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

篇1

一、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必要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跨医学和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培养医疗仪器设备公司所需的设计、生产、调试和售后维修服务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向医院提供从事影像技术和设备维护的技术人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医院都在进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拥有大量现代化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成为医院达标的重要指标。医院正需要掌握这方面技术的人员。同时,卫生部已下达文件,到2010年大医院实现医学图像数字化管理,中小型医院要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而我们开办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突出了影像技术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掌握医学图像的获取、传输、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加大医疗仪器设备国产化的力度,扶持和发展医疗仪器设备生产的民族企业,一大批从事医疗仪器设备生产的民营企业纷纷建立,它们需要大量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中级人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人才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我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既有利于江西医疗仪器设备工业的发展,又能满足周边省份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通过我们对厂家和医院的调查,以每年招生50人计年2月中算,5年内仍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规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标准,是培养人才模式的重要内容。根据社会需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电子技术、医疗仪器设备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医学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各种医学仪器设备的专业知识,能在各企业从事各类医学仪器设备系统的设计、制造、调试、维修及销售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在医院从事医疗设备管理、维修和应用的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主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等技能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具有生物医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医学影像诊断方面的应用能力,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掌握医学电子仪器和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具有医院信息化管理、医学图像传输和处理、医院办公自动化、远程医疗技术,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动态。

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工程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生物医学工程应在现代医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学科课程)体系。要培养复合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使之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我们教学改革的原则是“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增多方向”,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从变革和发展内涵入手,在扩大专业基础面的同时,分类加深加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我国开办较晚,没有现成的培养模式,也没有配套教材。为了达到培养目标,确保培养规格,我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十分慎重,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系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学分为170分,学时为2500个左右,课程有40多门,主要课程如下:

1.通识课模块。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奠定基础。

2.医学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基础医学概论含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含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向医学交叉学科方向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3.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测量与工艺、单片机及其应用、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医用传感器原理、工程制图、Matlab应用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牢固的基础。

4.专业课模块。主要包括超声诊断仪器原理、X射线设备、医用检验仪器、医用电子仪器、医用电动仪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概论、医学图像处理、医用制冷设备、生物信号处理、临床医学工程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和各种医学仪器的专业知识,能成为在各企业从事各类医学仪器的设计、制造、调试、维修及销售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在医院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和应用的技术人才。

5.实贱模块。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了军训、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和设计。其中军训2周,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各安排1周,毕业实习和课程设计各安排10周。

篇2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谢勤岚(1968-),男,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曹汇敏(1972-),男,湖北鄂州人,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S11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94-02

生物医学工程是利用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及机电控制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对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以及相关产业等方面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进行产品开发与应用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1-3]在该学科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电子电路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医疗仪器开发中有着重要作用,任何一台现代医学仪器或设备中都需要电子电路完成信息检测与处理、系统控制等核心功能。[2-4]

“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主要课程,是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电子电路课程设计”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硬件制作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科学的选题在较短的时间内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是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4-6]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目前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计的选题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实施的目的性不强,与专业的整体发展建设结合较差,达不到课程设计要求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课程设计的选题大部分是沿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传统选题,如多级低频阻容耦合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语音放大器、函数发生器、交直流放大器、数字电子钟、定时器、智力竞赛抢答器、简易数字电容测试仪等选题,这些题目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联系较少。这样既不能体现专业特点,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造成与实践的脱节。

2.课程设计内容不完善,所设计的内容不能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应该是由许多关键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多个方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但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这些问题表现在:只要求学生完成电路制作,对于任务分析、方案选择、分析计算要求较少,把课程设计简化成操作实训;不重视测试和数据分析,不能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注重使用设计软件和选择流行器件,只使用过时的器件,甚至老旧的分立元件,制作的电路达不到任务要求。这些对于提高课程设计的效果都有不利的影响,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练习不够、电路设计能力偏低、综合调试能力不高。

3.评价方法和标准简单,随意性大

教学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课程成绩评定基本上流于形式,从而造成课程设计质量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电路设计能力和系统调试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发挥独当一面的作用,不能快速适应社会要求。

二、“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和实践

几年来,在“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几点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设计选题库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传统课程,有大量的课程设计选题,但这些选题中,大部分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较大的区别。为此,学院组织教师从众多的课程设计选题中,选出若干与专业相关的训练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并对每一个设计选题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和目标,构成课程设计选题库。题库中题目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和设计内容的统计分析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选题占总选题的72%,这样就形成了有专业特色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

