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化学范文
时间:2023-03-29 11:4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物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教师的准备:
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主导地位,只是起到提炼讨论题目,引导学习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参与题目的解决。教师与学习者建立一种互动关系,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有自主的学习内在动力。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基础知识中提炼出与临床有关的应用型问题,还要能把知识形成连贯的体系,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学习者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的可行性,评价参与者的贡献。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方案,不断研究探索。
1.2学习者的准备:
学习者要端正学习态度,能在客观条件下主动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各方面的学习资料,讨论和研究式的学习,能发挥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教师对学习者的尊重、认可和激励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习者要能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找到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模式,形成一种分享式学习,把好的方法和措施介绍给其他人,能够共同进步。
2研究型教学的实施
课程开始前一两周时,教师将教材中某段内容提炼出的问题或与基础知识相关的案例、情景等抛给学习者,布置讨论主题和参考大纲,要求学习者了解和熟知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大概方案。按照班级的人数将研究型教学学习者平均分配为多个学习小组,最好是随机的几个人一组,这样可以互补式学习,大家集思广益,也不至于有太多的分歧,推选课堂发言人,确定为组长,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把多个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的具体措施。研究型教学小组的成员积极收集资料,从多种渠道和途径得到资料,成员既要独立思考,又要互相交流,分享思考后的成果,小组成员要通力合作,既促进相互的学习,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组长将组织查阅的文献汇总,整理资料,讨论并制作幻灯片用于课堂汇报。各组的组长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发言,用幻灯片的形式把各组的讨论结果和解决方案一一展示。全班互动式讨论,提出疑问并解答疑问。教师把学习者的所有方案分类分析,找出可行性方案,引导学习者以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让每一位学习者都理解和接受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最后总结这段知识的内容与案例和情景的关系,评价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接受知识的能力。采用研究型教学的形式以“酶”为例来组织学习,我们设计了9个讨论题,其中“酶的化学本质”、“结合酶的结构和功能”、“同工酶的种类和组织中的含量”、“酶的活性中心”属于基础型题目;“低温保存酶制剂,低温麻醉”、“磺胺类药物的抑菌作用”主要是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属于应用型题目;“同工酶谱的分析”、“重金属中毒”、“痛风症的治疗”重在生物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属于综合型题目。选题和分组后两周进行课堂讨论以及教师点评,共6个学时。
3体会
篇2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高等医药院校不断加大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与医学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是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5]。南通大学主页上已构建了Blackboard网络课堂教学平台,为建设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在杏林学院医学生中开展网络教学符合其自身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代,学生自我意识强,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动手能力较强,信息来源丰富,眼界视野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理念等,并善于创新,综合发展潜力较大。《医学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建构了多元化生物化学的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杏林学院学生的学习热情,还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作者将杏林学院《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课件、参考文献目录等内容公布在网上,实现在线阅读、练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所要达到的要求。另外,数字化网络教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E-mail、QQ、视频等方式进行讨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调动了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化学》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网络教学平台可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现代化教学理念。
2改革传统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是教师机械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为此,首先应提高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在学习糖代谢时就可以提出“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那么红细胞是如何获取能量来维持其代谢需要的?”同时,教师要在网络平台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到课堂时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提炼、归纳,解决问题[6]。另外,独立学院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于3学时1次的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到第三堂课时教与学的效果均不是很好,为此,作者设计了每次教学内容时需要增加调动学生兴趣的部分,让部分走神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如《医学生物化学》的“绪论”能否讲好非常关键,也是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关键一堂课,设计该部分内容时可在线播放一些视频,如《theinnerlifeofthecell》,讲述一些诺贝尔获奖科学家的小故事;在讲解枯燥的代谢内容时可结合临床一些病例,在线播放相关疾病的视频,如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等,让学生觉得《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消除其“学习生化无用论”的错误想法。
3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
篇3
1.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足够地重视实验课。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大多侧重于加深和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实验项目单一,学生对实验课缺乏积极性,而且实验整体安排缺乏系统性,实验教学落后于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各种实验技能,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表现在:
1.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质含量的实验过多。
1.2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操作。实验前教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不仅告诉学生实验项目、实验原理、使用的仪器及实验步骤等,甚至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学生不用思考,就更谈不创新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生物化学实验的改革
2.1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建设一个设备先进、条件完备的生物化学实验中心。从体制上提高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地位,重视实验师资的培养,完善实验室人员配置,稳定实验技术人员,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实验教学队伍,为实验室的开放,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
2.2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
