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

篇1

【关键词】“虚假需求”;大众传媒;导向

一、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的著作中提出,虽然当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文明不断地高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是却使人们更好地适应了现存的社会制度,于是社会大众很少抱怨与反抗,渐渐成为被统治制度所驯服的工具。马尔库塞进而认为,当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使人,尤其使人的需求变成一种“虚假需求”,人的真实需求即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却消失殆尽了。

所谓人的真实需求,是一种源于人的本性自我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总会受到社会的控制与压抑,因为它阻扰了社会要维护现存制度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真实需求势必被虚假需求所压抑,人们只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进行“虚假需求”。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深刻的剖析了这种”虚假需求“的社会危害。首先,人们丧失了其主体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生存的需求似乎已经不再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反而更加关注精神的需求。本处于第二位的生活资料,取代了人的主体地位,人们变成了为商品的存在而存在。其次,造就了“单向度的人”。一般来讲,作为社会人,应该有两个“向度”。第一个向度是肯定社会现实,同时与其保持一致;第二个向度是否定社会现实,进而在合理批判的基础上超越社会现实。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人们感到幸福、安定。似乎觉得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所谓的剥削制度。但是,马尔库塞批判了这种现象,他指出,这种幸福是一种假象,是一种虚假的幸福。总之,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性质还没有改变,仍然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陶醉于物质享受,没有去否定、批评。于是,单向度的社会和人都出现了。

二、大众传媒视野下的“虚假需求”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交叉融合,大众传媒和信息传媒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它引导人们的思考方式、评价方式、消费方式和控制方式。“虚假需求”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之中,亦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转型期中日渐发挥效应。“虚假需求”在社会政治、技术控制下导致“强迫性消费”,而这种“强迫性消费”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下最终得以实现。这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媒介实现形式。马尔库赛提出:现代西方社会推行高生产,高消费的政策。它主要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以实现“强迫性的消费”。在社会的操作和控制系统下人们去拼命追求商品消费。

现如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俨然是一个“地球村”,大众传媒凭借网络技术优势迅猛发展,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消费信息,供消费者去了解、认知这些商品。同时,大众传媒在提供这些商品的信息时,极尽全力地诱发消费者去购买这些商品。大众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去实现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比如:将广告与其他的节目编排在一起,采取鱼目混珠的策略,甚至采取更为直接的“植入”模式,故意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冲动消费。当今社会,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物、广告等大众传媒利用“强迫性消费”政策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使商品信息源源不断地灌输到受众的大脑中,刺激大脑,使人们产生无意识的反应,购买所宣传的商品,形成追逐满足“虚假需求”的社会性观念和消费潮流。

三、如何消除大众传媒视野下的“虚假需求”

第一、强化“真实需求”。

强化“真实需求”,首先应该明白“真实需求”是什么?马尔库塞认为,所谓“真实的需要”,它主要包括基本需要与剩余需要两个方面。基本需要是指人本身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需要内容,即“在可达到的物质水平上的衣、食、住。真实需要是出自人的本性的自由自主的需要,绝非物质对于人们生活的支配与奴役。因此,大众传媒的使命不仅仅是推销商品,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引领,对文化艺术的传承,对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推动。这就要求大众传媒树立“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满足潜藏于“虚假需求”之下的“真实需求”。

第二、完善“导向机制”。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众传媒使得大众在无穷的文化习俗、广告以及影视图片等传媒中介中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满足。因此,大众传媒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倡导理性消费。在理性消费观念的构建过程中,大众传媒的行为必须被规范。大众传媒应该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应通过各种手段传播理性消费,倡导环保、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监督那些有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使得消费者养成节约消费的习惯,以理性、和谐的消费行为为荣。其次,政府应该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制订相关政策,通过媒介宣传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们理性消费。

第三、推动信息自由。

以前我们获得信息是被动的,媒体传播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就接收什么样的信息。如今,这种关系,被打破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博客、微信等工具的出现,赋予我们更多的话语权,我们获得信息更加自由化了。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主导者更加应该推动信息的自由化,要完善传播环境,把大众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信息的传播者。在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打开话语通路,使公民新闻的发展步伐加快,信息的不再过多的受限于把关人的控制。大力推动信息自由,让大众掌握自主选择权,这样,有利于大众不再跟风,不再“虚假需求”。

第四、创新传播形式。

“虚假需求”所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就需要不断追求创新,以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这就需要每一个传媒者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不断加强自身的传媒素质。创新传播形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今人们所见到的传媒形式多种多样,已经疲于接受大众媒体带给我们的信息。如何以一种新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就成为了大众传媒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不断地加强大众传媒的创新,使得人们乐于接受“虚假需求”的危害,只有大众从心里上真正接受了,大众传媒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面对我国逐渐走向工业化强国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工业社会已经出现的“虚假需求”等类似现象也同样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无疑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尤其是给市场经济下的消费领域一些启示。因此,大众传媒就要发挥其优势,主动出击,以积极的姿态,挖掘“真实需求”,建立健全大众传媒的导向机制,确保信息自由,创新传播形式等消除“虚假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张力.权力・文本・消费―大众传媒的三维读解[D].河北师范大学,2004.

篇2

关键词:大众传媒要素;关系影响;高校教学;体育教育;实证与理论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传媒形式也进一步丰富,不仅如此,体系化的大众传媒资源也让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尤其是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大众传媒中所传播和推介的理论观点和问题认知更符合其学习习惯。探究大众传媒与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也将从根本上应用好多种素材,优化教学活动的质量。

1大众传媒的特点内涵及价值功能分

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中,出现了各种借助信息技术而不断发展的产业元素。大众传媒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大众传媒不仅使人们更为便捷地接触和了解相关事物,同时也对人们的性格特征和具体理念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认知大众传媒的特点内涵及其具体的价值功能,对利用这一资源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1.1大众传媒的特点内涵

大众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使用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一系列广泛分布的传播符号的应用内容。在整个信息传播活动开展过程中,传播媒介是信息体系化传播的载体和基础,也是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系统化交流和沟通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成熟,如今整个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成熟发展,具体而言,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分为2类:其一是以印刷等为基础的媒介形式,如杂志和报纸等;其二则是包含了广播电视或网络平台的电子媒介。大众传播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通过使用各种媒介形式,向人们传输相关信息和知识理念等。在信息化成熟发展的今天,大众媒介的传播便捷性进一步突出,无论是信息传播的规模,还是其传播速度都超出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当然,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媒介活动也实现了成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大众传媒形式更加便捷。而学生作为整个大众传媒过程中的受众群体,其实际上对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筛选性。大学生会从自身兴趣点出发,通过融入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实现大众传媒与学生培养之间的系统化融合。大众传媒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大众传媒活动受众多、传播面复杂,无论是传播规模,还是传播人数均超过其他传播形式。在整个大众传媒活动具体过程中,受众自己会结合自身理解和感知,选择及筛选相关内容。其次,大众传媒活动传播迅速,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优势,其能够在最快时间实现传媒信息的有效传播。此外,部分大众传媒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日益职业化和规模化。