另外还结合专业的特色,对与医疗仪器密切相关的设计,如测量心电、脑电、心音、血氧饱和度、脉搏波等信号的电子系统的采集电路部分,要求学生做成完整的模块,作为以后系统课程设计的子模块。

2.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指导方式

改变过去教师全程指导,有问必答,甚至直接给出参考电路的指导方式。教师在给出选题和要求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选题范围内选定设计题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提出方案,独立设计,最终完成设计并进行完整的调试和测试。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每周留出固定或灵活的课堂答疑时间,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直至课程设计结束。

3.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加深加宽课程设计的训练内容并提高要求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提出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后,实验室只负责提供材料及仪器,其他工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了更多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践步骤确定、任务分析、方案选择、电路设计、元件选择、电路布线、印刷板设计及制造、元件测试、电路焊接、系统调试、测试方案设计、电路测试等训练步骤,并将这些步骤作为课程考核的训练点(见表2)。通过这种完整的训练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初步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还能较好地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

4.重视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鼓励学生掌握和使用工具软件和最新芯片

做到软件和硬件结合,学生除了完成电路设计以及硬件的焊接、安装、调试外,还需要至少掌握一种印刷电路板设计软件和一种电路仿真软件,有条件的学生还应掌握一种数字电路设计软件(如EDA软件)。学生既要熟练掌握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元件的选择和使用外,还应尽量掌握和使用最新的集成芯片,以进一步训练工程设计能力。这样,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培养学生兴趣,将课程设计与创新课题训练相结合

鼓励教师将本科创新课题、教师科研课题等进行简化、分割,形成适合课程设计的课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进行电子产品整机设计、开发、组装、调试,并且组织学生共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该课程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不断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认识更加明确具体,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D.Enderle.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M].封洲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刚,张旭.生物医学电子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余学飞.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M].第二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剑,杨立才,刘常春.“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1):15-17.

篇3

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角度考虑,我院BME本科教育培养方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专业领域为医疗仪器,即培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根据这个专业定位,我院BME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及医学仪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质量管理、维修销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拓宽就业渠道,我们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首先,精通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电子技术、医学信号的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具有BME应用研究和产品设计、维护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次,了解本专业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和生命科学知识;再次,了解医疗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法规、医疗设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最后,熟悉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BME理论前沿,具有研究与开发新系统及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应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而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并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根据广东药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针对BME专业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电子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重视医学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实现医、工的有机结合。据此,我们在深入分析BME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经过3次修订教学计划,逐步建立完善了BME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医学知识课程,又突出专业特色,开设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疗器械营销、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等课程。围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技术重点来设置各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突出主干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前沿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注意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设计要求和特点,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以学分制为例,目前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学分21分(含课外实践学分),占课程总学分160分的13.13%,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第二,重视医学、理工两大学科基础知识的加强。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重点加强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论、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柱,形成宽口径学科教育平台。第三,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要求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适当增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竞技活动、建立创新实验室等多途径给学生创设动手训练的机会,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目前,我院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级别的电子设计竞赛等。第四,把国内外知名的网络教育品牌引入学院的教学中。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安博教育集团已经与我院签约合作培养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使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三、强调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第一,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目前虽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但仅能开展信号与系统实验和医用传感器实验,像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等课程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因所需资金较大,所以目前只能开展模拟实验,效果不是很好,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二,开设第二课堂。全院所有教学实验室和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接受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性实践,并要求承担了省厅级科研项目的教师积极吸收学生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屡创佳绩,有数十人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其中,我系学生分获2008、2009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赛区二等奖;2010、2011年全国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2011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等。第三,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下到车间参与生产过程,并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发展动向和市场状况有明确的认知;在医院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轮换到各个相关科室工作,了解常用医疗仪器的使用、操作和维修方法,掌握其原理和关键技术,并熟悉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如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广东药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均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等)提供见习、实验条件。第四,学院多次举办学生与医药企事业的交流活动,请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到学校给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医疗设备企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举办模拟招聘会,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企业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才华,了解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珠三角地区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布局,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与今后就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产品开发流程、运作模式、感受企业文化。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的教育理念是“重实践,强能力”,力争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学院教学,又能从事在职员工培训,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既搞教学又搞科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名,占专任教师的26.7%;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6名,占专任教师的40.0%;从附属第一医院、安博教育集团、广东凯通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聘请10余位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当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第一,组织教师深入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一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目标。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经常性的下厂实践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与一个或几个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不断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与培训中来,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在相关企业中兼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积累了大量来自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的教学案例,使理论教学更加结合实际,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目前,BME专业中不但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而且实验、实训课的指导全部由任课教师担任。第二,指导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积极参加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与电子设计大赛,学院各级领导与多名教师参与各类竞赛的组织、辅导、参赛等工作,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论实际应用能力,又使参赛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三,教研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教学氛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及时总结推广教研室或教师的先进经验,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四个阶段,使教研室工作计划保证落实,固定教研活动时间,明确科研课题,教改目标到位,对教师能力、素质培养体现充分,并将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和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创设一种青年教师成长、中年教师进步、老年教师提高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水平,建设成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互联网+;腾讯课堂;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作用;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R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纷纷进入千家万户,在接收大众信息的同时,高校也紧追潮流,争相与高校教育联系在一起。当然,如何开展好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当下主要的研究工作。此时,腾讯课堂应运而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它给高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高等教育学校正顺应当下发展需要,全速推进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改革创新,对互联网背景下腾讯课堂的认识需要不断加强,积极寻找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多方面考虑,争取探寻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可操作的教育道路,从而为学生临床医学知识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互联网背景下腾讯课堂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各种新型网络平台逐渐涌现,其中,腾讯课堂以其独特优势脱颖而出,他是腾讯推出的专业在线教育平台,聚合大量优质教育机构和名师,下设职业培训、公务员考试、学校教育等众多在线学习精品课程,打造老师在线上课教学、学生及时互动学习的课堂[1]。诚然,对于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来讲,腾讯课堂有着多种多样的指引作用。

