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范文

时间:2023-03-28 01:3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生物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生物化学

篇1

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课程中重要的基础课,但由于其知识的抽象性、宽泛性,一度成为让学生头疼的科目之一,“生化、生化,生而难化”也成为了大家对生物化学的印象。然而,随着生物化学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其重要性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因此,必须要对传统的生物化学授课方法进行全面改革,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1 生物化学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

生物化学式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它联系着生物科学的许多分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一度被公认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前沿学科。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与临床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疾病的病因、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还是对疾病做出诊断、寻求防治等,都能运用到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

2 目前专科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物化学教学不受重视。

以山东滕州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笔者发现,生物化学被定义为考察课,课时相对较少。就开课时间来看,在三年制的教学计划中,生物化学于第一年下学期开课,与生理学、病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局部解剖等学科基础课以及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同期开设。加之计算机与英语统考,生物化学的课时被很无奈的削减(约54-60学时,其中还包括实验课10-16学时)。由于课程的减少,教程的内容难以完成,其效果可想而知,更不用谈如何与临床相联系了。

2.2 教材更新速度较慢。

就目前山东滕州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所采用的生物化学教材来看,其版本远远落后于本科教材,书中缺少很多相关内容,如基因育基因组、朊病毒、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肿瘤标志物、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等。教材的落后,导致学生所接触的知识远远更不上实际,直接影响其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影响其在临床学科上的应用。

2.3 师资队伍存在缺陷。

就山东滕州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生物化学的教师队伍来看,部分教师第一学历并非出自医学院校,而是来自综合、师范等大学。这导致了教师队伍中临床医学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教师对教程中与临床学科相关知识的讲授,致使课程讲授的不够深入与透彻,更别谈引入更多临床应用的实例。因此,将生物化学的教学与临床学科结合显得步履维艰。

2.4 教学方法滞后。

由于生物化学理论比较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期末考试,并不能理解生物化学的意义。而在后面几个学期学习诊断学、内科学等学科时也没有结合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来理解各种疾病与其症状及各项诊断指标的联系,进入临床实习后对生物化学的记忆更加所剩无几,以至于只知道机械的看化验单而不明白各检验指标的真正涵义。

3 改革策略

3.1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学院应当重视起生物化学的教学地位,建立统一的大纲来对教学过程进行参照与约束,适当增大生物化学课程时间,调整其授课比例,对于学好、用好教材、完成生物化学教学目标起到保证性的作用。

3.2 快速更新教材

专科生物化学教材版本少,更新慢。由于培养方向的不同,在章节方面,专科教材应与本科有所区别,在保留传统章节的基础上,创立新的章节、补充新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就是要增加新的知识点,如基因、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肿瘤标志物、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以加强与临床学科应用的联系。

3.3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将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知识相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在讲授生物化学知识时应密切联系临床,如在讲解正常的糖代谢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疾病状态下的血糖变化,并针对各种不同病因提出可应用的生化指标及检测的意义。通过这种与临床病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牢牢掌握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并是枯燥的理论趣味化、实际化,使生物化学的基础教学与临床应用达到完美统一。

3.4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物化学教师平时备课时要注重病例的收集和疾病相关生化知识的积累,多与临床医师进行交流,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实现生化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统一。另外,要充分利用来自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师临床知识丰富的特点,采取集体备课、研讨教材、互通有无等方式达到优势互补。

4 小结

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发展;展望

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概念

所谓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就是将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新型技术应用到临床,借助现代化的仪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帮助疾病的诊断及病情检测,为治疗提供确切依据。生物化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结构、化学组成、及生命体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1]。主要研究组成生命体的各种蛋白质、核酸和相关酶类的化学组成、结构、代谢、遗传等方面。应用到临床上,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分析患者机体相关化学指,以此来判断病情、病变程度等等。

2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方法和技术越来越多,也日渐成熟,在临床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新型技术主要包括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还有近年来逐渐发展的高效液相层色谱法、生物传感器等等,下面对临床常用技术一一介绍。

2.1光谱吸收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发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发是目前普遍应用于临床的光谱吸收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吸收程度不同进行测量的一种定量定性分析技术[2]。光谱吸收的理论基础是朗伯-比尔定律,物质辐射能的吸收与该物质的浓度与吸收层的厚度有关。

