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篇1

【关键词】 信管专业 西方经济学 措施

1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集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经济学为一体的新型专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的经济类学科,它是研究价值的产生、流通、分配、消费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即客观规律。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对应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运行、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作为我们信管专业的主要学科,学好经济学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模型,更直观的运用。

2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2.1 古代经济学

最早的经济学起源与古希腊,那个时候奴隶制庄园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商品交换。随着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学者对经济学提出研究。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是以一定的客观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的,又用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实际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直接先导的。只有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2 近代经济学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是围绕如何发财致富问题展开的,指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对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保护和干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前提。

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以劳动价值为主的一系列经济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也存在着某种片面性。古典经济学家对于经济的需求方面没有充分重视,在分析方法上也不够全面。此外,劳动价值论更倾向于工人而不利于资本家。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之后,又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时期。

2.3 现代经济学

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叫做新古典经济学。它“边际革命”为起点。这是指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三个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相同理论体系和观点发表的重要著作开始,直至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

新古典经济学是将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了数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把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于此同时出现的另一些经济理论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直接理论前驱,为后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现状与问题

信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许多学校对本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经济学作为本专业的主要学科之一,各个学校对经济学的课程安排等不明确。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学习也是不太一样。

具体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在学校总是把实践挂在嘴边,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学校开设的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学时根本不够。老是只能勉强的把课讲完。根本没有任何实践去带领学生真正去实践。一些学校只开设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对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的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完全没有涉及。学生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学习西方经济学,这样很多概念、模型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不利于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

3.2 教师配置不合理

现阶段,许多教授西方经济学的老师全完不了解计算机的知识,导致计算机技术与经济学完全无法融合。经济学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用武之地。

3.3 学生对经济学的重视度不够

许多信管专业的学生认为我们是学习信息管理的,只要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了。西方经济学时金融、财务的专业才要学习的东西。我们学了这些完全没有用。随便学习一下,考试过了就可以了,不用掌握系统的知识。

4 解决问题的措施

4.1 合理的设置课程

学校首先应该要重视经济学,不仅仅当成是一门课来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合理的安排时间的配置,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经济学的重要性。

4.2 最优的教师资源

注重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有机结合,使同学们能够把所学到的不同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好的运用于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方法,和学生建立起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而不是被动的通过考试区实现。

4.3 正视西方经济学

树立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学习西方经济学是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的。可以在课下模拟经济学中的市场运作,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体会市场变化。去体会这些规律和理论的异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生活中感受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篇2

关键词: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对经济学课程虽然有较大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将从其特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等几个方面重点论述。

1西方经济学的特点

1.1结构严密,分支众多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现阶段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主要板块。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讲授的重点内容。西方经济学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层面研究并发现了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但是,西方经济学中也汲取了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仅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等。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日益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学术界的各种对立和排斥也给西方经济学的初学者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1.2数学性是经济理论中的支柱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其中涉及到众多联系密切的经济数量关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本身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概念和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数学的抽象性特征使复杂的经济变量得以用简单的数字或字母来表示,进而建立经济模型,从而使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变得简洁明了,易于观察。

1.3理念实用性

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其理论诞生于现实经济生活,又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西方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知识讲授多于经济学方法训练

考虑到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庞大的特点,面对重点、难点繁多的知识点,教师在实际教学阶段,如果一味地按部就班地讲授西方经济学,忽略了经济学方法的介绍,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的记忆只是暂时性的,习惯性的死记硬背无法代替真正的了解,听完课后很难掌握结论性的原理的形成思路。久而久之,学习效率就不高,学生思维的训练逐渐荒芜,逻辑的建立得不到锻炼,很难正确把握学科特性。

2.2非主流学派理论和前沿动态理论介绍较少

不同高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不同的编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在内容上,大都以体现新古典综合派的经典理论体系和内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现代经济发展下涌现的诸多新问题,在新古典综合派之后,产生和发展了影响力不如主流的非主流经济学派和很多较为前沿的理论。但是这些非主流学派理论和前沿动态理论并未编入教科书之中,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就陷入狭隘的视角,不能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动态的了解,不利于学生在经济学方面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形成。

2.3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

合理使用数学工具,培养数学思维,灵活运用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有助于学生经济学的学习。然而学生大多数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学生习惯性的容易产生对定性分析的兴趣,从而减少了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的研究耐性,只停留在教学中涉及的经济学案例、经济学渊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很好地锻炼对抽象复杂经济问题的理性分析研究能力,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也不够深入。

3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基础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与实际二者相结合的学科特性,在这样的体系下,存在的根本即是其抽象理论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西方经济学不能仅仅增强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与领悟,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从微观和宏观的双重方面出发,加强对现实能力的分析和判断。经济学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运用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既避免了枯燥乏味得学习过程,又减缓了学而无用的情况发生,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经济学是无处不在的,这一切,主要源于教师在平时生活、工作中的思考和积累。