1.1提供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高等教育临床医学概论教育中,其教学空间存在很大局限性,学生们在封闭式学校课堂的环境中学习,在临床医学概论规定的课时下严格执行,学生们接纳课程的时间也是一成不变的,当然,教学内容往往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听懂,更别说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实践了。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将网上的腾讯课堂与高等教育学习临床医学概论有机融合,很大程度上给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摆脱固有思维及以往一成不变的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学生提供便捷化的教育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时间安排接收课程,也给教师提供了便利,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1.2提供多样性的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校内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或数据描述,指引学生进一步学习,对于临床医学中一些解剖图谱、人体构造以及一些必要的动图往往只能靠老师纯粹的语言描述,致使学生缺乏直观的想象,总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如此恶性循环。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腾讯课堂能够上传临床医学概论中大部分的图谱,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师生互动、课外交流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自行下载学习学习资料,作为课堂外的补充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1.3提高多方面的创新能力

以前的高等教育教学具有很多弊端及局限性,往往单调乏味,涌现出的问题也参差不齐,教师教学的重点往往会放在知识的灌输,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严重阻碍学生的长期发展。腾讯课堂的兴起,在上课时,老师可借助有趣的网上相关视频以及附属医院相关的教学视频,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或者不懂的知识点时学会先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同学之间沟通探讨,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创新思维。

二互联网背景下腾讯课堂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创新策略

2.1更新固有教学思维

医学科高等院校教育体制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逐渐更新固有教学思维,改变传统传授模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目前网络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高校对于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应着重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积极转化思想,将腾讯课堂应用到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中去。其二,腾讯课堂的逐渐应用推广,医学类高等院校逐渐转换原先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全面凸出学生在教学的主流身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比如,在临床医学概论四大生命体征测量部分,积极引导学生观看四测具体操作视频,然后鼓励学生利用家庭常用体温计、血压计、计时器等医疗设备对自身、家人展开实践工作,同时关注在外界因素改变的情况下,如运动后、情绪紧张后、饮热水后的体温、脉搏、心率、血压的改变,注意早晚监测,判定不同刺激因素作用下生命体征的变化,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與同学、老师展开线上讨论,最后与课堂学习的理论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2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互联网+”腾讯课堂临床医学概论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系统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离不开充足的教学管理资源。其一,医类高等院校应努力从目前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现状出发,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设置完备系统化的临床医学概论教育课程,注重腾讯课堂各个亚设备的开发利用,推陈出新,建设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二,注重新型网络课堂的建设[2],以腾讯课堂为平台,促进网络教师的开放层次,让学生有充足的网络数据材料自主开展学习并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及时巩固复习,线上平台的构建,师生互动更加紧密。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14-02

