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探析
安徽省小麦品种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分析
玉米锈病的研究
安徽省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鉴定
黄瓜枯萎病的研究
设施栽培黄瓜枯萎病菌拮抗菌的筛选
海南降香黄檀病虫害调查与防治
氰戊菊酯的研究
植物性样品中甲草胺残留的测定方法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状况与生态毒性研究
我国玉米抗旱性与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单项指标法在黔东北地区干旱评估中的应用
湖南人工干预冰冻野外催化研究
检疫性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检疫现状及除害处理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干热风危害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宁夏红枣干热风气象等级预报
小麦黄花叶病的研究
板蓝根新病害——根肿病
褐飞虱的鉴别与防治措施比较
甲草胺的研究
60%高巧悬浮种衣剂与6%立克莠湿拌剂混用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效及增产作用
50%氟啶虫胺腈WDG对棉花盲蝽蟓和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
苏州地区草坪杂草调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碱性条件下晶体敌百虫中毒塘鱼的解救方法
木霉拮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铜川市农业污染现状·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西安市南郊冬季PM2.5中重金属污染与危害分析
内蒙古河套灌区面源污染的途径与防控措施
三峡库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探索
光助芬顿反应降解聚苯乙烯塑料的研究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农产品中戊唑醇农药残留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法测定猪肌肉组织中的氯霉素含量
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断及防治
钩蛾科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鸡坏死性肠炎的鉴别与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
基于WebGIS的水稻病虫害预警平台设计
昆山地区水稻大螟种群数量动态及综防技术研究
多菌灵贮存稳定性研究
玉米病虫草害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对番茄烟粉虱和韭蛆的防治效果研究
45%毒死蜱EC不同剂量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不同除草剂对小麦阔叶杂草防除效果评价
养猪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贵州止泻草药对仔猪腹泻的预防剂量筛选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研究——以广西地区为例
林州市常见冬小麦冻害及防御措施
近40年南洞庭湖区农业生产霜冻·冰冻和冬酣灾害研究
春季低温晚霜冻对成县核桃生长的影响
基于GIS的辉县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沧州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篇2
关键词:气象因子;农作物;气候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S1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23-1
1 农作物生长与外界环境
作物生长的外界环境主要指土壤、气候、地形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不能互相代替,辩证地对作物产生综合影响。
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环境的诸因子中,气象因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因子,光、热、水、气等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会有不同的影响,不利的组合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有利的组合必使农业增产。最佳组合则会使农业获得更好的收成。古人有:风调雨顺之语,即是对农作物生长所需气象条件最好的总结。
2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
2.1 基本气象因子对农作物的影响
2.1.1 光照对作物的影响 光对作物的影响是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增加光照强度,可以获得优质高产,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适当延长植物的光照时间,可以增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而提高产量。植物对光的吸收利用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同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时会需要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互相配合,两者的不同组合,其对作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2.1.2 温度对作物影响 作物生长需要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温度除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外,环境温度对作物的影响也极其重要,我国南北温差较大,在植物的选种上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耐温植物一般要求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和全生育期所需要的温度较高,适宜在南方种植,如:棉花、高粱、甘蔗等,耐寒植物要求起点温度和全生育期温度相对较低,适宜北方播种,如:麦类、油菜等。但异常的温度也是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前预防将有效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保证作物产量。
2.1.3 水对农作物的意义 水是重要的农业环境因素,农业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要有一定量的水分,水分的多少影响着生物体的各个方面,水即是作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需要的矿物质营养元素的传输者。植物对自然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通过植物本身一系列活动完成的,其中,植物的蒸腾作用约占植物全部吸收水分的4/5还多。
2.1.4 风对作物的影响 作物生长需要在通风条件较好的环境下,风是植物被动吸水的原动力,能使矿物质盐分随水分运至植株上部,风还能使植物叶片变薄,减少二氧化碳进入植物体内的阻力,并改变植物叶片大小对生长量所起的作用。不适宜的风速、风向及刮风时间的长短、天气状况和地形条件对植物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易发生风害的地区在选择作物上,应选择抗风能力强的谷类作物,营造防风林等措施。
3 气候环境的改变对作物的影响
气候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农业自身污染。
3.1 水体污染
被污染了的水体,作物不能有效吸收,进而会造成作物干枯死亡,或严重减产。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自然污染源是自然界本身给水体造成的污染,如河流的上游,往往流着当地自然条件下溶解含有有害元素(铜、镉、汞、砷等)的水。由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各类污水、废水所造成的污染即人为污染源,水体的污染直接造成植物吸水困难,干枯死亡。
3.2 大气污染
酸雨的形成是大气污染的结果,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气中,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酸雨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损坏植物叶面,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3.3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破坏了土壤的结构,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使土壤板结、酸化或碱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作物的减产或死株现象。
4 气候环境
近年来,气候环境日益恶化,这里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保护气候资源,首先要从当下做起,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最后,要对沟、河、水渠等方面作改进。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是与单项治理相对的概念。从对象上说,它综合考虑大气、水体、土壤等各种环境要素,而不是着眼于其中某一个环境要素;从目标上说,它综合考虑资源、经济、生态和人类健康等方面,而不是局限于其中某个单一目标。对于各种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应采取各种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
5 气象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对生物造成危害和经损失的不利天气条件或气候条件的总称。
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特别是暴雨洪涝、风灾、冰雹、雪灾等气象灾害会造成房屋倒塌、牲畜死亡、道路中断、桥梁冲毁、设施毁损、船沉车毁、直接财产损失等等。预防气象灾害,充分利用现有物质和人力条件而采取部署气象水文预警预报、防灾教育、灾区保险、灾害应急管理、法制等措施,其中尤以现代科学技术措施为重点。
6 总结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它自己的特定规律,而气候条件也有它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气候条件适宜作物生长,就有利增收,不利就减产欠收。由此可见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保护气候资源,减少自然灾害,让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 冯秀藻.农业气象学原理.气象出版社,1991.
