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极大、处理难度大
农村生活垃圾的构成受农民生活水平、能源结构以及季节变化的影响。相关调查显示,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生活垃圾量为0.8kg,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t。如果不经分类直接采取填埋或者焚烧处理的话,所需的配套设施和收集、运输及处理成本都难以满足。据调查统计,经合理分类后,真正需要处理的垃圾不足产生量的百分之十。分类后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垃圾减量,大大降低了处理成本,也减少了焚烧垃圾造成的污染和填埋占用的土地,同时一大部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又可以重新作为原料循环利用。
2、农村自身具有强大的消化生活垃圾的优势。
农村具有人口相对稀少、空间大的优势,可通过堆肥、沼气工程和饲养畜禽等措施容纳、消化80%以的生活垃圾,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其余可以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集中、县处理的模式同城市垃圾一同处理。
二、农村生活垃圾如何分类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收集有序、有利处理,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合理、便捷分类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或规范措施。根据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把农村生活垃圾做如下分类:
1、可回收类:
废纸系列:报纸、书本纸、外包装用纸、办公用纸、等可生产纸浆的即可。
塑料系列:各种塑料袋、牙刷、杯子、饮料瓶、矿泉水瓶、洗发水瓶、牙膏袋、一次性塑料餐盒等。
金属系列:铁皮、罐头盒、易拉罐等。
玻璃系列:酒瓶、农药瓶、玻璃瓶和玻璃片、镜子、罐头瓶、啤酒瓶、墨水瓶等各种玻璃。
纤维系列:各种纤维袋、纸罐带子、包装袋。
橡胶系列:皮鞋、胶鞋、棉鞋底等橡胶鞋及单车、摩托车、汽车胎等。
2、可堆肥类
堆沤类:包括蔬菜兜叶、煤灰、瓜果皮、扫地灰。
焚烧类:小件无回收价值的纸张、干果壳、烟头、烟盒、一次性筷子及其他木制品。焚烧后的灰烬将进入堆沤池。
喂食类:剩饭剩菜、食品残渣、动物内脏。
入池类:发臭的鸡、鸭、鱼等动物内脏、动物尸体(较大的动物尸体可切断塞入沼气池入料口)。
3、有害垃圾类
废电子产品、废电池、废油漆、废灯管灯泡、废化学品及过期药品等。
4、其他垃圾
无回收价值系列:打碎的瓷器等。
衣料系列:废弃衣服、毛巾、书包、布鞋等。
三、如何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序进行
1、加强对居民的宣传培训
由政府部门牵头,编印垃圾分类处理专题宣传资料、宣传画,在农村和中小学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利用道路标语、大型户外广告,电视公益广告等在乡村广泛宣传。同时,在各乡镇通过召开乡镇干部会,村三职干部、党员会、社员大会等各种会议,对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做广泛宣传发动,让群众认识垃圾分类的好处。知道如何科学分类。
2、加强设施保障
将印有垃圾分类标识的垃圾箱配备到户,建立垃圾分类投放池,配备垃圾清运车及时清运走不能回收或堆肥的垃圾。保障农村环境清新、整洁。
3、人员保障
竞聘垃圾分类、保洁、清运人员,指定干部分管监督,全力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
4、政策及资金保障
篇2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防治;对策;安吉县
基金项目: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5C110001);2015年度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工程项目(第二层次)、宁波大学SRIP项目(2015年)的资助
当前,我国城乡生活垃圾成分复杂、来源多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重。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14年统计数据,我国人均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40公斤,全国城市垃圾的年产量达1.5亿吨,全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超过70亿吨。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活垃圾,我国目前大多仍采用 “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方式,这不仅使得垃圾中可利用部分白白浪费,垃圾处理耗费更多能源与人力,而且会对大气、土壤、水源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对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金书秦认为,虽然和城市垃圾进行对比,农村垃圾的形态相对简单,减量化更容易,同时在小范围内循环利用的可能性也越大,就地资源化更易实现,比如秸秆还田等;但因为农村村民对垃圾处理的认知相对短浅,一些硬件设备设施没有配套齐全以及资金短缺造成的人力、物力、管理的缺失致使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相关事务,更无法找到具体的人去监督、追责。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如果不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且有效回收利用,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为此,笔者拟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初步实践情况,进行较深入调查分析,以期准确把握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危害及其分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促进生活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
1. 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与危害
总的来看,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复杂、来源多样。十几年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为主,大部分厨余垃圾也可以作为家畜的饲料。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变得更为复杂,塑料、玻璃、金属、纸类、布类等生活垃圾比例上升,导致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变得更困难。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有机成分含量高,若不及时、合理处理,将会侵占大量土地和污染附近水体与环境,对农村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大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或露天堆放,也会造成疾病的传播率增高,同时严重污染了水资源、土壤、空气和居民生活环境。
1.1 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污染与破坏
1.2 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与危害
1.3 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1.4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常见问题
2.1 处理设施沦为摆设,投入大收效微
以笔者调查的浙江省安吉县为例,当地在2014年7月就实施了垃圾分类,并尝试通过垃圾袋编码追责机制以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民众的配合与村政府的深入宣传,这些机制最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据调查小组的研究,不仅安吉县如此,垃圾处理机制在全国各乡村推行中都遭遇了此种问题。缺乏监管与配合不H会导致垃圾处理的无疾而终与财政的巨大浪费,更会成为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一道“过不去的坎儿”。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2014年间,贵州累计在640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各类资金4.4亿元,但受益人口仅占全省农村人口的5.7%,垃圾和污水处置率极低。同时,垃圾处理设施的利用也十分低下,即使在村民集中居住的地方,造价近100万元一个的污水处理厂只能使不到500人受益,成本巨大却收益甚微。
2.2 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观念与知识缺乏
长期采用传统的“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村民的垃圾分类知识极度缺乏。大部分村民错误地认为废品等同于可回收垃圾。许多村庄投资设立了专门的垃圾收集点,但大多数的收集点没有专门分类垃圾箱,只是一个大垃圾池或大垃圾桶。公共道路上设有分类垃圾桶,但缺少专门的分类指导,村民不知道如何分类,甚至大部分环卫工人也不清楚分类标准,处理时完全混合。这些情况都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当人们有了全面的垃圾分类知识,他们在进行垃圾处理时才能有效运用。
