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7 04:4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物化学课程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规律及其与复杂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很抽象的。我曾在自己上课的班级对全体学生(206人)进行过问卷调查,在调查的206名同学中,认为生物化学难度大的有189人,占87%左右。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那么,作为生物化学教师,就应该仔细思考如何来消除同学们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畏难情绪。然而,生物化学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因此,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我认为要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生物化学教师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当学生对某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由此可见,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前提。生物化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体中发生,我们可以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吸引同学们的兴趣。例如保持健美的身材是每一个年轻人的热切愿望,我们可以从这一情况出发,讲授糖代谢与脂代谢相互关联,引导同学们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教学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调动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民主与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便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巩固。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做到师生互动,融为一体。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生物化学》课程与许多学科相互渗透,内容复杂。基于此,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应该如何恰当地选择、处理和传递教学信息,进行高效率、最优化地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出发,活用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1、强化重点内容与知识点的教学
生物化学内容的特点是抽象、深奥、繁杂,重点和难点较多,涉及的名词、化学结构、反应式、代谢途径、生物合成过程很多。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教学时数也不多,这些不利因素使生物化学的教学难度显著增加。因此,针对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大纲,明确区分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了解和参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着重讲解重点和知识点,浅显的或扩展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或浏览,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重点内容的强化学习、知识点的系统学习、难点与疑点的分析与讨论,将繁杂的内容形成若干个知识内核,使学生易于消化理解、学习针对性强。例如,关于糖代谢,将糖的有氧氧化过程与糖异生过程详细讲解,简略地讲授糖原与淀粉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可以不讲,而只讲其产物特点和生理意义,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通过典型过程的学习,完全可以形成对糖类代谢规律的深刻认识。
2、趣味引导式教学
生物化学中有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直接讲授方法,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若在教学中讲述一些有趣的见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必然也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时,除了将结构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外,可将它比作一个围绕一垂直中轴的、右手螺旋的双扶手楼梯,磷酸和脱氧戊糖组成的两条链相当于楼梯两边的扶手,两条链之间的碱基对相当于楼梯的台阶,台阶(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稳定两条链的主要力量,台阶平面与中轴垂直,台阶之间的间距为0.34nm,每一螺旋含有10个台阶(即螺距为3.4nm)。这一形象化的比喻,使得学生牢牢记住了复杂的DNA双螺旋结构。又如,为何重金属中毒,喝牛奶可以自救;为何动物冬眠不会冻死;为何人不吃肉也会长胖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些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随时调控教学容量和教学的度
课堂教学容量是相对稳定的,容量过大,学生接受不了;容量过小,学生又吃不饱。因此,课堂教学要着重调控三量:一是授出量,即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应围绕重点加以取舍,以保证重点信息足够的教学时间;二是训练量,即学生接受训练的量,必须围绕重点设计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注意典型性,避免重复性。三是活动量,即学生的脑、手、口、眼等各部位的活动量,包括师生双边活动,学生多边活动等。另外,课堂教学还必须注意三度:一是程度,包含难易度、深广度、灵活度,要体现教材反映的程度,考虑学生可能接受的程度;特别是我们的高职学生基础相差很大,更应注意这个"程度"。二是密度,容量大则密度大,反之则小,必须做到疏密有致。三是速度,教学内容难时学生不易接受,速度应该放慢;反之,则应加快。做到教学过程快慢相济,教学节奏有张有弛。
四、发挥生物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特色。
1、加强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是培养有关专业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强化实验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体现出多验证少创新,多定性少定量等特点,因此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少主动思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在进行实验教学时,特别注重综合性的实验。例如将多糖、蛋白质、酶、核酸、脂类等生物活性分子的初级制备、分离纯化和系统的分析鉴定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实验技能全面培养的需要,适合学生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在确保实验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实验的复杂程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经过综合实验训练后,实验技能显著提高。
2、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获得,无不是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才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先把实验现象介绍给学生,再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最后把理论知识完整的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效果较好。例如在介绍乳糖操纵子时,首先把二度生长现象介绍给同学,当E.coli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两种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时,发现细菌首先利用葡萄糖,并在葡萄糖耗尽后才开始利用乳糖,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然后再介绍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理论,这样引导同学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
