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3-24 21:1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教学策略

篇1

【关键字】优化 化学教学策略 评价

化学教学策略是指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和优化教学方式与灵活处理教学问题的过程。其明显的特征是:①对教学目标具有清晰的意识和方向感;②具有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设想;③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化学教师根据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得到的评价信息可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侧重从反馈教学信息,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策略的建构。

一、反馈教学信息

化学课程评价主要的功能是为化学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教学决策过程是化学教师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资源和社会需求等信息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通俗的说,教学决策是化学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授多长时间以及效果如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判断:

1.化学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化学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利用安置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安置性评价,也叫摸底测验,即在教学开始之前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确定学生的初始学习能力,也可以知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这不但为教师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打下基础,而且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同时该信息可以作为教师决定有效教学的起点。

2.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促进更有效的学习?(教师自编的测验以及以往成绩的记录)

3.学生是否作好了下一阶段学习化学的准备?(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预测,以往成绩的记录)

4.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自编的测验、课堂作业、提问、观察等)

5.学生有哪类学习困难?(诊断测验、提问、观察、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咨询等)

6.什么时候复习最为有效?(阶段考试、提问、观察等)

7.怎样给学生评定分数?(综合所有的评价信息)

8.哪些学生缺乏自我了解?(自我评定)

9.我的教学效果如何?(成就测验、上级的评定,自我评定等)

对以上的问题及信息,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更准确的分析,你才会清楚地知道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应该是怎样的,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情况,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因素。不但考虑学生的测验分数,而且要考虑学生平时努力的程度及“化学档案袋”评价;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考虑周围同学的建议,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化学教师可以从经过精心编制的测验中得到教学信息,也可以从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内容及自我评价和同伴的评价中得到学生变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教师知道:①教学方案的可行性;②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③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化学教师总是借助于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经过分析、综合,同时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得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提供信息,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1.根据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进步情况的评价。教师可以以此了解自己的教学进展情况,也可以知道学生学会与否的实际情况。由此可以调整教学,更好地指导的学习。这种评价是重在发展的评价,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才能了解学生付出的努力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利用诊断性评价改进教学

诊断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揭示学生学习困难及其原因的评价。教师借助诊断测验的结果,分析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制定矫正计划。因为诊断性测验经过特殊设计,诊断的内容和水平有差异,在分析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确定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缺陷,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补救教学的参考。测量后的习题分析,还可以提供编制试题的统计特征(难度、区分度),从而找出不良试题所在,以确保教师所编试题属于优良的试题,并保留在题库内供日后使用。这些信息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教学,也有利于补救教学的策略。

3.通过总结性评价寻找努力方向

总结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结束时的评价成绩。根据这种评价成绩,教师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得知自己的教学情况。尽管这个评价是以分数表示的,但是为评价教学提供了具体信息。化学教师根据总结性评价结果,对照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哪些达到了要求,存在哪些缺陷,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既可以和自己的以前作纵向比较,检查自己的进步程度,也可以和同行作横向比较,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强化成绩,吸取经验,调整自己的目标,修正出现的错误,引发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篇2

摘 要:分析学困生的表现,从情感因素和增强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浅谈通过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榜样竞争、积极归因、优化教学管理等教学措施转化学困生。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

笔者所指的学困生是指受主观非智力因素影响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足,自我监控能力弱,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自我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在哪里,遇到学习障碍,不善于将问题具体化;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缺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的意识和方法。

一、积极的教学态度促进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使学困生面对学习时消极、懒散。面对放弃学生的老师,学生也会更加力不从心。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然而氛围的形成离不开积极乐观的教师。所以作为教师,面对学困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放弃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生充满信心,时刻精神饱满,用自己的积极乐观去感染学生。教学中,激情洋溢,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少一些埋怨,多一些鼓励,纵使遇到学生屡次考试不如意,也要积极地面对,让学生感悟不轻易言弃的执著。

二、挖掘学科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良师,让兴趣活跃课堂,促进课堂的积极高效。学困生对学习兴趣不浓,很大程度来源于知识的乏味和教师教学中的生搬硬套,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学科素材、活用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教学中,如知识的拟人化展示,学生表演金属Mg和Al进行性质PK;讲解CO2不是电解质时,利用影视材料:葛优表演——CO2的新闻会……再如,知识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们感受故事中的精神存在。安全炸药的背后有诺贝尔及其家人的血泪,他的反复试验几乎炸死了全家人,人们当时把他的试验看做是“瘟疫”,他的全家被迫到海上过着“游居”的生活。另外实验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素材。引入一些改进的实验或者一些趣味实验都是化学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引入吹气生火的实验;学习电解质时把音乐卡发挥在课堂上;学苯酚时,茶水变墨水等等。化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有毒的矿物油使霉变成米成为百姓口中的粮食;酒后驾车,酒精的检测。许许多多的素材丰富了枯燥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趣味,从而使课堂变得充实而活泼。