尽管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已处于我国环境保护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垃圾处理机制在村民中推行仍有难度,难以得到持久有效的实施。“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对我国现阶段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如何矫正村民观念,让大家积极参与环保,主动履行责任与义务成为建设新农村与美丽中国的关键问题。安吉县通过近一年的探索,根据7个试点村的自身实际,在厨余垃圾处理上形成了四种模式。成功的试点调动起各个村镇的积极性,随后就有50多个村申报参与垃圾分类。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在农村垃圾处理的道路上,还应不断加强创新探索,因地制宜,发掘一条长期有效的垃圾处理道路。
2.3 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处理机制待创新
垃圾分类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村民有较全面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并且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更需要有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出台并对村民的行为进行合理地约束。如果将合理的垃圾分类投放制度写进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里,将会使垃圾投放制度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个人分类投放的意识也会增强。198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我国有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此后,我国陆续颁布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但是这些规定都没能对垃圾分类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指导,形成法律上的监管,更多在于约束地方市政与相关部门.。
3.安吉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践调查
作为“美丽乡村”的发祥地,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引领着全国,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一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随着安吉改革开放的推进,也有一些问题频繁地暴露,比如由于持续关注生态问题导致GDP下降,出于提升GDP考虑而引进的一些工业项目再次导致了水源环境的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如何在落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贯彻污染防治,并提升地方经济水平,不仅考验着群众,也考验着相关政府部门。
3.1 分类处理的提出与实施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全县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其区位条件优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的西北节点,属于两大经济圈交汇的紧密型城市,是L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的县市之一。作为生态大县,垃圾集中处理办法曾经一度让安吉人引以为傲。但随着每年垃圾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能源过多的浪费,集中处理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安吉人民开始寻求新思路,同时垃圾分类这一国内较为新颖的方式逐渐走进安吉人的视野。
2013年安吉县有7个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在体制机制,分类的方法和管理方法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按照计划,之后安吉县将对187个行政村(社区)垃圾分类处置统一规划,分三年铺开,并实行百分制考核。2016年安吉县将有50个村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从实施情况看,到今年年底,全县C类乡镇垃圾分类将实现全覆盖, A类、D类乡镇部分覆盖。
3.2 初步实践调查与分析
此次调查采用了以实地调查走访为主,文献报告查阅为辅的方式。对于安吉县往年的环境保护情况和垃圾产生、分类等信息,通过访问相关的网站与翻阅相应的文献获取。2016年4月,两名小组成员就安吉县报福镇进行了主要街道的走访和生态办的调查。两人随机调查了20户居民,询问其垃圾桶被分配和使用情况;将报福镇主要村庄以及彭湖村各个街道的垃圾桶类型、垃圾桶外标、内部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拍照留存信息;在政府工作日上报福镇生态办和负责人了解当地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情况以及生态办提出的相应政策措施。另两名成员来到安吉县鄣吴镇来调查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系统。通过与村民交谈、政府部门、考察当地环境来综合得出结论。
调查结果,以安吉县报福镇为例,该村目前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改善垃圾分类与处理:一是试行垃圾分类“实名制”,即每家都需认领印有自家编码的垃圾袋,如若出现垃圾丢放不合理的现象,则需本人负责到底。二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在县内每个村都会设有宣传垃圾分类的标牌,图文结合更好地帮助村民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且,将垃圾桶的颜色区分开来,使之有较大差异,能让人轻而易举地观察到这是放置哪种垃圾的垃圾桶。三是设立奖惩机制。在宣传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报福镇通过全村家庭户评星定级和优秀家庭户推荐表彰来引导广大家庭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风尚,进一步完善美丽家庭示范村落建设,助推精品示范村建设。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诸多问题,比如:实名制成本投入大。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报福镇景溪村委会依据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定制了三款不同颜色可降解的垃圾袋。首批给每户发放了90只垃圾袋,每只成本0.38元,总共花了1万多元,估计一年要花5万多元;长期坚持性不强,许多村民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便不再使用该类垃圾分类法,因为垃圾分类太过繁琐,并且市面上仍有其他垃圾袋流通;缺乏一套完善并强制的垃圾袋使用和奖惩制度,制度的约束力不够大;人口迁入或迁出导致“垃圾袋户户有”未能圆满实现。
在安吉县鄣吴镇,农村垃圾分类实施收集转运系统,即“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2014年3月,鄣吴镇开始在下辖的6个行政村推广垃圾分类,采用“户分、村收、镇集中处理”的模式。鄣吴镇配有专职保洁员,每天清晨,挨家挨户地去收垃圾,然后运至村口的放置点。之后由镇里的垃圾清运收集员负责将各村收集好的垃圾,统一运至镇上的资源循环利用中心进行处理。
4.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对策建议
4.1创新处理机制,因地制宜实施
4.2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4.3多方宣传引导,加强示范推广
4.4落实以奖代补,增进以补促投
结束语
在G20峰会主旨演讲中强调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本文首先归纳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及其危害问题,认为大量垃圾的堆积将严重破坏与污染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破坏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但当前我国农村垃圾治理中法律体制不完善、垃圾分类意识淡薄、普遍缺少资金投入等,都要求我们对于垃圾分类处理问题做出进一步调整。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关键。放眼未来,脚踏实地,做好规划,做出成果,做到长效,才能长久化解垃圾围村的尴尬,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实现真正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付建丽,李炳俊.优化垃圾处理技术加强环卫循环经济发[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4):37-29.
[2]孙洁.向农村垃圾宣战让村庄重归乐山乐水[J].中国农村科技,2016,02:28-31.
[3]北极星.垃圾围村“死局”难解[OL].环保节能网,2016.8.11.
