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7 00:0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效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用心
常言道:用心做事就能把事做好。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用心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以用心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达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为教育、为学生用尽了全部心思,所以他们能用最少的时间在身兼多职的情况下取得令人惊叹的效果。具体来说,教学一系列环节,诸如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自身的准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构建,课堂的管理,作业的设计、批改,课堂的评价,课后的反思都需用心。
二、理清
纵观身边教学质量较好的老师,无非有两个原因:(1)“理”,老师课堂上理得清;(2)“盯”,老师课下盯得紧。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的追求。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我们理清几个关系。第一,新知和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教授矩形的性质时,这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之后的学习,这时的教学就从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寻找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展开教学,学生易于接受新知。第二,重难点之间的关系。课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要放在重点之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活动都应围绕重难点展开。比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探索结论、完成证明及应用,学生通过将三角形纸片剪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来展开,通过操作活动发现定理辅助线添法的灵感。第三,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讲授,课堂中滔滔不绝,课后却总抱怨,这个题都讲了十遍,学生还不会。这可能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地位。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事实上我们数学课中如果一节课讲到最后,让学生去练习,则学生大都不会。
三、盯紧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知一堂课想上得精彩,若课上课下不去盯一部分学生教学效果也会不佳。上新课的过程中我们要盯学生的习惯,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在学乘法的平方差公式时,我们要盯一盯学生对公式的结构是否掌握,可以给学生出两道计算题:(1)(b+2a)(2a-b);(2)(-x+2y)(-x-2y)。盯学生的计算过程,看是否把握了公式的结构,是否养成了套公式的习惯。习题课中我们要去盯学生的解题,一般解数学题按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审题,要盯学生认真读题,仔细推敲其中的字、词、句,圈出隐含条件及出错的地方。第二步:建立数学模型,盯学生学会寻找关键词,找到切入点。第三步:求解求证,盯学生规范、严谨、条理清晰地表述题意。第四步:反问自己正确吗?盯学生的解题经验。复习课中,盯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情况和思想方法的掌握,复习课中盯住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并注重盯学生对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换思想、整体处理思想、特殊值法等的领悟。
四、反思
篇2
[关键词]语文学科 有效教学 概念把握
当前,“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但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语文教育工作的教师,我不禁反思:现在的语文教学做到“有效”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还不如人意,甚至与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比如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指导者、促进者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由被灌输对象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被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人变为差异受到尊重、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人,目前还停留在憧憬的层面;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融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尺度把持不够,如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解的模糊,相关评价制度的不完善等。笔者以为,要让当前受到语文教学更“有效”些,必须:
一、从概念定义上把握有效
当前,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术语漫天飞,配套措施落实却很少。以语文的有效教学为例,可以举出大量的有关概念的解读,却很少看到能够让人茅塞顿开、操作性强的成功范例。而且,在有关“有效”概念的解读中,笔者也时常能发现一些让人不易理解、可能影响到操作的专家的“权威定义”。作为一种前沿的教育理念,正确的定义,能够积极地倡导、引领人们前行,反之会令广大教师愈加困顿。
当前对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有效”性理解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两个方面:(1)“有效”泛化。大而不当。什么都纳入“有效”,极易误导公众,让人误以为先前的教学都是“无效”的,误以为“有效”教学是根治教育百病的良方。(2)将“有效教学”形式化。将“有效教学”搞成形式,成为“作秀”,容易成为一阵风。
因此,对“有效教学”的定位和解读不宜泛化或给它披上玄学的外衣。所谓的“有效”是相较“无效”而言的,它并不是断裂先前的教学,而是在传承原有教学理念、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强化科学的特质;它不是对以往教学的简单否定,而是作为一种理念的变革、创新,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行的自觉追求。