1.2大众传媒的价值功能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其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力,认知大众传媒的价值功能是应用好这一媒介资源的前提,系统地看,当前大众传媒在应用过程中,其价值功能主要有:首先,对大众传媒活动开展来说,信息传播是其首要功能,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传媒攻击的基础上,其能够让传播受众接触到各种信息资源,实现大众传媒便捷性的有效发挥。其次,通过开展大众传媒活动,其能对整个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舆论导向形成全面完善的影响。完善开展大众传媒活动,尤其是通过推广和传播其中极具价值的具体理念内容,从而能够对受众形成全面有效的影响。特别是其中一些积极信息和内容的弘扬,能够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和价值。当然,随着大众传媒的作用价值不断完善,如今其在人们生活中,还起到了娱乐生活的价值作用,对多数人来说,使用大众传媒,能够让其获得和感受到更多不同的元素内容,从而在丰富自身知识素养的同时,提升其生活兴趣,实现自我放松。当然,正是大众传媒活动所具备的影响力使得其传播的内容必须进行合理化筛选,尽可能避免其负面功能的发挥。

2大众传媒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关系及关联影响

2.1大众传媒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关系

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大众传媒实际上是其资源创新过程中的重要资源资源,如果能够将大众传媒资源系统化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其将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完善。而大众传媒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全新资源,同时如果能够对这一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其能够从根本上优化和创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理念。而对大众传媒来说,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是其传播的受众之一,当然其也对大众传媒具体开展提出了内容上的相应要求。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内容教学外,能够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媒介要素就是电视和互联网大众媒介,学生通过使用这两种传播方式,具体感受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内涵和魅力。

2.2大众传媒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关联影响

大众传媒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一样都是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的社会现象之一,因此两者之间有着重要关联,而且随着体育教学与大众传媒知之间的关系日益密,两者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通过有效利用大众传媒方式,其使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了成熟发展,尤其是推动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为学生了解各项体育运动提供了有效帮助。此外,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大众传媒在应用时,其选择的内容也需要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来选择。当然,学生在接触和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其更会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内容。最后,大众传媒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与进步,同样,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大众传媒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正是两者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决定了想要应用大众传媒资源,就必须从高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具体特点出发。

3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融入性

尽管当前多个高校针对自身教学需要,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调整,但是从时展要求上看,其在教学理念的确定和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尤其是当前仍然使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很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在信息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教学资源体系极为丰富,而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各种教学资源及时融入其中。但是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教学资源较为单一,特别是未能将各种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3.2缺乏教学趣味性,教学方法

及教学考核机制不合理当前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应有的教学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整体参与积极性不足,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质量和效果,事实上,对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其作为一项整体性活动,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其需要提升教学趣味性。但是目前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未能将教学趣味性融入其中,从而使得很多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其中。当然,由于未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性。

4结合大众传媒途径探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具体开展思路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成熟,体育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完善整个高校体育教育机制,而大众传媒资源不仅符合时展的特点,同时也对学生有着较强吸引力。因此,充分利用大众媒介资源,系统化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其具体实施思路主要有:在利用大众传媒途径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时,必须注重对学生价值理念进行有效融入和合理引导,通过选择正确的素材,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大众传媒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结合价值理念的诠释和发挥,进而让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价值作用形成全面理解和成熟认知,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随着当前教育理念不断成熟,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全面,如何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对推动和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各项元素进行系统化分析和全面认知,通过具体创新和实质化应用,从而满足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的双重任务。以篮球明星科比为例,很多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介形式,对科比进行关注。学生在认知科比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精湛的篮球技艺,同时也能对科比的篮球精神进行全面认知,学生在学习认知这一体育精神理念的同时,也能对自身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有效帮助。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应用大众传媒过程中,其受众群体是当代大学生,而想要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入,就需要在对大学生学习需求及自身特征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传媒要素,从而使得高校体育教育活动能有效应用这一媒介资源。随着当前学生自身发展理念不断成熟,科学文明的价值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有着重要影响,要充分发挥体育信息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以及其动态性和多样性,从而能够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事实上,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介绍和推广,同时也是文化理念的传播过程。所以,必须注重大众传媒活动的文化内涵融入。从当前大众传媒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上看,其对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在利用大众传媒活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还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各种基础元素,选择合适的大众传媒方式和资源要素,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5结语

随着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理念的成熟,学生的成长学习环境实现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益完善,如今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对学生教育而言,大众传媒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同时也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环境需随之做出相应调整。在多数学生看来,其更喜欢大众传媒这一便捷、迅速的传播途径。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将这一媒介方式的优势充分展现和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在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满足其学习需要。

作者:周爱萍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庄俊涛.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时空,2013(12):123-126.

[2]邓力.高校体育文化传播载体研究--以大众传媒为例[J].管理学家,2013(14):75-79.

篇3

大众传媒 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方式 情境教学

大众传媒也叫“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的专门收集,进而进行传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也进而加快,当下的大众传媒主要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大众传媒现如今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大众传媒大范围覆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高校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下,利用传媒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确保大众传媒在舆论宣传符合我国的政治基调,保证大众传媒的运营环境健康,强化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防范意识,提高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觉悟,使校园文化形成积极健康的形态,是当今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时效性得以提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单一,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后才能观察到教育的效果。而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不仅可以平等地参与到教育的整个过程,还能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全球的各种信息。由于大众传媒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非常强。

(二)丰富了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这使得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更快捷地获得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实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习比课堂上更多的知识、了解社会热点,更真切地体会社会中的真善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还可以使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社会,提高其认识事物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榜样示范、理论灌输、自我教育等方法,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传统方式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融入情境教学的方法,如声音、图像等,通过大众传媒声色俱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者可以通过博客、论坛和学生进行平平等交流,使学生敞开胸怀进行表达和接收,同时远程教育的开展更是为大学生的自学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使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信息量巨大干扰学生选择

大众传媒丰富的信息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但是庞杂的信息量也会干扰学生选择,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现如今,我国对大众传媒的信息监管制度仍不够完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低俗信息仍然泛滥,学生在选择信息时受到干扰。

(二)消极内容降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而为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量粗鄙的电影、电视、杂志不断涌现,其中的消极内容会在潜移默化中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媚俗的内容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错误的引导,导致一部分学生道德意识模糊、道德观念浅薄,对我国传统文化嗤之以鼻,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偏离。

(三)异域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媒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西方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在我国占据了巨大的空间,经济大国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大肆地向我国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媒体发表一些虚假言论,混淆视听,蒙蔽大学生。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侵入对我国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时产生排斥心理,盲目崇拜异域文化,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三、提高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把握了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我们就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降低其消极作用。

