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2 05:2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元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单元教学设计

篇1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帮助我清晰地解析主题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归纳学习内容。它可以:

1、帮助我指导学生仔细读单元主题,带着单元主题走进每个环节。

2、老师在指导学习每个环节时,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从模块中构建思路。

3、学完内容要进行梳理总结时,围绕单元主题,抓住内容引导学生巩固与综合运用。

4、同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构建创新思维模式,为学生学习、研究及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了解了单元学习规划的重要性,使我对如何利用好本资源,做个优秀的引导者更有信心了。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2):

1.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的教学。这里的单元是一个教学主题,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所组成。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节课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其知识、方法、态度等内容也集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不能简单理解为单元就是“教材的单元”。一个教学单元应该有多大,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确定。

2.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 直线与方程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要素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作出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这里的单元可是一章,也可是以某个知识内容为主的知识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和综合性。本文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一章为例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单元教学目标、要素分析(其中包含数学分析、标准分析、学生分析、重点分析、教材比较分析、教学方式分析等)、教学流程设计、典型案例设计和反思与改进等。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直线问题的基本思路: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再通过方程,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2)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要素分析

1.数学分析:直线与方程为人教A版教材必修2第三章内容,必修2包括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其中立体几何初步分为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是继立体几何的学习之后从代数的观点认识、描述、刻画直线,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它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是高中数学体系中的“交通枢纽”。它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几何中的直线和不等式及线性规划等内容都有关联。

在本章教学中,学生应该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直线的倾斜角代数化,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体现。

2.标准分析:①坐标法的渗透与掌握: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坐标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②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要灵活地根据条件确定或者待定直线的方程,如将直线方程预设成点斜式、斜截式或一般式,等等。③认识到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唯一确定直线的几何特性,可类比学习后续课程椭圆方程中的系数a,b,c,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系数,抛物线的系数,也可以延伸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取决于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即取决于两个重要的量――斜率和截距。④本单元内容属于解析几何的范畴,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要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核心可以由以下知识结构图显现出来:

3.学习者特征分析:已有一次函数知识作为基础;刚刚结束了立体几何初步的学习,现在学习直线与方程可以说是对点、直线的再认识、再深化;该课程是高一课程,学生习惯于直觉思维,感性认识要多一点,或者说学生正在初步接触和进行逻辑思维,处在由直观到精确、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水平的转化和提高过程中。故从这种意义看来,本单元课程不失为一个思维提升训练非常恰当的载体。

4.重点难点分析:本单元目的是在解析几何视角下完成直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的联系,直线上所有点与方程的所有解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得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由此说本单元的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重点方法和思想是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教材对比分析:现行教材都突出解析几何中坐标法的应用,强调数形结合思想在本章中的渗透,授课内容也都基本相同,但是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人教A版和苏教版进行比较,如下图:

不管顺序怎么不同,各种教材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某种教材,而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6.教学方式分析:可以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我们学校主要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即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精彩展示和老师精彩点评五个环节。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典型案例设计(略)

篇3

本主题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第十版块《走进科学》后确定的。本单元包括《飞向太空》《聪明的小高斯》《自然界的时钟》三篇课文。这几篇分情境识字、故事、科普读物。几篇课文虽然文体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宇宙的神奇,激起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学生在学习该单元时,表现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心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建设生活。教师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形成了本主题活动。

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认识科学家”、“我的志向”、“我的科学发现”。通过对科学家的调查,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改变人类命运,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对科学家的生平、主要的成就、研究的过程、科学试验、获得的成绩等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间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感受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学习他们高贵的品质,不怕失败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从小树立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不怕吃苦的品质。让学生在“我的科学发现”环节中,体会自主动手动脑发现科学现象,思考科学原理的快乐。本活动大约用时两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今中外一些科学家及科学发明;

2.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一些科学现象,主动思考探究科学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们更多的走进科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对科学的热爱,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认知及用科学观察生活的眼光,并初步培养了学科学、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意志品质,因此,在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展开方面,教师只是做好指导,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究。

