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学生消费行为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前进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失去了对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判断,针对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内容掌握较少,不能真正学习到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对大学生的未来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大学生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一)过分依赖他人,缺乏自强自立
第一,大学生消费普遍依靠父母和家人,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和收入现状,随意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随处可见,总是伸手就像父母要钱。
第二,大学生在校园中,很多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消费的一种习惯和做法,因此无法安排好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愿意参与劳动,不愿意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在道德上与消费的价值观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奢侈浪费比较严重,攀比现象严重
第一,校园内部的宴请风很严重,导致了校园周边存在很多餐馆和酒店,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去消费,人情世故在校园内盛行,很多学生根本没心理会真情与道德,而是先将社会上的一股歪风邪气带进了校园,比如生日宴、老乡宴等,还有情人节、圣诞节消费活动也是举不胜举,学校食堂下午5点就下班了,甚至有的学校没有食堂,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占据了主导思想,学生认清交往变成了大学的主要内容。很多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学习需要为名,暗中较劲为实,不考虑自己的消费能力、消费需要和消费效用,只一味追求消费上的胜出,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比别人的好,在大学校园内这种盲目消费主要表现为疯狂地购买最新款的手机、昂贵的名牌电脑等。
(三)学生热爱电脑游戏,学习意识和积极性较差
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就业和招聘中都会说大学生没有太多能力,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性也并不强,不能发挥实际用途,这些其实根本原因都在于大学生在校园中热爱网络游戏,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已经降低很多,一些男生彻夜泡在网吧和酒吧,一些女孩子没有太多生活费也要每个月大量开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她们甚至可以出卖身体,她们投靠“大款”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这种畸形消费污染了校园环境,可谓伤风败俗。
(四)道德品质不良,诚信意识淡薄
第一,大学生消费意识是“只买贵,不买惠”,命名见到有些产品是假冒伪劣,但是顾忌面子和同学的看法,知道是假的也会去购买假货,一些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并不重视社会道德,而是重视面子和个人的虚荣追求,例如一些大学生购买了盗版和山寨货,还硬要说自己的是名牌产品,吹嘘自己的东西几千块或者上万块,让自己成为同学之中的富人,这样不仅对学校风气产生影响,还影响了其他一些不愿意攀比或是吹嘘,爱面子的同学,也走向错误的道路。
第二,大学生存在借钱不还的不讲信用现象,国家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实行助学贷款制度,但部分受益的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毕业后不及时还款甚至干脆不还款。鉴于部分学生的信用缺失现象,现在的校方和教职工个人不敢为学生的贷款进行担保。还有些学生向老师借钱,有的张口就借上千元,到时候却并不及时还钱或干脆不还。
二、现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走向成熟却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他们从小受家长的照顾和关怀。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压力过大、精力分散,不让孩子知道家庭的经济状况,导致许多学生不知道家庭的困难,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知道金钱得来不易。同时他们又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理财经验,家长不在身边照顾和指点,极容易受错误的消费观的误导,开支上没有计划,没钱便向父母要;再加上部分学生存在着虚荣心,认为自己在消费水平上不能低于其他同学,为了自己消费水平不断升级而不惜牺牲健康、教育或一些应有的社会责任;此外,大学生中经常出现情绪化消费。
(二)家庭的原因
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生活就养尊处优,是家里的宝贝,不能被人骂,不能被人说,家长普遍对自己的儿女纵容和娇惯,在消费上对孩子更是无限制的满足。这些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校园后,学习动力没有上涨,而是在消费动力上源源不断的上涨,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每个月高消费后还要吹嘘,误导了其他学生价值观,让大多数学生以为高消费才是能力强的表现,让自己也有一种落魄感,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孩子的消费需求也有限,往往被误导才有很多学生存在大手花钱的习惯。
(三)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健康的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这些价值取向造成了大学生追求高消费的心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并不成熟,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
三、现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对策
(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我国大学校园要树立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念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消费动力,要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大学生要认清当前的发展环境,了解消费环境,掌握好每个月的生活费用,选择理性消费,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觉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消费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意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消费,如何有效消费,如何让钱花的实在,花的值。大学生要在新环境中,树立新的消费观念,培养适合现代化校园环境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让自我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让学生追求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不要互相攀比,追求物质生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产生在高校校园内,以校园为依托,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这种群体文化以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灵魂,以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根本,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感情的倾向。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校园文化的这种“无意识”、“不设任何目的”,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教育和塑造作用。
(三)加强消费观教育
第一,开展消费的文明教育,定期为大学生开设消费文明教育培训,让大学生意识到在校园中不必开展高消费活动,不要攀比和炫耀自我的消费,不要追求物质生活,一切要节俭,消费不能只是反映出家庭的富有,更多的是反映出家庭和个人的精神文明状况,反映出个人和家庭的文化意识、消费伦理观、消费动力等等。
第二,和谐社会消费观念,在新经济发展时期,提倡和谐消费观念与生态消费意识,让大学生重点学习如何提高自我的消费价值,要在消费时也考虑到社会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自我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消费与市场发展的平衡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消费的教育中,消费观念与自身的消费实践做法要有效结合,要实现自我消费心理、消费计划、消费方式、消费市场的完美结合,保证自我消费的理性与能力是吻合家庭与社会发展节奏的。
第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理财能力,其实每个月的生活费没必要都去消费,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只有做到从个人生活和个人消费中节俭一部分钱出来,才能实现理财,日积月累,会有一笔小小的财产和收入,可以作为未来进入社会后的资金,这也体现出来一个人的消费素质,只重视消费而不重视理财的人只是一般或者较低的消费素质,只有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素质,才能控制住浪费的观念,停止消费热潮。
参考文献:
[1]王英民,人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J],南京理工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1(6),105—109
[2]戚世钧,人学生的消费观及其引导[J],河南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17
[3][美]霍金斯等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3:33-38
[4]陈鸿清编著,百年树人——中国教育问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1),101—105
篇2
一新生入学教育中消费观培养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新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社会经济发展,除了满足学习、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外,大学生消费情况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超前化、两极化、世俗化等新趋势。多元化是指大学生除基本消费外还涉及到人际交往、恋爱、健身、旅游甚至美容等领域;网络化指的是大学生正迅速成为以淘宝、京东等平台为代表网络消费主力军;超前消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倾向,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甚至可以办理信用卡,做出非理性的消费选择;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两级化主要是由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差异造成,家境富裕的大学生月均消费额可能是贫困大学生的数十倍;一些大学生受社会交往俗套的影响,把生活开支用于迎来送往、请客送礼等“人情消费”。
这些新趋势对大学生改善学习条件、丰富业余生活、拓展视野、锻炼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对此不加以及时引导也会产生诸多问题,有碍良好发展。多元化的消费倾向会导致大学生消费目标模糊,学习专注度下降;超前的消费倾向会刺激大学生虚荣心与攀比风气增加;网络消费由于购物便利资源丰富会导致大学生网络购物成瘾;大学生消费两极易造成学生集体内部的不和谐,加深班级潜在矛盾,增加学生管理工作开展难度;世俗化的“人情消费”也容易使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认识上产生偏差,迷信所谓的“人际关系经营”,耽误学习成才良机。
2消费观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作用
消费观的培养是改善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必然需要。在大学生消费呈现新趋势之下,大学生在消费心理上容易出现盲从心理、攀比心理、虚荣心理。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一旦得不到有效引导,势必会对大学生自身学业、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家长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培养有利于他们进行合理的消费选择,改善消费状况,使得消费真正服务于他们的发展。
消费观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须要求。消费行为在表面上看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究其深意,其实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对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实践反馈作用,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的阶段,新生教育中加大消费观指导是实现大学生理性消费的重要保障。此外,随着高校与社会融合度的提高,如果消费问题不予及时引导难免会有大学生在消费上误入歧途,追求不良的消费内容以及消费方式,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的极端情况。
3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消费观培养的重要契机
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意味着环境、方法、目标以及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的变化意味着大学新生入学后对大学学习生活需要一个专门的适应过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应把对大学生消费指导和消费观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一方面,对于众多大学新生而言,大学生活意味着第一次相对独立的管理生活,第一次相对自由的支配开支,大学新生们面对林林总总的消费选择如何合理的取舍,使消费服务于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消费指导和抽象的消费观培养。另一方面,当代大学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差异呈增大趋势,如不尽早加以富有实效性的消费观培养,极易出现大学生两极化消费现象,除了对大学生个人造成不利影响外,对班级集体的团结也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应充分抓住入学之际,利用新生对各种事物新鲜感强,对教育管理接受度相对高,且集体风气尚未形成的时机,及时开展消费观培养,积极营造朴素务实的消费氛围,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消费行为。
二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消费观培养的内容侧重
1解析“交费上学”与日常消费的区别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发现,受当前社会“拜金主义”、“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上学交费”等同一般消费的认识。因为把交纳学费接受高等教育与社会领域的一般消费行为做简单类比,大学生中较易产生“我花钱上学,上课与否是我的自由”的错误观念,使得大学生与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对是否遵守校纪校规的认识上产生分歧和矛盾。对此,在入学教育阶段应从消费观的认识高度,帮助大学新生厘清交费上学与日常消费的区别,引导他们认识到“消费上学”与遵守校纪校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教育收费与日常消费有着根本区别。高校学费的属性、定价机制、作用都包含着深刻的具体国情和政治经济因素,且从数量上计算,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仍旧是国家,个人只是部分承担了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校纪校规是高校完成教学进度实现教育目标的制度保障,如果将交费上学作为一种“特殊”消费,那么遵守校纪校规便是与交纳学费同等重要的“消费者义务”,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实现“消费者权益”的保证,换一种视角,校纪校规本身也可视作学费“购买”的教学资源。
