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的需要由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部分组成,由此产生的消费也是多种多样的,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发展消费和交往消费都是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式。而影响消费方式的衡量指标包括消费水平和消费内容,前者决定了消费方式的“量”,后者则是消费方式的“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也随之产生了改变,对大学生群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缺乏科学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和被动性。因此,大学生的消费选择是否合理、是否切实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经济能力和实践需要,这对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想、科学的消费观具有重大的影响。笔者将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追求超前消费,校园浪费现象严重。很多大学生存在互相攀比,盲目消费的现象。对校园周边的餐馆酒楼略加观察不难发现,大学生喜欢结伴请客吃饭,常常三日小聚,五日大聚,推杯换盏之间难免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生日宴、老乡宴、期末宴、奖学金庆祝宴等等,都免不了人情消费。特别是在大学谈恋爱的情侣,圣诞节、情人节等更是出手阔绰,送花、看电影、买礼物等花费较大,往往超出正常的生活支出水平。

同时大学校园水、电、粮食等生活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人走灯不灭,任凭水长流”的情况在学校比较普遍。大学校园各教学楼的教室灯火通明,通常一直等值班教师关闭,很多学生尚未养成随手关灯的生活习惯。

2.过分依赖他人,缺乏自强自立。大学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也是实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随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日益开放,大学生群体受西方超前消费的文化影响较大,使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价值选择、就业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变化。一些家境不富裕的大学生虽然经济上并不宽裕,却又由于嫌脏怕累、“没面子”、“没精力”等原因不愿意勤工助学,只想不劳而获。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导致其成为经济上和道德上的“双困生”。有些大学生过度消费,每月的生活支出缺乏合理安排,将“月光进行到底”。这些消费行为不但加重了家庭生活的负担,也不利于大学生独立自强性格的培养。

3.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消费水平也逐渐水涨船高,逐渐淡忘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多大学生诚信意识逐渐淡薄。在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后,部分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毕业之后迟迟没有进行还款。虽然我国在实行助学贷款前,大多数学校推行过无息贷款制度,但由于很多毕业生没有及时还款,校方和教师成为贷款担保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教师都不愿再为学生贷款进行担保。

4.家庭教育不足,学校教育缺乏适当引导。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多,家长的关注重心一直是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子女的生活开支不进行严格的限制,基本对其实行无条件供应的方式,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尤其是子女上大学后,明显放松了对孩子经济上、物质上的管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的不合理消费,造成了目前大学生过度花销。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培养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也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规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世界观、国情观等重要想观念紧紧先联系的消费观尚未进行专题讲授,没有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对当前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缺少及时有效的引导。尤其是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难以与时俱进,不教育理念陈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的难度较大。

二、解决大学生不合理消费的有效措施

1.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教学风尚。高校应把对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良好的教师作风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养成勤俭有序、勤劳质朴的生活作风。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教师应该意识到育人是教育的首要原则,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都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文化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行为,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科学的消费行为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会对高校校风的塑造起到促进作用。

2.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和切身体验,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由网络所构造的数字化空间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若长期沉溺于虚拟时空中,会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对现实认识的不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投身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全面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3.学校缺乏适当的教育与引导。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与人生观、劳动观、国情观等重要课程,对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鸿清编著.百年树人一中国教育问题[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2]杨家栋,秦兴方著.可持续消费引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73-02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消费水平不断地上升,大学生消费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讲求实效、理性消费是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主流。然而,当前大学生消费中也存在很多弊端,不少学生的消费脱离实际承受的消费水平,超高消费、盲目消费。因此,笔者通过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因素,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基本生活消费。笔者对所带班年级的10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消费水平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情况。大多数生活费在500~800元之间,少数同学每月大于1000元,当然也有的同学月消费200~300元。大学生消费现状呈高、中、低三个档次,而且据观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然,这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2.学习方面消费。除了大学生日常生活费,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消费主要包括书本、各种考试等费用,但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他们之间在学习消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讲,师范类院校由于他们享受国家政策,学费相对较低。而艺术类院校,因为各个培训,所以消费较高。这样导致不同专业学习投入也不尽相同。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为了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丰富头脑,不惜花费额外的大量金钱。例如近年来考证热、考研热。同时,大学生参加各种考试,名目繁多,考试费用比较昂贵,有的甚至高出自身学费。

3.业余娱乐消费。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业余消费也逐年增加,而且是大幅度的增加。比如旅游、KTV、电脑游戏、蹦极、探险、泡吧等。这些支出占了一部分人的大部分消费比例,尤其在高消费学生中占主要地位。

4.人际交往方面消费。①人情来往消费,主要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请客吃饭、送礼物、恋爱消费等费用。这在大学生活里也是很常见的,而且他们的聚会理由名目繁多。例如:考取证书,拿了奖学金,过个生日,当了班委,这些都要邀请一些同学参加。同时,礼尚往来,来的同学下次再回请。因此,这方面消费也占了不小比例。②大学生恋爱方面消费,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消费也很大,尤其是男孩。由于受社会各方面意识的影响,恋爱消费,大多是男孩买单,这样就造成男生的透支消费。而且,男女朋友经常在互相买礼物时,为了一时高兴,购买昂贵产品,一般都是高出自己经济承受力。③大学生在通讯方面消费,在高校刚开学几天,各种手机商家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学生。通常大多数大学生喜新厌旧,看到别人买了新手机自己也效仿,同时,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长,通话费用也随之高了起来。

二、对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们他们有着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然而毕竟年纪尚轻,社会经历少,在好多方面思想不成熟,所以导致消费过程中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随大众消费。为了不脱离集体,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怕不从众会导致自己被别的同学孤立。所以,他们在保持自己消费风格的同时,也慢慢与宿舍别的同学保持一致。久而久之相互攀比,造就了消费的不良之风。