(一)大众传媒应转变观念,加强自身建设

大众传媒在对舆论、价值观进行引导时,应切实转变宣传观念,担负起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在信息的选择上,语言的运用上都要起到积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在进行传播信息道德同时进行文化传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加强制度建设

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约束大众传媒宣传手段和内容的法律和制度,确保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受影响。

1.借鉴国外经验,加快立法进程

德国在1997年颁布了全面规范传媒行为的法律《多媒体法》,在此之后,又颁布了《青少年保护条例》,以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低俗出版物。我国虽然颁布了《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但是针对大众传媒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因此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我国的立法进程,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

2.加大力度控制传媒技术

信息产业部应尽快完善互联网信息数据库,将IP地址定为索引的主要方式,使受众在短时间内对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和选择,防止不健康信息对互联网的侵袭。

3.加强监督

组织形式多样的监督和检查,对大众传媒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大众媒介进行净化、监督和防护,确保大众传媒的行为有利于人们思想健康。

4.学校应提高教师能力,加强监督和管理

学校应加强教师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尽快出台促进大众传媒正面教育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出版物、校园网络进行监督管理,利用学校刊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网站,可开设就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栏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把握,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束语

大众传媒的本质就是宣传,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教化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是大众传媒的义务和责任。面对复杂和激烈市场竞争,大众传媒应以为指导,吸纳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人民的知识文化和思想觉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智.论全球传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现代传播,2010,(9).

篇4

关键词:大众传媒 纸质媒体 财经类

面对互联网迅猛汹涌的信息传播势头,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困境,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纸媒。但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为纸质媒体的有效传播与运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便利。下面笔者将通过解析财经类纸媒,尤其是财经类报纸在大众传媒时代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来对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运作模式做出自己的学理思考与探析。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其特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精英阶层中,大家所受的专业性文化理论教育背景是参差不齐的。“零点调查”对中国高收入人群理财动态指数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财经类报道的主要人物及事件的主人公,中国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十分完整的文化教育,因此他们可以被归类为“低学历的富人群体”。现在,面对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信息传媒的强势侵入,面对着大部分未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低学历富人群体”的广大受众,财经类纸媒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再加上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更多的普通百姓也在逐渐加入到财经类节目受众的队伍中来,因此,财经类纸质媒体,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将那些落在网络、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上的受众眼球吸引过来,这是财经类纸媒传播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如果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财经类纸媒的受众基本上都是希望通过阅读相关的经济报道与文章来更好地把握全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形式及经济市场运行状况以提高自己经济决策的理性高度与理财的准确性把握。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技术对经济信息、事件报道的及时、迅速、通俗化特征相比较,纸质类财经报道似乎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财经类纸媒传播要想突破自身的纸质性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只有走专业化深度与通俗化表达相融合的道路,即所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有专业性的理论水准,而其表达的形式与语言则必须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财经类纸媒传播所面对的受众及强大的互联网、手机、电视、电台等多种高新技术的挑战。特别是以报纸作为主要载体的纸质类财经报道,我们都知道,报纸多是以“天”或者“周”为出版周期的,因此对于当下发生的经济类事件或信息就不能像网络、电视、电台那样做到及时、迅速的报道,而在信息化的大众传媒时代,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必须属性,报纸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不能做到迅速及时的报道时,就必须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发挥自己的专业性理论水平与大众易于接受的通俗化表达结合起来,将自己所要报道的经济事件更加圆润丰满、更加专业化地表达出来,使大众传媒时代接受财经类纸媒传播的受众得到比网络、电视、电台等带来的更有效更专业的信息。

据对相关财经类读者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读者表示财经类的新闻报道太深奥,不易读懂。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以及对百姓日常生活的侵入,互联网、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的迅速普及与迅猛的发展势头,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就被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为了能够吸引大众传媒时代广大受众读者的眼球,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就通过增加对信息加工的力度来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为了突破自身与互联网等高科技相比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易于保存与理论性深度报道的特性,财经类的报纸就从增加版面的容量与文章深度上下工夫。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以来,财经类的纸媒传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其自身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在对财经类信息进行传播时发挥出来的优势特点,财经类纸媒也立足于自身优势,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了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与大众传媒特点及读者需求的积极改善,朝着让“非专业普通读者读得下去,专业性的读者受到启发”的方向努力发展,使纸质类的财经事件报道凸显出自己与时俱进、努力创新、迅速及时、适应大众传媒时代快速节奏与读者需求的文章特性,使财经类纸媒的传播抓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保存的特性。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运作模式思考与探析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后财经类纸媒的传播面对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更加复杂多元化的消费大众,因此,财经类的纸媒运作模式绝对不能走像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科技传播的运作之路,它必须走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的传播运作模式,将专业化、品牌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进行市场运作,在市场元素的自然规律中做优胜劣汰的运行,来彰显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存在的必要性与优势性特征。

一般说来,财经媒体报道主要分动态事件的报道和静态管理的话题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事件报道。以有一定行业或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比如“三鹿奶粉事件”、联想成为奥运赞助商等。

案例报道。以企业特殊的、有效的管理方式,独特的管理模式或发展路径为主,相对静态,比如宝洁的品牌营销、丰田的精益管理等。

资讯报道。各种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灵活。

人物报道。主要以管理者的经历或管理理念为报道的内容。

财经类纸媒的专业化战略运作模式探析。改革开放深化与市场性运营模式的深入发展,使纸质类的传播媒体也经历了一个“事业转企”的过程。面对着选择与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市场受众群体,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种形式的媒体传播形式能够完全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这就为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营模式之后的继续运作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财经类纸媒传播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市场经济规律操作下运营,作为运营的主体实践者,其必须在专业化的战略运营模式中对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做理性的分析,在弄明白自己拥有的资源的基础上来确定适合自身优势发展的专业方向,以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理念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化战略方针。在实施这一方针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一点,那就是财经类纸媒,特别是作为时效性较强的纸质传播方式的报纸,在专业化运作的方向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能够为大多数受众消费群体所需要与接受的专业性方向。例如《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正在以其强大的专业化经营策略从自身的独特资源领域、自己擅长的优势特性及对受众群体的准确把握等几方面来占领着财经报道的市场。

转贴于

财经类纸媒以品牌化战略的运作模式来增强自身在媒体传播市场的影响力。利用品牌效应来树立自身的声誉并逐渐扩大自己在传媒市场的影响力,这也是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质媒体战略化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人文关怀性的精神以便成功地打造出财经类纸媒自己的专业化品牌。特别是在品牌的形成与拓展过程中,这类纸媒在对财经类的事件、信息进行报道时应该着重于融入一些适当的人文精神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财经类纸媒优于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传媒的优势彰显出来。而与人文精神关怀相关内容的增加,也必将增强财经类纸媒的品牌内涵,对于财经类纸媒树立自己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独特品牌形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在品牌化操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自己品牌形象的综合性与权威性培养。换一个角度来说,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高度综合性与权威性的财经类纸质报道是大众传媒时代纸质类传媒品牌形象的必修之路。

