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保护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遗保护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新野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新野县猴戏艺人鲍凤山等4人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街头表演时,因没有携带野生动物运输证而被该市森林公安局民警带走,法院判决认定,4人犯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传承千百年的新野猴戏首次因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而判刑。另外,新野猴戏的继承人则是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野猴戏会随着耍猴人的减少而逐渐的消失。十几年前,新野猴戏艺人有数万,现在仅剩四五百人,原本传承就难以为继,如今又面临不明确的执法挤压,传承和打击让手艺人不知所从。[3]新野猴戏存在的问题,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

新野猴戏艺人的“罪名”的成立在某些程度上是对非物质文化的扼杀。这个问题凸显出我国现有法律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不足。其一,现有的法律大多是地方性法律法规,约束性不强,权威性不够,不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二,主要是以公法为主,尚未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我国目前缺少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主要是以地方性法律为主。新野猴戏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黑龙江省来说是对野生动物的非法对待。这反映出我国目前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地方立法,立法位阶不高,权威性不强,影响力不大,没有真正的起到法律保护作用。虽然我国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指导方针,确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规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但是这些只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思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1997年我国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1982年颁布并在2002年进行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它们中有些虽然涉及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但也仅仅是作为其保护客体的附带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整尚缺乏法定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如果想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现有的法律制度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法律法规进行保护。[4]公法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途径[5],相关法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可实施性和针对性;各省市出台了专门性地方性法规,但是地方立法囿于其地域范围和保护对象的限制,这些法律文件的适用受地域范围限制,只能在本行政区划范围能起法律效力,同时,分散性的地方性立法会造成保护内容不一,法律文件冲突,立法资源浪费等状况。对于我国法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这两个主要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学者的共鸣。为此我们亟需建立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人在法律条文上作出明确的相关的规定,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稳定持续的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身利益,充分的体现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在法律上作出很大的努力,通过对法律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问题

“新野猴戏”事件,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法律保护的不足,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新野猴戏的传承人也是在逐渐的减少,现在耍猴艺人年龄偏大,很少有年轻人在从事这个行业。十几年前,新野猴戏艺人有数万,现在仅剩四五百人,原本传承就难以为继,如今又面临不明确的执法挤压,传承和打击让手艺人不知所从。

“新野猴戏”事件也反映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存在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也做出了相应的举措,如关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现在我国主要是依靠传承人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制定与颁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及管理作出具体规定。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公布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2008年2月公布第二批55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2009年5月公布了第三批71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2012年12月公布了第四批498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9]。我国先后公布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可见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当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文化的多样,地域的复杂形,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等等,导致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与发挥作用的工作虽然取得初步成绩,却依然存在许多情况和严峻的问题。

新野猴戏的耍猴艺人急剧减少以及没有年轻人原意从事相关的技艺的这些现象,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出了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大多老艺人已经离世,很多精湛的手艺也随之消失殆尽;其次,在世的艺人老龄化和严重,后继无人;最后,作为传承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得不到保障。绝大部分艺人虽技艺精湛甚至身怀绝技,但生活无保障,既无退休工资,又无医疗保险,日子过得很窘迫。[10]为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政府的引导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就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需要对这些传承人作出相应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因素,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当充分发挥相关技艺的人才,对其加大政府的投入与照顾,充分培养更多的艺人,保障好其切实的根本利益。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南阳市人民政府.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南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N]. 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8.2.

[2]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N]. 中国政府网, 2009.6.

[3]史林静.“耍猴儿”的被拘,非遗猴戏何处去[N]. 新华每日电讯,2014.10.

[4]刘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7

[5]曹新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03):13.

[6]文化部办公厅.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N]. 中国文化报, 2007.06.

[7]文化部办公厅.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N]. 中国文化报, 2007.12.

[8]文化部办公厅.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N]. 中国文化报, 2009.06.

篇2

【关键词】金融消费权益 保护 问题建议

一、基层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存在的难点

(一)投诉难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实行银证保分业监管模式,随着金融消费者保护日益提上日程,相关监管部门已开展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处投诉。农村地区金融监管机构相对薄弱,除人民银行外,银、证、保三个主管部门均无下设机构,造成处理消费者投诉和解决纠纷的机制相对缺失,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投诉受理主体,难以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农村地区非法集资问题多因监管主体不明、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监管职能交叉等因素使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二是不知向谁投诉。目前受理投诉机构包括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人行、银监、工商等,基于宣传以及金融消费者认知等因素造成的现实问题是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难以判断应向谁投诉,投诉处理过程中因职能不清难以确定投诉主体,如常见的变相吸收存款问题、贷款搭售、收费问题等。同时,因各监管部门的信息资料未能实现共享,导致重复工作,造成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降低。三是不知如何投诉。随着我国金融业发展,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与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速度相比,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显得滞后,特别是农村消费者,往往只能通过“犯错误”被动地获得金融知识,导致缺乏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从澄江支行受理的一起贷款偿还纠纷看,因金融消费者未保存当时的还款凭证,同时又无其他证据证明,导致无法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四是不敢投诉。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对于客户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客户投诉后害怕遭到变相报复,不敢投诉。如江川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办理贴息贷款担保时要求贷款主体及担保主体必须开立储蓄账户,客户认为其目的是为了吸收更多储蓄存款。涉及200多笔业务的消费者中只有金融系统中的一名职工敢于投诉,其他人怕投诉后办理不了贷款。

(二)约束难

一是对于格式条款的约束难。金融经营者对于所提供的金融商品或服务掌握着关键资源和重要信息,并且处于金融领域的专业地位,其与金融消费者之间存在地位的不平等以及信息的极不对称,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往往因“霸王条款”而遭到利益受损。维权中心受理过的一起信用卡逾期投诉。反映的情况是未及时收到商业银行账单,出现逾期利息和滞纳金。商业银行信用卡章程对商业银行做比较有利的规定,消费者在办理信用卡时签字认可,协商处理中商业银行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基层人民银行在处理此类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因人民银行不同于法院,可以参照民法的显失公平原则以及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显失公平的格式条款给予合理的裁定。二是目前法律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的法律条文过于原则,约束难。例如对于存款人保护问题,尽管《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都将“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利益”和“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保护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并列写入,但也只是原则规定了对存款人的保护,缺乏相关配套制度。三是目前法律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缺乏刚性,约束难。维权中心受理过一起因对理财产品销售风险提示不足而导致的投诉。因客户经理为了个人业绩,竭力介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甚至口头承诺该产品最低收益比银行活期存款利率高,而没有提醒消费者要注意的风险,导致投资者收益预期落空或损失。针对此类问题,因无相关证据加以佐证,基层央行在处理此类投诉时显得无力。调查发现,目前对于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金融机构,基层人民银行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发个通告、给个评价,而稍具惩戒措施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往往因为时滞以及工作安排等原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针对性强的惩戒手段,处理投诉的效果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工作开展难

一是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均成立了各级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大多为人民银行行长、副行长以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阵容强大,但精力有限,且主要执行机构为办公室。开展调研、收集材料,以及与诸多单位、消费者进行沟通协调,组织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开展宣传活动等,都需要有足够的人员才能应对。目前,地州中心支行以及县支行工作人员大多为兼岗,开展工作时精力和时间均显不足。二是金融消费者保护是个全新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经济金融、法律等诸多专业知识,在处理投诉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产品、内部规程较为熟悉,这对开展消费者保护的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和工作视野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情况中很难达到工作要求,投入精力有限,致使保护工作推进乏力。