针对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繁琐的特点,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法已难以适应现代生物化学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教学能使难于理解的生化机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能显著提高生物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如关于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内容,十分抽象,教师难以讲授清楚,而学生通过观看二维、三维的彩色图片,就可以轻易地理解有关的复杂问题,自然地掌握了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等有关概念。又如关于DNA复制,教材和黑板式教学均无法良好地表现这一连续的多步骤动态过程,教师即便讲授多遍,始终有学生不能理解。如应用多媒体教学,将DNA复制的详细过程做成多个图片来展现,将全过程制作成动画加以播放,教师再借助这些媒体素材,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辅以讲解答疑,学生就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DNA复制的整个过程。同时,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做到脑动、手动、口动,而不是被动观看和接受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挥生物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特色等,努力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位生物化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艾育芳: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2]杨涛: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2):127。
篇2
关键词: 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 实践研究
一、引言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1]。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生物化学可产生许多分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和学生前期的化学知识相关,而且和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密不可分。尤其是近两年,生化作为全国考研的统考课程,也越来越受到考研学生的重视。但是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要么逃课,要么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还有的学生想好好学,可是却听不懂。可见,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多么的迫切。
二、影响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造成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特点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比较复杂、抽象,这让许多学生头痛不已。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对代谢物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的不断了解,以及生物技术的突破和信息生物学的广泛应用,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产生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2.教师因素
现在大学课堂的授课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虽然也辅助多媒体教学,但是,学生还是被动地听讲,很少参与讨论,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另外,讲课时往往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讲解,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3.学生因素
学生的求学态度同样重要。一是现在高校的学生层次高低不一,需求不同;二是学生受社会、学校不良风气影响,不能踏踏实实坐下来听课,换言之,不能太累,课堂要轻松,课下不要有作业;三是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根本没有用,所以直接在外兼职,他们关心自己的就业甚于关心自己的学习,而社会就业往往只看经验。“认真”二字离他们已越来越远,认为那是幼稚的不合乎社会标准的东西。
4.环境因素
一是高校的管理制度。现在的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疏松,学生如果考试不及格,总是会有机会参与补考和重修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没有丝毫压力。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些学生就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通过考前临时抱佛脚蒙混过关。并且现在高校都有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制度,一旦教学评价不好,那就会影响到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树先,所以,有些需要晋升职称的教师就会更多地以讨好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负责去教育学生的态度上课了。还有学校的管理层越来越不尊重教师,学生也就只崇拜那些所谓能挣钱、社会影响大的人,哪怕这些人忙得没时间备课,也不认真做学问。
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急功近利的思想已经蔓延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一些人不考虑长远利益,只看眼前的实惠。现在大学生重视金钱的获取轻视知识的学习现状一个方面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没有把最基本的价值观教给孩子们,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的变化过快,各种价值观互相矛盾,让人难以抉择。这正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必须经历的痛苦挣扎。
三、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呼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概括起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生物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一切从效益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特别注意在课堂中要关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要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讲述,尽量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更能接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辅助教学,使讲课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鉴于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在讲课的过程中联系实际。比如在讲糖类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联系一下当前一些化工厂的提糖技术,如何利用生化知识进行工业化提制;在讲维生素与辅酶的时候,要告诉学生如果缺乏某种维生素容易导致哪种疾病,其生化机制是什么?在讲基因时,教师要列举一些现实的例子,如基因突变、诱变、基因操作等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因为举的都是身边的例子,并且有些还涉及实用型的技术,学生自然就会感兴趣,上课的积极性也会增加,并踊跃参与讨论。其次,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感兴趣了,就会主动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2.学生方面
