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

篇1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在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中,总结归纳了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在不同发展阶段,西方经济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一是逻辑性、系统性强,且理论流派众多。主要包含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模块相辅相成,前者以价格分析为核心,后者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二是在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和实践性并存,理论产生于经济生活,亦可用于指导经济生活。当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已十分完整,可用于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利用,但该理论依附于资本主义制度,对该制度更具偏向性。三是西方经济学中,方法体系和现实经济联系紧密,其产生和发展均立足于?F实中的具体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分析研究之上。四是西方经济学中不仅包含有抽象理论,而且会灵活应用数学模型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且具有逐渐数学化的趋势。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中缺乏前沿理论的介绍

我国高校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内容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观点,忽视了对西方经济学最新最前沿理论和非主流理论的收纳和介绍,导致西方经济学教材整体理论体系不完整,影响学生多元化能力的思维的培养。

(二)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

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阐释和研究相关理论均会用到相应的数学工具和数学模型,进行不同程度的定性分析,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时更习惯进行定性分析,而少用或不用定量分析,但是在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理论逻辑的推导、数学工具的运用等均需要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才能深入的理解。

(三)理论与实际脱节

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主要针对研究了国外的经济问题和现象,但是对中国市场经济下存在的问题分析甚少。此外,教材中虽有相关的案例分析讲解,但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学生依旧很难理解。

(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理解难度大,理解和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在高校课时安排中,西方经济学课时较少。除此之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仍旧停留讲授阶段,教学方法单一,学习被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五)思维方法和工具应用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并灵活应用这些能力分析解决现实中存在经济现象核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解相应的逻辑推导过程。同时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经济现象的研究和分析需要借助于数学工具,但多数学生对于各类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图形并不了解。

三、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篇2

1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西方经济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块的内容。这门课程中的许多理论模型的建立都存在着众多假设条件,它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影响因素。例如需求规律,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了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对商品需求数量的影响。而现实中商品的需求数量会受到消费者的偏好、预期、收入等多种因素影响。这就会让西方经济学的初学者感到困惑和不解。

(2)西方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经济学,它只关注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以及社会福利和分配等问题的研究,而不涉及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研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理论认为劳动者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息,土地获得租金,企业家才能获得利润,就是为了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同时还要对这些理论进行批判,无疑又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3)西方经济学的数学化。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当中广泛而深入地使用数学方法,例如弹性概念、边际概念、乘数概念,还有数学中的求导、求积分等方法的运用,以及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的推导等。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否则教师在讲授经济学的时候还得给学生补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课时。

(4)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但学派林立。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但是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又是由多种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比如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不同的学派对同一经济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学派采用适应性预期的概念认为短期向右下方倾斜,长期垂直,而理性预期学派则采用理性预期的概念,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都是垂直的。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丰富和完善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是过多的学术争议和对立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

2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目前,西方经济学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实,多媒体教学的确有其优越性,但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反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老师讲的每一个字课件上都有,课件上的每一个字教材上都有,于是丧失了听课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跟不上老师多媒体讲课的节奏,或者是忙于抄笔记,没有时间思考和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点,于是学习效率低下,长期积累下去的结果就是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上课就是在听天书,干脆干自己的事,放弃了西方经济学的课堂学习,造成西方经济学的重修率居高不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考核方式单一。当前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以闭卷考试为主,有的学校学生的作业、出勤率等因素也作为平时成绩在期评总成绩中占到了一定的比重,但是这种过程考核大都是流于形式,这就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由于期末成绩占期评总成绩的比重较高,一般是70%~80%,所以很多同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抄袭作业的现象严重,到期末考试前夕就押题、猜题,学生追求的是通过考试,而不是真正学习知识。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导致理论与实践脱钩。

(3)学生缺乏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适当的时候选取一些案例和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案例讨论没有兴趣,一个班只有少数的几个同学发言,而能够分析到点子上的学生屈指可数,甚至在一些班级案例讨论也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来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4)习题难度大。目前许多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没有习题,有配套习题的教材习题的难度又大大地高于教材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上课听懂了,教材上的内容也掌握了,可是做起题目来却无从下手的情况。一些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只讲解知识点,不讲典型例题,这就使得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太难,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3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路径探讨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依据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是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采取诸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传统讲授法、实验教学法等传统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融合。特别是对于西方经济学中一些图形的推导、曲线的生成,教师的板书是不可或缺的。

