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范文

时间:2023-04-06 13:3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篇1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作文教学等环节共同构成小学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用的时间相对来说较多,因此,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质量。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深究,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让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得以体现。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我深入研究了国家历年的《小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和教学工作的反思,深深感受到学习《大纲》的重要性。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谈谈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让阅读课变成读书指导课,实现从“讲懂”到“读懂”的转变。

我国以前的《大纲》主要提倡的是让教师把课讲好,讲清楚,学生能听懂,老师的主体作用很强。但是新课改的《大纲》中,主要观点和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学生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体。而在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学生本来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大纲》指出:“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教学方法与理念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为这样的转变,渐渐协调了阅读教学中听懂的步调,我们才能把阅读课上成读书指导课与语言文字训练课,即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此我们摒弃了以前陈旧的教学理念,改革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让老师的“讲懂”变为学生的“读懂”了。1992年我国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在阅读教学中“读懂”的内容里增加了“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这一条;而现有《大纲》虽然全篇没有提到“讲与解”两字,这并不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取消老师的讲解。在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中,课堂要以学生的读为基础,以学生的训练为主体,老师的授课及引导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方面加强训练;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双向”理解的教学过程。

二、给阅读教学注入“活水”,让“读懂”升华为“感悟”。

2000年我国颁布的大纲,再一次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大纲非常注重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从读中去领悟”,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感的要求,而且多次强调实践锻炼,因为每一项技能都是经过实践锻炼出来的,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老师要尽量提供很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和思考,而且不时地进行引导与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力争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正实现语言理解与语言运用的和谐统一。

课文《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老师要让学生不仅理解志愿军战士因什么而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而且要懂得大娘送来的不仅是打糕,在更多层面是老百姓的一份鼓励、关怀和爱,它激励着战士们勇敢战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中心思想。老师要让学生在读文章重点段落时在脑海中想象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这一成语的本义和比喻意,老师应积极围绕该词设计一些问题,并且进行提问,学生应从“空着肚子”、“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想象当时志愿军战士急需帮助的困境;紧紧围绕“带着”、“顶着”、“冒着”三个动词理解打糕的不易;要让学生懂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娘给了志愿军战士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从而深化了中心。另外,新的大纲在要求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在语文教学中前所未有。课堂上对课文学习、理解了之后,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远没有终止,学生还要通过课外阅读给阅读教学注入“活水”,增加新的活力。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的实质,就是提高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育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呢?其一,应让学生很好地阅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百读不厌,有读便有所收获。其二,让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想,自由辩论。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启发并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其三,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提出不同看法。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就能发挥出来。

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重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阅读教学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家恒.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J].文学教育(下),2010(04).

[2]余海.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10).

[3]仝美红.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0(14).

[4]陈红歧,锋.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识字量课时量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95-01

1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小学语文课的课时数在逐年减少,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识字总量基本保持不变,更有甚者低年段识字量要求在目前却居于历史以来最大值,众所周知识字教学要靠充足的语文课时量来确保的,这就形成了小学语文现时课时数与小学语文大纲要求的识字量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而且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作为当代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对如此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时刻关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要理解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小学语文现时课时数冲突现状及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不容乐观处境,另一层面就是要寻找如何提高小学生识字教学成效的新的思路和办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量的确定需要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及专家给予切实关注与深入研究,因为不适当的小学语文教学识字量及逐年不断增加的识字量已经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了。

小学语文教科书特别是低年级教科书本身的字量特征及识字教学的现实操作都呈现了明鲜的“金字塔”特征;字种特征中的次常用字、非常用字却大量的存在;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所选字种与其他学科所用字种存在很大差异,这是不应该的,为更好地为其他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服务,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着眼点要站得高点,研究视野要辐射小学教学中的整个学科教学领域。

2 解决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路方法

面对小学语文现时课时数与小学语文大纲要求的识字量之间这样的处境和矛盾,我们就要在教学实践中探寻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2.1立足教学实践,引入教育常用字用字

所谓教育常用字,是指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这些汉字的掌握与否对于学生的科目学习和书面表达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众所周知,我国有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表。

