物,通过实践,孩子会了解到一些关于植物的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尊重孩子的乐趣,鼓励他们寻找自己喜欢的事物,并与孩子讨论这些事物,或试着用绘画的方式描绘出来。

2.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儿童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后天培养和提高。家长可与孩子一起参加美术活动,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都会对美术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可带着孩子做色彩游戏,对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让孩子渐渐认识到颜色之间的差异。有的孩子太小,对色彩根本没有认识,在画画的时候会分不清楚颜色,即使老师刚说了一遍,转头孩子又会忘记,而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时时刻刻提醒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色彩教育,例如在看电视、吃饭、玩耍的时候,都能进行色彩教育,这样,孩子对色彩才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总之,家长的教育辅导很重要,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良师。

3.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提供丰富的美术教学材料、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能有效提高儿童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传统教学模式让美术教育受到了很大影响和限制,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美术教育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例如,开设一堂雕塑课,为儿童提供各种可以随便选择的材料,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如陶土、彩泥、纸浆等,这样才能让他们去主动了解不同材料的功能和性质,并通过材料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想。艾斯纳曾在《儿童的视觉与知觉的发展》中提到过材料的重要性,他指出:“有了处理材料的技能,材料就成为一种媒介,成为表现的可塑性载体,但是要制作出自己满意的视觉形象还需要对使用材料时所呈现出来的质的感知能力,以使处理材料的技能能被很好地利用。”

4.让儿童参与示范。儿童的好奇心总是很强烈的,思想也很天真,作为老师,不能只根据美术教材去教学,关键要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参与美术学习,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先对美术材料进行基本介绍,让具有表现欲望的儿童参与演示,此时,我们不需要提供一个标准的模型,而是要让儿童自己去想象,同龄儿童的美术想象模式基本是相同的,儿童的示范亦可激发同伴之间的创作灵感。通过示范教学,老师还能了解到儿童对新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发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5.优化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与儿童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兴趣指数相符,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又能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内容。儿童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种造型的艺术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提升其审美情趣以及创意能力的教育,因此,在选择教材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发挥儿童的想象空间和自由表现力。如:在进行人物描绘的讲解中,老师除了列举一些典型的人物(如爸爸、妈妈、我的老师等)让儿童进行创作,还可以选择一些有奇特、怪异特征的形象来强化儿童对人物的认识,例如:外星人、奇怪的小丑、娃娃等。有时,小孩子们会因为自己画得不像而烦恼,为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老师可根据儿童的好奇心,让儿童画“外星人”、“小丑”,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兴趣,让儿童绘画不受拘束,尽情发挥,儿童一定会觉得很开心、很有意思,渐渐的,他们的想象力也跟着丰富起来。

6.注重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根据儿童的实际心智能力以及以鼓励为原则的方式进行评价,有的家长与老师的评价方式不妥,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尊心,甚至把孩子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质与学习美术的兴趣、自信心破坏得无影无踪。也许小孩子的绘画作品我们有些看不懂,甚至感到莫名其妙,但也应该对他们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创造力进行肯定,而非否定。只有多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态,与之更好地交流,让孩子们学得更愉快。而我们只要给孩子机会,他们将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希望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能真正把握美术教育的重点,贯彻美术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对美术教育进行研究、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