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9 00:4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是具有文科性质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把与数学、物理等同起来。对于化学基本理论和计算部分的学习是典型的理科学习,而对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学习则有文科的性质,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也把它纯理科的学习,这就造成一种误区,造成学习上的被动。造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在老师的心中,元素化合物比较简单,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程度不够,无重难点突破,不注重强化记忆,进度比较快,这样学生就不能吃透这部分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练习做得不够多,而且不熟练。
2.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记忆的内容多,学生学时,方法与学习基本理论、化学计算部分一样,只注重理解,不重视记忆,由于记忆不牢,做练习时就碰到困难,认为这部分更难学,久之,部分学生失去学好化学的信心。
3.强化记忆练习不够。元素化合物部分有大量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大量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需要记忆,而这些又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没有记好这些,不可能学好化学。
4.课后练习做得不多。由于师生都认为简单易懂,课本后的练习难度不大,教与学双方都产生错觉,对做一定量练习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做这部分的练习,只看书,加上又没有进行基本知识的强化记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把握不够,对学好整个高中化学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居于上述以上原因,本人认为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把握好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根据化学的规律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用化学设计,提高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质量。
可以采用如次方法:1.不代替教材讲述估计学生看得懂的内容;2.不剥夺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的权力;3.不放弃必要的讲解和引导;4.加强记忆的强化练习,达到巩固和提高。
并采用如次途径达成:1.激发求知欲,提高思维积极性。每一堂课都应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和途径;2.交给学生主动权和发言权,帮助解惑释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定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4.加强习题练习。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教师日积月累的点拨和学生的勤练来实现的。
接下来,是设计和制订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预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实际?(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程度?等等。
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利于教学。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
紧接着,是设计和制订科学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要学好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三个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该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预备。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和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氮气》,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结构,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爱好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布置适当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还要注重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把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最后,是设计和制订实验教学计划。
高中化学的演示和分组实验几乎集中在元素化合物部分,所以加强实验的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化学是从实验入手研究的,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场所。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使感觉材料进行秩序化、整体化以形成直接的感性反映形式,使微观的感念和反应具体化、形象化,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化学的爱好。所以我们应做好课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利用实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篇2
关键词:化学;兴趣;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一方面,要传授化学知识,使学生具备化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化学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开拓创新精神。因此,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化学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学科特点,辅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效率,进而提高实验技能。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呢?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情感以及浓厚的兴趣
素质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就是以实验为主,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动手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地认识和记忆,既形象又生动。因此,设计问题,积极引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良好方法。教师对某一实验现象巧妙地进行提问,或对比问其产生原因,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即使提出的问题存在一定的缺陷,也该进行鼓励,并发动所有学生思考问题的纰漏之处以及不合理的原因。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实验操作埋下伏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通过自己动手找出答案的期待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做好实验,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从内心中有掌握实验技能的欲望,对动手操作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师应从几方面着手: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授内容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引起学生高度注意,感染课堂,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学生表现出色,要及时鼓励。一个赞许的眼神、几句赞美的话,甚至一个微笑便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深化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进行角色转换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就化学教学理念而言,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规律,将实验教学与课堂相融合,不能把知识的学习和实验脱轨。此外,各类教学教材仅是范本,教师要善于总结、讨论,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研发校本教材,将实验和教学相渗透,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活用。在讲授与实验有关的章节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验演示,并且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活用。这样既有针对性又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进行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不断推动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有特色,并取得高效。
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讲“钠的性质”时,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做实验并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观察钠在水中的反应情况:钠漂浮在水表面,不停地游动,金属钠慢慢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发出嘶嘶的响声,并且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为红色。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小于水;不停游动说明钠与水反应;熔化说明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红说明生成物质显碱性。教师总结成五个字:浮、游、熔、嘶、红。这几个简单的字更能帮助学生记忆该现象。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现象观察,会有很深刻的记忆。教师及时点拨、总结,会让学生对实验结论牢记于心,这远比板书、讲解的效果要好。
三、鼓励寻找解题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化学是一门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探索的学科,这就需要时刻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在解题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考虑问题,去思考某一道题目是否有更好的解题方法,或者更简便的解题方法。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出题目,即使有纰漏也应及时鼓励并耐心讲解。让学生明白如何获得正确答案,明白自己错在何处,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新,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四、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使授课过程变得形象生动
