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垃圾分类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垃圾分类背景

篇1

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垃圾分类过于笼统,北京住宅小区生活垃圾根据《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一般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3类;大厦一般分为可回收物和其他两类。目前的垃圾分类方法简单易懂,在操作上也更为可行,相比过去没有分类或者只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的分类方法有了很大进步,但跟国外非常细化的分类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跟上海地区推广的“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为内容的黄、橙、蓝、绿四色垃圾分类标准也粗略了很多。分类的简单适用于目前的情况,却不利于初始的垃圾分类与后端的资源化处理的衔接。

缺乏垃圾分类意识,目前生活垃圾主要在居民住宅中产生,一部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垃圾被居民自己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剩下的经济价值小或者没有经济价值的垃圾被居民直接投放到垃圾箱中,大部分垃圾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分类,垃圾不分类的现象在居民家庭中普遍存在。

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北京市90年代初就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十个试点城市之一,但直到现在,垃圾分类工作也是一直走走停停,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垃圾分类需要的是全员参与,而政府的宣传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跟国外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宣传相比,北京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力度还欠缺很多。

缺乏完备的垃圾回收体系。生活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而目前北京市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垃圾运输、处理、资源化利用的体系,大部分有价值的垃圾都是由环卫工人或拾荒者进行进一步的回收利用,垃圾回收体系的缺乏也导致了居民垃圾分类热情的降低和垃圾分类的难度。

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生活垃圾分类经验

生活垃圾分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也反映了市民的文明程度。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综合来看,其主要经验有:制定法律、管理严格、政府重视、细化分类、宣传到位。

制定法律

严格的法律是保证垃圾分类实现的关键。美国各个州和城市都订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或要求每个家庭将垃圾严格分类以便回收利用,而且垃圾分类回收做得好的居民可以享受减少交纳垃圾处理费的奖励。德国1991年实施了《包装条例法》,规定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运输包装、转换包装和销售包装的回收利用义务。欧共体则在1994年制定了统一的包装条例规定,要求其成员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对商品包装达到一定的回收利用率。

管理严格

垃圾分类最为重要的一环是政府的严格而有效的管理。日本的垃圾投放时间有严格的规定,不可燃垃圾一星期可以扔两次,而可燃性垃圾只能两个星期扔一次。韩国对分类垃圾混装的家庭有着极严厉的惩罚,如把含水垃圾与不含水垃圾混在一起,会被处以相当于50美元到290美元的罚款。纽约有专门的环保警察检查垃圾分类情况,不在指定的地方分类放置垃圾,会面临25美元到100美元的罚款。

政府重视

德国极为重视生活垃圾的分类,各城市每个居民生活小区都设有大型专用垃圾分类收集箱,用于回收各类垃圾,商店里设有废旧电池回收箱,各居民家庭也都有分类垃圾桶,用于分装废纸、金属等资源垃圾和普通垃圾。日本横滨政府为了帮助市民按照规定倾倒垃圾,向市民们发放了一本27页的关于如何给垃圾分类的手册,超市售出的每一样产品的外包装上都有十分详细的分类标记,会注明此类包装属于什么样的可回收资源,以指导普通市民在家中更便利地将垃圾分类。

细化分类

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生活垃圾都有非常详细的分类。日本横滨将垃圾分为10种分类类别: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物质、纺织品、资源类、纸类、瓶罐、牛奶盒、大型废旧物、公共设施不负责处理的超大型废弃物。台北地区生活垃圾分一般类垃圾和资源类垃圾,一般类又分废纸类、旧衣类、塑料类、厨余类等;资源类包括铁罐、玻璃罐、电池、灯管等。德国居民住宅门前一般都有黄蓝黑绿四只色彩鲜明的垃圾桶,桶上都贴着简明易懂的垃圾分类图案,黄桶收集废弃金属、包装盒和塑料,蓝桶和黑桶分别“吞食”废纸和普通垃圾,绿桶则收集从普通垃圾中新分类出来的茶叶和蛋皮等生物垃圾。法国的垃圾分类包括纸箱、纸片处、废木头处、废金属处、废家居处等等。分类的细化充分保证了市民投放垃圾的准确性。

宣传到位

政府非常重视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日本政府很早就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将垃圾问题纳入课本,垃圾分类从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而不是一种麻烦。韩国把垃圾分类作为小学的必修课,使之从小养成好习惯,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参与垃圾分类劳动,大量的垃圾分类培训和宣传使得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成为垃圾分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促进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措施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生活垃圾的回收既是一种行为和习惯,也是一种约束和经济体系,不但需要居民的自觉行为,更需要政府的法律约束和有效监管。有着良好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大都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生活垃圾的分类,北京也应循此惯例,着眼于垃圾的家庭分装、分类投放、垃圾收费和监督惩罚措施等几个层次,在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体体系和居民意识的基础上,循序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

细化分类标准

相比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令人炫目的垃圾分类细化程度,北京市现行的垃圾分类明显存在不够细化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北京市未来的垃圾处理越来越倾向于更为环保和经济的垃圾焚烧方法,那么可燃物和不可燃物的垃圾分类则应是顺应此趋势的分类方法。虽然过于细化的分类在目前的居民意识和条件下无法实现,但先进的垃圾分类方法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相关部门应制定生

活垃圾分类细化的标准和长远计划,分步骤推进,使生活垃圾的分类更为科学合理。

加大投资力度

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措施。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投资力度:一是加强对分类垃圾箱的布局投资。即便在现行简单的垃圾分类条件下,很多社区和街道也并未设置垃圾分类箱,直接导致居民无法分类投放垃圾:二是强化生活垃圾处理、运输等全过程的投资。生活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分类处理并资源化,生活垃圾的运输、处理、资源化等后续问题如果无法解决,源头的生活垃圾分类就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和市场运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垃圾设施和分类宣传,比如在垃圾分类箱上设置广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等。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采用政府购买的形式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政府部门的资源化采购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且由于政府部门的示范效应,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垃圾分类在全社会的推广和普及。克林顿政府就规定,政府用纸的60%必须是再生纸,这项措施很快扶植了美国的再生纸行业。北京市也有必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比如规定所有政府部门采用政府统一定制的分类垃圾箱、政府用纸全部采用再生纸等,通过政府购买行为支持并促进垃圾分类产业体系的形成。

解决城市垃圾拾宝现象。垃圾拾宝现象不解决,居民的垃圾分类就毫无意义,后续的垃圾分类处理也会更为复杂。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需要居民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和政府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建议一方面加强分类垃圾箱的管理,另一方面考虑将垃圾拾宝者纳入城市垃圾分类就业体系,统一管理和培训,既可以防止因拾宝者造成的垃圾满天飞的现象,又可以解决垃圾工人短缺的问题,从根本上杜绝中国独有的垃圾拾宝现象。

强化垃圾分类宣传

垃圾分类的意识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既要靠政府的高效管理,也来源于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美国、日本等国家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也历经了很长的时间才得以形成,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此项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媒介优势,在电视广播中投放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广告,传播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二是在中小学校普及宣传生活垃圾分类,使生活垃圾分类从小就深入人心,并带动整个家庭的参与。三是加强大众宣传,深入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印制生活垃圾分类手册、宣传资料等,在社区、机关、校园等地区张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画。组织市民参观垃圾分拣设施、垃圾处理厂,亲身感受生活垃圾分类的好处。

篇2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由此带来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大,我国许多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已经超过了1kg/(人・d)这个标志性的水平线;而且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的组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许多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还处于强调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以及提高清运率阶段,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迅猛增加以及为无害化处理需要付出的高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处理处置费用,为城市环境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及特点

近1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幅度增加。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440kg,全国城市垃圾年产生量达1.5亿t,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全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超过60亿t,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1]。

