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养结合发展建议

篇1

党的十以来,内蒙古大学始终站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战略工程的高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通过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聚焦思想引领,强化主体责任,筑牢育人之魂。学校坚持在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整体推进育人工作,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一是强化主体责任。学校党委切实承担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意识形态和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统揽全局、统一部署、协同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二是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实施“十三五”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全员育人实施意见、师德师风建设推进计划、文明校园创建方案等举措,构建完善了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榜样力量、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推动立德树人观念落地生根。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全校目标管理体系,纳入基层党建考评机制,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升依法治教水平的重要抓手。学校近三年制定完善《内蒙古大学章程》等制度68项,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坚持守正创新,提升培养能力,夯实育人之本。学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做好教育教学的基础工程,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扎实基础、进取精神、责任担当的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一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通过实施“旗帜,领航”德育实践创新计划、将第二课堂以学分制形式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等措施,推动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确保立德树人的着力点真正落在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上。二是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深化“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构建一体化实践育人路径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大力推进师德学风建设。通过完善学术规范体系、选树教书育人典范开展“尽责圆梦・内大先锋”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潜心治学、诚信为学、以德立学的环境,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三、厚植文化根基,服务青年成长,遵循育人之道。学校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引领各族学生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创造精彩人生。一是唱响主旋律,让德育实践融入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通过开展“敦品励学,成才圆梦”主题实践活动,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敦品励学、向上向善、成才圆梦。二是建好主阵地,将文化修为融入校园文化的全方位。通过打造“IMU剧影力”等自治区级校园文化精品活动,不断增强文化阵地育人功能,完善校园文化服务体系,真正⑺枷胝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落实在青年成长的需求上。三是善用新手段,将思想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全领域。充分利用“三微一端”新媒体平台,采取贴近青年接受习惯的新形式,增强思想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打造贴近师生心灵,跨越时空,润物无声的网上精神家园。

篇2

关键词:医养结合;困境;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R197.1;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概述

2013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努力探索“医养结合”新形式,这回应了当下养老的医疗需求与医养服务结合政策实践的紧迫要求。“医养结合”是一种无病疗养,有病治疗,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互相融合的全新养老模式。探索医养结合资源有效多重整合的研究十分必要。

医养养老模式现有三种模式:一是养老机构内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应急处置、就医指导等护理医疗需求。二是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护理医院。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两类机构形成合作机制,老年人的医、养、护相互衔接[1]。第三类医养模式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所研究的医养模式即第三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模式。

二、医养结合模式在实际中存在诸多的困境

(一)医养系统分离,管理分散

医养资源分散主要表现在分布分散和管理分散。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各成系统,互相独立。当老年人面临生活自理能力困境与医疗需求时,不得不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家庭之间辗转。同时治疗费用增加,家中家庭的经济负担。管理分散,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各有运用的体系,互相之间缺乏明确的衔接。养老院内以养为主,失能老人、患慢性病老人多数被养老院拒之门外。

(二)医养养老资源不足

医养结合的各参与方积极性不高。从医院角度看,医疗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日常接诊量几乎都已达到极限,很难将更多的服务提供给养老需求的老人。

(三)“医养结合”的医保政策缺失

针对医养结合,我国尚未出台指导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的相关条例,现有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大都是单个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医养结合的最大问题是医保支付。老人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失能老人、或者慢性病老人。传统养老机构在接收老人时,更多的是要求老人身体健康,付得起日常养护费用,这样的养老机构入住的大都是没有医疗需求的老人。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收费较高,以北京市第一家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恭和苑为例,老人的月均养护费用为一万元左右,高昂的费用导致部分真正需要该服务的老人因为费用问题被拒之门外。长期下去,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退回到传统养老模式中。

我国的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多限于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药费、床位费、护理费等,并不包括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产生的护理费[2]。而养老机构内的医疗点又不属于医保定点支付的范围。医养结合在支付上的障碍将影响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可持续运行。

三、“医养结合”养老资源整合的建议

(一)调动医养机构的积极性

医养结合的参与主体分为两类,以”医“为主的医疗机构和以“养”为住的养老机构。“医”主要提供者为社区卫生所,老年医院,医院,“养”的主要提供者是养老院、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社会福利院等。要使医养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自身资源,必须使医养机构机无后顾之忧,又有充足人力物力。

宏观上,需要政府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合理规划医养结合的途径,考虑现有的医疗体系与养老体系的状况,整合现有资源,结合新的人口形势,作出前瞻性的规划,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使老年人在养老市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提升服务与监督能力,积极主动的为养老机构申请社保定点支付医疗点,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服务部门进行指导,增加设立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等以养为主的医疗机构。加强监督,制定可行的细则,促进一样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服务形式,对进入领域内的公办机构与民间组织同等对待,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激发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医养服务效率。

(二)强化医养一体,加强医养人才供给

建立起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联系机制,畅通转诊机制。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养老的主要载体是养老机构。多数养老机构无序配备全科医生,只需要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起出诊、会诊、转诊的明确规则,当老人出现疾病突发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由医疗机构给予养老机构内的日常护理人员专业指导,日常老人的健康监测由日常护理人员完成即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如社区卫生所、村卫生室也可主动设置在养老院内或附近,真正实现“老人不动,医院动;医院不动,医生动”。培养专门的医养结合所需人才,对40、50人员开展医疗技能培训,所有养护人员持证上岗,由财政承担部分培训费。在相关医学院校对口培养养护人才,增设康复专业、老年护理专业,从根源上扩充医养结合所需的人才。

(三)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1.78亿,65岁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8.87%[3],同时失能老人已达到4000万,失能老人的养老费用必然比健康老人更高,在现有的医保支付体系中,老人在医疗机构内的护理费用才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也增加了老人的经济负担。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人的养护费用,无论是在医疗机构内的护理费还是养老机构内的养护费用纳入医保体系是长期趋势。长期护理保险不属于纯粹的公共品,政府的供给动力不足,可以采取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模式。由医疗保险支付部分护理费用,由市场主体提供可供选择的护理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推出长期护理保险,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四、结语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养护一体化,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需求,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整合医养资源需要多方参与,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的融合,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1.

[2]唐钧.养老服务怪圈、有效需求、政府补贴[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4,5.

