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文化差异

前言: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学习好英语知识,实现跨文化的交流,除了应该掌握一些词汇、语法和语音知识以外,也要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教会他们学会用西方人们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理解语言,避免与西方人交流时产生误解。因此,在初中英语口语课堂上增加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及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会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以及他们英语交际的能力。

1.初中阶段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1.1口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汤姆斯曾认为:语言的能力不仅仅是指能否造出合乎语法句子的能力,还应该包括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而口语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交际中的最重要的手段。可以说,口语是人与人之间口头表达的语言,它是人类社会使用频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用语言来陈述事物并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交流,因此要学好英语,当然就不能忽视英语口语的重要性。

1.2 初中阶段对英语口语的要求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口语能力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初中生的综合语言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是语言技能之一,也是英语交际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前言中提出“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英语学习者“说”的要求也有非常明确的阐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拥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1.3 初中阶段口语教学的现状

初中英语教学阶段对语音教学的强调不够。许多初中英语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语音的教学和纠正,致使学生发音不准,对以后的英语的学习和英语交际带来很大的阻碍。比如很多学生把“Hello”说成了“哈罗”,把“Thank you”读成“三克油”,影响到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提高。目前不少中学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语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此外,语言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学生都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有限的英语课外,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

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口语应用

2.1 中西方文化导致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讲究的是群体的文化,主要想体现群体价值,很少把个人价值置于群体的利益之上。然而英美国家的价值观是以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通过个人奋斗实现成功。因此在口语中,西方人喜欢表达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如营业员和顾客在商店里的对话,使用汉语的营业员会这么问:“你想买什么?”。而在西方国家,营业员则是这么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我能帮助你么?)。中国强调的是“你”,而英语中所强调的是“我”,这就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上老师通常会问:“这个问题你们都懂了吗?”。而在西方国家的老师喜欢这么问:“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我说明白了没?)再一次强调了个人的作用。

2.2 中西方文化对“表扬”的反应不同

对于赞扬和致谢的态度,中西文化的差异也相当明显。中国人总是以谦虚为本,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他们会很自然的接受别人的赞扬。看个例子:两个中国人之间对话通常是这样的:A:你的菜煮的真不错,非常可口啊。B:哪里哪里,还差的很多呢。而西方人则是喜欢这样表达:A:Your skirt is very beautiful. B:Oh. Thank you very much.可见,西方人们对于他人的称赞,不采取谦虚的态度来应对,只是表示谢意就可以了。

2.3 中西方文化的委婉性与直接性的对比

中西方的口语表达的模糊性和确定性也存在差异。中国文化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较多。例如中国人之间的拜访,主人询问客人想吃点什么,客人就算想喝点什么也会回答:“不,不必麻烦了。”而主人知道那是客套话而已,还是会给客人带来茶水、点心之类的。而在英美国家中,他们的表达会很明确,要喝咖啡就说:“Yes, coffee, please.”要是不想喝就说:“No, thanks.”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要对学生讲解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应注意的细节。让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应该采用何种的措辞方式等问题。

3.在初中口语课程中融入中西方文化的教学内容

3.1 学习英语习语

英语习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的习俗,因为很多习语都是英美人们的生活经历的总结。习语在英美人的现代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作为英语中富有表现力、富有感彩的语言,习语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使用。在日常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通过阅读一些国外的相关资料,或者通过讲故事等方法加深学对英语习语的印象,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3.2 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要求自己在上课时尽量采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同时也要用英语来解释英语,以缩短英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在教学中模拟生活情景,来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以提供给学生语言交际机会,让学生在模拟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口语知识进行训练。这样一来,初中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进行英语听说,从而为英语口语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勇婵.口语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篇2

一、我国大陆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要想准确地描述与分析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首先必须确定比较与分析的指标与选择差异分析的方法。为便于测算和统计,本文在分析省域间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时,主要采用了三个指标系列:1、反映幼儿教育发展规模的5项指标:每十万人口幼儿园数、每十万人口幼儿园班数、每十万人口幼儿入园数、每十万人口幼儿在园数、每十万人口专任幼儿教师数:2、反映幼儿教育教师水平的3项指标: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幼儿教师比例、拥有专科学历教师占专任幼儿教师比例、中学高级与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比例;3、反映幼儿教育教学设备的6项指标:每百名幼儿活动室面积、每百名幼儿睡眠室面积、每百名幼儿保健室面积、每百名幼儿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每百名幼儿拥有图书、每百名幼儿拥有教学用录音录像带。为了遵循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原则我们选择的14项指标都是相对指标,也就是消除了省域间由于人口数量不同对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