篇3
为全面落实《省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文件要求,进一步改善全乡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的环保和垃圾处理意识,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山清水秀地干净”目标,根据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转发县关于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
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政府支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讲求实用”的原则,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构建农村环卫队伍,建立和完善“户分类定点投放、村收集转运、乡集中处理”的乡、村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成农村存量垃圾集中治理。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乡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并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乡村环卫一体化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为干部群众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推进体制,实行乡、村、组三级联动,分级负责,协同推进。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垃圾处理工作。
2.科学治理,合理利用。注重对乡、村、组垃圾的清扫、清运、处理等治理措施,保持农村的良好环境卫生,重视垃圾分类,按照资源化利用的原则,对可回田复土、堆肥利用、能源转换的垃圾尽可能回收利用。
3.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既着眼当前,又兼顾长远,科学规划布局垃圾处理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能力,因地制宜,选择经济适用、安全无害的处理方式和技术;建立和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提高垃圾处理率。
二、主要任务
按照省、市、县提出的“今年全面铺开、三年提前验收”总体要求,明确年度工作任务。
(一)工作任务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1)以村为单位,在全乡所有村组开展存量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2)在各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道路沿线、水塘边和村庄可视范围内基本没有垃圾,村庄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1)乡启动集镇污水处理建设规划。(2)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点全面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积极探索节约有效的技术和途径,因地制宜选择简便易行、生态环保的农村污水处理工艺,严禁生活污水直排直放。(3)水库水质治理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全面取缔或补签水库承包合同,全面实行“人放天养”,坚决打击畜禽养殖污水直排、施肥养鱼等行为,确保水库水质全部达到III类以上。
(二)工作任务
在全乡村组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常态,实现“六个有”和“六个基本没有”。“六个有”即:有机构队伍,有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及网络,有生态高效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有稳定来源的工作经费,有保洁、管护机制,有考核评比具体措施;“六个基本没有”即:集镇内外基本没有垃圾,村庄内基本没有垃圾和村庄周边基本没有成堆垃圾,水面基本没有漂浮的垃圾,岸边基本没有乱倒的垃圾,公路、通道沿线可视范围内基本没有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没有乱排乱流。
(三)工作任务
在全乡所有区域形成科学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长效机制,使垃圾污水治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运作模式
结合__乡具体实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对农村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置,严格末端控制,严禁垃圾进入江河、水库等水体,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一)垃圾处理模式
1.乡镇处理模式。乡政府兴建1座(或多座)垃圾填埋场,集镇附近的村负责在辖区各个组内设立垃圾收集点,采取“户保洁、村收集、乡处理”的方式,其中:“户保洁”即各村民小组由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并将垃圾初步分类后投放到指定地点,小组聘请保洁员(一般一个村民小组聘请一人)负责将定点投放的垃圾收集拖运到本组的一个固定场所,同时负责本组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村收集”即由各村聘请的环卫专干负责村庄道路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工作,并将各村民小组固定堆放点的垃圾收集清运到本乡的垃圾填埋场。
2.村组处理模式。偏远(离集镇远)的村庄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利用自然沟壑或废弃坑塘、砖场深坑等地形建设小型垃圾填埋场(没有的就在山场上选址新建),通过“户保洁、村收集处理”方式,进行填埋或焚烧,解决近期山村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问题,零星散落农户以户为单位处理为最佳方式。同时,垃圾填埋或焚烧前,也要从源头上进行分类减量化处理。
(二)污水处理模式
各村应根据农村具体现状、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
1.分散处理模式。可在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推开。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
2.集中处理模式。可在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推开。将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处理设施处理村庄全部污水。污水处理采用自然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工艺形式。
四、实施内容
(一)宣传动员,教育引导。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改善农村环境、转变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新生活”宣传活动,开好乡、村农村清洁工程动员大会,组织开好各村民小组清洁工程动员大会。采用广播和图展、标语、横幅等形式,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意识,教育宣传农民将生活垃圾简单分类,养成定点投放的良好卫生习惯,积极参与农村垃圾集中治理工作。
(二)迅速启动,集中清除。
从8月底开始,利用2个月时间,在全乡组织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的农村陈年存量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存放多年、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的存量垃圾,可对上层垃圾进行清理后覆土绿化。道路两侧、排水沟渠、饮用水源地等区域的存量垃圾,要进行彻底清理,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清理后的区域及时硬化、绿化,及时配套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巩固工作成果。
(三)完善机构,定岗定人。
按照“管干分离,养事不养人”的原则,乡政府安排专人负责乡域内生活垃圾治理的指导、督查、服务和具体操作;各行政村按人口3左右的标准配备保洁人员,优先从低收入农户和低保户中聘用责任心强、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每个村至少配备1名环卫专干、每个自然村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组建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
(四)摸查情况,合理布局。
各村需摸清本村各自然村基本情况,包括户数、人口数、日产生活垃圾量等情况,做好自然村的垃圾收集点选点工作,利用现有的处理垃圾手段,对收集点的垃圾及时进行填埋或焚烧。对本村各自然村和路网的布局做好梳理,规划一条合理的垃圾清运路网,为实施垃圾长期处理工作打好基础。
(五)配置设施,尝试运行。
乡政府建设好垃圾中转站、建筑垃圾消纳场所。逐步淘汰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等非密闭性垃圾收集设施,集镇和村庄可按10-15户配备1个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从垃圾中转站到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当使用密闭式专用车辆运输,从村庄到垃圾中转站可使用密闭式简易车辆运输。环卫保洁员按标准配置“一车、一铲、一钳、一帚”和保洁服。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统分结合、分工负责”的推进机制,乡成立由党委副书记、乡长__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__、常务副乡长__、综治办专职副主任__任副组长,中、小学、卫生院负责人、乡干部、各村村主任为成员的__乡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__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日常工作。各村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根据村民小组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工作人员,村支书和村主任要亲自抓,具体划片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在乡驻村干部指导下制定村规民约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细则,层层落实,长抓不懈。
(二)明确分工。
(1)乡政府职责:负责保洁队伍、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建立实施保洁和垃圾收运管理制度。(2)村组和理事会职责:制定实施环卫保洁的村规民约,管理环卫设施,按“一事一议”要求做好生活垃圾处理费收取工作,做好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工作。(3)环卫专干职责:负责村主干道的清扫,村主要活动场所的保洁工作,村组范围内固定投放点的垃圾清运到垃圾中转站或填埋场;协助村干部负责自然村保洁员选聘、监督。(4)保洁员职责:负责自然村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打扫清运和农户投放点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处理工作。(5)农户职责:主动做好门前“三包”、垃圾源头分类和定点定时投放工作。
(三)落实经费保障。
按照“村民自治、乡村资助”原则,乡政府承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费用。村、组承担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保洁及环卫专干、保洁员工资等日常运行保障费用。各村民小组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在乡政府的指导下确定收费标准,主要用于村庄保洁费用,包括垃圾分类减量、收集、清运至本组垃圾固定存放点的费用。
(四)深化宣传教育。
乡、村和村民小组要利用宣传单、图展、标语、会议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常识。及时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和工作要求,大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先进典型。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开展观摩培训,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督查考核
