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众传媒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众传媒的含义

篇1

关键词:大众传媒、传播方式、发展历程

一、传播学、媒介与大众传媒的涵义及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媒介向传播范围扩大化,传播效率提高化的趋势发展,不断满足了人们在信息化世界里获取信息的需求,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传播特点及历史时期,传统大众传媒传播方式可以分为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四类:

1、原始传播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的生存只能依靠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这种情况迫使人们必须进行交往活动,所以原始的信息传播在原始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火、图腾和舞蹈是人类社会较早的信息载体,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远距离、长时间传递信息的迫切需求,也是古人传递信息,抒感的主要方式。但用这些媒介传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所以逐渐被其它载体所取代。

2、手抄传播方式

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人类主要通过手抄的形式记载和传递信息。手抄传播无论在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还是时效性上相对原始传播方式而言都有质的飞跃,其中丝绸、甲骨、竹片、石头等都是手抄传播的主要载体。由于其局限性,虽较之前动作、行为传播有所进步,但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的弊端阻碍了信息传播的大众化的推进过程。

二、现代大众传媒的涵义及优势

近几年来,网站、博客以及最近一年多才出现的微博等形式的现代大众传媒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现代大众传媒的嬗变使得之前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得到改变,由单向的交流形式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精神交流形式。伴随着信息传播迅速、接受信息便利的优势,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现代大众传媒相对传统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时效性强

现代大众传媒突出的优势就是时效性强。在传统大众传媒占据主导的时代,虽然不断的在传播时效性方面做出改进,比如电视新闻频道全天滚动播放以掌握最新的动态等,但由于传统媒体采集信息、制作专题以及新闻的成本很高,且由于电视、广播等媒体作为专门的机构,有严格的流程要求以及人员配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大众媒体很难达到人们对信息时效性要求的标准。伴随着卫星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任何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通过网络图片、文字甚至视频的形式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使人们了解实时政治、全球经济、各地文化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融,推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2、传播信息量大

如今,人类已经被拥有超强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带入了信息爆炸的世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信息源,各种信息各种思想交汇在一起,便形成了信息的大海。如今谷歌、百度等公司的发展,使网络搜索功能逐渐强大起来,你可以随时随地检索到全球所有图书馆的书籍目录和各种专业的学术期刊甚至公司的商业数据资料,这十分有利于大众对各类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现代大众传媒表现形式及特点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大众传媒最早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上世纪 90 年代迅速普及。在我国,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去年 6 月份,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 4 亿,超过我国人口比例的 25%,普及率超过 31.8%。5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特别是伴随着网站、博客以及微博等传播形式出现,现代大众传媒时效性强,双向交互性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网站定义及特点

网站(website)是指因特网上一块固定的面向全世界消息的地方,由域名(也就是网站地址)和网站空间构成,通常包括主页和其他具有超链接文件的页面。网站是由 html 文件(也就是网页)组成的,可以这样说,我们是通过浏览网页来解读网站的。个人或者组织可以通过网站这个载体提供相关的服务,获取相关的信息以及公开有关的信息。目前,网站主要有官方网站、门户网站、个人网站三类,功能也有所差异。官方网站主要是网络上对主办者所持有网站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它带有权威性,体现着网站主办者的意见和利益,比如各级政府网站;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2、论坛定义及特点

论坛,BBS 的英文全称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成中文就是“电子布告栏系统”的意思。早期的 BBS 的性质和学校的布告栏类似,起消息的作用,唯一不同就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直到人们将苹果计算机上的 BBS转移到 pc 机上以后,BB 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受众者努力,BBS 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通过论坛不但可以随时取得各种最新的信息,还可以和网友进行互动。

篇2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价值观;关系研究

由于大众传播技术的巨大的作用,许多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持续推断和证明了大众传播技术对人类和社会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由最初被称为“皮下注射论”以及“魔弹论”,逐渐成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还包括一些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到它的重大影响力下所做出的各种效果分析总结。然而,不管是大众传媒对人类有绝对影响力,还是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始终与各种传播媒介共存,让人类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现今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整个人类和社会。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

媒介一词也就是现在用的是media这个英文单词的复数形式,单数形式是medium。大众传播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传媒,它是职业化的信息传播机构,是在1920年前后出现了广播电台后才产生的名词,指在传播途径上用于复制和传播信息和符号的机械与传播组织之间的传播渠道,这些传播组织包括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等,详细的可以划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其中印刷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本等,电子类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

二、青少年群体受大众传媒影响状况

根据青少年时期所接触到的媒介形式,可以将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受众分成三个群体,即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电视媒体受众、网络媒体受众。而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通常是最大的接触群体,因此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深远的。青少年受到的影响有方方面面,婚姻观念是其中一个方面。大众传媒所倡导和报道的时尚婚恋观和时尚婚恋行为,很容易被青少年模仿并运用于实践中去。若在划分中,再细化到年龄中的话,50年代到70年代往往是报纸媒体受众,而80年代到90年代通常是电视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一般都是网络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成了接触网络媒体最多的群体。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深。有关实验表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曾经针对媒介中带有暴力特点的节目对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是否有影响这一课题开展了接近十年的调查研究,800多名接受试验者都是年龄位于8、9岁的儿童。结果发现,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跟那些不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比较而言,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攻击性更强。此调查还显示,9岁男孩喜爱暴力电视节目的程度跟他19岁年龄时候的攻击行为息息相关,且是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各种高科技传媒产品的出现,大众传媒的影响愈来愈强,不管其形式怎样变化,扩大规模还是内容更时髦,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能力,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受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四、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建议

