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养结合发展前景

篇1

保险企业跨界到养老服务中,所选取的养老服务模式也各有不同。有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入口,投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公司,打造互联网+时代一体化养老;有的从社区养老着手,在一二线城市中,通过竞标地产的方式建立属于自己的养老社区,采用高端护理模式,打造全护理概念。在建立养老社区的同时,保险企业还建立了健康养老体验中心,注重线下养老体验式服务,形成休闲养生、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多种业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例如,由泰康人寿投资建设的国际标准大型综合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燕园已在北京市昌平区投入试运营。社区总建筑面积约31 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纳3000 户约4500 位老人入住。泰康之家燕园的社区服务体系由生活服务体系、医养康复体系、活力文化体系三大部分构成,包括日常生活服务、餐饮服务、健康管理、专业护理、医疗问诊、康体娱乐、活力课程和社工服务等,全方位满足入住长者的综合需求。

养老业务拓展需要大量人才,2016 年3 月,泰康人寿与北京、上海等地20 余所开设护理专业的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破解养老人才短缺问题。

保险企业切入养老,一般都是大手笔,并迅速铺开,要取得规模效应,对资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对于善于资本腾挪的保险企业来说,似乎并非难事。大型保险企业选择以投资商、运营商一体化的全资运营模式,通过自建+ 控股+ 合作的方式培养体系化的养老服务能力。还有一些保险企业采用股权合作模式,与开发商联合成立股份公司,该模式有望成为国内保险公司进军养老地产的主要模式。

而在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的渠道以间接投资为主,保险公司大都不直接参与养老社区开发建设。保险公司通过投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成为养老住宅的持有者,获取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2013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2014 年8 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但对保险公司自身来讲,在进军养老项目前必须选准市场定位和盈利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点及盈利模式。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养老项目多集中在地产领域,以养老社区的形式切入,其中并不排除圈地嫌疑。而持续的低入住率,让险资们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让其对养老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平安集团子公司平安不动产的养老地产项目合悦,在2015 年春节后进行封盘。该项目以全龄化全方位社区服务为特色,提供颐养身心的全方位服务。据悉,合悦项目并未叫停,仅是暂时封盘。但外界对于平安不动产关注不是这一项目的暂时停滞,更多的是质疑其以养老名义圈地,但平安不动产方并未做出回复。

剥离房地产属性,养老社区并非暴利、高盈利的投资项目,其投资周期也许要长达8 至10 年。在项目投入前期,能维持收支平衡已较为不易。目前从各养老社区运行的情况来看,其短期收益大概仅为5% 至6%,若收益要达到8% 至10% 之间,则需要10至20 年的投资周期。

篇2

文章分析了甘肃省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商业保险当前发展面临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养老年金市场持续扩容、行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等机遇,最后提出了构筑商业保险民生保障服务网、服务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障需求、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商业保险服务精准脱贫新思路、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资入甘等商业保险参与地方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

商业保险;养老服务;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养老压力。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三支柱”体系的社会保障模式。“三支柱”模式认为,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最终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的补充作用,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对甘肃省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的研究,分析商业保险在参与地方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探索商业保险因地制宜参与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甘肃省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

(一)基本情况甘肃省于2005年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进程略晚于全国1,但之后进程加快。2015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900元。2014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2590.7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364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221.5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14%和8.5%。甘肃省是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省份。

(二)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1.社会养老保障情况。省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7.99%,替代率为53.1%,尚未参保的对象主要是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2015年,省内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水平为元月,较上年增长了205.03元。除此以外,70周岁以上人员可分年龄段享受高龄补贴。截至2015年底,省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35万人,平均参保率97%,其中老年人群体达到了100%。目前,这些老年人可享受每月85元政府发放的补贴,其中中央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70元,省级财政补贴为每人每月15元。2.社会医疗保障情况。数据显示,省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2010年人均120元提高到2015年人均380元。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老年人报销比例可达到8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保险的老年人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省内部分地区还开展了试点,对70、80、9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分别提高报销比例10%到30%。3.养老服务保障情况。随着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出台,甘肃省养老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5年,省内先后在16个县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目前加入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超过13万人,仅兰州市就提供养老服务320万人次。机构养老方面,各类养老机构498家,养老床位10.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8张。除此以外,省内还建立了天水市麦积区、张掖市甘州区全国综合性养老示范基地,临夏市国家级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示范区,为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全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集中表现为区域、城乡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河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中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服务与城市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管理存在不完善、不透明等问题,社会养老保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比较滞后。2.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不足。甘肃是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基础比较薄弱,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与老年人养老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资金短缺,投入资金少,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效果不明显,社会资本的参与度普遍不高。老年社会的保障和福利水平整体偏低,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3.养老机构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养老机构建设档次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全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城市一床难求与个别地区床位闲置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办养老机构成本支出高,普遍运营困难,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4.农村老年服务水平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尤其是甘肃作为农业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高龄化、空巢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对基层公共服务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农村老年服务的质量效益普遍偏低,基础工作薄弱,养老形式单一。城乡居民养老金替代率过低,与城镇职工养老待遇差别大,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

