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

篇1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昆明市管辖区域内气象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干旱、暴雨、寒潮、霜(冰)冻、雷电、大风、冰雹、大雾、暴雪、高温等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政府职责]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工作机构,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

第四条[部门职责] 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气候评价、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高发易发区域及易燃易爆行业雷电安全监管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依法组织开展本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建设等项目规划初期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和措施。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五条[基层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气象工作站(服务站),村(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应当配备兼职气象信息员,做好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气象设施保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递、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

第六条[社会参与]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依法参加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参加气象灾害防御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掌握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技能。

鼓励社会力量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物质、资金捐赠。

第七条[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承担气象灾害与防护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气象灾害调查鉴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隐患整治督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职责,为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提供技术服务,为防雷减灾安全监管、市场监管和行政审批提供技术支撑。

第八条[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农作物主产区加大气象灾害、预警设施建设密度,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专项工作,为农林业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交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旅游安全等提供专题气象保障。

第九条[气象灾害防御探测设施建设保护]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并公布实施本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对可能遭受气象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及公共区域,应当督促建设单位配套建设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播发终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侵占或擅自移动、关停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气象探测设备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播发终端。

第十条[气象探测资料共享]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及数据共享机制,形成合力科学防御气象灾害。

实行气象探测资料统一汇交制度,各级气象台站以及从事气象探测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探测资料。

第十一条[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传播载体建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人员密集场所和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地点配置气象预警终端。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和传播渠道建设,利用气象公共信息显示屏、网络、电视、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二条[气象公共信息进社区、住宅小区] 市、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实施社区、住宅小区气象预警终端建设,推进气象公共安全社区、住宅小区创建工作。

第十三条[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平台]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本地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并与同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和相关部门专项应当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实现气象灾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统一、集中、权威。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承担本级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第十四条[预警信息与传播] 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应当通过各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等渠道,统一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各有关部门及媒体有义务及时、准确、无偿地向公众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需要及时增播或插播,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紧急情况下,电信运营企业应当按照本条例,通过短信方式无偿向本地全网用户发送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醒社会公众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准备。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不得擅自更改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信息内容和结论,不得传播虚假气象信息,不得转播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气象信息。

第十五条[智慧气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推进智慧气象专项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建立集约共享、全媒体融合、按需推送的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气象+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智慧气象灾害防御信息服务模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第十六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实施。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技术培训和演练。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制定专项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措施,并与本部门、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十七条[干旱灾害防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重点农经作物主产区、林区、生态保护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区的旱情监测,加强人工增雨监测、指挥、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库塘蓄水、农业抗旱、森林防火等需要,适时开展抗旱应急人工增雨和水库蓄水常态化人工增雨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水务、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干旱灾害特点和风险评估结论,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抗旱工程,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保障干旱期城乡居民生活供水的水源贮备;合理调度水资源,推广节约用水和抗旱耕种先进技术,引进耐旱品种,预防、减轻干旱灾害。

第十八条[暴雨洪涝灾害防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暴雨发生风险,开展河道、水库、堤防等防洪设施建设,加固病险水库,雨季期间定期疏通河道,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巡查。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城市排水(涝)管网、排涝泵等建设,定期组织城市内河、内湖的清理。市、县(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持续性强降水或突发强降水监测和预报预警,及时预警信号。

根据预警研判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即启动暴雨应急预案,做好积水易涝区域整治、交通疏导、抢险救灾等工作。情况紧急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在一定区域内采取临时交通管制、关闭公园和旅游景点、中止大型活动、停工停课等应急处置措施,并引导受影响人群就近疏散至应急避险场所。灾害影响区域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报经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紧急转移、疏散高危险区域内的人员。

第十九条[低温冰冻灾害防御] 霜冻、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生效期间,供水、电力、供气、通信、公路、铁路、航空、地铁、公安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能职责组织开展应对处置工作,重点做好山区道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的灾害应急工作;农业、林业、园林绿化等有关部门应当指导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单位采取覆盖、深灌水等防寒、除霜、防冻措施;水务部门、自来水公司应当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维护抢修工作,供水设施的维护责任人应当加强对住宅小区供水管线、设施设备的检查,落实供水设施的防冻保暖措施;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指导物业管理企业做好小区供水设施、太阳能等防冻防护工作。