篇3
关键词 气象服务;新农村;山东阳信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49-0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在经济建设中的意义也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农村建设这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气象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即气象服务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气象信息,利于农民做好防灾准备,在促进新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阳信县农村和新农村建设概况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平原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区,处于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地带,县境南北长26.5 km,东西宽48.5 km,总面积792.49 km2,耕地4.3万hm2,辖6个镇2个乡2个办事处,857个行政村,总人口44.79万人。阳信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600 mm左右。阳信县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沟盘河、白杨河、幸福河等河流纵横交错。阳信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开发前景广阔。阳信是著名的中国鸭梨之乡,鸭梨面积已达1.3万hm2,年产量达18万t,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阳信还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不锈钢制品六大生产基地之一;地毯、抽纱、餐具、电子等一系列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2002年,阳信财政总收入1.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 220万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2 390元。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前进。当前阳信县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果,基本完成自然村电视广播村村通工程。农村道路、通讯、绿化、供水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农村电脑拥有量较少,上过互联网的人更少。
2 在新农村建设中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天气预报准确率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农业的逐渐发展,传统的农业气象预报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气预报准确率低是传统天气预报中最突出的问题。
2.2 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
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在实际生产中如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减少农民的损失。从当前的状况来看,阳新县农业防灾减灾知识缺乏,体系不健全,基础薄弱[1]。
2.3 气象信息入村到户最后一公里尚不通畅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通过收看天气预报来获得相关信息,指导农业生产。但是受播出时间、受众等因素的影响,天气预报对农业的针对性较弱、内容不具体,导致农民无法获得大量气象信息,如防灾减灾、农业气象信息、病虫害防治等。阳信县农村虽然开通了“12121”农业气象信息咨询电话,但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增加农民的负担。
2.4 气候区划及论证工作相对滞后
近年来,国家开放种子市场,一方面,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引进了众多优良品种。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盲目引种的现象,引种未经过气候论证的种子,一旦出现问题,将给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气象部门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为民意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蓬勃兴起,设施生产、规模生产方兴未艾,都对天气预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天气预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强化气象工作的为民意识。强化气象工作的为民意识,就是气象工作者要有服务于“三农”的意识。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气象服务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不可以缺少的生产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及时准确了解当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任务、面临的重点问题以及对气象业务服务的新需求,从而以高质量的服务要求、完美的服务态度服务于“三农”[2]。
3.2 上下联动,通力合作
一是要加强单位内部配合。要整合单位内部各股室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股室的职能优势,强化内部各股室之间的配合联动。从防雷减灾、预报服务、农业气象、人工增雨等基础业务到领导决策至信息宣传等行政服务,形成一条强有力的为新农村服务的技术链条和一条完整的服务途径。二是要加强部门之间沟通。要经常向政府部门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动向;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尤其是与要林、农、水等有关部门联系,推动部门上下与相关部门的联动与合作,形成强大的服务新农村工作合力。三是要加强气象部门与农村、农户之间互动。建立气象部门与农村、农户之间的互动机制,建立气象服务的信息反馈平台。为农民举办气象科普、气象科技、防灾减灾等知识培训班。积极发展气象协管员,加强与农民联系,了解农民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3]。
3.3 深入调研,增强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针对性
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三农”。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精神实质,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农村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气象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职能,找准气象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帮助农民、农村解决突出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农民办实事。
3.4 发挥气象职能,为“三农”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积极参与村庄规划,根据当地气象、气候、地貌特点,为村庄和“小城镇”合理规划建设提供气象科学依据。把山洪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雷电灾害纳入考虑范围,尽量避免农村因地质、山洪和雷击等灾害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加大对农村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规范化建设,对农村企业和个人新建(构)筑物严格实施防雷装置图纸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严格执行防雷行政许可规定,从源头上强化防雷安全措施,让农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二是为科学生产提供及时的气象服务。开展针对现代农民的气象科技知识宣传和培训,真正让农民有知识、懂技术,善于运用各种气象科技信息。气象科技服务要紧密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建设实际需要,增强针对性,开展配套的气象科技服务。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直接传送到全县各乡镇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各村书记、主任、气象信息员,以及广大农户等手中。传送短信要及时、细化,从而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三是开展林业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消长的气象条件预报,提高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损失。加强气象为畜牧业、养殖业、林果种植业服务的研究,发展针对农村畜牧业、养殖业、林果种植业的专项气项服务[4]。
4 参考文献
[1] 程向红.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的涉农部门合作机制探讨[J].农技服务,2009(8):171-172.
[2] 刘锋,刘国秀,郭鹏.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新农业,2013(16):16-17.
篇4
【考向分析】
主要考点: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3.自然灾害与环境。4.防灾与减灾。从近几年高考看,该专题常以我国或世界某一重大自然灾害为切入点,着重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等。
【知识网络】
【重难点分析】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分布成因分析
应该从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影响的大小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即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频率及人口、城市的分布状况,因此,以上两大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自然灾害集中;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从而形成了上述两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带。