2.消费无计划。有的家长每学期开学给学生一学期生活费,但是好多同学不是按计划每月消费多少,而是随意消费,根本不考虑期末该怎么办。有的同学开学第一个月就花光半年生活费。同时,也有大学生中出现了“月光族”,一到月底生活费就没了,只好向周围同学借钱。

3.攀比消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十分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所以,他们在消费上也十分注意品牌消费。尤其是一些家庭生活优越可是学习差的同学,他们有的为了弥补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以炫富来塑造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想通过物质上的优势来弥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4.冲动消费。大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看到一些新东西往往控制力太差,不能很好地控制消费。例如,好多同学开学时,喜欢买一些新出厂的手机、电脑,作为炫耀的资本,可是因为一时冲动,好多人消费完之后又开始后悔。

三、针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提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更好地解决如今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这些不合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仅和大学生自身有关,也与社会和家长密切教育分不开。

1.加强大学生理财观念的教育。现如今,大学生生活水平很好,家长给的生活费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笔者发现,如今大多数学生的理财能力很低,或者说有的甚至没有。他们不知道怎样合理花费自己的生活费。这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如何理财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观念培养。

2.社会对大学生消费环境的负责。大学生受现今社会上各种享乐主义影响,消费上过分的追求超前的,时尚的品牌,过分的注重生活的享乐。这就导致一些居心不良的商家抓住这一心理,在大学校园中大力推广时尚、高品位、价格昂贵的名牌产品,诱导大学生进行不理消费。而且一些大学生冲动消费,无知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一些商人人为地提高商品价格,然后打折或者以次充好,让这些大学生上当受骗。所以,我们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购物环境,同时加强如何消费的宣传。

3.父母要做好对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培养。由于每个家庭经济、生活意识有差异,所以导致大学生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也出现了不同。因此,家长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认识到什么该消费,什么不该消费,如何消费等这些问题。使大学生摒弃他们的不良消费方式。而且要避免溺爱孩子,放纵孩子。同时大家也要注意,在消费方面家庭的教育应当在前,学校的教育应该在后,不能一味的靠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各种各样的商品不断丰富,这使得大学生在消费时充满了各种诱惑。见于这种情况,如何理性消费、如何理财都需要认真学习。因此,我们要帮助大学生们培养合理的理财消费观念,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新一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付董董,王永明.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J].理论观察,2011,(01).

[2]蒋琦玮,马灿.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J].消费经济,2010,(02).

[3]岳洪竹.关于绿色消费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04).

[4]王国猛,黎建新,廖水香.消费价值观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09,(05).

[5]赵志毅,王淳.高校消费道德教育论[J].江苏高教,2004,(01).

篇3

关键词:弗洛姆;消费异化;大学生消费

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弗洛姆对消费异化进行了严重批判。在他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到处都有,而消费异化是典型的代表。

一、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简述

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认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把自己看成一个陌生人。可以说他并不感到他是自身世界的中心,是其行为的发出者,而是他的行为及其结果已经成为他的主人,必须俯首听命,甚至顶礼膜拜。……他同别人一样,像物一样地被认识;他虽然有各种感觉和常识,但同时却与外部世界失去了有机的联系”①。弗洛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消费异化:首先,从获取物品的方式上分析。弗洛姆认为用钱购买而得到物品是一种异化的方式。他指出:“我们用钱来买东西;我们已经习惯于这么做,而且认为是理所当然。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获得商品最为奇怪的方式。”①其次,弗洛姆指明了获取物品的正当方式,即“人类获取物品的方式应该在性质上与得到的东西相一致。面包和布料的获得应该是为了生存而不是其他什么;书籍和油画的获得应该通过努力去理解它们和利用它们”①。再次,弗洛姆认为,“我们被对其性质来源一无所知的商品所包围……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与它们唯一的联系就是,我们知道如何操作和享用它们”①。在这些情况下,消费与人自身实现了分离。

他认为人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不良消费现象问题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消费问题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二、大学生消费方式异化的表现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仍有些大学生在消费时出现种种的消费问题。

(一)盲目消费

这种消费就是凭借一时的喜冲动、爱好的消费行为。完全不考虑家庭实际情况,到了月底成了“月光族”。这种没有计划的消费现象在大学校园中还很普遍。还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只要一听到有补习班或提升班就跟风盲目报考,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是否能获得帮助和进步。结果是花了钱,但是并未考下什么证书,收效甚微。

(二)炫耀消费

现在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进入大学校园后,为了自己的所谓的面子,为了所谓的“快速融入群体”,他们往往会在物质方面进行攀比或炫耀。在校园中各种名牌物品,高档奢侈品随处可见;吃饭一定要先看氛围和环境的优雅与否,成为享受型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大学生购买这些东西,并不是看中其使用价值,而是因为这些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值得炫耀的“面子”,可以在同学羡慕的眼光里找到自豪感和满足感。

(三)享乐消费

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往往会因为不能很好的进行人生规划,没有一个坚持的动力和目标,从而导致享乐消费。例如KTV、电影院、网吧、饭店、咖啡厅这些典型的服务行业,大学生成为了其消费的主力军。这其中,不乏有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也不乏有学生经常出入高档餐厅,咖啡厅过着小资的生活。还有些学生则约上舍友三五成群外出看电影,甚至门票很贵的演唱会。而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却成了副业。最终甚至影响到自己的考试和毕业。

三、促进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措施

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大学生在盲目消费中出现的问题呢?在弗洛姆看来,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是消除消费异化的正确途径。

首先,大学生自己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要端正态度。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自觉抵制如享乐,攀比,浪费,跟风等不良的消费。要自觉树立科学、适度、健康的消费观念,自觉学习理财,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不做拜金的“奴隶”。

