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是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分局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通过开展日常综合巡查,即把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在建项目监管巡查、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生产、规划执法等工作结合起来,各股室排班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地质灾害巡查,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同时,加强因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管控。
二是认真开展森林防火工作。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近期印发了《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成立了森林火险普查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具体普查任务,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了森林火险普查培训,随后将开展森林及林地火灾防控普查。此外,要求相关林权单位和中央生态公园项目部、环岛景观带运营公司等单位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点对森林防火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三是为了防止林业有害生物,分局组织工作人员到鱼梁洲环岛景观带项目范围内安装了10个美国白蛾捕获器,并多次组织人员现场对病虫害进行监测。
四是严格按时间节点向管委会有关部门报送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及打非治违工作情况。
五是强化日常安全检查。组织工作人员对分局消防设施、电器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全面的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每周在本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对办公区域进行病毒消杀处理,营造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dongdz”为你整理了这篇平安护航建党百年”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平安护航建党百年”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和减灾救灾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抓好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坚决遏制重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社会影响事故,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建党一百周年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结合近期我县各类安全事故、险情多发频发的形势,矾山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决定从即日起至7月底,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现制订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企业(市场主体)主动排查风险隐患、切实落实主体责任上取得明显突破;推动重点领域的重点举措有效落实上取得明显突破;推动各行业部门积极解决执法监督宽松软、行刑衔接不到位等问题上取得明显突破;推动各专委会、专委办真正承担本领域牵头协调、统筹督查责任上取得明显突破。通过专项行动,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彻底扭转事故、险情多发频发态势,为建党百年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重点排查整治内容及责任分工
(一)解决企业(市场主体)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问题。检查企业(市场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否认识到位、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是否履职到位、日常管理与阶段性监督检查是否到位、隐患排查与整改是否到位、危险源监控是否到位等,重点检查企业(市场主体)是否主动接受风险普查业务培训、是否高质量如实填报数据、主要负责人是否亲自审核把关、是否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否落实风险“常普常新”要求等。同时,检查属地和行业部门是否建立企业自查自改激励约束机制,正向激励如实申报风险、主动整改隐患的企业,对故意瞒报漏报风险、隐患拒不整改的,是否依法严肃查处。[镇各专委会指导,镇人民政府负责]
(二)解决重点领域重点举措落实落底不够问题。
1.道路交通领域:在继续推动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整治、加大力度淘汰营运卧铺等客车和整治事故多发点段隐患等的同时,针对近阶段事故多发特点,加大路面巡查力度,集中力量坚决打击各类货运车辆、外省籍车辆、农村客运车辆等的违法违规行为。[镇道路交通安全专委会指导,道路交通安全专委会成员单位及镇人民政府负责]
2.涉海涉渔领域:抓住休渔期契机,按照省安委会《关于加强水上运输和渔业船舶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整顿提升的同时,重点针对近期安全事故多发特点,对“三无船舶”、运砂船、采砂船、喷砂船、休闲船等违法行为,集中开展强有力的打击,集中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形成坚决依法整治态势。[镇涉海涉渔安全专委会指导,涉海涉渔安全专委会成员单位及镇人民政府负责]
3.消防领域:针对近期火灾多发领域,在继续推动“固本质”“重行业”“推群防”等火灾防治基础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强对民营医院、宾馆酒店、重点单位、合用场所、高校等公共建筑、人员密集场所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充分运用《刑法修正案(十一)》等法律手段,切实加大危险作业罪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镇消防安全专委会指导,消防安全专委会成员单位及镇人民政府负责]
4.危化品领域:继续加快提升数字化管控水平,着力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企业重大危险源预警信息处置不闭环、员工长期违反岗位操作规程等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小化工”,完成涉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等5种重点危险工艺安全隐患“清零”。[镇危险化学品安全专委会指导,危险化学品安全专委会成员单位及镇人民政府负责]
5.建设施工领域:在继续推动建筑施工危大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农村房屋等隐患治理的同时,重点聚焦交通工程,加大对“三无”企业、施工不规范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事故调查,严格问责追刑。[镇建设施工安全专委会指导,建设施工安全专委会成员单位及镇人民政府负责]
6.工矿领域:在扎实推进安全风险普查,实现边查、边改、边提高的同时,重点排查矿山高陡边坡治理、有限空问作业审批和管控、涉爆粉尘企业除尘系统安全等情况,消除源头性、隐性的事故隐患。[镇工矿安全专委会指导,工矿安全专委会成员单位及镇人民政府负责]
7.旅游领域:在继续推动旅游新业态排查、密闭式室内景点消防、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等工作的同时,深入剖析近期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安全生产问题,加强旅游景区安全管理。[镇旅游安全专委会指导,旅游安全专委会成员单位及镇人民政府负责]
8.城市运行领域:在继续推动城镇燃气、城市桥梁隧道等隐患排查治理的同时,针对城市路面塌陷险情、事故多发的严峻形势,进一步提高工作要求,全面摸清并加快治理地下水网跑冒滴漏形成的冲刷空洞、地质地貌存在的原始空腔溶洞及建筑深基坑开挖造成垮塌等事故风险隐患。[镇城市运行安全专委会指导,城市运行安全专委会成员单位及镇人民政府负责]
