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篇1

1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先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所提出的,原本的意义指的是各种类型的媒介表现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发展动向。它的概念包含着狭义与广义两层意义,狭义上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媒介形态“融合”起来,以实现“质变”,进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包括了:数字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就广义而言,“媒介融合”其范围更为广泛,当中包含了所有的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以及融合,其不但包含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更包含了媒介作用、传播方式、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

2媒介融合下的现状与问题

2.1虚假新闻泛滥新媒体的涌现,媒体形态的丰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飞跃。但是,在其拥有积极意义之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有部分媒体总喜欢从“网友曝”当中“找新闻”,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一样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14年出现的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等假新闻,便是某些网络媒体相互转发而发酵起来的。像上述的假新闻,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便已经被进行,容易导致严重的影响,更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

2.2新闻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媒介的融合,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与空间,然而同样会存在着不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包括其侵害了一般人的私隐,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司法途径的情况也经常出现。例如:“人肉搜索”便是典型的案例。如此不但需要受众拥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而且也要求政府有关机构必须要加强管治力度,例如实施上网实名制等工作。

2.3信息的同质化在媒介融合形势下,信息的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媒介融合使得信息量急剧提升、传播速度逐渐加快的同时,也让新闻原创性逐渐下降,致使新闻同质化问题不断提温。常常会发生相同的一条信息,于不同媒体上被报道其报道方式与形式均是相类似的,甚至有些报道更是从标题、内容乃至结构均是完全相同的,然而却来源于不一样的媒体以及记者,如此的同质化现状不但大大浪费了媒介资源,而且更使得媒体的公信力下降,钝化媒体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以及深度加工能力。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3.1政府规范法制,防范虚假新闻、网络暴力的发生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事件经常有之,导致其出现的原因除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各界具备了更多新闻传播的渠道、而且受众自身素质普遍较低等因素外,还因为现今我国政府法律法规存在空白以及漏洞所致的。只要政府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规范,并实施大力的宣传与普及,才可以让大众明判是非,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在当今,准则缺乏的形势下,常常让大众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只不过是无心的一个动作便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所以,政府需要尽快地有针对性的明确法律法规的限制,避免虚假新闻、网络暴力事件的频发。

3.2对社会及受众实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社会受众必须要具备正确的是非观以及判断能力,能够科学地判断信息是否有用,这便需要对社会及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各社区的宣传栏,政府官方网站,各大媒体等定期对于信息泛滥时代,公民应该培养的素质以及信息筛选方法,网络防毒等相关知识,以让大众能够对存在的不正当的信息实施科学的判断,并规范好个人行为,从本质上实现尽可能的降低虚假、垃圾信息泛滥、信息同质化等带来的负面作用。

3.3重视内容创新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避免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应该要重视内容的创新。懂得依照目标受众的价值定位以及社会立场以决定媒体在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话语表达上面的差异性,在新闻策划、采访、产品制作以及广告营销等环节当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让采集到的信息资源于不同媒体上实现合理分配,以适应不同媒体特质的新闻产品。

4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三网融合 中外比较 信息高速公路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078-03

1、前言

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之后,正在迎来一个重新整合的时代。媒介终端的全方面融合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以手机为例,从单一的通讯设备,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文字讯息传输,互联网冲浪,影音游戏多媒体等功能于一身的超媒体。而媒介的渠道融合也是大势所趋。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都是媒介渠道性质的网络,却因为历史和政策的原因,长时间各自为政,统一整合这些媒介渠道是提高媒介传输速度,降低传输成本,提供更好的媒介服务的必经之路。而这项工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三大网络相互渗透,相互兼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这个网络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并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即统一三大网络的传输协议,打破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在各自领域的垄断格局,制定和明确三大网络的进入准则,在统一的标准和达成共识的协议基础上,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电信的相关业务,电信公司也可以经营传输广电的内容,同时广电和电信又与互联网互联互通。简单来说,就是三网融合后的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而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强大网络。

我国的三网融合虽然提出的较早,但是却经历了漫长的曲折历程,近几年才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尚处于初步的探索和起步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早早的开始了三网融合的道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美国是最早开始实施三网融合的国家,日本,英国等国家也紧紧跟进,发展迅速,借鉴发达国家先行者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本土的国情和发展现状,是促进中国三网融合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三网融合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解读

2.1 美国:三网融合的先行者

美国是世界上媒介最发达的国家,毫无疑问也是三网融合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1993年,美国就率先提出了“全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计划用10到15年内的时间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计算机通讯网络等各种信息的媒介于一体的,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现在看来,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正是对各种信息的高度融合,对用户进行一站式的多媒体信息服务,但在提高硬件设施的同时,美国的高速公路计划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如何进行电视,电信,互联网三钟不同公司的融合?

1970年至1990年间,为保护新生的有线电视业,避免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公司采用不公平竞争手段排挤有线电视公司,联邦电信委员会禁止电信公司混业经营有线电视业务。从20世纪90年代初,联邦电信委员会认为,有线电视业经过整合后已发生很大变化,应允许电信公司进入视频节目服务市场,以促进视频节目多样化,最终通过国会和电信公司的努力,《1996年电信法》出台。在美国三网融合的过程中,《1996年电信法》是一份基石性文件,它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对于电信业和广电业的混业经营,美国政府的态度经历了从禁止到支持的变化。

《1996年电信法》规定,有线电视运营商及其附属机构从事电信服务,电信企业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有线电视系统以及开放的视频系统提供广播电视服务。这一法律彻底打破了美国信息产业混业经营的限制,增强了基础电信领域内的竞争,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通过电缆和光纤传输信号的有线电视公司借助其设备优势,纷纷进入电话和网络市场;电话公司则通过设施升级和兼并等方式开始拓展网络和电视服务。原先分属不同领域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差异越来越小,“语音+视频+数据”一体化的模式日趋普遍,并正朝着“语音+视频+数据+无线”的方向发展。

在美国,电视、电话及宽带网络三网融合被称之为“捆绑服务”。电信企业和有线电视运营商在三网融合的技术和基本设施方面各有特色,但又均存在不足。为了增强实力,一些公司在融合初期组成“临时夫妻”,共同渡过困难期。通讯公司提供网络带宽,有线电视公司提供电视节目和信号传输,将业务捆绑销售,并没有真正融合,而只是方便客户。当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再自行铺设线路,韦里孙通信公司最初阶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与DIRECTTV卫星电视公司合作,现在其提供的服务在三网融合用户满意度方面在全美排名第二。

目前,三网融合在美国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在给美国民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通讯费用,融合后统一申请三网的费用要比从前单独申请的费用便宜20美元至30美元。现在全美宽带用户最多的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的宽带用户已经超过老牌电信运营商AT&T的宽带用户数。可见三网融合在美国已经深入民心。

2.2 英国:管理机构先融合

英国也是实施三网融合较早的国家,并且发展迅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1997年,英国政府做出政策性的决定,逐步取消对公众电信运营商经营广播电视业务的限制。1999年,英国的VideoNetwork即推出了基于DSL的视频点播业务。到2001年1月1日,电信运营商可以在全国范围经营广播电视业务。英国电信作为英国最大的网络运营商,现在不仅同时提供互联网、电话等通信服务,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电视频道;而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进军网络,推出在线电视服务,凭借内容优势吸引了大批网络用户。

2003年英国政府推出了新的《通信法》,并依此将原来的电信监管局OFTEL、独立电视委员会ITC、广播标准委员会、无线监管局和无线通信局5家监管机构融合成立了统一的监管机构——OFCOM(通信管理局),全面负责电信、电视和无线电的监管,彻底打破了信息领域中存在的各种壁垒,使技术和业务进一步融合。根据英国的新《通信法》,OFCOM既不是政府的一个组织部门,也不是民间组织,它直接对议会专门委员会负责。财务上OFCOM只接受国家审计办公室的审计和监督。OFCOM内部分为内容标准分部、技术标准和频谱分部、战略市场发展分部、组织计划发展分部、频谱政策分部、竞争市场分部。从部门分类和部门职责中,基本看不出广电和电信分块管理的痕迹。实行统一的产业标准,在基础设施和业务融合之前,先行融合监管机构,是英国三网融合发展迅速的秘诀。