其次,学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力军团,应重视对学生正确的消费引导。例如开展消费知识讲座,开设理财课程,从而让学生懂得如何合理消费,做到不跟从,更不盲从;通过开展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将抵制不良消费内化于心,形成一种习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消费异化的危害,摒弃那些不良的消费思想,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最后,社会要为大学生健康消费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弗洛姆在《希望的革命》中指出,只有人道化的消费才能把人从无止境的消费欲望中解脱出来,使之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很多媒体毫无社会责任感,为了赚取收视率,大肆宣传不良的消费行为,如攀比、享乐等不良消费问题,对于思想和心理还尚未成熟的学生,这将直接误导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歪曲了“消费”的真正内涵。因此,社会必须要净化存在的奢靡腐化风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性的健康消费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强烈抵制不良消费风气“污染”校园。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栋梁,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其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消费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消费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我们社会各个方面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和他们自身一道来逐步消除大学生中的消费问题。(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学院)

注释:

①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蒋重越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引导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大学生的消费观发展往往超前于社会,引领着社会的消费潮流,映射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学生消费观念不仅对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人格和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还多方面影响社会、家庭甚至老师和学生。因此,加强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剖析大学生消费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继而探讨如何做好对大学生消费的正确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消费观中的失衡性消费与虚荣的“时尚消费”的并存。失衡性消费一方面体现在用于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比重过高,已明显偏离了学生消费的正常轨迹;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中物质享受消费的超前性和精神文化消费的相对滞后性。此外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他们使用的物品(手机、文具等)、着装的风格等方面。

消费中精神价值的缺损。在大学校园中人们往往可以看到,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富足,善于满足自己种种欲望的人被视为正常的、健康的人;而注重精神价值追求的人,则难以被人们所理解。当大学生们把消费当成自己的生活主题,对还能使用的物质产品进行没有必要的更换,并把对物质消费品的占有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时,必然走向消费的非理性化。

消费中欲望对需求的背离。人的消费行为被区分为基于需求的消费和基于欲望的消费,这两种消费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甚至是原则性的区别。当人们的基本需要被满足之后,消费社会还会制造出无限多种的需求,诱发人们走向奢侈享受。“奢侈是一种非理望的表现。它的实质是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的非常或反常的生活需要,缺乏一种合理的生活消费的概念”。就大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炫耀性、攀比性、虚荣性消费就是对物质消费的过度需求。这样的消费观会导致人生价值意义的丧失,从而引起精神空虚。

二、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引导

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培养。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明确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反对各种不良的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家长应关心和引导子女的消费。由于家庭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往往与家庭影响有关。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长产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虚荣消费心理,给子女树立了坏典型,不注重孩子消费观的培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吃穿玩用等有求必应;使得大学生不健康的闲暇消费方式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家长应该本着对子女、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自身不健康的行为及时纠正,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对他们的的一些不当需求予以限制,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勤俭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于那些来自经济不发达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要改变那种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子女的一切需求这种不良心态,对子女的开支加以调控,不仅在物质上给与关心,更要在品德作风上加强对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

加强社会教育中的消费观教育和消费行为的引导。一方面加强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文学艺术等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众传媒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在理论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在提倡量入为、出适当消费的同时,要继续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从理论实践中寻找不远离现实生活又不脱离我国国情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消费市场的调研和监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对消费热点的调查研究,对那些超越个人消费范畴的挥霍无度的奢侈风气不能等闲视之,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抵制腐朽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总之,对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的培养,需要教育者的正确诱导,需要大学生本人的自省,也需要家庭、社区的有效配合。大学生消费观上的成熟正是大学生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环,全社会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宋孔翊.试论大学生消费观的培养[J]. 科学教育论坛,2005,(6):132-134.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理性消费;理财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2-01

一、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结构多元化

通过对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用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只占20%,学习用品的比例占10%,而朋友聚会占40%,手机费用占20%,穿着打扮占20%。不难看出,作为一名大学生,占消费比例最多是朋友之间的聚会,而用在学习用品上的比例最少,这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思并没有完全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与朋友之间的交际上,从而说明大学生们并没有认清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对未来感到迷茫,需要正确的引导。

(二)虚荣消费扩大化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每个家庭负担一名大学生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工薪阶层,大学生作为一类纯粹的消费者,本应体谅父母的辛苦,生活节俭,但是盲目攀比、虚荣消费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同学们拿着本不应该属于自身消费阶层的消费品,比如iphone4,ipad等社会上流行的奢侈品。由于虚荣和攀比,同学们在消费中迷失了方向,不吃饭,不买新衣等攒钱买流行品,这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经济独立意识弱

通过调查,很多同学认为父母供其上大学理所当然,从未想过靠自己的努力减轻家里负担。参加过社会兼职或其他社会活动赚取过生活费的同学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与欧美国家同龄的独立消费意识相差甚远。

(四)其他非理性消费

还有很多其他消费所占非理性消费比例甚大。很多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为了网游投入了不少时间与金钱,这在男生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网络游戏不仅占用了正常上课的时间,而且有的为了买装备,平日省吃俭用,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恋爱消费也是一大消费趋势,现在的大学生追求浪漫新奇,不顾自己的身份与经济实力,炫耀幸福,盲目消费,造成自己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非理性消费出现的原因

(一)高校缺少对消费意识的教育

现在的“两课”中,注重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意识,然而涉及到同学们消费观念的内容很少,老师们大都延伸不到这方面。而“消费”二字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之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非理性消费等问题。

