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内美容行业从兴起、发展,直到成熟,已经有20年的历史。这20年里,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涌现出来的企业恐怕已经不下万家。然而,到目前为止,美容行业仍然没有出现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大公司。据行业资深人士称,专业线公司最高年销售额仅仅是8000万元人民币,而且昙花一现,并不长久。为什么美容行业没有亿元企业?难道是因为专业线的市场规模不可能培育大型美容公司吗?

我们不妨来做个分析,据《美容时尚报》行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美容院的总数已经超过150万家,若某品牌抢占了国内美容市场1%的份额,即拥有1万5千家加盟店。每家加盟店每月平均回款以最低估算为700元,那么该品牌年销售额可超过1亿元。

再以另一种方式计算,中国有3000多个县城,扣除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美容业发展初具规模的县城不少于2000家,某个多品牌经营的企业,平均每个县城拥有2.5家加盟店,即有加盟网点5000个,每店平均月回款1500元,那么该企业年销售额也将高达9000万元,尽管距离亿元目标尚有一步之遥,但是已经高出目前专业线的任何一家公司。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美容行业的市场潜力之巨大,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然而,迄今为止,包括很多在行业内声名显赫的公司,例如XX时、安XX,历尽数年之久,仍然是在5、6千万的层次上徘徊,与国内大型化妆品企业比起来是小鲤鱼比之大鲸鱼,与国际化妆品巨头的差距更不可同日而语。

在感慨之余,不禁想进一步探讨,专业线公司销售额不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其实也是因为缺少一张好的“网”,即健全、成熟、稳定的终端销售网络。大多数专业线公司的销售网络存在着很多缺陷,首先是不健全,网络不能覆盖全国市场,仍有或多或少的空白地区尚待开发;其次是不成熟,即使是已经拓展的网络,企业对终端网点的维护、支持、管理等相关软性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终端返单率低;再次是不稳定,指网络忠诚度不高,流失快,更换快,导致已开发的网络随时面临着萎缩的危险。

对比一些日化线的化妆品公司,例如,采取大流通模式的小护士,拥有28万个网点,年销售额居国内化妆品行业前列;采取封闭式销售渠道(只在精品店、专卖店销售)的娇兰公司、诗维亚公司,网点数量不下1万个,年销售额也保持在2亿以上。由此可以得到启示,专业线公司的做大、做强之路,必定与终端网络的建设分不开。

纵观目前专业线公司终端网络开拓、建设、维护的现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弊端。大多数专业线公司,都采用以召开各级、各类型的演示会为主要形式的流通营销模式,与商携手,在全国各地召集潜在的加盟商举办演示会,通过会场的演示、解说,实现签单,从而完成网络拓展的任务。演示会的优点是能够集中起优势的资源,在短时间内招募到一批加盟店,从而产生回款,演示会开得多、开得成功,企业的业绩就可以直线上升。这对于哪些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而言,拓展网络无可非议地成文当务之急。对于那些大中型的专业线企业,它也是运用得最广泛、操作起来最容易见效的主流模式。

但是对于一些拥有一定规模、业绩已经达到某个程度,亟待上一级台阶的企业来说,仅仅采取演示会营销模式,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首先采取流通模式的品牌,没有解决终端出货的根本问题。可能通过一次或一段时间的开会,将美容院的库存堆起来了,但是缺乏有效的促销方案支持,美容院所进的产品不能销售出去,导致一批货要卖几个月,算起来美容院整体的销售额并没有提高,所以销售链上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其次,流通模式采取的是靠人员、靠开会去“推”的销售策略,这样做起来势必非常累,在人员休整、管理、培养方面存在。再次很多时候演示会的召开与否,取决于商的销售状况,新签了商、或者商最近的销售不错,厂家就会协助召开演示会,这样的会是机动性的、游击性的,缺乏事前的规划和整体的安排,操作起来难免乱、急、忙。很多专业线公司都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形下采取演示会营销的策略推广品牌,他们比的不是谁的营销策略更高明,而是比谁能够把会议操作得更有效率,谁能够相对地解决了乱、急、忙的问题,谁就是这个行业的成功者。

篇2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写作教学;媒介资源;融合

如今,媒介环境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境,它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也离不开它,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也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如何积极利用媒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也是我们每一个为师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针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媒介素养教育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融合作出思考。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融合的现状

随着媒介素养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渗透,我们教师也在有意识无意识地跟随时代潮流,做一些教育教学上的改变。虽然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领域里做过一些这方面的尝试与实践,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与某学科的某一项目融合还不多见,本人尝试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这一项目中融合媒介素养教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二、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对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利条件

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写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能力综合性整体性发展的一个过程,它要求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所以,写作教学就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互相促进,注重写作中的交流与沟通。鉴于写作教学这些特点,它对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两者融合的有效手段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探索出以下三点关于媒介素养教育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融合的有效手段。

(一)利用媒介资源,搜罗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

各种媒介资源中,关于写作教学的素材可谓丰富多彩,我们就要利用好这些现成的教学素材。在确定一个写作主题之后,认真搜罗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素材,借鉴这些素材中的有用成分,根据教学实际,渗透教学想法,使自己的教学素材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授以“亲情”为主题的写作中,我不仅在授课之前利用媒介资源查阅与亲情相关的各种素材,还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查阅这方面的资料。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各小组任务,让他们查阅有关亲情的诗歌、经典著作、经典段落等,甚至关于亲情的反面材料。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而是做到了信手拈来。

(二)利用媒介资源,营造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情感又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在写作教学中,利用各种媒介资源营造跟写作主题相关的写作情境,让学生生动直观形象地感受,使其如临其境,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写作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真实的写作情境,但是利用媒介资源,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教授一个写作主题之前,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加贴切更加逼真的写作情境,首先利用媒介资源查阅这方面的资料,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直接感受到了写作的情境,创作也就有了灵感。

(三)利用媒介资源,整合写法指导,树立学生的信心

写作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对写作都有一种畏难的情绪。出现这种情形,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素材,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写作方法。针对上面所说的情况,在写作教学中我也利用媒介资源和多媒体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教学生以《生活是一本书》为题作文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让学生在写作中优化谋篇布局,我上网查阅了几十篇这方面的文章,几十个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课件,最后整合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写法指导。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写作方法之后,写作时就信心满满了。

四、二者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利用媒介资源时一定要做到精挑细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那些适合自己教学适合自己学生的优秀成分,过多依赖媒介资源不但会使自己的教学失去个性,而且过多的内容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查阅资料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二)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媒介对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在利用媒介资源查阅资料时,一定要有一双慧眼,要有批判精神,不要被媒介资源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媒介资源。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农广播节目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节目中最具能动作用的“活的元素”,主持人创新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从主持人的学习积累、语言表达、服务延续、一专多能等几个角度为对农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对农广播 主持人 媒介融合 创新

一、对农广播节目主持人创新的必要性

1、对农节目专业性带来的挑战

对于广播节目主持人来说,对农广播节目在各类专题类节目中难度比较大。首先,在现实情况中主持人很少下到田间地头“体验生活”,这就导致他们对农业、农村、农民还缺乏了解;其次,对农广播节目中往往会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技术节目、专题或者板块,如果主持人对这些农业技术类的专用术语不熟悉,肯定会对节目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第三,全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因素不同,各地农业情况有很大的区别,若无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主持人在节目中为听众答疑解惑、支招建议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南辕北辙,混淆不同地域的农业技术和现象的差别。