大众传媒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怎样合理避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1)政府应加强诱导和管理监督,促进价值观的教育。政府应该在整个社会群体达成广泛的认识,除了学校教育方面之外,家庭教育、传媒教育、有关政府公共部门也是社会教育,既有责任也应该有义务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价值观教育不能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系统,没有任何单一机构可以独立担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所以,务必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相互协同,克服彼此之间的冲突,避免因为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降低学校价值观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用状态。

(2)大众传媒需要得到完善,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给予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有功不可没的影响。所以,大众传媒的消极信息内容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态度和努力决定的。大众传媒不但要在乐趣中教学,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也开心,而且不能丢掉它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应加强提倡行业自我约束,提升文化品位,展现出人文关怀。

(3)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策略。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比较特别,至今还没发现其他事物可以完全替代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功能,父母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策略如下:在家庭中打造良好积极的媒体环境,对青少年要加强关心和培养,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家庭的建设,父母自己也要持续充电,加强媒体知识的学习。

(4)加强对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的素养教育或者媒介教育,就是指对受众群体传授有关广播、电视、电影或者是报刊、国际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特性、制作技术及其产品的美学欣赏和社会学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它的目的是加强大家对大众传媒信息的分辨过滤能力、承受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情合理地使用大众传媒。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很多积极的帮助,才能培养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以及根据情况采取行动的能力。

篇3

组织传播

清明上河园一改名胜景区的枯燥和肃穆,全新演绎盛世的激情与欢乐。当观众沉湎于大宋的世俗民风时,冷不防就已经置身于园区精心编排的表演之中。可见,清明上河园的构成不同于一般松散的群体,而是更多地呈现出了组织的特征。从传播学角度来讲,清明上河园文化的传播本身就是一种组织传播活动。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某个组织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具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的功能。清明上河园园区演出的组织者就是通过指挥、协调演员的肢体语言,领导演员有秩序有目的地完成演出任务,以此来让观众在现场感极强的真实场景演出之中体味大宋悠久的历史文化。

组织传播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组织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以此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在园内的表演活动中,演员、解说人员、保安人员等各自担当了不同的职责,共同为演出的顺利完成服务。可见,组织传播成为清明上河园景区文化传播的典型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文化传播活动是与传播技术分不开的。大众传媒通过源源不断的“文本”复制技术把信息带到了世界各地,又通过营造虚拟的信息环境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文化的传播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的信息传播活动,然而其目的却不仅仅是为了使参与园内演出的人员达成一致的群体性意见,而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求一种大群体的认同。园内带有历史文化风韵的演出只有通过大众传媒的“信息扩散”才能最终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起初,清明上河园内的演出只能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才会被广大受众所认知,受制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传播只能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影响较小。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之后,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的运用,将信息活动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园内的各种演出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更多的观众,产生了强大的“轰动效应”。从这个角度上讲,清明上河园景区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进行传播的群体性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

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文化的传播是宋代文化走出河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媒介在其传播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以人际传播为模式的传播方式发挥着重要的功用。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它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在直接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因为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

虽然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信息范围广泛,但其传播信息的效果不如人际传播好。要想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就要做到将人际传播模式同大众传播有效地结合起来。河南省省内、省外的广大受众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获得有关清明上河园的信息后,再通过和身边体味过园区文化的受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会使其他受众对清明上河园的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进一步增强炎黄子孙对宋文化的认同感起到了推动作用。

符号传播

在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中,任何信息都深具意义,而任何信息也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所谓符号,就是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时赋予特定含义的工具,如语言是通过声波传递的声符,它通过不同的声波表达不同的含义。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和独有,人类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符号的创造和运用符号进行创造的过程。

在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看来,符号可以划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类。作为受众,在关注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层面时,更多的是把它们作为象征符号来使用,也就是说,当某个客体被赋予某种意义并用它来代表一些事物时,它就成了一种象征。同样,这种象征符号也在清明上河园的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展示宋代文化的过程中,多种符号的组合使清明上河园园内文化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皇家园林的亭台楼榭、皇廷内外的甬道、农家农具、斗鸡场等,都极具宋代文化标志;园内参加表演的演员,身着宋代服装,头梳宋髻,这不仅可以使演出更加逼真,更是表现出了宋代浓厚的文化底蕴。可见,传播清明上河园景区文化的一切客观符号,都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也把人们引入了昔日万千繁荣的宋都之中。

在大众传媒时代,宋代历史文化的传播活动在进行小范围的组织传播的同时又为大众传媒提供了传播的“范本”,它能够利用大众传媒的“轰动效应”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除大众媒体传播之外,开封清明上河园中的“文化符号”、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等共同影响着宋代历史文化的传播效果。这种多元的传播模式共同起作用,必将使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历史文化主题更加鲜明,也进一步推动了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米勒[美]著,袁军等译:《组织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徐耀魁:《大众传播新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余志鸿:《传播符号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4