篇3

一、创新教学内容,强化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层次性和拓展性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应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抽象与概括,具有逻辑严密、纷繁复杂以及动态演化的理论体系。为此,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建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学生呈现出西方经济学的全景图,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为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方法指导。从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看,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通过“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逻辑关系实现有效衔接,并贯穿于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其次,根据授课学生专业层次、培养要求以及个体禀赋特征选择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具体来说,专科层次主要选择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而本科层次不仅要加深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教学难度,还应扩大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广度。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经济学理论的推演和经济学模型的建构,而对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博弈理论以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学习。最后,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并有效融入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以此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和运用范围。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应打破传统单一的“注入式”方法,重新构建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育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向教学引导者转变,而学生则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和独立学者转变,从而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案例教学法是运用经济事例将学生放置于特定的经济情景中并加以恰当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使抽象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回归经济现实。因此,它是经济学科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取决于案例的设计和案例的组织两个方面。对于案例的选择,应充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事件,突出案例的现实性、热点性、代表性、启发性和客观性,体现应用型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按照理论知识储备、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与教师点评的步骤组织实施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都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下完成。另外,卡尔·波普尔构建了一种关于科学发展的逻辑模式,即提出拟研究问题,进而对问题的本质展开猜想,并进一步尝试验证假说是否接受,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认识客观事物的逻辑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便是启发式教学法。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先由任课教师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现实经济问题或现象,然后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分析问题,并选择恰当的经济理论对问题进行有效解释,再对理论解释或理论假说进行系统的经验实证,最后提出契合中国经济社会体制背景的政策路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确保了在有限的课时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调查;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23-02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很多独立学院开始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与此相适应,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都将发生重大改变,在此过程中,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和数学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以及长期教学中形成的对该课程的诸多误解,导致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改革中授课学时不断被压缩,甚至出现了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删除该课程的现象,说明西方经济学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很大,已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探索西方经济学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有效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培养与支撑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本科生进一步学习经管类各专业课的先导课程,但其意义不仅限于此,经济学是人类关于经济理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和分析经济现象、探索经济规律的累积性知识的结晶。具体而言,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实现三个目的:一是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为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能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国民收入的决定,更加理解政府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三是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学会用经济学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

二、西方经济学学习现状的分析

要进行课程改革,必须对授课对象有清楚的认识,即要清楚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此,笔者进行了“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广西的三所独立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贸易4个专业。问卷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发放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5份,(男41.18%,女58.82%),回收率97.5%。

1.学习兴趣。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当问到“你对《西方经济学》感兴趣吗?”时,选择“非常感兴趣”的只占4.9%,选择“比较感兴趣”占23.53%,选择“一般”的占57.84%,说明学生整体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不高,但是还没到反感的程度,如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目的。对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有22.55%的学生选择了“接授和积累知识”,28.43%的学生选择了“发展能力”,47.06%的学生选择了“应付考试”,选择其他的占1.96%。这表明,从整体上看,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比较明确,希望提升思考问题能力并获取更多的知识,如果在学习中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很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47.06%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很显然,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不正确的,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予以教育和引导。

3.学习方式。问卷中,当问到“学习方式”时,有51.96%的学生选择“偶尔复习与预习”,能做到“定期复习与预习”的只占9.8%,选择“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占28.43%,可见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主要依赖教师的课堂,课前一般不会主动预习,课后复习也做得不够充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当问到“你在《西方经济学》课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主要用什么方式解决?”有48.04%的学生选择“与同学讨论加以解决”,有39.22%的学生选择“自己思考并解决或者从网上获得帮助”,选择“从任课教师那获得帮助”的只占12.75%,说明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同学或自己思考,而很少能够做到积极与教师沟通,显然对教学非常不利,教师应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仅仅完成上课任务。

