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养结合的优势

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正面临着生态危机,人们无节制的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使我们的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全世界有识之士已在大声疾呼,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很早就加入了世界环保组织,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为了尽快实现提出的“中国梦”,我们要从幼儿抓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幼儿环境教育的目标“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发现,中班时期是幼儿各种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本文通过在中班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幼儿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让幼儿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

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认识是与具体状况结为一体的。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贴近幼儿生活,通过一些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对他们实施教育。因此,我选择了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纸、垃圾等作为教育资源,并把这些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把各种相关内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如“水”我设计了相关内容“水的生态”,“植物喝水,花儿变色”,“水与地球”,“水龙头在说话”,从一系活动中,幼儿既知道了有关水的特性,更是了解了水对动、植物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地节约用水。而电也是幼儿每天接触到的,在幼儿眼里有些神秘的东西,我通过“电从哪里来”,“小实验:灯泡亮了”,“随手关灯”,把看似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幼儿对纸的使用特别浪费,画画时一张纸画一笔认为不好,马上扔掉拿第二张,对图书也不爱惜,乱撕乱扔的现象经常发生,我就针对这一现象,设计了“有用的纸”这一主题,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纸”,看电视片“纸从哪里来”了解纸的生产过程,小实验“哪种纸吸水慢,哪种纸吸水快”。知道纸在水里容易烂。“纸制品博览会”利用废旧挂历、包装纸、纸杯、贺卡、信封等废旧材料制作工艺品,知道废物可以再利用,最后通过畅谈“未来的纸”引导幼儿参与环保,减少浪费。

二、要重视幼儿的探索过程

杜威曾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喜欢观察,什么都想去摸一摸,而幼儿通过自身探索获得的体验,将是幼儿终身难忘的。所以,让幼儿了解资源是简单的说教所不能达到的,必须要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积极的观察、操作、实验,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推理,才能得出结论,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直观感受

幼儿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要把资源这么大的概念装入幼儿的脑海,确实不容易。比如节约用水,对于我们生活在长江边的人,是没有水资源危机感的。我就利用电视向幼儿展示中国乃至世界的水状况,当幼儿看到非洲大片干裂的农田、忍受饥渴的人们,以及地下水无限制开采所引发的危害。幼儿已感受到了水危机。在讲到垃圾的危害时,我带幼儿参观垃圾堆,当幼儿看到堆成小山式的垃圾,嗅到垃圾发出的阵阵臭味,我相信幼儿已经对垃圾有了强烈的记忆,以后我将不必用很多词来形容垃圾的污染了。在对幼儿讲节约用电时,怎样让幼儿理解节约,我带幼儿来到电表前,让幼儿观察电灯全开,电表跑得怎样,关掉几盏灯是怎样的,全部关掉电表又是怎样,从而让幼儿理解随手关灯,就能让电表不跑,这就是节约用电!

(二)操作实验

幼儿好奇心强,好动,操作实验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内部动机。在活动设计中,我为幼儿安排了许多实验操作。如,灯泡变亮、电动机转动,让幼儿在操作中了解电的知识。通过实验植物喝水,花儿变色,让幼儿了解植物与水的关系。纸船为什么沉入水中,了解纸容易烂,怕水,从而知道爱惜纸张。自制纸桨,知道纸可以回收利用的道理。从这些实验中幼儿理解了相关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讨论

探究式学习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幼儿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开展垃圾、环保这一主题时,我以提问的方式“这么多垃圾怎么办呢?”让幼儿进行讨论,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各抒己见,想出了许多办法,最后,我进行总结,表扬肯定有创意的想法,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了为保护环境作贡献。另外,也允许幼儿讨论后提出问题,让大家解答。如在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风以后,幼儿了解了风可以把树吹倒,提出利用风把汽车吹得跑快一些,我及时鼓励了幼儿的想法,然后请幼儿讨论,结果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不可以,因为风是乱吹的,会把汽车吹得乱跑,另一派则认为可以,我没有肯定谁对谁不对,只是引导他们这个问题会在你们今后的努力下圆满解决的。

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生活在每一个家庭,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事情,有些是在幼儿园所不能遇到的,若家长能把握时机,强化幼儿园的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专门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环保教育的目的,提高家长对环境教育的重视,调动家长支持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垃圾分类,把有用的垃圾交到收购站。收集废旧物品制作有趣的玩具和装饰品,使孩子明白“废物不废”。孩子离园后,要求家长陪幼儿一起观看“地球的故事”、“探索”、“科学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最重要的是要求家长和幼儿一起做到节约用电、用水、用气、用纸等,监督幼儿的行为,使之内化形成习惯。

经过开展一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幼儿节约资源意识加强了,自觉做到节约用水、用电,浪费纸张的现象大为减少。同时,家长反映,幼儿在家不光成为了节约的执行者同时也成为了节约的监督者、倡导者,特别是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关注,懂得了爱护地球,就是爱我们的家园。知道了人类只有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生存和发展。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做起吧!

【参考文献】

[1]王志明.幼儿园科学教育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篇2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免疫磁珠;优化选择性培养基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27

布鲁氏杆菌,是马耳他热和波浪热的病原菌,每年患者人数不断增加,成为流行病学中高度关注的致病源。布鲁氏杆菌主要通过畜产品和皮毛加工及养殖接触传染,寄生于细胞内,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可以导致患者丧失劳作能力和流产等,是食源性疾病中增长较快的一类致病源[1]。目前活菌培养依然是最好的评价布鲁氏杆菌感染的方法,只要在标本中检出,就可以确定食品的安全性并对布鲁氏杆菌污染实现追踪溯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Dynabeads M-280磁珠 (日本DYNAL社产)

EDC solution 液;NHS solution液;BST溶液;MEST洗液;羊布鲁氏杆菌;羊布鲁氏血清;羊抗兔Ig;马血清;赤藓醇;白细胞介素2;胰蛋白;葡萄糖;烟酸;生物素;维生素B1;D-环丝氨酸 ;甲基乙醚;多黏菌素B;杆菌肽;放线菌酮;制霉菌素;琼脂粉。

1.2 磁珠的偶联

将2mg 磁珠加入2mL Eppendorf管中,管中加入500uL MEST对磁粒子进行洗涤3次。加入EDC与NHS各2.5mg,调整反应体积为500uL,混匀后37℃恒温活化0.5h,用MEST洗涤除去未反应的活化剂,换管洗涤2次。再用BST液洗涤2次,分散到BST中。加入抗血清300 uL,调整反应体积为500uL,4℃偶联20h。用BST液洗涤4次,500μL保存液重悬偶联好的抗体磁珠。