财经类纸媒产业化运作模式。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正处在有利时期,而财经类纸媒的产业化战略实践则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中国传媒事业发展的最原始形式是以纸质类为主要手段的媒体传播。

作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大势的财经类纸媒传播运作,按照传媒产业自己内在的市场规律运行方式和竞争法则来规范并发展自身的产业化模式,是推进并实现财经类纸媒适应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化体制改革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财经类纸媒传播产业化运作重点应该首先从“对财经类事件与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上着手,在此基础上再形成属于自己的财经通讯社、印刷媒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广告产业等平台,然后最终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个单独运行的财经类纸媒传播个体。而且在财经类纸媒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链之后,还能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资讯产品与广告业务,从而极大地将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的内在潜质挖掘出来,使其成功地突破大众传媒所带来的困境,将自身从传统传媒中积淀下来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的运营资本。

当然,财经类纸媒在具体的产业化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遭遇一些问题与困境。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毕竟是一个刚刚打开大门不久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其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中国现有的产业体制与机制对其所具有的限制性。具体来说,中国现有的现代企业的产业化运营制度还不规范,因此,财经类纸媒要想有效地实现产业化运作模式,还需建立与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相契合的运营机制。只有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化国情与适合文化产业特性的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文化产业的内容与载体,促使管理内容必须准确到位、管理载体必须坚守本位,这样在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才能成功地步入产业化运营的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季明:《财经新媒体“江湖”》,《瞭望》,2009(7)。

2.王晓乐:《双重力量作用下的财经媒体激变——兼谈中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出版》,2010(6)。

3.韩建勇:《新媒体格局下深圳财经电视媒体的“突围战”》,《电视研究》,2010(10)。

4.陈静:《新媒体挑战下财经新闻的突围》,《新闻导刊》,2009(6)。

篇5

关键词 大众传播;电影;角色;功能;影响

1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功能

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像电影、互联网、广播等行业的发展,大众传媒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大众传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电影等媒介也表现出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首先从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以及功能做一些了解。

1.1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它是由传者、信息、大众传播工具及受众组成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专业化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从而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2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媒以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为载体,通过先进的传播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一些信息传播活动,它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大众传播具有组织性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就决定了大众传播要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这些媒介组织包括往往是内部机构庞杂,并有一定分工的电视台、出版社、报社、广播台等结构,并由采访、编辑、评论等多个部门组成,在遵循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以媒介组织特定的规章制度为基础,进行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1.2.2大众传播具有快速性

大众传播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从事着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这就客观大众传播在全媒体的条件下,要想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必须要不断地开发、引进、吸收、运用最新的大众传媒技术,不断提高传播信息的速度,这不仅是大众传播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样也是大众传播发展的实际需要。

1.2.3大众传播具有一定的单向性

从大众传播的传播过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具有单向性。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单线传播的,它属于单线传播活动。这种单向性主要体现在媒介通过各种形式传播信息,而受众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被动接受,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同时,这种单向性也体现在因为灵活的反馈渠道的不完善,使得受众对媒体缺乏直接的反作用力。但这种单向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当向性,同时,受众还可以通过电话咨询、发邮件等形式与媒介进行交流,并就一些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1.3大众传播的功能

在全媒体时代里,大众传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需求等方方面面,英国学者在很早就提出了“四功能说”,这四功能主要包括解释与规定、环境监视、社会化功能还有提供娱乐。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下大众传播的提供娱乐功能。

我们都知道大众传播的内容,有些部分也不是务实的,相关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需求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所以,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娱乐功能就可以体现出来了。据相关学者调查,大众传播的娱乐性内容甚至可以传播信息总量的二分之一,这个数据是惊人的,我们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对电影、电视、互联网、广播等媒介的巨大影响。

2 大众传播对电影的影响

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其中重点强调了其娱乐功能的重要性,对于电影来说,其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消遣性,以此来满足大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文化要求。电影的出现可以说成是大众传播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在电影传播中的巨大影响,下面就电影语言、题材等方面,体会大众传播对于电影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样,大众传媒的发展,也对一些电影产生负面的影响。

2.1电影传播对电影的正面影响

2.1.1大众传播对电影语言的影响

通过了解大众传媒的特点,我们对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并结合我们相关的电影范例,我觉得我们的电影语言受到了大众传播的广泛影响,并日益渗透在电影人物台词方面,电影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娱乐消遣需求的,而语言也是电影比较重要的载体,所以说,在电影中,电影人物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大众传播影响的。

在冯小刚电影中北京话的运用以及各种方言的使用方面,很显然是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通过这种语言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而日益被大家所接受。也正是冯小刚对大众传媒对电影语言影响的挖掘,才形成了其电影独特的语言艺术。

比如在冯小刚的电影中,男女主角就对北京方言“儿化音”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女主角说:我的爷爷就是地道的北京人,我可喜欢听我爷爷说话了:这是怎么回儿事儿。葛优立马笑了纠正道:“是不需要加耳音的,但是事这个字就必须要加”。正是这种“儿化音”也体味出北京话的独特魅力,也使电影人物的台词具备幽默、调侃的语言魅力。正是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北京话日益被大家所接受,并被视为幽默的象征,冯小刚导演正是看重这种语言的幽默效果,而把这种语言形式广泛地运用到其电影中去,这就使得大众传播对电影语言有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环保观念

1 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

自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至今已20年。正在走向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中国,环境问题已上升为全民性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生存环境的恶化对每一个公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对此,我国已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硬性要求,但最终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将环保观念融入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体系,使自觉地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习惯。

大众传媒在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上扮演了“话语权威”的角色,它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尤其对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表现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大众传媒通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对环保观念的宣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次调查选取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家庭和学校过度到社会的年龄段,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担当重任,对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砥柱中流。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是大众传媒的主动受众,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式无不在各个方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环保观念。

对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重要的一方面——环保课题,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联系起来,探求大众传媒对他们环保观念的影响,以期从中发现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提供一定的建议。为此,本课题组组织力量于2009年4月-2009年6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关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的定量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选取了南京地区的6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1份,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查对象为大学一至四年级(一年级占23%,二年级占31%,三年级占24%。四年级占22%)各专业的本科学生,其中文科类(包括经济管理及外语类)占44.4%,理工类占38.1%,艺术类占17.5%;男生448人,占总人数的51.5%;女生423人,占总人数的48.5%。本次调查对象的大学生们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自治区,学校包括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以及职业学院,综合性大学、文科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以及艺术类大学,学生专业范围广泛,并且他们分布于4个年级,性别比例较均衡,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情况