(一)建立督查机制。
乡政府将分工作组定期调度、督查、抽查、通报有关情况,制定督查考评方案,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与集中督查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对各村清洁卫生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进行考核,重点督查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保洁人员队伍建设、卫生费收缴、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群众满意度、垃圾收运、人员配备和经费收支等情况。同时,要将考核结果进行排序,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对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费收缴不到位、工作迟缓、进展不力的村进行批评并在年终考核时扣除相应分值;对建设工作不力给全乡治理工作带来被动和负面影响的,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乡政府将对各村进行评比表彰,各行政村要在农户中开展“卫生户”、“文明户”、“清洁户”等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农户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
篇4
一、垃圾分类投放情况
垃圾的收集主要对农民家中的垃圾收集至垃圾箱中的过程,宜进行分类收集。文成街道主要实行两分类,即:干、湿垃圾分类。因此,应综合考虑农村生活垃圾组成、农民生活习惯、垃圾的处理设施及处理方式等情况,然后确定垃圾分类标准。另外,文成街道在山边、姜家设立垃圾银行兑换点,将村民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实物兑换,可兑换成等量的生活用品,极大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有效做到垃圾分类收集
二、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一)加强管理。街道办组织起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确立各部门责任,有专门检查的巡查员,做到查时有记录,查后有照片,整改有追踪,跟踪核实整改结果,确保巡查工作的连续性、实效性。
(二)加强推进。一是确保保洁员在收集垃圾时,做到密闭收集,分类收集,防止二次污染环境,收集后及时清理作业现场,清洁收集容器和分类垃圾桶。二是增配设施:在文成街道主要干道上增加分类垃圾箱和果壳箱,生活垃圾池也增加几个;三是分类运输,清洁垃圾池,要求玉诚公司及时清运垃圾和清洁主要干道。
(三)广泛宣传。在街道、村居公益广告、宣传栏进行了刷写标语和悬挂横幅进行宣传,在街道、村居微信工作群和村居文化安全交通宣传微信群等自媒体进行了宣传,街道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居干部深入各个村庄和里弄小巷,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工作要求,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垃圾分类思想观念,构成了文成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强大的宣传攻势。
篇5
关键字:农村垃圾分类 垃圾焚烧 环境优化焚烧技术的依据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已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想把农村垃圾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必须进行源头分类。在我国,农村垃圾从根本上并未得到过真正的处理过。一般而言,村民在产生生活垃圾后,对所有垃圾的处理方式大部分采用堆至居住地附近的废场地进行堆积,不管是可分解的还是不可分解的生活垃圾,其最终都只能靠时间的自然分解来自然处理。没有一丝人为力量的参与与处理。这样,农村垃圾处理就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境地。一方面造成农村容貌的不整洁与环境的非健康,对新农村建设造成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垃圾的任意丢弃会造成很多可回收利用资源的丢失,这样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因此,不能进行源头分类的垃圾永远是垃圾。所谓的“源头处理”在新时代下,是指以每家每户为单位,从垃圾产生的源头进行分类与处理。那么为使垃圾得到最大效益的开发利用,首先必须将农村全部垃圾进行分类。从农村垃圾的类型来看,农村垃圾可以分成五类:厨余垃圾,可用来生产沼气或有机肥。主要包括厨余垃圾以及不需要农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分类的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树叶等。灰土垃圾,可用来生产砌块砖,还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的辅料以及生产农家肥、填坑造地等。主要包括炉灰、扫地(院)土、拆房(墙)土等。可再生垃圾,可卖给专门的加工厂作为原材料重新利用。主要包括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纸类、废旧织物、废旧像胶、废旧玻璃等。生物质垃圾,可作为农民生物质燃料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类坚果皮屑、废旧木屑、不能成为材料的树枝、树杈等。有害垃圾,这一类垃圾则由镇里集中送到有分解、处理资质和能力的单位,或由镇里集中密闭封存。主要包括各种废旧灯管、灯泡、电池、农药瓶、油漆桶以及卫生网点的医疗垃圾等。
因此,为便于垃圾的回收,政府应该免费为全体农(居)户配备3个垃圾桶,一个为铁质桶,用于装煤灰等灰土垃圾。两个钢化塑料桶,其中一个装厨余垃圾(湿垃圾),一个装可再生垃圾(干垃圾),如塑料袋等。3个编织袋。一个装有害垃圾,如废旧电池、灯管等;一个装生物质垃圾,如榛子、核桃皮等;一个装可再生垃圾,与可再生垃圾桶配套使用。
我所讲的垃圾分类焚烧技术并非是指把这些经过分类的垃圾全部进行焚烧。因为,很多垃圾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并产生一些对人类身体造成影响的化学物质。比如厨余垃圾,在高温环境下,会产生恶臭和致癌物质二恶英。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焚烧处理,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垃圾分类焚烧”实际上是指对分类过的可进行焚烧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垃圾如秸秆、柴草、谷壳等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这些物质即使经高温热解,投送燃烧后产生的可燃气体,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也具有诸多优点。下面,我将对农村垃圾分类焚烧的优势进行一下论述。
1、能源转换率高,能耗低,成本低,这种资金的低成本特征对经济程度并不高的农村尤其适合,也符合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国情。
2、燃烧时间长,火力大而稳定,采用此技术的有机废弃物净化炉使用起来操作也非常方便,并且燃烧时所得到的热能也可以用于支持家庭日常炊事、取暖、淋浴同时也可用于家庭发电。
3、这类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气体清洁无污染,这样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便很大程度的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又节约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这样,也达到了新农村建设“开源节流”的目标。
尽管笔者在文章中支持该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与使用。我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国情下,落实这一垃圾分类焚烧处理方法仍然是有困难的。一方面,在垃圾分类这一环节上,相比村民粗放式的堆弃垃圾而言,垃圾分类会相对耗时耗力。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较低,他们无法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进行垃圾分类的落实,这就必须从实实在在的利益上对村民进行诱导与刺激。也就是说,实行“奖励制度”。对那些坚持落实垃圾分类的村民,政府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便会形成一个全民竞争进行垃圾分类的良性循环。对农村垃圾的科学处理,从长远上看,绝对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因此,政府必须在该技术的落实上加大投资。另一方面,垃圾焚烧的场地必须进过科学的选择然后集中建立一个焚烧场地,这样,会保证焚烧垃圾资源的集中使用,不会造成焚烧资源的短缺和焚烧发电的突然断截。当然,困难的存在并不代表这一技术的不可实现。下面,笔者将对“垃圾分类焚烧处理”技术的事实依据和前景进行一下论述。
日本的垃圾分类焚烧处理技术的成功就能证明这一技术的可行性。在日本,每户居民都用不同颜色的袋子把垃圾包装好,以此来对垃圾进行初步的分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把垃圾扔到垃圾回收点去。日本国民在扔垃圾时不仅要在分类上小心翼翼,同时还有不少为他人考虑的注意事项――例如首先要注意安全:带刺或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放到垃圾袋里;用过的带有压力的喷雾罐等,一定要扎一个孔,以防止出现爆炸事件等等。在许多社区,每周会指定一个住户值班。每天清早,居民们将分类好的生活垃圾放在指定地点,清洁车取走后,如果地面上有少量泄漏,值班的住户就立即打扫干净。轮流打扫也减少社区的公共支出。为了遏制一些居民的“偷懒”行为,横滨从2005 年5 月起横滨把垃圾的分类从5 种增到10 种,为了帮助市民遵守新规定,市政府向市民发放27 页的关于如何给垃圾分类的手册,重点部分中的详细说明达518 条。日本政府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将垃圾袋改为白色透明。但对于注重隐私的日本人,透明的生活垃圾装很不雅观,且黑色垃圾袋也已使用一段时间。日本政府坚持推广浅色透明垃圾袋,进行大量的宣传,反复说明透明垃圾袋的意义和好处,安排了一段过渡时期,使剩余的黑色垃圾袋不被浪费。事实证明,透明垃圾袋达到了作用。日本在垃圾分类的处理上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遥遥领先的。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居民本身也应该严格遵守规定和相关政策。尽管我国农村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对垃圾处理的意识并不高,同时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政府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度也不够,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在相关方面的技术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自1985年深圳建设了第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以来,“十五”期间,国家已经在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大城市建设垃圾焚烧厂20多座,而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拟建和在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还将有近六十多座。并且据统计,我国拥有成熟垃圾焚烧技术的单位囊括了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温州伟明集团等十几家单位,并且大多数项目都是从日、法、德、比利时等国引进的。这便说明我国垃圾分类焚烧处理技术是有基础的并且在不断进步中发展。因此,在农村中推行垃圾分类焚烧处理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李颖, 许少华. 《适合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 [ J ] .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3) :
2、杨天周. 《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的实践与探讨》[ J] . 污染防治技术, 2007,
篇6