2.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此法应用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的吸收特性为原理的定性、定量方法。测定时须设立空白对照,边长1cm的石英吸收池,可同时测定几试样的吸收度该方法操作简单,而且准确性和重现性较好。

2.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使待测元素灯所发出特征谱线,该谱线穿过试样,试样原子化会产生原子蒸汽,蒸气中待元素基态原子会吸收该谱线,使之强度降低。最后是利用辐射光减弱程度,求得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因背景对辐射光强度的吸收,会对测定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要将背景吸收对实际测量值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在最后结果分析时考虑背景吸收因素。应用火焰法时需选择适宜谱线,加入适当络合剂。

2.4电化学分析技术应用电化学的电位、电流、电导等基本原理及现代的实验技术,测定物质组成及化学含量大小的分析方法。该法具有高准确度,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特点。可以测到10-10mol/l到10-12mol/l的物质,广泛适用于生物化学检测。

2.5发射光谱分析技术其主要形式就是火焰光谱法和荧光分析法。火焰光谱将被测物质处于火花的高温气态作用下,使被测物质离解成原子或离子,然后激发其解离粒子,发射光谱谱线。此时发出的谱线的强度与被测物质在被测样品中的含量成正比,可用标准公式来确定其具体含量。荧光分析较火焰法灵敏度高,利用荧光的强弱来测定物质的含量,其测定含量低,可进行微量分析,并对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进行测定。但是,荧光分析测定限制条件较多,要求苛刻,常常需借助特殊仪器进行。

3 发展与展望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但其发展是极为迅速的,自动化生化仪器逐渐普及加上临床是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起着关键性作用。

目前临床上血气分析,钠、钾等离子含量的测定,最常应用的就是离子电位选择分析法,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可以做到准确诊断,而且节省检查时间[3]。其缺点是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应用较局限,还并未普及到更多指标的测量,但相信这项技术的研究会越来越进步。

目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分子诊断学的方向迅速发展,而且正在不断深入探究,寻找更加灵敏,特异性更高的诊断方法。随着现代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患者的检测结果会趋于准确、快速,不管是指治疗质量还是预后判断方面,都会更加完善。

随着现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不断的深入研究与进步,现在还没有广泛应用到临床的电泳技术、高效液相技术、和生物芯片等会慢慢发展并得以广泛应用,将推动临床医学检验领域的新的重大历史性变化。

参考文献:

[1]乔博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概念及常用技术[J].求医问药(下),2012,10(5):83

篇3

1临床案例运用的意义

生物化学理论性强,要记的知识点多且枯燥。很多学生开始学还比较有兴趣,等进入物质代谢章节后,越来越跟不上进度,到最后都听不懂,自暴自弃。其原因是:生化前几章是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内容,相对比较形象,记起来可以联系图,有些内容中学也学过,但是物质代谢内容多且抽象,不易理解。此外,医学生对与自已专业有关的医学知识很感兴趣,而很多教师没有临床背景,上课多局限于纯生化理论知识,学生学了总感觉“用处不大”。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生物化学理论有机的结合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也有的放矢,记忆也更加深刻。

2生物化学教学如何联系临床案例

2.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主角,而应该起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教师提出案例后可为学生提炼讨论内容,在讨论中总结学生发言,指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不仅具有生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并能把知识形成连贯的体系,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的可行性。

2.2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和收集各方面的学习资料,并学会共享和沟通,在遇到问题时不急于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学会自已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从中总结要点,最后将知识内化。

2.3教学的实施:

课程开始前一两周时,教师将教材中某基础知识相关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将本班学生平分为多个小组,可自由组合,也可按学号分。分组后选好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员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收集资料。组员积极收集资料,成员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可由组长安排时间地点讨论个人的收集成果,这样既促进相互的学习,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多次讨论后组长组织汇总,整理资料,制作成课件用于课堂汇报。课堂中,各组的组长进行总结发言,用课件的形式把各组的讨论结果一一展示。每组汇报完,其他同学可对该组进行提问,可由本组成员回答,如回答不了也可由其他同学回答。最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方案进行总结性的分析,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评价学生的表现,指出不足之处。