Dynabeads M-280 磁珠时用下列方法处理:取羊抗兔 Ig (G)0.5 mL,加1 mL PBS-Tween溶液混匀。离心,弃去上清液。再加1 mL PBS-Tween 液使磁珠重新分散悬浮其中。加羊布鲁氏杆菌免疫血清1mL,4℃垂直于水平面、旋转振荡18h。上磁,弃液体。消磁,用1 mL洗液清洗,重复清洗5次。洗净后免疫磁珠放4℃冰箱备用。

1.3 选择性培养基配置

葡萄糖0.1g;赤藓醇 0.2g;胰蛋白?12g;氯化钠3g;马血清23mL烟酸 0.5 mg;生物素 0.2 mg;维生素B10.5 mg;D-环丝氨酸 321.5mg;甲基乙醚1:20000;多黏菌素B 1:4000;杆菌肽 1:25000;放线菌酮1:100000;制霉菌素10000单位;硫酸锌 2μg;氯化铜1μg;硫酸钴 2μg;三氯化铁27μg;三氯化铝10μg;用蒸馏水定容至1L,pH =6.8。将上述培养基取200 mL添加1.5%琼脂粉,制备成选择性培养基,其余分装成100mL/瓶选择性增菌液。上述培养基在115℃, 20min条件下灭菌备用。

1.4 样品测试

将布鲁氏杆菌肉汤增菌后,用血球计数板法稀释到每毫升含菌1×103CFU/mL,然后取0.1 mL分别添加到100g牛奶、100g羊腿肌肉、100g水样品中,混匀成测试样。

将上述样品分别称取25g于100 mL增菌液中,37℃、5%CO2条件下进行增菌培养24~48h。

1.5 免疫磁珠富集

吸取1mL增菌液,放入含有5mg免疫磁珠管内,室温垂直旋转振荡20min。上磁架,固定磁珠,弃样液。加1mL 洗液复混后同前操作。清洗4~5次后,加100uL PBS-Tween液使免疫磁珠和目标混匀备用。

1.6 选择性分离培养和计数

将免疫磁珠混匀后移入标准一次性平板内,倒入45℃左右选择性培养基,摇匀。或在预先铺好的选择性平板上采用涂布法涂布。将接好种选择性平板在37℃,5%CO2条件下培养24~48h,计数。

1.7 培养结果和比较

挑取10株平板菌落,分别接种在生化管培养,符合以下生化反应的为羊布鲁氏杆菌:革兰氏染色-,触酶+,氧化酶-,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硝酸盐-,尿酶-,精氨酸-,H2S-,硫堇+,明胶-,吲哚-,MR-,VP-,枸橼酸盐-,甘露醇-。

计算公式:布鲁氏杆菌=选择平板总菌落数×(阳性株÷10),结果见表1。

2 讨论

布鲁氏杆菌的检测逐步被分子学检测所代替,但是不可否认分子学也存在着弊端,样品中即便存在布鲁氏杆菌的核酸但未必说明样品具有生物可传染性,经典的活菌培养法在确认布鲁氏杆菌的生物安全性上具有更可靠性。

相比较,采用免疫磁珠联合选择性培养基法检测布鲁氏杆菌可以极大提高布鲁氏杆菌的检出限,这主要得益于优化的培养基丰富了布鲁氏杆菌必须的生长因子及免疫磁珠的富集优势,使得活菌培养法丰富了布鲁氏杆菌的微生物学研究与检验方面实验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西药;中西医结合;幽门螺旋杆菌;十二指肠溃疡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22-02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为保护胃黏膜和抑酸等,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十二指肠疾病和慢性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因此,利用药物根除Hp感染症状,能够显著降低该疾病的复发率,提高其溃疡治愈率。为探讨单纯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所致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该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对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所致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以该院收治的80例幽门螺旋杆菌所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实验对象,男50例,女3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0±5.4)岁,患者发病时间在2个月~12年不等,平均患病时间为(6.1±3.4)年。所有患者经过胃镜检查均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所致十二指肠溃疡,且14C-尿素呼吸试验和尿素酶试验结果均为阳性,患者2个月内均无抗生素和铋剂治疗史,同时排除患有严重肾、肝、肺、心功能障碍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并保证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的西药治疗,具体方法为:0.5 g克拉霉素加1.0 g/d阿莫西林加雷贝拉唑 10 g/d行三联药物Hp根除治疗。

实验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为110 mg/d铋制剂丽珠得乐。中药选择自拟除幽汤,具体药方为:炙甘草6 g,黄芪20 g,蒲公英20 g,枳实10 g,白芨粉6 g,法夏10 g,三七粉3 g,丹参10 g,乌梅10 g,熟大黄5 g,黄连5 g,用水煎服,1剂/d, 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患者临床治疗前Hp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为14C-尿素呼吸试验和尿素酶试验结果均为阳性;治疗完成后,第2次实施14C-尿素呼吸试验和尿素酶试验,若结果为阴性则证实为Hp清除;治疗完成4周后,第3次实施14C-尿素呼吸试验和尿素酶试验,若结果为阴性则证实为Hp根除。若有一项为可疑阳性或证实为阳性,则患者应在1个月后再次接受复查,若结果仍未阳性,则证实Hp未根除。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完成2周和4周后的胃镜检查结果,以第4周检查结果为依据,对患者的溃疡愈合效果进行评估,其中,溃疡S期愈合为治愈,溃疡H期愈合(面积缩小50%以上)为好转,溃疡A期愈合(面积缩小50%以下)为无效。

治疗完成1年后再次实施门诊复查,所有患者均行14C-尿素呼吸试验,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还需再次接受胃镜检查。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束后,均接受了1年的随访,其中,对照组患者中3例失访,失访率为7.5%。实验组患者中2例失访,失访率为5%。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有1例根除Hp者溃疡再次方法,但其14C-尿素呼吸试验结果仍在正常范围内。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实验组患者溃疡治愈率达到100%,对照组患者的溃疡治愈率为95%;实验组患者Hp根除率为80%,对照组患者Hp根除率为77.5%,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

