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融合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媒体融合优势

篇1

关键词: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影响和冲击; 合作发展

引  言

近些年,网络发展及其迅速,生活中各个领域都受到网络发展的影响,当然新闻界也不例外。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介的人们带来了恐慌。有些人甚至大喊“狼来了”。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媒体虽然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正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产生危机观念,于是传统媒体开始变革,开始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说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而2005年的纪念性的重大事件“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一专题的报道更体现了媒体间的合作。这篇论文,就是想通过现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些现实情况,来呐喊,网络与传统媒体不仅仅是竞争对手,双方只有合作互补有无才能实现最终的共赢,同时我也想论证:只有新闻界摆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才能促进双方媒体的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网络出现伊始,受众尚未形成网上看新闻的习惯,但是在几次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开始接受这种新兴的媒体。尤其是震惊中外的911事件,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事件是在网上率先传播的,其影响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网络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访问,而一些著名的新闻网站也一度出现了登陆不上拥挤不堪的地步。网络因其传播的实时性、交互性,内容丰富性,声音、图像、多媒体并举的优势,迅速异军突起。同时它的及时和多方位报道一时间使这个新兴的媒体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它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纸媒体末日即将来临。纸质媒体在许多方面仍占有一定优势。传统的大报、大刊、历史大部分长达几十年,有的甚至近百年,而我国网络媒体历史最长也不过3年。相当的读者还是依赖纸质媒体,也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方式。在争取读者方面传统媒体仍占有一定优势。

纪念抗战60周年,可以说是全国一个重大的活动,无论是新兴的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都集中优秀采编力量对这一重大历史题材进行专题报道。这也是新旧两种媒体准备充分的一次交锋。各自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同时这也是他们未来生存形式的预演。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两种媒体的竞争虽然激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泾渭分明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交汇点是二者都是信息的提供者。中国的传播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合作,它们之间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是个严肃而政治性极强的主题,如果单单依靠网络媒体的力量恐怕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在人才上,网络媒体不具有传统媒体所具备的大量的记者。在经费上,网络媒体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投放在单一的选题上。这对大多数网站来讲是两道难以逾越的“深沟”。在今天的重大新闻的采访和报道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中,只有那些雄厚资本的商业网站,或是传统媒体与网站联手行动才能支付这笔开销。一般的网站是没有这个资本的,更没有专业人才去完成这类重大的采访报道。而对于网络来说它作为媒体,有许多优势:其采编、排版、校对、出版、发行等工作全在网上进行,根本不需要和印刷厂打交道、不需要和邮局打交道。在获取信息的快捷性和阅读的方便性、多媒体性以及交互性、查找的容易等方面,因此,在此次报道中许多传统媒体都选择了网络媒体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如《广州日报》和《华商报》、网易等媒体合作,加强了报道与读者的互动性。实现强强联手。

其次,新兴的网络媒体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纸质媒体新的生命力对于报纸来说版面的局限性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天出版一次而未能充分显示报纸的特点和优势,而互联网异军突起,为纸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得补充。所以新兴的网络媒体德发展对于纸质媒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网络的崛起对于纸质媒体,是机遇多于挑战的。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报道中。对于传统的纸媒体来说,网络媒体的介入使之变的鲜活生动起来。如新华社的新华网,新华网的栏目有:“最新报道”,“纪念活动”,“暴行实录”,“亲历抗战”,“重要论述”,“战史一页”,“抗战名将”,“国际援助”,“图片故事”,“访谈连线”,“抗战启示录”,“抗日歌曲”。 扩充了传统纸媒体的空间、补充了传统纸媒体的不足,此外还有《中国青年报》的中青在线 、《人民日报》的人民网等等媒体。

竞争、整合是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总体趋势,使事物不断更新变化和发展。媒体也不例外,传统媒体是昨天的产物,网络媒体是今天的产物,明天的媒体变革又将怎样,还得从今天开始。在现代社会里,传统媒体仍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媒体也迅速崛起,对社会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它们都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追随时代,各媒体的发展、进步也不断满足人们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当中对各种传播信息地索取与运用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长使得新旧媒体的共生有了充足的土壤环境。而只有让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充分结合,发挥出各自鲜明的特色才可以创造出最大的传播效果。

虽然媒体网站拥有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队伍,但在人才结构上和主流媒体网站网络宣传政策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的状况不相适应,尤其缺少管理、经营、技术专才。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却拥有相当的水准,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正好可以弥补各自的劣势。在网络经济遭受寒冬的时候相关的行业也会受到牵连,但是我们看到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已经被人们接受,在网络不景气的时 候进行全面的横纵向联合已经是发展的需要,跨媒体经营的策略已经被提出,在传统媒体触网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网络媒体开始把目光也投向了传统媒体,相互融合正是发展的需要和最大的助推器。因此融合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网络媒体与传统纸媒体必须实现优势互补,从受众的角度来讲:报纸面对的是一部分受众,而网络媒体面对的是另一部分受众,而只有两者联合起来才能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过,不过,受多方面因素所限,中国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合作目前尚处于低层面,一时还难以甚至无法进入产业结合的高层面。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存发展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篇2

按规定,高起本、高起专考试按文科、理科分别设置统考科目。公共课统考科目均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其中,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3个语种,由考生根据招生专业目录中明确要求的语种选择。

报考高起本的考生,除参加3门统考公共课考试外,还要参加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文科类专业基础课为“历史、地理综合”(以下简称史地),理科类专业基础课为“物理、化学综合”(以下简称理化)。以上试题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每门满分150分,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

高起本专业中,文史类、外语类和艺术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和史地;理工类和体育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和理化。高起专专业中,文史类、外语类、艺术类和公安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和外语;理工类、体育类、西医类和中医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和外语。

篇3

一、新旧媒体融合是时展要求

自美国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概念以来,传媒界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创新了多样化的媒体形态。媒体融合使受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不仅满足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而且以特有的互动性深受受众的欢迎。