2.3 日本:四网融合

日本在电器终端和移动电信网络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这使得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日本具有先天的优势。2001年,日本IT战略总部召开第九次会议,专题讨论电信和广电的融合,提出关于卫星电视和闭路电视采取硬件软分离的制度,电信广电事业可以互相自由渗透和兼营。会议首次提出,对于因特网的内容,电信和广电事业可相互利用。由于日本电信网络发展十分迅速,在其2.5G和3G时代就提供了超快速的无线下载速度,手机电视率先在日本普及。随着因特网宽带化和光纤通信的普及使类似电视的电信服务(如可视电话等)变为现实,电视借助因特网和光纤通信设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2003年5月,日本IT战略总部提出官民并举,共同努力,把日本建成网络无所不在的社会,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自由利用网络。医疗实行在线化、普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无所不在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日本的经济发达程度高,智能家电普及率广,政府和居民同时致力于推行三网融合方便生活,激活经济,现在日本几乎成为三网融合普及率最广的国家。达到了百分之八十。

现在,日本正在试图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推行符合其国情的四网融合。在现有的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加入电网,成为四网融合,并已有试点。四网融合有很多优势,利用电力光纤传输信息,可以更大程度的整合资源,一线入户,同时,电力线路普及度高,可以说是户户通,几大公司合力铺设光线电路,也符合光纤化的目标。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3、三网融合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分析

三网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这一理念提出的早,真正贯彻实施却只有几年的时间,现在仍在试点阶段。早在1998年3月,就有学者在我国提出“三网融合”的概念,2001年3月15日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促进电信、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但是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但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进展缓慢,广电系统与电信互不相让,展开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博弈。三网融合对于任何一家运营商来说都是一块肥肉,而这两位在各自领域的老大谁都想抢滩登陆,在日后分羹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广电抓住播放权死死不放,电信则对电视的播放渠道进行限制。两个独立的系统整合难的同时,各级电视台的利益也很难统一。

在中国之所以推行三网融合难,不是难在技术,而是体制。我国的三网融合实际上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的融合,这种形势下的三网融合在全世界找不到先例,具有公益性质的广电业和市场化的电信业,怎么样展开竞争是全球谁也没有遇到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汲取世界范围内的三网融合先进经验,可以在三网融合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但同时,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和所有制,不能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三网融合之路。

4、我国对他国经验的借鉴和规避

4.1 以公共利益讨论为主,而不是以技术和自身利益为主

纵观其他各国的发展经验,不论其在当时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只要是成功的经验,都是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美国曾经为了保护电视的发展而禁止电信的进入,但因为要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节目内容,而放开了这种限制。曾经因为言论自由开放了广播的播放权,但因为私人电波过多影响公共电台的信号而对其加以管制。美国政府一直在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做出决定。而在中国,讨论更多的却一直是技术和各部门的利益。三网融合的难点并不是技术,如果从监管部门到广电和电信三方面都能时刻从公众利益出发,一切以公众的需要为出发点,不再为各自的利益为融合设置各种阻碍,相信三网融合就能重新在一个和谐合力的环境下创造机会,健康快速发展。

4.2 建立统一的三网融合的管理机构

在英国进行改革后,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复制它,例如欧洲、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走的都是英国的道路。我们也应该学习英国的经验,参照OFCOM,成立主要由第三方人员组成的‘国家三网融合委员会’,实现统一监管,委员会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以独立的姿态,从公共的利益出发,指导,监管促进三网融合的发展,建立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避免如今的各自为政带来的利益难调,同时统一的管理委员会,也会为日后三网融合的发展和管理带来长远的利益。

4.3 分地区区别化发展

中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米的广袤土地,且正处于发展的过渡期,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均衡,不同地区对信息的需要和运用能力也不同。三网融合在各地区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也应该区别对待。有一些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信息需求量大,推行三网融合容易,就可以先行发展,试用最先进的技术。而有一些地区稍微落后一些,信息需求量小,推行三网融合难,就可以放慢节奏,试用一些价格低廉性价比高的设施。这在美国这样的超级发达国家也是一样的,在还没有光纤电缆的地区,美国的公司也是靠老式的铜电缆实现三网融合的,虽然质量要差得多,但收费也相对较低。韦里孙通信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都同时保留着传统的铜电缆与卫星电视结合的“捆绑”,光纤与铜电缆并存,以迎合不同用户的需要。

4.4 四网融合

日本的四网融合经验也可以借鉴。现在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不到百分之五十,但电网却早已实现户户通。如果能把普及光纤电网进程与三网融合进程交叉融合起来,将会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智能电网建设深入推进,大量智能用电设备分布式清洁能源的接入用户和电网之间的实时信息呈爆发式增长,电力光纤内含多芯光纤,除电网企业自身使用外,还可用于构建完全开放的公共网络平台,为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传媒和其他企业提供接入服务,统筹使用,符合国家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思路。如果对尚没有实现电力接入的家庭或在新建住宅楼中实施电力光纤,综合考虑设备职工材料等因素,电力光纤到户与分别铺设光缆相比将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投资,节约成本。但加入电网,又增加了三网融合的难度,如何实施,管理和利益分成需要细致的统筹计划。

参考文献

[1]武超群.基于国外三网融合经验探究我国三网融合发展策略[J].广播电视信息,2010,11.

[2]戴修殿.三网融合与治理—从欧盟到中国[J].中国信息界,2011,9.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篇3

一、对节事活动旅游者的研究

白雪(2016)从游客感知角度对苗族姊妹节提升品质进行一系列策略研究,汤国荣(2014)对传统少数民族节庆中的旅游者凝视行为进行探析,发现旅游者凝视动机源于日常生活环境和旅游目的地文化和社??建构的差异性并指出这些差异性的强度是影响旅游者凝视欲和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和决定力量。

二、对节庆文化研究

目前国内对节庆文化研究少且不够深入,仅对传统文化价值及传承与品牌建设研究,张要民(2011)在分析清明节旅游的文化价值基础上,提出了清明节旅游的文化传承导向。吴晓山(2012)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自身价值,地方社区文化活力及区域旅游业发展环境三个方面构建民族传统节庆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王燕妮(2012)以“恩施土家女儿会”为例对我国地方性传统节庆文化品牌建设探析研究,提出地方政府为文化引导,从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到文化产业集群化的地方传统品牌建设之路。

三、节庆活动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

国内对节庆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比较普遍,在中国知网检索栏内检索到的70条检索结果中,除了黄细嘉(2008)中国节庆旅游研究初探,裴蓓(2004)对我国地方节庆旅游现状与前景分析,孙淑荣(2006)研究我国城市旅游节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外,其余全部搜索结果都是以地方专题性个案旅游节庆为例,个性多于共性研究。众多的学者如朱佩军(1998)、张彬彬(2004)、陈来生(2003)、郭伟(2001)、吴必虎和余青(2005)等以泰山国际登山节,青岛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国内知名重大节庆活动为个例分析。总结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我国国内节庆活动存在数量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主题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个性,政府主导作用明显,节庆内容文化性融合不够以及地区差异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发展对策方面,学者们提议塑造和提升节庆旅游品牌,打造精品节庆;主题定位因地而异,各有特色;提高打造节庆旅游的持续性和空间布局,形成“遍地开发各有不同”的局面;节庆旅游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发展节庆旅游;文化内涵方面,建议融入地方特色和文化要素,文化为根,特色为魂,旅游为本,文化创意开发地方节庆旅游等方面。