2引导学生对消费观的认知和对不良消费观的辨析
当前,“高考”仍是我国中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核心内容,对于价值观教育的不足使得高中生思想意识、观念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尚未意识到作为思想意识存在的观念对人的具体行为有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生理性消费指导,应首先追本溯源地进行消费观概念的认知引导,使他们明白消费观是个人对消费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对消费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有了消费观概念的认知引导,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消费观有所辨析。根据相关文献的调查研究,当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不良消费观主要包括“炫耀消费观”、“超额消费观”、“攀比消费观”、“冲动和盲目消费观”等,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班会平台或寝室走访积极引导大学新生对这些不良消费观有所认识和辨析,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确消费与不良消费,自觉地将自身或有的不良消费行为进行联系对照,从而起到自省自查的作用。
3明确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内容
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巩固需要一定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消费观培养应侧重于向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大学生正确消费观,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标杆。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大学生消费观的科学内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树立“消费服从于个人发展需要”的基本消费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求学的关键阶段,掌握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成长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和方式不仅要满足个人一时的需要,更要在本质上服从于个人发展。(2)树立“量入而出、适度消费”的消费方法观。“量入为出”是一种基本的理财原则,讲究以收定支,避免入不敷出;“适度消费”是在资源条件约束下的最优化消费。强调“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就是帮助大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正确处理消费与节俭的关系,做到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实际情况相适应,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3)树立“收支合理、计划安排”的消费理财观。当代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度高,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学习闲暇做家教、做兼职甚至个性化创业,经济上已不再完全依赖家庭。培养大学生初步建立良好的理财观念,掌握理财计划,能够有助于他们提高理财能力,更好地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三入学教育期间消费观培养的方法
1利用班会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班会是高校学生工作者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认识交换、价值观引导的重要平台。同时,大学新生在服从管理以及接受教导方面一般较老生为易,应在新生入学期间,巧妙设计内容,充分利用班会平台对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予以正面引导。此外,新生班级还是班风奠定基础的最佳时期,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将大学生正确消费观融于班级、寝室公约的制定中将有助于建设大学生理性消费环境。
2举办新老生交流会分享理财经验
举办新老生交流会,让已有大学生活经验的老生们现身说法,以过去实际的消费经验和认知帮助新生们让大学生将消费额度细分化,在生活、学习以及娱乐上有一个限度范围,给予新生们大学生消费的具体合理建议。在组织交流会之前,辅导员应与参会老生就大学生消费方面内容进行沟通,给予一定建议和要求,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更好的消费观培养效果。
3通过感恩教育进行侧面引导
新生教育阶段一般为开学第一月,每年九月期间恰逢传统节日中秋节,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时机,适时开展感恩教育,大学生进行消费观的指导。在感恩教育中,需要精心准备素材,特别是结合当前一些大学生消费随意、追求潇洒与父母省吃俭用的反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感恩意识,体谅父母的艰辛,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把家庭的付出以及期望转化为勤奋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凌雪峰.大学生入学教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
[2]涂庆皓.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消费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误区
一、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济来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负债供给)和亲友们的资助,占93.55%;二是国家、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及困难补助;三是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四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获取一定经济报酬,以弥补学习消费之不足。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如下特点:(1)消费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包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娱乐消费及其他特殊消费;(2)消费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地区间、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家庭收入的不平衡,这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又由于年级和专业的不同,也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3)消费心理的差异性。大学生消费心理差异性表现在:一部分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部分学生不懂得理财,没有正确的消费观。(4)消费行为的复杂性。消费行为是指人们消费资源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消费行为是与消费者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相联系的。由于每个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消费动机不同,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出复杂性;(5)消费趋势的不合理性。目前,“超前消费”的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现状呈以出消费贵族化和崇尚名牌的特征。
二、产生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原因
1.社会环境
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消费,更加剧了这种攀比之风。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高消费行为被一些分辨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当成时尚,而过度的广告宣传更让人头晕目眩,也让高消费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种子,网络又给予学生许多不正确的暗示。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同时又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影响下,父母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子女身上,尽一切可能满足子女的任何要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变成了只会向家长伸手要钱的“富人”。曾经有报道说老父亲在家卖血供孩子读书,孩子却在外面上网、谈恋爱,穿名牌、比阔气。当代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产生,应该说家庭要负一定的责任。
3.个人主观因素
大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未完全定型,消费行为存在冲动性和模仿性。在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诱导时,消费动机存在时尚性和从众性。在理财方面缺乏锻炼,消费呈现盲目性。
4.教育管理薄弱
首先,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不足,专题论文收入学术期刊更是少之又少。其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消费观的教育没有纳入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体系中。再有,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这个消费群“示范效应”非常明显,都有从众心理,但在大学的日常思想教育中普遍缺少消费观的教育。
三、大学生消费存在的误区
攀比消费误区。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较强,大家同处一个屋檐下,谁也不想“矮人一等”。但有的学生不考虑家境和个人的消费水平,看到别人有手机、电脑,自己也得有;别人过生日、下饭店,自己也不能落在人后,甚至档次还要升级;既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导致误入歧途。
盲目消费误区。一般说来,消费应当考虑自身需要。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刚刚开始自行支配各种费用,理财能力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其他需要的冲击而改变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导致盲目的不必要消费。
从众消费误区。从众,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喜欢追求“新、奇、特、美”,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注意。很多消费品往往在大学生中一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如配备手机、电脑、买高档化妆品,上网聊天等,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上网聊天经历的恐怕很难找了。但是,他们在以分秒计费时却很少想到,这些消费的必要性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
超前消费误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但如果买来由于学习时间紧,或主要用来上网、打游戏,不能充分发挥电脑的效用,那就没有多大的购买必要性。同时学生生活相对独立,与外界联系较少,时尚手机也往往只是一件装饰品或者身份的象征。另外,近年社会上流行借贷消费、超前消费,受此风潮影响,大学生也追逐时尚,走入了超前消费的误区。
炫耀消费误区。大学生中流行“高价消费”,都是为了自我炫耀,满足虚荣心,是一种“畸形消费”。比如在校园里,电脑、手机、CD、MP3、录音笔被称为大学生的五件武器。除了实用,这也是一种表明自己生活优越的炫耀性的东西。有的同学看别人谈恋爱,他也找了漂亮女友,目的就是让其他同学羡慕他。大学生也明白“虽然我知道这样炫耀消费有负父母,但已经这样了”。事实上,大学生自己还没有经济来源,全靠家庭支持,这么不切实际的炫耀乱花,进校门就陷入“经济危机”,又如何能安心学业。
负债消费误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20年前的中国大学生崇尚“俭以养德”,但80年代出生、现正就学的中国大学生,则以“负债消费”为主流。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学生表示“敢用明天的钱”负债消费。“负债消费”使很多学生耽于物欲,发展严重者轻则引起经济纠纷,动武斗殴,影响同窗友谊,重则引发犯罪事件,于社会治安不利。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第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因此,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矫正攀比心理,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第二,加强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新时期,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访贫问苦、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参加抢险救灾,以及对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献一份爱心等,都是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教育方法,可以使大学生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差距,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三,加强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家庭关系最具人伦的基础特征,同时又是人伦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基地。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具体、生动、形式性强的特征。因此,存在学校教育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念。尽管新生入学时,一些学校就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但其中“消费道德”教育却一直是空白地带。根据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充满丰富性,以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等,应该全面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适当地引入“消费道德”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理,帮助大学生在生活中逐渐成熟发展。
第五,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开设“科学理财”的选修课,或者把“财商教育”纳入“两课”教学内容。有助于他们改正错误的消费方式,对他们将来的个人创业及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第六,开展勤工助学等活动,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可以组织不善于理财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义务劳动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赚钱不容易的艰辛,树立勤俭节约、独立自主的观念。同时,也可以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建立机构帮助处理大学生消费投诉;充分发挥大学各社团的作用,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消费知识竞赛、消费投诉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台、校报、团讯、系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金辉.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论坛,2004,18:143,159.