从我本人几十年教学经验中感觉有一点最值得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和专家去思考的问题:小学识字教学应该教哪些汉字?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常用汉字表了,应该立足教学实践研究参考教育常用字情况。而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识字量的规定,一直以来是根据常用字表确定的,有的是2500字、有3500字还有确定的识字量是3000字的,而这些常用字表是怎么确定的呢?这些常用字无论是字种、还是字量它都是根据成人生活经验而定的,也可称为社会生活常用字,,而对于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字种和字量则缺乏理论依据和深层面的研究,并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国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无论是在字量、还是字种的选择与年级分布方面都有待于从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工作者和专家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因为小学语文课的现时课时数是逐年在减少,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将引入教育用字,并将教育用字的年级分布进行整合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可以把它作为小学识字教学的首要宗旨,已经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候了。以此来节省小学语文的教学时间,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已达到更好地配合和促进小学生的各个科目的学习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需要。

2.2强调小学课程各科目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效整合

2002年秋,全国农村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小学英语课程。近年来,教育界对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开设英语课程究竟是科学合理还是可有可无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热点问题,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外语(英语)对人的影响太巨大了,巨大到影响一个人一生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的地步”。这试乎夸大了英语的能动作用,因此,英语在小学课程中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笔者想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需要激情过后冷静的思考和更加理性地看待,还不断的加强实践的探索研究和科学合理的评估,绝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合理的调低小学英语科目设置的期望值,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留点教学时间。笔者以为,小学英语科目的设置是否能够做到更加弹性化,不搞一刀切,给予学校自,根据实际情况由各地和学校自行确定和选择是否开设或推迟开设,并在小升初考试中考虑这个因素,以便更好地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创造一些弹性空间。总之,学科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效整合,学科所授的内容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是否可以有相对侧重和有效的选择是一个值的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作为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益的研究思路。

2.3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方法和识字兴趣,减少识字量

目前,小学语文课时量在逐年的减少,小学语文的教学时间在缩短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识字教学目标却并没有减少,这必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压力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负担。因此,只着眼于从量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必不是长治久安之策。面对目前的境况,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的重心,减少低年级识字的数量,再从教学方法入手给予创新,把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心科学合理地放在识字能力和识字兴趣的培养上。

总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课程层面有着以下三个问题亟待解决:(1)语文教学时间在减少,这给教学带来压力给学生的学习加重负担必定给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带来时间的困扰,将如何应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学科结构之间究竟应该怎么有效的相互协调,怎么合理恰当的安排;(3)在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新课标背景下,我们该怎样重新给予我们的教学目标已正确的定位。

参考文献:

篇3

1 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大纲内容进行规划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为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可能比较严格,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稍微偏差,并且参差不齐,所以给教师的授课带来麻烦,于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学大纲规划与对教学方式的融合方面需要在整体观念上做一个初步的统筹规划,不能仅仅面对大纲要求,而不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堂内容,基本上对教学大纲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最终达到能够符合大纲要求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尚且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缺乏耐心,所以学生在听课的过程容易分散精力,老师需要尽量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最有效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最多的教学知识,还需要把课堂纪律与教学内容结合到一起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所学习的内容,不死板记忆,活学活用,更好的完成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同时还可以尽量做一些必要的延伸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教育方式上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

2 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技巧

2.1 如果增进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对学生的课堂气氛调整方向是基于学习效率的保证,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个自控力比较弱的群体,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的重要性,用自己的教学态度作为铺垫,慢慢树立小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在理性角度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再从感性的角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汲取更广泛的文学奠基,注重思想感情的培养,对语文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语文课程是校园文化的奠基,校园里的文化基调是一种校园文化素质的象征,这种文化底蕴不仅仅洋溢着学生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展现这学生心理健康的情操,与此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也有着一定的指向性意义。良好的学校园环境濡染不仅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更能够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知书达理、明辨是非、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这种良好人格的锻造需要语文课堂遥相辉映。

每一个学校都有具有自己的文化基调,这种文化基调的体现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的象征,在校园里,学生追求的是科学真谛以及学术方式,也是道德培养和自身素养的历练,只有良好的导师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在上学期间对学生因势利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异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大学的很多习惯在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中都会受益匪浅,这种文化对学生潜意识的引导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和应该赋予学生的良好品质。