4.教师教学方法。当问到“老师上课采取的教学方式?”时有49.02%的学生选择“多媒体教学”,选择“案例分析”的占25.49%,选择“全面灌输式”的只占12.75%,说明现在大部分老师基本摆脱纯粹的宣讲,能够依靠多媒体教学,但问到“你认为大部分同学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是主动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还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教给的知识?”时,有76.47%的学生选择“被动接受”,当问到“假设老师改变‘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而更多地加入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实践的环节,那你的态度是?”,有64.71%的学生选择了“欢迎”。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不断改进,但并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则更希望能参与到课堂中。

5.学习效果。当问到“你能理解《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吗?”有41.18%的学生选择“基本理解”,33.33%的学生选择“少部分理解”;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37.25%学生认为“收获不大”,25.49%的学生认为“能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和国家宏观政策”,可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少部分学生确实有所收获,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生方面的原因。首先,独立学院的学生数理基础较差,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等不感兴趣,缺乏钻研精神,所以学生容易因为难以掌握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浓厚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查中有55.8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较难”,14.71%学生认为是“最难的课程之一”。而对于为什么难学,有34.31%的学生认为是“知识量太大”,26.47%的学生认为是“各类曲线过于抽象”,17.65%的学生认为是“数学基础差”。其次,学生进入大学后思想状态和学习目标发生了改变,认为读大学没有必要认真学习了,学习基本上在课上完成,很难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而《西方经济学》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的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式很难满足学习上的要求。

2.教师方面的原因。①教学方法。虽然授课中大部分老师能够使用多媒体,并能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但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则只能被动地听,从而使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最后只好死记硬背,勉强通过考试。②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广泛,实际情况却是该课程的课时数越来越少,老师们为了完成进度,只能是不停的讲授,没有时间将它们之间的联系表述清楚,无法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对于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有很大困难。学生往往感觉是刚开始觉得还能听明白,并有很高的兴趣,越往后走,觉得能听懂的越少,以至于最后有不少学生放弃学习。③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践能力。由于西方经济学的授课教师,大部分都是只讲授专业基础课,对其他专业课不熟悉,并且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即到学校授课,缺少经济学的具体实践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没有亲身经历,因此在授课中很难把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1.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虽然在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中西方经济学几乎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但各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基础、不同的专业选择合适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具体而言,西方经济学教学必须覆盖学生所需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重点讲授完整的知识体系,保证各专业学生都能掌握与综合素质和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学基本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把过去学生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组织学生围绕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内或课外的讨论,促进经济学知识的主动运用,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等。

3.增加课程内实践。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专业课程都配备了相应实践学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总学时有些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增加课程内实践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①专题讲座。②实地参观、调查。

4.改变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能把深奥的理论、复杂的图表、公式等理论模型形象地演示出来,增大课堂信息量,节省时间等诸多优势,已成为西方经济学授课的主要手段,但也产生了过于依赖课件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数学推导,学生缺乏反映的时间,如果采用板书的形式,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因此最好是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5.改变考核方式。目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的考核仍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虽然也有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认定随意性很大,结果很多学生只要到期末考试时突击背书甚至背习题,就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应完善考核方式,把作业、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从多角度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笔者的做法是笔者考核的具体办法是平时成绩占60%,其中: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外作业占30%,社会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占30%;期末成绩占40%,试题包括基础和应用两部分,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学生,又能督促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经济学 教学 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中,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理论课程,构成了大学本科院校经济类的核心结构,这些学科的教学也一直是国内外财经类高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国内外一直不乏研究者,目光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或者课程的设置上。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多样,就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来自教育部门、教育政策等因素。本文着重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学体会,分析了如何合理的调整学习,以便提高诸如西方经济学之类的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定位

西方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主要国家流行的经济理论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在西方国家,该课程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相应的,在国内的高校中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西方经济学也已经占据了专业必修课的基础地位。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简介

经济学是一门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换的学科,西方经济学也不例外,它的主要内容基本是统一于现代主流的经济学之下。包括全面深入的研究考察各个市场主体的决策性质和规律,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等问题。从目前的教学安排来看,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在本科教学中,通常分为两个学期进行学习,作为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有一定的难度系数。