新媒体尽管受欢迎,也有劣势。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人才、专业化运营管理和操作规范,更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传统媒体在信息的形式和互动性方面略逊新媒体,但权威性和影响力还是受众所认可的。此外,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运营和发展形成的品牌效应,在受众中具有一定的口碑优势。

新媒体以其互动性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传播形式,通过海量的信息储存、挖掘和可视化呈现,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受到受众青睐。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受众逐年减少,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但是,还是有媒体坚定地认为自己仍然具有政策、人才、资源和内容生产的优势,不思进取。这些媒体坚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认为只要我做的够好,就一定能让受众满意。遗憾的是受众并不买账。还有一些传统媒体,即使已经洞察到媒体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只是想方设法建个网站,弄个手机报,推出微博、微信,推出新闻APP,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往上一贴,就算融合了。结果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依然各玩各的。

从上面分析看出,无论新媒体多么受欢迎,还是一个受众获取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受众要的还是权威的信息。新媒体形态无论有多少变化,还是传播媒介的一种形态。对传统媒体来讲,自身的优势显而易见。新旧媒体要获得成功都需彼此扬长避短,推出对方的优势业务,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不仅可以使新闻信息传递的平台多样化,还能使新闻媒体产生规模效益,让受众获取信息更加便利,让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接受并参与信息。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现状

我国对媒体融合概念是2005年蔡文老师提出的。如今,媒体融合进程正在加速。那么,我国的媒体融合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一)新旧媒体融合在不断探索中

我国媒体融合业务比西方国家晚,目前还同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国媒体融合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新旧媒体融合形成快速发展之势。在内容融合上,新旧媒体在新闻采访、制作和传播上,共享内容,通过不同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在终端融合上,媒体间在资源上进行了优化重组,创新传播形式,推出新闻APP、微信端等,使新旧媒体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合。在经营上,积极探索发行融合,推进广告经营和其他经营活动的融合,形成品牌效应。

其次,媒体融合途径不断推陈出新。关于媒体融合,人们一般认为是传统媒体转型对新媒体的融合,认为传统媒体可以凭借优势,在技术上同新媒体进行多方位融合,比如《人民日报》。其实,目前也有新媒体靠实力兼并了传统媒体。

再者,中央级的大媒体通过全方位的布局,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走得较快,起了带头作用。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使用全媒体立体互动传播,深受群众欢迎,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新旧媒体融合发生聚变效果得较少

我国尽管在媒体融合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来讲,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得较少。比如,有些媒体信誓旦旦提出了媒体融合,却还没有意识到新媒体的冲击,在投入上舍不得下力气,不下决心优化配置资源,到头来当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也有些媒体,虽然顺应了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却认为仅仅办个网站,开个微信端,弄个微博,把传统媒体报道的内容单一重复地放到新媒体平台上,最终也是失败。还有些媒体认准了媒体融合的前景,通过各种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心急火燎地搞融合,却因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盈利模式不清晰,也避免不了失败的下场。

三、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的困境

新旧媒体融合已成趋势毋庸置疑。唯有新旧媒体不断探索创新融合思路,并付诸实施才有出路。然而,我国的新旧媒体融合实践并非一帆风顺。那么,新旧媒体融合的困境是什么呢?

(一)缺乏新旧媒体融合意识

尽管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尤其在2014年加大了媒体融合的支持力度,但还是有一些媒体对媒体融合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观念和意识。

在要不要融合上,领导融合意识不强。传统媒体领导误认为凭借国家的制度和媒介品牌,就一定能战胜新媒体,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完全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做大做强,超越传统媒体。如果没有媒体融合意识,早晚会被受众抛弃,被市场淘汰。

在融合的主导权上,认为新媒体一定会被融合。持这种态度的认为,传统媒体经过长期的发展,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媒介运营管理经验,而新媒体既不懂信息生产,也不熟市场经营,必定不会成功。殊不知,新媒体尽管劣势不少,但刚一出现,就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未来发展定是趋势。如果这样的意识不抛弃,传统媒体必定失败。

在融合的技术意识上,缺乏新媒体技术意识。媒体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具有互动性、分众化等特点。传统媒体是单线传播,明显缺少技术互动因素。

笔者认为,媒体融合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政府、媒体领导者和工作者必须要具有媒体融合意识。

(二)新旧媒体融合机制僵化

我国传统媒体制度是基于传统媒体、条块分割和严格市场准入的管理制度,在运行模式上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这一制度行政管理方式壁垒森严,不能有效地对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调配。长期下去,媒体融合当然不会散发活力。

在经营上,媒体融合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套用,加上顶层设计不足,媒体融合管理滞后,缺乏有效整合。目前媒体构建的融合框架,只是操作层面个别业务和个别产品的尝试,还不是全局性的战略融合。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机制是转型的最大困难。要使媒体融合长久持续下去,一方面需要体制创新,加强政策支持,重组内部组织结构,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要探索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增强竞争实力。

(三)新旧媒体融合盈利模式模糊

新旧媒体融合改变了新闻传播模式,需要新的盈利模式来支撑。没有利润,媒体融合就不会有动力。然而,目前新旧媒体融合不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融合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有的传统媒体依然坚持用既出售广告又出售内容的模式经营融合媒体。还有些媒体的媒体融合投入很多,却赚不到钱,没有融合后劲。

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二次出售”的盈利模式显然已不能支持其继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有些媒体采取了提高“出售内容”价格、策划活动等盈利模式,效果并不理想。新媒体的免费或收费APP业务、数据挖掘服务、出售信息、舆情分析等等模式。这些盈利模式看似不错,也还没有真正给媒体带来丰厚利润。没有好的盈利模式,媒体融合就不能健康运行,也没有生命力。

影响媒体融合的盈利模式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因素。既然媒体融合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融合,就不能离开互联网做文章。二是内容因素。无论什么样的技术融合,受众需要权威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三是心理因素。我国受众已习惯于网络新闻的免费模式,对于收费有抵触心理等等。当然,设计媒体融合盈利模式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既需要根据媒介本身的特点,也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环境,才能使媒体融合产生动力。没有好的盈利模式,不但传统媒体的阵地很难坚守,新媒体也不会成功,媒体融合更不会顺利。