在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化学知识,这点最能在实验的演示中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利用多媒体将实验过程制作成静态或动态的PPT,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认识实验仪器,了解实验过程,为实验的进行做好充分准备,在实验课中提高实验效率。除此以外,还能从视觉、听觉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让化学回归生活,消除学生对化学的恐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本节课的讲授内容,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让学生认识了解生活现象,觉得化学与生活并不遥远,而是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自我认知与自信心,消除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恐惧心理,进而对实验操作持积极的态度。所以,教师应经常适时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用已学知识来解释。举办类似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增强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对化学知识的渴求愉快地学习。
篇3
关键词: 实验激趣 设计实验形式 运用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还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化学实验设计的特点是:思维量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情境新,主要侧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化学实验设计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培养、提高其思维品质的一种有效方式。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使化学创新式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一、巧用实验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实验是激起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巧妙地安排一些简单易做、色彩鲜明、变化莫测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对《钠》一节的教学,首先演示“水生火”的实验(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然后用滴管滴入2―3滴水,结果蒸发皿中冒出熊熊火焰),学生观看到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既兴奋、又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问。这样巧妙地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愤”、“悱”状态之中。教师在激扬了学生学习情绪、口欲言而说不能的情况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如①水为什么能生火?②发生了哪些反应?③结合本实验,能设计出其它类似“水生火”的实验吗?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不把每个知识点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书本,有针对性地独立思考甚至激起学生产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的欲望,通过实践探究得出结论。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所无法替代的。
二、让学生学会自我设计实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例如,在钠的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我便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2Na2O2+2CO2==2Na2CO3+O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与Na2O2是否反应及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实验设计要求:(1)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所需的试剂、药品;(2)确定实验所需的装置、仪器及连接顺序;(3)尽可能保证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样便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查阅资料、去设计、去探索、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然后组织学生一起对他们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选择其中几组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比较好的设计给予表扬,对于较差的设计则从其中找出“闪烁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与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
总之,注重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出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篇4
在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时,必须要保证化学教学中能够将绿色化学的内容全面体现出来,防止环境污染,减少化学污染物,提高化学品安全性等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在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后,教师可以相应的利用化学课程中一些知识进行绿色化学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意识,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合理使用化学教材,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普通化学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绿色化学教育的开展,因此,需要对化学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革,可以在教材中相应的添加一些绿色化学的理论知识,国内外对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同时可以相应的利用一些先进的案例。同时,教师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随时的完善和更新,从而保证化学教材内容具备先进性和准确性。
3.在化学理论课堂上有效的添加生活案例,以此促进绿色化学教育
在化学理论课堂上,要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善,要有效的拓宽自身的绿色化学知识视野,不断的阅读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树立绿色环保思想意识。同时在教学时,要有效的添加一些具体的生活案例,以此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在绿色化学教育时,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生活案例,比如讲解添加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将化学因素所带来的污染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光化学烟雾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找出预防和消除光化学烟雾的相关措施方法。
篇5
关键词:思维;问题解决;对话教学;概念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6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27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要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但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能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有的化学老师“穿着新鞋,走着老路”,课堂教学仍然延续着以知识传授为取向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识记,忽视知识的应用。学生不会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更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为什么要为思维而教
《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说教育的基本思路是要培养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说知识需要依靠思维来寻求,洛克说人类生活和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思维的质量,叶圣陶说训练思想(维)应该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教授说 “教会学生思维应当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普遍的目标,它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当以此为使命,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思维,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为“思维而教”,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新颖的观点,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化学教学,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样教?
为什么而教?不是为高考,是“为了让下一代能够高质量的、有尊严的、幸福的生活。”教什么?不是脱离生活实际、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怎么教?首先要优化教学设计,渗透“为思维而教”的理念,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可以通过“问题解决”、“对话教学”、“概念图”等,为思维而教。
三、怎样为思维而教
1. 问题解决——为思维而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先学习新知识,然后在习题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把解决一些书面问题作为巩固掌握新知识的练习活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把所学知识隐含到所要讨论的问题中,以问题开启学习,并使得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随着问题解决的不断深入,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升华。
例如,在复习“Fe2+、 Fe3+的性质与转化”时,设计问题:硫酸亚铁在医药上可作补血剂,如何定量测定补铁药片“维铁缓释片”中铁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讨论,逐级、逐层分解问题如下:
[问题1]将铁元素转化为哪种形式的物质方便定量测定?