2.4生物化学教学中涉及的具体临床案例举例

(1)例1某患者,男性,40岁,因昏迷紧急入院,家属提供给医生的资料是:患者5年前诊断为肝硬化,病发前,表现为行为异常、性格突变、易迷失方向,并伴有恶心、呕血等症状;经检查患者定向力减弱,黄染,腹部胀满、颈部可见蜘蛛痣,双手震颤、神经反射亢进,血液中氨的水平升高,其他检测正常。教师可根据患者症状和化验结果提问学生: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上症状?学生在学过氨的代谢后,根据已学知识,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得出这是氨中毒。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章相关内容,说明氨的来源、转运和去路,为什么血氨会升高,氨中毒的发病机理----脑中的α-酮酸与过多的氨结合而导致含量减少,α-酮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从而三羧酸循环受抑制,最终脑能量不足而出现昏迷。最后,再探讨如何在临床上治疗这类患者。

篇4

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各种类型感染性疾病患者80例,年龄在16-78岁之间,男性35例,女性45例,所有患者均确诊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根据白细胞计数的量分三组,具体为A组:WBC(4-10)×109/L;B组:WBC(10-20)×109/L;C组:WBC大于20×109/L。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确诊感染的第二天,抽取空腹静脉血送检验室检测CRP、血常规。其中正常值标准为Hs-CRP为(0-10)mg/L,WBC为(4-10)×109/L;中性粒细胞为50%-70%。依据白细胞计数分为A、B、C三组,整理分析相关指标数值并进行分析研究。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与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明显呈现正相关,并且随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上升而明显上升,且在白细胞计数或者中性粒细胞处于正常或者轻微异常时,CRP已经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5

关键词: 微课; 临床生物化学; 应用;

2019年国务院颁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中明确指出,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切实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等要求。高校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终生目标,去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2013年以后,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由五年改为四年,导致学时数骤减;教师在教学课时减少,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为达标只能选择缩减相关内容,导致学生知识点的盲区、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等问题日益突出。临床生物化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独立学科,主要任务是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等理论和技术,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其病理过程中出现的特异性生物化学标志物或体内特定成分的改变[1]。临床生物化学是以化学为基础,多门课相互交叉性学科[2],其理论和实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临床生物化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知识点松散、连贯性差等特点,最终被检验学生认为难以掌握学科之一[3]。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难点在于:生化的检验指标和疾病的关联性强,需要学生去考虑,用何种试剂去进行诊断,为何用于这种疾病的诊断?比如进行检测酶活性的实验中,检测方法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酶(ALT))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检验(ALP)两种方法。

“微课”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符合当下时代的教学“产物”,它具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为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趋势刻不容缓。“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对医学检验专业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作用。

一、当前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滞后

医学院校的学生都普遍存在课程课时长、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学习的相对比较枯燥等突出的现象[4],教师习惯性地采用面授“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理解力的不足。国家教育部颁布学校线上教育的指令,目的是让学生自我“解放”,主动参与教学,重点是打破“以知识传递为目标、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中心、课堂为阵地”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教师都是用多媒体设备和板书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教师通常只能在课中提问测试,课后通过课堂作业等方式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教学内容缺少对行业背景及发展前沿的实时把控性和准确性,没能将最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及时展现在教学内容中。

(二)学生在课堂中求知欲表现萎靡

一方面,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很难引起学生吸引力和求知的激情。另一方面,学生的课程学时数的压缩、专业课不熟悉,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上的不连贯,出现思维迟钝。学生对知识点似懂非懂,知识扩展性差、动手能力不足,对实验只能进行机械的重复性操作。因此,参与教学活动、执行相应的任务时表现:不愿意、不自信、害羞等情绪低迷现象。这正是高校教学模式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当前的教学体制存在相当大的关联。

二、微课程的技术优势

(一)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

“微课”是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5]。微课主要通过教学视频片段的形式,将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等相关资源结合,进行综合展现以突出课件的重点、难点,弥补教学课堂上知识点的遗漏[5]。它集视频、音频、图片一体,教师在微课这一新媒体技术辅助下,展现给学生视觉、听觉不同的感受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差甚远,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