1.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

西方经济学源于对经济现象的诠释,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实践中抽象和分离出来,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加入了一些前提条件、假设和假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学家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理论与经济实践背离的瑕疵被发现出来,于是对条件假设和假说重新认识和重新设定,这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见西方经济学从起源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没有离开过经济实践活动。

2.图形和数学模型结合

为了更为透彻的分析经济问题或者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西方经济学经常运用数学工具建立经济模型,运用模型中参数的变化说明经济趋势或者经济原理。但是数学类的经济模型只能从数值方面考察经济运行的结果,难以解释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于是西方经济学常常辅助以图形或者单独运用图形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图形与数学模型的结合,要求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既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又要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尤其是独立院校,在制定经济类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通常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功能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并由此来组织教学的各项工作。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高

由于课程安排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必修课,通常是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进行学习。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课程难度较高。除此之外,对逻辑推理的要求也较高。由于此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由几百年来无数的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理论上的杰出贡献综合而成,理论体系宏达,并且不同的章节中理论之间存在递进性,推演性强,因此对学生要求高,需要始终全神贯注。因此课程本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高。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真实情况并不理想。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课前没有预习,或者课后复习时间不充足,在某章节学习中产生了困难,继而会选择放弃或者跳过。当前面的理论没有学习好时,后面的理论因为前后理论的依次递进关系,就会变得更难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无法理解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便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

(二)课程的实用性相对缺乏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其教科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我们很远,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作为纯理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抽象,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大量的经济模型与理论部分,相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难以协调应用教学手段

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由老师帮助学生树立规范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帮助学生后期的学习,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按照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难免会出现沉闷的状态,学生也会表示需要加入应用型的知识以更好的理解知识与活跃气氛。

伴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改革,经济学的课堂也加入了多媒体的使用。根据前面的介绍,西方经济学的课程除了重要的理论模型之外,还需要大规模的数学推演。如果把全部过程都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点是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随之而来也有难以避免的缺点,即没有老师亲自示范理论的分析与公式推导过程,学生通常无法很好的理解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中,需要做出协调。

四、提高目前教学应用性的几点设想

(一)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最根本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活跃程度,“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目前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驱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研究自己的专业课程。经济学又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科学,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的演变,并随之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词汇。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另一方面可以保持与前沿科学的紧密性,从而扩展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例如当一些经济学的学生或者当今的年轻教师群体,在他们学习GDP这一概念的时候,还没有提出绿色GDP这一概念。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学生己经毕业进入社会,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要,并且逐步进入了经济研究者的视野,绿色GDP概念就自然而然的被提出来。如果在学习期间教师用了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入介绍这些新的进展,那么接受过这样的训练的学生将更容易理解GDP的概念,并且很快地、自然而然地学会在考虑经济问题时加入环境保护这一因素。如果只是靠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在遇到新问题目的时候,往往对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上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二)联系实际,引进案例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非常经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著名的科斯定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阐述;外部性原理则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这些例子已成为经济学中经典的例子,具有了不可替代性,给经济学留下一个永恒的传统,使经济学诗意盎然。但是,仅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例如引用“谷贱伤农”的现象来解释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不同弹性的商品产生的不同供求变化。这是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针对西方经济学中不同的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则可以从现实情况着手,一步一步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过程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互动完成。有的则可以先阐述原理,然后让学生分析现实案例,这样通过从具体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理调整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为应试教育,对于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应试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另外,大学中现有的考核方式,期末卷面考试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行考试方式仍然以开卷和闭卷考试为主,尤其是闭卷考试,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扭曲,为了考试而学习,而忽略了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和吸收。

西方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的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所以应该重视这些课程的学习,更应该重视教学与考核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闭卷的考试方式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尤其是重视基础知识,让学生熟记知识点,为以后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认真记录学生的平时的表现,并实施教考分离,合理分配平时、期中和期末分数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杜,1996

[2] 张丽华.甘理案例教学法[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杜,2000

[3] 张红岩.《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

[4]吴方.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池州学院学报,2009(2)

篇6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管理学等专业均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上述各专业的基础课开设。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远远不够。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三个弊端: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教学地位以教师为主,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过少,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脱节。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说明,缺乏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学习了很多理论问题但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更无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目标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书本内容的学习,

