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块链技术的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块链技术的特

篇1

关键词:区块链;知识服务;技术治理;跨学科教育

区块链是一种新兴的具有特殊数据结构的信息基础设施,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创新带来效率的控制与生产性的增长。区块链技术提供了全新的信任机制,影响社会的各个专业领域。它的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征,给人们带来生动且多样的社会生态以及价值观念的更新。艺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以感性思维来支撑社会公众的想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以意识情景来为想象和需求构建起联系的桥梁。从基础层面看,区块链能够延伸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从特征角度看,区块链将为艺术教育带来更完善的生态系统和进一步塑造想象力的空间。

一、区块链应用与艺术教育特征

区块链是一种特殊的数据库结构,是带有时间戳信息的分类账。其本质是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集合的新兴信息技术。区块链技术正为信息化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能够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不断深入。“区块链+教育”已经在资源共享、学历认证、终生学习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应用实践,这些新的应用使得教育体系更加智能化和多元化。分析对比国内外关于“区块链+教育”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将教育领域区块链应用分为三个方向:学习成果的区块式存储(包括学历认证)、教育资源的链上开放共享以及基于区块链学习概念的终生学习体系。例如,麻省理工学院2015年开始针对学历认证开发了一项电子证书的移动应用程序。除了传统的学历认证外,毕业生还可以选择使用移动应用程序Blockcerts获得学历证书[1]。2017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向该校媒体艺术与科学学院以及斯隆商学院的两组学生颁发了由区块链技术担保的学历证书[2]。学历认证不再是相对静态的,区块链能够为学习成果提供长期有效的存储和持续性的认证。这类区块链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存储、管理及认证的执行成本,并且在安全问题上有着显著的提升,无需花费更多的资源去为每一个学生作审核评估[3]。李新等提出需要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开放教育资源新生态[4];刘丰源等研究探讨了基于区块链的教育资源共享框架[5]。这些研究为“区块链+教育”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了理论方向,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利用。Devine于2015年提出了区块链学习的概念,提倡教育机构或教师可以将教育资源放入区块链,学习者可以将学习成果视作获取区块链内流通的教育资源的货币[6]。Alexander等进一步研究了区块链技术对学习与工作实践的影响,为每一位学习者构建“LearningPassport”,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人们的学习轨迹系统地描述出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7]。以上列举的研究成果以及实践应用,表明了区块链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区块链将教育组织机构、学习者以及教育资源串联起来,构建出相对完整的“区块链+教育”的应用场景,但这并不能完全涵盖和适用所有的专业教育方向。艺术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基础教育。艺术资源中的教育资源也是最为基础且被公众广泛需求的。艺术教育需要在参考已有的“区块链+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来融合区块链技术。特别是相当一部分艺术教育资源的本质就是艺术作品,许多相关研究都本能地趋向于艺术品交易或艺术金融这类已取得了一定发展的领域,从而忽略了其作为教育资源的属性和作用。因此,“区块链+艺术教育”的应用需要在艺术教育资源与艺术品之间找到平衡。“区块链+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需要分析区块链技术如何作用于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其组织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二、区块链+艺术教育引发的技术治理问题