[2]钟华华.大学生消费健康的调查和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4:68.
[3]廖佳丽,张琳.大学生消费教育[J].科技资讯,2006,25:129.
[4]谢枭鹏,张强国.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11:243-244.
[5]余琼,余江.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其教育[J].经济师,2005,6:109.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123-02
一、大学生消费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消费状况初探。从近年一些高校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来看,地域、学生家庭状况、消费环境因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之间的消费水平、消费理念、表现形式不同,但总体上仍趋于理性合理消费,绝大部分大学生尚有把握和控制自身适度消费的能力。
调查之一,据西部高校调查,从学生每月消费在400元左右的占74.3%,200元左右的占11.2%,600元左右的占10.5%,100元左右的占4%。
调查之二,武汉高校大学生年消费最高达到18 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 100元。武汉市大学生每年消费均值略高于8 300元,其中,包括学费均值3 000元左右,住宿费均值500元左右,月食品之值约在230元左右,它与月生活费480元的比率是47.9%,这和武汉市人均消费相比呈较高趋势。
调查之三:西安某高校调查,大学新生上网的比例高达81.3%,而其中63%的同学是进大学后才学上网的。上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业余的“必修课”,网络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春节后,西安一些高校刚开学,出现了用压岁钱、生活费请客,换高档手机的现象。
调查之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教学院,2008年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经汇总,大四学生年平均消费10 027.91,大三学生年平均学费10 307.6元,大二学生年平均消费10 137.69元,大一学生年平均消费11 655.28元。其中有一名学生粗略估算了一下,一年的学费5 500元、住宿费950元、生活费5 000元、交通和通讯费500元、学习用品(含课本)400元、交际费用600元、娱乐费用300元、购物(服装、饰品)费用600元、其他费用500元。累计一年花费14 350元。
调查之五:山东省青年管理学院,从对大学生月平均消费的调查中得知,有不足18%的学生在400元以下的生活水平线上坚持学业;43%的学生月平均消费在400元~600元之间;有33%的学生维持在600元~1 200元之间;6%的学生月消费则在1 200元以上。
中国理财网的《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总额主要集中在300元~500元和500元~
1 000元两个范围内。每月消费在300元~500元之间的大学生占多数,为74.7%,其消费总额普遍与家庭经济情况相匹配,并偏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2.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心理特点。(1)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然是主流,这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有关。中国的大学生花钱主要靠父母资助,自食其力甚少,因而消费能力有限,花钱是比较谨慎的,总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力求做到“花得值”。这种观念目前在大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2)品牌时尚是永恒的追求。由于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所以,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锐敏追新求异的特殊群体,在消费上也是站在时代前沿,追求时尚、新潮,关注品牌,选择品牌的特殊消费阶层,相对于其他消费者,则有着更大的情感因素。(3)消费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受社会消费多样化交易方式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消费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走向了“刷卡”时代,社会上用的各种消费卡渐入学生之手,使消费趋于快捷方便。(4)消费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校园生活由过去的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早熟消费、畸形消费、豪华消费、炫耀消费、负债消费、情绪化消费等多样化消费现象。在通讯上,手机使用已十分普遍,旅游、电脑、影音娱乐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向往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消费结构欠合理,个体差异增大。从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看,总体上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主要还是以生活消费(伙食费、生活日用品)和购买信息资料(图书、文具用品)为主。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的消费,除了正常的必须开支外,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逐渐增大,增幅的比例也有所偏高。(2)不顾个人实际,过分追求新奇、时尚和名牌,刺激了消费欲望,滋长了攀比心理,使不少大学生陷于负债的窘境,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超高消费严重,普遍超出开支计划和自己的经济能力,不少学生的理财观念淡漠,很少或甚至根本没有储蓄意识。(4)谈情说爱在高校日趋普遍,这方面的消费近年有增无减,很难理性把握其适度,常常造成消费上的严重透支。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1.家庭状况。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社会上又冠以“小皇上”之称,这些孩子从小就成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家长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实行供给制,“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几乎成了所有家长供养孩子的座右铭。尤其是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有一种优越感,有充足的经济来源,为自己盲目的高消费创造了条件,这些学生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其他同学。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学生的基本消费一般都能够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为了不苦孩子,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家庭不仅是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而且父母在消费上的言传身教也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消费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社会环境。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消费观的转变。校园内及周边地区商业网点、餐饮、娱乐场所琳琅满目,时刻吸引着大学生的消费。
3.大学生自身或心理原因。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正在由未成熟走向成熟,自我意识由开始觉醒向自我支配发展。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消费要求。加上长期受女保姆式的家教管理,过分的宠爱使他们不知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更没有理财的实践和经验,以致强烈的个性自觉引发消费的自主心理,造成了消费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教育管理环节薄弱,缺乏积极、健康、正确的消费引导,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行为偏颇的重要原因。
三、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1.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十分必要。(1)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主要为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市场和消费营销等知识。(2)消费品常识教育,主要为常用的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3)消费生态意识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的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需要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4)消费文明教育,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消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点,它对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消费质量、精神文化消费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5)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执法能力。进行上述消费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2.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从各地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不完全调查看,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总的印象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问题多多。透析大学生的消费,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积极问题、花钱问题,而影射到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荣辱观、法制观等思想政治素质。所以,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把消费问题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畴,作为“两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要经常了解、观察、把脉学生的消费情况,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专题研究,组织必要的社会不同群体的消费调查和校园周边的商贸市场调查,帮助引导学生当一个有经济头脑的理性消费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消费素质和科学的依法消费意识,以全新的消费理念模范地带动和影响消费领域健康发展。
3.结合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结合学生特点,营造良好学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的多种形式的消费宣传教育活动。依靠各种组织,充分发挥媒介和制度作用,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在校园建设中,积极倡导良好的生活消费观,开展健康消费活动专题,持之以恒地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用学院环境影响理性健康消费观的养成。用延安精神培育良好校风,用校风助学风,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目的。
4.以人为本,因校制宜,关注和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施与时俱进的消费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个性、健康、文明、科学适度的消费观。
大学生消费,应以学生为本,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应尊重大学生的选择,发展其个性消费。同时也要看到他们消费中有冲动而缺乏理性的一面,故应倡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对学生的国情、社情和家情教育,逐步提高其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倡导文明消费,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正确的消费心理、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为了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校的每个教育者,有责任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科学正确的消费观,使其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景臣,倪佳琪,肖遥,等.大学生消费中的非理性消费以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商业,2008,(10):270-271.