2、多渠道、多平台带来的挑战

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媒介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广播节目的播送渠道大为拓展。移动网络丰富了广播的传播手段,广播节目实现了电波和数字的同步播出。多渠道、多平台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移动化,手持终端使广播的便携度大大提高,更促进了音频媒介在大众中的普及,并且现在的广播已经不单纯只是声音元素的传递,还出现了图片、文字甚至是视频的辅助,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收听质量。这使得主持人在应对碎片化移动收听习惯上遇到挑战,节目形态、主持状态、内容节奏、情绪节奏,在不同渠道和平台上的投放要有不同的处理。“多渠道、多平台带来另一方面的挑战是‘口碑平台’的出现,在新媒体网络中,除了节目内容的传播,在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的交互模式下,也伴随着对节目和主持人评价的‘口碑平台’在进行传播,节目与主持人的质量优劣将相互影响。”①随着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崛起,上述问题对对农广播节目主持人来说同样存在,并且日益加强,因此对他们来说,多渠道、多平台也是一种挑战。

3、交互与分享功能带来的挑战

媒介融合背景下,各种信息平台的分享成就了广播媒介新的增长点。如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更为广播节目提供了与观众交流互动的空间。如借助短信互动、微博参与及微信平台等方式,广播节目的时效性、亲民性显著提高;通过留言、点赞、跟帖等方式,使受众与节目的互动效果大幅提升。此外,微信等带有声音信息传递特性的媒介也为广电节目的制作提供启发。这些互动性、分享性技术的使用,对对农广播节目主持人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

4、搜索与点播功能带来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以往传统广播的线性播出方式。观众主动的点播、搜索、筛选、下载等行为趋于常态化,打破了传统广播节目在固定时间、固定频段播出所带来的时空限制,广播节目及其音视频衍生产品的使用变得愈发自由和自主。广播受众变被动为主动,收听积极性稳步提高。主持人及其节目如何在海量的节目产品和主持人阵营中,被听众“一听难忘”,甚至“慕名而来”。最终形成拥护主持人和节目的观众群体,这实际上是对主持人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更高要求。②

二、对农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创新路径1、注重学习,善于积累

(1)浏览全国主要农业网站

节目主持人要言之有物、有感而发,要贴近受众、富有感染力,以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为目的。然而这些需要主持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为后盾。当然,这里的专业知识不是播音发声学、广播电视学的知识,而是自己所从事的专题类节目的专业知识,比如对农广播节目主持人就得关注学习“三农”信息。

(2)熟知我国传统节气情况

对于农业节目主持人来说,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常识。主持人最好能记住节气的顺序,了解每个节气都在提醒农民朋友该做什么,知道节气的传统知识和其背后的故事,这些积累可能一时用不上,但是一定会在做节目中有所体现。

(3)了解常见农业技术知识

除了“三农”信息、传统节气之外,还有一类知识是对农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了解的,那就是农业技术类的相关知识,这类知识由于专业性比较强,所以如果不加以了解,往往就会出现连线专家说了一个词,主持人却不知所云的情况。当然,主持人没有必要通晓每一个农业技术的背景、内容、操作、利弊,但是起码能够大概对其有个了解,这样在做节目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生疏了。

(4)知晓高校涉农专业分类

之所以要知晓高校涉农专业的分类情况,是因为对农节目中有很多问题是主持人没法解答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听众搜集、记录问题,然后找到相关的专家或者帮帮团进行求助,再把结果转述给听众朋友。而找相关专家解答也好,连线也罢,就必须要知道涉农专业的分类情况,然后分门别类、对号入座的进行请教。

2、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多样化

(1)夯实各种语言样态

播音员主持人是在丰富多彩的话语样式、话语体式的内外结合、交叉错落中,完成我们的有声语言创作。在广播节目的播音主持中,要灵活的运用多种话语样态,力求做到有声语言表达的准确、自如。而不同话语样态的呈现,使得节目在听觉效果上丰富多彩、层次多样,而非单一的传统模式,使得广播节目的可听性得到极大的加强。

(2)熟悉几种常见方言

首先,可以保证节目的传播效果。对农广播的受众一般来说以不同地方的农民朋友为主,尤其是山东、河南、河北等几个农业大省。因此熟悉这几个地方的方言,对于增强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增加和嘉宾的亲切感。在乡村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偶尔的一句方言,可能就会使被采访嘉宾消除隔膜、放下戒备,从而促膝而谈。第三,增强节目的娱乐功能。方言的使用可增强节目的娱乐效果,因此在节目中可适当使用。当然,广播电视播音员应该把握好方言使用时的分寸。

(3)了解相关语言艺术门类

像中央台《致富青年帮》采用轻松愉悦类的脱口秀式,是提高传播效果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尉迟琳嘉就非常善于模仿各种曲艺形式借以增强传播效果。再比如,评书等曲艺形式的借鉴。在轻松类的对农广播中,偶尔加入评书元素,既可以增加节目的可听性,也可以增强节目的娱乐性。另外,相对于流行歌曲而言,农民朋友更加喜欢曲艺表演,这也会让其产生一定的亲近感,有利于增强受众黏度。

(4)加强即兴口语表达能力

即兴口语表达体现在评论类节目、访谈类节目、脱口秀节目等非逐字稿节目中。对农广播节目主持人要注意以下几点:加强即兴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注意即兴口语表达的质朴性,要时刻注意加强自己的口语实践。

3、主持人服务的延续性

(1)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加强服务

广播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媒介,声音稍纵即逝,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备受关注的信息,有时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听众或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或一个不留神就让信息在耳边匆匆流过。于是主持人节目之后的服务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且这种服务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它不同于直播状态,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能充分满足不同听众的需求,这也刚好弥补了广播的弱势。比如,主持人可以在节目之后通过电话、短信、QQ、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听众做进一步的交流,并针对受众的需求一对一或一对众地答疑、协调、解决和反馈。

(2)注意节目之后的交流与沟通

沟通需要技巧,也是一门艺术。节目之后的服务延续大多是主持人与听众一对一地沟通,当听众对节目提出质疑与不理解,或者是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主持人要有足够的耐心。节目之后在与听众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虽然不要求像做节目那样神采飞扬,但同样不要带入嫌啰嗦、怕麻烦等不良情绪,要以平等、谦虚、体恤、诚恳的态度对待听众,想听众之所想、急听众之所急,把爱心融入节目之后的服务中。

4、主持人“一专多能”的重新解读

张颂老师在《关于一专多能的思考》中说,“一专多能,一般是两层含意,一是以本专业为主,兼具相关专业的若干专业能力;二是在本专业诸项业务中,有一两项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③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一般来说,都是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既要外出采访,又要回来编辑整理稿件;既要会做新闻节目,也要会做专题节目。这是广播媒介内部资源整合的趋势,也是媒介人才素养提升的关键。然而媒介融合背景下,“一专多能”远远不止上面所说的业务方面,还应该扩展到更宽广的领域,也就是说对传统广播媒介的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熟练操作新媒体平台,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

现在的播音员主持人,已经不能够只会新闻业务上的拓展,还得学会技术上的应用,尤其是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在中国乡村之声《致富青年帮》栏目,每个主持人都要在自己主持节目的当天完成微信、微博内容的编辑、配图、美化和上传工作,新媒体的工作量直接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相关,与个人的薪水成正比。因此,这就逼迫播音员主持人也要学习新媒体传播技术,熟练运用新媒体传播平台,使自己的节目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