3.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如下图:
(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①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②农业灾情区域差异:东部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影响,种植业灾情严重;西部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畜牧业灾情严重。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4.中国的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对比分析
(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中国的水文灾害
(1)主要水文灾害的对比分析(略)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6.中国的气象灾害
(1)中国的旱灾
(2)影响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7.中国的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虫害的分布与灾情状况
(2)蝗灾与旱涝的关系及分布
8.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9.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见下页: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预报性。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典例剖析】
例1.(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图1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命题立意:引导考生关注热点,热爱家乡,学以致用。
解题思路:第(1)题,可从农产品产量和农田设施方面分析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结合图中相关信息进行原因分析,P地三面环山,向北侧敞开,强大的冷空气南下受南部山地的阻挡在P地大量堆积,造成严重的冷冻灾害。第(2)题,可从天气预报、加强管理、培育良种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防灾、减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例2.(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10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及其危害,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太行山区,对比图中甲、乙两地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谷中,坡度较陡,同时又位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第(2)题,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通过该山谷的除河流外,还有铁路线。丙处发生泥石流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参考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跟踪训练】
1.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2.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3.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1.答案一:海啸灾害。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海啸。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答案二:风暴潮(台风)灾害。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区,容易发生风暴潮(台风)。风暴潮(台风)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篇5
作者:郭世界 张亚丽 李彤霄 韩丽琼 平悦人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南省高校农业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不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但由于资源配置及调水条件限制,持续干旱灾害会对河南省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河南粮食主产区的大部分区域即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其中豫西的浅山丘陵-南阳盆地-淮河以北干旱区、豫东平原干旱区属于全省干旱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干旱频率50%~65%;其次是豫北地区,干旱频率30%以上,豫北地区同时又是河南缺水之最、补水条件较差的地区。若遇连续几年大面积干旱,现水利工程供水及水源利用能力不高,若遇作物扬花、授粉期严重干旱,因补水条件不足,甚至会造成作物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直接导致粮食产量会受到巨大损失。洪涝灾害根据洪涝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的不同,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其中,洪灾是指因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涝灾是指因长时间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河南历史上雨涝灾害肆虐。建国后气象观测资料显示,河南以夏季雨涝为主,重雨涝5-10年一遇,轻雨涝2-4年一遇,其他季节也有雨涝发生,虽次数不多,但危害也不小。出现重雨涝的年份有1952、1954、1956、1957、1963、1964、1971、1975、1982、1983、1984、1985、1996、1998、2000年。雨涝灾害的发生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河南雨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其次是春、秋季;夏季雨涝约3年一次,春季雨涝约6年一次,秋季雨涝约8年一次。一年中以8月雨涝影响最严重,其次是7月、9-10月、3-4月,5-6月出现较少。初夏雨涝主要发生在淮南及豫西山区,频率在25%以上;夏涝频率为最高达40%~80%,春涝频率南高北低,淮河以南地区及豫西山区最高达25%以上;秋季雨涝频率较小,多数地区在15%以下,豫南、豫西山区在20%~30%。气象部门将河南雨涝灾害划分为4个区域:南阳盆地-豫西北黄土丘陵雨涝区(指京广线以西-卢氏-南召-内乡一线以东)以夏季雨涝为主,频率在50%~60%,该区南部土壤耕作层以下是砂礓块,地面排水不良,下渗也比较困难,土壤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状态,所以易发生涝灾;北部降水量小,雨涝较轻,但年内也以夏季雨涝灾害为主,此外黄土结构松散,遇有高强度降水,水土流失很严重。豫东平原涝区(指京广线以东、淮河干流以北广大平原地区)夏季雨涝最为突出,频率高达60%~80%,永城、开封夏雨涝频率分别达73%、78%。这个区域河床浅平、地势平坦,降水量多在此汇集顺干流东下,汇水面积大,下游水的顶托作用往往使下泄水路受阻,易在这里积聚形成雨涝。淮南涝区(指淮河干流以南地区)春涝突出,春涝频率>25%,夏季雨涝灾害也很严重,因为该区南高北低,南部降水汇流往往使北部河道漫溢,形成大于降水范围的涝灾。
豫西山地雨涝区(主要指以高、中山地、河谷起伏交错的伏牛山区)降水量多于毗邻地区,除夏季多降水易形成涝灾外,春、秋季的连阴雨也较多,雨涝常引起水土流失、滑坡和塌方等地质灾害。近30年的资料显示,河南低洼易涝区多年平均受灾面积约15.97万hm2,年均减产粮食9.1亿斤,受灾最大的2003年达到41.99万hm2亩,减产约25亿斤粮食。河南平原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发生,其发生机率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逐渐递增,以东北部最严重,年平均发生日数6~8次,10年8~9遇,淮河以南地区较少。重度干热风以沙河以北、京广线以东地区出现较多,平均3-4年1次,淮河北部、南阳盆地平均5-6年1次。干热风的危害以洼地、沙土地较严重,受危害地区,小麦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可达30~50%。大风大风是指瞬时风力≥8级(风速17m/s),风力大到足以危及生产活动、经济建设、日常生活,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大风过境时,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树木和电杆电线折断,农作物大面积倒伏等损失。此外,大风对航空、航运、交通运输及其它日常生产性活动也有严重的危害。河南境内大风多出现在有寒潮强冷空气、雷暴、龙卷风及台风变性等几种天气形势下。本省各地都有出现,但大风日数悬殊很大。新乡、淇县、鹤壁,永城、渑池、嵩山、郑州、开封等地大风较多,年平均大风日数超过20d,个别年份大风相当频繁;其它地区,大风较少。一年之中,大风以春季为最多,冬季次之,秋季最少。一日之内,大风多集中于白天。大风具有明显的阵性,持续时间两小时以内者占45%,12h以上的大风过程,基本未出现。大风的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特色,冬春季大风多为东北、西北向,这和冷空气侵入河南的路径相一致;夏季大风则不然,没有明显的规律,因为它多是局地环流造成。大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风力的大小有关。局部地区的大风风力可达10级以上。河南大风出现情况大致有以下特征:太行山、伏牛山山前平原及豫东平原东部属河南省的主要大风区(≥8级);年平均出现大风≥5d的地区在鹿邑、周口、遂平、方城一线以北地区以及淮河两岸南阳盆地;出现大风≥10d以上地区,在兰考、杞县、长葛、平顶山、舞阳以北地区,鹤壁、原阳、郑州、平顶山、永城等地在20d以上;春季普遍多大风,天数较多,黄河以北地区出现天数最多;夏季,黄河以北、淮南地区出现较多;其它地区出现较少;秋季、大风较少;冬季,黄河以北及豫东地区出现大风较多;沙暴在沙区,遇大风天气即可形成沙暴,沙暴区的分布与沙区分布基本一致。年平均沙暴日2d,黄河两岸,每年平均出现3个以上的沙暴日,中心地带是郑州至民权一线的北部地区,郑州市是全省出现沙暴日最多的地区,年平均在7d以上,开封、兰考为6-7天,内黄一带每年平均在6d以上。