2.2 如果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更加感兴趣

为了能让学生对课堂语文教学更加感兴趣,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比如在成语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益智心情的小游戏,像成语接龙比赛一类的,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态,对课堂内容记忆的更加深刻,同时促进了学生小组间相互配合相互的默契程度,还可以有利于小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或者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些比较趣味性的娱乐活动,以学习教学内容为主,娱乐为辅的教育方式,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完全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不仅能够使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而且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日后的交流和教学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正面意义。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不能过于刻板,让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必须以引导为主,配合教育观点慢慢的对学生一步步的渗透,在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源于教师的指导,古而有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就是指这种潜意识的变化,只要可以在生活中不定量的去融会贯通就会有成绩和显著的效果,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引导是有水滴石穿的能力,不要只争朝夕,但求绵远流长。对于文化和修为是一种人格魅力的感召,是一种心理的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学校久而久之形成的风气,这种存在与灵魂中的精神境界是不能以分数来衡量水平的,这是一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种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管理范畴之外的一种习惯的形成,在灵魂的升腾之间的道德修为,这不仅仅于外在形式的体现,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温婉的气质就是学校的心态,不仅阳光,而且崛起迅速,更可以源远流长。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大学里让学生们都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慢慢培养成一种温文尔雅的性格,最终营造一份属于自己的命运,掌控自己的人生。

3 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小学生的作用和影响

篇4

【问题提出】

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语文,哪里就有生活。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 可是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大多只会照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难怪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悲哀。这种教育,学生的个性被泯灭了,才情被淹没了,智慧被冰封了;这种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不再高翔。――这种现象一直令教育界的很多仁人志士担忧不已。 但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应用到语文活动课当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次革命。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学生只有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关注人生,触摸时代脉搏,才能学好学活语文。我们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除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适时适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教学。在活动中,让同学们动手动脑,愉悦其身心,发展其能力,培养他们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造才能,那么,以上那种语文与生活脱节,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抑制的现状,将会得到较大的改观。 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了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摸索了一定的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述以求教。

【理论依据】

1、“四结合”理论

①“四结合”教育理论,强调了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了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外部刺激进行信息加工,发挥学生主体的参与作用。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提供多种形式的参与机会,提供建构新知识的材料和途径。

②全国“四结合”总课题组在第四届年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即:一是在现代教育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二是要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手段的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符合语文“四结合”的理论。

2、创造教育理论

①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creativity)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意即创造、创建、生产、造就,又称创造能力。指的是创造主体根据一定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意义)的产品的能力。其中“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作品等思维成果的物化形态。“新颖”指的是不墨守成规,前所未有;“独特”指的是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新颖或独特和价值(有意义)是创造力的两个根本特征。 对于什么是创造力,迄今为止,众说纷纭。有的强调主观创造,有的强调创造的过程,有的强调创造的结果,有的则强调创造的动机和人格。

目前,心理学界逐渐认识到,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现代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就在于发现了人性中的创造力。除低能者、病患者外,每个人从儿童开始,都具有创造的可能。创造力是一种水平从低到高的连续体,在人们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而不是全有或全无。

②创造力的层次

根据人们解决问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程度的不同,创造力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而第一层次为初级创造力,指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或是对新问题的解答,或是对旧知识的突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一般的中小学生也可具备这种初级创造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正常人从儿童开始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创造能力只有大小之分,没有有无之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再把知识重新组合或转换,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重新组合或转换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五项内容

一是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教学气氛。二是运用探索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的过程。三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教给学生一定质和量的知识,不断修饰、改变、扩大、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创造打好基础。五是挖掘教学内容内部的创造因素。如揭示作者创作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技能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 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符合创造教育的理论。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全方位;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37-01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媒现代化的进步,使得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广播、广告、多媒体软件、信息高速公路等传媒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的扩充辅射,几乎把整个世界的古往今来都呈现在人们面前,所有这些构成了“大语文”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就是从“大语文”环境出发,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实施多方位、多起点、多层次、多联系的立体化的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的意义

1、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时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社会的调整发展,对人们语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识一些字,能读一些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连能说会写的要求已日渐有了新的内涵。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能说会写,更要求人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到点子上,说到关键处,卓有成效地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办事效率;社会的发展更要求人们能写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做好本职工作,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少慢差费的现状,实施全方位、立体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2、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教育是建立在旧经济体系之上的,而教育改革提倡新的教育,应该建立在新的经济体系之上。因此,旧经济的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传授技能为目的;而新经济的教育是以终生学习为目的。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