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验证有关结论、规律,它是生物化学实验中的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实验、设计性等实验的基础。“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熟悉掌握生化实验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系统地介绍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色谱技术、离心技术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取等5类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在这5类实验中筛选出6个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实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索氏提器分离粗脂肪,酵母RNA的提取及组成鉴定,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等。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电泳仪、离心机、可见与紫外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索氏提取器等常见生化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学会正确书写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因此,验证性实验的开设为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3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培养。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主要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与测定为主,涉及各种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得出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使选题既有利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兼顾各专业特点,我们筛选出了鸡蛋中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酵母核糖核酸的水解及其产物的鉴定两个综合性强的实验。每位同学对实验进行设计并交设计实验方案报告,教师根据现有的设备条件对实验方案作适当的修改,学生自行作好实验准备工作。如鸡蛋中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实验,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考马斯亮蓝法和紫外吸收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分部盐析法和离心机使用等实验综合而成。学生经过这样的综合性实验,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梳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挖掘潜在的创造力。事实证明,综合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以综合性实验题目整合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自然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4加强自主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
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自主安排实验进程和实验时间进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自主性实验教学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全面经历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思想、方法的锻炼,切身感受每个实验环节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科研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独立实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践表明,加大生物化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投人,改善实验条件,重视实验教学,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陈旧观念,改革实验内容,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既抓好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又充分利用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等措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朱圣庚,钱长法.生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余瑞元,等.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周楠迪,史锋,田亚平.生物化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医学生;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2-03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应该是知识技能及思想素质的综合性培养。而思想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而医学生作为未来工作面对病人、面对生命的受教者,也是生命科学的实践者或研究者,因此对其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思想素质的培养。高校教师如何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医学伦理观,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学科之一,纵观生命科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是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的发展史。因此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结合树立同学们正确的世界观、医学伦理观,既是有效可行,也可以做到生动活泼的。
人生观——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世界观——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又称宇宙观。简单来说,人生观是如何看待自我,而世界观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伦指人际关系,理指行为规范,因此,医学伦理观应该是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医者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积极和向上的精神。我是一名医学生物化学的主讲教师,多年来,我的周学时达到12或以上。在反复的上课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改进并贯彻教书育人目标,既要将知识的传授做到简洁和易懂,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在某些知识点的讲述过程中水到渠成似的建立和强化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医学伦理观。以下是我的几点方法和总结:
1.从讲绪论开始,在介绍生物化学起源和发展的同时引导同学们思考生命起源的问题,引发学生们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在介绍科学理论和伟大发现的同时融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生物化学是门古老的学科之一,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学科的科学家的探索和发现。生物化学最初(18世纪至19世纪末)研究的是生命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到了20世纪初开始蓬勃发展,生命物质在生命活动中是如何相互转变的,由此而思考那么这一切是谁来主宰的,是上帝吗?在介绍生物化学是一门学习什么内容的过程中,我不断引导学生在追寻科学家们的研究历程中一起思考,并以作业的形式让同学们去查阅资料,佐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例如我向学生提问,生命活动不由上帝去主宰,其起源是什么?是核酸还是蛋白质?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思考能力,并且不断地强化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必须必要树立起唯物的、科学的世界观。在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中,有很多重大理论和技术的建立,而这些重大理论的建立过程,也真是人类思想由崇拜和唯心走向唯物的历程。例如: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由此沃森和克里克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奖。“我认为他们应当像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那样世世代代受到尊敬,他们应该获此殊荣,然而,与他们的贡献相比,这奖励是微不足道的,这一发现使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又一次发生了革命。”[2]我们的生命既不是由神创造的,也不是由基督拯救的,而是由DNA决定的。
而向同学们介绍stanley B.prusiner在探索并发现疯牛病(具有传染性、遗传性和散在分布的特点)的致病因子这一事件,正是树立同学们敢于挑战、敢于在实际中发现的最好例证。早在300年前,类似的症状就被发现在绵羊和山羊身上,人们称之为“羊瘙痒症”。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瘙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Prusiner证实疯牛病的致病因子就是蛋白质颗粒,而不含任何核酸,因他在疯牛病病因问题上的研究贡献而获得1997的诺贝尔医学奖。在绪论部分,给同学们选择介绍一些有里程碑纪念意义的,并且在后面是重点讲述的重大研究和发现。当我讲述这些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和发现科学问题时,我力求在介绍这些知识时如故事般娓娓道来,并力求生动活泼,以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指出每一项科学研究,对未知事物的认识,都应该既要本着继承发扬也不能因循守旧,更要敢于突破的精神。这样我们的科学,我们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才会更全面和更深入。
篇5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因此给留学生授课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素质,能讲流利的口语,并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3]。我教研室参与授课的教师最少具有硕士学位,大部分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很多老师还有出国交流的经历,都能正常上课。但在授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由于国家的背景不同以及受母语的影响,学生发音都带有一定的口音,“印巴式发音”需要老师去适应,否则交流中不能在短时间内正确地理解学生的意思。这一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尤为明显,留学生会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解,当场提问,教师必须当场作答,只有正确地领悟学生的意思,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解答;另外,教师有时候会因为专业词汇的生疏而出现照读幻灯片的情况,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讲解知识,久而久之会使留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对上课失去兴趣。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不足导致的。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