幽门螺旋杆菌所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临床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皮疹、纳差腹胀、头晕乏力和恶心呕吐等。实验组患者食欲下降1例,轻度恶心但无呕吐2例,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中,中上腹不适感3例,纳差腹胀4例,头晕乏力3例,恶心呕吐2例,对照组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的医学理论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原因在于不明原因的复发性疾病,因而常使用维持治疗或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溃疡愈合的目的,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后复发率较高[1],所以,传统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具有无法治愈性。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幽门螺旋杆菌(Hp)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诱发原因,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和季节变换等因素都会导致患者复发溃疡疾病[2]。

幽门螺旋杆菌所引发的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学中“腹胀”、“嘈杂”、“痞满”、“胃脘痛”等的范畴。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蒲公英、三七、丹参、乌梅、大黄、黄连等重要对于幽门螺旋杆菌具有十分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因而可以将上述药物作为基本用药[3];白及粉和三七能够收敛生肌、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蒲公英、黄连、大黄具有较为理想的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降胃气的作用;法夏和枳实能够降逆、宽中、行气[4];炙甘草和黄芪则具有行气和胃、健脾益气之功效。上述诸药合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所致的十二指肠溃疡,能够迅速有效地促进溃疡面愈合,彻底清除Hp,因而治疗效果较为稳定、理想[5]。

铋制剂的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具有极强的杀灭Hp的效果,能够避免胃上皮细胞与Hp相互黏附,且不会受到pH值的影响,因而不会抑制正常菌群的作用,且不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6]。

该研究使用铋制剂加自拟除幽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所致的十二指肠溃疡,Hp根除率达到80%,溃疡治愈总有效率达到100%,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7.5%,这一治疗结果较为理想,且患者治疗后复发率较低,治疗成本较低,患者对于治疗过程的依从性更高,尤其适用于耐药Hp菌株、不良反应多、对西药治疗不耐受及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季开宇.幽门螺杆菌与非甾体抗炎药在上胃肠疾病中的相互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2(1):212-213.

[2] 王传功.消化性溃疡治疗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29(3):90-91.

[3] 杨伶俐.幽门螺旋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9,6(7):7-8.

[4] 伏新顺.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58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9,24(6):42-43.

[5] 张群孝.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4):3496-3497.

篇4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总量急剧扩大,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医疗和养老服务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加快医养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解医养结合发展状况,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11个市对78家医养结合机构和入住老人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重点特征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间,净增老年人口195万人,年均增长率4.6%。全省11个设区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兴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达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6.1%高4.1个百分点。到2017年末,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1.2%,依据联合国标准,这一比例达到7% 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成为老龄社会,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已接近老龄社会。

2.医疗护理需求大的高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疾病增多,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75岁前属于年轻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健康需求侧重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75岁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给予帮助;80岁以后,对医疗、康复、护理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顾。当前,人口高龄化加速,“十二五”时期,全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4.74万人,年均增长率5.19%,到2017年末达到155.83万人,人口高龄化明显快于老龄化速度。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23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

(二)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照顾一体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国家连续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7年,浙江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达到40707元。全省还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经费金额超15亿元。住户调查数据还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当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质老年生活,医疗需求提升。据2017年浙江调查总队对723位65岁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调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体验,40.2%要求组织健康讲座,32.6%希望提供上门看病服务。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当生病时能得到便捷、快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护理条件。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老俩口独自生活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无精力、无时间承担起照顾多代多家老人的责任。老年病多发、易发和突发,患病老人的就医治疗、住院照顾子女难以承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求有专业护理知识、完善的护理条件,靠家庭自身也无法解决。老龄化带来这些问题,已从家庭困难转化为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来解决。

3.医疗和养老机构自成系统,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解决的过程。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设施缺乏。多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养老机构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体系基本建立,较好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顾护理的需要,但针对老年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而医院只负责疾病治疗,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打破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间的分隔,围绕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养结合,建立医养一体化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全面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成为老人们和子女们的期盼。

4.医养结合发展方式的提出。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对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二、政府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较快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个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医养结合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进。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比较早, 20XX年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医养融合发展。2017年省民政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确定26家养老机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一)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针对老人医养服务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服务结合的有效途径,据今年6月对全省85家医养结构机构的调查,浙江医养结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老人集中、年龄较大、疾病多发易发,医疗服务需求很强。在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养老机构通过自办或与专业医院合作成立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同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4家属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占69.2%。内设医疗机构形式有多种,以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科室完整、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占27.8%;有10家设立了康复和护理医院;设立卫生院或门诊部的有4家。

2.提供医疗和养护一体的医疗机构。养老最大困难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护理,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提供医疗与护理服务,针对不同医护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务于特定群体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属于这种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复医院为多,有9家,护理医院有4家。如果包括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康复护理机构,共有23家,占全部医养结合机构的29.5%,这类医养融合机构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更为紧密。

3.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养护机构。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了满足既需要长期治疗、又不能长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专门的保健护理部、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兼顾生活护理,也有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设养老床位或设立养护部,提供养护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11家是由医疗机构设立的,占14.1%,有6家设立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有3家设立老年病区;有2 家同时具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种功能。医疗机构发挥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优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养老服务,成为医院拓宽服务领域的新路径。

4. 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家老人签约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诊、转诊、举办健康讲座等多种医疗服务,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和起付额度上给予优惠。杭州市大力推动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医疗服务签约,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医生与71万居民签约。

(二)医养结合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养结合的难点在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3家设立了内科,有49家设有中医科,设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有医生33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配置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部分医院还配备了CT机、磁共振等大型医学检查设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篇5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然而,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并未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养老与医疗相互分离,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于是建立医疗和养老两者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学界也一直认为,推广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对于“医养结合”的养老制度的服务方式,学界如张立平(2013),黄佳豪、孟P(2014)等比较认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陈芍、朱珂函(2014)等认为服务方式的选择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实现。刘清发、孙瑞玲(2014)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关系性和结构性嵌入,把医养结合养老创新模式归纳为医养结合科层组织模式、医养结合契约模式和医养结合网络模式。王素英、张作森等(2015)认为要采用“整合照料”、“联合运行”和“支撑辐射”三种模式,最终实现老龄化社会的“三位一体”。

关于“医养结合”的服务主体,于卫华、林丹等(2013)认为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主要机构有护理院、护理型医院、大型综合医院的照护单元、具有双向转诊功能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服务的付费方式有论量计酬法、整体费用组合法、整体费用组合加论量计酬法。肖建伶、杨艳旭等(2014)在对北京市50家养老院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指出利用中西医结合在老年人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有利优势,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医养结合,完善养老院的护理模式,促进中医药护理,使老年人在养老院中得到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愉快地安享晚年。