和兴会议结束后,我镇立即召开分类处理池建设专题会议,要求各村在抓好原整治措施的同时按照减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投、组集、村收、镇运、市处理”机制建设。一是以建设广青公路贯穿村、“五十百千”示范村以及环境优美示范村的垃圾分类处理池、户投垃圾池、垃圾清运设施配备为重点,以点促面为健全我镇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基础设施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尽快做到分类垃圾池在全镇各村每个社全覆盖为重点,户投垃圾池在全镇所有自然院落全覆盖;三是逐步实现以村镇垃圾清运和卫生保洁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我镇农村和集镇垃圾收集处理组织、制度体系。四是以广泛开展农村和集镇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为重点,全面提高村民居民自我保洁和公共环境保洁意识。
全镇各村统一组织施工,资金由各社、各村筹集。垃圾处理池验收合格后,由镇财政以奖代补的形式给各村建一个垃圾分类处理池补助1000元,一个户投垃圾池补助100元。
为使村民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投放方法,要求各村为村民统一印制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投放手册,主要包括避免和减少垃圾产生的措施、垃圾分类方法、垃圾分类投放的时间地点、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方式、村规民约等信息。通过将宣传手册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宣传参与垃圾分类改善农
村环境的重要意义,培养村民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做到“勤俭节约、物尽其用”,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生活垃圾产生。
篇7
[关键词] 生态 农业 农村 污染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61-02
一、西盟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西盟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西盟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严峻,面临着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稀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等多种挑战。
面对粮食增产的压力,农民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化肥的使用增加了粮食的产量,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农作物的损失,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从而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降落到陆地土壤上的农药随着降水和灌溉水流入地表水域,或随下渗水进入含水层,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畜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畜禽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但西盟畜禽粪便未完全资源化利用,统计数据显示,利用率不足50%。粪便随着雨水冲刷通过沟、渠和地下水渗透进入河流,另外,少数养殖户将猪圈建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边,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出,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
大量使用农用薄膜,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工业化用品进入农村,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增多,农民居住分散,生活垃圾,如饮料瓶,塑料袋,农药瓶等随处乱扔,缺乏统一的处理收集地点,导致田间地头到处是生活垃圾。农民直接在田间地头焚烧桔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或者弃在田边、沟边或道路两侧,而不懂得充分利用,使秸秆还田。这些问题都在给西盟的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给西盟生态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西盟县生态农业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1.农药的大量施用
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农村水环境受到了较大影响。有资料显示,农药用量水平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密切相关。经统计,西盟县年农药施用量约181余吨,高达1kg/亩,是发达国家的2-3倍,农药的施用减少了农作物产量的损失,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据统计,喷施的农药是粉剂时,仅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是液体时,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降落在地面,5%-30%的药剂漂游于空中。空气中的农药又可通过降水返回陆地,降落到陆地土壤上的农药随着降水和灌溉水流入地表水域,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2.化肥的大量施用
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土壤的良好结构被破坏,造成地下水污染。主要是在施用氮肥和磷肥、钾肥上,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经统计,西盟县年施用的化肥总量约2094余吨,同时,化肥利用率偏低,平均仅为30%-35%,大量乱用、滥用化肥使土壤、水体受到广泛污染,农民在施用化肥的过程当中往往以追求产量为主,20%-30%的耕地存在氮素过量的现象,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同时化肥过量形成恶性循环,破坏土壤的化学成分,影响土壤肥力的持续保持,造成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而忽视了给农业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
3.畜禽粪便未完全资源化利用
随着农村禽畜养殖业的发展,一些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各养殖场和养殖户对粪便资源利用率不足50%,剩余部分粪便随着雨水冲刷通过沟、渠和地下水渗透进入河流,少数养殖户将猪圈建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边,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出,也造成了水体的污染。
4.农用薄膜使用量增加
由于农用地膜的使用,有效的控制了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减少了水分和营养物的流失,促进了农作物的高产和稳产,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但与此同时,地膜的一次性使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残膜留在土壤里。塑料地膜在自然界中很难降解。这些地膜碎片可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层,使土壤中的水、肥等流动受阻,造成土壤结构板结,严重危害生态环境,造成白色污染。经统计,西盟县年农膜使用量约63余吨,实际回收率为0,大部分薄膜散落田间地头,还有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5.桔杆焚烧现象突出
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即农村电能和机械化耕种的发展,致使农作物桔杆大部分弃之不用,经统计,西盟县桔杆利用率不足40%,大部分桔杆都是一烧了之,或抛弃于田边、沟边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有机肥资源和能源,焚烧即污染了大气,又污染了水体,给病虫滋生危害提供场所。另外,桔杆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空气也会造成污染。
6.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增多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随之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垃圾也逐年增多。目前,西盟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缺乏污水处理系统,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进入水体和土壤,其中经土壤渗出进入水环境的污水约为10%,加重对环境的污染。村民生活产生的固体垃圾未进行集中处理,不仅易堵塞河流,又严重污染水体,威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
三、西盟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即通过普及科学知识,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对农药使用者加强教育和培训,做到安全、合理用药,全面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全面启动生态农业建设,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有机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充分重视防护林、水源林的建设,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有:
1.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
测土配方施肥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其施肥原则是:生长期较长的作物,土壤稳肥性较差时,应采用施足基肥(底肥)和分期追肥相结合的方法,而追肥的时期和次数应根据作物生育期要求和土壤供肥特点而定。对生育期短的作物,则应采用重施基肥(底肥)并辅以早期追肥的方法,施肥方式须在摸清作物营养特性及当地土壤、气候和栽培技术等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施肥方式。
1.2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控。
绿色防控,是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其内涵就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病虫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
1.2.1农业
防治技术。在栽培过程中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加强种子消毒,实施集中育苗,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倒茬、清洁园田以压低病原菌及虫口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在大棚蔬菜上可实施高温闷棚来降低病原基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棚内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使用优良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1.2.2性诱剂防治技术。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引诱雄蛾至诱捕器,杀死雄蛾,达到防治虫害效果,主要是针对叶菜类小菜蛾的发生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好。
1.2.3捕虫板诱杀技术。利用特殊胶质制成的黄(蓝)色胶粘害虫诱捕板诱杀烟粉虱、蚜虫、斑潜蝇、蓟马等害虫。在虫害发生早期、虫量发生少时使用效果好,目前,我县已在蔬菜、菜叶等作物上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1.2.4杀虫灯诱杀技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趋色等特性诱杀害虫,主要诱杀小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金龟子等9种害虫。在害虫发生的高峰期,一晚单灯诱杀害虫达0.5公斤,杀虫效果明显,现我县已引进杀虫灯7盏,主要安装在蔬菜基地。
