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坏处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从众心理坏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从众心理坏处

篇1

人们有社会一致性的从众心理

张悟本的“养生闹剧”终于落幕了,闹剧背后的社会群体心理更应引起人们的思考。

跟风的一个直接的心理机制源于人们有社会一致性的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在这场闹剧中表现为一哄而上去养生,这里面许多养生的百姓都是“被养生”,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没有去思考这样做的效果到底怎样。通常情况下,万事跟着大家走,就是安全的。这种心理的形成不乏有历史因素与文化因素。但若这种心理固化成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的性格,则是不可取的。张悟本养生图书的广告语极具吸引力:“一本可能让您多活几十年的书!一本可能让您少花几十万的书!”这两句广告语真的是说到了中老年人的心坎上。被看病难、看病贵所困扰的中老年人觉得如果买一本35元的书就能达到永葆健康的目的,谁不会买一本?看到邻居买、同事买、亲戚朋友在迷信张悟本时,出于从众心理,自己也唯恐“落伍”,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也这样做,这样才能不受舆论压力。

“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人们跟风

在当前人们追求养生时尚的情形下之所以形成人们对张悟本养生闹剧的盲从,主要源于人们对养生知识的严重缺乏。在民众养生需求与张悟本提供养生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情况。从理论上讲,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通俗意义上就是说打交道的双方一方知道的多,懂得多,而另一方则知道的少,懂得少,懂得多的一方如果不遵守职业规范,就可以利用自身知识或者经验的优势,欺负处于弱势的一方。

在社会生活中,信息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财富一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信息资源的优先占有也会带来相关的财富,当某种信息资源被独占的时候,相应的利益也会被垄断。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消费领域,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理念是极不成熟的,喜欢跟风,很容易相信“专家”的话,往往是专家说什么就信什么;名头越大、背景越深、越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家”越能获得媒体的关注,吸引公众的眼球。张悟本自称“出生于四代中医世家,6岁起随父学医,临床经验二十余载”,利用自身懂的一点养身小伎俩和百姓对养生的一无所知,夸大其词,欺骗百姓,从而掀起了“风”生水起的张悟本“养生闹剧”。

跟风会固化成民族特质,内化成群体性格

人们行为的跟风是一种拙劣的模仿,一种愚蠢的借鉴,一种虚荣的攀比,一种明显缺乏理性、抹杀个性的行为。在中国,这种行为不仅时时有,而且处处有――常突然而起,又轰然而散,且循环往复,永无穷竭。

跟风是产生张悟本的土壤,让张悟本这种冠神医之名,行骗钱害人之实的江湖郎中得以横行中国,风光数年而不倒。尘埃落定之后,我们不应过多地关注他究竟赚的是否盆钵满盈,是否博得名满天下,而应思考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为什么跟风会固化成民族特质,内化成群体性格。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自行车旅游;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005-02

自行车旅游作为一种既环保又时尚的旅游方式,已经经受了时间的锤炼,并逐步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认可。现实中,这一低碳旅游形式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它的发展速度和潜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相对实践而言,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自行车旅游的理论成果较少,在提倡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开拓自行车低碳旅游模式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1 基于驾车游比较下自行车旅游的优势

1.1 健康追求

现代运动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骑自行车和跑步、游泳一样,是一种能改善人们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锻炼。一是能预防大脑老化,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二是能提高心肺功能,锻炼下肢肌力和增强全身耐力。三是能减肥。骑自行车时,由于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使锻炼者消耗较多的热量,可收到显著的减肥效果。四是能益寿延年。在世界上各种不同职业人员中,以邮递员的寿命最长,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传递信件时常骑自行车的缘故。

都市里有车一族的队伍正在蓬勃壮大,在假期选择自驾车出游的人越来越多。但驾车族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驾车时身体长时间处于呆板僵硬的状态,造成血液循环不畅;颈肩部与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便会出现疼痛;颈部肌肉甚至会发生痉挛,手也会出现发麻、发凉或发胀等现象;夏季天气炎热,冬天天气寒冷,很多车主长时间开空调,不开车窗,使车内空气流动不畅,空气污浊,长时间便会头晕、恶心,有时还会引起呕吐。

1.2 时尚环保

自行车旅游属于低碳旅游,在旅游活动中,骑行者的交通工具没有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众所周知,驾车游出游的最大坏处是车排出的尾气污染环境,这样会加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为人类带来很大的伤害,汽车尾气进入人的呼吸道,严重损害人的呼吸系统,使人很容易感冒或者其他疾病。因此,外国自行车旅游者在中国的骑行线路,一般均躲开空气污染的城市和汽车流量较大的公路,特别是那种超严、超直、超平的古代公路。最喜欢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空气清爽的乡下、林间巷子和洋路。在我国也是如此,众多骑友偏向于骑行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海南等绿色山区。