3、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适应人才任用制度改革的需要

现在用人制度虽然还没有彻底地改革,但是,引人公平、公正的竞争制度势在必然。例如,招考公务员要考试;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英语等级证、各类计算机证的取得都要通过考试。这些考试,都要求应试者有较好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重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正好适应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升学考试制度、考试形式也在不断改革,改革的趋势就是对学生读写综合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升学考试中,就是读写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适应升学考试改革的需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的实施办法

1、转变语丈教学观念

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不仅在于要使学生识多少字、读什么程度的文章、写多少字的作文,更要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授之以渔”,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驱动力,使学生主动发展,以达到低耗高效的目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建立“大语文观”,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上,而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扩大视野,多渠道学习语文,多渠道获得信息,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革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要实施师与生、生与生多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提倡主动自学、小组学习、分组讨论甚至辩论,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变评价学生单看考试分数为看全面发展、是否学有个性。要实施语文教学立体化,首要的条件就是转变教学观念,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

2、改革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要落实到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上。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适应了教改形势的需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制订了《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精神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都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建立以培养学生主动自学观念、主动自学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主动式”教学、“自学辅导法”、“导探教学法”等,体现了新教育思想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主旨。

3、读、说、写结合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

21世纪以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生涯的开端和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直接关系到孩子在以后的人生成长中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抓住小学语文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不同于幼儿园的学习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具有更系统,更规范,更科学,更合理的特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要切实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而不应该一味的追求成绩的提高。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相比较与传统教育从国家到家长都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学生的成绩又能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新课改形式下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以及基础学习阶段,同时也是其它学科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语文的深造方向,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教师逐步的从之前课堂的主宰者到现在的主导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有了诸多方面的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1语文教师的课堂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师不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教师习惯性的教学生一些识字、认字的能力,完全忽略了对学生关于阅读以及写作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也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合理的安排提问,也不能合理安排朗读,这也就严重限制了学生语言逻辑能力的提高。

1.2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导着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也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很多的情况下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存在超龄的情况。由于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对学生的学历看得越来越重。这也就间接的导致了小升初的压力。如今社会学历是一块找工作的敲门砖,考上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是每个学生和老师的愿望。很多的学校和老师在学生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通常都会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样会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兴趣,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揠苗助长”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1.3教学理念和师资力量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首先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评定一个学生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的培养。不能够因材施教,这样往往会阻碍一部分对某一方面有着天赋的学生的发展。其次,一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达不到新课改教育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热爱、学术的热忱。

2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创新举措

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要将学生置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要以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学校不能只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应该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思维,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教师还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也要高于教材,设置一些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差异,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合适的年龄阶段能够最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最终能够灵活的掌握运用。

2.2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素质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改变以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创新,要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中得到进步,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各种尝试中得到教训,让学生从教训中学到知识,吸取经验,像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各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记忆,出现错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错,怎样做就是正确的,如何避免错误,教师还要民主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堂上和课下都可以开展语文教学,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增加教学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学生可以主动地加入到学习当中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2.3相关教育部门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针对性的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师资力量,比如选拔专业的特长教师针对特长生的能够很好的得到教育,还可以引进一些高科技的教学设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在通过生动的图片提高记忆,提高学习,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师素质也是一项教育投入,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加大教育建设项目的投入,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的成长。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改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力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化的利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时间,是对语文教学效率的保障。还有学校和教师要对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再有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要注重语文教师的培养,增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从而有力的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黄少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1,(06):41-79.

篇7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在目前大多数的小学里面,小学语文的教育还是以应试的教育为主。迫于升学压力,小学语文的教学无法真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在很多课堂上,能很明显地看到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习题,尤其是之前反复考过的习题。另外目前的升学,也是仍然以学生的单纯的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方法,这也迫使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应试为主的教学结果。另外,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学生的升学率是与老师的工资及收人直接挂钩的,这也在另外一个方面阻碍了目前素质教育的实现,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路径的实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课程设计为主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在多数的学校巨仍然是以传统的课程设计为主。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方式,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常规的流程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受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老师在教学上固有的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限的老师,在改变教学方式上比较困难,固有的模式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所以素质教育也就无从实行,更谈不上开展下去。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路径的方法

(一)优化老师形象语言艺术

一个老师的形象和语言会直接影响教学的结果。老师的形象会给学生带来榜样性的作用,老师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的语言,会左右学生的认知结果,老师授课时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直接会影响学生接受的情况。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通过老师语言的讲解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优化老师的形象和语言的艺术化势在必行。一个单调的讲解,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枯燥无味,会让学生厌恶学习。所以优化老师的形象和语言,首选需要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绘声绘色,所讲的内容能够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老师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记忆课堂的内容和知识。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时间

