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经济学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西方经济思维方式;中国经济;社会体系
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东西方的国家在,文化观念、行为习惯、政治体系、民俗风情等许多领域都存在着差异。东西方人们思维模式是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而思维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思维方式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东西方经济思维的不同。我国一直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多年来许多经济学家以哲学代替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随着时代的变革,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经济学思维方式逐渐进入我国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中,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但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学的发展,也对我国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1西方经济思维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的经济学范式,与东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有着一定的不同,因此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西方经济思维是以线性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方式为基础,具有线性、抽象性以及片面性的基本特征。经济学包含的领域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最为重要。微观经济学主要以研究家庭、厂商以及市场调配为主要经济资源,以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模式和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主;宏观经济学则是以研究整体国民经济的经济资源运用状况为主,以整体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总量分析为思维方式。
2西方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2.1科技进步推动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这就使人们的思维模式不断地更新。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到经济学这一学术理论,标志着经济学的产生,被当时的人们用作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到17世纪末,随着牛顿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的提出,人们开始着重对经济学的实际经验考察,转变了以往形而上的唯物主义思维模式。19实际随着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得到人类的证实,以马克思的经典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为代表,人们的思维模式开始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模式。20世纪以来,人们通过相对论以及量子物理理论的知识,对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例如从一般均衡到非均衡、稳定均衡到动态均衡、线性模型到非线性模型等。
2.2多种学科交叉促进创新改革
经济学是集多种学科为一身的交叉性学科,经济学的思维模式需要多角度研究问题,结合多种学科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1)数学与经济学。1838年法国学者古诺层发表了《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将数学逻辑思维运用到经济学发展之中。在随后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更是离不开数学逻辑思维模式,统计学的思维方式结合经济学理论知识产生了计量经济学,使经济学的实证思维得到了完善。
(2)伦理学与经济学。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是经济学发展中的基本目标。社会伦理学中的“公平”概念,能够帮助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做到满足每个人的基本经济需求,达到经济学的最大价值。
(3)法学与经济学。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领域和谐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要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复杂的经济活动,保护产权知识和契约效益,保证企业以及国家的财产安全,维护市场的发展秩序。
(4)心理学与经济学。心理学在许多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有人活动的地方就能运用到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经济学中,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产生了“心理—行为分析方法”,改变了传统理性人假设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对行为的心理形成动态进行分析。
3西方经济思维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启迪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研究始于西方,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之初都借鉴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起到引导的作用。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体系深入发展,人们开始依据的发展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优点,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西方经济思维始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目标,与我国经济状况从根本上存在巨大差异。那么,如何将西方经济学的借鉴价值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坚持实事求是为原则对西方经济学进行理性分析。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理性客观的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同时也蕴含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与分析,适当的加以借鉴,避免对西方经济思维产生依赖,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
(2)结合我国国情对西方经济思维进行借鉴。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于起步期,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相关观点、理论以及政策,从而适应全球经济化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发展。
(3)西方经济思维模式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仍需加强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必须建立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国情基础上,照搬西方的经济政策体系,必定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但是西方已经成型的经济管理体制仍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可以借鉴的范本,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宏观把握可以参考西方经济发展的经验,从而减少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4总结
西方经济学虽然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实质理论学说,其研究对象也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但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可以借鉴它的优缺点,建立有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体制。因此,西方经济学思维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借鉴作用,将马克思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相结合,能够使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管德华.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建设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9-12.
篇2
[关键词] 四位一体 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受到该课程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出现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于西方经济学的“西方性”,借鉴西方国家著名大学(如哈弗大学)的案例教学法进行案例教学;二是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摆脱黑板经济学,进行多媒体教学;三是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将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置于实验室的情境下进行论证,即实验经济学教学法。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吸收了西方国家大学的经济学成功教学经验,从教学法角度看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因而对我国经济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教学方法均没有考虑学生受众的差异、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成本的问题,只单纯强调某一种方法的优越性,因而最终难以摆脱“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教学窘境,与“学生易学,教师易教,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教学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最近,包天仁教授提出了“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五技并举”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该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因而在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基于包天仁教授研创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思想,考虑到学生受众差异、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实施成本,尝试性的提出了“分明别类,注重主次,降低成本,五法兼施”的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凝聚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多位”精髓,按照“学生易学,教师易教,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殊性,符合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原则,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
二、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内容
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分明别类、注重主次、降低成本、五法兼施”。其中,“分明别类”是指教师在开课之前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全面了解,然后据此对学生进行基本分类,目的是便于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我们知道,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的学科属性不同,其具有的数学水平各异,不同类别的学生对同一方法的认同和接受成本有很大差异。因此,盲目采用某一种方法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将压抑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成本,降低教学效果。“注重主次”是指教师在正式开始整门课程之前,应对学生所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分析整合,并将其模块化,然后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确定主次,即确定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只需一般了解,等等,目的是便于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模块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不分主次采用一种方法贯穿始终。“降低成本”是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本着降低成本的原则进行。这里的成本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成本,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本。其中,教师的教学成本主要包括教师的课堂授课时间、课前备课时间、课后辅导时间以及为此发生的资料等费用支出,学生的学习成本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对授课方法的接受难度、学习的吃力程度、课前的准备时间和课后的复习时间以及为此发生的资料等费用支出。显然,这些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成本较低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的教和学。“五法兼施”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和教师自己的教学成本,应灵活选择讲述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实验经济学教学法等五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五法兼施”的目的既是为了为不同类别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为尽可能降低教和学的成本。
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强调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首先必须考虑学生属性和授课内容的实际情况,即所谓“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努力降低教学成本,以实现满意的教学效果,即“减负增效”,“因材施教”是基本,“减负增效”是目标。因此,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立足学生、面向内容、考虑成本、方法多样,从而满足了“学生易学、教师易教,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教学目标设计。
三、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实施
按照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内容,其实施主要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分类;其次,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将其模块化;最后,是本着降低成本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和不同模块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方便操作对学生分类,分类时既可以按照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进行,也可以按照学生来源于文科还是理科进行(有文理兼招的班级),如果专业人数较多,还可以同时按照数学水平的高低和文理科属性进行分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首先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增删,并将其分成逻辑较为严密的几大模块,然后针对不同模块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对纯文字描述的部分,如课程的导言或每章的引言部分以及经济制度或政策的介绍部分,教师采用讲述法或辅以多媒体教学法,成本最低,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有很强现实背景的理论部分,可以采用讨论法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由于有现实背景,题材容易收集,采用讨论或案例形式教学会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于较为抽象的理论或模型推导部分,可以采用实验经济学教学法或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经济学教学法直观、形象,可以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体验,增强对相关理论的深刻理解,而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声音、图像直接对教学内容进行表达,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抽象繁琐的模型推导过程全面介绍给学生,教学效率较高。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分类和教学内容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五种主要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不同方法的实施成本也有很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采用“四位一体”教学法是我们对教学法改革的一个尝试,是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现有教学方法的缺陷而提出的一个方法体系。按照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的设计思想,可以有效解决“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教学窘境,实现“学生易学,教师易教,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教学目标。然而,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毕竟集五法于一体,为了确实提高教学效果,在实施该法之前,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每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以找出最适合学生受众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这是采用该法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参考文献:
[1]逯进,贺晓丽.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5,(1):50-53.
[2]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
[3]王力南.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35-37.