城市生活垃圾来源主要是道路清扫、保洁的垃圾,单位、居民区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部分工业垃圾和建筑、装修垃圾。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主要是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回收利用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大。垃圾种类的多样化,尤其是电子垃圾,如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产品日渐成为困扰我国环境的大问题。

(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方法,其中,最主要方式是填埋,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占20%以上,焚烧量甚微。处理能力小,处理设施技术水平低,存在污染隐患多。大多数城市还未将生活垃圾分类装袋、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利用,依然以混合收集为主。部分中小城市垃圾仍然沿用直接倾倒和简易填埋等原始方式处理,约有50%的城市生活垃圾直接向外界排放[2]。

(三)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政策

从2007年7月1日起,由建设部新制定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同时,作为“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的专题之一,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工业废物在内的“固体废物管理污染控制战略研究”已经全面启动。这些都为进一步规范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保障。

2007年11月22日,国务院了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该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废旧家电处置与综合利用等固体废物的治理。不少有识人士已经看到了其间蕴藏的巨大商机,垃圾产业的投资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投资模式。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必将推进垃圾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思考

(一)通过立法强化垃圾管理

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台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针对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差,导致实际中很多做法与这些法律法规相背离,执法力度也不强,给依法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二)完善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和管理

2002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财政部、建设部、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产业化的通知》,之后2年内全国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或相关法规、政策;有118个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将要开征垃圾处理费[3]。

(三)加强垃圾分类回收

2004年4月,我国选定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杭州、厦门、桂林8个城市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政府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垃圾分类的好处认识不足,环保部门设备落后等综合原因使得我国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要加强垃圾分类回收,首先应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宣传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意义,呼吁每个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其次,应该将垃圾分类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垃圾分类。

(四)加大垃圾处理技术研究的力度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日益暴露出缺陷与不足,并且缺乏一支专业的垃圾管理队伍;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领域的科研工作,加大垃圾处理技术研究的力度,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一支从事垃圾处理技术研究的专业队伍,形成对垃圾处理行业发展的科研支撑,为垃圾分类综合利用提供技术保障,从而实现垃圾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 Pinjing He,Min Li,Suyun Xu,Liming Shao.Anaerobic treatment of fresh leachate from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by upflow blanket filter reactor[J].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 2009 (4)

篇3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立法;执法

中图分类号:D922.6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085-02

随着城市规模、人口的迅速扩张,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穗港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在生活垃圾处理上有许多需要相互借鉴的地方,也有许多需要通过合作解决的问题,对两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法进行比较,可为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奠定基础。

一、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法治概况

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法律依据有:一是《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广东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垃圾的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及其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二是《广卅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该规划全面制订了广州市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计划、方针,提出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收集的理念和目标。三是《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按照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利用价值以及环境影响等,根据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规定了对它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虽然广州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法律依据比较多,但这些规定比较原则和概括,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规范。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实施监督管理;负责从事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和建筑垃圾清运、处置企业的资质审批;负责对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粪便、死禽畜、变质肉类等无害化处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负责市区水域市容环境卫生执法管理等。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广州市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前提下,勇于开拓进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显然跟不上城市垃圾增长的速度,造成目前垃圾围城的严峻局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缺位,比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押金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

二、香港的城市垃圾处理法治概况

香港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废物处置条例》、《产品环保责任条例》,其他相关法例还有,《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管制乱抛垃圾,《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防止及管制乱抛废物,并可于任何地方移去垃圾及废物。《郊野公园条例》禁止任何人士在郊野公园乱抛垃圾,《海岸公园条例》禁止任何人士在海岸公园和海岸保护区乱抛垃圾。

《废物处置条例》是管制废物处置的基本法例,监管范围包括废物的收集、处置及废物进出口,加上其他相关的环保法例,提供了一套完备的架构,从废物产生直至最终弃置的阶段,全面地管理香港废物。《产品环保责任条例》为实施生产者责任计划提供法律基础,并以塑胶购物袋环保征费作为条例内首个生产者责任计划。

特区政府主要通过执行性立法管制废物。政府制订了许多计划来贯彻执行立法,如废物处理计划、塑料购物袋环保征费计划、废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计划、自愿性生产者责任计划(包括电脑回收计划、充电池回收计划、旧电器回收计划、玻璃樽回收计划等)、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工商业废物源头分类计划等。

香港政府对废物的处理采取减量化、资源化和循环利用的措施。《废物处理计划》是香港都市固体废物处理策略的纲领。按照这项计划,废物处理设施全部南环保署负责管理,包括3个策略性堆填区和废物转运站网络。都市固体废物的管理策略是以各个策略性堆填区以及邻近市区的废物转运站网络为基础的。策略性堆填区是处置废物的主要场所,废物转运站,是从人口聚居的主要市中心所收集的废物会运往废物转运站压缩,然后装入特制的货柜内,再运往策略性堆填区处置。用这种方法运送大量废物既可降低整体运费,又町大大减少大量小型废物收集车在道路上行走对交通及环境造成的滋扰。已关闭的堆填区需至少30年才可全面修复,在此期间堆填区的土地将持续沉降,不适宜发展建筑物。修复承办商必须确保堆填区在期内状况安全,并符合环保标准及作合适的土地使用。已修复的堆填区将陆续发展成康乐设施,例如游乐场、运动设施、休憩公园等。把堆填气体用作非矿物燃料的做法,既环保,又有助减少本地的能源需求。把抽取出来的堆填气体燃烧或加以利用,能大幅减少已关闭堆填区所释出的温室气体。《减少废物纲要计划》制订多种减少废物的方法,提升都市固体废物(特别是家居废物)的回收率。

香港政府重视公众参与废物处理,在都市固体废物处理的信息公开方面非常完善。比如,就废物的收集,公众可通过环保署的网站,查询到每一个废物收集点的具置,甚至连废物分类回收桶/三色桶位置都可以查询到。全香港设立5个环境资源中心和一个流动环境资源中心,负责对公众进行环境健康教育,宣传环保理念。除此之外,香港政府通过举办各种公众咨询会,邀请公众参与,比如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公众咨询、关于扩大塑胶购物袋环保征费计划公众咨询、建议医疗废物管制计划公众咨询、检讨化学废物处理中心提供收集及处置化学废物服务的收费公众咨询。环保署还筹办工作坊,邀请公众参与讨论香港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的发展;在环保署网站建立重要的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促进旧物免费转赠或象征性收取费用。

三、比较和借鉴

穗港两地都高度重视对现有城市垃圾采取分类处理,主要以填埋方式或焚烧方式,实行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尽量减少现有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然而,穗港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法律传统、现实立法、执法体制不同之影响,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也不相同。

(一)主管机构、分类和处理方式不同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广州市的主管机构是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而香港归属于环保局。广州市把城市生活垃圾作为单独一个类别,又可分为4个小类别: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对上述4小类垃圾分类后再行处理,目前主要采用填埋处理。而香港把城市生活垃圾称为家居废物,主要采用堆填处理。

(二)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运送方式不同

广州市采取分类收集容器,实行责任人制度。在从收集容器运往垃圾处理厂的过程中,并没有具体规定如何避免二次污染,只是笼统的规定。香港是采取从人口聚居的主要市中心所收集的废物先运往废物转运站压缩,然后装入特制的货柜内,再运往策略性堆填区处置。以这个方法运送大量废物既可降低整体运费,又可大大减少大量小型废物收集车在道路上行走对交通及环境造成的滋扰。