以语文的“有效教学”而言,应将语文教学的“有效”定位在下列诸因素:(1)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正确把握,对学生信息反馈能够正确把握;(2)对师生互动能作有效性的把握;(3)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能作有效性的把握,如摒弃垃圾语言,重视备课,真实做人和思维表达习惯的质量提高等;(4)能够引领学生对所传播的知识作及时有效的消化,能够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有效把握;(5)对自己的教学能够作客观有效的评价;(6)管理者能够给予执教者以科学、客观和有效的评价等。这样的定位可操作性强,适合语文教学实际,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评价制度上促进有效
在考试指挥棒作用不易取代的情况下,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列几个因素至关重要:
(1)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转变的主动权在管理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有紧密关系,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管理者的教育观念首先必须转变。
(2)评价体系。自上而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建立。一是要尽快推出一种有效衡量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评价标准,不能“人人嘴上喊有效,人人不知到底什么算有效”。二是必须改变语文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将那种简单地鉴定分等、奖优罚劣,只着眼于语文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的业绩考核转变为肯定语文教师的成绩进步,能够发现并发挥语文教师特长,激发他们的成就欲望的激励机制。应该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尊重并且张扬教师个体的语文“个性”,且要好好地培植、发展、利用,不仅能够使得语文老师的这种个性特质与学校的事业发展和谐起来,而且能够高质量地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学校的管理要摒弃那种漠视语文教师的个性发展,通过简单的奖惩和经济手段将教师的个人需要纳入学校需要轨道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尊重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心理诸因素关心语文教师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语文的“有效教学”也应体现在对语文学科考试评价的科学管理上。命题的导向性对语文教学能否真正有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从素质能力上提升有效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习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让语文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使得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但现实中,语文教师的师资质量状况与新课改所需的语文教师的那种教学个性显得不协调。这已成为制约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篇3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潜伏着许多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 本文通过透析课堂细节,探求有效教学,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关键词:透视;课堂细节;探寻;有效教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几年的改变,我们已欣喜地看到,过去枯燥、刻板的数学课堂变得更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满堂灌”“一言堂”正在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代,教学设计从重视“预设”到更关注“生成”,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实践探究正在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然而,理性地、细细地品味和反思目前的一些教学现象,我们感到,空前繁荣的数学课堂教学背后,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毒瘤”正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伏于我们的许多教学环节细节中,影响我们的教学绩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因此,消除“毒瘤”,刻不容缓.
[⇩]案例回放
1. 案例1一节高二“不等式证明”公开课的教学片段
一次高二数学公开课,某教师端着一个装有水的杯子并拿着一包盐进入教室. 学生大惑不解:哇,今天教师上化学课?
学生安静后,教师往杯中放些盐,然后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舔舔盐水,再加些盐,又让这几个学生舔舔盐水. 教师问:盐水有什么变化?全班学生齐答:盐水变咸了.
教师再问:用化学的语言说,盐水变咸了表明了盐水的什么变大了?你能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表现这个生活常识吗?
学生思考、交流后,得出不等式:>(a,b,m都是正数,且a0,q>0,p3+q3=2,求证:p+q≤2.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各种解法“精彩纷呈”“妙解连珠”,学生则“惊心动魄”“拍案叫绝”:
证法1(均值换元法)令p=1+α,q=1+β,则p+q≤2⇔α+β≤0.
p3+q3=2⇒3(α+β)+α3+β3=-3(α2+β2)≤0⇒(α+β)(α2-αβ+β2+3)≤0,又α2-αβ+β2+3=α-
2++3>0,所以α+β≤0,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2(反证法)设p+q>2,则p>2-q⇒p3>(2-q)3.
所以p3+q3=2⇒(2-q)3+q30,则+=1. 于是可设p=tcos2θ,q=tsin2θ,代入p3+q3=2,变形后得t3==. 又1-sin22θ≥,
于是t3≤8. 又t>0,所以t≤2,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4(判别式法)令p+q=t>0,则令q=t-p,p3+q3=2,得3tp2-3t2p+t3-2=0,因为p∈R,于是Δ=9t4-12t(t3-2)≥0,解得t3≤8,又t>0,所以t≤2,故原不等式成立.
……
4. 案例4一节高一“正弦定理”的定理引导发现过程教学片段
某校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比武――课堂教学比赛,课题为《正弦定理》. 对正弦定理的发现,某教师有如下教学过程.
师:对斜三角形,我们已知一些关系.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角的关系为A+B+C=180°.