(四)新旧媒体融合人才难觅

新旧媒体融合成功的关键在人才。具有全媒体素质的专业人才决定了媒体融合的速度和水平。如果没有合理人才储备,在媒体融合上投入的资金再多,设备再先进,媒体融合就无从谈起。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和发展,媒体形态变化,媒体行业壁垒打破,媒体融合的人才缺口已凸显出来。

传统媒体新闻人才尽管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但是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等的冲击,还是无所适从。媒体融合的人才,既要具备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采集、编辑和制作等工作,也要能够承担图文、音像等报道工作。传统媒体的人员多数对音视频采集、编辑和传输等业务缺乏了解,懂媒体融合管理的精英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有人说,人才源于培养和教育。可是临阵磨枪式的教育和培养,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媒体融合要求。一些新闻院校教育本来就同实践脱轨,让其培养全媒体人才,培养跨界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当然,媒体也可以自己培养媒体融合人才,从网络技术部门聘请一些高手充实到媒体单位进行新闻业务培养,使其既有媒体技术又懂新闻业务。遗憾的是,这些人员由于受传统用人机制的影响很难留下来。

媒体融合只有破解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才能顺利进行。为此,媒体就要加快建立媒体融合人才管理体系,激活人才队伍活力,打造既具备专业新闻素养,又懂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技术的推进使新媒体越来越受欢迎,技术的推进也使传统媒体不得不考虑革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必然走向融合。在新旧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准媒体融合的困境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媒体融合健康、快速和良性发展。新旧媒体融合只有使媒体之间形成合力,壮大实力,才能提高竞争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媒体融合必将会使我国传媒市场呈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XW026)

参考文献:

[1] 范红艳.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之路[J].视听,2015(1):8―9

[2] 唐学良.全媒体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3(22):181

[3]卢凤娇.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体融合[J].金田,2012(8):235―236

[4] 齐峰.媒体融合认识误区与路径选择[J].中国出版,2015(2):3―9

篇4

关键词 数字化 媒体 融合

目前,高校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广播、电视台、新闻网、BBS、宣传橱窗(海报、展板)等。各种媒体形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也都存在缺点。

媒体融合是媒体根据各种资源的内在联系,按照完整性和有序性的原则,对资源进行调整、组合、配置、共享。高校各媒体要获得自身的发展途径和渠道,就必须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创建一个既能吸引受众注意,又能满足受众浅阅读,并能挖掘新闻深层含义的平台,从而扩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立体报道的舆论合力。

1 媒体融合的动因

(1)媒体融合的根本动力――消费者需求。媒体融合的价值和可行性是建立在受众对不同媒体内容集合式需求上的,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从分割向集合模式的转变,受众要求媒体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主动,具有互动功能。媒体融合可以通过崭新的媒体形态开拓和更加细分化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渠道选择。(2)媒体融合的决定力量――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跨媒体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它打破了各媒体形态间的阻隔,使不同媒体间互相交叉,互相融合,合作与共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将文字、图像、影像和语音统一到数字平台上,使媒体内容的生产实现了低成本和共享。同时,数字技术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网络。

2 媒体融合的表现形式

(1)信息资源的融合。信息来源是整个新闻活动的源头,不同媒体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信息资源的竞争,尤其是独家的新闻报道。相互融合的各媒体之间,相互协作,公开交流信息资源,共享一手资料。

(2)内容生产的融合。所谓内容生产的融合,是指将报纸、电视、手机、网络等不同形态媒体的传播内容进行一体化生产,根据各媒体的不同特点进行策划和栏目设置,避免内容的重复,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3)信息渠道的融合。渠道融合分为两方面,一是信息内容发行渠道的融合;二是信息数据反馈渠道的融合。信息发行渠道的融合,能够快速、准确地调配不同时间范畴的数据、信息,针对特定的需求目标进行组合,在媒体内容上实现多形态的。信息反馈渠道的融合,是将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来电与网络BBS、在线调查等互动形式联合起来,通过反馈促进媒体改进工作,提高信息质量和层次。

(4)受众群体的融合。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媒体各自的受众群体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重叠。面对同样的新闻主题,不同的媒体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报道,采写出内容各异的新闻信息,用差异化的内容和信息传播形态吸引不同定位的受众。

3 校园媒体融合的策略建议

(1)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融合。新媒体时代,作为内容的载体,信息资源成为各媒体竞争的要素之一。媒体融合的体制和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媒体产品之间实现相互嵌入、多元组合。在数字化平台上,信息资源随时可以重新加工(编辑)、组合(联动),在更多的媒体上。校园媒体拥有各自不同的媒体定位和受众群体,因此,要对各媒体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多重开发,避免同质化的新闻传播。此外,还可以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内容综合地融为一体,供受众选择,为受众提供全方位、多感官的信息。

(2)进行人才资源的融合。传统体制下,信息传播内容的生产和分别由不同的媒体记者、编辑完成,互不相关。融合媒体要求媒体工作者要熟练运用各种数字设备,采集制作出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式的产品,供各种媒体,形成全方位、多视角的全媒体报道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对校园各媒体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整合,培养一批相对稳定的信息传播队伍。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共享信息资源,形成“多方协作,立体多维,交叉共享,传递迅速,覆盖广阔”的媒体新格局,以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

(3)创建新闻信息资源数据库。校园各媒体都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新闻信息资源数据库,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审核,方便新闻信息的采集、储存、组织和再利用。无论网络新闻信息还是纸质新闻信息,通过媒体融合的数据库建设,每一条信息通过不同的组合和编排分配至不同的媒体终端,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使每条信息可重复利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增值。