(二)易受媒体宣传等的影响

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完全成熟,在思想方面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现在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比如“炫富”“晒幸福”等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眼中的世界观。本应该被社会唾弃的不良风气在网络上大肆炒作,同学们分不清是非曲直,有的盲目效仿,希望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与崇拜,却走向非理性消费的边缘。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加强思想教育的引导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同学们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哪些消费是必须的,哪些消费是可以避免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消费行为的不当之处,避免出现盲目攀比,追求流行等错误的消费行为。

(二)强化学生节俭意识

在学校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老师,通过老师开展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强化学生的节俭意识。老师可以通过微博或者QQ群与班内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同学们最新的消费动态并予以提醒。提倡同学们观看《感动中国》等教育片,了解其他贫困地区的孩子,成立帮扶小组,鼓励同学们把零花钱捐给有需要的人。

(三)开展理财教育环节

开展理财教育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可以利用班团日时间或者开展讲座等环节,进行理财观念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理财的兴趣,掌握理财的基础知识,减少每月的额外开支,并设计自己的理财规划,提交自己的理财报告。这样同学们可以体会父母养家的辛苦,养成自己节俭的好习惯。

(四)定期参加社会活动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孤儿院、敬老院等社会福利院里参加活动。现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自身优越感, 遇到问题很难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参加社会活动,了解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自己的手,敞开自己的心,去面对,去帮扶,是对大学生灵魂的洗涤。

结论:虽然大学生中存在非理性消费,但是理性消费还是占主导地位。大学生这个独立的群体,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与行为,抓住特点,正确引导,非理性消费的比例会逐步减少,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韩雪(1985- ),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本科,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徐玉.大学生消费分层研究[D].郑州大学,2010.

[2]吴鸿.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张振良.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林金凤.大学生消费感性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5]宋晶.广告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6]成四堂.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探微[D].南京师范大学,2007.

[7]于影.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8]杨晓宏.西部医学院校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篇6

关键字 大学生 消费 网络资源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研究的现状

2012年5月至10月, 笔者对河北省秦皇岛市六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网络消费情况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六所高校中,有重点院校、普通院校,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 且均为专业设置比较全面的综合性院校, 是比较理想的区域组合;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调查对象的专业覆盖面较广, 包括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等方面的多个专业。同时, 在学历层次上,有本、专科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少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作为参照。因此, 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河北省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状况。笔者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展了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问卷调查,此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进行调查,依托燕山大学,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省建材学院,河北省石油学院进行调研,共发出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652份,有效调查问卷1652份,有效回收率为82.6%,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和总结,汇总得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基本情况,进而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理性网络消费,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基本现状

2.1网龄时间较长

近年来,人们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意识越来越强,对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网龄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网龄作为网民对上网时间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着不低于2年的网龄, 超过4年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者为62.8%,还有19.6%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接触到了网络,4年以下的大学生居多, 网龄最长达5年的占11.3%。

2.2涉及网络的消费较高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大学生消费的增长幅度也是非常的迅速。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校的每个月总开支额从400元到1500元不等,平均月消费额为700 元左右。大学生网络消费也随之逐步增加, 由过偶尔上网到自己购买网络硬件设备在寝室上网。调查中,我们发现,受访者中有64.9%的大学生独自拥有自己的电脑,8.2%与他人共同拥有一台电脑;此外,有55.6%的大学生每月上网费低于50元, 23.7%网费在50元至100元之间,11.3% 网费在100元至200元之间,8.2%网费超过200元。

2.3依托网络平台消费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网络消费主要是通过B2C和C2C这两种方式。B2C是指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模式,企业直接通过网站把商品和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方式;而C2C是通过网络中间商,消费者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方式。B2C的企业有当当网、亚马逊书店、京东商城等。C2C主要有淘宝网、易趣网和拍拍网等。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现实困境

3.1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较低

通过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和使用是浅层次和低水平的。调查中提问网络知识的来源,有53.6%受访者回答是上网实践得来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知识的欠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网络的充分利用的能力,更主要的是限制了学生对网络的自我防护能力。还有38.1%回答为同学传授的,再就是10.3% 认为是老师教授的。

3.2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略有偏差

大部分大学生表示最希望从网络上获得的休闲娱乐、学习资料和与他人交流,但实际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学习活动的利用情况相对滞后,只有32.9%的学生才是首先用于学习的。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对策

4.1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网络的观念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网络利用的自我认知比较满意,但这反而显示出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不一定都是健康的理性的。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引导,做到对网络的合理使用。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消费课程、网络知识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起正确的网络消费观。

4.2加强大学生网络知识教育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以都有不少的上网体验,但是大学生的网络知识体系既不系统,也不规范,所以学校应该急需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不仅仅需要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的普及工作,更需要根据学生以往网络知识的欠缺,加强网络知识的系统化教育。总之从此次调查反映的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的概况来看,学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网络知识的建设和普及,加强新时期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思政队伍;时刻关注学生网络消费观念及其动态,及时发现和理解网络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进行自我教育,正确思考,从而进行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消费

一、引言

根据瑞士学者的定义,旅游是指不在特定地方定居的旅行和短暂停留而产生的各种相关现象的总和。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一方面他们有“透支消费”、“超前消费”的心理,但另一方面社会资源有限,经济能力有限,消费能力尚还不足。本文以温州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52份,有效问卷440份,从大学生旅游消费现状着手,深入剖析目前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措施,以此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现状

1.需求方面

(1)关于旅游的动机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得知,产生旅游消费行为主要源于两大类的影响因素,一是市场、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二是学习、感知等内在因素,这也便是大学生旅游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动机主要包括以自我消遣、自我娱乐、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等自我动机以及访友、探亲、获得尊重等外在动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5.72%的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游山玩水”、自我消遣,还有少量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走亲访友,极个别同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平时在校上课时课业紧张压力大,想通过旅游缓解各方面的压力。