边的关系为a+b>c,…
师:那么边与角之间有何关系呢?你打算怎样获得?
师:(点拨)可否从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展开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有何关系?
生:sinA=,sinB=.
师:这些式子从美学的角度看,不对称、不和谐. 你能将它们加工改造为一个和谐对称的等式吗?
生:(无反应,不太明白教师何意)……
师:(启发)sinC=1=.
生:(茫然)……
生:(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
师:斜三角形是否有类似的结论呢?
生:(部分学生信口回答)应该有吧.
师:从美学角度看,应该有,不然便太遗憾了!我欣喜地告诉大家,你们已发现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弦定理.
生:(众生无明显愉悦表情和成就感)哦!
[⇩]细节透视
1. 案例1虚构问题情境,教学华而不实
创设课堂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拨动学生求知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感悟“数学源于生产生活实际”,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虚假热闹. 案例1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小朋友都具有的生活常识,问题看似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看似生动活泼,但对高中生来说实属华而不实,其追求的是课堂热闹而非课堂实效.
事实上,就这一教学环节而言,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等式这一数学模型去描述“盐水变咸了”这一客观事实,根本无需花时间让学生去发现或体会这一常识.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许多实验操作完全可以在心理图示中完成,虽然一定的具体实物操作有时是必要的,但必须是教学所需要的和有效的. 我们的教学不能为了所谓的“生活化”“情景化”“活动化”而故意去造作停留在思维表层的所谓问题情境.
2. 案例2教师角色越位,例题功能丧失
求解应用题,读题审题是极其关键的. 然而教师读题与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的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我想这大概也是高考不允许监考教师读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解数学应用题,读题审题过程是一个对信息的提取、转换、处理、加工等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读题往往会有意识地加重在关键词上的音调,重复诵读甚至解释重要的信息,而这些恰好是学生欠缺且需要慢慢学习和感悟的. 就本例而言,学生应该没有文字和知识障碍,读题审题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从表面上看,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发挥了其教学的主导作用,但对高中生而言,教师做的是“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大大降低了应用题教学的训练性和实效性.
教师读题审题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将弱化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提取与处理、数学建模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必将事倍功半、低效甚至无效.
3. 案例3片面追求多解,学生雾里看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题多解本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好途径,但各种解法(念头)必须在教师的适当启发下源于学生. 这种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交流,而仅出自教师的“多解”“妙解”,学生往往只能“雾里看花”,收效甚微. 这大概是一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这类题讲过,为什么还是不会做”的重要原因吧. 这样的教学与其说是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如说是教师在“兜售”自己的思维产品,卖弄自己的“聪明”“智慧”. 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解法上的“多”与“妙”的反差,不少教师似乎有同感:学生一届比一届笨了,自己则“感觉”一年比一年“聪明”.
课后访谈得知,案例中的证法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想到的. 这些证法都是一些“偏法”,而非“通法”,为何不让学生先尝试通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呢?如用综合法证,同样简单明快.
因为p>0,q>0,
所以p・1・1≤,q・1・1≤,所以p+q≤=2.
从证法1、2不难看出,条件p>0,q>0似乎是多余的. 事实上,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再做一番探究,则将增加本例的教学实效,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将得以更合理、充分的利用.
4. 案例4层层设置圈套,“主导”变为“主宰”
案例4中“观察特例――引导探究――提出猜想”,其教学设计与我们的新课改理念非常“形似”,但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若不是教师的步步精心设计,学生能真的猜想出正弦定理吗?从表面上看,学生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步步深入,师生之间多向互动,但实际上学生是在亦步亦趋地进入教师设计的思维圈套,教师的“主导”演变成了学生的“主宰”. 学生虽然“探求”到了正弦定理,但其思维仍保留在低层次上,难以感知和体验定理的真正发现过程.
[⇩]反思感悟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即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或者说效益如何,我们不能只看课堂的外在表象,而应看课堂每一个环节或细节的教学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的真实效果.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评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上有无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构建有效教学,提高教学实效,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把课堂营造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实践探究的“活动场”“学习场”“展示场”,而不是教师的表演舞台.