(二)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重点特别指出制成微视频。课中,教师对学生观看微课中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互动教学等结合模式解决。课后,教师在对上课的问题的分析,还有学生的作品等通过微视频上传到班级网络中,提供学生学习和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依托手机拍摄或“PPT+录屏”的方式制作微课,借助授课平台包括超星、雨课堂等途径开展实验课的线上为教学。实现“微课程学习、微圈层互动、微视频体验”等方式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和实效[6]。

三、微课程在临床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一)微课的制作

微课的制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授课主体的确定;(2)确定选题;(3)设计调查问卷;(4)教学分析和设计;(5)选择网络传播平台;(6)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7)后期拍摄剪辑等工作。微课具有容量小、用时短、传播方式多样化(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论坛等),同时,具有知识点少而精、反复观看等特征;还可以方便下载到多媒体终端设备。微课教育作为当前网络教育模式的新“宠儿”。微课程线上教育学习模式是符合微时代网络学习的潮流;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担,而且使课程内容精细化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读、写、记等学习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巨大的对比。例如教师在授课《糖代谢紊乱》这一章中,教师通过微课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改变压抑的课堂学习氛围,增进师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在课前发送图片、文字、语言、视频材料的形式发到学生微信群提供学生预习,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课后进行学术的交流、微测试、微测评,教师探讨反馈延伸总结改进与数据的分析。

(二)微课程教育模式的认可度

1.认可度调查

2.理论实践考核

利用微课程平台开展临床生化设计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教研老师划定比赛范围。首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其次班级中前8位再进入决赛;最后由教研老师组成评审团评审,奖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个人优秀奖。活动结束对各组进行评论、分析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开展学术活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利于老师分析授课质量的好坏,查漏补缺。

“微课”的教学模式普遍受到学生的认可,不仅提高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锻炼学生查阅相关知识、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等能力;开阔知识面,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模式的教学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概念和界限,改变了信息的获取方式途径,引起学生对新媒体的高度关注,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淡化人们的视野。

四、存在问题

首先是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大(课前、课中、课后),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和制作视频等方面工作量大。其次对学生而言:(1)微课的时间限制,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学生知识面由于较窄,花费的时间更多去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和学习相关内容,影响其他课程的投入时间;(3)对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的监督性不强,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五、结语

医学检验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巩固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技能并积累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师[7]。临床生物化学在检验学科中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敢于割旧、勇于创新的魄力;摒弃传统老思想、旧观念“死读书、读死书”教育模式,探寻一条适合学生教育个性化发展的新道路。随着医学与检验技术方法的创新,面对当前教育体制的现实背景,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该顺应时代变迁改革,研究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开阔新视野、全方位的分析教学模式的优缺点[8],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效率顺利完成学生学业为己任。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和学习方法,这种新教学模式将有效地提升医学检验专业课堂质量及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培养,为临床医学实验室输送合格的贮备人才,为检验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桦,李玉云,梅传忠,等.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角度论专业调整背景下检验医学教育的“变与不变”[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34(12):113-116.

[2]陆慧,王建民,陈峰.“慕课”风潮下我国医学教育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高教研究,2014,32(4):160-163.

[3]石玉荣,耿建,周继红,等.转化医学理念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35(01):100-101.

[4]寇晓霞,吴爱武,徐德意,等.论慕课应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传统教学的互补优势[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7):887-889.

[5]刘斌,何晓华.微课在食品专业分子生物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202-203.

[6]王永章,叶维明.三微融合_提升疫情防控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实效[J].学科与课程建设,2020.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临床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52

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和培养教师教学素养的基地,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实现“多元学与教”的教学模式,是当代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教学过程相融合,实现多元学与教的有机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对教师教学素养、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技术的能力的提升均有重要作用。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特征,并涉及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与网络通讯相关的先进信息技术,来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发展,从而适应信息化环境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重点强调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特定的教学目标为核心,运用信息技术作者和信息资源,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再现,通过创新理想的教学与学习情境,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营造出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氛围。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即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进一步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信息化教育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信息化的学与信息化的教。信息化教育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性人才,而真正实验信息化与教育的整合,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准确把握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临床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对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