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通过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引导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逻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既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又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既有宏观经济的整体分析,又有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既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又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总结;研究方法上既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公式来推导、论证经济理论,在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难度不大。二是编制数学模型,计算、验证经济学理论或进行经济预测,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定量分析虽然能使经济学更能应用于实际,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但在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数学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企图为其经济基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的经验总结。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

(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的现状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学习。能否学好西方经济学,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关系。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非常熟悉且敏感的课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研究、借鉴西方的一些有益的做法。

(二)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与社会脱节的现状

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很多问题的结论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但如果不讲方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实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时,需要学生记住: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动;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反方向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引用大量的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商品例子,通过对这些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变化的分析,加上几何模型作图说明问题,实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

(三)改变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现状

这种以教师教替代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记忆授课内容,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学生考核方式下,学习成绩的好坏占很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将通过学校的考试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也有很多老师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这就脱离了教育的根本。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个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而是在于教会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单纯是知识点的熟练记忆,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对老师而言是教育的失败。

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其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理论要点,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使基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践分析,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供求定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谷贱伤农的实例分析说明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化的影响;在支持价格的讲授过程中,运用最低工资法的实例分析说明支持价格政策的应用;在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分析中,结合农产品市场的特征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的原因。通过实际例证的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导向相结合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一直坚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主张,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以往大大提高。

(三)学生考核方式的改革

篇7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51-02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作为核心课程,管理类专业也视其为专业基础课。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所有经济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及原理相适应、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在西方经济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联系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庞大,授课内容多且抽象,学生普遍感觉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加大了课程的难度。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媒体中虽然频繁体现,但要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

2、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它的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较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不容易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同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从而很难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中理论讲授过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支笔一张嘴,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因为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致使教学内容更枯燥乏味。这种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习惯于通过被动的死记硬背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不能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原理背后的原因。同时,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客观上也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另外开课年级较低,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发展的认识、理解较为肤浅,都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教材内容老套、陈旧,重技术而轻经济思想,导致教学质量偏低。西方国家的初级经济学教材注重基础和经济学普及,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书中几乎没有数学,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合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总结和指导,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其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新古典综合派的体系和内容,而目前我国各高校所用的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都仍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为主,内容老套、陈旧,无法为学生理解某些经济现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不仅如此,由于学时的限制迫使我们的教材在技术和思想之间选择了侧重技术,即数学表达居主导地位,教师在介绍数学表达方式后再介绍经济学思想,结果使许多学生掌握的经济学似是而非。此外,高校教材市场的垄断导致教材抄袭现象严重,习题质量偏低。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注重课程铺垫,讲授好导论。其实,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往往在学的过程中感觉经济学抽象、枯燥、晦涩难懂,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经济学”铺垫。因此,讲授好课程导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尤为重要,在导论的讲解上多花点时间是必要的。首先,简要讲解经济学的发展史,从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出现,再到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形成,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次,明确微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在此基础上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进行联系和区别。再次,构建课程学习框架,引导学生顺着“框架”去学习。最后,明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均衡分析,为学生以后把握微观供求模型和宏观AD-AS模型打下基础。

2、讲授好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虽然数学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但是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再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远离生活实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上。基本概念是决定该课程内容分析正确与否的关键,没有基本概念作为思维的根据和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基本原理是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力图寻找出经济现象本身的客观规律,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乘数原理等等,这些基本规律在理论上得到了证明,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概念和原理是我们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原理,才能提高学生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精髓。

3、通过对比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是通过图形推导出来的,弄懂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但学生普遍认为图形太复杂了,宁可死记硬背文字,也不愿意仔细研读图形。事实上学好这门课的诀窍之一就在于利用图形。对于图形,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三方面要求:(1)要求看懂图形,了解图形说明了什么原理;(2)要能借助于图形来解题,不仅会看图,还要会用图;(3)对相似的图形会对比。西方经济学中很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例如,AD曲线的形状和微观经济学中市场需求曲线形状相似,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短期的AS线和市场供给线的关系又如何?通过对比,同学们不但温习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还加深了对新内容的理解。又如,MEI曲线为何比MEC曲线更陡峭?这是教学难点,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这两个知识点在图形上很相似,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长期的总供给线、长期的Pc曲线和微观经济学中土地的总供给线形状也极其相似,同样可以进行对比,等等。