[4]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
篇3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根基,很多理论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正是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资本运作方式,同时促进了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但是在今天,政治经济学已经逐步成为非主流经济学,而其自身存在的缺点却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批判。从劳动价值论,以及其衍生理论进行分析,对比与效用论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观点进一步讨论其改进与发展的趋势。
1引言
关于政治经济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见解。现在以效用论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往往把政治经济学看做批判资本主义的工具,对其劳动价值论进行很大程度的批判以动摇其基础。而在马克思看来,西方经济学为庸俗经济学,由于其阶级本质决定庸俗经济学家要维护本阶级利益。对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和以效用论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到底孰优孰劣,这样的争论一直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才算结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西方经济学逐步使政治经济学边缘化,而劳动价值论仅仅作为一种学说存在而失去其政治影响力。
看一种理论是否是正确的,主要就是看它对现实社会是否就有解释力。然而中国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却往往忽视了其现实解释力的学习,并且不能完善其中心内核—劳动价值论,以至于思想僵化,无法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一些本来可以对现实社会有解释力的理论或者被教条僵化,或者被现代的计量经济学所取代。以至于一直作为中国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在改革开放以后也逐步边缘化。
本文立足于回归政治经济学原本状态,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思想出发,对劳动价值论以及其衍生理论做出客观评述,以确定其是否对现在生活具有解释力,是不是真的和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的是过时了。从而对其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2文献综述
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中外许多经济学家或者支持,或者反对,有很多论述,但是很多经济学家不自觉站在某个阶级立场上,这样很多就没有了事实说服力。
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了了劳动价值观的缺陷:“首先,在完全竞争以外的情况下,它完全不起作用。其次,即使在完全竞争情况下,除非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且所有劳动都是同一性质,否则它决不会顺利的起作用。”
对于熊彼特的观点,张培刚先生在《评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文中写到“我们认为熊彼特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他所提出的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两点理由’并不能成立,因为如果把‘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重大矛盾’这一点作为反对的理由,那这也同样适用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其次,更加重要的关键一点倒是在于:所谓‘边际效用论’只是一种以主观评价为基础的主观价值论;而‘边际效用’作为一种生活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各个消费者千差万别,变动无常,要是把它作为最终形成价值和衡量价值的客观依据,不论是‘基数’效用论,还是‘序数’效用论,那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发现熊彼特所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劳动价值论的缺陷表现形式,张培刚先生站在否定效用论的立场上说明,效用论并不是优于劳动价值论,然而对于熊彼特提出的缺陷却没有否认。
伍装在《理解现代马克思经济学》一文中说到:“马克思经济学提出问题与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统一的,这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构建起来的经济学范式,这种范式从未曾被历史的经验和事实在整体上否证过,也从来没有被哪一种理论逻辑在整体上驳倒过”
这里面提及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到政治经济学其实并不是站在考虑个人的主观感受的角度分析社会,而是站在一个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的运作,来观察社会中的形形,人生百态。所以站在个人的主观角度或者支持,或者否认都是没有意义的。
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认为中国历史的基线先后推转50。年,包括明朝,这长时间的视界使我们了解最近中国所欲困难的遮蔽,同时也看清楚好多问题互相连锁的情形。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现在还有必要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因为它产生时的情况和我国传播时的情况很相似,发展后在我国现在依然具有解释力,甚至比西方经济学更有解释力,而且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通过诸多文献的梳理,我们基本已经理顺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劳动价值论的缺陷,政治经济学该用何种分析方法,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3劳动价值论及其衍生理论的优缺点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以此为依据衍生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包括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等等很多方面。我们将分析以上几个的缺陷,进而提出改进意见。
(1)商品的二重性的本身是社会现实的体现。
劳动价值是由价值产生的。马克思的逻辑思维是商品中有一个内核一类的东西叫做价值(value),而这个价值则是由劳动产生的。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这两点我们看出无论是价值论还是效用论都是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尽管存在一定的前提假设,无论是马克思的 完全竞争,还是效用论的理性人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的,而它们反映的主要是可以代表一般情况的特定情形。而且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在对于一般情况的解释中,劳动 价值论更有解释力,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唯物状态,但是效 用论却陷人了一种为唯心的误区。不过在特定情况下的解 释力,价值论就不是很好,比如特定商品如古董,钻石,以后 再沙摸中的一杯水,在这类问题上,效用论更有解释力。
这样我们发现熊彼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问题,而 第二个问题的劳动力同质也不算是问题。我认为真正要解 决的是生产要素问题。
价值的定义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但是 这里面确实忽视了其他的生产要素—资本和土地。马克 思解释为资本和土地里面包括前人的社会劳动。这种解释 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解释力的。比如土地,这在很大程度 上是自然资源,马克思认为是对自然资源的改造中耗费了 大量的人类劳动,但是逆向思维,如果没有自然资源,大量 的人类劳动又如何承载?所以单纯的劳动产生价值是不准 确的,这里面应该包括其他的生产要素,我们认为是多种生 产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价值。
(2)货币理论的前提假设以及表现方式与现在实际情 况脱节。
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在某种意义上是金本位制的基础。但是其背后货币的本身便是黄金,即使纸币抑或其他东西都是一种货币符号,其实质是背后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黄金。也就是说马克思对货币的前提假定就是黄金是货币商品。
分析当时的社会情形,我们发现其实马克思的假设在当时的时代是有一定意义的。马克思所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由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黄金大量流人资本主义国家,而纸币的发行也是以纸币背后的黄金为硬通货。这一切尽管理论没有产生,但是事实上便是这样运作的。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将货币的本质进行阐述,很大程度上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将当时的社会状况上升为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先进的。 然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对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却缺乏解释力。表现的比较明显的就是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是否有价值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都存在这很大的争议。不过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不存在劳动,也不是商品,仅仅有虚拟世界中一般等价物的特点,所以不能有价值,更不能说是货币。然而虚拟货币确确实实在当今很多领域充当着现实货币的作用,这是很难解释的。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这样两个:第一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第二是现在的经济学家没能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以及方法论将其精髓发展,而是教条套用。
当然,对虚拟货币的解释问题,西方经济学也没有做的很好,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回避了对货币的解释问题。
(3)流通中是否产生剩余价值依然无法解释。
马克思明确表示价值,剩余价值只会在生产中产生,即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生产前C=+v变成生产后的C=+v+m,m就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试生产的产物,并不是流通的产物,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我们要考察马克思所处的时代。19世纪的时候,流通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就拿地产来说吧,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地产公司,所谓流通,无非就是货币由一个人手里到另一个人手里,而商品则反向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流通并不产生剩余价值。(其实不然,交易费用的产生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即使在马克斯时代,流通依旧产生剩余价值。为了论证需要,这里假设交易费用为0)。
然而当今流通不产生剩余价值这个论点是很值得商榷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建立以后,流通包括很多内容。既有策划,市场营销,以及更多的销售网点。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包括很大的资本投人,很大的广告投人,很大的劳动以及土地投人,所以这里面产生的价值甚至高于生产产生的价值。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这里都产生很多的剩余价值。
4新历史角度下的改进
站在整体观和大历史观的角度上,我们发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批判资本主义,更在试图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其精神内核不是19世纪已经过时的理论,而是其中的方法,内在逻辑以及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这要掌握这一点,理论才会更加发扬。
与当今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发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变革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劳动价值论。只有内核变革完善,并且在整体性的思想下,马克思家政治经济学才会更加显示出其优越性。
诚如前文所述的,劳动价值论之所以没有与时俱进,很大原因是由于这个理论把劳动作为产生价值的唯一来源,这也许在19世纪是正确的,但是在21世纪必须要发生变革,为此我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改良中的劳动价值论,提出新价值论的观点。
我认为商品甚至物品种确实存在其内在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不是仅仅由劳动决定的,而是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决定了商品本身的价值。表示为:C=al+bk +ct,但是不同于萨伊定律,因为这里面依然强调的是劳动价值,其最终是客观表示而不是效用论。
这样很多由于现实条件变化,使理论过时的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比如虚拟货币是否有价值,由于内部的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都可以形成价值,所以虚拟货币内部有很大的资本,则虚拟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同时又有使用价值属性,所以虚拟货币可以是商品。
还有上文提及的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由于流通过程中投人大量资本,土地,根据新价值论,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都是构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然产生剩余价值。
5结语
篇4
(1)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来开展实践教学和以学生的专业需要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如何为其提供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是我们教师上课之前就应该充分考虑和设计的。不但要使学生喜欢并学好这门课,而且要传递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是学生走向社会后更需要的能力。
(2)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在上课中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现实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乘数理论时,要结合我国近年的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让学生明白这些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通过乘数作用带动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
2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应用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找到合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或进行发言、讨论,这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其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使经济学原理与实际结合的良好途径,在课堂就可以进行,会很好地提升课堂气氛。
2.2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是让学生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了解实际情况的最直接的实践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实践考察,充满乐趣,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状况相联系,进行分析,收获颇多。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有很多章节都适合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如讲完供求理论后,组织学生进行房地产价格调查,对影响房地产的需求与供给的因素进行问卷走访。最后整理、分析,并形成最后的调查实践报告。实地考察可以使学生更加关心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辩论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后,老师留论题给学生,学生准备好论题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同时围绕主题搜集资料。例如:春运期间火车票是否应该涨价?这个论题就是一个不错的题目。教师在讨论前布置好任务,在讨论中掌握好流程,在讨论后做好总结点评,也为自己今后的实践教学不断积累经验。经过一次充分准备、思考、发言、总结材料会让学生收益很多,这也是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书本知识的好方法。
2.4专家讲座法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密切联系的课程,如果可以定期邀请到一些有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来给同学们做专题讲座,这对学生的启发和开阔视野是非常有效的。如在讲授不同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收益关系时,可邀请企业相关人员,给学生讲授在实际企业运营中是如何进行定价、调价而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动力。
3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部分主要环节设计
3.1供求理论
实地考察:进入超市等场所考查哪些商品在“薄利多销”?总结分类,再与教材原理进行比对。案例分析:
①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深刻理解供求原理。
②“纽约市的房租管制”——最高限价例证,让学生理解限制价格的优点、缺点和现实应用。小组讨论:
①公共交通应不应该免费?