1.2.5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应用微生物源新农药、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化学农药,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害。如用Bt乳剂、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应用天然除虫菊素防治菜蚜、小菜蛾等蔬菜害虫。
1.2.6科学用药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农药的轮换、交替使用、混合使用和安全使用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农药规范使用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2.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推进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加大改圈、改厕的力度。通过沼气发酵。对建在河流、池塘边的猪圈等要坚决制止粪便直接排入水源。
3.大力推广可降解地膜
黑色生物可降解地膜既利用了地膜保湿功能、除草功能,同时地表温度比白色普通地膜覆盖降低2-3℃,避免了烧苗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保湿增温作用。经在玉米上实验,生物可降解膜在玉米成熟时降解率为70-80%,剩余部分在第二季作物种植过程中逐渐降解被土壤吸收利用。
4.大力推广秸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通过秸秆还田,可以补充土壤养肥,培肥地力,避免浪费和污染,实施免耕覆盖沃土技术、堆沤发酵或过腹还田等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促进农业稳产、高产、高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秸秆还田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三种方式。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过腹还田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等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采取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简单,方便、快捷。还田数量较多,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普遍。直接还田又分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直接铺盖于土壤表面进行还田。
5.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育秧盒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
6.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态持续发展
农村清洁工程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为目标,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加快改水、改厨、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转变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树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推广生态施肥和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及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三、结语
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要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开发利用农作物秸杆及生物可降解膜,保护农村水资源,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F1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了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节点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更加科学地统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生态文明,也就没有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付出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沉痛代价,这种问题在农村地区更加突出。中国是农村地区占绝大部分的国家,共有56万个行政村,9亿多农村人口,因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决定着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方式,构建遵循自然规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因此,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符合科学发展理念,也是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的是环境的惨痛代价,不仅污染了水、空气等资源,还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存安全,优良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迫切需求。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转变农村发展理念,致力解决水、空气、土壤、资源污染等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美丽新农村,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的环境需求。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民利益、建成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定,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运而生。十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凝聚了推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取得了重大成效,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方式愈加科学,农村发展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象。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列问题。
1.农用化学污染较为严重。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农药,而且普遍存在过量使用的现象。据统计,2012-2014年全国农药年均使用量31.1万吨,比2009-2011年增长9.2%。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造成大量土壤板结和酸化,导致作物容易生病,又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给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2.乡村企业发展不够科学。农村改革释放了庞大的劳动力,也催生了石灰、石头、矿业等一系列粗放式乡镇企业,这些企业促进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部分乡镇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缺乏正确导向,导致重污染的工业企业频频进驻,造成了水、空气等污染问题严重。同时,缺乏科学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理念,对种植业规模、养殖业布局等方面把握不够,导致环境压力较大,带来了系列问题。
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善。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村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与落后的垃圾治理体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农村居民对垃圾治理的思想认识有待于加强;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填满、处理等硬件技术条件较差。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因而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善,阻碍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1.强化宣传,加快转变思想观念。观念决定出路,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观念走在前列。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农村工作深度融合,贯穿于“三农”工作始终,充分依靠农民这个建设主体,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积极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宣传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力倡导生态环保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支持和配合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宣传的同时,也要强化教育。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镇村干部教育、培训、学习的重要内容,与岗前培训、日常学习、专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强化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在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工作同时,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融进去,增强农民对生活垃圾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认同感,切实培育理解支持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农民。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的生态环保教育,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融入乡村中小学课堂,向中小学生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促使广大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劲。