第二十条[雷电灾害防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场所或设施应当按照有关标准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并经相关部门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使用:

(一)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整合纳入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监管。

(二)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区(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应当经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

(三)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通信等专业建设工程,应当经相应专业部门进行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

第二十一条[雷电灾害防御] 投入使用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被检测单位应当将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及时报行业主管部门备案,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督促被检测单位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中发现的防雷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市、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并会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备案情况、防雷安全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和通报。

第二十二条[雷电灾害防御] 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机构,应当按照《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规定,依法取得省级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书。禁止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活动。

第二十三条[雷电灾害防御] 市、县(区、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建立健全本级雷电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及时向社会雷电预警信息。雷电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和应急预案,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和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遭受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配合调查和鉴定。

第二十四条[大风灾害防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指导检查水面船舶作业、交通运输作业、高空作业等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大风灾害多发的冬春季节和大风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采取避风避险措施;加强对大型户外广告牌的防风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予以加固或拆除。建筑工地的施工单位应当加强防风安全管理,加固临时设施。

第二十五条[大雾灾害防御] 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根据大雾风险区划,在机场、港口、高速公路、交通要道等建设大雾的监没设施,及时向公众提供大雾灾害的监测信息、预警信号。大雾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公安、交通、航空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机场高速路实施限速、封闭等安全管理措施,及时提醒各类交通参与者减缓车速、谨慎安全驾驶。

大雾橙色以上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学校、幼托机构应当停止户外教学活动。其他有关单位应当减少或者不予安排户外作业;必须进行户外作业的,应当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或者采取限时轮岗措施。

第二十六条[冰雹灾害防御] 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冰雹灾害的调查和研究,在易受冰雹灾害影响的烤烟等主要农经作物主产区科学布点建设人工防雹作业点,建立专业作业指挥平台,配备必要的人员和人工防雹设备、设施,适时组织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第二十七条[暴雪灾害防御] 交通运输、通信、供电、供水等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据气象主管机构降雪预报预警气象信息,及时按照职能职责做好有关设施的巡查维护工作;农业、畜牧部门应当指导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大型牲畜保暖工作。降雪天气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及时启动预案,组织做好交通疏导、积雪清除、防冻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高温灾害防御] 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防暑降温措施有关规定,落实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者保护措施,做好供水和防暑医药供应的工作,加强对老、弱、病、幼人群的高温防护指导。高温预警信号生效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减少或者不予安排户外作业;必须进行户外作业的,应当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合理调整工作时间。

第二十九条[应急处置] 突发性气象灾害发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指挥部等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协调机制,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启动应急处置措施。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解除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灾情调查评估、灾后救助、保险理赔等后期处置工作,尽快消除灾害影响,恢复正常秩序。

第三十条[应急保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助政策,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资金投入机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灾害求助成本、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应当分级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物资、装备、设施的采购、储备、调运、分发、使用制度,保障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实际需求。

气象灾害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遭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可以根据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需要或受灾情况申请使用气象灾害应急救援资金、物资、装备和设施。

第三十一条[气象灾害保险]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推进适合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防御特点的气象指数保险,支持单位和个人参加保险,分散灾害风险。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据实、无偿提供保险理赔所需的气象灾害证明材料。

第三十二条[气象衍生灾害防御协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水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联合制作地质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雾霾等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预警信息,根据政府授权分级,完善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次生灾害应急预案衔接,建立气象次生及衍生灾害的综合防治体系。

第三十三条[气象灾害科普]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科普场所及设施建设,向社会宣传和普及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中小学科普宣传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十四条[防御部门失职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气象灾害防御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未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巡查、监控、消除气象灾害隐患点的,导致重大气象灾害未能有效防御的;

(二)未按要求提供监测、预报气象灾害所需的旱情、水情、灾情等共享信息的;

(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未将本部门应急措施及时报告本级气象灾害应急决策指挥机构的,或未执行响应流程后;

(四)收到灾害性天气警报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按规定采取应急响应或者处置不当,导致重大损失的。