沙暴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春季较多,冬季和夏季次之,7、8两月及秋季较少出现。冰雹灾害河南省经常出现冰雹天气,又往往伴有大风、暴雨和雷击。冰雹出现时多值农作物生长或收获期,往往引起减产,以至绝收,所以,冰雹也是河南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河南有记录的冰雹277次,平均约7-8年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南冰雹几乎年年出现,局部地区则每年降冰雹或者一年内多次降冰雹。降冰雹持续时间一般多在5-15min左右,降冰雹在5min以内的次数占21%,5~10min的占23%,30min之内的降冰雹次数占93%,少数个例在1h以上,2h以上的个例极少见。降冰雹最长的持续时间,本省有由南而北递增的趋势,淮南20min左右,豫东及南阳盆地半小时左右,豫中40min左右,豫北可达1h。就一次降雹过程而言,其危害范围多为宽数百米到数千米,长为数十以至数百千米的带状区域,如平素“雹打一条线”之说。病虫害灾害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灾害之一,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品质与农民的经济收益。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因作物病虫害损失约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20%~30%,作物遭受病虫害后不仅使产品产量显著降低,而且品质也明显变差。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病虫害分布范围大,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大,尤以沿黄滩地为集中、突出。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保持我省粮食产量的稳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气象条件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危害等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因此,只有掌握这些规律,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才能及时有效地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今后,应该加大在农业方面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粮食生产应对气象灾害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并建立应对预案,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篇6
关键词 气象条件;新余蜜桔;影响;对策;江西新余
中图分类号 S16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280-02
新余蜜桔是新余市自主培育的柑橘优良品种,自1997年全市推广种植以来,果品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先后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江西省名牌产品”等荣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出口东南亚。全市发展新余蜜桔的势头强劲,前景广阔。
1 气象条件对新余蜜桔的影响
1.1 影响新余蜜桔品质
新余蜜桔推广种植已经30年,有2次品质发生明显变化,第1次是2003年,第2次是2006年[1]。2003年由于干旱少雨,果品采收期味酸,但贮藏后变甜;2011年风味变淡、果实偏大,贮藏期枯水,究其原因是2011年投产的果园第1批建园,品种比较纯。经过与市果业局共同研究,分析了2003—2006年气象要素,4年中果实生长期6月1日至11月10日平均降雨量为667.5 mm,2003年降雨量为462.1 mm,2006年最高,达到896.8 mm;其次是9—10月日平均气温,2006年平均气温最高,尤其是果实成熟最关键的10月,日平均气温超过历史最高年1 ℃,而9—10月昼夜温差最少。由于2006年降雨多、温度高、温差小,不利于新余蜜桔果实转糖,所以水分多,风味变淡,果子也偏大。2012年夏季雨量均匀、温差大,果品品质有了明显提高。
1.2 影响新余蜜桔生产和贮藏
受2012年上半年雨水天气影响,部分成年果园产量略有减少,但总体保持稳定,幼年树普增30%左右,新余市新余蜜桔投产面积增加近666.67 hm2,2012年全市新余蜜桔总产量达7.5万t [2]。因为2011年丰产增收,果农生产积极性提高,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技术到位,果品提高,2012年新余蜜桔实现产量和质量双提升。部分种植户考虑大果与中小果0.8元/kg左右的差价,期待大小果混装统货高价收购,没有抓住10月有利天气及时采收大果,影响了整体质量。部分果园没有充分考虑市场行情走势、灾害性天气、采摘劳力紧张等不利因素,久拖惜售,延误了销售黄金期。多次降雨影响采摘,造成未及时采摘。2012年蜜桔采摘时雨水比往年较多,10月31日至11月1日、11月6—8日、11月14—15日和11月20—22日4次降雨天气大大缩短了新余蜜桔销售高峰期的采摘时间。尤其是后2次连续性强降雨和降温天气造成大部分新余蜜桔水伤严重,出现烂果现象,影响了贮藏,烂果损耗大,贮藏时间缩短。2006年雨水较多,产量最高,大部分果园没有增加采果周转箱,仓库严重不足,采收工不按要求采,损伤多,销售不及时造成大量烂果。因此,雨水偏多的天气,不利于新余蜜桔的贮藏。
1.3 影响新余蜜桔销售
2012年新余蜜桔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销售价格波动明显。10月中旬至10月底,天气晴朗,大果供不应求,销售价格为2.10~2.16元/kg,11月10日以前,中小果市场稳定,销售价格为2.4~3.2元/kg,11月10日以后,受降水天气影响,果农急于抛售,销售价格低于2.0元/kg;大果未及时采摘的果园、惜价吝售的果园与正常销售的果园销售价格差异明显,部分受雨水影响的果品销售价格为1.4~2.0元/kg。2012年北方寒流来得比往年更早,对柑橘市场造成较大影响,橘农心理压力大增,急于低价抛售。持续低温阴雨天气造成采运困难,许多地方外地来的水果商、被迫停止收购,造成未采收果品量过大;冰冷天气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因为天冷市民不想吃水果,也导致水果销售出现低迷。柑橘一般贮藏期为3个月,时间一过就会出现“糖化”现象,不少农户看到持续低温的阴雨天气,外地老板越来越少,就担心贮存时间过长、品质也会受影响,赶紧“甩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格。同时,受天气影响,部分水果采摘期延后,与其他省市的柑橘“撞市”,造成售价不高。
2 对策
2.1 根据新余市气候特点改善新余蜜桔品质
要根据新余市的气候特点,引进新品种,提升新余蜜桔品质。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品质,争创品牌。认真做好抓好品质提升工程,保证果品质量。要从良种抓起,创建种苗繁育体系。与高校合作,开展脱毒苗木试验。建设新余蜜桔良繁基地。建设母本树的纯母本园和新余蜜桔无病毒苗繁育中心。培育新余蜜桔优质苗木。从生产标准入手探索推广无公害、生态栽培新模式。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生态建园和果园生草栽培技术,为害虫天敌生存提供条件,并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一些果园场推广防虫灯灭虫技术。要引进抗寒性强的品种,能抵御 -8.6 ℃以下低温,1991年新余市80%温州蜜柑遭冻致死,唯新余蜜桔安全无恙,因此引进的品种要适应性强、耐干旱、易于栽培。实施新余蜜桔绿色食品栽培战略。按照绿色食品新余蜜桔生产管理规范要求,强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要大力实施品质提升战略。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管理,通过重点推广绿色食品新余蜜桔栽培关键技术,着力提高果品外观和内在品质,全面提升新余蜜桔品质。
2.2 利用有利气象条件开展新余蜜桔生产和贮藏
选择园地的气候条件为:年平均温度17~20 ℃,1月平均温度≥4 ℃,最低温度≥-7 ℃,≥10 ℃的年积温5 000 ℃以上[3]。应选择日平均气温12.5 ℃以上种植,发生干旱时要及时灌溉,寒潮来临之前要及时灌溉,减轻冻害。多雨季节应及时开沟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提高果实品质。利用气象条件病害流行预测法,分析推断病害的始发期和发生程度,以确定防治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技术。选择好天气喷药才能达到最好的防治病虫效果。针对高温天气,要结合防治病虫害用10 mg/kg 2,4-D加微肥保果。覆盖是利用绿肥茎叶、秸秆、干草、厩肥等材料盖在新余蜜桔树盘下。由于隔绝了太阳直射地面和保墒作用,对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都有显著的影响。覆盖可以降低在干热条件下中午的最高地表温度;在冬季,覆盖则有增温效果,可降低霜冻对果树的危害。据研究,覆盖在夏季可降低地表温度6~15 ℃,冬季提高地温1~3 ℃,从而缩小了土壤的季节和昼夜温差、上下土层温差。在下雪后,要尽快摇去果树上的雪。摇雪时间从10:00开始,注意不要折伤树枝。由于溶雪,有明显霜冻出现,气温将达到最低,因此各地要准备谷壳、稻草、木屑等材料,在柑橘园北面迎风口和低洼地设置“烟堆”,凌晨点火熏烟,以利于防寒。
新余蜜桔皮薄、易碰伤,贮藏期因含糖量高,后期会变淡,水分多的年份会出现枯水现象,这既是宽皮柑橘的普遍特性,也是新余蜜桔的弱点,但如果把好采收、运输关,不碰伤,在通风条件良好的仓库常温贮藏,贮藏100 d好果率可达85%以上。要选择天气晴朗时采果,遇到霜、露、雨水未干和雾天不要采摘,大风、大雨后应隔2 d采。果业部门要通过手机信息服务平台,每3 d发1次天气信息给全市果农,依据天气的变化,随时调节采果时间。采摘储藏果的时间应安排在10月下旬,专家提醒广大果农:新余蜜桔9成熟时是采摘贮藏果的最佳时期。需要贮藏的果品,遇到下雨的天气应在雨停之后5 d采摘。温度4~10 ℃,相对湿度85%左右贮藏效果最好。贮藏前期要适当降温,开排气扇通风,后期要保温保湿,保持温度不低于5 ℃,湿度不低于85%,这样才能减少烂果。
2.3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精心组织新余蜜桔销售
果农要开通手机天气预报短信,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信息,随时随地了解天气变化情况。要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了解天气趋势,做到心中有数,打好蜜桔销售仗。要利用晴好天气销售新余蜜桔,降雨天气不要急于抛售。因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少数果农担心滞销而产生恐慌心理,出现降价竞销的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各地要指派专人深入主产区,与当地协会和产销大户交流情况,通报各主产区的生产情况和上市数量、价格,鼓励果农理性开价、公平交易,使果农心中有数,卖出好价格。同时加强与客商联系,积极组织外出引客上门,拓宽销售渠道。要帮助果农开拓市场,及时供求信息。此外,要合理安排大小果分级采摘,从而延长销售时间。
3 参考文献
[1] 曹建祥.科学分析新余蜜桔品种特性 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EB/OL].(2012-07-29)[2012-12-01]..