对于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黄佳豪、孟P(2014)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不仅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更为重要的是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医疗护理服务。丁露露、吴美珍(2015)认为还要强调实施个性化服务,通过收集入住老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考虑入住老人的自理能力和基本资料的差异以及入住老人自身的要求来安排入住的房间和环境布置。按照入住老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等级的护理内容,再按照身体健康状况和病种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护理服务流程。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对于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也为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路径选择打下了基础。

(一)宏观因素。学者们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宏观环境出发,指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性源于人口老龄化,源于新时期养老需求发生了变化,源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张立平(2013),黄佳豪、孟P(2014),张旭(2014)等提出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和失独化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新形势需要强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大幅度削弱,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的医护需求;大型医院难以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闲置。二是现代养老、养生的基本特点使得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养老概念和模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养老的需要。

张立平(2013)指出现代养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养老的健康、文化精神需求更为凸显出来,养老的需求从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向满足心身健康需求方向发展;二是养老的原则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老年人更渴望享有公平、可及和高水平的医养结合服务;三是养老目标从追求生活质量转向追求生命质量、从追求长寿转向追求健康;四是养老的意义由从被动向主动养生转变。

(二)微观因素。学者们从现有的养老模式和长期住院现象出发分析了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紧迫性,这主要包含长期住院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传统的养老院不能同时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需要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长期住院角度来讲,符美玲、陈登菊等(2013),李杰(2014),冯丹、冯泽永等(2015)指出医养结合有利于缓解长期住院现象。长期住院降低了病床的周转率、使用率,不利于医院服务的优化管理。我国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费用。对老人而言,要获得由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服务,只有选择住院治疗。病人虽然难以负担住院费用,但是出院可能会导致潜在再住院的风险,缺乏专业护理或医疗照顾而导致更大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医疗风险,患者因其出院面临家庭专业照护缺失与存在健康需求的矛盾,不得不选择滞留医院,同时也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支付压力;另一方面从现行的养老机构不足来讲,刘清发、孙瑞玲(2014)指出养老机构的风险回避造成机构养老市场涵盖人群出现结构性失衡,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被排斥在市场之外。纪娇、王高玲(2014)指出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倾向于选择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而排斥年龄较高、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导致最需要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反而被排除在外。严妮(2015)指出,城镇化背景下,由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原因带来了空巢老人经济、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变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这就要求探索出更加适合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孙雯芊、丁先存(2013)从公立医院角度论证了医养结合的可行性。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适应当前新型养老的需要,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

一是多头管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黄佳豪、孟P(2014)指出目前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归卫生部门认定和管理,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

二是费用较大,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沈婉婉、鲍勇(2015)指出养老机构的医保覆盖率低,导致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无法通过医保结算承担医疗成本,大大提高了入住老人的养老成本。

三是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待完善。於军兰、周文萍等(2015)在对黄石市进行研究时指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在于医养结合服务供需不平衡,现有机构和服务形式无法满足需求;缺乏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赵晓芳(2014)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制约主要集中在理念、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

四是“医养结合”养老发展的外部条件尚待改善。黄佳豪、孟P(2014)指出政府对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僵化。冯丹、冯泽永(2015)等认为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合理选择转型对象是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机构上级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是制约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服务项目的界定是转型的关键;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於军兰、周文萍等(2015)指出现有的国家财政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够:医养结合缺乏配套的财政、土地规划等政策情况;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能力欠缺,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

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优化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化不仅需要政府的统筹,也需要市场力量的加入。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完善措施,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开展立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李杰(2014)指出应该尽快出台长期照护保险法,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提供制度依据。纪娇、王高玲(2014)也指出我国要加快公布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正式准入标准,规范机构的运转。王等(2015)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建立健全老年人长期护理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制定老人享受服务的时间、频率、内容等标准,定期对老人进行访谈,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价,保证老人能够享受到满意的医护照料。政府政策支持包括养老机构用地保障、政府财政补贴或“以奖代补”、相关税费减免、人员培训和用工支持及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产生的医疗费用可使用医保报销等。张立平(2013)提出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参与,健全和落实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完善投资、融资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解决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养老机构,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职工、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使他们都热爱养老服务工作,高素质地为老人服务。邵德兴(2014)认为要解决行政分割的部门管理体制问题,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医养护社区服务业发展,构建医养护一体化行政协调机制。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周国明(2014)指出,要不断改善养老服务资源多元投入结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社会资本依法举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提高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以总体承包、分部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改革,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大力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执业环境。张立平(2013)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体制、机制和信息化的调节作用,整合医药卫生资源和养老社会资源的优势,做好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工作,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高效、持续推进,为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增进老年人健康、幸福做出贡献。沈婉婉、鲍勇(2015)认为要推进养老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作,鼓励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作用,支持医护专技人员参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自身的保健意识。耿爱生(2015)认为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必要社会基础,它意欲解决两个问题,即获得社会充分认知和广泛社会支持,两者缺一不可。邓诺、卢建华等(2015)认为作为老人自身也应加强健康及储蓄意识,经常参加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及健康知识展览等,为日后“医”、“养”需求做好准备。子女应当对入住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的老人给予情感上的关心,以降低老人的孤独感。为了节约更多的医疗资源,具有科研实力的医学院校及医院应积极组建老年共病研究团队,探索老年共病的综合预防措施,加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推广医养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从根源上做到健康老龄化。

第四,鼓励非盈利性组织参与其中。李杰(2014)认为对非营利养老机构的扶持,一方面体现在对非营利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补助养老机构的运营。

五、评述

随着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然会成为居民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其发展中循序渐进,不是要求其与现代的养老需求发展同步,而是要求其结合各地具体实际逐步发展,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普遍化。

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与必要性、发展模式、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在发展模式方面,我国理论工作者分别从公立医院、民营机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分别就经济发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分析。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卫生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通过研究,提出了必须从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养老服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护理人才;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集中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营模式、筹资补偿、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研究较少,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医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对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供给状况、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期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园秀,罗铁娇,罗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4.3.

[2]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老年科患者自理能力与分级护理、护理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3.

[3]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4]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5]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11.

[6]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

[7]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

[8]李杰.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

[9]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6.

[10]郭斌.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

[11]童立纺,赵庆华,丁福,肖明朝.医养结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5.4.

[12]夏家红.武汉市“医养结合”模式评析[J].长江论坛,2014.6.