四、节庆节事旅游的经济影响分析

石玉凤、李建国(2001)、周玲强、冯晓虹(2002)、李玉新(2003) 兰铁民,何放(2002)普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旅游投入和产出,建立动态模型分析节庆旅游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研究节庆节事活动对旅游的经济影响,曾亚玲(2012)以雾凇冰雪节、长春电影节、查干湖冰雪捕鱼节开湖美食节和民俗旅游节为例,统计分析了以上节庆活动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引擎带动作用。刘亚禄、徐铁夫(2004)建立计数学统计模型模型,以北京大兴西瓜节为例对北京旅游经济的贡献进行价值评价和综合分析。

五、节庆活动的策划及运作机制

戴光全(2005)在《节庆、节事及事件旅游理论?案例?策划》 一书中以我国尚无系统研究的节事及事件旅游理论为指导,研究了节庆、节事件旅游的学科理论、案例和规划策划等三个方面内容,系统的研究了西方节事以及事件旅游理论、方法和案例。对地方大型节事及事件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有明显的参考意义,对会议会展与会议旅游、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节庆、节事与事件旅游的实际发展和实践操作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辜应康(2005)以上海旅游节为例,对节庆旅游市场化运作进行了研究。杨玲香(2005)指出节庆经济市场化需要翻越期望值超载、群众被遗忘、传播盲区三座大山。

六、节庆节事旅游活动对区域综合效益贡献研究

学者对区域综合效应影响方面,以个例和普遍论述为主。综合效益普遍影响方面,节庆节事活动对地方区域的旅游地形象提升,旅游消费连带效应,旅游带动就业机会和产业发展,塑造地方知名度和品牌,传承弘扬区域文化,促进旅游地环境改善,整合优化区域旅游资源等方面起到带动作用。在地方旅游节庆开发个案研究以宝音、庄志民(2000)、王子新(2003)等对贵州民俗文化节、那达慕大会、妈祖文化节等地方节庆进行研究为代表。陈丽军(2012)以黄冈大别山文化旅游节为例分析了黄冈大别山文化旅游节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指出节庆旅游活动的举办塑造和推广了黄冈大别山的品牌形象,但亦表现出热潮型产品生命周期的迹象。并进一步指出要充分发挥节庆旅游的正效应,有效规避负效应,实现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节前慎重考量,节中有效控制,节后系统反思。

七、节庆营销管理、社区参与等其他方面的研究

此外,不少学者从节庆营销管理、社区参与、节庆文化商品开发、游客体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刘太萍 (2004)从角度,分析了节事旅游营销管理存在的缺陷与原因。倪晶晶(2016),提出充分利用媒介的作用。建立媒介营销网站,开展现代节庆旅游的媒介营销。陈文君(2002)对节庆文化旅游商品开发进行了研究。李桂英(2007)运用节庆活动管理模型,提出举办泉水节开发济南泉文化旅游。王宇(2007)对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马凌(2010)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分析节庆旅游中的阈限体验问题。

篇4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要】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创造一个新的时代,而3G移动技术的出现带动了手机媒体产业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移动媒体时代。本文首先阐述了手机媒体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对比并分析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最后提出手机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手机媒体;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一、手机媒体概述

手机媒体的定义: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的承载体,二是信息存储、处理、传播的桥梁。手机媒体作为媒体的一种,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有媒体的普遍属性。广义上手机媒体是指:一种承载信息的视听终端,它是一种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平台,具有广泛的传播受众和精准的传播效果,诉诸互动的大众传播媒体。最初手机被发明的时候,只有简单的通讯功能,随着短信的出现,手机发明了手机报;随着彩信的出现,手机植入了广播技术;随着视频的出现,手机发展了手机视频:而现在手机俨然成为集图文处理和视频娱乐功能于一体的信息载体。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移动媒体,发展迅猛。曾有业内人士认为,手机媒体强势的劲头将颠覆传统媒体,甚至使传统媒体消失殆尽。但笔者认为,手机媒体非但不会促使传统媒体消亡,反而会与传统媒体优劣互补,融合发展。不可否认,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极大的冲击,但传统媒体人的思想是灵活的,他们意识到拥抱新兴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才是科学之举。

(一)手机媒体与传媒媒体的差异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以其不同的传播特性为我们提供媒介信息的服务,可以说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再加上手机媒体已经覆盖了我们信息传播和被传播的各行各业。

“传统媒体依靠庞大的传播网络、权威的传播地位、较高的媒介公信力,以媒体为中心进行传播,依然在媒体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受到了新媒体强烈的冲击,但传统媒体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和媒体决策仍然处在“龙头”老大的位置上。

手机媒体虽然发展迅速,但手机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互联网,伴随着移动应用软件的大量开发,手机媒体的信息可谓是繁冗复杂,无法统一管理。而微信、手机QQ和手机微博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媒体信息的碎片化效应,促使媒体的内容趋于同质化。不同的媒体,若想要健康共存,一是要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近年来,“手机媒体不断地与传统媒体对接,又不断地将之超越,在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信息终端的过程中,手机越来越媒体化。”目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主义有以下几种。

1.手机报纸

传统的报业受到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凸显了很多问题。对于受众来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创新的阅读方式和成熟的技术手段也能改变受众的阅读习惯,将他们牵引到新媒体的阅读潮流中来。但传统报业不会消亡,数字化时代,传统报纸可以借鉴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发挥自己在内容和营销方面的优势,加快传统报业的媒体化转型。

2.手机广播

诉诸听觉的广播媒体,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因为广播受到了来自电视和互联网以及手机的多重冲击。早期的广播在广电网的掌控下只能进行单向传播。而现在,依托“三网融合”的平台,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和者。手机广播与大众的生活联系紧密,推动了广播业的快速发展。

3.手机电视

电视媒体与手机的融合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手机电视具备“传统电视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③,其发展的潜力之大,已经受到了传统电视行业极大的兴趣,各大电视台纷纷投资手机电视,获取更大利润。

三、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手机用户不断增加,手机媒体的发展空间巨大。然而,处于发展初期的手机媒体,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除了信息传播的虚假性和安全性问题,还存在个人隐私、媒体功能不充分、媒体化发展不完善等重要问题。

(一)手机媒体面临的问题

多媒体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给手机媒体带来了多功能的网络体验,图文处理、视频娱乐为手机媒体带来了广大的用户。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机媒体可以与网络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成为移动的PC。

尽管手机媒体为人类带来了更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但作为手机用户我们不能忽略手机媒体所面临的问题。受众群体比较局限,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具有一定的门槛,大部门的手机用户集中在经济基础好、知识水平高的年轻一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播进程。手机媒体的信息大多来源于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这导致媒体信息大同小异,媒体内容缺乏创意,导致手机媒体只是媒体的一种延伸,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二)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虽然手机媒体发展势头强劲,但毕竟是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在面对其它媒体的竞争压力和自身的不足时,手机媒体应当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总结营销策略,以期更好的带动媒体产业的发展。

1.发展手机广告营销模式

一个独立的营销和盈利模式为媒体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手机媒体在独立运行的过程中,应当与通信运营商、内容服务商和技术平台做好沟通,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媒体产业链。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明确自身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为用户和广告主做好服务。“广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要达到理想的广告效应,必须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同时进行定向的信息传播,以期更加有效地发挥手机媒体的传播功能。”

2.挖掘手机媒体潜在的价值

近两年,移动APP发展火热,这为手机媒体带来很多潜在的价值。除了满足手机用户的基本功能以外,手机媒体还可以挖掘电子营销和手机购物的商业模式,通过建立品牌价值导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相信不远的将来.随着手机媒体的商业化发展,将会掀起一场新的营销革命。