篇3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而对于我国最大城市上海来说,老龄化的问题更加严重。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拥有全国最高的老年人口比例。截至2014年底,上海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13.9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8.8%。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上海需要一套科学、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这样的养老服务体系自然离不开医疗的有力支撑。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统计,目前上海老年人的总患病率为77.3%,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大概占到3.7%,其中80岁以上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占到了13.1%。

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家庭养老需求和医养结合的需求比较强烈。现在家里的老人养老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对社会化需求比较强烈,同时老年人养老最强烈的需求是医疗健康。

怎样更好地进行医养结合?解决“养老难”和“看病难”的问题。上海市积极探索创新,突破政策瓶颈,迈出推进医养结合的关键一步。

以社区为平台

上海市政府专题会议明确提出该市医养结合工作“以老年人为本,实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应保尽保,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让老年人得到连续、适宜、规范、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总体目标。

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人社局等五部门联合的《关于全面推进本市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定义为“医养结合”支持平台,以各自社区为圆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扮演推动医疗资源辐射和周转的核心角色。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养老领域的医疗辐射,同时涵盖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部分。

首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向所在辖区的养老机构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比如住养老年人的突发疾病转运、医疗巡诊、康复护理指导等,或者统筹、协调区域内其他医疗资源为养老机构提供服务。到今年底,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签约要做到全覆盖。

其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与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社区托养机构达成合作,会同社工、志愿者提供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到2017年,两者签约率需达到100%。

最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对社区老年人的服务继续深化。现在全市有936万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占常住居民的42%,作为签约服务重点对象的60岁以上户籍人口,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打通部门壁垒

“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不同部门分配。有业内专家指出,医养结合推进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医疗机构由卫生计生部门管理,医保由社保部门管理,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不能融合。

此次,在打通部门之间壁垒方面,上海市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施小琳指出,今年将“新增5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作为市政府实施项目,争取到2017年,实现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均设置内设医疗机构,其中经批准医保联网的,均实现三段医保结算(即医保结算分为三段:账户段、自负段和共负段)。也就是说,参保者的医保支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用个人账户中的钱支付医疗费用;在个人账户中的钱用完后,便进入第二阶段,即自费支付的阶段;在医疗费用超过“自付”的额度之后,才能进入第三阶段,即主要由医保支付费用的阶段。

一直以来,国内养老领域的医疗水平不高,医疗领域对养老领域的服务能力也有限。究其原因,外界有人称之为“资源壁垒”。上海此次开启了新一轮养老改革,民政、卫生计生、人社等部门共同参与到“资源破壁”的规划中,在上海市医养结合专题会议上,提出从设施布局、服务、队伍、政策等方面同时推动医养结合,试图推动“医养结合”有实质性进展。

目前上海660家养老机构当中,已经有139家设立了医疗机构,其中103家纳入医保联网结算。今年开始,内设养老机构的建设也进入提速期。

“纳入医保结算是千呼万唤、多方请托才做到的事,卫生部门不止一次拒绝我的申请,因为这样会加重医疗资源的支出。”上海市闵行区社会福利院院长陈方表示,养老机构但凡条件允许,都该成立内设医疗机构。

1995年,上海市闵行区社会福利院开设医疗区,成为上海首个拥有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十年后,该福利院成为医保定点单位。此后,上海市区两级福利院逐步进入医保队伍。

为鼓励养老机构开设内设医疗机构,上海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针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护理站、医务室补贴10万元,门诊部、护理院补贴50万元),招用专职医护人员的,按医护人员数乘以上海上年度最低工资40%的标准给予补贴奖励。

陈方表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成本过高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对民营养老机构而言,成本投入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政府的支持政策极有必要。

篇4

关键词:健康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082-02

我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其产业经济方面,包括医规模和总容量都在不断扩大[1]。近年来,潍坊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扩大,内部结构优化,健康产品质量提高,健康服务功能完善提升,辐射健康种养业、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在内的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1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69处、农村幸福院480处、互助养老服务点1200个、医养结合服务机构9家。全市现有养老床位4.1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28张。培育或引进品牌养老服务组织41家,建成县级养老信息化平台7处。社会化养老发展迅速,全市登记注册社会办养老机构达83家,其中在建51家,设计床位3.1万张。大力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形成了潍城区华都颐年园、高新区鹤祥安养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机构。

(2)健康商贸流通体系规模扩大。形成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山东康惠医药有限公司、山东远东医药有限公司等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医药流通龙头企业12家,其中,过10亿元的3家,过60亿元的1家。奎文医药物流园、寒亭临港物流园、潍城鲁东物流园等与健康产品相关的物流园已经建成运营。具备完善的医药产品零售市场,山东海王星辰民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潍坊百姓福医药连锁公司等连锁经营门店均在50家以上,药品质量优、品种全、覆盖面广、服务规范,满足了人民群众安全和便利的购药需求。

(3)形成了较强的医药研发能力。已初步形成“科研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开展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园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是山东省最早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化孵化器”,建有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智能孵化器和企业研发中心,配置近2亿元的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已聚集150多家企业,涵盖中药、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海洋药物等新医药的研发生产销售。

(4)健康农产品生产水平较高。全市建成国家级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26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处,市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区150处。“三品”认证总数量达到1 370个,基地总面积发展到540万亩。峡山区创建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在安丘市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产业集群建设,在寿光、诸城、高密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基地建设。

2 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层次不高。潍坊市健康产业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重要的行业细分领域布局分散,发展水平较低。在以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为主的健康制造领域尚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在全国2 100多家同类企业主营业务排名中,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列第533位,山东潍坊精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排名第744位,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排名第934位。

(2)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潍坊市健康产业尚无系统全面的产业发展政策,健康产业细分领域方面,如保健品、中医养生健身等,尚未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管。机构养老方面,缺乏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价标准。

(3)高素质人才缺乏。高端健康产业人才如研究开发、医疗服务、企业孵化人才严重缺乏。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多为外地引进人才,本地成长人才缺乏,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高端管理人才更为匮乏。高素质职业人才普遍不足,健康管理服务、养生保健服务、健身健体、健康体检服务等健康服务机构专业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弱、数量少[2]。

(4)产业投资规模小。虽然潍坊市健康产业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其他行业比较,健康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有待加强。特别是药材种养、医药制造、保健食品、科技研发等领域投资较少,与行业整体发展目标差距较大,制约我市健康产业发展。

3 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华都养老集团、潍坊鹤祥安养中心、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鲁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兴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等健康产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引领潍坊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2)扩大中成药生产。立足潍坊市现有药材种养基础和药材品种特点,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利用现代医药理论和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中成药剂型和成方,推进中药现代化,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产品,打造中成药现代化生产基地。重点以山东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为基础,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心可舒、脑血疏等心脑血管用药、速效剂型的开发。以诸城浩天药业为基础,加快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喷雾干燥、大孔树脂吸附等中药提取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中药提取物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

(3)“互联网+”融合发展。把握“互联网+”时代来临机遇,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服务、溯源产品生产等为主体的智慧健康产业的发展。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大数据管理为支撑,建立“潍坊健康云”,提高全市健康管理智能化水平。

(4)搭建市场平台。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风筝会、菜博会等市内外重要展会,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城市的对接与合作,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协调推动区域内电子商务发展,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构建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支持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跨区域建设、运营,不断地丰富商品和服务种类,逐步形成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体系。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健康产业越来越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3]。因此,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 张俊祥,李振兴,田玲,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50-53.

