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遗迹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历史遗迹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历史遗迹的措施

篇1

1.矿产地的地质环境及治理现状

矿产资源被过度的开采利用,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矿山的地质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四种:过度的占用非矿区,使得土地资源得到破坏;矿产地遭遇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地质问题;过度的矿产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的流失;水土遭到严重的污染。其中最严重的地质和环境问题就是矿产地的地质灾害,还有就是由于矿产地废弃物的随便排放而造成的水土污染问题。

矿山在开产矿资源时会大量的排放污染水,使得附近水源遭到破坏,并且这些污染水会随着水循环流到地下,对附近的地下水的均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出现井口干涸、地下水明显下降以及地表水严重流失等问题,人畜的饮水和农田的灌溉都将受到影响。同时矿产地排出的含泥矿等污染水,能够阻塞池塘与水库等公共设施,给国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2.地质环境的保护与防范措施

2.1 土地的保护

矿产地的建设工程不应该没有限制的扩大土地的使用范围,要尽大的提高对占有土地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减少对占有土地的破坏,维持矿产地的土质平衡性。矿产地的临时推土场、产品堆场以及生产设备的摆放场都应该得到规范的管理,要充分的利用现有占有土地的使用平台,最大效益的发挥出土地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减少对其他土地的破坏与侵占。做到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利用土地资源,有序的摆放渣土,杜绝一切乱堆乱放的混乱现象,而且为了员工的人身安全,摆放矿石场的斜坡度不应该大于40度。整个矿石开采过程中,要尽量的利用好表层废土,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当整个矿产资源要枯萎时,要及时的封闭好矿井口,并用那些原来的废土填平好整个内采场,使得环境污染的源泉得到遏制。

2.2 植被的保护

矿产地的各种工程都不应该对林木砍伐区进行扩大,避免因为过度的破坏绿色植而引起的环境破坏问题,在矿产区进行作业的过程中,要懂得对那些比较大的乔木和灌木进行栽培和异地移植,而不是见木就伐,遇树则砍,这样只能给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出现更大的灾害问题。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还要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扩大矿产地的绿色用地,改变其脆弱的绿色问题。

2.3 水资源的保护

矿产地的水资源无疑是及其宝贵的,但是由于受到污染或者采矿的影响,使得矿产地的水资源严重不足,地下水位严重降低。所以在采矿的过程中,那些废水不要直接让其流入到附近河流中去,而是要将废水先处理一遍然后再让其流入,极大的降低了河流被污染的风险。

2.4 对矿山露采场的处理

(1)、清除露采场边缘的岩石,并且对两侧进行加固,采用绿色植物等进行露采场进行绿化。

(2)、在露采场的山顶上修筑截水沟,尽量减少外来水进入到采场内。

(3)、尽可能的积蓄地皮表面的雨水,为植被的后期培养提供水源。

2.5 制度的保障

(1)对有关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法律法规要进行系统性的完善,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去保护矿山的可持续性。

当前要加快推进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结合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尽早的制定出一部科学的、合理的、严谨的律法,去监督和管理有关矿山土质环境的保护及治理问题,为阻止地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为治理环境提供了极大的法律保障。

(2)、当地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实施高效、严格的矿产地地质环境的管理措施。实行苛刻的矿业准入条件,对矿产地的地质环境保护要加大执法力度,要想严格的将矿产地的地质环境搞好,就需要一个公平、公共以及客观的评价制度,并且需要时刻的完善好评价制度,评价人员每一次对矿山进行考察时,必须秉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去对矿产地的地质环境进行考核,考核人员要及时的将考核的结果送到相关管路部门去。对管理方式进行切实的转变和改进:

一、依据矿产地的地质环境来划分,实行对地质环境的分类管理。

二、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将被动式管理转变成主动式管理。

三、负责到底、监督到底、管理到底,对治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严肃对待,所以管理部门要实行全过程管理。

(3)、利用矿产地的经济手段,大力的发展环保与循环经济,逐步的改变经营模式,从根本上降低经济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引导当地企业部门走上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进一步的去完善经济环境,扩展矿产地地区的融资渠道,吸收外来资金的投入,使得矿产地地区的循环经济能够实现有序化和产业化的运作机制。

2.6 技术措施

矿山企业都应该遵循“无废矿山”、“绿色矿山”的相关环境标准,对矿山开采区内的废渣等污染物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和有序的规范,实现矿山开采区内的技术的科学化、废物排放的无害化、作业的清洁化、复垦环境的优良化,对矿产区的废弃矿物加以加工,使得其可以综合利用。保护矿区周边环境的平衡性。

2.6.1 无废开采

矿产区内的无废开采,一般指的是矿床在回收、开发及资源利用的过程,尽可能的减少无用之物的产出,同时对矿产区的所有资源加以整合,最大限度的提高矿产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而不用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性。无废开采需要遵循的这些细节和原则:

(1)提高综合利用的原则。

(2)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

(3)就地利用、就地处理的原则。

(4)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统一性的原则。

(5)无用之物尽量减少产出和尽量利用的原则。

(6)依靠政策引导和依靠科学技术的原则。

2.6.2 矿区的复垦

矿区的复垦应当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执行,依照大家共同制定的复垦方法、复垦目标以及复垦程序,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物措施或者工程措施,使得本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篇2

关键词:110kV及以下 继电保护 故障分析

前言

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发展和稳定运行的重要防线,在防止电力运行故障和扰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的工作正常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电力系统的故障所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继电保护工作是一项操作缜密、技术性强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故障分析和处理能力。因此,进一步了解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的故障,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故障,逐步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话题。

1 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故障分析

1.1 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问题

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电压回路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出现故障是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电压互感器是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测量设备的开端,而电压互感器对于二次系统的正常运作时十分重要的。PT二次同路设备并不多,接线的线路也不是很复杂,但是在PT二次回路运行中出现故障的情况很常见。通过实验结果表明:PT二次电压回路的问题主要出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PT的开口三角电压回路运行不稳定。PT开口三角电压回路的故障问题主要是由电力机械上的原因所造成的,由于某些习惯的做法从而造成了短路的情况。如果当变电站出口接地出现故障的时候,零序电压就会变得较大,回路中的电流量较大,进而解决了回路的短路问题。其次是PT二次中性点的接地方式不对。电压互感器二次接地与地网之间相联系就会产生电压,这个电压是由各相的不平衡电压和接触电阻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最后,这个电压叠加到保护设备的电压上,引起了电压的相位变化,从而导致了阻抗元件和方向元件的误差。二次接地没有成功一般除了变电站接地网的原因,还有接地工艺的原因。

1.2 电流互感器故障问题

电流互感器是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和监控系统运行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流互感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造而成的,对继电保护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电流互感器在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中的基本要求就是电流互感器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一次电流的运动波形。当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出现故障时,电流互感器不但会要求反映故障电流的大小,另一方面还能反映出电流的波形和相位。电流互感器的故障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电流严重失真。如果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很大,也别是一次电流中的非周期分量出现了严重的饱和状态,电流以几十倍、几百倍的速度增加,最终造成了二次电流的严重失真。其次是电流互感器的严重饱和。由于电流互感器的严重饱和,使得传变特性输出为零,这样就导致了断路器保护的拒动状态,进而不利于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的有序运行,引起了变压器的越级跳闸。

1.3 110kV 及以下继电保护装置故障问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的设备逐步由传统的继电电器控制转变为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和以往的继电设备相比有着更大的优越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自身的原因,也造成了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问题。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常见的设备异常有几下几种:首先,干扰和绝缘因素也是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由于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再加上设备自身的绝缘性,当其附近有干扰器或者无线电设备使用时,会引起内部元件运行出错,进而威胁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其次,电源问题是影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能否正常运行的极为关键的因素,例如,由于设备元件老化、逆变电源等原因,电源的输出功率较小不满足要求时,输出电压也就相应降低,当其值下降过多时,会导致电路的基准值起伏不定以及电路充电时间缩短等不断的问题,比较电路基准线发生相应变化,这样一来,会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逻辑配合能力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微机继电保护装置逻辑功能的判断失误。最后,静电作用也是较为明显的影响因素,制作工艺的精进使得设备元件导线和焊点间的间距很小,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较长时间运转之后会逐渐聚集大量的静电尘埃,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会形成导电通道引起短路的发生,继而造成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故障。

