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6 03:3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创设意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习琵琶对幼儿益处很多,不仅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能使他们手指灵巧,胆大心细。但幼儿学习琵琶并不那么简单,要使他们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每次上课前,我演奏一段幼儿熟悉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曲子让他们欣赏,从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如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课,我都演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曲子。小朋友们听到熟悉的曲调后,都和着拍子轻轻地哼唱。弹完后,我就启发他们:要是这么美妙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弹出来,该多好!一下子,幼儿对琵琶就产生了兴趣。我又带着幼儿从玩开始,了解琵琶。如认识四根弦的高低音时,我模仿鸟鸣、牛叫声,让幼儿辨别。“鸟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细细的、高高的。”“牛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粗粗的、低低的。”幼儿从玩中记住了四根弦的音高和位置。学习音阶练习时,我又跟他们玩上楼梯游戏。这样从玩开始,幼儿就不会把学琵琶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于接受的游戏。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己也能弹出好听的乐曲后,兴趣就会巩固并增强。
二、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并由此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情感交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让幼儿体验音乐,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琵琶弹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小放牛》这首曲子时,就将放牛娃的童稚、顽皮,尽情地表现在脸上。演奏完后,我把乐曲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对照乐曲,告诉他们哪段是表现放牛娃可爱的,哪段是表现放牛娃顽皮的,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们的演奏中。在《小猫钓鱼》的演奏中,我还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学琵琶也跟钓鱼一样,如果三心二意,就永远没有收获。这样,幼儿不仅从演奏中了解了音乐,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幼儿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赋不同,对琵琶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进步很快,有的感到吃力。为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我把他们按学习情况分成三个组,因人施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给每个幼儿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为了配合教学,我还编写了一本《少儿琵琶入门》教材,选编的练习曲目都是幼儿常听易记的,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编配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曲目,使弹得好的幼儿能“吃得饱”,因而进步更快;对中下水平的幼儿,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使他们既消化得了,又有新长进。
篇2
关键词:体验学习;幼儿音乐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49-02
当前,幼儿自身价值的彰显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已意识到“体验”在幼儿生活中独有的价值。因为体验的自我性、无法取代性,所以,体验有助于幼儿主体精神的解放。体验可以使幼儿成为认识的主体,主动去观察、经历、思考、感悟,在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体验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来强化和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将幼儿看作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主体,体验是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摆在首位的,在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从而促进幼儿主体精神的发展。
一、体验学习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体验学习使幼儿生命主体性和完整性在音乐世界中得到张扬
著名学者保罗・弗莱雷就曾对传统教学做过一番非常形象地分析,尖锐地指出传统教学方式在本质上是典型的“储蓄式教育”,是一种将“人”变成了“物”和“器”的教学方式。在音乐世界中幼儿的体验学习,对幼儿的生命主体性和完整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体验学习使幼儿的情感在音乐世界变得鲜活
当幼儿听到音乐的时候,每个幼儿在心中都能勾勒出一幅画面,或是愉快的动物狂欢,或是紧张的警察与小偷,或是悲伤的小白兔找妈妈,或是美妙的小河泛舟,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因在老师的“计划之外”而被淡忘甚至无视。体验学习是以幼儿亲身感受、实践为基础的,在幼儿自己的感受中会生成对事物独有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以体验为基础所产生的情感对每个幼儿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
3、体验学习使幼儿的创造力在音乐世界中得到培养
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在乎幼儿是否能熟悉地唱出歌曲,能否准确地演奏某种乐器,可否将自己表演的律动丝毫不差地模仿出来,而应该重视幼儿直接参与音乐、接触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
二、体验学习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1、激发幼儿的身体体验
在幼儿音乐学习中,要激发幼儿的身体体验。幼儿身体体验的激发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采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使幼儿直观、形象地理解词义,以便幼儿理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引发幼儿自己的身体参与,体验身体活动,感知音乐中的各种要素的变化。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也可借助肢体语言的提醒引导幼儿。
2、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幼儿音乐学习中,要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情绪体验,要注意利用音乐作品艺术表现的不同。音乐本身是情感性的艺术,动情是音乐的基本表现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幼儿的情绪、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社会情感也在进一步分化,因此,音乐中节奏、旋律、色彩等形式的情感表现模式,以及其中所表现的特殊情感是幼儿容易接受的。
3、激发幼儿的活动体验