(2)关于旅游信息的获取

国内外旅游市场日趋完善,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与之同步的是旅游行业的竞争态势相应加剧,大学生的旅游市场成为旅游行业竞争的新阵地。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同学以及朋友的推荐成为大学生获取旅游资讯的重要途径,还有很多大学生通过朋友圈等新媒体获取旅游相关资讯,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学生的集群效应、从众效应较为明显,自身关于旅游的决策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2.时间方面

(1)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时间选择

由于平时课业的关系,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一般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温州在校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的时间段依次为国庆假期、寒暑假、五一假期等,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之所以选择国庆假期是因为这个时间段温度适中、时间长短适中,而寒暑假要么过热、要么过冷,亲朋好友不能相约同行,或者因为有其他安排(考驾照)而选择“宅”在家里。

(2)大学生外出旅游的频率选择

以年为单位,约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选择每年出行两次,两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每年出行3次,参照五年前的数据,在温大学生出行的频率越来越高。

3.费用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2%的学生家长是支持大学生合理的旅游消费的,这部分群体的主要旅游消费来源于家庭给予。同时我们也发现,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部分大学生的旅游消费主要来源于平时的兼职所得以及学业奖学金收入,因此大学生旅游费用来源呈现出差异化特点。

4.方式方面

大学生旅游既具有计划性,又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和谁一起出游”这个问题上,62%的学生选择和同学、朋友一起出游,这主要是因为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及兴趣爱好,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单独出游或者报团出游,给自己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按照短途和长途旅行仍有所区分,短途旅行多选择骑行或者客车出行,长途旅行会选择火车等交通工具,在住宿上多选择拼住或者住廉价的青年旅社。

三、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1.消费观念存在误区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的实际调查,多数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是属于理性消费的,但也存在离散趋势,个体差异化较大,这主要是源于家庭经济情况差异、旅游产品差异等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旅游的概念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认为“去近的地方不叫旅游”、“花费少的不算旅游”,还有部分学生有超前消费、借钱旅游行为,并将旅游作为一种谈资和炫耀的资本。

2.安全意识存在盲区

除经济因素外,安全问题成为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的又一考虑因素,网络上关于大学生外出旅游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案例不胜枚举,在调查中,35.63%的大学生仍“会考虑和陌生人一起旅游”,还有26.36%的大学生有过和网友一起出游的经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仍有所欠缺。

3.文明意识存在偏区

在校大学生整体上素质高,但也有部分大学生会制造“不和谐”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囿于经济原因,有“逃票”经历,还有些大学生仍然会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出游选择逃课、旷课,这都为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爱探索,独立意识强,但易寻求刺激,缺乏理性认识,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均要注重对他们在消费方面、旅游动机方面的引导,以此帮助他们以更合理的方式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和自然,并学习社会、行业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2.加强大学生旅游消费文明教育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言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受到的关注更多,为此学校、家庭要加强对他们的文明教育,帮助其成长为旅游群体的示范者,而非“失范者”。

3.重视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较之生理上的成熟,心智仍然还不够稳定,他们和社会的接触较少,对于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仍会措手不及、无从应对,所以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旅游安全教育,增强他么的防范意识和防骗、防盗、防危技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消费习惯 原因剖析 学生管理

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对大学生消费习惯和消费状况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探讨总结出形成原因,进而掌握引导消费的方法,使大学生由当前消费模式向绿色―理性消费模式转变。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习惯形成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存在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大学生之间消费差异逐渐扩大;第二,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转型,不再是传统的以衣食住行为主,享乐型消费比例不断增大;第三,大学生的消费计划性不强,规划不完善,波动性消费增多。

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大学生自身主体和客观环境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主观方面,当代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新一代青年群体,乐于迎合潮流,追求个性独立与张扬。人际交往中有攀比倾向,面对社会上各种诱惑,某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加上易冲动的性格特点,导致一些不良消费观形成[1]。其次就是客观环境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影响方面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可以反映这个家庭的方方面面,反之亦然。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生活环境等对孩子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当说到家长的问题,总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父母对孩子好是天经地义的,爱护和让他们专心学习是所有家长的天职。家长对孩子的爱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爱的同时,让他们养成不良消费习惯则值得我们深思。

(1)家庭经济收入

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但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在生活消费方面趋于一致。孩子从小不会感受到家庭的经济压力,因为家长从不会把家庭的经济状况纳入到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即使收入一般的家庭,在子女步入大学之后,也会尽可能满足其在各方面的要求。但在娱乐消费方面,家庭收入一般的学生会更加严谨。

(2)家长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间接影响家长的就业情况,这也是造成各家庭收入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文化水平还与孩子的成长教育直接关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一旦受到理性消费的引导,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家庭人口规模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兄弟姐妹的缺少,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消费过程中追求时尚,彰显个性体现。而有几个孩子的家庭,负担较重,在消费方面,每个孩子能得到的消费金额相对较少[2]。

(4)家庭教育观

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使得各家庭之间形成不同的消费观,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有的家长存在不良心理,逐渐使孩子形成不良心理。相比之下,农村家庭子女多,家庭负担重,教育孩子要量力消费,由此与别人的消费水平产生差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和仇富心理。

2.社会影响方面

(1)社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推动消费水平的上升,因此在孩子身上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3]。经济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给消费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基础。

(2)媒体信息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消费群体,各大商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1]。现在的商家在推广商品时越来越具有针对性,五花八门的宣传广告,刺激消费的宣传方式,让青年大学生应接不暇。因为父母更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所以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广受商家青睐。从产品设计、包装、推销到代言人的选择都紧跟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潮流。随处可见的广告宣传,不断刺激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3)科技发展