2 解决11OkV及以下继电保护故障问题所采取的方法

2.1 直观法

利用直观法,直接测试继电保护的问题故障。直观法是解决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故障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直观法主要是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处理一些无法用电子仪器进行测试的故障;某一个插件出现的故障一时没有备用的产品更换,并且还想将继电保护的故障排除掉。110kV开关拒分和拒合是直观法的重要处理方法。比如说:在操作命令下,处理者观察到合闸接触器还能够正常运行,就是说明电气回路十分正常,继电保护的故障肯定在电力系统的内部。如果我们观察到110kV及以下继电器出现黄色或者是有烧焦的气味,那就说明元件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时的更换。

2.2 电路依次拆除法

拆除电路,排除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故障。把电路逐项的拆除,也是排除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故障的一个重要方法。首先,将并联在一起的二次回路按照先前的顺序解开,然后就按照顺序依次放回,如果故障在这个时候出现,就能够清楚的找到故障的所在。其次就是从更小的分路人手,查找故障。从小分路查找这个方法主要是用于检查直流接地等方面的故障问题。开始先通过拉路的方法,根据负荷的重要性,拉开直流屏所提供的直流负荷回路,进而查找回路中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切断时间要短。如果切除某一个回路的时候故障突然消失,就说明故障就在此处,以此类推,找出其他故障所在。

2.3 检修更新元件法

检修、更新元件,解决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的故障。检修、更新电力系统的元件是解决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装置内部故障的基本方法。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检修人员要频繁的对变电系统的电力元件进行必要的检修,及时发现电力系统中陈旧的元件和出现故障的元件。用质量好的相同元件替换有故障的元件,这样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减轻或者消除由于系统故障所造成的损失,及时有效的发现故障并解决故障,从而保证了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的正常运行。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4参照法

通过正常与非正常的技术设备的参数对照,可以从不同的地方找出不正常设备的故障点。此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被认为是接线错误,在定值校验过程中发现测试值与期望值有着较大的出入但是技术人员又无法断定原因之类的故障。

在进行回路改造和设备更换后二次接线不能正确恢复时,可以参照同类设备的接线进行检验。在继电器的定值校验时,如果发现某一只继电器测试值与其的整体校定值相差太远,此时不能轻易判断这个继电器特性的好坏,或者立刻去调整继电器上的刻度值,可用同样的表计去测最其他相同回路的同类继电器进行定值的比较。

3 结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电网系统的快速发展,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和供电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对安全稳定性和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继电保护方面,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继电保护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必要的损失,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故障并针对性的解决。因此,更加全面的了解继电保护故障以及积极采取应对的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损失,从而保证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工作稳定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孙佳琪.110kV继电保护故障分析

[2]李登茂.对110kV 及以下继电保护故障及措施的探讨

篇3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奇异独特甚至是世界上唯一的地质遗迹。包括各种岩溶、丹霞、火山、冰川、海岸、花岗岩奇峰等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典型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以及丰富多样的古生物化石等。在东北,黑龙江五大连池有“中国火山博物馆”之称,吉林长白山火山地貌景观,内蒙古克什克腾不仅有美丽的大草原,而且有神奇的地质地貌景观,美丽的湖泊河流和火山遗迹;在华北,发育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产地,如天津蓟县的前寒武纪地质剖面,蓟北、辽西中生代热河动物群、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遗迹、山东山旺中新世化石群、二连的恐龙化石群,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还有著名的中岳嵩山,不仅文化遗产丰厚,而且在地质学上是世界上典型的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和地层遗迹等;在西南,云南路南石林以千姿百态的岩溶峰林引人入胜,澄江动物群以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展现了寒武纪早期地球生命大爆发的过程,还有贵州织金溶洞,川西北龙门山的飞来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高大挺拔的喜马拉雅山等;在西北,有秦岭北麓的翠华山的山崩地貌奇观,秦岭地区的高山峡谷、独特的风蚀地貌和冰蚀地貌,雄伟的西岳华山,还有著名的矿产地如白云鄂博、甘肃白银、金川等;在东南,湖南张家界以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独娇天下,旅游胜地江西庐山有著名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广东仁化以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引人入胜,福建漳州有以“火山盆景”著称的滨海火山景观,福建和浙江独特的沿海海蚀地貌,还有大型矿产地紫金山、西华山等。这些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它们在生物演化及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保护好地质遗迹资源,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地质遗迹的保护

1.1国际地质遗迹的保护概况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领先,它们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4月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每年建立20个,全球共创建500个,并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

1872年美国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为了保护间歇性喷泉和美丽地质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并逐渐制定了利于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后又陆续建立起大峡谷,夏威夷火山、猛犸洞和大沼泽地等380处国家公园。随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建起了国家公园,如加拿大的阿尔波特恐龙国家公园、冰川国际和平公园等,日本的拜神山地和屋久岛国家公园,英国的吉安特考斯威国家公园,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印度的恒河三角洲,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等。现今,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1.2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在世界自然宝库中享有盛名。我国十分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地质遗迹多是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保护内容。1987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我国开始建立了第一批独立的地质自然保护区。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5年出台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2000年8月25日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2000年10月,对全国18个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材料和单位的答辩进行了评审,最后同意石林、张家界、庐山等11个申报单位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国土资源部又继续审定批准了第二批33个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7月2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2004年2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单,河南王屋山、四川九寨沟、浙江雁荡山等41处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至此,我国的国家地质公园已增至85处,分布在30个省(区、市)。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河南、福建、安徽、云南、河北等。2005年6月开始申报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01-2010)》,从2001-2010的10年时间里,我国将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310处,并力争使5至8处纳入世界地质遗产名录。目前我国已经有12处(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数33个)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职能逐步向基层延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02年7月1日起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钟乳石资源条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与海关配合,查处了大批走私古生物化石及钟乳石案件。各省积极编写地质遗迹保护建设规划,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地质遗迹保护。一些省还开展了地质遗迹调查和评价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县(市)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426个,其中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形迹46处、古生物化石36处、地质地貌景观344处。近年来,保护区及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主要有如下保护形式:(1)国家地质公园。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2)独立的地质遗迹保护区;(3)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4)国家风景名胜区中的地质遗迹;(5)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地质遗迹;(6)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猿和古人类遗迹;(7)矿山公园。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等特定空间地域。今年6月,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开始申报并建立。

1.3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国民的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致使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被人为地破坏,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一是地质遗迹保护法规不健全,现有法规执法力度不够,滥采滥挖,甚至到保护区内非法采集生物化石进行非法买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地质遗迹保护经费严重不足,有效的保护设施和保护工程不能及时上马,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遗迹破坏仍然很严重;三是对地质遗迹保护认识程度不够,重开发轻保护,造成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内地质遗迹不断破坏;四是地质遗迹资源的基本状况不清,缺乏系统、完整、翔实的基础资料;五是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过少,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六是相关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到位,管理权属不明确,管理涉及林业、旅游、文物、卫生、海洋等多个部门,出现政出多门和相互推诿现象;七是宣传力度不够。

1.4地质遗迹保护对策和措施

(1)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和评估。摸清家底,建立资料档案和地质遗迹数据库,统筹规划,实行合理分级保护。

(2)加强各级领导对地质遗迹保护的责任,明确各部门管理权属。必须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其次,理顺各级各层次间的领导体制以及明确其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职能。

(3)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法规。结合地质遗迹发育的特点深入探讨、拟定法律法规。力求做到依法行政管理,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对于新出现的问题,拟定新的法规及有关新的管理规定。进行包括地质遗迹保护在内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遏制重要地质遗迹的破坏。

