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预警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灾害预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灾害预警

篇1

一、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定义

突发性气象灾害是指突发性强,生成发展移动快,破坏性大的短时暴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强降雪等所造成的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上述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时的气象警示信息。

二、信息管理、、播发单位及其职责

(一)信息管理部门。**市气象局负责本市突发性气象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和播发的管理工作,制订信息标准和确定信息播发媒体,市级新闻宣传、通信等相关管理部门协助做好播发管理工作。

(二)信息单位。**市气象台负责各类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的。建立突发性天气预警系统,规范预警的内容、标准和流程,如发现突发性灾害天气即将发生或发展时,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预警信息并迅速传递给播发单位。根据天气变化,实时更新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或者解除信息。

(三)信息播发单位。市电视台、市电台、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市气象台(声讯电话96121)、市气象局网站为指定预警信息播发单位,其他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如要播发,须报经市气象局审批。各播发单位必须使用市气象台直接提供的适时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在收到气象台或者更新的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迅速播发,最迟不超过15分钟,不得擅自更改信息内容。各有关单位都要建立信息接收、播发制度,落实人员,确保信息及时畅通。

三、信息传输保障

各播发单位应建立快捷、可靠、方便的信息传输方案,确定责任人与通信方式,于8月底前报市气象局,确保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信传递畅通。

篇2

第二条省、市、县(市、区)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所属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以下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及时、完整、准确地播发浙江省气象主管部门所属同级气象台站(以下简称气象台站)制作并提供的本预警责任区适时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的信号名称、信号分级与图标和信号含义按照《浙江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试行)》执行。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为播发预警信号的指定频道。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其他广播频道、电视频道履行预警信号播发工作。

第三条气象台站与播发预警信号的广播频道、电视频道(以下简称广电频道)应建立固定的通信联系,确保预警信号内容实时传输完整畅通。

气象台站对提供的预警信号内容负责,广电频道负责预警信号播出的内容与技术安全。

第四条气象台站预警信号单元按以下规定执行:省级气象台以设区市行政区域为预警单元,设区市气象台以县级行政区域为预警单元,县(市、区)气象台直接以本级行政区域为预警单元。

第五条预警信号播发启动

预警信号播发启动程序按以下步骤进行:

1、气象台站值班预报员认为可能或变更(包括更改和解除)预警信号时,在上报气象台站值班领导签发前,应以预警信号或变更预通知形式告知广电频道录播值班工作部门,以便广电频道做好及时播发或变更准备;

2、气象台站决定或变更预警信号时,应以气象台站值班领导正式签发后的预警信号或变更通知告知广电频道录播值班工作部门,同时报送当地政府备案。

第六条广电频道播发要求

1、广电频道在节目正常播发期间,应当自收到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预警信号或变更通知后15分钟内播发。

2、广播频道播发预警信号时,应依次播发各预警单元的信号名称、信号分级,同时播发本次预警信号最高等级的防御指南。

电视频道播发预警信号时,应在屏幕固定位置播发预警单元的信号图标(图标的外框尺寸与台标等同),并根据情况在图标左侧播发预警单元行政区域名称。同时在下底字幕新闻滚动条内,播发各预警单元的预警信号图标,及本次预警信号最高等级的防御指南。

广电频道接收和播发预警信号的具体业务技术细则,由广电频道与当地气象台站协调制定,并报当地广播电视主管机构和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3、预警信号播发频度。以预警单元已预警的最高等级信号确定播发频度。

广电频道对红色、橙色、黄色、蓝色预警信号防御指南的播发频度每小时分别不得少于四、三、二、一次。

电视频道对红色和橙色预警信号的图标应持续挂于指定位置,对黄色预警信号图标每小时至少在正点时分和半点时分两次挂于指定位置,对蓝色预警信号图标每小时至少在正点时分一次挂于指定位置,正点和半点时分挂于指定位置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分钟。

预警信号等级变更后,按变更后预警信号播发频度要求执行。

4、广电频道收到气象台站的预警信号解除通知后,应在15分钟内及时解除预警信号的播发。

5、某预警单元同时有两种或以上预警信号名称时,广电频道应同时播发所有预警信号名称。

篇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05-0154-01

基金项目: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科研专项基金。

陕西省是农业大省,各种农业灾害的频繁发生,但是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的丰欠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气候条件的优劣,故有“气候农业”之说。因此,由于气象灾害多发,农业生产损失巨大,严重地制约了全省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迫切需要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供切实可行的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措施。目前,我省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调控,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并开始农业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研究,但针对农业生产一线的实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鲜有报道,尤其是突发灾害性天气的快速服务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等媒体逐步在广大农民中普及,为实时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提供了可能。

一、运用GIS预警农业气象灾害的必要性

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导致农业显著减产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的总称,包括水灾、旱灾、干热风、低温冷害、台风、冰雹及连阴雨等。我省属于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处我国东南湿润地区到西北干旱地区的过渡带,地形南北狭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复杂地形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地跨中温、暖温、北亚热三个气候带,和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四个水分区。陕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关中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每年夏天都会出现超高温天气。陕南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属北亚热带气候,冬天较暖,夏秋两季多连阴雨甚至大暴雨,每年的十月份以后降水速减[1]。

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建模、分析和表示的计算机系统,不仅可以管理以数字、文字为主的属性信息,而且可以管理以图形图像为主的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解决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中数据空间分辨率低的缺点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和方法。因此,GIS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二、基于GIS支持下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系统设计与开发

1、系统目标。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总设计目标是:以标准农业气象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GIS基本平台和卫星遥感为技术手段,为陕西省农民提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主要目标:设计开发统一、规范的数据库与其管理软件;

2、系统功能。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子系统是整个系统信息产品的集成、平台,主要实现对系统生成的各种农业气象业务产品的集成加工、检索查询,以GIS为平台的图形图像显示,以及各种产品的网络等,其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数据信息查询输出。通过系统可查询、输出陕西省各市县区农业气象灾害和降水量数据,并可远程下载。气象灾害数据包括从1990―2010年陕西省各市县区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种类、伤亡人数和农业经济损失情况以及农业气象灾害易发区分布区域图、农业气象灾害防治规划等。降水量数据包括陕西省各市县区气象站从1990―2010年以来逐年、逐月、逐日降水量资料。系统可提供前期任意时段累积降水量,经授权后用户可下载。

2)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将陕西省各市县区农业气象灾害资料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与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有关的地理环境、气象、地形分布、水文信息等数据库,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模型进行定量计算,生成农业气象灾害区划图。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农业气象灾害与降雨的相关性,确定临界降雨指标[2]。

3)农业气象灾害信息。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平台,可将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通过手机、电子显示屏、电视以及网站等媒体对外。多渠道的信息,为通讯不发达和人口疏散的农村提供了及时、安全的预警信息手段,解决了偏远地区预警信息迅速传播为题,扩大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面,也为一切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渠道,是现阶段行之有效的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填补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空白。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精细化 预警系统 构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92-2

1引言

目前我国对气象灾害预警工作越来越重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进入了规范化的管理,短信预警平台与日俱增,大型短信群发平台基本覆盖省级气象局,地市有少数气象局拥有中型短信群发平台,这些平台具有用户广,发送速率快等特点,但对特定区域,比如乡镇、村一级不具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即无法实现预警的精细化。众所周知,气象预警的范围与预报的难度成反比,范围越小,预警预报的难度越大。小范围的区域性预报和突发性的气象状况预报是世界公认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对公众预报预警的区域,基本上以县级行政区域以上为单位。我市气象预警预报实行的是全市范围内的统一,而我市地形复杂,各种灾害性的天气南北差异、地域性差异十分显著。对于上述这些时空分布极度不均匀的天气,按照全市统一预警信号势必造成空报或漏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随着多普勒雷达的普及应用,在短时临近预报方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实现突发性灾害的精细化预报已经可以实现,因此研究一套精细化预警信息群发系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能够实现精细化预警是一件得民心、有实效的大好事,同时也是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使精细化预警的“精确度”和“时效性”拥有了技术能力上的可能性,正是点点滴滴从传播到接收等诸多环节的“链接”与“覆盖”,精细化预警的社会网络和执行效率才“无障碍”实现了上通下达。为此我们研究开发了一套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系统开发主要包括自助地理信息系统、预警信息系统用户数据库、短信息群发系统和统一的软件平台四部分。