3.增强手机媒体终端功能

手机媒体之所以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是因为手机实现了移动性和便携性的特点。移动是手机区别于其它媒体的主要特征,然而手机是否做到真正的移动了?互联网的网络已经覆盖了大江南北,然而移动通讯数据服务并非如此,偏远地区仍然是通讯传播的荒漠地带。其次,手机屏幕小但像素不高,做大屏幕又影响携带,提高手机终端的功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只有手机终端功能变强了,手机才实现了作为信息获取工具的价值。

篇5

新媒体 新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已达到2.77亿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新媒体产业在国家经济总量的贡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中国新媒体产业的竞争创新能力也在经受着考验。“现在的‘三屏合一’(手机、电视和PC)和‘三网合一’是2011年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对于中国来讲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成为中国新媒体在今后十年非常重要的基础。在中国建立覆盖更广、性能更高的宽带网络基础,以宽带为支撑向内容和终端的两方面延伸,将是中国新媒体发展一个关键点。”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说。

“下一代互联网”指的是在保持现有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在IPv6平台上,攻克重大技术挑战和开发新的革命应用。IPv6是互联网网络互联IP协议的第六版,也是下一代互联网中的核心与关键性标志协议。

我国在发展互联网方面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IP地址的短缺。如今全球IPv4地址目前已经分配完毕,全国13亿人口,平均每人仅拥有0.2个IPv4地址,IP地址不够成为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亟需下一代互联网来解决。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的IPv6网站正式开通。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首次利用IPv6搭建官方网站,让全球的IPv6用户通过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享受到了北京奥运会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李崇荣教授说,“整个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的工作历时七八年,在国际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我们也成为了互联网标准组织中的第二大国,引领了某些技术的开发和标准制定,并且在互联网组织技术和治理方面也有了初步的话语权”。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媒体融合的动力、难点和趋势

媒体融合是信息生产力发展引发的变革。到目前为止,国内大规模的媒体融合还在起步阶段,媒体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报纸与网络之间以及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但是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今后必将迎来媒体深度融合的阶段。

媒体融合的狭义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对媒体融合的概念进行了拓展,“现在媒体融合发生在四个层面,一是技术融合,引起了媒体形态的变化;二是业务融合,引起了组织管理的变化;三是媒介产业的融合,体现在媒体业态的变化;四是组织、产权融合,体现媒体生态变化。”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也是各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崔保国指出,媒体融合发生的动力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众的需求是媒介融合最基本的推动力。二是技术的推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是这十几年来最关键的三项技术。三是市场的动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四是生产,实际上是由信息生产方式与信息消费方式的变化引起的媒介融合。

从媒体层面上来说,在这种媒介融合的新局面下,新媒体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而传统媒体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崔保国指出了两条出路,一种是传统媒体应对媒体融合而进行的转型,比如报网融合,手机报、数据库,电子书籍,还有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等;另一种是针对大型传媒集团的发展全媒体的发展模式。但是全媒体的发展模式只适合大型传媒集团,如果每家都建立全媒体模式,反而造成社会传媒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浪费。

南方报业集团现有“十一报”、“八刊”、“五网”、“一个出版社”,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型传媒集团。在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全球传媒业发生急剧变革的新形势下,对于南方报业集团而言,全媒体转型成为了其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南方报业实施了媒体聚合战略,一方面不断巩固和扩大传统媒体阵地,另一方面在聚合的基础上不断加快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发展,以求获得更好更优的发展动能和效益。

媒体融合时代的盈利模式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的盈利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对新媒体而言,尼尔森在线研究北京公司总经理李昕认为,现在盈利模式最多的还是广告。广告其实有两类,一类是媒体网站上的赞助类的广告,还有一类现在也比较多的就是在免费内容里嵌入的广告。第二种是增值服务,比如各种平台上的应用下载。

“很多人其实想做收费模式,但收费模式在全世界来讲失败的案例远远多于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免费加广告虽然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模式,但是盈利周期非常长,大概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才能盈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说。

目前,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而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成为各界争相探讨的话题。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认为,谁能够提供移动应用的终端,在硬件领域就占先,在系统领域就占先,谁能够提供在移动状态下人们所愿意付费的应用,这就是最重要的盈利模式。

然而,对传统媒体而言,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旧有的单一依附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传统媒体亟需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和转型。缔元信CEO秦雯表示,内容永远为王,不可能所有企业都像腾讯那样,也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去介入到产业链的很下游或者很上游。我们的产品优势在哪儿,作为一个媒体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把内容做好,这可能是传统媒体或者传统媒体背景的企业面向媒体融合整个大变革时代一个最容易前进的方面。微博的出现甚至未来包括移动互联网很多应用的出现,其实给传统媒体保持了品牌和发扬品牌提供很好的机会。

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节目;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2-0044-02

媒介融合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众多类别的新闻媒体也逐渐融合。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探究有效的发展措施,必须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考虑到节目形式及变化格局的具体要求,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进而促进电视新闻行业的有序发展。

1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近些年来新媒体发展趋势比较迅速,给新闻节目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寻求创新,采用网络传播的形式,增加市场的占有份额,实现媒介融合和新闻节目的共同发展。

1.1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模式的影响

根据有效的数据显示,在众多电视媒体中,编辑类型的电视节目播放时间比较长,节目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进行收集,经过加工和有效的编制后,成为电视节目进行播放,其二是人民群众通过终端设备软件,将新闻素材发到网络上,此类电视节目的编制不需要进行采访报道,节目内容比较丰富,能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实效性[1]。

1.2媒介融合对记者角色定位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事件采访记者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影响,在网络发展时代,人们在互联网上对新闻节目进行观看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新闻事件采访记者这一角色。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的风格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原有的电视节目编辑风格比较单一,当前在整体发展中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其中以手机软件为主,手机信息的传播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及时对新闻信息进行查收和查看,同时也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如果传媒传播形式不符合市场发展的本质性要求,竞争力也会下降,必须退出竞争舞台[2]。

1.3媒介融合对电视节目时效性的影响

电视新闻的报道和新媒体节目传播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很多突发性新闻都是通过网络媒体报道后,新闻媒体才列出相关项目,严重影响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媒介融合后的新闻报道更加鲜活,在网络共享的年代,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有资格上传新闻,虽然此类新闻没有经过雕琢会显得很粗糙,但是却更加的真实,和新媒体新闻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策分析

针对媒介融合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对新闻节目的类型有一定的了解,以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形势为基础,探究有效的发展对策。以下将对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2.1对新闻内容进行整合

受到媒介融合因素的影响,新闻事件的传播途径趋于多元化,新闻素材的种类不断增加,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以新媒体传播为基础,对新闻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提升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对于众多电视新闻事件,在报道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或者人们密切关注的事件,注重对新闻内容进行再加工,使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新闻事件的叙述结构要保证合理化和科学化,根据电视新闻节目的具体化要求,突出新闻主体,保证新闻内容便于理解。

2.2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

电视新闻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电视节目本身会存在很多不足,互动性比较差,为了对此类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在实践阶段必须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理念,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满足新闻行业的整体发展要求[3]。首先,工作人员必须对自身意识进行更新,及时了解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了解和掌握受众的实际需求,为新闻节目的互动奠定基础。电视媒体要建立有效的互动网站,在实践中要采用电话热线的形式,强化电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此外对于电视新闻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必须引起重视,明确回馈信息的重要性,及时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新闻节目的有效传播。其次,电视节目必须寻求突破,不断扩大传播途径,和各大网站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网站为沟通平台,及时对新闻节目类型和应用方式进行分析,发挥电视新闻节目的最大化作用。在多种传播模式下的电视新闻节目能缩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差异性,强化观众和媒体之间的联系,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奠定基础。

2.3采取合作共赢的发展形势

电视新闻节目不能仅以电视平台为基础,还可与新媒体进行合作。网络直播的形式应用范围比较广,受众容易接受,可以将其扩展为电视新闻重播的形式,弥补原有报道形式的不足。电视节目和新媒体进行互动和交流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用过程中要对影响形式和策略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原有的电视节目进行补足。此外,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利用新媒体覆盖网民群体,提升受众的了解程度。

3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媒介融合的速度。媒介融合对信息的接受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传统的新闻媒体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电视媒体对媒介融合的过程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保证电视新闻节目适应媒体发展趋势的要求,为新闻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促进电视节目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啸童.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栏目探析[J].才智,2014(29):316.