一方面因为文化市场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而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在文化生活的海洋当中“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而同时另一个行为主体――政府,也必须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例1 2011年3月1日,为加强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监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绿色地参与网游,文化部、中央文明办等8部委正是启动实施“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未成年人一旦沉迷网络游戏,家长可实名举报并有权“封杀”其游戏账号。国家之所以加大力度管理网络市场,主要原因在于( )

A.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多样文化载体

B.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C.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D.大众文化丰富多彩的形式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科技运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格调不高、令人忧虑的现象,C项是原因,符合题意,A、B、D项均与题意不符合。

答案 C

点拨 在色彩斑斓的文化市场中,每个人对于不同文化的喜好和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们可以用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帮助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是对立的。这一点也是同学们很容易思考得出的,二者有差异,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冲突。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经典,当代一些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一些流行东西中还带着旧文化的糟粕。

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经典作品,主要看它本身的价值,看它的内容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是看它的接受群体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含义”:是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大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例2 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

①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大众的需求 ②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③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③有明显的错误:“限制通俗文化艺术”不符合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排除B、C两项后,本题就成了②与④的比较。结合材料中的内容,④当选,因为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效益的内容。

答案 D

点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同学们要正确区分大众文化与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大众文化中当然有优秀的文化作品,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低俗的或者是腐朽的文化。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必须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们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必须是健康向上的、民族的、科学的文化,必须是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满足民众高尚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必须是具有真善美的文化。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大家熟知的歌曲“春天里”、书籍“世说新语”、电影“唐山大地震”等等,都属于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例3 代表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高雅、健康文化情趣的文化产品,通常被人们叫做“主旋律作品”。一般说来,由官方或专家精心组织创作的、严格贯彻了主导思想内容的“主旋律作品”,按理说属于社会和大众文化的精品,正是社会大众所亟须的。然而,它们有时却难以得到应有的社会反响。除少数精品能够在大众中引起轰动和流传以外,一般反而不如流行文化那样能够普遍得到群众自发的响应,显得缺少足够的竞争力,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效益之比也不理想。

(1)“主旋律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作品?

(2)部分“主旋律作品”为什么吸引不到更多的观众和读者?

解析 本题围绕“主旋律作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命题,全面考查了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这一知识点,答题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1)“主旋律作品”应该是代表社会先进文化发界方向和高雅、健康文化情趣的文化产品。

(2)第一,部分“主旋律作品”不能适应观众和读者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形式上严肃有余,亲切、活泼和多样化的风格不足。第二,部分“主旋律作品”不能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误将“主旋律”与单一化的政治口号和说教混为一谈,不了解、不尊重、甚至不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和思想感情,不仅缺少来自生活深处的丰富深刻的真实性,而且也缺少以人民群众的立场来反思和评价的意识。

1.某单位开展“歌唱祖国、歌唱社会主义”为主题歌咏大赛,纪念建党90周年。职工报名参赛的32首歌曲中,只有十五首与活动主题有关,其余都是无关的流行歌曲。同学们就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发表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A.限制流行歌曲,倡导经典音乐

B.发展大众文化,改变人们的文化价值观

C.创新文化内容与形式,增强文化主旋律的吸引力

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保障文化选择的独立性

2.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星光大道》、《全家总动员》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

①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当前,有的媒体报道是为了“炒作”而不顾事实,为了“卖点”而不顾品味,为了“轰动效应”而不顾社会效益。这种现象是( )

A.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B.片面追求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的表现

C.大众文化的普遍特征

D.文化产业市场化的客观需要

4.现代文化产品,能够为广大社会大众接受和参与,而古代历史上文化作品只能在少数人中传播,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生活许多可喜的变化,下列不属于其可喜变化的有( )

A.它能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B.它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它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

D.它能产生轰动效应

5.下列属于我们所倡导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是( )

①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②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③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 ④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篇5

的杰出代表,霍尔坚持的观点和立场,运用阿尔诸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主义思想来解释大众文化的传播规律,创立了编码/解码的大众文化传播模式――“霍尔模式”。本文通过

流通阶段、解码立场、理论贡献等方面进行解读,旨在对“霍尔模式”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

关键词:编码/解码;传播学;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庞大的学术体系,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学科奠基人和开创人。作为传播学第五位奠基人的施拉姆,成功的使传播学科“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精神食粮”,影响受众的思想。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仅仅从单一学科来剖析大众媒介已经捉襟见肘,学科融合成为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斯图亚特

・霍尔是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是伯明翰学派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他为英国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成功的将社会学和传播学进行学科融合,他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角

度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模式,运用符号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分析传播现象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传播制度和社会背景的相互影响,解读大众传播模式和

大众文化的紧密结合,注重受众在传播效果中的绝对性作用。斯图亚特・霍尔在大众文化传播研究中令其名声大作的是其1973年发表的《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一文,详细阐述了“编码/解码”的大众

文化传播模式。

一、四个流通的阶段

诞生于美国的传播学研究将传播过程看做是单一的“传者――信息――受者”线性传播,霍尔认为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后会进行再次创造,从而使传播过程成为一个圆圈。他提出了“信息交流的四个阶段

”,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这其中包括四个相互联系但是各自不同的流通环节,充分揭示了信息传播循环的规律,虽然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信息传递是又保持高度的自治。霍尔