二、建议

第一,针对投诉难的问题:一是应尽快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立法,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行政主管机关及其职责,解决“无处投诉”的问题。目前金融业务交叉与创新以及综合化经营趋势明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界限日益模糊,自上而下尽快完善立法体系,明确人民银行作为金融消费者保护行政主管机关的职责,将分散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以及“三会”中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由已成立的人民银行金融消费保护局专门负责行使金融消费者保护和纠纷处理职责显得尤为必要。二是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金融消费者投诉平台,赋予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纠纷投诉受理、调查取证、调解、裁定的权限,解决“向谁投诉”的问题。三是加大对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宣传解决“如何投诉”问题。借鉴美国等国家经验,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参照英国金融能力指导委员会(FCSG)的做法,明确由人民银行针对金融知识最为缺乏的群体和承担主要社会责任的群体,利用其超脱的专业地位和值得信任的形象,通过网络、电视节目、刊物、培训和实践等途径向国民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的信息。同时开通“金融消费权益维护”微博,并定期金融消费风险提示和消费者投诉情况,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四是针对金融消费者投诉后可能受到的利益损害等情况,人民银行应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投诉保护机制,通过后续跟踪、业务跟进,确保金融消费者投诉后能够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待遇。

篇3

随着“网购”的盛行,快递服务渗透到了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加之市场经济对市场交易效率、便捷的要求,快递服务格式条款应运而生。但是实践中以格式条款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如何使消费者在享受电子商务带来便利的同时免受来自快递服务格式条款的不法侵害,是现代社会无法避免的问题。

【关键词】

格式条款;合同侵权;权益保护

一、格式条款概述

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一方事先拟定的能够反复使用的在签订合同时不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格式条款具有事先拟定性、反复适用性和不与对方协商性的特征。格式条款的事先拟定性和反复适用性可以节省合同订立者之间的谈判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使合同的订立更加简易、快捷,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格式条款的不与对方协商性则有其固有的缺陷。从法律角度来说,该特点违背了民法中的意思自治与契约自由原则,它有可能成为经济上的强者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损害对方利益的工具。这一缺陷在快递服务合同中就屡见不鲜。

二、快递服务合同中的侵权格式条款

(一)先签字后验货

收货人签收后,视为货物已经完好无损交付,出现问题无法索赔。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先签字后验收的行规,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签字前无法先行检验货物的外在品质,无法得知所收到的货物是否符合约定的质量条件,而“先签字后验货”的规定,导致消费者签字后,无法再通过原快递企业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即拒收的权利,事实上是加重了消费者维权的成本。该条款式部分快递物流公司利用自己的经营优势地位,单方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将格式条款提供方应当承担的经营风险责任转嫁给消费者,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是无效的霸王条款。

(二)快递延误不赔

“本公司不对运输延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或者损害承担任何责任”,也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这是物流行业中存在的典型霸王条款,是以格式条款的形式免除经营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快递物流业的经营优势就是安全快速、服务便捷,快速、安全地将货物送达收件人,不仅是快递物流合同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快递企业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如果运输方不能按时送达,就构成了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赔偿责任。

(三)快递公司利用格式合同减轻自身责任

《快递业服务标准》规定,快递运单为服务格式条款。平时贴在快递上的一式两份签字单据就是服务格式条款。快递公司利用消费者的疏忽心理,以“顾客须知”的形式制定格式条款,将其中的部分条款制定成有利于快递公司的免责条款,把快递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属于“隐形的格式条款”。我国《合同法》第40条规定了格式条款的效力问题。即“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因此,快递公司制定的大多格式条款都违反了《合同法》的规定。

(四)快递公司利用格式合同减轻自身责任

《快递业服务标准》规定,快递运单为服务格式条款。平时贴在快递上的一式两份签字单据就是服务格式条款。快递公司利用消费者的疏忽心理,以“顾客须知”的形式制定格式条款,将其中的部分条款制定成有利于快递公司的免责条款,把快递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属于“隐形的格式条款”。有些快递公司规定:“公司对恶劣天气、航班延误及无法控制的各种情况等不可抗力所造成的物品运送延误、遗失、毁灭或没收不负责任。”该条款扩大了不可抗力的外延,因为航班延误、坠机、火灾等不在不可抗力的范围内,对于出现航班延误、交通事故等原因,应由快递公司向航空公司或造成交通事故方追加赔偿,而不能以此为由免除自身对消费者的责任。我国《合同法》第40条规定了格式条款的效力问题。即“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因此,快递公司制定的大多格式条款都违反了《合同法》的规定。

三、关于规制格式条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建议

(一)立法规制:制定格式条款单行法

目前,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第39、40、41条及《司法解释(二)》第9、10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以及其他特别法(主要包括《邮政法》、《保险法》、《铁路法》、《民用航空法》、《海商法》、《劳动法》、《商业银行法》)都对格式条款作了具体的规定。但《合同法》对格式条款的具体规定比较简单且立法漏洞颇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处理消费者在合同中的格式条款问题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但规定过于宽泛不够详细,与《合同法》相比,该法的效力不足,而各特别法对格式条款的规定也比较零散,未形成体系。因此,可以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通过出台单行法来调节格式条款。

(二)行政规制:改进格式条款行政审批

经营者或其他组织在制定完格式条款后,应向专门机构提出审批申请,通过审批后方可在合同中使用。由于格式条款一经确定使用便具有不可协商性的特点,因此格式条款在使用前,应有审批机构组织听证,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督参与,严格执行对格式条款的审查措施。同时,相关部门在履行完审批程序后还应当继续跟踪审查监督程序,定期向消费者做使用调查,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格式条款应依法定程序督促相关行业做出修改,甚至可适时禁止使用的禁令,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内部规制:加强快递行业内部自律

我国快递企业尚处于粗放发展时期,加盟是主要的业务扩张手段,于是从各地分公司到大小业务网点,层层分包,加盟商资质良莠不齐,因此难免出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而快递服务的网络性以及经营范围的跨地域性则决定了快递行业对统一自律的内在需求。因此,可以借助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己任的中

国快递行业协会对快递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制定和实施自律规则,并着重凭借自身的行业代表性、专业权威性和信息全面性,通过行业内企业资质认定和等级评定、行业调查评估、行业战略规划、行业评优评奖等工作,对会员企业的经营业务予以引导和规范。但是,快递行业协会也可能对快递企业进行包庇,因此需要警惕快递行业协会在巨额行业利益的驱动下,与快递企业价格共谋、实行排他性措施限制合理竟争等手段给消费者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失。

(四)社会规制:完善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新闻媒体作为人民大众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对社会的监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积极的宣传,让消费者了解法律法规对于格式条款的具体规定,从而提高消费者的缔约能力和维权手段。同时,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批露违法格式条款,让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企业无所遁形。使企业在格式条款制定之初,在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主动或被动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实也是在保护自身的利益,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双赢。

(五)制度规制:制定“先验货后签字”的网络监督制度

我国《快递业服务标准》规定快递由三个步骤完成:收寄、投递、签收,签收完成即告快递行为完成。但同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先签字后验货”的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一旦签字等于默认了产品的质量,即行使了知情权。因产品质量发生纠纷,消费者根本无法举证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制定网络监督机制,借鉴“支付宝”的运营模式,在快递员的投递工作中增加“确认签收”这一项,由消费者在验货后上网确认,留下数据记录。这样不仅者消费者掌握了主动权,也在发生纠纷时为双方提供了证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没有哪个单一的制度可以对格式条款的规制做到无懈可击,因此,需要各种不同的规制措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多管齐下,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既需要发挥立法的主导功能,也需要行政的执行作用和制度的保障作用,还需要行业内部自律及各种社会监督的有效补充,实现五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格式条款制度的应有价值,采用最经济的方式避免其制度缺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快递服务行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君.合同法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实用版)[S],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李振涛.消费者合同中格式条款的规制问题[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4