9.其他领域:针对浙江省5月以来局地暴雨并伴有大风强对流天气多发,深刻吸取常山“5·l0”凉亭倒塌事故教训,突出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及时靶向预瞥,重点加强凉亭、廊桥、牌坊等农村公共设施隐患排查和加固维修,压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风险区的巡查防治责任。[镇减灾委、镇住建所、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镇经济发展办,镇人民政府负责]
(三)解决行业部门执法监管力度明显不够的问题。重点检查有安全执法职能的部门非事故处罚明显偏低的情况,是否存在“只检查、不处罚,甚至零处罚”;事故调查问责是否到位,整改措施是否到位;行刑衔接是否做到“应移尽移”,是否存在“以罚代刑”,尤其是涉海涉渔、住建、旅游等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是否加大对危险作业罪的移送查处力度。[镇各专委会指导,各专委会成员单位及镇人民政府负责]
(四)解决各专委会、专委办有效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检查各专委会、专委办是否按照县安委会工作规则的相关要求及时完善组织架构、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建立并有效运行会议制度、报告制度、专项检查制度等,重点检查各专委会、专委办领导是否承担开展本领域安全形势研判、统筹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督办等工作。[镇各专委会指导,各专委会成员单位及镇人民政府负责]
三、工作方法
(一)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企业(市场主体)做好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的宣传。要设计制作宣传标语、横幅,让专项行动相关任务要求入脑入心。
(二)做好“三个结合”。即排查整治与推动“遏重大”攻坚任务落实相结合、与高质量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相结合、与近期事故多发频发暴露出的问题整改相结合。
(三)分层分级推动。
1.企业自查自改。各企业(市场主体)根据省安委会关于风险普查的总体要求,按照省级各专委办编制的8个领域56张行业风险清单,通过使用便捷式数字化风险普查工具,重点排查风险认不清、后果想不到、要害管不到等问题。按照边排查、边整改原则,最迟在6月30日前完成风险填报、隐患自查工作,形成自查报告,制订整改方案。
2.分级检查。按照安委会抓统筹、各重点领域专业委员会分工协作、镇政府分级负责要求,根据辖区内企业风险大小、行业特点、自查自改完成质量等分类分级确定现场检查的比例。道路交通、涉海涉渔、危险化学品、建设施工、旅游、城市运行等6个领域以“条块结合、行业为主”方式组织检查,消防、工矿等2个领域以“条块结合、属地为主”方式组织检查。6月20日前,各部门要确定一批大排查大整治标杆示范企业,予以宣传表彰。对其他企业按照自查自改情况,实施包括差异化执法在内的综合整治。对6月30日仍未完成自查自改或排查工作走形式、瞒报风险隐患的,要依法从严查处。对虽积极主动开展排查,但因自身能力局限不能达到整治要求的小微企业,各部门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帮扶服务,整改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关停。
3.督查暗访。镇安委办、镇减灾办将组织联合暗访组,深入各村居开展暗访抽查。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确定暗访抽查的主要内容。每个暗访组将对突出问题予以通报。同时,引导群众举报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并落实奖励政策。
四、相关要求
(一)领导干部务必要亲力亲为。各专委会、专委办领导要坚决防止工作停留在会上讲了、要求提了、文件发了,一般号召多、扎实指导推动少等,要亲力亲为带头带领着干。 5月20日前要组织1次专委会专题研究,真正承担起本领域牵头协调、统筹督查的责任,有效推动相关监管部门落实解决重点举措落地打滑问题;要不折不扣落实重点领域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包干负责的领导督办制度,督办落实本地区、本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二)重点领域重点措施落实要坚决果断。经过前期努力,各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已基本梳理清晰,针对性举措也已明确,当前的关键是坚决抓落实。镇政府要在县各专委会的指导下,坚决承担起排查整治责任,特别是在继续精准排查、动态排查的同时,重点解决举措落不了底、打击违法宽松软、事故调查追刑追责明显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措施真正落实。
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db25”为你整理了这篇自然资源规划分局11月份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继续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题专项编制工作。
二、做好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及控规调整工作。
三、做好国土调查工作。抓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工作。抓好自然资源监测试点项目实施工作。
四、抓好不动产登记的权属认定工作。一是严格做好不动产的权属调查工作。规范权籍调查工作,严格按操作规范做好确权登记工作。二是做好土地地类及违法用地确认工作。三是做好出让地块的净地权属认定工作。
五、做好行政复议诉讼和违法认定工作,继续做好“浙政钉”掌上执法工作和“两小”企业整治专项行动。
六、做好鄞州区地质灾害“十四五”规划和全区1:50000地质普查及重点镇1:2000高精度风险调查的招标前期工作。
七、继续推进2020年度低效用地数据库更新工作。做好“三未”土地专项督查工作和“三未”土地专项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前期工作。
八、继续开展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基本完成五年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市级验收。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和《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省份,台风、暴雨、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衍生灾害时有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呈活跃态势,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省大力促进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重视抓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够强,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不够完善,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应用面不够广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以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市、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及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力争到2015年,实现气象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和产业集聚区、人口集居区的气象基础设施全覆盖,逐步消除气象监测预警“盲区”;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20—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3%以上。