在幼儿音乐学习中,要激发幼儿的活动体验。在幼儿的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身体的参与感知音乐节奏美、旋律美等;通过对音乐情感的解读,理解其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了解音乐中包含的情感美;也可以通过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对幼儿活动体验的激发,帮助幼儿在感受和想象中体验到音乐创作中美的感受。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活动体验一般是指幼儿在对音乐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活动深化对音乐的感受,并表现自己的音乐理解的一种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体验,首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幼儿有自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律动活动《敲锣打鼓放鞭炮》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回忆“放鞭炮”、“打鼓”的经验,做出相应的情景再现,并通过出示实物锣等使幼儿进入一种愉悦、兴奋的情境中,在这种情景的再现过程中,幼儿积极活动起来,将敲锣打鼓放鞭炮的情境演绎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中,教师通过讲述一个自编的故事将幼儿引入到动物的王国中,当教师讲完之后,每个幼儿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演绎了自己想扮演的动物,创造了自己想象中的动物王国。教师通过在教学中为幼儿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音乐中美的氛围,从而使他们更有效地进入到学习、体验之中。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活动体验的激发,还要求教师要给幼儿留有自由创作、创编的空间和机会,并让幼儿体验自身身体感受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如在前文提到的案例音乐活动《爬呀爬》中,教师并没有仅仅将幼儿的思路框在用小手进行上行、下行的爬呀爬,而是给幼儿更多自己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如考虑其他身体部位的上行爬行或下行爬行,其他小动物的爬行等等。教师给幼儿留下创编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并实施于自己的活动中去,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并能使幼儿在亲身体验和表现中体验到乐趣,并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感。
总之,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只有在主体自觉的亲历中才能获得真实、丰富的情感,也只有通过主体的亲历,才能使音乐更加鲜活、更具色彩。同时,音乐是需要幼儿亲身体验的活动,在亲身感受中,主体往往是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知识,从而对知识形成鲜明、具体、丰富且深刻的印象和感受,使主体在对音乐的理解中获得快乐、建立自信。在体验学习中,幼儿的自主性更多的表现为幼儿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各种体验的参与。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激励幼儿生命的自主性,应注重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各种体验的激发,使幼儿在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美]D.A.库伯著,王灿明,朱水萍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篇3
现今的幼儿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家庭教育的简单性,粗暴性和急功近利;学校教育的泛知识化和泛游戏化。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地阻碍了幼儿智力的正常发展和幼儿天性的自然养成,会极大地扭曲幼儿的心灵,造成将来心智的不健康。幼儿教育应回归它的本真,即:自然、天真、兴趣和认知。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既然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教育就必须按其规律来组织。他指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而作为教师,其主要的问题只是去发现符合每个阶段有些什么知识,然后,用有关年龄段的心理结构所能吸收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因此,我们的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而游戏环节则是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关注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从笔者的观察看来,目前许多幼儿课上,游戏过多过滥,许多的游戏设计并没有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来设计,纯粹是为了游戏而游戏,目的性不明确,看上去热热闹闹,孩子们也开开心心,但对于孩子的心智开发和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则作用不大。这就是泛游戏化的教学,或者说是教学的泛游戏化。
二、幼儿的身心特点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一定要真正地去认识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设计我们的教学。目前来说,幼儿的大脑记忆正从暂时记忆向永久记忆过度,动手能力也渐渐灵活,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如果方法得当,在学龄前可以学很多知识。有的在才艺方面已经显现出来,歌舞,美术,体育等等,许多幼儿已经能有较好的模仿和表现能力了。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一点,适时强化,则效果会好得多。对幼儿所感兴趣的事,能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无疑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其次,幼儿的情感控制力在增强。虽然幼儿的情感是比较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波动,但是他们对于情感的控制显然要比入园前强的多,特别是在集体场合,在小朋友和老师面前。例如,有时幼儿之间的争吵推搡,有的小朋友已经知道谦让甚至是忍让了;分水果点心如果比别人小了也不会去抢等等。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有的幼儿甚至会找老师理论了;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第三,合作意识的增强。在相互交往中,幼儿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一些简单的合作性游戏。他们也能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第四,动手能力的增强。许多幼儿已经能从事一些比较复杂的活动,对一些带有技巧性的运动也能够作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模仿,可以比较灵活的运用一些工具,如剪刀、画笔、铅笔等。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第五,求知欲望的增强。现在的幼儿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有着太多的“为什么”,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问题有时会令老师也措手不及。“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奥特曼存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层出不穷,老师的解答确实也要有说服力才行。
三、游戏导入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发展的教学内容,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轰轰烈烈的游戏或纯知识的传授。如果我们教师不遵循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一味加速学生的发展,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揠苗助长。每一个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游戏阶段,应该由我们老师为其根据在这一特定时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可见我们的工作是复杂和重要的。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不能从外部形成,只能以有机体本身的发展来决定。可见,我们的教学并不能有意地去向幼儿灌输或传授某种知识,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幼儿去游戏,在游戏中去发现,去思想,去摸索。只有他自己看到的,自己发现的,才能真正地在他的思想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记。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发现的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千万不能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们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幼儿的创造力过早地丧失,就像人失去了一双探索世界的眼睛,这将多么得可怕。往大了说,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过早地丧失,将来何以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游戏的选择应该是以益智游戏为主,而不是纯粹的玩乐。益智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力。科学早已证明,玩益智游戏可以有效地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商。经常玩益智游戏的孩子,他们大脑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也强。幼儿的行为是以游戏为主导,只有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和劳动,也只能在劳动和学习中进行游戏,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以笔者在教学中的两次尝试为例:
1.前一阵,上海电视台正在播放关于毕加索的作品,笔者看到有一幅作品是可以用来给孩子们欣赏的,这就是毕加索的反映二战的《哭泣的女人》。有人会说,毕加索的绘画晦涩难懂,寓意深刻,小小的幼儿能看得懂?其实不然,我看中的恰恰是图画中那女人夸张的表情、诡异的色彩和笔直的线条。当我把这幅画通过投影展示给孩子们看的时候,许多孩子不出意料地“哇”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呀?当然,孩子对这幅画所蕴含的深意是不能理解的。我就先让孩子们运用眼睛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表情特征,并试着模仿,从中体悟艺术元素的特质,如线条笔直、紧缩的表现,暗谕着内心的不愉快,痛苦拉扯手巾、牙齿与手的紧张感等,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恐惧。藉此学习欣赏画作、开拓想象力。这幅作品,作者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恐惧和愤怒,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去分析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但我们可以从“哭泣的女人”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感应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许多孩子看了之后,也会说“我们再也不要战争”“战争会死好多人的”“可怕”等的话,说明至少这个美术欣赏是对孩子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篇4
当前幼儿的歌唱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有些幼儿不愿意参与唱歌活动,有些幼儿唱歌音不准、歌声不动听、缺乏感染力等。原因也许有很多,然而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出现在我们音乐教师身上,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枯燥、唱歌形式单一、教学缺教学失等。为改变歌唱教学的不理想状态,我们在认真分析歌唱教学的开展现状及问题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对策,从教材的选取、目标的制定、手段方法的运用、情绪情感的体验等方面入手,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材,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材与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因此,在歌唱教学开展前,教师一定要做到精心选择教材,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精心选择教材适合幼儿开展歌唱活动的教材有许多,但是每一首歌曲都蕴含着不同的情绪情感、知识经验、教育意义等,而且每一首歌曲的调式、音域、歌词内容、旋律变化等也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幼儿的音乐发展水平,用心选取教材、透彻分析教材,切不可“捡到篮里就是菜”。在选择歌曲时要注意:小班歌曲的音域一般应控制在六度以内,大部分的音宜出现在C调的中音do到la之间,词曲的结合宜一字对一音,一般为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每个乐句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八小节。中班歌曲的音域一般为七到八度,大部分的音宜出现在C调的中音do到高音do之间,可有少量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词典的结合可以有少量的一字两音情况。大班的歌唱难度可比中班稍大,但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谨慎地掌握尺度。总之,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喜好随意选取教材,一定要根据幼儿的音乐发展水平精心加以选择,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歌唱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准确透彻地理解教材和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而且活动目标一定要尽可能具体、明确,可观察、可评估,切忌笼统、含糊,否则不利于把控,不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有位教师在进行小班歌唱活动“小鸡在哪里”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学习演唱歌曲,能唱准曲调:培养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样的目标既不够全面也失之含糊,可评估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差。经过研究,我们把目标改为:1、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初步掌握与教师进行对唱的方法。2、根据生活经验,用替换歌词的方法创编歌词中的动物名称及叫声。3、在对唱游戏中,体验与教师进行歌声、目光交流的愉悦。以上目标包括了认知、情感、能力、态度等多维目标,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和可评估性,对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具有明确的引导作用。
总之,精心选择教材是成功开展音乐活动的前提,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引导活动有效开展的“航标”。教师只有精心选择教材、精心分析作品、精确制定目标,教学过程才有可能既突出重点,又攻克难点。
二、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活动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要“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活动方式,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有特别的意义。
多手段的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手段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组织幼儿学唱新歌,方式手段有许多,切入点更可多种多样,教师只有灵活组织教学,才能使教学生动有效。歌唱教学可运用的方法有游戏导入、情景导入、填词创编、图谱辅助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用一种,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多形式的练习歌曲的学习通常必须经过多次练习才能达到熟练。在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巩固演唱的时候,切忌用简单、机械的重复形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歌唱情况,注意练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可以用集体、小组、个人演唱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根据歌曲的结构、歌词的内容、幼儿的能力水平等组织幼儿进行领唱、轮唱、分声部合唱等。这样,既可以防止幼儿的声带疲劳,又可以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他人演唱的习惯,同时也能满足幼儿独立表现的愿望,并体验到分工合作演唱带来的快乐,增加歌唱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炊事员阿姨忙又忙》这首歌曲时,我以合唱、师幼分别领唱、小组表演唱等方式进行。为使幼儿较快地熟悉歌词及节奏,我特别设计了洗菜、切菜、炒菜的节奏练习,并以分声部及轮唱的不同节奏。幼儿在多样化的“玩”“乐”中实现了轻松学、快乐学,避免了单一集体歌唱练习可能导致的枯燥、乏味。