艺术教育对区块链技术的需求是艺术教育资源与区块链相结合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我们能够对区块链技术相关知识了解到什么程度则是首要问题。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金融等领域的应用相对成熟,但是艺术领域自有其独特性。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与研究在方法论上已经不再“单纯”,这反映了艺术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的现状。艺术与多学科的融合使得知识生产所凭借的方法与工具也呈现出与传统的极大差异。我们无法否认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艺术教育,而且这样的改变是由外而内发生的,这也提醒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艺术教育与区块链之间的可能性。尽管区块链已经在金融领域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8],但在艺术领域中对区块链的调查、统计或分析更倾向于阐述对这项技术的应用或当前人们对它的态度,“区块链+艺术教育”的技术治理研究则相对匮乏。对于区块链与艺术教育结合的预测,人们大都倾向于两个方向:首先,区块链技术使艺术教育资源的获取更加自由便捷,并能够加速艺术教育资源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两者的结合也为艺术教育及其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其次,人们可能会质疑区块链技术能否为艺术教育领域带来真正信任的管理和流通模式;已有的网络社交媒体和拥有大量艺术资源的组织机构是否会在流通链中逐渐成为新的中心;分散的个人是否只能被迫依赖于具有强大技术支持和组织能力的管理部门所建设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技术治理,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专业性问题。艺术教育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技术治理问题有两个方面比较迫切:首先是要将治理问题与艺术教育的实践相融合,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教学实践。因为信息技术不是艺术教育注重的领域,但是在信息技术基础建设蓬勃发展的新形式下,必然要求我们面对大量技术性的问题以及快速变化的信息。只有做好技术治理才能对抗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不适性。其次是要将治理问题融入社会实践。区块链是一个潜在的前沿结构,承载着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它;区块链也是一项新兴的信息基础建设,意味着在艺术研究与交流中容易忽视它,但忽视并不能让问题消失。忽视它只会让艺术尤其是艺术教育领域在这场技术变革中被排除,而最终被动地承受其影响。技术治理渗透艺术教育应用实践的三个步骤:

(一)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议程设置,以预见性为关键要素,满足社会公众的艺术教育需求。DavidYermack曾就区块链和博物馆机构撰写过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章,图源网络区块链上的生成艺术(图片网络)突出了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技术,它的治理机制对整个系统运作的重要性[9]。这些技术治理机制决定了在区块链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由中心化组织机构决定的还是由无需信任的既定程序来处理的。在初级阶段,尚未稳定的技术治理机制看起来更像是抽象作品,而艺术教育又是为人们所期待的、真实的以及需要普遍参与的领域,因此相关领域的从业者都对区块链应用于艺术教育负有研究的责任,公众对艺术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也意味着我们对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

(二)基于价值的应用设计和标准化研究,以方向性为关键要素,关注艺术教育资源的价值流通。区块链技术使艺术教育资源在社会传播的场景里显得更数字化、更具备可见性。传统的传播模式中,艺术教育资源面临着以下困境:可见性低、出处不明确、权威性难以保证、价值评估混乱以及缺乏拓宽流通路径的技术手段。无论是实体教育资源还是数字教育资源其评估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因素都将对其价值评估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一些艺术教育资源的价值难以评估也是限制其在社会公众中流通的重要原因之一。艺术教育资源是被公众普遍需要的知识资产,因此,艺术教育资源的增值属性和价值认可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出现一种普遍受信任的价值体系可以评估大多数艺术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艺术教育资源的流通才会真正得到普及,其对知识服务的作用才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共同创建和测试基于艺术教育的平台,以包容性为关键要素,促进艺术教育的创新。艺术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基础的社会性知识资产,公众对其需求是对感性需求的根本反馈,突出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们需要持续学习新的技能,终生学习成为了现实。施密特研究发现传统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限制了我们教育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对于缺乏获取教育资源途径的人们而言[10]。区块链技术将会加速传统体系的终结,将学习与工作实践融合,使学习者也能够参与教育资源流通,并以自身的技能和经验来提供知识服务。区块链技术为人们在数字驱动的现实世界里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学习方法,从某种程度上为公众接受艺术教育提供了更灵活的方式和更便捷的途径,符合艺术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为建立新的学习体系提供助力。

篇2

这一场景并不像你想的那么未来主义。事实上,Gartner称之为“设备网”的东西就是物联网的合理演化。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身边,并且一直在,无处不在而又不易察觉——环境智能。我们会做些真正不一样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得不一样。今天的过程和问题只是很多很多可能的情况中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当所有事都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时。我们也需要想出和技术交互的新方式,以及支撑它的基础设施。不再是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或在触屏上点点画画,我们会被不同的界面围绕,能够自动地、几乎附带地获取输入。这会是我们所认为的“计算”方式的基本范式转变,可能不管我们将计算当成什么都会如此。

非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not-things)