(2)精通各媒介的传播方式,具备融合媒介的传播素质

在这个媒介融合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各媒介形式不再单独存在、单打独斗,而是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这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就是要练就一身融合媒介的传播素质,拿得了话筒、写得了稿子,扛得了机器、调得了灯光,编得了微信、修得了图片,这样,才能适应将来的媒介生态环境,使自己不落后于时展潮流。当然这并不是说播音员主持人什么都得干,而是说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得基础上,尽量拓展自己的业务范畴,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参考文献

①②李燕,《机遇挑战对策——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素养刍议》[J]《. 当代电视》,2014(3)

③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

篇4

关键词:新媒体;制播分离;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41-03

谈起SMG,业界人士势必会想到“制播分离”。“制播分离”可谓是SMG历史上具有创新意义的一笔。

制播分离的概念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最早起源于英国,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我们首先可以从一般的经济体的生产决策理论来理解“制播分离”,如下图所示:

如图a线所示,L代表劳动力,K代表资本,L和K共同构成了传媒经济的可变成本VC,Q代表产量。在传媒经济中,随着L和K的增加,必然会出现产量的增长趋势,如图OA段。实行“制播分离”后,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从电视公司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由此,电视公司的经济规模扩大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L和K的投入继续增多,其产量仍然呈上升趋势。但其增长的幅度AB段要明显大于OA段,这里表现出来了更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中,随着电视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出的增长快于成本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样将带来规模经济。同时,电视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时,由于内部自身的因素使其收益的增加快于投入的增加,造成内在经济。这样,所在行业――传媒业的规模扩大给别的企业带来的收益的增加或成本的节约,也造成了外在经济。当然,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c of scope)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多个产品比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些多个产品中每一个单一产品的产出水平要高。范围经济是引起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范围经济产生于多产品生产、而不是单一产品生产的情况。边际转换率递增也就是机会成本递增,它表示若减少一种商品(比如y商品)的生产,而增加另一种商品(比如x商品)的生产,每增加一单位x商品的生产所放弃的y商品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是一般经济体的共性,实际上,我们这里提到的企业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体――传媒。这种经济学概念上的范围经济在媒介的范畴内,即是媒介融合。即媒介融合存在于两个媒介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制作一种节目的媒介所能达到的产量之和(两个媒介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这里的联合产出不仅是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和品质上。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看到的某一个节目,是由甲传媒公司策划制作,然后再由乙传媒公司发行,为这种发行经销商涉及到电视台、广播和网络等,而这档节目将借助电视的画面、广播的声音、网络的广泛,传播到受众那里,这样的传播效果会远远大于一个自导自演自发的公司。如下图所示: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想状态下的制播分离,给媒介公司带来了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规模的扩大,带来规模报酬递增,带来了范围经济,也就是媒介融合。也就说媒介融合,能给媒介带来经济上的利润。英国BBC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英国,世界上首先实行制播分离制的国家。在媒介融合的实现途径方面,英国毫无疑问一直走在欧洲的前沿。2007年12月2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iplayer播放器正式上线,至此,BBC首次从技术层面实现其广播、电视、网络、网站、移动终端等传输渠道的大融合。同时,BBC还根据Web2.0时代受众的需求的变化,进行了整个公司的机构重组和新闻生产机制的改革。在这场改革中,BBC网站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在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网络技术为媒介融合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如今社会,网民数量不断增加,言论表达倾向于相对自由而且可以匿名的网络。传媒公司,作为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媒介,不可避免要着重建设自己的网站业务。BBC,适应时代需要,为了媒介融合的目标,BBC网站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从以上经济学角度分析,早期的制播分离的成功和比较完美地实现,给英国BBC公司的媒介融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看我国的传媒现状,由于我国传媒体制的特殊性,我国学界在从西方导入这一概念时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而权威的定义。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制播分离是指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流通与播出过程中,生产制作与节目播出分别由不同单位来负责的管理制度。由这个概念可以看出,中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还没有成型的理论思维,关于制播分离也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制播分离。制播分离究竟是什么?制播分离究竟能给媒体带来多大的经济利润?或许中国的制播分离的政策变迁是不能予以解释的。

我国的制播分离政策变迁轨迹经过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83年到1995年。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正式建立于1983年,中央以文件明确规定“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体制。1995年出台的《影视制作经营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个人、私营企业原则上不设立影视制作经营机构”,为制播分离提供了观念先导。

第二个阶段从1996年到1999年。国家对广播电视节目推行许可证制度,同时实行“网台分离”,并在全国广电系统内部管理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推进节目制作和播出分离问题,使制播分离政策思路开始被业界和学界关注。

第三个阶段2000年,广电部门一次高层会议上对制播分离明确表态:“制作权、覆盖权和播出权三权合一的宣传权不能分离”,使制播分离实践陷入低谷。

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到2004年,这一阶段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的意见、关于发展影视动画产业意见、广电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等各项文件中,提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除新闻性节目以外的节目制作领域。国家对制播分离体制出现松动。

第五个阶段从2005年至今,国家广电工作会议中主管官员明确提出并撰文指出要做好制播分离改革试点,努力降低制作成本,提高节目质量。这是部门主管官员首次明确提出“制播分离”一词,让制播分离改革变得明确,上海文广、湖南广电改革率先进入实质性阶段。

而在我国,业界对制播分离的自主性探索:“制播分离”在我国正式提出要追溯到1999年底中央台的关于广播电视改革的“82号文件”,其核心内容是:1.网台分营;2.电视与广播、有线与无线合并;3.停止四级办台。其中“网台分营”就是指电视台与电视网(节目供应商)分开经营,也就是“制播分离”。经过了10年,“制播分离”在中国广电事业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综合我国“制播分离”的探索发展之路,走走停停地摸索式前进,难免失去了“制播分离”的最佳时机。“制播分离”和“媒介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见证其经济学规律。

10年后,也就是2009年10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宣布除新闻频道外全面实行制播分离,率先迈出了中国广电改革最重要的一步。另一个改革的试点媒体湖南广电2010年伊始进行的高层调整、集团改制一系列举措,也使制播分离改革进入实质阶段。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分拆而成的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之时,上海在全国广电系统中率先实施制播分离。

在国内,SMG具有制播分离基础,同时,其制播分离的过程也是在尝试着进行媒介融合过程。

1.SMG是国内传媒集团中战略布局最为合理的,最具有制播分离的条件。SMG提出了“实现从为播出而制作逐步转变为市场而制作,实现从一个地方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转变为一个面向全国、乃至海外的内容提供商、发行商和服务运营商”的战略目标,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战略布局抢占各个战略制高点。

SMG的现状:SMG有15套模拟电视频道、1套高清同播电视频道和11套模拟广播频率的传统广电媒体;还有《第一财经日报》(与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合办)、《第一财经周刊》、《哈哈画报》、《哈哈画报故事城堡》、《竞报》(与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合办)、《每周广播电视》报、《上海电视》、《星尚》杂志等传统报纸媒体;数字付费电视(Si TV)、宽频网络电视(SMGBB)、IP电视、手机电视、激动网等新媒体;媒体延伸业务方面,有东方购物、时空之旅、上腾娱乐、东方之星、今夜娱乐等;此外,旗下还有东方篮球等体育俱乐部。