篇4
新的教学评估和新课程的推广,给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也给教师带来操作困惑。最大的困惑来自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课堂教学具体怎样操作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常规课与活动课、公开课被误解为完全不同的课型,只要求后者“出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课型的确有差别,要求自然也应有所不同。然而事实上关键在常规课,常规课上的好,同样可以“出彩”。这种彩是自然生成的,是要求教师做到有效备课的。
有效备课首先应将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有机结合,注意每课时之间、单元之间和模块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现有历史必修教学模块前提下,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适当补充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有种情况值得注意,即如果造成教学整体任务完不成,学生可能会产生学习上的焦虑和迷茫。此外,有效备课还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特点
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大致按类别而形成群体特点。最重要的有两类情形:学习程度高的群体,参与程度相对高,学习积极性高,听课专注度高,思考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高,课堂学习气氛容易营造,与此相应的是,教师的教学效果比较容易体现。教师对这类学生群体,要注意保护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适时进行调节,在教学问题设计上有相对应的高度,不断激起学生探索历史的欲望,否则也会陷入对课堂的疲倦。
学生个体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求知欲的不同。但可以说所有的学生对教师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介绍、精辟的见解、恰到好处的影视插播都是感兴趣的,如果同时能够配合有层次的学案、教材阅读,那么学生参与学习的场面未必热闹,但却有可能使不同学生有所收获。有效备课,就是要洞察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背景,针对有无、深浅、高低、多少的差异,预设教学实施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而有目的、准确、细致地安排教学。这不止是方法问题,它还涉及基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并营造达成这一理念的课堂文化。为此,教师就得用心在学生需要处设契机,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理想,最终造成人人参与、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课堂环境。
二、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每个课时都应体现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运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教材内容,共同从不同维度来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而且能够从中洞悉他们的因果关系,乃至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历史”联系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提供更多可以参照的角度和观点,而不至于坐井观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此,学生也就不难留下自己值得再玩味的学习笔记,他们甚至会从中受到启示,去模仿构建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
三、预设教学目标及其达成策略
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目标太高学生难以接受,目标太低则降低了历史学科的学术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和会学,是有效备课的下位目标,它以激活学生有效学习的欲望和动机为基础,偏重于方法性策略;但学什么和为什么学,却是有效备课的上位目标,它以促成学生人生的自尊、信念、理想为取向,偏重于方向性策略。无论上位目标,还是下位目标,都需要一种有效的切入并打动心灵的“契机”,有效备课的重点就是找准重要的契机。比如,留有余地,时间上的余地,空间上的余地,以供思考与交流,就是契机之一。一句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办法学好历史是重要的,促进学生理性思考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并能够据此认识自己、提高人格素养,更是重要的。
篇5
取真知的一个窗口和平台。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学习语
文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互动的
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
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有
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
确课堂提问的要求,讲究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
的效益。为此,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一、深刻认识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性
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实效;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
度;有的问法呆板,缺乏技巧创新;有的不择时机,机械胡乱
发问;有的习惯包办代替,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
甚至“一问到底”,不仅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而且还影响了
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则是:精心设计,抓住要
害,简化提问,注重实效,合理变通,使提问始终服务于学生
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
培养,服务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明确理解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目标要求
目标是工作过程的最终达成度,是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的方
向指南。只有明确理解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目标要求,才能
少走弯路,事半功倍。(1)引发思考,训练思维。(2)面向
全体,因材施教。(3)针对重点,突破难点。
三、创新运用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措施策略
课堂教学的提问要达到提问的基本要求和训练学生思维
的根本目的,需掌握好问题的设计技巧,只有着眼突出教材重
点,照顾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点,方能有效提问。
(一)准确把握,有效挖掘教材的问点。所谓问点,就是
提问的切入点。同一个教材内容,可以设问的方面很多,但又
不能随意设问,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问点。问点的选择一般
要把握以下几点:问点要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要求教师不
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
标,巧妙地处理教材。
一是突出教材的重点。“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亦然。
每一节课都应有重难点,都应形成,而这也同样应是学生
思维活动的。二是抓住文章结构的纽结点。这往往是承前
启后的过渡段落,于这些地方设问,不仅可以导向全文的重
点,而且有助于将问题串在一起,突出提问设计的连续性和整
体感。三是聚焦文章的点睛点。这种点睛之笔,往往有窥视中
心、统帅全文的艺术作用,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
内部意义脉络贯通。四是突破文章的疑难点。对课文的疑点设
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
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二是课文理解类
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五是清晰文章的模糊点。这是指造成学生理解似是而非的地
方,其本质属于文章的疑难点。于此处设疑,可引导学生通过
仔细推敲,明晰概念,进而正确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引导
他们仔细推敲,明确含义,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新知,理解了课
文,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积极思维,深刻体会作者的动情点。作者的动情
点也就是指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
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
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
(三)启迪引导,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
趣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
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应把握时机
优化提问。孔子说:“不愤不徘,不启不发”。这一理论同样
适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可以说,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
开,课堂上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
有把握了课文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时空交
叉”,才能真正做到问点的优化。
(四)答问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勇于提问。教师除了要设
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外,也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兴趣,
并逐步形成习惯。学生的提问,是对教材主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
形成的,引导学生敢于提问,不仅能很好地有助于教师的教学,
而且还能更好地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五)讲问结合,讲究适度提问提高课堂效益。有效教学