运用符号学的理论,认为信息以符号为载体进行传播,同时受到信息的发出者和传递者限制。由于信息接收者的社会背景、知识水平的差异,他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解读,作为信息再生产

的创造者,受众积极参与再生产活动,使得信息的流通过程得以继续,摆脱了传统的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他们成为意识形态的高级个体,对信息进行分化、结构和重组。

霍尔得出的“再生产”一说源自于马克思的“生产――再生产”理论,信息的流通和接收是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环节,通过一些认知结构反作用于生产过程本身。霍尔仔细地考察每个环节,考虑其相互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电视信息的声场和接收是两个相互连接但又各自区别的环节。

霍尔的理论受到阿尔诸塞关于大众传媒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的观点,大众传媒真实的反应社会意识形态,从事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由于大众传媒本身拥有一种被赋予

的独特功能,能够将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加工。

二、三个解码的立场

霍尔的《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一文成为“英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转折点”,电视文本的形成分为编码、成品和解码三个阶段。任何信息进入社会流通之前都需要进行编码的过程,也就是文本意义的生

产过程。通过对材料有目的的选择性、有目的的加工,得出含有视觉和听觉信息的电视文本成品。受众在接受文本信息的时候,需要对信息进行解码活动。霍尔认为编码和解码的信息过程不是完全对称

的,所谓对称的程度就是信息在传达过程中“理解”和“误解”的差异程度,这个过程依赖于编码者和解码者所处位置之间建立的对称和不对称的关系。在解码的过程中,信息完全或者不能够完全的被

传达,间断的信息或者是扭曲的传达编码文本,这种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播者和听众之间的社会地位和背景的差异。

建构电视话语解码的过程中,霍尔提出三个假想的立场。

第一个假想的立场是主导―霸权立场(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信息传递的目的是通过媒介使得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达到同等的信息交流,受众的解码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与传播者编码使所

设定的信息相符合,达到一种传播预期。但是这种传播过程有时会受到阻碍,一些人为的主观操作,导致信息传递的扭曲,意识形态的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个假想的立场是协调的符码(negotiated code)。霍尔引用葛兰西的霸权思想,运用协调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对立与统一。

第三个假想的立场是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受众在解读信息时,按照主导符码的相反含义进行理解,生成一种对抗性符码,有意识的避免受到传媒的操纵。

三、两个研究的贡献

斯图亚特・霍尔创立的编码/解码的传播模式对大众媒介文化研究有着突出的贡献。一方面,霍尔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传者――信息――受者”的传播路径,在坚持媒介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形成符号学的概念模式。另一方面,霍尔的三个解码的立场为其他学者的媒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托,也为今后的受众分析建构了新的的研究框架。

四、一个霍尔模式

编码/解码让霍尔迅速名声大作,也成为独特的“霍尔模式”。霍尔曾经指出编码/解码模式存在部分缺陷。他认为,从社会、政治文化层面对媒介信息进行解码没有充分解释霸权的再生产。编码/解码的

存在的意义是对整个社会现象进行解读,注重大众存在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真实地反应社会存在。霍尔曾经试图用偏爱意义和偏爱解读来解释受众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反馈,这其中偏爱解读和意识形态

意义的链接需要深层次的研究和考察。

斯图亚特・霍尔建立大众文化传播模式,目的是通过解释信息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揭示受众的意识形态,让大众在解码的过程中突破话语权的控制,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霍尔认为,大众传媒不是政治

操作的工具,而是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社会现象。通过发掘大众文化的传播模式,充分利用其内在的霸权力量,形成一个差异化的多元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斯图亚特・霍尔的传媒理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6期:P64

篇6

[关键词]大众传媒;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1-154-01

以往的初中,教育的重点并不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而是方面的中考、高考的考试科目上,思想政治考试也只是象征性的考试,部分学校采取的甚至是开卷考试,而就算是闭卷考试,内容和答案也只是书本上的摸一个段落,可是说是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内容,并没有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所在,所以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其中大众传媒对中学生思想的影响最为直接。

一、纸质媒介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纸质的传媒媒介,主要是由报纸和杂志组成,其中报纸是最为古老、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媒介,并且内容也较为丰富,与杂志不同的是,杂志会分为时尚、军事、房屋等类别,但报纸由于每天都会出版,所以内容更加的全面,而且新闻性质较强,内容会涉及一些当下最新、最热门的时间、话题,可以说报纸的信息更新速度最快最多,这方面可以补充学生在学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因为课本毕竟内容有限,只能记载较重要较精简的内容,所以其内容中学生难免会感到鼓噪和难懂,但报纸、杂志的语言、文字就比较生活化,而不同地域的报纸又会因为不同地域人们说话、生活方式的不同,内容、文字的结构又会有所调整,以适合本地人可以更好的了解其报道的内容,这样在中学生阅读的时候,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其内容所表达的含义,最后可以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不再是空谈理论,而是可以结合到事实、生活中。

不过,初中生的课业量会比小学时期加重很多,特别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即将面临中考,所以学生会格外的辛苦,在学校和家中由于长时间的面对各种课本和文字,所以会对报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差生厌烦感,转而注意上面图片较多的娱乐、时尚新闻,这是纸质媒介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不利之处。