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分辨是非的能力,要学会为自己的将来负责,要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胜利。高校虽然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毕业生也不再是佼佼者。但是大学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在学校中进行交流、做科研,为自己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只看眼前利益,那么必将失去更多值得学习的机会。
3.构建良好的学风和社会风气
学风和社会风气是极度相关的,要想改进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单凭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还涉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家庭、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行。父母应该从小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措施,对学生的言行加以束缚,促进其学习;社会应当借助媒体和网络,用正、反两方面的教材对大众进行教育,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知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必将引起师生关系的转变,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提高师生生活素养和人文素养。总之,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更有教育体制的问题。世上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教育只是诸多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它的进行势必受到其他社会活动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其原理和方法已经广泛渗透到多门生物学相关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具有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知识抽象等特点[1]。自开设生物化学课以来,我院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模式,按照固定模式讲解各知识点。依据我们对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调查,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该学科的内容及不能将课本理论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多元互动,将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学习,已成为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2]。本研究通过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与促进课堂互动协作的翻转课堂相结合,拓展了传统课堂的资源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3]。
1微课与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教师重新整合设计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将教学内容前置,学生课前通过微课自主学习重点知识点,课堂主要开展小组讨论,并由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课后辅以学习资料巩固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4]。翻转课堂自主协作的学习环境和多元互动的交流机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个性化发展,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新的可能性,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微课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短教学视频为载体开发的学习资源[5]。教师首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精心制作10min左右的简短教学视频。微课可以浓缩知识点并加以动态展示,从而突出单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突破了课堂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放大翻转课堂的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6]。
2基于微课的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1微课教学内容设计
我们从课程知识模块中提炼多个重要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及教学大纲,立足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充分挖掘微课的教学优势,如理论性强的内容采取讲授型微课、微观抽象的内容开展演示型微课、涉及实验方法的内容采用实验型微课。实验型微课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测定、重组DNA技术和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章节。例如,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微课通过动画演示化学法测定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的实验设计和步骤,最后设置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和比较化学测定法与反向遗传法在分析氨基酸序列中的应用和优点。演示型微课视频主要集中在遗传信息传递、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等章节中,尽量将生物化学中微观、抽象的知识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形成生动的教学视频。例如在细胞信号转导内容讲授中,通过先导案例中胰高血糖素调节糖原合成与分解代谢途径引出教学内容,结合图片和动画讲解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组成和功能,最后启迪学生以肾上腺素为例论述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讲授型微课主要集中在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等章节中,教师的讲解可配以图片或动画,将理论性很强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都能看得懂、听得懂的内容。例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微课通过文字和图片讲解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播放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动画,通过动画展示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空间结构的变化,阐明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我们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制作微课视频,严格把控视频的质量及效果,加强师生互动及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答疑解惑的能力及课程知识的内化程度。
2.2翻转课堂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2.2.1教学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我院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生物化学教学。
2.2.2教学过程