②禁毒是增加还是减少了与的相关犯罪?
3.2消费者行为理论
角色扮演:
①现场进行喝酸奶或者吃巧克力等体验,验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②设计一个买卖现场,让学生扮演买卖双方,以便生动地理解消费者剩余。
3.3市场理论
实地考察:到现实中去调查、分析、总结各个市场类型。案例讨论:
①为什么菜场卖菜人员的收入仅够维持他们的基本生存?最后给出答案:行业壁垒低。鼓励大家努力提高自己能力,提高自己将来的工作行业壁垒。
②“优惠券和回扣的经济学”深刻理解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中的普遍应用。
3.4生产要素市场
案例讨论:近年来民工工资为何提高?深刻理解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小组讨论:是房价带动力地价,还是地价推高了房价?就国土资源部与住建部之争进行讨论、剖析,得出正确结论。
3.5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实地考察: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即垄断、外部影响、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任一个进行实地调查,然后让学生通俗解释这些原因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能够激发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连接,变抽象为具体。案例分析:“癌症村地图”“淮河殇情”“雾霾”等触目惊心的污染案例,选择精炼视频,一目了然,引出学生们对污染的深层次经济学原因的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
3.6国民收入核算
多媒体视频展示:观看关于我国物价统计的纪录片,使学生熟悉GDP缩减指数、CPI、PPI等价格指数的测算过程。专题调查:搜集近年来世界各国GDP,人均GDP的排名,来鼓励大家肯定成绩,承认不足。案例分析:“蝴蝶效应”来解释乘数原理,进而分析“破窗经济”、“蜜蜂的寓言”、“节约悖论”等蕴含的经济学原理,生动而深刻。
3.7财政政策
专题调查:对我国近些年来刺激消费的主要财政政策进行梳理,如大学扩招,大修公路、铁路、农田水利等。专题讨论:我国现阶段应采取何种财政政策调控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3.8失业和通货膨胀
篇5
【关键词】产权 福利 甄别成本
一、引言
1960年科斯(R.H.Coase)的《社会成本问题》的发表提出了通过产权理论研究外部性的问题。科斯第一定理知道,当交易成本为零的时候,从效率角度看,产权的最初分配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交易成本在绝大多数下都是存在的,进而的科斯第二定理又接着指出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那么产权的最初分配将会对效率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当交易成本无法降低以使私人交易有效存在时,可以根据规范的霍布斯定理,构建法律以使私人之间的协商失败导致的损害最小。也就是说,为最小化上述损害,法律应将产权分配给对之评价最高的一方。从理论上讲,这些都有其道理,文章的意图不在于评价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的探讨,而是关注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将产权分配给对之评价最高的一方”之中“评价”的衡量标准问题,因为同样的思路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将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因而,我认为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二、文献综述
在通常的教科书或论文中,很多人喜欢用成本或效用去比较利益冲突的二人的福利得失,在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中,他举农夫与饲养者的例子时使用的是显性成本,即以具体的货币单位来衡量利益冲突方福利的得失。而在哈尔・R.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教科书中又大多采用效用来衡量福利的得失。那么到底应该用哪种方法去评价这里的福利得失,以及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在具体情况下的采用标准,前人似乎都没有明确指出。本文基于此,希望通过论述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在具体情况下的选择标准来弥补这一空白。
三、评价方法的评述
在衡量福利得失的问题时,主要有显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和效用法三种评价方法。为了方便与将这三种方法进行对比,我举一例以方便接下来的比较。假设一个企业家与一个农夫为邻,企业家的狗经常会跑到农夫的住宅范围之内戏耍,但是有可能会伤害到农夫,如果农夫被咬伤,企业家将要付给农夫一笔10万元的医药费。要避免农夫被咬伤的措施只需要在两家之间修一堵墙,使狗不能随便地进入到农夫家的范围之内。又假设谈判成本无穷大,即两者之间不能通过谈判来确定由谁来修筑这堵墙,因而需要外力来通过比较福利,将修筑墙的责任分配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1.显性成本法
显性成本是指计入账内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例如支付的生产费用、工资费用、市场营销费用等,因而它是有形的成本。假设农夫修筑这堵墙的成本是4万元,而企业家修筑这堵墙的成本是3万元。那么根据显性成本法和效率原则,很明显在谈判成本过高使私人之间的谈判无效时,应该将修筑这堵墙的责任判给企业家,因为这样可以使得整个社会得到1万元的剩余。
这样的评判方法最大的好处是便捷、成本低,利益冲突双方的成本容易衡量。然而,这样做是否真的科学,或者说是否符合经济学中的效率原则呢?
2.机会成本法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机会成本就是由此而产生的。一般地认为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以单位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在这一例子中,如果我们将二者支付的货币看作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话,那么通过机会成本来衡量这一问题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结论。假设企业家如果用3万元资本进行工业生产可以最终获得本利和6万元,而农夫将4万元投入农业生产只能得到本利和5万元(由于两人的技能不同,所以不能将自己的要素跨行业进行生产)。所以,企业家和农夫修筑这堵墙的机会成本分别是6万元和5万元。这时如果再运用产权责任分配的法则,就会发现结果与运用显性成本法截然不同。这时如果将修筑责任分配给农夫,将会使社会得到1万元的剩余。
然而,这种方法与显性成本法相比难以测度,每个人为了逃避责任可能会谎报或者将自己伪装成能够给资本带来高收益的人,因而使用该方法成本较高。但是这种方法与显性成本法相比却更符合经济学的思想,更加有利于判断真实的社会福利得失。
3.效用法
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效用是一种个人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于某一种物品的评价可能会不同,因而每个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二是效用的衡量要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假设农夫对货币的效用函数是uF(x),企业家对货币的效用函数是uE(x),其中x表示货币数量,且农夫按机会成本付出后的资产为a万元,企业家的资产比农夫的资产多b万元。那么两者按机会成本付出后。农夫的效用损失分别为,企业家的效用损失为,这时需要判别两个值的大小,根据min{UF,UE}来决定将修筑责任判给谁。这时,我们是假设两者的效用函数本身不同且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看出这种判断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将这两个式子简化,将假设农夫和企业家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但仍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那么uF(x)=uE(x)=u(x),则农夫和企业家的效用损失分别为和,但这时UF和UE的大小仍然是难以判别的。由此可见,效用法的优点是最符合经济学的对福利的评价标准,因而许多经济学教材在分析产权问题时使用这一标准。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主观性强,实际操作困难,想要准确应用的实际成本高。
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产权相关利益方的得失进行衡量,是进行产权责任分配的基础。然而正如上文所述,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当三种可以都可以无成本地采用时,使用效用法无疑是最有效的,因为效用更能从本质上反映社会福利的大小。然而无成本的假定在现实中显然是不存在。当我们想采用效用法比较冲突方利益的得失时,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将是获取个人效用函数的困难,甚至在实际中这个效用很可能是不可获得的,因为个人或许都不知道自己准确的效用函数,那么外人就更难以将其准确地获得了。如果我们想退而求其次,采用机会成本法核算其得失,那么困难也是显而易见。首先,我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获知他们运用该要素的潜在最大获利可能。其次,如果人们是理性的,正如上文所说,利益相关方有激励伪装自己,发出错误的信息,这样产权分配者将会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如果想获取利益相关方真是的机会成本可能将要付出巨大的甄别成本,使得甄别之后的社会福利小于甄别之前的社会福利,因为这个甄别过程并不能增加社会福利,而是进行净消耗,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以上两点缺陷可能使得机会成本衡量法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而不能在分配产权的现实中得以运用。最后,让我们再来分析显性成本法,这是会计学所遵循的法则,而不是经济学所提倡的。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由于衡量过于简单,其衡量的结果很可能不能从经济学意义上反映出社会福利的变化。但是,显性成本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可行性极强,显性成本的衡量虽然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无疑得到大大的简化。因而我们可以将上述三种方法从理论有效性和实施成本总结如下:
按理论有效性排序:效用法>机会成本法>显性成本法
按实施成本来排序:效用法>机会成本法>显性成本法
四、具体问题下的方法选择
上文已叙述了评价福利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可见三种方法的理论有效性和实施成本有着正相关关系,而在具体操作中应该综合考虑采用三种方法的收益与成本。可以采用甄别成本和资源误配时所造成福利损失来确定采用哪种评价方法。
假设|UF-UE|为资源误配时给社会造成的福利损失,U(c)为甄别成本,并且通过甄别后的产权分配能够完全避免资源误配损失。当产权给双方带来的效用损失的差额较小时,应该采用显性成本法,因为甄别成本可能高于两者之间的效用差额,即U(c)>|UF-UE|,可得到|UF-UE|-U(c)
|UF1-UE1|
上式中U(Co)和U(CU)分别表示采用机会成本法和效用法的甄别成本,可得自左向右依次采取显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和效用法。
五、小结
上述论证表明在科斯定理、标准的霍布斯定理等关于产权分配理论思想不做改变的情况下,仅是福利的衡量标准不同也会造成结果的巨大差异。而在具体选用福利衡量方法的时候,也不能仅仅考虑该方法在理论上的有效性,还要考虑运用该方法的成本高低。因而告诉我们如果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单一的方法评价方法可能无法真实地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化,从而影响产权分配理论的有效性。因而要使用成本―收益方法来衡量使用哪种标准是合适的。具体而言,可以将不同情况下甄别成本与资源误配损失相比较来确定具体测度方法的使用。当然,这一方法应用的缺陷之一是上文所已提及的UF与UE无法准确确定,因而只能是估计量,在进行估计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是|UF-UE|的大小而不是UF与UE。因为我们若能确定UF与UE,就没有必要在进行比较,而ΔU=|UF-UE|-U(c)>0才是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方法确定的必要条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因而对这一问题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论述,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给予雅正。
参考文献
[1] R.H.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3 (Oct., 1960), pp. 1-44
[2] R.H.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ew Series, Vol.4, No.16. (Nov.,1937), pp. 386-405
[3] 卢现祥、刘大洪:法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 《经济学方法论》;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一、《经济学方法论》课程性质、地位与学习的意义
1、课程性质及地位
目前,《经济学方法论》课程已经成为国内众多综合类大学以及财经类大学的专业主干课。在内蒙古财经大学,这门课程是作为经济学院本科生第四学期的必修课程,同时是商务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选修课程。在本科生课程体系中以及课程方案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本课程对学生所学前期课程的理论知识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方法论的视角――获得对既有知识的新的整合与重组,从而提升学生对所学不同课程的认识能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本课程还具有非常强的引导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第四学期结束后即将写作的调查报告以及后续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工作的顺利展开。
2、学习的意义