2技术方法

2.1自助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要开展精细化区域预警,必须有一幅准确的背景地图,并且能够获取地图中的任意地理经纬度信息,为此,以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地图的生成采用Line方法,即将地图分成若干段线条,用Line方法逐一绘制输出,因为我们常用的地理信息为经纬度坐标,而在软件设计时首先获得的是屏幕坐标,本例中以缇为单位,地图数据格式按照第一行为数据说明信息,其中第一个数据为经纬度数据的组数,下例中4表示下一行中有4对经纬度数据,也就是4个坐标点数据,第二行为经纬度数据对,萍乡地图数据格式如下:

4 207 274 1 65535

113.850 28.000 113.860 28.010 113.860 28.010 113.860 28.000

2 211 274 1 65535

113.920 28.000 113.860 28.000

……

所以当读取地图文件数据时,读取的是经纬度数据,但地图绘制输出时使用的是屏幕坐标,因此地图绘制时需要注意坐标的转换,绘制代码如下:

For i = 1 To number_point-1

Picture1.Line ((EX(i)-113.5)*9700,(28.01-EY(i))*9700)-((EX(i+1)-113.5)*9700,(28.01-EY(i+1))*9700),&H0&

Next i

代码中113.5表示萍乡的最小的经度,28.01表示萍乡最大的纬度,是地图坐标的原点,数组EX(i)为读取地图文件中的经度数据,EY(i)为读取地图文件中的纬度数据,常数9700是可变的坐标转换系数,因为经纬度差值为很小的数,而地图的输出值为屏幕坐标,如直接将经纬度值作为屏幕坐标,输出的地图很小,必须放大后才能将绘制的地图适合屏幕大小,取坐标转换系数9700,当然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设定,输出效果图略。相反要知道地图中任意位置的经纬度信息,则必须将屏幕坐标转换为经纬度坐标,设纬度为Y,经度为X,starty为任意拾取屏幕纵坐标,startx为任意拾取的屏幕横坐标,计算方法为:

Y=28.01-(starty)/9700

X=113.5+(startx)/9700

这样从经纬度坐标到地图的屏幕坐标和屏幕坐标到经纬度坐标实现了相互输出,形成了隐含在计算公式中的“自助”地理信息系统,这里所指的地理信息仅限于地图的经纬度信息,不包括地形高度等地理信息。

2.2预警区域选定的功能设计

生成背景地图后,要实现对区域的预警就必须设计对任意区域的选定功能,建立绘图区,首先通过鼠标拾取屏幕坐标,经计算后转换为经纬度坐标,当然计算时应当注意坐标转换系数的一致性,生成地图时为9700,在转换成经纬度坐标时相应要除以9700,这样才能保证自助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在鼠标的单击事件中将点击坐标处的经纬度保存为边界数据文件,将其记为TMP.TXT,再采用画线的方法,将连续点进行绘图输出,并最终完成区域的选定。

2.3用户地理信息库设计

为了实现对选定区域烟花生产用户的统计,首先要构建带经纬度信息的用户库,数据库的字段设计主要有经度、纬度、手机号、姓名、县名、乡镇名、村名、厂名,其中经度、纬度、手机号三个字段为必须字段,在选定区域的号码筛选中要用到,其他字段主要是为了后台维护。

3区域用户的提取

3.1点与闭合区域位置关系的客观判定

关于点与闭合区域位置关系的判定问题,四川省气象局钟晓平老师曾做了点与闭合曲线所围区域关系的客观判定方法研究[1],本文主要采用多边型夹角法来实现对选定区域用户的提取,首先需要判断用户是否在闭合区域内,因为选定封闭区域前面已经做了边界处理,存储了边界文件,用户库也具备了地理坐标信息数据,因此,每一个用户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坐标点,封闭区域可以看成是一个多变形,如果用户坐标点在多边形内,则其为选定用户,反之则不是要挑选的用户。为了判别点与闭合多边形的位置关系,我们采用夹角法建立数学判别模型,设点A0为任意点,如果A0在多边形内,分别与各顶点A1、A2、……An相连构成夹角α1、α2、……αn,设β=α1+α2+……+αn,因为从点A0到闭合多边形上各顶点的连线必然扫过一个圆周角,所以β=Σαi=360°,如图1(a)所示,当然当点A0在多边形的边上时仍然满足这一条件;如果A0在多边形外,则β=Σαi≠360°,如图1(b)所示,注意闭合多边形的起点同时也是它的终点,应该参与两次计算。

3.2夹角的计算

在数学中夹角的定义为两条直线L1,L2相交构成四个角,它们是两对对顶角。为了区别这些角,我们把这两对对顶角中较小的一对角的其中一个,叫做L1与L2的夹角。夹角大于等于零度小于等于90度。所以我们在此所称的夹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夹角,是以任意已知点到顶点依次连线所构成的角,其取值范围可以是钝角也可以是锐角,因此在求算过程中要分以下几种情况。设已知点坐标为A0(X,Y),另外两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1(X(1),Y(1))、A2(X(2),Y(2)),直线A0A1与横轴的夹角为α1,直线A0A2与横轴的夹角为α2,两直线夹角为β。

当X(1)=X时,即如果直线两个端点的横坐标是一样的,它与横坐标的夹角就是90度,此时,α1=90

当X(1)≠X时

α1=180×arctg ((Y(1)-Y)/(X(1)-X))/3.14,算出直线的斜率[2],并转换为角度,此时如果α1

第二条直线的处理方法同第一条直线:

如果X(2)=X,则α2=90,

当X(2)≠X时,

α2=180×arctg((Y(2)-Y)/(X(2)-X))/3.14

如果α2

分两种情况计算两直线的夹角:

如果Y>Y(1),并且Y

否则,两直线的夹角β=|(α2-α1)|

3.3选定区域用户的提取

从上面用户数据库的建立可见,烟花生产用户数据库为全市的接收特定用户,而有了点与闭合区域位置关系的客观判定方法后,选定区域用户的提取就变得简单易行,基本思路是:以用户数据库为基础,依次读取用户记录,每当读取一条用户记录后,再进行子循环,将其与边界文件的每个顶点相连,计算夹角之和,如果等于360°,则选定为待发预警用户,否则排除在外,以此类推便可完成对选定区域的用户提取。对于多个选定区域,则将边界文件在不同区域的数据段加入区分识别码即可。

4精细化区域预警的实现

预警气象短信息的群发一般通过数据库来实现,只是构建数据库的方式不尽相同,在此采用Access数据库,建立名为Telcode.mdb数据库文件,并在数据库中构建短信发送任务表,表名为T_SendTask,表中分别设有DestNumber字段,用来记录发送号码,Content字段记录发送内容,SendPriority字段标记发送优先级,取值为1-32,越大优先级越高,MsgType字段区别信息类别,比如普通信息为0,SendFlag字段用来记录短信息的发送状态,0为待发信息,1为正在发送,2为发送成功,短信发送主要通过AT指令进行。

5小结

综上所述,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辅助系统的构建主要分为三步:

(1)开发设计地理坐标系统和地图自动生成模块,以数学方法构建地理坐标与屏幕坐标进行转换的数学公式,在软件运行过程中跟随鼠标实时计算并输出经纬度信息,且与背景地图实现无缝叠加,形成了“自助”地理信息系统。