我们选择教学大纲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但理解难度较大的糖的有氧氧化、血浆脂蛋白代谢、酶促反应动力学和基因表达调控4节实施翻转课堂。①课前自学环节。我们把全班学生随机分成5-6人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学习,每个小组选定一个知识点并整理成专题,在课上分享学习体会。授课教师梳理知识框架,通过蓝墨云班课课程资源和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观看微课。例如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一节中,我们启发学生从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和表达特点、调控因子及多级水平调控等几个方面思考,理解基因表达调控是通过影响蛋白质与DNA或RNA相互作用的复杂事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热点知识进行探究。教师借助QQ群、微信、云班课等网络平台,解答学生提问,并围绕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拓展性学习,根据收集到的相对共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上集中解答。②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课前自学内容;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及时调整课堂活动的实施。之后,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讲解本组整理的专题知识。发言过程中,组内同学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而其他组的同学则可以提问并共同展开讨论[7]。对于讨论中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性思路,教师给予启发、引导,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实现知识内化。最后,教师布置一定量的课堂测试,强化本次课程的知识点。③课后阶段。教师在云班课对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学习内容,强调重难点,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集教学改进建议。
2.2.3学生课堂成绩评价
学生的课堂成绩包括小组汇报成绩、云班课在线自测成绩和云班课经验值积分三部分。学生要想取得好的小组汇报成绩就必须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积极参与,主动交流,互相帮助。云班课在线自测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完成率[8]。云班课经验值积分主要统计学生在云班课参加讨论交流时的活跃度。
3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我们通过问卷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04份,全部有效返回。调查结果显示(表1),超过94%的学生对翻转课堂的学习支持体系满意;90%以上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更有成效;70.2%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有助于掌握基础理论知识;64.4%左右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有助于扩展教学内容覆盖面,促进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
4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总结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的不足:①部分同学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不够导致课前自学效果不佳;②性格内向、不善于提问和交流的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交流中的参与度不高,获得的关注度不够,会导致这部分同学课堂知识内化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针对本次教学改革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①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完善生物化学在线学习支持系统,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微课的设计和制作;②通过学生自学为主、协作讨论、教师引导启发等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加深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同时也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9];③教师在课前应认真检查学生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以及在线学习和课堂讨论不够活跃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④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在本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我们取得一些经验。但是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晶.慕课与PBL教学法相融合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9,(20):112-113.
[2]张丽娟,古同男,鄢雯.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9):181-183.
[3]刘理静,钱红,李小琳,等.基于翻转课堂的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5):2129-2131.
[4]龙晶晶.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6):113-118.
[5]刘双平,戴心来,刘蕾.面向智慧教育的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4-27.
[6]焦钰,黄荣莲,师尚丽,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48):187-188.
[7]寇耀晖,李莉.基于翻转课堂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4):273-275.
[8]李远婷,马晓林,田永芝,等.翻转课堂在免疫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7,44(5):1242-1248.
篇4
近年来,高科技信息化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一种全新的、深层次的混合学习模式翻转课堂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课程改革的热点。翻转课堂(Flappin}u Classroom)也称“反转课堂”,是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重新构建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了传统“课上传授知识+课下内化知识”的教学手段,把课堂和课下活动完全翻转。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完全免费的应用在智能终端的即时通讯服务应用程序,它可以通过公众号平台、朋友圈、群聊等方式接收推送信息,实现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信息的传播,用户可开设公众号,建设公众平台,且微信具有可开发性川。截至2017年4月,腾讯微信宣布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达到8. 89亿,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信的使用率极高川。笔者对教学班级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手机都安装了微信软件,并把它作为主要的交流通讯工具。因此,笔者试图将微信平台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并将其用于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便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达到共享资源,并且可以进行实时有效的交互活动.
1基于微信平台的设施专业基础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将微信公众平台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用于基础生物化学教学,笔者选取 2015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共61人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1创建微信公众号,搭建学习平台任课教师首先申请一个用于此次教学改革实践的微信公众账号,名称为“农大基础生物化学”,利用公众号推送学习任务,并将教师制作的课程学习资源按教学进度上传至微信公众号上,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同步练习题、案例讲解、精彩视频等,并定期更新资源库,供学生使用。同时创建了“生物化学”微信班级群,打造一个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可以随时与教师互动互享的网络平台。