三、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接收应用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移动应急观测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建设,构建多灾种立体气象观测网。以产业集聚区、城乡人口集居区、重点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重点区、重点交通线路、重点流域和库区、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港口和渔港、旅游区等部位为重点,大力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每个设区市要建立1—2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试验基地。按照统筹规划、建设备案、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要求,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布局,统筹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二)提高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对台风、暴雨、雷电、强对流、暴雪、冰冻、雾霾等强致灾天气或突发气象灾害,要加密监测、滚动预报、联合会商,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网格化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多灾种预报预警的计算分析能力。加强对农村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各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中小流域气象监测预警和海洋(港口)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加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监测信息共享等工作。统筹利用气象、国土资源、海洋、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运输、建设、城管、电力等部门资源,尽快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大火、海洋灾害、农林业病虫害、区域环境污染等的联合监测预警。
(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论证。建立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快编制本地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积极应用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成果,建立各级行政区域和高影响行业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完善防风、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设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和确定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以及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工程前,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在对上述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或项目申请报告审核时,应当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审查内容。
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
(一)明确预警信息传播职责分工。按照“政府主导,归口管理,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等要大力支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简化预警信息传播审批环节,建立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及通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紧急情况时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语音提示甚至中断正常节目予以插播等方式,实时播报预警信息。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逐步推进气象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分区发送,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数字电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动系统和气象灾害广播警报系统建设,支持通信运营企业升级改造气象预警信息短信系统,完善预警信息直达式渠道。发挥气象电视频道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综合应急预警信息专用电视频道。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农村、山区和渔区的传播能力。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托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系统,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省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等部门研究制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加强学校、机场、港口(码头)、车站、旅游景点、公共广场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村(居)委会及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人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相关人员在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中的作用,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切实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效用
(一)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细化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旦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组织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
(二)落实基层防灾避险措施。争取用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建设,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建设,提高基层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监督检查办法,研究制订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标准,充分发挥基层重点企事业单位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
(三)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各地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范围,纳入各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的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依托各地科技场馆、气象台站等设施建设气象科普平台,大力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宣传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防止歪曲报道、恶意炒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及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完善稳定增长的气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落实资金保障。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要安排落实必要的用地指标。
篇5