(1)组织教师参加我校的教师外语提高班,在专业的外籍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外语交流能力的训练。
(2)聘请外籍教师(巴基斯坦)参与授课、听课和集体备课等不同教学过程,提出教学中的问题,纠正教师常犯的错误并指出被忽略的细节,同时帮助找出最易于学生接受的讲解方式和方法。
(3)通过课外活动加强教师与留学生的交流,比如在留学生的节日组织师生联谊活动、组织师生联合文艺汇演、举办运动会等,在活动中加强了教师对留学生生活习惯的了解,同时也适应了发音。
(4)新参加留学生授课的老师,要进行严格的试讲和考核过程,才能正式给留学生授课。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教师的口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外籍教师的肯定。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留学生医学生物教学质量
(一)合理选取教材
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传授课程内容的工具。应该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和今后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在最初的授课过程中并未材,很多学生是从自己国家购买的书籍,虽然都是生物化学的英文教材,但版本的种类很多,内容和顺序都不尽相同,这给上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将学生购买的书籍全部收集上来进行比较,并结合巴基斯坦医师资格证考试用书,最终将上课用书统一为巴基斯坦出版的由RichardA.Harvey博士主编的教材《Lippincott’sIllus-tratedReviews:Biochemistry》,同时参考Lehninger的《PRINCIPLESOFBIOCHEMISTR》开展教学。统一了教材之后,大大减少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并提高了其听课的效率。
(二)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授课过程中,留学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来改善教学效果。一些精美的动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明,达到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的效果,给人以直观感受,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来很难想象,甚至不能想象和理解的问题一目了然、迎刃而解,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5]。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认真做好PPT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好的数据库下载精美的动画或者短片,配合理论教学。例如蛋白质翻译的过程,板书讲授很难讲解其中的精髓,利用多媒体结合相应的动画,即可将抽象知识系统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学生对此过程理解的更加透彻,在短时间内建立对于进位、成肽和转位过程的感性认识,而且这种记忆在脑海里贮存更长久,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更深刻。
(三)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
生思想活跃,课堂气氛明显不同,如果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解,他们会觉得乏味,后来就会说话,或者玩手机,不专心听讲了,故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更能迎合他们的特点。我们的互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章节快要结束的时候,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一些小问题,比如名词解释、单选,等等,和学生们一起做题,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平时成绩给予加分的奖励,学生们很积极的回答问题;另一种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和生活实践,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案例,比如在介绍糖代谢这章的时候,以糖尿病作为案例,提出“糖尿病病人血糖的调节问题”,引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从而总揽糖代谢的所有途径,再一一展开;类似的,以肝昏迷病例引出氨代谢的过程;以疯牛病感染的原因来分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等,学生可以先就此类问题先展开讨论,和老师互动交流,然后老师介绍理论知识,学生会在对案例产生兴趣的同时,带着问题学习知识,这样课题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三、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实验教学
在留学生实验中,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留学生使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我们也结合本科生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参考国内外的教材,编写了英文生物化学实验教材《MANUALOFBIOCHEMISTRYEXPERIMENT》,其中包含了14个经典的实验,如:IsoelectricPointofPro-tein,SeparationofProteinbyElectrophoresis,HydrolysisofStarch等,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协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完成后,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操作方法和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实践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篇6
【关键词】医学 生物化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55-02
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与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其他基础学科的联系性很强,因此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同时该学科的发展速度较快。在现在的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中,其生物化学教学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被迫的接收,学生丧失了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本文主要对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方向及方法进行了讨论,以使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得到改善。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生物化学内容复杂繁多,再加上现在生物化学的内容范围,以及医学生物化学教科书制度不健全,使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既枯燥又乏味,因此在教学生物化学时,应首先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从绪论就开始做到这一点。在绪论教学过程中,首先分析整个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其中心内容主要是针对核酸、脂类、糖类、以及蛋白质这四大类物质进行的讲解。另外,老师可以通过与实际病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如:引发糖尿病和高血脂发病的原因是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学习的兴趣,然后经老师的引导和指点,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糖类和脂类代谢,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1、传统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作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法,被广大的老师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其中,近代的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就是一个有力的代表,此教学方法是以老师“填鸭式”的输出为主,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讲,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的能力。但例如:生物化学中各种代谢途径的反应步骤、反应定位、某些基本原理等这些枯燥、复杂的内容,其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需要通过老师系统讲解,并指导性学习的,即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说,此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和理解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并且能够有效的突出了重点,使学习变得比较容易,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汲取。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制约传统教学法的重要因素即是老师的教学能力,因此需要加强老师的教育学、知识结构、心理学、表达能力、以及相关临床知识与经验等,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2、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