3.2强化师资力量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需要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以及活跃的创新思维结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采用学术讨论、学风交流、实践学习、科技培养等优化方式,创造更优条件,提高各方面水平支持。在海外聘请优秀教授的这种方式下,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焕发新的力量,从而增强优秀学术学风与教学科研的深度影响。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3.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加经济学前言介绍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51-02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作为核心课程,管理类专业也视其为专业基础课。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所有经济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及原理相适应、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在西方经济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联系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庞大,授课内容多且抽象,学生普遍感觉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加大了课程的难度。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媒体中虽然频繁体现,但要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

2、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它的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较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不容易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同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从而很难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中理论讲授过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支笔一张嘴,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因为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致使教学内容更枯燥乏味。这种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习惯于通过被动的死记硬背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不能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原理背后的原因。同时,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客观上也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另外开课年级较低,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发展的认识、理解较为肤浅,都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教材内容老套、陈旧,重技术而轻经济思想,导致教学质量偏低。西方国家的初级经济学教材注重基础和经济学普及,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书中几乎没有数学,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合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总结和指导,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其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新古典综合派的体系和内容,而目前我国各高校所用的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都仍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为主,内容老套、陈旧,无法为学生理解某些经济现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不仅如此,由于学时的限制迫使我们的教材在技术和思想之间选择了侧重技术,即数学表达居主导地位,教师在介绍数学表达方式后再介绍经济学思想,结果使许多学生掌握的经济学似是而非。此外,高校教材市场的垄断导致教材抄袭现象严重,习题质量偏低。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注重课程铺垫,讲授好导论。其实,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往往在学的过程中感觉经济学抽象、枯燥、晦涩难懂,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经济学”铺垫。因此,讲授好课程导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尤为重要,在导论的讲解上多花点时间是必要的。首先,简要讲解经济学的发展史,从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出现,再到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形成,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次,明确微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在此基础上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进行联系和区别。再次,构建课程学习框架,引导学生顺着“框架”去学习。最后,明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均衡分析,为学生以后把握微观供求模型和宏观AD-AS模型打下基础。

2、讲授好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虽然数学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但是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再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远离生活实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上。基本概念是决定该课程内容分析正确与否的关键,没有基本概念作为思维的根据和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基本原理是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力图寻找出经济现象本身的客观规律,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乘数原理等等,这些基本规律在理论上得到了证明,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概念和原理是我们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原理,才能提高学生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精髓。

3、通过对比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是通过图形推导出来的,弄懂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但学生普遍认为图形太复杂了,宁可死记硬背文字,也不愿意仔细研读图形。事实上学好这门课的诀窍之一就在于利用图形。对于图形,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三方面要求:(1)要求看懂图形,了解图形说明了什么原理;(2)要能借助于图形来解题,不仅会看图,还要会用图;(3)对相似的图形会对比。西方经济学中很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例如,AD曲线的形状和微观经济学中市场需求曲线形状相似,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短期的AS线和市场供给线的关系又如何?通过对比,同学们不但温习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还加深了对新内容的理解。又如,MEI曲线为何比MEC曲线更陡峭?这是教学难点,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这两个知识点在图形上很相似,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长期的总供给线、长期的Pc曲线和微观经济学中土地的总供给线形状也极其相似,同样可以进行对比,等等。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59-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之中,经管、财经类专业由于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需要以其专业知识针对性强、就业面宽,而受到学生的普遍青睐,从近些年我校财会学院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中都可得到验证。而西方经济学是经管、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如何更好的进行西方经济学本科生的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授课学生的特点。现在入学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他们接触的信息大、新事物多,头脑比较灵活,但经济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加之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都是在大一的下半学期或大二的上半学期,学生还没有机会进入社会实习,所以特别缺乏对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深入了解。而西方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中的经验和规律高度概括和总结的一门理论性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枯燥,进而很难将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相联系,造成学生理解经济理论上的困难。经管财经类的学生普遍数学功底较为薄弱,他们的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于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感兴趣。因此在授课中当讲授经济学的发展史,经济学案例定性分析时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当讲解到经济学公式的逻辑推导、图表分析等内容时,则不易接受,产生较为明显的厌学情绪。