(4)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地质遗迹保护资金,国家和地方重要地质保护纳入国家与当地财政计划。建立示范保护区,带动其他保护区的建设。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进行地质遗迹保护。

(5)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并把我国的独特的地质遗迹和有关的管理经验推向国际。

(6)大力开展地质遗迹科普宣传工作。由于地质遗迹保护的公益性,应广泛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的宣传。在宣传工作中加强地质遗迹知识的科学普及,提高全体公民自觉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

(7)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监督,加大古生物化石出入境的管理。

(8)加快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设。许多地质公园不仅是地质遗迹研究基地,地质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广大旅游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地质遗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并不排斥对其的合理开发利用,目前,我国境内的一些地质遗迹资源区,由于成功地执行了保护与利用、学术与科研、旅游与开发一体化的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从而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要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只有保护好地质遗迹才能为旅游活动提供基础和前提,地质遗迹一旦遭到破坏就失去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条件。我国的地质遗迹,有很多都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还涉及到开发后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先予以保护而后逐步开发,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

开发是目的,不开发资源,社会经济就无从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地质遗迹资源必须通过开发利用,才能招揽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能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促进旅游资源价值充分体现的手段。地质遗迹保护是需要投入资金的,有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中央财政是一种负担,资金不足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将地质遗迹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既发展了地方经济,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同时,开发地质遗迹资源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入的一部分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地质公园,用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

(2)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要实行总体规划。在开发之前,要制定科学的地质遗迹开发利用方案,以防止出现公园建设城市化的倾向,防止生态系统固有的自然性和优美性遭受破坏;在开发利用阶段,监管部门要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破坏地质遗迹的行为,避免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地质生态旅游的新概念,使人们对大自然充满尊重、热爱,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关注、重视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目前,我国许多地质遗迹区已经先行开发成旅游区、旅游景点或疗养基地等,对已经开辟成旅游区的地质遗迹区,应把旅游开发与遗迹保护合理地统筹规划,对未开发旅游点的保护区应考虑制订旅游开发规划。

(3)生态保护和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并举。随着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会得到很大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恢复,进而可以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因此,在论证与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同时,应进行生物资源的调查及其开发利用规划。在建立保护区后,应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研究示范区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区。

(4)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要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地质遗迹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和文化学术价值;自然遗迹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存在着巨大的旅游价值,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5)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开发要科学普及到位。在游客中心、博物馆、展示厅、标本陈列室有标本和科研专著、科普读物、科普小册子、画册、照片、幻灯片、光盘、纪念品、工艺品展示与出售。这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公民的参与和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大有裨益。结合实地参观和光电或多媒体演示,使游人在欣赏游览的同时,获得不少地学知识。积极开展教学、科研、科技咨询等活动是地质遗迹资源科技开发的重要内容。在缓冲区和试验区建立教学实习、实验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广泛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是充分发挥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篇4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护和更新规划;邵阳

Abstract:The precious historical cultural relics, which are abounding in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streets, constitute the backbone of one city’s history & cultur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whose value and function is indispensable. How to erect a feasible preservation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imultaneity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through rational industrial replacement and functional updat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ation and succession of one city’s history & culture and also its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Shaoyang’s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deals with theprogrammingof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at the level of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similar plans of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this paper also brings forward planning system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and cultural blocks.

Keywords:historic and cultural blocks;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planning of protectionand renovation;shaoyang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70-04

1背景分析

1.1城市化与城市扩张

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0%,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面积、高度、密度的进一步扩张,对城市传统风貌的威胁进一步显现,而历史文化街区也将经受严峻的挑战。

1.2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

我国过去的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认识,用一般城市旧区拆建改造方式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破坏性改造,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固有风貌和形态受到严重破坏,更割断了城市历史文脉,也使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改造过程中毁于一旦。在当前城市进入快速发展和建设高峰时期,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创造城市形象,已成为邵阳城市建设重点。

1.3经济转型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转型期,土地制度由无偿划拔转化为有偿使用。受级差地租影响,城市中心区位地价往往较高,而我国现代城市大多依托旧城发展而来,导致处于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极不经济,隐含有较高的土地升值空间和房地产开发潜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面临效益上的压力。

1.4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发挥

城市历史文化在城市特色与个性塑造、现代城市旅游等方面有着无形的巨大价值,通过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旧城更新相协调,挖掘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2现状分析与研究

2.1街区概述及资源分布

邵阳市红旗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邵阳市中心城区,其范围为宝庆中路、西湖路、资江、邵水所围合的街区。现状总用地为132hm2,居住人口63690人,流动人口约1800人,人口密度为482.5人/hm2,人均建设用地20.73m2。现状用地混杂,南北交通不畅,环境恶劣,呈现出典型的旧城特征。

规划街区是古城邵阳城址的起源地,从汉代建城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由于现代城市的开发建设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使街区整体环境遭受到无情的破坏。现仅存不太完整的街道格局、零碎的遗迹和流传的人文传说。现状主要历史资源有:宝庆府府署故址、邵阳县县衙故址、宝庆府学宫故址;宝庆八景之六岭春色、龙桥铁犀;爱莲古池、曹婆古井、铜壶滴漏、犀牛弯月等人文传说;宝庆府古城墙(省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邵阳专署大楼、松坡图书馆旧址、古卸甲坊、猴子塔、警钟亭、古泉牌楼龙口井、白鹤观、德园、圣母医院、六岭山古石板道等文物保护单位(点)。

2.2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规划对街区现状主要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其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受城市主干路和水系围合,结合其特定的区位和发展历史,我们把其主要特点概括为:历史文化价值最高;区位交通条件最好;地价最高,商业最繁华。而肌理犹存、人口拥挤、用地紧张、建筑混乱、设施不全、绿地不足、交通不畅、环境景观极差是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在规划中就上述具体问题提出正确的应对思路与解决措施成为本次规划的重点,而积极探索一种协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更新之间矛盾的方法则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使命。

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探索

3.1相关理论研究

规划研究了当前国际、国内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相关联的一些学术观点,这些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化生态学的意义、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能量理论、有机更新理论等。同时从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济理念与价值观念、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整治思想等方面深入了解了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规划理论研究。通过对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掌握并应用到本次规划,作为规划的理论基础。

3.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研究

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研究有利于规划根据街区历史资源特征,分类别、分等级层次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先要保护整体风貌,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除建筑物还包括路面、院墙、街道、小品、河沟、古树等。它具体可细化为以下方面的内容:街区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的保护、建筑高度的尺度与控制、基础设施的改造、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街区功能及性质的调整。

3.2.1街区建筑的保护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实践,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同历史文化价值和风貌类型的建筑一般有保存、保护、整饬、暂留、更新等几种保护和更新模式[1]。

3.2.2街道格局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道路的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座城市的个性。因此,街巷的整理和复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街区街道格局和肌理的修复还原历史环境氛围。

3.2.3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

高度的控制是协调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的重要手段。和高度控制相联系,建筑物尺度和体量的大小必须和街道格局和空间相适应,否则会导致传统环境尺度的破坏,城市历史地段面貌的不协调。

3.2.4基础设施的改造

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生活基础设施的条件,增加服务设施,保护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开辟必要的居民休息、交流的场地,增加绿化等,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居民可以安居乐业。

3.2.5居民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人民对历史街区住宅格局本身多数是称赞和留恋的,但必须迁走一定的住户以保证居民的居住面积,拆除自建房屋及其它构筑物,恢复住宅本来面目,以保护居住地段的精华,恢复和加强该地区的活力和生命。

3.2.6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街区功能的振兴和充实,是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外实践中一般有功能保持与功能变更两种方式:一是保持原有街区功能并加以强化,二是调整与转换街区功能。

3.3历史文化街区“多元化保护模式”的探索

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是以保护真实的历史原物及遗存的历史信息为主体的原真型保护方式,这种单一而严格的保护方式有两个方面的弊端,一是易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形成对立;二是忽视了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的保护。实际上,构成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城市形成自身特有的各种相对稳定的、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是“非线性的”和“不可见的”。因此规划对邵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深刻解读其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状条件进行不同类型的保护,提出“多元化保护模式”。