二、商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政策红利不断释放2014年5月,甘肃省政府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全面规划了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蓝图,提出要推动现代商业保险发展,并制订了多项促进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2016年,在甘肃省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医养结合的工作制度。这些政策措施表明,甘肃省已经把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布局当中。商业养老保险在加快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程中必将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内商业养老保险服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多项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养老保障的项目工程已经启动实施。2015年,省内建立了商业保险与养老机构经营风险管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购买综合责任保险,提高养老机构风险应对和善后处置能力。2016年,又确定在兰州、天水、武威3市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可有效化解126万老年群体意外伤害风险。随着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等措施的落地实施,甘肃省内还将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争取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保险试点等。商业保险正在逐步深入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并注重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这些都为商业保险融入地方民生保障工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养老年金市场持续扩容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制度的推进,商业保险在职业年金市场及养老年金市场中将会发挥更大作用,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据保守测算,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员工每年仅实账缴费部分大约能筹集25亿元左右的资金。未来,随着年度积累、投资账户收益增加和退休人员虚账坐实,该基金规模还会快速增长,远远超出现有的企业年金规模。职业年金市场释放出的巨大潜力,给商业保险特别是养老险公司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公务人员保障待遇可能降低,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出更多的个人商业年金保险需求。

(四)行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商业保险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养老年金业务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供给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行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年金业务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企业年金积累基金余额约为70亿元,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为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等省属大中型企业,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公司均参与到了上述机构的年金计划管理当中。其中,保险系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为15.53亿元,受托企业51家,占企业年金市场份额的22.19%;投资管理资金余额为53.08亿元,涉及企业62家,占企业年金市场份额的75.83%;管理职工账户数达到8975户。可以说,商业养老险公司作为市场上唯一专门经营养老金管理业务的机构,凭借其在精算技术、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已成为企业年金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对商业保险参与地方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构筑商业保险民生保障服务网保险行业应紧密结合甘肃省情,把工作重心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发挥专业技术、服务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到政府对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规划当中,从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养老基金运作能力、促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谋求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的契合点,为构筑民生保障提供服务支撑。通过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等方式引入商业保险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市场化运作,为改善基本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提供支持,降低公共服务的运行成本,提升社会管理的效率。

(二)服务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障需求鼓励专业性养老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拓展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团体补充养老保险、团体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等业务和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企业或团体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新出台的职业年金办法中明确规定,职业年金只能分期领取,可以购买商业保险。因此,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可以设计合适的团体养老年金产品,与职业年金计划进行无缝对接,形成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职业年金计划,在年金积累阶段就提前介入,实现对职业年金从积累期到给付期一条龙式的管理,以减少参保单位及公务人员在退休时点的计划转换成本,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三)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改革甘肃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所承载的支付压力逐年递增,基金抗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2015年,全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结余约为439.42亿元,主要的投资渠道为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目前尚没有委托给任何一家专业机构进行投资,基金的升值保值空间非常有限。通过引入诸如养老金管理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等第三方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由专业公司进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经营,就可以盘活社保基金,大大提高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缓解基金支付压力。

(四)积极探索商业保险服务精准脱贫的新思路据统计,省内目前有86.8万老年人在享受社会救助,其中城市低保10.5万人,农村低保63.8万人,农村五保户12.5万人,占救助保障人数的20.3%,占全省老年人口的23.5%,政府扶贫脱贫的压力较大。因此,探索运用保险机制服务扶贫开发的新路径显得尤为必要。2015年,省内开展了“两保一孤”秦安模式保险试点,针对农村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体风险保障缺口,用扶贫资金购买商业保险,是一项具有普惠性质的保障措施。下一步,可以继续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提高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疾病保障水平,使商业保险真正做到为政府分忧,解群众之困,让更多的老年困难群体得享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