[2] 张哲峰.2012年新余蜜桔销售总体情况分析[EB/OL].(2012-11-26)[2012-12-01]. http:///News.shtmL?p5=171586.
[3] 阮志文,吴春燕,黄建英,等.种植柑桔的气象条件利弊分析及配套栽培管理[J].现代园艺,2012(19):78-80.
篇7
一、20__年工作的回顾(略)
二、20__年工作总体安排
(一)工作思路
今年的工作思路是:继续实行“坚持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做好三篇文章、落实四项措施、实现五个目标”。即: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个重点;做好水稻、水产、畜牧产业化三篇文章;落实好惠农政策、生产计划、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四项措施;实现新农村建设有新突破、改革创新有新成果、农民收入有新增加、农业经济有新发展、农村工作有新亮点五个目标。
(二)工作目标
1、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同比增长14.3%,产值实现80亿元以上。
2、农村人均收入达到9350元,人均收入增加1560元,增长20%。其中(收入分配):水稻100元,畜牧600元,水产600元,蔬菜 60元,劳动力转移200元。
3、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1.8亿元,增长12%。
4、粮食产量达到57.5万吨,每亩增加75公斤。
5、肉鸭饲养量达到3000万只,全县至少建标准化小区45个。
6、水产养殖面积140万亩,增长7.6%。今年突出发展养大蟹,增加河蟹养殖面积和泥鳅鱼养殖面积。
7、小额信用贷款达到8亿元,增长6.7%。
8、劳动力转移实现8.3万人,增长7.8%。
9、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5家,增长15%。
10、20__年5月1日前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11、全县蔬菜保护地增加10000亩。
12、全县机插秧面积实现26万亩,机收割面积实现35万亩。
13、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上。
14、全县大禹杯动用土方1000万方以上,夺得大禹杯。
15、全县发展秸秆气化站7家,建沼气池3500户。
16、全县新上高附加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5家。
17、全县发展订单农业20万亩。
(三)保障措施
1、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包装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2、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树立抗旱夺丰收思想。今年上游水库储水少于去年,我县的水库去年由于客观因素没有蓄上水,今年的桃花水一定蓄好。
(2)树立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思想。重点加大对禽流感、猪兰耳病、鸡新城疫、牛结核病等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一是要加强免疫工作;二是要切实加大疫情监控力度;三是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四是要加强疫苗管理;五是要加大周边地区防控力度;六是要加大病源处理力度,必须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内解决,防止漫延和扩大范围。
(3)树立战低温、防病害思想。水稻“三病”、“三虫”防治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字面上,管理和技术部门必须从春天抓起,手把手教会群众防治方法,把防治措施落实到生产过程中。针对低温冷害预防工作,我们要做到“天变我变”,及时应对。
(4)树立防大涝、抗大洪思想。我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势低洼,又是两条河入海处,所以每年必须把防内涝和抗大洪作为一项工作重点来抓,必须牢固树立有备无患思想,做到万无一失。
(5)树立抵御突发性气象灾害思想。国内各地区地震、台风、风暴潮、冷害、暴风雪等频繁发生,我们要时刻做好防御准备,积极应对无法预测的各种自然灾害,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抓好新农村建设。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同志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和关心,多次指示我们农口部门必须抓好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要把农民增收做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今年重点抓好:一是规化建设高标准新村;二是村屯道路实现硬化路面,全部消灭泥土路;三是村中植树栽花,每个乡镇要抓一个典型村屯,建好环村林;四是路边栽花;五是用上安全饮用水;六是农民用上沼气;七是用上太阳能;八是美化农村住宅环境;九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程;十是新农村建设投资超过1.8亿元。
4、本文来源:文秘站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一县一品、一乡一专和一村一专,重点实现六个突破。
(1)突破肉鸭养殖数量。今年全县肉鸭养殖达到3000万只,增加1.5倍。到20__年,全县肉鸭养殖实现1亿只,迈进全国养鸭大县行列。一是今年全县建成8个养鸭专业乡,主要包括××等乡镇。种鸭养殖重点是××镇5个乡镇的6家养鸭企业,要完成20万只种鸭养殖任务。二是建成2个年屠宰、储藏能力5000万只肉鸭的肉联企业。重点扶持对象是天野 家禽养殖公司和清水养禽场。三是建成至少45个养殖小区,每个乡镇至少3个。四是落实扶持政策,扶持政策按照县长办公会议纪要精神进行落实。五是落实资金,主要是多渠道进行筹措,包括自筹、贷款、吸收入股、对外联合等多种形式。六是解决鸭雏,重点乡镇按照落实数量进行养殖,保证鸭苗供应。目前已采取到外地购置鸭苗措施,保证上半年养殖户的养殖需要。七是找准养殖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生产,防止盲目生产。
(2)突破大蟹养殖数量和规格。养蟹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群众没有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查找原因就是我县养殖成蟹单体的规格小,价格上不去,一旦突破这个瓶颈,养蟹产业将会实现跳跃式发展。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一是扩大养大蟹面积。××镇各新增1万亩稻田养殖面积,向养蟹大乡发展;二是提高规格。养蟹大蟹从选苗开始抓起,必须选择大规格优良种苗,同时加强饲养期间管理,加强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三是推广三种养殖模式:一是高淳模式;二是坝墙子模式;三是上工程稻蟹双养模式。今年各部门各科研单位一定要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地区的养殖模式。