[4]周洋.快递行业消费者权益定位与法律定位[J].重庆社会科学,2012,8

篇4

姚远:明故宫虽说是重点保护遗址,可的确前些年保护不力。最近几年政府最新出台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法案,使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这对明故宫这样的遗址保护十分有利。明故宫现存3座城门城台,午门、西安门和东华门,但其城楼都已不存。现在保护规划计划“加顶”恢复的仅仅是午门城楼和重建角楼。这次规划主要是为了建设一个遗址公园,而非要重建整个明故宫遗址。此次做的遗址公园规划,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如何修复午门,确实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至于明故宫的保护修复的意义,我认为这并不仅关乎城市历史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为了呼吁社会关注文物保护、规划的透明度、公示度问题:目前规划编制中,关于文物保护规划的方案和决策过程不够透明,文物保护和规划更需要公众的参与,我认为这才是此次讨论明故宫如何保护的意义所在。不管是哪里的遗址保护,公众的参与和公开透明的规划都是很重要的,只有一个好的程序,才能带来好的结果

《东方养生》:我们看到一些您针对明故宫修复问题的文章,您主张保持明故宫的原状,维护历史变迁在遗址上留下的“残缺美”,而市政方面则主张要复建。也有声音称,大多数人不知道明故宫就是北京故宫的蓝本,若不进行复建,公众人无法了解其原貌和历史价值。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姚远:所谓“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范本”,指的是《明实录》中提及的:“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但是具体建筑是怎样的,可能和南京故宫不完全一样。事实上也有考古发现,明朝时南京的午门和北京、中都(凤阳)的午门就有所不同。今人无法确凿地了解当年故宫的原貌,如今要修复,也仅是对历史的推测。还有就是明故宫城楼之毁坏,遭受了历代的自然灾害破坏,经历了战争洗礼,这些历史上的毁坏也是明故宫承载历史的本来的一部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因为遗址的历史就是它被毁掉的过程,而我们要保护的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过程。有的建筑专家认为要“复原”,这是和文物保护法律的基本理念是相冲突的。

《东方养生》:您提出的遗址“残缺美”,重在“遗址保护”而非“复建”。但从2006年起,明故宫就已经成为江苏省重点文物遗址进行保护,可保护的效果、以及民众的支持度都不容乐观,您如何看待这一现实问题?

姚远:确实前几年在遗址管理、保护上不是很乐观,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比如明城墙、明故宫的保护管理并非仅仅是文物保护部门在做,而是进行多头管理,例如归属于旅游、园林或是建设部门等,不是每个单位都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对遗址进行恰当的保护。但是,这几年南京有了很大的进步,经过多次民间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公众参与,制定了不少重要法规,让古城保护有法可依。目前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规划条例落实。

《东方养生》:关于明故宫的遗址保护问题,您还提及“将真实的遗址融入城市空间体系”,应该怎么做?请具体谈谈。

姚远:这很简单,因为南京现在有多处历代都城遗址,发现一处重要遗址就应该原址保护,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这样周围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就可以将遗址变成一条路径,一个公园,或是和某个历史街区进行配套,将遗址和周围的历史景观融入在一起。让遗址不仅仅是一个“死”的被保护对象,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市民生活、休闲,可以互相交流的文化场所和公共空间。

《东方养生》:目前公众关于明故宫遗址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您对“申遗”有何看法?姚远:明故宫目前暂未纳入申遗名录,它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已足够。南京市申报世界遗产的是明城墙,并不包括明故宫部分,至于未来是否会申报遗产,这涉及到政府决策,但目前没有该计划。明故宫午门其实是南京明代四重城郭的一部分,是南京宫城城墙的城门,如果明故宫遗址保护整治好,是可以同南京城墙,作为南京都城的一部分来申报世界遗产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将明故宫的真实性保护好。

《东方养生》:有些人都将明故宫的修复保护同奈良平城宫迹做对比。平城京当时已经完全毁坏,却在日本政府努力下,遗址成功还原复建,也申遗成功,这似乎和您的主张相违背。您曾存日本学习生活多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姚远:有关该问题有两点:首先,日本的平城宫并没有完全修复,仅恢复了其中的朱雀门等极少部分。平城宫迹保留大量宫殿的遗址原貌,比如一些建筑基址等,只是复原了很小的局部而已。第二,平城宫迹的修复在国际的文物保护界存在较大的争议。而且申遗并不是平城宫一处,是奈良若干文物点作为“奈良的文化财”进行捆绑的遗产申报。

至于平城宫迹的修复对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的参考价值,我认为首先应该按照中国的文保法规来保护南京明故宫。日本文物保护的经验,有好有坏,也不乏出于日本国内民族主义的政治考虑,而非完全出于保护目的。

篇5

【关键词】  县级医院 医疗废物 管理处置 存在问题

        医疗废物是指在对病人诊治、检验、处置、疾病预防等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固态或液态废物,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和影响环境的特殊污染源,其处理是否得当,是衡量医院感染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人从事控制医院感染工作多年,现就县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处置中存在问题现状的看法提出以下几点。

        1 医护人员对疗废物管理处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医院对医疗废物管理处置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医护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缺乏。环保意识不强,存在麻痹思想,认识不到医疗废物管理的重要性和医疗废物管理处置不善带来的的危害性。未将医疗废物视作危险废物对待,直接将部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使得病原体借助生活垃圾中的有机质繁殖更快,造成病毒的蔓延。

        2 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落后

        国家规定医疗废物必须进行集中、焚烧处理,但绝大多数医院没有标准的焚烧设施,有的医院自设的焚烧炉,由于处理工艺简陋,焚烧不彻底,缺少除尘净化的环保设施,不能去有毒有害物质,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而有的医院虽然设有标准的医疗废物焚烧炉,但由于运行成本过高,也只是形同摆设,以应对相关部门的检查。另外,处理不及时,或只处理临床医疗废物,其它部分当生活垃圾处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3 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所有县级医院都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为院长、相关科室负责人负责制,并有专人负责,但非专职,并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思想上都能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但在执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人员配制、流程设计、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不能落到实处,管理组织未真正发挥其监管者的作用。

        4 回收交接制度不严格

        医疗废物处置的各个环节应有详尽的交接手续,回收的医疗废物应当实行登管理,记录来源、名称、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资料保存3年。而目前有的医院存在登记不详实、漏登记、错登记甚至没有登记的情况,无明确的医疗废物管理处置各环节中的责任,存在流失隐患。

        5 分类收集管理不完善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是实施医疗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的关键环节,但现在多数医院把关不严,未严格按医疗废物的分类、包装、标识将医疗废物以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分类收集,而是混装收集,造成处置时的困难。

        6 包装、运送、储存存在及大隐患

篇6

关键词:历史街区;现状分析;传承保护

常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融山水为一体的城市风貌,水陆相间、纵横错致的阡陌街巷,构成了一道极具江南风韵的景色。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古城区通向各城门的主干道,西门大街、北门大街、东门大街的拓宽,一些历史街区被拆除,常熟古城的风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丢掉了旧城老街,也带走了城市的记忆,使常熟这座文化名

作者简介:陈颖,女,45岁,工作地址: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职位:办公室副主任;职称:馆员;文物保护;电话:13962367912;联系地址:常熟市文广新局,常熟市枫林路152号 邮编:215500

城大伤元气。好在目前尚存南泾堂、西泾岸、琴川河、南门坛上这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南门坛上这一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街区相对保

存最为完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虽已有相应规定和规划,但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延续保护历史风貌,保持街区活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需要整体保护街区历史格局与风貌,使其成为体现传统主流市民文化、见证常熟近代民族工商业繁荣发展的区域。整体保护街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常熟传统产业、传统艺术、民风民俗的延续展示地。利用历史资源,调整提升功能,使其成为既有历史环境风貌,又与现代生活相融,充满城市活力的传统商业街区。下文就“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的历史街区保护原则,和“情境再生”的文化空间保护方法,谈谈本人的一些思考。