由于省域间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而采用通俗的比较办法:1、极差率。即幼儿教育发展水平最高地区的某项指标与最低地区的该项指标的比值,它可以反映地区间幼儿教育发展的极端情况。2、变异系数。也称相对标准差,即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各地区某项指标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再乘以100的值,它可以在消除各项指标测量单位的影响之后,充分反映地区间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反映幼儿教育发展规模的5项指标中,极差率最大的是每十万人口幼儿园数。最低的西藏自治区每十万人只有1.56所幼儿园,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7.23所,最高的浙江省24.72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93所,极差率达到15.85倍。同样在其它4项指标中,西藏也都是最低的。5项指标中,除了每十万人口幼儿入园数是广西最高外,其它4项指标都是浙江最高。5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中,最大的是每十万人口幼儿园数,其次是每十万人口专任幼儿教师数,说明我国幼儿教育在发展规模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幼儿园与幼儿教师数量上的差异。在反映幼儿教育教师水平的3项指标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幼儿教师比例这项指标无论极差率与变异系数都是最高的。其中,最高值的吉林(12.31%)是最低值福建(0.92%)的13.38倍。表明我国幼儿教育在教师水平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幼儿教师比例的差异。在反映幼儿教育教学设备的6项指标中,极差率与变异系数较高的两项指标分别是每百名幼儿拥有教学用录音录像带与每百名幼儿户外活动场地面积,前项指标中,最高值的北京是最低值贵州的10.50倍,后项指标中最高值的山东是最低值贵州的11.30倍。在6项指标中,除了每百名幼儿睡眠室面积一项指标是安徽最低外,其余都是贵州最低。而最高值地区的上海、北京、山东、海南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贵州与安徽,说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幼儿教育教学设备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大陆各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为了综合地评价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水平,我们需要考虑多个指标。虽然指标较多会提供比较充分的信息,但会使分析变得更为复杂;而且,有些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样会在给各指标赋权重时出现一定的偏差。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数据之间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内的变量间的相关性则较低。其中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察的综合变量(潜在变量)来表示,这个基本结构就称为公因子。通过几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这样可以在保证信息损失尽可能少的前提下,将多个观察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相关的综合指标,从而使高维的指标数据得到最佳的简化。因此,因子分析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在对复杂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从14项原始指标中抽取出3个公因子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1.72%,也就是说这3个公因子已经能够包含原有的14项指标81.72%的信息,可以作为综合评价的指标。其中,第一个公因子较好地概括了6项反映幼儿教育教学设备的原始指标,可以称为幼教教学设备因子;而5项关于幼儿教育发展规模的指标在第二个公因子上的信息量最大,可以定义为幼教发展规模因子;第三公因子可以表现3项反映幼教师资水平指标的信息量。称为幼教师资水平因子。当得到三个公因子之后,我们就可以采用回归方法计算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在幼教教学设备、幼教发展规模、幼教师资水平上的得分和最终的综合因子得分。根据各公因子得分与综合因子得分可得出表2中31个省、市、自治区幼儿教育发展评价结果(排序)。

从表2可知,幼教教学设备因子排名前5位的地区是北京、浙江、陕西、上海、西藏;幼教发展规模因子排名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浙江、广东、山西、天津、福建;幼教师资水平因子排名前5位的地区是上海、吉林、宁夏、北京、内蒙古;我们依据综合因子得分可以将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地区。其中,综合因子得分为正值,表明这些地区幼儿教育发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因子得分为负值。则说明这些地区幼儿教育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综合因子得分为正值的14个地区中,北京、上海、浙江的得分大于1,明显高于其它11个地区,因此归为第一类,是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很高的三个地区。广东、天津等11个省、市、自治区综合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值,可归为第二类,属幼儿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黑龙江、内蒙古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平均值归为第三类,是幼儿教育发展水平较低 地区。具体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表3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幼儿教育。

三、影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地区差异的因素

篇3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引言

学生在进行英语文化的学习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充分的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关系与差异,只有掌握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传统风俗等,才能够更好的处理中西文化差异,掌握英语交际运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中西文化差异

1.价值观差异。西方国家推广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从而导致西方人崇尚自主、独立、奋斗的理念,他们一般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当自己在某一方面去的成绩的时候喜欢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但是中国文化却主张内敛、提倡谦虚。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般在受到夸奖的时候,都会采用谦虚的回答,从而导致西方人对中中式谦虚甚至不解。

2.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强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作为一个礼仪大国,当别人提出邀请之后我们都是间接回答的。特别是当自己要给与否定答案的时候,都不会直接说出,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如:A:“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B:“Maybe I will./I'll try to.”但是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要是不能参加,他的回答则可能是“I'm sorry,but 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 plans.”