(三)管理方式方法不同

广州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根据《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和其他相关法规,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会同发展改革、经贸、国土房管、环保、城乡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依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安排,制定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香港环境保护署则是通过严格立法,如《产品环保责任条例》为推行生产者责任计划提供法律基础。《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2005-2014)》提出一套策略解决严峻的废物问题。生产者责任计划是《政策大纲》内一项主要政策工具,透过落实“污染者自付”的原则和“环保责任”的理念减少废物,并把有用的物料回收和循环再造。在生产者责任计划下,制造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须分担回收、循环再造、处理和弃置废弃产品的责任,以期避免和减少有关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四)公众参与程度不同

香港环保署通过多个不同的伙伴计划,鼓励和引诱公众参与,实施废物立法。如充电池回收计划、电脑回收计划、玻璃樽回收计划、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旧电器回收计划、绿色乡郊减废计划等;另有引诱企业参与订立自愿性的协议,如自愿性月饼包装管理协议等。环保署在作出决策前广泛举行公众咨询活动,开展公众咨询事项。如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公众咨询、堆填区扩建计划可行性研究、扩大塑胶购物袋环保征费计划公众咨询等。

(五)分析和借鉴

严格、全面、细致的立法是城市垃圾处理法治的基础。香港为处理都市固体废物,制定并颁布了《废物条例》、《产品环保责任条例》、《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等。在健全立法基础上的依法治理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关键。香港为严格执行都市固体废物处理立法,港府环保局制定和执行了丰富多样的执行计划,如废物处理计划、减少废物处理计划等。

广州市由城市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权力比较集中,责权分明。但不利之处在于城市生活垃圾中包含很多有害废物、可回收物,而这些需要环保部门专门处理,因此就存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后在部门之间的移交问题。同时,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有很强的环境专业技术性的要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严格的环境监测和监管,如对垃圾填埋场沼气危险的评估和预处置,国外的经验一般是由环保部门统一处理,这样可以降低管制成本、集约资源、提高处理效率,香港即由环保局具体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并对填埋场沼气危险进行评估和回收处理。

篇4

难以落实的“常回家看看”

【背景】从2013年7月1日起,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见闻】“我不能经常回家看父母,难道还犯法了?”1997年就从云南昭通到昆明上学并定居的刘莲显得很无奈。尽管多年来一直与丈夫打拼,但刘莲的生活迄今也不算优越,由于工作忙假期少,还要照顾孩子,她一年最多只能回家一次。“时间和金钱成本太高了。”刘莲说,老家太偏远,以前光路上就要花一天,现在也要10个小时才能到。“我不会因为有法律规定就增加回家的次数,父母也不会因为我回家少就去法院告我。”

【声音】凌云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文杰认为,虽然法律对“常回家看看”进行了规定,但相关条款仅是一个倡导条款,目的是为了提醒社会、子女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照顾。

整治难改的“中国式过马路”

【背景】“中国式过马路”在2013年引发社会关注。此后,北京等城市交管部门纷纷开展行动,将行人及非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治理纳入交通秩序整治工作的重点,通过曝光、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等措施治理“中国式过马路”。

【见闻】在一些城市,即使在最集中的整治阶段,处理也经常遭遇“软抵抗”:被罚行人和司机并不配合,由于涉及面较大,处罚往往改为“批评教育”。由于执法成本高,“一阵风”的整治过后,“中国式过马路”又畅行无碍。在北京不少路口,“凑齐一撮人”集体闯红灯的现象随处可见,“大家不都这么走吗?”

【声音】“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部分行人一直缺乏过马路看红灯的习惯,现在他们已经学会看指示灯,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对我们来说,处罚并不是目的,而是让每位交通参与者都养成安全、文明的出行习惯,维护道路安全。”广州市一位交警说。

“难以落地”的垃圾分类

【背景】早在2000年左右,广州、北京等地就开始试点垃圾分类,此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试点行列。200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立和完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率。

【见闻】尽管都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从市民、清洁工人到垃圾清运车等环节都存在严重的“不分类”问题。在北京西城区广外一小区,垃圾桶都有明确的分类标识,可是,除了一部分可回收的纸箱之类被放在垃圾桶边上,别的垃圾完全混装。一位张姓居民说,“家里也就简单分成厨房垃圾和生活垃圾,好像大家也没仔细区分,随便找个垃圾桶一扔完事儿。”前来装运的垃圾车也是一车全烩,根本无法分类。

多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并未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在北京、广州、昆明等地,许多市民分类的自觉性不强,甚至无法辨别分类。

【声音】安徽省政协委员汪洪杰建议,将垃圾分类投放知识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的内容,使垃圾分类知识从小学就普及起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认知度;希望相关部门制订生活垃圾细化分类收集利用实施办法,通过法规约束规范垃圾分类和收集。

执行不彻底的“限塑令”

【背景】面对白色污染的挑战,“限塑令”应运而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此后各地纷纷出台实施意见和细则。

【见闻】在走访中发现,已经实施5年的“限塑令”执行不彻底。一些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基本实行对塑料袋收费;在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及零售店等一些场所,基本都是免费使用,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袋又卷土重来。

在北京广安门外一家菜市场,虽然不少顾客都自带了购物袋,但摊主也准备了大小不一的塑料袋,方便顾客分装不同蔬菜,这里的塑料袋,厚度明显薄于超市的,很显然也不属于可降解的。对不少居民来说,“多拿些袋子回家好装垃圾。”

【声音】昆明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缺乏鼓励回收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优惠政策,专门处置中心、回收再利用设施和社会回收网络皆为空白。此外,违法成本低而执法成本高,查到2000个塑料袋最多只能罚50元左右,“对违法者几乎没有什么威慑力。”

难以执行的“禁烟令”

【背景】2011年5月1日实施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按照规定,包括宾馆、酒吧、公共浴室、体育场(馆)、博物馆、书店、候诊室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都禁止吸烟。

【见闻】进入广州一家湘菜馆就餐,尽管有“禁止吸烟”的明显标志,但仍有顾客忘我地“吞云吐雾”。餐厅负责人表示,由于顾客多忙不过来,且餐厅面积有限无法划分禁烟区,最重要的是,不愿“赶跑”前来就餐的“烟民”顾客。

篇5

关键词:仙浴湾镇;生活垃圾处理;调查及分析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26

1 仙浴湾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调查问卷

1.1 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在设计问卷的前期,针对仙浴湾镇生活垃圾处理情况,深入到不同农户家中走访、座谈,初步了解仙浴湾镇内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的认知程度,分析提出的具体问题,将问卷问题做到细致。然后设计问卷,问卷中包括年龄构成,文化程度以及对生活垃圾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具体问卷如附件所示。

1.2 问卷调查对象选择

全镇居民共同参与,仙浴湾镇共有人口120000余人,为了尽量保证问卷调查的全面,本调查针对镇内5个村,每村根据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和居住的位置随机抽取100人参与调查,其中必须包括2名村干部,最终确定本调查问卷的对象。

1.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在发放问卷前,各村村干部提前在每个村组确定被调查人员,为了保证数据的客观、有效,发放问卷时调查者针对村确定的被调查人员采取随机入户的方式进行匿名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其中487份确认为有效,有效票占总票数的97.4%,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有效。

1.4 数据分析

根据发出的调查问卷统计出, 18周岁或以下占6.57%,19~39周岁的占16.63%,10~59周岁和60周岁或以上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6.55%和40.2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毕业及以下占的比例较大,占到了83.37%,而高中及以上学历占14.99%,从未读过书的占比例最小,仅仅1.64%;家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调查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厨房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分别占81.72%和84.39%,而废塑料、废纸等占8.62%,其他垃圾占比最少;从对垃圾分类的看法中,表示支持的占23.41%,表示反对的占24.43%,而表示无所谓的占比最大,达到了52.16%;家中垃圾的处理方式,集中丢弃到指定的垃圾箱中占比可达到74.54%,丢到自然形成的垃圾堆放点占17.86%,放在自己屋子的周围和其他地方的分别占5.96%和1.64%;对不可回收和可回收垃圾知晓率在0%~30%的占13.96%和8.01%,在30%~70%的比例最大,占73.10%和75.98%,知晓率在70%~100%的占12.94%和16.02%;在是否关注过环保类的报道的调查中显示,非常关注的仅占5.75%,比较关注的占34.09%,一般不太关注的占42.09%,非常不关注的占到了18.07%;对周围有没有关于环保类的宣传或活动的调查,表示经常有的仅占3.9%,表示偶尔听说过的占6.98%,所占比例都较小,表示没听过的占43.12%,表示不清楚的占45%。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仙浴湾镇居民对生活垃圾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不足,生活垃圾的处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 仙浴湾镇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2.1 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不完善