二、影视媒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随着中国传媒业、影视业的飞速发展,现在每一家每一户都有电视,并且电视频道、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视觉效果更加的生动。以往的纸质媒介,大多数初中学生都有所抵触,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学校书本已经看得够多了,所以对同样式纸质的充满文字的报纸、杂志兴趣不大。而影视节目中的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新闻等等,其内容就比较灵动,而且内容丰富,不单一,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出现的中国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更加容易被中学生吸收和接受。

影视类的传媒,明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初中生正是追星的年纪,部分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明星效应的影响,他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去模仿明星的喜好,比如:打扮、言行举止等。这些都是对学生思想的改变和影响,而且现代关于中国政治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和节目越来越多,老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选取其中一个影视或节目,让学生结合思想政治的课题,去从多角度的进行分析和理解,用学生喜欢的影视来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以及对思想政治的理解,改变以往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飘在表面,不能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三、网络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的出现和几年来猛烈的发展势头,大大影响了报纸、杂志和影视等媒介的运营模式,大部分的报纸和杂志都针对网络推出了自己的电子版刊物。网络的优势是传播的速度快、隐秘性高,并且限制较低,而且内容比之纸质和影视媒介更加的复杂和全面,而网络由于管理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网络上针对某一话题观点也更加的多样,虽然其中有很多错误的不利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语,但适当的反面教材,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这方面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引导,多角度的分析,以免让“反面教材”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老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的庞大资源,令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变被动为主动,其中一些因为种种原因很少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则可以利用网络的身份隐秘性来对思想政治话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让一些迷恋网络的学生,在上网的同时增加学习的机会,老师利用时下网络流行的话题,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令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存在与脑海中的想法和空话。但在利用网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对于身体和思想都处于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上网的时间过长,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篇7

城市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聚集地,更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源和栖息地。德国学者斯宾格勒曾高度肯定城市在人类历史中的巨大作用,他甚至认为:“世界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① 一般意义上,城市是与乡村作为一组对立词汇而存在的。但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城市文明还没有那么突显,它是被传统的农业文明所包围的。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及近代城市的演化,城市的影响力开始变得强烈起来。文化艺术的发展随之受到很大影响。

正如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人类社会最具变革的时代一样,架上绘画作为艺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创作形式以及作品面貌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形式主义的观点来看,艺术独立存在于社会现实中,是艺术家以直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具体形式,艺术以其自身的风格演变造就了艺术的历史。可艺术毕竟不是在真空中产生和发展,“绘画的本体是由形式,即个体艺术家的直觉本能的物化形态构成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艺术品又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一种文化以个体单位形式表现的变体”。② 所以,我们发现影响架上绘画变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即西方社会城市化进程这样一个现实。现代绘画里所涉及的问题和现代城市密切相关。如城市景观、城市人生存、城市大众文化、消费现象、环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最集中的出现在城市里,情况显而易见,现代城市作为艺术活动发生的主场,在提供丰富的艺术创作源泉的同时,对架上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城市是如此的复杂多变,如何从城市的角度来搭建城市生活与架上绘画之间沟通的可能性,找寻二者之间的关系逻辑是一个看似自然但却复杂的工作。

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规范建立在视觉革命的基础之上,现代主义绘画中的诸多流派和新艺术形式的发展变化,不仅仅是艺术自律的体现,也是对于现代城市变化的回应,譬如现代城市中通讯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运动、速度、光和声音的新变化,导致人感官上和意识上的变化,我们看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中印象派绘画中的色彩、以空间研究为主要目的的结构主义和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的所强调的运动与速度、表现主义呈现出的的激情与反理性主义、极少主义对工业材料的运用、都是与城市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的基础上,艺术家个人感受的表达。

篇8

关键词:流行词汇 大众传媒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0073-02

一、年度新词的出炉

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说起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rz”。

2008年11月,央视为新办公大楼内部征名,引来网友的“头脑风暴”。坐落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会期间已经开始部分地投入使用,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网友创意五花八门,诸如象形类:双七门、M大楼、圆规、央天门、连七座;文雅类:7迹楼、智窗大厦、宝鼎大厦、新视角;恶搞类:半蹲的下肢、酷中央、大楼、三缺一。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

该字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

如今,“”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风行于网络与现实生活。在百度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吧”,跟帖有3万多个;某“视频”点击量过百万;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有的博客起名为“猪”,等等。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湖北大学西门外的一家“字奶茶店”生意火爆;李宁字鞋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字T恤, “”网站等等,的应用可谓层出不穷。

有人因此把“”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我们从以上的例子里可以看出,新词的出现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即大众传播媒介,脱离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这些所谓的新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产生的速度上都将大打折扣。我们的语言生活因为有了大众媒介的介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缺失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也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的承担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词语以其快速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特性,适合了大众传媒及时传递社会信息和反映时代特色的需求,从而成为传媒广为选用的语言成分。传媒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了其语言载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词语,使新词语的流传得以加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也随之缩短。因此,新词语从诞生到流行折射出了大众传播文化传承功能的得与失。

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在上述例子中,一个新词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同时的,较之以前的口耳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快速地满足了受众情感表达的需求。