1. 2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口标设计单元学习任务,通过收集整理学习资源并设计制作微课。根据基础生物化学教学口标,将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即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其中静态生物化学包括糖、脂、蛋白质、核酸、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和酶;动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氧化、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和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控。对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并设计任务单,包括教学口标、教学重l从难l从、教学课件、预习任务单、同步练习题等。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录制10 min内教学视频,将关键知识ii讲解到位,并且设置一定的互动环节,增加视频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上课前通过微信平台相关学习和视频资料,让学生预习。教师同时利用微信平台推送主题博文、实时新闻、科学研究成果、前沿资讯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1. 3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后,在课前自己选择时间和地l从,根据教师的预习任务单自主安排学习计划。通过观看相关学习主题的课件和视频结合教材,对难以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反复观看,并将疑难从记录下来;通过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通过微信群聊进行交流讨论,将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并可进行实时在线交流。
1. 4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讲解,并对重l从和难l从部分进行课上讨论。学生在课前根据预习任务单要求已经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性听课,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活动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分组讨论、探究问题、完成练习、学习成果交流等方式。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将个性化指导和集体性辅导2个方面相结合。
1. 5课后总结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后强调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的方式取代了传统教学在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用于课堂知识l从的巩固学习。学生通过微信群在线跟任课教师或者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讨论,也可以通过微信聊天功能与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结果反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并对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基于微信平台的设施专业基础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基础生物化学微信教学系统的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共有50名学生参与基于微信平台的基础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在线调查,收回调查结果50份。调查结果显,基于微信平台的基础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学生欢迎,其中有40%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说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30%的学生觉得微信平台的基础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效果非常好,说明基于微信平台的基础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75%的学生愿意继续这种教学模式,说明基于微信平台的基础生物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具有可实施性。
篇5
关键词:中职生物课堂;课堂教学效率;素质;观念;和谐
中职生物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广博纳取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创新教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丰富自身知识,不断积累,实现课堂的融会贯通,根据班级状况进行教学创新,根据班级特点、时间差异、地点差异选取不同的教法,让学生不断提高。教师要学习课标,领会实质,注重中职学生对世界的关注,进行科学探究的训练,掌握科学的过程、原理、方法、要点,探究事物的性质和核心内容。教师要更新知识,对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并指导学生形成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技能,改进教学状况,进行课程设置,实现学习生物的新方法、新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在总结和思考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新策略,进行新探索。
二、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并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不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闪光。教师让学生大胆设计,开拓思想,组织学生对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缺失和不足,重视改正和提高,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导者。
中职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积极诱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或实验操作,并在信息交流中发表意见和观点。
三、运用现代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融入教学目标,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其中,使学生在看课件的过程中激发大脑中对原有或已学过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并创造性地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记忆,培养情感,让学生主动学习,焕发学习欲望。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恰当选用多媒体素材,能启迪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展示教学内容而积极准备。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成为非凡的创造者,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平等合作交流,创造和谐课堂
学生亲近教师是信任教师的前提,教师要创造协调的师生关系,发挥教育的巨大作用,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素质教育要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要将学生当作朋友,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师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产生共鸣。教师要平等地和学生交流,给学生尽情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摆脱束缚和压制,打开思路,畅所欲言,激活气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探讨,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建立和学生的朋友关系,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挖掘学生的教学智慧,让学生智慧闪光。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观念,运用多媒体,创造和谐课堂,成就课堂教学的高效,推动教育进入百花齐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巧玲.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学苑教育,2011(9).