三、挖掘情感因素,注重以情燃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是歌唱艺术的灵魂。而在现实的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把让孩子们会唱当成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目标。他们或许认为孩子会唱了,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而忽视了歌唱活动对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意义。
挖掘情感因素优秀的幼儿歌曲都能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明了的歌词表达出丰富的情绪情感,有效地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甚至震撼幼儿的心灵。作为教师,应注重挖掘歌曲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引导幼儿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使其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
教学中,教师可与幼儿共同分析歌曲,以帮助他们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可全面细致地对作品中乐句的节奏、力度、速度变化等作适当的分析,还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歌词,将歌词本身所蕴涵的情感内容加以充分表现,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歌曲的情感特点乃至艺术风格,促使幼儿产生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比如,学习小班歌曲《小人书不哭》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及情感特点,将歌词内容故事化、情感化,即把歌曲的内容演绎成形象的小故事,在便于幼儿记忆、理解歌曲内容的同时激发幼儿爱护图书的情感,增强幼儿情感方面的体验。
篇5
减法的意思是: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教学活动中的减法就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适时的运用降低、简化、分解等教学策略,帮助幼儿成功完成“最近发展区”任务的支持机制。维果茨基提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二是在更有能力个体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他把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他人帮助指导下能完成的任务范围叫做最近发展区。〔1〕对教师来说,为帮助儿童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开始的“不能”变为最后的“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帮助是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表现出更高的智力水平或问题解决水平,把儿童当前尚未掌握的高级心智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完整、正确地展示出来,为儿童的模仿和内化提供可以直接感知和学习的对象,减法策略就是适宜的方式之一。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就像楼梯一样有很多层(如下图所示)。如果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过高,就会一步从第一层跨到了第三层或是更高层。这看似离幼儿的潜在发展水平近了,但幼儿的理解接受就会有难度,教师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反复教授,幼儿也会产生消极情绪,其实是离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远了。运用减法策略,就像在搭台阶一样,帮助幼儿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最终达到潜在发展水平。这看似在做减法,却在幼儿的认知发展上得到一个加法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让幼儿获得认知上的发展,并且能够帮助幼儿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所带来的成长快乐。
二、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做减法的原因
幼儿对音乐的喜好是最为源初、最为本真的一种生命成长活动,而音乐活动首先也是朴素的参与、自我享用和共享———即娱乐自己,其次才是展示———娱乐别人。〔2〕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幼儿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在由易到难的活动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功感与快乐感。而现实的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对幼儿的潜在发展水平期望值过大,将教学目标设置过高,如在一节大班音乐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在不提供高级榜样的支持下,创编出两个有规律的、夸张的小鱼游动作,并交替合乐舞蹈,结果幼儿无法完成要求。过难的活动设计会导致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出现消极、紧张、焦虑、畏缩等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大胆表达和享受。因此,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教师需要熟知适当减法策略。
三、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做减法的实践策略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析
一节音乐活动的好坏,其中关键性的因素就是任务分析正确与否。首先,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任务分层,将总任务分成几个不同层级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再细分层级。在活动实施前结合幼儿的原有水平再次确认哪些任务是能够完成的,哪些任务是需要删除的;思考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多少任务,孩子才会有认知挑战。要非常明确哪些任务是第一课时完成的,哪些任务是在第二课时完成的,等等。其次,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适时地将任务进行分解和简化,即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几个更简单的小任务。
(二)具体音乐教学维度上的减法策略
在对音乐活动进行了细致的任务分析之后,会发现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已有的教学任务也会受到种种因素的阻碍而不能顺利实现,结合相当多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教学维度上的减法策略:
1.音乐上的减法策略
其一,减慢音乐的速度。尤其是在韵律活动中,音乐速度稍快会导致幼儿的手忙脚乱,如音乐活动“赶花会”中在做开花动作时音乐有点快,幼儿总是很紧张无法享受音乐。教师用专业软件对音乐的速度进行了拉慢处理后幼儿就能够很享受地做开花造型。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弹钢琴、哼唱等方式对音乐速度进行减慢处理,让幼儿更好地合上音乐的节奏。其二,降调处理。在歌唱活动中,选择的音乐要在幼儿适合的音域内,但如果歌曲题材好,幼儿喜欢,教师也可在原曲上进行小小的降调处理,以适合幼儿歌唱。如托班歌唱《吹气球》就是将原曲进行了删减,并将原调C调降到了A调,以适应托班幼儿的歌唱特点。其三,无规则乐句的处理。给幼儿选择音乐一般都需要结构工整、乐段清晰可辨的音乐,如果音乐中有不规整的部分,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剪辑这段不规整的部分,但如果剪辑会影响音乐的效果的话,教师一是可以采用模糊化处理的方式,即可以在这段不规则音乐处做一些比较随意的不需要卡着节奏的动作,等待这段音乐结束再继续互动,如音乐《赛马》中的B段就可让幼儿看看天、擦擦汗、休息一下、说说话等;二是采用加入儿歌、语言节奏的方式降低音乐的难度,在活动“逗你玩”最后追逃游戏时,尾声音乐幼儿听不出在哪一拍去抓对方的手,教师可以加入了语言节奏:“逗你玩、逗你玩、逗你玩!”幼儿无需听出是在音乐中哪一拍抓对方,只要知道在最后的“玩”字时去抓对方的手就可以,极大地降低了幼儿认知的难度。
2.动作上的减法策略