(4)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于年龄、文化层次、性别、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师生对信息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获取信息本身,还希望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各种需要。因此,校园各媒体要相互融合,对媒体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充分满足他们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同时,建立一个包括师生媒体接触行为、媒体消费习惯在内的信息管理体系,通过调查、回访等方式,增强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其需求,实现点对点传播,使师生保持对校园各媒体持续较高的关注度和信赖度,并最终成为一种习惯。

(5)注重品牌营造。品牌的营造,对于增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媒体品牌是指媒体的名称、标识、风格、特色、声誉、受众认同等有形无形内容的总和。其概念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知名度;二是相对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三是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标准;四是影响力。

只有注入独特的个性,树立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校园各媒体才能避免同质化。在竞争中,要树立读者至上的意识,以特色抓住师生的注意力与心理,在做好内容服务和形式表现的前提下,通过统一策划、公开宣传、信息传递等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品牌的力量建立师生对校园媒体的忠诚度。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接,通过新媒体的信息资源渠道,推进现有校园媒体品牌的网络延伸。

媒体融合是建立在各媒体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优势互补,它促进了校园各媒体形态、媒体功能、传播手段、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使校报、广播等传统媒体在与其他社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媒体功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宁莉.报纸数字传播渠道拓展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5.

[2] 卫建波.报纸怎样借鉴其他媒体的优势?[J].新闻爱好者,2012(15).

篇5

一、新旧传媒融合的必要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不言而喻: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渠道得到了更新和飞跃,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传播信息。在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记者”,信息传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体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呈现。

所谓媒体融合,即是在新技术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通过合作的方式,密切互动,促进双方的资源整合、产业共融,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面对新媒体不可遏止的扩张与发展,传统媒体纷纷利用这个契机因势利导,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力量扩张自己,更大限度地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积极优化整合自有资源,进行跨平台、跨媒体、跨地域的市场化、规模化运作,实现利益最大化。当下,媒介融合成就了多种媒体借力共赢的格局,而最多的还要数报、台与网的融合。众多的报刊杂志纷纷开辟了网络版,门户网站的新闻版面则加进了音频和视频,广播和电视融入了网络传输,手机兼具上网的功能,媒介已经形成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格局。

近几年来,广播电视、报纸等与各门户网站的深度合作、项目互动屡见不鲜。央视国际等国内49家电视台与搜狐网形成了战略合作联盟,除了在网络平台建立推广专区之外,还开展了短信互动增值业务、流媒体电视、博客播客、大型活动的共同策划推广等一系列深度合作,有效地实现了电视信号之外的二次传播,极大地拓展了电视节目资源。湖南卫视近两年来举办了“超级女声 、“快乐男声”等极具影响力的活动并大获成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市场接轨,利用网络新媒体、移动通讯等科技手段,全方位宣传、包装活动品牌形象。他们在与新媒体的竞合中锻炼了自己,壮大了自己,开辟了新的市场和空间。在一定区域内,对传播资源进行跨媒体融合,实现广播、电视、报纸和新媒介的网上融合的这一模式,兼具报纸的强大新闻采编能力、广播电视先进的制作传播手段,加上网络双向传播的亲和力,可谓是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跨媒介网上融合可提供网上多媒介信息服务,解决目前单一媒介融合信源不足、服务单一化等问题,使得这一信息平台的信息量倍增。跨媒介网上融合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特征。比如广播电视是即时传播、顺时播放的,受众不能像翻阅报纸般随意选择,也不能随时欣赏自己喜爱的内容。而现在,广播和电视纷纷登陆网络,不仅可以随时点播,而且可以重复播放,弥补了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缺憾”。

尽管传统媒体已经很难与新媒体完全割裂开来,但传统媒体专业、权威、便捷的新闻传播则是新媒体不能替代的。“伦敦大爆炸”中,虽然当天新闻摄影的第一张图片像被手机一组抢了风头,但传统媒体后来居上,报道深度与规模的长项发挥使得“伦敦大爆炸”的报道更权威、更深入。在新媒体传播技术日益增强之时,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助力,彰显和突出传统媒体优势,放大传播效果?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策略

应该说,跨媒介网上融合仅仅只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冰山一角。对传统媒体来说,在传媒的冲击下,把握和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实施“全媒体运作”,整合媒体资源,借助和利用新媒体资源放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是媒体融合中传统媒体必须追求的目标。

作为传统媒体开发媒介固有资源实施全媒体运作,可以借助自身信息资源、资本资源、品牌资源,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不同介质及数字新媒体传播资源的新空间,向全媒体延伸,以弥补和拓展传统媒体自身的传播覆盖率和信息影响力。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都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增加多媒体报道记者和视频信息内容。在英国,BBC已将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编辑部,开始探索全平台的360度采编;国内有好多传媒也已经开始走全媒体之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拥有9个广播频率基础上,又开辟了北京广播网、DAB手机电视、数字多媒体机、数字电视动感音乐频道、IPTV网络电视、《新广播报》、《音乐周刊》杂志,将现有的广播资源整合融入新媒体。《宁波日报》全力打造综合传播平台,探索重大主题报道互动联动滚动机制,在提升媒体趋势下的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从创办中国宁波网,到推出宁波手机报、互动多媒体报、户外电子屏保、电子纸报、宁波动码新媒体,再到目前加强视频内容信息的建设,逐步确立了报业作为新媒体内容供应商的市场定位,平面媒体逐步向新媒体靠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在许多重大或突发事件报道中实现了新闻一次生产、多形态展示、多渠道发行、多介质阅读的采编流程再造,整合了新闻资源,提高了集团整体作战水平。

纵观已经进行全媒体运行的传媒,其更加突出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优势,通过内容生产流程再造,延 伸新的价值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既能保持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不可替代的受众认可,又能形成集约化的运作模式和宣传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包括进行新媒体实验项目,搭建以媒体资源为平台的网站等;搞好全媒体新闻部门的组建,建设高素质的全能媒体记者队伍;打造集新闻采编、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从传统媒体独立作战向全媒体整合运营转变等等。在全媒体运作这一过程中,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全媒体记者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多媒体生产的能力,熟悉不同媒体的生产要旨,使新闻作品能够适用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这是全媒体运作的关键,也是根本。