[问题2]如何将补铁药片中的铁元素转化为Fe(OH)3沉淀?
[问题3]药片如何预处理?
[问题4]如果用稀硫酸溶解药片,对实验有影响吗?
[问题5]加过量H2O2的目的是什么?能有其他试剂代替吗?
[问题6]如何证明NaOH已经足量?Fe3+已经沉淀完全?
[问题7]为什么要洗涤沉淀?如何洗涤沉淀?如何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问题8]需要测定的数据有哪些?
[问题9]如何测定Fe(OH)3的质量?
[问题10]能精确测定Fe(OH)3的质量吗?
[问题11]如何确定Fe(OH)3已经完全分解?
根据分解的问题,学生完成“问题解决”,得出定量测定补铁药片中铁元素的含量的方法:
将药片研细后,称取一定量的药片a g,加适量稀硫酸溶解,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向滤液中加入足量H2O2溶液,将补铁药片中的Fe2+氧化为Fe3+,再加足量的NaOH溶液将Fe3+转化为Fe(OH)3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冷却后称量Fe2O3的质量b g。计算得出补铁药片中铁元素的含量。
“问题解决” 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为思维而教,“问题解决”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问题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先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收集素材、资料,思考质疑,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实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使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2. 对话教学——为思维而教
化学实验对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化学实验中并没有出现学生所预期的现象、甚至出现异常现象时,可以采用“对话教学”。通过对话,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问题有了解答之后,继续追问,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教师和学生一次次的对话,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锻炼思维的能力,提升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例如,在新授课学习“Fe2+、 Fe3+的性质与转化”单元时,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有关Fe3+的检验方法后,提出问题:如何检验Fe2+?
学生通过讨论,并用实验验证检验Fe2+的方法。
[情景]人体缺铁会造成贫血,因此要口服含铁药片或含铁口服液。
[问题1]口服液中铁元素以哪种价态存在?
[问题2]怎样通过化学方法检验补铁口服液中的Fe2+?
学生认为补铁口服液中含有的是Fe2+,可以利用KSCN溶液、氯水加以检验。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但实验现象却没有依着学生的猜想出现:取少量口服液,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少量氯水,仍然无明显变化。
就以上实验现象展开对话教学如下:
[师]以上实验现象,是否可以得出口服液中没有Fe2+的结论?
[生](有点疑惑)不可以,没有Fe2+的话,就不是补铁制剂了。肯定有Fe2+。
[师]既然肯定有Fe2+,那为什么上述实验没有现象?
[生](不太确定)可能还有其他物质干扰了亚铁离子的检验?
[师]那是什么物质呢?
[生]看看产品说明书。
[学生阅读产品说明书,搜集资料]
[生]可能是维生素C的存在影响了Fe2+的检验。
[师]为什么维生素C影响Fe2+的检验?
[生]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所以可能加入的少量氯水都和维生素C反应了,因此没有氯水氧化Fe2+了。
[师]那怎么检验口服液中的Fe2+呢?
[生]排除维生素C的干扰后检验Fe2+。往补铁剂中加过量的氯水,把维生素C全氧化掉,再加氯水就能氧化Fe2+了。
[实验验证]继续在刚才的实验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水,直至溶液变红。
[师]口服液中为什么要加维生素C?
[生](猜测)补铁的同时补充维生素。
[师]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生]利用维生素C的还原性,保存Fe2+,不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Fe2+被氧气氧化成Fe3+,维生素C的还原性可以将Fe3+还原为Fe2+。
[师]口服液应该怎么保存?补铁药片外面的糖衣起什么作用?