(1)信息技术与临床生物化学课程整合,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信息化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能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并利用有利的教学情境,利于学生将相关内容进行联系、总结,更为优势的是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胰岛素抵抗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使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直观显示胰岛素的作用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效果,这样在轻松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既对知识有了足够的掌握,又能改变了过去教学方式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临床生化课程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的过程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艺术性、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图片、动画、视频,既可以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又能增加艺术性、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妊娠生化这部分内容时,对于胎儿的发育过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来。利用信息技术将flas与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可以形象地说明在胎儿发育特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不是简单枯燥地让学生去记。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信息技术与临床生物化学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索性。授课教师也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而完成因材施教,同时仅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利于学生更好地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动脉粥样硬化的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同时与临床结合较为紧密,单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学生了解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W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性地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得知识,这种模式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利用现代先进的通讯科技,也为碎片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等完整时间。利用学生主动成为知识的构建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信息技术与临床生化课程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已有原来的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同时改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受到医学检验操作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与临床生化检验课程整合,能有利于学生理解最新临床相关检测项目,同时启发学生的科研精神,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但目前我校的临床生化检验课程存在设备陈旧,实验课教学偏重教材的知识讲授,并有部分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与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现状相脱节,不能有效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信息化教学与临床生物化学相整合,使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例如临床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信息技术与临床生化课程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群体动力学是对组织内部作用力的研究,是指来源于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不同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组内成员相互补;②集体协作学习有利于自尊、自重情感的提高。群体动力学理论为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合作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相互协作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并有所感悟、有所创造。信息技术的运用会使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进一步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调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建构,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例如在讲授糖代谢紊乱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采用病例分析的方式,让同学自由分组,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分析病例、查找资料、动手实验、制作汇报PPT、汇报人汇报、组间评分、组内测评等方式,使学生对糖代谢紊乱有了完整的认识,同时能将病理、生理等多门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而亲自动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更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件的制作体现了各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小组间同学相互协作以及组间评分和组内评分,体现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精神、包容意识以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汇报人的汇报更是展现和提升小组和个人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发挥了个人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问的相互合作,而这种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不容忽视的。

3信息技术与临床生物化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独立性强,很难形成完整的信息化体系。临床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独立性强,各章节间联系性较差,学生很难做到融会贯通。部分教学内容数字化,抽象、枯燥,很难形成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点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材是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的承载者,因此要合理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后,学生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能对课堂实现收放自如。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偏重于现代技术的使用,不顾内容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配合,甚至忽视教材脱离教材。

4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代高校教育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大力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应及时转化角色,更新观念提高信息素养。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授信息素养的培训制度和相应的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偏于学校及教师能准确地了解教师的自身信息素养水平。高校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课件使用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临床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性均较强的学科,单独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动手能力,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教学情景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篇7

关键词: 临床微生物检验 多元化教学 实验教学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既能衡量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又能衡量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水平,其在临床医学检验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医学教育的发展对教学提出新要求。目前,国际上已开启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新阶段:以提高医学生的核心执业胜任力为基础的教学。因此,为了适应医学教育发展,我们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 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目前多数医学院还停留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将相关学科知识归纳到相关学科,以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在五十多年前国外已经开始整合课程体系及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目前,国际上已开启了以提高医学生的核心执业胜任力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改革,目的是引导学生产生三个转变,即将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转变为整合信息用于决策,将为获取专业文凭而进行的学习转变为在卫生系统中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工作而获取核心能力,将不加批判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借鉴全球经验,致力于针对本地需要的创新研究[2]。

为了顺应医学教育改革趋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医学检验本科生,现就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初步探索,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检验理论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夯实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科研素养能力。因此,在实验内容中增加了通用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内容以强化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同时增加模拟标本的综合实验部分,加强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及检验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中“通用微生物实验技术”是关于油镜的使用与保护、培养基的制备、消毒与灭菌、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染色技术等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模拟标本综合实验,主要是对临床模拟标本进行微生物鉴定,通过模拟临床标本检验的过程,将前面所学各项基本操作及检验诊断思维综合应用。通过以上做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

2.开展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理论教学

利用PBL、presentation及paper等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医学思维方式[3]。理论教学过程中,对部分理论教学的内容采用PBL小组讨论式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有效的团队合作能力,如厌氧菌的学习,以厌氧菌菌血症的病例讨论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学习血标本鉴定的流程及厌氧菌的特点。如对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的学习,学生分成小组以PPT形式在课堂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课程结束后以paper的形式完成本课程的课程总结。我们认真编写课程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本学科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除了掌握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外,还培养其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实验耗时耗材,所需经费大大增加,需要学校增加经费投入;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需要花费很多业余时间学习本门课程,需要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利用课内时间主动学习所需的知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理解微生物学专业知识、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的能力,提高其科研能力,对疾病的诊治提供有效意见。目前只是初步改革,后期还要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将先进教学方法引入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爱武,蒋月婷, 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西北医学教育, 2014(02): 第311-313页.