近两年淘宝、天猫等网络销售平台和支付宝等支付软件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消费的便捷性,交通的便利,公共服务的到位,让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消费。网络的普及和快速的信息沟通,使大学生在及时了解外界实时动态的同时,接触到更多的产品宣传。有数据表明,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在网络领域的消费额不断刷新。

(4)国外文化普及

随着国际间合作越来越紧密,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受国外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超前消费主义思想强化[4]。

3.校园影响方面

消费问题虽然一直广受外界关注,但大学校园的重视度依然不够。学校对大学生合理消费缺乏妥善引导,是导致当代大学生消费弊端显现的重要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形成原因剖析

当代大学生理财意识淡薄和理财知识欠缺[5],从小不用考虑收支的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自己掌握着消费支出,使很多学生陷入迷茫,此时跟风消费现象便会出现,再伴随攀比心理作祟,很多学生的消费便出现混乱现象。金钱管理意识的欠缺是造成盲目消费和冲动消费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主观因素驱使,以下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容小觑。

1.各生源地区家庭收入不平衡

据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存在严重两极分化的趋势。经济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就经济来源而言,根据湖南工业大学对在校共359人进行的调查[6]和基于南京N所高校[7]的调查数据分别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高达90%的大学生的消费来自父母供给,亲友帮助和勤工助学等其他经济来源只占很少比例。所以当代大学生消费开支数目主要取决于家庭收入状况,直接表现家庭的贫富差距[1]。

2.大学时期的特殊性

大学一直被认为知识殿堂,但随着国家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总量不断攀升,学生个体对知识的要求却在下降。同时限于目前教育现状,高中时期属于束缚式教育,一旦进入大学,很多学生释放了“天性”,不注重学习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5]。与之前高中阶段强大的学习压力不同的是,大学是全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多学生会在自我放纵中迷失自我。所以,及时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尤为重要。

3.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趋于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明显趋于多样化,并且由以往学习型消费向人际交往和网络通讯消费倾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不少企业形成既注重高学历又重视技能的观念,因此,学历已不再是人才竞争中的唯一指标,使不少大学生更注重人际交往而忽视学习[3]。

三、绿色―理性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避免或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并以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不仅包括购买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资源的有效使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是一种兼具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的高层次理性消费[8]。绿色―理性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是建立在适度消费基础之上的环境友好型消费。由于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该群体的消费引导迫在眉睫,但仅向理性消费模式转变是不够的,在全球环境保护呼声中,绿色―消费模式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同时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劳动资源,在大学期间进行合理的绿色消费引导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熔.基于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6):183-184.

[2]荣梅生,明丽娟,马文静,纪小平,熊韵波.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与分析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5):44-49.

[3]杨春红,吴楚明.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分析――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84-87.

[4]陈霞,曾媛.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青年绿色消费模式的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5(4):51-56.

[5]滕雨汐,杨亮.我国大学生消费与理财现状及建议[J].对外经贸,2015(3):151-152.

[6]罗超良.当代大学生经济状况调查分析及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04-306.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 贷款;金融风险

一、引言

当代社会,互联网金融日益兴起,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网络贷款。依据统计数据,2016年9月全国P2P网贷每日平均55万人次参加,环比上升6.16%。网络贷款由于申请门槛低、手续便捷等特点弥补了传统贷款的缺点,使大学生申请贷款成为可能。但由于层出不穷的网络平台、参差不齐的审核制度,网络贷款在让借款人尝到提前消费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大学生网上贷款借5千半年后还1万”、“大学生在校园金融平台负债近60万元,因无力偿还选择跳楼自杀”等诸如此类的新闻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许多面向校园的网络贷款平台不断因为审核不透明、利率过高、无人监管等问题受到各方质疑,而近期爆出的部分网贷平台的“裸条”事件再一次将大学生网络贷款推上了风头浪尖,不得不让人们对网络贷款这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产生怀疑。

目前大学生网贷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郑晨曦(2015)认为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与互联网金融相互作用。阎维博(2016)认为网贷评级行业盲目无序发展及其误导滋生了网络贷款中的问题。宋雁慧(2016)认为应该正视延迟折扣、即时满足等青年消费心态,允许大学生适度提前消费,同时加强对网贷的制度性约束和个人信用的制度规制。梁鹏(2016)指出需从源头、出借和借入的角度防控大学生网贷风险。综上所述,在对大学生网贷的态度上,学者中存在分歧,但大多仍保持谨慎,认为其利弊同时存在,不应禁止其存在,但应加强控制和监管力度。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整理

大学生群体信用评级低,无法获得传统的银行贷款,只能寻求网络贷款的帮助,但该群体对网络贷款的实际认知程度则很难判断。为探究大学生对网贷平台的认知程度,本文就“网络贷款”及其相关问题对部分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调查。本次问卷题目为《关于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的认知程度和相关情况的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问卷共34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包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共5题;第二部分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意识,共7题;第三部分重点调查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的认识以及态度,共21题。本次问卷主要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共收回12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96.7%。调查中,男性占44.92%,女性占55.08%,大三学生超过半数,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各大高校(如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等),少数数据来源于北上广等高校聚集地。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在消M认知调查中可知,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或其他亲戚(89.83%),其他来源如兼职、助学贷款等占比较少。月消费水平基本控制在500-2000元,考虑到当前的物价水平,该数目属正常范畴;支出最多的项目为饮食,其次为娱乐活动、服装、书籍等,基本为生活必须花费。当生活费不够时,68.64%的学生选择省吃俭用,40.68%的学生选择做兼职,仅11.86%的学生选择网络贷款或其他类似贷款的形式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

对网络贷款的了解及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网络贷款并不感兴趣,主动了解网贷的仅有10人次,占6.78%,更多的学生则是通过周围人的宣传(22.88%)或从其他途径(19.49%)了解。可见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的认知较为被动。