[生]口服液要注意密封保存,喝了之后要盖紧盖子,要尽快喝完。糖衣可以使药片中的硫酸亚铁与空气隔绝,防止被氧气氧化。
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在面临某一化学情景时,自发地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思维,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对话”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话的预设性、生成性,要注意对话的有效性、指向性。对话不能是漫无目的、自由生成,应该是有目的、有价值的引导。对话要能唤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要能充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3. 概念图——为思维而教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思维的源泉。没有深厚基础知识的积淀,是无法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只有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才能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只有以全面的知识为基础,才能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只有具备了充足的基础知识,才能避免思维的片面性。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它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板书、学案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概念图的绘制。让学生能自主地绘制概念图,使他们理清自己头脑中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外化,从而拓展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知识构建的过程。
在掌握了绘制概念图的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总结、反思时进行“创作”,绘制属于自己的概念图。不必拘泥于教师课堂上所绘制的形式,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意,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用概念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学会总结和归纳,并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如,有学生以“氯化钠”为核心概念,绘制概念图如下:
概念图作为教师“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学生“学”的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组织和概括,可以深刻挖掘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通过绘制概念图进行精炼和组织,整合新旧知识,以全面充足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意义学习,学会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思维产生于问题,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在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之间构建“概念图”。通过“问题解决”,不断发现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与教师的“对话”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探索,实验与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不应仅仅为知识而教,更应为学生的思维而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郅庭瑾. 为思维而教[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张印全,毕云芬. 教师应该为思维而教[J]. 新课程学习,2011,(1)
[4] 郭红霞,唐晓鸣. 为思维而教[J]. 教育探索,2009,(3)
篇6
【关键词】中学化学 环境化学 渗透
化学正面临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巨大挑战。21世纪是化学学科飞速发展的世纪,同时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也将越来越深入。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地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到21世纪多方面的全球环境问题,无不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所以,如何阐明这些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的化学机理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化学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环境科学与化学学科交叉形成的环境化学在这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
我是多年的中学化学教师,下面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的内容以及一些体会。
(一) 酸雨
教学"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如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并积极探究防止酸雨形成的方法。
中学化学中 "电离平衡"一章,主要介绍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这几种体系pH值的计算。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不同溶液pH值的计算。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给学生提出雨水pH值如何计算?酸雨的pH值又是多少呢?我们现在经常说酸雨(广义讲pH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以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例,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变死记为活用,而且认识到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的。
(二)温室效应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是一个动态平衡,条件改变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自然界也存在许多平衡。环境污染正是由于人为因素破坏了这些平衡而造成的。例如,自然界中碳循环就是一个化学平衡,空气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人类动植物的呼吸,燃烧等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如果环境条件改变或者由于资源不合理利用,就会打破这种平衡。例如,由于能源消耗量增加,大气中CO2含量不断提高,可能会加速有机物质分解和空气中CO2浓度提高,产生温室效应。因此,维持地球碳循环平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接着向学生渗透温室效应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三)水土污染
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其中以轻元素为最丰富,常量元素几乎没有重金属在内,相反金属浓度较大时将引起生物的毒害作用。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通常是采矿业、金属冶炼、电镀、化工等工业所产生的"三废"经过种种途径而进入空气、水源和土壤的。如Cd是水迁移性元素,除硫化镉外,其他镉的化合物均能溶于水。水生生物对镉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其富集是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种形式,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可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众所周知的日本水俣病是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鱼造成的,。这是由于水体中汞的生物迁移,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与威胁人类安全的生物地球化学迁移。还有日本著名的痛痛病就是由于长期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所引起的中毒。废旧电池中含有很多重金属元素,渗出液对水土造成很大的污染,现在对其处理方式主要采取填埋,焚烧等,但这些方法都不利于环保,这时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讨论寻找解决污染的方法,并充分意识到不能随便乱仍废旧电池。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介绍有机氯农药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农药所带来的隐患,在化肥教学中介绍使用化肥的利和弊等等,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重要性,并积极宣传,做到恰到好处既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又把对水土的污染降到最低。