参考文献:

篇6

从目前来看,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融合,不仅是广播电视媒体正视自身缺陷,应对信息化时代需求,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必然,也是新闻网站得以成功建立和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弥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缺陷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是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导线,向相应区域传输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内容是固定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众对于节目的主动选择性,也无法对自己喜欢的节目进行随时、反复收听或观看,在新闻传播方面缺乏良好的交互性。将新闻网站与广播电视相互融合在一起,能够利用新闻网站自身良好的交互性,在传播空间和时间方面的自由性和无限性,以及在传播方式方面的多样性,为受众提供主动选择的空间,产品那从而弥补传统电视媒体存在的单向传播的缺陷。

1.2帮助广播电视媒体突破发展瓶颈

在发展初期,广播电视媒体凭借自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及形象化、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遭遇了发展瓶颈,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拓展空间不足。以我国的有线电视为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已经基本趋于饱和,用户年增长率不断下降,很难有较大的提升,加上线性传播方式的限制,其覆盖面也难以有较大的发展;二是受众休闲消费方式的变化。互联网和手机新闻等的普及,使得受众上网时间不断增加,在广播电视方面消耗的时间也必然随之减少;三是自身固有优势的丧失。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节目中原有的地域性优势和实效性优势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逐渐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将其与新闻网站相互融合,能够利用新闻网站的各种优势,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其长远、稳定、健康发展。

2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在广播电视媒体中融入新闻网站,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促进其各自优势的相互融合,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从目前来看,伴随着数字化媒体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社受众的多元化需求,遭遇了发展瓶颈,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引入新的网络化技术,实现与新闻网站的有机融合。而对于新闻网站而言,虽然立足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的基础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新闻网站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耗时相对较长,在受众群体的拓展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将新闻网站与广播电视相互融合,能够继承广播电视媒体的各种资源优势,减轻网站建设的负担,提高网站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相互融合,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对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3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发展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新闻网站好广播电视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发展策略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发展策略不合理,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各自的优势,甚至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立足社会发展,从受众的需求心理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选择恰当的发展策略。相关实践证明,在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过程中,较为有效的发展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3.1加快融合步伐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数字化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是其自身也迅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社会发展以及受众的实际需求考虑,应该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快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步伐,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可以在广播电视中引入相应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方便受众可以利用相应的设施,从网络上直接下载有关信息,从自身需求出发,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也就是当前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网络电视、数字化电视等;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内容进行直接压缩,放到相应的新闻网站上,提供给网络用户进行浏览,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的各种优势资源,构建相应的新闻网站,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3.2增强受众互动

一直以来,虽然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播你听(看)的单向传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媒体与受众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无法及时了解受众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意见和建议,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节目的质量也就难以获得突破性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广播电视应该大力借鉴新闻网站的优势,增强受众互动,实现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提升自身的亲和力,迎合受众需求,在拓展受众群体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

3.3创新媒体形象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节目日益丰富,图像质量不断提高,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从根本上看,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很容易引发受众的倦怠心理,造成受众群体的流失。针对这种问题,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借助网络的各种优势,对自身进行重新包装,创新媒体形象,以吸引受众的目光。例如,可以在相应的新闻网站上,进行自我形象宣传,通过电子邮箱、论坛等形式,加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对媒体进行完善,提升媒体自身形象。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天气预报;全媒体;互联网产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2-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103

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随即《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中央以这样高规格的规范文件就媒体问题给出指导意见是过去三十年所少见的,媒体融合到底要怎么做?作为垂直类信息服务的气象服务行业如何把握媒体融合的政策红利和市场机会?笔者就此问题在对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1 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以跨媒体融合的实验陆续在国内外一些媒体开展,并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主要做法有:

1.1 优化采编流程,整合采编资源,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

英美的主要媒体BBC、《每日电讯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等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全媒体的运作,比较一致的做法都是整合采编资源,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像BBC就是把以前独立的电视、广播和网络新闻运营平台整合成一个世界最先进的跨平台多媒体新闻中心,将其电台、电视台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编辑部,一套人马、一个平台生产出多样态的传播产品,这套人马是全媒体编辑、记者,这个平台是全媒体发播,而不是目前国内传统主流媒体现行的多套人马兵分多路抢占“地盘”。

在国内,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是国内最早实施全媒体战略的新闻单位之一,早在2008年,他们就在内部组建起全媒体新闻中心,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凤凰集团也已建立全媒体运行平台。

图1 图2

1.2 打破独立办公室模式,建立全媒体办公的大平台模式

从办公模式来看,各全媒体运作媒体都打破了传统的独立办公室模式,建立了开放的大办公平台,不同渠道的媒体编辑在一个办公平台办公,大大节约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图3 半岛电视台新闻中心 图4 英国每日邮报新闻办公区

1.3 推出移动端应用产品

为了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们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移动APP产品,将传统渠道的内容物理转移至移动端,但是大部分媒体的APP产品都难言成功,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传统媒体的APP大都对用户行为缺乏研究,很不尊重用户习惯。移动用户的阅读高峰多在晚上10点到凌晨1点之间,在这最宝贵的黄金时间,许多传统媒体的APP却不再有内容更新,因为这不是传统媒体的上班时间。

2 关于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对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话题,行业内讨论最多的是融合什么和怎么融合两个问题。从欧美新闻界以及国内媒体的实际做法看,媒介融合应该专指跨媒体运作,特别是多媒体采编工作的合并兼容,主要包括媒体科技融合、媒体组织融合、媒体所有权融合、媒体战术融合、媒体结构融合、采访技能融合、叙事形式融合等。

目前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了电视、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三个自有服务渠道,它们分别是中国气象频道电视频道、中国天气网网站和中国天气通APP,从资源优势上来说,中国气象频道的优势是视频,中国天气网的优势是图文,中国天气通的优势是渠道。