[2]黄俊杰.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及其应对[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78.

篇7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8-0049-06

生产业是指那些作为生产的中间环节投入的,直接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如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等,它是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到商品生产过程的媒介,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通道,因此它能够提高生产过程的运营效率、经营规模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增加其产出价值。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趋势,即由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传统的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业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主导,尤其是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现代生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例如,在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中,金融保险业、科技研发服务业、经营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经超过了1/3的比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中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日渐明显,作为制造业中间环节投入的生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生产作为一种重要的中间投入,是产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中间投入的不同构成了产品差异化的最主要来源。从社会分工角度看,生产业的发展是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高的重要体现和必然结果。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走势,工业化和经济服务化都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生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其对于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已经引起众多学者以及相关政府研究机构的注意。当前,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也是处于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宁经济增长中制造业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辽宁一直在制造业的加工制造方面具有优势,而在产业链的高端即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链条上却发展薄弱。在经济运行中,生产业与制造业相比相对滞后,发展不均衡,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如何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将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对提高辽宁经济的运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生产业发展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辽宁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辽宁省的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辽宁省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表1显示的是2000-2010年辽宁省产值结构变动情况。

表1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越高,说明工业化程度越高(当该比例小于等于1时,为初级产品阶段,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当该比例大于1时,为工业化阶段,其中该比例为2-3之间为工业化初期阶段,4-5为工业化中期阶段,6-7为工业化后期阶段,大于8为发达经济阶段。据统计,全世界高收入国家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值均在8以上,上中等国家为6,中等国家为4-5,下中等国家为3)。从表1中可以看出,辽宁省的该比值从2000年的4.52提高到2010年的6.05,说明辽宁省已经从工业化中期阶段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装备制造业自2006年成为辽宁第一支柱产业以来,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00多户,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40.6亿元,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品进入大规模消费时期,同时也产生对生产业的大量需求。近年来,在制造企业服务化、国际生产业转移以及集群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辽宁也在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基础上,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生产业。尤其2009年以来,辽宁服务业不仅未受到金融危机太大消极影响,反而迎头赶上,200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1%,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最高增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3%,拉动全省GDP增长4.9个百分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商务服务业、仓储业、软件业等生产业在金融危机中成为力保经济增长的活跃力量,其营业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图1所示,2000-2009年期间,辽宁省服务业总产值从1821.2亿元增加到5891.3亿元。

篇8

【关键词】新媒体 广播 媒介融合

“新媒体”(New Media)是相对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而衍生出的一个相对概念。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是新媒体的技术支撑,卫星、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是传送信息的媒体形态,但它既指一种信息传播技术,也指承担着信息传播职能的个体和组织。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并强势地侵吞着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以微博和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盛行预示着一个“人人皆为广播台,个个都是通讯社”的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新形势下,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媒介融合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当前广播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异军突起以来,以迅猛之势覆盖社会生活,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的冲击:纸媒的大信息量,电视的视觉说服力,广播的及时、服务、互动等优势,在新媒体面前已经荡然无存,为此,传统纸媒纷纷“触网”,推出数字报、电子杂志。如南方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推出南方报业网、大洋网;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则在三年前就开始全面向数字化转型,停止出版每周五天的印刷版本。

以电脑、手机为终端的QQ、飞信、微博、微信等成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通信交流方式。中国的网民规模在逐年增长,对新媒体各种应用的使用率也在不断上升:根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接近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在2012年7月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而在今年的调查统计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另外,微博在2011年迅速崛起,我国微博使用人数在这一年达到24988万人,比上一年暴涨近300%。而到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一个“大V”用户甚至上万、上百万“粉丝”和“收听者”,其影响力大有超出一份传统报纸之势。而进入到2013年,由腾讯推出的社交产品微信,全球注册用户直逼5亿,活跃用户更是数倍于新浪微博。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1、新媒体信息传播灵活快捷,覆盖面广,具有极高的时效性

新媒体中信息的形态呈现“碎片化”,非常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再者,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成本极低,信息本身也能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扩张,不断扩大传播范围。形式小巧使得传播更灵活便捷,低成本大大拓宽了信息的覆盖面,乃至实现全球传播。

2、海量化、开放化,强调个性化和分众性也是新媒体信息的突出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进入到了信息的海洋,各种各样的信息触手可及。以百度搜索为例,2013年8月14日与“新媒体”相关的搜索结果多达9870万条。由于新媒体的信息容量非常大,且传播成本低,每个个体、各种组织、机构等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或者——有时只需动动手指头就能传送大量信息。为了提高传播效果,信息传播主体对信息接收者进行辨识、划分,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即分众传播。每个人对信息的需求不一样,分众传播为受众免去了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捞针”的麻烦。

3、高度的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非常重要的特征

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非常明确,传者是信息的者,受者只能被动地接收。如果放在新媒体上,情况就不一样。对传者、传送的信息,受者可以选择关注、分享、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置之不理甚至删除。同时,每一个传者或受者也可能是受者或者传者,即新媒体使得传受双方的界限变得模糊。传者信息的同时也在接收传播对象的反馈信息,受者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对信息发出者做出反馈。互动交流突出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想法的空间,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这也是新媒体备受欢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数字化复合媒体形式是新媒体重要优势

新媒体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实现了多媒体传播,这种多媒体传播方式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形象性和易受性。

三、广播借力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

广播具有“快、响、便”等独特优势,能突破时空限制,渗透性强,伴随式接受较为便利,新闻播报评论快速,由此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听众群体。但从Web1.0到Web2.0,从博客到播客,从2G到3G,从音频到视频,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对传统传播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广播媒体在新媒体的压力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将广播电台节目与新媒体有机结合,推出网络广播、电视广播、手机广播等新生代媒体,是广播节目保持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利用网站、微博及微信等新兴的传播平台也能强化广播节目的传播功能,进一步提升广播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现今国内广播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转型的主要方式如下:

一是推出门户网站。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基本形态首先见于门户网站。如今,各家电台纷纷开设网站,以此作为自己节目的新型传播平台。这些网站与一般的新闻网站无异,内容丰富多样,除了拥有自己的广播节目之外,还汇集了各类视频及资讯。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的网站“广视网”为例,网站内容融汇了电视、广播等不同的节目形式,并将其归入到新闻、综艺、体育等诸多分类中,有利于系统展示和随时点播。

二是试水“微电台”。继短信平台、QQ、Email、论坛之后,新技术在广播节目中的运用体现在微博、微信及其他语音技术等。2012年5月,新浪微博推出媒介产品“微电台”,推出当天,立即有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十多家主流调频电台上线。据相关统计数据,“微电台”上线仅一个小时后,互动微博便已经超过一万条。此后,全国多个省市的电台均加盟“微电台”,据相关统计,截至2013年8月15日,已有34个地区的463家电台入驻“微电台”,实现广播与微博的深度融合。在广东省内,则有广东电台音乐之声、珠海交通广播、南方生活广播等17个电台节目入驻。“微电台”的出现,打破了人们收听广播的地域及终端限制,让听众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或者其他网络终端在同一个界面上选择不同的电台节目来收听,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此外,“微电台”设置了“听友说”、“本台DJ说”的即时功能,实现多向互动,拓宽了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形式。