三、不断体验化学学习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克服困难

班杜拉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学困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倘若再次饱尝失败的经历,则容易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困生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增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

榜样的行为表现是学生评价自身效能的一种参照。一般而言,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情况相似的。因为学生认同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学习进步,很容易替代性地转化成对自己能力的认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倘若与学习优秀的学生比,则会越比越受打击,越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参照标准,不可盲目比较。在化学教学中,我给学困生按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掌握情况等给他们进行竞争的分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实力相当的学生注意对手的学习情况,以此刺激学生的求胜心理,增强其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如,课堂提问,同伴竞争回答;作业,对比质量;测验,比知识掌握度。经常表扬,肯定二者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对方的优点,同时激励自己去追赶对方。

五、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促进学生持续努力

韦纳指出,“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功归因于四类因素,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能力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是一种外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而运气则是外部的、不稳定的、难以控制的因素。”般说来,如果学生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样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63―01

化学课程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而又陌生的学科,在初中开设化学课程的目的旨在为学生普及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并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难度不大,但重要性却不言而喻。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必 须严阵以待,准备好一套科学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像是一种催化剂,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刚刚开始接触化学课程的初中生来说,化学就像一片还未有人踏足过的蛮荒之地,是一个充满了神秘感的未知世界,让人如此好奇、兴奋,然而又因为陌生而使人踌躇不敢前进。这时,兴趣便是他们勇于迈步的动力。

1. 通过实验培养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其主要特色,更是最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学生们在实验操作时总能变得热情高涨,兴奋不已。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自身优势,通过色彩强烈、变幻多端的实验一举俘获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使学生在对实验本质的探索中,逐渐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兴趣。学习的终级目标就是要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当中。而化学学科恰恰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化学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食盐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潮解;醋可以去掉水壶中产生的水垢。这些奇妙的现象不断地让学生们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当他们尝试着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愈发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强烈兴趣。

3. 化学发展史对学习兴趣的影响。历史典故总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古至今,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充满了无数的惊险与刺激。火药的发明、铀的发现……这一件件伟大的化学事件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居里夫人、门捷列夫……这些响亮的名子就像一座座灯塔,指引着人们探索的方向,为人类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策略二:转变化学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种“灌输”、“填鸭”的教学方法不但枯燥、乏味,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及创新能力也是极大的阻碍。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让我们从以下三点进行讨论。

1. 改变教学方式,构建自主、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需打破教师的一言之堂,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改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促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新课程便是以注重学生的发展,展现学生的“个性”为主,突出“面向学生”这一观念。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平等民主的教学态度来营造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

2. 建立小组学习模式,增加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模式是当前基础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被动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思维的碰撞,对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策略三:注重情感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学校,老师对学生起着教书育人的作用。教书,指的是传授知识;而育人,即情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及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化学教材中提炼出典型的素材,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定学生将来成为国之栋梁,为祖国化学事业奉献力量的坚定信念。

篇4

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能为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实施好化学实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来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智能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在实验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 教师的启发讲授

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和地联结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或目标,启迪和引导学生进行能效观察和有序的操作。适时而随机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如在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前,启发讲授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讲授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要指出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在制取氧气时试管炸裂,可以帮助其进行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

在启发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别是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障碍,教师的讲解、阐述、指导、点拨、启发性设问、答疑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启发讲授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要点明主题,语言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模凌两可。

2.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想明白,做到小跨度、多层次启发。

3.操作要领及要求简明、明确,便于学生记忆和执行。

4.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错误甚至危险操作,防患于未燃,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应引导学生想明白,弄清楚。

教师的启发讲授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借助于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学生有了足够的实验知识储备,进行实验的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示范演示

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操作规范,准确无误,装置美观大方,动作大方、协调。

2.操作和教材内容一致,创新实验要加以说明。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性,示范操作快慢适中,语言简明,语气和蔼可亲,创造和谐、美妙的演示气氛。

4.保护演示台(或桌)上整洁干净,避免演示桌上“脏、乱、差”,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失去观察模仿的兴趣。

示范、演示实验是新实验或新操作开始时教师为学生所做的操作示范,起引路示范作用。因此示范一定要到位,如在实验室制氧气中,在仪器的连接,检验气密性,加药品,固定装配的顺序,何时收集等一系列顺序及各个步骤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前后,让学生不用药品模拟操作,教师即时矫正模拟操作的错误,以免在实验出现差错。这样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示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三、有指导的学生实验