2.教材状况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西方经济学是“舶来品”,我国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使用翻译过来的国外教材(一般以欧美国家的为主):主要用归纳法进行编写,以大量的案例开头,穿插经济学原理讲述,然后进行理论总结。二是国内各高校编写的教材:主要以演绎法来编写,先详细介绍经济理论的概念和内涵等,然后再举例说明,逻辑性较为鲜明。民办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一般多使用后者,但这类教材的案例讲解较少或是没有,明显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扩散。这就需要教师要将西方经济学的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的优点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民办高校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刚毕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机会进入企业去体会经济学的原理,或到政府主管经济的部门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况且西方经济学所包括的内容较多,在一学期有限的64学时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学完全部的经济学内容。在重视终身学习的现代社会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并且传授给学生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治学的精神。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但是目前民办高校中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由于自身缺乏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基本经济理论的教学,比较忽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应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目前民办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以学校指定的教材为主展开,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讲解,课堂气氛过于的单调使学生产生厌倦。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集中在板书教学或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在讲台上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经济学理论。单纯的板书教学,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输出给学生信息量十分有限,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多媒体教学,大多成了PPT演示相当于电子板书,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上课灌输给学生的信息量又过多;讲课速度过快,前一个问题刚讲完,紧接着又讲下一个问题,学生没有时间仔细体会老师的讲课思路,又加重了记笔记的负担。

4.考核方式.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由平时成绩加试卷成绩两部分组成。试卷成绩就是学生的考试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两者之和就是总评成绩,超过60分者可以获得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及课堂纪律、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这三部分组成。由此可看出考核只是比较注重课堂常规的教学管理上,没有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考核,比如说课堂案例讨论情况的过程性评估成绩。再者西方经济学的试卷考试普遍为闭卷考试,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题目也按照答题要点给分。考试前老师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学生考前突击一下就可能考过了。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强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优势;而对于善于思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考试却不一定能得高分。因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1.更新教学理念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民办高校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下,面对“90后”的孩子们的这些特点,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与个体差异的条件下,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原先注重“教”单纯的书本知识向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学”的转变。比如教师每次上课讲西方经济学原理前,可以通过师生问答方式引用生活实例或案例进行导入,然后再讲解基本理论。这需要教师在每次备课时都要时刻关注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根据课堂需要改编成实用于每堂的案例。其次教师更需要加强自身对西方经济学良好素养的培养。俗话说:与人一碗水,自身要有一桶水。这句古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学内容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培养学生经济思想的主要手段。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关注基本内容教学,而且辅以适时的经济思想培育,这对学生未来将受益匪浅。若干年以后,或许他们早已淡忘那些经济学概念,但是有了经济思想的指引,他们就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不但要重视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不断充实,还要重视对经济学思想的培养。教师自己要有意识的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分析工具,对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锻炼自身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最后民办高校学校也要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提供条件。学校可以定期的派教师去其他院校进修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或鼓励教师不定期的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开阔老师的教学视野。为教师提供到校企合作单位的挂职学习,深入企业、深入社会,了解现实经济情况,用这种“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专业,融合国内外教材的优点,按照经济学的逻辑学习体系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要“少而精”,让学生听懂、学懂。课堂教学的手段应采取多媒体加板书的方式进行。在讲授经济学的发展史、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课后习题讲解等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经济学教学内容,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适当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讲解时,笔者根据几年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经验认为,适当的运用板书辅助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数学模型的推导对于很多的文科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一边讲解推导思路一边在黑板上进行公式的推导,这样能适当降慢讲课的节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在讲解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时要特别注意,不仅要讲清楚数学模型本身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数学模型的经济学意义以及其在现实经济中的运用。课堂教学主要以案例教学方法为主,合理选取案例。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编要注重针对性、时效性、趣味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笔者以自己一线的教学经历认为在现有教学体制条件下,我们可以进行“个体案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约束下,每学期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个体案例的讨论。个体案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5~10个学生,事先要进行案例资料的收集,课堂上每组的代表发表本组的观点,不同观点之间可以进行辩论,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课堂以外的时间也要利用起来,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当前社会上的热门经济问题,让学生练习写一些课程论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校还可以聘请知名的专家或企业家来校进行经济学的专题讲座或报告,扩大学生的经济学视野。用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有效的唤起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3.调整考核方式.鉴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以闭卷笔试为主体,不妨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一些适当调整。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性考核,将平时成绩由原先的30%分提高到40%,注重日常课堂教学工作的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采集,包括:到课率、课堂提问的积极程度、案例讨论的参与率、课程论文的完成程度、课堂纪律以及作业完成等课堂教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及时制止课堂上学生的一切不良行为,建立起严谨的课堂秩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的平时学习给出一个适当的分数评价,并对主动积极学习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引起学生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与教师互动的学习中来。把“教、学、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使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4.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早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了,许多公办院校都有西方经济学的网络学习平台。随着民办高校近些年的发展,已经有能力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将平时供学生练习的试题库、课堂内外讨论的案例、供学生课后阅读的各种参考文献资料、网络学习课程以及师生互动的等放在网上,构建立体而全方位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试题库以章节为单位,练习题的难度“由简到难”,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西方经济学感兴趣的学生还可对难题进行攻克,每次练习完,客观试题给出标准答案,主观试题给出参考答案。各种教学案例和供学生讨论的案例放在网上,可以让学生课前先进行预习准备,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展开案例的讨论。课后学生进行案例阅读,有利于强化对所学经济理论的理解。将优秀教师的经济学课程放到校园网上,可供偶尔请假的学生自主补课,也可供有兴趣的学生随时学习。网上的师生互动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时间,只要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教师进行提问,每天有教师负责及时给学生做出解答。