四、教学方法

以小语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科学、爱科学、学创造”这一训练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学科知识“嫁接”到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愉悦地走进科学宫殿。

五、教学资源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地考察环境等)

六、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活动准备及时间安排

①跟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旨在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解科学家、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远大理想。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②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每组设立正、副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③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对“认识科学家”、“我的志向”、“我的科学发现”三个主题确定子课题,学生按以上三个版块活动。

④老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可通过询问熟人、查阅书籍、上网收集、在学校里寻找宣传报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研究资料。

2.第二阶段:活动实施

①认识科学家

a.从自己熟悉的科学家的故事谈起,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和好奇之情,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b.探究活动。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作出了哪些主要贡献?根据分组选择探究方向。先在校园里寻找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再通过其他途径补充。

c.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如科学家的生平、主要的成就、研究的过程、科学试验、获得的成绩等。

d.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见解。组长负责,记录员记录要点,进行整理,完成表格以便与同学分享。(见下表)

②“我”的志向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给自己定下志向。

③“我”的发现

a.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一项研究项目。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新发现、奇怪现象等进行研究。(引导提示:观察校园的植物、动物;日常食物;生活中的小经验)

b.小组研究,分工协作。留心观察并寻找解释这一现象的(下转64页)(上接60页)科学原理。(提示: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请教老师和家长,查阅图书馆等各种方式获取答案)

c.小组完成一份科学日记或发现日记。

3.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及总结

①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科学家信息表格和观察日记,准备汇报。

②集体汇报小组研究成果,把自己所了解到的科学家的情况和小组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成果。

③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总结活动情况,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和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鼓励学生今后积极动脑,勇攀科学高峰。

篇4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48-03

“教学”内容是《教育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开展教学实施必需的基本技能与要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笔者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现状调查,了解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大纲制订中对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过少,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难以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不能有效应用于实际,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通常是以讲解、示范、演练的渐进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分散、内容独立,学生不易掌握技能要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3.评价方式上不重视学生技能的考核,常常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有效体现学生综合能力;

因此,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将其应用于“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中,以期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以主题、问题及任务活动为设计的核心,开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的合作、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关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知识构建。[1]在主题单元学习中,学生主要围绕主题及其专题,以真实的任务模块展开学习,其学习过程涵盖了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

(一)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基本要素

主题学习单元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助学者、导学者的身分出现。其教学设计主要是强调设计出适合教学的主题学习单元方案,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因此,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应包括:(1)整合、提炼主题及核心概念;(2)分析单元教学目标、主题涉及内容及课程标准;(3)设计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过程、资源和评价方式。

(二)主题学习单元的主要特点

1.主题化:选择合适的主题是设计主题单元学习的前提,在整合学习过程中,学习活动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

2.情境性:主题是学习者学习或探究的对象,因此主题应是体现与社会、生活及自然的联系。

3.问题化:主题学习单元学习中强调对学习的引导和探究,应是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习中应注重学习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4.开放性:主题学习单元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反思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要不局限于课本,使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

5.任务化:有效开展主题学习单元学习,应布置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根据学习任务开展学习。

6.活动化:主题学习单元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是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应是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形成对知识的建构。

二、“教学”主题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整体规划

在主题学习单元教学设计中,首先应确定学习的主题。主题的范围、对学科内容的覆盖、对知识和技能的涉及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根据《教育学》大纲的规定,结合实践教学需要,本内容主题确定为“教学”学习主题,其整体规划方案如图1示。

(二)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学习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掌握开展教学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备课、上课、说课等初步技能。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确定本主题含四个教学内容。因此,确定主题教学按四个学习活动过程组织教学活动。

1.主题单元标题:教学。

2.课时:12课时。

3.主题学习概述:在本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活动中,主要以《如何进行教学》为问题出发点,开展与教学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活动从质疑出发,以解疑为径,辅之以具体学科整合实施的活动设计。

4.主题学习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主题收集、整理资料,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运用资料,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程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能正确理解、概括课堂中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在综合活动中能充分展示相关教学方案及进行技术演示。