一个学生在30分钟内的课堂时间,思维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在开始的10分钟内,思维是最集中的,中间的十分钟时间内思维是最为活跃的,快下课的时候思维是逐渐下降的。老师在课堂时间结构的安排上,要根据这个整体的规律去布置课堂讲解的内容,让学生能在整堂课上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思维始终是活跃的,而且在老师的讲解之下,有很大兴趣和动力,能够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效率。尤其是课堂的最后,学生思维下降的时候,老师要注意通过安排一些技巧性的课堂内容去提高学生最后十几分钟的思维,避免让学生产生整堂课在下课之后知识和内容都抛诸脑后的不好结果。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仅仅是凭借着老师的讲解和板书来进行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多媒体已经参与到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当中去。针对学生很难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造非常直观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畅通无阻。而且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也会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说在讲到地球的一些知识和内容的时候,学生由于没有办法看到整个地球的状态,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下地球的整个状态,这些画面能够从直观上刺激学生,让上课走神的学生尽快地进人课堂气氛中来。

(四)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包括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两个方面。课堂评价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自我学习。评价一定要运用得当,运用不得当,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评价要以激励和鼓励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对于出现的特殊的情况,老师需要积极地去处理,避免引起学生自我感觉差,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内容构建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求教师综合课本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圈定,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才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也才能够形成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基础。

一、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构建中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语文引起教学对象学龄特点和学习状态的特殊性,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相应的要求。

作为一门面向零基础、自控能力差、学习能力薄弱的幼龄儿童的学科,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变化和完善,其考查内容和训练重点也逐渐增多,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针对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的调整教学计划,以保障教学的质量。

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架构离不开基础的字、词、句、拼音等的学习,低年级儿童在面对这些知识内容时,有着固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渴望,由此,语文课本内容的设置也有着相应的展现,彩色插画和拼音标注等都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从上述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特点和语文知识体系特点来看,加强活力注入对语文教学来说十分必要。活力对语文课堂的构建以及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着较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需要通过不断的兴趣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而活力注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是帮助教师推动语文知识体系深入发展的关键。一堂活力洋溢的语文课与一堂常规性的语文教学相比,其实际效用尤为明显。

其次,教学活力是语文知识体系周转和构建的关键。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以及有着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对推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有着较大的作用。通过营造较为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的记忆兴奋点和关注焦点逐渐得到提升,语文知识的学习效率得以加强。

二、加强活力语文课堂构建的措施分析

加强小学语文课堂中活力的注入不仅需要教师综合小学语文的知识体系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更需要教师将活力语文课堂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推动语文课程学习的灵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小学语文构建的基础是基本教学内容的圈定。教学内容在小学教学大纲和语文教学目标中都有详尽的描述,笔者在这里需要讲述的是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态势适当选择的教学内容。除开基础性的拼音、字、词、句、语法等内容,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需要及时的进行知识内容的更新,确保学生知识体系的更新符合社会发展的态势,进而推动学生后期素质的养成。

第二,小学语文构建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作为课本教学内容的补充,是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关键。教师在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时,不仅需要将课本大纲考虑在内,还需要跳出课本范围,综合社会发展热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改革举措来推进教学资源的优化,为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提供完善的知识拓展训练。教学手段的选择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的选择教学手段,一方面,确保教学手段环环相扣,内容连接紧密,让学生形成较为完善基础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确保课堂教学板块时间的充裕,为学生留足思考和提问时间,确保学生自我探究活动的开展。

第三,小学语文构建需要教师做好知识内容考察和反馈工作。小学语文知识大多较为简单,其知识内容的巩固是教师考察的重点。首先,教师需要设置较为常规的课堂训练,例如对所学词语进行听写或者课文朗读和记忆比赛等,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确保基础知识学习的牢靠。其次,教师需要进行综合训练和总测验的开展。这两项测验内容需要以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为考察范围,让学生在考察中体会到竞争的优劣,树立其竞争意识,推动其自主学习和思考活动的开展。