[13]王,曹勇,唐立岷,潘聪聪.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

[14]於军兰,周文萍,张杰,林传俊,徐凌,李京鹤,涂香林,王艳,周琴.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5.9.

[15]钱红祥,陈荆立.“四大路径”推进医养结合[J].社会福利,2015.1.

[16]陈庆华,侯建媛.“医养结合”康复养老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民康医学,2015.9.

[17]沈婉婉,鲍勇.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6.

[18]严妮.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城市社区医养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9]林丽芬.深化“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J].社会福利,2015.3.

[20]冯丹,冯泽永,王霞,李秀明.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5.4.

[21]刘清发,孙瑞玲.远程医疗在医养结合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5.5.

[22]刘文红,彭嘉琳.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8.

[23]鲍捷,毛宗福.社会医疗保险助推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5.8.

[24]邹纯青.新型城镇化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J].管理观察,2015.21.

[25]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S1.

[26]符美玲,陈登菊,张伟,杨巧.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1.

[27]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

[28]张立平.把老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1.

[29]于卫华,林丹,陈雪羚.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4.

[30]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1]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9.

篇6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念阐释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从而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总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改变了目前医疗和养老相分离的状态,积极开展生活照料、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等相关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要。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因此,积极构建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妥善解决老龄社会背景下老有所医、实现全民健康养老的关键内容。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社会背景及其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这种兼有养老和医疗功能的新型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铺开,正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从全国一些在这方面发展较好的城市以及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资源互补、协同合作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以及医疗的双重需求,同时还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医疗服务不到位、养老机构匮乏等问题。可以说,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必将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在养老和医疗方面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哈尔滨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先于国家两年进入老龄社会,其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哈尔滨市百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选题背景

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由于我国发展的特殊性,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未富先老。随着老龄社会的深度发展,我国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给全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我国目前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很多城市自发性地在机构养老的基础上,在养老院中增设了医疗机构,从而满足老年人既需要养老也有可能需要看病的现实需求。

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占人口总数的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哈尔滨市老年人口家庭空巢化、失能半失能者多的特征显著。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全市空巢老年人口约80.6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22万,目前,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和失能老年人口增多的三加速,一增多现状。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退,很多高龄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医疗、康复和护理是他们较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如何解决老年病人的特殊医疗需求,使他们更有尊严地养老,成为当前政府亟须解决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目前,哈尔滨市现有的三种养老方式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和弊端。首先,就机构养老而言,目前哈尔滨市养老机构主要有老年公寓、敬老院和老年护理院,这些养老机构具有社会化、专业化特征,但在数量、规模、服务水平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参差不齐,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双重需求。其次,家庭养老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也不断受到冲击。4-2-1家庭结构一方面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也很难解决老年人在医疗救护、日常护理等方面所面临的养老问题。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资金和护理人员非常匮乏,因而很难向社区老年人提供较为优质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哈尔滨市也成为我国较早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城市之一。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医疗和养老双项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可持续性、科学性、安全性的医疗养护服务。这种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不必长期占用医院病床的前提下,就能满足其长期护理的需求,并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较为全面的照顾。

首先,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困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完全可以满足患一般性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养护服务,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在出行就医方面所面临的不便。同时,由于这种养老模式对突发性疾病也能够采取一定的救治措施,因此也可以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诊治。

其次,突出以人为本的养护理念,在避免老年人往返奔波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同时,更减少了费用开支,节约了时间,减轻了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再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但可以利用好一些现有医疗机构的闲置医疗资源,合理优化病床资源配置,解决养老院病床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的经营发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目前,上海、北京、青岛、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都相继开展了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哈尔滨市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会城市,从2014年开始就按照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原则,着手打造一批一站式医疗护理服务机构。截至2015年底,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551家。其中市民政部门直属的第一、二、三社会福利院和安康社会福利院这4家养老机构都设置了医疗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24家企事业单位办和民办大型养老机构(设置养老床位100张以上)中,有2家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大型养老机构设置了医疗机构;其他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则均无医疗支持。目前,哈尔滨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还有很多实际困难亟待破解。

(一)专业护理人才匮乏,护理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专业护理人才方面的问题。首先,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护理水平较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于护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能悉心照料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之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知识和护理技能。然而,目前哈尔滨市的老年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其中具备医疗专业护理技能的人员寥寥无几。其次,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人员队伍不稳定。由于老年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压力大且工资待遇低,造成养老护理人员缺口一直很大,流动性很强,人员队伍很不稳定。再次,缺乏岗位技术培训和统一的技能等级考评。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专门的养老护理岗位技术培训机构,相应的岗位考评、技术鉴定等都处于空白状态。以上种种,都造成了养老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

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已经明确表示,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康复医院和门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常常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譬如在场地、资金补贴(开办、运营补贴等)、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由于受到多个部门的同时管理,经常出现执行政策不统一、政策不能落地执行的现象。同时,由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容易出现二者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局面。对于老年人而言,其最重要的养老和医疗两大部分被割裂开来,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在家庭、医院、养老机构之间往返奔波,既浪费了时间,也延误了治疗,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三)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层次有待提升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以及医疗设备水平都应该高于普通的养老机构,__其不仅在医护数量上要相互匹配,同时在医疗资质、医疗设备、场地大小等硬件设施上都要高于普通养老机构的标准。但就目前而言,哈尔滨市现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大都十分有限,其不仅缺乏专业水准的护理人员,同时在医疗设备、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与大型医院无法相提并论,在康复护理、医疗急救、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更是几乎无法提供,因此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治病方面的实际需求。

(四)养老床位供给不足,床位紧缺

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的现状一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各类养老机构总计551家,床位37,820张。其中,城镇养老机构455家,床位21,820张;农村养老机构96家,床位16,000张。但实际上具备医疗护理功能的养老机构只有20家左右,其养老床位更是不足3000张。而目前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20.9万,对养老床位的需求量很大,床位非常紧张。尤其是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公办养老机构,由于收费低、条件好、服务规范,因此常年爆满,一床难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由于收费较高、设施功能不完善、不能提供医疗服务等原因,其病床闲置情况严重。这种冰火两重天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五)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收费。因此,很多患病老年人为了能够获得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费而选择住院治疗,进而导致需要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的患者长期占用医院床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过度紧张,同时也给医保基金带来了很大压力。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护理保险业务,此举不仅减轻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其他城市应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探索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相分离的保险制度,进而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六)资金匮乏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缓慢