篇5
关键词: 三本独立院校大学生 消费观 德育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因为德育决定着学校要培养和塑造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而大学生的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消费行为总是影响着一定阶级或时代的道德风尚,它不仅意味着怎样花钱,而且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和实施德育教育肯定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由于三本独立院校的大学生有其鲜明特点,学生的组成结构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又区别于高职院校的专科生,因此其心理特点、学习能力、行为特点、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及其人生追求等均有其显著的特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1.目前广大学生的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消费理性,自主能力有待培养。
广大学生是没有经济来源的,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当前社会的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而成熟的消费观念,自主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广告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拿电脑产品来说,目前,在有电脑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使用学习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不是很需要,但是在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使用学习的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或者换上一台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电脑,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这些都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这些都是会引发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更多其它的问题和隐患的。
(2)过于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漱用品,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而且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3)盲目地消费借以展示自我。
与成年成熟的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广大学生的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在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地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
(4)广大学生中消费差距拉大,极易出现两极分化。
我们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大学生的消费调查,其结果有近15%的同学在350元以下在比较困难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近45%的同学在450元―650元之间,这属于学生在校正常的消费水平;有近25%的同学在650元―850元之间,这是属于中上等水平的学生;然而有近15%的同学在850元―1350元之间,这就属于消费比较高的学生。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对于一个班级、一个寝室的同学们来讲,这是肯定会有矛盾和问题的,不同的消费观导致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性及生活习惯,引发不必要的小矛盾和小摩擦,这对于我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及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都是不利的。
2.广大学生不正确消费行为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发展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当代的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富裕和生活的提高大大刺激了大学生对提高生活素质的期望及消费愿望,使大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如何消费上。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从小到大的溺爱为其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有些家长即使自家的经济收入不高,甚至比较困难,却也要想办法甚至借债寄钱给自己的子女,满足子女的消费需求,以免自己的小孩在同学面前丢脸。他们错误地认为: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就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事实上,学生不知道挣钱的辛苦,没有养成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为他们的不良消费习惯打下了基础。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发育的高峰时期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键时期,自身还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把握自己。加之又远离父母家庭,经不起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诱惑,盲目从众、互相攀比的心理比较普遍。现在的社会中大学生消费热点频频出现,与大学生的“趋同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种“趋同效应”很容易促使广大学生消费的升温。
(4)高校自身的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的规模已经逐渐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大,而高校在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却又跟不上。虽然现在提倡高校后勤社会化,但相比而言,物质生活条件较差,这也是诱使大学生消费热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3.正确引导和培养广大学生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对于更好地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正确引导和培养广大学生科学理性的消费观是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单一从表面上看,消费只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从更深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消费观,有正确消费观指导下的正确、合理消费,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质量。通过高质量的消费,大学生的各种合理需要(包括满足基本生活、学习的物质需要和不断发展的精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对于学生的德育的实施才能上到一个新层次、新水平。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消费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生死观、荣辱观、苦乐观。高校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引导他们懂得,对幸福的追求应立足于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获得。其次要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树立合理、适度、健康、量入为出的消费观。
(2)加强广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每一个学生都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在个人消费时不忘中国的光荣传统,科学而理性地安排,要使个人的消费标准与各自的家庭经济情况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但如果不考虑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就是十分有害和危险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地分析当前社会上的消费现象,引导广大的学生形成积极而有准备的心态,做一个清醒、明智、理性的消费者。
(3)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商观念,与生活学习紧密结合。
何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和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在进行实施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在广大学生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目的。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要学会生存及自身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培养独立意识,加强理财能力。
4.省略.
[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3]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篇6
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每月平均花费为1825.2元,其中主要集中在1500到2000之间,占据了调查总数的百分之八十,而1500元以下的占百分之七,超过两千的占百分之十三,同时,学生消费水平的高低与其家庭条件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家庭贫富分化直接映射到了孩子的身上。“富”学生与“穷”学生每月的消费差竟然达到了2000元,也有个别人“炫富”无度,而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无法保证。
据调查显示,有百分之91的学生生活费直接来源与父母。经济上尚未独立。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也随之增强,他们通过打工做兼职来减轻家里的负担。同时,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也从另一方面减轻了一些贫困孩子的家庭压力。
大学生们的消费种类也比较单一,主要的花销是吃饭饮食方面,也有部分学生喜欢游玩享乐,据调查数据显示,学习用品的投入只占生活费总数的20%,由此可见当前民办学院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要还是以玩乐为主。
在问卷调查中还发现一种问题,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们的消费取向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他们在花钱方面从来不会有计划这个概念,更没有系统的消费观念,最主要的是他们在理财方面显得非常不重视。
大学生的消费观与其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的价值观也是深受着家庭的影响。当代社会,很多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长从小就视他们为掌上珍宝,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是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这些家长在对于其子女提出消费的要求时,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的,这些人的价值观在奉行着“在苦不苦孩子”的理念。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子女考上一所大学是每一位家长和孩子的愿望,当这些子女顺利完成梦想在步入大学的校门后,他们的家长便错误的认为,他们应该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保障,让其子女在学校没有经济困扰、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学习。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大学应当培养孩子明年的理财能力。其实有些家长的经济收入并不是很高,但是他们也要想方设法来维持他们的孩子在大学中的消费,这也就无形的奠定了其子女在大学期间的子高消费、盲目消费、炫耀攀比消费等过度消费,助长了这些孩子的不良消费习惯的养成。家庭的因素自始至终影响着孩子对消费问题的态度和习惯,这就要求父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适当的培养孩子理财的方法以及以后走向社会谋生的手段。
针对这些大学生的年龄和行为特点,消费方面的教育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说教,而是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灵活的方式加以引导。比如开设消费方面的课程或者讲座,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与方式。在这里,我们更应该发挥学校社团的力量,举办各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比如开展消费知识竞赛获有奖问答等实践活动,还可以成立有关组织(如“爱心基金会”等)。这些都是有助于消费教育落实,在校园中形成正学的消费风气,把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消费道路上来。同时,也应利用学校中的大众传媒(如“广播站”“校报”等)来引导高校消费舆论,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学生在消费上的合理、适度。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在消费理念中,民办学校有着明显的优势也有着明显的劣势:由于家庭收入多少的不同,与民办学院大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也不同,正因为民办学院的学费比其他的普通院校高出一些,所以这让很多省市家庭收入较高的子女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说吉林省。但是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这完全是少了一次求学的机会,所以一个家庭收入的多少与其子女拥有的求学机会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也不完全是好的,正因为是一些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在民办学院里,所以他们自然会有一定的虚荣心,这些虚荣心让他们愿意去消费以及与他们的同学攀比,这样的心理是极其不正确的,对于未来孩子的发展在身心上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够正确的批评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那么他们很可能误入歧途。所以这是民办学院所应该杜绝的劣势。