2.加强领导,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政府是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必须强化引导、全面统筹,深入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完善整体规划,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明确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建设方法等,确保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进行。坚持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切实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科学指导农村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尊重和利用农村地区特色资源,差异化布局农村企业发展;适度控制采石、采砂、采矿等资源密集型企业生产规模,支持企业改良技术、转型升级;合理布局鸡、鸭等家禽养殖企业,确保发展、生态“两不误”;同时把握招商引资导向,坚决摒弃重污染、高排放等企业落户农村。加大整治力度,对于污染农村环境的企业和个人,采取罚款、恢复原状等行政强制措施,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坚决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3.完善机制,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促进建设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国家应加快完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以《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蓝本,结合实际、细化举措,出台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具体法规或条例,增强建设工作的指导性。尤其要结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生态新问题,对农村环境污染转移、遏制农村生态化境恶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法律遵循。大力完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要根据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上级政策的原则性与本地实际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厘清政府、部门、企业、农民等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形成上下顺畅、井然有序的工作格局,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4.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益
要健全完善保障公众环境参与的法律基础。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参与权是公民环境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个人不得侵犯和阻挠,要细化公众环境参与的具体途径、程序和方式,规范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时效、责任、结果以及对信息公开的质疑、咨询、监督方法等,各地区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使得法律法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确保公众环境参与真正具体化、制度化、法律化。要建立覆盖全过程的项目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在项目立项阶段,相关部门和企业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EIA)大纲,及时将大纲评价内容及环境影响结论明确易懂地公布于众,鼓励公众就所关心问题以及对自身利益的损害程度提出看法。在施工阶段,要将有关流程、管线布设、环保措施及达标情况等透明化。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应如实反映项目建设是否达到既定的环保法规、标准要求。在项目运行阶段,评估部门要深入公众进行个别访谈、发放问卷、座谈等形式掌握实际情况,为公众关注环境保护、参与环境保护监督与管理提供充分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好收.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2015(01).
篇9
农工鹿城总支课题组(李炎伦执笔)
摘要:在谈话中多次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的这句话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今后农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温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也不可避免的走入了重经济、轻环境的误区,给农村生态环境施加了较大的压力。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农工鹿城总支课题组深入鹿城区藤桥镇进行调研,围绕制约生态文明体系构建多种因素来分析当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客观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理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及特点
藤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发达。作为“全国千强乡镇”,藤桥镇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优势,并具备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区内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双潮片区,以及2个省级生态乡村――临江片区和岙底片区,并于2011获得了省级生态镇称号。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成效及特点:
(一)组织管理构架健全
藤桥镇自确立生态文明创建目标后,迅速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藤桥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各司其职,认真组织生态建设规划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建立驻村干部挂钩环保责任制、生态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等上下联动机制,协调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调处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基本实现项目化操作,并有完善的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定期向区生态办上报信息动态。
(二)生态创建基础扎实
藤桥镇现已创建区级生态村39个,创建率达44.8%;创建市级生态村37个,创建率42.5%。去年,藤桥镇建设美丽乡村4个村(江池村、江心田村、金岙村、底山根村);美丽乡村精品线创建1条;市级历史文化村落申报1个,区级历史文化村上报10个,续建美丽乡村3个;美丽浙南水乡申报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及管网配套工程、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等五个方面正在不断进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提升,生态满意度调查中公众满意度较高。轻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已经建成投入运行,园区内所有企业和周边村落的综合污水均已经接入污水处理厂,老镇区的五个村主管网工程已经完工,总体纳管率已经达到预计规模的60%以上。
二、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
藤桥镇目前的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仅有少部分污水管竣工,雨污合流现象严重。且由于市政配套管网的滞后,导致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排到河流、水渠、池塘。污水处理方面,藤桥镇接驳镇区(除轻工产业园区一期),包括新藤社区、藤南社区、南雅社区和岙底社区、戍浦社区部分村等处的藤桥污水处理厂,目前仍处在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编制阶段,项目业主尚未明确,项目的规划、用地、环评等手续也还在办理中。此外,仍有8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还在在建过程当中。综合垃圾处置方面,村镇级小型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建设乏善可陈,横向对比浙江大多数村镇,都建有村级厌氧(好氧)垃圾处理终端,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即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在家门口进行消化。由于垃圾处理终端未及时跟进,依托现有的转运途径进行外运处置,致使不少环保意识较差的村民直接将垃圾丢弃到河道、农田,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藤桥镇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尤其是内源污染较为严重,化工厂、造纸厂以及零散在各个村落的小五金加工厂,再加上农民集聚区的生活污染,整体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藤桥镇内河水质较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等指标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K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体标准,基本上为劣V类水质。工业固废及居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置,企业非法偷倒、焚烧工业垃圾现象以及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和堆放现象普遍存在。
三、藤桥镇构建生态文明的建议与对策
(一)科学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一是科学谋划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成套工程,需要政府发力、市场给力、百姓合力,藤桥镇政府要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确保经费得到保障。用好用实各项农业项目扶持资金,积极争取市区两级财政、生态办、农办专项基金向藤桥镇倾斜。二是明确专人负责。大胆任用专业对口,经验丰富,并对基层农业发展有一定理解的人员来承担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做到农业建设与生态发展齐抓共管。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针对生态农业制定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在蓝图指导下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从措施保障来看,应从资金投入、绩效考核、统筹协调、生态补偿、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相关办法,为藤桥镇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导向。
二是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通过合理编制区域旅游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定位近郊旅游经济,充分发挥“山水及用地资源”的优势,带动藤桥镇旅游休闲及其配套产业的整体发展。打造现代都市后花园,合理开发龙娘山、西洲岛、藤岩雅山、龙行峡、仙人谷等景区生态资源,使这些“天然氧吧”发展成为都市休闲游步道;建立户外运动拓展基地,通过与温州市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合作推广,建立藤桥镇户外运动拓展基地,制订合理的户外休闲线路,挖掘藤桥镇龙娘山、白脚坳、岙底龙行峡至泽雅林岙、双潮西坑村至岙底等穿越线路优势吸引广大户外爱好者来藤桥组织活动;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藤桥镇的红色旅游参观点进行包装策划,打造藤桥镇“红色之旅”一日行精品线路,在向全社会推广这些基地的展示教育意义的同时,丰富本地旅游的多元发展。
(二)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深入实施《鹿城区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鹿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烟尘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控制等六大行动。严格实施黄标车限行,通过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村镇建设绿色工地有序推进。藤桥镇今后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标准件、制鞋等为基础的生态产业链,逐步转变高耗低效的传统工业模式,突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降低工业企业的能耗。