(2)过程与方法: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教学方面,学习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通过合作交流、分工协作及个人展示完成学习。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学会分工协作,具有合作意识。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热爱教师职业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努力学习职业技能的思想。

5.学习专题设计。

(1)教学理论知识——基础篇。本专题以《教学实施应具备的知识是什么》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问题探究、资料查阅、案例研讨等方式,将质疑、解疑贯穿整个活动过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备课知识与实践——准备篇。本专题从教学准备着手,了解备课方法和策略,通过让学生自选教学内容,完成备课工作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实践准备中明确备课的方法。

(3)上课技能与实践——应用篇。本专题着眼于上课的实践,掌握上课技巧,通过模拟教学,真正体验上课的过程,分析“如何上好一堂课”,了解一堂好课的精髓。

(4)说课技能与实践——提高篇。本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就某一知识或课题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并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难点把握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分析、总结的能力。

6.教学资源设计。为开展有效的教学,该主题学习中,需为学生提供知识管理工具、教学案例、教学主题网、学习交流平台、组建班级博客、备课技能文献资料、教案撰写模板等学习工具或资源。

7.教学评价设计。该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设计为:

(1)提交备课材料,评价学生备课方法的学习结果;

(2)学生教学演示,评价学生上课技能的学习结果;

(3)学生说果演示,评价学生说课技能的学习结果;

(4)按照备课-上课、撰写说课稿-说课的综合应用,评价学生教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在不断冲击着传统学习方式,将该模式应用于《教育学》课程中,可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过程控制性更强、优化学习效果,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具体的主题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围绕主题学习,构建学生能力拓展体系;精心设计主题单元,提供优秀资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同时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小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权社,2009.

篇5

单元整体设计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把握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挖掘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设计单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规划单元教学时间的整体性,实施单元作业的整体性的教学手段和谋略。实施单元整体设计教学,主要以单元主题为核心,以单元为备课的基本单位系统的设计教学,整体处理单元教学内容,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是实现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一、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做了具体要求。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理清单元整体目标与模块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最重要的是单元整体目标的设定,当前的上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基本围绕某一主题按单元编排,单元内不同课时的内容虽然在形式上各具风格,但它们一般多围绕单元话题展开,因此各课时之间存在着关联。这些关联如同无形的纽带,将各版块之间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同一单元中的几个课时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产生整体感,并围绕话题有效地建构相关的语言知识体系。单元目标有课时的纵向目标的连接和延续,也有横向目标之间的交差和互补,横向目标和纵向目标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立体的目标网络,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目标紧紧地围绕在一起,达到教学目标。下面以上教版五年级小学英语Unit 4 Grandparents为例来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语境中学习词汇always,usually,often,visit,sometimes, never。

2.在语境中熟练运用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with your grandparents?询问他人日常行为活动。运用句型: I usually play chess with my grandpa.来表达日常的行为活动。

3.掌握字母组合sh的发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回答问题、朗读对话、对话表演、听说结合、阅读等方式带动对核心词汇句型的感知和理解,在所创设的日常活动的情境中运用本单元目标语谈论与家人的日常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Love my grandparents.”的主题情景中体验亲情的美好,进一步巩固本单元语言,并渗透爱的教育。

基于以上单元目标进行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

通过单元整体目标的设定和单元课时目标的设定,让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清晰地把握在基于单元目标中单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上每一课时时目标非常明确,从而实现课课连接、课课递进的要求,以达到完整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语言的整体效果,最终使学生在不同课时中获得了不同的语用体验,积累了学习经历,提升了语用能力。

二、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上教版)教材围绕某一主题分四个模块编排,每一个模块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由若干栏目组成,每个栏目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些侧重词汇、句型,有些突出语篇,并在各单元中提供了各种活动形式也风格迥异,但围绕同一模块主题展开的单元间的教学内容必定有所关联。这些无形的关联把看似分散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整个模块、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产生整体认知感,利于建立言语习得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朱浦老师指出:单元整体设计时要关注同一主题的话题的关联性;区分单元文本与单课文本的不同特点;单元目标的设定要重情感体验、重运用;关注单元内容的整合下的学生能力的体现。