在中国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即媒介融合先于制播分离实现,或者是与制播分离同时实现。这样制播分离能给媒介融合带来的基础,给媒介公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实现。

2.SMG自身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适于实行制播分离。自2001年以来,SMG在销售收入、广告收入、延伸业务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延伸业务方面,广告收入不再是单一的盈利模式,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在2001~2008年7年时间内,销售收入增加了2倍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广告收入增加了1倍多,除了2008年,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延伸业务增加了14倍多;延伸业务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6.57%到33.33%,而国际上成功广电集团的比例是50%,可以说SMG越来越近了。

3.版权售卖为制播分离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4年,SMG成立上海五岸传播公司,从事影视节目发行和业务,5年后,其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近300家电视台的庞大、成熟的国内发行网络,国际销售业务触及2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知名的影视节目发行和企业。在成立五岸传播公司之前,SMG全集团一年所有广播电视加起来销售额在500万元人民币左右,2008年的海内外版权销售收入达到了3.7亿元,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增长了73倍。

制播分离使SMG原有的媒介融合得到重新的优化组合。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去看,媒介融合其实是一种媒介的投资组合。各个媒介的期望收益(Expected Return,即E(R))在他们所占的权重下与媒介组合(portfolio)的E(R)是相等的。但是,单个媒介的风险(σ²)在权重比例下的加总并不等于媒介组合的风险,这也就证明了媒介组合的必要性。所有媒介在一定的投资组合下,规避一定的市场运作风险,同时获得高收益。在制播分离前,SMG已经具有一定的媒介组合。只是原有的媒介组合在期望收益比现有的媒介组合要低。由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新的媒介组合的风险也要高于原有的媒介组合。

英国,世界上首先实行制播分离制的国家;上海文广集团是中国首先实行制播分离的传媒集团。SMG,位于中国经济中心――上海,具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在制播分离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却远远比不上BBC。媒介融合,作为现在传媒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式,对于衡量一个传媒集团(公司)的发展实力和发展前景,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比BBC的媒介融合,SMG不免逊色些。究其原因,可以发现:1.社会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性。2.对于新闻媒体的管理和监督,政府的力度和方式不同。3.媒体自身的基础条件不同。BBC比SMG的历史悠久,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探索的时间长,自然也会比SMG有更大的突破。4.社会舆论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传媒的发展。5.SMG在发展模式上僵化,存在盲目模仿跟风的现象。6.媒介融合并不是把多种形式的媒介进行简单地叠加。媒介数量上的多数并不代表媒介融合度的大小。7.忽视市场经济规律。

在对比国外的众多传媒集团上,中国的传媒集团(公司)并没有哪个能与之相媲美的。即使采用相类似的方式,也难免受制于一些主客观因素,而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和影响力。从中国对于制播分离的决策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在传媒集团(公司)的发展上是相当重视的,对于影响媒介,影响舆论的重大的改革,决策是慎之又慎的。然而,这样的规规矩矩地改革,不免浪费很多时间,也使中国媒介改革上失去最好的时机,以至于不能及时应用新技术为媒介发展服务。

基于一些不可改变的因素,SMG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1.在遵守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对SMG下属的众多媒介进行必要的改革,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尤其是结合新技术。2.学习国内外优秀的传媒集团,如FOX,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忌盲目和随意3.利用网站资源,走数字化道路。4.市场化体制中,优胜劣汰的趋势下,学会利用市场发展传媒业,用经济学的规律指导发展。5.利用位于上海的先天优势,基于上海,看中国;基于中国看世界。具有一种独特的国际视野。6.对于受众市场进行明确的细分,区分自己与湖南卫视和CCTV的不同,确定自己特定的受众市场的同时,稳定现有受众数量,同时拓展受众市场。7.对于自己作为一个经济体的目标,SMG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上海城市独有的综合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的传媒经验,同步启动各方媒体合作,打造崭新的跨区域电视媒体。明确目标的同时,对于目标进行必要的短期和长期规划。8.SMG定位:一个媒体与娱乐集团,一个致力于内容产品开发、生产、播出、发行,以及多种娱乐产业运营的产业机构。根据自己现有的定位,找到自己在中国传媒市场上定位。9.对于自己的产品,传媒产品本身具有与一般的产品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必须从产品的价值链条上,在SMG下属的各媒介体下进行产品的生产线调整,确保连续性和有价值性。10.作为一个传媒集团,也要给自己做好相关的营销工作,包括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人员促销、直接销售等。

打造一个上海的“城市名片”,建设一个现代的、国际的、青春的、海派的传媒集团,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媒体发展的形势下,走媒介融合之路是媒体发展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 (美)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美)曼昆著.梁小民译.微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黄升民,刘珊.资源整合:制播分离是补药还是泻药[J].中国数字电视,2009(11).

[4] 张雷,王勇.英国广电业制播体制改革最新进展和启示[J].国际新闻界.2010(7).

[5] 孟建,裴增雨.合纵联合:东方卫视发展之路新探―对东方卫视实行资源整合战略的再思考[J].中国传播学评论,2005(9).

[6] 论广电“制播分离”改革的“上海”模式[OL].人民网,2010-03-10.

[7] 蔡雯.资源整合: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一道难题[J].新闻记者,2009(9).

[8] 付晓燕.BBC官方网站在媒介融合中的角色和作用[OL].沃华传媒网,2009-10-22.

[9] 诸廉.中国电视公司化运作初探:以上海东方卫视为例[OL].文化发展论坛,2005-11-14.

篇5

>> 浅析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利弊 中国报业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发展路径探析 以“中央厨房”调度全媒体生产 浅谈大众餐饮中央厨房的精细化管理 中央媒体的战略转型 郝芸:家家悦怎样做生鲜直采与中央厨房 媒体的变化,中央的决心 中央媒体报道高层的“规矩”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央厨房产生的必要性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多媒体中央控制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中央厨房”新闻采编模式:大锅饭还是自助餐? 中央媒体必须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坚守党性原则 浅析多媒体教学中的中央控制系统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郑州日报》媒体助政的实践与思考 南方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国药品食品网.中央厨房走在中餐规范化经营的路上》

[3]何炜:《“中央厨房”――探索融合新闻生产新模式》,《新闻战线》2016年第9期

[4]窦丰昌:《广州报业中央编辑部“满月”观察》,《新闻战线》2015年第1期

[5]何炜:《“中央厨房”――探索融合新闻生产新模式》,《新闻战线》2016年第9期

[6]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简介http:///jtjj

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传播教育 变革

媒介融合趋势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的。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接收者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个的用户。

新闻传播教育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要性

媒介融合的趋势对新闻传播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融合后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媒介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第一类管理人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管理者,他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介的专家,熟悉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能够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因此,懂新闻传播、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是这种人才的必备素质。第二类人才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全面。如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所融合的媒介都是同处一地的地方媒体,派往异地采访的记者都是多面手,他们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培养融合型的人才成了新闻传播院系改革的重要目标。

以美国为例,当前有一大批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新闻媒体和媒介组织正在进行这类培训,很多文字记者在学摄像技术,报纸编辑在学音频视频编辑和图表制作等。美国的一些著名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已经开设了“融合新闻”专业。