3.社会关系的差异。西方人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但是在中国等级尊卑理念影响深远。在西方平等意识的强调下,不论人身份高低、贫富如何,都应该享受自己的权利并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英式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If working hard,even a cow boy can beapresident.”。意思是说:“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但是中国人受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等影响,传统封建遗留思想依旧影响社会的发展。

4.生活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在日常出行中,如果不经意间发生了碰面,一般都会问“吃了么?”等一类的词语,这是我们的礼貌打招呼用于的一种。但是在西方如果这么问,别人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或者在干涉他的私生活。一般来说,西方人的打招呼用语仅限于问好等,比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等。

5.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不同,所以在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两种看法。比如在中国,龙是吉祥、是权利、是帝王的象征,中国人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等。但是在西方,龙对应的词汇为“dragon”,他的意思是怪兽、凶残的怪物,是邪恶与魔鬼的象征。所以,当中国人推广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时,外国人就会感到诧异甚至是产生厌恶感。

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1.文化教育要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西方语言文化是不同背景下产生的,由于背景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英语交际中容易出现分歧与误解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树立文化意识,在英语知识的传播中也要进行文化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的内涵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现代教学活动开展中,各学校学生数量较大,平均到班级后人数也较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的机会较少,没有得到跨文化交际的锻炼。加之,现代教学偏重与语法、词汇等方面的交接,就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教学计划重新设计文化知识渗透教学方案,使其在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

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应采取三个层次推进的方法。首先,对语言的结构知识进行讲解,打破影响英语学习与理解使用的文化障碍,对相关词汇及文化元素进行大量导入,讲解书本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次,采取系统性导入文化知识的方法,将课本内容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出文化框架。最后,对文化内容导入的范围进行过大,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哲学传统、社会模式及价值系统等以文化表现的形式进行讲解。

所以说,文化教学需要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渗透。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反应西方文化的题材进行讲解,比如让学生观看《走遍美国》的结婚片段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中西婚俗差异,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典故与词汇的含义等文化内容。通过对同一种非语言交际或者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进行简析,让学生明白中西方各自的表达含义,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讲解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建立新的英语写作洗胃。通过不断的进行文化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归纳,帮助学生正确的区分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在课堂引入相关文化差异话题,通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内涵。比如说在进行中西方节日对比中,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气的起源与庆祝的活动,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重要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并辩论“Will Christmas take the place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圣诞节是否能替代中国的春节)”,通过相关辩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认识。在对“eat”一词讨论中,不仅可以通过对西方国家一日三餐的具体说法及礼节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糊口”、“吃醋”等词汇进行关联,延伸其在英语中的相应含义。通过差异对比文化教学的方式,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的衔接中西方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水平。

3.在文化教育中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力。基于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荐《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报刊,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汇演西方国家经典喜剧、开展中外友人交流活动、观看英语原声影视剧等方式,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侵泡下亲身体验西方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风俗文化等背景知识,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势必会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通过学则适合学生了解、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与网络的衔接将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比如说西方“感恩节”、“复活节”等活动内容、习俗文化、来历过程等进行展示。通过视觉的扩张,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变得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4.在文化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西文化差异基于微观角度分析时为了学习西方语言,宏观上则是为了通过语言学习西方文化,从而达到中西方文化顺畅交流的目的。在文化教育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对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变思维方式,使其从中文转换到英文,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要指导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之中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加以汲取利用,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再者,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认识中西文化的各自优势,在充分的语言功力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结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言知识及文化教育工作的双向开展,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文化教育融合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左健.从中西文化差异谈大学英语教学[J].文学教育(中), 2010(07).

[2]倪秋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3]付云.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成功,2012(24).

篇4

关键词:大学校训 教学教育理念 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4北京市本科生培养-大学生科研训练“从中西方大学校训析中西方教育文化之差异”的资助

一、引言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不仅反映学校办学教育理念、治校精神,也集中体现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大学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审视、理想追求及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或哲学观点。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中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大学教育理念中价值取向的变化、发展也影响着大学校训的变更。

校训为比较研究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迄今为止,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话题作过一些探讨,如《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教育理念的追求》(周谷平,2005)、《中西方大学校训之比较研究》(张竞碧,2009)、《中西方大学校训之比较研究》(陈静,2011)、《中西方高校校训的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向鹏,陈凤,2008)等,但是将校训与大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基于对百来所中西方名校校训的搜集和比较,本文将简要分析其反映出的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

二、中西方大学校训比较

(一)内容

1.中国大学的校训大多强调培养人的品性,内容以崇尚道德、学习知识为主

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倡导学生养成自强的品性、博大的胸怀和德行。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其中“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是激励学子努力学习,多行善举,养成良好品德的意思。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除了“拓新”是鼓舞学生开拓创新外,“自强、弘毅、求是”都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并寻求知识。还有很多中国名校的校训都有这一特征。如: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湖南工业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兰州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等。