现在,在医学界比较推崇的教学模式即是PBL,该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自我指导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形式学习,让学生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自身需具备较高的各种素质,同时也增加了老师备课强度和教学课时,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10-30人左右的小班进行,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并按教学大纲,选择出合适的教学病例,并设计出问题以配合讲解,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充分讲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查询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经小组集体讨论,以此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如:引入脂肪肝病例,让学生讨论机体出现脂肪肝的原因是什么?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三大物质代谢,最后由教师全面分析、总结病例和问题。通过这样方法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际临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轻松愉快掌握了知识,其教学效果显著,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探究性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如:在学习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亲自证明酶的催化效率比普通的催化剂要高很多。在进行实验时,可以通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为例,其具体操作是:将FeCl3溶液、新鲜的兔血液、煮沸后的兔血液,分别加入到有过氧化氢的三支试管中,然后待其均匀后,与另一支含有过氧化氢的试管做对比,经实验证明,加入新鲜血液的试管产生了大量的气泡,而加有FeCl3溶液的试管又少量的气泡产生,加入煮沸后血液的试管未发现气泡,反应不明显。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更好的理解酶具有高效性,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传统的只能通过书本,粉笔等教学的模式,使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连续性被提高。并且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是传统教学法的3倍。因此,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与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并相互补充,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如: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从而使学生可以生动有效的掌握生物起始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发生和发展过程,直至终止阶段,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显示蛋白质与mRNA、tRNA、核糖体的合成,以及各种相关因子互相结合和释放的动态关系。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使讲解更容易,且节省时间,以供并在课堂内留给学生理解、记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紧密联系临床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课题,此学科发展速度较快,其理论和技术不仅仅已渗透到生物学各个学科,更涉及到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生物化作为一门基础性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学习目的是服务于临床,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实际临床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可以结合苯丙酮酸尿症,介绍芳香族氨基酸代谢;或是通过引入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主要治疗方案,来讲解高血糖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这门学科与自己的生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结语
在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在遵循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成人教育;医学生物化学;网络课程
医学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如何做好成人教育领域内的网络课程建设,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基于成人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构建实用、高效且规范化运行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成人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笔者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依据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网络课程特色,借鉴相关学科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经验[1],以及多年积累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成果[2],科学制定了相应的教学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现笔者结合教学体会,对我校整个教学过程和具体实施情况作一简介。
1成人教育学生群体特点及网络课程的优势
我校于2015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学生中实施网络课程教学,学生均来自于北京附近的6个远郊区县,主要为助理全科医师。与全日制教育的学生不同,这些学生均已经在基层医院和诊所从事卫生服务工作,且绝大多数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学习压力和家庭负担,故投入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由于学生分布在北京附近的6个远郊区县,集中面授存在一定的客观困难;加之基础相对薄弱,很难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网络课程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网络来呈现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学习过程具有共享性、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网络课程能跨越时空、地域界限,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从而缓解了成人教育中最为突出的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此外,还能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与教方式的改变。针对上述情况,我校继续教育学院在成人教育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率先实施网络化教学,医学生物化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率先实施网络授课。为保证网络教学质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我系从2013年开始进行筹备,由3位学科带头人负责,督促多名专业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且年富力强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网络教学特点,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组织和筹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实施。
2成人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成人远程教育课程内容很多是按照普通高校全日制课程设计,内容繁多,并不完全适合于远程教育教学要求和特点。为此,我们综合了当前的教育经验,认为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少而精”原则。所谓“少”,就是削减课程体系中大量多余、不必要的知识;所谓“精”,就是根据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来构架、提炼课程内容,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倾向性地讲授规律性、普及性的教学内容。同时,网络课程设计要以职业与实践为方向,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有关知识理论与具体问题相结合,构建一个个兼顾知识性、系统性、生动性以及实用性的教学体系。为此,我们结合生源所在工作环境及实际需求,经我系全体教师的热烈讨论,以我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了医学生物化学网络课程教学大纲和主线。网络教学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与三年制专升本临床医学班的教学内容相同,但考虑到网络教学学生来源于基层医院的不同科室或社区诊所,直接服务于患者,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生物化学划分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信息传递、机能生物化学4个部分,减少了正常生物大分子活动基本规律授课内容,增加和强调了异常情况下与疾病的联系。由我系3位学科带头人负责组织授课团队,制作生物化学授课视频录像(即课程实时授课)、电子课件(PPT课件),编写网络学习指导和在线测试习题集,形成一套内容详实、概念清晰、条理分明,阐明生命现象化学本质并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相接轨的教案。
3成人教育网络课程教学过程