其次,新词的形象与便利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使语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受众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形象的词汇。比如上文中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友从这个词的构造出发,赋予了这个词新鲜的含义,随之受到年轻前卫的网民们的追捧。这些为数众多的网民们不仅活跃在网络上,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这样一来,网络语言就可以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几乎是“零距离”贴近。所以,不多时“”便风行于现实生活,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比如一些由外文音译来得词汇,晒客(share)指在网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7年的年度新词呈现出这些特点:一是多字词语占优势,其中三字词语36.61%,四字词语28.35%;二是大量使用词语模类推构词,词族化表现明显,运用较多的类后缀有“族”、“客”、“奴”、“友”、“门”、“吧”、“日”等;三是名词性词语最多,占91.33%;四是构成材料以汉字为主,兼有别样,254个新词语中有13个字母词;五是新词语来源于多个渠道,分布在不同领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生活、文化、科技和经济领域产生的新词语较多,占67.32%。

从以上第四和第五特点可以看到,新词汇覆盖的领域和表现的形式已不局限在本土,大众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将人类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极大加快,产生的碰撞也会愈加强烈。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功能,在语言的传播上其所表现出来的失误值得我们去分析改正。

首先,信息传播中有的信息携带着错误的符号,当这些错误符号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受众的行为,使受众的行为标准发生偏离,做出错误的行为。因为网络追求实效快捷,拼音输入法的使用使错别字的流行不可避免,诸如“斑竹(版主)”、“瘟都死(windows)”、“酱紫(这样子)”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书写助长了这种错误之风,然后因为某些错词流行面的广泛,就逐步发展为新词汇。

这些因网络产生的大众文化,以快餐的形式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而传统的经典的词汇受众却无暇顾及或者说在逐渐忘却。特别是针对这一代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受众,他们对于经典的认识恐怕将大打折扣。

其次,细观新词语,我们发现,大量的词汇来自网络。而最新调查报道,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可以算是大众的精英阶层,但是相较于近10亿其他民众,比重不大。这样问题就来了,由2.53亿网民认可的新词,10亿民众买账吗?不可否认,自从有了网络,各种流行文化以及政策方针能够及时传递到文化精英的视野之中,多少影响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但是如何对待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除了在媒介中传播外,绝大部分新词在生活中人们同样普遍使用吗?

笔者认为,新词语的定型需要传媒的检验,更需要普通大众的检验,毕竟传媒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在现今的中国,网络的普及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这些因为时尚或者新鲜而流行的词汇要想立足,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因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导向功能,而没有决定功能。

参考文献:

篇9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

媒介是文明形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我国,媒介素养的概念是地道的舶来品,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其目地是保护英国的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不受当时流行文化的冲击。随后,媒介素养在欧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科目。具体而言,现代人所具有的媒介素养应包括获取、辨别、评价和运用媒体信息。一个具有媒介素养的人首先能够对媒体内容进行分析、区别和反思,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和方向。更具体说,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媒介如何运用,媒介如何传递意义,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现实的理解和享受,同时也旨在学生具有创造媒介产品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提高媒介认识能力。当今信息时代,虽然新闻、媒体已成为大众所熟知,但媒介又是个复杂的组织形态,包括媒介经济、媒介政治、媒介科技、媒介法律、媒介运用机制、媒介文化等众多内容。媒介已经成为社会追逐、利用的工具和途径,也是进行传播信息、宣传主张、推销商品、引导消费、享受娱乐的工具。建立解读媒体的思辨模式,学会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代大学生必须建立起解读媒体本质于表象、真实与虚伪的基本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认清媒体的组织建构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各种微妙隐形关系,从而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思辨、解读,透视信息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提高自身对传媒信息的正确评估和选择的能力。②

提高媒介的批判能力。在不同的经济、政治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媒介获取信息也会不同。提高接受批评意识,是媒介教育受众主动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批判学习的心态对待各种媒介可有效地防止自我消失。港台学者认为:“批判思考是传媒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未来知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以批判学习的心态对待各种媒介可有效地防止自我消失。这里所提的媒介批判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强调受众接触媒介和大众传播活动时的主动意识、主动权的培养,是在目前和未来的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狂轰滥炸”面前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不是对大众媒介和大众传播活动的盲目否定。③而是通过国民甄别,在具有怀疑精神和科学分析精神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提高对媒介的利用能力。通过教育促进和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全面提高,帮助大学生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播出信息的本质以及其形式的能力,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及综合信息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帮助大学生不断重视科学利用媒介,积极参与制造适宜、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推动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大众传媒提高质量和社会效益,并促使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并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信息解读技巧,这不仅仅要求对大众传播媒介信息要读懂,更要善于拨开信息表面的迷雾,读懂信息背后所传达的意义。在世界新闻传播的历史上,许多媒介在许多的时间都曾经以非常隐蔽的手段传播一些需要人们具备高超的解读技巧才能识辨真伪信息,同时需要科学地控制自我的因素来解读信息。对媒体而言,传媒素养教育提醒和增强传媒人的责任意识,注重媒介公信力、媒介道德性、媒介公正性、媒介的社会良心,利用媒介的影响力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引导科学的生活方式。④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严重滞后,尤其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学生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而是凭自己的直觉感悟及兴趣爱好来确定媒介素养对谬。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媒介素养教育的一支优秀师资队伍。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表现在于:不能正确使用新型媒介,媒介规范意识淡薄,还处于低水平状态。作为传媒学院图书馆如何提高大学生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批判意识,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