调查中发现,广播是这几项媒体中使用频率最低的,42.8%的被调查大学生从不使用广播,89.8%的每天使用广播时间少于30min;由于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内并没有配备电视,有26.6%的被调查者在校从不使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最主要手段,对报纸杂志的使用时间基本在2h以下;由于网络集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在大学生中应用极为广泛,有97.6%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网络;而手机由于随身携带,并且可随时随地上网,加之手机报等形式的信息平台的开通,更使其颇受欢迎,使用频率也较高。见表1。

2.2 大学生接受环保观念宣传的现状

2.2.1 接受环保宣传的途径

在对“您通过哪种途径接受到的环保宣传最多”问题的回答时,42.3%的人选择了“学校教育”,40.3%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10.1%的人选择了“家人及朋友”,7.3%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受环保宣传的最主要途径。

2.2.2 接受环保宣传最多的媒介

对于“您在哪种媒介上接收到的环保宣传最多”问题。66.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电视”,15.1%的选择了“公交地铁广告”,7.0%的选择了“报纸杂志”,5.6%的选择了“网络”,2.4%的选择了“书籍”,2.1%的选择了“手机”,1.1%的选择了“广播”。虽然大学生在校电视拥有量不大,但电视仍是大学生接触环保宣传的最主要途径。见图1。

2.3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具体的影响作用

2.3.1 大众传媒较其他影响因素而言作用较小

对问题“下列对您形成环保观念起最大影响作用的是哪项”的回答中,41.4%的人选择了“公民自身”,26.0%的人选择了“学校教育”。21.2%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的宣传”,10.9%的人选择了“国家政策”,0.7%的人选择了“其他”,见图2。

此外,对于大众传媒的影响,有22.7%被调查者表示“有很大影响”。72.0%的认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5.2%的认为“没什么影响”。

而在对问题“在逐渐接受过大众传媒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之后,您会”的回答中,36.8%的人回答“做什么事一定要环保”,60.4%的人选择“想起来的时候环保一下”。2.8%的则承认自己仍“想不起来环保”。

2.3.2 大众传媒中电视的影响作用最大

在各类媒体对环保宣传作用大小的调查中,电视、网络、报纸名列前三名:78%的被调查者认为电视在环保观念宣传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34.9%的人认为网络所起的作用排第二,30.2%的人认为报纸作用排第三,而手机作为最灵活的媒体,却有49.1%的人认为手机对环保宣传所起的作用最小,见图3。

2.3.3 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认可度高

在对“哪种宣传方式最有效”进行调查时,27.5%的人认为“负面批评报道”最有效。18.2的认为“正面宣传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新闻”最有效,54.3%的认为“正面公益广告”最有效。并且,受众对部分优秀的环保公益广告评价较高。对于“大众传媒中环保公益广告怎样”的问题的回答中,19.1%的认为“现在的公益广告只是单纯地说教,太死板”,41.3%的认为“一般,不好不差”,有39.6%的认为大众传媒中的环保公益广告“都很有创意,令我印象深刻”。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填写了印象最深刻的环保公益广告。“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的广告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的提及次数为12次,“超级玛丽”游戏主题的公益广告“你能过儿关”、南京市公交车移动电视播出的倡导“绿色地球”的公益广告在各大省级卫视播出的,女孩帮助没有将易拉罐投进的男生放进垃圾箱等等都被提及了多次。主题上,24人提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方面的公益广告,10人提及保护森林资源、少用一次性筷子的公益广告,5人提及垃圾分类回收的公益广告;而在所有被调查者有印象的公益广告中,央视的公益广告被7次提及,而没有任何地方媒体被提及。

但有87.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众传媒中,现有的公益广告很少。

3 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部分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建议:

3.1 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成就突出,但仍需提升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是大众传媒宣传环保观念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本次调查显示,它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少优秀的公益广告已经在大学生受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广告在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对环保的宣传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央视作为国家的领军媒体,对环保的宣传力度更居于各媒体之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在一些方面仍有待提高。

首先,由于大众传媒对于某些主题的强调和突出,受众对于一些提及率高的环保问题,接受程度和记忆程度很高。但对于现状同样堪忧但媒体宣传力度小的环境问题,则缺乏认知和关注。因而,在今后的环保公益广告制作时。可依据我国当时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或针对最严重的不文明行为来设计,使其更符合时代特点,以此来增强受众对一些现状严重的环保问题的重视。

其次,今后可以以央视为领军,各级媒体可在保障媒体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制作大量符合当地实际环境状况的高质量公益广告,最终达到公益广告独具创新性、受众乐意接受、宣传效果好的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挖掘公益广告的潜力,扩大公益广告的宣传效力,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2 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根据本次调查,在所有宣传环保问题的传播途径中,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最高,大众传媒其次。而对于大学生环保观念影响作用最大的,既不是“学校教育”也不是“大众传媒”,而是“公民自身”。对于目前“大众传媒在环保宣传上的努力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95.1%的认为媒体宣传有所缺乏,媒体作用的发挥仍然很不充分。因此,大众媒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的宣传,充分挖掘媒体的社会功能,帮助实现倡导环保的社会氛围的营造。

此外,媒体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价值观传播的效果。调查显示。只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值得信赖,而83%的大学生受众对于大众传媒持“有时可信,有时不可信”的态度,另有8%的人认为媒体是虚假不可信的。

若提高媒体信息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需从媒体自身出发。确保信息传播的各环节的真实和高效,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或许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为在任何事业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只有强大的公信力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有以坚实的公信力做后盾,才能产生更大的媒体影响力。

3.3 网络媒体在环保宣传作用上的缺失现象不容忽视

篇7

众所周知,公共事务的管理最早出现在西方。在现代西方国家,为了维护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通常由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采取各种手段,对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资源的管理、公共服务的提供等。

我国对公共事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背景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改革在关键问题上的关键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功能分化,迅速打破了原先的行政一体化结构,形成了市场―政府―社会的三元结构,政府由“无限政府”变成了“有限政府”。在这种背景下, “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关于我国公共事务的内涵界定,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公共事务就是伴随社会发展过程发生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公共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①。而“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公平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②。这些定义基本概括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尽管现阶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政府的公共管理还处于未定型和不成熟的状态之中,但转变传统的政府工作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普遍共识。

而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的平台、监测社会环境的雷达、整合社会的调适器,近年来在涉及我国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住房改革、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如何正确认识大众传媒与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深刻认识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下笔者就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作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二者的内在关联

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它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等印刷传播媒介和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以及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其主要功能包括:传播和沟通信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监测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整合、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等。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在以上诸方面的功能特点,使它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成为传递公共信息的平台、监测社会环境的雷达、整合社会的调适器。大众传媒也因此而具有了强烈的公共性色彩和公共品格。这使得它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