在我国,对着国门的开放和经济的迅速腾飞,在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行为成了无处不在的社会行为,然而在大学生这类特殊的人群中经济发展却是滞后的。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我们能够在大学生住校学习期间认真开展有关消费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并针对有问题的地方加以引导并及时更正,那么这将对我国消费教育与消费观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篇7
关键词:恋爱常青藤保险;恋爱论坛;恋爱合约
引言
恋爱常青藤保险主要针对青年恋爱群体,推出恋爱保险、恋爱合约、恋爱基金以及爱情论坛四个部分。通过这四个部分的组合运行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恋爱保障,改善恋爱过程中的经济问题,提供恋爱群体一个诉说问题、寻求建议的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及消费观。然而该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设计、运营以及服务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恋爱常青藤保险的顺利运行,应该从国家政策、技术监管、推广宣传以及保险公司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恋爱常青藤保险运行存在的问题
1.1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1.1恋爱保险合同有效性难以界定保险利益关系界定问题,从专业角度来说,保险合同的设计基于保险利益原则。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投保目标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保险合同的受益人必须要是直系亲属,所以热恋中的情侣来购买恋爱保险,是不能将对方作为受益人的。情侣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因此恋爱保险的保险利益关系界定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同于常见的保险的设计方式,它的保险合同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重新界定,这个界定标准还难确定。同时,保险合同中的条款规定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可能无法达到国家规定,因此保险合同的有效性满足较为困难。
1.1.2恋爱合约个性化设计较为复杂恋爱合约是通过立定特色的合约,在感性的恋爱生活中加入理性相处的原则,个性化的设计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从而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但是专业机构对于不同情况的恋爱合约进行个性化设计程序较为复杂,存在诸多问题。机构只能推出一种或者多种恋爱合约,大致方向虽然一致,但是无法满足对每一对情侣个性化的要求进行设计及修改。而且对于一些特殊的恋爱群体如异地恋而言,这种个性化的设计更为复杂,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相较于普通的恋爱群体更多的是沟通和距离的问题,因此设计方面更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1.2营销运营环节存在的问题
1.2.1恋爱保险开发推广难保险产品的开发是根据市场需求而来的,保险费率的厘定也是根据市场经验的,但目前市场上与恋爱保险相关的保险产品少之又少,但支付宝曾在七夕节期间推出的恋爱保险、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推出的恋爱保险,是目前本项目可参考的。同时,作为一种新型保险,在合法的基础上保监局对此不会太过严苛,此外关于恋爱方面的保险能够受到广大大学生恋爱群体的欢迎。但是市面上出现的恋爱保险纷纷下架也映射出一定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对市场调查不彻底。在运营阶段,对恋爱常青藤保险这一项目的市场调查面较广,参考资料较少。同时,在推广阶段也存在一定问题,目标客户对该项目的了解及认可都需要进行调查,推广方式以及力度都需要注意。
1.2.2恋爱保险信息不对称由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目标即情侣的爱情的保险利益界定较困难,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同于夫妻关系等法律保护的关系一样,有一定的证明材料,恋爱群体双方的关系无法进行确定,保险人对于客户这方面的了解可能不够准确,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甚至出现骗保问题。另外情侣不同于夫妻,夫妻只有在离婚时在法律意义上才代表关系的解除,而情侣或多或少都存在吵架分手的情况,这个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双方彻底分手,情侣关系就此解除,保险合同自然终止。另一种情况是双方在一段期间内分手但相互纠缠,和好与否不清楚,此时保险公司无法准确判断双方当事人关系所处的阶段,保险合同是否有效也无法确定。
1.2.3恋爱基金的存取手续繁琐该项目中的恋爱基金不同于普通的基金,它是为了解决双方约会的经济压力,双方协商后定期存储部分资金及违反恋爱合约的罚金存于恋爱基金,用于双方共同产生高额消费。但是恋爱基金的存取手续较为繁琐,根据不同的恋爱合约的条款进行计提资金到固定的恋爱基金账户,交易次数以及交易金额不是固定的,因此可能出现频繁存储的现象。若某一方违反了保险合约的条款,多次进行储蓄,基于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基本生活,所以这个存储的金额上限和这个度如何把握需要慎重考虑。当情侣关系解除时,账户剩余资金的分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双方的存储次数以及金额是不平等的,分手后账户中剩余的资金如何进行合理的分配,其标准也无法衡量。
1.2.4恋爱论坛竞争压力大恋爱论坛是用于恋爱双方投放恋爱故事和存在的问题矛盾,提供一个帮助的平台,宣传正确的恋爱观、消费观,致力于为情侣提供可靠的切身帮助。但是现在市面上诸多软件平台的开发对恋爱论坛存在一定的冲击,例如微博,各官方高校的表白墙等公众号的层出不穷,竞争压力较大,恋爱论坛要想在互联网时代能正常并且健康的运营下去,需要强大的宣传力度和吸引目标客户的新奇点,运营管理方面存在巨大压力。
1.3服务阶段存在的问题
1.3.1恋爱保险的理赔方案不明确恋爱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情侣双方的爱情提供一定的保障,尤其是针对异地恋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让他们在面临距离问题的时候能够理智的处理双方关系,但是在保险期限到期或者符合理赔标准的时候,理赔方案不明确。以市面上曾出现的恋爱保险为例,在结婚时为他们送上一万朵玫瑰,在一定意义上这个理赔方案没有内容,没有什么切实的利益保障。
1.3.2恋爱论坛的监管难度高不排除在运行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在论坛上进行不良消费观、恋爱观的传输,众多目标客户在同一论坛上分享他们的恋爱故事,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相互攀比,在了解其他人的恋爱情况以及恋爱观的同时或许一定程度上导致从众心理,在自己的情侣关系中带入其他人的经历,导致自身情侣关系产生问题。在诸多问题出现的同时,众多客户会对恋爱论坛产生质疑甚至不认可,由此可见恋爱论坛的后台管理操作面临的挑战较大,同时对论坛的监管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2恋爱常青藤保险运行问题的对策思考
2.1出台有关界定情侣关系的政策规定
目前保险市场推广的保险都是针对有保险利益的群体,情侣关系不属于保险利益关系,所以为了确保保险合同的有效性,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作为一个创新型的保险项目,银保监会应该对此进行支持,并就有关恋爱方面的保险设定一系列的条款,为保险公司在大学生群体承保的时候有一定的法律以及政策依据。在保险期限结束或者符合理赔标准的时候提供是否理赔的依据,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一系列保险纠纷的出现。
2.2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建立后台监控系统,在目前这个科技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恋爱论坛的维护,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当不良恋爱观的言论出现的时候会传导不正确的消费观、恋爱观,这个时候需要后台的技术监控,消除不良的言论,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为恋爱群体提供一个讲述恋爱故事和问题矛盾,寻求帮助的平台。为保证频繁的资金存取操作的顺利进行,也需要对账户进行一定的技术水准的提升和监管,从而帮助大学生恋爱群体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消费观。
2.3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该项目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异地、面临毕业的恋爱群体,所以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大学生经常浏览的软件及平台转发,吸引广大大学生的兴趣,通过恋爱常青藤保险项目了解到他们的恋爱观,进行更广泛的市场调查,为恋爱保险的设计以及开发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恋爱常青藤保险项目中四个内容的知名度以及市场竞争力。
2.4完善保险合同方案并严格执行
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人员就设计时间的问题,应该结合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对未来的发展预测,统筹策划,为恋爱群体提供一种甚至多种选择的方案。销售人员应该在保险销售阶段,认真学习恋爱保险的各项条款,在销售时能够为顾客进行全方面细致的介绍,遵守最大诚信原则,让他们对该保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在理赔阶段应该根据保险合同所制定的理赔方案,严格进行理赔,尽量采取私下调解沟通的方法解决合同纠纷,简化理赔手续。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从众消费
1问题的提出
《有闲阶级论》的作者凡伯伦首先发现有闲阶级和炫耀性消费现象,进而提出“炫耀性消费理论”。凡伯伦定义有闲阶级是指杜绝一切具有实际价值的工作的上层阶级。他认为,财富是社会荣誉、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基础。炫耀财富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消费。而炫耀性消费是指超出人们基本生存的消费,核心在于炫耀行为,本质上是浪费、竞争和歧视。消费观念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看法。此观念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影响人和社会的自身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作为特殊消费群体,见证了社会发展与转型。正如弗里德曼所说,消费是认同的行为和符号。大学生消费观念不仅推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还影响社会多个领域的健康与进步。
2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2.1超前的消费观念
人的消费行为被区分为有需求的消费和有欲望的消费。这两种消费有根本性的原则区别。但随着社会不断市场化,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义与目的发生了变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层次逐步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消费不仅是满足生理基本需求,还更强调表现个性自我,紧跟时代潮流。潮流正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决策之一。炫耀性消费商品,从商品的档次来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或价值。例如苹果手机,每年的会都引起一群追逐消费的人群。水货也因为市场供不应求而提升手机价格。而大学生中会以提前拥有一部苹果新的手机,而显示出与他人不同伦比的社会地位,显示出紧跟时代潮流和高级品位的消费,即把消费数额作为衡量身份的重要指标。部分大学生把高水平的物质消费目标当做人生的终极目标,以至于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消费意愿。例如为了买高档产品不惜卖肾等行为,为了新品手机每月借贷,使自己成为物的奴隶。
2.2短暂的消费过程
消费主义倡导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大量消费引起的人类欲望超过地球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限度。特别是“一次性”消费方式,“看中就买,过时就丢”,使得大学生消费观念中的节俭美德等同于寒酸小气。短暂的消费过程不仅是对个人自身的浪费行为,而且是对地球生态圈的破坏和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2.3迷失的消费伦理
在大学校园中,物质消费逐渐成为大学生们攀比的内容。科学的消费伦理需要消费者正视自身的消费意识和能力,不盲目从众。大学生们崇尚物质消费忽视精神层面需求,使个人内在精神价值缺失,缺乏信仰和动力。当代大学生认为消费是个人行为与他人及社会都无关,实际上一定的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对家庭、社会乃至道德层次方面都有些许影响。正确科学的消费伦理需要重新树立。
3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3.1享乐消费
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都拥有手机、电脑、MP3等电子产品,有的宿舍还一起合买洗衣机、冰箱、饮水机等,这样的消费对于一般的家庭有一定负担,对于贫困家庭则负担更重。部分大学生则追求品牌享受,以享乐主义为先导,没有理性考虑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盲目享乐让个人承受更多经济负担。随着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社会市场化,大学生群体也日益形成月光族和有钱就花的现象,如近几年流行的美容消费,微整形,说走就走的旅行,电影热,人情聚会等等,大学生享乐消费现象日益严重。