教师可以在网上定期向学生编列一些经济学的课后阅读书目,如《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思想通史》等经典的学术著作,还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一些针对现实经济生活所写的《人人都爱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黑板上的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家所写的通俗著作,还有一些专业性报刊杂志,比如《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茶座》、《中国经济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消化吸收教材中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的角度与方法,并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分析现实经济生活的各种经济现象,让学生参与到经济学问题的发现和探索过程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停.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7(4):142-146.

[2]卢明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105-106.

[3]欧阳华.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148-150.

篇5

适应专业需要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适应经管类专业化教育需要,把课程融进教育之中受整个社会行业的“专业化”浪潮影响,教育专业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行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商界追求提供给消费者越来越“专业化”的服务,教育界也随之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进行专业化的教学改革。无论是经济类专业教育还是管理类专业教育都经历了一个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在当前高校各经管类专业教育中,要想在广阔而深邃的专业领域成就精英式的专业化教育,必须能对经济“全局”进行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只有对经济领域的主要构架诸如经济理论与经济知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经济与市场、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概略的了解,专业化教育才能深入。作为学科体系基础课程的西方经济学,恰是对经济知识进行框架性、整体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经济层面的理论阐释,也有微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分析,同时揭示出经济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致力于该课程与各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让学生能具有知识的包容性,也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视野,为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同专业差别化教学,把课程融进专业之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经济知识的内容和知识结构的需求也就不同。所以西方经济学采用差别化教学,分别寻找经济学与不同专业的对接。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可能呈现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教学,不同专业精心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差异化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致力于挖掘经济理论与市场变化的关联,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市场分析,如何洞察经济形势的变化,来把握新的商机;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经济学模型进行市场分析,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策略调整。而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除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外,注重经济知识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资本运作等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革新教学方法,把课程融进思想之中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加上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单调,又依赖于数学和模型这个基本工具来解读,所以经济学是一门很难而又不容易靠近的学科。降低理论深度,增加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向。由经济热点或新闻的介绍入手,结合所学的经济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背后蕴藏的经济道理。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启发学生分析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好奇心。通过具体的案例,用经济实际热点问题进行基本原理讲解,突出经济知识的运用性。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将经济思想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贴近日常实例教授,把课程融进生活之中如何让经济学大师的思想精髓和经济理念走入“寻常百姓家”,让经济学离人们不再遥远,让学生利用大师的经济理念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且从中受益,是课程的关键。为此,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尽量将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学以致用,能用经济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总结出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出现的著名经济学家,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新颖事例,对经济学家们的重要理论思想和观点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论述。

实行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教学,把课程融进学科之中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相对于市场营销、广告、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等课程来说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与这些相关课程交叉讲解,既能让其他专业课为经济学服务,又能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成为其他课程的分析工具。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将经济学知识向相关领域渗透的能力,还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的趣味性,扩展西方经济学在不同课程中的吸引力,巩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

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思考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184-02

一、西方经济学的性质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财经类、管理类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接触的最早的专业基础课,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跟高中课程比较,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大转折点,其理论性强,专业程度高,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经济理论和大量的经济模型的大学新生,学生们普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都有抵触情绪。那么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广大教师的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由于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形成的,比如,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就给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假定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经济现象,应用数学分析工具来经济学论题是很常用的方法。西方经济学在消费者行为、生产理论、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就业失业、货币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课程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求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高中的灌输式教学转换为自我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探索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二、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特点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且担任过四年班主任,经过与学生接触,发现我院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普遍有以下特点:

1.数学基础薄弱。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学生普遍具有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由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我院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该课程一般是大一下学期开设,其他专业是大二上学期开始开设。而学生大一的时候仅仅学了高等数学,概率和统计还没接触,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普遍不愿进行定性分析,一看到需要相关的数学知识,从心理上就产生了畏惧。