仙浴湾镇人们生活垃圾处理多采用堆放方式,而在堆放方式中随意堆放占25.46%,收集堆放占74.54%。仙浴湾镇人口居住分散,每个村每个居民组都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处和垃圾槽,但是仍有部分居住分散的地带缺少垃圾槽,而且由于道路等客观原因,给垃圾收集清运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仙浴湾镇和大多农村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一样,仍主要采用的是简单填埋和堆放焚烧。虽然各村各居民组都有固定的垃圾收集槽,村民生活垃圾收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垃圾清运和处理设施缺乏,垃圾清运过程中会有垃圾散落,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烟气等,造成二次污染。

2.2 垃圾基本处理方式难以妥善应用

就仙浴湾镇目前的基本条件根本不可能采用垃圾分类,更谈不上回收利用。在人口素质方面,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占85%,而年龄在40~59周岁的占36.55%,60周岁及以上的占40.25%,大多数为留守老人。谈到对垃圾分类的看法上,表示无所谓态度的占52.16%。而且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中,填埋处理的水平不高,往往利用地点偏僻并且自然形成的沟壑或者山区对集中收集的生活垃圾进行简单填埋,使污染更加集中。仙浴湾镇就是将垃圾场设在山边空地,采用简单填埋的方式和简单焚烧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2.3 政府财政支持不足

仙浴湾镇财政靠上级支持,近年来农村各项收费政策取消,而镇内企业很少,财政收入很少,镇内日常开销都入不敷出,何谈投入到生活垃圾的处理,而且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仅仅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在经济效益上根本不会体现。所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很少有人或者企I涉足。而在农村,地方的财政支持着垃圾的处理,农村往往存在着资金不足的情况,需要上级财政的拨付,但是在上级的财政拨付过程中,按照比例分到各个乡镇,使各个乡镇得到的资金都无法满足当地的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到目前为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缺口较大。通过走访仙浴湾镇各村村民得知,各村的日常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严重不足,这样何谈治理。

2.4 村民对环保的认识不到位

在调查中发现,仙浴湾镇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占70%的农户。仙浴湾镇主要是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村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很低,但是社会发展较快,物价上涨迅速,收入远远不能满足消费。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考虑的是如何生活,是如何赚钱,而对环境往往忽略。由于农民的收入较低、文化素质不高、环保意识淡薄造成了这种狭隘观念的产生,所以农民大多数不会将注意力放在环境保护上。因此造成了农民这种认识遍布在农村的每个角落,使环境治理问题难上加难。

2.5 政府对农村垃圾垃圾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在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过程中,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但是产生的效果不大,而且实现的周期很长,所以相关部门往往忽略农村垃圾治理的重要性,更不会加大资金投入。在调查周围有没有关于环保类的宣传或活动时,有43.12%的人表示没有听过,有45%的人表示不清楚。

2.6 现行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方式可行性差

部分地区试行了“各户自行收集,各村分散收集,乡(镇)集中运输,县(市)集中处理”的环保管理体系。城市适用于这种管理模式,而农村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在实施这个管理模式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可利用的垃圾和废品没有利用,造成资源的浪M,而且造成垃圾量的增加;基础设施不完备,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垃圾管理中,而且运输费用巨大,由于运输过程中没有苫盖严实,散落垃圾造成二次污染;城市环卫系统的运转已经饱和,如果农村生活垃圾运转到城市,将给城市环卫系统造成瘫痪,不仅解决不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而且还给城市垃圾的处理带来了压力。

3 仙浴湾镇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环保宣传力度不足

因为农村缺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所以在传统习惯背景下,导致农村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相对淡薄,在调查中也显示出,当问到是否关注过环保类报道时,表示非常关注的仅占5.75%,比较关注的占34.09%,一般不太关注的占42.09%,非常不关注的占到了18.07%;问到对周围有没有关于环保类的宣传或活动的调查时,表示经常有的仅占3.9%,表示偶尔听说过的占6.98%,所占比例都较小,表示没听过的占43.12%,表示不清楚的占45%。

3.2 缺乏专项资金投入

一直以来政府的精力大多时间集中在城市垃圾的收集处理,而对农村垃圾问题一直不作为,由于农村资金缺乏的问题,仙浴湾镇的保洁人员和设施配套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要,虽然有一些好的做法,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很难实施。以2008年为例,中央财政环保投入430亿元,其中首度设立了5亿元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仅仅占了总投入的1.5%。政府不断要求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程度,而政府财政的支持却停在原地,给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增加了难度,更谈不上无害化处理。仙浴湾镇每年投入改善环境卫生资金30余万元,上级政府也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对仙浴湾镇卫生进行改善,但是对于处理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来说杯水车薪,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3.3 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知晓率低

废旧塑料瓶和塑料制品经过加工可制作工业塑料块、再生塑料颗粒及木塑制品;生活中的剩菜剩饭和农作物的秸秆等可通过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取暖和做饭,发酵后的原料可制成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木头和干的农作物秸秆等可燃垃圾,可以用来焚烧供热和发电;废旧的铁制品可以回炉融化,制成新的可利用的铁制品等。而实际中,这些被认为无用的垃圾往往仍然存在利用的价值。调查中显示居民对不可回收和可回收垃圾知晓率在0%~30%的占13.96%和8.01%,在30%~70%的比例最大,占73.10%和75.98%,知晓率在70%~100%的占12.94%和16.02%。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都分不清楚,更谈不上循环利用了。

篇6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垃圾产量激增,垃圾处理形势严峻。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广州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并于xx年4月1日起予以施行。为积极响应市政府做好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号召,进一步提高华农学子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更进一步树立华农学子善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资源环境学院以“校园文化节”为契机,特此举办“分类垃圾桶”模型设计大赛,同时开展“以物易物”“绿商测试”活动。

二、活动目的:

通过举办本次大赛,使学生在参与比赛中充分了解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进一步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改变,接受垃圾分类理念,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进而有效实行和推广垃圾分类;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参与到城市垃圾分类行动的建设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掀起校园善用资源、自觉分类、保护环境的,进一步引起广大师生对资源、环境的关注,推进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活动主题:

手拉手善用身边资源,心连心构建绿色校园

四、活动内容:

1.“分类垃圾桶”模型设计大赛

2.“以物易物”

3. 绿商测试”

五、活动对象:

华南农业大学全体学生

六、活动时间:

xx年4月2日—4月24日

七、活动地点:

教四架空层(地点可能会改到行政楼前)

八、主办单位:

共青团华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资源环境学院

九、策划承办单位:

资源环境学院团委学生会

赞助单位:

十、活动概述:

1. “分类垃圾桶”模型设计大赛:

·比赛简介:比赛要求同学们自行组队,从结构外观、创意性、可行性等方面出发,设计并制作“分类垃圾桶”模型,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