昨天,##副局长代表局党委的工作报告中,对地质勘查和矿权经营工作已经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这次会议提供讨论的“一个意见、两个办法”,体现了加强地质勘查和矿权经营的工作思路、要求、措施和办法。由于这次会议时间紧,大家没有对“三个文件”的讨论稿展开讨论,会后,各单位要在一周之内,组织专人,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局办公室,经修改后,提交党委审定,尽快下发执行。下面我就地质勘查和矿权经营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认清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趋势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地质工作一度萎缩。近几年来,特别是近一、二年,地质工作由低迷逐步回升,要求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呼声很高,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工作的势头强劲,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明显增强,不少地方政府大力投资地质勘查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从国家层面上看,投入地质勘查工作的渠道有:中国地调局的地质大调查经费以及各种专项经费,国土资源部(厅)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财政部的中央财政补助专项经费,商务部的援外经费以及发展和改革的专项经费等等。
从社会层面上看,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以及民营企业投入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也很多;外商投资矿业也出现了比较好的势头。
地质勘查工作的领域在不断扩大,由资源为主型向资源、环境并重型转发。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工作已经在全国展开。地质工作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山西省是矿产资源大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摆在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虽然我省的地质工作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但我们一定认清形势,树立信心,抓住机遇,发挥地质技术优势,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我局的地勘经济发展,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做出新的成绩。
二、认真做好地质勘查和矿权经营工作
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前提是有地质勘查资质和矿产资源的探矿权,因此,一定要把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做好。
1、地质勘查资质以前没有分类分级,今年上半年国土资源部已在北京、河北等8省市开展了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的试点工作,全国性的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工作将要展开。13个专业分别按专业技术人员、设备仪器、资产等条件为甲、乙、丙三级,分类分级界限明确、要求条件较高。有关地勘单位一定要早做准备,摸清家底,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完善资质条件,确保本单位的主要专业获取甲级资质。
地质灾害有关资质以及其他资质,各单位要责成专人,对已获资质要认真维护与管理,使资质作用得以发挥;对未获资质或需升级资质,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申报获取。
2、有了矿产资源的探矿权,才能依法开展地质矿产勘查和探矿权经营工作;有了矿产资源探矿权,也就有了矿产资源采矿的优选权。在局《关于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权经营工作的意见》中,对矿权,特别是对探矿权的经营提出了明确的思路。目前需要各地勘单位注意问题一是要把现有的探矿权盘活,该维护的维护、该立项的立项,该流转的流转;二是要拓宽获取矿权的思路,可参与招拍挂,也可从他人手中买进,还可到省外、特别是到西部申报获取;三是在矿权经营中,要防止低价转让、低价入股等现象的发生,积极探讨矿权转让的方式和途径,可采取协商转让,也可采取转让公告、竞拍的办法。
3、地质勘查工作的立项与实施,关键是要抓好立项质量和实施效果。地质大调查主要是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评价,对矿产而言,是普查前的工作。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专项等项目,主要分普查和详查工作,这样在立项时,就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立项依据,没有一定的工程控制,没有品位,看不出资源前景是很难立项成功的,这点务必请各地勘单位注意。局计划项目,主要也是为了立项作前期的地质工作,为立项创造条件。地勘工作探索性非常强,投资风险也非常大,所以,我们一定优选项目,立项质量高了,只要去认真实施,就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项目的实施环节非常重要,要选好项目负责人,保质保量完成实物工作量,注重分析总结,就有获取勘查成果的希望。今年的地质勘查项目主要安排在中条山地区,从上半年执行情况看,还是有一些进展的。希望有关单位再加把劲,力争取得铜矿找矿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要发挥各单位总
工程师的作用,兼任二级实体负责人的总工,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考虑本单位全盘的地质勘查工作,不要顾此失彼,要统筹兼顾,统领地质技术业务工作。
要加强地质资料的管理。近几年,各单位承揽了不少为社会服务的“小报告”,多则上万元,小则一、二千,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地质资料的流失也非常严重,特别是一些重要矿产地的钻孔资料、物化探资料等外流了不少。因此要提醒大家,不要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希望各单位认真把好关。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已强调多次,但汇交情况依然很差,各单位要有全局观念,按规定汇交地质资料。
三、认真执行局出台的地质勘查工作各项管理制度。
就地质勘查工作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但执行情况不尽人意,比如,对勘查成果的评审局里有明确的评审规定,有的单位就是越过局里,直接到政府主管部门去评审,但需要评审意见时,又返回来让局里评审,这种做法很不好;有的单位不按规定报月、季、年报,有的就是报了,质量也很差,反映不出项目进展的全面情况等等。
篇6
关镶词: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动态:反馈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隧道工程项目是一个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在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因素,因此,隧道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素。为降低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有必要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一、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基础上的,可分解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两部分。风险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项目风险发生的条件、概率和风险事件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按照它们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风险评价是对风险的规律性进行研究量化分析。每一个风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影响范围和影响量,可以通过分析将其统一为对成本目标和工期目标的影响,按货币单位和时间单位来计量。因此,应对罗列出来的每个风险作出如下分析和评价: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时间分析、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风险级别的确定、风险的起因和可控制性分析。