2.由于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西方大学校训的内容主要是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

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训“真理必将使你获得自由”(拉丁文:Veritas vos liberabit.英译: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拉丁文:Fiat Lux.英译:let there be light.);芝加哥大学校训“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拉丁文: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 英译:Let knowledge increase so that life may be enriched.)。

(二)表达方式

(1)中国大学校训句式工整,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如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长沙大学校训“德求崇,学求悟,体求健”、中国地质大学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等。

(2)西方大学的校训多为单一陈述句结构,简洁明了,如:英国剑桥大学的校训:“Here, light and scared draughts.”(此地乃启蒙之所,知识之源。)哈佛大学校训:“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拉丁文原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中文译文: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三、价值取向比较

(一)中国大学教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

从中国大学校训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中,不难看出以崇尚道德和学习知识为主,对仗工整的中国大学校训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厚德、博学和寻求四平八稳的价值取向。

中国大学校训中频繁出现的词如厚德、自强、行善、博学等,究其源头大多来源于《论语》《大学》《礼记》等中国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价值和求知价值。道德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这种传统文化就决定了中国大学校训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然后才是智力的培养。在求知这一价值取向中,中国校训主要强调去获取知识、学习知识,而关于创新的很少。中国大学校训句式工整的表达方式也主要受中国古代家训和对联的影响,要求对仗工整,显现出四平八稳、力求严谨工整的价值取向。

(二)西方大学教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

西方大学校训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中,虽然受到宗教的影响,但是主要内容还是追求真理和自由,这种简单流畅的陈述句式校训体现了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中追求自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真理的求知价值。中国社会注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然而西方社会则注重个体价值和个人的发展,这也体现在了校训上。中国大学校训时常会出现“团结”“奉献”等字眼,注重个人对集体作出的贡献和集体的力量;而西方大学校训则频繁出现“freedom(自由)”“liberty(解放)”等词,强调个人对自己本身的自由状态作出努力和个体的力量。西方大学校训中的求知价值则更侧重创新,而非被动接受前人的思想。

四、结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它充分体现着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大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好的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在本校学生和教师当中形成一种向心力,也可以给外人留下对这所学校的深刻印象。在中西方校训对比中,浅要分析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中的价值取向,可以通过校训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反映出抽象而复杂的大学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也稍有差异。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都重视求知,不同的是中国大学教育理念更重道德、重集体,西方大学教育理念更重自由、重个体。文化使然,校训和价值取向却无好坏之分。

参考文献

[1] 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2] 刘略昌.国外著名大学校训荟萃[J].科技英语学习,2007(10):30.

[3] 王彩霞.试探中西方校训之差异[J].大学教育科学,2006(1):82.

篇5

关键词:中西方 文化差异 翻译 体现

一、前言

翻译的过程就是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活动的言语产物进行转换的过程。由于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尽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境,这也就对译者的文化素养有了较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对于所翻译语言的文化了解不深入就无法真正的了解这门语言,会造成原文与译文的割裂。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跨越文化的鸿沟,准确的表达出原作的含义。在中英文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历史、社会风俗、、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就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翻译中的实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为翻译过程中“信达雅”基本原则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从整体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非常大,在很多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体现:

(一)中西方地理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中西方在地里环境方面有较大差异,这种地理差异导致语言上地理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我国处于北半球,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国家,受海洋和陆地气压的影响,在我国春天的季风从东面或东南面来,而秋天的季风则是从西面或西南面来。因此,在我国文化中经常用东风比喻春天、温暖,而用西方比喻寒冷、秋季、萧飒。如李白的《落日忆山中》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是将东风与春天、温暖联系在一起。而刘禹锡《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则很好地体现了西风在中国文化中的意境。但是,西方由于处于南半球,气候与我国不同,在西方国家,西风带来春天,而东风则带来寒冷。因此在翻译中若是简单的将古诗中的“东风”、“西风”进行直译就会为西方人带来困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这一点。如上文中的诗句,如果直接将东风翻译为“east wind”则无法体现出原文的含义,不如将其译为“spring breeze”或“vernal wind”较好。而且,由于我国是大陆性气候,而西方国家是海洋性气候,因此在对山、水等词语的地理文化含义方面有较大不同。举例来说,在中文中挥金如土一词经常在英文中被翻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其中“water”与“土”这两词的应用就反应出地理文化差异在语言翻译中的不同。