(1)原真型保护。对各级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应根据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遵循“维修保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保护,保存“原址、原状、原物”。这类保护是目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如北京故宫、上海豫园、丽江万寿塔等。

(2)风貌型保护。对旧城中有一定传统特色基础,但被一定程度破坏已无完貌的地区,可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寻找空间形态的“历史原型”(Prototype),修补业已破损的街巷肌理,强化地方特色与历史风貌。如平遥南大街、黄山市屯溪老街。

(3)再现型保护。在城市的一些特殊地段,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的变迁、战火的冲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现存风貌与历史上的兴旺景象已截然不同。对于这类地区,可以在充分发掘历史沿革、分析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加以复建,带动老城的振兴。如南京夫子庙、沈阳盛京城古文化街、长沙市西文庙坪历史街巷。

(4)创新型保护。在结合历史原型的前提下,面向未来,大胆创新,探索历史文化表现的新形式、物化环境的再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并重与互动,通过新的物质形式结合历史文化内涵注入新的活力。在这里,创新的是建筑和功能,保护的是风貌和文脉。如上海新天地街区、长沙市湘春路。

4规划定位、目标与原则

4.1街区定位

规划将街区定位为:集历史、文化、旅游、商贸、生活于一体,古今交融、充满活力的多样性历史文化街区。

4.2规划目标

4.2.1保护目标

传承文脉,展现历史的真实场所――体现历史的原真性

体味风情、感受生活的特色空间――体现生活的延续性

商贸繁华、风貌突出的旅游热线――体现风貌的完整性

4.2.2更新目标

交通顺畅,设施完善的宜居场所

城景渗透,景观优良的人居环境

功能复合,古今交融的多样街区

4.3规划原则

遵循“保护优先”的空间发展原则、“适度发展”的功能调整原则、“改善环境”的生态改造原则对街区进行保护和更新规划。

5保护体系规划

规划在前期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邵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其历史、文化、功能、空间、建筑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合性特征,对街区历史文化采用唯一合理的保护模式――多元复合模式。

针对街区内具有历史文化特征面积的“底”,主要采用风貌型保护和创新型保护的模式,而对于历史文化的“图”则采用原真型保护和再现型保护两种模式。同时对区内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可结合物质性的街区载体进行挖掘、整理和利用,作为城市文脉的延续和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5.1文物保护单位(原真型保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宝庆古城墙(临津门段、北门段、市政府段)及市级文保单位邵阳专署大楼、古卸甲坊、松坡图书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共5处,同时有市级文物保护点猴子塔、警钟亭、古泉牌楼龙口井、白鹤观、德园、圣母医院、六岭山古石板道等7处。对街区内部保留较好的历史建筑,建议由文物局组织核定评价拟升文物保护点,加强保护力度和完善措施,如芳园(沙井头2号)、驻春园(田家湾二巷81号)等等。

具体措施:加强保护力度,明确保护范围,控制建设区域;加强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加强立法与宣传,加强管理,拓宽文物保护单位资金来源。

5.2文化遗迹保护(再现型保护)

文化遗迹指街区内有历史依据、传说,但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的历史文化点。规划本着“尊重历史,形神相似”的原则,尽可能地恢复文遗的物质形态,还原其历史风韵,使之成为反映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意境和内涵的重要形式。这些再现型的保护点主要有六处:曹婆古井、爱莲古池、龙桥铁犀、铜壶滴漏、犀牛望月、西湖池。

5.3历史街巷保护

通过保护和修复,打造几条各有特色的历史街巷,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内追忆历史、感受市井、传承文脉的情感空间和真实场所,反映街区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历史街巷按照“保护格局、修补肌理,传承文脉、追忆历史”和“改善环境、有机更新,焕发活力、生活舞台”的保护思路,将临津门街、北门街、向阳街、杓杷街今立新街、田家湾巷、邵府街6条街巷确定为历史街巷,并划出相应的保护控制范围,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5.4片区风貌保护

规划确定六岭山周边区域为传统历史风貌区重点保护对象。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修复空间肌理,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的有机统一,协调街区历史文化风貌。

具体措施:划定保护的范围,强调整体格局风貌的保护;改善居住设施环境和交通条件;注意“历史原型”符号的穿插,塑造街区个性风貌。

临津门―北门区域采用创新保护模式为主。全面整合街区功能,协调各具历史底蕴和特色、最具文化价值和古城商业活力的功能地段,形成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核心地。

具体措施:分类保护,整体协调;繁华再现,功能创新,整合街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环境,集中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5.5历史遗迹标志体系

历史物质遗存不复存在,但它记载的历史经历和文化信息尚未消逝和断裂。在承认现实,缅怀历史的矛盾交织中,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通过标志和文字的记载、提示,唤起人们对这座古城曾经经历过的历史沧桑的回忆,重拾失去的记忆,拼贴破碎的片断。

规划结合历史遗迹原址分布区位,遗迹的价值评价,原址现状周边地段的风貌环境,选择了22处历史遗迹进行标志提示,作为典型代表,通过刻碑、文化墙、意象标志等记载历史。这些遍布全街区的历史文化标志蕴藏的是古城曾经辉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一标志体系主要包括:宝庆府署、邵阳县街、文庙、武庙、东门(朝天门)、太府庙、天后宫、府城隍、西门(定远门)、保贤堂、南门(大庆门)、宝庆场署、县城隍等22处。

5.6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

邵阳几百年的历史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给人们带来了戏曲、民间艺术、饮食、服饰等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划在中和巷新建火神庙戏台来提供戏曲表演舞台;在临津门、狮子街的酒馆、茶室、画廊、书画室等设施中向游客展示当地民间艺术;于六岭公园(中山公园)周边,开店设铺,形成别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一条街;在邵府小吃街的老字号餐馆和小吃店内,服务员统一着当地特色服装来展现地方服饰文化的方式体现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

6更新体系规划

规划结合“有机更新”理论为核心的“渐变式”改造模式,对街区采用相应的更新策略,其主要包括:

策略1:“一控二减三增加”

“一控”指控制建筑高度,即结合历史文化地段和用地功能布局以及交通区位条件,针对不同的分区控制不同的建筑高度。“二减”指减小建筑密度,减少人口。“三增加”指增加绿地,增加广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策略2:“调整功能、整合交通、改善环境”

即对街区中与整体定位不符,且影响风貌和环境的用地进行置换,例如工业用地等。同时对道路交通网络进行适当整合,如打通断头路,局部路段拓改,以适应消防救护及居民出行方便的要求。对于整体空间环境,通过内外空间的渗透和呼应、空间序列与景观的整合,达到改善环境,创造景观特色的目的。

策略3:“文化、商业、旅游的结合”

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可体现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遗存,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亦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规划可通过将文化、商业和旅游的结合,进一步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潜在优势转变为实际优势,创造更大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策略4:“政府控制、公众参与、经济引导”

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应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同时通过规划公示,市民反馈以及一些民间组织和社团来共同参与保护和开发,这样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的保护和提升。同时,还可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和论证,使旧城改造能够与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达到三个效益的统一。

6.1用地结构的调整

规划确立了“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城区环境、重塑城市形象、提升经济活力、实现土地价值”的用地规划目标,制定了具体的措施:

(1)保护古城遗迹,再现宝庆风貌

(2)提升商业品质、实现土地价值

(3)以工换商,实行土地置换

(4)合理规划公共绿地,优化城区环境

6.2交通网络的整合

规划以“组织高效、便捷的车行道路交通网络”及“构建安全、舒适的步行交通体系”为主要目标。规划内部交通重点打通两条南北向道路,其余部分路段红线拓宽,形成“四横四纵”路网格局。步行系统沿现状的街巷布置,以保护及再现古城的城市肌理。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保护的要求,规划划定六条步行历史街巷:临津门街、北正街、向阳街、立新街、田家湾巷、邵府街。根据需要规划4处社会公共停车场,共占地5.0hm2。