1.3 经历独特,随意性强

自行车旅游有着骑行的特殊感受与经历,如品味沿途“珍贵”的食物,回味路上那些感动的人和事儿,摄取险峰风景的恩赐,逃避交通堵塞和减少心血管堵塞等。骑自行车旅游过程中,你可以走走停停,随时与当地人交流沟通;无论是乡间小道上、公路旁、山路上还是其他适合骑行者骑行的道路上,骑行者在看到路旁能让自己驻足停留的景色或其他具有特色的事物时,大都没有其他限制,想停就停,不会给其他人造成困扰。驾车游也具有随意性,但有时不是想停车就能停车的,要看道路的宽窄程度,比如在山路上或乡间小道上,一旦停车,也许会造成堵塞,对后行者和迎面而驶的车辆造成困扰。

1.4 费用低廉,容易推广

一方面,骑行是大部分在途中的旅行,若是到夜晚没有到达目的地,就会随地在户外搭帐篷,省去住宿费;并且没有油费、过路费,是一项比较经济的旅游方式。驾车游者首先在油费、过路费、停车费上花费比较多,驾车游者一般属于高收入人群,对吃、住、行、游、购、娱要求较高,这方面花费也较多。另一方面,骑自行车旅行是大众化的项目,任何人,任何学历,只要有辆自行车,都可以在平时、周末或黄金周时来一个短途或长途的骑行,骑行的年龄群很广泛包括青年、中年和老年,其中老年驴友在骑行队伍中人数也相当可观,在各网站中,老年驴友板块亦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驾车游对普通大众来说,很大一部分人消费不起,首先是没钱买车,所以参与人群有所限制,一般是高收入者、有车一族的旅游工具;驾车游对中青年吸引较大,在老年群这一方面比较少,老年的视力、对突然情况的反应程度、注意力集中度、对车的掌握方面都比较差,因此驾车游中较少有老年人参与。

2 自行车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1 网站论坛

目前关于自行车旅游的网站有100多个,网站又分为很多板块,以自行车旅游网(省略)为例,以自行车广场、骑行天下、骑行赛事、骑行装备、自行车业界、活动专版、特色骑行路线、全国车友会、车队俱乐部为主要板块,每个板块下面又分有许多相关的分板块,在这里几乎网罗了所有骑行知识还有很多骑友的经历与得出的经验教训,骑行线路等;另外,一些骑行多年的骑行者还建立自己的网站来记录自己的旅程游记等;一些论坛已经拥有自己的口号,如骑众论坛的发展方向是:全民健身,公益环保,文化休闲!

2.2 城市建设

在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当今社会,公共自行车无异给了市民一种新的选择;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成功之后,起了引导作用,宁波、苏州等地也开始效仿,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目前,北京已把发展自行车纳入未来五年的绿色交通计划,将建成1000个站点、5万辆公共自行车的租赁网络,自行车出行将占市民交通出行比例的20%;上海将自行车道纳入公交规划、长沙将建立公共自行车免费服务系统;2010年6月22日广州启动了公共自行车计划,首批18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正式投入运营。

2.3 骑行线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骑行者加入,骑行者去过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旅游线路也越来越丰富,具体的行进路线也越来越清晰,如在哪里可住宿,在哪里有餐馆等,自行车旅游越来越方便。如北京周边十大经典路线;进藏八条线路,川藏南线、滇藏线等;阳朔骑行经典线路……各大网站论坛很多驴友都将自己的骑行路线分享出来,所以现在凡是骑行者能到的地方,骑行路线也会随之出现,目前除了国内的骑行路线外,很多骑行者已将目光转到国外。

2.4 各类赛事明显增多

随着自行车运动的迅速普及,国内各地不断新建赛场,频频举办比赛。有些赛事已固定为年年举办,近年来国内的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环海南岛自行车赛、合胖紫蓬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黄山黟县山地自行车赛等,都吸引了一些海内车手前来参赛,有的赛事已取得国外专业集团的认可,正向品牌建设方向发展,自行车旅游的影响日益扩大。

3 自行车旅游未来的展望

3.1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看

从安全需求上看:骑自行车能锻炼身体,对身体的健康有很大帮助,对于越来越关注健康的大众来讲,这种既能一路游玩又能兼具锻炼身体的旅游方式,势必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