实践证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化学教育,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化学不只是带来污染的,而治理消除污染必须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多媒体 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课堂教学也不断地改进优化:已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向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发展。现在,无论是大型的教学比武,还是学校的公开课,几乎都在多媒体教育中进行,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它那五彩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与新奇的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动态的视觉效应,而且会激起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应用多媒体,确实能为课堂增色不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进行某些复习课教学时,可用多媒体省时增容。
九年级是初中毕业的阶段,化学课程在第二学期会提前约一个月结束而进入复习阶段。在有限的一个月里,学生很难将两本厚厚的教科书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教师也总是感觉仓促且费力。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复习的内容经过分类,整理后制成幻灯片,先显示骨架内容,一步一个脚印地分次显示,各各击破,待整节课复习完了后又将全部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可使学生对复习的内容一目了然,既省时,又增大复习容量。
二、课堂不能做实验或不宜做实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好处多。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不做实验,不足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仅凭空讲,学生会觉得内容抽象,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很差。从2009年开始郑州市首次进行理化生实验考试。教师如若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多媒体画面中的模拟事实或其他的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则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满意的效果。例如初中人教版在讲到“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到一氧化碳有剧毒。对于这一事实,或许有少数学生见过,但更多学生没有经历过,在课堂上又不能做个实验看看,于是我用多媒体播放煤气中毒的全过程的录像,让学生像亲临其境、亲身体会一样,对一氧化碳有剧毒印象深刻。又如,在讲到“甲醇可以使人失明,甚至让人死亡”时,也不能做实验。有教师就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录像:某地一个制造假酒的窝点,由于酒中有较多的甲醇,结果饮用者有的失明,有的死亡。通过这一真实生活画面,学生明白了甲醇的毒性,也加深了对化学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的认识。再如,在讲“空气的污染”、“水体污染”、“森林火灾”、“瓦斯爆炸”等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除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外,更可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和科学的环保思想。
三、利用图表比较分析的课,用多媒体效果好。
例如,在教学“爱护水资源”时,涉及的图表有十一个之多,教材上也以彩色图表的形式呈现。而各个图表看似独立,其实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不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听起来觉得不系统,效果不佳。当采用多媒体将各个图表制成幻灯片,我边放映边让学生分析,需要比较时,又把几个图表放在一张幻灯片上同时放映,这样就解决了零碎杂乱的问题,挤出来的时间留给学生更进一步拓展。
四、教学“微观”性的知识,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其它手段无法取代的作用。
微观知识人们看不见、摸不着,教科书虽配以适当的图片,但“微观”还是无法走进学生的脑子。如果把微观过程(如化学应中分子的断裂、原子的重新组合等)制成动画,以多媒体再现出来,不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化难为易,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分子和原子等概念时,我用不同的硬币代表不同的原子,模拟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等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另一位教师用橘子代表原子进行同样的教学。尽管我们竭尽全力想讲得更清楚,但效果并不太好。后来,我们采用了多媒体,通过形象的动画模拟水分子的分解、氧化汞分子的分解清晰可见,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这一事实,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的理解就深刻多了。再如“金刚石・石墨・C60”的教学,虽说这部分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它们的主要用途,并不作太高的要求,但是学生往往把它们的主要用途张冠李戴。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实物及空间结构,并配以必要的解说,问题就简单明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篇8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步:既讲理论又讲实用。如讲水的蒸发和冷凝、铁的生锈、煤炭燃烧等一些事实的描述,和一看就清楚的现象,如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镁带的燃烧等演示实验,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懂得道理和事物的内部规律性的东西,并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而不是问题的本身,更不是它的枝叶未梢。
第二步:让学生在练习中,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在学过“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后,让学生回答:观察你家或学校的周围有没有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你知道有哪些治理污染有效的事例吗?等等。这类题目的比较活,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要视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针对长法、黄河源头的玉树川来讲,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水资源,其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的余地。教师还可以在课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相互启发补充,会使他们的思想更活跃。
第三步:联系实际。生产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的问题,应该是联系实际的主攻方向。除此之外,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能力,都是联系实际的好方法。
二、要深入地了解学生
篇9
关键词:化学日记 新课改 后花园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60-01
在课改和素质的双重要求下,学生在校的时间缩短了,我们的教学任务有部分在校内完成的要改为校外去做了,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化学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从学生内心出发,认识知识间的联系或者生活中的化学认识、思想以及对化学课堂的建议,同时也可以是对平时日记的一个补充,没有增加多余的学习负担。化学日记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承担的任务也非常大,有美化和消化课堂的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创新发展的新天地,和其它学科综合起来探寻好的学习方法,指引自己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和其它的学科内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化学日记意义重大,作用非凡,下面我就一一给您道来。