其一,使用有模型的动作。模型动作就是指重复一次以上的有规律的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幼儿的认知负担。没有模型的动作很难找到记忆的规律,这就会造成幼儿的紧张情绪,不利于幼儿参与活动的流畅性。其二,减少模型转换的次数和频率。模型的数量越少,转换频率越小就越容易掌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8-4-2-1”的教学规律,即八拍做一个动作模型是最简单的,其次是四拍做一个动作模型,再次是两拍做一个动作模型,最难的是一拍做一个动作模型。同时,过快的转换模型让幼儿产生焦虑感,如大班音乐活动的原模型动作是:拍手—拍肩—拍腿—对拍各两次,幼儿怎么也不能顺畅,后改成:拍手—拍腿—拍手—对拍各两次,幼儿很快就记住了。转换频率的降低其实是减轻了幼儿的认知负担,使幼儿有更多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享受音乐和游戏的快乐上来,并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动作模型。其三,减少身体动作的参与。在集体舞中不仅会有上下肢的变换动作,还会有空间上的位移和舞伴的交换等诸多因素,这些内容中的每一个新认知对于幼儿来说都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动作体验。身体动作的参与遵循一个原则:手脚都随音乐的动作最难,其次是下肢的随乐运动,最简单的是上肢的随乐运动;同时,移动的动作以及有身体旋转的动作远比非移动(原地)的以及没有身体旋转的动作难。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原则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身体动作的设计。#p#分页标题#e#
3.教师提问的减法策略
维果茨基认为,教师的提问应充分的超前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从而向他们呈现一个真实的挑战,但不必太过超前于儿童当前的生理上的成熟和发展水平,否则这一挑战难度就太大了。〔3〕因此,教师在给出问题时,首先要注意到问题的难易是否合适,并在心中有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储备。研究中发现,同一问题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水平的表述方式:(1)自我发现并完整表述式问题(要求较高)。如,“你发现什么了吗?”(2)描述式问题。如,“你发现…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3)选择式问题。如,“是…还是…的不一样?”(4)简单判断式问题。如,“…是一样的吗?”由简单判断式到选择式再到陈述式以及最后的自我发现并完整表述式问题,其难度是逐渐增加的,指向幼儿的思维加工过程也是逐渐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以及具体幼儿的反应给予提问和适时降级。如在音乐游戏“狮王争霸”中帮助幼儿梳理动作顺序时,设置了一下问题:我们想到用肩膀、手臂、膝盖、脚来比试,谁发现了这四个动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比赛的?(描述性问题)幼儿没有反应,教师又问:“这四个动作是按照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的顺序来排列的?”(选择性问题)幼儿马上回答出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排列的,如果幼儿仍旧回答不出,则可以用判断性的问题“这四个动作是不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排列的?”一步步地退到幼儿可以回答为止。
篇6
一、准备阶段
l、学会观察。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幼儿认识、理解、创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幼儿绘画能力的关键。观察是引导幼儿去“发现、挖掘美,是绘画活动的基础。首先,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只有引起幼儿的兴趣,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利用周围生活和大自然中美的事物吸引幼儿的注意,以引起幼儿观察的愿望和兴趣。其次,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幼儿观察的能力。
2、提高欣赏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大量适合幼儿欣赏的事物或作品。通过让幼儿欣赏各种美术作品、音乐、语言及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等,引导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体验美的东西。如欣赏美术作品《向日葵》(凡·高)、钢琴曲《四小天鹅舞》等,也可以是略高于现在幼儿欣赏水平的幼儿作品等。让幼儿有大量欣赏的机会,扩大其欣赏面。其次,用对话法指导幼儿欣赏作品。以往长期的灌输法是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音乐、语言等作品的知识灌输给幼儿,缺乏自身感知和体验,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采用对话法,让幼儿与教师、作品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交流,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关系。
二、绘画创作阶段
此阶段是幼儿绘画技能练习和绘画表现相结合的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按发现美到理解、感受美,到表现美的过程,也就是在观察、欣赏阶段的基础上,组织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绘画创作活动。
1、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构思。大班幼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教师充分引导幼儿联想起已往的知识经验,指导他们确立创作形象,在脑子里构成一幅画,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例:画故事《龟兔赛跑》,教师先引导幼儿熟悉故事的内容情节,再让他们边欣赏故事,边闭上眼睛想象一幅幅画。故事形象鲜明、情节有趣,兔子和乌龟又是幼儿日常物理学中感知过的。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展开思维活动,有的按照故事情节设想画面(如兔子睡觉、做梦、比赛场面等);有的着重按人物情绪设想(如兔子不高兴的表情等),每个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构思,使绘画内容和形象更为丰富。
2、绘画实践阶段。首先,不同能力的幼儿应有不同的要求。
教师应不断了解、观察幼儿,起充分的指导作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作画,成人不应强加绘画内容。例:画《活动人》,即请幼儿根据人的动作表演而作画,整个活动没有教师示范讲解,也没有统一的绘画技能要求,而是让幼儿在直接观察感受后进行创作活动,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绘画要求。其次,为幼儿提供大量绘画工具,让幼儿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选择工具和材料。工具的变化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的刺激,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 转贴于
例:在故事画《龟兔赛跑》中,我提供各色挂历纸、水粉颜料、蜡笔、水彩笔。毛笔等,让幼儿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选择工具进行作画,结果幼儿有的选择水彩画,有的选择蜡笔画,还有的是剪贴画、水粉蜡笔画等。画法不一,内容却很丰富,各有特色。 再次,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法。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来看,在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对幼儿主体性的积极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采用手指画、脚印画、简笔画、写生画、意识画、印画等多种新颖教学手法,让幼儿更有兴趣地参与活动。例:在一次手指画教学中,我带幼儿到一块大沙地上用手指随意作画,幼儿不受画纸的限制,可以无拘无束地画,提高了大胆作画的能力。在活动中,幼儿还创造了许多以前未学过的新形象。在老师的“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画?怎样完成一幅很大的画”的启发下,幼儿就随手捡了枯树枝、石块、小棒等物品,几个人商商量量地画了,使幼儿的兴趣性明显增强,并培养了互相合作的精神。
三、评价作品阶段
评价幼儿的作品,我主要从幼儿自评和互评两方面着手的:
篇7
家长工作必不可少