1.各栏目内容互相整合

小学英语(上教版)每个单元中各个栏目有所侧重,有些以词汇和句型为主,有些侧重语法、语音等,围绕单元主题,设定课时话题,根据话题整合各栏目内容,整体设计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下面以上教版五年级小学英语Unit 4 Grandparents为例来说明。

2.合理调整单元教学内容

基于学情,基于教材,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创设学生喜爱的话题语境,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增加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常用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方法就是再构文本,把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再处理的再构过程,使得它成为一个具有情境意义和现实可操作意义上的文本语段。下面以上教版五年级小学英语Unit 4 Grandparents为例来说明。

三、基于单元整体的板书设计

随着英语整体教学研究的推进,现在的板书往往更加关注整体,使板书呈现语义功能。现代板书具有以下作用:通过板书可以知道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和新授词语,通过板书,能知道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通过板书可以语用输出。以牛津英语6B Module 3 Unit 2 Sea water and rain water 第二课时板书为例:

以上板书设计体现了三“语”整体设计。以教材整体内容为语量基础;以语言整体内容为语境基础(设计的语境必须用教材的语言);以语义整体内容为语用基础(用话题来体验)。

四、基于单元整体的作业设计

篇6

一、初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图像识读主要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数字图像以及生活中的图像符号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其造型、比例、色彩、技法等。美术表现主要是指学生借助现代与传统的技术、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或者将自身对美术作品的想法、情感表现出来。审美判断主要是指学生结合形式美的原理,分析、感知、比较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各种美,并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创意实践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方法,构建具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方法将创意变为实际。文化理解主要是指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民族的美术特点进行分析、诠释,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内涵的精神。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化教学优势

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单元化教学,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转变课堂教学思想。培养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新概念,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出现在课堂上,如翻转课堂、校本课程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而单元化教学可以补充这些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化,深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第二,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一方面明确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纠正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偏差。在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不能一节课一节课地传递知识。教师需要整合知识,通过单元进行划分,并保证每个单元都包括新课导入、开展活动、实施课程、总结归纳几个环节;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不同的调整,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同时,每个单元在内容上环环相扣,课堂活动变得更加轻松、自由,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三,实现针对化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艺术作品鉴赏、绘画技巧等,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保证每一个知识、每个单元都具有针对性,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在艺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查找艺术家的生平,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其特点,最后由小组汇报等;在绘画技巧教学中,教师则会让学生自主实践创作,以此加深学生的认知。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单元化教学实践策略

为了更好地分析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单元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文章以《藏书印》一课为例详细分析。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主要涉及藏书印的学习、制作等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初中美术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为出发点,结合单元化教学模式,制订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1.第一单元:学习印章历史和特征

在第一单元学习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印章的发展史,并掌握印章的种类,接着对比一般的印章和藏书印。在进入课堂后,教师要将制作印章所需要的工具都展示出来,让学生大胆想象这些工具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利用PPT播放印章发展中的小故事,实现课堂导入。教师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印章的趣味故事,并为学生发放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印章发展历程,包括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最繁荣、印章分类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把控、引导学生的整体行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便于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第一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氛围的整体把控,如通过故事、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活动中,不仅要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环节,而且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这样有助于学生大胆探寻印章发展史,并在对比中发现藏书印与一般印章的区别。