风险评价通常是凭经验、靠预侧进行的,但也可以借助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即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和定量风险分析技术。具体方法如下:列举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访谈、SWOT(优势、弱点、机会与威胁)分析、蒙特卡洛(Monte-Carlo )法分析、敏感性分析、决策树方法、风险相关性评价、风险状态图分析。
二、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特征与产生机理
1、 风险特征
1.1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依赖于工程的水文条件与地质条件;
1.2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带有一定的隐蔽性;
1.3 发生隧道施工风险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1.4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发生后果的严重性;
1.5 随着施工的深入,施工风险的可能性会加大;
1.6 施工风险与施工现场条件关系密切。
2、 产生机理
2.1 复杂的地质条件。
高速公路隧道需要穿越的围岩变化大且类别多,同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围岩会与设计中预期的围岩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2.2 施工难度大。
在通常情况下,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规模都较大,而能够提供的作业空间相对有限,所使用到的机械设备数量众多且结构复杂,从而致使隧道施工工艺复杂且难度较大。
2.3 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建设队伍普遍存在安全风险意识淡薄、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同时隧道工程工期长、规模大、涉及面广,因此往往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因意识淡薄而产生施工风险的问题。
三、 风险评估风险指标的计算
1、地质条件的取值
根据《指南》中的内容,公路隧道总体风险评估指标包括地质条件G(包含围岩情况、瓦斯含量及富水情况)、开挖断面A、隧道全长L、洞口形式S以及洞口特征C五大方面,风险指标值R=G×(A+L+S+C),这样就将隧道的风险指标定量化为了一定的数值。从公式R=G×(A+L+S)可以看出,地质情况G占有的权重很高,地质情况的恶化往往会造成风险指标值的显著提高,但从《指南》中会发现当G取值为0时,无论开挖断面、隧道全长、洞口形式、洞口特征各取值为多少,最后都将得出隧道总体为低度风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针对这种问题应规定G值不小于1,即当G值为零时取G=1。在确定地质情况G的取值时,要确定隧道围岩状况a的取值,围岩状况a的取值依据见表1。
围岩状况的确定依据主要是Ⅴ、Ⅵ级围岩长度占隧道全长的百分比,然而在实际的风险评估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隧道,其Ⅴ、Ⅵ级围岩所占比重可能不高,仅仅为20%,根据《指南》围岩状况a取值为0,但是其隧道当中一次存在的Ⅴ、Ⅵ级围岩长度30m,长距离的Ⅴ、Ⅵ级围岩隧道施工会提高隧道施工的风险,所以在进行围岩状况的取值时,更客观的方法应当引入Ⅴ、Ⅵ级围岩最长连续长度这一指标,与Ⅴ、Ⅵ级围岩占全长百分比这一指标采取并集运算的方式,详细表述见表2。
2. 1
专一项风险评估流程
通过公路隧道风险评估的实践,发现《指南》中对于风险源和风险事件两个概念有些混淆,顾名思义风险源表示引发风险事件的原因或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为因素等等,从概念上出发风险源只是诱因,本身不是风险事件,也不一定会形成风险事件,而风险事件表示具体的风险事故。《指南》当中的风险估测建议应是针对风险事件,比如塌方、瓦斯爆炸等等,分析这些具体事件发生的概率及产生的影响;风险源普查的作用主要是找出产生风险事件的诱因,从而能够全面分析风险可能性。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还发现针对某一特定的公路隧道工程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往往很难准确快速地确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很难找到切入点,《指南》中提出了瓦斯爆炸、塌方、围岩稳定等等风险事件供评估人员进行参考,结合《指南》中已有的内容与实际的评估过程,提出了如下的专项风险评估流程:首先对该隧道进行施工作业分解,针对整条隧道施工作业总体分解为:左右线洞口明挖施工、洞口暗埋段施工、岩溶段开挖施工、隧道正常段开挖施工四大部分;然后进一步细化到施工单元步,包括:爆破开挖、支护、防水、洞口边仰坡防护等等;之后通过专家调查法分析各施工单元步当中包含的风险事件及风险源,隧道专项评估的重大风险事件一般主要包括:洞口失稳、塌方、大
变形、结构损坏、瓦斯、渗漏水及环境影响,风险源的普查可以按照建设条件、结构因素、施工因素三方面进行。最后按照施工作业划分板块,对单元施工步进行风险源普查与风险事件分析,结合《指南》中参考提供的风险事件评估方法进行专项风险评估。
四、 公路隧道施工风险的技术应对措施
1、 崩塌和塌方
在开挖隧道的过程中,有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塌方问题的出现,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其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地下水变化、地质条件以及受力状态等,第二类则为人为因素的影响,如不合适的设计方案或是施工方法等,针对隧道施工中的崩塌和塌方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技术措施:应采用围岩“预加固”的技术,从而提升围岩的性能指标。
2、 岩溶
当隧道穿越的岩层是有可溶性的,那么就会出现岩溶的问题,常采用以下的处理措施:(1)对小型的溶洞进行堵塞的处理,常采用浆砌片石、换填片石和干砌片石对位于隧道底部的小溶洞进行回填和压实,如果小溶洞是位于隧道边墙的位置处,那么就应用浆砌片石将其封堵,重点做好混凝土衬砌的封闭工作。(2)对较大规模的溶洞进行处理时,常采用的技术措施为跨越,如拱桥跨越、简支梁跨越、边墙拱跨越和栈桥跨越等,也可以采用支承强加固的措施,如挖孔桩支顶加固、拱桥支顶加固和支承柱加固等;(3)在岩溶隧道的施工阶段,应采用管棚注浆综合预加固的技术,微震爆破,重点做好初期防护工作。
3、 岩爆
在隧道地下工程的开挖阶段,由于开挖卸荷情况的存在,那么洞壁的应力就会出现重新分布的情况,储存在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就会得到释放,从而出现剥落、弹射以及爆裂松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岩爆现象。而在出现了岩爆后,我们常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在设计文件中如果有埋藏较深并且地质坚硬的岩层这类地质,那么就要提前制定好防范措施。岩爆通常都发生在新开挖的工作面或是其附近位置处,多为拱腰部位或是顶部,因此,这些部位应是保护施工人员的重点部位。常采用超前释放孔的方法来降低岩爆发生的概率,并且尽可能的释放岩层的原始应力。
4、 涌水
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类地质灾害,大型溶洞、金属矿山积水、老窖积水以及断层等不良地质都是以出现涌水的问题的,常采用的技术措施为:科学的确定溶洞的水源流向以及溶洞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常采用的方法为泄水洞、暗管、暗沟、铺设排水沟以及开凿引水槽等;之后应将水堵住,暗河以及溶洞并不会有太大的流水量,如果有其他的分支和出口,应采用注浆堵水的方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风险是隧道工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才能降低损失并化解风险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风险管理者只有通过全面的识别、细致的分析、合理的评判、恰当的处理和实时的监控,才能使工程免遭重大损失.保证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施春晖,张石宝,韩爱民.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动态监测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J]. 江苏建筑,2010,01.
[2]张志耕,崔. 公路隧道施工全过程仿真优化及三维动态可视化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04.