(二)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在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方面,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经过长时间的封建统治后形成了独有的儒家文化和家天下思想。而且我国古代饱经战乱和朝代更迭,对于民族和历史有独特的身后认同感。而西方历史文化与我国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并不相同,封建政权在西方统治时间和统治程度都远不及我国,因此,这种历史文化的差异也在翻译中有所体现。在我国“千金一笑”、“烽火连天”、黔驴技穷”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如果简单翻译的话很难让西方人理解其中的含义,而西方一些短语如“Greek gift”若直接翻译成“希腊人的礼物”恐怕很多中国人都无法理解,但是若联系这个短语的历史背景,即希腊人利用特洛伊木马攻破了敌人的城池,则能够帮助理解这个短语。在历史背景差异下,很多中国历史成语或短语是无法直接翻译出来的,很多词语都是通过拼音和英文相结合进行翻译,这就需要对这些词语进行专门的解释以方便英文读者理解。

(三)中西方社会风俗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由于历史文化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中西方文化在社会风俗方面也由很大差异。举例来说,我国古代对于宗亲伦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在我国语言上也有很深地体现,而西方对于宗亲的区分较我国相比则比较简单。如“aunt”一词在西方可以代指姑姑、姨母、舅母、婶娘、伯母等多种中国宗亲伦理关系,而相对应的“uncle”一词也可以代指我国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不同的关系。因此在这种词语的翻译中,译者要充分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能准确地将这些词语与我国的宗亲关系相对应进行翻译。而我国的“吃”文化也与西方有较大不同,如“吃瘪”、“吃亏”、“吃醋”、“吃鸭蛋”等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要考虑词语背后的含义,通常都是将词语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翻译,如“吃醋”就可以翻译成“be jealous”(嫉妒),这样翻译能够保持原有词语的基本含义,达到翻译的目的。

(四)中西方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也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儒释道相结合的独特,而英美等国人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因此宗教文化不同造成的语言差异也是翻译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中文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阿弥陀佛”则可以翻译为“god bless you”或“god bless my soul”等形式。在我国“龙”是一种民族图腾,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而西方则认为“龙”是邪恶的化身,代表奸邪和恐怖,因此在对“龙”进行翻译时就需要注意中西方这种不同理解下带来的语言差异。这些都是在翻译中的体现。

(五)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偏概况、使用和综合的,经常从整体和集体进行考虑,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比较偏向个体或独立,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反应在语言中就形成了词语使用的不同。如汉语中常赋予一个词多种含义和用法,如“说”,可以组成“说话”、“说三道四”、“说清”、“说情”等不同词语,而这些词语中“说”的含义都是在用话表达意思这个基本含义上发展而来的,而在英文中“说”可以分为“speak”、“tell”、“say”等多个词语,每一个词语都有不同的使用情景,这中语言表达就较为准确。此外,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还体现在对名字、地址等翻译上面。

三、结语

对于译者来说,理想的翻译是“信达雅”。通过对不同语言进行深入了解,在保留原文的含义和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进行本土化翻译。而译作的本土化即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原作,也便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解和交流。译者也只有在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前提下,结合本文化实际,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作者单位: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肖琳.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篇6

中西方教学方式异同如今,出国留学俨然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出国留学趋之若鹜。他们认为,国外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自由,更能培养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导致这种想法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

我初中就读于成都市最好的公立初中之一的成都七中育才学校,高中就读于加拿大BC省海外高中――加拿大成都石室海外高中。期间,去美国新泽西州沃德罗.哈德利奇学校做过为期一周的交换生,也去加拿大寄宿制游学。现根据自身经验,对中西方教学方式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教育的相似处

1.教育本质相通:培养习惯,激发潜能。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我父亲以前是中学英语教师,现在专门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他也经常给他的学生和我说,教育就是六个字:“兴趣+习惯+方法”。我认为无论中方教育或西方教育,其教育本质都是培养良好习惯,激发学生潜能。

2.考试方式和对学生行为习惯要求相同。中西方教学都会用考试(笔试)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例如作弊在中国或西方国家都是被严厉禁止的;都对待学生非常严格,尽管在西方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像朋友一样,但是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都极其高。

3.班级制教学模式相同。无论中方或西方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学。西方的小班制和中方的大班制,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因为这样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性

1.办学思路的差异性。西方的大学一般是“宽进严出”,也就是说学生很容易进入某个学校却很难拿到毕业文凭,这是因为国外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上课的内容极为广泛,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测试。如果你一门考试的分数较低,就会影响你整个专业的成绩,因此你必须十分努力地对待每一次的考试及作业,这样才有可能凭借好成绩顺利毕业。然而在中国,学生一般很难进入好大学,但是一旦你考进了,你基本就可以不用担心毕业的问题了,这也是中国很多家长和学生所说的上了大学就轻松的原因。