根据埃思里奇的观点,教学计划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我们主要教授学生“知”的经济学,却极少教授他们“行”的经济学。也就是说,处于“知”、“行”相互割裂的状态,这使得学生们处于知道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却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用于指导研究实践。而经济学方法论这门课程恰恰构建起学生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实现“知”“行”相统一的桥梁。
此外,从我国经济学理论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方福前教授关于“中国经济学建设必须走“三化”道路的演讲中所提:中国经济学建设必须走“经济学现代化、西方经济学中国化、中国经济问题理论化”道路,根据这一提法,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理论发展中的这“三化”,笔者想,在这里方法论以及方法问题非常重要,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经济方法论方面的学习、借鉴与应用来更好地对“三化”的实现提供创新与发展路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主要是使学生从哲学层面、经济学方法层面以及经济学具体工具方法层面三个层面系统的学习方法论知识。
2、能力目标
借助于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以及方法论知识,培养学生将经济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最为直接的目标就是使其具备较顺利撰写调查报告以及研究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使其对经济学理论知识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能够以这一全新视角将所学各门课程的经济学理论统筹整合为一个整体体系,成为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知”者,并建立起应用经济学理论知识来解释、研究中国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学习习惯与素养。
三、教学内容设计
导言中对经济学方法论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说明,如方法、方法论和经济学方法论的含义;经济学方法论的层次性;为什么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的问题作出说明。特别是在经济学方法论的层次性方面,一般把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经济学方法论的最高层次,也即是哲学层面的方法论;第二个层次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即就经济学而言,将经济现象作为对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是否具有特殊的性质,那么其认识的方法、方式、途径等是否存在规律;第三个层次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即对经济现象认识的具体操作方法。教学内容中各部分的划分就是按照经济学方法论的这三个层次的顺序展开的。据此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科学哲学部分,具体包括对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科学发展理论以及托卡拉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等内容进行讲解。一方面这一部分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最高层次,有助于学生从深层次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思维;另一方面哲学思潮的发展也始终都在极大的影响着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以及经济学说的发展,从这一角度说,我们也必须较为系统的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层面方法论的基本发展历程以及成果。
第二部分是经济学领域的方法论问题,具体是按照经济思潮以及流派发展的历史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第一块内容将对古典经济学阶段重要经济学家对方法论的论述进行讲解和说明,具体包括古典经济学之前的重商主义、威廉・配第等的经济学方法论;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斯密、李嘉图等;以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为标志,开始了当今同根于古典经济学的两大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分立,即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基于此,本部分第二、三部分内容将分别安排经济学的方法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第四部分内容是从方法论论战的视角对经济学方法论在西方涉及的几次大的争论进行说明,如边际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学派之战、新古典综合派与剑桥学派方法论之争等。
第三部分是具体的方法问题。由于经济学也是一门社会学科,因此,这部分内容想从两个层次来讲解,一是从社会科学一般层面的分析方法来做出讲解,具体包括社会科学研究中具体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二是从经济学这一学科本身出发,来说明其主要的方法,如成本-收益分析、边际分析、数学分析等。
第四部分是应用的经济学方法论,是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最终归宿问题,即应用的经济学方法论。也有学者把他取名为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四、教学准备
目前国内关于本门课程的教材分为国内学者出版的教材和国外翻译的教材两类。一类是国内学者自主编写的教材,如张俊山、朱成全、韩永进、高本全等。第二类是国外翻译的教材,如上海财大出版社2005年翻译的谢拉・C・道写的《经济学方法论》、唐・埃思里奇(Don Ethridge)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由于经济学方法论课程所包含的层次以及内容非常广泛,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仅仅依托于一本教材来完成课程的讲解,需要大量的辅图书、论文资料。对于这些辅材料,目前国内可供参考的图书如汪丁丁主编的经济学方法论译丛、刘永佶、程恩富等从经济学视角出版的专著、汉兹、门格尔、霍奇逊、罗宾斯、霍奇逊等国外研究经济学方法论的著名学者的译著。此外,还可跟踪国外专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方面的期刊,如《经济学和哲学》、《经济学方法论》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开设这门课程多年,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教的方面,授课教师备课非常累,可以说备课费时、费力、费心血,但总体感觉收效不佳;另一方面,学的方面,学生普遍反映枯燥、没意思、没兴趣进而听不懂,最主要是感觉不到学了这个课有什么用。在上述这么严重的情况下,教学过程设计应沿着重过程、重应用的思路展开。
1、将学生的学纳入到老师教的过程当中来,真正融教与学于一体,采取四个模块相统一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增强系统性、知识性+注重知识表达通俗性+寻找案例增强趣味性;(2)课后作业及阅读思考任务:每节课结束都布置复习及预习的内容,每下一节课开始都要检查课后复习及预习的情况;(3)课堂讨论: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与应用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4)撰写读书笔记:一学期至少要交四篇读书笔记,给学生十本左右的关于方法论的经典译著,以电子版的形式打包放在课程qq群里。其实,后续的想法,还想根据课程特征设置专门的群聊,以群聊参与的程度以及发表的看法来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以一定的平时成绩奖励,建立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
2、应用“大纲+笔记”的方式来严格教学过程
即设计带有空白地方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在听课的同时,将重要条目下的重点内容补充到大纲当中去,最终形成既有调理又有实质内容的笔记。通过这一办法,对学生的上课过程做出硬性的规定,从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3、调整考核方式
在上述教学过程设计下,对考核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平时成绩比重至少改为50%,最后考试成绩不高于50%。具体来说,准备取消考勤分数,平时成绩包括3块,课堂笔记(15分)+读书笔记(20分)+提问互动(10分)+QQ群活跃程度(5分)。期末考试采取开放式试题,开卷考试,注重对所学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虽然增加了授课老师的工作量,但是感觉能一定程度上将学生控制在课堂以及课堂之外的这一课程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唐・埃思里奇(Don Ethridge).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 高本全.经济学方法论与经济学研究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有效性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产价格持续攀升,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如此特殊的经济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已多次实行货币政策,但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是否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献综述
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著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
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弗里德曼说,“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价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货币供应量。
在国内,李春琦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多数也采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评价指标。而崔建军(2006)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但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来评价。
考虑到,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否应作为中介目标尚存争议,而且经过线性回归的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与CPI的拟合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已不再封闭。所以本文以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维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在近期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本文通过06年和07年的C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考察。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通过GDP增长率来评价。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以达14%,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年贷款利率也调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超过警戒线3%,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第四季度为11.2%,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著,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著。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著。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要超出人们的预期,才能发挥作用。但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时,已经延误了时机。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五、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影响货币政策的种种原因,本文将从三方面提出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尽量减弱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首先,缩短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能完全消除,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时滞性可以减弱。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提高对经济情况的预见,制定出有预见性的货币政策。而且中央银行的调控要适时,避免货币政策在经济情况发生转变时才起作用。而且,中央银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较弱。我国的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没有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要遵照国务院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实行货币政策的时机。此外,还需商业银行的配合。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深入县级金融机构,并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使货币政策得到更有效的传导。
