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提出
1.1 症、证、病的概念与关系
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辨症、辨证、辨病三个方面来进行的,要建立中医诊疗体系,必须首先澄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机体患病时所表现的各个现象。“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所作的概括。“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征与规律等本质所作的概括。“症”、“证”、“病”三者, 含义各不相同, 但都统一于“疾病”总概念之中, 都是由疾病的病理本质所决定。症是辨证、 辨病的主要依据, 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病的表现和证的变动。病代表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 证代表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的全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证, 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 因而病与证之间是纵横交错的关系。
1.2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尤其是近40年来更是大力倡导,占据中医临床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公认的诊疗模式。但辨证论治并非诊疗的唯一途径,过分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势必忽略对病认识的深化,辨证论治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因而很多医家提出了应当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1,2],并从诊断、病机、治疗等方面阐述了辨病论治的重要性。同时,症状不仅是辨证与诊病的主要依据,有时还成为病变中诊疗的关键,且疾病过程中还会出现并发症等情况需要加以处理,因而实际上还存在着辨症论治。早在80年代,蒋红玉等曾有“三辨论治”的命题[3],最近欧阳先生著有《中医症病证三联诊疗》一书[4],黄培生亦有“新的中医诊疗体系设想”的论文[5]。为此,我们特提出建立“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颁布,已基本建立了病证体系的框架[6]。中医学这一完整诊疗体系的建立,将加深中医学对疾病的全面认识与正确处理,促进中医学对病、证、症之诊断、治疗、方药等的系统研究,从而有利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医学现在还有辨体质而治(察体论治)、病因辨治、因人因地因时诊治、方证论治等提法。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医诊疗的基本思路,但并非中医诊疗的主导思想和主要特征,究其实质,仍属于辨证论治的范畴,如“辨体论治”主要是强调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等素体特征,临床时应据之而进行论治,但“证”是邪正关系综合反应的结果,患者之所以会形成阳虚证、痰湿证等,本身就包括了体质的因素在内,故可融于本体系之中。
2 三种辨治的渊源与存在问题
2.1 辨证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辨证论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经》为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自张仲景以来的历代医家,分别从六经、脏腑、经络、八纲、病因、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各自的经验,形成了诸多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近现代又开展了辨证论治规范化和微观化的研究,加深了对辨证论治规律与本质的认识。虽然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时应遵循的基本方法,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但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①归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七八种之多,相互错杂而不统一;②证只是病变某阶段的本质,而对疾病全过程的本质认识不足,缺乏诊疗的预见性;③有的病情缺少主观症状,而客观检查却有病变,从而形成无症可辨;④有的病情虽有一定的症状与体征,但病变的位置与性质仍难以明确,形成无证可辨;⑤虽然辨证正确而似无误,但按证论治却无效;⑥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则束缚了其它认识的发展,如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实际上形成重证轻病的误导,而视病为可有可无。
2.2 辨病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病的概念,《内经》已提出了300余种病名,《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等都是论病为主的著作。因此可以说,中医对“病”的认识早于对 证的认识,诊疗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病”,“证”只是对内脏疾病难以认识其本质的情况下,而据全身表现进行诊疗的补充措施。
尽管中医辨病论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对病本质的认识存在不足和针对病进行的治疗缺乏有效手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中医学的诊察手段原始,通过“望闻问切”所获得的病情资料有限,只能起到“司外揣内”的作用,难以认识疾病内在本质,因而许多病名,尤其是内科疾病,不少是据症状而命名,而症状只是现象,难以明确规定疾病的内涵与外延,因而成为中医诊断的极大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是过分地强调和依靠辨证论治,而视辨病为可有可无,因而未重视对疾病规律的认识与总结,未重视针对病的治法与方药的探讨,在现有中医以病为纲的著作中,很难找出真正针对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治法与方药。特别是近代中西医的病证结合,实际上取消了中医的病,更不利于中医对病的诊疗的深入研究,形成用西医方法诊病、治病,用中医方法只是辨证、治证。