2.教学目的的差异性。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因此课堂教学都是按照统一的进度及要求进行的,教师会以书本中的知识为依托,通过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把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讲深讲透,目的是尽量让学生不费任何力气就能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果学生有什么疑问,老师就会立刻回答,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利于同学吸收掌握,从而在考试中更容易得高分。然而西方的教学目的则不同,西方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很多时候老师都只会点到为止,当你有疑问时,他并不会马上向你解答而是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当你真正没有办法时,才会给你一些小的提示。

3.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异性。中国的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导式为主,现在的课堂虽没那么死板,但仍然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学生读书无法脱离死记硬背的束缚。然而,西方课堂教学方式与中方相比大为不同,西方课堂更强调课堂的活跃性,老师除了简单传授书本知识外,还会通过学生演讲或看电影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以外的新知识。除此之外,针对一些实用性强的学科,西方的老师更注重实验操作。例如,一位中国化学老师和一位西方化学老师同时讲化学反应的现象,通常中国老师都只会自己做一下实验或者只让同学们死死记住实验结果就行了,因为他们认为过程并不重要,让全班都去做实验会浪费很多时间,记住实验结果才是重要的。然而西方化学老师则会亲自带学生去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并鼓励他们得出实验结果。

4.课后作业的差异性。在中国,当问及任意一名学生的课后作业是什么时,你都会得到一个一模一样的答案:试卷、练习册和背书。因为在老师看来,刷题刷的多了,你自然就会做了,这也就造成了中国许多学生都是死读书。然而西方老师则不同,他们除了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外,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形式的作业,如让你做一些与这一学科有关的视频或者小实验,这些活动或者需要几位同学合作完成,或者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如上网查询资料,然后收集整合信息,再制作成视频等最后在班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有一次数学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把数学公式串成一首歌,并且用一个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最后录制成一个视频。这项作业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数学公式怎么能够变成一个故事呢?我们小组经过仔细商量讨论后决定了一个大的方向――一位同学几何学很差,在开始的前一天晚上有三位数学小天使帮助她整理考试内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绩。然后我们通过上网,翻阅书籍收集整理了很多关于几何学的公式,然后确定用来改编的歌曲,经过几天反反复复的写词,修改,再写词,最终终于编出了一首歌。当然这还不够,然后我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外面进行视频的录制,因为很多的情节在歌词中是不能够详细的表现出来的,最后再对歌曲进行录制,对视频进行裁剪,最终形成了一部类似于MV的一个作品。

5.考试形式的差异性。众所周知,在中国,最重要的是高考,因此人们常用“一考定终生”来形容高考。无论你平时再怎么努力成绩再怎么好,只要你高考的时候没有考好,你也无法进入一个理想的大学。然而在西方国家,任何一次考试都不足以证明学生的能力,而平时的成绩才最为重要。因此西方课堂上平时大大小小的考试成绩都会计入最终期末成绩,如果学生一门考试没有通过,最终的成绩也会大受影响。

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 中西方文化 交际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的。近年来,高职英语教学进行了诸多的教改探索,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与语言

文化(culture)的含义非常广泛,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既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传承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贯穿于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行为中。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一种语言根植于该民族文化之中,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等都会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与语言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二)中西文化与交际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交际离不开对本族语和所学语言运用,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领会这种语言的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尽相同,思维习惯及心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各自的语言上反映出来,会影响交际过程中对语义的理解和表达。培养交际能力,也就是使语言学习者在交际中,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讲话得体,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文化以及对本民族语言的文化理解和驾驭程度,语言的恰当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领悟。所以,对英语的学习和应用不可能脱离中西方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本语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的 “四会”技能训练,更应把中西方文化融入学习与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入中西方文化

在教学时,要注意中西语言中丰富文化内涵。比如传授People and color这一主题教学内容时,涉及到颜色的词汇,例如:红色red一词, 在中国表示happy and merry(高兴和快乐),在西方却表示violent and blood(暴力和血腥);白色white,在中国表示 death and ill omen (不祥的预兆),而在西方国家却表示something pure and innocent(纯洁);和颜色相关的习语,更不能单纯从词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如: a white elephant 不能翻译成“白色的象”,西方用来指“无用但花费很高的东西”,a green hand 不是“一只绿色的手”,而是指“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新手”, to be green 是“嫉妒”的意思,see red是“发怒”的意思,white lie 是“不怀恶意的谎言”, black sheep 是“害群之马,败家子”。能把握住英汉语之间的这种常见的差异,根据教学内容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会使枯燥的讲解课变成生动鲜活的语言运用课,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中要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语言中部分词汇、习语等的文化内涵,展现中西方文化异同,让学生了解西方人和汉民族不同的思维习惯而形成的文化差异,体会语言表达的微妙之处,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排除母语文化和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地道的交际。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适当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各种交际活动。如: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听英语广播,组织英语沙龙,编排英语短剧,阅读英文报纸等等,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英语的文化,加深对文化的体悟,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高职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升学的压力,高职学生更是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但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培养能用英语交际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将本民族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高职英语课堂再加以涉猎,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汉语具有丰富表现力,形象生动,内涵深厚,有韵律感,英、汉语的交流应,优势互补。