1 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及保存现状。

1.1 历史沿革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位于常熟古城以南,紧邻环城河,自明代始,兴盛于清末民初。街区核心区域称为坛上,因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此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清末民初,坛已废,坛旧址场地周围四周改建市屋,形成商业闹市,茶馆、酒家、商肆鳞次栉比,其中著名者有得意楼茶馆,为翁同题匾,以及亚洲饭店、新都大戏院等,甚为繁华。又因为所处位置是水路交通的枢纽地区,南门坛上成为最繁忙的大水码头,是汇集各路乡镇民众经济生活的会拢点,也是群众通俗文化集中点。当年这里无论茶馆、浴池、听书、艺术表演,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所谓“要走走、坛上去”,可谓人流不息,百货云集,商铺连绵,遂使南门坛上成为常熟市井风情最为浓郁的街区之一。

1.2 保存现状

建国后,街区基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风貌,并为远近居民提供农贸、日用百货等日常生活型服务。街区内居住和商贸两个区域分区明确,元和塘以西地段和横经塘地段内为居住区;元和塘以东至红旗桥南路地段为商贸区。居住区内充满宁静安详的生活气息,商贸区又是繁华热闹的场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融于整个街区。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显示,该区域内有3处市级文保单位、17处控保建筑,其中古民居13处,商业旧址3处。2008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苏州市首批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价值较高,是典型的水乡街市的风貌,近代工商业建筑保护利用价值巨大。

2 南门坛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望

2.1 集中财力,做好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维修保护

地面的文物古迹维修和保护。南门坛上历史街区内并没有传统江南园林的遗迹,但其宅院资源较为丰富。目前保存完好的清民宅院建筑多达数十处。有东市河俞宅、君子弄季宅、义庄弄倪宅、上塘街曹宅、上塘街马宅、四丈湾顾宅、平宅、周宅……这些宅院虽都为民居,但兼职有一定的规模。例如,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民居宅院马宅,前后共有五进,建筑主体保存完好,在常熟传统民居建筑中较为少见。所以说,传统民居宅院是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街区特色之一。经过了百年沧桑,历史建筑老化严重。由于年久失修、蚁害、潮湿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在加上一个宅院都是一户多住,院落内搭建现象普遍存在。整个街区得建筑风貌业不尽协调。街区内插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多层住宅,与街区风貌有较大冲突。本人认为“循环更新”是保护和利用这些宅院资源的最有效途径。将混居在宅院里的居民合理置换出来,对宅院的建筑和庭院进行原貌修复和提升。

在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除了古民居的保护修缮外,还有许多古桥梁、古码头、古驳岸和近代商业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传承去保护。历史街区的整治整合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大量的财力。经过改造后的南门坛上,能否恢复几十年的商贸繁荣景象,能否吸引各路商家和各地游客,弘扬虞城传统文化,提升城市第三产业,也是我们在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2 整合资源,注重地方文物资源特色优势的发挥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以市井生活文化为主要特色。历史上,南门坛上地区曾是常熟城南一处市井热闹之地,然而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居民生活空间挤占历史文化资源的现象严重,自建行为对历史建筑的破坏程度极大,一些重要的水乡特色资源并没能保存,传统街巷风貌支离破碎。

打造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环境风貌的唯一性。是江南典型的清民街坊的荟萃之地,传统商业的集聚之地,市井文化的繁荣之地,水巷风情的怀古之地。故在规划历史街区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地方特色的保留和发挥,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对弘扬常熟文化特色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一些传统字号及常熟各地工艺、商业和特色风情的汇聚,也是南门坛上趣味性的重要组成。

2.3 修旧如“旧”,通过彰显古韵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改造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历史资源的恢复,更是一笔巨大的旅游经济资源。历史街区的整合和利用,必将给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更大的影响,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是文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双重体现。但是我们要防止借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大兴土木,制造新景观,假文物,这是我们作为文物保护的亲临者最不愿看到的。要尽量减少对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建筑和一些古民居在维修过程中的添加成分,要通过修旧如故的原则来对待地面文化遗存,使它保持原来的面貌来彰显清末民国时期南门坛上这个历史街区的所特有的人文特点,它所赋予的文化魅力。针对性的各宅院进行旅游功能的有机更新。在更新过程中注重宅院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宅院资源保护不变,业态功能循环更新的合理模式。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

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方面,前者是重点,后者是难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一个恰当的物质性载体才能有效传承,二者的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亮点和特点。常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种类丰富。近年来,常熟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其列为全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2007、2008年,常熟文化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基本摸清了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普查,确认了10大门类51种类758项的非遗项目,包括民间文学147项,传统音乐58项,传统舞蹈63项,传统戏剧6项,曲艺9项,传统美术104项,传统医药29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3项,民俗类161项,其他2项等。其中,具有较高文化、历史、科学价值的重点项目近200项。由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体制、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保障,因而在非遗的申报、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走在了苏州、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建立立体化的传承保护载体,巩固非遗保护基础。更是我们当前应该要做的工作之重中之重。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作为常熟古城南门外一片市井繁华之地,有着大量的传统老字号、餐饮品牌小吃。有餐饮茶馆、茶糖酱酒、熏腊卤菜、戏院书厅、园作雕花、制秤刻字等二十多类,商铺二百多家。涵盖了吃住游玩、娱乐购物。原有的清民商业建筑形态及其小体量、多样式的型制。且大多为下店上坊、前店后坊、下店上宅的小店铺。可考虑沿袭传统,保持历史上形成的商业模式,把常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小吃,鸭血糯、石梅盘香饼、松盛糕团等非遗项目在这集中展示。对一些传统老字号餐饮商铺的恢复建造有利于快速形成南门坛上热闹繁盛的市井街区氛围,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瞻行保护。

4 结语

作为常熟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整治开发,必须坚持尊重传统街区整体风貌,局部优化街巷肌理的原则,保留历史街区传统水乡特色,保护好区域内的文物资源,适当恢复老字号商业特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城市休闲游憩功能的定位,将整个街区打造成为既具有历史风韵的文化特征,又有当代风尚的城市休闲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这座典型的江南名城感受山水生态、走进深秀文化,探寻民俗风情,品味江南滋味。

参考文献

[1]束有春:《传统与现代》,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

[2]常熟市文化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常熟市资料汇编,2009.7;

篇7

 

“海上丝绸之路”大约始于2000年前,是历史上连结东西方重要的海上通道,是一条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悠久而灿烂的海丝历史文化,保留着丰富而又珍贵的海丝遗产,使得各国人民在商贸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各地风光,考察文化差异,接触异域风情。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我国海丝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旅游合作,以发挥其作用和优势,不仅对打造海上丝路旅游品牌,而且对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现状 

 

(一)发展趋势 

海丝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从海丝的研究开始。国内对海丝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早在1985年,人民画报社就组织专家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察了多个亚非欧国家,经媒体宣传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热点[2]。1990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组织下,3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新闻工作者,沿海上丝绸之路对10多个国家的20多个港口进行了考察访问,国人对海上丝绸之路问题的进一步关注。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泉州被选为1991年国际学术考察队在中国的考察地点,并在泉州举行“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在此基础上,泉州积极与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通商国开展商务和旅游往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近年来,广州、泉州、宁波、徐闻、北海合浦等城市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争,更是将世人的眼光聚集于此。 

在海丝旅游的开发上,地方政府都极为重视,并积极参与。2001年12月和2002年2月,宁波和泉州分别举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到2006年已举办了六届,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7年8月,广州、阳江和湛江徐闻县共同主办“广东三地海上丝绸之路县域旅游合作论坛”,商讨共同开发海丝旅游[3]。此外,泉州市率先在全国开发了海丝旅游专项旅游线路,力争把海丝旅游打造成为泉州的旅游品牌。 

(二)存在问题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差强人意,还处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一方面,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海丝旅游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观念不到位、资金匮乏、对外开放不足和旅游人才缺乏,使海丝旅游的可进入性大为减弱。因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面对共同的旅游市场,各地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地区间的竞争远大于合作,争夺共同的旅游市场大于联合开发市场,将本可共同开发的旅游资源人为割裂。 

 

三、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研究 

 