2.3 辨症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古代无“症”字,仅有证字,而为症证通用。然而在远古时期,应当说最初只是对症治疗,即解除痛苦,还不可能对疾病的本质——病与证作出明确的诊断。事实上所谓“审证求因”,其本义应是指探求出现症状的原因,即据症求因。辨证的本义也是辨症,证据也,辨证论治是根据症状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治疗。同时,中医临床上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针对症进行诊疗的有效方法和方药。
由于中医学对内脏疾病认识不够,往往是以症代病,并未真正形成对症状的鉴别诊断。特别是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把对症治疗看成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认为是诊疗水平低下的表现,甚至当作是医疗活动的缺点。因而妨碍了对辨症论治的深入研究。同时症本身也欠规范,存在着一症多名或一名多症等现象,给临床带来困难。
3 三种诊疗体系的必要性
3.1 辨证论治的优点、必要性
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已为中医界所公认,主要是能从整体上把握病变过程中邪正斗争的状况,根据每个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其优越性无须赘述。然而现在中医临床上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往往是以西医的病作为诊断,辨出西医病后,再据其所列证型而对号入座地进行治疗,真正按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体现辨证论治的精髓不够。
3.2 辨病论治的优点、必要性
由于辨病能够把握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变化规律,同种疾病应当具有共同的病因、病理、病状、演变、预后等本质与特征,应有共同的治疗规律和治法方药,因而辨病论治具有疾病的共性突出,治疗的针对性强等特点。所以中医学不仅要提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还应补充同病同治、异病异治或异证同治、同证异治,如此则更有利于对病变的全面、深刻认识。
3.3 辨症论治的优点及必要性
症的出现是疾病本质的外现,它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航标和纽带,是辨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临床上对症的变化性和多样性不可不辨。辨症论治具有应急性的优点,临床上一般是以病为本、以症为标,但标本各有缓急,对于大失血、剧痛、尿闭等严重、危急症,有时已成为整个病情的关键,即急者为先,此时需要采用止血、止痛、导尿等急则治其标的方法,解决紧急情况;辨症论治还要求具有灵活性,治法、主方确定以后的所谓“加减灵活在变通”,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根据主症而加减用药;此外,辨症论治还具有实用性强的优点,临床上有时病、证一时难以明确,而病情又不能不进行诊疗,此时则只能根据主症进行暂时性诊断,并作出恰当治疗。如“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等针灸疗法,实际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症处理。
4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重点研究内容
4.1 辨证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应当对现有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与辨证论治相关的诊疗方法,如辨体论治等进行挖掘整理,认识其各自的特 点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整理归纳而建立起统一的辨证体系;其次是要明确构成证名诊断的基本要素,如辨病位与辨病因病性等,并确定辨证的主要项目,如心、肝、脾、湿、痰、气虚、血瘀等;第三是要根据辨证基本内容,规范已有的和临床上常见的各种证候名称;第四是制定每一规范证候的诊断标准,包括常见症状、体征及必要的检测指标等;第五是确定与每一规范证候相对应的治法、方药、针灸等疗法;第六是按规范证名进行诊断与治疗方药及疗效的统计处理、分析校正,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4.2 辨病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是建立起中医学的疾病体系,如克服以头痛、发热、咳嗽等以症为病的现象,确定和分化病种,建立中医系统内科学,对外科等病种则应规范病名;其次是制定各病的诊断标准,包括发病学资料、病因、主要表现、检测指标、转归预后等;第三是统计研究单病种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转归等特点与规律,包括各病的常见证型及演变等,总结病与证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是总结、寻找和研究创立针对病进行治疗的专法、专方、专药等,从而加深对病的认识,建立起辨病论治的完整体系;第五是探讨尽管证名相同,但由于病种不同,其治疗方药的差异性,深化病证结合的认识。
4.3 辨症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是要为辨症论治正名,充分认识辨症论治的意义;第二是症名的规范,现存在着一症多名,或多症一名,其间是非难辨,应予统一;第三是建立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学,即每一主症可见于那些病、证,其诊断与鉴别的依据应当加以明确;第四是进而确定每一症状对有关病、有关证的贡献度,即对各症与病、证间的诊断关系进行计量刻画,建立起中医计量诊断学;第五是清理治法、方剂、药物、针灸等中涉及针对症的提法,如止血、消肿、平喘、退热、透疹等,规范治法功效等用语;第六是整理归纳针对症进行治疗的有效常用方、常用药、针灸、外治等疗法。
4.4 病证结合的诊疗方法