一、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从计算机发明的第一天,人类就尝试着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信息管理和临床诊疗过程当中。上世纪60年代,国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始用于住院病人的管理。70年代,其应用范围扩展到病案、卫生统计、门诊、护理、药品等部门。80年代,医疗信息系统开始取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用以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医院的服务水平[1]。进入90年代,随着现代医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系统逐渐在中国各级医院普及,尤其是三甲医院,每天产生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而近些年来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医疗领域的知识和数据也呈爆炸式增长,数据的种类逐渐增多(图像、文本、波形、组学数据和电子病历中的结构化数据),系统的复杂度逐渐加大(系统标准繁多、接口类型不一致),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应用开发,难度都日渐加深。因此,医学信息领域的蓬勃发展对于医学信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二、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定位及发展

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于2003年设立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医学信息工程是一门以信息科学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基础理论、医药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当今医学信息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析与传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有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使用、维护、设计、开发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目前,据统计全国已有24所本科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中医药院校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0所)。但是不同高校对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覆盖的范围理解不同,学校间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情况,有的院校开设电子信息技术等硬件类课程多一些,有些学校开设计算机技术等软件类课程多一些,有的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学等信息学类课程多一些,这就导致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果的不一致。笔者调研了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设置,对目前国内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总结。

三、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院校的专业设置

本文调研了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并分类加以讨论,以期望理清国内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1.课程设置以硬件类课程为主。此类学校开设的硬件类课程较多,着重培养学生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接受电工、电子技术、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在医学中应用的良好训练,具备医学信息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够完成医学仪器系统方面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人才。此类学校以四川大学为代表。作为我国第一个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2],四川大学的课程设置有标杆意义。目前该校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传感检测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电子学,现代医学仪器,医学信号处理。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以电子类、仪器类课程为主。类似的大学还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北科技学院等。除了上述课程外,部分学校还设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学影像仪器、医用测量与监护仪器等。当然,这类学校只是以硬件课程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设置软件类课程。

2.课程设置以软件类课程为主。此类学校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主要培养的是进行医学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类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医学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微机原理等。此类学校以计算机和软件类课程为主,既有传统PC端的医疗信息系统等软件类课程开发课程,也有web系统与技术等网络类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开设了物联网技术课程。而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部分院校还开设了基于安卓和IOS系统的开发课程,如河北北方学院的智能终端设计与开发。类似的大学还包括: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济宁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和遵义医学院等。同样,这类学校也只是以软件课程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设置硬件类课程。

3.课程设置兼顾软硬件类课程。国内这一类的大学也比较多,通过专业设置的课程来看,既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也同时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软硬件类的课程比接近1:1。这类学校有: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泰山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但这类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相类似。

4.课程设置兼顾医学信息类和软件类课程。在所有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中,中医药大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10所之多。这部分学校在主干课程中还会增设一些与医学信息学相关的医学类和医学信息类的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医学信息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统计学,病案管理与统计等。这类学校有:辽宁中医药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分析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及医学信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5.我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设置。当前信息技术是工学领域发展较快的技术,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方法无时无刻不在向医疗领域渗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跟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越来越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用软件的开发技术,而且包括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技术[3]。

上海理工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12年,2013年开始招生,隶属于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本专业着重培养具备医疗信息系统、医学应用软件、健康物联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能在医学信息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服务的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上海理工大学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注重学生信息采集、传输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开设了Python程序设计、医用软件技术,医学信息集成技术,云计算与数据挖掘、临床决策支持技术、医学人工智能等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每门课都开设配套的实验课程供学生学习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本专业还与多家医院的信息科和科技公司开展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为其毕业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张华:是这样,我校应北京丰台一所中学邀请,为该中学高二和高三的同学开了一门选修课,叫医学概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的知识。我觉得这所中学的校长很有远见,中学生非常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要填报的学校和专业的情况,避免高考选择志愿的盲目性,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主持人:学校此举的意图是不是让考生更早地认识大学和专业?说起认识学校,就拿医学院校来说,在全国有很多所医科院校,而且大同小异。那么相比别的医科院校,首都医科大学独有的吸引力在哪里?