结束语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的语文入门知识,同时也是后期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之一,其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本知识内容和语文知识体系特点进行教学成分组合,对相关联的内容做适当的处理,让学生有较为完善的基础支持储备,推动知识学习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李永妃,卢明德.语文知识体系重构探析——以小教专业(综合文科)为视阈[J].韶关学院学报,2010(01)

[2]朱咏洁.转变观念 提高素质 促进小语教学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2(10)

篇9

从一般教学论讲:教学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根本区别点。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激发。而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

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而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读书,还会提高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想到的事、看到的事或做过的事,用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了解。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才能学会各科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具有再认知的功能。

其再认知的功能体现在:(l)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语言,获得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能力进行交流、解释、记忆;(2)通过语言理解和记忆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3)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学方法。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一基本认知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再认知特点;学生具有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动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才把语文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

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具备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具有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倒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

这段话说明:第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纲”所提的学习语文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总之,要达到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二,明确指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必要的,通过理解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出发点──知;一是终极点──行。由知到行,必须经过理解和训练。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培养小学语文能力的意义。从而也说明:江西省资溪县从80年代初所进行的小学“语文能力”教材教改实验,正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该项实验的内容提出:“以能力为序列──能力训练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的教学思想;以课文为例子──能力训练的教材运用;培养学习兴趣──能力训练的心理动机;指导学习方法──能力训练的途径;养成良好习惯──能力训练的归宿。”这一套“语文能力”教材教法体系,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了保障。

二、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进行严格训练

小学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实践,就是练习。

有人说,强调语文课的语言训练,有人会把语文课上成支离破碎的练习课。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这是对语言训练的误解。除了将“训练”和“练习”混同外,主要对语言训练的内涵不清楚。语言训练应包括:语言理解、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运用等方面。

(1)要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语言是载体,语言包括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二者是统一的。要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过去重在内容理解,轻语言形式的掌握;要教会学生理解、欣赏语言表达的个性体现,即作者在具体情境中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所透示出的个性特征和语言韵味。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感。

(2)要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有人认为积累语言就是记忆、背诵。虽然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读、背内容,教给读、背方法,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重点背诵某一部分,这一部分的语言精华在什么地方?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背下来又有何用?不要忘记要学生积累的是语言的精华,只有语言精华积累多了,学生才能在说、写中灵活运用。

篇10

两部语文课程标准旧话重提,但这不意味争议从此消弭,也不意味可以盖棺定论。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合理定位及其延伸的诸多问题,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础性问题,值得深入讨论和持续研究。

一、“重点”的双重意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如何理解和评价“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呢?

(一)认识数量更多的汉字

2011年版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任务被这样分配给三个学段: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认识常用汉字900个左右,会写800个左右;第三学段认识常用汉字500个左右,会写900个左右。

对于要求“会写”的字,三个学段数量不相上下,第三学段甚至还多了100个。但要求会认的字,随着学段从低到高,数量大幅度递减,第一学段的数量要求超过小学阶段总数的一半。比起2001年版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为第一学段识字写字“减负”了,但本学段依然承担着更多的教学任务,意在满足学生尽早、大量阅读的需要,满足让学生不失时机地习得和发展书面语的需要。认识数量更多的汉字、承担更多的识字写字任务,正是“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首要意涵。至于这任务是否合理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下文再做讨论。

(二)给予更大的施教力度

同一学段,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教师一般也要相应付出更多教学精力,但这里的“给予更大的施教力度”不是此意,而是对待同等数量、质量要求的汉字,第一学段比其他学段,教师要更用心、花费更多时间教。仅以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以下要求,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第一学段:学习独立识字。

第二学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学习独立识字”与“有独立识字能力”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独立识字能力不是从天而降,而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学习和形成过程。第一学段,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独立识字,距离拥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还有漫长的道路,教师必须教得多,教得细,使学生初步具备汉语拼音、汉字结构分析、识字方法、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等独立识字的各种必要条件。第二学段进一步促使学生完善独立识字的各种条件,并尝试让学生独立识字。第三学段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运用此前获得的独立识字能力自主识字。显而易见,课程标准对独立识字能力要求与学段同步提高,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从教的角度看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从学的角度看是从不独立到独立的过程。扶得最多、教得最多的正是第一学段。这无疑是“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教学重点”的又一意涵。