三是加强微博互动。为了进一步加强听众与电台的沟通与交流,除了“微电台”大部分的广播节目都还开设了与节目或者主持人相关的官方微博,让节目与听众间有了更多的互动。以广州电台为例,旗下的广州汽车音乐电台、广州交通电台等不同频道均开通了各自的官方微博,并在微博中进行节目预告、内容宣传及话题征集等,主持人也经常利用微博实现与听众即时性的交流,关注听众的反馈或意见。相比于短信和电话平台互动,微博不仅更加便捷,而且可以免费接收和信息,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信息交流,转变为多人交流。主持人通过对听众微博的转发,实现信息的多级传播,增加了节目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例如广州电台的《政协委员话民生》栏目,在每期节目中都进行了微博直播,鼓励听众进行微博或者电话互动,并邀请政协委员现场解答疑问,它通过对民生话题的讨论,拉近政协委员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微博的恰当利用,让一些即使错过收听节目的听众,也能从官微的信息中了解相关情况。

四是建立微信“圈子”。除了上文提到的网站和微博外,微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现阶段,在微博逐渐出现商业化、用户活跃度下降等问题下,不少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已经悄悄“移民”到微信圈活动,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它让媒体和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信息和资讯,并且信息资讯除了文字以外,还可以是语音和视频等媒体形式。在微信上脱颖而出的“公众账号”功能,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个大好的机遇。现在很多的传统报刊媒体,如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号,但笔者注意到在广州电台的节目中,似乎只有少数节目如广州交通电台推出自己的官方微信,其他栏目未能充分重视微信这一有效的传播平台。实际上,微信广播现在已被许多地方广播电台所使用,在提高广播效率的同时也给广播节目注入新的活力。有些电台甚至开设了以微博、微信互动为主的栏目,通过主持人谈论和点评微博、微信上的热点资讯,来吸引听众。由此可见,广播节目完全可以借助微信这一活跃的舆论场,来推送节目讯息,从而获取更多的关注。

结语

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在今天传媒新媒体化的大环境下,广播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之一,只有建立起自己的跨平台系统,借力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与各种新兴媒介形式如网站、微博、微信等相结合,并用新媒体来弥补自己作为传统媒体的不足,积极走媒介融合与互动之路,才能挖掘出自身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①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

②刘宁宁,《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J].《新闻世界》,2013(6)

③郑洁,《广播节目与微博融合现状分析及思考——以江苏地区广播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3)

④胡旭霞,《利用微博强化广播功能》[J].《视听纵横》,2013(1)

⑤于向华,《新媒体冲击下的转变和对策》[J].《金田》,2013(5)

⑥张艳红,《微博在广播直播互动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广播》,2011(12)

⑦徐波,《微信开启广播节目互动新里程》[J].《新闻传播》,2013(4)

篇9

关键词: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F420;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23-03

2014年8月18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长期形成的权威性、原创性,品牌和公信力的深远影响,深度报道的优秀传统,忠实的目标读者群,编辑队伍和原创作品的天然优势{1}。综合分析二者生存与发展的态势,传统媒体具有新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即较强的公信力,但新媒体具备先进的技术支撑,二者各有优劣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大量新媒体形式的不断产生,但是由于我国新媒体发展起步较晚,对于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和约束机制尚未完善,从而造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信息版权等方面存在较多碰撞。然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碰撞并非为非我即他的淘汰竞争,而是在这一碰撞过程中不断实现两者优势的互补,并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因此,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进行研究,对于促进两者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作为统一市场的两个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竞争和碰撞,从而对两者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然而,两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又各自具有自身的优势,因此又值得双方互相借鉴。因此,积极探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产生碰撞的原因和两者融合的方法,对于两者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现状及概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者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其对于信息的传递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其中,传统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其形式主要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户外广告牌等。其在传播形式上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通过某一机械装置,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向大众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娱乐平台。而且在传统媒体中受众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而无法对其做出评论和发表意见,即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缺失受众信息反馈的环节。而新媒体的概念则是随着新媒体的诞生逐渐形成的,由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传播形式由传统的定点、定时、单向传播开始向灵活、多变、互动式转变{2},从而产生了区别于传统的媒体的新媒体概念。即,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二、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主要共同的本质就是媒体,就是舆论的工具。要充分发挥媒体在舆论中的权威性,使受众群体能够积极参与到信息的舆论中。传统媒体的长期应用过程以及主要由政府控制,其信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积极的融合,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媒体传播信息的效果扩大化。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舆论的引导者,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增加社会的凝聚力,能够高效地化解社会的危机,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具有更好的现实意义。传统媒w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和格局都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媒体依据的媒介往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但是新媒体却弥补了传统媒体的这一缺憾。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受到来自社会与自身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通过政府建立扶持制度,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身的优势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多元化的媒体新时代。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道路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的机遇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媒体增加更多的经济价值,突破了纸质行业的媒介弊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流通弊端。新媒体借用互联网,赋予媒体更多的广而告之的魅力,增强了媒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也加速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受众群体,上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到平民百姓、社会群体,用户多、范围广,但是传播速度却没有新媒体迅速,所以传统媒体可以借用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虚拟网络时代的发展产物,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媒介手段,伴随互联网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全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行业,需要突破传统媒体行业时间与空间的滞后性,新媒体行业需要增强新闻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增强客户群体的受众范围,增强媒体行业之间的互动与参与性。所以,互联网时代下的全媒体需要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才能不断地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必须突破的障碍

1.观念障碍。媒体融合的重点和难点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体验为王”,即一切以用户为主、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最好最周到的服务。树立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组织媒体的内容生产,以平等之心待用户,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和自说自话的迂腐,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和水平;树立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学习互联网互动性强的优势,实现好、发挥好传统媒体的传播价值。

2.技术障碍。长期以来,传统媒体都把“内容为王”作为立身之本,重内容建设而轻技术建设,尤其在当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媒体革命的原动力,未来的媒体一定是技术媒体。因此,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升级,一定要发挥技术的驱动和引领作用,要按照互联网规律重新架构媒体内部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

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方式、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相对单一,媒体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主要还是作为了解信息的手段。新媒体时代,媒体形态由单一媒体时代向多媒体融合时展,媒介载体由非数字化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微博、微信、App 客户端等传播新平台在时效性、交互性、成本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加快了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改造、升级新闻采编体系,把新闻生产从传统采编方式转变为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生产方式。

3.市场不成熟。传统媒体在原来的市场上发展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当其进入到新媒体融合的市场时却遇到重重困难,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媒体融合的需求。传统媒体往往一开始对媒体融合并不重视,但是在新形势下,媒体融合的规模越来越大,这样传统市场想要进入到这个市场中就会很困难,并且传统媒体也很难适应媒体融合的需求。重要的是传统媒体进行转型比较困难,很难开展新的业务来满足媒体融合的需求,造成媒体融合业务发展缓慢。这样越不重视,就越难得到良好的资源,就越难开展媒体融合业务来适应新的需求,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致使传统媒体失去很多发展扩大的机会。

4.发展定位不明确。目前国内外在单一媒体时代向多媒体融合时展融合时缺少明确的规划和定位,盲目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影响融合的进程,使得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是失败。有些媒体企业遇到失败就会一蹶不振,还有一些媒体企业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这些媒体企业不能及时进行总结和规划,从而使问题越来越多,可见规划和定位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技术的要求,媒体融合越来越重要,需要加快调整的步伐,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媒体融合得到更好的发展。

5.运作效率不高。传统媒体的工作流程在创造价值、预算、规划、员工的发展、考核等方面发展的相对成熟,但是与新媒体下的工作流程相比,还是相对较为陈旧,并且工作效率也相对较低。所以传统媒体要想进行融合就面临着这个困境:如何将工作流程和工作效率进行优化,如果传y媒体企业不进行改变,那么将会很难适应新媒体的需要;如果同时兼顾传统媒体和新的媒体业务,那么将会是难上加难。