从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看:现代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旅行社提供的规范化、程式化的旅游方式,而是更注重旅途的质量,渴望在旅游中实现自我。自行车旅游对旅游者束缚较少,可以充分体现旅游者的主体地位,使其获得更大的旅游效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3.2 从社会学中的从众心理、群体行为来看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自行车旅游是一项新兴的旅游方式,更是一项时尚、流行的旅游方式,另外,自己体验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大的刺激性、探险性,很符合当代人追求时尚、流行、体验的旅游心理,在提倡低碳旅游、绿色旅游的今天,自行车旅游更是得到推崇,依据从众心理,出于各种心理,包括减肥、健身、寓景于乐等需求,随着旅游群体的不断扩大,对自行车旅游的追求趋势也会趋于上扬走势。

3.3 从旅游组织方式的发展规律来看

旅游的组织方式一般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自助旅游—大众旅游—自助旅游。最初是传统的自助旅游,它是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中介服务机构缺乏情况下被迫的选择;当旅游服务社会化普及后,旅游主要表现为大众旅游形式;第二个自助旅游是从大众旅游中分化出来的,反映了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国内旅游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团队集体出行后,开始呈现出逐步向自助旅游迅猛发展的势头。近年来,在自行车运动热潮的带动下,骑车旅行,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环保时尚的旅行方式,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在中国自行车爱好者的车友论坛里,正式注册的用户就有10.7万多人,而这样注册用户过万的单车论坛,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上百个。

参考文献:

[1]多思,袁昌斌.低碳呼唤自行车回归[J].世纪行,2010(3).

[2]苏玉栋.自行车旅游特征分析及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2010(16).

篇3

众多家长发现孩子早恋时,第一反应便是训斥与制止,对孩子与异性的联系、接触异常敏感,讲出一大堆早恋的坏处的大道理,理所当然受到孩子们的抵抗与反感。父母们对孩子早恋会导致的一系列后果的担忧与恐惧,令他们发现孩子有早恋迹象时苦口婆心讲出一大堆道理,本未出什么差错,但为什么会遭到孩子们如此的抵触呢?当然,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们有些偏激,过于将异往一刀切化,否认了异往的好处。父母稍微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便会明白广泛的异往有众多好处:有利于智力上取长补短;有利于情感上互相交流;有利于个性上互相丰富;有利于活动中互相激励;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等。因此,作为家长应鼓励男女同学多交往,要破除“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陈腐观念。学生阶段,家长对于异性同学的电话,QQ聊天,微信联系等不必过分紧张,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隐私。当然,男女同学间的交往毕竟与同性同学间的交往有所不同,孩子进入青春期,应引导他们注意异往间的问题:不必过分拘谨、随便、冷淡、亲昵、违反习俗等,把握好异往的尺度。

2寻找吸引异性的优点,激励孩子继续完善自己

当孩子出现早恋的迹象时,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承认孩子长大了,开始吸引异性的目光了,其次分析孩子身上吸引异性的优势之处,让孩子发现自身拥有的闪光之处,然后再进一步进行引导。让孩子自己分析为什么会受到异性的青睐,自身的魅力是什么呢?男孩子们可能会说:长得帅、身材高大、学习成绩好、会照顾人、能力强、擅长打球、幽默、人品好、性格开朗等等;女孩子们可能会列举出一大堆以下理由:相貌端庄漂亮、身材好、学习成绩好、人品好、性格好、有内涵富有气质等。对于外表的优势,应该继续保持干净、整洁、清爽、帅气的形象,继续锻炼身体,保持好身材;对于学习上的优势,应该再接再厉,在保持中不断进步;鉴于品德好,那以后更要继续发扬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良好作风,保持心地善良,拥有内在心灵美;至于气质好,则应该继续博览群书,提高自身修养;性格、脾气好,富有幽默感等,则需要进一步保持开朗的面貌,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笑容感染身边的人,不要像小孩子似的自私、任性,带给他们更多的正能量,拥有良好人缘。告诫孩子们,要做到这些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自己是否上心,一旦拥有了以上这些优点,那可谓是魅力四射,以后会吸引更多的异性的目光,不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一片森林,到时你可以从优中选优,选择一位更加优秀的伴侣,而不是现在的小男孩或小女孩。