(3)突破泥鳅鱼养殖产量。今年,水产研究所必须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县的成熟的泥鳅鱼养殖模式,并进行大力推广。××镇要积极参与,西安镇、平安乡今年养殖面积力争超过5000亩。水产部门还要积极探索赣榆养殖模式,全县的水稻要逐步实现一地三收(水稻、河蟹、泥鳅鱼)。同时,还要研究县内两条河流这一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预计可利用水面61526亩。
(4)突破保护地生产规模。今年任务是新增10000亩,今年重点是新开镇的棚菜万亩连片区发展,利用现有的优势,向棚菜专业乡方向发展。××镇要发展千亩棚菜小区,其他各乡镇也要完成任务。
(5)突破生猪养殖数量。今年生猪养殖要实现100万头,跨入全国生猪养殖大县行列。目前我县存栏育肥猪已经达到70万头,有全县繁母猪3.8万头年可生产76万头仔猪作保障,实现100万头目标难度不大。另外,西安镇生猪养殖数量要向20万头努力,要体现××振兴公司养殖有机猪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6)突破皮毛动物深加工瓶颈。全县皮毛动物的养殖技术已经成熟,影响养殖数量主要是近两年来经济效益下滑,农户养殖积极性不高。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要突破瓶颈,就要加快发展皮毛深加工产业,就要研究皮毛深加工,通过深加工增加养殖户收入,只有这样皮毛动物养殖产业才能向健康方向发展。
要真正实现上述六个突破,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将发生质的变化,将实现新的飞跃:农民收入将大幅度增加,农业效益将大幅度提高,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农业可能走出省门、走出国门。我们大家要向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这个目标将不会遥远。
5、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1)抓好水稻全程机械化。我县是全国的示范区,水稻全程机械化一定要走在前列。今年的具体[!]措施是:一是各乡镇要继续对购买插秧机和收割机的农户进行扶持;二是争取国家政策资金补贴要达到1000万元;三是发展农机合作社;四是加强培训和服务;五是实现人、机、苗、地、管五统一。新立镇要提前实现机械化。今年全程机械化要上一个新台阶,力争本届政府届满基本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
(2)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安全饮水工程在今年5月1日前必须结束。各乡镇抓紧核实工程量和项目投资,2月20日结束,3月中旬开始施工。
(3)抓好小额贷款用还工作。今年贷款数额必须保证8个亿以上。同时,要抓好信用诚信体系建设。各乡镇既负责贷款,也要负责还贷。
(4)抓好农村能源工作。发展村屯整体推进模式,捆绑使用资金,每个乡镇争取建造一个典型村,全县完成气化站5个。
(5)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今后我县要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产品向有机方向发展,确保农产品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6)抓好争创农产品品牌。争创品牌的目标是2、5、10,即:国家级名牌2个,省级名牌5个,市级名牌10个。粮食局和粮食集团要把××大米创名牌作为工作重点下大力气进行培育,农口其他部门也要做好农产品品牌商标认证工作。
(四)当前春耕备耕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口各部门和各乡镇一定要做好农业生产的安排部署,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农业丰收。
1、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农口部门要积极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安排好培训时间和内容,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要加强对农业新技术的指导,保证农民实现科学生产、安全生产。同时,要解决和改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翻地、水育苗、不科学用药的不良做法。
2、做好农用物质储备。抓紧种子、化肥、农药、黑土等备耕,推广盐丰、辽星等种子优良品种,提倡每户种植两个以上品种,每个水稻种植品种不超过种植面积的40%,以降低减产风险。做好农资市场打假工作,确保农用物资质量。
3、做好蓄水准备工作。做好桃花水及上游水库放水蓄水工作,达到沟满壕平,备足水稻育苗和插秧用水。
4、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积极宣传农业保险知识,扩大农作物保险面积,提高抵御农业风险能力和增强农民生产信心,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5、做好对上争取资金工作。认真研读中央1号文件,积极研究对上争取资金项目,让惠及政策落到自己头上。今年农口对上争取资金要保5亿争7亿。
6、做好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工作。各级部门必须按照国家政策足额及时发放直补资金。
7、做好准备,迎接六项检查。相关部门要做好对口部门检查接待工作。一是粮食清仓查库检查;二是移民项目的检查;三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检查;四是大型灌区续建项目检查;五是九年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村级债务化解检查;六是农口各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
(五)抓好安全生产。农口各部门要做好农业生产知识的宣传,加强岗位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对农业生产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实现农业丰收和生产安全双赢。
篇8
关键词 苎麻;渍水;败蔸;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017-03
苎麻(Boehmeria nivea L.)是我国重要的纺织材料之一,也是我国的特产,在世界上享有“中国草”的声誉。苎麻被公认为是品质最优良的麻类纤维原料,它的纤维细长,拉力强,吸收和散发水分快,吸散热快,并有绝缘性,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1]。我国苎麻和苎麻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苎麻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苎麻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其生长发育要求有较高的温度。苎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6~9 ℃,在40 ℃以上便不能发芽,最适温度为25~30 ℃。苎麻的生长极限温度为3~40 ℃,生长最适温度15~ 30 ℃,韧皮纤维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7~32 ℃。苎麻是喜光作物,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苎麻出苗早,地上茎多,纤维发育好,麻皮厚,茎杆粗壮,出麻率高,产量高。阳光不足,则有效茎减少,细胞壁薄,产量低,但纤维较细软。阳光过强,易使苎麻纤维木质化。