3.2从众消费
从众消费是指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缺乏计划性,盲目跟从群体大众进行消费,有时会购买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大众传媒通过电视广播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等,例如很多大学生不考虑经济条件和实际需求,受到大众媒体的广告宣传而进行盲目消费,没有考虑到商品是否具有合适性和合理性。大学生的同辈群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尝试独立自主,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中最渴望被同辈群体接纳的时期。参照群体的价值观来进行自己消费,不考虑自己的精神内在需求如何,为了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感,而产生了“别人有的东西,我也要有”的一种心态。而商品成为了群体成员认同的一种符号,因为同辈群体中默认彼此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装扮或价值观,商品则成为同辈群体认同的“敲门砖”。
3.3攀比消费
大学生群体中攀比消费也较为明显。部分大学生以周围同学用上高档次商品作为参照,认为自己消费少就会被人看不起,心理上会有一种敏感攀比的心态。最近也逐渐出现了今天钱明天花的提前消费现象,正是由于没有对金钱做合理规划,盲目攀比消费,生活费存在超支现象。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淘宝天猫也逐渐开通借贷宝,蚂蚁花呗,白条等消费服务,大学生提前消费为了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盲目攀比则造成校园消费不正之风。
3.4炫耀消费
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存在炫耀消费的现象。网络上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等词汇也是炫耀消费表现之一。生活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穿名牌,正如凡伯伦所说,炫耀性消费成为传递财富多少的最有效手段。部分大学生试图用自身的品牌效应和档次来树立在同辈群体中形象和地位,认为名牌效应是身份的象征,从而忽略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当代大学生需要多从思想修养和内在品质上多下功夫,以德服人,从精神修养上来获得认同。
4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
4.1大众传媒的影响
人是社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信手段,例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书籍等,为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社会环境条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内容及形式的多样化给大学生带来导向及暗示作用。大学生群体在法律意义上是成年人,但从心理及思想层面来看,大多还不够成熟,思考问题有欠缺,自我价值判断有偏差,易受到大众传媒思想的影响。现代大众媒体多是传播物质文明,较少传播精神文明,大学生群体审美情趣低俗化。因此,享乐消费、炫耀消费、超前消费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4.2学校环境的影响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学校承担着大学生社会化的环境条件,也是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一方面承担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首先,校园里没有开设相关消费行为及心理方面的课程,或者是没有一门公共课来倡导消费理念并树立科学价值伦理。其次,大学校园里本来就充斥着娱乐文化,例如校园里开设的休闲吧,社团活动赞助,广告消费,促使着大学生进行消费活动。因长期的娱乐活动而丢弃学习任务,势必影响学习进度及基础,学习信心遭到打击,沉浸在混文凭的吃喝玩乐的享乐消费中。
4.3家庭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消费观念不一样。家庭作为初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乃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对孩子的消费观念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节俭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容易形成节俭消费的习惯。若家长花钱随心所欲,孩子也容易形成享乐消费的习惯。其次,家长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为了弥补家长早年奋斗的艰辛,让孩子轻松舒服。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关爱关心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家长有时会溺爱孩子,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最后,由于大学生多在外地读大学,家长为保证孩子吃好穿暖,在消费上也不会吝啬。
4.4同辈群体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每一代人都有自身群体烙印。当代大学生作为90后,展示出强烈模仿意识、个性自我、展现自我及希望他人尊重的特征。在追求高端消费个性消费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其次很多大学生忽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很容易误入消费浪潮中,盲目从众,没有进行合理化消费。同辈群体内部成员的价值观相互影响,大学生难以对个人消费进行科学判断。
5结论与建议
从传统社会商品使用价值消费到现代社会的符号消费,是一场深层次的文化转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重大影响。大学生需要在价值取向上,完成一次根本性转变,不以追求物质财富的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要通过对精神世界的提高和内在修养的提升作为价值取向。只有精神文化修养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类超越于其他动物的品性,从精神上走向成熟,有利于人全面发展。发展个性消费、宣传适度消费、倡导消费文明等不仅反映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消费观念的更新,也反映了当今全球消费模式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有着自己的消费观念,不同于其他年代的群体。倡导适度消费,适当发展个性自我,引导大学生树立对社会负责的消费观,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华,赵志平.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106-111.
[2]田波.大学生奢侈性消费刍议[J].中国商贸,2011(27):241-242.
[3]高中建,张英敏.工业文明背景下青少年消费异化与理性规避[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篇9
关键词:“90 后”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观。
“90 后”是当代中国社会对 1990 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的统称。近几年来,这一群体相继走入大学校园。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为这一群体提供了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社会多元化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平台。他们的消费行为在独具特色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消费主力和消费潮流引领者,“90 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9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既是“90 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90 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透视。
1. 消费个性化。
消费文化的繁荣对大学生消费观有着直接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行为。关注流行和追逐时尚是“90 后”大学生个性消费的主要趋势,“我的消费我做主”已经成为“90 后”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标志语。在现代社会,大学生追求自我,张扬个性,他们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修饰自己,着力体现与众不同的自我。因此,他们在消费时已不仅仅满足于使用功能的需求,而在产品使用功能日趋完善与同质化的今天,更倾向于个性化的选择,如外形差异、色彩差异、诉求差异乃至其他匪夷所思的原因都可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
2. 消费时尚化。
“90 后”大学生富有活力、思维敏捷、思想开放,他们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以及新挑战。他们往往是新商品和新消费方式的追求者、推广者乃至实践者。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逐新颖的消费品位。他们正处于人生中社会角色变换最为频繁、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特殊时期,代表社会时尚的消费形象无疑是他们向社会展示自我地位和存在的重要窗口。他们欣赏和追求最高端的电子产品,喜爱名牌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早熟、求异、新潮、时尚、前卫来发散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以便在消费主义理念日渐盛行的现代社会中卓尔不群,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3. 消费符号化。
“90 后”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不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也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商品的符号价值不同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属于物的自然属性范畴,交换价值属于物的经济价值,符号价值属于物的社会价值。“90 后”大学生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意在通过消费显现自己的经济地位、文化品位以及对表达风格、流行、时尚等象征意义的满足,由此,消费不再是仅仅围绕着需求或效用进行,而是一种符号行为或使用符号的方式。“90 后”大学生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因此,他们在消费中更加注重商品的外观以及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更加在意消费环境、消费过程中的服务态度等。他们通过消费塑造自我,继而构建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
二、“90 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分析。
1. 消费结构不合理。
所谓消费结构是指消费主体在特定时间内所消费各类产品的数量比例关系,它是反映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家庭收入增加,“90 后”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形成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消费种类和消费内容,如学习消费、爱情消费、通讯消费、旅游消费、人情消费等。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显示着消费结构的失衡。主要体现在: 其一,物质消费超前性与精神文化消费滞后性。大学生趋向于把大量财力片面用于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缺乏精神文化价值追求的空虚状态。其二,享受性消费偏高,生存性和发展性消费不足。恩格斯指出: “人类的消费可分为生存、发展、享受三个层次。” ①调查发现,“90 后”大学生享受性消费明显高于生存性、发展性消费,特别是娱乐性、消遣性消费所占比例偏高,大大挤占了本来应该用于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这种本末倒置的消费结构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2. 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不相一致。
“90 后”大学生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两面性。在消费观念方面,大学生基本上都能体谅父母的经济压力,比较认同勤俭节约,把商品“物美价廉”作为购物的重要考量因素,提倡科学、健康的消费观。而一旦具体到消费行为时,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惑,感情用事,形成盲目消费和从众消费,合理的消费观念没有发挥对消费行为的价值导向作用。
3. 攀比性、炫耀性消费愈演愈烈。
在全球化语境下,西方许多消极社会思潮不断侵蚀大学校园,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一些大学生片面地把消费符号当做身份、地位的象征,把追求高档消费当成人生的主要目的和价值,使得大学校园里攀比性、炫耀性消费愈演愈烈。
具体体现在: 其一,一些大学生为了所谓“面子”,盲目“跟风”攀比,不顾个人家庭经济情况,崇尚“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以此来满足虚荣心。其二,把消费作为展示自我“独特性”、个性化的手段,盲目追求时尚、流行,为刻意制造一个“独特的我”和“每天都不一样的我”而陷入无止境的炫耀性消费泥潭。
4.“人情消费”大众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关系”,讲究“礼尚往来”。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反映到大学生消费行为上就表现为“人情消费”大众化。同学过生日、发展党员、获奖学金、被评为优秀、当学生干部等都成为请客的理由。如果不进行这些“人情消费”,就会被人排挤,被认为“老土”和不通人情世故。从本质上看,这些“人情消费”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给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既不利于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5. 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