(一)必要性 

1.区域竞争的压力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发挥旅游中心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必须走区域旅游合作发展道路,向协作要效益,已成为旅游业界的共识[4]。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形成了首都都市度假旅游圈、青藏铁路沿线旅游、香格里拉区域旅游、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大长江三角洲旅游、东三省老工业基地旅游、粤港澳旅游、陆上丝绸之路旅游圈、湄公河跨区域旅游等九大重点旅游区。跟这些先行地区相比,海丝城市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全国各方区域旅游合作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要提升海丝旅游的整体实力,实行合作是海丝旅游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2.内部整体提升的需要 

发展海丝旅游的城市单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旅游业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旅游资源无法共享,旅游产品雷同化,旅游业整体形象尚不尽人意,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市场分割,产业营运成本趋高,管理体制不顺,各地区的旅游企业之间缺少协作精神,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等。区域旅游合作是克服这些弊端的有力举措。 

3.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旅游收入的需要 

发展海丝旅游的城市的旅游业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导致各个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下降,进一步遏制区域内各城市旅游业的良性发展[5]。作为一项开放性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实行合作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合作来增强各地区的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和更多的外部效益,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和税收,提高旅游住宿业和旅行社就业岗位,带动交通、餐饮、商贸、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二)可行性 

1.旅游资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资源 

悠久而灿烂的海上丝绸之路,保留着丰富而又珍贵的旅游资源和海丝遗产,有古建筑、古墓葬、古船、古遗址和古石刻,构成了海丝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使该区域从旅游资源密度、旅游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等级方面都位于全国较高水平,以泉州为例,目前保留的属于或与海上丝路历史文化相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l2处;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l8处;海丝旅游已为中外游客所景仰和期待,海丝旅游合作开发,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联动效应。 

2.联合“申遗”的契机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最新确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捆绑整合成“丝绸之路”总项目,作为跨国项目进行申报。泉州、宁波列入该名单。泉州和宁波的联合申遗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通过二者的联合申遗,必将打破行政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为区域旅游消除物理和非物理上的障碍。同时,联合申遗也有利于两地的合作,也应该包括区域旅游合作。 3.政府合作意识的加强和各地区的积极参与

2004年国家旅游局长关于统筹区域旅游业发展、推动区域旅游联合工作的讲话以及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总体要求,说明政府对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视和关注[6]。在这个大趋势下,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2003年4月,泉州、厦门、漳州、潮州、汕头联合推出了“闽南潮汕(五市)黄金海岸游”联线旅游项目,主推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线路。2007年8月,广州黄埔区、阳江海陵岛和湛江徐闻县共同主办“广东三地海上丝绸之路县域旅游合作论坛”,商讨共同开发海丝旅游。这说明一些政府部门正逐步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长三角地区合作凸现出来的优势,也使其他各地区逐渐意识到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是大趋势。

四、合作对策

1.树立区域旅游合作理念

地方政府要尽快打破浓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各自为政的旅游局面,各地只有牢固树立“从大局着眼,合则俱荣,分则易损”旅游合作精神,尽快使“海上丝绸之路”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为区域旅游合作服务。应充分认识“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宝贵财富。不要为求片面的第一,造成了无谓的学术争执,错失了申遗和旅游合作的良机。搁置哪里是起点,谁是发祥地之争,进行联合开发。每个参与申遗城市,它的历史事实和地位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不必过多吹嘘自己,只有中国港口城市联合,取长补短,以“从大局着眼,合则俱荣,分则易损”精神来共享古老的海洋文化,共享旅游合作带来的利益。

2.合作的机制与方式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开发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合作区域的广泛性,合作内容的复杂性,合作伙伴的多元性等,就要求合作开发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步骤、有层次、由初级合作到高级合作逐步推进。政府在合作开发中发挥关键的主导作用,旅游城市在合作开发中发挥主体的作用,企业在合作开发中进行市场运作和项目的具体实施[7]。

海上丝路旅游合作的工作机制是:自上而下式地在各地的领导下,在联合国相关组织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协调支持下,以不同旅游城市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通过政府或企业的投资,完成旅游合作开发项目的实施;自下而上式地由不同旅游城市提出单向、双向或多向旅游合作联合项目,经旅游合作联合体及旅游合作开发委员会的协调运作,完成旅游合作项目。

3.积极进行联合营销,为海上丝绸之路旅游造势

与海上丝绸之路历经的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发。鼓励和支持国内旅行社与国外旅行社联合调查、考察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 [8]。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组合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将是一种旅游开发新思路。海上丝路是历史上商业贸易之路,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各地旅游行业组合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客源市场,与重要旅游城市共同开辟国际海上丝路旅游线路具有旅游经济意义,同时也利于宣传海上丝路,宣传城市形象,推进城市与国内外的联系。

4.筹划制定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开发无疑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开发首先要有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科学的合作开发总体规划,才能高效、快速、有效地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9]。沿线城市应按照世界遗产的要求,列出专题来完成这一关系到海上丝路旅游合作开发成败的重要项目。制定出来的总体规划既要体现区域的共性,又要体现区域的地区差异.在对区内旅游资源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各地旅游的特色,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要注意所制定出来的总体规划必须是区域内各方所共同认可的[10]。

参考文献:

[1]陈志宏.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滨海史迹的研究与保护[j].南方建筑,2006,(9).

[2]陈爱宣.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7,(9).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旅游背景;发展;保护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13

0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是区别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主要因素之一。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样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领域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如果开发不当,旅游发展也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的关系,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既促进旅游的发展,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大众旅游时代务必要解决的问题。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制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中白族三道茶历史悠久,是白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体现。白族三道茶在旅游发展的早期就受到广泛关注,并且知名度较高。但与此同时,白族三道茶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发展遭遇瓶颈。文章通过研究白族三道茶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旅游发展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在旅游领域的开发利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同时,旅游化生存也被视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一种良好选择。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1.1 丰富旅游地旅游资源,让旅游资源更具吸引力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丰富了旅游地资源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所包含的事物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经历的。将非遗开发成旅游项目,有利于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也会充分挖掘其美感、艺术感,提升了资源的内涵,也极大地提升了资源的吸引力。

1.1.2 形成品牌效应,促进旅游发展

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相当于获得了一张身份证明,一张私有名片,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认定。对其进行挖掘,对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融合、整合,容易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

1.1.3 增加旅游收入,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旅游的发展,浅层次的观光、购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到了旅游地已不再简单追求买点旅游产品证明“自己到过”这样的简单需要,而是渴望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产品。文化价值具有增值性,文化的融入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不同地域文化融入旅游商品中,将凸显旅游商品的独特性,促进旅游收入。

1.1.4 增强游客的情感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表现形式展现出来,是对过去生活情景的再现。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在旅游过程中,随着环境、氛围、讲解等外部因素的不同,旅游者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1.2 旅游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保护作用

1.2.1 激发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保护意识

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地居民、当地政府等各核心利益相关者都会不同程度地获得利益回报。为了获得更多长期利益,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会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无形中加强了大家的保护意识,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聚集,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量的形成。同时,旅游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1.2.2 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丰富其内涵

配合旅游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仅仅是博物馆里、资料里、传承人手里所掌握的文化记忆,它会更加融入人们的生活,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人们将会不断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丰富其内涵。

1.2.3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构更为合理,机构分工更加明确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足够重视,会促使部门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关注,从而进行科学思考、规划,并组织人员进行调研,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明确部门分工,并将分工不断细化。

1.3 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相互促进。旅游的发展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旅游发展。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制约。不合理、不恰当的旅游发展,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适应旅游的发展,也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原样,甚至逐渐消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危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唯一的,一旦被破坏,将很难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有不好的部分,不仅违背了所追求的主流文化,也会阻碍旅游发展,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应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开发,规避风险,寻找中间点,以旅游促进保护,以保护带动旅游发展。