资金匮乏使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发展中遇到很多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患者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由于资金匮乏,大型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人员开支、医疗器械购买等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多数三级及以上大型医院根本不愿意加入到医养结合的队伍中,这无疑极大地制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步伐。同时,政府部门一直通过提供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多数民办养老机构而言,其扶持力度依然不够。由于资金匮乏,很多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养老机构在利润低、经营困难的情况下难以为继,有的甚至濒临倒闭。

四、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如何解决好亿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大民生问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养老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在政策措施、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积极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

1.合理布局,提前规划

要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总体规划,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医疗资源分布规划。根据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对养老机构进行合理布局,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近距离规划,签订合作协议,以更好地发挥二者优势,形成资源互补。要提前布局,合理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土地划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方面,要积极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同时,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资金支持工作,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顺利开展,减少资金匮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落实发改委关于确保福利彩票50%以上收入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的补贴力度。

3.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

建议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现有养老机构中凡是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都可根据其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同时允许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和政府财政支持长效化,是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建立养老投入资金按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长的动态增长机制,在财政预算内设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将其用于政府示范性养老服务建设项目、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务等。

其次,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对具备一定条件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养老骨干企业的机构发放贷款并帮助其控制资金风险。

再次,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社会资本依法开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提高床位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可以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养老保障能力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从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入手,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管理,逐步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__专业化水平。

1.建立和规范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针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建立在职人员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其次,建立薪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对薪资结构、薪资增长机制以及福利待遇做出明确规定,进而不断提高养护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再次,逐步规范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养老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同时还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对养老护理人员加强监管,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2.提高待遇,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

养老护理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必须从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入手,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首先,可以通过对相关人员发放护理岗位津贴、护理员职业技能职称津贴等措施提高其待遇。也可以实行绩效工资,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次,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同时规定从业人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增强岗位吸引力,增加从业人员数量。再次,建立养老护理人员人才库,准确了解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为养老机构提供可靠的人才数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3.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建议养老和医疗机构与医科类大学、职业学院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不断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输送具有职业医师或护士资格的专业对口、素质精良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如此既可以解决一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养老机构输送人才,从而实现相关院校和养老机构的双赢。

4.培育和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志愿活动中,同时发展普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养老助老志愿服务人员数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志愿服务和帮助。

(四)有效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

1.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

具备医疗条件的大型养老机构,必须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不具备条件的小型养老机构,可以与邻近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如有需要可以立刻转诊转院,实现最佳救治。通过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双向融合,形成互补互助的发展格局,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和家庭结为定点医疗服务单位

专门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医疗、护理、保健和健康监测等服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门诊部向以老年康复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方便老年人就医。

3.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兴办集养老、康复、护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专科医疗机构

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医养结合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壮大民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有益补充。

(五)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性质、主体对象和服务范围的基础上,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及从业人员资质、医保政策等,同时灵活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在场地面积大小、医护数量匹配、医疗设备设施等方面要区别对待。此外,还要积极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力度,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篇7

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金骨康是中国知名的颈肩腰腿痛、风湿骨病康复体验连锁机构,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现代资源,成就了“国A”级地位。“金骨康”源于清代御医吴谦疗骨秘方。御医吴谦,清乾隆时太医院院判,因擅长治骨之术被誉为“治骨圣手吴太医”,屡受乾隆嘉奖。曾于京城开办我国历史上第一家专门疗骨的店铺――正骨堂。为了奖励吴谦多年来的兢兢业业和对医学所做的独特贡献,乾隆帝亲笔书写“正骨堂”匾额,以及“天下医宗、正骨世家”的对联,赐予正骨堂。正骨堂遂而名震天下,以后的263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正骨堂一直是正宗的正骨牌号。乾隆四年,乾隆诏令编纂医书,责成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医宗金鉴》始成。金骨康治骨术即以《正骨心法要旨》(《医宗金鉴》丛书中最精华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为蓝本,糅合吴谦独家祖传秘技提炼而成金骨康品牌!

金骨康传人吴耀永秉承祖传治骨绝技,并将之与现代科技对接,率先推出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引入日本东京医研株式会社研制的世界一流的超激光养骨护骨康复治疗仪,实现了祖传秘要与现代技法、中医与西医的完美融合,解决骨科疾患综合治理的疗养模式,以“医食同功,药膳同源”的理念开辟全新疗骨传奇。凭借祖传吴氏养骨秘要辅以多项秘制食谱,外有祖传秘方+名贵药材+高科技治疗仪疗骨止痛,内有五谷杂粮养骨壮骨,激光照射+药敷+食疗,全方位全息治疗,标本兼顾,疗养结合,金骨康特色针对腰椎间盘突出、膨出、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椎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等各种风湿骨病有立竿见影的疗效。

树立国际金牌品质

打造权威治骨机构

凭借先进的骨病仪器、金骨康养骨秘要以及多项秘制食谱,吴耀永在国际国内的护骨、养骨、正骨行业,奠定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他由祖传秘方研发的“金骨康”敷疗灵系列和西医透皮、靶向定位等新式科技更是一举成就了“国A”级医宗地位,赢得烁烁口碑,树立了不可动摇的权威与典范。2010年,在市场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吴耀永树立了“金骨康”品牌,中国首家颈肩腰腿痛、风湿骨病康复体验连锁机构由此在北京正式诞生,成为了华夏君康国际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旗下最具影响力的强势品牌,并被誉为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国际亚健康康复治疗研究会、中国风湿病消费者满意首选品牌等。

“金骨康”自推出以来,致力于打造无需经验、无需学历便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治骨专家。短短数载,金骨康已经发展成为骨疗行业权威品牌,并在全国各地广建连锁渠道,凭借在中医疗骨事业的专业水平和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新式设备及技术,在市场上掀起一股养骨、护骨、正骨新潮,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开店速度迅猛发展。迄今全国加盟商已达300多家,并走出国门、名扬海外!

“金骨康”品牌具有以下四大优势:

①金骨康,秉承“治骨+养骨”的理念,内外兼修,中西结合,通过康复仪激光照射+药敷+食疗,达到为体验者身心怡悦的综合康复目的。

②金骨康拥有日本东京医研株式会社研制世界一流的超激光养骨护骨康复治疗仪,轻松一照,疼痛即消。此一项为金骨康独有优势,远远领先竞争对手!

③金骨康由“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国际亚健康康复治疗研究会”等权威机构提供技术理念支撑,为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④金骨康以加盟的形式在全国开设免费体验店,迄今已在湖南、广西及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等拥有数百家经销商,誉满天下!