3采用自我披露技术,理解和接纳孩子

进入中学阶段后,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心理发展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其身心发展极为不平衡,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不能理性思考问题,易对异性产生肯定的早恋态度。作为家长的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向孩子们分享自己或者身边的亲人、朋友在青春期也对身边的同学、同伴产生过好感的事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慢慢明白好感并不是爱情,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理解和接纳孩子,向孩子们肯定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属于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告诉他们好感并不一定是爱情,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可以向孩子分享因为过早将好感认为是爱情,所导致的一系列后果问题的事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事例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我们的身边尤其是农村地区,不乏这样的事例:由于过早恋爱怀孕,被迫组合家庭,但是婚后几年却发现彼此并不合适,最终离婚,父母双方及子女都受到心灵的伤害。也有众多未成年女孩由于无知与冲动,怀孕后被迫流产,身体心理都遭受到了伤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经济尚未独立,思想尚未定型,行为易冲动,一旦发生,产生的后果可能自己也无法面对与承担,造成终身遗憾。

4了解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

作为早恋学生的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导致该学生早恋的原因。导致中学生早恋的原因众多,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在从事多年心理咨询的经历中发现,寻求心理援助的早恋学生,大多是由于得不到家庭温暖,而从异性身上可以弥补这一情感的缺失,尤其是单亲家庭或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事业忽略子女教育的孩子表现更为明显。如果是家庭原因导致的,就应该改善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平等沟通交流,成为子女的朋友,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如果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寻求异性的情感寄托,这时父母应该多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多花点时间陪伴子女,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些中学生早恋与父母自身的行为不端有关,父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负面的榜样,这时父母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如果中学生早恋是由于受到从众、炫耀心理的影响,这时父母应该引导子女如何选择好友,远离损友,多关注他人的优点,从内在优势品格上树立信心。如果是由于好奇心理导致,则应该鼓励他们多和异性朋友正常交往,进行相关的性知识教育,打破好奇心理。

5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跳出早恋的漩涡

当父母引导孩子远离早恋时,有的孩子可能会说:“你讲的太晚了,可是我已经早恋了,而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怎么办”。作为家庭教育主要角色的父母首先应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支持孩子,然后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教给他们一些正确合理的处理措施。对于已经陷入早恋中的孩子,不能忽视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禁止双方的一切接触与来往,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助长早恋行为。父母应该引导他们首先冷冻双方的情感,暂时将注意力关注到学习上,双方可以继续联系,但联系不宜过于频繁,且必须有利于双方的学习,待大家都考入理想的高校,时机成熟,你们的感情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其次将彼此隔离开来,多参加学校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等,多和其他同学交往,用正常的同学友谊淡化这种恋爱关系。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广泛地交友,一方面可以拥有良好的人缘,避免情感上的孤独,寻求异性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可以发现众多异性身上都拥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从而淡化对某一个异性的好感,认识到自己的视野的狭窄及情感上的幼稚。

6结语

篇4

关键词:应急心理危机;识别;救助;对策

正处于生理发展青春期中的大学生,由于身心急速发展,心理困扰因素多,缺乏适当的挫折心理,加上学习任务繁重,面临就业、走向社会和缺乏自我设计等问题,对于性格偏弱及强弱不均型的大学生常常诱发应急心理危机。通过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表明,该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已达成熟,情感世界日益丰富,热情奔放易激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关注自我及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意识增强;表现出具有交往复杂、淡化权威、较强的心理逆反等特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压力集中的阶段,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就业,另一方面来自不正常人格发展和早期经历不良影响等。因此,预防和识别应急心理危机的产生以及对己经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实施应急心理救助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构建和谐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生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以及实施应急心理救助的策略方法等四部分给予阐述。

一 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就业求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几率不断增高。当问题表现和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决时,往往产生应急心理危机,极易引发自伤、自杀和伤人、杀人事件。造成大学生应急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成因有五个方面:

1 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心理生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指大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挫折、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因素刺激后,心理承受力超过负荷而带来的压力时出现的情绪反应。抑郁心理一般表现为:(1)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但未丧失。(2)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3)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4)自觉懒惰乏力,精神不振。(5)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不愿接受鼓励和赞扬。(6)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同情。(7)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8)有想自杀的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目前,媒体和网络经常有一些关于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人的报道。在其自杀的原因中,精神疾病为主要因素。