价值取向的契合。如前文所述,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维护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即“公共事务的理性目的是公共事务所覆盖的公众利益的最大化”③。而大众传媒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在信息传递沟通方面的需要。同时,它在监测社会环境、整合社会关系方面的职能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这表明,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管理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契合之处,即它们共同的价值目标是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

事实上,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与以公共事务管理为己任的政府行为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在民主社会,政府与传媒都应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只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政府与传媒在代表公众利益的表现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运用公共权力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其价值取向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政府传媒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控制是直接的刚性的控制。传媒作为党、政府、人民的喉舌,要求要忠实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维护大局,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党和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以稳定求发展,这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的现实有关,但其出发点还是为了代表维护人民的利益。

尽管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控制理念(如西方的制衡理念、我国的稳定理念),导致中西方政府与传媒在代表公众利益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但它们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即政府传媒应当是社会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当是以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信息传播机制与社会整合机制的互补。如前文所述,大众传媒由于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成为社会系统的信息枢纽,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作为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信息本身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在现代社会,由于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公众,凭借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大众传媒作为公开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影响越来越显著:

一方面,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直接、迅速、公开的特点,可以弥补政府信息系统的缺陷。一般而言,虽然政府也设置了种种渠道收集民意,但行政系统内部科层制的传递渠道往往具有单向度传递的特点,即信息主要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传递,而相反方向的传递则会遇到众多的阻滞,这样就会导致基层民意无法传递或传递失真。而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特点使它成为政府部门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能最大范围地接触公众,它对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所进行的广泛报道和深度分析,可以成为普通公民向政府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这意味着大众传媒作为联系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决策所需的信息;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递政府运行的相关信息,以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而公众通过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引起政府的关注,以伸张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机制应是政府公共信息传播机制的有效补充,也是广义上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作为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对公众的认知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来缓解社会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冲突,协调各个部分的利益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表明,大众传媒的整合机制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政府应当意识到社会稳定机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经常把人民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并及时化解。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机制也应是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政府调控机制(公共权力运行)的强制性相比较,大众传媒社会整合作用的非强制性,更容易为社会成员接受,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现象,是两者发生内在联系的关结点,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正确认识大众传媒与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认识,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政府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公共管理活动引导、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 释:

①王敏、王乐夫:《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学术研究》,2001(11)。

②陈富荣:《公共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毛寿龙:《公共事务与制度选择》,《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304页。

篇8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体育赛事融入了商业化运作模式,与大众传媒的结合日益紧密。体育媒介产业与大众传播媒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体育媒介产业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而随着体育媒介产业的发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发展,体育赛事也成为大众传播媒介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国内体育赛事与体育赛事化发展深受广泛媒介的影响,但是对体育赛事的媒介运营还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缺乏对大众传播媒介与体育赛事之间关系的深层次认知。本文在论述体育赛事与大众传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体育产业与大众传媒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体育赛事 体育传媒

一、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作为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服务产品和体育市场,对推动体育产业的进展有着重要的直接关系,而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又是通过与体育服务产品、体育市场的关系上体现出来。

(一)体育产业内容不同于一般产业内容

体育产业包括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体育产品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足球、排球,是可以看到、摸到的东西,由具体的物质构成,跟一般产业的产品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体育服务产品则不同,一般实物形态的产品,其使用价值不是由具体的物质来提供的,而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其使用价值不能跟生产行为分离开来,也即是不能脱离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生产过程结束了,使用价值也就消失了。众所周知,现代体育不再仅仅只是满足个人锻炼身体的需求,而是具有更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它不但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提高劳动质量,还对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现代体育运动的价值核心内容,它具备投入性,也有产出性。正是由于体育服务产品的这种特性,注定了其是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体现其价值,来体现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比如,世界各地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每场赛事的现场门票都是非常有限的,很多观众都没有办法亲临现场去欣赏体育赛事,而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赛事,传递体育赛事的价值,这就是体育服务产品。

(二)体育服务产品对大众传媒有一定的依赖性

体育服务产品要想体现其使用价值最大化,实现其社会化,让更多的观众来欣赏体育运动带来的美感,娱乐更多的人,它必定是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因此,对大众传媒有一定的依赖性。大众传媒通过现场直播或赛后转播报道的形式将体育赛况传播给更多的观众,给更多的人提供享受体育运动之美的机会,扩大体育服务产品的社会影响力。而且,传播媒介通过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还可以增强体育赛事的感染力,比如通过慢动作回放镜头,近距离镜头、定格等镜头的使用,让转瞬即逝的体育之美充分的展示在观众面前。有了大众传播媒介,观众也不用亲临现场观看,只要在每个具有大众传播媒介存在的角落都可以观看体育赛事,享受体育服务产品。所以,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在技术层面上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体育服务产品必须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三)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市场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衷度越来越高,对体育运动所需的运动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包括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械,以及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建设等等。现代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决定了运动产品呈多元一统的方向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体育市场,大众传播媒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体育市场发生影响作用。以中国为例,体育市场在我国的发展目前还是处于市场不成熟、不规范、整体规模小的状态。这是因为中国体育企业还不是很熟悉体育产业的运作方法,对体育活动作用于观众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也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技巧来提升自身企业知名度、推动企业的经营发展。外资机构对中国体育赛事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找准产品与市场的结合点比较困难;内资体育推广机构跟国际体育组织的沟通不顺畅,在引入国际顶级赛事并形成本土化方面有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通过对体育赛事的报道来为中国体育企业和中介机构提供相关产业发展的题材信息,达到增强对体育赛事、体育产业运作之间的关系的了解的目的,从而影响体育市场的需求;其次,大众传播通过发挥舆论导向功能作用,形成体育消费时尚,改变消费能力和水平低、消费不合理的状态,吸引消费者,进而影响体育市场的供给状态。最后,大众传媒利用自身优势,为政府和市场搭建桥梁,通过舆论引导政府转变政府职能,逐渐改变政府用行政手段分割垄断体育项目市场的状况,从而为内外商投资体育产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体育产业化进程起推动作用,以及宣传和引导作用。

(一)推动作用

现代体育在最初发展的时候,体育爱好者都没能亲临现场观看比赛,一般都是通过阅读报纸等传播媒介跟进赛事进展,这就是大众传媒在最初为体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的原动力。在这个时候,体育爱好者为了表示自己所支持的体育项目和支持的比赛队伍,以表明自己的体育参与者身份,往往购买与该比赛团队相关的体育产品,比如球衣、球鞋、体育器材等。这时候,大众传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宣传报道,介绍各种体育产品的特点,扩大体育产品在体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了体育产品的销售量。大众传媒通过对体育赛事的报道,让更多的人慢慢喜欢上体育运动、关注体育赛事,增加体育爱好者数量,并将体育建设和体育文化的观念移植到更多人的思想意识中,从而为体育产品发展更多潜在消费者。最后,大众传媒在探索中国体育产业运作机制走向市场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大众传媒站基于合理、合法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正确传播体育产业链中黑幕操作,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对规范市场化操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宣传和引导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促使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体育传媒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使体育爱好者既是体育传媒的受众也是体育产品的受众,体育爱好者不但可以了解体育赛况,也能了解体育产品,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巨大的市场产业规模。由于体育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很大程度需要依靠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和引导,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其肩负着满足国人精神文化需求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大众传媒对体育赛事的炒作和报道无疑可以起到催化剂作用。体育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国家的政策和国民的关注度相对不会倾斜着该行业,但是通过大众传媒为其造势,促使了更多的民众热衷于体育赛事,并培养出爱好体育产品的情怀,也即是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产品潜在消费者。