增进家园互动为了更好的做好家长工作,在每月的家访活动和“家长接待日”活动中,我同其他教师一道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里的各种表现。对个别幼儿出现特殊情况时,我都要求必须立刻打电话向家长询问、了解幼儿情况,及早掌握幼儿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师关心和爱护幼儿的一些举措,家长们也表示认可。对于一些幼儿在园内有一定进步时,我们马上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配合,使该幼儿能继续进步。
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工作方向
这个学期中,我班孩子的出勤率较好,口语表达能力有了飞跃性的进展,自理能力在不断提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自身的不足,如:有时会因户外活动超时回来较晚,给孩子穿衣着急,以至于孩子少穿了一件衣服、穿反了鞋子也没发现,幼儿进餐的速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对此我们都进行了认真地总结,以便于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辞旧迎新,在新的学期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根据幼儿发展情况,正确实施教育
我们班有的小朋友的纪律概念和自理能力较差,针对这一情况,我和刘老师就计划将抓纪律和培养自理能力一起抓。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班小朋友可以说进步很快,家长反映也不错。自立能力方面:我们坚持正面教育,对幼儿以表扬为主,强化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改变他们的依赖思想。对幼儿好的行为或表现给予肯定,赞赏和鼓励,使幼儿能够更信心,更积极地做好事情,完成任务。而我们老师做到适时帮助,以提高幼儿的自立能力,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配合。就纪律方面:对少部分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我采取的是及时分析原因,该批评的批评,并给予适度的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慢慢的做到遵守纪律。
二、研读孩子,支持孩子的活动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活、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教师要研读孩子,关注孩子的言行,捕捉孩子稍纵即逝的兴趣点,并能读懂孩子的各种语言,理解孩子的探索行为。同时也要让孩子与环境相互作用,使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使环境真正为孩子教育服务。如:在“植物的叶子”这节活动中,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对树叶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在观察各种叶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树叶形状的关注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设了树叶贴画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收集树叶的基础上说说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象什么,和他们一起去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件件风格各异的树叶贴画作品,尽情体现对树叶形状、颜色的想象与创新。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活动中,我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在.绘画的活动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我鼓励他们尽量的发挥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对于中等水平的孩子,我启发引导他们能画出简单作品;而相对能力差的幼儿,则降低难度,让他们画出主要图画内容就行,主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中,我们都将近阶段主题与本班幼儿现有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互相衔接,选择确定适合本班孩子发展的内容与形式。
三、教育工作
在教学中我深知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就是要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备好每一节课。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图和教学用具。了解幼儿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关注全体幼儿,注重个别教育,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产生愉快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良的机会与条件,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根据班上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使之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认知和掌握事物的特征与属性。在一日活动中,注意教给幼儿初浅的,简单的生活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备课,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工作。注意将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每月撰写教育随笔,以提高自身能力与写作能力。
3、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幼儿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有兴趣的参与活动,并主动去学习,更好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4、认真填写每周工作安排表、晨检表及各种表格。
5、认真做好特殊儿童的个案记录。
6、根据制定的活动目标,内容与要求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保证好幼儿每天的游戏活动及户外活动时间,提供幼儿活动材料,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能力。
四、保育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让幼儿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教育幼儿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使幼儿养成有道德、有智慧、有礼貌的好孩子,并同家长密切联系,听取家长意见,跟据幼儿在家时的表现,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家长一起纠正幼儿不良的习惯。
1、加强了幼儿一日常规的养成教育,加强幼儿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使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2、做好了班级的环境卫生工作,做到地上无灰尘、纸屑,窗明几净,被褥整洁舒适。
3、幼儿健康意识,保证了幼儿进餐时心情愉快。注重培养幼儿好的进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进餐时不打闹讲话,不掉饭粒。
4、为幼儿剪指甲,避免抓伤的安全事故发生。注意观察幼儿不同的破坏,教师给予及时的制止,并进行随机教育。
5强了幼儿午睡的管理及巡视,保证午睡时室内的空气质量。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进入午睡室后,不吵闹,尽快入睡,衣服折叠整齐放好。
6经过班级教师的共同配合,幼儿的身体及健康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真诚对待每位家长,加强家园沟通
教师与家长互动效果直接影响班级经营的成效,家园沟通,教师与家长协力解决教育问题,提升对幼儿的关心,共同分担教育责任。孩子的快乐,是对我工作的鼓励;家长的满意,是对我工作的肯定。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家长,如实的和他们交流对孩子教育方面的看法,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尽量去满足,对家长提出的教育孩子方面的疑问帮着查资料解答,让家长感到我不只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家长的朋友,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当问题出现,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络很重要,让家长知道老师对问题很重视,对幼儿发展很在意。在平时工作中,我经常主动与家长联系,及时地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也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生活情况,以便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同时,我们在开学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了本学期目标,让他们了解班内课程特点,并针对一些问题开展讨论。在学期末,我们向家长开放园内一日活动,在日活动中,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与进步,同时也看到了别的孩子的优点,有助于家长帮助孩子找出差距与不足,找到继续教育引导的方向。