二是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狠抓区域内重点污染源整治,巩固沿河沿岸直排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搬迁和取缔成果。加快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建工程项应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接入、管网建设和终端设施建设,尤其不可忽视农户户厕的改造和雨污分离的截污管网建设,要实现农村的人粪尿、洗涤、洗浴和餐厨废水集中收集,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着力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一是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坚持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工艺和装备引进,同时积极做好与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的衔接,确保增产不增污,把对环境不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以此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克服新的结构性污染产生。继续深化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排污申报制度,按照国家综合排污许可证要求,严格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力度,坚决查处不达标企业;加强对现有治污设施的管理,确保重点污染源的达标排放。
二是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在完善固体废弃物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工作。积极支持生产工艺革新的研究,鼓励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建成藤桥镇工业固体废弃物信息库,并相应制定出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经济政策,促进和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对于危险固体废弃物要严格管理,落实有毒有害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进行分类单项收集存放和集中处理,并对其产生、收集、贮存运输、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进行专门化管理,实现无危险废物排放。
(四)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完善藤桥镇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生态环境监督员制度、村民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制度等系列公众参与制度。涉及群众生态利益的决策项目和工程建设,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公众参与评价,通过公示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监督投诉。完善藤桥镇领导干部环境绩效考核制度。结合鹿城区绩效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群众评价表、生态满意度等内容纳入到基层干部绩效考核中和评优评选中,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机制对生态环境的引导、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是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深入机关、企业、村居、校园等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形成企业生态文化有建设,机关生态文化有落实,村居生态文化有阵地,校园生态文化有课本。设置全方位立体式生态文明宣传载体。在机关办公室、电子屏,企业厂区及外墙、村民活动中心、校园宣传栏等阵地上播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让在藤桥工作生活的广大群众充分接受生态文明的教育。依托重大环保节日契机开展主题宣传。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形成具有藤桥镇特色的生态文明传播活动和品牌。
参考文献:
[1]张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4
篇10
一、目前农村垃圾和粪便处理现状
(一)垃圾处理现状
1.*市现有250个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约55万,农村外来流动人口约20万,按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为0.7公斤计算,*市农村每天就产生生活垃圾约为525吨,全年生活垃圾约为18.9万余吨,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
2.全市农村垃圾从成分上来看,主要为塑料、纤维、废纸、玻璃、厨房垃圾等。
3.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少数村(主要是省级卫生村)自己选择简易垃圾填埋场所就地填埋,处置的主要方式为集中堆放和无防渗层的简单填埋,这些村解决了约10%的农村垃圾;二是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到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三是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到在工厂企业的附近。
(二)粪便处理现状
1.目前我市粪便出路基本以家庭户厕、公厕化粪池、三格式倒粪池贮存,满溢后自然渗透排放为主,由于部分化(贮)粪池的建造未按无害化要求(三格式)建造,原先建造的化粪池部分是二格式或一格式,因此未经真正的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河里和田里,虽然2007年底我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7.34%,但目前还存有少量露天粪缸,部分粪便还得不到无害化处理。
2.近几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无序管理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一方面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较差,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河里或堆放在路旁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养殖户缺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要用先进的无害化方法处理,成本较高,养殖户难以承受。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严重滞后
虽然我市城市管理局制定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但在管理职能上没有延伸,规划的制定上对乡镇的环境卫生专业不是编的很细致和深透。按照省里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压缩、运转,市统一填埋或焚烧;由于我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收运体系去年才正式启动,待正式运行还有些时日。目前,我市农村垃圾处理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一些行政村垃圾根本没有出路,部分乡镇的垃圾出路已成问题。
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乡环卫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目前,我市除*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的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要求外,当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集镇所在地和少数村庄的垃圾,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被收集后运到由当地政府建设的垃圾堆放场,这方面处理的垃圾仅占农村垃圾总数的50%左右。二是大部分农村垃圾仍处于乱倾倒状态,垃圾一般散落于公路边、河边、村边、池塘边,严重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推进城乡环卫垃圾处理一体化的几点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网络。推进城乡环卫垃圾处理一体化,需要一个健全的工作网络。市、镇两级必须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把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理顺城乡管理体制,实行市、镇、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分级负责城乡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理,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走村收集、镇中转、市集中处理的一体化之路,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实现长效管理。
(二)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把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各方面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作为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充分利用农村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义,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文艺宣传队,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谷易懂的形式,进行巡回演出,引导广大群众克服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俗。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激发群众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自觉性。
(三)构建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投入保障机制。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经费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市里补一点、镇里贴一点、村(户)和企事业单位出一点”的办法筹集。各村委会负责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收集清运,各镇负责辖区内垃圾中转站建设,设备、配套车辆以及生活垃圾运到中转站后的清运、处理等。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对建成村级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经验收合格后,市、镇实行以奖代补。二是运行管理机制。主要是加强镇垃圾收集清运管理。各镇要制订出台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建立垃圾清扫、收集、转运保洁管理责任制,以村为单位,做到定人员、定任务、定报酬,不留空白。三是督查考核机制。制订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办法,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各级组织、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使督查呈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特点。针对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开展经常性的督查,及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各新闻媒体在加强动态报道、典型宣传的同时,对各地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从而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