由于多数学生学习动力来自实际需求与个人兴趣,因此我们精心制作课件,在PPT中适当增添一些动画和视频,使课件颜色鲜明,力求抽象文字较少而直观、形象图片较多等特点。针对理论课重点、难点、抽象难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作趣味性动画和视频穿插于课件中。对于一些涉及物质代谢反应、遗传信息传递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氧化磷酸化、代谢调控系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等,从网络上下载精美的图片和动画制作成幻灯片,从而将抽象难懂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课件中,标注重要内容,并前后呼应,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印象。在教学中注重采用案例式、问题式教学,联系临床实际,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联系在一起[3]。如讲解糖代谢时,以糖尿病为例,介绍血糖来源与去向、糖代谢异常、激素对糖代谢各种途径的调节,帮助学生将枯燥的代谢过程与疾病相联系,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实际工作内容的渗透,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能更好地进入状态,掌握疾病规律及原理,并促进对理论学习的思考。利用校园网较好的交互性能,学生可以自由开展个别化学习,有利于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网络教学中良好的交互性能可及时对学生学习活动给予反馈,引导其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有利于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中有目的地增加在线讨论、网上论坛、在线作业、答疑信箱等交互模块。利用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将教学要求及内容传递给学生,再通过评估系统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据此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观点提交给教师,同学之间还可以在论坛上相互切磋探讨。为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并及时反馈教学成果,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我们增加了在线测试与自我评价模块。在线测试包含医学生物化学13章学习内容的测试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在线测试,提交后由电脑阅卷,自动显示测试成绩。学生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反馈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弥补不足,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4学生考核、反馈和对比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质量中的核心,因此在考核环节上要严格把关。我们实行规范化命题,考试命题内容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并实行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成人教育质量评价的可信度、真实度。在期末考试中,采取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的考试方式,注重增加考题的应用性、灵活性,适当增加联系临床实际应用的试题,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网络授课班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考试环节,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专业课程学习,保证成人教育质量。由于教学准备充分,我校医学生物化学网络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网络课程学习,获得了足够的知识和信息。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了系统分析,期望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学生期末考试总体成绩较好,共109人参加考试,最高分94分,最低分28分,平均分78.5分,其中有6%的学生取得了90分以上的好成绩,78%的学生取得了70~90分较理想成绩,13%的学生处于60~69分的分数段,不及格仅3人,约占3%。通过试卷分析,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化学与疾病的联系以及最新进展颇感兴趣,在这部分试题中得分较高;而有关物质代谢和遗传信息传递部分得分明显偏低,几乎一半的学生遗传信息传递相关试题得分不足50%。学生普遍认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部分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与临床应用有一定距离,实用性不强,学习时没有用心;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缺少与教师的交流,学习中对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把握失当。基于学生的上述反馈,我们总结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1)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增加物质代谢和遗传信息传递学时;(2)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尤其是遗传信息传递部分,将基因异常与分子疾病相联系,增加学生学习兴趣;(3)加强互动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如在考前安排3天时间的远程电话答疑等。
5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探索的永恒主题。医学生物化学网络课程不是简单的资源建设,应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师生交流、课程情境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多角度进行架构与完善。力求建立科学、完善的成人教育及其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促进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稳定、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凤兰,曾令娥.面向成人教育的医学免疫学网络课程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36-37.
[2]张润芝,张进宝,陈庚.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实践及学术研究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4):60-65.
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实验讨论; 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202-01
生物化学(简称生化)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而生化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医学院校为了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生化实验教学中通过增加教学投入,调整内容增加学时,加大考分占总考分比例等方法使生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大大改善,学生的积极性也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在总结这些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我们对生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如构建生命科学实验室、虚拟实验的引入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应进一步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
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除依赖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外,还需要生化的原理和技术的支持。现代生化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要使学生掌握这些新原理和新技术就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生化中的一些实验如SDS-PAGE法测蛋白质分子的质量、等电聚焦测定蛋白质等电点、免疫转移电泳等都需要先进的层析系统和电泳系统供学生完成实验,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对实验做出恰当的评价。另外初级分子生物的实验[1],如质粒DNA的提取和酶切鉴定、DNA体外重组等也需要PCR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冷冻干燥仪、紫外透射仪、凝胶图象扫描仪等设备。实践证明:一流的实验室环境和一流的仪器设备是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对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实践经验,启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在学科群的平台上运行生化实验
生化的基础是医用化学,随着生化的进展多集中在核酸、酶、蛋白质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上,于是出现了分子生物学这个分支。因此可以认为医用化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是一以贯之或相近相通的。为此,我们可考虑建立一个与这三个学科均相关的生命科学实验室[2],就医用化学和生化来讲,光度分析、层析电泳等方面仪器和操作都基本一致,而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我们就可以通过生命科学实验室实现集约化管理,不但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还改变了在人、财、物方面的浪费。
如果创建这样的一个实验室时机尚未成熟,我们也可考虑开展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联系起来,了解这些实验在生命科学的运用。如从组织中抽取酶蛋白、纯化并检测这个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3],这样的一个实验包括了从生物体抽取蛋白质技术,离心与盐析技术,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和测定酶活性技术等技术,不但使学生的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他们对生物制品提取全过程有了完整清晰的了解。
3 引入虚拟实验、命题设计型和自选设计型实验
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不少学校采用老师只介绍实验内容,而具体实验过程被拍成录像展示给学生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结果证明:实验不但变得生动,教学效果也更好。现代军事常用模拟的方法进行日常演练,这也提示我们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可将生化实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虚拟化。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手段对于一些费时耗资的生化和“真刀真枪”的实践操作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实验原理,又训练了动手能力。另外,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建立网上素材库,把生化学习和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新研究进展等上载到素材库,可供学生学习和参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5]。