深耕骨病市场

挖掘无限商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55亿关节骨病患者。随着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骨关节疾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除中老年人群外,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缺乏运动的年轻白领也成为了存在骨健康隐患的群体。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专业疗骨养骨的机构必将备受青睐。金骨康的横空出世,不仅掀起了疗骨养骨的热潮,在全国各地演绎了一段又一段的疗骨佳话,更给饱受骨病折磨的患者带来了健康的福音,也为抱着小投资低风险创业的人们,提供了开启财富之门的金钥匙。而作为中国护骨、养骨行业的龙头企业,金骨康一直引领着行业的发展。首推“治骨+养骨”经营理念,将市场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合作中发展,在共赢中壮大,不断地为客户、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投资的角度看,选择最佳时间点进入行业很关键,从“养骨护骨”的角度看,当前正是最佳投资时机。伴随经济腾飞,百姓收入提高,养骨、护骨行业也风生水起。与传统的接骨、正骨以及骨科疾患带来的“颈肩腰腿疼痛风湿”等不同,养骨、护骨还对恢复产妇骨盆、防止老人骨骼萎缩、延年益寿、强身健体、调节男女性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中国国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时,越来越多的人会享受“养骨、护骨”带来的健康体验。

投资金骨康不需要太复杂程序,不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配备激光照射设备、敷药方、食疗谱等,经过总部短期培训,每一个投资者,都会成为优秀的“正骨、护骨、养骨”专家。

金骨康凭借其雄厚的实力,预计可在未来两三年内上市,届时,加盟商皆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金骨康”的原始股东,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

华夏君康国际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国内招商网址:省略/jgk

篇8

关键词:老年护理;医养融合;养老基地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巳超过2亿,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面对这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式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延长其生活自理年限,实现老年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2013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的要求,为本文的研究和项目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从老年护理和老年护理学的角度,依托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的优势,构建以老年健康护理为目的养老方式(模式)所进行的研究尚且不多。很多学者仅仅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并宏观地进行分析,缺乏专门细致的研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结合当地实情的具体养老对策和实施办法。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因此开展此论文的研究和实施,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存在问题

1.1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我国老年护理教学与培训起步晚,发展滞后。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是严重短缺。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服务在国外目前已形成了中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1.2“医养结合”矛盾大难题多

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特别是,医保政策瓶颈巳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新摸式发展的最大阻碍:由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于是部分老人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还是选择长期在医院中“压床”不出院,不愿到养老院去。

1.3 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及床位数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约4.3万个,养老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较大增长,但按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张测算,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床位数相比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国还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员工也只有近30万人,其中取得老年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可以说,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2.条件与优势

2.1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是一所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全国一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现有教职员工1000多人,专职教师800多人,正高职称8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学院护理系护理专业始建于1931年中美合办的普爱高级护校,至今已有80多年办学历史。学院护理系作为学院现有近7000名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一个龙头大系,曾获得 “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湖南省护理‘双师’水平认证技能培训基地”、“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等等荣誉称号。

2.2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占地面积336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亿元。馆藏图书200多万册,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和设施功能齐全,并有一所综合性的附属三级医院。特别是学院整体搬迁到新院本部办学后,原闲置的处在城市中心的老校区,紧邻附属医院,被用来改造为一个养老服务基地(中心),那将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3 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已是国家的一个基本国策。加快完善社会化养老机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利用医学院校教学与人才优势,大力培养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创建一个养老服务产业基地(中心),将会得到国家和政府以及当地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湖南省下发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永州市政府为支持鼓励民办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则是本论文项目研究的最大支持。

3.发展路径和对策

3.1 要把“养老专业”办成叫好又叫座的好专业。国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中高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人员、老年营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和鼓励养老专业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产业中去就业和创业。

3.2 要在“医养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卫生和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方式,力图破解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医疗、康复和护理难题。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对此应做到“四个打破”:打破体制障碍,部门联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垒,制度相互衔接;打破利益藩篱,服务老人需求;打破路径依赖,推进体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姻”,做到医养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终达到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到“医院式”专业、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养融合一体化”的养老方式的新突破。

篇9

关键词:“互联网+” 医疗健康产业 发展现状 路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自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医疗”产生的背景

随着“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健康医疗产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社会日趋老龄化也为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的不断突破,则在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医疗器械、养老服务、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医疗健康产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府引导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居民疾病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国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政府也大力引导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促进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是健康产业需求巨大。从发展形势来看,未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仍将保持上升走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居民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消费意愿也日益增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日渐增强共同催生了巨大的健康市场

三是人口老龄化。在老龄人口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等医护需求高的群体占据较大比例,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在医疗器械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家庭病床护理、老年康复中心的各种器材、保健器材等都是医疗健康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食品方面来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营养食品等也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互联网+医疗”在大健康领域的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与医疗领域跨界融合,新兴技术与新服务模式快速渗透到包括预防、诊断、治疗等在内的医疗各个环节,给人们就医习惯、就医方式等带来重大变化。

(一)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在线咨询和远程医疗借助互联网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跨时空配置,突破了传统的现场服务模式,使医疗资源匾乏得以缓解。在线健康咨询服务可有效解决患者看病无序现象,通过建立疾病数据库和整合医生资源,将需要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导诊到相应的部门。在远程医疗方而,可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联网实时共享相关信息,有望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充分利用稀缺的医疗资源。

(二)重塑医院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医院通过移动应用增强与患者的实时互动,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环节。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院通过开发手机App软件,将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传统服务全部在移动互联网实现。患者通过移动应用可实现自助旌拧⒚耪锖妥航煞选⒓觳楹突验报告查询、专家排班等信息查询及满意度评价等,不仅解决了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等问题,而且增强了获取服务的便利性,提升了满意度。

(三)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合理就医,实现分级诊疗

大医院的拥堵很大程度上卡在了慢性病这一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对慢病群体进行管理,包括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可合理分流患者,实现分级诊疗。单从互联网医疗角度出发。拥有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仅仅是分级诊疗的基础性资源,提高医生接诊效率的模式才是关键,慢性病管理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医疗的大数据优势,实现分级诊疗。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无疑成为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既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也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当下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也给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而得益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医疗器械行业已逐渐成为医疗健康产业中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市场潜力巨大。有相关专家指出,医疗器械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医疗设备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处于产业中低端环节,与全球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未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将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

再以养老服务产业来说,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步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

不过,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观念不到位、资金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健康医疗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医疗健康+养老