篇5

关键词:医疗卫生 城乡一体化 经验体会 对策建议

实现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2012年开始,笔者在江苏省仪征市卫生局工作期间,围绕管理、人才、技术、服务等资源共享,在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仪征市城乡医疗卫生资料基本情况

2.仪征市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的措施与成效

2.1完善城乡卫生发展规划

2009年起,全面实施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人员、业务、经费、药品、绩效一体化管理,使濒临崩塌的农村卫生三级网络的网底重新建立并逐步完善。按每3000-5000服务人口设置1个村卫生室标准,在乡镇设置3个卫生监督分所、2个医疗急救站点,使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基层延伸。

2.2夯实农村卫生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每建成一个标准化卫生室(服务站)给予25万元补助。二是改进装备条件。2013年全系统共购置医疗卫生设备1684件(台、套),投资2045.96万元。三是整合乡村资源。按照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的原则,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实际利用效率。四是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加强绩效考核与管理,建立与服务数量、质量、费用控制、社会评价等挂钩的绩效评价与分配体系,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2.3构建上下联动工作机制

市卫生局联合发改委、编办、财政、人社、物价等部门制定《仪征市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实施方案》。通过帮扶, 2013年,全市12家卫生院的住院人次同比增长59%,医疗净收入增长32.4%。

2.4拓宽对基层的帮扶渠道

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中的龙头作用,采取“走下去”帮教、“请上来”培养、物质上援助等做法,积极建立下乡巡回医疗服务制度。

2.5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认真实施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患者管理等为主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截至目前,11大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已完成,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

3.卫生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3.1卫生资源配置欠均衡

一是资源总量不足。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落后。二是在地域上配置欠均衡。优质资源、医疗设备大多集中在城区,就医条件急需改善。三是在结构上不合理。多综合少专科,民办医疗资源少,康复类、护理类、医养结合类等医疗机构缺乏。

3.2卫生人才配置欠合理

一是卫生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较为明显。按照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每千人执业医生数2.3”的标准,2013年卫生系统床位增加161张,而卫生技术人员却减少64人。二是卫生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不足,名医缺乏,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仅43人占1.9%,副高以上职称137人,占5.7% 。三是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卫生发展的瓶颈。目前,12家乡镇卫生院编制数应为752人,实际在编人数为662人;村医在职村医仅有238人、退休返聘72人,在职职工中相当一部分为临近退休人员。四是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由于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缺乏吸引力,特别是收入方面和发达地区同行业人员相比差距较大,也低于周边各县市,专业卫生技术人才“人往高处走”的状况难以遏制。近两年人民医院、中医院有52名医务人员辞职或考研,基层卫生机构近也有近50名技术骨干“跳槽”。

3.3居民就医流向需要引导

有调查统计显示,到医院就诊的病人, 80%-90%以上的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在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别,完全可以分流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同时,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花费明显少于在大医院的花费,医保报销的比例也较高。据统计,2013年市外住院人次占全市住院人次的19.96%,而市外住院费用占全市住院费用的40.87%。

3.4政策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实施城乡卫生一体化必须建立相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各种政策障碍直接影响和制约一体化的深入和推进,解决卫生人才上下流动、柔性使用的问题等等。

4.下一步工作思路的探索

4.1县域卫生资源一体化配置

进一步完善区域卫生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开展口腔、眼科、康复、护理等特需服务、专科服务,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结合仪征城市建设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异地新建,同步规划在城市新区和医疗机构老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布点,方便城乡居民就近就医和基本保健。整合全市资源,以市人医、市中医院为依托,组建全市检验中心、影像中心、集中消毒供应中心,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2]。

4.2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一体化实施

一是做强龙头,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为重点,推动城市医院对县医院的帮扶。二是夯实基层,强化分级诊疗。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总体要求,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便捷度和信任度[3]。三是创新机制,探索运用医疗集团、医联体模式,试行医师多点执业,多渠道多举措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执业,改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为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进程提供最根本的智力支撑[4]。

4.3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推进

整合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保,在筹资标准和支付标准上逐步实现统一,消除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差别,实现城乡医保的一体化。改革医保支付方法,住院病人实行按单病种与按床日付费结合的混合支付方式,门诊病人实行按人头付费的总额预付方法,同时明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诊治病种及支付限额标准,引导病人在县域内就诊,在基层就诊,切实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4.4县乡村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

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范建设,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互取共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药品监管、绩效考核等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行城乡居民健康卡,实行就诊保健一卡通,使所有基本健康信息和就诊信息能够及时调取,提升诊疗质量。建立县乡联通影像诊断和临床检验信息系统,使农民不出乡就能享受到上级专家的诊治。

4.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开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筹资提高到不低于人均35元,继续落实好国家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建立基本医疗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5]。

参考文献:

[1]雷继敏,吴彬,杨汉东,等.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社区卫生工作.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9

[2]石应康.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我见.中国医院.2008,2

[3]王靖元.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卫生四级网.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8

篇6

郯城卫生院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精心指导下,坚定“培树名医、建设名科、打造名院”总体发展思路,以创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为契机,主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各项工作稳步发展。2019年医院诊疗人次107752,业务收入达到2259.49万元,同比增长23.44%。门诊收入1289.74万元,同比增长44.24%;住院收入969.75万元,同比增长3.58%。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党建引领,凝聚干部职工合力。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利用“灯塔-党建”和“学习强国”平台,党员学习强国参学率100%。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52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6次,召开学习教育交流研讨及调研成果交流研讨会议  次。组织全体党员到2个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切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二是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制度,坚持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班子成员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自身做起,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干好自己的事。设立“党员示范岗”,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勤政为民的队伍。三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党员干部积极投入,把开展主题教育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党员义诊进社区”活动3次,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就医机会。通过学习,“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有力提振了全院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12月份,我院被省卫生健康委命名为“首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乡镇”,目前正在积极创建二级综合医院。

(二)突出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一是改善就医环境。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群众就医环境,投资78万元修缮业务用房,改造急诊室、门楼,扩展狭小的门诊大厅,修建停车棚,升级改造手术室,院容院貌焕然一新,为群众提供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二是突出特色医疗。增设盆底康复科,重点打造盆底康复特色服务,引进盆底康复治疗设备及中药熏蒸机,为产后“妈妈”及盆地功能障碍的女性朋友提供专业康复服务。外科手术团队成功开展甲状腺良性肿瘤微波消融术,成为开展此项技术的首家乡镇卫生院。三是注重人才培养。派遣妇科、口腔科、内科、护理、B超室8名业务人员,分别到县医院、市人民医院进修学习,采取“派出去,请进来”方式,强化科室特色,突出特色医疗。制定“培树名医、建设名科、打造名院”总体发展规划。

(三)突出从质从优,启动标准化创建。2019年先后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社区医院”创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创建等工作。

一是建章立制,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4章,审核医院工作制度621项,完善医院组织与管理架构,成立10个医院管理委员会,明确职能部门职责。成立科室医疗质量安全小组,形成委员会“决策”,职能部门“控制”,科室“执行”的“三层架构四层质控”院科两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医护质量管理。二是强化督导,严格创建标准。邀请市、县专家来我院培训指导,创建办及职能部门定期到科室督查,督促整改落实,严格落实创建标准。三是优化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加便民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就医流程,医务人员熟悉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回访,征求患者意见,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