·比赛流程:获取报名表→构思设计模型并上交报名表→根据报名表确定进入决赛名单→决赛现场制作并解说展示模型,现场评分→闭幕式颁奖

·作品要求:a.各组自由设计“分类垃圾桶”模型(每组只能设计一款)

b.“分类垃圾桶”可以是置于街道、楼道或房屋内的垃圾桶

c.模型必须体现出垃圾分类的理念,垃圾可按《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分类,亦可自行提出分类方法

d.模型可参考网上现有设计,鼓励在设计中加入所学专业的元素

e.模型大小自定,但不宜过小以免评比时展示效果不佳

f.模型材料自定,可以用卡纸、kt板、塑料、金属或废物材料等

·奖项设置:一等奖(一组 100元奖金+奖状+相应综合测评)

二等奖(两组 50元奖金+奖状+相应综合测评)

三等奖(三组 30元奖金+奖状+相应综合测评)

优秀奖(五组奖状+相应综合测评)

2. 以物换物:

·活动简介:同学们可以把对自己无用却有价值的物品放到我们的摊位并填写资料登记,如果有同学看到心仪的物品便可以用另一个对自己无用而对方又愿意交换的物品进行交换。若最终依然有物品没有换出去,原持有者可以领回物品。

3. 绿商测试:

·活动简介:绿商即“绿商指数”的意思,表示人的环保意识的高低。参加测试者随机抽取一份题目,其中主要是日常生活中与环保相关的题目,工作人员现场计算出测试者的绿商并解答相关问题。绿商超过一定分数即可获得小礼品一件。

十一、活动流程:

1. 前期宣传:

4月5日 利用红满堂、学院网站、团委博客、团委微博等媒介对本次科技节系列活动进行宣传,通过团总支把活动信息传达到各团支部。

4月6日 利用校广播站、q群对本次科技节系列活动进行宣传。

4月7日 在芷园门口摆摊,派发宣传单报名表以及现场咨询。

2. 活动开展:

4月15日 比赛截止报名。

4月17日 根据报名表中的模型设计方案进行筛选,确定进入决赛的20组。

4月18日 召开赛前提示会,说明注意事项及进行决赛展示顺序抽签。

4月21日 完成“以物易物”活动第一批交换物的收集。

4月24日 在东区架空层举行模型设计大赛决赛。决赛包括30分钟的现场组装模型及每组5分钟的现场解说展示,现场评选出获奖作品。同时开展“以物易物”“绿商测试”及学院相关资料展示及各专业委员会以往活动优秀成果展示。

3. 决赛当天具体流程:

8:00-8:30 完成布场

8:00-8:30 入围参赛队伍签到

8:30-9:00 评委入席

9:00-9:15 主持人开场白和嘉宾致辞

9:15-9:45 作品组装,评委观看

9:45-11:45 参赛队伍按编号展示,评委评分

11:45-12:00 嘉宾总结或有奖问答

12:00

公布获奖名单

资源环境学院团委学生会

篇7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外在约束力

从总体上来说,垃圾可分为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从单位产出的数量上来看,生活垃圾可能远不及工业垃圾以及建筑垃圾,但却与每个人的行为密切相关。本论文中所提及的垃圾分类均为对生活垃圾的分类。

在中国,一说到垃圾分类这一话题,回答大体就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分类;2、别人都不进行垃圾分类,就算我一个人做也于事无补;3、大家不都是这么直接扔的吗? 而这在邻国日本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必备技能。然而,日本的垃圾分类也并不是凭空而生的,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让日本逐渐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日本垃圾分类有哪些特点?对现阶段的中国又有哪些启示呢?本论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历史

日本街道出了名的干净整洁,这都归功于日本人的垃圾分类回收的习惯,但它也并不是在一夜间养成的。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开办期间,日本人也会有乱扔垃圾的情况。在街道等公共场所,空罐子、纸屑、烟蒂等垃圾散乱在街头,一片狼藉,当时的日本城市环境并不比中国好到哪里去。那么日本在之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治理之路呢?

第一阶段:混合收集填埋处理

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急需从战争的残骸中复苏,优先发展经济,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垃圾只是进行简单的混合收集填埋处理,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与日扩张和以生产和消费为特征的“一次性使用社会”的出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量急剧攀升,垃圾处理工厂对垃圾的处理能力严重滞后,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71年发生在东京的垃圾战争。东京曾经试图将全部垃圾送到集中分布于江东区等海湾地区的垃圾焚烧厂,当时这些未经分类的垃圾中,残存有很多厨余垃圾的水分,由于很难进行完全的燃烧,最终造成黑烟,在海湾地区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与卫生问题。

第二阶段:收集焚烧减量处理

处理垃圾的方式,一共只有两种,一种是填埋,垃圾来到焚烧厂,通过焚烧进行减量,最后是填埋。也有一些垃圾不做中间处理直接被拿到填埋场。但是焚烧垃圾会带来环境污染,20世纪70年代后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曾有过很激烈的抗议活动,可能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使居民认识到垃圾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

但毕竟垃圾处理厂是需要的,抗议之后,下一个问题是到底应该把这些垃圾放在哪,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尽量减少焚烧的过程,减少建立焚烧的工厂,减少填埋垃圾的处理地点。这些问题摆在眼前,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进一步应对。

第三阶段:再循环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的资源越来越匮乏,而从国外输入的能源资源又加重了人们的生活负担。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产品的再循环利用上,特别是一些旧的电子产品,如果不进行循环利用,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上世纪80年代,各行各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垃圾分类试运行,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办法,慢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日本各地区也设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一旦有不遵守者被发现,将会被处以罚款。为了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日本政府部门在每个社区都设定固定的垃圾箱,甚至会安置监控系统。不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就会找到他,给以严重警告。而且,日本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育孩子垃圾分类的方法。

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府又对以往的垃圾处理方式进行了反思总结,提出了3R的概念。先后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法律:第一层次为基础层次,于2000年12月起颁布实施了《促进建立循环经济》。该法明确了建立循环社会的政策措施:减少垃圾产生量;以法规形式规定“垃圾产生者责任”;在产品回收利用到评估的整个过程中增加生产这责任。第二层次是颁布了综合性的2部法律,《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第三层次是根据产品的性质规定的法律法规,如:《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汽车再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食品回收法》及《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由此,日本垃圾分类的法律趋于完善,对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一个制度保障。

日本垃圾分类的特点

一、分类精细,回收及时

虽然各个地区的分类方法有所区别,但是大体上可分为可燃资源垃圾、不可燃资源垃圾、大件垃圾、一般垃圾。这几类又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细分。比如,一个香烟盒,其间的纸盒,外包的塑料薄膜,封口处的那圈铝箔。这个香烟盒就要分为三类,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纸,铝箔是金属,所以这件东西就要分为三类丢弃。

东京市共有23个特别区,每个区的政府官网上都附有垃圾分类表,按照假名五十音图的顺序对垃圾进行逐一分类,总共可分为14类,分别是容器包装塑料类、可燃垃圾、金属陶器玻璃类垃圾、粗大垃圾(长度超过30cm的家具、寝具、电器产品、自行车等)、罐装类、瓶装类、打印机墨盒类、摩托车类、废纸、干电池、喷雾器罐、液化氧气罐、白色托盘、塑料瓶和不可回收类(这一部分要交由专门的机构处理)。

另外,垃圾的回收也是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的,住宅区管理人员给市民发放的日历中都有明确的标记。比如说新宿区在周二和周五是可燃垃圾的排放日,周四和周六分别为可回收垃圾(资源垃圾)和金属陶器玻璃类垃圾的投放日,而且必须在8点前,其它日期和时间不可回收。

二、管理到位,措施得当

除了一些特定的公共场所,日本的街道上一般是看不到垃圾桶的,垃圾全部要带回家自己处理,而垃圾分类的时间限制又迫使民众养成一个良好的垃圾投放习惯,如果错过了某一种垃圾的投放时间,就要等到下一周,久而久之家里的垃圾便会堆积如山。这是日本政府为了保持街道清洁而采取的一项强硬措施,效果显而易见。