未来争夺气象服务用户的主战场是移动端,因此重点发展气象服务移动业务也是大势所趋,而移动端的优势是渠道,要在移动端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还得靠内容和服务,图文和视频是内容的主体,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视频将成为主流应用,从这点上来说,气象服务媒体融合的落脚点应在于以中国气象频道和中国天气网的内容建设支撑中国天气通等移动端的内容服务,同时以中国天气通等移动端的用户优势带动网站和电视的发展,在融合中形成新的竞争力。具体的融合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转变观念是融合发展的前提

2.1.1 将以需求引领服务的口号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全媒体产品设计及研发。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高举需求引领服务的口号,但是我们的服务内容依然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图文预报服务上,很多服务产品都专业性过强,可读性差,简单的图文预报服务用户欢迎度高但技术含量低几乎已成为公共信息无法成为我们独有的核心竞争力,而有技术含量的服务产品专业性又过强无市场竞争力,同时视频产品的网络传播力也还有待开发,基于这些问题,我们的气象服务要在未来媒体融合中迸发新的活力,亟待基于用户需求的全媒体气象服务产品设计及研发。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是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用户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产品,以下就是一个基于用户需求开发的最佳产品样例:

图5 图6

(材料来源于微信朋友圈)

针对用户需求的产品开发,中国天气网曾在最近两次的雾霾过程中做了尝试,联合北京市气象局做了北京各区雾霾消散时间进程图,转发量很高,传播效果很好,以后应该继续加大此类产品的开发力度,需要相关部门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予以行动的支持,产品见图6。

2.1.2 强化互联网思维,以聚合、连接的思路做服务平台。目前气象服务的思路仍然是传统做媒体的思路,即单向传播,虽然建有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通,但运行模式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媒体传播的思维,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连接、交互,聚合社会资源,让用户生产内容以及根据用户特点定制服务。目前几乎没有传统媒体做的新媒体服务能与网络公司竞争,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仍用传统媒体的做法做新媒体,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2.2 加大技术开发力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是核心,智能化推送、个性化定制,阅读体验的优化以及一体化业务运行平台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气象服务媒体融合发展核心还是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能激发更大的竞争优势,技术先行是关键。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有待大大提高,以中国天气网为例,网络访问高峰期比如早上时段浏览速度特别慢,打开一个预报详情页至少需要10秒左右,而网友最高忍耐等待时间只有2秒,这样的速度很难粘合用户。

2.3 整合采编资源,建立全媒体采编平台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三大服务渠道之间目前属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资源也很分散。一次天气过程中国天气网和中国气象频道的记者重复采访中央气象台,编辑重复编稿,甚至一起去追风也是各做各的,人力和资源无法统一协调。与省级站的合作也是两套人马,重复劳动。要实现媒体融合发展就要整合中国天气网和中国气象频道的属于公共信息的采编资源合,实现一次采集全媒体分发,节约人力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在业务分工方面,全媒体编辑记者负责提供“初级资讯产品”,中国气象频道和中国天气网编辑负责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然后重新“排列组合”,生产出各种形态的资讯产品。

2.4 培养全媒体气象服务人才

强调用户体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日新月异。新媒体专家RobORegan总结说未来五种职位将成为媒体的标配:首席数字官、首席战略官、首席增长官、首席内容官、首席产品官。不论这种说法是否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但是对于全媒体服务人才的培养确实也是大家的共识。

要培养全媒体气象服务人才应与相关媒体机构或教育机构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以短期培训或实践的方式培养相关人才。

3 结语

篇8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媒体;融合;策略

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媒体推送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接收信息主要的形式和方法。新媒体得到普遍应用之后,人们对于信息的了解和接收也变得更为简洁、方便,同时也更加多样,这对于电视新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电视新闻在新媒体信息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如何实现自身的突破和发展,这是其需要思考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电视新闻并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创新,继续坚持原有的、陈旧的发展模式,这对其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果电视新闻维持现状,有可能逐渐走向没落,甚至被新媒体完全取代[1]。基于此,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必须直面挑战,结合时展特点,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创新发展模式,未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电视新闻发展现状

新媒体尚未问世之际,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的相关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受广大受众的热捧。但是,伴随时展,新媒体、自媒体相继涌现,受众的需求也随之产生变化,电视新闻受到严重冲击。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相对枯燥、乏味,难以满足受众日趋多样化的需要,如今的受众更喜欢丰富多样、灵活风趣的新媒体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问世之后,电视新闻的发展江河日下[2]。首先,将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远远不如新媒体,电视新闻采取的播出方式是固定一个时间段进行播放,所播放的内部也都是当天发生的事,对于任何突发的新闻信息都无法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新媒体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新媒体采取实时更新的特点,能够及时为受众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同时受众可以便捷浏览推送的新闻。受众对于新闻的关注无疑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对于时效性最为重视,如此鲜明的对比,可以预见的是,电视新闻如果不积极转变,未来受众只会越来越少。其次,电视新闻内容所涉及的受众面也相对较为狭窄。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多数年轻人都喜欢使用新媒体了解信息,电视新闻的受众多半是老年人。最后,就节目形式而言,电视新闻采用新闻主持人进行新闻播报,而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形式多种多样,受众自然更喜欢接收新媒体推送的信息。通过上述可知,电视新闻正在逐渐走下坡路,亟待进行创新和改革。媒体融合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的讨论热点。因此,电视新闻必须把握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实现自身与新媒体的融合来寻求自身发展。

2新媒体对电视新闻发展的影响

2.1受众信息选择与控制的转变

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更为看中新闻受众的主体地位,对当今社会受众在信息选择和控制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目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及计算机等新技术,自主查询新闻资讯,及时了解相关新闻,实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自主选择,从以往的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自主选择[3]。而且,通过新媒体浏览信息,受众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受众拥有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这种种转变对于电视新闻产生了巨大冲击,新闻传递必须要考虑受众的需求,以受众的角度来考虑新闻传递的内容。