篇6
乍一看这个概念,好象人的素质是生来就有的,与环境无关,与受教育无关。实际上,素质尽管带有某种程度的遗传特点,但如何在青少年,儿童时期进行塑造,进行培养和提高,则比先天所具有的特点,更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在每个人原有的素质上,通过文化教育,技能训练、品德和艺术修养等各种途径,克服了自身原本具有的不利因素,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必需的生存技能,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待成年走向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生活环境,发挥幼年受教育所得到的各种潜在功能而成为有用之才。
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育环境是全方位的社会氛围。学校,作为一个教育职能部门,占据着主要份量。中学生物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生物科的课堂教学,可以获得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技能,知道这些知识技能、技巧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具备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了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提高自体心理素质,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通过接受课堂教学所给予的硬性思考过程中,学会含糊、矛盾、幽默、跳跃等软性思考,逐步显露和发展他们的智慧水平。
例如高中生物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动物的个体发育”。这个课题在学生课外观察、记录等活动的基础上,必须用一个课时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教学要求,似乎较容易。因为它属于“了解”层次。要求学生能知道动物个体发育的内容,即由受精卵发育成高等动物新个体的过程。但透过课时内容,联系前后知识,应该看到这节课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是很重要的。因为蛙的发育具有代表性,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明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以及对以后学习“遗传和变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等知识是不可少的前提。这些目标要求,离开了优化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全体学生达到的。
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年年、月月、日日在学校中进行着,是容易完成又是难以让人完全满意的师生日常性的活动。一个学生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就积累在他每天都要接触的是否优化的每堂课中。这就是“平凡孕育着伟大”“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在教育中的体现。
优化的生物科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的指向和引起学习者行为变化的具体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优化有两层涵义:第一,它既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课时任务,又要符合现有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二,要在学生精力最佳的课堂时间段,解决本课时的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知识信息存忆。
“动物的个体发育”优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要考虑与学生原有知识衔接的问题,也就是新知识输入的契机。学生只具备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初中概念化的知识。现在,要把这方面的知识深化为高中教材所阐述的以受精卵细胞内部拥有的物质结构为起点,进而了解卵裂发生的机制,直至原肠胚形成的连接变化的过程。其次,要让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有一个跨越,它需要合理想象,需要建立滚动的动态思维。优化目标的实现难度较大。深入地挖掘第二层涵义、浅化难点,以学生最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是实现本节课优化教学的总思路。
教法和学法的合理应用优化课堂教学,需要教改和学改的同步进行。教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学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要选择教学法,就要熟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有效地运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改,诚如俗言所说“教要有法,教无定法”。教师摒弃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劣质做法、围绕着以学生为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可采用语言法、直观法、实习法、问题法等多种形式进行生物教学。学生是主体,他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掌握教材内容时,可用复现法、观察法、探索法主动学习,而归纳和演绎推理,则是师生可以互用的较高层次的传递和接受知识信息的方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指导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内容的同时,逐渐了解、熟悉一些基本的学法,根据各自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学改。“动物的个体发育”优化目标的实现,多种教法、学法应综合使用。在接触难点前、观察法和复现法可以让学生讲述课外活动结果。讲述他们观察并记录的青蛙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学生阐述卵的外形、颜色都很准确,但在胚的外形、体积方面,在能否看到胚细胞数目增多方面,就很笼统,也不准确。有的学生只知道有点象小鱼,其它的就说不出什么了。学生的这些表现实属正常现象。此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针对学生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展示出有关的教具,并作必要的说明。学生则依据观察到的挂图、模型、标本,照课本所提的内容,划出重点词句、背忆而已。这里虽然应用了以直观法为主的教学手段,但学生缺乏积极的参与、难以发挥主体作用。
篇7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3-0014-02
用规范的教学语言准确地阐述生物学概念,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能力,同时也是发展了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生物学的必要条件。高中生物教材中概念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使学生在学业上真正有收获、有提高、有发展。
1 借助实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生物学科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地贮入了一定量的有关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恰当的生活实例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从而降低知识的难度,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青菜放到热水中焯过后,水会变成什么颜色?如果用凉水洗,水会不会变成绿色呢?”这样不仅使陌生的概念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更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为什么”的强烈欲望。
2 借助比喻――使枯燥的概念趣味化
生物教材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而就觉得枯燥乏味。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转换成生动、浅显、易懂的知识加以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讲述染色体的概念时,学生不容易想像它的形态。在教学中,笔者借助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染色体比喻成糖葫芦,每一个山楂是蛋白质(组蛋白),贯穿其中的竹签自然就是构成染色体的另一成分DNA。由于糖葫芦是学生很熟悉的东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自由水和结合水是细胞中水存在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影响细胞的代谢。为了帮助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联系小河里的水和冰的关系:温度高时冰会融合成水,有利于小河中的船只运输货物。到了冬天,温度降低,一部分水结成了冰,运输的船只减少了。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转化的条件,并且在笑声中记住了这一知识。类似的比喻常常使学生在概念中难点的理解茅塞顿开,并能得到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当然,再贴切的比喻也不能代替概念本身。因此必须把对概念的认识归结到概念的本质上来。