篇7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县气象局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和气象雷达、卫星信息利用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暴雨(雪)、大风、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加大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密度,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积极建立水务、国土、环保、交通等行业气象资料共享机制,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县气象局要组织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乡村、河流、山区、景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雪)、大风、干旱等灾害中短期预报,着力做好突发性局地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和专业信息网站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建设,拓展气象灾害信息渠道,增加气象灾害信息内容和播报频次,及时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完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设施建设,在全县分两批布设气象预警设施,首批在十个乡镇和部分山区村、中小学校及景区安装气象灾害电子显示屏等预警接收设施。加强对公路、铁路、厂矿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乡镇(街道)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校工程建设,进一步畅通乡村、山区、学校等预警信息渠道。
(四)加快移动气象站建设。新建移动气象站,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为县委、县政府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科学手段。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抓紧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乡镇(街道)、有关单位要根据我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普查结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切合实际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和职责分工,统筹规划气象灾害防范体系建设。
(二)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结合本辖区自然灾害特点,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宾馆及其他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三)加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雷电、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各乡镇(街道)、县直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大防洪设施、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完善建筑物、设施和场所防雷装置。重点抓好建筑、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交通、金融、广播电视、文物、医疗卫生、教育、旅游等重点行业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以及定期检测工作,要将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纳入当地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
(四)认真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县气象局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各类开发区规划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作出风险评估。各有关单位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大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种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灾害应急预案。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县气象局要在干旱缺水季节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进一步完善人工增雨作业布局,加快人影作业装备升级,做好人工增雨工作。
(三)加快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快暴雨(雪)、雷电、防汛抗旱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组织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并完善乡镇气象协理员队伍,开展教育培训及实际演练工作,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县气象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将灾害应急队伍建设作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强对各乡镇、各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的指导培训。
(四)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在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后,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预警灾害的影响,按规定适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南部山区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五、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保障体系
(一)提高气象灾害科技保障能力。县气象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县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我县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体系建设。加快气象灾害防御和预警监测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完善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方面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对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项目建设,不断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篇8
本文分析了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地质勘查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地质;勘查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国家非常重视地质勘查工作。这对于缓解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日益突显的矿产资源对发展的约束,保障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地质矿产资源科学、协调、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也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相适。
一、关于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1.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有效投入不足,难以发挥其先导作用和引导作用商业性地质工作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投入完全取决于投资者的盈利预期和风险判断。目前已登记的矿产资源探矿权区块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左右,大约90%的空白地区尚无人问津。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国土资源大调查资金过少,难以适应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需要。因此,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低,未能充分提供有效的资源信息给投资者,投资者找不到风险较小的探矿靶区,所以调动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2.商业性地质工作投入不足,地勘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生机勃勃的商业性地质勘察市场,让社会自己充分进入地质勘察市场,从而形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良性循环。然而现实情况是,巨大的资源需求与有限的投入形成明显反差,制约着矿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原因。
(1)投资渠道单一,投资范围局限。目前从事商业性地质找矿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和一些新兴矿业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少量银行贷款,投资来源单一。矿产勘查本身是技术性和风险性极强的活动,这些投资者不具备所需的技术能力,因而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弱。目前他们投资的范围主要限于,已有矿区扩大勘探或地勘单位已登记的原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区块。而具有技术能力,又有较强控制风险能力的地勘企业由于无资金支撑,不可能投资更大范围的风险勘探,这样使得商业性矿产勘查的范围受到限制。
(2)政策环境不利于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矿产资源由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需要经过勘察过程的资金,劳动(含智力、技术等活动)的投人才能实现。而现实中,人们往往忽视地质勘察过程产生的价值,简单地把矿业权与土地权等比。由于对矿产资源现实价值及其实现过程的认识不足,对国家建立新型地勘工作体制的目的和认识不到位,形成了不利于矿产勘查投资的地方性政策环境。
二、关于地质勘查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1.加强以地质为主的综合信息研究,坚持地质科技创新,争取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滞后,重要矿产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证和基础支撑。找矿的历史已经证明,要取得地质找矿的突破,必须依靠先进的地质理论去指导,新的找矿思路和理论的突破,往往可以找到一系列矿床,在当前找矿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创新的地质理论和先进的勘查技术方法进行找矿。要敢于不受传统理论和观点的束缚,提出创新的思路进行找矿。因此,加强以地质为主的综合信息研究,积极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地质找矿新突破是可以实现的。
2.重要矿产和重要成矿带,要有具体规划部署。为缓解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决定提出了要加强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由于非能源重要矿产有的是以找矿为主,主要是增加资源量;有的是以勘查为主,主要是提供可采储量;有的是以研究为主,要通过研究提出找矿靶区。其目标任务不完全相同,因此建议国家对重要矿产和重要成矿带编制具体的勘查规划,落实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资金保证,以确保国家对重要矿产资源的需要。
3.商业性地质工作范围扩大, 不利于企业及社会资金的投入。公益性地质工作,国家主要负责全国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全国性跨区域、海域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综合调查与重大地质问题专项调查,因此凡登记矿权的资源勘查,从预查到勘探项目全部都是商业性地质工作。根据目前地质勘查规范,预查地质工作程度很低,普查也只有极少量工程验证,投资风险较大,不利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不利于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明确中央设立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来加强对重要矿产资源的前期勘查。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商业性勘查是十分正确的。
4.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价款收益,要充分考虑地勘单位的权益。最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出通知,明确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收入,中央和地方按二、八固定比例分成,完善了矿业权有偿取得,规范了矿业权收入分配。但国家出资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中有地勘单位的知识技术方面的贡献。因此建议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应先留后分考虑地勘单位的权益。
5.积极落实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扶持政策,落实解决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扶持政策,对保持地质队伍的稳定、加强地质工作和促进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仅仅依靠市场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来调控宏观规模,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地质工作应注意统筹地质工作部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国内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并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适时修订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和编制全省地质勘查规划。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系。
地质勘查是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通过地质勘查一方面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国土调查程度,为城乡规划和国土整治提供地质依据。因此,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提高资源保障能
力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值得提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希凯.《对我国地勘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2]叶绿章.《在西安矿业开发会议上的讲话》.
[3]王春秋.关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考[J].矿产与地质,2005,19(3):242-245.