做好实验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要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的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提要求,或提出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

一般来说,实验前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过多,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实验前指导到底要讲多少,花多少长的时间,取决于实验内容本身。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估计程度。其次应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万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而又耐心地跟学生一道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做等等,但不可指责,挖苦学生,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应做好实验后的指导。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评价要得体,批评不宜太尖锐,表扬不能太夸张,要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稍有改进就会做的更好,使受表扬的学生心里有美滋滋的感觉,有成功的喜悦。

四、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的进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学生实验之后,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仪器的安装,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等作出评价与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等,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和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五、总结概括

总结概括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通过分析典型实验,阐明实验规律,明确选择仪器,加深实验的深化研究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思路拓宽,将零散的实验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柯建国.如何做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1期.

篇5

一、认真收集材料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有效备课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取未来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在上课前的备课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渗透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深钻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使高中化学的课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真阅读和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教材,熟悉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内在联系,掌握本节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查阅相关期刊杂志上刊登的教学方法理论及对教材的处理、内容的解读,做到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同时对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了然于胸。

2.掌握学情

备课只做到备教材还远远不够,还要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本节内容的了解程度,好做到有的放矢。高中新课程化学教材内容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参与的互动很多,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需要同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引导,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重视,认真准备。

3.精心设计

新课程强调化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应包括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实验设计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引导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其中,最核心的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它是整堂课教学是否有效的前提。在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起点,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做到有效互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活动,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日本心理学家波多野与稻恒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失调,通过解决问题达到更高一级的认知体系”。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才谈得上去设计探究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和途径,并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设问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向正确方向和更高层次迈进,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设问的有效性,不能随便提几个问题,而要进行精密设计。在问题的设计中,要遵循启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才能有的放矢,有效互动。

三、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做为化学教学的第一要务。化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化学学习,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中生在心理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成绩好的学生会“吃不饱”,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会“吃不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既能照顾到学业水平不同的全体同学,让所有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所收获,又能在学习中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有效布置作业,做到有效练习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但在如何布置作业方面相对滞后,往往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有不少化学教师已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做了不少尝试,但往往在布置作业时,又因循守旧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不知所措。新课程改革要深入下去,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作业的布置方式。要以作业为载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和巩固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针对化学知识点精选适量试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能举一反三。其次,要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如布置家庭小实验作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布置研究性作业,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布置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布置调查报告作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最后,教师要及时批阅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及时表扬,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这样,通过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有效练习,可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教师要努力钻研课本,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并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邢耀磊.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 中学教学参考,2010,(2):29.

篇6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不变的追求。在目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地方:教师普遍感到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谈不上讲评习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结合化学教学实践、教研活动,针对进一步领会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过程谈一些思考。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对教案的实施能力也非常重要,有一个好的设计,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很显然,如果你的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或学生不感兴趣,那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如何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综合决定的,这便需要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之外对学生还应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如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三、善用多种激励手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遗传、基础和化学学习习惯三个主要因素可以决定一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遗传是无法改变的,基础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较难改变,能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的是学习化学的习惯。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力,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以固化。通过激励的强化,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这是教师应当灵活运用的教育手段。表扬是最简单的激励方法,让学生经常得到各种方式的表扬,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批评的使用,则要注意场合、程度,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千万不能以分数为本。

四、细化目标,一课一得

新课程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这对学科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传统化学教学也强调目标的达成,但目标对于教师和学生双边都是模糊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既强调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掌握,也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更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在对传统教学深入思考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目标形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学段一节课的要求,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将整个高中学段的目标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学习方法、每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价值渗透到具体的课堂中,这样目标就细化了,就具有针对性了。如果能将学段目标细化到每一个课堂,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这样,学生达成目标就容易了,也避免了重复操作。

五、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开发人智力的源泉。没有情感的发展思维就不会发展;没有持久的热情思维就不能深化;没有成功感和失败感往往不能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要正确对待“好、中、差”三类学生。对“好”的要严,“中”的要引,“差”的要补。特别是对待差生不但要热情关怀还要循循善诱,具体帮助。这样才能使学习集体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感情平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素质差,以前没有做过实验,但经我们分门别类耐心指导,他们的成绩及实验技能进步很快。

六、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现在,科学迅速发展,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应运应生,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潜在的多种智能。

例如,利用网络上提供的三维分子模型来讲解分子结构时,学生就觉得较为浅显易懂,教师也觉得不那么难于给学生解释。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上提供的一些化学反应过程图,在这些化学反应过程图中,一些难懂的化学反应通过一些动感的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形象地说明了反应的过程,使抽象的化学反应易于理解。

此外,网络上有丰富的虚拟实验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特别是危险性较高的化学实验最好不要让学生做,比如碱金属铷、铯和水的反应,可能会发生爆炸。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查询一些相关的虚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掌握化学性质。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国平,魏为.《中国教师报》2006年5月31日.