[2]白同禹, 山东省医学教育发展与规划研究.山东大学, 2007:81.

[3]Williams, B., Case based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is there scope for this educational paradigm in prehospital education? Emerg Med J,2005. 22(8):577-81.

篇8

【关键词】 真空采血管;添加物;常见临床生化项目;测定;影响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62-02

目前,真空采血技术开始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应用,并开始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真空采血技术本身具备生物安全性、样本量准确性,能够有效维持样本的原始特性[1]。采血管的种类多种多样,含有不同添加物的真空采血管在常见临床生化项目的检测存在不同的影响。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采用含有不同添加物的采血管对收治的22例志愿者进行静脉血液检测,并对不同采血管的血清或者血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观察[2]。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22例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志愿者为12例,女性志愿者为10例。年龄范围为21岁到45岁,平均年龄为34岁。所有志愿者均不存在对血液指标存在影响的疾病。

1.2 设备仪器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对6种真空采血管进行对比,分别为EDTA管、肝素管、枸橼酸钠管、氟化钠管、分离胶管以及血清管。

检测仪器为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包含配套试剂、标准品以及质控品。

1.3 方法 使用6种采血管分别对志愿者的静脉血液进行抽取,抽取量为3毫升,室温下静置15分钟,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样进行离心,时间控制为30分钟。在对血样进行检测之前,先定标,并采用质控品对仪器进行质控,结果显示合格,则进行血样检测。血样检测生化项目一共为21项,均为临床常见项目,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尿素(Urea)、直接胆红素(DBil)、肌酐(Cre)、尿酸(UA)、总胆固醇(TC)、葡萄糖(Glu)、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钾(K)、氯(Cl)、钙(Ca)、钠(Na)、磷(P),每个项目检测三次,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 果

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相比血清管,分离胶管的项目检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肝素管除了AST、TC、TG、HDL-C、Cl之外,其余检测项目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EDTA管除了GGT、Cre以及Glu外,其余项目存在显著差异性,P

3 讨 论

在临床上,医师对患者的疾病诊断往往关注其检测数值,但却忽略了数据本身的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误诊率的提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在临床上,真空采血技术具有一定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样本准确性等,这也使其成为了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用途的不同,真空采血管的内添加物也有所不同,包括了抗凝剂、缓冲剂、保护剂以及分离胶等。这些添加剂的种类以及浓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血样的检测结果。因此真空采血管在品种以及浓度方面需要保持规范和统一,从而维持其有效性,降低添加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血清管内部不存在抗凝剂,内壁存在硅酮,能够有效防止与血细胞相黏合,防止离心过程细胞破裂,导致内部物质的释放,影响检测结果。另外,管内壁涂有促凝剂,能够在10分钟到30分钟内保证血样的凝固,从而有效对血清进行分离,因此适用于常见临床生化项目的检测。

分离胶管不溶于水,具有抗氧化、耐高温、抗低温等特点,离心时,分离胶液化,并介入血清或血浆与血液之间,离心后固化,从而有效分离血清或血浆和细胞。此次临床研究显示,分离管与血清管的常见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相似,可见,其适用于常见生化项目的检测。

EDTA管存在络合钙以及镁离子的K2EDTA,ALP的测定需要这些离子,因此不适用于对ALP、TCa、镁离子、K、Na以及含氮物质的检测。另外其渗透作用会稀释血浆,因此其对于血脂检测存在影响。另外ALT、AST以及LDH检测的差异性,经猜测可能与K2EDTA的酶促反应有关。TP、ALB、TBil以及DBil的检测差异性可能与其本身的渗透作用、纤维蛋白原等有关。

另外肝素管在检测上,大多项目与血清管不存在差异,在血脂方面则存在一定差异,可见,肝素管不适用于血脂分析[3]。

枸橼酸钠管中的枸橼酸钠会导致血液碱化,因此不适用于生化项目测定。

综上所述,分离胶管以及血清管适用于常见临床生化项目的检测,而肝素管适用于多个生化项目的检测,氟化钠管适用于血糖的检测,EDTA管以及枸橼酸钠管则不宜进行生化项目检测。

参考文献

[1] 杨国灿.真空采血管促凝剂对常见生化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3,3(04):102-103.