三、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在日本,丢垃圾都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很多丢弃充满了感人的细节。丢弃的报纸会捆扎得整整齐齐;丢弃的废电器,电线会捆绑在电器上;扔掉可使用的自行车上会贴一张小纸条:“我是不要的”;盛装液体的容器,是被空干、清洗干净后扔掉的;带刺或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再放到垃圾袋里;用过的喷雾器,一定要扎个空,防止出现爆炸现象。

日本垃圾分类背后的文化根源

日本人能够坚持垃圾分类与其所受良好的教育及素质密不可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日本的国民性格对其行为的影响。日本文化中有一种羞耻感,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历史的简单梳理和日本人日常行为倾向的观察总结,认为日本人将羞耻感纳入自己的道德体系,形成以“耻感”为主要基调的文化。“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但是,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第154页)生活在羞耻感中的日本人“只须推测别人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第155页)日本人能遵守这些繁琐的规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规则是大家共同认同的,如果不遵守就会被当做另类,感受到强烈的羞耻感。羞耻感还表现为日本人不喜欢给别人造成麻烦,因此他们在垃圾分类时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所以才会有在丢垃圾前对垃圾的一些清理工作。

日本垃圾分类对中国的启示

在中国,虽然一些城市进行了垃圾分类的试验,但只是简单地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太过宽泛了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易于实际操作。比如说丢弃的脏衣服到底属于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分类标准就很难把握,打击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另外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识也存在区别,不加以细分垃圾分类就形同虚设。但是,要将如同日本般细致的分类方法照搬到中国,实行起来确实有些困难。毕竟,从国民性格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既不像日本人以“耻感文化”贯穿民族性格始终,也不像欧美国家那样具有产生于内部约束力的“罪感文化”,因此,只依靠民众互相约束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营造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垃圾分类,做足宣传攻势,目前政府部门虽然也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还不够,还未能营造出一种不进行垃圾分类就会遭人谴责、非难的氛围。在柴静还未录制纪录片《穹顶之下》前,整个社会并未对空气污染保持如此巨大的关注度。在垃圾分类方面更是如此,人们对其认知只浮于表面,并未达到心灵上的震撼,因此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极其薄弱。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避免形象工程的出现。据笔者了解,有一些在华日企,沿用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方法,并对中国的员工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培训,每一位员工在严格的管理指引下都进行了合理的分类,但是到了垃圾回收的时候,分好的垃圾又被垃圾回收管理人员统一倒在了垃圾回收车里。其实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的垃圾分类基本上都是形象工程,在路边摆放了几个分类垃圾桶就交差了事,根本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

再次,在教育方面,也要从娃娃抓起,加大幼儿、中小学教育中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比重,让孩子从小习得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总之,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垃圾分类形成一种潮流,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垃圾分类回收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晟 钱丽艳.东京23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启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1

[2] 金熙德.极致的日本垃圾分类[J],世界知识,2008,6

[3] 西伟力.日本垃圾分类及处理现状[J],环境卫生工程,2007,4

篇8

关键词:生活垃圾;焚烧厂;大气环境;评价要点

前言:通过对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大气环境影响测评,能够对污染源准确发现,能够有针对性分析环境影响因素,同时,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在健全h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大气环境净化的良好目标。以此为环境保护工作者提供方向引导,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一、垃圾焚烧厂污染源介绍

污染源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为有组织污染源,即指烟囱排放的烟气;第二方面为无组织污染源,它与生活垃圾的处理流程相关,即指整理分类、运输、集中存放、首次处理。第一方面应具体明确烟囱位置、总高度、形状、表面积、出口直径、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烟尘等)排放量、烟气温度和速度、排放时间、排放状况。对于第二方面应具体明确生活垃圾的整理分类方法、应用工具、整理分类范围、生活垃圾数量、运输方式和路线、生活垃圾运输量、垃圾存放位置及容器形状、垃圾处理方法等[1]。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

焚烧厂针对生活垃圾进行焚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悬浮物、氮氧化物等一般污染物,除此之外,还会产生非常规污染物,如氢氯酸、硫化氢、氨气、重金属和二f英等。依据HJ2.2-2008相关导则要求,对其进行监测布点和频率分析,然后对污染物在不同时间产生的数值变化情况进行列表呈现,以此分析大气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大气风向、风速间的关系,同时,探究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1、施工期

施工期的污染来源主要包括汽车尾气、建筑材料装卸和运输、施工废气、土方挖掘、扬尘等。针对这一时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可以通过类比评价的方式进行分析测评,即类比对象为同区域类似工程的监测数据和信息资料,同时,为这一时期制定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

2、运营期

首先,按要求搜集并整理数据资料,将大气预测模型作为基本辅助工具,以此分析风向、风速等影响因素。然后,设计两种排放情景,分别为设备运行条件良好情况下的排放情况和设备运行条件较差情况下的排放情况。最后,扩大预测因子的范围,将部分特殊污染物纳入预测范围。

(1)预测内容

不同评价项目、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预测内容存在差异性,总结为:一级和二级评价项目中,长期、全年逐日和全年逐时气象条件,预测内容主要为网格点处地面浓度,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内最大地面年均、日均、小时浓度[2]。

(2)预测结果

①烟囱污染环境影响

分析环境敏感区时,需要对预测值和相同点位背景值全面考虑;分析特殊时间、长期时间和日气象条件时,主要对各种超标情况予以考虑,主要包括超标时间、超标位置、超标现状、超标次数,同时,根据超标情况绘制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析差异性排放方案时,主要考虑项目的位置、污染源排放方法及强度、解决方法,针对不同排放方案进行对比,最终选择适用的排放方案,以此解决污染源问题。

②垃圾储存设施

预测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为环境防护距离,第二方面为卫生防护距离。根据所提供的特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型针对不同垃圾库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进行计算,所得距离即为控制距离。在考虑厂区实际位置的基础上,明确控制距离范围,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即规定范围之外的区域。在实际计算中,需要分别计算氨气、硫化氢、甲硫醇的防护距离,根据计算结构明确具体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根据环发[2008]32文“6、环境防护距离:新改扩建项目环境防护距离不得小于300米”,生活垃圾焚烧厂环境防护距离以0.3千米为界,计算结构小于这一数值时,需要以0.3千米为环境防护距离。

三、有效治理措施

由于烟气污染物种类较多、不利影响较大,进而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烟气污染物,目前采用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

1、烟气净化系统

烟气净化系统采用半干法组合工艺流程,包括: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氮(SNCR)系统、旋转喷雾半干法、活性炭喷吸附系统、布袋除尘系统。焚烧炉烟气经脱酸、活性炭喷射完成酸性气体脱除、二f英类物质的吸附、重金属的吸附后,最后进入布袋除尘器净化后的烟气由烟囱排入大气。烟囱上设取样点,以便对烟气进行在线监测。

2、恶臭防治措施

(1)垃圾贮坑除臭措施

垃圾贮坑采用密封设计,设置自动卸料门,无车卸料时保证垃圾贮坑密封,维持垃圾贮坑负压,减少恶臭外逸;焚烧炉的一次风机从一次风抽气口抽风,垃圾贮坑的吸风口吸风作为燃烧空气送入焚烧炉内,在高温的焚烧炉内臭气污染物被燃烧、氧化、分解,同时使垃圾贮坑内形成微负压,防止臭气外逸。

(2)卸料大厅除臭措施

垃圾卸料大厅保持微负压环境,卸料大厅与运输栈桥、地磅设置生物除臭系统,定期喷洒除臭剂,并在门口设置风幕机;卸料大厅及焚烧间附近设置高压微雾除臭装置;垃圾卸料大厅门口设置空气幕,阻隔卸料大厅内臭气外溢。