20.34%的学生曾使用过网络贷款或类似网络贷款的消费方式如分期付款等(图1)。网贷更多的是应急或大额支出(如购买手机等)的考虑方式,愿意使用这种方式弥补日常消费或支付学费的学生为38.98%,有19人次认为网络贷款可以用来偿还之前的欠债。大部分学生将网络贷款当作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与国外学生较多的利用贷款支付学费形成对比,大部分学生仍表现出不信任和观望状态。

对于网络贷款平台(图2),学生接触更多的是一些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分期付款业务,如淘宝推出的“蚂蚁花呗”和京东推出的“京东白条”;一些专门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分期乐等,也被一些大学生所熟悉;与此相对的是,在真正的P2P网贷平台中,除了借贷宝有18%的学生了解外,对其他平台的认识则很少。对于一些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贷款平台(如爱学贷、名校贷等),仅有10人次了解,可以说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贷款的认识相当局限。

大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是平台是否正规可靠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一些人对还款利率、违约责任、服务合同、还款期限等方面也有考虑。7.63%的大学生对网络贷款所要承担的责任较了解,24.58%的学生则完全不了解逾期不还的后果。大学生普遍认为学生网络贷款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并且数额应限制在较低水平或者根据贷款人的评级制定。66.95%坚信自己的身份没有被冒用过,30.51%的人则不能确定,2.54%的人明确表示自己曾被冒用过身份进行网络贷款。

对网络贷款的特点及未来发展的调查显示,近年来网络贷款在高校兴起,主要原因是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以及获得资金快捷、申请方式简单等特点,抓住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以及对新鲜事物新奇等特点。未来网络贷款如想进一步发展,必须严格规范网络贷款平台的借贷制度和审核流程,保证借款者的信息安全。面对这一新型的消费方式,人们需要一个适应时期,同时网络贷款自身也要不断完善和规范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和时展,才能被更多人接受和使用。

三、大学生网络贷款面临的风险

大学生网络贷款面临的风险多、变率大,其中主要包括借款者风险、平台风险、政策风险。

(一)借款者――大学生需面对的风险:

1.知识匮乏。大多数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风险承受能力差,又缺乏金融方面的概念,容易被商家广告中所谓的优惠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诱惑欺骗,无法判别某些网络贷款实际上是高利贷,侵犯了个人利益。

2.信用风险。大学生未建立起成熟的消费观,抗诱惑能力差,存在“贷款金额小没关系”的错误认知,没有认识到逾期对个人生活和信誉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同时在多个网贷平台贷款,造成信用过度“透支”。大学生网贷消费实际上是将大学生的父母作为贷款担保人,加重了家庭的潜在负担。

3.信息泄露。大多数网贷平台声称能够保证信息的安全,但借款者的真实身份还是有可能通过部分公布的信息中得出,信息的安全性值得怀疑。此外,诸如“裸条”照片等惩罚性的信息公布是对大学生信誉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一些平台甚至对外销售贷款大学生个人信息,为犯罪诈骗提供了可能。

4.欺诈风险。某些网贷平台缺乏管理能力和资质,却谎称平台实力雄厚。大学生群体很容易被广告效应所欺骗,一旦进入则可能危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贷款月费率在1-2%,有的年利率甚至超过24%,如此高额的利息必然给没有稳定收入学生群体带来巨大的还款压力。

(二)资金提供商――网贷平台存在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网贷平台出现问题时首先表现为资金链断裂,主要原因是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缺口过大、期限错配或平台自身融资困难等。一旦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可能造成平台资金链断裂,平台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存在破产倒闭的危险。

2.操作风险。由于平台数据主要来源于业务交易数据,现实过程中还存在虚假交易等行为,因此网贷平台的大数据风险控制在实际操作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有待考证。平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度和素质等参差不齐,给大学生群体网络贷款的顺利进行埋下隐患。

3.控制能力风险。国内网贷平台的定价模式还未定型,实际操作中定价不确定性大。多种运营模式并存,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实际上与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的平台占比很小,使得其实际存在的风险远大于表面。大学生群体容易被其华丽外表所迷惑,忽视了网贷存在的高风险。

(三)政策风险

政策的不断调整也使得网络贷款受到了不小的影响。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部门公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l在于订立超低限额:同一借款人在同一平台上借款余额不得超过二十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平台上借款余额不得超过一百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平台借款不得超过一百万元,不同平台不得超过五百万元。上述规定限制了损失的最大值,却也同时剥夺了网络贷款原本的灵活特性。这一政策看似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不大,但一些大学生将网贷作为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国家政策的限制可能造成他们资金来源减少,资金周转困难,创业路受阻。

四、规范大学生网贷市场的建议

(一)树立合理消费观念

作为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消费习惯的养成。制定消费计划,明确自己进行网贷消费的需求、目的以及实际还款能力,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不盲目贷款。大学生要防止他人盗用个人信息违规贷款,保证自身信息的安全性。要警惕欠款对自身信用的影响,建立“征信”观念。目前市面上存在的网贷平台信用评级分析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帮助大学生识别风险,但是评级系统在设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仍有改进空间。

面对目前市面上良莠不齐的网络信贷公司所谓的“零首付”、“零利息”等诱导信息,大学生群体要做到不轻信、不上当,选择正规、信誉高的网络贷款平台。掌握基本的金融常识,申贷之前明确实际贷款利率、其他费用支付、自己是否具备还款条件等,谨慎评估网络贷款风险,仔细阅读贷款合同等相关文件,明确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违约处罚等条款,必要时可以请专业人士审核文件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二)加强学校引导