2.第二单元:了解藏书印的形式特点和章法

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印章发展史并对藏书印有简单的认识。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寻找答案。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印章进行全面梳理,并进一步探索藏书印的作用、发展及传承的原因等。对此,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教学目标:欣赏印章图片,梳理印章发展史,并剖析藏书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素养;欣赏不同印章的形式、构图特点,并学习藏书印的制作,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文化理解素养;选择适宜的表现手法设计独具特色的藏书印,并介绍自己的设计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准备的印章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分析印章的创作形式、特点,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印章的颜色、大小、形状等角度进行思考。学生分析结束后,教师可以将经典的藏书印展示出来,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分析藏书印与普通印章的差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如:印章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正方形,还有的是不规则形状;钤印用的都是红色印泥;等等。教师要肯定、鼓励学生的回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总结。在第二单元学习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了解印章的表现形式、构图、布局以及藏书印的特点、作用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印章作品,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找出不同。学生找出不同后,教师再补充学生遗漏之处,并表扬回答积极的学生,鼓励没有发言的学生。随后,教师发给学生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普通印章与藏书印的区别以及藏书印的作用。学生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归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藏书印作品并为学生提供材料,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藏书印。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学生代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设计观念,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感受,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第三单元:总结知识、实践创作

经过第一、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印章、藏书印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第三单元学习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认知小篆字体,并自己制作藏书印。学生从第二单元的藏书印设计到此单元的实践操作,可以全面提高动手能力、美术表现能力,有助于学以致用,也能更好地感受美术的内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知识,鼓励学生尝试用小篆书写自己的名字,让学生对比小篆与简体字的区别,之后介绍刻章用小篆字体的原因。讲解结束后,教师为学生演示刻章的步骤,指出相关的注意点,并留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制作藏书印。学生制作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

篇7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78—98页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方法。

2.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巩固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4.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小研究。

《第五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前小研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第五单元的知识加以整理。

2.通过你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你都学到了什么?(详细写一写)

3.展示自我。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一分钟展示

(一个小组展示,内容为第五单元的规律与方法)

二、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通过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学生能更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知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交流前置性小研究

1.直接交流前置性小研究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单元的知识加以整理。让学生到前面板书自己的整理方式,并说一说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预设:允许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知识树、大括号、表格。

2.组内交流前置性小研究2题:通过你对本单元的整理,你都学到了什么?(要求小组长分好工,尽量整理得全面些,为自己组争得分数)

3.全班交流前置性小研究2题。(指派小组到前面展示,其他学生补充。)

预设: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我们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一步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商的变化规律有三个:

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却缩小几倍;反之,当除数缩小几倍,商却扩大几倍。(0除外)

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随之扩大几倍;当被除数缩小几倍,商也缩小几倍。(0除外)

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商不变。

有关的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五、练习巩固

展示自我。(交流前置性小研究3题)

从学生展示自我的题中选出口算题、判断题、笔算题和解决问题等题,由准备题的同学领做。

1.我会口算(林嘉俊准备的)

120÷30= 360÷90= 180÷30= 420÷60= 420÷58≈ 184÷30≈

2.我会判断(韦玉兰准备的)

(1)如果被除数扩大4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也扩大40倍。( )

(2)试商时,除数与商的积小于被除数,商一定正确。 ( )

(3)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不可能有0。( )

3.我会解决问题(叶思彤准备的)

《小学生作文选》每本19元,王老师拿了180元够买几本?还剩几元?

篇8

?P键词:经济应用数学 项目化 连续利率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48-02

三、课后体会

利率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应多结合实际项目案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易于接受。对学生在本课的考核要注重过程性。学生课前学习,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课后任务完成情况,都按照一定比重进行考核,最终纳入学期平日考核。

对数学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驱动,完成项目任务,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们积极地参加到项目中来,任务之间环环相扣,将课前、课堂、课后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本课理论与应用的最终目标。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物质分类;分类观

酸、碱、盐多种物质,多种反应,多条性质,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物质构成及性质变化本质,在此基础上强化训练,增加数量增加难度。反而使得规律性知识更为繁杂。已有研究例如“微粒观指导突破酸碱盐教学难点”,“对酸碱盐反应的归纳”、“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酸碱盐教学策略初探”等,对于酸碱盐部分教学难点已经有所突破,未能体验分类观的发展与作用,本文试图解决教学课时紧张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矛盾,试图理顺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空间之间关系,既要掌握酸碱盐部分核心概念,又要宏观把握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的反应关系,还要从微粒存在分类标准明确酸碱盐部分物质转化的本质。

1.分类观指导下的酸碱盐教学

分类是一种一般科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通过分类,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同类物质的本质。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分类标准是分类的核心,理解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及其发生的变化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可以发生相似的化学变化,是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科学方法。