篇8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构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62-02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是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在众多前提假设的情况下得出一起理想的模型,这样才能对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认识,然后修改前提假设,加入现实的因素,使经济学与现实更加贴近,并为现实经济提供指导意义。其中:微观经济学有利于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比如经济全球化;宏观经济学则对市场失灵进行有效调控,比如帮助摆脱20世纪的美国经济大萧条。西方经济学在高校的教学中,由于现实经济与教学手段发展存在较大距离,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与知识的运用相脱节。因此,对于初次接触经济学内容的学生来说,往往是如坠云雾,很多学生学了一学期仍然难窥其全貌,一些学生听课无精打采,反映听不懂,感到学习吃力,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些直接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体系庞大 内容多且抽象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的科学。它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加大了课程的难度。尽管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理论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但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理论内涵和实质并不容易。

(二)教材内容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现行教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西方原版经济学教材的引进或翻译。这类教材知识含量大、内容更新也较快,但同时也因为教材内容过于庞杂、缺乏体系上的衔接性,因而不适应非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另一类是国内高校自行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往往有许多繁冗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这些用大量的数学知识推导出的结论,虽然在理论上符合逻辑,却脱离了实际。国内教材以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为主,很多西方经济学新的发展理论和观点未能体现。教科书仅仅阐述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的运用。

(三)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为以“教”取代“学”的全包制教学形式

同其他许多课程的教学一样,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从课程开始到结束都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只限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由于教材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

2.考核方式单一,为以“理论成绩”取代“实践成就”的理论考核方式

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其考核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式,仍没有跳出“复述型考核”的窠臼;考试内容大都是教材知识或课堂教学知识的复述。学生为了考核过关,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习惯于记忆教师讲述过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或答案,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再者,由于要照顾考试内容,加之课时有限,教师讲课只能囿于教材内容,不能太拓展开来分析问题,各高校的教务部门对于答案的要求均是标准答案,标上具体分值,就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因此,在市场经济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单一,为 以“国外案例”取代“国内案例”的案例应用形式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其教科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我们很远,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用案例讲授。目前,许多高校在初级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中国学生学完了之后,只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却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是怎么运行的,这会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即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范例,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地用美国的范例来对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

完整的教学体系应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界定,本科低年级、本科高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相应选用或组织编写教材,还包括: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及科学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步骤。西方经济理论知识正式进入我国高等院校是在改革开放后,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全面推进是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作为一门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学科,相比之下我国高校20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时间确实太短。所以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我国高校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还远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齐齐哈尔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构建

齐齐哈尔大学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的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齐齐哈尔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设有74个本科专业,隶属10个学科门类。其中,英语、生物科学、艺术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商管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教育学、美术学、轻化工程、生物工程、生物科学、体育教育、艺术设计、音乐表演、应用化学、英语、制药工程等17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是学习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齐齐哈尔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要从理论教学、双语教学、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创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出不同教学体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

三、齐齐哈尔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创新思路

(一)理论教学创新 提高学生经济学知识素养

理论教学的创新主要从配备专业教师、选择合适教材、采用先进教法、进行有效考核等四个方面入手。齐齐哈尔大学专业较多,按照学科隶属可以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专业。目前,全校没有开设西方经济学选修课,究其原因,是西方经济学教师数量少,只能承担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授课任务。西方经济学课程不仅对于经管类学生至关重要,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应学习西方经济学,以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此,学校应该把西方经济学设为一个校级教研部,像大学英语教研部那样,分为基础教研部和专业教研部。基础经济学教研部负责全校理工类学生的授课任务,专业经济学教研部负责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授课任务,使全校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经济学素养。