(2)通过编程实现在背景地图上进行点画线功能,从而可以以画线的方式进行任意预警区域的选定。

(3)依托数据库编程技术建立带经纬度信息的烟花生产用户数据库,采用多边形夹角法建立手机用户是否在选定区域的客观判定方法,当通过画线选定预警区域后,系统将对手机号码进行甄别,并帅选出需要接收预警信号的用户群体,而不在区域内的用户则被排除在服务之外,从而实现精细化区域预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故障原因;预防措施;辽宁盘锦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190-02

盘锦地区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经历了3个阶段。2009年大洼县气象局提出的县、乡、村3级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在大洼县各村镇安装140余个大喇叭,是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在农村使用大喇叭的气象部门;2011年气象部门防御体系建设推广使用预警大喇叭,盘锦市提前实现大喇叭覆盖100%;2013年辽宁省气象局下发《辽宁省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辽宁省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建设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办法的通知》,盘锦市气象局立刻响应完成全地区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升级改造工作。由此可见,盘锦市气象局在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设备建成后,维护工作便成为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业务的重要部分,维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气象灾害预警业务能否顺利进行。

1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1.1 系统组成

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装备保障工作的提前是要熟练掌握系统组成及流程,深入了解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在应对故障发生时才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知道如何处理以及日后如何避免再发生或减少故障发生频次。

系统主要由客户端(软件)、服务器(中心站软件)、APN专线、预警接收机(广播喇叭)4个部分组成,图1为系统网络拓扑图。

1.2 系统流程

除了了解系统组成之后,对系统流程也要熟练掌握。虽然装备保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维护设备和处理故障,但也有必要熟练掌握流程。有时候正是因为对流程不够清楚、熟练,在日常装备保障工作中容易走弯路。例如业务人员通过软件发送一条信息,在输入信箱号码时输入了错误的号码,结果造成预警接收机无法接收,如果对流程不够熟练,仅排查设备供电、通讯、中心站软件等很难发现问题所在,由此可见系统流程的重要性。图2为系统流程图。

1.3 工作原理

通过《辽宁省气象灾害预警接收机技术保障手册》(2014版)可以深入了解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下面归纳了与日常维护紧密联系的重要知识原理。

1.3.1 预警机。通过图3预警机箱内实图和图4原理图,可清楚了解各部件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可“对症下药”。通过指示灯状态可判断供电是否有问题,供电问题应从供电部分插排插座到保险丝,再到内部电源,逐一排除。

1.3.2 主控板。图5为主控板原理图,可以更细致了解小部件的组成,预警机主控板负责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转换和传送。主要由MCU部分、射频模块部分、TTS语音转换部分及接口控制电路部分组成。主控板可嵌入FM收音机模块和MP3控制模块。如果设备供电正常,不能连接网络或者某些控制功能不正常,可以判断是主板出了问题。重点关注通讯和音频部分,如出现通讯问题,可以从天线、主板通讯模块、SIM卡查找原因;音频问题相对复杂,可以查看音频模块是否因电流过大而烧损。

1.3.3 前置放大器。前置放大器(图6)位于功放的前级,是音频转换重要组成部分,音质问题也主要发生在该部分,出现设备声音不能调节、话筒不能播放、内部扬声器不出声等故障时,可通过更换该部件进行测试,排除故障因素。

2 常见故障原因分析

常见故障主要出现在系统软件、设备供电和通讯线路,主要由运行环境、设备质量和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现通过一一列举常见故障,分析其原因。

2.1 预警接收机断电

预警接收机安装场所一般为村委会或社区办公场所。非工作时间或假期为避免安全事故,常断开电源总闸,从而导致预警接收机断电。

2.2 预警接收机电源保险损坏

一是在农忙或节假日用电高峰期,部分村镇用电超负荷、电流较大,容易造成预警接收机电源保险熔断;二是保险本身或预警接收机电源质量问题造成。

2.3 通讯SIM卡故障

由于设备密封不严或长时间不清理灰尘,加上盘锦市地处沿海,空气相对潮湿,容易导致SIM卡芯片表面氧化;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预警接收机电源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时,电压过高容易导致SIM卡损坏。

2.4 通讯模块故障

预警接收机电源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时电压过高,或者设备本身质量问题导致预警接收机通讯模块故障。

2.5 通讯时断时续

偏远地区移动基站少、信号弱,特别在2个基站覆盖边缘地区,容易出现预警接收机通讯模块反复登录,造成通讯时断时续;在人群密集处,手机使用高峰期常出现抢信号情况,造成预警接收机被迫掉线。

2.6 客舳宋薹连接中心站

在日常监控中,发现中心站软件平均各个月会出现1~2次忙处理,从而导致客户端软件无法连接中心站。

3 预防措施

针对上述常见故障的原因,要从系统软件、设备供电和通讯线路3个方面着手预防。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测试运行情况、备件充足以及建立紧密的联动关系,也是预防措施不可缺少的条件[1-2]。

3.1 按要求进行大喇叭建设与改造

严格按照《辽宁省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辽宁省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建设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办法的通知》(辽气办发〔2013〕168号)的要求对大喇叭进行建设和改造,规范安装是避免很多故障发生最有效的方法。

3.2 布设独立电源线与控制开关

设备供电方面应注意的细节,电源应独立布线,与当地办公用电区分开,切记要单独设立控制开关,避免设备出现故障出现噪音,造成扰民。更重要的是通过优质的气象服务建立良好的关系,发挥装备社会化的作用。

3.3 保持良好的通讯环境

良好的通讯环境是数据传输的重要保障。安装预警接收机时观察测试信号强度,选择离户外、通讯基站最近的位置,观察周边是否存在信号干扰的仪器设备[3-4]。最好委托当地通讯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测试数据传输所用的2G、3G或4G通讯信号。

3.4 确保中心站软件稳定运行,做好系统备份

中心站是核心,应根据软件所需配置环境选择服务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独立使用;备份电脑定期打开测试运行,以备在服务器故障的情况下,保证系统可以继续运行;定期与软件开发部门联系,及时处理系统bug,更新软件。

4 结语

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维护工作需要奋斗在一线的装备保障人员集思广益,总结交流宝贵的经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本文中提到的故障因素和预防措施因运行环境和维护人员能力水平等原因,与其他地区遇到的情况可能会有不同或者不足之处,在日后的工作中会需一步总结完善。

5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创新农村气象信息渠道[J].种业导刊,2012(9):35.

[2] 杨红雁,张雪梅.气象大喇叭在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00-301.

篇6

关键词:宜春;地质灾害;预警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43-3

0 引言

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开展地质灾害预报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方法正处在探索与研究中,气象预警方法尚不成熟。刘传正等提出了全面考虑地质灾害潜势度、危险度及危害度的“三度”概念[1],甘肃[2]、重庆、贵州[3]、四川、浙江等省市按地质条件分类,选定了预警指标及方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是一项迫切的课题,开展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及理论研究工作十分必要。

1 宜春地理地质特点

宜春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三面环山,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兼有山地、丘陵及平原,其中丘陵占39%,山地占35%,平原占26%。主要山脉有九岭山、武功山和玉华山,九岭山脉犹如一道天然屏障,为修水和锦江的分水岭。土质类型多样,有红壤、黄壤、棕壤、草甸土、冲积土等10个土类,以红壤面积最大。宜春地跨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地层发育较全,出露良好,出露的最老地层是前震旦系双桥山群,震旦系、早古生界仅在本区南部出露,北部未见出露,晚古生代及早、中、三叠纪地层遍及全区,第三系主要分布在樟树盆地。区内除志留系、下泥盆纪、上侏罗纪地层缺失外,其他各系均有发育。

2 宜春地质灾害统计分析

我们从市国土资源局搜集到多年的地质灾害资料,虽然上世纪最后20年也有一些资料,但与最近10年资料相比,显得不够完整,因此,仅统计2000—2010年共11年的地质灾害情况。