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从混合物纯净物的是否为单一物质的分类标准,到单质化合物的纯净物中是否一种元素,继而有机物无机物的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最终到依据元素组成对酸碱盐的分类,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由于元素组成的复杂程度增加,元素组成的分类标准在酸碱盐部分所起作用明显减弱,酸碱盐部分的化学反应几乎都与溶液相关,因而元素在溶液中的微粒存在形式,对酸碱盐性质影响非常大,近于决定作用。

对酸碱盐的分类,宏观元素组成是初步的,表象的;性质用途的分类标准是事实性的,显性的;微观微粒存在或构成,是深入的,本质的。学生只有明确了酸碱盐溶液中微粒的种类,存在状态,相互作用,才能理解酸碱盐之间、以及单质氧化物和酸碱盐之间反应,掌握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实质。结构相同性质相似,结构不同性质不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突破学生学习难点。

2.酸碱盐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酸、碱的概念之前,90%学生对酸的认识仅限于一种味道,并不认为是一类物质,酸与酸味之间没有建立联系。10%的同学知道盐酸、硫酸和醋酸。而对碱的认识只有5%的同学提到面碱即纯碱。其他的同学对碱基本上没有概念,可以说他们所知道的碱,跟碱的概念没有关系。95%的同学认为盐就是食盐,只有5%的同学认为碳酸钙、氯化钙和硫酸钠是盐。可见从一种物质扩充到一类物质,是学生们的首要问题。

学生能够按照元素组成的分类标准,将化学物质分为连续的宏观形态的物质,如各种元素的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其他等,依据微粒构成将化学物质分为不连续的微观形态的物质,如分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构成的物质。因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类观研究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在酸和碱的学习中,多角度认识酸碱,建立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共同的结构特点与相似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归纳从几种物质的性质,推知一类物质的性质,又能从一类物质的性质,推知某种物质的性质,形成从零散经验到通性框架的认识角度,同时认识到对于物质进行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盐的学习中,学生运用分类观,巩固和应用研究一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盐类物质,由特殊物质到一般规律再到具体物质的学习,体会对于复杂的、规律不明显的盐类物质进行二级分类研究的必要性,利用分类研究物质性质变化。

酸碱盐单元教学课时分配如下:

3.酸碱盐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学生从生活中感知酸味、涩味,从指示剂的变色体验酸碱性质,从元素组成上区分酸碱盐,从溶液中微粒判定物质的性质变化。多角度认识物质,是分类标准的落实点。

在分类观指导下,突破物质性质核心概念,建立并应用“成分――分类――结构――性质――用途”的研究模型,更加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思维能力的提升点。

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依据已有知识,预测未知物性质,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实验探究能力的创新点。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深化提升的过程。单元教学设计发展了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等,是初中化学观念发展点。

常见的酸碱盐的学习,通过典型代表物探究、推广分类研究的新视角,通过物以类聚,结构决定性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基本方式,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性质的认知发展,为学生研究物质性质提供了思路和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必修).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姚梅华.考试周刊,2012.34:146-147

篇10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工作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23-02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和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兴起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并且在众多课程和专业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信息化教学也如火如荼地开展[3,4]。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硬件环境大、投入应用效果低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信息化时代中,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自然亲切的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做到高效,又使教学从中独立,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是摆在高职院校广大教师面前的共同难题。从教学者的角度出发,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播方法都已发生改变的背景下,传统的点对面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教学要求,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手段,探索一批适合网络学习环境、符合主导知识传播方法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在学习上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学习自主化、多元化,抓住学生喜爱网络、对新生事物充满浓厚兴趣及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等特点,借助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的萃取技术项目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思路与理念

在该项目教学中,萃取原理及设备为教学重点,萃取塔操作为教学难点。因该内容面临的是大量的实际工程问题,导致知识内容抽象,教学操作难度大,教学效果难监测。因此,本文基于“情境化、精细化、扁平化和集成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根据企业的具体职业岗位职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企业典型萃取产品为载体,依托世界大学城进行化工仿真空间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培养工程技术观念与实践技能训练无缝结合。