6.监管尺度难把握。进行媒体融合要保证多媒体融合朝着正确的方向和发展轨道进行,并且要注重管理过程。进行媒体融合的企业一定要重视管理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对传统媒体进行创新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媒体融合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新的媒体、新的事物,很多管理方法和发展模式都不同,所以要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也不能过度地监管,这样就会束缚媒体创新的发展和改革。只有在有效、合理的监管下,媒体企业才能得到适当的发展。

四、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建议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只是信息传播的两种不同手段和措施,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两者在信息市场中呈现竞争性,但是两者优势的融合则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3}。传统媒体单向性,缺少受众反馈的缺陷以及新媒体信息权威性不足的缺陷,都使得两者无法在未来信息需求量逐渐增多、时效性要求提升的环境下单独获得发展,需要探寻两者的融合方法和路线。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媒体流程优势融合、健全媒体的融合规则、传统媒体价值延伸模式。因此,笔者提出探寻实现未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具体建议措施: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融合

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表现为不同的方面,其中传统媒体主要表现为品牌知名度和权威性远远高于新媒体。而新媒体的优势则表现为信息传递速度快、与受众交互性强。因此,要实现两者在未来媒体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环境下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对两者的优势进行有效融合,具体包括:内容上的融合、渠道的融合以及市场的融合三个方面。

1.内容上的融合。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所对外进行传播的都是社会信息,即两者吸引受众兴趣的本质原因在于信息内容。传统媒体由于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成熟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得其所信息的权威性、公信力以及信息来源、传播经验等都优于新媒体,而且这些也是现有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亟需提升的地方。

而新媒体在信息内同的形式、容量、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又是传统媒体所欠缺的。因此,在两者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合作。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传统媒体在基于自身信息的真实性基础上,吸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平台进行网络化、移动化信息传播。例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其可以在保持现有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网络、手机快报等形式的信息内同增值服务。另一方面,新媒体在信息挖掘和获取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实现信息内容可靠性的提升。然后,借助自身的检索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实现信息内容的快速传播。因此,新媒体信息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特点和传统媒体信息权威性的特点,将使两者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渠道的融合。当前,新媒体的产生带给传统媒体的众多冲击,主要是由于新媒体在传播渠道和方式上的巨大优势。这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虽然使其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但这也是其获得自身传播渠道提升的机遇。而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信息获取渠道的可靠性、传播渠道的正规性等优势,也使得受众群体对其信息存在较大的依赖感。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渠道的融合也将成为两者未来融合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

首先,传统媒体应积极吸收新媒体吸引受众的渠道优势和经验,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个性化信息传播的平台,为受众搭建一条更多、更好的表达平台,参与平台和交流平台,提升受众在传统媒体中的参与度。

其次,新媒体可以寻求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利用自身信息传播平台交互性的优势,获取传统媒体权威性信息的获取渠道,提升自身在受群体中的信息可靠性。通过这一渠道的融合,一方面将使传统媒体信息的交互性增强,另一方面将使新媒体的信息权威性提升。

因此,实现渠道融合也将有利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未来媒体市场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市场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作为媒体市场中的两个个体,之间必然存在诸多的碰撞与摩擦,两者的市场融合,将大大地带动整条媒体产业链运营水平的提升,创造更为先进的新型商业模式。为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实现市场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机会:

首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要充分把握住现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尤其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改革创新。

其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要抓住机遇积极改造自身现有运营的缺陷,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信息内容相互延伸、融合,形成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数字化产品。最后,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受众群体的相互吸引。

总之,传统媒体最终必须在与新媒体的互补和融合中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这不仅是被迫的选择也将是唯一的选择。

(二)建立健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规则

1.建立健全阅评制度和追惩制度。建立健全阅评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制度的约束实现新闻媒介的有效管理,并在宏观上实现新闻舆论导向的调控。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化,建立健全阅评制度已经成为两者融合过程中管理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了保证阅评制度能够真正地发挥效能,则需要建立相应的追惩制度,对于不准收阅评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

为此,建立健全阅评制度和追惩制度的具体实施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建立新闻阅评机构,落实阅评责任。通过对阅评机构的建立,进一步明确整个阅评的责任,能够有效地实现责任追查。同时,专业的阅评机构能够更加有效地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所的信息进行审查,保证传播信息的可靠性。

其次,确立信息阅评的标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明确的阅评标准,保证阅评人员在信息甄别过程中拥有依据,使得整个阅评过程能够由定性转向定量。

第三,建立新闻问责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责任追惩制度,对于违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规定的人和组织给予相应的责任处罚,以强制措施实现媒体信息传播的良性竞争。

2.规范管理体制和机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后在媒体传播技术、盈利方式以及运营服务渠道等都产生了许多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与传统媒体经营理念和方式具有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从而使得新媒体与传统融合过程中媒体产业端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而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主要依据,则需要政府和行政机关通过立法或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明确化和强制化规制。因此,规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管理体制和机制成为促进两者优势有效融合的根本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政府可以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加快新媒体立法。分别从公法角度和私法角度对新媒体管理的范围和内容、行为和言论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面对日益丰富的新媒体服务模式,为了准确把握舆情脉动,为引导舆论和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常规管理,建立和完善新媒体舆情的搜集、研判和反应机制,对重点网站、热点问题等进行全天候监测。

第三,建立健全道德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新媒体失范行为,不断提高新媒体职业道德水平,积极推进新媒体自律。

总之,为了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的有效融合,其关键在于保证两者融合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解决能够有法可依。坚持依法、科学、有效管理的原则,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信息传播秩序。

在宏观政策层面,随着“三网”融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媒体行业将迎来更好的成长空间和投资机会。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的内容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新机遇。传统媒体一定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转变观念,切实树立起“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用户提供新体验,努力破除阻碍融合发展的壁障。

注释:

{1}王映.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践研究.青年记者,2013(4)

{2}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李D.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中国传媒科技,2013(2)

{4}陈晓宏.浅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大陆桥视野,2014(9)

参考文献:

[1] 龚军.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新闻传播,2004(11)

篇10

美食是旅游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吸引要素,以美食为吸引的旅游活动也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美食旅游是以美食文化为核心,以餐饮享受为吸引,有着独特的人文吸引魅力。成都市于2010年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美食之都”称号,在成都美食文化的内涵中,川菜无愧为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川菜菜肴对工艺及技术人员的依赖性,加之饮食文化单独作为旅游资源独立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一些川菜文化正在消失,工艺正在失传。如何弘扬中国璀璨的川菜文化,打响成都美食之都名片,探索一条川菜文化与旅游联合发展的新路径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成都市川菜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川菜成为旅游的推荐餐饮

川菜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最早体现在旅游行程中的推荐餐饮,旅游相关部门通过制订有关川菜餐饮店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实现对推荐单位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2007年,“成都最佳餐饮特色名店――旅游接待推荐单位”评选活动举行,共评选出75家中餐川菜馆、火锅、小吃、茶楼/馆。推荐的餐饮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机构,基本上能体现主要川菜质量水平和形象,能让游客感受到一定的川菜美食文化。通过网络统计调查,旅游者在这些餐饮店的食客中比例达76.7%,而本地食客却只占到23.3%(其中还包含81.6%的宴请消费)。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成都市川菜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有一定基础,但目前融合还停留在表层,主要是通过就餐环境和菜肴菜品体验川菜文化,与其他旅游要素融合较少。

(二)逐渐形成文化旅游资源

目前,川菜已建立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有31项、扩展项目5项被列入四川省省级川菜非遗项目,有52项列入重庆市市级川菜项目。两省市共有83项省级川菜非遗项目、5项省级川菜非遗扩展项目。此外,四川省和重庆市各下辖的市、县、区也制定了非遗保护名录,其中列有一些川菜非遗项目。此外,在四川和重庆地区已建立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截至2014年2月底,仅四川省有1名国家级川菜非遗项目传承人,重庆市暂无。四川省拥有36名省级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有32名直辖市级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川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进一步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旅游资源。