6.3景观环境的改善

将外部环境与地块内建筑、绿化广场、标识及设施有机结合,构建一个渗透性、多层次、多空间、多维度城市生态网络是街区绿地和景观的重点。规划在街区大力建设规模不等的街头绿地,通过绿地系统、空间景观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系统、标识系统的建构,夜景照明系统的设计和建筑形体与色彩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规划目标。

6.4人口密度的疏解

根据地块用地规划的情况,结合邵阳市城区的发展,控制规划地块内总人口为50000人。对于人口疏解方法我们提出了具体措施如下:

(1)“政府统筹、居民参与” 的改造危破房新机制。

(2)减少居住用地,增加公共设施用地。

(3)营造良好的新区环境,吸引中心城区居民外迁。

6.5商业服务功能的提升

结合历史优势和区位特点,形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融旅游、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区级商业中心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之一。具体的规划措施有:

(1)结合历史文化,营造文化特色街。

(2)要通过开发尽可能的置换商业空间。

(3)在沿街建筑风格上体现“商业”的韵味,追求商业氛围和效应。

(4)以人为本,改善周边环境,促进商业发展。

6.6 历史文化旅游组织

规划致力于把街区建设成为展现邵阳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窗口,塑造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形象。根据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对文物景点进行修缮保护和再现型保护,再现曹婆古井、爱莲古池、龙桥铁犀、铜壶滴漏、犀牛望月、西湖池等重要景点,恢复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街古巷名,重现当年的文化氛围。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三维立体旅游网络,打造5条主要游览路线,2个特色旅游区和44个旅游景点。

7结语

在邵阳市红旗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我们采用“研究体系政策”的工作思路和框架,针对街区的具体问题以专题研究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建立科学的体系,最后落实到公共政策上付诸实施。运用“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措施”的技术程序,即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现有模式的实践经验,针对邵阳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综合分析,把握规划的目标定位,确定规划原则和建设策略,继而通过建立保护和更新两大体系来达到延续文脉和提升街区品质的目的,最后通过控规文体和图则及保护导则以形式成法律文件对街区的保护和开发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城市规划,2003,(4).

[2]张杰.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城市规划,1996(4).

[3]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城市规划,2004(10).

[4]祝莹.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1(6).

[5]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阮仪三.平遥――保持最完整的中国古城.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

[8]朱自煊.屯溪老街保护整治规划.建筑学报,1996(9).

篇5

关键词:壶口瀑布 文物保护 开发 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了大量的遗物、遗迹,这些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黄河壶口景区地质结构独特、峡谷风光优美、人文历史久远,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壶口景区现有寨子沟兵工厂、民国石刻、圪针滩明清窑洞群、龙王辿遗址等文物景点[1-3]。文物古迹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更是区域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壶口旅游产业高歌猛进的新形势下,研究和探讨壶口文物保护和开发,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景区开发的互利双赢,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4,5]。

1 壶口景区文物保护及其开发的现状

就国家级贫困县——宜川来讲,面对矿产资源匮乏的实际,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抓住壶口瀑布这个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及时提出了“建设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把以壶口为龙头的旅游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文物管理是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制止和防止人为和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与损坏,是文物工作者的职责。随着壶口景区的蓬勃发展,景区内文物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文物管理与旅游发展等矛盾日益显现,面对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大部分文物管理都因管理体制和领导认识等因素,尚拿不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众多的文物古迹使壶口拥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壶口景区内的寨子沟兵工厂没有被很好保护起来,基本处于闲置、待开发状态,其历史研究价值、经济价值都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利用;景区管理局20世纪90年代虽然在民国石刻上建设了碑亭,将民国石刻保护起来,但是景区没有充分挖掘其史料价值,也没有很好宣传这块碑刻,游客只知壶口,不知壶口在古代的地理界线,更不知民国期间,政府对壶口的开发利用把持的态度;古代黄河航运十分发达,尤其在明清时期,圪针滩做为河运重要码头,商贾云集,生意昌盛,同时,古窑洞群落也是黄河文化的独特展现。但是现在明清一条街只是停留在景区规划的书本上,这些建筑群落还没有得到商业开发利用起来;龙王辿遗址2006年和2007年发掘出土了约5000余件石制品及一些动物骨骼,并发现多处烧土遗迹。考古人员在这里还发现了1件带有磨制加工痕迹的石铲和1件石磨盘,为中国细石器工业起源、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龙王辿遗址现在也处于未保护状态,龙王辿遗址附近正在建设禹王庙,禹王庙建成后,将把大禹治水的神话传奇、古代壶口河运文化、黄河中游古代先民生活文化等内容串联起来,充分展示黄河壶口的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6-8]。

篇6

根据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部署要求,结合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的工作实际,我们围绕全面提升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水平专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以期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明确思路,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秀美,地貌景观独特,是国家历史家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绿洲、彩色丘陵、丹霞地貌、沼泽湿地、河流峡谷等多元地貌聚于一域,被誉为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322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沟丹霞、大肋巴沟景区组成。拟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1289.71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九个泉景区组成。公园主要发育有1.3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系“红层”,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彩色丘陵和红色碎屑岩地貌。公园地貌景观独特,文化积淀深厚,地质遗迹和动植物种群丰富,彩色丘陵、冰沟丹霞、九个泉蛇绿岩套地质遗迹世所罕见,裕固族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榆木山岩画、冰沟肃南二齿兽化石、冰沟硅化木等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丰富多彩,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一座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质遗迹保护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对研究自白垩纪以来青藏高原及祁连山隆升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同时,独特唯一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近年来,张掖地质公园立足落实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任务”,积极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着力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张掖地学旅游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张掖地质公园先后获得“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全球最刻骨铭心的二十二处风景之一”和“全球二十五处梦幻旅行地之一”“三十个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中国最美外景地”等殊荣。2008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2016年被原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2014年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先后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强化统筹指导,地质公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2017年6月,张掖市坚持高点定位,立足品牌引领、提升张掖整体形象,作出申报创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决策,确定以张掖地质公园为龙头,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对地质公园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进行统筹谋划,形成了创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鲜明导向。甘肃省政府高度重视张掖地质公园建设工作,连续两年将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坚持规划引领,精心编制张掖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和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及丹霞口民俗文化旅游、丹霞七彩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5个专项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为加快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上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县区和市直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申报创建工作的统筹指导。认真按照《世界地质公园指南》,精心制定申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向3个县区和30多个部门单位交办了申报创建工作任务清单。市、县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对地质公园科研科普及地质遗迹保护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地质公园建设政策扶持、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目标考核、景区晋等升级重奖等制度,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亲自谋划部署地质公园建设、各级党政组织整合资源强力推动地质公园建设、旅游企事业单位着力打造地质公园特色品牌、社会各界倾心支持地质公园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全力补齐短板,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成效明显。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把地质科学研究作为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活动,地质公园科研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认真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共调查和定性评价地质遗迹景观点115处,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点21处;对彩色丘陵、九个泉蛇绿岩和丹霞地貌3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进行国际对比研究;完成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报告。争取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资金60万元,我市配套20万元,与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省地质博物馆共同立项进行彩色丘陵地貌和冰沟丹霞地貌成因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已出版发行。编制完成公园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动植物多样性名录,设置安装一批植物解说牌。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公园科研设施建设,地质公园科普研学基地、九个泉野外科考站、冰沟丹霞地质展示馆建成投入使用。在张掖召开甘肃地质公园地学科普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与湖南湘西国家地质公园、安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福建平谭国家地质公园缔结为姊妹公园,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地质调查院、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省地矿局水勘院、省地质博物馆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教学研究及科研科普合作关系。