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
继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市场利率形成。这有利于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完善则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有效。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票据,若利率能够市场化,则利率所反映的市场情况更加真实,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的货币政策也更有效。
如果财政政策不和货币政策相配合,这也会使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考虑到现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财政政策似乎比货币政策更有效。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限价等措施可降低食品生产的成本,控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的幅度。通过制定对出口的管制,取消部分出口产品的优惠政策,可控制住贸易的持续顺差。财政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会事半功倍。
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人民币被低估,对外贸易持续顺差,造成较多贸易摩擦,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可考虑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以缓解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扩大国内供给,而且也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有较大帮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美元走弱,升值是人民币必然的趋势。或许要人民币一次升值较多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但政府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让人民币逐步升值,达到人民币真实的价值。
3.提高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目前,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但这些工具都有各自的缺陷。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中央银行很应该创造出适合当前情况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冲的力度。
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要考虑到预期因素,每次的货币政策能超出人们的预期之外,将使调控更有效果,也表明中央银行调控的决心,加大了警告作用。
加大货币政策的强度。中央银行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利率都是小幅上调,效果不大,反而使通货膨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增加调控的难度。所以,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调控的次数,但加大调控的强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会造成经济的“硬着陆”。但以现在的经济情况,市场能承受得了较强的紧缩政策。相反,现在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效果不大,对市场的警告作用也不大。当货币政策产生累积效应时,也同样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
中央银行也可以尝试使用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措施,加大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承担稳定经济的义务。
六、结语
综上所述,2006到200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因其自身缺点和环境影响等原因,所以效果不太显著。货币政策有效性偏弱,对宏观调控十分不利。以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央银行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所以,中央银行要根据现时中国经济的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和研究,克服货币政策的缺点,改善金融环境,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效地控制本次的经济过热,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崔建军.金融调控理论[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发展[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X].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共.财政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福建呈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的多元化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探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国有、集体、私营、外资一齐上,并从重点战略上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使福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福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02年的16.3%;第二产业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产业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化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4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904.21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76亿元,增长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长7.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 %和40.0%调整为15.3 %、44.7%和40.0%。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全劳动生产率25526元,比上年增长7.5%。
由上可见,改革进行二十多年以来,福建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将日益显著。
依据西方经济学,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受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等因素(这里暂时不考虑货币市场),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年的经济数据采用计量经济的理论进行,以实证法研究影响第二产业发展的若干因素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第二章 计量经济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
原始数据
——来源于《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3》P28、P30、P53
D2 CC G CAP X M
1981 39.75 68.15 10.6 28.48 7.1426 3.6848
1982 42.92 78.73 12.02 33.21 3.4825 7.1454
1983 46.05 84.44 13.27 35.61 3.7967 7.251
1984 56.39 100.49 15.08 43.76 10.9276 7.6181
1985 72.56 126.56 18.1 64.54 16.3254 10.0692
1986 82.19 139.48 24.43 81.72 25.5367 24.5981
1987 101.28 161.14 29.88 97.92 33.6288 350.052
1988 141.82 211.4 48.07 124.64 52.6752 53.0844
1989 163.82 257.5 64.64 139.14 86.0988 75.0774
1990 174.47 284.85 91.8 151.46 127.8409 98.6591
1991 217.74 332.9 104.98 190.4 170.9071 140.6215
1992 291.6 412.11 123.23 261.23 252.233 211.144
1993 463.93 524.15 149.24 446.44 298.6911 282.7297
1994 739.52 725.81 210.39 756.34 548.4961 491.2708
1995 910.52 930.89 229.79 996.17 662.6954 547.8534
1996 1065.79 1075.34 319.13 1202.55 695.7384 592.3984
1997 1267.64 1239.84 379.76 1374.46 848.9586 637.1742
1998 1401.11 1284.42 432.92 1577.67 824.8092 595.7494
1999 1507.29 1337.05 493.53 1673.94 856.9328 601.6144
2000 1711.16 1496.2 556.21 1798.27 1068.5474 688.319
2001 1904.21 1586.7 638.53 1939.61 1152.4896 720.4915
2002 2159.94 1699.74 734.31 1443.46 1473.9598 912.8945
D2:福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CC:居民消费
G:政府消费
CAP:资本形成总额、
X:出口总额
M:进口总额
二、建立模型
使用Eviews,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线形回归模型,以D2为因变量、CC、G、CAP、X、M为自变量。
所得回归方程为:D2 = 34.71180027 - 0.3605174497*CC + 0.3257086244*CAP + 1.371239184*G + 0.04362975814*M + 0.8067113894*X
估计表单为:
Dependent Variable: 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9/04 Time: 20:57
Sample: 1981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4.71180 23.39107 1.483977 0.1572
CC -0.360517 0.213369 -1.689645 0.1105
CAP 0.325709 0.078514 4.148429 0.0008
G 1.371239 0.215094 6.375083 0.0000
M 0.043630 0.099110 0.440216 0.6657
X 0.806711 0.186577 4.323744 0.0005
R-squared 0.998554
Mean dependent var 661.8955
Adjusted R-squared 0.998102
S.D. dependent var 703.4254
S.E. of regression 30.64455
Akaike info criterion 9.909787
Sum squared resid 15025.41
Schwarz criterion 10.20734
Log likelihood -103.0077
F-statistic 2209.788
Durbin-Watson stat 1.393954
Prob(F-statistic) 0.000000
该模型优点:
1. 因为Adjusted R-squared=0.998102,故该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即模型总体拟合良好。
2. F统计量的P值=0。表明因变量对各个自变量的回归效果显著。
3. CAP、G、X的T检验相应的P值为0.0008、0.0000和0.0005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4. CAP、G、X各个自变量的系数均大于零,符合经济学理论。
5. 以D2的残差图和怀特检验(两个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上判断,该方程应该不存异方差。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2.736215
Probability 0.056892
Obs*R-squared 15.69170
Probability 0.108805
6.从该方程的相关矩阵来看,两个不同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没有大于R平方的值0.998102,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CC CAP G X M
CC 1 0.981399302145 0.982806014733 0.989816850973 0.962453203201
CAP 0.981399302145 1 0.951333032707 0.950454277762 0.929899220947
G 0.982806014733 0.951333032707 1 0.986801218628 0.933444432162
X 0.989816850973 0.950454277762 0.986801218628 1 0.963417535784
M 0.962453203201 0.929899220947 0.933444432162 0.963417535784 1
缺点:
1. DW值位于(0.86,1.94)之间,无法判断其相关性。但从D2的残差图上判断,应该存在轻微的自相关。
2. C、CC、M的T检验相应的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即这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D2没有显著性影响。
由于存在上述不足,因此对该方程进行修正。
三、模型的修正
(一) 模型的第一次修正
去除对因变量D2(福建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无显著影响的自变量CC(居民消费)、M(进口总额)。