2.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我院学生对老师授课课程中关于经济学家的逸闻趣事很感兴趣,而一旦讲到图形、表格、函数公式推导等内容时则表现得较迷茫。经济学分析中的实证分析方法需要用到数学思想,理性成分相对较多。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笔者在第一次课的时候会提出学习三步骤的要求: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习题。但是在后面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在学习上非常被动,没有预习的同学上课大多都听不懂,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课程,其理论连贯性很强,最终会产生恶性循环,一学期下来都听不懂;有些即使暂时听懂,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过后不久就会忘记;有些看着懂,但是自己不去做题,不去琢磨,就会出现“眼高手底”的现象。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针对以上我院学生特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定位要清晰,目标要明确。进入课程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西方经济学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即社会需要什么人才,要求有什么知识结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对理论体系把握清楚,重点掌握,西方经济学成为很多学校考研的必考科目,因此要求学生学完后能达到考硕士研究生没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跟老师思路走,课后复习思考三步骤。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节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讲解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以及如何才能学好微观经济学,该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从思想上端正自己的态度,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笔者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们通过第一次课后,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重要性,也表示要学好这么课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下足够的功夫,有信心学好西方经济学。

2.掌握方法,事半功倍。笔者多年来讲授西方经济学,与学生接触较多,学生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图表模型多,学习起来抽象,枯燥乏味。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掌握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授课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重点内容老师讲解,学生讨论消化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多结合身边新颖的、生活化的案例来阐述经济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挖掘学生的潜力。如“蛛网模型”可以利用农民生产的实例加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除了利用多媒体进行PPT展示以外,还要给学生进行视频教学,给学生介绍主流经济学网站,多了解掌握经济热点问题,让他们主动进行浏览学习,拓宽视野,提升学习兴趣。我院学生与经济学大师正面接触的机会不多,除了学校邀请专家讲学作报告以外,要利用网络自己主动接触获取相关信息,就要在上课的时候由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讲书上的内容。

再次,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知识点具有相类似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讲解,以便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于我校是二本,学生的基础比国内某些一流院校学生要稍微差些,尤其是数学基础。部分学生在理解问题的时候反应稍微慢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点耐心,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尤其是某些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为什么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且都是凸向原点,收入预算线与等成本线等,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多做习题,巩固学习效果。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强,各知识点衔接紧密,且有较多的图表,需要一定地数学基础,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部分要多复习,能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利用到经济学上来,用数学理论解决经济问题,如一阶倒数与边际分析方法。因此必须要求学生除了课堂认真听讲外,在课后要多做习题,教师每讲完一章要多布置习题,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

另外考试方式的转变也很重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衡量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笔者教学实践来看,我院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在平时上课不重视,专等老师期末划重点,然后把老师的重点一抄一背,保准能通过,这也成了学生们的考试法宝。因此要打破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首先教师在上课第一节课就要明确告诉学生期末绝不会划重点,重点就在平时上课内容中;其次考试题目多样化,除了常规习题外,还要有开放式的论述分析题,让学生利用经济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来督促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学习法。

四、总结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学科,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端正态度,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2).

[2] 陆辉.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三点体会[J].科教文汇,2008,(1).

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西方经济学;教改;教学方法;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经济的发展历史,西方经济发展现象,以及运行规律做理论讲解和概括。而这些内容又是相关经济课程的基础,对于整体把握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在实际运用当中就要照搬书本中的理论,相反地,应当鼓励开放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以创新的视角看待这门课程,并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注重创新实践,以实现升华。

一、西方经济学教育现状分析

西方经济学在课程设置上来说,是一门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并不难,难的是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走出传统教学的瓶颈,将创新应用到西方经济学的课改实践中来。

现在的西方经济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学实践的限制,以及何种教学资源的匹配度有限,不能很好地将课本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开放教育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突出教师在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而开放教育的教学实际则更需要体现创新在整个教育环节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应用成为近年来开放教育的课程建设重点。

二、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西方经济学教改

西方经济学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应当更加偏向于理论的讲解和模型的构造,而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下获得该门课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实践应用的技能。开放教育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由于缺乏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以及很少安排实践课程等因素,导致学生不能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整体把握。因此,结合新一轮教改的具体要求以及考虑到现实的情况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西方经济学教改的创新应用;

1.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当今这个以创新为特色的时代背景下,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相关知识整合,课外拓展和实践应用这三个环节时,并不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放教育可以考虑采用“课堂引导互动式”、“多媒体呈现式”、“学习小组讨论式”等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探索积极性。

“课堂引导互动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对教授知识进行讨论,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呈现式”,则是现在的大多数教师比较推崇的授课方式之一,可以在充分利用各媒体元素的基础上,对教授的知识进行创新改造;“学习小组讨论式”则是主要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探索热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三种创新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同时兼顾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不同方面,正如三驾马车一般带动课程发展齐头并进。