张华:是的,外地一些家长也许会想,你们不就是一所地方院校吗?的确,首都医科大学是北京市属院校,而且建校时间只有53年,但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尤其在学校确立了从2004年到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体系后,学校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今首都医科大学已经跻身全国医科类大学前列。

学校校本部有基础医学院等10个学院和1所研究院,临床有宣武医院等18所临床医学院暨附属医院、10所教学医院和35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学科实力非常雄厚,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和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另一个优势就是临床实力非常强,这个我多说两句,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学校和医院是一个教育教学整体,缺一不可。多年来,学校将基础与临床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整体推进。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拥有18所临床医学院暨附属医院,其中有16所是三级甲等医院!各具特色、实力雄厚,在国内外同类学校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学校的35个专科学院、专科学系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临床学科整合平台。所以学生们能得到最好医院最好医生和专家的指导,这个对他们来说非常宝贵。学校特别注重学生临床实践、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近年来,我校临床学生在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临床医院学习,各个临床医院为学生提供了宿舍、教室、实验室等完备的教学资源。学校的10所教学医院,主要为北京的远郊区定向培养医学人才,解决北京远郊区医疗人才匮乏的问题,得到了北京市政府以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学校本专科专业设置非常齐全,专业涉及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现有3个长学制专业(含专业方向)、16个本科专业、14个高职(专科)专业。其中有7个国家级和10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如果本科生毕业愿意继续深造,首都医科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和59个三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每年博士生招生规模约260人,有11个一级学科和78个三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每年硕士生招生规模达到800人。首都医科大学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学校位于北京,来北京读书无疑可以拓宽视野。所以本科生来到我校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发展空间都是相当大的。

主持人:张老师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自己对贵校的了解真是一叶障目。那么是不是也不像我们以为的进医学院就是以后当医生那么简单?

张华:接受咨询时,很多学生家长首先就问孩子的考分能不能上临床医学专业,好像从没考虑或者从不知道有别的专业!我想在此提醒考生和家长,一个现代化的医院是一个由医学和医学相关专业构成的综合体。在一个现代化医院里,它不仅需要各级各类的医学人才,也需要很多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比如卫生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所以考生和家长在关注临床医学专业的同时,也要认真了解一下其他医学类专业和医学相关类专业,便于自己的专业选择。

对专业的深入了解非常有必要!比如我发现家长经常爱问的问题是:如果填服从专业调剂,会不会调剂到护理学专业去?可见家长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偏见,认为护理学专业就是当沪士,工作很脏很累,发展前景不好。其实护理学专业拥有非常良好的发展空间与就业前景。目前护理专业人才全球,性匮乏,我校除临床医学专业外,就数护理学专业招收人数最多,尤其是高职(专科)护理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招生人数每年为30-40人,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临床护理,可以出国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我校护理学专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几年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不论高职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就业情况非常好,多数在三级以上医院工作,收入稳定。随着学历的提升,护士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在不断拓宽。

主持人:真是颠覆了我们对护理学专业的认识!家长一般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学护理学专业,可见有时候所谓的常识真是一种错误。我真的很有兴趣听听还有些什么专业是我们不了解的!

张华:比如首都医科大学在全国第一个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并酋先得到了国际认证,为医院康复治疗科培养专业人才。康复治疗师,就业前景非常好,可是很多考生并不了解。另外我们也是在本科中最先开设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院校,主要做义肢,专业性很强,建立有假肢矫形专业实验室,从事假肢设计制作,毕业生可获得国际一级假肢矫形器师的资格证!毕业后可以在国内工作,也可直接在国外找工作。

主持人:全国有那么多因各种原因而肢残的人士,假肢矫形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福音啊!

张华:是啊,假肢矫形师其实就是一个设计师,必须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征,比如高矮、胖瘦、骨骼等情况,设计一个合体的假肢。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隔年招生,每次面向全国招一个班,30人左右。这个专业太有用了!但很多考生及其家长还没意识到,随着社会福利的发展,国内的需求也会增大。

主持人:您的介绍真的让我感到填报志愿前对学校和专业的深入了解有多么必要!我知道您求学、工作都在首都医科大学,这么多年了,您对于学校有什么感受?