2 白族三道茶的介绍

2.1 白族三道茶的历史渊源

三道茶由烤茶开展而来的,白族人称其为“绍道兆”。起先白族仅仅用来作为学艺、肄业、经商、婚嫁时老一辈对后辈的一种祝愿,后逐步演化成了款待贵宾的一种方法。

三道茶的形成源远流长,许多古籍都曾提到过。《蛮书》卷七中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而饮之”这样的记载。到了唐代,随着佛教禅宗在大理的发展,喝茶之风盛行。明清时期,大理白族民间的茶道文化也随之进一步发展。三道茶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烙印。在这条文化的长廊中独具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三道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明内在。2013年,云南省政府下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大理州白族三道茶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 白族三道茶的茶礼茶俗

三道就是头道苦,二道甜、三道是回味。第一道叫苦茶,名雷响茶,又叫“百抖茶”。在烘热的茶罐里放入茶叶,在炭火上边烘边烤,直到茶叶发泡变黄,散发浓香,就散入微量沸水,茶罐中顿时发出隆隆响声。这时将少许茶倒入茶盅,再加入沸水,至半盅左右,即可敬献给客人品尝。第二道,甜茶。将本地特产漾濞核桃仁削成薄片,把烤过的乳扇切成细丝,再加红糖,冲上滚烫的茶水调制而成。第三道茶,回味茶。加上取自当地的蜂蜜、花椒、生姜片、桂皮末等佐料,冲上茶水调制而成。

在白族人民心中,白族三道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白族小孩出生后满一个月,家里要请“满月客”,主人家要用甜茶招待前来道喜的宾客,以表主人的答谢之意。大理民间的白族男女订婚时要下聘礼,俗称“四色水礼”,在大理的任何区域,茶叶始终是聘礼之一。在建房方面,茶也至关重要,寓意建房的人家,能够像茶树一样枝繁叶茂、兴旺发达。白族人家办丧事期间会设置专门的茶房,制作“回灵茶”,给送葬回来的人饮用。每到白族传统的节日以及进行本主供奉有关的活动时,茶是必不可少的供品。三道茶涉及到白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白族民俗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3 白族三道茶的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白族人民将生活感悟融入了三道茶中,形成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感悟,赋予了三道茶较深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意义。第一道,清苦之茶,寓意清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在世,要学会吃苦,学会忍耐,才能体味出生活的滋味。第二道,甜茶,寓意苦尽甘来。经过生活的磨练,学会放下,学会珍惜。第三道,回味茶,代表人生的淡境,人的一生有苦有甜。看尽人生百态,历经人世沧桑,宠辱不惊。对生活的思考,因人而异,正所谓,人生百味,尽在茶中。

3 白族三道茶与旅游发展

3.1 白族三道茶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白族三道茶的旅游开发历史并不长,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1994年8月,白族三道茶在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表演,受到各国专家赞扬而一炮打响。2001年4月5日,大理苍山感通旅游有限公司茶艺表演队在中国云南首届春茶交易会上进行三道茶表演,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03年11月11日,在中国武夷山首届茶艺节上,大理白族三道茶夺魁折桂,捧回金杯。2010年11月6日,充满异域风情的“七彩云南,神秘大理”民俗风情展在美国纽约进行展出,其间进行了白族三道茶的歌舞表演,引起巨大反响。当前,白族三道茶在大理旅游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体验白族三道茶,是了解白族生活,体验白族风俗的必然选择。

白族三道茶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大理的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同时也是大理重要的旅游创收产品,促进了大理经济的发展。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提升了大理旅游的文化品位。大理白族三道茶的原料多采用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白族三道茶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区优势。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形式,其中融入的情感、文化也就会有所差异。对于游客来说,白族三道茶中包含着白族诸多的民俗,是白族文化的剪影,是很具特色的旅游体验。对于大理来说,三道茶文化的旅游开发对提升白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3.2 白族三道茶的发展现状

最初,白族三道茶在居民生活中不常出现,只有遇到重大的事,例如,婚嫁、丧葬等,才会一起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最常喝的是第一道苦茶。白族人民认为第二道甜茶可以驱寒、驱邪,第三道回味茶可以调理肠胃,益于身体健康,一般生病的时候喝,因此,平时生活中不会三道茶连在一起喝,是根据时间、节庆来喝白族三道茶的。进行旅游开发后,为了让游客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更好体验白族文化,三道茶才被设置为连在一起喝。同时,将白族歌舞融入其中,对其进行艺术加工,融入生活哲理。

在大理旅游发展中,白族三道茶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大理旅游线路中的一个单项产品。旅游发展前期对白族三道茶的开发很成功,但随着旅游的发展,白族三道茶的发展遭遇瓶颈,不仅停止不前,还有衰退的趋势。为了解白族三道茶,笔者对大理白族三道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网络搜索的结果显示,在大理市范围内,大大小小的茶馆有170多家。仅大理古城,就有32家左右,由此可见,茶在大理旅游、大理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虽然喝茶的地方很多,但能喝到白族三道茶的地方并不多,一般人们熟知的是张家花园、洱海游轮、喜洲大院,除了上述三个比较有名气的地方,桃源码头、周城的茶马人家、周城朝株的白族三道茶示范点也可以喝到白族三道茶。

4 白族三道茶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白族三道茶历史悠久,在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白族三道茶已经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随着发展,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

4.1 政府部门问题

4.1.1 对三道茶的关注度不够,宣传不到位

翻看近一年的大理日报,进入大理旅游局官网,查阅近三年的旅游咨询,基本找不到有关白族三道茶的任何报道。只有涉及特色饮食的时候会提到白族三道茶,但也只是简单的介绍。中国知网上所搜到的与白族三道茶有关的期刊,多是前几年的,近期的基本没有,这说明对三月街的关注较少。对三道茶的宣传也不到位。2013年三道茶就已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很多大理的当地居民都不清楚,这说明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

4.1.2 制度失效,与经营者之间存在脱节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其中,当地政府属于重要的一环。大理政府也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部门,但很多无法实现其应有的绩效。例如,在政府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云南省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于2012年12月30日正式建成开馆,目前设有5个主题馆。白族三道茶2013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截至2015年11月,在博物馆里并没有三道茶的陈列。在州图书馆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室,但基本不开门,想获得关于三道茶的资料很困难。周城设立了文化馆,对外公布的项目里虽含有三道茶内容,但实际上基本看不到。政府部门和经营者之间存在脱节,政府出台的非遗保护的政策规章制度,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

4.1.3 对传承人的保护不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基本上是靠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力量。大理目前对白族三道茶的传承人保护尚不完善。例如大理周城,虽然能在三道茶的示范点欣赏品味到三道茶,但其属于消费项目,且没有明确的传承人,在很多资料的查阅中,也基本了解不到关于白族三道茶传承人的情况。大理当前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有一定奖励,但并没有涉及三道茶传承人。

4.2 经营管理问题

4.2.1 运作方式存在问题

现在的白族三道茶基本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所能看到的白族三道茶都伴以歌舞表演,大多都是在《霸王鞭》、《小心肝》、《弦子弹到你门前》、《白族打歌》、白族婚俗《掐新娘》这些具有白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结束后,直接端出三道茶来让游客喝。三道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已走样。在整个过程中只作简单的介绍,很多游客看了,不懂背后的含义。

4.2.2 三道茶的制作质量退步

现在喝的三道茶都是直接端出的,看不到具体的制作过程。表演场次之间间隔较短,用具是否经过高温消毒,让游客的心里存在疑虑,且对水温、配料的加工处理太过马虎。例如有的地方用的茶叶是包装好的袋装茶,必然会影响三道茶的口感。目前各景区的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文化层次较低,对大理白族三道茶的理解停留在较低层次,难以将较深层次的内涵传递给旅游者,而且更多的是注重经济利益,这样的状况不利于三道茶的发展,不利于白族文化的传递、交流。