[2]任宝华.中学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教学策略[N].新思考网.

[3]章斌成.多媒体教学体会.2002年计算机教育报[N].第2期6版.

[4]龚正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科教育.2002,(10):37-39.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探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38-01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实验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的重要途径。重视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就是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实验探究教学一般分为“选题―准备―实施―分析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等五个步骤,下面按这五个步聚的顺序,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的策略。

1 确定实验探究课题

教师在课堂中要先组织学生挖掘教材中可探究的内容,再由师生共同探讨,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然而课堂的内容如此的繁多,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题才既利于学生课堂知识的强化,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呢?具体来说实验探究的课题选择大致应该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开放性。实验探究的课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度,给学生留有足够空间,让他们动脑去想动手去做。二是实践性。实践性是化学实验探究的根本特点之一,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习的兴趣,解决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自己实现了知识的生成性。三是可操作性。化学实验探究应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相适应。确立的课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有较大收获,这样学生才能在得到最好的发展。四是创造性。实验探究强调自己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的创造性。实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创造了一种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宽松的环境,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五是综合性。实验探究突破传统课程过分注重教师分科教学的现状。追求学习内容的综合化,是实验探究的又一特性。实验探究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2 准备实验探究

在教师或者学生确定好实验探究课题后,就要着手实验的准备。教师先对实验进行科学的估计,做好学生分组,在学生数量以及搭配上做到科学、互补,以求高效高质的完成实验探究。分组时教师应尽量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采取适当调节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确定小组人员,并确定小组长,组织全体小组的实验。

分组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制定实验探究方案,课题的目的、意义、步骤,以及所需的实验药品,实验器材等。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小组成员要表明自己对该实验的观点及看法,小组长做好记录,如发现错误则必须及时提出。这样才能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以确保课题的高效进行。

3 实验探究实施指导

选择好合适的课题并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以后,便可以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做到适度性指导,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度”。教师的指导不应该削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是实验探究活动的主体,是情感的体验者,是实验探究活动的受益者。实验探究不能由教师替代包办,使学生沦为实验探究的操作工。

例如,把“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是什么显酸性”作为探究性实验。该课题中含有三中物质:水,二氧化硫和亚硫酸,我们要分别验证他们的酸碱性才能得出结论。在学生无所适从时,教师只需要提示从“包含的物质着手”就可以了,而不是直接指出去实验三种物质的酸碱性;同时有的学生用的自来水来做实验,自来水因为已经溶解了二氧化碳,所以显酸性,从而干扰了学生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再给予提示:自来水显酸性干扰了实验,那我们能不能换一种中性的水呢?这时候学生就会想到换用蒸馏水。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指导的重要性,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但是也只有教师做到“适度指导”,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体验。

4 处理实验探究结果,得出探究结论

教师应该在课题小组的实验探究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及时交流,谈谈自己在这次实验探究活动中的感受,并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优点以及过失。在小组内交流完以后,学生再自己单独反思、回忆该实验探究,并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总结,把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和体验通过调查报告或者实验报告等形式展现出来,并具体写出实验探究题目、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探究结论等,供老师和其他学生参考学习。

5 实验探究活动的优化与评价

在整个实验探究中,评价方式有两种。一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性评价;二是学生之间对相互评价。不管该实验是否成功,只要学生认真做实验了,教师就应该认同他们的表现,对于成功我们应该给予表扬,对于失败我们应该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能力,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也是探究教学得到实施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我相信只要教师把握住机会进行探究教学,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将在原来的教学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在形成它们时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它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篇9

【关键词】化学概念;分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的教学内容十分抽象,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教师的教学重点不能只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收集与化学概念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中,教师再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化学概念。

一、高中化学概念的特征

高中化学概念具有抽象性、阶段性、系统性的特征,由于化学本身就是微观的,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因此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化学的本质属性。理解化学概念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教学中不断的深入了解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一个知识网,教师通过构建知识网,帮助学生强化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二、高中化学概念的分类

化学概念多种多样,能够反映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化学计量和化学用语,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深刻了解化学概念的真正内涵,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按照逻辑关系分类,可以分为从属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和交叉关系。从属关系是按照大概念包含小概念的关系进行教学,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中,电解质包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物质包含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学键包含金属键、共价键和离子键等。化学概念按照并列关系分类,就是产生相同化学现象的不同概念。按照对立关系分类是指两个概念没有关联,并且对立。按照交叉关系分类是指两个概念有重复的部分,但相互独立。