张华:我上大学是1982年,那时学校还称北京第二医学院,只有临床医学系和儿科系,后来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卫生法学等逐步建立起来。我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最深的感受就是辛苦。放假最晚到校时间最早,每天到教室占座,当时就一栋教学楼,学习硬件条件远没现在好,但大家学习劲头都很足。

学校的稳健发展得益于学校领导对于医学教育拥有清晰、独特的思路。学校特别注重德育教育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医学是一门救死扶伤、保障健康的科学。也正因为如此,尽管首都医科大学拥有大量的教学和临床资源,但多年来从未扩大招生规模,2013年本科生才招一千人左右,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每年招400余人。学校始终坚持医学教育就是一种精英教育的理念,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校园不大,但教学环境很好,老师们对每个学生认真负责,而从学校走出的毕业生也已经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巨大成就与丰硕成果。

主持人:这真的很不容易!可以看得出一种坚守、一种精神和一种信仰!在现在社会真是弥足珍贵!医生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只要有人类存在就离不开医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医对于很多考生以及考生家长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您可以直接告诉我们的读者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才适合报考医学类院校吗?

张华:我们称医务工作是个恒星职业。我们希望招到真正愿意从事医学工作的学生,希望同学明白,选择学医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进校伊始,学业负担就非常沉重,对于医学没有由衷向往、没有毅力、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很难坚持下来;再有,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因为科技在发展进步,所以如果没有对这个职业理想的追求,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太适合报考,我们新生进校的第一节课就是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除了这些外,因为要跟不同的病人打交道,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所以也要求学生具备细致、稳重、严谨的品格。

篇7

【关键词】 社区医疗; 3G通信系统; 监护系统

1 社区医疗监护系统概念及现状

医疗监护仪器目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在医院内由职业医生或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的专门仪器,对病人进行生理指标的监护;另一类就是社区医疗监护系统,是指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在家庭内或者户外,监测人体的生命参数,然后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社区医疗服务站或医院,一旦出现危重信号,可及时救治。为了使抢救人员能迅速到达抢救地点,监护仪还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获得位置信息,与生命参数同时发送[1]。

目前,医院所使用的监护方法,大多属于第一类,即使用固定的医疗监护仪,连接设备将传感器探头连接在病人与监护设备之间进行信号的传递。复杂的设备,众多的连线,会造成病人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可能会影响病人身体状况,使得诊断所得到的数据与真实情况有一定差距,给病人和医护人员都带来不便,可能会影响对病情的正确诊断。

为了使经常需要测量生理指标的人员(比如慢性病人或者老年患者等)能够在家中在随意运动的状态下测量某些常规指标,目前国际上对社区医疗监护(远程医疗)的关注越来越强。减少监护设备与医疗传感器之间的连线,使得被监护人能够拥有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在获得较准确的测量指标的同时,免除病人在家庭与医院之间奔波的劳苦[2]。

随着远程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的出现使得社区医疗监护成为了可能,并正经历着剧变[3]。新一代的家庭医疗系统通过发展一系列微型化、低成本、便携式医疗检测、监护设备,借助家用诊断软件,可实现监护、诊断以家庭为主,治疗以医院为主的诊疗模式[4]。整个社区医疗监护系统分为三大部分:主机(监测站)、分机(微型生理监护仪)和通信网络等。就通信网络这一部分来说,现阶段的远程医疗,或社区医疗监护大多数都是基于互联网来进行生理指标的传输。也就是说,各种便携式生理指标监测仪器检测获取的生理指标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先传输到本地的计算机,然后再经互联网传输到医院的控制中心,其局限性就是无法进行实时传输及分析。

2 3G通信系统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TDSCDMA即是Time DivisionSynchronize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缩写,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主要包括时分双工、智能天线、多用户检测、软件无线电、接力切换等特点和核心技术。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另外,由于中国内的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标准。

中国自主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标准终于已来到我们身边。截至2008年3月底,TD部署10个城市15000个基站的网络已经完成,经多方和多地测试通讯质量良好;现有11家终端企业取得了终端入网许可证,4家设备厂商取得了TDHSDPA设备入网许可证。从2008年4月份开始,3G服务开始正式开始使用,除了传统的语音、短信之外,试商用过程中,用户可以享受到高速上网、可视通话等数据业务功能。