大学生群体渴望尝试新鲜事物的特性以及从众心理使其很容易被网络贷款平台所倡导的超前消费吸引,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等宣传平台,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和信用风险意识。高校对于网贷平台在学校内部的宣传要进行控制,限制或禁止某些平台的进入,减少学生误入歧途的情况发生。

(三)平台自律与管理

信用在金融发展中举足轻重,国外对类似产品的监管处理中,明确要求告知借款者贷款的总成本(如年利率)等信息。目前我国网络贷款刚刚起步,应吸收国外经验,发展自律监管组织,推动同业监督,使行业与内部监管相互配合。行业还可以建立第三方监管平台,将网络贷款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为了解决个人同时向几家平台借款、冒用他人信息多次借款的问题,网络贷款平台可以利用网络传输的便捷和大数据手段形成行业信息共享,建立健康有序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四)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我国网贷平台进入相对容易,审核和监管不严格,甚至还有很多没有从业资质的机构,用隐形收费欺骗大学生群体,一些平台存在携款潜逃的可能。必须严格控制审批程序,控制其他收费,避免出现实际利率过高、还款时间过短造成的大学生无法还贷的现象。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划分了权责和监管职能,规定了P2P归银监会监管。但各部门尚未正式实施监管,仍无实际的监管主体。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但在互联网中,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实际上的混业经营,法律的制定存在滞后性。只有真正运用好法律武器,高效率的制定和落实有关网络贷款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利益。

五、结语

近年来网络贷款不断发展,网贷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网贷内部机制弊端不断暴露,种种迹象都在呼吁着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网络贷款开展专项治理,为我国的网贷和互联网金融活动的持久开展创造一个高效、和谐的环境。国外在网络金融方面有更多的经验,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向。不仅是作为贷款人的大学生和作为出借人的网络贷款平台,政府、学校也要加入到规范大学生网络贷款的行动中去,共同应对网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校园贷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郑晨曦.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分析――以1066名90后在校大学生为样本[J].金融经济, 2015(2):137-140.

[2]宋雁慧 .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93-96.

[3]梁鹏.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5):97-100.

[4]张会彪,王立,钟成春.对大学生网贷融资等非理性金融行为风险的调查分析――对 195 名在校生的专题调查[J].黑龙江金融, 2016(6):51-52.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价值引导 对策

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观并未成熟,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因此,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

一、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在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改变了以往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的消费范围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在消费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个人消费两极分化严重

进入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本人的消费观念也各不相同。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月消费在几千元以上实属正常,但是在大学校园里也不乏贫困生,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甚至不到200元。面对大学生呈现的两极分化,我们要关注每个大学生,因为他们的消费状态会导致相应的消费心理,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正确的引导。

(二)虚荣心理思想严重,攀比之风加重

大学生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相互攀比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看到别人买了一件好衣服,自己平时宁愿节衣缩食,花费自己的生活费用,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虚荣心,这种盲目的消费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任,同时也是对个人信誉的不负责。大学生严重的虚荣心只能导致同学之间攀比风气加重,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可谓害人害己。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较多,综合来看,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部分因素决定。

(一)外部环境因素

1.“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消费主义价值观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它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理念文化作为一个舶来品,也通过日益发达的媒体资源涌入中国,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大学生本身是一个思想活跃,追求自我的群体,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输出的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下,他们更容易接受这种消费观念。

2.家庭的影响

现在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基本上90后,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溺爱程度非比一般,在对待孩子消费的问题上,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就是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苦,家庭条件好的家庭自然更不必说。

3.高校教育管理的缺失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才的摇篮,也应该对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习惯做出自己的检讨。我国的高等院府一般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关注度不高,对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心态缺乏关注,缺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的思想引导和相应措施。

(二)内部环境影响

1.获得外部需求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加之进入大学以后竞争的压力非常大。大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略了自己爱好的培养。进入大学今后,以往的优势不明显,在他们的心理自然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他们便会通过其它的方式去实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

2.从众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尚未完全定型,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从众心理也占据了一片土壤。从众心理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攀比风气的盛行。比如大学生追星就可以看做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作为同龄人,自己如果不融入其中,那么就会感觉被孤立,因此自己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进而融入到话语群之中。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价值引导对策

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我们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理念。

(一)优化校内外消费环境

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有的国情下,可以提倡适度消费,但对于提前消费或者盲目消费我们是不能提倡的,因为这不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而且也不符合我国国情。

高校在内部优化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清除学校外部的化境。高校周围聚集了符合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设施,这些娱乐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但也有一部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传播不健康的思想。校园内外的消费环境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需要搞得过于繁华。高校应主动和地方职能部门合作,消除不健康的文化设施场所;同时,对商业网点和娱乐场所进行合理布局,使大学校园周边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二)加强教育引导,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多种措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科学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比如:高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成立暑期实践活动小组,深入走访乡村(镇)或者社区,让大学生们切身了解不同层面和地区学生生活现状及家庭收入情况,做好相关的调研,既可以让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回校以后举办反对铺张、浪费的图片展览,举办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消费知识。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1.加强与学生父母的沟通

大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不言而喻,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的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反省自己,体谅并懂得父母的艰辛。有调查显示,45.21%的大学生表示对他们影响最深刻的是父母。因此,学校应积极主动的与孩子父母的沟通,定期通过电话、邮件、QQ或者信件等多种方式联系,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习惯。

2.完善奖助学金监督机制

国家、社会和学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岗位,从本意上讲这是好的。但部分大学生在拿到奖助学金以后,不是用在生活学习上,而是请老乡、室友聚餐或者和同学出去旅游,这样就违背了原本设立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初衷。

四、结论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以后的素质状况,决定我国以后发展的走向。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价值引导和督促,让他们明白身上所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李志国.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分析及教育对策[J].商场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