4.3 社区居民问题

旅游发展,受影响最大的是当地居民。但现在白族三道茶的发展有完全与社区居民脱节的趋势,只有到专门的地点才能体验白族三道茶,这不利于三道茶的发展。通过访谈发现,很多本地人只停留在知道“三道茶”这回事,更深的内容就不了解了。一部分从事茶艺类工作的居民或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从事旅游工作的居民还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白族三道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社区参与环节存在缺陷,社区居民对白族三道茶保护和发展观念意识淡薄,对三道茶的认识参差不齐。

5 旅游发展背景下白族三道茶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白族三道茶在大理传统民俗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白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背景下,实现白族三道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1 加强保护管理

5.1.1 积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截止2014年底,中央财政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共计35.14亿元。国家层面如此重视,当地政府也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不能只管申报,申报成功后就放任不管。三道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公益性,应对其进行规范。其产业营运经费不能直接通过市场交换获得,不能像现在这样完全交给景区景点管理,应该通过政府财政再分配获得,所得收入将用于三道茶的发展。

5.1.2 规范制度体系,严格执行

从2003年至今,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体系。大理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整理学习,在国家大方针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体系,并严格执行,规范大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详细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适合三道茶的规章制度、保护体系,依据这些体系建立由上至下的保护制度,保证三道茶的保护有法可依。

5.2 重视人才的保护和培养

首先是对白族三道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甄别和保护工作。要尽快寻找和甄别白族三道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对年轻的传承人应进一步培养。同时有效提高三道茶工作人员、表演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提升文化素养。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上岗,从严要求,提升三道茶的文化品位。

5.3 做好宣传保护工作

针对游客,宣传工作、相关书籍、期刊、门户网站都应该融入更多关于三道茶的信息,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浅层次介绍。除旅游化生存外,生活化生存也是非遗保护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在当地居民心目中扎根,容易提升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有利于非遗文化的更好传承,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年轻居民当中要做好宣传工作,改变年轻民众对白族三道茶的模糊认识,提升他们对三道茶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认识与把握。

5.4 重视民间力量

游客到旅游目的地,接触最多的是当地居民,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流影响大于经营者和政府。应该积极发动社区居民,了解、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提升居民的意识,让他们正确认识旅游带来的各方面的改变,正确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当地居民,对民族的事物,本就有较深的认识和认同感,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培训,能促进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居民所能传达给游客的,也将更为全面,利于游客对三道茶、对白族民俗的了解,增强游客的体验性,促进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将促使当地居民对本民族的事物更为珍视。

5.5 利用数字化技术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三道茶进行采集、整理、处理、存储,把信息汇聚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中,实现资源共享。并对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丰富其形式,让其形象生动,例如,视频、动画等,更好地吸引各界人士都能通过非遗数据库较为全面、直观地了解到三道茶,使三道茶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同时,相关部门要建立平台,丰富网络信息,对居民进行定点宣传培训,更好地保证基层人们的参与。

5.6 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

应该使三道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长远活下来,使之适应当代生活的需要,成为新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三道茶的生存之道。

三道茶在开发早期,充分考虑烤、调、烹三大特点,采用南昭洞经音乐,把白族人民拜天、拜地、拜本主以及崇尚大自然的历史情结贯穿其中,文化内涵深厚。这样的创意对民俗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旅游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现有的三道茶产品应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比如,可开展以三道茶为主体的体验性旅游活动。如将三道茶与茶马古道、马帮相结合,举行马帮巡演、骑马、赛马大会、走茶马古道的体验性旅游活动。举办品茶评茶会、学习茶艺等互动项目。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理拥有众多茶园。可以让游客参观茶园生态风光,领略采茶乐趣。可结合下关沱茶,专门开放一两个制茶部门,让游客体验制茶过程、感受茶乡风土人情等,让游客对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6 结束语

随着各国文化意识的觉醒,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领域的发展中,取得不小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这既是大理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挑战。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使用价值,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良好方式。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对其进行保护,也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不能墨守成规,最终只能使非遗走进博物馆,慢慢被大部分人遗忘。

参考文献

[1]覃业银,张红专.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4):67.

[2]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学术探索,2007,(1):140.

[3]赵寅松.白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7118.

[4]苏云慧.大理5项目入选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N].大理日报(汉),20131220(A01).

[5]大理白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编写.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M].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出版社,6869.

[6]罗乃.下关沱茶与滇西茶文化文选[M].昆明:云南名族出版社,2007:65.

[7]饶峻姝.略论大理白族地区的本主信仰[J].科技视界,2012,(6):3334.

[8]文波,乐夫.白族三道茶的文化内涵与前景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0,(3):61.

篇9

20xx员工转正总结模板1

本人于xxx年x月x日进入xxx公司作为试用员工,到今天3个月试用期已满,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现申请转为公司正式员工。作为一个非本专业者,初入园林绿化行业,曾经很困惑不知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投入这一行业并充满信心。

在实习期间,本人在设计部门进行学习工作,这一行业的业务是我以前很少接触的,和我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不符,但是通过各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使我在这段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熟悉了公司的整个操作流程,对我的本职工作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专业和非专业上不懂的问题也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希望能尽早独当一面,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学习中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长,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错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经过这3个月,我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工作,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处理问题的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不断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业务能力。这3个月来本人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已把自己融进公司这个大家庭中了,我迫切地希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工作,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公司一起成长,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为公司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因现任工作与以前工作性质相同,本人能较快熟悉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希望早日得到公司认同,以便更积极深入开展工作。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请领导给我继续锻炼自己、实现理想的机会,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特此申请,希望领导考虑我的转正请求。

20xx员工转正总结模板2

要感谢感谢公司能给我展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我于200x年11月3日成为公司的试用员工,担任出纳一职,转眼间一个月试用期已接近尾声,现将我的工作及学习生活情况作如下自我鉴定。

一、工作方面:

1、协助部门同事认真审核各部门报销的费用原始单证。

计划财务部门是公司的监管及服务的窗口,为了更好地为公司员工服务及合理地利用公司资金,我积极、认真地学习了公司的管理体系,在审核报销单证时,坚持坚持贯彻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对手续不全,费用项目不明确的单证,退回经办人重新填制。

2、协助部门同事为公司员工办理工资卡。

为了保护公司资金的安全使用,听从主管领导的安排,协助同事为公司员工办理工资卡,使员工工资及时发放。

3、对江苏项目公司调拨过来的实物资产及海南项目公司所购实物资产清盘,并建成电子文档保存。

为了杜绝公司实物资产虚增的可能性,对每笔费用报销所涉及到的实物资产项目进行严格细致审核,对盘点到的所有实物资产及报销凭证所列资产进行一一核对。为了避免项目公司调拨过来的实物资产不遗失,进行了二次盘点,如有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4、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上级安排工作任务做到及时、细致、周全完成。

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已,拾遗补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原因,积累经验,从而完善和提升公司的管理机制,能认真执行保密制度,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主动为领导分忧,帮助同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学习生活方面:

进公司以来,本人尊敬领导,与同事关系融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我自觉认真学习本公司、本部门、本岗位的各项制度、规则,严格按照公司里制定的工作制度开展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都有所提高。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领导、同事们请教,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近两个月的工作,培养了我乐观、自信、诚实、坦率的生活态度;认真、谨慎、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

我非常珍惜此次工作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和公司一同成长,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20xx员工转正总结模板3

*年11月3日成为公司的试用员工,担任出纳一职,转眼间一个月试用期已接近尾声,现将我的工作及学习生活情况作如下自我鉴定。

一、工作方面:

1、协助部门同事认真审核各部门报销的费用原始单证。

计划财务部门是公司的监管及服务的窗口,为了更好地为公司员工服务及合理地利用公司资金,我积极、认真地学习了公司的管理体系,在审核报销单证时,坚持坚持贯彻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对手续不全,费用项目不明确的单证,退回经办人重新填制。