1 总结化学思想
学习化学当然都按照化学的思路来,以实验明事,从事情的整个过程可以看清楚有那些化学知识,理解整个化学过程,把握好化学知识的每一步,这样学起来才可以轻松,有章程可寻。不至于无法下手和理解,如观察镁条燃烧现象,学生看到耀眼的白光,有白色固体生成,感觉到放热,老师追问有没有其它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说,在看到白光的时候还看到上方有一缕白烟。注意观察每一个细节,才可以把握知识点,否则就要犯错误。化学的思想始终贯穿在生活和教学中,如夏天温度高,食品的放置就要注意,否则很容易发生化学变化。变质的食品是不可以食用的,人很容易生病的。另如平时的食物也是要加热熟透后才可以食用,如扁豆等不熟容易致人生命危险的。只有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注意到这些问题,才可以把威胁到我们生活的不好分子排斥掉。每一次的化学教学都联系相应的思想,贯彻好了,学习起来动力就有了,效果就明显了。
2 反思教学内容
日记就是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当然是有意义的,化学日记正好可以反思每一天的学习内容,记录学习中的体会和遇到的学习困难,也可以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总领化学的知识。如学生在我讲完肥料后写到,肥料有氮、磷、钾,回家就写了,叶子发黄缺什么肥,根太细缺什么,但如果添加相应的肥料后植物长的并不是太好,就需要施加农家肥了,就是我们的常见的粪便,虽然很臭,但对于植物来说可以是个宝,里面的营养全面,各种元素都有,生长出来的蔬菜口感也是非常好,市场上要化肥生长出来的蔬菜难以下咽……写的非常好,把当天学习的化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习兴趣,巩固了学习内容。也有的同学直接就写今天的化学课上面存在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和需要加强的内容,给老师的感觉是沟通,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当然更利于学生的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这样的过程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所需要的,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亲自反思,深入理解,促进了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需要多说。
3 延伸化学课堂
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开阔的,课堂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要把我们的“生活处处有化学和生活处处用化学”的这个理念深入学生的心间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写日记,延伸化学课堂到课外。如学习了磷这个元素,就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的洗涤用品,看上面的介绍说明有没有磷这个元素,它对水的污染非常严重。这些实验在家家长也可以指导,从而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家庭的亲情,让家长的意识一起跟着提高,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样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课堂上学的毕竟是少数。如我们在用刀切水果后会发现水果发黑,特别是铁质刀,是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个提醒学生要注意刀的选择,土豆切后也会迅速的发黑,这土豆与空气中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最好的办法是放在水中和空气隔离,避免产生新物质,这样土豆丝好吃也好看。让学生有化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相应的化学知识同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化学课堂延伸出去,同时留下整个记录历程,为后面的学习增强信心,也留下美好的回忆。
4 创新发展新天地
“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思路决定出路,智慧决定人生”,在这样的言语鼓励下我们的学生会根据我们老师上课传授的知识自己去加以运用,先有想法然后付诸行动,从而走出新的天地。如讲完小苏打后,我说这个就是我们常在馒头制作过程中采用的发酵剂,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有很多孔,起到蓬松的感觉,给人的口感很好。有个学生放学后回家自己去超市买了小苏打又买了面粉,自己去做馒头。正好他母亲以前做过,在母亲的指导下,他顺利的把馒头做成,第二天带到班级和学生一起分享他的成功。他对我说,化学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生活处处有化学,生活处处用化学”,只要用心,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不信我们都可以试试!当然这仅是一个例子,如果学生的思维一经打开,那谁也挡不住。所有培养学生写化学日记也就是让学生产生化学思路,把化学思想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根据生活的需要再依据化学知识去创造方面,那不就是产生新的天地,伟大的爱迪生、爱因斯坦不都是这样喜欢思考,喜欢整理动手才会有伟大的发明和创新吗。
化学日记是化学教学的催化剂,是学生放松、整理、获得灵感的好去处,当然也是我们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最好平台。通过它我们教师可以最好的掌握学生学习的最新状况,和学生的心贴在一起,同时通过学生的情况提升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引领我们教师应该去做什么事情。如何最大化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有一句话是山不过来,我过去,催化剂的建设好坏和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希望各位同行能够多提好的建议,一起去把化学日记进行到底,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从化学日记中得到切实的提高,为社会的将来建设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也就是我写文章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实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优化;教学效率
化学是初中学生的入门课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指导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学习的能力。然而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教学评价单一等,都严重地妨碍了新教材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认真学习新大纲,严格把握教学要求
由教育部制订的于年颁布的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与年通过的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用)相比,从化学知识到教育观念的要求上,做较大的调整,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是国家对学生学习化学学科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是编定教科书的重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新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化学教学大纲,对本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总体把握。明确自己所教学段内化学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化学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确定教学大致进度。对于原有大纲使朋有经验的教师,通过两种大纲内容比较找出异同,重新调整教育观念和教学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纲,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卜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
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我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绕道迂回,调节难度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新颖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情感,增加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