2015年1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国家大力提倡医养融合,就是为了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楼上养老,楼下看病”的医养结合模式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养老院的入住率,同时也减轻医院病床的压力,使老人足不出户也能得到诊疗和护理的服务。发展医养结合,强调的就是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将集中在大医院或者长期在大医院住院的老年人逐步引导到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有医疗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等措施,让一些有医疗护理需求的老人根据健康情况和自身l件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接受服务同时,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基本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建立起“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和护理在医养结合机构或养老机构”的综合连续的服务模式。

(二)医疗保健器械家用化

根据9073养老模式来看,今后的养老模式主要是社区养老,97%的老人都会通过社区居家来养老,国家也提倡社区养老,要把医疗健康与养老相结合,未来的医疗器械向家用化发展是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家用医疗保健器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普及化的小型医疗保健器械,具有一定预防、诊断、保健、治疗、辅助治疗、康复等作用,这种产品适合于家庭及老年人家居使用。家用医疗器械操作方便简单、安全可控,方便实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生话水平与生话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保健,家用治疗仪、家用检测器械、家庭护理器具、家庭保健器械、健康远程监控预警、家庭医疗康复器具等各种自动、半自动的电子家用医疗器械今后也将成为普通居民家庭消费的一部分。

篇10

1基层公立医院服务营销现状

1.1服务营销意识淡薄

从管理团队的层面来说,有些管理者认为公立医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自然是老百姓就医的最佳选择,无需进行市场营销。从医务人员的层面来说,有些医务人员认为自己凭医疗技术吃饭,服务质量或患者满意度的高低与自己关系不大。

1.2服务营销组织不健全

有些基层公立医院没有设置专职的营销部门,医院高层管理中也没有设立专职分管营销工作的院领导。通常一些民营医院和私立医院会设立专职的营销部门,因而他们的营销工作比公立医院更加专业。

1.3服务营销理念落后

有些基层公立医院对营销理念和服务营销手段的认知,还停留在通过电视、报纸进行广告宣传,不能从患者的需求入手,整合医疗资源,制定针对不同需求受众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1.4服务营销效果不佳

有些基层公立医院有时凭感觉和经验来设计医疗服务项目,不能及时地对市场信息进行敏锐捕捉,不能根据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决策,营销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2基于波特竞争力模型的如东县中医院竞争环境分析

波特竞争力模型是由哈佛商学院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的获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取决于市场上存在的5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本文以如东县中医院为研究对象,以波特的竞争力模型为原理进行竞争环境分析。

2.1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如东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63个,其中,非营利性医院11个,民营医院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40个,个体医疗机构166。38个民营医院遍布全县所有的乡镇,均为医保和农保的定点单位;2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遍布全县所有的村,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而在营利性医院中,也有部分是医保或农保的定点单位。可以看出,经过几年的发展,医疗机构的总数持续性增长,而且民营医院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2.2患者的替代选择逐步增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的放宽,以及基本医疗知识的普及,患者生病后尤其是一些小毛病,去医院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去零售药店自行购买药物成为更加便捷的选择。目前,如东县共有药房237家,其中,拥有医保定点资格的药店有124家,占全县药店总数的52%左右。零售药店大多数设立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商业中心和居民区,有退休医生坐堂问诊、有导购小姐热情服务,甚至提供免费输液服务,且药品价格往往比医院还便宜。流程更便捷、服务更热情、价格更实惠的药店自然会吸引一部分患者。

2.3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逐年兴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医养结合的概念逐渐被人熟知,一些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院纷纷建立。目前,仅如东县城具有医养结合基本概念的养老院就有数十家。尽管规模大小不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但这些医养融合的养老院,毫无疑问地会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分一杯羹。

2.4供应商市场保护能力日趋增强

尽管目前的药品、器械、耗材等进入医院均需经过招投标程序,但这些供应商,尤其是知名品牌的产品供应商,在产品价格上仍具有较高的话语权。他们通过设置各级别的产品区域,区域不能跨区域进行投标、申请专利特权等方式,保护他们的市场和议价能力。

2.5就医顾客的比价议价能力稳步提升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加之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的迅猛发展,患者作为消费者对医疗服务质量及规范化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而他们对医疗机构比价议价能力的提高,也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层公立医院服务营销策略——以如东县中医院为例

本文研究公立医院的服务营销管理问题,根本目的是提升医院的品牌竞争力。现以“7Ps”服务营销组合理论为框架,分析和讨论基层公立医院的营销策略,以期找到更加适应医疗市场的管理营销体系。

3.1产品及品牌策略

如东县中医院要注重发挥传统中医特色,着力打造富有浓厚中医特色的文化品牌,从行为规范的养成入手,凸现中医文化建设的品牌优势。如东县中医院还要加强专科产品服务的纵向深化,以及相关科室的横向联合,有效运用市场渗透、新产品开发填补县内康复领域的空白。

3.2价格策略

如东县中医院可以引进先进的诊疗项目,开展特殊服务、VIP服务,满足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或者开展短期价格优惠组合,培养患者的消费习惯;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尽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3.3渠道策略

如东县中医院可尝试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协作模式,通过优惠体检、基础检测项目折扣等方式吸引患者。如东县中医院要注重医院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以及手机客户端功能的升级,注重界面友好和客户体验升级,如预约挂号、医患互动、检验结果查询、网上支付等。如东县中医院要进一步优化医院现有HIS系统,向以“一卡通”系统、条码技术、电子病历为核心应用的临床信息系统快速推进,建立医疗联合体,寻求上级医院技术、人员的支持,争取下级医院的市场资源,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双向转诊,互助共赢。

3.4促销策略

如东县中医院要建立专职组织机构,由专人负责广告促销活动。在进行广告宣传时,要注重真实性,公立医院的品牌受损后很难修复。如东县中医院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建立和谐的公共关系;重视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与各大媒体的常态联系,经常利用媒体工作动态、新技术新项目、各种卫生日的宣传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提高良性曝光率;若各大媒体对医疗事件进行调查采访,如东县中医院应采取主动、积极的配合态度,指定专门发言人在发生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时,及时采取危机公关策略。

3.5人员策略

就医务人员的个体而言,如东县中医院要着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逐步树立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并重的理念。就医院的管理层面而言,如东县中医院要树立“关爱员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

3.6有形展示策略

如东县中医院要从完善医院的有形展示入手,将医院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展示出来。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性化细节设计,或是超出顾客预期的服务亮点,更能使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提高再次选择就医时的依从性。

3.7流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