2、协助部门同事为公司员工办理工资卡。

为了保护公司资金的安全使用,听从主管领导的安排,协助同事为公司员工办理工资卡,使员工工资及时发放。

3、对江苏项目公司调拨过来的实物资产及海南项目公司所购实物资产清盘,并建成电子文档保存。

为了杜绝公司实物资产虚增的可能性,对每笔费用报销所涉及到的实物资产项目进行严格细致审核,对盘点到的所有实物资产及报销凭证所列资产进行一一核对。为了避免项目公司调拨过来的实物资产不遗失,进行了二次盘点,如有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4、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上级安排工作任务做到及时、细致、周全完成。

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已,拾遗补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原因,积累经验,从而完善和提升公司的管理机制,能认真执行保密制度,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主动为领导分忧,帮助同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学习生活方面:

进公司以来,本人尊敬领导,与同事关系融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我自觉认真学习本公司、本部门、本岗位的各项制度、规则,严格按照公司里制定的工作制度开展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都有所提高。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领导、同事们请教,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近两个月的工作,培养了我乐观、自信、诚实、坦率的生活态度;认真、谨慎、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

我非常珍惜此次工作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和公司一同成长,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20xx员工转正总结模板4

一、工作方面:

1、协助部门同事认真审核各部门报销的费用原始单证。

计划财务部门是公司的监管及服务的窗口,为了更好地为公司员工服务及合理地利用公司资金,我积极、认真地学习了公司的管理体系,在审核报销单证时,坚持坚持贯彻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对手续不全,费用项目不明确的单证,退回经办人重新填制。

2、协助部门同事为公司员工办理工资卡。

为了保护公司资金的安全使用,听从主管领导的安排,协助同事为公司员工办理工资卡,使员工工资及时发放。

3、对江苏项目公司调拨过来的实物资产及海南项目公司所购实物资产清盘,并建成电子文档保存。

为了杜绝公司实物资产虚增的可能性,对每笔费用报销所涉及到的实物资产项目进行严格细致审核,对盘点到的所有实物资产及报销凭证所列资产进行一一核对。为了避免项目公司调拨过来的实物资产不遗失,进行了二次盘点,如有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4、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上级安排工作任务做到及时、细致、周全完成。

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已,拾遗补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原因,积累经验,从而完善和提升公司的管理机制,能认真执行保密制度,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主动为领导分忧,帮助同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学习生活方面:

进公司以来,本人尊敬领导,与同事关系融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我自觉认真学习本公司、本部门、本岗位的各项制度、规则,严格按照公司里制定的工作制度开展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都有所提高。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领导、同事们请教,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近两个月的工作,培养了我乐观、自信、诚实、坦率的生活态度;认真、谨慎、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

我非常珍惜此次工作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和公司一同成长,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20xx员工转正总结模板5

本人于20xx年x月x号进厂,从来公司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把自己融入到我们的这个团体中,不知不觉已经三个多月了,现将这三个月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非常注意的向周围的老同事学习,在工作中处处留意,多看,多思考,多学习,以较快的速度熟悉着公司的情况,较好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这个团体中。

二、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发现有的单据在处理上存在问题,便首先同同事进行沟通,与同事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能解决的就解决掉,不能解决的就提交上级,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提供参考

篇10

    然而,现代西方旅游软实力的建构模式存在问题,问题出在与非西方接触时。在非西方的地盘上,西方人的身份之一是旅游者,大多数西方旅游者却把自己当成了主人,把非西方当成了由他们自由建构的他者。“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游记作家约翰·缪尔”,缪尔的游记把非西方描述成文明的对立物,是无主的“荒野”,是西方人避居和隐退的所在,是他们体验孤独、鼓舞信仰、再造激情后重返西方的地方。在这个由西方人建构起来的旅游文化空间中,几乎完全剔除了当地人的主体地位,将非西方目的地转换成了西方的文化飞地。 

    以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地区为例。缪尔之前,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认为,旅游区中的印第安人应该“身着传统服饰,骑着野马追风逐电……直至永远”。缪尔与印第安人接触后,发现印第安人无法也无意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便提出,“印第安人与所处的原野和鸟兽不协调,应该被驱赶出去为白人旅游业的发展让路”。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公众普遍接受了这种“荒野”观,他们容忍乃至推进了以1964年美国《荒野法案》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的颁行。这些政策和法律专注于西方人的旅游权,完全无视土着的固有权利,将荒野定义为“人类只作为过客而不会永久居留的地区”,并依法将印第安人迁出保护区,把他们与保护区隔离开来。然而,迁走了印第安人的“荒野”却必须用财政资金来维持。包括印第安保护区在内,“1996年,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的财政预算为11.8亿美元,到2006年增至22.49亿美元,十年间翻了一翻,达到平均每平方公里1万多美元,还依然缺口很大。”印第安保护区的这种设立方法,已引起部分美国学者的反思。 

    另一个案例出现在菲律宾。菲律宾北部伊富高省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历经当地人2000余年的开发,形成了数万公顷壮观的水稻梯田生态系统。1995年,伊富高梯田成为亚太地区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观,一时名声大噪,成为菲律宾北吕宋地区最主要的旅游区。在伊富高传统文化中,山顶的森林覆盖区为梯田区涵养水源,是严禁踏入的核心保护地带,具有神圣的宗教地位,属于公共财产;中间的灌木林带为梯田区调节和分注水源,还能生产柴草、花果等林产,是次一级的保护地带,有相对模糊的产权界定,属于准公共财产;再往下的梯田部分为生产和生活区,自古就有精细的产权界定,属于私人财产。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按照西方专家制定的方案,梯田部分被定为不容改变的保护区,梯田区内,当地人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因触动西方专家口中的“原生态”而被高度怀疑。而山顶森林覆盖区和中间的灌木林带不属于保护区,西方专家在那里规划建设了完备的旅游设施,强大的跨国公司通过市场运作获得了这些旅游设施,并且经营着它们,当地人则因“素质太低”而被排除在外。砍伐山顶森林覆盖区的木材,制作成传统稻神木雕卖给游客,几乎成了当地人唯一的副业。然而,即使终日制作木雕,一个伊富高家庭每月也只能获得大概相当于人民币500元的收入。此后,伊富高梯田生态系统快速恶化,青年人大量外流,梯田面积锐减。西方专家提出,症结在于“人口太多,导致梯田出产的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同时又在于“劳动力太少,使得25%至30%的梯田荒废”。期间,社区精英为应对危机,部分改种经济作物及蔬菜以重振当地经济的努力,又因遭到西方专家的激烈指责而搁浅。一系列事件不断掏空当地经济基础,耗散当地人的宗教信念,折损社区精英的社会资本,“当地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被破坏殆尽”,社区团结几近崩溃。 

    2001年,即伊富高梯田成为世界遗产的第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单。2007年,也即伊富高梯田成为世界遗产的第1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菲律宾政府,如果不在两年内采取紧急措施保护伊富高水稻梯田,该遗产将被除名。西方专家要求菲律宾政府采取的紧急措施主要包括,提供大量财政补贴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管制措施。然而,早在2002年,菲律宾政府已经撤销了成立于1995年的“国际梯田委员会”和稍后成立的“巴纳维水稻梯田组”,2002年以后已没有对应的政府管理结构在实际负责伊富高梯田事务。西方专家既要防范当地居民,又要抵制社区精英,还要对阵当地政府,除了西方旅游者支持他们,他们在与一切人为敌的过程中心力交瘁。 

    历经2000余年的开发,伊富高人创造了水稻梯田,成为世界遗产后的十余年间水稻梯田便濒临全面危机。症结何在?2007年,伊富高议员索罗门·库噶拉沃对尾随西方专家组前来采访的中国记者说:“如果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了保护原始景观而让伊富高人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我们都不会答应。我们不能像博物馆陈列古董似地陈列原始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发展,需要与现代社会同步。梯田是伊富高人的骄傲,它是我们文化与传统的根。目前,原始农业生产无法满足伊富高人的物质需求,因此我们不得不忽视甚至放弃梯田。”他表示,“欢迎世遗委员会保护梯田,但同时,应该允许当地发展经济,向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