讲究教师精讲、巧问,学生多练、多思。要把小学语文阅读课
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
做到问之必须,弃之不行,坚决杜绝“满堂问”的陋习。因
此,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
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
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钻研教学内容,
认真领悟提问要求,精心设计各类问题,创新实施提问策略,
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最大功效,让有效提问成为训练学习思
维、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启动器,成为教师加强教
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水平的助推器。
篇6
【关键词】有效;教学;探索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其衡量的指标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目标包含: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地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具有“全人”的概念。根据多方搜集材料及本人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的有效教学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改变上,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调控。因此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准确把握教材,用好教材
教师把握教材是一门艺术,如何用好教材,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必修课。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对知识点的铺垫、分解、交汇、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其数学本质与内涵,而不是无创造性的“模仿”。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从问题的提出到对问题的层层深入直至问题的解决,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思维层次不断深入,不断发展,思维过程不断完善。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严谨性才能真正得到训练。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与体力的活动。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采用单一的“填鸭式”和“注入式”教学方法,不注重与学生互动,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教师讲得再辛苦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教师要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鞭策自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讽刺和嘲笑学生,多表扬和鼓励学生。教学内容安排一定要兼顾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方式要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四、灵活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先做后讲”。“先做后讲”是让学生先动手实践,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与探索,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授予、他们简单吸收,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先做后讲”强调了学生在做中学习,既承认模仿练习与机械记忆的技能性训练阶段,更注重了在做的过程中对数学过程的感悟与体验。“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讲,给出问题,小结方法,总结步骤,揭示规律,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学生讲,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看法,这恰好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数学知识建构过程必须经历的。
篇7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
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许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甚至五音不全的考生也鱼目混珠进入校园,给声乐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第四,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第五,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和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
198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动向》的报告,该报告在总结美国高校50年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本科教育的七项原则,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间的接触。该报告认为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经常的接触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参与的最重要因素。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很好地了解一些教师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追求,鼓励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进行思考。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四、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一方面,声乐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学生对学生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或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声乐学习;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强,尤其是思维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教师就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地进行声乐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理想大都比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声乐教师就应该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前途,当好他们的参谋。
沈湘教授在处理声乐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时,就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说,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唱好,千万不能让学生为你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要失败的。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的问题。要替学生考虑呼吸深浅、声音运用、理解作品、音乐处理等,只要把握总的原则和要求,学生怎么唱舒服就怎么办,因为最终是他上台演唱,我们不能叫他上台去受罪。沈湘教授还极力反对在课堂上对学生强行灌输,他认为有些感觉决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觉和语言去叫学生接受,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用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还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但决定因素在于本文所提示的四大点。广大声乐教师要以“多、快、好、省”地培养声乐人才为已任,积极探索出更多实施声乐有效教学的好路子、新路子。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导致声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人才培养周期长,甚至最终难以成才,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大批声乐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必须大力提倡并实施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控掘出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篇8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
1.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情景式学习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有效教学有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花费时间少而收获明显,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成功感,这种情绪体验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会使学生陷入厌学的困境中,导致非智力因素负向发展。同时,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一定会严重影响一个学生的兴趣、意志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同时切忌片面强调意志力会引起逆反心理。
3.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
有效教学直接考查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的备课,有效的讲解,有效的辅导,有效的布置作业,有效的展开师生交往,一句话,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路途上,教师也会成就自己。