3 借助实验――使理性的概念感性化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比如:在酶的特性这一节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很容易得出:“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一概念。再有“植物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设计试验方案、亲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对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当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严格规范实验操作,实验中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技能。
4 借助教具――使静态的概念形象化
教学中教师合理地使用挂图、模型、多媒体,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书中的一些难懂不易理解的概念简化,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
在讲述“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章时,教师自己动手用桔子皮模拟细胞膜,用核桃模拟细胞核,做出了细胞的基本结构模型,并让学生课堂外动手制作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模型构建的方法与过程,也激发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当然多媒体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一些细胞内的一些生命现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现代生物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把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用连续的动画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明白减数分裂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而不会把每一个时期割裂开来。特别是同源染色体行为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变化过程,可以通过慢放、重复播放等方式,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相互转化、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等这些难点知识。这样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这样动态显示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5 借助概念图――使孤立的概念系统化
高中生物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学生在学习单个概念的时候,比较容易记住,但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学生获得的都是孤立的概念,没有进行知识关联,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用图解的方法建立概念图是个很好的办法,有助于学生将新概念与已有的概念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遗传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基础。可是这一部分出现的一系列概念,如:脱氧核苷酸、基因、染色体、碱基、脱氧核糖核酸等,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不容易把它们的从属关系搞清楚。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图1)。
5 借助旧知――使陌生的概念熟悉化
教材中的有些概念既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又有某些截然不同的本质特征。在学习一个新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思考过程,揭示其本质区别和联系,学生由于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关概念,容易引起共鸣,可以较快掌握新概念。
例如: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养型,其中光合作用是已知概念,化能合成作用是个新概念。它们共同的关键特征都是以CO2作碳源,H2O作供氢体,合成储能有机物,但是光合作用以阳光为能源,化能合成作用则以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为能源。学生很容易掌握化能合成作用这一新概念。
6 借助辨析――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概念之间有的相互对立却又彼此联系,有的看似相同却又互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比如“遗传和变异”一部分知识中涉及许多概念。学习这部份概念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把相关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如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辨析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把真正掌握概念。
7 借助关键词――使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在生物概念中有一些字词是对概念起限制、定位的作用,这就是关键词。如果能抓住关键词,也就基本上领悟到了概念的真谛。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概念,并找出关键性的字词。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比如在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时:“有性生殖”、“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数目比原来减少了一半”这些词不仅说明了减数分裂的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点明了减数分裂的特点――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也指明了“减数分裂”这一定义的意义――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减少了一半。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时对减数分裂有了深刻的认识。
篇8
教育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与铺垫,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认知、做事、生活以及生存。初中课堂生活化教学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顺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能真正的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态度,进而促进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当前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靠自己生活实践、自己查阅资料等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的机会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多是书面习题以及阅读教科书,很少进行观察、实验、动手制作、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作业。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实践以及自己的理解提出意见发表见解,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特别强。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生物学的知识,只是需要认真的观察,将知识总结归纳起来进行融会贯通。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创设好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更可以为概括和解释生物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课堂生活化教学还有利于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体验的分享、经验的交流、以及情感的沟通可以实现共同的发展。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平等、民主、互信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生活化实施策略
1、以生活经验进行情境导入