表1 宜春地质灾害种类

灾害种类 滑坡 泥石流 塌陷 崩塌 合计

灾害次数

百分比 109

83.8% 1

0.8% 13

10.0% 7

5.4% 130

100%

从表1可以看出:宜春的地质灾害绝大多数为滑坡,占比达83.8%。最少的为泥石流,占比不到1%。塌陷包括地面自然塌陷和采矿塌陷两种。宜春1998年记录了2次泥石流,2001年5月宜春钽铌矿1号尾矿库遇连续降水发生了泥石流。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与宜春的地理地质条件和百姓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宜春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山区,多红壤土质,这种土壤遇连续大降水后,土质变得松软,土壤颗粒间吸附力大大减弱,在自重及动静载荷作用下,极易产生滑坡。对此,民间有“天晴一块铜,下雨一泡脓”的说法。加上百姓有切坡建房的习惯,加大了滑坡的发生机率和灾害程度。

表2 宜春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

原因种类 暴雨(降水) 采矿 非降水塌陷 切坡 合计

灾害次数

百分比 108

83.1% 11

8.5% 4

3.1% 7

5.4% 130

100%

从表2可以看出: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是气象因素中的暴雨(降水),占到了83.1%。此外,如采矿、人工切坡、人为或地质的和非降水塌陷等所占比例都不大。

表3 宜春地质灾害及对应的降水量年际分布

年份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灾害次数 6 7 23 3 4 8 13 6 24 12 23

降水(mm) 1734 1384 2047 1486 1529 1846 1679 1216 1541 1418 2137

从表3可以看出:出现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02年、08年、10年,都有23—24次,占总数的一半。02年和10年的降水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超过平均值2成,导致以暴雨为主要诱因的地质灾害大量发生。08年降水量低于历史平均值,地质灾害仍然频发,与该年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有关。08年4—7月降水量超过该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且6月份降水量达302.3毫米,其中6月8日到13日有一次较大的降水集中期,6月9日到10日绝大多数地方有暴雨或大暴雨。

表4 宜春地质灾害及其潜在经济损失的月际分布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次数 1 0 3 20 67 29 4 1 3 1 0 1

降水(mm) 75 104 150 211 223 291 133 134 76 56 89 60

万元 345 0 106 1518 14261 953 42 120 135 24 0 7

从表4可以看出:与地质灾害次数及其潜在经济损失关系最密切的是降水量的月际分布,地质灾害次数和潜在经济损失多的月份是5月、6月和4月,分别达到67次、29次、20次和1518万元、14261万元、953万元,其分布与主汛期的时间一致。

3 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

宜春83.8%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导致地质灾害的诱因中有83.1%与降水有关,可见地质灾害与诱因的关系主要是滑坡与降水的关系。

3.1 地质灾害与前期降水

前期累积降水对滑坡的发生有很大作用,滑坡的发生与降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滑坡发生在降水当天和第二天的可能性最大,随着时间的后延,发生滑坡的可能性逐渐降低,山体滑坡发生在降水之后3天以内的概率可达到90%以上。

篇7

关键词:万安县;雨量;暴雨;水位;山洪;临界雨量;

中图分类号:TV122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万安县位于江西中南部,吉安市南缘,罗霄山脉东麓。按地形地貌分,万安县城以北属吉泰盆地,县城以南属赣南山地丘陵区。万安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雨期集中,3-6月份是该县主要降雨期,占年总雨量的70%,常发生强降雨或暴雨;7-9月份受台风影响,也非常容易产生台风暴雨,同时,该县地形复杂,地势相差大,暴雨形成的山洪灾害时有发生,产生的灾害损失也非常大。

1分析降雨量监测的设备

万安县气象局于2012年4月30日已在全县各乡镇村布设了30套山洪雨量监测站,雨量站设备利用SIM卡每5分钟传输一次数据传输至万安县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中心信息平台;每年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仪器进行巡检和校准;并且每天24小时对全县降水信息进行监测;万安县水利局水文站依托先进的水位监测仪器对栋背、林坑水位站和万安水库实时监测,每天能传输数据至信息平台。并且每天24小时对全县水位信息进行监测;都保障了数据的及时和准确性。

2降雨区划标准和方法

降雨区划着重从降雨的角度对规划区域进行区划,能反映全县降雨与山洪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山洪灾害重点防御区和一般防御区划分提供依据。

(l)以年降雨量大小确定一级分区

一级分区以年降雨量大小来区分。年降雨量≥1600mm的地区为I级区;年降雨量∠1600mm且≥1380mm的地区为Ⅱ级区;年降雨量∠1380mm的地区为Ⅲ级区。I、Ⅱ、Ⅲ级区又分别称为年降水量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它们分别分布在万安县南部、中部和北部。

(2)以时段年最大降雨量均值大小确定二级分区

二级分区以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大小来区分。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150mm的地区为多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万安县南部乡镇;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150mm且≥100mm的地区为中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万安县中东部乡镇;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100mm的乡镇为低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万安县北部乡镇。

3 山洪灾害雨量临界值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连续降水达到100mm或日降水80mm以上或3小时降水40mm以上时,山洪灾害可能发生概率较高;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连续降水达到120mm或日降水100mm以上或3小时降水60mm以上时,山洪灾害将可能发生概率高;

当连续降水达到150mm、日降水120mm以上或3小时降水80mm以上时,山洪灾害将可能发生概率极高。

图1万安县山洪雨量站9次暴雨或强降水天气降雨量图

2012年6月21-24日万安县出现连续性暴雨,万安水库水位猛涨,并实施泄放洪水;23日凌晨该县窑头镇通津河堤出现决堤。剡溪小学山洪站及时提供雨情信息,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气象服务,为堤坝抢险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2012年8月4-5日受今9号台风“苏拉”影响,8月4日8时到5日8时白天我县大部分乡镇出现暴雨天气,全县各乡镇平均雨量99.7mm,达100mm以上站点有21个,暴雨站点17个。

2013年5月8-9日、2013年5月20- 21日受强降水天气影响,2013年6月5 -6日受暴雨天气影响,部分乡镇或行政村出现山洪;但未出现灾害。2013年5月15-16日该县普降暴雨,部分大暴雨(有28个站点出现暴雨,10个出现大暴雨。)有35户房屋严重受损,100间杂间受损,216亩农田受损,1处公里设施、1处水利设施受损。2013年7月14受“苏力”台风影响,万安宝山、涧田、武术、顺峰等乡镇遭受特大的洪水灾害,据统计,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给我县造成1.3141万人受灾,转移6250人,倒塌房屋6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为1.0594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3118.5万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53.8万元。2013年7月前期连续干旱少雨,突如奇来的大暴雨对暴晒的山体造成特大的洪水,南部乡镇新建的水利设施受损失。

2014年5月21-22日受暴雨天气影响,据统计此次暴雨过程造成了5个乡镇不同程度的灾害,受灾人数1120人,经济总损失840万元。2014年6月21 -22日受暴雨天气影响,据统计此次暴雨过程造成11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3764人,倒塌房屋10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714万亩,冲毁塘坝7座,损坏灌溉设施229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72.8万元。

4山洪灾害水情临界值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遂川江、蜀水上游水位在24小时内上涨2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1米以上时,通津河、涧田河等河流在24小时内上涨2.5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1.5米以上时,山洪灾害可能发生;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遂川江、蜀水上游水位在24小时内上涨3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1.5米以上时,通津河、涧田河等河流在24小时内上涨3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2米以上时,山洪灾害将可能大量发生。

图2万安栋背 林坑 万安水库水位图 图3林坑站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图

从图2分析万安水库水位在87-96m区间,幅差9m;万安水库水位影响主要受其上游赣州各县降雨量的影响,尤其是2012年受“苏拉”和2013年受“苏力”台风影响明显林坑站水位在84-87m区间,幅差7m;栋背站水位在63-66m区间,幅差3m。