4.有效教学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新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种种现象都说明: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学,绝不能以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新课程改革造成消极的影响。有效教学要注重效果,不能只看表面的形式。
二、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谁都想把学生教好,而且教学成绩更要教好,所以任何一名教师都渴望自己的教学是有效的。那么,有效教学如何进行设计与实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首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要会“用教材教”。紧紧围绕课标对教材大胆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我以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了解学生同样不容忽视。以前我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真正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大家尽管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命脉。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篇9
【关键词】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4-02
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决定在以下几方面努力提升自己。
一、提高业务素质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二)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孟子说:“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才能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课堂教学肤浅,觉得没什么讲的,学生学习无法深入;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几次被学生问的习题给难住了,学生都不信服我了。由此我深知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才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更加爱戴你。
(三)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的这句话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现在我坚持在教案上写反思,现在收益颇丰。我知道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帮助与作用。写教案和写反思,后者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反思能帮助我们教师提升自身的素养,从实践中寻找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1.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方法,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最适合的教法。新教师在熟悉全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必须认真阅读有关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样才可以确定每个章节的学时数。一堂课该讲多少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决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在熟悉教材全部内容并按教学大纲确定了章节学时后,才可以开始准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2.课堂内容有效:适量、适度。要讲一门课,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绝不是现买现卖。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维果茨基说“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注意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堂教学必须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之下进行,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如果用多媒体教学,杜绝整堂课都用课件。 刚参加工作时,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与时俱进,教学中每堂课必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其运用多媒体课件于课堂教学不是为了促进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为了在教学中能用多媒体课件而使用多媒体课件。整堂课不管是基本概念,还是重点和难点等,一切由课件呈现,一切由电脑来完成。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这样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板书工整精炼。授教主要依靠板书和语言来表达,语言有时比较快,学生一听就过去了,而板书却可以以停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作为老师,课上一定要有板书并且对板书应该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决不要乱划乱写。应该写什么,什么时候写,写在什么地方,怎么突出重点、要点,这些都要考虑。甚至什么时候擦黑板,擦哪部分,保留哪部分,都应在备课时设计好。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1.语言组织准确、简练。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过度自然,逻辑性强。
2.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讲课时间控制在35分钟内,其余时间安排学生做练习题。课前精心准备好练习题,做到精选、精炼,精讲。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课后习题都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可以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所以优先做课后习题。
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关注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要为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时间和具体条件,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课堂上,有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即使是公开课时,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或者非重点知识占用时间多了,也不能缩短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比如在《生长素的作用》这节课中,学生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引导学生多问,多议,多思,务必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其独立思考,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做学习的主人。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四年的教学经历,我深知练习册上遇到非常难的习题,即给学生讲了也不会的习题时,提前给学生删掉,免得既浪费学生时间又打击学生自信心。练习册上没有的题型教师要给予补充,做到精选、精炼、精讲。在讲习题时遇到曾经讲过的习题,如果学生这次又不会了,要耐心得再次讲解,不要说“这题不是讲好几遍了吗?还不会?”这样的一句无心的批评会让学生失去信心。
三、提升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激励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会问,教师在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展示个性,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篇10
一、有效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预期成果相一致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确定各种任务、课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
二是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把学和做统一起来,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二、有效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只有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作为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有效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首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把学生的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从而使学习者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再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对正确的需给出证据和阐述理由,对错误的需找出错误的原因,对都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优化解题策略等等。再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把学生编排成一些学习小组,从对学生座位的安排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形成一个小而精的合作学习小组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在随着小组人数的扩大而减少的。
四、有效教学――应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否则,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要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五、有效教学――应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让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有效的激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