篇9
摘 要:地质测试在实际的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地质的原位分析、绿色分析以及形态分析等多个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白的来讲,地质实验测试的技术水平对测试实际的地质实验水平中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会对地质工作中的地质实验测试技术进行简单的论述和分析,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地质工作;地质实验;实验测试;测试技术
地质实验测试相对比而言,在地质工作中所占据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地质实验的测试技术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支撑,通过地质实验的测试,能够非常有效的引导与检验当前各地质领域的各项工作,其作用之大远远超过其他各类技术。因此,地质实验的测试技术应当在地质实验工作中得到重视,充分提高和改善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严谨性与规范化,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地质实验测试的技术水平。本文将会通过对地质实验所需条件进行阐述,并简单介绍了我国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一、地质实验测试的概念简述以及主要内容
1、简单的来讲,地质实验测试就是一种通过测试地质活动来了解地质实际活动的技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有着较大的需求,然而所有的矿产资源在进行有效的开发之前,都要进行地质的实验测试,从而充分的了解所要开发地质的状况,确保矿产开采等一系列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此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重要性。随着当前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地质实验测试技术水平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提升,那么这些专业性技术方面的提高,也就为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地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提供了更加安全和可靠的保障,不但能够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能够确保所获取地质信息的可靠和真实性。
2、地质实验是人们在认识和进行地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地质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繁多,其包括的测试技术也是多之又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的导致后期的地质实验和勘测过程中出现问题,从而危急到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相关工作的发展进度。地质工作涉及到的实验测试技术包括地质勘探、地形测量、岩矿测试以及化学探矿等等多种复杂的技术。通过地质实验测试技术,能够有效的获取地下各项信息和数据,也是获取这类信息的主要依据和技术,尤其是在水文地质、海洋地质以及地震地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进行地质的实验测试,能够让人们更加准确的了解地下状况,矿产水源等,从而更好地面对当前社会发展对环境变化的问题。
二、地质实验测试在实际中的应用
1、我国的地质环境非常复杂,各地区之间的地质构造也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在M行实际的地质考察中会出现较大的技术难题,因为很多在这个地方所研究和摸索出来的地质勘察技术在另一个地方就完全不能够适用。因此就会直接导致不同地区的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难度加大,必须要不断的进行技术的提升和改善,以免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址。首先,在地质工作中,要在不同的区域对地质进行勘探和采集,根据不同的地质样品进行地质状况的实验测试技术分析。与此同时,也要根据相关的地质样品进行物理分析与化学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从根本上明确地质状况。
2、提高我国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在矿产的普查和勘探中的应用。我国的经济科技不断发展,这也离不开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利用和普查上,一个国家对于自身的矿产资源如果能够有着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这也就对国家的科技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地质试验测试技术的提高,能够更好的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储藏量以及矿产资源的品种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和了解。另外,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煤矿等资源也是非常的丰富,通过对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有效运用,作为一个产煤大国,对煤的勘测也有着重大意义。地质实验测试技术能够非常好的为某区域的煤矿资源的开采与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开采单位提供风险的评估与分析,从而大大降低开采的风险性。
3、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等多方面都有着非常迅速的发展,然而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各地地质灾害却都频频发生,这不仅仅是地表活动的原因,最主要的方面却是因为地质技术的缺陷,在进行地质的研究和矿产开采等过程中造成的地质活动,从而造成了灾害的发生,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在未来地质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泛,地质实验测试的应用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在技术层面,必须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创新,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应用范围;在实验内容上,渐渐从传统的只重视单纯的资源分析转向兼顾资源环境物料分析;在实验分析方式上,从传统的无机分析向有机分析和形态分析过渡;在实验分析范围上,从宏观分析向微观分析发展;分析场所上,从室内分析向室外分析方向扩展。
三、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意义所在
地质实验测试是地质工作中一项最基本的测试方法,地质实验工作能够有效的衔接当前地质工作中各环节相互之间是否可以进行相关的地质开采和其他工作以及如何进行,是进行地质测试的重要依据和标准。通过进行有效的地质实验测试,能够更好的为相关的矿产开采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从而相关的技术人员能够正确的判断此处的地质状况是否可以进行开采和勘察工作。
地质实验测试是一种科学的综合测试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测试样本的自然特征是其特别之处,一方面它的存在条件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都可以呈现出未知的性能,另一方面对于必须了解各种性能的样本,必须在地质试验测试中进行才能有所成效,所以地质测试实验是一种非常基础和综合的测试方法。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地质实验测试的实际工作中,地质的实验测试技术其实是非常基础的,因为只有通过基础的地质测试技术,才能够实际的了解地质状况,为后期的相关工作提供可靠数据和是否可进行地质工作的相关信息,在地质工作开始过程中非常有效的科学依据,进而为地质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另外就是由于我国的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在尽管在实际的地质工作中有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事实上每年由于安全性缺失而导致的地质灾害还是数不胜数,因此,继续发展和提高地质测试实验技术的手段还是刻不容缓。通过技术的提高而更好地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是我们肩负的重大使命。
总结:总而言之,随着近几年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质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地质工作方面获得了许多成果,这些优异的成果都离不开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重要作用。地质的测试和实验工作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发育等等一系列过程的专业性工作,地质实验测试技术有着极强的专业性,通过地质测试技术的额不断提高,也有效的为在地质实验测试的工作开展和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供了较大帮助。通过地质测试实验工作的不断开展,人们对地球地质方面的了解也不断深入,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参考文献
[1]丁安徐,李小越,蔡潇,陈磊,吴艳艳.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测试技术研究进展[J].天然气与石油,2014,02:43-48+3.