2.创新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信息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等重点内容;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开放经济宏观均衡,宏观经济理论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围绕叙述各自的经济理论,构建学科间有机的框架联系等方面开展讲解。虽然课程本身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全面,但是还应看到其美中不足之处――缺乏相应的实际经济案例分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实际的经济学案例或者当地经济热点案例,例如,娄底民间借贷市场崩盘背后的经济问题分析等。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同时让学生看到西方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贵价值。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及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先顺序,以便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可以在广博的理论知识里少走弯路,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实践的应用当中。例如,在进行“供求原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工作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诠释此原理,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原理的讲解。这就对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提高教师素质

将创新能力注入西方经济学教改这一壮举,是离不开一支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的努力的。教师在整个的教学活动当中都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传授者,更是规划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在学生还对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一知半解的时候,开放教育就应当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大胆参与到课堂建设活动中来,积极开发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

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增加自己的专业素养,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行为,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导向,积极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新方式;另一方面,开放大学也要积极推动教师间的人才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家座谈和讲座,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逐渐形成一支积极创新,注重实践,教学课堂丰富多彩的教学队伍。

4.动静结合分析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分析是一种新型分析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可以起到全面分析和掌握西方经济的作用,还可以实时分析西方经济学的变化动态。作为一种横向分析,静态分析主要是对某一种经济现象在每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现象所引起的变化。而动态分析主要是对某一种经济现象在每一段时间内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化,以及对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外界因素分析和内部矛盾因素分析。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无论是对某一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还是对某一因素进行分析,都需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比如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租形式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房屋出租方和房屋承租方之间实现利益双赢、是否可以借用西方经济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等,可以采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问题一一解决。首先,采用静态分析法分析地租在经济萧条环境下或者在经济繁荣时期内其形式和出租方式有何不同,并对决定地租形式的因素和条件进行详细化、全面化的分析。其次,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分析在经济萧条环境下和经济繁荣环境下,地租形式在过去与未来发展的变化。最后,将这两种分析方法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对该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租形式作出最终判断和选择。如果只是采取其中的一种方法分析与判断,其判断结论就会与事实不相符合,甚至会严重偏离实际结果。

三、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进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改的反思

现阶段,开在创新能力视角下进行的开放教育西方经济学教改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可以肯定的是,开放教育教学工作者及学生等多方力量的积极配合下西方经济学的教改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开放教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之中充分感受到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乐趣。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但还应看到的是,在创新能力的实际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时候,仍旧有很多因素需要各方的努力和配合,以期在日后逐渐将其攻克,诸如在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等方面投入的不足等等。毋庸置疑,在西方经济学课改中的创新脚步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相对的,应当看到该课程在进行创新型改革之后会拥有更加广泛的接受度和使用度,而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方杰,王桂兰,刘应洪,张婷,郑礼明,彭雅婷.创新式教育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师,2014,06.

[2]田杨慧力,刘玉平,王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6.

[3]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篇8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西方经济学于15世纪产生,是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国家对其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而形成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广泛了解,特别是在1929年西方产生经济危机之后,西方经济学被学者信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在它悠久的历史中,三次重大的变革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三次革命分别是古典革命、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

一、古典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法国等国家逐步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的干涉主义的思想,着重要求从生产领域中研究财富的增长,以自由放任态度为主,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古典革命”。

17世纪,英国打败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逐渐成为世界霸主,开办了东印度公司,进行全球贸易,掠夺资本,使产业资本疯狂聚集。17世纪下半期,英国出现反对重商主义。1776年,“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是古典经济学战胜重商主义的里程碑,西方经济学由此过渡到了古典经济学时期。但亚当・斯密并不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古典经济学早在英国威廉・配第的学说中就已出现,亚当・斯密将其宣传于世,李嘉图发展壮大直至结束;在法国是从布阿吉尔贝儿的学说中初现,魁奈完善,西思蒙第结束。

古典经济学学者反对政府干预政策,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批判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来源”的荒谬理论,克服了重农主义者认为的“只有农业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局限性理论,综合二者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理论多以学说形式出现,但古典经济学学者的理论使西方经济学理论建立了系统体系,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60年代,古典经济学学说快速发展。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稳定时期,同资本主义制度共同发展,不可避免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有着明显的初期资本主义色彩。古典经济学学者多把关于经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阶级关系的研究同相同制度下的资源配置和各种经济变量之间作用的机制结合分析,使制度和经济发展结合,到后来学者逐渐歪曲前学者的理论概念,有意掩盖和歪曲资本主义的阶级剥削的实质,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既定制度下的经济资源配置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引起了少部分学者的不满,经济学家兼实证主义哲学家的约翰・穆勒既想讨论物质生产的不同方面,又不愿意把社会内容和资源配置的内容包括在同一范畴之内,他企图把经济学划分为“因其自然天性而产生”和“受国家制度影响”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尽管约翰・穆勒没用完成系统转变,但十分有效的推动了经济学理论关于这两个部分的独立研究。