命题设计型实验就是在生化实验教学中,由教师布置题目,并推荐参考文献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数据库,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题目时不妨把生化知识和技术和临床病理联系起来设计一些题目,如家兔糖尿病模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等题目,这样不但为学生以后的临床课打下铺垫,还可以锻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词查找资料,收集并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和掌握一些常用文献检索的技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自选设计型实验要求教师先讲授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分组自选题目,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设计好后可由全班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价,筛选出一些现有实验条件允许的实验来实施,并总结讨论[6]。这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还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大有裨益。当然这样的实验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对于年级较高的学生更为合适。
4 做所以实验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生化知识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学生主体式引导教学法”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法是通过在实验教学中,突破限制,让学生来讲解实验相关内容,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解难,在其他同学的相互帮助协调下完成的。在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到讲台上总结,最后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这样做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人,改变了以前的被动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预习和做实验过程中倍加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及时提问求答。这种教学不但使教学效果提高,还培养出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明显增加,并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经验证实这样的教学对形态学实验教学有效[4]。
21世纪是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培养出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式全面发展人才,是医学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在生化实验教学中如何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摆脱某些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并且不断地总结、改善和完整,最终使生化实验教学更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与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晓艳,吴伟芳,孔峰,等.对生物化学实验课改革的认识[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3):286.
[2] 倪衡建,刘杰,徐立,等.在学科群平台上运行生命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02,4(4):331.
[3] 于丽莉,徐悦,沈文红,等.探索加强学生生化实验中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2,4(1):42.
[4] 董炜.把实验台变成讲演台[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2):168.
篇9
关键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82-0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生物化学主要阐述活细胞中发生的各项化学过程,分子生物学主要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的奥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早已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成为当代促进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其理论和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已成为医学生步入21世纪医学殿堂的必备条件,是现代医学的“催化剂”。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需要,当代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运用其技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以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着“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手段的层出不穷,以往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不断显露出来。①学生缺乏对教学的主动参与性,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的培养及素质的提高。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多而复杂,名词概念抽象难懂,使得学生对课程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倦心理。③在教学内容上往往过重于教材的讲授,轻视对新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知识的补充。虽然教材内容时有更新,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不能及时涵盖,这不仅造成教师更新知识的动力下降,同时也会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21世纪医学专门人才,就必须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新型生物化学与生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策略
(一)丰富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对这门课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使抽象知识通俗化、形象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其研究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而且知识点较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使人不易理解和记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图形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抽象难懂的微观生命过程具体化,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如蛋白质合成过程,涉及了氨基酸的激活与转运、翻译的起始、延伸、终止以及翻译产物的加工修饰多个过程,并且有大量辅助因子的参与。单凭口述,学生是很难在心目中留下印象的。而通过动画演示、色彩变化以及声音的配合,原来抽象死板的内容瞬间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2.建立微信公共平台,延伸教学空间。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我们建立了班级微信群。一方面,老师可以将最新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资讯到群里,或是将一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上传到网上。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之间也可以参与讨论。通过微信群进行师生的互动交流,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自主性,同时还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进展。
3.引入病例引导型的教学方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其理论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但由于该课程涉及面广、内容繁杂、逻辑性强,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因此,应建立“病例引导型教学”模式[2],将临床实际案例融入到课堂上,由表及里地讲解疾病相关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机理,这样既生动又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讲解维生素这一章节时,可将维生素过量或缺乏时所引起的疾病,夜盲症、佝偻病、脚气病、癞皮病等症状引入课堂中。又如在讲解基因诊断时,可列举临床上常见的多种疾病,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肌强直性肌萎缩以及乳腺癌、肺癌等,以此引出检测出这些疾病所用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同时讲解最新测序技术的应用。