(四)突出改革发展,探索社区巡诊服务。一是探索开展“社区巡诊”,促进基本公卫与基本医疗融合发展。成立8支由全科医生为队长,康复科、护理人员与公卫人员为成员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设立家庭医生服务点,划分服务范围,明确职责。由“坐诊”变为“出诊”,走进群众家中,为群众提供方便、有效、连续、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二是探索开展“家庭病床”,促进医养结合。目前辖区老人、失能及部分失能人员,缺乏专业医疗与护理,急需医务人员入户,定期提供专业医疗服务。依托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设立家庭病床,开展常规医疗服务项目,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探索制定个性化家庭诊疗和护理方案,推动医疗服务与居家养老相融合。

(五)突出健康保障,守住人民健康防线。一是开展从业人员免费健康查体服务,为群众健康把好安全关。设立从业人员健康查体处,并对业务用房进行升级改造,简化体检流程,为体检人员提供便捷服务,免费打印、发放健康证25233份。

二是贴近群众,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卫人员“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先后开展了“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爱项目启动仪式”、“送医送药送健康”等大型义诊活动,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增设龙泉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和人民路预防接种门诊,划分服务范围,分流服务人群,方便群众接种。设立健康小屋,免费为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及指导,保障群众健康,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切实提升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2019年度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95354份,电子建档率85%;65岁以上老人健康查体11823;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为9884人、3475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554名;6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人数10834人;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957人;“两癌”筛查2265人。三是扎实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实地入户走访,宣传健康扶贫相关优惠政策,真正了解贫困户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完善健康档案,实施免费查体和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一站式报销服务”、“两免两减半”等健康扶贫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六)突出安全稳定,促进医院健康发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将安全生产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调度、同检查。二是开展重点治理。加大对医疗废物、废水的集中处置力度,重点排查检验(实验室)室、药库、易燃易爆品等重点物品的使用和管理。加强电器产品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坚决杜绝电器火灾事故发生。三是加强培训演练。专门聘请消防专家,组织开展消防知识培训、逃生演练、消防器材使用讲解等,有效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责任意识。利用集中学习教育观看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从思想上牢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始终抓住安全生产工作不放松。

二、2020年工作计划

(一)抓项目,加快推进新医院建设。新医院建设项目已启动,今后将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当好“服务员”、“参谋员”,跟进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新院建设。

(二)抓创建,顺利通过二级医院评审。2020年是我院创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的关键之年,针对初评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将认真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改进薄弱环节,完善相关程序,严格创建标准,扎实有序推进评审工作。

(三)抓质量,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狠抓医护质量,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继续派送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院内业务学习培训,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医疗安全质量管理,规范各种医疗文书,严格落实十八项核心制度,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医疗质量,提高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篇7

关键词:煤炭;人才工作; 思考

Abstract: In 2013, due to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the domestic coal market downturn, the economy of Sichuan coal under pressure to increase, so the state-owned coal enterprises in Sichuan must fully establish the "Talent is the first resource" market economy Talents common law concept,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s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growth of talent, adhere to service development, talent priority to use oriented, innovative mechanisms to comprehensively lead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sound market economy and talent management and talent service mechanism.

Keywords: coal; personnel work;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一、以市场化的视角思考人才工作

四川国有煤炭企业人才工作要跳出狭窄的视野,放眼企业发展全局,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举措,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进步中急需人才支撑的领域作为工作重点。

(一)新目标―构建与创建全国同类型一流煤炭企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新思路―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完善用人体制;以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资源和企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三)新举措―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着眼于素质过硬、群众认可,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用好现有人才;采取措施,引进急需人才;着眼于需求性培养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全方位监督,促进优秀人才健康成长;适应市场,建立人才管理的新机制,保证人才战略落到实处;创新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

二、以市场化的工具创新人才工作

四川国有煤炭企业在实现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借鉴市场化的管理工具,比如战略管理、市场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人才市场化配置,促进人才竞争、搞活工人制度,采用经济杠杆激发人才创造和创新热情与激情。

(一)全面实施人才战略管理

四川国有煤炭企业加快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造就人才优势,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推行和实施人才战略管理。一是全面树立“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人才工作理念,有序引进、加速培养一批骨干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动人才到基层一线、到条件艰苦的矿井建功立业,让项目找到人才,让人才找到阵地,持续满足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二是坚持培养、引进、使用和储备并举,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三是超前调整人才队伍的层次、专业、年龄分布结构,确保高、中、初级人才层次有序,工程技术、经营管理、政工人才配备合理,老、中、青人才梯次配置的人才格局;四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造;五是大力推进青年人才工作,大胆启用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青年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六是建立健全技能型青年成长成才激励机制,通过技能竞赛、技师评定、首席员工评定等方式,拓宽岗位成才渠道,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人才市场配置渠道

四川国有煤炭企业最紧迫、最重要、最根本的工作是拓宽人才市场化配置渠道。一是放宽政策,积极吸引本行业内的优秀人才。控制职工人数增长,不控制人才引进。引进35岁以下、具有全日制统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紧缺急需人才和具有特殊专长的专业人才。对急需调入的工程技术人员,可在编制计划上适当放宽。引进急需人才,涉及档案、工资、住房、亲属随迁及工作安排等事宜的,要本着从宽从优的原则,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二是着眼于数年后企业发展的潜在需求,建立人才储备制度。三是坚持从高校招聘优秀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四是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来企业开展讲学、合作研究、项目指导、技术攻关。五是重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对具有较深专业造诣的离退休技术人员,在工作需要、本人自愿、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兼职、非全日工作制等方式聘请其继续发挥作用。六是拓宽选人渠道,每年定期举办各级各类人才评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发现和选拔人才。七是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考试、考察方式,选拔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八是对掌握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列入计划并进行重点培养。

(三)引入竞争机制搞活用人制度

四川国有煤炭企业人才工作改革必须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人才选拔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在配置方法上实现阳光操作,采取公开岗位、公开条件、公开考察、公开选拔等方法,以透明保证公正、促进竞争;二是完善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使职工群众在企业人才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都拥有相应的民利。三是建立开放、竞争、有序、规范的企业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四是创新机制,遵循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各级各类人才选拔任用的竞争机制,通过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开选拔范围,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使竞争公正、有序地进行,使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五是创新体制,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级各类人才能力考核和实绩考核办法,制定一套充分体现能力与级别对应、绩效优先原则的人才激励政策。

(四)提高福利待遇,强化激励机制

薪酬制度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是基本保障措施,用来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要。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真正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还需要提供各项优惠的福利待遇,强化激励机制。一是创造学习氛围,提倡全员培训。首先除了在企业理念及文化导向上鼓励员工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之外,还要搭建人力资源培训平台,帮助、激励人才成长。其次,聘请资深人士和专家、学者讲学,开设各种专业类和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课程,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员培训的团队学习氛围,帮助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二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失有所保,全面提高各级各类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三是颁发矿长(或厂长、经理)奖励基金,重奖提出重大合理化建议、完成重点项目和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四是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和分配制度,形成“利益趋同、风险共担、长期激励、持续创新”的机制,激励各级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加大对贡献突出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