2.2促进电视新闻传播方式转变

新媒体的发展为相关媒体行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对于电视新闻这种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新媒体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电视新闻传播内容、形式、渠道及模式都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新媒体的发展预测电视新闻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自身与新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的特殊优势,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视新闻未来不被市场所淘汰。从这方面而言,新媒体促进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4]。

2.3促进电视新闻关注需求的转变

目前,媒体行业发展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复杂性特点,相关的新闻内容和主题的多样性也为行业发展增添了许多未知因素[5]。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于电视新闻的节目内容和信息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内容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也更为在意,许多以往的电视新闻受众需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媒体普遍的今天。这就导致电视新闻的发展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时刻关注受众的需求,及时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未来电视新闻的发展必须更为关注受众需求,以此来掌握行业发展态势。

3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优势及意义

3.1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优势

电视新闻曾经占据我国大众信息传递平台的重要地位,在传播媒体这个大行业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冲击是巨大的,但也给电视新闻带来了发展机遇。电视新闻在大众传媒中的发展根基牢固,在社会中拥有相当的文化、历史背景,也是受众难以割舍的重要平台[6]。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融合开拓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不仅能够让电视新闻弥补自身固有的弊端,而且融合发展更能实现电视新闻的发展,将两者的发展优势充分结合,实现资料共享,弥补两者在行业中的不足,为广大受众提供更为优质的信息服务。

3.2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意义

3.2.1促进传媒领域资源共享从目前来看,不管是电视新闻还是新媒体都占据着传媒领域的重要地位,缺一不可。任何一种传播平台缺失都会对我国信息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新媒体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推动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这对于大量传媒平台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两者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传媒领域资源共享,还可以实现两大平台协同发展,避免“两虎相争”的局面,对于整个媒体行业都有着重要影响[7]。根据当前形势,两大平台任何一个都无法独占整个传媒市场,两者的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实现电视新闻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也是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目标。

3.2.2实现电视新闻长效发展新媒体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传播效率和共享程度都逐步攀升,同时互联网技术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电视新闻的工作方式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相悖,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这对电视新闻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而如果电视新闻和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电视新闻充分吸收新媒体的优势,创新模式和发展思维,创新节目内容以及信息传输方式,可以有效弥补电视新闻自身存在的问题,挖掘其发展潜力,实现长效发展。

4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

4.1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新媒体不断发展,其受到热捧的关键之一便是能够实现与受众互动,在这一方面,传统的电视新闻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一直都是主持人单向传播新闻资讯,受众被动了解相关新闻信息,电视新闻节目和受众无法进行互动和沟通,因此,电视新闻难以了解受众的想法和意见,更不了解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需求和关注点[8]。而通过新媒体,受众不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想要浏览的新闻信息,而且完全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多数自媒体平台会根据受众的评论而不断改进,并且对受众做出相应的回复,电视新闻是难以实现这一点的。因此,电视新闻发展严重滞后,也对自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2受众群体流失严重

由于新媒体对于电视新闻的冲击极大,电视新闻的受众不断流失,目标市场分化。新媒体不断发展,许多原有的电视新闻受众都转而投向新媒体,其新颖的技术、信息传递方式、优质内容更是受到传统的电视新闻受众的喜爱,甚至通过自媒体,诸多受众自己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9]。受众更加在意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新媒体而不再关注电视新闻,这也是电视新闻发展和转型面临的一大难题。

5新媒体与电视新闻融合的发展策略研究

5.1开拓传播渠道,重视与受众互动

新媒体和电视新闻的融合发展,不仅是从技术上进行资源的整合,对于电视新闻的发展而言,还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媒体平台来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10]。通过相关的网络平台及自媒体,开拓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能够充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受众群体需求。而且,新闻在进行传播渠道的创新和变革的同时要充分关注与观众的互动,从评论中根据观众的需求来进行节目和信息的优化,这对于节目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5.2创新新闻节目,打造优质内容

传统电视新闻内容太过单一,很难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失去观众,电视新闻还需要积极创新,通过精心设计的节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打造优质节目,这是当代电视新闻必须注重的。对于电视新闻内容的选择,我们应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和建议,以更好地迎合媒体市场,这对于新媒体与电视新闻的融合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主题的选择,可以采纳社会观众的建议,积极了解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以及话题,以此来作为节目打造的切入点,这将会在媒体行业中获得更高的关注。除此之外,电视新闻节目的风格要独树一帜,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语言,用幽默风趣的节目风格来吸引观众,这样不仅可以让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共鸣,同时对于电视新闻的转型来说也是一种探索。

篇9

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这是当前对传媒转型的顶层设计,也可以说是传媒转型的最终目标和诉求。

分众化时代的多元传播路径。媒体发展要适应媒介产业发展的消费者变迁背景,其本质是适应媒介分众化趋势。传统观念中利用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类已很难把握愈加捉摸不定的受众市场,即使是年龄、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也可能由于态度观念的不同,呈现出逐步分化离散的“碎片化”状态,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重新聚集,最终形成分众群体。分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在分众化时代,受众的注意力作为一种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准天然资源成了市场追逐的对象。新型主流媒体要整合形式多样的媒介形态,并利用这一分众化传播渠道优势,从而实现优化信息、规避信息同质化、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宣传目标。

内容为王下的创新采编流程。面对碎片化、模糊化的受众,媒介融合背景下单一媒体的报道已很难到达目标受众,必须根据不同终端载体的介质差异,将新闻内容生产进行多样化汇聚和组合,使新闻内容整体性、系统性与差异化、个性化融合共生、相辅相成甚至相得益彰。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内容融合发展、驱动媒体内容制作的转型升级。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就是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新型主流媒体的评价指标。为新型主流媒体建构起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又能凸显其特性的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结合现有对我国传媒评估的相关研究成果,兼顾我国传媒的双重属性,笔者将新型主流媒体竞争实力评r指标分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三种类型。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是指其对新闻事件进行建构和传播的能力,它涉及媒体本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表征为由媒体自身在发现新闻事件、对新闻事件组织力量进行有效报道以及报道的能力和水平。从整体上看,应将传播力视为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编码,并以最佳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以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主要与机构效能、内容品质和渠道畅通度等三要素密切相关。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是指其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即其赢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的特质和能力。要使公众信赖新型主流媒体,新型主流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首先需具有较高品质和权威性,同时这些高品质的信息能够对受众的认知和行为造成影响。新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是指其通过信息传播对受众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程度。影响力是新型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的终极诉求和获得公信力的直接表征。为赢得更多的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就需在赢得信任感、增强吸引力、强化依赖感和提高服务性等方面下功夫。