(三)创新方式方法,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力度加大。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把提高社区居民和广大干部群众地质科学素质作为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科普活动,地质公园科普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投资1.6亿元,建设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教五大功能于一体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馆内设置科普影视厅、VR体验厅,布展大量文字、图片、实物,并通过声、光、电等设备,全方位、立体化介绍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的形成与特点,多角度展示张掖神奇的地貌景观和地质变迁。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2015年9月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多万人次。编制完成中英文版地质科普教材、科普读物、公园导游手册、公园科学考察指南等科普系列丛书及地质公园与社区建设、地质公园与民族文化、地质公园与妇女发展、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公园与科研科普、地质公园与旅游开发主题系列读本,设置科普解说牌102块、地质科普长廊4处,建成地质公园学校建设,张掖中小学地质科普读物出版发行。精心策划开展大型恐龙及古生物化石展、“万名学生科普行”主题研学、主题广场快闪、“我眼中的张掖地质公园”主题科普绘画和“2019地质科普培训月”等系列活动,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地质科普教育培训。张掖地质公园网站、微博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及自助讲解小程序“两微多端”自媒体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自助讲解小程序集地学科普讲解与导游于一体,可满足公园内30个景点的双语解说及云导览服务。

(四)科学开发资源,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张掖地质公园积极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着力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张掖地质旅游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市、县政府和公园社区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成丹霞七彩镇、丹霞快速通道、丹霞景观大道、综合游客服务中心、广场及环形干道、内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河西民俗博览园、丹霞通用航空机场、地质公园博物馆、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冰沟山庄等重点旅游项目22项,新建和改扩建高标准旅游厕所16座。多方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配套完善地质公园供水、供电等设施,地质公园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2018年,张掖地质公园接待游客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张掖地质公园已成为甘肃省成长性最好、发展最快的大景区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景区。

(五)积极宣传推介,地质公园显示度不断提升。坚持以深化“张掖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为统揽,着力构建地质公园宣传推介新机制,公园的品牌形象和显示度进一步提升。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读者》等主流媒体投放丹霞宣传广告;冠名开行“裕固风情号”“张掖丹霞号”“冰沟丹霞号”品牌列车。先后邀请2000多家国内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和300多家境外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考察踩线,邀请400多家国内媒体和100多家境外媒体拍摄制作专题宣传节目。精心策划举办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直选赛、冰沟丹霞大型徒步活动、马拉松骑行大会、首届国际美食节、健美黄金联赛张掖菁英赛、国际旅游摄影大赛、丹霞首届热气球节等节会节会赛事,面向社会征集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形象标识和吉祥物,对获奖作品进行重奖,广开渠道开展地质公园宣传推介,地质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强化保护措施,地质公园遗迹保护扎实到位。张掖地质公园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地质资源实施分区管理、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精准监测,实现了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联促共进。对公园内的地质资源,按特性和功能进行分区管理,划定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1个,一级保护区5个,二级保护区3个,三级保护区3个,分别按照不同级别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制订了保护措施。先后埋设公园边界及各级保护区边界界碑172块,设置交通标识、环保及地质保护警示等引导说明牌152块。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原则,点面结合,多措并举,对公园内因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山体破损、矿石弃渣堆积、河道破坏等原生态受损区域进行了恢复治理,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有效空间。同时,将公园管理区域纳入了张掖市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公园内的各类自然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对比,为公园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旅游开发建设等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动态监测数据。督促景区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智慧景区管理系统,架设监控摄像头300多个,实现重点地质遗迹和生态保护区域全覆盖。并通过指挥调度中心,及时掌握游客流量、分布区域和游览行为,适时实施管控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地质公园科学管理与风险预警防控能力。

(七)推动社区发展,地质公园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张掖地质公园立足推动社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指导公园社区和经营主体积极开发休闲度假、文化演艺、科普研学、摄影采风、健身露营、民俗文化体验、低空观光、驼队观光、现代农业观光等适合社区群众参与的旅游产品,积极动员社区群众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等地方餐饮和主题酒店、民宿客栈等住宿业态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拓宽社区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地质公园社区群众开发销售七彩玛瑙、临泽小枣、山丹马油、牛羊肉、临泽小枣、野生蘑菇、和祁连玉、刺绣、剪纸、彩岩画、民族服饰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200多种,建成酒店、客栈、商铺及餐饮门店330家,接待床位总数达到5689张,吸纳群众就业4000多人,为群众增收致富搭建了良好平台。2018年南台村有286户1033人参与旅游发展,379户参与经营主体入股分红,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82元,高出临泽县平均水平2000多元。肃南县康乐镇、白银蒙古族自治乡投资1.5亿元,开发旅游项目,引导群众建成蒙古大营、冰沟山庄、绿之源、梨园河等旅游观光、服务设施4处。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五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以入股形式全部投入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2017年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获得分红11.7万元,让旅游红利直接惠及到了贫困群众,贫困综合发生率从15.5%降至1.61%。

(八)完善制度机制,地质公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地质公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近年来,先后组建张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冰沟丹霞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和裕固风情走廊开发公司,对公园重点景区进行统一开发和经营,地质公园旅游经营管理和开发建设进入了市场主导的新阶段。市上成立张掖丹霞大景区管委会,加挂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牌子,核定编制14名,为县级建制事业单位,隶属市政府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保护”和“市场主体、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实行管委会(管理局)领导下的股份公司经营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走上了规范化轨道。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巡查制度、地质遗迹保护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地质公园徽标授权与使用办法、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地质遗迹与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方案、社区村规民约等制度方案,与3家景区经营单位签订地质遗迹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市政府聘请10名地质专家建立地质公园技术指导专家库,指导地质公园开展科研科普、地学旅游开发和地质遗迹保护等工作,并制定下发了《张掖地质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对地质公园管理的范围、管理机构的职责及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工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的标准相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

(一)公园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制度及公园管理运行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二)景区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观景台、观光步道、导览标识牌、地质遗迹保护设施等诸多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

(三)地质科研科普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对景区景点从业人员、旅行社导游、出租车司机、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等重点对象的地质科普知识培训,还存在覆盖面窄等问题。地质科研工作存在明显短板。

(四)地质公园经费保障需进一步强化。地质公园正常工作经费需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地质科研科普、人员培训、对外合作交流、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设等工作顺利推进。

(五)专业人才需进一步补充。地质公园博物馆讲解员、地质专业工作人员和翻译人员数量不足,难以保证工作需要。

三、下一步的思路与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申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紧紧围绕“保护地质资源,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加强张掖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和管理,让张掖地质公园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让地质科学知识得到更广地普及,让地质旅游产业得到更好地发展,让世界了解张掖,让张掖走向世界。

(一)全力做好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设工作。在市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建设完善地质公园界碑、界桩、围栏、警示牌等保护设施。指导督促相关景区进一步建设完善景区道路、观景台、观光步道、导览标识牌、警示牌等保护设施,不断加大地质遗迹保护力度。

(二)全力做好地质科研科普工作。进一步编制完善地质公园系列科普丛书、科普教材、科考指南等资料,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地质科普培训力度。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地质科研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真正补地质科研短板,为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白雾村;保护

一、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经营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于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也有所提高,从而导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旅游不仅仅是看看那些名山秀水和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更想看看历史文化遗产,既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又增加了文化底蕴;因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成为人们旅游的主要去处。目前,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了迎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旅游业,盲目扩张旅游设施,改变了原来的历史面貌。尤其是一些名村的原历史建筑进行改建或是重建,建造假的古代建筑,扩大建筑群落;并且为了迎合旅游业的需要,大力建造高级酒店和交通道路,破坏了原有的历史古迹和其生态环境,忽略了对历史遗迹的科学保护,导致形成了一个假的历史古村,这不仅失去了其历史意义,也失去了宝贵的历史遗产。部分历史文化名村为了保护其历史文化古迹,不让文物古迹受到伤害,将历史文化名村与人们的生活分割开来,这也使名村失去了生机,同时在自然环境不断改变的今天,古建筑物随时面临风吹雨淋等自然的侵害,如果将人们的生活和名镇名村分割开来,就会使人们不能及时发现名村古迹受到的损害,从而不能及时地进行修复,导致文化古建筑的破败、坍塌。因此,对每个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要科学,更要有合理的规划,让名村得到很好的保存,既能发展了旅游业,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白雾村