(3)焚烧炉停炉时的除臭方案

垃圾池侧上方安装除臭风管,进风口装电动蝶阀,平时焚烧炉正常运行时,阀门关闭。焚烧炉停炉检修期间,垃圾贮坑内设置可燃气体检测装置。停炉期间,自动开启除臭风机,垃圾仓内的臭气经设置在垃圾坑上部的风管及抽风口抽出,将臭气送入活性炭装置吸附过滤达标后,经排风风机通过应急排气筒排放。垃圾仓内垃圾卸料门关闭后,仍保持一定的微负压,从而确保臭气不外泄。

(4)渗滤液收集间、污水处理站的送排风除臭

渗滤液收集间、污水处理站调节池、污泥压滤间等房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采用机械出风排至垃圾贮坑,再通过一次风机吸入焚烧炉内燃烧、分解。在停炉时,通过除臭风机活性炭除臭达标后外排。排风机兼作事故排风机。

(5)运输过程防臭

加强对垃圾转运站与垃圾运输过程的管理,垃圾运输车辆采用专用密闭式的垃圾运输车辆,防止飞扬散落,跑冒滴漏,并由市政环卫部门定期对沿途运输道路进行冲洗,减少沿途运输道路臭味的聚集。厂内设置清洁设施,定期清洗厂内垃圾运输道路。另垃圾运输栈桥设置玻璃幕墙密封装置,保证运输车辆在厂区运输和故障检修时确保垃圾臭气不外溢。

3、其他

运输生活垃圾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运输期间造成环境污染,所选运输工具应为封闭式、所选运输路线应巧妙避开环境敏感区域,同时,避免在上下班时间段中进行垃圾运输。除此之外,还应及时对焚烧厂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设备进行检测,一旦发现环境质量和设备运行效果不符合标准时,应及时寻找原因并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此优化焚烧厂大气环境、增强设备性能[2]。

结论:综上所述,针对生活垃圾焚烧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展开分析,即在了解污染物来源、污染物种类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这对污染物有效控制、焚烧厂环境净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引进污染物处理的先进技术,在应用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减少生活垃圾污染物排放。

参考文献:

[1]苗立永,王小强. 生活垃圾焚烧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与探讨[J]. 环境卫生工程,2012,02:9-11+14.

篇9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垃圾;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每年也以较快速度增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困扰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不相适应。审视当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只有系统地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路径,重构和完善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运作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如何在数字化的今天更好地寻求垃圾治理路径成为摆在城市发展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 相关概念

(一)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思想在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具体实现,即是运用信息共享的理念,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物质城市数字化重建,据此整体研究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系统。数字城市代表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它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王宏伟,2009)。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传统的数字城市理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遥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实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立空间基础设施并在其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研究采用的则是狭义的数字城市的内涵。

(二)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城市垃圾,建筑城市垃圾和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的数量、性质及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差异很大应统一管理,根据不同情况由各工厂直接或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放置于划定的地区。建筑城市垃圾一般为无污染固体,可用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多指人们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它伴随居民生活而产生,成分和产量也伴随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研究主要是以城市生活垃圾为主要分析对象展开论述的。

(三)运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城市垃圾治理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以及技术手段的限制,传统的城市垃圾治理措施只能够在一种比较被动的情形下进行实施以便解决城市垃圾治理问题。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以及数字时代的到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去面对城市垃圾问题,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处于或是尽量处于主动的位置。同时,现行的某些制度措施具体实施起来还存在不少制度上的局限,某些信息可能不被重视;内、外部评价所占比重不明确,绩效评价受政府内部掌控,透明度不高、操作不规范,中心的监督指挥系统负荷过载,实际运作中存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是数字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有了这些支撑和保障无疑会对我国解决城市垃圾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 现代城市垃圾治理现状分析

从国外看,日本的垃圾治理主要将减量化作为垃圾治理的长期战略,强调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工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保障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治理垃圾污染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三元管理”体系,实现垃圾综合管理。美国城市垃圾处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序列,垃圾卫生填埋、焚烧以及堆肥方式还仍然继续利用,但统计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堆肥和路边分类回收、废物回收、庭院垃圾处理、餐厨垃圾治理等组成废物变资源序列,促使废物回收与再利用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新的时期,美国是一个既能够有效防止污染,又能够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的垃圾综合处理体系正在得到快速提升;西欧国家在垃圾处理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北欧也在迅速发展。

国内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回收利用技术目前仅在少数几个城市中进行试点工作,应用实例尚不多。另外,现阶段有关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地方性法规已在陆续出台。研究认为,有效健全中国的垃圾管理体系,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参照国外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综合利用及处置的体系,建立一套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不断构建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垃圾处理过程中贯彻“4R”理念,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研究则在此基础之上从一个新的角度――管理与技术角度去探讨城市垃圾治理的新路径,目的就是为努力提高城市垃圾治理的效率和效益提供思路。

四 数字化时代城市垃圾治理的趋势与路径设计

(一)发展趋势

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城市垃圾的治理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会大大提高治理的效率。研究认为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或发展原则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最优效率和最佳效益。目前国内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三部分:一是各级政府努力构建综合性数字城市发展平台及应用系统。其次是实现数字化与城市垃圾治理的有效对接;三是完善数字城市中垃圾治理的操作流程与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体系,能给城市垃圾科学化治理提供科学的保障。

(二)城市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的路径设计

1.垃圾处理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

基于数字时代垃圾处理网络化的基本要求,垃圾处理网络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而且是现行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构建垃圾治理的信息处理体系时机已趋于成熟,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进行规范化垃圾回收、运输、登记管理工作。所谓规范化就是要不断提高此项工作的效率性和可操作性,在垃圾的分类回收等方面尽可能地使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进行操作与控制,不断提高垃圾回收的效果与效率,实现垃圾回收的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二,不断创新完善垃圾运输实时监测技术。根据我国垃圾处理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对城市垃圾处理车进行编号,并安装卫星定位器,以便对其进行空间直观控制。此外,对城市固定垃圾处理池进行卫星定位器置放,通过卫星的监测技术进行定点管理等。三,垃圾处理登记管理工作可以分阶段进行。目前阶段,我们可以使用电子刷卡技术定位垃圾处理人员以及垃圾处理车的工作状况,为我们以后建立更为便捷的电子信息档案打下基础。

2.垃圾处理信息化收费体系建设

城市垃圾是个社会性的问题,问题由社会产生,理所当然我们可以借助、利用社会的力量进行垃圾处理工作。城市垃圾污染防治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来建设大量的无害化处理工程,所需要的建设资金原则上应当由国家、地方和受益者共同承担。研究以为,城市垃圾的清运处置费用可以通过资源化产品的出售、已封闭城市垃圾处理场地的地产开发、城市垃圾收费以及财政补贴等途径予以补偿。外部效应存的存在要求政府与个人和组织都应该建立相互间的利益制约关系。简单来讲,包括以下几点:政府对于不同的获得城市垃圾处理权限的组织应该予以定期绩效评估,对有较大成绩的组织给与政府补贴或给予税收优惠;对其他组织和个人也应落实“排污付费”原则;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开征城市垃圾费,以补充城市垃圾清运、处置费用的不足,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而所有的这一切通过网络数据库则可以更快实现。

3.垃圾处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良好的垃圾处理制度体系有利于垃圾处理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与监督,更有利于垃圾治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对策。一是垃圾处理特殊许可证制度。另外就是建立和完善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政府部门根据辖区内的城市垃圾管理目标,综合考量各区域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消纳量和区域发展规划等因素,确定每个区域城市垃圾的最大排放量;然后,通过发放城市垃圾排污经营许可证具体分配排放指标;同时,通过建立城市垃圾排污权交易市场,使排污权能够合法合理买卖。