从图3分析林坑站水位(11次强降水或暴雨天气过程)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2.6.21-23期间3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增而递减;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2.8.4-2013.5.8期间2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减而递增;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3.5.15-2014.6.21期间6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增而递减。

图4栋背站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图图5万安水库、栋背、林坑站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图

从图4分析栋背站水位(11次强降水或暴雨天气过程)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2.6.21-2013.5.8期间5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减而递增;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3.5.15-2013.5.20期间2次暴雨天气过程)呈递增;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3.6.5-2014.6.21期间4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增而递减。

从图5分析万安水库水位与万安县城降雨量成正相关,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呈递增趋势(2012.6.21-2012.08.04期间4次暴雨或强降水过程),2012.8.4-2013.05.08期间2次暴雨或强降水过程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递减趋势;2013.5.15-2013.06.05期间3次暴雨或强降水天气过程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随其递增递减;2013.06.05

-2014.06.21期间4次暴雨过程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成正相关。

5 临界雨量推算

以“水位反推法”来确定万安县小流域的临界雨量。“水位反推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I)在小流域内,通过水力计算确定断面水深H与流量Q的关系,并确定控制断面在警戒水位、保证水位和最高水位下的流量,即Qjj、Qbz和Qzg。

(Ⅱ)进行洪水计算,确定各暴雨频率下lh、3h、6h降雨形成的断面洪水过程线。

(Ⅲ)绘制各频率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频率的关系曲线图,即P~Qmax,p的关系。

(Ⅳ)根据Qjj、Qbz和Qzg,从P~Qmax,p的关系曲线上得到Pjj、Pbz和Pzg;

(V)绘出各频率lh、3h、6h降雨量与暴雨频率关系曲线图;

(Ⅵ)根据Pjj、Pbz和Pzg,从lh、3h、6h降雨量与暴雨频率关系曲线图中查得lh、3h、6h临界雨量。

根据控制断面情况,确定A断面Hjj、Hbz、Hzg分别为85.1m、85.9m、86.5m,相应的Qjj、Qbz、Qzg为422.73m3/s,602.27 m3/s,788.01 m3/s。3h设计洪水计算得到P~Qmax,p的关系见图6-2。根据Qjj、Qbz、Qzg,从图中查得Pjj、Pbz和Pzg分别为为60%、30%、5%。由暴雨频率曲线求临界雨量某控制断面最大3h暴雨频率曲线图见图6-4。由图6-3可得频率为60%、30%、5%对应的最大3h暴雨分别为40mm,60mm和80mm。

在综合考虑前期土壤饱和情况下, A断面的临界雨量值:警戒水深下临界降雨量:3h临界降雨量40mm;保证水深下临界降雨量:3h临界降雨量60mm;最高水深下临界降雨量:3h临界降雨量80mm。

H(m) A(m2) X(m) R

R=A/X C

C=1/n R1/6 V

V=c√RJ Q

(Q=AV)

84.1 0 0

85.1 152.72 73 2.092 36.49 2.768 422.73

85.9 190.17 75 2.536 37.83 3.167 602.27

86.5 227.55 78 2.917 38.63 3.463 788.01

表1-1涧田河A断面H~Q关系计算表

图6-1 A断面剖面图

图6-2 P~Qmax,p关系图图6-3 A控制断面最大3小时暴雨频率曲线图

万安县各乡镇1小时临界雨量在35~50mm之间;3小时临界雨量在45~60mm之间;6小时临界雨量在60~100mm之间;24小时临界雨量在80~120mm之间。

通过分析发现临界雨量系数越大,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用临界雨量系数作为三级区的分区指标。临界雨量系数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时段年最大降雨量多年平均值;:时段长为的临界雨量。)

根据临界雨量系数大小划分3个级别:一级区:临界雨量系数较大区域,为山洪灾害高易发降雨区;二级区:临界雨量系数居中区域,为山洪灾害中易发降雨区;三级区:临界雨量系数较小区域,为山洪灾害低易发降雨区。

六、结论

1、万安县小流域山洪灾害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具有突发性强,可预见性小,暴涨暴落,破坏性大等特点。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特征,万安县南部乡镇为多发区。

2、万安县山洪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低山丘陵区,主要表现为由降水引发的溪河洪水及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影响。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原因,地形地质条件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人类活动是加剧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3、临界雨量的确定采用“水位反推法”,确定了万安县小流域lh、3h、6h、24h临界雨量:万安县各乡镇1小时临界雨量在35~50mm之间;3小时临界雨量在45~60mm之间;6小时临界雨量在60~100mm之间;24小时临界雨量在80~120mm之间。

4、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降雨、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监测,分析发生山洪灾害的可能性,当上述预警指标达到临界值且降雨还在继续时,山洪预警责任人就必须根据预警程序进行预警,转移危险地区的人员。

参考文献:

[1]樊建勇,单九生,管珉, 徐星生;江西省小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分析[J];气象;2012年09期

[2]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Z].2003:9-10.

[3]陈桂亚,袁雅鸣.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方法研究[J].水资源研究,2004,25(4): 36-40.

[4] 魏平新,杨森林;广东省短时气象地质灾害预警的实现及意义[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2期

篇8

1.1编制目的

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法库县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法库提供气象安全保障。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辽宁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法库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1.3.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1.3.2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1.3.3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响应、及时处置。

1.4适用范围

1.4.1本预案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受台风、暴雨、雪灾、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雷雨大风、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事件影响,包括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灾害。

1.4.2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法库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救灾等应急工作。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法库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成员单位。

2.1.1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协调此项工作的副主任和县气象局局长任副总指挥。

气象灾害发生后,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可以根据需要,在事发地设立气象灾害现场应急指挥部。

2.1.2办公室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气象局局长兼任。

2.1.3成员单位

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人武部、县财政局、县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县城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民政局、县农电局、县农经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局、县委宣传部、县移动公司。

2.2部门主要职责

2.2.1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责

负责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救灾等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2.2.2办公室职责

负责传达法库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工作指令;具体协调处理在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完成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2.3成员单位职责

(1)县气象局:负责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的,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为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以专报的形式,及时向成员单位通报情况;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负责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2)县发改局:负责协调灾后基础设施重建工作。

(3)县水利局、县农牧局、县林业局、县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负责及时提供和水文、农业生产、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等气象次生、衍生灾害信息。

(4)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做好灾害发生时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负责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5)县公安局:负责组织事发地公安机关协助做好灾区社会治安和安全保卫工作,保证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6)县人武部:负责组织民兵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7)县财政局:负责气象灾害应急资金保障工作。

(8)县城建局:负责市政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工程设计施工等管理工作;负责灾害天气时危险房屋的管理。

(9)县交通局:负责保障救灾工作的交通道路畅通;及时抢修被毁坏的交通道路和设施。

(10)县卫生局:负责组织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防疫工作,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发生、传播、蔓延,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

(11)县民政局:负责灾民安置救助,救灾物资发放等相关工作。

(12)县农电局:负责灾害发生时的电力保障工作。

(13)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媒体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等信息,遇有突发气象灾害,及时插播预警信息;做好有关广播电视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工作。

(14)县移动公司:负责灾害发生时的通讯保障工作。

2.3应急指挥场所

2.3.1基本指挥所

基本指挥所设在法库县气象局。在法库县气象局建立指挥系统,通过通信网络指挥全县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2.3.2机动指挥所

机动指挥所设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车上。在灾害发生地,通过车载指挥系统进行现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指挥。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来源

3.1.1气象部门归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收集、预报预警和评估等工作,测报科和预报科具体承担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任务。

3.1.2气象灾害发生后,知情单位或个人应及时通过气象灾害报警电话等多种途径报告有关气象灾害信息。

3.2预警预防行动

3.2.1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警报信息,对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并上报本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3.2.2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对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达到预警启动级别的,启动预警命令,并向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