六、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身素质
在珍惜幼儿园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我也努力吸收外界的信息和知识,浏览幼儿教育网站,翻阅幼儿教育杂志,利用双休时间进行学历学习,让自己永远处于一湾潭水、碧水之中。这一学期的工作,忙忙碌碌,感受也很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虽然没有骄人的成绩,但孩子的进步使我得到安慰,也给了劲和勇气。即将翻开新的一页,迎来新学期。在迈向新学期的征途中,我更有一种迎接挑战的勃勃雄心,一种对更大成功的渴望。我将总结经验教训,对不足之处找到补足的途径,把握新时代的机遇,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让每一个孩子从我的手中学到更多,获得更多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通过多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本领。本人在本学期中,坚持做到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勤勤恳恳,无论是否当班,都要做好并检查班级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他老师充分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队精神作用,团结一致地做好班级工作。在狠抓班级常规中,真正做到工作有目的、行动有组织、实施有计划,
现将本学期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加以总结,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教研工作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我们幼儿园老师都较年轻,经验不是很足。而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不学习就会落伍。为了使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有所提高,我们幼儿园加强了学习和实践。首先是制定了严密的制度,保证每次的教研活动学习,人人参与,认真做好笔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能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2)课题探讨,提高教研水平
每周2课,教师精心设计,并在上好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提高了自己对课题内容的理解能力。在课题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中,在积极搜集资料中,大家对课题的了解又进了一步,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关自我保护、学习交往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研。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在课后,全体教师进行“说、评”课活动,以便杜绝“闭门造车”,发现每位教师的长处和不足。通过“听、说、评”的活动,看到了优秀教师的长处,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虚心接受园内教师提出的意见,这对提高自身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方面有很大很好的帮助。这样的活动,对每位教师都是很好的帮助,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应该多多开展。
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个别幼儿挑食,有的不爱吃肉,有的不吃蔬菜,一些幼儿进餐注意力不集中,速度慢,进餐习惯还有待改善。
2、在学习习惯上,有的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有的幼儿乐意发言,但不爱动脑筋,依样画葫芦;还有的幼儿爱插嘴,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等。
3、不少幼儿绘画的坚持性比较的差,并且想象力比较的局限,喜欢照老师或者同伴的画,下学期要加强幼儿想象绘画能力的培养。
篇8
一、结合幼儿身心发展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学画程序和成人的理解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幼儿绘画思维的个性发挥,过早地扼杀了幼儿学画的积极性。
我在让幼儿进行颜色训练的教学中,先让孩子用画笔在纸上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涂抹,孩子们涂得很是尽兴,最后让他们再根据纸上颜色的形象来想像成是什么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来创作一幅画。结果有的孩子画出的是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则想像成一幅美丽的风景。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快乐地层现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另外,让幼儿在一种模式下框架式的学画也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街头巷尾的地面上、墙壁上有一些非常稚拙的画面:儿童用一支粉笔很自由地画出了他们心中的异样世界。其实这就是儿童对绘画的一种浓厚兴趣和对生活的一种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我首先教会儿童会想,再教会儿童会画。只有教会儿童大胆想象,才能使儿童画出他们的心声。我也始终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其实儿童绘画就是一种游戏。他们喜欢在这种线条和色彩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见,也就会画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二、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提高幼儿绘画的感知能力
要想不断提高儿童绘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需要我们经常把他们带到生活中去,更多地接触事物,感受大自然。因为生活感受是儿童画创作的源泉。只有幼儿感受到的东西越多,他们表现出来的画面就越丰富。现实生活中部分老师一味地让幼儿去临摹现成的作品,这只会把幼儿的绘画限定在教师设计好的模式中,很难发挥幼儿绘画的创造性和趣味性。记得美国有两位老师教学生画树,第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结果学生画出来的树都脱离不了黑板上那棵树的样子;第二位老师在让学生画树之前,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棵树,结果学生画出了很多不同形状漂亮的树。为此多给幼儿创造接触外界事物、感受大自然的机会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们班彤彤小朋友一次随爸爸妈妈外出旅游,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心里格外高兴。回来后就画了一幅《2008年火车带我去北京》,作品充分表现出第一次坐火车的小女孩满怀喜悦心情去北京看奥运会的生动画面,最后这幅画在比赛中还获了奖。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 学会 会学
教幼儿学会是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孩子具体的认知结果;如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成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自身的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儿失去了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知识、智力的重新建构。教幼儿会学,则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即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幼儿学习中怎样教幼儿“会学”呢?