三、以市场化的机制配置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基本功能是要追求企业人才资源的公开配置、公平配置、竞争配置和高效配置。四川国有煤炭企业全面实施人才市场化配置鼻祖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有计划地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断改善企业人才结构。

二是实现关键岗位、紧缺人才面向市场配置。面向市场化配置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企业内部确实没有合适人才;第二,面向市场选择优秀人才,可以为企业带来创新和活力;第三,优秀人才的加入,对企业内部人才造成压力 ,从而激发各级各类人才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三是建立留住、使用、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使工资具有市场竞争力并向重点岗位倾斜;确定企业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改善员工行为;建立健全并完善企业人才培养使用计划,实现企业与人才双赢。

篇8

一、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选址问题。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计划选址在位于椒江口两岸及温黄平原东部。包括台州市区东部组团、台州石化工业基地、临海东部组团、温岭东部组团,其中近期(至2015年)规划范围约45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至2020年)范围为61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陆域面积(含在建围垦面积)378.52平方公里、近期围垦面积72.33平方公里、远期围垦面积164.7平方公里。

区位条件。该区域位于国际三大洋的航运中心、长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两大国家级经济区域交汇点、台州沿海产业带中部、台州湾两岸,台州中心城市以及临海、温岭两个副中心城市以东,区位条件较为优越。区块东濒大海,距国际航道仅30多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岸线资源:大陈岛30万吨级深水岸线长达4公里,且终年不冻不淤,适宜建造2座30万吨级兼靠40万吨级大型液体散货码头;头门岛深水岸线长约5公里,可建20万吨级码头:温岭龙门港区可利用岸线21公里,可建5万吨级及以上泊位30个以上。

土地资源。该区域位于滨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重点开发区块大多由滩涂围垦形成。有利于开发建设;集中成片的区域面积多达200平方公里,已围和在围滩涂面积达135.87平方公里,近期可围垦滩涂面积72.3平方公里。在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下,滩涂围垦所形成的土地在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和便利。

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开发,重点区块初具规模,区域内路网、水网、电网、环保网等基础设施基本形成,通讯、绿化、亮化同步跟进,区域形象日益丰满,企业入园条件基本具备。(1)立体交通网:该区域紧邻甬台温高速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和台州机场、海门港区,区域内东西向将有台金高速公路东延段贯通。南北向将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即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以下简称“甬台温高速复线”)、75、74省道南延,区内台州新机场申报工作已启动,金台铁路正加快筹划。(2)沿海供水网:台州供水工程(49万吨/日)、椒北引水工程(6.5万吨/日)建成并投入运营,临海沿海供水工程(20万吨/日)进展顺利,今年将投运。(3)区域电力网:玉环华能电厂(4×100万千瓦)、台电(约160万千瓦)等已建成投产,三门核电(6×125万千瓦)等已开工建设,500Kv临海变、台东变和大麦屿变均已投运,一批220KV、110KV输变电建设有序推进。经过这几年的电网大建设,台州基本消除经济社会发展的电网瓶颈制约。(4)生态环保网:台州市危险固废处理中心、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临海区块污水处理工程均已投运:椒江污水处理二期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厂区主体已完成总工程量80%:路桥污水处理二期工程首期5万吨污水处理厂投入商业运行。

产业基础。该区域集聚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船舶修造、再生金属等一批优势临港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并形成了港口物流、滨海休闲旅游、现代生态农(渔)业等产业。现有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基地、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级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拥有上市医化企业6家和吉利、吉奥等知名整车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新设立了省新能源应用综合示范基地新能源产业园区2000亩,总装机容量40兆瓦东海塘风电场、大陈岛风电近50兆瓦等风电项目去年已并网发电。区域内集聚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作为转型升级试验区,部分企业已进场施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2000万吨/年炼油、120万吨/年乙烯)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石油与浙江省政府已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可研报告、项目环评的编制已启动。

城市依托。台州市区东部组团距离建成主城区仅数公里,与城区连接的东方大道、开发大道、市府大道已经建成或加快建设,该组团属于《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心六脉四组团”中的滨海组团。符合“东进西扩、南联北跨、中心内聚”的城市空间拓展策略,承担着带动台州生产力布局东移的使命。台州石化工业基地、临海东部组团和温岭东部组团均处于台州市主城区、临海市城区、温岭市城区“半小时经济圈”范围内。交通便捷。

二、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定位问题。从顺应世界海洋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潮流出发,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应是引领台州发展、联动全省沿海、辐射全球的中国循环经济实验区、长三角南翼临港产业集聚区、浙江省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台州城市群滨海生态新城区。建设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旨在通过构建先进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网,重点打造企业“内部循环”、区域“产业循环”和社会“资源循环”等循环经济系统。产业发展的方向,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核心,以推进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为要求,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互促共融,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企业“内部循环”、区域“产业循环”和社会“资源循环”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极利用,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石化、废旧金属资源再生、塑料模具、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新能源产业。开展产业、企业间的共生合作,构建和完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优化行业生态产业链条,减少工业污染排放,提高生态经济效率。石化产业可为塑料模具、汽摩及配件、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提供原材料。废旧金属资源再生产业作为其他产业废弃物的“分解者”,通过再生金属深加工,对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成为“城市矿山”,从而构建起相对封闭的循环经济系统。

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

和职业培训、中介服务等生产业,提高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融合度,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大力发展商贸、房地产、文化休闲、公共服务等生活业,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生态农渔业。以生态绿廊建设以及海洋渔业资源为依托,鼓励发展海洋渔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体闲农业。

三、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布局问题。结合区域资源、区位条件,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布局是构筑“一轴三港四区”。

一轴――沿海发展轴。即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作为实验区的核心发展轴线和主要通道,自北向南贯穿实验区。

三港――海门港区(包括大陈岛)、头门港区、温岭龙门港区。港口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最重要资源,将对区域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四区――四个重点纽团区。依据产业、资源和地域特色,自北向南分为台州市区东部组团、台州石化工业基地、临海东部组团、温岭东部组团。

四、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机制问题

组织机构。该区域涉及市本级的开发区、椒江区、路桥区以及临海市和温岭市。鉴于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为便于统筹协调推进,建议设立相应级别的管委会,作为台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空间布局上分为核心区、协调区两个层面,按照“单独建制、统分结合、市场运作、合力共建”的原则采取不同模式进行开发建设。核心区指台州市区东部组团和台州石化工业基地,应不局限于行政区划,立足于高层次、规模化开发。协调区指临海东部组团和温岭东部组团,由临海和温岭为主组织开发建设,管委会进行指导和协调。