3.2.3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做好启动应急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3.2.4有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应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积极采取措施防御和避免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3.2.5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根据需要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3预警支持系统

3.3.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支持系统建设,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1)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信息传输、气象预报分析处理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2)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3.3.2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和完善本部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系统。

3.4预警级别及

3.4.1本预案中预警启动级别按照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四级。

3.4.2IV级预警。县气象局预报预警局部地区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以上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将造成一定危害和社会影响,由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Ⅳ级预警。

3.4.3Ⅲ级预警。市气象台预报预警全市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特大以上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可能造成较大危害和社会影响,由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Ⅲ级预警。

3.4.4Ⅱ级预警。省、市气象台预报预警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极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社会影响,由省、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Ⅱ级预警。

3.4.5I级预警。省气象台预报预警省内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达到启动Ⅱ级预警标准气象灾害的,省气象局将气象灾害预警情况报告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国务院相关指挥部门决定启动I级预警后,省、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执行上级应急指令,启动I级预警。

4.应急响应

4.1气象部门的应急响应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做好应急响应:

4.1.1IV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IV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各业务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省和市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服务工作;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4.1.2Ⅲ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Ⅲ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县气象局职能科室和业务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省、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省、市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灾害发生后,县气象局应当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抗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现场气象服务等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县、区气象局通报,同时,了解上下游气象灾害情况。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4.1.3Ⅱ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Ⅱ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县气象局所有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省、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省、市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灾害发生后,县气象局应当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抗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现场气象服务等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县、区气象局通报,同时,了解上下游气象灾害情况。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4.1.4I级响应

上级相关指挥部门I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4.1.5县气象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向社会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4.2成员单位的应急响应

4.2.1IV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2Ⅲ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3Ⅱ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4I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市级相关指挥部门和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3信息共享和处理

4.3.1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灾情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气象部门归口管理,实现共享。

4.3.2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当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4.4应急通信方式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并将值班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

4.5气象灾害评估

4.5.1气象灾害由县气象局负责组织气象灾害评估。

4.5.2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局。

4.5.3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

4.6新闻

4.6.1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将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

4.6.2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通报及时报道。向社会公众报道或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必须是来源于统一的信息。

4.7应急终止

4.7.1I级应急响应的终止,由启动I级预警的上级相关指挥部门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应急响应。

4.7.2其他级别应急响应的终止,由启动预警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决定终止,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4.7.3应急响应终止后,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结束应急状态的公告。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政等有关部门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依法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5.1.2卫生部门应当做好气象灾害现场消毒与疫情监控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5.1.3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及时调查、统计气象灾害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气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情况,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5.1.4气象部门组织专家对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报本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5.2灾害保险

5.2.1气象部门应当为保险机构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项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证明。

5.2.2保险监管机构应当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和给付的监管工作。

6.应急保障

6.1指挥系统保障

6.1.1基本指挥所应当建立可视会议系统,通过远程联网方式实现实时指挥和调度。

6.1.2基本指挥所应完善和健全相关应急指挥设备,实现灾害现场指挥。

6.2资金保障

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6.3通信保障

6.3.1以国家气象通信网为主体,无线传输方式作为备份,及时接收各类气象资料,确保预报、警报、天气实况和灾情的传输。

6.3.2应急救援现场应与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之间保持通信畅通,配备现场紧急通信系统,为现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保障。县人民政府负责协助现场应急处置的通信保障。

6.4装备保障

6.4.1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和减灾等方面的专用物料、器材、工具的储备。

6.4.2气象部门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装备的储备,包括气象仪器备份、维修维护设备、灾情收集设备和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等。

6.5应急队伍保障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建立应急处置队伍。气象应急处置队伍应由大气综合监测人员、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人员、气象通信人员、设备维护和保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宣传人员等构成。

6.6技术储备与保障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建立本部门的专家咨询机构,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指导对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灾害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应急技能培训。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当依托相应的科研、业务机构,建立相关的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防灾减灾的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6.7宣传、培训和演习

6.7.1县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的相关知识。

6.7.2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本单位应急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组织应急演习。

7.附则

7.1术语说明

气象灾害预警:是指各级气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判定出某一区域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某种气象灾害,为避免其影响,气象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各种手段和途径发出气象灾害警报,提醒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对应防御措施的过程。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媒体传播给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符号语言。通常由符号、颜色和对应的防御指南组成,符号表示气象灾害种类,颜色表示气象灾害的强度级别,一般按四个级别预警信号,并按气象灾害严重程度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对应的防御指南明确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公众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本预案有关量级的表述中,“以上”均含本级别在内。

7.2奖励与责任追究

7.2.1奖励

(1)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认烈士。

(3)对因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7.2.2责任追究

(1)气象部门及有关气象工作人员由于,导致重大漏报、错报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四十条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2)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7.3预案管理

7.3.1本预案将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7.3.2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急预案》实施。

7.4制定与解释

7.4.1本预案由县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解释。

7.4.2按照灾害性天气强度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县气象局依据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市法库县灾害性天气强度标准,分为重大、特大、极大三级。

气象台站以下预警信号的灾害性天气属于重大级别:台风黄色、暴雨橙色、高温橙色、大雾红色、雷雨大风红色及橙色、大风红色及橙色、沙尘暴橙色、冰雹红色、雪灾橙色、寒冷橙色、霜冻橙色;各级气象台站以下预警信号的灾害性天气属于特大级别:台风橙色、暴雨红色、高温红色、沙尘暴红色、雪灾红色;各级气象台站以下预警信号的灾害性天气属于极大级别:台风红色。

篇9

一、总则

(一)工作原则

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⒉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⒊坚持防灾与抗灾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

⒋坚持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相配合,社会参与,形成应急合力的原则。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烟台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福山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适用范围

凡在我区范围内发生的,由于台风、风暴潮、暴雨、暴雪、寒潮、大风、低温、霜冻、热浪、浓雾、洪涝、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道路结冰、电线积冰、沙尘暴等天气气候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特别重大和重大气象灾害,以及参与其它突发公共事件(核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扩散、水污染、森林火险、地质灾害、海上救援等)的气象应急保障工作,适用于本预案。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领导机构

区政府成立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分管主任、气象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发展和改革、经贸、民政、公安、财政、国土资源、建设、城管、环保、交通、安监、公路、水利、农业、林业、卫生、药监、粮食、宣传、通信、供电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主要职责:

1.制订和完善全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2.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施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的领导指挥与组织协调;

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4.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办事机构

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气象局局长兼任。

主要职责:

1.负责区应急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2.督查落实区应急领导小组的重大决策;

3.为应急领导小组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4.组织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5.负责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监测、预测预报、警报,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6.实施增雨(雪)、消雾、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7.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

8.协调处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9.承担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

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应急专家组。应急专家组由气象、水利、水文、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环保等专业的专家组成。

主要职责:

1.对气象灾害成因及变化趋势分析、预测预报和评估;

2.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技术指导;

3.参与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4.必要时,参与现场应急处置。

(四)各成员单位职责

1.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协调安排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2.区经贸局、粮食局:负责抢险救灾中调集、供应和管理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保证灾区有效供应;

3.区公安分局:负责维护抢险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同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

4.区民政局:负责查灾、核灾、灾情评估和灾情上报工作;组织指导灾后灾民的生活救济;负责组织协调因灾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组织指导救灾捐赠;

5.区财政局:负责做好应急资金及应急拨款的有关工作;

6.区建设局:负责组织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7.区交通局、公路局:负责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铁路和有关设施,组织公共客运交通,优先保证运输抢险救援人员、物资和灾民;

8.区通信部门(包括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等):负责及时排除通信设施故障,确保各种通信畅通,气象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9.区水利局、林技中心、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负责及时向区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水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环境监测等相关信息;对易于发生气象衍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