(二)发挥双语教学特色 提高学生外文阅读能力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双语教学在地方高校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吸收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提高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增强他们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学术交流和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的沟通能力。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从提高师资外语水平、科学合理选用教材、创设双语教学氛围、教会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入手。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思考如何使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激发兴趣,引导思维、培养能力。在网上或者杂志上选取与课程相关的外文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选取,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其目的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其中来,对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外语口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双语教学课堂应创建双语教学氛围的内在环境。在课堂上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多提些问题,鼓励学生用外语来回答,提高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与外教交流,帮助学生用外语来表达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在双语课堂上,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宽容地对待学生,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齐齐哈尔大学目前开设双语教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专业开设效果较好,应该使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在英语专业开设双语西方经济学课程,使学生发挥其英语优势,带着兴趣阅读国外经济学著作,提高学生外文阅读能力。

(三)改进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经济学教学面临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成为衡量高校培养学生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高校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 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式、相互衔接、科学的体系。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除了计算机模拟实践、情景模拟、论文写作等校内实践课程外,还要有实地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实践和参与企业经营等校外实践课程。另外,在各高校举办各类培训、实习和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齐齐哈尔大学学生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学年论文、社会调查、创业实践、企业经营策划、毕业论文等课程。对于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学生,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多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9

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人类探索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成果,两者既非完全对立,也非完全统一,而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研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歧,解析两者间的联系和结合之处,既能科学地说明两者的本质关系,又能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和实效性。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异同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在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极端重要地位的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理论体系本身的重要历史地位与政治地位,所以人们通常会在研究中把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做以区分,挖掘其中的个性和共性。而且,搞清楚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对于正确看待这两个不同的经济学说以及正确理解和处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矛盾来说,都有很大的意义。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经济学是指马克思的《资本论》学说,西方经济学是指从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以后到目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发展起来的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说,以塞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曼昆等人的《经济学》为代表。

一、起源与轨迹差异

众所周知,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者共同的起源,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以劳动分工为起点,详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初始的分配规律和生产模式。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认为亚当•斯密为自己提供了思想的灵感和来源,只是这两个经济学在后续的发展和继承中走上了分岔路而已。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在描述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上是准确的,但受限于他的时代,亚当•斯密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这一历史规律。马克思通过改进这一学说使之能够伴随历史进步而坚持其正确性。但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原有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思想具化和数学建模的方式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修缮完善,像类似不对称信息、外部性理论等,类似凯恩斯主义则是回应经济失灵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发展完善,它们只是在同一理论源头发生而形成的不同理论。

二、理论形成路径的差异

政治经济学几乎可以算是马恩两人的合作的成果。《资本论》真正的创作时间,应从1844年马克思把研究重点从哲学转入政治经济学后起始,直到1865年底第三部分草稿写作完结,至1867年第1卷的出版,大约20年时间;后期第2和第3卷的写作和修订持续到19世纪70年代,总共大约40年时间。所以说,马克思本人对《资本论》核心思想的创作应该集中在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间。而西方经济学是由西方众多经济学家共同积累而成的。自1870年边际革命的蓬勃,马歇尔的集成,到张伯伦等对微观部分的完成,自凯恩斯开创宏观体系,希克斯等人的完善,到塞缪尔森的整合,再到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对自由主义的回归和供给曲线对宏观经济学的革命,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创作史的路径,相对于经济来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历的时空跨度更大更长,所以流派缤纷,但是西经的内在体系逻辑不如马经的清晰连贯。

三、研究对象上的差异

虽然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部分组成,而西方经济学也包括这四部分。然而对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来说,可以援引塞缪尔森在他《经济学》著作里的话:“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决定,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消费之用。”简而言之,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中合理配置而使人类需求获得最大满足的一个社会科学;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表述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由此便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看法是有明显差异的。通常来讲,“生产关系”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与生产力建立联系来探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而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政策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相比较而言,马经因为其建立的经济范畴都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故而它对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的社会关系更为重视,但西经则对解释和预测表层经济现象更为重视。

四、利益和立场上的差异

经济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科学,所以它有一定利益立场。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立场。从阶级性上讲,政治经济学代表着工人阶级利益,力证社会财富是工人阶级劳动创造的,那些被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理应重归工人阶级所有。而西方经济学的阶级立场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古典主义,通过表现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全民福利、有利于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等优势来证明其合理性。但双方无论从彼此汲取多少对自己有益的成分,都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自身的本质属性和阶级立场。历史和实践向我们明示,经济学家总会主动或被动地去接受代表自我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代表自我阶级的利益,维护自我阶级的立场,选择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等态度去研究、解释和解决经济问题,鲜有例外。