2 人格成长中的挫折与早期经历不良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和睦、紧张)、父母教养方式(民主、专制、放任)、父母人格特征(平和、温情、心胸狭窄、粗暴、偏执、拒绝或过分保护)等。当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缺乏,随着心理发展和成长,就会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个性,很难与人相处和沟通,因而极易形成人格异常导致心理障碍,最终发生心理危机。自身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带来的矛盾没有很好地顺利解决时导致的冲突和压力,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期(人格形成的关键年龄是3岁、7岁、13岁和18岁,除3岁前在家外,其它都和社会教育有关系)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指导、家庭变故、社会不良唆使、现行基础教育中的应试观念忽视全面素质培养与人格发展,单一强调分数和学习成绩带来的高分低能与心理素质偏差、独生子女固有的依赖、不坚强个性与薄弱意志等。自我中心过强、自我期望、成就动机以及给自己确立的目标过高,而现实中自身能力达不到,就会导致心理冲突和挫折感。心理抑郁,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就极易发生心理危机。

3 适应困难、交往障碍与自卑

新生入学往往会出现环境不适应,大一是最困难的时期,处于与父母亲人的心理断乳期。大一没适应好可能其全程学习都不快乐。很多学生会越来越自卑:学习不适应、人际不适应等。一些大学生在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考上大学后,突然目标没有了,心中一片失落和茫然,考上大学的成就感渐渐降温。有的人开始发现大学校园并非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学习紧张、生活枯燥、远离亲友、人际关系不再简单易处。于是许多人开始感到恍惚、迷惘,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抑郁和焦虑心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长和学校,而不是出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到了大学后,自学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没有了教师的耳提面命,没有了家长的陪伴督促,外在的压力骤然减轻,很多人为让自己彻底放松,开始挥霍时间和精力。一旦发现成绩下降,甚至考试挂了“红灯”,焦虑和抑郁心理便油然而生。有时,一些学生为一件小事而产生抑郁和焦虑心理,这对心胸开阔的人来说不算什么,而在一和心胸不开阔、人格发展不良的人看来,这些事就会在其心理不断放大,最终成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而人际交往不良又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独生子女、性格内向、个性偏激、自私自卑或自负等。自卑心理是大学生的人格缺陷。自卑往往与高考、学业成就、家庭与自身因素问题密切相关;而生理缺陷、相貌不佳、才不如人、家庭困难等也都可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不被群体接纳,会使其内心失落感加重,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一般的大学生个体或多或少在自身某个方面都体验过自卑这种消极情绪,但只要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就能减轻或消除自卑心理。如果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里很容易失去平衡。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发生心理危机。自卑的危害极大,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学生自卑都会导致不良心境,其积淤和不断量变都会导致应急心理危机。

4 择业、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烦恼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随着时展呈现出愈来愈大的压力问题,这与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其认知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觉得非得要找个稳妥、长远又固定、有保障的好工作。第二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一定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而现实中,由于我们国家过去是精英教育,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上大学的都是人才;而当今高等的教育已逐步趋向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能上大学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加上就业的市场化,就业人数逐年增多,竞争力逐年增强,其过高的求职期望就很可能与目前这种就业现实产生矛盾。这样,就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烦恼与挫折,当这些烦恼与挫折不断加大和上升时,心理挫折转化为心理危机。第三是对自己不自信,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尤其是那些有自身各种生理缺陷者,更是对自己没信心。在主观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失望,进而对人生丧失信心,压抑久了会使这种心态在恶性循环下升级为心理危机。

5 情感与性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

大学校园恋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情感问题是诱发心理挫折的导火索之一。笔者曾对河北理工大学800名大学生做过一次有关情感与性问题的调查,其中,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不可以谈恋爱”的问题上,有90%以上的大学生持赞同态度。这反应了一个不能不重视的现实,大学校园情感问题己经泛化,必需要有良好可行的针对性措施,进行疏通、引导和科学理顺。大学生情感问题也连带出性问题,目前大学生性问题普遍存在三方面表现:一方面是过于保守,这部分大学生所占比率不高。他们不仅在性问题上保守,而且在对待情感问题上也不从众。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较好,用心专一,性格偏内向者居多,其中不乏自我感觉不良、情感不自信者。因为保守,思想意识并不放松,心灵深处过于压抑,其中不乏自卑者。由于不自信,也相应地影响了人际交往,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亚健康或心理障碍。若遇某些挫折打击或突发事件,极易发生心理危机。另一方面是过于开放,这部分学生的比倒也不高,性格外向者偏多。由于受媒体、网络、西方性解放思潮及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如租房、日租、小时租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甚至同居;这部分学生学习不是很刻苦,且往往缺少远大目标,注重及时行乐,把主要精力放在异性上,消磨人生。再一方面是居中型,不开放,也不保守,这部分人占学生的大多数。他们在爱情到来时不拒绝,看中某一位也敢追;学习上知道努力进取,有理想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情感问题认真而慎重,但是,在面对失恋等情感挫折时,不同性格取向的人心理行为表现和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外向性格的人挫折感轻或无无妨大碍,而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挫折感较强或重,产生心灵创伤时,严重者甚至发生心理危机。性问题在当今青年人中已不仅仅是性心理困惑问题,还存在道德挑战问题。