苎麻是短日照植物[2]。苎麻生长一般要求高温多湿,年降雨量要求在800 mm以上,且分布要均匀,大气相对湿度要求80%以上。苎麻生长快,叶片大,需水量多,苎麻地以田间持水量80%~85%或土壤含水量20%~24%最适宜。在山间多雾处,往往品质较好[3]。由于苎麻茎杆高而细,叶片大,麻骨脆弱,容易遭受风害。强风会吹伤嫩芽,使之不易伸长或发生分枝;或者使麻茎摩擦而损伤韧皮纤维,擦伤部分纤维呈红褐色斑疵(称为风斑),易拉断,并降低纤维品质;严重的甚至引起茎杆倒伏,摧折,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但1~3级微风有利于苎麻的气体交换。4级风以上则开始出现风害。苎麻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无论是平原或丘陵山区都可以种植。但由于其地上茎收获次数多,因此必须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通气良好、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保水保肥的土壤。苎麻比较耐酸,在土壤pH值5.5以上能正常生长,但地下水位必须在地表75 cm以下,否则根系发育不良,甚至会引起败蔸。
苎麻一年内收获次数,主要决定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与栽培措施也有关系。我国华南一般年收3~4次,华中一般年收3次,但改变管理措施后,均可增收1次。以湖南省长沙地区为例,一般年收3次,生长期头麻90 d左右,二麻50~60 d,三麻70~80 d[4]。
苎麻生长多年或几年后,开始出现衰败情况,地下茎新芽少而细弱,有效株少,出麻率低,植株矮小,产量下降,抗性低,甚至麻蔸死亡,这种过程称为败蔸[5]。败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麻园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不爽水,或排水不良,导致麻蔸受渍而败蔸。明渍暗湿严重影响苎麻根系发育,加快根系衰败[6]。二是施肥方法不当。土杂肥及有机肥不经腐熟作底肥或基肥,或吸湿性强、腐蚀性强的化肥如硫铵、碳铵等撒施,造成烂蔸[7]。三是病虫为害及自然灾害。特别是危害苎麻地下根、茎的病虫害引起麻蔸腐烂败坏或被蛀空。四是长时间严重干旱使麻蔸受害,或恶性杂草为害,抑制麻株生长。
近年来,随着苎麻经济的发展,苎麻败蔸现象呈发展的趋势。尤以老麻区表现突出,本研究拟从栽培调控措施入手,研究渍水对苎麻败蔸的影响,合理调控苎麻的生长发育,实现苎麻的高产和稳产,其影响往往左右苎麻的产量和生产者的经济利益,这对指导苎麻的生产和促进苎麻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8年在湖南省桃源县黄甲铺乡进行。供试苎麻品种为湘苎三号,由湖南农业大学苎麻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3个出麻期头麻、二麻、三麻进行渍水处理,分别为不渍水作对照(CK)、轻度渍水、重度渍水。设置3个小区,每小区各处理重复10次。开始处理时间头麻为2010年5月20日,二麻为7月28日,三麻为10月16日。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渍水处理结束后恢复生长至成熟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产量与产量构成:每小区测取30株,大田实际产量由各小区所取的30株原麻重折算得到。处理结束后测定相关指标,观测项目包括无效株、有效株、茎粗、株高、皮厚、地上及地下部鲜重、原麻产量。按常规方法测定。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常规处理,方差分析采用DPS 2006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渍水对头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渍水使茎粗与皮厚的差异不明显,但有效株数、株高、鲜皮重、原麻产量显著降低。从表1还可以看出,与不渍水处理比较,在轻度渍水处理下,原麻产量、鲜皮重、株高的降幅分别为71.54%、55.77%、8.65%;在重度渍水处理下,原麻产量、鲜皮重、株高的降幅分别为74.18%、64.51%、16.90%。可见,在渍水情况下,头麻随渍水程度的增大而显著减产,而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在于株高的显著减低,使无效株数增多,不渍水有效株占80.20%,轻度渍水有效株占73.81%,重度渍水情况有效株占68.21%。
2.2 渍水对二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株高、茎粗、鲜皮重、原麻产量降低显著,皮厚依旧差异不大。与不渍水处理比较,轻度渍水处理使原麻产量、株高、茎粗、鲜皮重的降幅分别为79.70%、26.30%、24.82%、50.37%;重度渍水处理下,原麻产量、株高、茎粗、鲜皮重降幅分别为80.32%、30.59%、25.92%、54.30%。不渍水情况有效株占88.89%;轻度渍水情况有效株为55.70%;重度渍水情况下有效株为43.48%。茎粗越来越细和鲜皮重的下降都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
2.3 渍水对三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与不渍水处理有效株所占的89.22%相比,轻度渍水情况下有效株仅占9.68%,而重度渍水情况下,有效株几乎为0,与不渍水处理相比,在轻度渍水情况下株高、茎粗、鲜皮重、原麻产量分别降了20.08%、31.98%、42.39%、86.89%;重度渍水情况分别下降了40.65%、39.09%、46.64%、93.27%。由于头麻和二麻的持续累积渍水使得三麻几乎达不到有效株标准。因此,株高显现出了极显著的差异,茎粗和鲜皮重同样下降显著,最终导致了产量急剧的下降。
2.4 渍水与产量的相关性
由表4可知,渍水使苎麻产量显著降低,头麻重度渍水处理的产量比轻度渍水处理的产量下降了2.64%;二麻重度渍水处理的产量比轻度渍水的产量下降了0.62%;三麻重度渍水处理的产量比轻度渍水的产量下降了6.38%。说明在渍水的影响下,重度渍水处理在头麻时就减产十分显著,轻度渍水在二麻时减产效应显现出比头麻更强烈更接近渍水处理的影响,到了三麻重度渍水处理对减产的效果达到了最大值,轻度渍水处理虽然没有前者效果大,但也出现了比二麻时更显著的减产效应。
总的来说,重度渍水处理在头麻就已经对产量产生极大影响,轻度渍水对产量的影响达到高峰是在二麻。
2.5 渍水对苎麻株高的影响
由图1可知,随着渍水程度的加重,无论在头麻、二麻或三麻,株高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样程度渍水处理随着头麻到三麻,株高也出现显著下降,这是因为渍水对苎麻的累积影响,从而影响到了有效株的比例,对头麻、二麻及三麻的减产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
2.6 渍水对苎麻茎粗的影响
由图2可知,与不渍水对比,茎粗在头麻、二麻、三麻各时期同样在渍水处理下有着明显地下降且随着头麻到三麻渍水累积影响下依次降低。但轻度渍水与渍水处理之间在头麻和二麻对茎粗的影响差异不大,到三麻时重度渍水处理与轻度渍水处理才出现明显差距,说明在三麻时渍水处理出现了质变,也成为了三麻时显著减产的重要因子。
2.7 渍水对苎麻鲜皮重的影响
由图3可知,鲜皮重是苎麻减产的重要因子,因为无论在头麻、二麻和三麻,与不渍水处理相比,轻度渍水处理与重度渍水处理均出现了显著下降且重度渍水处理影响更显著,说明从头麻开始渍水就开始对鲜皮重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了产量的减少。
3 结论与讨论
3.1 水分对苎麻产量的影响