三、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影响因素

对于化学概念的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化学概念的认知过程。影响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学生本身的推理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的教学模式等。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习完成化学概念的学习内容。

(一)传统概念的影响

由于学生对于化学的定义还很模糊,不知道化学领域具体都包含什么内容,对化学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影响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生具备分析推理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化学概念。运用不同的推理形式推理化学概念,会影响推理的结果。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师授课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对于电解质的教学,不同教师讲课的方式就会有所差异,有些教师将电解质的定义直接写在黑板上,而有些教师为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不同溶液的导电实验,提出相关的问题:什么容易可能会导电?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

(一)结合学生的经验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情况,例如,电解质导电的实验中,教师先让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什么电解质能够导电,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验证讨论的结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完成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二)把握概念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课程的内容不断的深入,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分阶段的进行深入教学,有些概念可以进行深入教学,有些概念则需要和其他模块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这种方式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三)通过实验,揭示化学概念存在的差异

有些化学概念可能导致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经常出现的错误观点例举出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化学知识网的构建。教师在讲解化学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讨论给出他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再通过实验的验证,将学生“正确”的观点,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概念的分类复杂,极具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理解,需要教师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形象的讲解出来,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系统的化学知识网,更好的完成化学概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淑华.谈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赵春芳.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2,04:68-69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探讨

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理想的科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协调的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做好化学教学情境设计、推行多感官表征学习、根据首因—近因效应调节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时间、做好化学知识的深加工和实验教学的科学思维引导。只有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学校的化学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好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化学教学情境设计

1.运用新颖性来创造相关联的、社会的、愉快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接触感兴趣的事物,对应化学中的实验,学生一般都会表现出来比较感兴趣。

2.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科逻辑,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网络的要求。情境的设计应该符合科学的逻辑,注意情境设计的一贯性,有梯度和层次,考虑问题能够全面。

3.情境的设计要符合知识类型的特点。化学新教材的各部分内容都可以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素材。但是情境的设计要符合知识类型的特点,不是任何情况都要使用情境的教学。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知识的学习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理解、记忆方式就可掌握。

4.情境的设计不仅要能激发学习动机,还要能体现教育的价值、目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体现的是教学的价值,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新的学习理念的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

5.情境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共同经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上去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所带来的兴趣,素材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能激化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6.设计的情境要能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注重学生情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注重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好的教学设计,丰富课题的气氛,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新事物的求知欲,能使学生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探究欲望,从而将探究学习进行下去。

7.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有效。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充分利用经验的连续性与互动性。对应课堂中,小组讨论是否有效,学生发言的贡献是否大,都得充分考虑,任何活动都必须奠基于儿童经验生长的逻辑,不能随意安排。

8.将知识内容从单一的书本和黑板上分散或以其它的方式复制到其它地方。在教学中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教学知识嵌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索、学习、研究和发展的空间。

二、多感官表征学习

即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多表征学习模式。即实验操作中学生不仅动手,而且还要向同学说出自己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下面同学要观察、思考、纠错,同时每一个步骤结束要求学生马上进行随堂练习。多感官表征学习高效地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满足了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对丰富课堂内容,推动学生多参入到课堂实际教学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首因一近因效应安排

教师在进行示范实验时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事可干,才能造就高效的课堂。有效的时间要用在重点、难点知识上,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根据首因—近因效应调节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时间。将复习内容放在课程中间穿行,提高课堂的效率。复习还要及时,化学知识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要及时的进行总结,一般一周进行一次总结,及时复习本周学习到的知识,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四、化学知识的深加工

教师对教材知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知识特点进行再加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注重智力训练。教师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后,教会学生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更快的提取知识。

②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理解加工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记忆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良好的记忆方法是建立在符合记忆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③.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归纳,培养对科学问题完善的思考方法。总结知识既是学习策略、方法的学习,也是一种科学素养的练习,这种技能与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④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应该除注重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外,还要扩大学习范围,强调知识的综合与相互渗透。

五、实验教学的科学思维引导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探究的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思维。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利用科学探究问题的基本流程是:情境导入—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总结归纳—综合与应用。

六、结束语

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初中化学教育是基础科学教育,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不断摸索,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教学的特点,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向东.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化学教学. 2009(02)

[2]阎立泽等主编.化学教学论[M]. 科学出版社,2004.

[3]毕晓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4]单陶文.初中化学中探究教学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