三、大众传媒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靠大众传媒来报道体育赛事和宣传体育产品来带动实现,而大众传媒要通过报道体育赛况来增加收视率从而提升本媒体的广告价值,因此,基于该种特点,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实现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根据媒体特点做好与体育赛事的互动

体育组织机构和大众传媒机构要根据赛事的不同特点来选择购买赛事转播权和选择不同的赞助商、广告商。体育赛事的一大收益点就是可以给赞助商植入广告或是接受企业的广告投放。广告的投放和植入方式大致有两种:在比赛场地布置企业的商标和广告标语或是休息间隙插播广告。插入体育赛事的广告一般都是跟体育产品有关的广告,通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企业可以通过投放广告,可以很有效的把自家企业和品牌推广出去,从而获得更多的品牌消费者,所以说,大众传媒在带动体育产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大众传媒通过收取广告费用,又能提升其传媒技术质量,更好的服务拉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体育媒体服务系统和体育信息管理系统

近几年来,由于大众传媒报道一些体育组织幕后操作、非法运作的情况以及媒体处于竞争原因也会报道一些假新闻,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双方关系一度陷入僵局,严重影响了体育赛事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体育组织的媒体服务概念方面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是体育传播媒体在信息管理和新闻报道理念以及服务水平方面还需待提升。大众媒体在传播一些没有经过验证的赛事新闻时,需要再三斟酌,制定完善的媒体服务系统,这样假新闻的出现就会少一些,失实的报道也会少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共生的互动关系。

(三)深入把握体育产业媒介化的概念含义

“体育产业媒介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客观存在于现代经济体系中,因此把握好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对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体育媒介有时候会被过于无止境经营开发,炮制出体育文化消费品来填补精神饥饿,体育产业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发展下具有很多层次的意义。在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影响日益加深的过程中,体育产业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依附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反过来大众媒介特别是体育媒介根本无法脱离体育赛事、体育产业而存在。所以,认识体育媒介和体育产业的深层次含义要求以传播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作为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发挥大众媒介对发展体育产业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其传播影响力来提高人们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从而促使体育赛事的项目不断创新变革,也可以促使体育赛事的进行向着更加公正、规范的方向发展,并且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体育组织媒介市场的形成。而反过来,大众传媒通过转播体育赛事可以大大提高大众传媒的收视率,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关注体育媒体,从而提升媒体的广告价值和提高广告收益。所以说,大众媒体与体育赛事的结合是市场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利军.从国外体育商业化看体育经济因素和商业价值[J].体育经济.2012(08):12.

篇9

一、大众传媒时代大学文学教学的机遇

大众传媒时代,互联网技术、微信、微博被广泛利用,给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巨大便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根本改变。大学文学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在大众传媒时代,更应把握新机遇,推动大学文学教学方式转变,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

互联网、微信、微博被普遍使用,大学文学教育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单一。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获取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除了通过教材学习知识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学习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更为有效地融入大学文学知识的学习中。任课教师可利用大众传媒的便捷性特征,让整个教学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下去。例如,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微课、慕课开展教学活动,让大学文学教育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并合理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课堂表演方法等,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方便学生观看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大学文学阅读的兴趣。出版模式发生变化,促使学生阅读方式发生变化,有利于学生灵活采取多种方式阅读文学作品,增进对文学知识的了解。互联网的出现,为文学作品提供平台,方便学生阅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便捷性,更好地学学文学知识。

二、大众传媒时代大学文学教学的现状

大众传媒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更新和改变,但也面临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任课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不足,制约教学效果,目前大学文学教育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一些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学生更乐于通过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2)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性。教学方法创新不足,忽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陈旧,未能有效利用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等。对微课、多媒体的利用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局限于对基本知识的讲解。(3)学生缺乏主动学生意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也未能有效利用大众传媒来学学文学知识,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4)其他方面。例如,学生阅读量不足,忽视经典文学阅读,制约文学素养提升。同时,网络文学存在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且对学生影响深刻,急需改进和完善。

三、大众传媒时代大学文学教学的完善对策

为顺应大众传媒时代的新要求,应提高大学文学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教学基本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学文学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相关内容渗透,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努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大众传媒时代要引领学生正确应用电视和网络学习文学知识,增强他们对大学文学的兴趣爱好,了解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恰当采用专题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并利用大众传媒的便捷性开展教学工作。例如,近现代诗歌学习中,要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查找教学内容,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并掌握创作背景、作品价值等,进而对教学内容有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重视主动学习

学生要增强对大学文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开展学习活动,增进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和进步。重视经典文学的阅读,学会批判性地接受文学中一些观念,善于吸纳他人的长处和独特见解,同时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有效提升文学素养。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报刊、杂志等学习知识,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阅读量,让学生更好融入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四)提高阅读品味

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尤其是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大学文学的语言美、文字美、艺术美和意境美。鼓励学生利用大众传媒阅读经典文学,回归阅读文本,欣赏和品味作品美,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结合大众传媒欣赏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了解二者的异同,深化学生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五)规范使用汉语

提高规范使用汉语的意识,让学生更好地使用汉语开展学习活动。避免在大众传媒中滥用、误用汉字现象,规范汉字书写,净化语言环境,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篇10

关键词:影像化传播;民众知识;影视民俗;大众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150-02

有关民俗学的发展前景,是今年我国民俗学界颇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为此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做出评价、把握是重要的。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导论》一书中指出中国民俗学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缺陷:第一,理论准备不足。我国民俗学的孕育是在本世纪初,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就使得先驱者缺乏长期完善的理论准备。第二,肇始于文学却又未能跨出文学的视野,民间文艺的研究代替了民俗学的研究。第三,解放以后,民俗学长期备受冷落,同时又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深刻影响,长期徘徊不前。第四,从世界范围民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来考察,中国传统的民俗学,无论是研究主体和客体诸层次,都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1]任骋文在《民俗研究》中提出了民俗学研究要有“从‘民俗’到‘民识’”思想转变。他提到中国民俗学界一直停留在“民间古俗”的学术取向上而没有真正意义的“民众知识”的学术取向上来,所以倡导民俗文化研究者应当正确认识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加深对“民间的知识”即“民俗”的理解[2]。