苎麻产量随着渍水处理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减产;有效株所占比例、茎粗、鲜皮重的显著减少是苎麻减产的重要原因,其中最主要因子是有效株比率的下降,三麻渍水处理中没有有效株的情况很好说明了这点。本试验条件下,产量头麻>二麻>三麻,不渍水处理>轻度处理>重度渍水处理。
农作物的生长不能没有水。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土壤和大气中水分的制约。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说明了水在农作物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8]。
对于苎麻而言,其本身是一种耐湿作物,但并不是水分越充足越好,以土壤含水量20%~24%,或相对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85%为宜[9]。湖南省年雨量一般在1 300 mm以上,雨量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匀,故3季麻产量极不平衡。正因为水分的量不好把握,所以苎麻产量经常受到渍水的影响[10]。
本研究发现,渍水的程度很大程度决定着苎麻的各经济性状以及产量的走势,苎麻产量随着渍水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减少,从二麻到三麻表现得更加明显,减产幅度80.32%~93.27%。苎麻在渍水处理中表现出如下共同特点:产量高则单位有效株数较多,茎粗有所增大,麻皮厚度增加,鲜皮重增加。
苎麻的产量决定于有效分株数、茎高、茎粗、皮厚和出麻率。茎高160~200 cm,茎粗0.8~1.0 cm(直径),皮厚0.8~1.0 mm,鲜茎出麻率4%~6%的苎麻,1.5万~2.0万株有效株,可产干麻50 kg,也就是说,150~200根鲜茎,可剥制0.5 kg干麻。以上是根据麻田中的群体平均计算的,由于高矮、粗细不是很均匀,所需茎数较多。如果选取茎高、茎粗一致的样品,则剥制干麻0.5 kg,所需茎数相对较少[11]。如高167 cm、粗1.1 cm的,约100根;高133 cm、粗1 cm的,120根;高100 cm、粗1 cm的,220根,就可以剥制0.5 kg干麻。应注意的是,品种之间也有差异,同样的干麻产量,分株力较弱的深根型品种,所需茎数较少,分株力强的浅根型品种,所需茎数较多。
从渍水程度上看,轻度渍水与重度渍水比,前者要略好于后者,说明渍水程度越大,时间越长,苎麻败蔸情况越严重。尤其是山区、丘陵区,如无灌溉条件,二麻、三麻的产量则常低于头麻[12]。
3.2 影响苎麻平衡增产的因素分析
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行为都可以影响苎麻生产,麻园建设质量、苎麻的不同品种、麻农的耕作培管水平、自然形成的气象灾害、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以致麻农的生产积极性都可能影响苎麻的平衡增产。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的影响,无霜期长,气候温和,有利于苎麻实现高产[13]。但由于麻区是洞庭湖平原,3―4 月春季大风雹灾使苎麻嫩茎折倒,个别年份折杆率达80%[14]。8 月二麻收获季节,正遇干旱,造成三麻生长受阻,9 月中下旬的寒露风造成苎麻倒伏,影响品质和产量的提高。为防止麻园风灾,过去也曾组织麻园周围植树造林,但随着近年林木价格上涨,伐林现象普遍,抵御麻园风灾的能力减弱[15]。
3.3 苎麻适期灌水抗旱的指标
水少会影响苎麻的生长,水过多则可能导致败蔸,因此苎麻灌水要适时适量。一般当麻地0~30 cm土壤中的含水量在18%以下,大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中午麻株梢部萎蔫弯曲,叶片下垂,但傍晚仍能恢复正常时就应灌水抗旱[16]。若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大气相对湿度小于50%,麻株白天凋萎、晚上不易恢复正常,甚至叶片发黄、部分脱落,这说明麻株已严重受旱,即使灌水也难以完全恢复,导致减产。
3.4 科学合理灌溉的措施
麻园要开好主沟、围沟、厢沟,降低地下水位。湖区地下水位较高,主沟要求深70~100 cm,围沟、厢沟33 cm左右。地势低洼的麻地,在栽种新麻前应先将土厢抬高,且要深挖突破地板层,增加土壤的渗漏量和水气更新能力,以利壮蔸高产[17]。苎麻生长量大,特别是在旺长期,每天生长速度高达5 cm以上,如果水分供应不充足,必然使苎麻生长受到影响。因此,必要时采取防旱和灌水措施非常重要。有人认为苎麻灌水会烂蔸,其实只要灌湿以后马上排干就不会烂蔸,如果灌水时间太长,排水不及时,则会烂蔸。头麻雨水多,一般不需要灌水抗旱。二麻、三麻雨水少、气温高,易遭伏旱、秋旱。干旱不太严重时,可用稀薄粪水泼浇[18]。干旱严重时,需进行沟灌或喷灌,大晴天在早、晚灌水,不要大水漫灌,要小水润灌,以土壤耕作层10~13 cm湿润为标准,水灌够后立即排干。
4 参考文献
[1] 林大舜,张建怀,谭志忠,等.沅江苎麻败蔸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麻业,2005,27(3):154-156.
[2] 李宗道.苎麻研究学术文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鲁运江.苎麻抗旱的科学与科学抗旱[J].农家顾问,1995(6):17.
[4]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5] LI C J.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torm flood disasters in China[J].J Catastrophol,1996,11(1):59-63.
[6] WANG C Y,MA Y X,ZHOU S M,et al.Effects ofwaterlogging on the metabolism of active oxygen and the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wheat root systems[J].Acta Agron Sin,1996,22(6):712-719.
[7] 吕江南.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J].中国麻业,2004,1(2):99.
[8] 何郭斌.苎麻施用生物肥的效果[J].中国麻业,2003(1):22.
[9] 郝树荣,郭相平,王为木,等.水稻分蘖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根系生长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149-152.
[10] 丁端锋,蔡焕杰,王健.玉米苗期调亏灌溉的复水补偿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3):64-67.
[11] 冷鹃,肖爱平,聂睛岚.苎麻纤维品质评价研究[J].中国纤检,2003(5):31-32.
[12] 杨荔.苎麻纤维的特性[J].中国纤检,1996(7):40.
[13] 朱爱国,喻春明,唐守伟,等.苎麻主要品质性状研究进展[J].中国麻业,2002,24(6):8-12.
[14] 崔国贤,罗中钦,曾维爱,等.不同苎麻品种纤维物理性能的差异及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麻业,2003,25(6):272-274.
[15] 《中国麻业科学》2006年总目录[J].中国麻业科学,2006,28(6):336.
[16] 邢虎成,廖玮玮,揭雨成.我国苎麻育种方法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作物研究,2010,24(3):2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