首先应加强大学生在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因此对当今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当代大学生都是在大众媒介十分普及的环境中成长的,尤其是城市独生子女,生活水平较高,电脑、手机、MP4等基本普及,大众媒体的接触非常便利,接触大众传播媒介是学生们的重要活动。因而大学生目前在媒介接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媒介接触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过分依赖网络,获取准确信息能力不强,接触面狭隘理性认识欠缺;信息的分辨、筛选、利用能力也不够强,不能正确使用网络。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较差,媒介道德水平偏低。社会阅历短,社会经验少,不易了解、掌握媒介接触的安全规则。⑤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内传媒学者提出在大学启动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战略,建议在大学教育中首先导入媒介素养教育,把大学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切入点和主阵营。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人们进取的科学态度,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思维训练,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工程。传媒学院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媒介,因此浙江传媒学院在传播学科加强了媒介素养知识推广,无论在师资建设、专业理论课程或在实践平台上突出了媒介素养能力的训练。传媒学院图书馆在强化校园舆论、传播媒体和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大学推广和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是可行的。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将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媒介素养教育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迫切需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文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全球话的态势日益增强,良莠不齐的世界性文化向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大量渗透,加上目前大学生社会接触少,沉迷网络多。因此,应该认识并有效地利用媒介成为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传媒学院图书馆作为师生学科素养、人文精神建构的重镇,负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责任。为此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是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在大学推广和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利用校园媒介资源,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气氛。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型课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外延及必要性还缺乏理性认识,媒介素养教育远不如传统学科那样受到重视。媒介文化素养教育要进入学校,还有一个认识、认可的过程。因此,利用校园媒介资源,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气氛十分重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图书学科管理员的媒介素养。图书学科管理员需要在不断学习、提高认识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岗位、一定的手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气氛。大学图书馆是传播学科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的心脏,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莘莘学子汲取知识营养的场所。它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形成了全方位的舆论环境,?Υ笱?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传媒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媒体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发挥学校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的中媒介形式和手段宣传现代的媒介知识、技能和观念,营造媒介素养的氛围。⑥

浙江传媒学院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推广、提升媒介文化素养研究方面有很多亮点,在探索中悟出一系列媒介素养教育成果,开辟了独具浙江传媒学院的媒介研发中心,传媒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已逐渐成熟。传媒图书馆学科管理员能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媒介素养的形成,使教师能够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中。鉴于此,传媒图书馆学科管理员对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开展丰富的媒体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实践活动平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图书馆学科管理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大学生沙龙,利用校报校刊、电视、音像光碟、网络等媒介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此外,还可聘请国内外名人名家不定期地进校园和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们得到来自媒体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身边的媒体状况,消除大学生对各种媒体的神秘感,增加对媒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博客这一新媒介传播形式,让大学生进行充分交流。

加强高校图书馆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优良条件。媒介素养教育是传媒高校图书馆工作之一,传媒图书馆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包括导读人员、学科管理员提供的多层次服务,他们具有多个层面的适合不同层次水平信息用户、多种学科、兴趣需求的服务水平,拥有专业的信息检索、信息选择以及信息分析的能力,他们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机会。信息技术渗入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传统的流通服务、参考咨询服务、采编服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了图书馆服务效益,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也为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结束语

新时期媒介环境下媒介对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体的影响更为复杂和深远,而作为传媒学院学生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媒介的教育育人职责,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为其系统开辟媒介素养教育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篇10

关键词:牛仔文化;大众文化;恒久魅力

1. 引言

探究社会现象与解读历史文化时植根于社会的整体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在美国西部的牛仔们不仅在美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创造出持续影响美国百年之久的牛仔文化,至今依然有许多美国人将西部牛仔视为美国精神与本土文化的象征。本文以大众文化视角为切入点,结合大众文化的鲜明特点和大众的文化心理,以期探究美国牛仔文化保持百年恒久魅力的深层原因。

2.美国牛仔文化发展背景

传统意义上的西部牛仔是指十九世纪中后期在美国西部出现并盛极一时的驯养和管理牛群的一种职业。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火车冷藏车厢的发明、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以及美国东部市场的开放,大批东部青年涌入西部牧场,希望寻找独立自由的生活。西部的生活危险且艰苦,牛仔们不仅需要管束和运输半驯服的牛群,还需沿途提防各类猛兽,他们常常满面污垢,汗渍斑斑,又脏又臭。但人们却将这样的生活看作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牛仔时代持续了短短三十年便画上句号,但牛仔文化却并没有就此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以西部牛仔为主题的小说、音乐、电影持续风靡美国本土:从早期畅销牛仔小说《弗吉尼亚人》、《丛林骑士》到后来热映的好莱坞电影《与狼共舞》、《断背山》全都无一例外的受到大众的欢迎;20世纪60年代起,牛仔服饰开始受到大众热捧;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牛仔经典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3.大众文化视角