10.区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迅速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水、食品;保障救灾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

11.区委宣传部:负责协调有关媒体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等信息,做好有关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工作;

12.区电业公司:负责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工作。

三、预警与预防机制

(一)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⒈区气象主管机构归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收集、预报预警、灾情调查和评估工作,其所属气象台(站)具体承担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收集、预警等任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最新信息要及时向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⒉气象灾害发生后,知情单位或个人要及时通过气象灾害热线电话(6363250)等途径向区气象主管机构报告有关气象灾害信息。

报告内容包括:报告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报告时间,气象灾害种类、特征、发生时间、地点和范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⒊区气象主管机构收到气象灾害信息后,要及时报告市气象主管机构,并在2小时内报告区政府。

(二)预警预防行动

⒈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达到预警启动级别的,及时向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对可能达到较大、重大、特别重大预警级别的,向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由市应急领导小组进行相关工作部署。

⒉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应急准备工作。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并及时将准备情况报告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积极采取措施防御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预警支持系统

⒈区气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信息传输、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综合处理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收集、评估系统,为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重大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⒉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应急支持系统;有关部门要按照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或完善本部门气象灾害信息互联共享系统。

(四)预警级别及

气象灾害预警级别,按照可能或已经发生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特别重大气象灾害预警(I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II级)、较大气象灾害预警(III级)、一般气象灾害预警(IV级)四级。

⒈I级预警

(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5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全区范围内将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3)在其他市区发生的可能对我区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4)在本区行政区域内,区气象局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预报预警出现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等级的天气,可能直接造成人员死亡或对经济社会及群众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Ⅰ级预警由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并按程序报省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⒉II级预警

(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等气象灾害。

(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

(4)在本区行政区域内,区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预报预警出现气象灾害橙色预警信号等级天气,可能直接造成人员死亡或对经济社会及群众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II级预警由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并按程序报省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⒊III级预警

(1)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在本区行政区域内,区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预报预警出现气象灾害黄色预警信号等级天气,可能造成人员死亡或对经济社会及群众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III级预警由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

4.IV级预警

(1)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造成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2)在本区行政区域内,区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预报预警出现气象灾害蓝色预警信号等级天气,可能对经济社会及群众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Ⅳ级预警由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

四、应急响应

预警信息后,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镇街、高新区立即做出响应,进入相应的应急状态,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履行各自所承担的职责。

(一)分级响应

一般气象灾害(Ⅳ级)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由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启动命令,统一指挥调度,进行应急处置。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气象灾害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由区政府先期启动区级应急预案,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并请求上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借助全市乃至全省的一切资源开展应急处置。预案启动后,区气象主管机构及所属气象业务单位、气象台站的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带班和业务人员值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加强天气会商,做好跟踪服务。

(二)应急处置

1.重大或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各成员单位要24小时值班,有关人员及时到达预定岗位。

2.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利用信息平台,跟踪全市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情况,收集气象信息,并根据已经形成或有可能形成的气象灾害情况,提出处置建议。

3.气象灾害发生后,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要组织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并根据需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全力控制事态扩大,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4.事发地的镇政府(街道办)和村(居)民委员会要立即组织群众开展自救;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各自职责和预案规定以及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开展搜寻和抢救失踪、伤病人员,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5.卫生部门要紧急派遣专业队伍抢救伤员,同时组织开展灾后疫情监测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6.公安等有关部门根据需要依法采取交通管制措施。

7.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要迅速组织人员,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进行保护。

8.必要时,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向社会征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

(三)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要对事发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应急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四)群众的安全防护

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要对灾害发生地公众讲解安全防护和救援知识,必要时组织疏散人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部门要指导人员疏散,尽量避开灾害可能影响和波及的区域。

(五)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各镇街、高新区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组织公众和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六)信息

⒈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突发事件统一审核与,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监测、预警情况,以及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

⒉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及时播发区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及时报道各级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对应急工作的知识、决策和部署以及应急工作进展情况。

(七)应急结束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要向区政府和上级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由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决定是否终止重大或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终止,应向社会结束应急状态的公告。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要组织民政等部门及时调查、统计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气象灾害损失。区民政等有关部门及灾害发生地镇政府(街道办)要组织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依法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卫生部门负责做好气象灾害现场防疫消毒与疫情监测的组织、指导工作。环保、建设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气象灾害现场污染物收集、清理等处理工作。

(二)调查和总结

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对气象灾害事件进行调查,总结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上报区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六、保障措施

(一)通信保障

1.依托现有的气象通信网,实现气象灾害应急信息的迅速传输,确保应急期间信息畅通。

2.应急救援现场要与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之间确保通信畅通。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所需的无线电频率;通信部门负责配备现场紧急通信系统,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现场提供保障;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负责协调应急处置现场的通信保障。

(二)信息保障

1.区气象局要在现有的业务平台基础上,建立区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并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

2.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管理办法。

3.区气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负责本辖区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和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报送本级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要信息和已报信息的变更要立即报送。

(三)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

1.各镇街、高新区和民政、建设、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专用物料、器材、工具的储备,建立相应的物资数据库,并对应急救援物资的调配、购置、库存、使用和销毁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2.区气象部门要加强装备、弹药的日常管理,确保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四)应急队伍保障

1.公安、卫生等部门要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应急救援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

2.各镇街、高新区要组织引导民兵、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组建群众性应急救援队伍,对气象灾害进行先期处置。

(五)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等有关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现场的道路交通管制,保障道路交通秩序;建设、交通部门负责道路清障和受损道路设施的抢修;公路、交通部门负责开设应急支援“绿色通道”,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必要时应急领导小组依法紧急动员和征用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及装备。

(六)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做好灾区疾病防治的业务技术指导,组织医疗卫生队赴灾区巡医问诊,负责灾区防疫消毒、抢救伤病员等工作。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要积极配合专业医疗救护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

(七)物资保障

民政、财政等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调拨和紧急供应等工作,并制订应急物资保障计划;发展改革、经贸部门参与协调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组织应急药品、医疗器械的储存、供应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物资保障等相关工作。

(八)经费保障

各镇街、高新区要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提供经费保障。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九)技术储备与保障

1.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要建立气象灾害应急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专家组,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区气象主管机构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防灾减灾的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十)宣传、培训和演习

⒈各镇街、高新区要支持和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急的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增强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⒉气象、广播电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防御常识,提高公众防御气象灾害和应急救援能力。

⒊各级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组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

七、附则

(一)名词术语

⒈重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下击暴流、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重大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⒉气象灾害预警是指各级气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判定出某一区域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某种气象灾害,为避免其影响,气象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各种手段和途径发出气象灾害警报,提醒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对应防御措施的过程。

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给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符号语言。通常由符号、颜色和对应的防御指南组成,符号表示气象灾害种类,颜色表示气象灾害的强度级别,对应的防御指南明确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公众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⒋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二)预案管理与更新

区气象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预案,制定本行政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报市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本预案由区气象局负责每两年评审一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订或更新后报区政府批准。

(三)奖励与责任追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山东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对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负有失职责任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10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昆明市管辖区域内气象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干旱、暴雨、寒潮、霜(冰)冻、雷电、大风、冰雹、大雾、暴雪、高温等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政府职责]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工作机构,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

第四条[部门职责] 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气候评价、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高发易发区域及易燃易爆行业雷电安全监管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依法组织开展本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建设等项目规划初期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和措施。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五条[基层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气象工作站(服务站),村(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应当配备兼职气象信息员,做好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气象设施保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递、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

第六条[社会参与]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依法参加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参加气象灾害防御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掌握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技能。

鼓励社会力量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物质、资金捐赠。

第七条[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承担气象灾害与防护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气象灾害调查鉴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隐患整治督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职责,为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提供技术服务,为防雷减灾安全监管、市场监管和行政审批提供技术支撑。