根本在于能够对周边环境和身处其内的人做出回应的数字基础设施,不管是否意味着无处不在的交流、无处不在的娱乐或者无处不在的商业机会。这种基础设施会无缝拼接,而不是和离散的物体进行交互,人们会简单地通过有意识的声音和姿势与周边环境进行交互——或者像是呼吸与体温一类的信号就会触发环境予以回应。

一旦这样的基础设施到位,创新的可能就会爆发。摩尔定律的力量现在被麦特卡夫定律给放大了,麦特卡夫定律指得是网络的价值等于其用户数量的平方。所有这些互联网连接的“物品”——传感器、设备、致动器、无人机、汽车、产品等等——都会自发的反应,以一种尚无法想象的方式看见、分析和组合来创造价值。单独的“物品”本身会融于周边互联和回应的背景环境中。

路途是明显的

想想近几年我们看到的突破性趋势吧:

传感器和致动器,包括可植入的和可穿戴的,能使我们在更多地方从更多物体上捕获更多数据和印象,并会影响周边环境。

无处不在的计算和超链接,将会指数级地增加人们和设备之间以及设备本身之间的数据流。

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会使我们在微观层面建造更多更复杂的设备。

人工智能,基于过去的表现和需求结果,该领域的算法会变得越来越有能力做出决策。

视觉界面,能够参与并控制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

区块链技术,能使所有种类的数字交易安全、可验,并有潜力自动化。

由于这些新兴技术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精巧,它们会逐渐有重叠部分,比如无人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就已经模糊了。这种融合,使每一种技术的力量都得到了加强,也使环境智能不仅值得一试,而且不可避免。

这条路上的早期路标

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环境智能领域。越来越复杂的传感器、系统架构和软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巧妙的方式聚集、存储、控制、分析更大量的数据。

家庭自动化正在加速,允许人们给灯、空调、音响视频、安全系统、应用和其他复杂设备编程,并使之能够或多或少的独立运行。无人机、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能够从人们无法获取的途径收集、总结数据并进行导航。整个地区,像是巴萨罗那和新加坡致力于成为“智慧城市”,该倡议已经正在进行,来自动化某些服务管控,比如停车、垃圾收集和交通灯管制。

我们的家庭、汽车和社区可能还没有完全自管控,但能够设置参数,使得重要系统能够或多或少的自行操作。最终,这些系统会在模式匹配上变得足够精通,能够互相进行学习。也就是那时,我们将到达指数增长曲线的拐点。

我们会去向哪?

专家预测,到了2022年时,世界上会有1万亿的联网传感器,而再过20年,这一数字会达到45万亿。有了这些目的不同方式不同的所有数据源,系统能够在几乎所有事上做出快速精确的决定。能够在最简单的提示下就按照提示行动,或者在没有提示时就不做出举动。

环境智能能够通过动态路由和标牌为司机和行人改变城市交通。能够基于实时情况管理大型交通,达到优化效率的目的。也能够控制环境条件并减少潜在的过热点,为政府服务预测需求并确保这些服务能够得到有效发挥,监测时机使供应链更加高效,并能够自动运用于实际。

衣物中的纳米技术能够将环境数据发送给你的智能手机,或者用你走路产生的电力给衣物充电。但当任何玻璃表面,从浴室镜子到厨房窗户,都能成为你确认日程、答复邮件、观看视频或做任何我们现在在手机或平板上做的事的交互界面时,干嘛还要带手机呢?就此而言,当环境链接使我们能够不用设备的就远距离和别人进行通话,干嘛还要带手机呢?

如何到达彼岸?

在技术趋势2015中,德勤顾问列出了环境计算需要的四大能力:

整合世界范围内不同制造商采用专利数据和技术制造的不同类型的设备之间的信息流。

执行实物和底层事件的分析与管理来监测信号预测影响。

将这些信号和实物组织起来完成复杂事件或端到端的商务过程。

保护并监测整个系统的设备、链接和信息交互。

这些技术挑战令人气馁,但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