2005年9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设了媒介融合专业。对于开设该专业的原因,该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BrianS.Brooks教授解释说:“我们看到在美国对记者编辑的需求有了变化,需要培训一些技能融合的记者编辑。我去了堪萨斯一家重要报社,他们说希望招聘到能报道SUPERBOWL 体育盛会和美式足球的记者,给报纸写个故事,再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他们的要求可以同电视台相比了。我们从没有训练过这样的学生,现在需要培养跨媒体的记者了。我们要开设一个将各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新方向来培养这样的人才。”①

未来的媒介融合教育发展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领域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大传播的模式;其二,缩减以往划分过细的专业类课程,形成普遍性的媒介课程体系,或者说是一种广泛核心课程,其中会更多地融入广告和公关类的课程。无论如何,融合会引领一种大传播教育趋势的出现。例如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安排更多会出现那些整合类型的课程,比如说一门媒介写作有可能代替原有的报纸新闻写作、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公关写作等课程。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基础要素的变化

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学科结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平台作为构成新闻教育的四大基础要素,仍然是决定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质量的核心部分。

目前,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划分,基本上是在新媒介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新闻传播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媒介类别划分的教学和研究取向。因此,学科的组织结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媒介融合促进了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结构的变化,一些与媒介新发展相关的专业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美国斯坦福大学新闻系在1998年增设了第一个电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随后,很多大学都增设了新闻和大众传播专业或者是在已有的专业中增加了网络传播方向等。2005年9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设了媒介融合专业。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知识结构更新的任务。教师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建立跨媒体、跨学科的学科发展知识体系。越来越多的教师趋向于网上讨论、网上提交作业、电子邮件交流以及即时聊天的教学方式。

媒介融合趋势也对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的管理者们提出了新要求:要寻求资金购买和维护使用新技术的教学设备,探索最合适的方式使新技术纳入到教学内容中,让教师在短期内掌握新技术并传授给学生。

以新媒体发展为基础的媒介融合带来了教学内容的变化。新媒体是促进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建构新的课程结构的催化剂,新科技发展逐渐融合在各类课程中,这些课程普遍以跨媒体替代传统的以媒体分类划分的课程模式。新设置的课程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一种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信息传播、社会政治、经济进程的影响,多为侧重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例如网络与大众传播等。而微观方面的则更多涉及如何将新媒体及其相关技术利用于大众传播媒介,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业务技能课,例如计算机辅助报道、在线新闻学、电脑制图等课程。一些传统的新闻业务课,如新闻写作也打破了过去印刷、广播和电视之间的分界,而称为媒介传播写作,将新闻写作基础、消息写作、解说词写作、新闻评论写作、新闻高级写作技巧、广播电视写作等众多涉及写作的课程集中讲授。

在网络数字技术环境中,教学平台的建设已经不仅是传统概念中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平台的建设,而是包括日常教学平台建设在内的多种专业功能、多种使用目标的融合性教学平台的构建。这种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教学平台是未来新闻教育依托的设施基础。

新闻与传播院系应当和主流新闻媒体以及前沿科技企业共同合作,通过这样的合作,将行业前沿技术、前沿研究课题、技术人才引入教学与科研领域,为实验设备的更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新闻传播院系应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让更多的实务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为学生创造专业实习的良好环境:一是新闻传播院系可以和主流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一些媒体作为学生的固定实习基地,和媒体联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新闻传播院系着手建设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校园数字化学生媒体实习平台,让学生尽可能全面体验实务工作的完整过程。这种“融合性平台”应该既是教学、实验、实习的融合,同时也是多种媒体技术平台的融合。数字化虚拟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动。新闻传播院系可以针对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教学资源的现状,适当设立包含部分或全部媒体形式的数字化实习实验室。相对传统媒体实习基地而言,建立数字化实习实验室,所需资金较少,单次运行成本低廉,一般新闻院校都能够建立,而且能够保持常态运转。与传统实习相比,数字化实习基地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配合学生的实习过程,可以建立一个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网络交互式学习平台,以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率。数字化实习基地里的校园媒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条件成熟的可以转化为社会媒体,比如为社会提供可以公开播出的电视节目等。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是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所有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都被训练成融合媒介型的人才还为时过早。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所有形式的媒体,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就一种传统媒体发展自己的专长。这是比较合适的过渡性教育方法。例如报纸方向的学生要学会制作报纸的网站,或者学习为电台制作广播节目;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既可以学习制作网页,也可以学习为报纸和互联网写作新闻。

在各种传播技术不断更新、媒介日趋融合的趋势下,我们要深入研究媒介融合给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带来的新问题、新变化和新机遇。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改进新闻传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变革和发展。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增强他们融合各种新的传播技能,适应新的传播环境需要的能力。[本文为200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介发展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09q060 )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蔡雯:《整合相关学科资源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中国记者》,2005(7)。

参考文献:

1.Hu, Y. F. (2002),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omputers and pedagogy for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57(4).

2.Dickson, T.,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0.

3.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篇7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融合;新闻专业主义;职业道德

如今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因而各种媒介技术也快速的发展。在以往的媒体中,广播、网络、电视各成一家,而今这种模式将慢慢被打破,向媒介融合的趋势发展。而作为传媒人的新闻记者面对这种趋势,也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成为媒体融合时代下一名合格的、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人才。因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应该重视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培养,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从而研究出更好的方法和对策来帮助新闻记者提高媒介素养。

1.记者的媒介素养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的媒介素养、特定人群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特别是对受众的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传播者的媒介素养研究尚没有深入。

其实,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整个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担当着信息“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其价值观和媒介素养水平成为直接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新闻记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的报道日益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辨别真伪、表达观点的主渠道,记者的传播活动对受众有重要作用,在传媒人媒介素养缺失的情况下,受众通过媒介所感受到的就是被记者所歪曲和异化的价值观。因此,提高记者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对记者的媒介素养进行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2.媒介融合对记者提出的新挑战

2.1信息传播环境改变

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环境的巨大改变,特别是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发展,使不同媒介之间进行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形成了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进行业务拓展,开发了与新媒体相融合的新的媒介形式,例如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出现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等,随着3G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与手机媒体相结合的新媒体,例如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全媒体”发展战略的提出适应了新的新闻信息传播环境的需要,是未来传媒业竞争和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对传媒人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新闻传播模式改变

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是这样一种流程:新闻事实由传播者通过新闻媒介传向受众。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受众更多的是出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单一的传播流程已被改变,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加强,新闻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记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记者与受众共同分享,新闻传播模式由单向线性转变为双向互动性传播,由媒介组织对大众的传播转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

2.3新闻产品形态改变

媒介融合还带来了新闻产品形态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即基于受众层面,出现了“公民新闻”;基于新闻媒体层面,出现了“融合新闻”。随着Web2.0应用的不断普及和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受众选择、使用媒介的能力逐渐提高,从单纯的接收者向传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转变。在新闻事件现场,“公民记者”利用手机、个人博客、微博、SNS等在第一时间发出消息、表达观点,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重要来源。这种“公民新闻”形式颠覆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并影响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这在突发新闻实践报道中表现尤为突出。

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记者媒介素养培养的对策

由上述可知,在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特点,例如,信息传播环境改变、新闻产品形态发生改变等等。这种种的改变势必会对新闻记者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闻记者必须要针对这些改变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来适应这种新的时代。本文针对于新媒体时代下,提出了几点培养新闻记者的媒介素养的对策,旨在为新闻记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3.1强化专业知识