二、“重点”的非排他性

说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并不意味除此以外的课程内容就都是非重点。课程标准的表述是“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不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二者有很大的区别。“马是动物”,但不能反过来说“动物是马”。从逻辑学角度看,“马是动物”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主项“马”是周延的,即对所有的马做出断定;谓项“动物”是不周延的,即没有对全部动物做出断定。同样,“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只对主项“识字、写字”而没有对谓项“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做出断定。换句话说,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除了识字写字,并未排除其他。

从1956年至今,明确提出识字是第一学段教学重点的大纲或课程标准,除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外,还有: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识字为重点”;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识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一、二年级,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3000个左右,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上述各部大纲或课程标准表述有别,意思却大同小异。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识字为重点”。阅读教学以识字为重点,阅读教学又占据了语文教学的绝大多数课时,据此可以推定,在当时,识字就是第一学段唯一的教学重点。

但近60年来,随着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随着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意识到,识字写字与习得和发展书面语必须和谐、同步进行,形成良好互动。识字写字本身不是终极目的,习得和发展书面语才是终极目的。识字写字固然是习得和发展书面语的基础,但书面语习得的凭借和发展的源头不是识字写字而是阅读,因此必须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而习得和发展书面语的过程中也可以巩固识字写字的成果,共创双赢。若片面强调识字以至于影响阅读,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对比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和2011版课程标准可发现,当下语文课程对阅读的要求大幅度提高。“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这些要求,都是1956年大纲里没有的。因此,就地位或重要性而言,可以认为,当下的识字写字已经不是、也不应该是第一学段的唯一重点,另一个重点是阅读。或者说,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与阅读的重要性或在课程内容中的地位难分仲伯。

三、与识记模式无直接冲突

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第一学段学生的识记以无意识记为主。无意识记是识记者事先没有预设识记目标、没有经过特殊努力的识记活动。王振宇先生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对识记发展做了专门的介绍,其中有:对幼儿来说,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但他们早已经产生了有意识记。两种识记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在发展,有意识记发展的速度增长得更为明显。有意识记在学龄儿童的识记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学习活动中,儿童的有意识记随着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提高和改进而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发展。二年级(约八岁)儿童的两种识记能力都很低,四年级(约十岁)比二年级有显著提高;各年级组被试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效果之间的对比关系不同,二年级无意识记高于有意识记,四年级的有意识记略占优势。到了六、八、十年级(约十二、十四和十六岁),儿童的有意识记占了优势。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第一学段学生的有意识记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无意识记仍占优势,即这个学段学生更多、更擅长运用这种模式识记。这是就第一学段学生的两种识记模式进行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如果跟更高学段学生比较,则可以发现,第一学段学生这两种识记模式都处于低水平,都在向前发展过程中,只是发展速度不平衡而已。

那么,无意识记占优,是否可以否决第一学段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呢?笔者认为还不可以。

先看第一个意涵——认识更多数量的汉字。无意识记占优似乎与这个学段承担的识字数量相矛盾。但是,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并不在于识记模式,而在于识记水平的承受力。不妨这样假设:假如第一学段学生有意识记占优,但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那么,它可以承担起现有第一学段的汉字识记任务吗?难说。假如,虽然无意识记占优,但它的识记水平完全可以承担起课程标准规定的识记任务,那么,它与“重点”就根本没有矛盾冲突。换一句话说,假如识字任务与识记产生了冲突,那也是与识记水平的冲突,与识记的“有意”和“无意”都只有间接关系而没有直接关系。遗憾的是,从现有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中,我们还没有看到第一学段孩子的识记水平能够识记多少汉字的直接证据。所以,因无意识记占优而否定第一学段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显得证据不足。

再看第二个意涵——给予更大的施教力度。无意识记与此产生冲突了吗?请看:识记(包括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主要条件不在所记内容本身的鲜明性,而在人的心情(兴趣、情感)与活动的方法。记忆的效果取决于儿童对识记材料的操作、对比、及时再现、归纳等智力活动方式。情感投入、活动方式得当,一个人即使并不想要把这些内容储存在记忆里,这些内容却很容易被记住。儿童的无意识记与材料的性质有关。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鲜明的材料容易引起无意识记。但这不是主要的,无意识记主要取决于主观因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儿童的兴趣、情绪的强弱和态度。另外,还取决于活动的方法,即对于所要掌握的内容积极认知的方法。(王振宇《儿童心理学》)

因此,在学生无意识记占优的阶段,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灵活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意涵上,无意识记占优不但不能否决识字写字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反而证明需要加大教学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