直至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出现,西方经济学彻底抛弃对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开始转向对社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才全面完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变。

二、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处于过渡时期,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同时由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西方经济学逐渐融入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如数量分析、边际增量分析、统计方法等各类研究方法,因此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又产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奥地利、英国和法国的学者――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别发现了边际效用的递减原理。后又经过经过维赛尔、帕累托、马歇尔等边际主义者的发扬,最终明确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边际革命是以消费者行为为出发点研究价值的问题,价值决定被看成是消费者个人的心理变化。边际主义者坚定的认为竞争是调节经济的有效途径,是竞争在生存和消费之间建立了均衡势力,边际主义者的微观经济理论被誉为新古典经济理论。

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间的矛盾愈加深化,经济危机连续发生,推动人们改变视角,开始从宏观上探寻和研究经济危机的产生,因此随之出现了很多宏观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运用总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形成了信的宏观经济理论――动态均衡论;熊彼特根据均衡理论,运用生产要素的新因素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马歇尔提出了货币流通数量论;美国学者密契尔运用宏观视角对国民收入进行研究。这些宏观理论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是宏观经济学建立的基础和前提。

边际革命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学者的理论所推动,新古典经济学是古典经济学的延续和发展,边际革命是研究方法论上的革命,以资源配置为经济研究的中心,使经济学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使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三、凯恩斯革命

资本主义社会在1929年―1933年期间爆发了第一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也宣布了“萨伊定律”的失败,也说明了西方经济学前期理论的错误,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出现了第三次革命,也是最著名的一次革命――“凯恩斯革命”。

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中,阐述了需求原理,否定了萨伊定律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供给是自行创造需求的,所以不会发生大型的经济危机”这一说法,他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由于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收益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这三大心理规律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和萧条,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导致危机爆发。他坚持提升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权,运用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群众消费,推动投资等方法,刺激需求,以实现经济的均衡状态,严厉抨击萨伊定律,摒弃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

不得不说,凯恩斯革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他从心理学规律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危机的爆发,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凯恩斯的理论强调短期、静态的分析方法,忽视动态分析方法;强调宏观经济方面因素,忽视微观经济基础;强调需求因素,忽视供给因素。凯恩斯的理论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但也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思想政策的确带来了西方经济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

凯恩斯革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西方经济学时代,推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丰富了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在极其关键的时期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也为当时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和困境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凯恩斯不仅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现代西方经济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蒋自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丙毅.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变革与新古典范式的命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4] 刘庸.西方经济学概念的革新和理论的发展[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篇9

1.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变迁概述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没有系统研究方法论,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大纲》和约翰•穆勒的《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其适当的研究方法》让西方经济学家意识到方法论问题的重要;19世纪80年代,掀起经济学分析应采用抽象演绎法还是历史归纳法的第一次方法论之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证伪主义先后产生并掀起第二次经济学方法论,投入产出分析法、经济计量、博弈论等先后诞生,经济学进入数理逻辑和动态分析时代;20世纪50年代,波普尔主义促使第三次方法论之争兴起,主要围绕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和检验标准问题展开;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掀起第四次并进入成熟期;80年代以来,方法论转向多元化选择阶段。

2.科学主义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中叶,成熟于20世纪二十年代,是新古典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基础。要求检验构成理论的前提假设和推论来判断理论适用性。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利用历史数据对相关变量作回归分析,推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它要求科学理论结构公理化从而引导了经济学理论结构的形式化: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采用公理化结构,标志新古典学派思想和方法论成熟;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也遵循公理化要求,综合了最大化原理与一般均衡原理;从60年代到80年代,一般均衡理论形式化成为主流经济发展方向,阿罗、德布鲁等引入拓扑学和集合论建立模型,实现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完全公理化。波普尔证伪主义又称为“后实证主义”,批判实证主义,反对结构分析,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经验证伪,成为现代西方经学方法论基础;哈奇森把波普尔证伪方法论明确引入经济学方法论。后来,保罗•萨缪尔森和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经济理论现实性检验标准等问题如何运用证伪方法产生争执,引起经济学进入数理和计量等纯逻辑方法被广泛应用的工具主义阶段。