第八条[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农作物主产区加大气象灾害、预警设施建设密度,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专项工作,为农林业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交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旅游安全等提供专题气象保障。

第九条[气象灾害防御探测设施建设保护]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并公布实施本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可能遭受气象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及公共区域,应当督促建设单位配套建设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播发终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侵占或擅自移动、关停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气象探测设备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播发终端。

第十条[气象探测资料共享]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及数据共享机制,形成合力科学防御气象灾害。

实行气象探测资料统一汇交制度,各级气象台站以及从事气象探测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探测资料。

第十一条[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传播载体建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人员密集场所和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地点配置气象预警终端。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和传播渠道建设,利用气象公共信息显示屏、网络、电视、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二条[气象公共信息进社区、住宅小区] 市、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社区、住宅小区气象预警终端建设,推进气象公共安全社区、住宅小区创建工作。

第十三条[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平台]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本地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并与同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和相关部门专项应当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实现气象灾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统一、集中、权威。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承担本级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第十四条[预警信息与传播] 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应当通过各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等渠道,统一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各有关部门及媒体有义务及时、准确、无偿地向公众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需要及时增播或插播,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紧急情况下,电信运营企业应当按照本条例,通过短信方式无偿向本地全网用户发送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醒社会公众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准备。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不得擅自更改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信息内容和结论,不得传播虚假气象信息,不得转播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气象信息。

第十五条[智慧气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推进智慧气象专项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建立集约共享、全媒体融合、按需推送的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气象+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智慧气象灾害防御信息服务模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第十六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实施。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技术培训和演练。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制定专项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措施,并与本部门、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十七条[干旱灾害防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重点农经作物主产区、林区、生态保护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区的旱情监测,加强人工增雨监测、指挥、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库塘蓄水、农业抗旱、森林防火等需要,适时开展抗旱应急人工增雨和水库蓄水常态化人工增雨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水务、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干旱灾害特点和风险评估结论,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抗旱工程,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保障干旱期城乡居民生活供水的水源贮备;合理调度水资源,推广节约用水和抗旱耕种先进技术,引进耐旱品种,预防、减轻干旱灾害。

第十八条[暴雨洪涝灾害防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暴雨发生风险,开展河道、水库、堤防等防洪设施建设,加固病险水库,雨季期间定期疏通河道,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巡查。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城市排水(涝)管网、排涝泵等建设,定期组织城市内河、内湖的清理。市、县(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持续性强降水或突发强降水监测和预报预警,及时预警信号。

根据预警研判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即启动暴雨应急预案,做好积水易涝区域整治、交通疏导、抢险救灾等工作。情况紧急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在一定区域内采取临时交通管制、关闭公园和旅游景点、中止大型活动、停工停课等应急处置措施,并引导受影响人群就近疏散至应急避险场所。灾害影响区域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报经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紧急转移、疏散高危险区域内的人员。

第十九条[低温冰冻灾害防御] 霜冻、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生效期间,供水、电力、供气、通信、公路、铁路、航空、地铁、公安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能职责组织开展应对处置工作,重点做好山区道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的灾害应急工作;农业、林业、园林绿化等有关部门应当指导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单位采取覆盖、深灌水等防寒、除霜、防冻措施;水务部门、自来水公司应当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维护抢修工作,供水设施的维护责任人应当加强对住宅小区供水管线、设施设备的检查,落实供水设施的防冻保暖措施;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指导物业管理企业做好小区供水设施、太阳能等防冻防护工作。

第二十条[雷电灾害防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场所或设施应当按照有关标准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并经相关部门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使用:

(一)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整合纳入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监管。

(二)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区(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应当经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

(三)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通信等专业建设工程,应当经相应专业部门进行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

第二十一条[雷电灾害防御] 投入使用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被检测单位应当将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及时报行业主管部门备案,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督促被检测单位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中发现的防雷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并会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备案情况、防雷安全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和通报。

第二十二条[雷电灾害防御] 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机构,应当按照《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规定,依法取得省级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书。禁止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活动。

第二十三条[雷电灾害防御] 市、县(区、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建立健全本级雷电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及时向社会雷电预警信息。雷电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和应急预案,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和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遭受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配合调查和鉴定。

第二十四条[大风灾害防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指导检查水面船舶作业、交通运输作业、高空作业等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大风灾害多发的冬春季节和大风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采取避风避险措施;加强对大型户外广告牌的防风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予以加固或拆除。建筑工地的施工单位应当加强防风安全管理,加固临时设施。

第二十五条[大雾灾害防御] 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根据大雾风险区划,在机场、港口、高速公路、交通要道等建设大雾的监没设施,及时向公众提供大雾灾害的监测信息、预警信号。大雾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公安、交通、航空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机场高速路实施限速、封闭等安全管理措施,及时提醒各类交通参与者减缓车速、谨慎安全驾驶。

大雾橙色以上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学校、幼托机构应当停止户外教学活动。其他有关单位应当减少或者不予安排户外作业;必须进行户外作业的,应当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或者采取限时轮岗措施。

第二十六条[冰雹灾害防御] 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冰雹灾害的调查和研究,在易受冰雹灾害影响的烤烟等主要农经作物主产区科学布点建设人工防雹作业点,建立专业作业指挥平台,配备必要的人员和人工防雹设备、设施,适时组织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第二十七条[暴雪灾害防御] 交通运输、通信、供电、供水等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据气象主管机构降雪预报预警气象信息,及时按照职能职责做好有关设施的巡查维护工作;农业、畜牧部门应当指导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大型牲畜保暖工作。降雪天气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及时启动预案,组织做好交通疏导、积雪清除、防冻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高温灾害防御] 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防暑降温措施有关规定,落实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者保护措施,做好供水和防暑医药供应的工作,加强对老、弱、病、幼人群的高温防护指导。高温预警信号生效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减少或者不予安排户外作业;必须进行户外作业的,应当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合理调整工作时间。

第二十九条[应急处置] 突发性气象灾害发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指挥部等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协调机制,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启动应急处置措施。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解除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灾情调查评估、灾后救助、保险理赔等后期处置工作,尽快消除灾害影响,恢复正常秩序。

第三十条[应急保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助政策,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资金投入机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灾害求助成本、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应当分级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物资、装备、设施的采购、储备、调运、分发、使用制度,保障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实际需求。

气象灾害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遭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可以根据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需要或受灾情况申请使用气象灾害应急救援资金、物资、装备和设施。

第三十一条[气象灾害保险]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推进适合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防御特点的气象指数保险,支持单位和个人参加保险,分散灾害风险。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据实、无偿提供保险理赔所需的气象灾害证明材料。

第三十二条[气象衍生灾害防御协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水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联合制作地质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雾霾等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预警信息,根据政府授权分级,完善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次生灾害应急预案衔接,建立气象次生及衍生灾害的综合防治体系。

第三十三条[气象灾害科普]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科普场所及设施建设,向社会宣传和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中小学科普宣传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十四条[防御部门失职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气象灾害防御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未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巡查、监控、消除气象灾害隐患点的,导致重大气象灾害未能有效防御的;

(二)未按要求提供监测、预报气象灾害所需的旱情、水情、灾情等共享信息的;

(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未将本部门应急措施及时报告本级气象灾害应急决策指挥机构的,或未执行响应流程后;

(四)收到灾害性天气警报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按规定采取应急响应或者处置不当,导致重大损失的。

第三十五条[行政管理相对人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况严重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一)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及基础电信运营单位,未按照要求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者刊载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编造或传播虚假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传播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未经许可擅自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灾情信息的;

(四)损毁、侵占或擅自移动、关停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气象探测设备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播发终端的。

第三十六条[雷电灾害防护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出租、出借、挂靠、伪造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证,或租用、借用和利用挂靠、伪造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证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活动的;

(二)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弄虚作假出具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的;

(三)应当安装雷电防护装置而拒不安装的;已有雷电防护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