高职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注意中西的文化异同, 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交际规则上也不一样。因此,学生不但要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等,更要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提高中国文化素养,奠定深厚的母语底蕴,能够在中西文化自然比较中把握二者的差异,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语言能表现出民族文化,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素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好英语;同样,如果不熟悉英语国家文化,也同样无法自如运用英语,更谈不到具有出色的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学习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两种文化交际的差异,坚持把这种介绍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才能培养现代高职生作为未来社会人才的真正交际能力,高职英语教学才会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英)Gertrude Roland 地道英语还是中国式英语English or Chinglish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申艺芳.浅谈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J].绥化师专学报,2004,(2)

篇8

Abstract The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have produced man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Education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Different education reflects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society. The education concept and methods of the course will be virtually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educational culture in both China and West has their unique excellent side.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some deficiencies.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education positive side,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hina. By the way of strengthening the strong points of the educational idea of the West, it will achieve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mode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West.

Keywords cultural diversity; educati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中西方不同的社会体系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两者之间诸多的文化差异。教育即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具?w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会无形中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1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表现

1.1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差异培养出了具有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这些观念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如今已是根深蒂固。西方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其进入社会做准备。而中式的教育则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以增加知识为主。如果说西方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那中国的教育注重的就是知识的灌输和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

1.2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学校对班级容量设定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方式的制定和应用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在中国,最常见的班级容量为五十人左右,与西方小班上课相比较,人数是其两倍甚至三倍,课堂气氛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性。在中国,一节课的课堂氛围多是安静的,是老师一方单向的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一种以课堂为中心, 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封闭式教学, 是一种“满堂灌”。西方的课堂氛围是比较随意自由的,老师讲授的时间并不长,以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主,课堂上多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自主思维展开讨论、辩论、以及策划实践活动。老师注重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向学生发问,由学生自己思考找寻答案,学生甚至会挑战老师,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西方多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因材施教, “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这句话中值得教学工作者们领悟和学习的就是大学阶段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应该有利于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就目前而论,中国大学的教学精神就与之有所出入。大部分的课堂依旧沿袭着传统的以传播知识为主,我说你听,好好记笔记,好好考试。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少,但缺乏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再有就是创新和创造力贫乏,走出校园后多是需要二次的实践学习。西方教育以人为本,遵循学习理论,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而中国教育则更多地被评价成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原本存在差异的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予以“加工处理”,力求生产出合格品,杜绝次品。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难被关注并加以因材施教,“模板”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勇气,更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 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 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的差异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则体现为绝大多数的老师仍是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过度侧重对单词、句型、语法应用的讲解而忽视词汇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课堂上,学生能运用语言交际的时间少之又少,老师会习惯性地用书本语句“操练”学生,而忽视了真实交际,这种做法在培养学生英语的实践交际能力上收效甚微。具体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一些老旧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体现在许多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主要采用以讲授知识点,应对考试为主的“教材+PPT”的模式,与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相差甚大。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六十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距离语言学习重在运用这个目标越走越远,外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正如我国前副总理李岚清指出的那样:“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

2.2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很多学校都习惯性地要求老师在每学期伊始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每一节课教授的内容和授课的进度都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如何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自主地编排教学步骤,更别提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其次,当前的英语教学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一方面在辅助课堂教学上,它有利于老师更加便捷和清晰地编排知识点,更快速更直观地将各个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增加了每节课知识的传输量,提高了教学进度。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老师要边操作电脑边开展课堂教学,一方面使得肢体语言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很容易放松对学生专注力与神态的观察。学生们或急于抄写笔记或专注于快速的知识讲授,自我思考的空间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师生间的沟通被削弱。然而实际上,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别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口头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表情、肢体语言上的,?^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实则是给课堂目标设置了层层障碍,无法实现传统教学中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更加剧了中国式“满堂灌”教学法的风气。