[2]饶竹,李松,吴淑琪,黄毅,王苏明,宋淑玲,谢原利,贾静,田芹.地质调查中有机物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J].地球学报,2009,03:291-300.
篇10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前景;提升能力;新局面
Abstrac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apacity, leading role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eorological cause, this article through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e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ospect and the new situation of enhancement of the ability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Keywords: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ospect; ability; the new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P41
前言:
加强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也是我国气象服务事业中的重点和难点。公共气象服务做的好,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就有利于我国繁荣发展,为我国的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稳定快速发展。能否做好这项工作,有三个关键点:1,广大农民趋利避害的意识。2.气象服务部门的研发实力和服务的主动性;3.政府部门的主导能力。
一、认清公共气象服务前景
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
科学分析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新要求和新形势。 研究表明,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增大,气象灾害的破坏程度将越来越强,影响将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将越来越大。
应对气候变化我省气象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1.是省级层面还没有建立气候变化业务服务平台,气候变化业务工作所必备的框架、流程、标准和规范等还有待建立和完善。2.是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团队建设还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支专业化、多学科、高水平的队伍。3.是开放合作的氛围不够,尚未与有关部门建立充分合作的关系,与社会形成互动机制。四是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需进一步提高。
二、如何提升公共气象各方面服务能力 1、抓短期临近预报:严密监视天气变化,今年汛期我们重点加强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及时制作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产品。做好短期气候预测和服务工作。完善预报值班流程,进一步提高预报质量。 2.提高预报准确率 .气象服务中,预报的准确率是预报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准确率低,做出的气象服务效果就会较差,不仅起到的作用不大,有时甚至起到反作用。这也是目前气象服务业务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当今的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基础,在高性能计算机平台上完成的现代气象数值预报。 数值预报模式的研究和改进主要是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攻关的目标,而基层气象台站的任务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个人的经验,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修订和释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评估报告曾指出,优秀的预报员在天气预报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数值预报模式10~12年改进的效果。由此可看出,培养高素质的预报人员并在预报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3、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充分发挥农村气象信息员的作用,全面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培训工作。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启动气象应急预案,做好重大气象灾害、重大活动和突发公共事件等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以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开展农业气象监测和田间调查。加强大风、暴雨、连阴雨、冰雹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4、服务三农是重点:汛期气象服务的关键是农业气象服务,为了将今年“三农”工作和“中央三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为此局里成立了“三夏、三秋”服务领导小组,将为群众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相应的农时建议。及时联系村组,安装大喇叭确实把为农气象服务放在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5、及时开展灾情调查:每次灾情发生后,我们及时组织全县的气象信息员开展灾情调查工作,同时我局会派出相关人员深入实际开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
6.加大基层气象台站队伍建设,提高基层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根据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业务岗位,实事求是地确定人员引进标准,培养选拔高级专门人才,并营造环境使其在综合观测、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基础和关键作用。
7、积极构建我省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加强气象应急队伍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省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加大力度开展灾情收集、普查和重大气象灾害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预警信息渠道,扩大预警信息服务覆盖面,特别是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
8、进一步强化决策气象服务工作。
通过树立决策气象服务的首位意识,完善修订了《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规范决策气象服务关注重点,特别是明确规定决策服务产品的内容、形式和发送,认真研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时效性,提高决策服务产品的质量。通过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气候的预测预报和服务,最大限度的减轻气象灾害的损失。
三、努力开创我省公共气象服务的新局面 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确立我省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目标。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共气象服务的各项工作中。
1.是健全政府部门之间防灾减灾工作协调响应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2.是主动联合有关部门,完善山洪、城市内涝、地质灾害、风暴潮、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气象衍生灾害的防御标准和措施,研究制定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等相关部门启动预案的气象条件。
3.是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建立和完善以大型水库为节点的流域洪水预报方法,以县、乡为单位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报方法,以街、区为间隔的城市内涝预报方法,以连片农田为对象的农田渍涝预报方法,以市、县责任海区为划分的黄、渤海大风和海浪预报方法。
4.是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逐步建成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覆盖城乡、立体化的气象信息系统。确保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将预警信息发送到农村、山区、海上。
5.是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气象灾情普查和隐患排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开展城乡规划、重大工程等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积极参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以及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对策措施提供依据。
6.是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安全、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的影响评估。 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目标,完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海洋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城市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交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以提高服务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为着力点,完善科技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防雷技术服务系统、公共气象影视节目系统、气象信息电话短信服务系统、网络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交通、铁路、电力、油田、海产养殖等行业的专用气象网站。
四.结束语
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方向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把为公共气象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点进行安排部署,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将开发利用农业气象资源、防御和减轻农业气象灾害作为重点,结合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深化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科技服务,为实现社会的繁荣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秦大河,孙鸿烈主编.《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北京:气象出版社.
2、郑国光在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08.9
- 上一篇: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 下一篇: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