1.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将好奇心转化成求知的动力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是打开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金钥匙,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幼儿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对幼儿因势利导,激发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先设置问题,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逐一引发幼儿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再开展活动,调动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引导幼儿大胆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
鼓励幼儿去探索,去发现并非提倡以幼儿为中心,只是让幼儿去动手、动脑、动口,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大班数学活动《6的组成》,教师课前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几何图形学具卡片,绿色的小梯形两个,绿色小圆片两个,绿色大梯形一个,红色大圆片一个,再准备数学卡片,“6”的分和式一套,首先让幼儿尝试说出图形的不同点,接着再让幼儿根据图形的不同点把他们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幼儿都能很快地说出:“图形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这时候,引导幼儿把颜色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边,不同的放在另一边,同时让幼儿用“6”的分合式来表示。就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规律,通过操作练习,不仅培养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体现在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走在前面,大胆探索、发现、提问,发挥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变单纯的灌输与模仿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弥补教师灌输的不足也能弥补幼儿单一的模仿教法的不足,变“学会”为“会学”。如学习区别“宽窄”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树叶等,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人的小盘里。开始,我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比宽窄,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钢琴和黑板哪个宽,哪个窄,又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用带子测量,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有的测量方法正确,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有的将钢琴的宽度与黑板的长度进行比较。幼儿的大胆尝试,不管是好是坏,教师都加以鼓励和引导。这不仅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真是一箭双雕。
“会学”体现了注重向幼儿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上。让幼儿能对细微的事物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教会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通过多种活动和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上课为主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强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4.充分运用讨论的方法,培养幼儿自己会学的能力
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幼儿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民主、自主、营造良好讨论环境,让幼儿在讨论中修正,讨论中辨析,讨论中提高。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陈述不同的操作体验,通过提出各种合乎情理的用求异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扩展了思路,大大提高了讨论活动的质量。如:大班数学活动――“等分”,活动一开始即营造讨论的环境,请幼儿观察教师头发的变化(扎两个辫子),讨论“只有一根绸带,怎样才能扎两根小辫呢?”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再如:把6个苹果等分后讨论:“你把苹果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让幼儿说出不同的等分方法。这样,幼儿从讨论中获得了三种不同的等分方法,丰富了知识经验。
5.适时引导,事半功倍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部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什么习惯、礼貌,爱心、孝心,合作、交往,长大后他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偏激的认识。事实上,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挥拳相向,更别提“团队合作”了……解决这些问题常常成为老师的主要工作,耗费了他们极大的精力。
细看这个“人”字,我们还可以发现:左撇和右捺之间,右捺部分提供了更多支撑的力量,这正应了“育人教书,育人为先”那句话。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在幼儿认知过程中,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些存在着一定的相连关系,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这一连接点,运用迁移规律,适时诱导,可以使幼儿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越学越聪明,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以“6”的分合教学为例,课堂上,幼儿把“6”的5种分合法都操作出来后,我们引导幼儿根据“6”的不同分合式让幼儿创造性地说出不同的情节或做出不同的动作,为幼儿创设了尝试的情境,如,有的幼儿说:“草地上有6只兔子,1只是兔妈妈,5只是小兔子;有的幼儿说:“水里有6条鱼,一条是大鱼,一条是小鱼”;还有的幼儿说:“我们跳皮筋,跳6次,一次跳的高,5次跳的低”等等。就这样,放手让幼儿去想象,让幼儿在旧知识的牵引下,试着说一说,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尝试精神,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
篇10
一、引导幼儿欣赏与发现线描画的美
提供不同风格和内容的线描画作品,让幼儿发现并欣赏线描画与其他画种的异同点:仅仅是一种黑色或其它深的颜色(单色)也是可以作画的;仅仅是细细的线条也是可以组合成色块的。黑白两色虽为最朴实的颜色,却一样能表现天地万物的形状以及自我的心境和情怀。黑白色是永恒的颜色,是世界上众多艺术大师都酷爱之极的色彩,黑白灰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和美感。线描画可以让幼儿体会到:没有其他颜色,黑白也可以这么美,同时了解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色彩感受。如欣赏美术作品《向日葵》、《奔马》、《百花园》、《猴年吉祥——百猴图》等,让幼儿有大量欣赏的机会,扩大其欣赏面等。与此同时,欣赏教师现场表演线描画,可以直接激发幼儿对线描画的兴趣,幼儿会觉得这是那么的容易,又那么的美妙!从欣赏和发现让幼儿感受线描画的艺术魅力。
二、观察是儿童线描画的基础
坚持视觉领先的原则,依靠各种感觉系统,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儿童线描画创作的基础是观察,有了观察就会有形象的感知、有了观察就会有赞美或不满,有了观察就会有思考和憧憬,所以在教学中我坚持“观察是儿童线描画的基础”的指导策略,引导孩子们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观察,为孩子们进行儿童线描画创作积累了有利的素材。以线描活动《树》为例:我带幼儿在幼儿园内观察树时,采用对比观察法,先引导幼儿比较说出各种树的大致形状,再启发幼儿比较观察这两种树的高矮、颜色的不同等。还可以从远距离观察到近距离的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学习,使幼儿在老师充分引导下逐步学会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静到动的观察方法,并让幼儿用铅笔在画纸上以写生的形式大致地勾画一下,加深幼儿对树的第一步印象。因此,教师要用适当的语言帮助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大胆表现
为每个幼儿准备一支黑色油性笔,提供幼儿喜爱又熟悉的形象,如太阳、月亮、星星、蝴蝶、小鸟、花朵、树叶、山丘、房屋等等进行变形组合。引导幼儿学习用油性笔画出由线条组成的花花草草,通过欣赏、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后,再学习用装饰图案组合成更为复杂和更为丰富的画面。可以让幼儿独自作画,还可两两合作或几人一组,如我班的墙饰《美丽的线描画》中“各种各样的树”合作画,是孩子们的“处女作”。当目睹三三两两的幼儿时不时地在指指点点地看画时,孩子们的背影告诉我: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幼儿已经对线描画这种绘画形式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不断的去深入了解,希望更深层次的知晓其中的内涵。因此,我们教师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幼儿直接用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色彩工具进行儿童线描。线可以是单色的,也可以是复色的,在线与线之间,或线的上面可再加其他色线,以造成一种丰富的色彩层次。
四、体会
1.幼儿在进行线描画时,教师首先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充分表现他们所能表现的景物,然后再根据孩子们的意图和想象,教师巧妙地引导、启发,让作品构图更为有趣,内容更具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