就目前我国在职的大部分新闻记者来说,他们所受的教育多传统的媒体教育,即为电视、广播等专门培养的单项人才。然而,媒体融合时代下,这种传统的、单项的媒体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闻记者的需求。所以,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新闻记者其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媒体传播上,对于媒体融合时代下各种新的知识、新的业务显然认识不够。因此,加强新闻记者的专业知识是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首要任务。

首先,新闻记者要熟悉现代新闻传播手段,提高对新媒体的认知,掌握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如新闻记者在采制新闻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不同媒介平台要求的不同,在提供素材和采写新闻方面有所区别,针对网站、报社、电视的不同受众,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稿件。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新闻记者不但要懂传统媒体而且对新媒体也要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媒介创造出风格不同的内容产品。其次,要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理论业务方面的学习,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对所采访领域要有了解和认识,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提高在纷杂环境下的信息鉴别和筛选能力。

3.2熟悉专业技能

媒介融合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闻记者不再局限于为单一媒体服务,他们可能需要同时为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移动手机等多种平台,跨媒体服务,提供报道。这也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中“功能型”记者已不适合媒介融合的要求,他要成为集文字报道、摄影、摄像等为一体的“多面手”,能熟悉掌握多种新型传播技术,精通各种现代化采编录传设备,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及报道任务。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闻记者专业技能的再造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3.3强化“把关”意识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的个体从专业人员变为普通大众,这也造成了各种资讯的涌现和泛滥,面对海量的信息,新闻记者必须强化“把关”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始终秉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删减、过滤、编辑和传播,强化主流的声音在社会舆论中形成正确的引导,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记者的影响是严重而深远的。所以,作为新闻记者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不断的通过培养媒介素养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如若不然,只会被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甩在后面。同时,媒体领域的管理人士也应该认识到媒体融合时代对于新闻记者的影响,因而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加强对新闻记者媒介素养的培养,从而为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傩戏;抚州;网络传播;保存;流传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16-02

“傩”是兴起于远古时期的一种巫术形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科学观念混沌的社会条件下,先民们不能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解释自然界中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而采用一种原始的歌舞形式来迎神驱邪,因此早期的傩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的基础上融合舞蹈,充分吸取各种地方艺术形式的精华而形成一种戏曲形式,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傩戏的面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夸张的面部表情、斑斓的色彩,彰显出一种原始的、野性的艺术美感。傩戏是古代社会娱神和娱人的重要方式,目前这种古老的戏曲形式仍广泛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少数民族地区,而尤以江西省抚州市的傩戏最具代表性,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大众的娱乐生活和休闲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已经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挫折。但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如果将以傩戏为代表的濒临失传的艺术形式与网络传播方式相结合,将十分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粹的保存与流传。

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网络传播媒介的结合

传播是指信息的传播过程,而网络传播是以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为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多以及传播范围广等优势。网络传播的种种优势恰好对推进傩戏的传播与流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网络传播媒介的结合必将为傩戏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首先,傩戏主要盛行于农村等偏远地区,农村交通闭塞,与外界沟通少,导致这种艺术形式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极大地阻碍了傩戏的外传与推广。当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长期处于闭塞的状态时,其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如果长期得不到创新和发展,必定会衰败与凋落。这些都不利于傩戏的长远发展。而且,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祭祖活动不断减少,年轻的一代不愿意继承这种艺术形式,傩戏更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与此同时,受众群体也在大幅度地缩小,愿意观看演出,并且懂得傩戏文化内涵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两方面直接决定了傩戏的衰落与凋敝。古代的很多艺术形式都要依靠口耳相传才能保存下来,以至于很多艺术失传。现在正处于互联网技术发达的时代,如果眼睁睁地看见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就这样慢慢凋落,以至于若干年后人们提及傩戏的时候只能在字典上看到一条简单的解释,这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是一笔巨大的损失。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能够将傩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完整地保存下来,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具体了解其起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可以感受到鲜活的艺术表演。

其次,傩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流派和风格,在表演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别。比如抚州的傩戏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傩戏、四川和安徽的傩戏就存在很多细微的差别。但长久以来碍于传播途径的制约,这些分散的傩戏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没有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那么,如果能够将这些散布于各个村落的傩戏组织起来,提供一个可供交流的平台,不同地方的傩戏形式可以进行对比和借鉴,那么将十分有利于傩戏形式的不断发展与丰富,同时将有利于傩戏的长远发展。网络媒介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能够打破不同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从微观层面看可以给不同地区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从宏观的层面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沟通。不同国家的千差万别的文化观念和风土人情将在这里发生空前的碰撞和融合,既有利于促进傩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同时也可以不断丰富傩戏的文化内涵。

二、通过网络传播促进傩戏发展的可行性

傩戏进行网络传播是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网络如同空气一样,对人的生活同等重要。人们每天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从中进行筛选、阅读,这是当代人们主要的信息来源,在网络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参与到网络的虚拟环境中。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傩戏如果想要生存和发展下去,网络传播是可供选择的最有效的途径。

首先,网络是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可以以网络传播为媒介,构建相关的专业论坛、微博、视频网站对傩戏进行推广,扩大其影响力,这既是保存这种艺术形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给致力于傩戏研究、戏曲研究以及传统艺术形式保护的学者提供一个可供交流和发表意见的专业平台,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可以共同携手创建一个宣传和传播傩戏的网站。例如,在搜索引擎上输入黄梅戏网站就会出现近8640000个相关搜索条目,这其中包括提供专门的欣赏和下载活动的黄梅戏网站,还有大量的名段欣赏、跟名家学唱黄梅戏等相关链接,而且还与央视某频道建立合作关系,推出央视黄梅这样一档节目。黄梅戏的网络传播模式是成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网络传播使黄梅戏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普通老百姓空闲时间的消遣途径之一。宣传和推广傩戏完全可以借鉴黄梅戏的网络传播模式。通过推出专业的官方网站、举行相关的宣传活动、定期推出相关的新闻资讯等方式为傩戏的发展争取到一定的话语空间,继而加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傩戏作为传统文化要传承下去,首先就要让受众了解到还存在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当下的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网络。网络上的热点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利用傩戏中的宗教元素带来的神秘感,可有效吸引网络上的读者。在宣传傩戏以及傩文化时,宗教的神秘性是其中重要的一点。抓住这一点,不仅可以吸引那些求新求异的观众,也可以令众多的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中来。

其次,将傩文化的宣传与地方旅游宣传相结合,扩大宣传的规模。以抚州傩戏宣传为例,抚州是下属于江西省的一个市,可以说这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出过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父子等文化巨匠,这里的历史人物都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是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宣传点。如果将地方旅游的宣传与傩戏的宣传结合起来,那么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扩大傩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可以与各大旅游网站合作,推出相关的旅游线路,在参观名人故居、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欣赏到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傩戏表演,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切身体验其超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傩戏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傩戏进行网络传播的必要性

傩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当它的发展陷入困境之时,应该结合最新的传播方式帮其走出传播困境,而网络传播的传播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因而,傩戏进行网络传播是十分必要的,刻不容缓。

首先,网络传播信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文字、图片,又包括声音、影像,并且能够将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如果将傩戏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到网络上,那么就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给后代学者研究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提供宝贵的视频资料,这将有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与推广。相关研究群体或者是对傩文化感兴趣的个体,可以根据视频资料进行研究,既鲜活生动又真实可信。试想,如果没有相关的视频资料,那么相关的研究就只能沦为纸上谈兵,大大降低了其研究的可行性与可信度。目前学术界的傩戏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文化层面,对傩文化中的傩神、面壳、道具、仪式的研究居多。相反,针对节目本身的艺术形式、艺术魅力的研究较少,甚至处于一片空白的尴尬局面。在某种程度上看这种研究是畸形的,对傩戏的研究不应该忽略具体的艺术形式,也不应该脱离具体的表演。