(三)创建了川菜旅游主题景区

位于成都市郫县的中国・川菜体验园景区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川菜文化旅游景区,是集川菜文化博览、川菜美食体验、工业生产线参观、特色商品购物于一体的川菜文化体验地。2013年已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中的中国・川菜文化体验馆,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中国・川菜体验园景区的核心,博物馆“以川菜为题,以豆瓣为魂”,浓缩了川菜三千年的文化历史,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全面展现川菜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这一景区的创立是川菜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里程碑,是将川菜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成功典范。

(四)推出川菜文化旅游节庆

随着《成都市人民政府k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市川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出台,成都市逐年加大对川菜产业的推动力度,加强弘扬川菜文化,旨在推动川菜产业的国际化。成都市近年来与旅游融合举办的重点节庆活动主要有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川菜文化旅游节、成都美食节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性和持续性。另外,依托节庆,成都市还举办了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川菜文化与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这些节庆及论坛的举办对弘扬川菜文化,促进川菜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

二、成都市川菜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成都市在川菜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川菜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还不足,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旅游品牌。

(一)游客对川菜文化的认知度较低

为获得川菜文化旅游目前所存在的不足,笔者根据川菜文化包含的要素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50份。在调研中发现,人们对川菜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够,对川菜了解主要还体现在川菜本身菜肴味道。通过对川菜文化表现要素调查,总体游客对川菜文化要素的感知度较低。广大游客对川菜文化了解仅局限于“吃”及“制作工艺”,体验形式单一,川菜文化还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吸引力,亟待挖掘新的展现形式。

(二)资源聚集力不够

川菜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单独作为一项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及凝聚力略显单薄,承载力缺乏,内涵还不够丰富。加之川菜传统经典菜品和传统小吃被忽略、品质的劣化、川菜文化整理发掘和研究的薄弱,对川菜的宣传、展示仅集中在少数节会上,新媒体对川菜的宣传、展示还很少,这更加造成川菜在发展中文化底蕴的缺失,削弱了川菜文化旅游资源的凝聚力。

(三)缺乏与其他产业融合

目前川菜大多局限在城镇餐饮中,与农业基地、食品加工、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及村落等融合较少,没有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另外,川菜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方面融合也较少。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及方式的改变,大众对饮食口味及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时尚化及品质化,川菜如果不拓展新领域并与新媒介相融合,传统烹饪技法的失传将加快,川菜文化的传承也面临重大挑战。

(四)文化传承及创新不足

由于菜肴对工艺及技术人员的依赖性,加之饮食文化单独作为旅游资源独立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难操作性,致使一些川菜文化正在消失,工艺正在失传。目前中国以美食文化独立存在的主题旅游区寥寥无几,基本是借助其他旅游景点景区成为附属和辅助产品,难以让人们深入了解餐饮文化,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没有发挥出来。川菜虽然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家级、省(直辖市)以及市、县区等不同级别的川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但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呈现的级别还相对较低,数量也与川菜非遗项目的数量相距较大,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较少,在川菜文化传承上仍需较大的努力。对传统川菜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创新利用尚有余地。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川菜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紧密结合,是川菜文化发扬光大的关键。

三、构建川菜文化旅游目体系的对策

根据旅游目的地体系理论,一个完成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应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旅游城镇等三大重点环节。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有利于景区长足发展及其辐射带动周边效应,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和对外营销。根据目前川菜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度不够,文化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凝聚力不够等问题,可按照旅游目的地体系将川菜文化与旅游业紧密融合,从川菜文化旅游景区、川菜文化旅游线路、川菜特色村镇三个进行大旅游目的地构架。通过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将丰富而浓厚的川菜文化优势发挥出来,创新川菜文化旅游产品,把川菜文化做“活”,形成特色品牌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一)构建一批川菜文化旅游景区

1.划分特色川菜文化功能分区。目前,除了中国川菜文化体验园,以聚集形式展示体验川菜文化的景区还不多。成都可以从主城区及区县特点进行功能分区。如成都市五城区重点发展成为川菜特色街巷体验区;郫县是川菜的发源地,郫县豆瓣被誉为川菜之魂,可以借此打造川菜之魂溯源区;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成都平原,使其成为天府之国,成就了川菜的品质,可以打造成川菜文化之源追忆区;彭州、崇州、大邑、邛崃等依据传统菜肴和特色小吃可以打造传统川菜品味区;蒲江、新津、双流依据川菜现展可打造川菜美食创新区,主推与时俱进的川菜文化。形成功能区后,成都市各区在川菜文化的体现上可以实现差异化主题发展,相互补充,形成成都川菜美食文化大旅游区。

2.建设特色川菜文化旅游景区。成都市除了郫县川菜文化体验景区外基本无川菜主题性景区,可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市川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的发展目标,把川菜文化及川菜产业作为特色旅游资源,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三产互动,打造一批川菜主题体验景区,如:川菜文化特色街巷、川菜美食节(会)、川菜主题园区、川菜原料基地、川菜企业等旅游景区,融合城市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制造产业等推陈出新。同时,川菜文化的传承传播及旅游开发,需要依靠现代大数据的助推,引入新媒介。采用科技手段创新川菜旅游产品。如可设置开发:川菜营养检测,科学美食川菜食谱,川菜智能体验馆、川菜科普、虚拟川菜等旅游项目。川菜文化在保持传统工艺手段上,应尽可能地借助科技及信息手段,助推其与旅游的结合及创新。

3.与其他景区深度融合。根据各知名景点文化特色,将川菜与景区特色相结合,注入川菜文化旅游资源,凭借景区的客源优势来扩大川菜在游客中的宣传;而且可以通过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方面、多哟蔚男枨螅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例如,满足旅游者保健养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生目的,开发川菜养生美食,可与宗教旅游景区及度假景区相结合;结合成都历史文化开展三国川菜美食体验;结合古镇历史开展特色古镇川菜旅游等。

(二)建设川菜文化特色村镇

以新型城镇化及旅游城镇建设为契机,与旅游特色城镇相结合,形成特色川菜文化美食城镇,作为游客追逐川菜文化的支撑点。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特色城镇及本身具有川菜文化的旅游村镇,将川菜文化延伸至全产业链,将成都市各区县具有川菜历史底蕴的村落打造成为川菜特色美食村镇,把原材料基地、加工地、美食体验地结合起来设计川菜文化旅游地图,形成特色川菜村镇体系。最终形成川菜与人文村镇的良好互动,丰富川菜文化载体,创新旅游项目。

(三)推出川菜美食旅游线路

在旅游通道建设上,依据旅游交通,形成特色川菜文化旅游通道及旅游线路。在通往主要川菜旅游景区及村镇的交通道路上,设置川菜文化的引导标识及文化氛围。推出“追溯川菜之源,体验川菜美味”的整体核心线路,并推出不同主题的川菜文化主题线路:(1)可以推出特色街店游。锦里,宽窄巷子探寻川菜成都特色小吃。到著名川菜馆品尝正宗川菜感受正宗川菜的做法和故事由来(如到陈麻婆豆腐总店、夫妻肺片总店、韩包子、龙抄手和钟水饺等店内品尝参观);(2)可以推出旅游目的地结合景区又看线路。如寻访川菜之源,和川菜之魂,前往都江堰景区参观著名水利工程,了解程度平原怎么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到青城山品尝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川菜。最后到郫县参观川菜博物馆,看被誉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是怎么样做出来的。(3)推出川菜研学旅游。依托四川旅游学院休闲美食文化园及亚洲最大的烹饪厨房,在此学习川菜的制作,品味美食,形成独特的游学旅游线路。(4)推出特色川菜农家游。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游客们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到成都周边如龙泉驿桃花沟,在农家乐里一边品尝特色川菜一边赏花娱乐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