4.垃圾处理信息化竞争体系建设

优化绩效的评价体系,虽然分出了内评价与外评价两方面,但是对于内外评价各自所占的比例应该做适当的安排,不能盲目操作。充分运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监督的同时建立起合理的社会评价竞争体系,充分体现出公平性,不同主体不同对待,如做好对不同主体处理垃圾数量的统计、对不同的主体进行奖励或是进行财政补贴等。建立开放、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城市垃圾处理投入产出机制,实现社会资本资源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领域的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用。

(三)小结

研究主要是从数字城市发展和城市垃圾治理相结合的角度对数字城市时代垃圾治理路径进行了基本的分析,比较详细的理论基础体系并客观地预测了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然后从一个新的角度和侧面,比较深入地说明了现有的城市垃圾治理的努力方向,即从加强管理制度与提升技术操作手段方面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数字城市背景下城市垃圾治理的路径设计,也为数字化时代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城市垃圾、保护环境,发挥其社会服务能力准备了思路。研究认为,数字化时代城市垃圾治理会有更好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6,43(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 杨宏山.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

[4] 梁勇等.数字工程导论[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 李永田.建设“数字城市”的设想与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37(6).

[6] 王凤霞等.“数字城市”研究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7] 王兆喜,方伟.城市公共管理的新课题――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07.

[8] 金龙,赵由才.计算机与数学模型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9] 梁勇等.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10] 徐青.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0.

[11] 史旭晖,罗斌.用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城市垃圾管理模式[J].当代经理人,2006(4).

[12] 吉林省建设厅.年底前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J].长春晚报,2007.

[13] 田宇,孙建亭.湖北省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和对策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3).

篇10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的速度在递增,有近一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为了破解“垃圾围城”之痛,许多城市多年前就开始推广垃圾分类,但总体而言效果不明显,往往是政府一阵敲锣打鼓之后便偃旗息鼓了。垃圾分类回收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而在“互联网+”时代,垃圾分类回收也站上了风口,不仅企业积极参与,很多地方政府也开始探索“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的新模式。其中,深圳的探索值得关注。

市场化模式探索

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2014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79亿吨,其中,卫生填埋处理量高达1.05亿吨。垃圾是错放的资源,在这1.79亿吨垃圾中,可利用、但未得到利用的废弃物价值就高达5000亿元以上。如果能让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得到合理回收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难题,也会产生相对可观的经济效益。

垃圾回收利用的前提是垃圾分类。自2000年起,北京、上海、广州等8座城市试点垃圾分类,然而10多年来成效不大。尤其是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参照欧美模式投入很大精力推动垃圾分类,但收效与目标相差甚远。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公众参与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市民没有形成垃圾分类回收的意识,人们都是随手扔进垃圾桶,甚至随便丢弃。市民是生活垃圾的主要制造者,如果他们的参与意识淡薄,会给垃圾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分类回收处理就无从谈起。在很多发达国家,民众有自觉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意识,但我国民众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大多停留在政府宣传层面,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很难行得通。

另一方面则是政府职能的错位与缺位。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公益事业,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政府职能缺位现象严重,有的只是进行了试点,没有推广开来;有的地方政府着手垃圾分类回收的建设,只是出于一时的政绩,没有可持续性,既不能形成可借鉴的经验,也没有产生实际的价值。随着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下降,分类回收工作也就偃旗息鼓了。

政府职能错位是由于政府习惯于一手包办,没有将可以做的事情让位于市场。垃圾回收的资金投入完全依赖政府,给政府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又不能产生效益,没有效益也就没有动力。因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需要市场化操作才有可持续性。而过去,企业主动回收处理的仅限于少部分高价值可回收物。如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以市场化为导向,从效益出发,提升市场化水平,这是各地一直在探索的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为垃圾分类回收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有望打破长期困扰垃圾分类的瓶颈,建立市场化、可持续性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

“回收哥”兴起

2015年10月,国内首个全方位O2O分类回收平台――“回收哥”,在深圳正式推出。这一平台是由深圳市城管局联合当地上市企业格林美打造,它的推出也是“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

市民在“回收哥”APP或微信平台选择交投的废品种类,填写预约时间和地址,平台会将订单发送给“回收哥”,用户附近的“回收哥”“抢单”并联系用户确认订单,就可以上门回收了。

在上门回收时,“回收哥”对废品进行质检并由系统计算回收价格,待确认后系统会线上支付,自动划账给用户,而“回收哥”也能得到相应的提成。所有废品价格公开透明,回收后直接送到专业企业进行处理。

用“互联网+”将整个回收处理流程,简化为“回收哥―废品回收―物流中转―工厂”四个环节,中间至少省去两次中转环节,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和场地成本,提高了废品回收处理效率。

而且,“回收哥”彻底改变了传统走街串巷、四处吆喝的回收人员形象与工作方式。回收人员不再是无组织、被歧视的无业游民,而是网络时代城市分类回收的环保服务员。目前,“回收哥”都是平时从事废品回收的人员,他们通过认证、培训等正规流程加盟成为一名“回收哥”。

深圳市废品回收从业人员有2.2万人左右,通过“回收哥”的模式可以将这些从业人员都整合进来,将“散兵游勇”变为规范的、更值得信赖的“正规军”。通过互联网平台派单,“回收哥”们每天可以收到的单量比他们平时走街串巷多3―5倍。

对于市民来说,进行分类垃圾回收也可以增加家庭收入。根据预计,一个普通三口之家,通过垃圾分类回收,每年会增加1000元的家庭收入。

深圳“回收哥”通过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回收服务体系两线建设,形成线上投废、线下交投的模式,网络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回收专业队伍承接回收与付费,所有废物都分类,所有废物变成钱的新型商业模式。

这种“互联网+分类回收”的城市废物分类回收体系,能够实现市民、社会、企业、政府多方共赢,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新格局,有效解决前端分类回收的问题。到2015年底,深圳市“回收哥”加盟人数近200人,居民参与“回收哥”4万多人次,陆续在主要城区实现全覆盖。

破解推广中的“痛点”

“互联网+分类回收”,跨越传统的回收箱式模式,创造了互联网时代垃圾分类回收的新模式。

最大改变就是从原来政府主导变成了企业主导,真正实现垃圾的市场化运作。企业积极参与主导,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垃圾的有用资源,使垃圾资源化;另一方面通过对垃圾的综合处理,垃圾的数量大大减少,有害的垃圾进行了分类、处理,减少最终垃圾处理的量和难度。

这样就大大减轻政府的负担,政府职能可以归位,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垃圾处理的市场秩序,将政府、企业、民众都纳入到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体系中来,通过市场效益的关系,就能产生内在的动力,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的可持续性。

过去,垃圾分类回收一个难点就是低价值废品回收难。由于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高,低价值可回收物利润低,这些废品往往不被回收。而“互联网+”模式下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深圳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回收哥”的回收项目几乎包含所有可回收物品,不仅包括冰箱、空调、电脑、手机等高价值可回收物,对废玻璃、废木头、废旧衣物、废皮革等低价值废品也进行回收。为了避免“回收哥”接单时挑肥拣瘦,对回收价格较低的废品,后台会在系统给他们5元、10元的补贴。是否按照系统派单要求去接单也会影响“回收哥”在系统中的评级,如果因不值钱而拒单,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罚。

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低价值可回收物很难单纯依靠市场来回收和处理,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围绕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

目前,“回收哥”平台已经开始在武汉、天津等地复制推广,北京、上海等地也在探索“互联网+分类回收”。而新模式如果大范围推广,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建立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回收服务体系,资金投入较大。前期开发APP、微信服务号和网站等投入大,后期运营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等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