其次,傩戏进行网络传播是一种传播模式和传播途径的创新,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充分与现代文化进行接轨,加强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是对以傩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新的载体。而且网络不仅具有保存的功能,同时这种传播方式也具有参与性的特征,不同的受众群体可以对观看和欣赏的视频、文字的内容进行反馈。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不同声音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热情,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中去。比如,可以就受众最喜欢的傩戏节目进行评选活动,活动举办方可以根据点击率的统计以及观众的口碑进行评选。还可以利用当下新兴的弹幕观影方式,观众可以一边观看节目一边发表评论,与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士进行实时在线的互动交流,这些都是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的显著优势。加强网络传播,以网络为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将极大地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必将使傩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千年之后焕发出崭新的艺术魅力。

傩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傩文化,是中国戏剧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以上对傩戏进行网络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网络传播是推进以傩戏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展春岚.我国傩文化文献研究的计量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6):124-129.

[2]章军华.抚州傩戏演制与文化内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6-108.

[3]张勇华.江西宁都中村傩戏研究――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47-50.

作者简介:

李惠惠(1987-),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东华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传播、写作;

黄振华(1977-),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传播。

篇9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使得电视节目竞争的日益激烈化,打造品牌电视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争夺市场的关注的焦点。品牌延伸策略对整合资源、凸显特色及延续电视节目的生命力,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分析媒介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发展的必要性及电视节目品牌延伸的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电视节目品牌延伸策略。应利用其他新媒体进行品牌外延的拓展,形成一致而协调的节目风格,开发电视节目的衍生品,建立持续和稳定的赢利能力。

[关键词]电视节目;品牌;品牌延伸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031-03

随着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的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推进,与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已日益成为当下传统媒体产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电视节目与一般商品一样,同质化趋向同样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电视节目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使得品牌对于电视节目乃至电视台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

1媒介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发展的必要性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是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质量、服务、产品形象及文化等维度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当市场形态实现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跨越,市场竞争即迎来品牌竞争的时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已使商品经济的意识渗透到传媒业的运作,应运而生的是各大中小电视台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加强。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媒介边界变得模糊,媒介职能逐渐整合,作为具象化、识别度较高的电视节目,如果没有突出的品牌形象固化受众认知,则很容易被同质化严重的竞争对手所淹没。

电视节目是最小的电视频道单位,电视节目品牌化发展是以品牌的思维来设计和经营电视节目。它是在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内,通过其自身的传播特性实现了持续、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于节目塑造良好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意力经济”时代,品牌的能量巨大,左右着观众的视线。这在各省级卫视的形象定位上可见一斑:江苏卫视定位于“中国情感特色频道”;重庆卫视大打“公信”牌;湖南卫视专业打造青春娱乐的整体形象;浙江卫视定位为“中国蓝梦之蓝”;安徽卫视走“剧”路线;江西卫视注重“服务”;四川卫视直呼“中国爱”;广西卫视定位为女性频道等。不仅有呼之欲出的鲜明形象,且界限明晰,识记度高,能很好的吸引受众的眼球,顺应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消费方式及经营规律。电视节目品牌化运作,使电视节目在受众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电视观众的优先选择权,占领电视收视市场的有利地位,能有效地增强传播效果,扩大受众影响,提高传播的社会效益,并能直接带来收视率的上升,提高广告收入和商业利润,从而提升赢利水平和增强综合竞争力。同时,电视节目品牌化运作是进一步整合电视资源,应对媒介融合时代挑战,开发电视衍生产品和进行电视节目品牌延伸运作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品牌电视节目如珠玉般闪耀电视荧屏,在丰富受众选择的同时也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收益。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一站到底》,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然而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节目同质化现象日益加剧是困扰目前我国电视市场的一大弊病。以2013年7月暑期档为例:现场29个转播机位、制作精良的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如约而至。与此同时,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北京卫视的《最美和声》、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湖北卫视的《我的中国星》、山东卫视的《中国星力量》及广西卫视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同步献声。各大卫视纷纷投入重金抢夺暑期综艺市场,真正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新兴节目在重金力捧数年之后又不免滑坡。综观国内电视节目市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节目相对较少,电视节目正处于寿命周期日益缩短的尴尬境地。找出一条电视节目品牌培育较快并能有效延长节目市场寿命的路径呼之欲出,品牌延伸策略或许可以提供参考。

2电视节目品牌延伸的效应分析

21降低新节目品牌开发成本

电视市场先后经历了从节目竞争、栏目竞争、频道竞争到内容竞争的时代,电视人逐渐认识到,培育自己的节目品牌优势才能在受众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新节目品牌开发不仅周期长,而且还面临着巨额的风险和代价,品牌延伸即多条腿走路,拓展媒体产业经营外延的方法无疑是降低新节目品牌开发成本的新选择。把品牌节目做大、做强,产生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的号召力,能使电视节目获得持久生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拥有延续性。

22提升新节目认知度

新的节目产品从被电视观众注意、接受、产生偏好到养成收视习惯需要一个过程,甚至要经历漫长的市场考验,营造牢固的电视品牌忠诚更为不易。而已经拥有的节目品牌却能反映出新电视品牌定位所对应的市场信息,借助已有品牌节目的受众基础和定位思路,为新电视节目寻找合适的品牌定位更为便捷。基于观众收视心理保守性的特点,在新节目定位和设计过程中,渗透一些老节目的经典元素,观众容易通过这些元素嫁接情绪,收视选择往往会偏好这些“名师高徒”。

23“故事化”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的内容延伸更多的是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延伸表达,将这种理念在节目中贯穿如一,不仅赋予了原有品牌节目新的生命力,也能整合品牌节目资源,对整个频道的节目传播效果起到极好的支撑作用,观众所接受到的是具有完整主题的,具有“故事性”的系列电视节目。可以说,电视节目的品牌延伸从单一产品向多种领域辐射,无论是内容延伸抑或是借助某个知名主持人的相关开发,以及线下活动的延伸,又或者是衍生产品的开发是促使电视节目立体发展的重要基因,它把电视频道的节目用一根红线串联,对已有品牌内涵的充实和丰富,让节目富于活力和灵动感。

媒介融合时代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同时带来了威胁和机遇。电视节目的品牌延伸能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助力传统电视突破困局。

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品牌延伸策略

31利用多种媒体平台积极拓展外延

一档电视节目从开播到赢得稳定而成熟的收视市场是靠观众口碑的不断积累实现的。随着节目品牌忠诚度的提升,如何扩大品牌影响力势在必行。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这档曾火遍全国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相亲速配,事实上沪上《相约星期六》已是珠玉在前,要想突破速配节目的传统并不易。《非诚勿扰》带着电视传播中的一条重要法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横空出世,用最简单的方式确定选择的不对等与权利的逆转规则,强大的主持团队、别致的现场音效更是增色不少。鲜明的形象识别体系使得该节目从诞生之初就已经打上了品牌节目的辨识度。随着播出周期由季播转变为周双播,《非诚勿扰》影响力迅速扩大,甚至不定期地推出诸如英国专场、澳洲专场、法国专场等特别节目。在此基础上,媒体整合传播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非诚勿扰》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承载了全方位、立体化、互动式及多次传播的作用。一方面,利用这些媒体对节目进行二次推广,对电视内容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拓展;另一方面这些渠道也成为拉伸品牌外延的又一阵地,在手机上进行了产业链延伸的尝试。