“病”与“证”是不同的诊断概念,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疾病本质作出判断。通过病名诊断,可以确定该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通过辨证诊断,可以确定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性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只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在对病症诊疗时,或在辨病论治,确定专方、专药的基础上,根据疾病阶段性的不同,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等性质,进行加减用药;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治疗疾病的有效专法、专药等运用始终。如瘅病类疾病的病理实质为热,故清热祛邪为其治疗大法,而不同的瘅病又各有相应的方药,如肺瘅(热病)之麻杏石甘汤、肝瘅(热病)之茵陈蒿汤、胆瘅之大柴胡汤、肾瘅之八正散等。又如肺痨,一方面是寻找以杀灭痨虫为主的基本方药,另一方面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或以清热为主,或以养阴为主,或以益气为主,各随其证而治之。通过研究,若能完成以上任务,则中医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已基本建立。临床时不仅要进行辨证论治,并且一定要结合辨病论治,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辨症论治,三者可有主次,但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建军.略论中医辨病论治的重要性.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3):11~12
2 朱文锋,阳 晓,王行宽.辨病论治体系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6):2~5
3 蒋玉红,刘安国.论中医“三辨论治”新模式. 中国医药学报,1996,11(增):91~94
4 欧阳.中医症病证三联诊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篇2
摘要在医院管理和文化构建中,医院声像档案是医院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资料,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做好医院声像档案收集、归档、管理、利用的过程中尽可能提高档案综合效率,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声像;档案;收集;管理
医院档案是医院在长期工作和发展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重要依据和历史价值的文书、声像等资料。随着医院管理的逐步深入和规范,医院档案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我们在医院档案管理纳入医院管理整体规划中,不断加强档案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同时,将档案建设同医院文化建设同步抓,为医院发展献智献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在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发展中,根据省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及时组建了综合档案室,并进一步加强了医院的档案工作业务建设,按标准要求管理全院产生的文书、基建、设备、财务等门类的档案,完成了档案设施建设,建立起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的档案。在整理各种门类档案的过程中,声像档案的收集归档意识成为声像档案管理和利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医院在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及各项社会活动中依据最多的是声像档案,它原始、真实、形象、鲜活地记载了活动,事件的面貌,是一种最直观,最真实的档案材料。但是,我们注意到在工作中往往有忽视对声像档案的及时收集管理和利用的现象。对照片没有按规定的时间集中收集、集中分类、整理,使其原始的、历史的、珍贵的照片大量流失,没有集中统一在综合档案室保存管理,更没有形成系统性地、规范化地对照片档案的管理。通过在整理我院的声像档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并有了对声像档案初步的认识和提高。
1照片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照片即历史,年代越久远,照片的价值越珍贵。照片现阶段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照片的主题,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些平凡的主题在现阶段往往没有显示出其价值,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少再能找到和它同一主题的照片的时候,它才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医院照片档案所反映的大多是医院历史变迁、医院管理、医院文化、医学科研技术方面的内容,从其价值判断看,大多数照片在现阶段价值是不太高,但从历史来看,却是极其珍贵的。
2照片的收集
2.1认识照片档案重要性,搞好宣传,是做好声像档案管理的关键所在
记录医院发展历史的声像档案是不可再生的,丢失的声像资料不可能靠人工回忆重新获得并形成声像档案。目前,我院声像资料的形成除由医院信息部门负责外,医院各部门、各科室自行拍摄活动资料的现象亦较为普遍。如特殊患者、特殊疾病的成功诊治、新技术的开展等。各部门对声像档案的认识及支持、重视程度,是声像资料能否及时归档,档案质量、归档率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所在。因此,强化声像资料的及时归档意识已成为声像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综合档案室不但要积极向拍摄照片的相关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宣传《档案法》,而且要提高他们对声像档案重要性及综合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使之自觉地做好声像档案归档的工作。
2.2发挥照片档案的重要作用
照片档案是医院组织以及员工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以静止摄影、影像为主要反映方式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照片档案一般包括底片、照片和说明三部分。照片档案在我院管理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我们越来越感到它的利用范围比较广泛,利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