此外,还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类人群常见的心理压力是自卑,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吃好的,穿名牌,比享受,请客等,就会给那些贫困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少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也有个别学生连吃饭都成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若处理不好也容易使应急心理危机加重。

二 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

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款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心理危机发生。抑郁心理、孤僻性格、自卑心理、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是引起心理危机、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抑郁心理与孤僻性格往往与人格发展、早期经历不良等因素有关;自卑心理往往与自身缺陷、自我期望过高或过低等因素有关;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是心理问题已经危机化了,并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极端行为。从微观方面来看,识别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 情绪变化

情绪在个体的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绪往往通过表情来表现,是个体行为活动中最复杂的方面。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发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异常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产生心理危机。异常情绪包括:抑郁、焦虑、冷漠、狂躁等。大学生的情绪突然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烦恼或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消极情绪时,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大学生情绪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自我评价不合实际以及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恶劣的情绪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临床表象。

2 行为变化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反应,正常的行为活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当个体大学生出现行为异常,如:饮食、睡眠出现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时,就要注意是否有心理危机问题了。行为异常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条件之一。行为变化也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必然导致行为的反常变化。

3 学习兴趣下降

如上课无故缺席,常迟到早退,成绩陡然下降,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听课。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恒定、持久的心理能动状态。正常、有效、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标准。当个体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突然丧失了学习这一功能时,就说明是心理状态发生了问题。

4 丢弃或损坏个人平时十分喜爱的物品也是十分典型的识别根据。如果个体大学生不能正常有序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平时很喜欢的东西随意丢弃或毁坏等,这意味着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发生了,而且是心理障碍达到危机的程度时,才会出现的情况。

5 自杀意图的流露

如谈论自己的死或与死有关的问题,或写下遗嘱之类的东西。有的甚至已经试图采取过某些手段企图自杀。

三 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

1 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

(1)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学会心理调节、自我调控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心理压力及时得到宣泄。这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还要教会学生乐观面对困境,要自信、愉悦地接纳自己,同时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有效帮助,以此来提高他们面对挑战、克服挫折、缓解危机压力的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活动课和情绪辅导课。开展心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抗挫力;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的自杀。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开展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心理沙龙、心理热线、网络心理咨询、校园心理报等活动。还要有针对性开设危机干预讲座,让大学生了解自杀心理机制,以消除引发其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充分利用大学生同伴效应进行心理支持、心灵互助、同辈陪伴。最好的教育是同龄人的榜样;最有效的关怀是同伴的接纳与支持。因此,在大学生队伍中努力培养一支可靠、高素质的伙伴心理互助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3)通过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和自杀高危人群。并重点关注那些有心理应急障碍和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倾向、自杀倾向的大学生。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利于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心理感受,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幽雅情趣。如:校训可以促学业、明大志、怀天下;人文建筑与设施可以涵养有素、奋发激励等;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耳目清新、调节情绪等。个体大学生一旦出现情绪、行为等变化,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及时倾吐,或倾听心理咨询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交际和沟通的学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同时学校要及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有效的救助工作,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预防自杀的主要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和早期治疗。而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对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至关重要。如设立心理危机干预、救助热线。向大学生公开心理热线电话号码:举办心理危机讲座和开设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及情绪辅导课;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体系。即:学生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学院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医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投入有条不紊的工作;当发现有大学生处于危机状态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尽快与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医院精神医生或校医院的医生联系。(2)不要让其独处,与其保持连续接触。(3)对其表现出非常关心及深切同情,设法提出一些良好建议:(4)设法将周围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器具除去。当意识到自己处于危机状态又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时,可采取:(1)尽早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或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2)将自己目前的状况告诉家长、信任的老师和同学,求得他们的支持。(3)避免独处。(4)周围不放置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器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以至于产生自杀的悲剧已不是单个个体现象,作为一种高危的心理病变,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存在,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特殊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了。肖永春教授认为,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专科生;同时,自杀己占到18~30岁之间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高学历、大学生占自杀者群体的50%~80%,大有知识结构越高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的倾向。大学生因心理危机导致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此问题已经引起各高校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