管理机制。按照“整合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由设立的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筹和协调开发建设。在核心区内原则上保持各市(区)行政区划不变、司法管辖不变、汇总统计不变,实行财政收支独立和开发主体独立。同时,加强县(市、区)级层面的开发建设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投资模式及利益分配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组建若干开发建设公司,为股份制的一级企业法人,负责土地综合开发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开发建设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封闭运作、自求平衡。实验区的大项目,如头门岛开发、新机场建设等拟由台州市和市(区)政府联合出资组建股份公司进行建设。

五、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政策问题

建议将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作为“十二五”时期浙江省重点培育的新增长极和新型临港产业集聚新平台;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中将台州作为浙江省沿海区域性中心都市和浙江省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并进而争取列入国家沿海开发区域规划布局。

鉴于该区域开发建设体量大,涉及市本级的开发区、椒江区、路桥区以及临海市和温岭市,应建立高层次的管理协调机构,建议把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行政级别提高,党政正职由省委管理。

区域内的财政、土地出让等收入在市、区(市)两级地方部分全额返留的基础上,建议10年内省得部分全额返留。区域内新围垦的土地免除10%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10年内海域使用金省得部分全额返留,以增强区域的滚动开发能力。

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战略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或启动建设沿海高速公路、台州新机场、台州头门港区、龙门港区、金台铁路、朱溪水库(北水南调工程一期)、台州炼化一体化等项目。浙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与启示

郑利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尤如一场“大考”,考信心、考智慧、考能力、考民生、考作风。近两年,浙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沉着应对,推出系列“组合拳”,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努力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经受住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的考验。这其中,凝聚着全省人民的信心、勇气和创造。通过危机的洗礼,我们对浙江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潜力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这种思想和方法上的收获更加珍贵,更有长远意义,是危机带给我们的无形的宝贵财富。

这个“危机财富”,概括地讲:首先,顺势应变、清醒有为是取胜之道。国际金融危机突如其来,来势汹汹,惊心动魄。浙江省委、省政府见事早、行动快,审时度势采取应对之策,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思路,通过提振信心、扩大投资、开拓市场、提高消费、帮扶企业、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等政策措施,迅速稳定形势,经济运行成功实现了“V”型反转,目前企业形势全面向好,主要指标大多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其次,同舟共济、斗志昂扬是成事之基。广大干部群众处变不惊,精神饱满,意志坚定,破发展之难、抓转型之机。多次召开全省万人以上电视电话会议,出台8000多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编制实施“11+1”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广泛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活动,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形成了政企联动、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再次,标本兼治、兴利去弊是克难之法。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品牌创建优化产品结构,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整市场结构,苦练内功创新企业制度,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在应对危机冲击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壮大实体经济,不沉迷于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

良性运行的虚拟经济,能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如果虚拟经济严重超越实体经济,则易诱发系统风险。由于浙江是经济先发地区,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积累的矛盾在危机中集中显现,受到危机冲击较早,影响程度也较深。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出口受阻之忧、要素成本之重、品牌缺失之痛、产业低级之叹。让人深思浙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背后的“隐忧”。“一大一小”的矛盾。浙江经济总量大,环境承载量小,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一次能源几乎全靠外省调入,去年能源总消耗量达1.56亿吨标准煤,能源资源消耗难以支撑粗放型发展方式。“一高一低”的矛盾。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高投入低产出现象明显。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多在70%以上,而浙江

1979―200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只有6.14%。“一升一降”的矛盾。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石油、原料等价格攀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走高,而浙江大多数行业处于供大于求的竞争性领域,“压价竞争”时有发生。“一多一少”的矛盾。浙江产品出口比重大,受危机影响,外部需求减弱,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这“四对矛盾”说明浙江有限的发展空间,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家在本地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闲置的产业资本必然去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助长了虚拟经济的繁荣。

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产业领域,过早地转化为金融资本,参与各种投资投机活动,既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又可能对金融安全构成隐患。“十一五”期间,浙江房地产业累计投资9130亿元,有效带动50多个关联产业,直接拉动产值近2.5万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一路飚升的房价,使房屋投资功能被放大,居住功能被弱化,造成商务成本上升。在房地产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企业对发展实体经济心不在焉,浙江民企百强中,建筑和房地产企业从2002年的4家,上升到2009年的27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浙江共有上市公司208家,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额1616亿元,至今仍有数以亿计的产业资本滞留在沪、深二级市场。此外,浙江民间资本还投资煤矿、黄金等行业,资本逐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必须引导企业从危机中汲取教训,处理好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立足做大做强主业,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

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不重蹈低水平粗放发展路子

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不合理产业结构和过剩产能的冲击最大,这也暴露出经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不足之处。当前浙江经济已到了“爬坡越坎”的重要关口。对此,浙江引导各方面把重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上来,更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破茧化蝶”,率先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汲取危机教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应着力破解好“五个不等式”:

“传统产业”≠“落后产业”。浙江工业的初始结构是“低、小、散”,经过多年来投入技改,这一状况有所改变。但企业仍很少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往往在原有装备上扩大产能,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在危机中,一些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面临生死攸关的考验,“早晚死亡论”、“梯度转移论”、“淘汰出局论”一度甚嚣尘上。经济学有一句名言:“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传统产业在GDP中比重依然较大,又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因此,决不能放弃,也放弃不了,关键是要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其向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两端延伸产业链,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巩固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扩大投资”≠“扩张产能”。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浙江一直保持高强度的投入势头,且投资质量有新提升。在中央和省里大力度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过程中,如何不做重复投资、避免后危机时期低水平产能再度膨胀,值得思考和研究。要针对浙江产业发展现状,把握好投资导向和准入门槛,充分发挥投资对调结构、促转型的积极作用,把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新兴产业、加大科技人才投入与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腾笼换鸟”,扩大消费,不断壮大海洋经济、低碳经济、创意经济、县域经济、服务业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等,努力形成品牌效应,成为发展新引擎。

“群象经济”≠“大象独舞”。在危机中各主要国家痛定思痛,大力推动“再工业化”进程。中央在国家层面制定了10个省域范围的区域发展规划。浙江已作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决策部署,并着手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试验区各项工作。“四大建设”群象起舞,是浙江推进科学发展、制胜未来的重大举措,标志着以“小狗经济”见长的浙江迈出了转折意义的步伐。实际上,大和小并无优劣和高下之分,小而专、大而强都是“群象经济”的题中之义。大是重头,小是源头,“扶大育小”不可偏废。要造就浙江经济的“皓月当空”,需要中小企业的满天“星星”,众星拱月,星罗棋布,才能再创浙江辉煌与奇迹。

“政府有为”≠“国进民退”。我省一些地方政府,对危机中遇到困境的企业施以援手,被误解为“一场新的国有化运动”,引发了“国进民退”的争论。事实上,我省民营企业在危机中不仅没有出现倒退,相反还实现了新的发展,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得益于历届省委、省政府“放水养鱼、藏富于民”,也说明浙江民营企业实力较强,具有“夹缝中求生存”的创业精神。在危机中政府竭尽所能。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去年通过“减免缓停”一批行政事业收费和服务性收费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1700多亿元。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抱团取暖”,携手相依,实现了共同发展。这是浙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大亮点。