对该模型重新拟合得方程:D2 = -0.2681233922 + 0.2062987875*CAP + 1.310992774*G + 0.588029768*X
估计表单为:
Dependent Variable: 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9/04 Time: 22:08
Sample: 1981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268123 9.351543 -0.028672 0.9774
CAP 0.206299 0.032856 6.278904 0.0000
G 1.310993 0.192289 6.817838 0.0000
X 0.588030 0.095547 6.154325 0.0000
R-squared 0.998296
Mean dependent var 661.8955
Adjusted R-squared 0.998012
S.D. dependent var 703.4254
S.E. of regression 31.36464
Akaike info criterion 9.892205
Sum squared resid 17707.33
Schwarz criterion 10.09058
Log likelihood -104.8143
F-statistic 3514.899
Durbin-Watson stat 0.827417
Prob(F-statistic) 0.000000
该模型优点:
1. 因为Adjusted R-squared=0.998012,故该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即模型总体拟合良好。
2. F统计量的P值=0。表明因变量对各个自变量的回归效果显著。
3. CAP、G、X的T检验相应的P值均为0.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比初始的T检验的检验效果还要好。
缺点:存在严重的序列正相关,因为DW的值小于1.05。因此需再次进行调整。
(二)模型的第二次修正
在自变量中加上一阶滞后量AR(1),重新拟合方程。
新的方程为: D2 = 0.1889537391*CAP + 1.340918866*G + 0.6021953341*X + [AR(1)=0.5962185074]
估计表单为:
Dependent Variable: 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0/04 Time: 21:17
Sample(adjusted): 1982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1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9 iterations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AP 0.188954 0.032481 5.817446 0.0000
G 1.340919 0.216503 6.193534 0.0000
X 0.602195 0.094537 6.369946 0.0000
AR(1) 0.596219 0.200559 2.972779 0.0085
R-squared 0.998851
Mean dependent var 691.5214
Adjusted R-squared 0.998648
S.D. dependent var 706.5924
S.E. of regression 25.984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9.522489
Sum squared resid 11477.93
Schwarz criterion 9.721445
Log likelihood -95.98613
Durbin-Watson stat 1.861591
Inverted AR Roots
.60
1. 初步检验
Adjusted R-squared=0.998012,故该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即模型总体拟合良好。 CAP、G、X的T检验相应的P值均为0.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2. 自相关性检验
该模型的DW值为1.861591,介于(0.96,2.20)之间,说明该方程不存在自相关,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3. 多重共线性检验
CAP G X
CAP 1 0.951333032707 0.950454277762
G 0.951333032707 1 0.986801218628
X 0.950454277762 0.986801218628 1
从该方程的相关矩阵来看,两个不同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没有大于R平方的值0.998854,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线性。4. 异方差性检验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2.008175
Probability 0.132486
Obs*R-squared 9.713600
Probability 0.137243
以D2的残差图和怀特检验(两个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上判断,该方程应该不存异方差。
5. 因果关系检验
Lags: 5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CA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2 17 8.60073 0.01043
D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AP 3.06407 0.10268
Lags: 6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G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2 16 19.5806 0.01668
D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 2.52067 0.23957
Lags: 6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X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2 16 28.4627 0.00972
D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X 8.65844 0.05222
从上述三个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可知:当将延滞期增加到五至六期时,三个自变量均能被解释成为引起D2变化的原因,反之则不然。
第三章 结论——该模型最终形式的评价及意义
一、最终方程
D2 = 0.19*CAP + 1.34*G + 0.60*X + [AR(1)=0.60]
(保留两位小数)
二、对该模型的评价
1.该方程的拟合优度极高,总体回归及各变量回归均高度显著,且基本上不存在自相关、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
可以说,从计量学的角度出发,该模型是比较优良的。
2. 虽然在因果关系的检验中,将延滞期增加到五至六期时,三个自变量才均能被解释成为引起D2变化的原因,而同时D2不能被解释成为引起CAP、G、X变化的原因。但资本形成总额、政府消费、出口总额对我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的滞后性从存量的角度是可以解释的。
资本形成总额、政府消费、出口总额等三个自变量的系数均为整数,意味着它们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成正比例关系,符合西方经济学。
可以说,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该模型也是比较优良的。
三、该模型的意义
初步核算,2003年全年福建省生产总值5241.73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1.5%。
2003年,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2:46.1:39.7调整为13.5:47.6:38.9。
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 市场法 预期经济收益 资本化
无形资产评估作为市场评估中涉及种类和范围最广的资产无疑对资产评估行业影响巨大,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无形资产评估依旧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深对无形资产评估的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着重从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市场法进行研究,以独特的思路对无形资产中市场法的评估作深入的研究。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8)217号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定义无形资产: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上述定义的无形资产为广义的无形资产,并且更接近于经济学中的资产的定义。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定义比新准则颁布之前的无形资产的定义更为清晰和准确。
理解这一定义要注意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划定主题范围限定。特定主体进一步限定了无形资产的私有财产权,是对物权法的进一步的规范和补充。第二,拥有和控制的状态规定。必须是达到拥有或者控制状态,而非其他使用或者租用等状态,从而进一步规定产权的归属。第三,不具有实物形态。这一点与之前的定义没有太多的新颖之处,这一要素规定了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的特点。第四,必须具备资产的普通的特点。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经济利益,这一点也是称其为资产的原因。上述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无论缺少哪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无形资产。
二、市场法的应用分析
对无形资产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但是究竟哪一种方法为研究的对象可以更具有普适性。成本法与收益法都存在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讨论哪一种方法最好已经不具有实际的意义。在对三种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研究因此不分先后彼此,对每一种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就对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针对实际中应用广泛的市场法进行应用研究,以期对市场法进行研究和创新,更好的推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科学应用。
1、适用市场法评估的无形资产范围的限定
首先来对市场法的定义以及应用来进行限定:市场法,又名市场参照物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成。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使用条件以及必须考虑的误差影响,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市场法对无形资产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估结果。市价法适用于能够在现行市场上找到交易参照物的无形资产(张发树,1997)。
2、市场法对于无形资产评估需要注意的应用条件
对于应用条件要从市场法的应用条件和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两方面来进行思考,因此在分析时要注意两个角度的进一步比较。
首先,从市场法的使用条件来进行分析。在不考虑无形资产评估这一特定条件下,市场法的使用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的公开市场。只有这一市场的存在,才能从市场中找到可靠和相关的资产评估资料,才能作为市场法应用的基础和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在公开市场上存在可比资产极其交易活动。如果不存在相关资产的公开市场,那么也就不存在合理的市场法的参考依据了。虽然有可能存在黑市等其他非公开的市场交易的存在,但是都与公开市场条件下公平交易的情况相比具有巨大的缺陷。在导致评估信息不具有相关、合理、可靠和有效性的要求的同时,此条件的存在也是违法和政策不允许
的。这一点也就限制了市场法不可能适用于一切资产,因此必须考虑其他相关资产评估方法。这些缺点同时也对无形资产评估同时具有明显的限制和局限作用。
其次,在考虑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应用的条件下必须要考虑到无形资产的相关的特殊性来分析。针对无形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的特殊性必须考虑市场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提及的问题。第一,无形资产需要考虑其是否具备唯一和独特的特点,那么市场法可能就不适用。比如商标权、著作权等等。第二,需要考虑无形资产与其他交易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要从时间、功能、市场发育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虑。第三,要考虑对数据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比较。不同主体相同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的交易信息的比较是否可行。这些都要进行实证分析,但目前遗憾的是国内尚未有学者做过系统的实证分析。第四,要考虑交易目的或者说动机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都要考虑在内,才能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做客观科学的评估。不同的目的,比如转让、企业兼并、出售以及企业联营、清算以及担保等等都对市场法评估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每一次评估的结果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评估的时间、地点、评估时的市场条件、资产评估当事人双方自身的状况以及资产自身的状态都有可能对评估结果造成巨大的差异。
3、对应用市场法缺陷的思考
评估价值虽不是事实上的市场交易价值,但应是最可能的市场交易价值,所以,从总体上讲,评估方法都应是市场法(陈守忠,2004)。从这一点上讲,市场法应该是代表广泛性和合理性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克服和避免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上述缺陷呢?