一档品牌节目一般要经历固化播出时段、形象包装、节目要素、播出工业化流程及培育稳定收视人群的若干阶段,待这些与节目形象牢固相关的要素都得到了固定即进入节目成熟期后,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多种媒体平台品牌延伸无论对制播方还是观众无疑是双赢的。

32把握经典元素保证风格的相关性

品牌节目的整体风格特色是观众在收视选择时的重要参考标准,主要包括各板块的组成方式、主持团队、节目组织规则、风格、内容,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成功节目的品牌标志和整体质量标准。而在进行品牌延伸时,某些元素相同或相近的节目包装能增加品牌的识别度和显著性,观众看到风格与成熟品牌节目类似的名称、标志或其他形式的宣传时,能够产生本能的认同感,因此,保持节目经典元素的连续性是在品牌延伸策略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原则。

李静和戴军搭档主持的《超级访问》曾红极一时,李静的主持风格获得了电视观众的广泛认可。但是再火的电视节目也终将经历生命周期的轮回,如何延长其市场寿命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制作团队瞄准了定位相错、一脉相承的平行品牌延伸。《超级访问》主打明星访问,于是在主持人强大个人魅力的光环笼罩下,借势推出平民访问的《情感方程式》,依然由原班人马制作,主持人不变,风格延续,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而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同样是在《非诚勿扰》取得广泛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依旧延续有着鲜明个人烙印的主持人孟非的符号化特征,这在品牌衰退期利用随时可以被置换出的要素进行积极转型和带动新品牌的迅速成长,不能不说是明智之举。事实上,《不见不散》、《老公看你的》等系列节目也是利用经典元素进行品牌延伸的尝试,尽管播出过程中争议很大,但带着“非诚元素”华丽现身的新节目还是在很短时间内让“非诚迷”的情感得以延续。在保证风格接近增强认可度的同时,也节约了推广成本。

33开发节目衍生品建立持续赢利能力

衍生品原是一个金融术语,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电视节目衍生品即由原品牌节目派生出的一系列实物、活动、服务、节目等的总称。注重衍生品的开发,能扩大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深入挖掘市场,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在我国,已有一些动画衍生品开发比较好的范例,如《喜羊羊灰太狼》、《巧虎》等。和国外的文化衍生品市场相比,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可以说是电视节目衍生品开发的先驱。2005年的《超级女声》在满足少女们平民明星梦的同时,也缔造了电视节目的收视奇迹。同时,6000万的广告收入,3000万的短信收入等数字及“后超女时代”的商业价值也让人们刷新对一档电视节目利益点的认识。与超女相关的电视剧、原声大碟、植入式广告、超女品牌商业地产、超女酒吧、超女相关培训班、超女服装旗舰店……虽然有些项目并没有得到全面运作,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关于电视节目商业价值的重新思考却相当具有现实意义。

时下流行的《中国好声音》在衍生品开发方面进行了尝试,浙江卫视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编排不可谓不密集,从周一到周日,除了首播和重播,还有《好声音精华版》、《好声音特别报道》滚动播出。除此之外,还借力推出《大牌遇见好声音》,让第一季学员重回《好声音》,几档节目同时呈现,大有“狂轰滥炸”重磅打造“好声音节目带”之势。除此之外,选手和导师的身价也是随着节目的影响力暴涨,付费彩铃收入、冠名费、视频网站征收的版权费、广告收入,着眼于整个音乐产业链的唱片发行、演唱会等,可谓百花齐放。特别是在媒介融合时代,这种基于品牌节目进行衍生品开发,从而建立持续赢利能力的做法更值得探索。

4结论

品牌延伸的战略理念在全球各个行业、各个市场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基于现有的资源,成功的品牌建设延伸能使电视节目找到一个谨慎的落脚点,在已有的平台上迅速成长,媒介融合时代背景既为之提供了可能,又提出了挑战。利用其他新媒体进行品牌外延的拓展,形成一致而协调的节目风格,开发电视节目的衍生品,建立持续和稳定的赢利能力是可以参考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晓枫.中国电视品牌节目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王志敏,陈兵.电视品牌的建构、延伸及其批判[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杨颖.论电视节目的品牌延伸策略——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为例[J].现代视听,2010(7).

篇10

1 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e-culture是必然趋势,而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电子文化的发展需要。首先,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工作相对较为繁杂,而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为其数字化融合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图书馆和档案馆都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导致文化传承网络支离,对文化传承有着不良影响。然而,在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条件下,可以促进文化传承网络的统一性,增强电子文化的联动能力,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基于此,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具有必要性[1]。

2 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探索

2.1 建立完善的政策导向机制

建立完善的政策导向机制,能够为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在该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定战略规划加以正确引导,而且政府需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进而对图书档案的数字化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首先,制定战略规划时,相关人员应根据规划而合理设置长短期目标,并对其目标实现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使战略规划成为管理工具。在规划的指导下,能够对组织文化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传承,有利于推动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发展进程。其次,建立国家或地区的图书档案联盟机构,以促进二者的相融合。最后,建立管理机构,对图书档案融合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能够从业务层面上加快二者数字化融合服务的进程[2]。

2.2 以技术为重要支撑

要促进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进程,必须以技术为重要支撑,为其数字化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对技术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脱离技术,则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荡然无存。在建构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以达到各电子文化之间的无缝对接,为实现电子资源共享性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以纸质载体信息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可以使在线资源更具真实可靠性,其记录更加真实,为数字化创造良好条件。其次,以数字资源存储技术为支撑,能够为后台管理提供有利的借鉴。再次,以元数据著录技术为支撑,为相关人员更好查阅资源提供平台。图书档案都为文化传承提供媒介,但其数字资源存在明显差异,有助于相关人员更好转换数据。最后,以开放协议和跨库检索技术为支撑,为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功能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3]。

2.3 加强资源集成储备

传统实体的图书馆、档案馆内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因而在实现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基础上,应加强资源继承储备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以数字化集成资源为依据,确保服务质量。其次,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其资源数量对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在图书档案资源集成储备方面,更加重视数量与质量的兼顾,对增加资源数量和提高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数字资源集成储备机制,以丰富馆藏资源,为数字化服务的全面性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能够促进图书馆和档案馆之间的融合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创新资源集成储备发展模式,以提高融合服务效率为前提条件,重视管理效率,如集中式模式、分布采集式模式等。

2.4 完善激励机制

在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发展中,建立与完善相关激励机制是尤为重要的,能够为用户的虚拟空间获取资源提供便利。首先,针对相关人员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图书档案融合服务时,对人力、物力资源有着较大需求,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促进图书与档案的融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次,长期以来,图书馆和档案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资源收藏系统,但又同属于文化传承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由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间的机构参与不平衡,亟需相关激励机制的辅助,有利于对图书和档案部门人员之间加以有效的协调[4]。

2.5 对安全风险隐患加以控制

在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发展中,可能面临着许多风险隐患,如组织风险、战略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等,直接阻碍二者数字化融合服务发展进程。所以,我国有关部门人员有必要制定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以规避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