综合档案室保存的各类设备和医院旧貌旧址照片,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和积淀,以及各类设备设施和医疗用房都不断地更新,设备照片将成为历史的记载。在进行布置我院博物馆展厅时,我们挖掘到了一些极其珍贵的医院历史照片。其中有同志来我院视察的照片,医院原来的旧貌旧址、已退休老员工的照片等等,这对于研究医院发展历史提供了极大的价值和作用。提供给医院医史展示的旧设备和照片,已成为宣传医院发展的重要实物和图片。在庆祝建院五十六周年时,也充分利用了早年拍摄的照片,所建立的照片档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了宝贵的历史见证。因此,更要提醒档案工作人员充分重视照片档案的收集工作,使其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2.3明确照片档案的收集范围
凡在医院活动中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照片、分散保存在各部门和各员工人手中的照片,或没有底片的照片均应列为收集范围之内,都要集中到综合档案室进行统一管理。收集的范围包括有主要历届领导班子的照片;行政职能科室主持召开的重要会议,举办的重要活动所形成的照片;上级领导到我院检查指导工作、参与公务活动形成的照片;医院获得的各类荣誉和先进奖状、牌匾、锦旗等的照片;我院组织的或参加的重要外事活动的照片;医疗护理技术活动比赛过程中产生的照片;工会组织的文艺宣传下乡义诊的照片、医院重大手术的照片等。
2.4建立收集照片档案的途径
照片档案的收集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根据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收集途径。采取平时收集与集中收集相结合、普遍收集与专题收集相结合、内部收集与外部收集相结合的方法、也采取随时随地收集或每季度、每半年集中收集的方法。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医院文化内涵的丰富,我院组织的各项公务活动很多,照片档案主要集中在院信息科、院编辑部和业务科室等部门。因此,必须采取按年度、分科室收集的办法对照片档案进行收集。平时做好督促工作,每季度或半年督促一次,或在院办公会、院周会各项活动之后多催多问,认真、不厌其烦地主动收集,及时整理好以备移交归档保存。这样做也是为了全面收集好保存好院史的重要声像档案资源。
3将现代管理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声像档案管理中,使声像档案管理更趋科学化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声像档案的保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容易受到多种有害因素的影响而缩短其寿命,因而起不到保存价值,更谈不上利用的效果。除了有严格的温湿度控制外,还需要具备防磁、防光、防污染等多种保护措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会逐渐褪色,录像带会逐渐消磁,导致很多珍贵的原生声像信息资源丢失。为了使声像档案能够永久保存,我们利用有先进设施和设备,创造管理条件,对声像档案的载体形成进行了革新,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馆藏声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通过扫描仪将照片扫描进计算机里,利用采集卡将声像档案的内容采集到计算机中,进行编辑存储,使声像资料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展现,刻录到光盘里备份,存储到防磁柜里保管以便利用。现已存储到防磁柜里66张光盘。
4做好声像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使其更好地为医院服务
声像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声像档案的利用率,发挥声像档案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对声像档案要积极开发利用,使之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应有作用。
4.1开展声像档案编研工作
出版专题图片或专题画册,如出版院史专题图片(墙壁栏或画册),出版专家简介、专科发展图片展约1080张等,进行了公开展出。这不仅是医院宣传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档案工作展示、宣传自我的最佳手段。
4.2开展网上相片、声像展览
为查阅提供方便,如利用数字化的图片、多媒体资料建设声像档案网站,借助医院网站进行展示宣传,扩大档案宣传范围,增加本院员工对声像档案的了解。
4.3出版声像档案光盘
采用编辑出版声像档案光盘的方法,将数字化的声像档案分类编辑,并刻录成图像光盘或VCD光盘80盘,方便员工借阅,降低宣传成本,减少了重要声像档案的人为损害。
4.4是加强各部门横向合作,开展专题编研
举行专题图片展览。如:开展我院党的建设、医院医疗事业发展的回顾、工会工作的回顾等专题图片展,制作VCD光盘,用真实丰富的档案资料表现医院发展的情况。我们每一季度将宣传展出的专题图片进行刻录了58盘馆藏以备利用。
5重视声像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的细节
声像档案是各种门类档案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档案资源,在收集照片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两个基本问题:①要掌握规定照片档案的收集时间和质量。档案员在工作中要想在前、做在前,在医院重大活动和事件前,与拍摄人员及时沟通,活动结束后,马上进行收集。这样的直接收集过程可以充分保证照片档案的完整,避免因时过境迁而出现的散失、损毁,能够有效地维护照片档案的完整性。②要有效地保证照片档案的拍摄效果。在拍摄时,角度的选择及拍照的主要意图档案员要向拍摄者表达明确、清楚,使拍摄的照片真实、自然、维护历史的原貌。真正达到照片档案价值利用。
总之,声像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尽可能与时俱进的得到发展,通过多种的方式,使“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声像资料得到有效利用,更好地为医院发展和建设服务。
参考资料
[1] 袁昌清.如何做好高校照片档案工作《档案与建设》2007年第2期.
[2] 张文彦.医院档案管理现状及其思考《兰台世界》,2008,6 ;25~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