白雾古村位于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东面[2],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众多文化遗迹的村落。在秦汉时期就是重要的驿站[3];在明清时期是“铜都”铜锭、铜钱的万里京运的第一站,它在那个时期是非常繁华的,有很多朝政官吏特使和商贾定居于此,因此有湖广、江西会馆等多个会馆、祠堂和庙宇等古建筑,而且还有军事设施碉楼、“舶来文化”的天主教堂。而且商号也很多,因此在这个历史文化名村拥有着大量的古老淳朴的建筑,是我国宝贵的建筑遗产。白雾村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曾有苗族、彝族等,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也为白雾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且白雾村周围的风景十分秀丽,由于海拔的落差形成了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2005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颁布白雾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至今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因此白雾村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促使我们要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使其能够完好的呈现出其历史的足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民俗文化的多彩多姿。

三、保护白雾村措施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屡遭破坏,历史文物古迹也在环境变得逐渐恶劣的状况下受到破坏,再加上不成熟的开发旅游业,使历史古迹受到破坏,因此,保护历史古迹势在必行,白雾村作为我国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就更需要进行科学的保护,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人文环境方面进行保护。人文环境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的。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因此在白雾村也有很多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存在,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习俗,而这些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少数民族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是需要我们去保护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保护:(1)采取隐蔽的方式,完善古村内的给排水各类管线设施;(2)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下,不随意改变各民族风俗习惯,保留各民族风俗习惯,如:苗族的山花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并开发这些民族节日,让外来旅游的异域人民感受到当地民族的传统特色,并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中有很多的手艺和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逐渐放弃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使很多技艺也慢慢消失,因此,保护白雾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4)加强教育,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促使人们都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丰富的科学知识,牢固树立保护名村古建筑就是保护人类宝贵遗产的理念,修复、修缮也是一种建设的思想。从而使白雾名村得到较好的保护保存。

2、从人工环境方面进行保护。人工环境主要是指由人为设置边界面围合成的空间环境[4]。在白雾村,主要的人工环境就是建筑物,白雾古村的古建筑物规模比较大,而且保存下来的古迹也比较多,大多是官员,商贾留下的,其建筑的构造古朴,并具有较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这些建筑历史悠久,保存比较完好,因此,科学的保护这些建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对这些古建筑进行查看、记录,结果交接有序。(2)对有问题的建筑进行能及时维护保养和修缮。(3)对交通要道进行修缮和保护。(4)对白雾村的大型庙宇要定期检查、适时进行修缮。(5)对白雾村的各个街巷的卫生等进行清扫、管护。

3、从自然环境方面进行保护。白雾村的自然景观是相当美丽的,南有10万亩的大海草山,春夏季节,微风拂面,莺燕啼飞,牛羊点缀在碧绿的草地间,煞是好看。西有“通运利国”古驿道,金沙江、小江、盐水河并流的景观;北有大桥跃进水库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是站、是卧、还是飞、都是十分美丽的。由于海拔的差距比较大,在同一时间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因此有“一日游四季”的说法。秋冬季节,云牵雾绕,白雪遍地,形成了人间仙境。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1)尽量控制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控制其气体和污水的排放,形成一个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源,以保护其生态环境不受影响。(2)减少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使用,降低尾气排放。在黑颈鹤的保护区禁止使用机动车,保护其不受打扰。(3)严禁偷猎,保护自然生物,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4)保养植被,适当发展畜牧业。(5)加强对旅客的管理,让自然环境不受伤害。

通过对白雾村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工环境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坚持原版性和原真性,保护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且进行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自身资源,才能使白雾村的历史文化古迹得到妥善的保护,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流传做出贡献,也使我国的旅游业全面、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会蓉.马边文化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243-245

篇8

【关键词】历史地段景观;保护及提升;途径

0 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就使得现代建筑具有了“国际风格”,与此同时一些城市的建设具有西方化的特点,从而使得我国许多古城的历史地段中的建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1 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在一些历史地段的传统居民大多数是不规则的四合院或者三合院布局的方式,并且院落的组织是比较灵活的。大多数的传统居民的正房都是坐北朝南的,在其两侧分布着配房。传统居民的建筑形式比较朴实以及稳重,并且有一部分居民注重对大门的处理。在使用建筑材料上,一般选用砖、木、石等传统的材料。

2 我国建筑的现状

2.1 地段中的整体建筑风格的形式比较复杂,历史风格建筑缺乏完整性以及连续性

在地段中一般有历史文物建筑、近现代的多层建筑、有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以及新修建的仿古建筑,从而使得地段中缺乏统一的色彩,最终使得这些建筑变得不再具有特色。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建筑楼体比较陈旧,在墙体充满着色彩、立面以及广告以及外墙材料脱落的比较严重,从而影响了人的视觉。

2.2 一些现存的历史建筑,由于长期没人管理,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衰败

现在有一些历史遗址没有准确的地位,这就使得这些历史遗址不能够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也没有相关的修复性的规划以及相关的建设措施,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衰败。

2.3 对于历史建筑提升地段中历史文化景观认识不足

在提升地段中的历史文化景观的时候,由于认识的不足,这就使得一些重要的景观节点没有被凸显出来。一些历史地段的文化景观由于没有得到提升,从而使得其处于一个孤立的地位,最终向着衰败的方向发展下去。目前,虽然出现了一些仿古的建筑,但是这些仿古的建筑只是外壳相似,在内涵上永远达不到历史文化景观的水平。

2.4 与传统的建筑相比较,建筑高度与体量都得打增加

在地段中,由于一些违规的现代化建筑,会使得地段中的历史景观的风貌遭到破坏,从而不利于地段中的历史景观健康的发展下去。

3 保护及提升历史地段景观的途径

3.1 保护以及提升的理念

在保护以及提升历史地段景观的时候,要坚持一下几个理念:第一,对建筑的立面形态进行改造,从而使得历史地段的整体特色得到保护;第二,要对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化,从而使得历史地段的整体活力得到增强;第三,要对建筑的传统特色进行维持,从而使得历史地段得到更新。

3.2 保护以及提升的措施

3.2.1 不断加强点、线、面的综合保护,从而使得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和谐发展

在保护历史地段景观的时候,第一,要不断提升现存历史建筑对这一地段历史文化景观的作用,并且要将现存历史建筑作为这一历史地段的重要景观节点。在古建筑的周边通过采用环路为岛以及绿化带隔离的相关方法,从而能够对周边建筑的功能、高度、体量以及颜色进行合理的控制,最终使得这些历史地段景观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相关的文化单位要对那些历史地段景观进行合理的改造。第二,对于那些在历史地段中不存在的历史建筑的来说,要根据它们所处的不同的位置来确定不同的改造方案。对于那些重点的历史遗址并且这些历史遗址具有较为复杂的修复条件,在修复的时候要符合历史的原状来进行修复工作。然而对于那些没有必要修复的历史遗迹应该在其原有的位置设置一些宣传牌,从而使得该历史地段的历史能够有一个遗迹。

3.2.2 在历史地段中的现代建筑要充分结合历史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改造,从而能够提升该地段的综合性

在历史地段中进行现代建筑的时候,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历史地段的外表形式,而且要考虑到这一历史地段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地段中进行现代建筑的时候,要将历史景观作为其建筑的背景,从而使得现代建筑能够与历史景观的和谐发展。在现代建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色彩、高度以及建筑风格是否与该地段的历史景观保持一致,最终使得现代建筑对历史景观起到衬托性的作用。在对历史地段景观的建筑物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的居民的建筑以及居民建筑的装饰情况,从而能够使得居民建筑与历史地段景观融为一体。在历史地段进行现代建筑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得现代建筑的风格与历史地段景观的风格保持一致,这就要严禁现代建筑采用玻璃幕墙以及不锈钢的现代材料,从而能够使得现代建筑与历史地段的景观保持一致。