4.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大纲要求及目的,我们会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思考[3]。如在讲授蛋白质生物合成时,提问生命是如何将核酸的核苷酸序列的信息变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信息?密码子为什么是3个核苷酸?又如在讲“物质代谢”前,提问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三高”?这样学生为了找出答案,在课前就会积极思考,寻找理论依据。课上抽一至两名学生进行回答,老师对结果进行点评,肯定正确部分,纠正错误部分,最后得出结论。实践证明,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不但加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实验教学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多动手,才能更好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思维,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的原理、步骤、结论等很明确,内容单一,学生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照葫芦画瓢地去做就可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潜能的释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将单一的实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各个相关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例如,开展分子克隆实验,分别将PCR、酶切、DNA重组、连接转化、基因表达、DNA提取以及琼脂糖电泳鉴定等多项技术串联起来,环环相扣,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整体认识。又如,我们让学生检测某未知蛋白的浓度。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自主设计实验流程,准备相关的实验物品,进行实验,最后分组对各自的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状态,学习目的明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较为活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造力。
(三)综合评价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断方式。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只看重卷面上的分数,导致大部分学生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考试过后,所学的知识很快被遗忘。另外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隶属于理论课,学科结业仅仅考核理论部分,几乎没有进行实验内容的考核,也使得实验课的设置形同虚设。
为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对本门课程的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闭卷考试(70%)+实验成绩(20%)+课堂表现(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基因信息的传递等,涉及内容之广。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论知识的掌握,闭卷考试仍是不可取代的考核方式。其次,注重实验课的考核,对实验考勤、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这样一方面督促学生重视实验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理论知识。再者,将课堂考勤、课堂预习、课堂回答问题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也纳入到最终的成绩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以上的测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提高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是否具有科学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不仅是医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引领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作为本门课程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注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也要借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紧跟科学发展潮流,同时还要注重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程,伴随着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要敢于打破教条、挑战权威,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宜德.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创新教育[J].安微医药,2013,17(1):175-177.
篇10
关键词: 杏林学院医学生物化学教学 分层教学 动因 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模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扩招也带来了生源结构的巨大变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担忧和质疑。高校扩招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的下滑又使人们开始怀念精英教育年代。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这就需要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杏林学院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我们初步尝试了分层教学模式,经过一个阶段的运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动因分析
杏林学院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在教育资源紧张,普通高校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办学模式。杏林学院的产生弥补了政府办学与私立民办院校在招生方式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为需求者又增加了一种选择。但是,根据招生政策,杏林学院的招生为本科第三批录取并可适当降分录取,专业录取分数线比母体高校同等专业要低50―80分,因此进入杏林学院的学生与普本学生相比,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素质差异较大,差距背后暴露出来的是学习习惯、方法和能力,以及思想、纪律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杏林学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中学,对于大学的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的适应力。大多数学生受中学学习思维定势的影响,不适应大学里边听、边记、边思考的课堂学习模式,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要比普本学生差一些,常常感到进度太快,抓不住重点,在疑难问题的解答上又缺乏主动性,做作业时往往会觉得上课听得还算明白,但提笔时又无从下手,因而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特别是考试中的问答题,答案往往就只有一两行字,或者答非所问,有的干脆就是一片空白。
其次,杏林学院的学生群体的不同、生源构成多样化,导致杏林学院与母体高校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大的差异。杏林学院有不少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目标追求、不同的个性特征,甚至一些“非本意”的学生,这些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各有不同,体现在学习的自觉性差异大。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再由老师和家长压着学习,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分配、自主学习和吸收,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杏林学院的学生,虽然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但缺少学习自觉性,不少学生上课旷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不愿刻苦学习,而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玩电脑游戏、结交异性、外出游玩等活动上,学习动力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当然,杏林学院的教学质量差,问题不仅仅在于学生。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也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对于起点较低的杏林学院学生来讲,更需要高素质的师资。杏林学院的师资主要来自于本院教师和母体高校(南通大学)的教师。杏林学院由于没有完全脱离母体等原因,招聘的专职教师大多为青年教师,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无法很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课程内容取舍;而母体高校的教师不仅要承担母体高校的教学、科研任务,而且要利用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到杏林学院任教,如此一来,时间和精力上都会有很重的负担。因此,这些教师也不会轻易因为杏林学院学生基础较差而调整其教学计划,改变其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需求,更谈不上去激发、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吃力、效率低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少数教师甚至以学生“太差”、“太难教”、“太不好学”为理由,为自己的“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寻找借口。
通过对上述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保守的教育观念,杏林学院的学生最终是“听课听不懂,看书看不懂,考试考不过”。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走出一条适合杏林学院实情的教改之路,摆在了每个专业课老师的面前。
对于医学生来说,生物化学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到生命活动的所有环节。该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要点繁多,概念抽象、难懂,历来是医学生评价为难度较大的基础课之一。但生物化学又是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前沿学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相关知识和技术更新较快,学生更认为这部分教学内容枯燥、理解困难、不易记忆,甚至受部分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产生畏惧心理,由此考试不及格率高于普本学生,有的甚至临近毕业也无法通过补考。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生化。