而大众文化则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属性的商品化、传播的媒介化、制作的标准化、审美的日常化、形式的娱乐化、趣味的时尚化。[1]牛仔文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充满了传奇色彩并迅速由小众职业成长为大众追捧的对象。牛仔文化的恒久魅力体现在其作为美国精神的象征对一代代美国人精神世界的启迪与激励,也体现在其作为文化主题促进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体现在其作为大众文化对美国大众百年来潜移默化深远影响。

4.探究牛仔文化保持恒久魅力的深层原因

4.1由大众文化视角解读牛仔形象――神话性与真实性相互交织

纵观美国大众流行文化,不难发现以牛仔文化为主题的小说、音乐、电影每每流入市场便会获得大众的热烈追捧。以西部小说为例,无论是《弗吉尼亚人》中不畏、维护正义的牛仔,《丛林骑士》中如温特斯勇敢无畏的侠士,还是《红石镇》中打抱不平、保护妇女的镇民,往往具有桀骜不驯,仇视不公,不畏艰险特质,并且常常呈现出超乎常人的惊人智慧和无限体力。

西部故事所描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悠远而纯朴的地域。在这里,一切都是那样简朴、纯真和原始,几乎见不到现代文明的那些嘈杂和伪善。它帮助人们“追忆”着普通人的纯朴和天真,以及英雄们的豪侠气概和崇高品质。[2]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却又欣欣向荣的矛盾状态。最突出的两个表现是:一方面机器生产的普及使美国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消费需求增加;而另一方面浩浩荡荡的西进运动带来大批人移动人口,使美国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这时的美国大众亟需能够鼓舞人心,激励大众的通俗文化,于是以牛仔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就这样应运而生,作品人物无畏冒险、惩恶扬善的快意人生更是让大众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愉悦。

牛仔形象在各式各样的文化作品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神话”,但与当下新兴流行英雄形象,如超人、蜘蛛侠、绿巨人等相比却截然不同。牛仔作为美国历史上西进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在国家历史上真实存在,并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大众心目中,牛仔文化除自身天然的娱乐性外,更附上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感受到对昔日历史开拓者、西部急先锋的敬意,沉淀出一份经久不衰的情怀。

4.2由大众文化视角解读牛仔服饰――流行服饰体现大众文化心理

文化产品和文化概念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牛仔服饰诞生之初因其耐磨耐脏的特点得到了西部牛仔的青睐。自20世纪60年代,牛仔裤则作为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的依托被推上美国历史的舞台。女式牛仔裤从无性别服饰设计转变到突出女性特质的特别设计,并指出这些设计的变化体现了女性对平等的追求从“趋同”上升到“求异”。[3]牛仔裤作为牛仔精神的物质化产品被女权主义者用来表达自己对自由平等理想的追求。她们开始设计各种符合女性身体结构、能展现女性线条美的牛仔裤,彻底告别了与男性统一款式的宽大松垮的型号。至此,更多自信洒脱、热情洋溢的女性脱下长裙,穿上了牛仔裤。

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4]牛仔文化具有的桀骜不驯、自由不羁文化特点,牛仔裤作为其天然的文化外延不仅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大众心理需求,迅速成为了民众情绪宣泄的重要载体,更通过服饰革命再次加深牛仔文化的文化分量。

4.3由大众文化视角解读牛仔的象征意义――大众传媒对牛仔文化意义的加固

西部牛仔因其艰苦恶劣的工作、独立顽强的生活被称为“马背英雄”,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西部牛仔的象征含义被更加广泛的运用到商业广告甚至政治宣传中。在早年美国万宝路牌的香烟广告中,牛仔们嘴叼香烟,背倚骏马,脚踏牧场的场面被奉为万宝路香烟品牌经典场景。20世纪80年代,在罗纳德里根为时任美国总统时,他喜欢回忆拓荒时代的生活情景。他常常在他的西部农场拍照――劈柴或是骑马,还会带着他的牛仔帽子。乔治布什在他的德克萨斯农场穿着牛仔靴,带着牛仔帽,请新闻媒体给他照相,布什就这样强化了他的牛仔形象。[5]

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机会均等,而历史上牛仔们顽强果敢,深入西部荒地,凭借顽强的身体素质和独立精神为世世代代的美国人开辟土地,创造财富,他们正是美国传统价值观的英雄。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牛仔的形象则得以加固,似乎不管是什么人什么事,只要加上了牛仔元素,便注入了刚强坚毅、不屈不挠、勇敢正义的血液,这其实正是对美国人对其传统价值观的不断自我肯定。

5.结语

英国历史学家哈里 艾伦曾说:半个世纪以来,牛仔的传奇吸引了千百万人。它投合了人们的心意并且一直是这样。由于它有像戏剧和小说那样的固有价值,它使人产生共鸣的那种野外风味和对老老少少都有的吸引力,它具有一种永恒的时代性。百年前,牛仔文化如旋风般浩浩荡荡地踏上美国富饶的土地;百年后的今天,牛仔文化依然经久不衰,保持着恒久魅力。究其根源,是因其早已融入美国大众文化骨髓之中,它强调独立自主、自由平等,并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不断沉淀、愈久弥新,历史绝不会将其抛弃。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参考文献:

[1]Gans H.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Revised And Updated)[M]. Basic Books, 2008.

[2]杜可富. 牛仔神话:美国文化的表征[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4):33.

[3]秦纯. 探究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美国女式牛仔裤风格的演变[D].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