五、研究内容上的差异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建立的基础。由于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政治经济学还认为,虽然变化的供求关系会对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但商品的价值才是商品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供求关系只会使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以供求均衡为基础的,它不像马经那样存在独立于价格之外并决定价格的抽象的价值本质,而将商品的价值视作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实物交换比例,在货币条件下表现为商品供求均衡时的价格,这样价值就与均衡价格完全一样了。正是因为把价值定义成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在政治经济学的视野里,对雇佣工人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转化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一切非劳动收入,工人工资只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转化,全部价值均由工人的劳动所创造。而西方经济学把“经济人”视作起点来研究,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仅把劳动当作一种生产要素进行研究。所以说西方经济学将工人的工资视同如利息、地租一样的生产要素对生产贡献的报酬,因而不存在对工人剥削的问题,认为这只是社会成员各方自发自愿交换的结果。

六、研究方式上的差异

通过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政治经济学认为无论哪种社会形态都不会一直稳定永恒,所以视社会发展为一个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过程,认为社会经济形态总会向更高级的形态更替。但是西方经济学始终坚持理性主义和唯心史观的方法论,由于西方经济学基于这样的方法论,因而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永恒稳定的存在,构建了一种确定性的经济社会观。政治经济学对规范分析也十分重视,用抽象定性的方法研究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的经济制度本质规定,要特别注重对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但西方经济学却重实证分析,通过描述、推理、计量、检验等方式,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具体资源配置、分配制度、运行规律、运行机制、宏观和微观的市场调控方法进行探究,可达到为经济主体和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的目的。

七、结论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不管是起源轨迹、理论路径、还是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抑或是研究方法的选择,总之以上多种差异,最终归结为马经和西经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结论上的不同。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问题的阐述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它更着重于通过概括经济规律而使企业和社会利润最大化。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却是通过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点来揭示资本主义的黑暗以达到弘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目的。简而言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经济和供求关系,但政治经济学则着重考虑资本再分配问题,把资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以利润最大化为流通方向的整个过程作为研究重点。

作者:刘玥 单位:西安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德林.新制度经济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塞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内容;必要性

两百多年前,《西方经济学》课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管理学等专业均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上述各专业的基础课开设。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远远不够。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三个弊端: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教学地位以教师为主,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过少,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脱节。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说明,缺乏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学习了很多理论问题但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更无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目标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书本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通过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引导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逻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既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又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既有宏观经济的整体分析,又有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既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又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总结;研究方法上既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公式来推导、论证经济理论,在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难度不大。二是编制数学模型,计算、验证经济学理论或进行经济预测,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定量分析虽然能使经济学更能应用于实际,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但在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数学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企图为其经济基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的经验总结。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

(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的现状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学习。能否学好西方经济学,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关系。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非常熟悉且敏感的课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研究、借鉴西方的一些有益的做法。

(二)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与社会脱节的现状

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很多问题的结论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但如果不讲方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实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时,需要学生记住: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动;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反方向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引用大量的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商品例子,通过对这些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变化的分析,加上几何模型作图说明问题,实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

(三)改变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现状

这种以教师“教”替代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记忆授课内容,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学生考核方式下,学习成绩的好坏占很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将通过学校的考试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也有很多老师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这就脱离了教育的根本。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个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而是在于教会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单纯是知识点的熟练记忆,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对老师而言是教育的失败。

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其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理论要点,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使基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践分析,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供求定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谷贱伤农的实例分析说明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化的影响;在支持价格的讲授过程中,运用最低工资法的实例分析说明支持价格政策的应用;在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分析中,结合农产品市场的特征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的原因。通过实际例证的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导向相结合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一直坚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主张,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以往大大提高。

(三)学生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判断、名词、简答、论述等,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体现出来。为此,《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考试题型上缩减传统考试题目的比例,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分析题、计算题、图形分析题占据更大比重。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一门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但是经过在课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上的有益尝试和调整,《西方经济学》课程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晓梅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翟仁祥,韩曙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06):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