3.人本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本主义,产生了主张总结商业资本家经验方法论证经济学的重商主义,使西方经济学逐步脱离宗教而获得独立;启蒙时代,关于如何控制利己方面,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认为依靠道德,而在《国富论》认为要依靠竞争机制,这种体现了当时非理性和理性在思想体系的碰撞;19世纪初,西斯蒙第提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为人谋求福利;边际效用理论的拥护者提出经济规律是个人心理的外在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人类经济活动受到欲望和避免牺牲的心理动机支配的,成为剑桥学派建立的基础;莱昂内尔•罗宾斯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反对完全用自然科学方法论指导经济学研究,指出经济学假设应涵括更多人类心理因素,深刻影响了现代价格理论研究;20世纪中期兴起的历史主义学派运用案例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对科学史进行动态研究,强调从历史中把握科学;从波普尔证伪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学派形成前的方法论也受到人本思想渗透,这种非理性主义倾向在当代博弈论中得到充分体现。西方主流经济学回归人性化,呈现非理性主义倾向。

4.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西方传统哲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对峙的,但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科学的认识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人类历史社会框架和价值观念,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进入相互融合的新阶段,这种融合以保持二者各自体系为前提,体现为随着20世纪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围超越传统范畴,经济学方法论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经济学不具有自然科学的可重复检验性,单纯用数学和计量模型抽象化经济现象,得出的理论难以经受实践的检验。与此同时,有些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人否认探求经济行为规则的可能性,全盘否认建立在实证主义、证伪等方法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对解决经济问题所作的贡献,还有人认为博弈均衡状态的达成取决于非理性因素,博弈论是对理性主义方法论的完全,这些观点是极端的:首先,对“理性假设”的质疑是有科学依据的,但在理性假设下把经济现象高度抽象建立数理模型有利于简化分析,且方法严谨;其次目前没有一种经济学说方法论可以在这些方面比主流方法论更好地分析现实问题,完全抛弃这一假设,否定可检验原则,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构架就失去了基础,经济学研究将变得混乱。

二、结语

篇10

从教育功能来说,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学生增长自身能力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帮助他们学会用理性思维来对待生活和工作,利用经济学这门科学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作家萧伯纳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十八世纪的欧洲形式教育论也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知识,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所谓悟性或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凯恩斯曾指出:“经济学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技巧。”观察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笔者认为是“理性思维”,而经济学这门学科就是研究人在理性状况下如何选择的科学。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来培养正确思考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应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阿玛蒂亚森(1992年)认为能力是“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间做出选择的自由”。“能力是指一种最基本的自由,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够给他带来何种生活的选择范围。”(德热兹和森,1995年)景维民、周立群(2008年)认为经济学人才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成钢(2006年)认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笔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更应该领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社会和选择人生,并从中受益。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在观察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上来看,经济学理论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予以解释,力图不断接近客观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应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包括市场供求、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政府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理论,建立起观察的坐标和基准,并以此来观察事物。其次,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讲授课程时,不能局限于讲解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并根据所学理论解释现实问题。这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应引导学生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内生化,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直觉性思维。

(二)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把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的一种能力。对于经济学的学生来说,具备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原理后,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能力是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一般包括数学类型的分析能力和使用自然语言的分析能力。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当然较完善的数学能力需要微观、宏观、数理、计量等一系列课程的基本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工具)。第二,培养逻辑理性的分析能力。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包括均衡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法、边际分析方法、供求分析法以及博弈论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深入解剖对象,透过表面看本质。如讨论城市以外的人口进入城市落户。表面上分析: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会占用城市资源,抢夺本地人的消费和就业机会。但通过均衡的分析方法发现,新人口的加入才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和供给市场,带动区域经济更加活跃,城市经济规模更大,增加本地人的福利。第三,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上的引导。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标准倾向。阿马蒂亚•森更明确指出经济学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工程学,另一个是“经济学与伦理学、政治学中有关伦理观念的联系”。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以全体人民的福利增长作为诊断现状问题和提出改进方法的价值目标。所以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观,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

(三)创新能力

经济学的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去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等几个理论学派发展阶段,经济学的发展就是该学科理论不断演变创新的历史过程,导致现在西方经济学的繁荣。教学中应以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辨证、发散、求异、创新”的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如讲居民消费函数时,可以比较中美两国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的不同。中国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奇迹”,而在世界主流经济学界中,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没能提出具有普遍说服力的理论。教师可以鼓励和启发学生多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去发现中国的经济规律,迎接中国经济学的创立。

三、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一)强化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教学

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是让学生获得理性思考能力的起点,教师应让学生透彻地学习经济学理论,深刻理解包括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适用条件,以及后来学者的评价和理论的新近发展等,让学生明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产生特定的经济理论。

(二)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方法目前是课堂上普遍受到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模仿现实,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有大量教学案例的积累。教师平时应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对课题研究和社会事实热点深入思考,才能用经济学原理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案例现象背后的机制,训练学生经济思维能力。

(三)实行研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