一、影视传媒与民俗文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民俗学影视”与影视民俗

最早对“民俗电影”(folklore film)作为民俗研究题目的应用可追溯到1934年在英国电影研究所在《民俗》学刊上所发的征稿启示,其定义是“有关民俗的非商业电影”。在美国,最早的民俗纪录片可溯源到1935年,但直到1970年代,“民俗电影”作品才得到民俗学界的认可。谢尔曼(S.Sherman)在1977年提出了“民俗电影”这一概念,在其《记录我们自己:电影、录像与文化》(1988)一书中进一步论述了“民俗学电影”的概念,并兼用了folkloristic film(琼斯1988)一词。

在中国民间文艺协会研究部副主任黄凤兰女士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民俗影视》一书中,提出了影视民俗学的概念[3]。她认为,影视民俗学是指以影视为手段,对民俗事项进行客

观记录的一门科学。在张举文博士的《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要为民俗学影视与影视民俗正名的观点。他认为“民俗电影”应理解为“民俗学电影”的简化,提出影视民俗指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的想象的民俗,是被制作人创造或改造的模仿民俗的表演[4]。汤拥华在《民俗影视何以为学?――评黄凤兰著》一文中对“影视民俗学”这一理论概念的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从一大堆以民俗为主题的影视片中,我们只能归纳出民俗学的问题和影视学的问题,怎样用影视的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的问题[5]。透过这些论著,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民俗事象与影视结合已成为必然。艺术地表现民俗事象已经成为民族与民俗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同时,公众的接受与实践又体现了民俗的最基本的娱乐功能。

(二)表现方式

用镜头来记录民俗文化,这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影视工作者通过动态的富有表现力的影像,再现民俗的原态以及民俗文化、民俗心理支持下的民俗事象的文化意义。

在黄凤兰女士的《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中,着重强调了民俗影视片对于民俗文化的表现力――真实地记录与再现[6]客观自然的影像纪实,能真实地体现民众作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民俗文化的阐释和解读。

此外,在罗未玮的《影视作品中的民俗“在场”》文章中,依据民俗的两种存在形态――文化的和生活的,探讨了民俗在影视作品中“在场”的两种形态,即民俗作为文化符号在场与民俗作为记忆因子在场[7]。

(三)存在问题

第一,本体论危机。这一问题。有相当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属于无形的思想、观念等内容,比如说“龙牌会”这种属于民间信仰之类的民俗活动,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对民俗文化理解的偏差,很难通过影像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而成为一种“机械复制”。第二,缺乏语境关注和“两张皮”现象。黄凤兰女士在《新时期中国影视民俗学的现状与问题》中着重对当今的民俗影视制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第三,阐释的理论导向。张文举在《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中提出在探索理论和方法时,要思考认识论和反思人文本质。

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国际合作日益加强、范围日益扩大、节奏日益频繁的形式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领域的多种力量交流、互动、协商或妥协的结果。

1.民俗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基础。安德明博士根据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两份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最终确立取代了“民俗”的定义[8]。

2.经过近几年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努力,从政府到民间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的保护工作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缺欠。

3.近年已有不少民俗学者的文章讨论非遗保护理论,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理论,还应该是能给政府和民间提供操作细则的实践方案,它的实践性决定它的生命力,这则是它区别于以往民俗学研究之处[9]。在取得诸多成绩、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表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使得这项工作成了一个充满争议和张力关系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三、民俗文化与大众传播

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民间传承,而民间传承恰恰是前大众传播的文化传递形式,周福岩博士在他的《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一文中表明了民间传承主要体现为一种人际传播方式的立场,并试图通过对两种传播方式或系统从能量、力量及方向等角度所作的功能比较分析达成对民间传承和大众传播在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

(一)区别的意义

在民间传承中,需要传递的信号在编码一经结束,就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或非语言形式的肌肉动作面对面地诉诸于译码者的听觉和视觉。而大众传播则在编码完成之后,经过了一系列对信息进行的技术转化,最后通过媒介完成这一过程的。因而媒介传达的信息(大众传媒)与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人际联系得到的信息(民间传承)的区别就存在于接收效果上的迥异[10]。

(二)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11]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积极功能包括:第一,大众传媒表述民俗生活,其媒介特性促进了优秀民俗的传承。第二,大众传媒通过报道民俗活动,引起了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优秀民俗传统的关注和重视。大众传媒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缺失包括:第一,有相当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很难通过大众传媒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第二,大众传媒会由于政策、资金、技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原因,片面或者歪曲报道民俗文化事象。第三,为了追求画面的效果或叙事的完整,大众传媒有时会导演民俗。

(三)大众传播对民俗文化传承的影响

现代传媒对于民俗传承的积极影响:一、现代传媒为民俗传承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二、现代传媒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融合和演化。三、现代传媒早就新的民俗。现代传媒民俗传承的冲击与负面影响:一、现代传媒对于民俗的保留大于传承。二、现代传媒以虚幻的民俗替代了现实民俗行为,以文化快餐代替了民俗艺术。三、媒介霸权加速弱势民俗消亡。四、现代传媒的商业化加速民俗的商业化。

(四)展望与对策

在即将迈入数字化的社会的今天,想摆脱现代传媒的影响,保持牧歌式的原生态民俗已经是一种奢望,我们目前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挥现代传媒在民俗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其消极负面影响[12]。首先,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传播人要了解民俗知识,加强自身的民俗理论修养,合理运用传播技术,尽可能地减小商业化对民俗传承的负面影响。其次,作为“民俗人”要主动学习传播知识,掌握了解现代传播的规律,熟练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为民俗传承做贡献。第三,在理论上要加强民俗学与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的融合,在高校开设民俗传播学、影视民俗学等,加强民俗传播规律的研究与人才的培养。最后,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覆盖面广泛的媒体上建立公共频道或民俗频道,以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在全社会普及民俗知识。

四、结 语

在现代社会里,离开了大众传媒,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很难开展。今天,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扩布、保护和开发,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介入和作用,而大众传媒要达到“传通”,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对内容、角度方式进行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并努力适合受众的心里思维习惯,大众传播和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要强调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留住民族文化的灵魂,充分调动并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从民俗文化环境中去开展大众传播活动,从大众传播角度去思考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导论[M].江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 任骋.从“民俗”到“民识”──略论民俗研究学术取向的转换[J].民俗研究,1999(1).

[3] 黄凤兰.新时期中国影视民俗学的现状与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2(2).

[4] 张举文.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J].民俗研究,2007(1).

[5] 汤拥华.民俗影视何以为学?――评黄凤兰著《中国民俗影视》[J].中文自学指导,2005(2).

[6] 黄凤兰.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7]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1).

[8]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2).

[9] 周福岩.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J].民俗研究,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