新型主流媒体怎么建构

从“互联网思维”到“融合思维”:新型主流媒体建构的方式转变。互联网不只是一个行业,它同时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支撑社会的全新技术形态。新型主流媒体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树立用户观念,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新型主流媒体应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以服务用户为核心,以开放平台为功能转型,以产品迭代为技术支撑,在坚守主流思想舆论新阵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融合文化”的背景下,仅有“互联网思维”是不够的。互联网只是提供了各种信息呈现的平台和聚合的手段,它要融合的则是各种媒体形式和内容。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融合思维”也非常重要。所谓“融合思维”,指的是基于融合文化的特征,从新旧媒体融通性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一种大系统思维方式。融合化的新型媒体平台理念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打破内部不同媒介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媒体内容及渠道的融合;二是本着互联网的开放精神,做内容和产品的集成平台,延伸产业链。

篇10

一、校园媒体发展现状

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利用好校园媒体,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作用。在中国的高校校园媒体的数量较为庞大,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肩负宣传校园任务的校园媒体;第二种,具备较强功能性的专业校园媒体刊物;第三种,以消遣与娱乐为主的校园媒体的文学作品。校园媒体形式则是以广播,电视以及网站等为主。在网络技术、大数据高速发展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智能手机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成为校园媒体的主流。

由此,要利用好当前各种主流媒体,发挥媒体宣传和便捷的优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首要前提是进行媒体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工作,完全发挥出校园媒体自身的宣传优势,使校园媒体能够高效率的运用资源。校园媒体资源进行融合发展主要是以单个媒体为基础,进行各校的媒体信息的交流融合,再利用多个媒体平台向师生展开传播。

二、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新时期的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主进行校园信息传播,这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较大,在众多的校园媒体中能够深刻感知到新时期下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当今大学生更喜欢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消费,校园媒体面临着校园媒体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挑战。

虽然以往的校园媒体有一定固定的受众群体,不需要担心校园媒体的营利问题,然而在新时期下校园媒体自身存在的不足日益明显,问题主要包括不能够保证传播的信息具备一定的实效性,无法和读者进行及时沟通,媒体传播的形式过于单一等,因此校园媒体需要走融合发展之路。

首先,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受众具有一定的受众性。高校进行校园媒体宣传时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全校的师生。在高校内部的校园媒体通常情况下会定位为全校师生,校园媒体不会对受众市场进一步的划分,而受众的一致性增加了高校校园媒体展开合作的可能性。

其次,媒体的特点可以相互间的进行弥补。以往的高校校园媒体以广播报纸为主,其自身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媒体则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这符合校园媒体受众的个性化需要。新时期下的校园媒体据有较强的互动性,师生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信息进行评论等。

最后,促进信息的统一与非同质化。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具有高度统一的特性,校园中的信息传播内容主要以学校活动以及党政为主,因此几乎所有的校园媒体信息传播的统一性较高,而且学校间能够采集到的传播信息几乎一致,正是因为这种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才会造成人力与物力资源的大量浪费,由此高校媒体需要进行融合发展,并共享资源,对于受众市场进行细分。

三、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加强校园媒体管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高校中需要对媒体管理体制进行积极的改革,改善在校园内盛行的多样化形式媒体共存的现状,将校级新闻中心作为总体的领导部门,在下属部门中增设广播站,有线电视以及校园新闻网等多个部门,把所有分散在校园内部的校园媒体进行整合,共享媒体信息与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校园媒体的工作效率与宣传效率,进而有更好地服务于优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2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在各高校内部运用的媒体信息传播手段几乎一致,这使校园媒体合作变得疏远,在校园内形成报网与广电两个校园媒体阵营。需要先进行校园媒体自主融合,才能够实现校园媒体的大融合。

对于校园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机构进行整合工作,有利于促进校园媒体的发展,减少实现信息共享的流程,这有利于校园媒体运用自身本不具备的优势和其他媒体一同做好信息的传播工作。校报上的文章信息能够利用校园网络或是电视广播等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相反,校园网络等媒体的主要内容可容易在校报上进行传播。

3.3丰富校园媒体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

校园广播记者可以在校报上宣传自己采集的新闻稿件与节目内容等,在校报上可以公布有关校园广播或是有线电视中主要的节目内容摘要等等,在节目播出之前,积极引起更多师生的注意,使更多的人能够及时收看校园内部的电视节目。校园电视不同于校园广播,它具有图像优势,它能够向师生传达更清晰,更具体的信息,使校园信息报道更具电视化。

网络传播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校园媒体传播的信息会有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增强校园内广播媒体电视节目自身的深刻性和权威性,可以把可评论性的新闻稿件加入校园媒体报道中,以改善校园新闻报道内容没有深度的现状。校园媒体节目编排的人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源,以丰富校园媒体报道的内容。利用校园手机网络可以使听众与校园广播电视之间的距离更近,使校园广播电视具有一定的互动性。

校园媒体可以利用网络所有的图文内容,音频节目,视频节目以及手机网络的互动内容,吸引更多的师生关注校园媒体。利用网络自身具备的无限传输的优势,把学校内部的信息向社会传播。对于校园媒体进行的整合不只是字面上的组合,这是需要在稳定的合作关系上进行的媒体互补,各校园媒体间存在着共同合作进步的关系。校园媒体的优化整合,使在校园媒体中发挥每一种媒?w自身的优势,改善自身存在不足,促进校园媒体的发展,提高校园媒体的工作效率,在校内以及社会上利用校园媒体的融合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