从市场方面来讲,我国相关市场发育不完善,因此从某些客观因素上来讲有些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来考虑如何才能使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误差降到最小或者理想的水平才是我们研究的终极目的。评估方法一般都应该是市场法,它包括重置成本法、市场参照物法或市场比较法以及收益能力法,而收益能力法应该成为无形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陈守忠,2004)。从上述观点的分析我比较同意市场法作为其他方法的基础的观点,因为不论从何种方面来衡量市场法应该是反应无形资产市场价值最好的方法,并且要符合市场经济的经济理论要求。
但是某些唯一的、独特性的无形资产,并且没有相关市场交易信息,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国家如何避免自身市场条件 上的缺陷呢?
4、对无形资产评估应用市场法缺陷的修正
既然选择了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来进行研究,那么应该从何种角度入手呢?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应与无形资产评估的对象、评估的目的和评估的方法相匹配(陈发树,1997)。这可以作为一种调节无形资产评估市场缺陷的折衷方法,但是如何从创新的角度来解决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应用中的缺陷呢?
单从某些客观方面的限制因素我们无法改变现状,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常规思路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以期对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应用的纠正。思路关键就在于结合其他方法的优点来弥补市场法的缺陷。市场法中直接法的应用已经日益成熟,但是间接法的应用还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无非是理论上间接法需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市场标准,而目前相关的数据都无法从可靠、权威的机构得到,故上述方法应用举足不前。
三、对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经济学思考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我们有必要从创新的角度入手来考虑如何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缺陷进行修正。
1、市场法的经济理论基础
无论是近代西方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无疑关注了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商品价格以及市场均衡的影响。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评估时无论采用直接法还是间接法(同时也是其他资产评估所采用的市场法的基本分类)都是在其他过去时点的市场交易价格,因此这一价格包含三层含义:①供给:需求时,亦即市场平衡时的市场交易价格;②供给<需求时,亦即处于卖方市场时的交易价格;⑧供给>需求,亦即处于买方市场时的交易价格。从这一角度来出发思考无形资产评估我们往往就会发现无形资产的评估在供给和需求上绝大多数资产往往处处与市场不平衡的状态,即便因为市场法的种种优点,但也需要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注意是否参照物的评估价格是否是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市场价格。
因此在评估时需要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单个评估
资产的个别特点,从这一点上来讲无形资产市场法评估时参照物价格需要避免其独特时点以及单个资产特点的可比性。从这一角度来思考需要结合更多的参考资产的价格来做出评估,这也符合统计中大数定律的要求,无疑会促使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同时也加大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难度,影响了无形资产评估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
2、市场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形资产因为其独立性、收益性、期限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往往在应用市场法评估时出现诸多缺陷。
①无形资产因其独一无二的特点造成在相同性资产的参照上往往相关性不是很高或者说极低。并且无形资产市场金融证券化发展并未起步,这些都制约了相关或相似无形资产交易数据的不完善以及历史信息的不可比性。所以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弊端比比皆是。
②无形资产因其产生未来收益作为市场存在的经济学前提也产生了未来收益的计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也需考虑其未来收益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思考又不可避免的把思路转移到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的缺陷研究中来,因此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必须结合其他方法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陷才能科学的评估无形资产的价格。
③无形资产比如知识产权或者专利权等等往往涉及到保护期限等问题,因此在评估时需要特别注意其期限保护问题。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也是要对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思考时的关键点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才能避免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所容易出现的错误。
④存在的无形资产往往在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及纷繁复杂的独一无二的特点,这些都造成了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需要评估参照物与待评估无形资产的相似程度,这无疑又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来看无形资产评估时的价格从经济学供需角度来分析无疑需要对市场法的具体的直接法抑或间接法进行进一步的经济学角度分析,并需结合收益法、成本法以及数理统计等相关知识来综合考虑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应用,力求达到待评估无形资产理想的评估价格。
因此,在评估无形资产价格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量避免上述缺陷以求评估结果的科学合理,这也是理论界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是评估实物界的愿望。相信随着未来中国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无形资产交易市场证券化的发展,上述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同时也会为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提供更多更可靠地评估信息。
篇10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与以色列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 (D. Kahneman, 1934― )和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史密斯 (V. L. Smith, 1927― ),以奖励他们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毋庸置疑,二者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扩充了经济学理论内容,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经济学者们投入到该研究领域中。而在高校中,把实验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及研究正是该趋势的一部分。目前,国外诸多高校的本科生经济学实验课程开展已经相当成熟,而与之相配套使用的经济学实验室不仅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同时已逐渐演变成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然而,对比国外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情况,我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及研究起步还相当滞后,发展较为落后。在如此迫切的背景之下,如果抓住时机、迎头赶上,及时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并创建富有特色的经济学实验室,将成为各高校经济学教学、科研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一大亮点。
二、经济学实验室建设意义
经济学实验教学和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对我们进行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国际上众多知名高等院校早已将实验经济学纳入经济学本科教学体系,并在实验室内开展理论经济学的日常教学工作,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美国哈佛大学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美国密歇根大学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美国马里兰大学实验经济学实验室、德国波恩大学实验经济学实验室、英国约克大学实验经济学实验室、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等。而我国香港地区也有通过采用实验方法给中学生讲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并取得成功的案例。然而,经济学实验教学及研究在我国内地各高校中起步还很晚。因此国内各高校如果能够把握时机,及时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并建造属于自己的、先进实用并富有特色的经济学实验室,这不仅可以成为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也可使该校成为所在地区、乃至全国高校经济学实验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引领者,并以此提高经济学的教学、研究水平。
其二,实验经济学是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必然趋势。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模仿自然科学的信念十分坚定,实证方法始终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其范式是提出理论假设并力图避免和消除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然后在理论假设上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最后对理论结果进行经验实证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不可否认,这种假说演绎方法有科学合理的方面,但同时也有不少缺陷。例如,理论前提假设和数学推导排斥了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非理性和不确定因素。又如经验检验具有被动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缺点。实验经济学继承了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弥补了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缺陷。首先,实验经济学以可犯错误、有学习能力的行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取代单纯的数学推导,解决以往实证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简化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问题。其次,实验经济学家可以再造实验和反复验证,用现实数据代替历史数据,克服以往经验检验的不可重复性。最后,在实验室里,可以操纵实验变量和控制实验条件,排除了非关键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从而克服了以往经验检验被动性的缺陷。显然,现代经济学正日益向现实回归,无论是实验方法的引入还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目的都在于构建经济学更为真实合理的行为基础,从而提高经济学解释力并使其更为科学。