篇9

关键词 护理专业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实验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Improving the Nursing Professional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Teaching Quality

JI Yan

(School of Medicine,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curriculum, teaching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aster biochem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To meet the training of highly qualified nursing professiona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nursing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proposed reflections.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al; biochemistry;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quality of teaching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是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现象和探索生命的本质,重点研究各种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其在生物体内所经历的各种代谢变化。①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独立动手以及理论联系实际,书本联系临床的能力,是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实践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式单调,实验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无益于“创造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因此,如何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1 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明确学生学习目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几乎都有异常的生化改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分子水平探讨病因,阐明机制,做出诊断乃至基因治疗都需要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生物化学与临床各科室都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②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现代科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我院而言,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开设于新生刚入校的阶段,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概念,这就导致学生接触生物化学实验的时候往往不能明确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开展的目的。学生简单地认为生物化学实验就是简单地按照书本提供的实验流程做做实验,很多学生甚至认为以后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根本用不到生物化学的知识,因此学习目的很不明确。我们在讲授生物化学实验课时就必须向学生强调生物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告诉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正常的人体生物化学过程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学习异常人体机能等相关专业课程,才能为病人宣讲为什么需要进行此项生化检验,才能为病人解释异常的生化指标与疾病的关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例如:在氨基酸代谢这个章节,有一个实验名为“组织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在讲解实验前,可以首先问问学生在刚刚进行完的新生入学体检中有没有抽血,问问学生知不知道为什么抽血,告诉学生抽血其实是为了检测谷丙转氨酶以及谷草转氨酶的,是为了检查肝脏是不是健康。接着再帮助学生回忆一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是在哪里学习过的。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原来这个实验是帮助他们理解氨基酸转氨基作用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了,自然就会认真做实验。

2 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应该紧密的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应该合理高效地利用实验课时,并且应该设置合理的分组实验人数,使得每位学生都得到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层次分明的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是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确实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但验证性实验在学习中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学生在学习了实验原理的前提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过程,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往往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可以推测出来,因此有的学生在实验课的时候不动手操作或者乱操作。验证性实验课的学习相对枯燥,缺乏新意,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极其低下。因此,实验教学应做适当的优化。

适当缩减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增加创新性实验。例如:在糖代谢的实验中,原来安排的实验是“氧化酶法、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浓度”,可以更改为“家兔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糖含量的区别”。首先请学生课后自己学习“氧化酶法、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浓度”的实验原理,在掌握了实验原理的情况下,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来完成“家兔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糖含量的区别”实验。此类创新性实验中所涉及的所有操作都应该有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包括试剂的配置、仪器的调试、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等。实验教师在旁观察,发现操作失误的时候及时纠正,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责任感。此类的创新性实验,可以促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可以使复杂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具体体现,增强了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检验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应的实验原理。

我们还可以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引入实验教学过程。PBL模式是一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围绕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③即动脑又动手,边学边练,在学生加深理论课理解的同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回去思考不同的温度、不同的pH等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上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先动手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后,老师再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最后请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致。这样将实验与理论有机结合,可以使得原本简单、枯燥、程序化的验证性实验变成有趣的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课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意识,我们还应当适当地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相关内容,如“RNA的提取与鉴定方法”。将完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贯穿其中,使得学生对整个科研过程有完整的思路及概念,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3 分类明确学生实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生物化学实验预习报告应该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药品、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思考等方面。为了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在高中的文理分科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实验预习要求。对于高中选择文科的学生,他们化学基础非常薄弱,生物化学的学习相对也比较吃力,对于此类学生,实验课的预习重点应该是掌握实验原理,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弥补薄弱环节等。而对于理科生,由于化学等课程在高中阶段有很好的积累,此类学生的预习重点就应该是掌握实验原理和技术、明确参数的计算过程、实验设计等。