3 对改进英语教学的建议

十九世纪末,我国已经开始对西方的教育制度进行研究,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用来解决和改进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西方的教育经验时,却不可一味地照抄照搬,因为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存在着差异,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在我国未必可行,效果甚微甚至无用。因此我们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篇9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和重要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产物和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变化发展,语言的正确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规则。由此可见,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文化知识。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就无法真正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这种语言。毫无疑问,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就必须重视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教学,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培养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然而多年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知识输入多、文化知识输入少,对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重视多、对语言的语用目的及所达的交际效果注意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只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背后所依赖的庞大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欠缺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不仅影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导致许多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差,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出错,困难重重。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就必须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把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与传递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不太好,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不甚了解,那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深深地蕴含在该民族的语言中,制约着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引入文化教学,避免单纯的语言讲解,合理地将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分析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正确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新目标英语》Unit 6“Grooming and Personal Hygiene”中有这样一句话:“If Americans have a bad hair day, they have no one to blame but themselves.”很多学生对这句话不理解。这是因为这句话中涉及到了美国人的一个生活习惯,美国人特别注重外表的整洁,并且喜欢自己洗头和整理发型。如果哪天他们的发型糟糕的话,心情肯定不好,所以“a bad hair day”指的是“很不顺利的一天”,而发型是他们自己整理的,因此他们也只能自责了。了解了这个知识后,学生不但理解了句子所载的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且拓展了文化视野。

二、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语言的交际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交际,而由于中西国家不同的历史、地理、传统等,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容易造成交际的障碍与失败,甚至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比如一个中国人得知其一位美国朋友到了婚嫁年龄而没有结婚,就关心地说:“You reach the age of marriage and you should find a girlfriend.”这句关心和建议的话反而使对方很不开心。这是因为在中国,对别人的婚姻和家庭状况表示关心是礼貌的表现,但对英美国家的人而言,这些都是他们的隐私,别人不应干涉。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分别把中西方在、价值观、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禁忌、英语习语等方面的差异作为教学中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讨论。比如,在讲到“Table Manners and Customs”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就课文内容让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礼仪上的异同,表演在具体就餐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学习自主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英语学习自主性,对西方文化学习也不够重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西方文化。比如老师可鼓励推荐学生多阅读英美原版的书籍、报刊和杂志,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高职院校一般都配有多媒体教室,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将国外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还可根据需要,安排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的电影或录像,并在观看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此外,还可组织学生排演英美国家的经典话剧,寓教于乐地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体验和感受到了英美国家的文化,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且强化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增强了文化学习自主性。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文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强化了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具体可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网播放英语歌曲或教学片来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使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还可帮助学生成立英语学习社团,开辟英语沙龙,定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邀请英语专家就中西方文化、风俗、礼仪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此外现在英语教学网站数量繁多、层次丰富,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资源。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鼓励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查阅和学习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英语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大学学报,2002,(6).

篇10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历史的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从小耳濡目染本国文化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乏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把中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势必导致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出现错误或产生误解。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中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多种困扰因素。笔者通过多年英语教学发现,中学生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候语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朋友之间都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两种语言各有一定的方式来表达。英语通常的问候语为:Hi! Hello! How are you?以上的问候在中国人之间很少用到。而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你吃过了吗”“你哪儿去” 或“你干什么去”,其实这些都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而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饭了”“要到哪儿去”“去干吗”。中国学生如果缺乏英美人打招呼问候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而按照汉语的“套话”去向一个讲英语的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our lunch?”他就可能以为你要邀请他共进午餐,如果问“Whe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则会有打听他人隐私的嫌疑。

2.称呼

在我们国家“同志”“师傅”被用于不同的性别、身份、地位的人。而在英美国家一般用Mrs、Mr、Miss、Ms或者Sir、Madam来称呼。再比如,中国学生总喜欢把“老师”称为“teacher”,在英语课上,学生就会这样称呼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 Wang”,其实“teacher”在英美人士的文化中,表示一种职业,而不是称呼语,更不是尊称。因此,根据英语国家说话的习惯,我们学生应该说“Good morning Miss/Mr. Wang.”

3.称赞和恭维

中国人和英美人士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或物总要称赞一番,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称赞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予以反复否定,而不像外国人那样坦然地用语言表达感谢。例如,当外国人表扬中国学生的英语说得好时,该学生就会说:

A: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B:No,not at all.

其实,对这样的赞美之辞说外国人常用的一句“Thank you”就行了。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自谦看作是一种很重要的美德。这种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或错误。

4.隐私和禁忌语

不同语言中禁忌语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语国家这些被视为个人隐私的问题都要回避,否则,容易引起对方反感。因为询问这些问题,是对他人不尊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例如,中国学生由于对外国人的好奇心和关心,初次见面常会问下面的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一连串问题的话题。

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wages?

How much do you earn?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Are you married?

西方人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的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他们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5.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在西方国家,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说法。当然,西方人所喜欢的狗的某些品质,中国人也喜欢,如狗忠实可靠、勇敢、聪明等。但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的学习问题的对策

为了避免和减少错误,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

1.提高自身及学生的英汉语言对比意识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其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教师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在充分考虑母语特点的情况下,利用英汉对比,体会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英汉的相同之处,表达起来比较容易,英汉的不同之处往往是困难所在,时常体会英汉的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就能预见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从而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避免本族语的干扰,准确判断其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