其三,实验教学符合高校基础学科建设的要求,为高校创研究型大学创造条件。现代经济学是经济学家在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政府政策调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理论体系,目的在于解决资源有效配置和充分使用问题。由于该理论体系的建立以西方市场经济运行为研究基础,并建立数学模型加以分析,因此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该课程的教学面临“本土化”问题,即不仅需要科学、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现代经济学”,而且更需要能够运用相关的原理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科学认识、分析我国的经济现象,并能够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经济学实验教学法则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些目标。经济学实验与现有的经济与管理实验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现有的经管实验主要是“操作性”实验,而经济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在学习时,教师?χ饕?理论进行概述,学习者对此有大概了解后,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系统或实物工具,让学生亲自参与模拟经济活动来达到巩固教材知识、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和组织适用于教学目的的经济学实验,让学生作为实验者参与实验,从而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经济理论及经济模型产生兴趣和热情。将课堂实验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实验以及深入浅出的情景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这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其四,实验室创建满足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为教师与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平台。经济学实验室一旦建立起来,从长远来看,其注定是要与教师与研究生的科研活动紧密相连的。针对目前理论经济学原始数据严重缺乏的现状,在完成正常实验教学任务之余,实验室可围绕某一特定研究课题,通过对校外、对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将被试的类别和数量大大提高,从而使得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这将为高校理论经济学科研提供宝贵的第一手科研数据,进一步提高高校理论经济学的科研实力。
三、经济学实验室特征
首先,实验室功能定位须明确。只有在前期将实验室的功能明确定位以后,实验室的后期建设及日常运作才能避免由于前期思路不清晰而导致的规划失误和资源浪费。经济学实验室功能体现为以下几个层面:首先经济学实验室须满足高等院校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的经济理论实验课程与课堂实验的需要;其次须满足经济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实验课程或课堂实验的需要;再次,为全校师生搭建一个经济理论科研平台,为教师及研究生开展自主、创新型研究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该实验室可向社会开放,为政府及企业提供经济仿真、决策模拟等有偿实验服务,实现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学与行为科学实验的特殊性,高校经济学实验室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实验过程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特征
虽然部分经济学实验是可以通过纸笔的形式来完成,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实验还是需要借助计算机和局域网来共同完成。因为,在某些经济学实验中,如讨价还价实验,由于实验参与人要随意走动,整个教学过程会十分混乱,并且学生可能也看不见黑板上的价格信息,造成实验结果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相一致,从而没办法利用这些数据说明理论,并且,实验教师也难以控制学生交流信息,同时分析数据更加花费时间。然而,利用电脑实验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电脑能够帮助实验设计人员更有效地控制信息流动并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秩序井然、信息清楚、课堂效果容易控制,所以,经济学实验室的建立首先是实现实验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二)信息的私密性和决策的独立性特征
经济学实验与现有的经济与管理实验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现有的经管实验主要是“操作性”实验,而经济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和“发现性”实验,因此经济学实验对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和可复制性要求就特别高,而在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假设前提就是对信息的控制,尤其是在个人决策实验中,信息私密性和决策独立性要求对相应的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提出特殊的要求。比如每一个机位都必须要有配套的隔断设施以阻碍被试看到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而在进行团体合作和群体决策实验时,为方便主试实时监控实验进程,观察室与讨论室中均须安装隔音、单向玻璃或者隐蔽式语音视频采集系统,以防止监控的同时对被试形成干扰,从而违背决策相对独立性的前提条件。
(三)实验功能的可转换性特征
一方面,每一个经济学实验展开之前,主试必须要对被试进行详细的实验说明以帮助被试者理解实验环节;另一方面,对于游走类实验,实验室需提供场地以模拟真实的经济运行环境,供被试开展实验。因此,在实验室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实验室设计需要实现场地功能上的灵活转换,如在说明室中的桌椅下安装滑轮或者选择折叠型桌椅,以在最短时间内灵活调整室内布局满足不同的实验、教学需要。另外,高校经济学实验室同时还应具备科研功能,因此较教辅功能而言,以科研为目的的经济学实验的被试人数将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室中间可以安装整体可移动式隔断,以灵活调整计算机室的机位个数。
四、经济学实验室建设思路
(一)经济学实验室硬件建设思路
根据经济学实验室的功能界定,实验室硬件建设须与之配合开展。实验室应划分为实验区和教辅区两部分,实验区包括计算机室(含控制室分析室)、多功能室和讨论室;教辅区包括贮藏室和办公室两部分:
计算机室主要满足日常上机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考虑到日常教学和科研实验对被试人数要求的不同,计算机室内可安装活动隔断,从而实现计算机室空间大小和机位数量能够依据实际需要而灵活调整;
多功能室可同时具备说明室和行为决策观察室的双重功能。鉴于此,在多功能室中,需要安排足量教学桌椅供非上机实验(游走实验)前主试说明使用。同时,由于不同游走实验对空间布局的要求不同,多功能室中的课桌须足够轻便以便灵活移动、座椅须为折叠型,以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
讨论室用以提供学生进行小规模群体决策使用,且每间讨论室须能容纳4―10人同时使用。另外,讨论室需要独立房间,以保证个人和群体决策的独立性和私密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讨论室内需要安装隐蔽摄像和录音系统,方便主试对实验进展情况的观察和监控。
在进行上机实验时,为确保经济学及相关学科实验结果的有效性,计算机室要求对每个机位进行独立隔断处理,且每个机位均须装有隐蔽摄像系统及语音对话系统,以方便在不干扰其他被试以及被试本人实验的前提下,主试对每一位被试进行观察以及随时沟通。另外,在进行游走实验时,为方便主试对多功能室及讨论室内群体决策行为进行实时控制,同时又要避免对被试的干扰,语音视频采集系统均采用隐蔽方式。
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以及视频采集设备等均置于控制分析室中,且控制分析室中设有专用计算机用于主试同步搜集并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时监控并记录多功能室中的(游走)实验进展情况,因此,控制分析室必须位于临近计算机室的位置。另外,为了便于主试对多功能室及机房的实时观察,多功能室及机房墙面应该装有单向透视玻璃。
为保证教学设备存放有序,教学物资应分类存放,教辅区应设有专用贮藏室及收纳设备。为提高实验室的采光性能,同时便于非实验人员检查及参观,经济学实验室内所有门窗及墙壁可考虑安装真空玻璃隔音墙。另外,教辅区应分别设有实验教师办公用房和实验管理人员办公用房。
(二)经济学实验室软件建设思路
经济学实验教学在软件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软件建设是经济学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尽管部分经济学实验可以用纸笔的形式来完成,但是对于大多数科研类经济学实验以及较为复杂的教学实验而言,计算机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而经济学实验软件包括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及各类工具软件,如SPSS,Matlab等。而相??的专业应用软件是经济学实验室软件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专业应用软件,每个实验参与人在自己的终端面前看到的信息和反馈给实验者的信息都是通过每个实验背后特定的软件所展示的。实验者(老师)前面的终端是服务器软件,用来控制实验并收集信息,而实验参与者(学生)前面的终端是客户端软件,用来展示信息并要求实验参与人输入信息。在日常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通过共同进行设立命题、设置参数、进行实验、提交实验报告、解释实验数据、讨论并为自己解释的实验数据提供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最终使学生发现教学目的和相关理论,使学生对经济组织与经济行为有更加深刻直观的理解,同时,大量的经济学实验结果以数据列表和图形曲线等方式展示和导出,为使用者提供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的素材。显然,对某一抽象理论进行验证性教学或者进行发现性科研,都需要一个特定的软件给予实现。而为了使得经济学实验室能够满足理论经济学日常教学的需要,并且为保证经济学实验室在全校的共用率,经济学实验教学软件至少需要具备包括市场交易理论、信息和博弈论理论以及厂商决策与产业组织理论三大体系在内的应用功能,而每一个体系下又分别包含若干个实验模块,(具体实验设计详见表一)。因此,专业应用教学软件的建设,无疑可以大大提高经济学实验室使用率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经济学实验软件建设的资金渠道本文建议:首先,实验室可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购置软件,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一些软件公司合作,院方提供理论构思,软件公司提供编程技术,并争取与软件公司联合开发软件。这样以来,学校不仅可以节约许多经费,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容易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向软件公司反馈,以便软件公司对该软件进行完善。这样,双方的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是长久的。
五、经济学实验室配套政策及环境
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验室应具备2至3位专职教师承担《实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对经济学实验室所属学院内部进行潜力挖掘,对专职教师及部分兼职骨干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培训,开设实验教学讲坛,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教师与校内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另外,为保证实验室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实验室应具备2至3位专业技术人员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
其次,实验室所属学院应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共同进行实验课程建设。目前,国外诸多高校的本科生经济学实验课程开展已经相当成熟,而与之相配套使用的经济学实验室不仅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同时已逐渐演变成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阵地前沿。然而,对比国外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情况,我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及研究起步相当滞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实验室所属学院应加强与国外高校在经济学实验教学及科研方面的联合互助,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共同进行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建设。 再次,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和管理效率,实验室的日常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实行应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主任可由实验室所在学院的主要教学负责人兼任,校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和总体规划。
最后,?榇蚱评砺劢萄в胧笛榻萄?人员泾渭分明的界限。经济学实验室应制定相关制度、政策鼓励学院理论课任课教师主动参与实验教学的备课和准备工作,使得教研室与实验室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改善。
- 上一篇: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
- 下一篇:医养结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