3 基于3G系统的社区医疗监护系统构建的可行性

移动远程医疗技术实际上是利用现有移动数据通讯技术,解决传统的远程医疗问题,如远程诊断、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急救等[5]。而社区医疗监护系统中的远程医疗监护仪主要应用于家庭和个人,主要由非专业人士操作,所以必须具备良好的自适应性,生理参数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操作的简易性,良好的安全性和无损测量,低成本设计等特点[6]。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利用手机来传输生理信号的远程监护系统也不断得到开发应用[7]。但是,由于现阶段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支持话音业务,仅能提供最简单的低速率数据业务,速率为9.6Kbit/s~14.4Kbit/s。改进后的第二代系统(2.5G)也仅能够支持几十K到上百K的数据业务,很难满足对生理指标的实时、高速的传输要求。而3G从技术上能够最大支持2Mbits/s的速率,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将来将能够支持更高的数据速率。这也为3G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表1给出了从2G到3G系统所支持业务速率的比较。表1 2G与3G支持的业务速率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由卫星移动通信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所组成,将形成一个对全球无缝覆盖的立体通信网络,满足城市和偏远地区各种用户密度,提供更宽的工作频带、支持更加灵活的多种类业务(高速率数据、多媒体及对称或非对称业务等),并使移动终端能够在不同的网络间进行漫游,支持高速移动环境,提供持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先进移动通信网,完全能满足远程医疗通信的要求。表2为常用测量信号的频率范围和数据量[8]。表2 常用测量生理信号的数据量

远程医疗监护仪利用各种医疗传感器对人体参数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本地处理或者通过网络传输到远程医疗监护中心。监护系统的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监测数据的通信问题.可选择单片机作为系统的微控制器,控制通信模块对监测到的生理参数进行远程实时无线传输[9]。

因而,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 中国移动通过实施“三不原则”,降低使用门槛,2009年初中国移动即可基本实现2G用户“不换号、不换卡、不登记”,只需要换一个TD双模手机就可方便使用TD服务,这样降低了监护系统的使用成本。② TDSCDMA的无线传输方案综合了FDMA,TDMA和CDMA等基本传输方法。通过与联合检测相结合,它在传输容量方面表现非凡。数据传输速度在行车情况下可达144kbps,在室内静止情况下可达到2Mbps。也就是说不管被监护者是在静止状态还是在运动状态都不会影响生理数据及图像的实时传输。③ 通过引进智能天线,容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智能天线凭借其定向性降低了小区间频率复用所产生的干扰,并通过更高的频率复用率来提供更高的话务量,即可以保证所传输生理数据的准确性。④ 基于高度的业务灵活性,TDSCDMA无线网络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器(RNC)连接到交换网络,如同三代移动通信中对电路和包交换业务所定义的那样。最终,还将实现让TDSCDMA无线网络与INTERNET直接相连。也就是直接通过3G系统可以实现高速将监测到的生理数据、图像等传输到互联网,而无需再经本地计算机连接网络。

4 结论

一种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具有良好的质量保证,才会体现出技术的意义。3G系统被设计为能够很好地支持大量的不同业务,并且能够方便地引入新的业务。各种不同的业务分别具有不同的业务特性,并且需要不同的带宽来承载。从数据、话音到动态视频,所需的带宽差别很大。另外,对于不同的通信业务其性能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语音,视频需要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连续性,但对数据并不要求太高的可靠性。而电子邮件、网上下载等则对时延并不是非常敏感,但要有高的数据可靠性。对于远程医疗监护系统所传输的数据来说,既要求具有实时性、连续性,同时又要求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可靠性,所有这些需求3G系统都能够很好地予以满足。因而,随着中国3G通信系统的发展,它作为社区医疗监护系统中的生理数据传输支持系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邓亲恺. 现代医学仪器设计原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49~155.

2 赵泽, 崔莉.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 信息与控制, 2006, 35(2): 265~269.

3 白净, 张永红. .远程医疗概论.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1~10 .

4 饶伟, 邓月光, 杨阳, 刘静. 构建低成本家庭医疗装备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科技导报, 2008, 26(3): 46~51.

5 诸强, 王学民, 胡宾. 无线远程医疗系统.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4, 23(3): 225~227.

6 粱妃学, 郭劲松, 邓亲恺. 面向远程医疗的生理监护系统. 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6):11~13.

7 刘长生, 汤井田, 唐艳, 刘新桥. 基于GPRS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 株洲: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1(5): 25~28

8 罗惠谦, 任毅, 石道生. 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医疗监护系统研究. 中国水运(理论版), 2007, 5(04): 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