从目前现状看,由于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分配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反映到大学校园里,使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形成了两类特殊人群。一类是“学生贵族”,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有充裕的经济支持,所以花钱比较随便、阔气,没有计划性,他们热衷于追逐名牌和潮流,时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过着比较奢侈的生活。另一类是贫困学生,他们家庭收入比较拮据,生活费用十分有限,所以消费比较谨慎,过着清贫的生活。以上两个特殊群体,由于消费水平分化、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等原因,他们之间很少交流与沟通,给大学校园带来了不谐和音。
6. 财商缺乏,储蓄意识淡薄。
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运动规律的能力,包括观念、知识、行为三个层次”
②。财商的核心是理财能力。“90 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一般生活诸事都由家长,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因而,这些大学生在离开家长的陪伴进入大学后,面对日常学习与生活的诸多事务,尤其是金钱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财经验和能力,储蓄意识淡薄。他们在消费中缺乏理性和目的性,压根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花钱,该怎样花钱,常常根据心情来消费,透支消费、悬空消费比较普遍。在校园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月初拿到钱时是“富翁”,月中逐渐变为“平民”,到月末时则沦为靠借钱度日的“负翁”。这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三、“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路径选择。
1.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消费观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消费观的根本性质,起着根本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消费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征。因此,高校应加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让他们学会运用原理来分析自然、观察社会、解析人生,逐步确立并践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抵制和摒弃各种错误消费观,引导他们确立并践行科学的、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消费观。
2. 将消费观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框架之内。
所谓消费观教育就是系统地传授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合理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基于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种种误区,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消费观教育,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消费心理教育。消费心理处于消费观的最底层,它是决定人们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的隐形因素,它既与个体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相关,也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密切关联。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进行盲目消费、超前消费、从众消费等,都或多或少与他们的消费心理不健康有直接关系。因此,应普及消费心理知识,及时对具有不健康消费行为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培养其健康的消费心理,使大学生消费行为更加科学合理。
( 2) 消费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加强国情、民情、家情教育,让大学生拥有一颗爱国之心、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在消费过程中自觉抵制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黄色消费等不健康消费,践行朴实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发展性消费。
( 3) 理财教育。针对“90 后”大学生财商低下的实际状况,加强理财教育。一是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观,对财富和人生价值的关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判断。二是教授一些理财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和家庭理财方式等。
三是提供一定平台,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情景教育等,帮助大学生具备理财的基本技能,提高其财商。
( 4) 相关消费法律法规教育。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和义务,从而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加强消费法律法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消费方面的基本法律法规,在遇到问题时,运用法律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消费质量。
3.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培养体系。
( 1) 学校方面。因为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整体消费风气以及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引导和培育状况,将对大学生消费观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去培育大学生确立并践行科学消费观,主要包括: 其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消费理论。也就是要把消费观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中。建议将其归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同时,还可以辅助开设一些关于消费方面的选修课,比如《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分析》、《财经基本知识》等,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消费常识和经济金融常识,让他们学会如何消费。其二,净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大学生消费误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园环境有关。现在大学基本上都建在经济发达、商业繁盛的街区,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各种消费的集中地,这在方便和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眼花缭乱,陷于不良消费。所以,应加强对校园内和校园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坚决清除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消费场所,为大学生健康消费提供良好氛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塑造和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还应高度重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具体来讲,一是要在学校开展一些高雅的、高品位的音乐艺术展、文学影视欣赏课和交流会等,熏陶大学生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种社团作用,开展各种各样关于消费的课余活动,如消费知识竞赛、消费品质量鉴定、消费校园大监督等,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消费知识,形成科学消费理念。三是合理利用校园内大众传播工具,如广播站、校报、内网等,进行比较直观、形象的消费宣传和教育,引导校园内形成良好消费风气。四是围绕一些当前关于消费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低碳经济、和谐社会等,请专家学者做讲座,通过辅导答疑和双向交流,增加学生的消费知识等。
其三,拓展社会实践领域和渠道,培养科学消费观。
学校通过拓展社会实践的领域和渠道,给学生更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具体来讲,就是要重视各种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军训、各种实习、假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并不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提高实效性,让学生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正体谅父母挣钱不易,明白科学消费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和自身的重要意义。
( 2) 家庭方面。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父母对孩子消费观影响十分巨大,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其一,家长应以身作则,始终坚持科学合理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家长作为大学生消费的第一任老师和引导者,对大学生消费观起着直接熏陶作用,只有家长身体力行,才能为子女树立好榜样,引导他们进行健康消费。其二,家长要时刻关心并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家长作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供给者,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并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给予指导,让他们明白哪些是不该消费的,哪些是可以消费的,提高学生独立、理性的消费能力。其三,家长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和能力。科学消费观的培养,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家长改变过去那种有求必应的被动模式,要供给适度,适当限制,逐步引导并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和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 3) 社会方面。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理念都不同程度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培养他们的科学消费观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其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科学消费观的引导作用。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媒体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主流的健康消费观,宣扬以艰苦奋斗、勤劳简朴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此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并践行科学消费观,自觉抵制西方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其二,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消费领域的监管力度。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奢侈风气、拜金主义风气、享乐主义作风。严肃处理那些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消费行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净化社会消费环境,抵制腐朽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蚀。
篇10
关键词:90后;女大学生;服装消费观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90后女大学生在新文化,新知识的熏陶下,为突出其个性化,往往选择在着装方面突出自己的特点。所以她们在服装消费方面往往更着重自己的爱好,个性特点,力求与众不同,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气质和精神面貌,因而很多人在服装消费方面依附、从众心理不断减少、降低,亦不再单一追求服装品牌,流行度,而是结合服装质量,舒适度,以及价格等因素去选购自己的服装。
本文着重探讨90后女大学生的服装消费观及影响因素,并给出合理建议,以便引导90后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服装消费观。
二、研究方式
(一)调查方法
首先通过对我校90后女大学生的着装进行长期观察和个别采访,采访中涉及她们每月花费在服装上的费用,以及购买服装时更看重服装的哪些方面;接着小组成员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获得相关资料;最后本课题小组成员根据采访内容与查阅文献的获得的主要信息设计90后女大学生服装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本课题组对我校90后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2份,有效问卷414份,同时在网络上对其他高校90后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差。问卷涉及被调查人的户口(农村、城镇),所学专业类型(文、理、工),服装消费水平,服装消费场所和服装消费心理,以及所购服装的款式类型等一系列问题。