课堂的导入部分,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授课的质量。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着生活实际及经验,以所学知识为中心进行课堂导入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深入的挖掘生物知识背后所隐藏的现实实例以及现实生活经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可以充分的体会到学习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学习《细菌》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讲解一下二战时期日寇侵华对我国实施的惨无人道的“生物战”,也就是“细菌战”。这场战争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什么是细菌战呢?是敌人利用细菌病毒作为武器对人、牲畜以及农作物进行实施人工瘟疫的一种灭绝性的罪行。在当时敌人向我国多个省份进行鼠疫、霍乱等病毒的散播。导致当地瘟疫爆发死伤无数。瘟疫到底是什么?它竟然如此厉害?我们就学习一下细菌的知识。用这种鲜活的历史事件作为教学背景,同时创设出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大大的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利用生活实践进行生活化教学
运用生活化教学可以消除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陌生感,使其能够感受到,生物知识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化的知识,其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这样可以将教材中陌生的生物知识转化为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知识,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印象,同时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知识存在的价值,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同时还可以将知识转化成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生物酶时,教材中有着诸多对于酶的种类、以及酶的活性的介绍,但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于酶的认知极其陌生,此时教师可以介绍我们家中常用的洗涤用品、洗衣粉、洗衣液让学生们回家对比一下是不是加酶的洗衣粉要比没有加酶的洗衣粉洗的干净。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酶的认识,还有助于酶的催化作用的学习及认知。
3、利用多媒体教学
篇9
1.1列举生活实例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1.2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1.3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1.4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1.5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2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高度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有些学校为了自己的升学率,将分数看得高于一切,从而忽视了初中生物课的重要性,把它作为副科来看待,同时由于传统思想的不良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生物课的真正意义展现出来,导致生物课的学习质量低,效果不好。所以初中生物应积极实行生活化教学,真正实现生物学的教学目的。
一、充分发掘生活化教学资源
初中生物教学要重视生活化教学资源,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有效将生物知识与日常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案时合理加入生活现象,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中的生物,在生活中内化所学的生物知识。比如,在学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对消化酶的分解作用不好理解,可以将生活中洗衣服这件事作为教学资源。假如衣服上沾有油渍和奶渍,我们用不加酶的洗衣粉进行洗涤,会发现很难将它们洗干净;如果我们换了加酶的洗衣粉进行泡洗,往往能洗得很干净,没有留下污渍。把消化酶比作成一把剪刀,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比作成一串连珠,用剪刀将串珠逐个剪断就是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形象生动。通过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让学生把握知识,促进理解。
二、营造良好的生活化学习氛围
生活化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和谐、自由的氛围。所以教师在生物课堂中,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格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无言的“听”“写”。这就要求教师将生活中的生物和所学的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森林古猿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进化出类人猿和人猿两个不同分支,再从人猿到现代人类上肢解放直立行走、脑的变化等这几个变化的阶段用多媒体直观展现出来,通过图片和小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想象和理解进化的历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动物园里面看看,切身感受一下。其实平时电视里面《动物世界》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观看,也可以作为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物氛围,促进学生对生物更好地认识。
三、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实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生活化认识,虽然初中学生接触的实验比较简单,却也是很有实用性的。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与实验过程非常相似,所以利用实验教学能很好地促进生活化教学。例如,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先将学生六人一小组分组,制订计划准备实验器材,选择3种不同的环境(裸地、草坪、树林),在一天内选择早晨、中午、傍晚3个不同时间段分别用干湿表测量3种环境的湿度。每次测量重复3次,每个数据的测量时间相隔10分钟。小组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求平均值。课堂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全班交流。实验过程中测量地周围不能有水池、河流、人工浇水等干扰因素。这样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最重要的是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不仅要关注探究中的重复原则和平行原则,也排除了干扰因素、设置对照组、控制单一变量。学生通过实验明白了湿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时意识到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保护植物,多植树造林的情感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内化。
四、密切联系生活,倡导生活化作业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主要是死记硬背,长此以往,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生物作业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将生物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而且还会让学生愿意做生物作业,减轻学习压力。与此同时,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对实践问题的思考,进而学习更多知识。在思考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被点燃,创造力得到了培养。比如,在学习“环境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课时,让学生观察自己周围有哪些污染现象,并尝试分析污染的原因,然后小组讨论探究会对我们生活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教师的指导,写成治理报告可以邮寄到环保部门,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实践中。
总而言之,生活元素注入初中生物课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它给学生带来了欢乐,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情感方面,生活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认真思考与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生物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实验和生活结合,这些对生活化生物课堂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