“城乡一体化”≠“城乡一律化”。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空间依托,没有产业集聚的城市化是空洞的发展。现在,一些地方脱离实际,好高婺远,片面追求城乡均衡,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城镇规划体系缺乏科学性,村镇工业企业散乱分布,违法违章建筑屡禁不止,产业结构大同小异,建设发展模式如出一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的一味贪大求洋,存在“新农村就是新房子,新房子就是新别墅”的倾向,忽视土地保护、村落文化挖掘和新农民的培养。

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囿于传统体制与观念的束缚

人民群众中孕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当危机和困难袭来时,浙江省委、省政府问计于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上,突破“GDP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才是高速发展”的误区,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上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发展路径上,总结推广市、县区和企业成功做法和经验,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倡导“亩产论英雄”理念,以铁的手段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在制度保障上,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省委出台“一个意见、五个办法”,既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又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既重经济发展情况,又重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既重已取得的显绩,又重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鞭策和激励作用。

四、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不缺失政府及时有效的调控

市场调节有失灵的时候,政府调控必不可少,但政府作用也并非万能,有形、无形“两手”需要灵活综合运用。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这一非常时刻,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采取非常之策,行动果断,应对有效。体现为:在政策激励上有“松”有“紧”,在企业解困上有“保”有“破”,在履行职能上有“管”有“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政府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进一步加深。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艰难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仍在继续,各种不确定因素还很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松劲懈怠。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加强对宏观形势和自身发展战略的研究,进一步转变作风、服务企业。努力在把握发展方向、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解决企业“融资难”“引才难”等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见成效,凝聚力量,推进发展。

篇9

“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开展7个多月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满怀热爱之情,抢抓发展机遇,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干事干成事,推动各项事业实现了新发展。刚才,有关部门和单位做了很好的发言,大家要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在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中取得更大成效。市委书记同志对“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高度重视,对下一步活动的开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及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郭书记的指示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全面发动,扎实推进,“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去年,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描绘出了和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沿海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交通优势、港口优势、低成本优势、沿海大量未利用地优势,正在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正在成为沿渤海地区新的增长极。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省委书记张庆黎同志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就是贯彻庆黎书记“三个一”的要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具体措施。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爱,奋发有为做贡献,奋力拼搏干成事,争先创优出亮点,形成了奋力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局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合力,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活动开展以来,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围绕建设“沿海强市、和谐”目标,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了“工作互相比着干,成绩做给人民看”的浓厚氛围,比学赶超成为主旋律,“齐心协力干大事、团结奋进求发展”成为共识。广大干部职工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久前公布的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竞争力评估报告中,名列第53位,居省第2位,并进入全国竞争力提升最快城市前10名。面对今年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快、稳中求好的总基调,全力以赴争资金、上项目、保运行、稳增长、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5亿元,同比增长10.6%,全部财政收入205.3亿元,同比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6亿元,同比增长25.9%,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二)转变了作风,改进了服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自觉地把开展活动与加强机关建设、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为投资者和基层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等单位重新调整了项目审批流程,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为项目业主和投资客商提供了优质服务。市公安局、交通局、人社局等执法执纪和公共服务部门大力开展文明行业和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主动开展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上发挥了表率作用。通过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人民群众对政府及部门工作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三)破解了难题,夯实了基础,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大事、实事扎实推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各部门的领导同志着眼全市大局,坚持在探索中找出路、在应变中求突破、在创新中促发展,围绕破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瓶颈,勇担重任,主动出击,解难题、破瓶颈成为各部门、各单位的自觉行动,干大事、成大事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沿海经济发展登上新台阶。上半年,黄骅港综合港区完成吞吐量780万吨,同比增长54.3%,集装箱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3.2万标箱;制约20万吨级航道建设的资金、技术等重大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总投资200亿元的北京佳龙大型芳烃联合装置、总投资300亿元的中国一重高端冷轧板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支撑项目相继落户渤海新区,为沿海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心城区经济取得新突破。开发区、高新区和沧东工业区开工在建项目达到50多个,仅开发区、高新区今年就有21个工业项目投产。一批服务业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月日,台湾工业园在开发区开工奠基,一期总投资75亿元的10个项目同时开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中国副主席江丙坤率团来沧参观考察,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1家海内外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不仅走出了一条承接南资北移的成功之路,而且提高了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对19个总投资2700多亿元、关系长远发展和立市的重大项目,成立了19个以市领导为组长的推进小组,奋力推进,目前已有6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余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今年上半年,全市投资亿元以上在建和竣工项目510个。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加快发展。去年以来,全市共新获批省级以上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12个,全市省级以上工业聚集区、开发区达到18个。上半年,全市工业聚集区完成增加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4%、41%、46%,全市开发区分别增长30.8%、26.4%、31.2%,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市政府制定了《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个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发展方向、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到2015年全市18个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销售收入将达到5000多亿元,税收突破400亿元,在经济总量上将再造一个新。可以断言,工业聚集区、开发区将成为我市“十二五”沿海经济、县域经济和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城区一大批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工程加快推进;受全市人民关注的运河景观带改造、维明路立交桥建设进展顺利;千童公园建成开园,新华区有了第一个大众公园;北京路两侧企业总部建设大面积展开,不仅将成为高铁站前一道靓丽风景,也会为城市经济增添新活力。一大批设计新颖的小区拔地而起,为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一批城中村、旧城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市区东部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区的绿化、美化进一步加强。每一个来的外地人都感叹,的城市建设、绿化水平、宜居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对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四)打造了亮点,提振了士气,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的局面正在形成。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条战线精神振奋、干劲十足,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争先创优、唯旗是夺的精神,立足本职,争创一流,涌现出一大批在本单位、本系统,甚至是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亮点工作。比如:经过工商部门和企业积极争取,我市“津桥、乐海、大司马、十里香”4个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争创数量创历史之最,位列全省第一。金融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浦发银行、兴业银行试营业,康壮化工、大皓家具、添旺饲料3家企业在天交所挂牌上市。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我市先后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50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24项,在全省各市位列第一。检验检疫局荣获“全国检验检疫示范窗口”,市安监局安全生产监察支队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先进单位”。体育馆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永安大道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称号。涌现出省能工巧匠周培、韩玉洋、省百名青年风尚人物孙超、全省优秀司法所长马晓龙、全省人民调解能手石洪林等先进人物。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各部门和单位赢得省级以上集体荣誉35项,个人36项,遍布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五)丰富了内涵,创新了载体,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市政府成立了“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协调调度,及时解决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建立完善了明岗定责、动态台账、信息通报、网络公开、社会监督和激励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和考评机制,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点评、半年一交流、一年一总结”制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和引导干部职工比作风、比能力、比业绩、比贡献,把“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具体化,既有力地推动了部门工作,又为全市活动深入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六)激发了社会反响,引起了群众广泛共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活动开展以来,市政府系统90个部门、单位都建立了《年重点工作目标动态跟踪台账》,明确了本部门、本单位今年计划抓好的大事实事,明确了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进度要求,并在日报、电视台等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电视台、日报、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开辟了专栏、专题,大力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跟踪报道各部门、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共鸣。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参与其中,就开展好本次活动、更好地促进发展、服务群众等方面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一些离退休老干部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开展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一批在外地工作的籍人士也深受活动鼓舞,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发展的热情更加高涨,纷纷参与到建设家乡的大潮中来。各县(市、区)政府结合发展实际,主动开展相应活动,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可以说,开展“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激发了社会各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燃起了大家成就理想、事业、抱负的旺盛斗志,为建设沿海强市、和谐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个别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和部门重形式轻内容,工作与活动两张皮,活动促进工作的成效不明显;还有的单位或部门作风不扎实,工作效率低下,吃拿卡要等现象仍然存在。各部门、各单位要对上半年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认真整改,确保这项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以干事创业的新成效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正在崛起。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追赶的任务十分繁重;的基础还很薄弱,竞争力还有待大幅度提升。建成沿海强市、圆人之梦,还需要我们奋斗若干年,还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工作,付出更多的艰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落实张庆黎书记“三个一”的要求,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进一步鼓起干劲,以“5+2”、“白+黑”的精力干工作,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创发展的新局面。对下一步活动的开展,我讲五点要求:

(一)热爱,无私奉献,在建设沿海强市、和谐上要有新境界。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盼望发展得更快更好。热爱,不能说在嘴上,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落实到每一刻、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要真正时刻想着发展,真正时刻服务发展,时刻造福百姓。全市各级各部门和每名党员干部、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怀着对发展负责、为父老乡亲服务的赤诚之心,立足岗位,埋头苦干,多为发展谋思路、找门路,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干好事、解难事,把满腔的热情体现在推动发展上,体现到服务人民群众上,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各部门的领导要经常想一想:我这个部门为发展做成了哪些大事?干成了哪些实事?每个干部、每名工作人员都要经常问一问:我这一天、一月、一年,为的发展干了什么?增了什么光、添了什么彩?要为干成事而感到自豪,要为碌碌无为而不安,为虚度年华而羞愧。

(二)争先创优,干事创业,在干成一批大事、实事上要有新突破。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和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每个领导干部、工作人员要真心实意“想干事”,努力学习、提高本领“能干事”,深入实际、善解难题“会干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干成事”。一是要干大事。渤海新区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上水平、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建设五项重点经济工作,是事关工业化、城镇化的大事,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这五项重点经济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抓得实,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各位主管领导和牵头部门,要有大手笔,谋划大发展,落实大项目,推动这些重点工作上新台阶。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些大事,开拓创新,主动服务,立足本职做出贡献。二是要努力干好惠民的实事。重点围绕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险”扩面提升,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真正让老百姓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三是要努力“出亮点”。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打造一批在本部门、本系统,甚至是在全省、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亮点工作。

(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破除瓶颈制约上要有新作为。建设沿海强市、和谐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发展进程中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和困难挑战。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资金、用地等多方面瓶颈制约,特别是水、电、科技、人才等一些长远性、基础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破除瓶颈制约,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一是要学习。新思路、新方法从哪里来?加强学习是重要途径。要学习发展的新知识、新理念,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习其他地方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经验、好措施。市场经济非常复杂,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宽泛,开创性地做好经济工作,就必须克服懒惰心理,养成坚持学习的好习惯,通过学习增强本领,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对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深入调研,找到、找准问题所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全面、详实地掌握本行业、本领域的实际情况,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到的新思路、新举措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创新意识,创造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要切忌拍脑瓜决策、凭感觉干事,下实功夫、真功夫,“磨刀不误砍柴功”,学习和调研的功夫下到了,就会“办法总比困难多”,就能找到解决矛盾的金钥匙。不掌握实际情况地蛮干、胡干,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会留下更大矛盾,甚至出事。要提倡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以理论联系实际找办法,真正破除瓶颈、解决问题,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四)悉心为民,转变作风,在优化发展环境、服务群众上要有新提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是政府工作的根本职责,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转变工作作风,以优良的政风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市政府系统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公仆、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理念,把心思凝聚到服务企业、服务投资者、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上,把精力集中到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上,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要进一步削减审批程序,简化审批项目,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投资者和人民群众提供热情、周到、便捷的服务,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项目、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向聚集。要坚决杜绝、部门主义,狠刹消极应付、推诿扯皮,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不良风气,严肃查处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不良行为,特别是审批和服务部门要坚决不折不扣地落实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相关制度,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改善发展环境,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五)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在狠抓工作落实上要有新成效。抓落实是干成事、出亮点的前提和基础,是爱、做贡献的具体体现。抓不抓落实,体现的是工作作风;会不会抓落实,体现的是工作能力。不抓落实,不会抓落实,什么也干不成。抓落实,关键是抓好“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的“四个干”的落实。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照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要围绕《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战略重点,细化分解任务,逐项抓好贯彻落实;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抓落实,特别是对渤海新区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上水平、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把各项工作往细里做、往实里做、往深里做,以落实的成效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围绕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抓落实,针对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和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分析调度,找差距,查原因,定对策,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全年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三、加强领导,强化举措,深入扎实地开展好“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

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大力气、用真功夫,深入开展“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下半年的活动,要和确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活动促全年任务目标完成,以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检验各部门活动的实效。

(一)认识要再提高。开展“爱、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人的一生,留下什么、收获什么,这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为民、务实、清廉、干事,就会有一个无悔的人生;不干事,甚至走上邪路,最终会有一个沉痛的人生。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干事业,工作才有激情,生命才有意义。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没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也绝干不出骄人的业绩。每名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刻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活动的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强开展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立足岗位“爱”、奋发有为“做贡献”、奋力拼搏“干成事”、争先创优“出亮点”,多学习、多思考,多谋划、多实践,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干成一批大事、实事,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领导要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核心作用,从领导机关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切实起到表率和导向作用,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活动安排、重点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明确、要求明确、时限明确。各级活动办公室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活动开展与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以领导带群众,以机关带基层,促进活动深入开展。

(三)机制要再完善。要不断总结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制度和机制,用制度机制管人、管事,用制度机制巩固活动成果。要积极探索长效工作机制,重点从自律机制、约束机制、奖惩机制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开展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建立科学合理、完整严密、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促进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督导要再深入。市政府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督导检查。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落实情况,要及时督促检查,特别是对各单位、各部门公示的今年要干成的实事要加强督导检查,对不能按期完成阶段任务或搞形式、走过场,效果不明显的,限期补课落实。各位副市长在分管部门的季度点评中,要重点对重大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和今年要干成的大事、要事情况搞好点评。要加大对重点部门、服务窗口单位的督查力度,对于查找出的问题,每个单位都要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活动不走过场、收到实效。要加强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惩,市政府活动办公室要抓紧制定考核奖惩方案,对活动优胜单位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