3.2.3 要总体控制现代建筑的高度

在总体控制现代建筑高度的时候,要按照隐新与旧的原则来使得现代建筑呈现在历史地段景观面前。在历史地段中,现代建筑要向着地下的空间发展,并且要严格控制周边建筑的高度,对于那些超出高度的现代建筑要及时进行改造,从而避免现代建筑对历史地段景观产生不利的影响。

3.2.4 保护该地段的整体风貌

在保护历史地段景观的时候,要确保该地段的整体风貌得以完整。在历史地段景观保护的过程中,要注重该地段的历史遗迹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这样可以使得该历史地段的整体风貌保持着原来的风貌,从而能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该历史地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3.2.5 不断提升道路景观以及不断美化设施

在提升道路景观以及美化设施的时候,第一,要重视交通格局的调整。通过不断改善该地段的交通,从而使得改造现有部分的道路景观得以提升。第二,要对城市交通的主干道进行改造,从而使得历史地段景观具有较为便利的交通。第三,对该地段的给排水、电力电信以及热力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行不断的完善。对该地段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行不断的完善,这就使得该历史地段景观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能够使得历史地段景观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第四,在该地段中,要进一步优化植物,从而能够达到造景的效果,并且要开展多样性的复层绿化模式,从而使得该地段的小环境得到改善,从而不仅使得地段内的文化景观得到提升,而且使得地段内的绿色景观的质量得以提高。

4 结束语

对历史地段景观进行保护以及改造的时候,要在结合该地段历史地段景观特色的时候,不断提高历史地段的整体活(下转第258页)(上接第224页)力,从而使得历史地段的有机得到更新,并且能够使得该地段的文化内涵逐步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邓清明,朴永吉,纪东坡.城市历史地段的景观保护及规划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11):67-68.

篇9

论文摘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各方面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况。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内容、层次等进行分析,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措 施,从而更好的解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发展建设的矛盾。

0引言

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极大的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设会忽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人展开,关键是要让社会各界更好体味与认同它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财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应是城乡规划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政府必要的政务工作。

自19世纪中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问题。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由单个文物的保护到历史地段的保护,再至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且内容不断深化。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破坏城市文物古迹、历史环境的现象。对此,要明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各项基本问题,从而使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1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1.1原真性

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1.2整体性

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整体性还包含其文化内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区就应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动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环境对象。

1.3可读性

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就是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

1.4可持续性

保护历史遗存是长期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朝一夕恢复几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

2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

法定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虽未定级但确有价值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物、民居、遗址遗迹以及反映城市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等;在历史价值的风景名胜地;较完整的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岁月特色的地段与街区;能够体现历史上城乡规划成就及反映城市发展历史的规划格局。除以上建筑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外,文化传统也应是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戏剧、绘画、音乐、手工工艺、民族风情、传统物产等都属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之列。

3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

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可以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三个层析,即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这种分层次的保护方法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是解决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的有效途径。

3.1保护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迹、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保护法》规定要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是一般名称,文物保护单位是法定保护名称。

3.2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确定,建设部在文件中提出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街道等是历史原物,不是仿古假造的。整个地区内会有一些后代改动的建筑存在,但应只占一小部分且风格上基本统一。第二,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第三有一定的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

3.3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第二,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第三,继承和发展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这里,对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提了保护和延续两层意思,对现状完好的应予保护,新的建设则要求延续,延续格局和风貌特色应成为古城地区的创作设计的一项原则,新建筑的形象考虑与传统建筑的对话与联系,做到既有时代感,又与历史有所呼应。

4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

(2)各级政府要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对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和健全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促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洛级政府要加大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投人。

(4)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篇10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性;自然;人文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地域特征的概念

地域的基本特征包括:区域性、系统性、人文性;总体来说地域一般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综合体;而地域特征是指某地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都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特色标志。因此,不同的地域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文化不同社会环境也就不同,故而各地存在象征性的风景园林。

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性的内容

(一)自然特征内容

1、气候气象

在自然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地球最外层的大气,也是众多因素中活动最频繁的,大气的存在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不同地域的气候气象特征也逐渐形成。1

2、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与风景园林中的植被和建造亭台楼阁有这密切的关系,自然景观特征不同是由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决定。地貌形态是地球表面通过地球内力外力相互作用而形成;地貌特征的形成也是来自地球表面在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而成,其中内力主要指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和地震;外力主要指气候中的流水,冰川和风化等。

3、植被

植被在地球表面上普遍存在,是保证地球表面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同时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规划和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生态属性,是主要规划和建设目标。因此,在整个园林景观建设和规划中,植被对园林建设和规划有很深的影响。

4、水文条件

在世界各地诸多优秀的园林建设中都是依山傍水为主题,景色秀丽迷人。在人类历史发展初期,水源往往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人类以水为生,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水。2

(二)人文特征内容

1、历史背景与遗迹

任何一片地域,都有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历史。研究历史背景,深入研究地域发展脉络,了解地域人文特征的起源及变化情况。设计时,只有把对地块的思考放在一个整体、宏观的时空背景下,充分调查了解地域历史背景,才会对地域人文特征产生及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地了解,才能在设计中期及后期,有的放矢,论之有据。

2、人文符号

人文符号是一项十分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形式。从古至今,人类为了表达自身的存在和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了大量人的文符号。时至今日,符号更加承担了信息传播的功能,一个好的符号设计,会充分表达地域人文思想,在人们心里产生巨大共鸣。

3、民俗风情

由于地理位置、等各种原因,每个民族,经过若干年演变和发展,总会形成一些特有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些习惯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出现,具有大规模的时空连续性、社会性、集体性、地域性等特征,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及相关行为活动传播及传承后代。很大程度上给民族打上了特有标记,成为了十分有代表意义的地域人文特征形式。

4、社会特征

相对于历史背景,该项更多的从社会现实功能角度来剖析地域人文特征。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情况都有所不同,人对社会的现实需求、社会对人的规范,也在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从而导致了地域人文特征呈现出社会性、时代性的一面。3

三、基于地域性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一)设计规划中的地域自然特征

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 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 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二)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

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 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4

1、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的规划设计应用

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和作用留下的种种印记。这些印记,直接反映长期以来人们与地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也是地域特征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设计中,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与保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旧有景观结构与要素进行了新时代的演绎与新功能的表达,而不是随意抹煞。

2、人文符号因子的规划设计应用

在后现代主义代表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文符号因子在设计中的应用。如 1972 年设计的富兰克林纪念馆,他将纪念馆主体建筑置于地下,而把旧有故居建筑形式当作了符号来应用。在红砖铺砌的广场上采用了故居建筑

平面形式的白色大理石铺装图案,用不锈钢架子勾画出了故居的建筑轮廓等手法,都是在通过景观营造,对场地进行符号化隐喻,来表达旧建筑的灵魂,使得整个景观细部,充满生活情趣和地域特色。

3、民族风情因子的规划设计应用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伴随着人们不同生活习惯与地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延续至今,也对地域的开发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概念规划中,应该重点对地域民俗文化因子进行挖掘和在景观环境中表达。

4、社会特征因子

当今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格与面貌己经同传统古典园林有了千差万别,其中园林作品所处社会时代不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当今园林建设己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满足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服务一家之需。因此,现在的园林作品更多呈现出来的是开敞、外向的面貌,通过各种类型场地来满足各类人群的社会需求。在发展的历程中,其始终以保持公园社会公益性为前提,注意跟随时代需要扬弃既有状态和管理方法,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理念指导园林建设。

结语

综上,优秀的风景园林作品基本都是在尊重地域特征的基础之上建成,明显地体现出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等地域特征。进行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地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使风景园林的设计具有浓厚地域特色,这样才能保证园林设计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吴卓鹏.浅谈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0(27)

[2]韩炳越,沈实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