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教育学生要“观其所以,观其所出,察其所安”。南宋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1]这都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差异,正确处理好差异。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班级授课形式下的基于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基础上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贯彻始终,使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开始,从不愿学、强迫学,到学会,最终变成会学、乐学[2]。由此,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了“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的设想,开始了分层教学的试点。
二、分层教学的探索
所谓的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强调了几点:1.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2.分层次;3.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的模式有多种: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2.分层走班模式;3.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4.“个别化”学习的模式;5.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6.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
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我们采用第一种“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根据杏林学院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在生物化学授课中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它保留了原有班级,但在教学中,从上、中、下各层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掌握适合自己学习生化的方法,最终通过生物化学的各类考试,保证生物化学在杏林学院的教学质量。这里层次的划分是隐性的,教师要心中有数,在讲解、示范、提问、评估时,心里都要装着每个层次的学生。
(一)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
教师可通过查阅每个学生的档案、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由于学生的心理条件、学习态度、接受能力、记忆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客观上可以将学生分为A、B、C(A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上、中、下三档,并建立档案,跟踪记载学生的发展情况。
(二)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在反复钻研教材结构、知识层次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基础差的学生制定基本目标、中等学生制定提高目标、优等生制定创新目标。只有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使每一层次的学生,甚至每一个体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提高,使他们都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与自信,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自主性。
(三)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A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牢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强,课本上一些难点知识安排他们自学,教师尽量少讲,重在点拨。如糖、脂肪、氨基酸的分解中能量计算,可以点出关键处,给一些物质如甘油、9碳的脂肪酸、谷氨酸等,让学生课后自己计算产生多少ATP,甚至提高到营养学的运用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自己学活知识。
B层次的学生对单一的知识点掌握较好,但是对一些复杂、灵活的题目常感到束手无策,反映在考试中主要是问答题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师对于他们应侧重思维过程的分析,揭示知识的规律,让他们看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多进行前后知识的对比,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以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连续性。例如回答DNA复制为什么采用半不连续性复制?只要将DNA双螺旋结构、DNA新链的合成方向、前导链的定义、冈崎片段的定义四方面的知识点有序地连接在一起就可以顺利地解答问题。
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知识结构残缺不全,经常出现知识负迁移,对当前学习造成很大影响。对他们一方面要作好知识铺垫,另一方面要明确知识要点及大纲要求,使其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对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让他们能够有效地通过考试,还必须让他们了解哪些内容可以出什么样的题型,例如让他们明确的背出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定义和相应的化学键。这里可以出名词解释(各级结构定义)、选择(哪个化学键是属于哪级结构)、填空(哪级结构有哪些化学键),也可以是问答题(如何由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构成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四)有效地实施各教学环节
“分层教学”既重视学生共同要求,又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还有因人制宜的特殊步骤,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并注意层次和梯度。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两头,努力为后进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课时进度以A、B两层次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B层次学生的要求为公共内容;为A层次学生在公共内容上,加以点拨,举一反三,同时提出扩展性问题与课后自学内容;对于C层次学生直接要求课后背诵内容,圈出知识点。
在教新课前,课堂提问非常必要,将教学内容按深度和广度分解成若干个由低到高的问题,一些简单、基本问答多让B、C层次学生回答、上黑板演示,而一些复杂、逻辑性高的问题多让A层次学生解答,注重层次性。如此即可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以旧带新,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又可与学生相互交流。分层只是一种手段,要密切关注分层的动态性,不要把后进生永远定位在原来的位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尽快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不断调整分层,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提问的结果,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产生更强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而对于基础知识答不出来者不妨来些小惩,学习有压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加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绝对不能追求自己讲得尽兴、问得得意,人的思维活动总需要一定的时空,要有一些“空白效应”,放慢速度让学生“回忆重点、整理思路”。每一章节结束时,要留有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回忆整章重点,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及时反馈,教师做好课堂巡视,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点拨及对C层次学生的辅导,发现问题,集体矫正。课后积极组织A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生化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鼓励C层次的学生多向A、B层次的同学请教,组织互帮互助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的进步,最终整体发展。
最终的学习结果要进行分层评价。分层评价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层练习。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期末考试的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试题分量和难易程度上加以区分,一般基础内容占65%―70%,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考试过关,重点和难度占30%―35%,说明大多数学生按大纲要求完成了对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的学习;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一般分值为10分,增加了少数学生对学习的挑战性。这种设计方法可使A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使B层次学生不易满足,进而改变其对知识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而C层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通过对杏林学院进行分层教学改革前后的成绩及格率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及格率从原来的50%以上下降到20%左右;从及格率来看,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并且每班的期末考试成绩都符合正态分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实行班内分层的教学改革适应杏林学院医学生的生物化学的学习,它是对传统班级授课方式的一种改革,体现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当然我们的分层教学还不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