(二)分析方式
回收问卷后,将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相应的柱形图,使读者一目了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服装消费水平
从统计结果来看,此次调查对象中有58%来自农村,42%来自城镇,其中文科43%,理科20%,工科37%。其中有51%的人平均每月花费200元左右在购买服装上,约占每人每月消费支出的60%左右,相对于其它方面的消费,服装消费所占比例是很高的,因此90后女大学生的服装消费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当然家庭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大学生的服装消费水平。[1]有调查研究指出,在90后大学生中有50.3%的学生每月花费基本在200元以上用于购买服装和外在修饰。在接受我们访谈的90后女大学生中,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能在服装的高价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认为看看或者穿上感受就行,还有学生表示如果实在很喜欢会选择跟商店老板商量可不可以给自己可以接受的折扣,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承认会在爱不释手的情况下咬紧牙关,买下衣服,哪怕提前支出下个月的生活费用。
另外根据我们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有34.5%的女大学生每月服装花费在50~150元之间,26.8%的人每月服装花费在150~250元之间,但是还有23.2%学生每月服装消费超过250元,这个数据相对于15.5%的女学生每月服装花费不足50元而言属于服装高消费。因此,90后女大学生在面对服装消费时盲目消费的现象是依旧存在的。
2、服装消费场所
随着经济竞争的激烈,服装销售不仅仅局限于百货商店与专卖店,越来越多的人看准大学生市场,尤其是女大学生。
在学校周边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各种极具特色的服装店,而这些服装店往往会招聘一些本校学生做兼职。或许是离校近又或是因为同学的间接宣传作用,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热衷于在个性化小店购买服装,而这种比例依旧在不断上升。在我们的统计结果中就有19.3%的女大学生会选择在学校小店购买服装,其中84%的女学生在个性小店购买过服装。在她们眼中,小型服装店的服装价格不会太高,容易接受。然而衣服太多,选购地域受限,撞衫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有52.7%的学生为避免撞衫的可能 ,也为了追求服装的质量保证与舒适度而选择到百货商店或品牌专卖店去购买服装,其中在专卖店购买服装的占27.8%,她们表示在品牌店购买的服装尽管性价比可能比价高,但是衣服很适合而且面料、款式相对其它的服装店要好很多。此外,随着网络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在我们调查中,基本上所以的女大学生都有过网购行为,而购买过服装的占竟然高达97.7%,而我们的调查同时显示有28%的人表示她们的服装大部分都是在网店购买,并且她们网上购买服装的动机也各种各样。但很多人发现网络购物存在一点的风险,服装网购作为一种崭新的服装消费行为模式,对广大大学生而言服装网购存在很大的风险,但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快捷、丰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他们的需求受到了收入限制和网购安全及产品真实性的阻碍。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又可以花较少的钱买到一件合适的衣服,有一小部分女大学生会选择到正规服装店试穿,然后记下衣服品牌,尺寸,编号,再接着在网上寻找该服装品牌的网店,购买该服装。如此一来,既能降低服装购买价格,又能使自己满意,在我们的采访中发现这种趋势也在不断的上升中,67%的90后女大学生表示想尝试这种消费方式。
3、服装消费心理
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所以女性对服装的热爱远远高于男性。“作为90后女大学生的服装消费心理也远比男生更积极向上,在一定程度上,她们更愿意通过服装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品味。”[2]戴静,郭思智在女性购买心理 及企业的营销策略中调查发现,女性购买服装的心理特点来自于自身对自尊的需求,并且女性拥有丰富的情感,是典型的“感性动物”,而这种特征反映在她们的消费活动中。其次求廉心理与自我概念的影响也进一步推动女性在服装消费方面更加狂热。根据我们的调查,只有21%的女大学生是因为衣服不够才去购买服装,11%的人认为衣服过时才重新购买,更多的女大学生是因为平常逛街遇到喜欢的服装或赶上商店打折促销而选择购买。而在购买过程中,衣服的款式,面料,风格色彩,流行度,价格以及商店服务态度都影响着90后女大学生的服装消费心理。
在我们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来看,57.8%的女大学生选购服装更加看重衣服的款式,面料,42.3%的人表示服装的风格色彩相对其它因素更有吸引力,当然价格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有30.7%的人在选购服装时首先关系服装价格,然后再去考虑服装面料等因素,另外服装的流行度在女大学生心中的影响在不断降低,只有19.1%的人会在杂志、电视剧、电影中名人着装的影响下会去购买服装,追求流行,她们中有一些人存在盲目跟风消费。当我们在采访中问及是否在意商家服务态度时,她们表示相当在乎,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仅仅有7.0%的会比较在乎商家服务态度,后来在我们的大量查阅文献中发现,原来商家为提高知名度与顾客的回头率,越来越多的商店经理对员工的服务态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商家服务态度差的服装店在这个追求人文素质的社会中不改进就会被淘汰。然而有3.0%女学生表示自己购买服装时不会考虑太多,凭主观思想来决定自己的服装消费。“陆荣潘在《论大学生服饰消费心理》中提出:根据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层次,她们的服装消费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年纪的学生一般会选择运动品牌或者大众化的休闲品牌服饰,第二阶段,集中大二和大三上半年的学生,她们中常常是一味的追求时尚,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第三阶段是指大三下学期之后的大学生,她们在与社会更多的接触下会选择休闲又带着职业感的服装,来向其他人来展示自己的成熟稳重的气息。”[3]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显示更倾向于购买休闲品牌服饰,占总调查人数的63.3%,而其他类型的服饰购买比例较小,例如远动品牌占26%,而13.3%人会选购时尚品牌,另有7.0%的人会选购职业套装,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25人为大四的学生,这与陆荣潘的调查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四、树立正确服装消费观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泛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人,现在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与中坚力量。在经济快速发展下,90后女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与消费观念发生明显变化,她们多元化,前卫化,她们追求时尚,追求个性。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她们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她们的服装消费心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90后的女大学生成长在这样一个文化多样化的世界里,加之青春期里渴望得到关注与赞美的强烈心理,她们为展现个性化,提升形象,会通过服装来折射自己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然而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难免有人会迷失自己,在服装消费面前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盲目跟风消费,那么如何引导90后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我们认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相互衔接的“三位一体”培养女大学生消费观培养体系尤为重要。
(一)父母要重视子女正确消费观的形成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良好的带头与示范作用。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90%多的女大学生的父母是大学生生活费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给予者,但形式上存在不同,有些是分批每个月打到银行账户中去,有的是在新学期开始之前给她半年的生活费,任其分配消费。在这种模式下,有些女大学生因为第一次理财缺乏经验而演变成消费透支。当看到自己喜欢的服装时并且手中存在一定金额的现金时,往往会缺乏自制力,进而进行盲目的服装消费,变成“穿得好,吃不饱“的大学生,所以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家长不仅要及时在了解子女在校消费情况同时,也要根据家庭实际收入消费水平情况给予子女生活费用,并且直接告诉子女有计划的使用自己的生活费用,引导子女合理地进行消费选择,帮助孩子树立理性的,独立的消费观。
(二)高等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消费理念
1.树立学生理财观
很多大学生有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对于突然离开生活十几年的故乡的他们来说,大学的一切都是新奇的。而如何支配自己的个人财产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可能存在地域差异,以及每个寝室的学生家庭教育与收入不同,消费观自然也不同,这就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不盲目攀比,并且每个月为自己的消费制定合理的计划,避免消费的无计划性。在具体消费过程中,要把握消费适度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量力而行。学校要在新生入学时开展有关消费,理财方面的讲座。使学生了解并正确认识金钱消费,养成理性消费心理。
2、健全勤工助学机制
由于生活费的他给,大学生对金钱的来之不易的不理解态度比比皆是,这也是大学生存在盲目消费的原因之一,因而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健全勤工助学机制,让学生了解到家长挣钱的不易,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到自己劳动所得的不容易。有助于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不良消费行为与习惯进行深刻反省。如此一来她们在面对无节制购买服装或追求高价格品牌服装的消费行为中会三思而后行。
3、净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误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园环境有关。现在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建在经济发达、商业繁盛的地区,商品琳琅满目,他们的出现虽然极大的方便和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是也会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不良消费之中,尤其是大多数90后女大学生攀比心理严重。而这种现象往往会体现在她们的服装上。所以,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审美观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才是美,而不是一味注重服装品味,服装越贵越好,换衣频率越高越好。
(三)社会要积极建立合理消费观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理念都不同程度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培养他们的科学消费观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1、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90后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而这一心理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现阶段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利用传播媒介的特点,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加强积极健康合理的消费信息的宣传,把握消费规律,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提供科学有效的消费意见,加强对人学生合理科学的消费方式的引导,促使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消费行为,帮助她们完善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科学的价值观。那么90后女大学生在服装消费方面也会懂得节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不攀比,不跟风。
2、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服装领域的监管力度。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人见面不再是“你吃了吗?”的开场白,越来越多的人会问“你今天的衣服好漂亮,在哪买的?花了多少钱?”等等,可见一件衣服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然后就出现这么一批人高价贩卖服饰,带领另一批人盲目消费,导致月光族在女性的圈子也在不断扩大。所以政府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奢靡风气、拜金主义风气、享乐主义作风。严肃处理那些恶意谋利的品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净化社会消费环境,抵制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消费观,对当代90后大学生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张晓晶、叶珊珊等.“90后”大学生消费现状透视[J].宁波大学鹰学院学报2011(1)。
[2]姚静、郭思睿.女性购买心理及企业的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