4 完善实验课后总结评价工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完善生物化学课后总结工作,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在实验课程中的主置。每次实验课后,请2~3名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总结。请学生讲解实验重点、难点和临床的联系点,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实验结果存在区别的原因等。这不仅能让学生重视生物化学实验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样也大有益处。

评价工作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改革实验课的评分标准不仅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④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对于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针对这个要求,生物化学实验课可以提高实验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在原本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两部分的评价项目基础上添加实验试剂的配置与实验效果这一评价项目。平时成绩应观察学生仪器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动作是否正确。实验报告重点关注实验原理的书写、实验结果是否分析正确,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试剂的配置与实验效果一项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严谨的科学精神,评价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能力拓展情况,有助于杜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动手的走过场情况。

5 改善老师业务素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素质的高低同样也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系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教师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往往缺乏相关的临床知识。这就迫切需要生物化学老师提高业务素质。生物化学老师可以通过请教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专业课老师,掌握相应的临床知识,熟悉与生物化学相关交叉领域的内容,及时充实自己的实验教学内容。

其次,生物化学实验教师通过课后及时自我总结,进行授课回顾,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课程老师集体备课等方法,改善实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6 结束语

长期以来,很多护理专业的基础课老师忽视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基地,他们认为理论教学优于实践教学,从而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使得很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创造性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21世纪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培养面向临床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一个护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生物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联系临床实践,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适应护理临床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为新时期的高职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注释

① 杨荣武.生物化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② 刘友平、李洪.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中临床联系法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5-86.

篇10

关键词:生物化学;绪论;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1],与医学各学科关系密切。其特点为内容繁多、空间结构抽象、代谢途径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常常有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绪论课的学习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关键一步,采取“先见林,后见树”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本课程的框架,让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临床工作相联系,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系统介绍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先见林,后见树”,构建课程的知识框架

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材版本较多,知识深度不同,但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包括四部分: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专题生物化学。在绪论课上,先对照目录上的章节给学生介绍相关内容,让学生“先见林,后见树”,在头脑中先建立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即见林),在后续的学习中再根据章节添加具体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即见树)。同时,介绍这些内容各自的特点,如生物体的物质组成是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较难理解的部分;物质代谢及调控是生物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部分与医学遗传学知识有交叉,这部分内容教师可进行简单串讲,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专题生物化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关系非常密切,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解。

2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对从未接触过这门课程的医学生来讲,如果一开始就从高深的原理、复杂的物质结构说起,难免会有畏难情绪。所以绪论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我们尝试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比如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么,为什么体内的代谢速度这么快?这是体内众多酶集体作用造成的;烫头发为什么能使头发卷起来?这是利用了蛋白质变性的原理等。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运用这些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众多的现象,生物化学并非想像中那样深不可测。把生物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产生兴趣,消除了学生的顾虑,对以后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做了铺垫。

3结合临床应用,分析生物化学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生物化学涉及疾病的发生与体内的生物化学变化,与临床应用息息相关。人体大部分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体内生化改变引起的,如有些疾病是因为细胞的结构发生变化,有些疾病是代谢过程中酶发生改变引起的。在绪论课的讲解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临床应用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认识到生物化学知识能促进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提高对疾病的正确判断能力。如抽血检验血脂项目为什么要求空腹?是因为进食可影响血脂含量;严重糖尿病患者呼出的气体为什么有烂苹果味儿?这是糖代谢障碍引起的酮症酸中毒;临床上为什么要在低温条件下保存疫苗等生物制剂?这是为了防止蛋白质发生变性。通过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例子,能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知识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作用,认识到该课程对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生物化学知识也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密切相关,学好生物化学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也涉及大量生物化学知识,在该课程学习中牢固掌握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考点,可以大大提高考试成绩,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简介生物化学发展史,融入德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物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百年,但我国古代人民对它的认识却很早,如夏禹时期就用“曲”酿酒,孙思邈用猪肝治疗雀目,北宋记载的“秋石阴炼法”实际上就是提取性激素[2]等。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99年我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成功完成了3号染色体上大约三千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等,这些都是值得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作为在校学生,要以实际行动学习先辈精神,通过努力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报效祖国。通过理论讲述,及时融入德育内容,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