二、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企业的具体职业岗位职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用化工仿真软件模拟真实场景,通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此理念与思路的指引下,将六课时的教学活动依次设计为:资讯(课前)、计划(课前)、决策(3课时)、实施(2课时)、检查(0.25课时)、评估(0.25课时)、拓展(0.5课时)。

(一)资讯环节

针对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基于世界大学城联合开发了集授课、资料查询与下载、在线交流、课程考试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完全自主学习的情景式“化工仿真教室”。课前,组织学生进入该仿真教室,悠扬的背景音乐响起,一座知识的高楼拔地而起,其每一层楼对应该课程的一个教学模块。点击进入到萃取模块界面,每扇门对应一个学习任务,开启大门便可进入到图、音、文、视、动并茂的知识预习,遇到疑难点可进入图书馆进行资料检索或记录笔记。因该软件独特的角色扮演性、高度的趣味性及适当的挑战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项目需求分析环节

教师布置任务:分小组完成《丙烯酸丁酯生产过程中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分离》工艺设计方案,并提交到世界大学城的个人空间。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小组方案,并与学生探讨完善方案,初步得出完成该工艺需要依次完成的以下任务:①确定回收方法;②选用适宜的萃取剂;③反应溶液中回收对甲苯磺酸的操作流程;④选择萃取设备;⑤计算萃取剂用量;⑥萃取塔的操作。在对不同方案的讨论完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

(三)新知识学习环节

教师充分利用“化工仿真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资源,联系具体任务,重点解答“任务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基础”,并确定项目方案。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运用萃取技术的工艺流程,通过空间在线播放典型的萃取设备flash。将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萃取设备的结构及操作流程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进行。为了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并掌握萃取单元设备的操作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在“化工仿真平台”进行《填料萃取塔仿真项目》的操作。在该项目下有实验装置、仪表、组分分析、数据处理、思考题五个界面,学生根据质量评分系统提示先打开总电源开关,再打开重相加料阀加料,并可实时检查操作步骤查看成绩。这样,在网络仿真机上学生能够反复进行开车、停车训练,获得了充分而又安全的动手机会。该软件通过对工艺流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利用二维和三维的动画技术对设备的内部结构、物料流动状况和作用原理等进行形象的描绘。它具有较强交互性和网络实时传输性,提供快门设定、工况冻结、成绩评定、事故设置、报警记录等各项功能,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完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四)项目实施环节

教师远程组织学生在“化工仿真平台”按《丙烯酸丁酯生产过程中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分离》项目方案实施(同时播放催化剂萃取控制单元仿真项目视频)。学生根据质量评分系统的提示,按灌水―启动换热器―引反应液―引萃取剂―放萃取液―调至平衡步骤,即自主的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冷态开车。每个小组成员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必要时可以展开小组讨论,优化实施方案,这使学生不进入工厂就能实际了解化工生产装置的生产和操作过程,巩固所学知识,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化工仿真实施方案时,教师查看学生项目实施的进度及效果,必要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程协助。

(五)项目检查与交流环节

项目实施结束,学生根据质量评分系统进行自检,也可与教师或其他小组成员通过平台进行在线讨论。

(六)评价与总结环节

学生展示项目方案,陈述设计思路,质疑、答疑。结合点评,完善设计作品。教师总评,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总结学生在任务实施整个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方向。

三、教学效果反馈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二是强化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通过在各个环节中的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三是促进学会自我反思,提高自我修正学习态度与行为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解决了现有学习资源不能满足高职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问题,使资源呈现立体化、形象化、碎片化、多元化,增强资源应用的吸引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环境能使有效时间内传输最大量的信息,有利于环境的创设。学习者可以将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学习地点从教室拓展到校外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和全方位、全过程的互动交流。

四、结语

以项目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探索出了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得到了学生、同行人士、企业专家的高度认可。但是如何将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还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长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时刊,2009,(10):75-77.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