第三十五条[行政管理相对人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况严重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一)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及基础电信运营单位,未按照要求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者刊载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编造或传播虚假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传播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的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未经许可擅自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灾情信息的;

(四)损毁、侵占或擅自移动、关停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气象探测设备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播发终端的。

第三十六条[雷电灾害防护法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出租、出借、挂靠、伪造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证,或租用、借用和利用挂靠、伪造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证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活动的;

(二)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弄虚作假出具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的;

(三)应当安装雷电防护装置而拒不安装的;已有雷电防护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篇2

关键词:渔业;气象灾害;预防;措施

最近几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型的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在严峻的环境背景下,各种气象灾害也频繁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渔业作为经济风险十分大的行业,在气象灾害的破坏下,许多渔民不但没有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有部分还出现了亏损,严重影响了渔业的发展,为了减少气象灾害给渔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事先的灾害预防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渔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

1 建设完备的气象灾害预防机制

气象灾害以其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及灾情重的特点,给渔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减轻气象灾害给渔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必须在灾害来临前采取预防措施,建立完备的气象灾害预防机制,以其来强化渔业的抵抗灾害的能力。

具体措施表现为,对本养殖区内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剖析历年来各种气象灾害给本区渔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而重新制定防灾方案,在确立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可能影响到方案变动的因素,最好确立一个备选方案,以提高其应变性及实用性。

确立方案后,对具体的防灾人员进行培训,让广大渔民能够掌握具体的防灾策略,在面对气象灾害时不再是束手无策的状况。

另外,还需要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

第一,拉近与气象灾害预报部门的联系,适时掌握气象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可能产生的灾害类型,进而制定出防范的措施。

第二,与信息传递部门协调,让其在最早的时间内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事先通告,以便于广大养殖户能够根据自身养殖情况进行具体防护。

同时,设计抗气象灾害专栏,让广大渔民能够懂得如何去抵抗气象灾害,进而最大限度减少其养殖的经济损失。

2 加强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减轻气象灾害给渔业带来的影响的客观物质基础。

首先需要了解该区域水体的特征,根据该区域气候的特点建设渔业防灾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项目设计时,综合考虑各结构对气象灾害的预防功能。

其次,气象灾害给渔业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水质,即渔业生产环境的影响。此时,需要适时更换水源,排除水中的一些细菌、对渔业生产有危害的生物体,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确保尽可能减弱渔业生产所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

另外,为了保障气象信息的及时流通,需要在各渔业区域建设能够随时获取气象信息的媒介,确保渔民能够得到完善的渔业信息支撑,进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给渔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会使广大渔民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因而,为了减轻气象灾害给渔业带来的严重威胁,必须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强化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防灾水平,减少灾害给渔业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贾建刚,胡建平.强化监管提升服务全力打造文明和谐渔区环境――黄骅市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创建活动纪实[J].河北渔业,2011(01)

篇3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今年极端天气频发的实际,为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旗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按照《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和应急管理职责,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各个环节无漏洞,共同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气象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用,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推进气象服务工作的深层次发展,使气象服务工作能够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各旗县区乡镇要建立气象传输渠道,乡镇各设一名气象服务兼职助理员(或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灾情住处的反馈工作,当出现气象灾情时,及时向当地气象部门反馈灾情信息。

二、各旗县区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住处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气象预警后,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性公众发送。各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在第一时间,即预警信息之后15分钟内播报有关信息;各地通信运营商要予以大力支持,及时向移动通讯用户预警短信,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即时采取措施进行防御。

三、各旗县区及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使气象防灾科普知识进农村牧区,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让广大公众掌握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特别要加强防御局地山洪的知识和意识,及时采取避险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

篇4

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和《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重大意义

气象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市属气象灾害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35天,年最高雷暴日数达44天,每年大到暴雨日数达9天,冰雹日数达28天,大风天数达29天。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造成的灾害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因气象灾害导致的人员受伤、火灾、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时有发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防御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气象灾害风险控制和灾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依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从构建“和谐”的高度,切实提高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组织,依法管理,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规划、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特别是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工程必须在项目动工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确保公共安全。我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雷电、暴雨、洪涝、干旱、风灾、连阴雨、高温、寒潮、霜冻、冰冻、雪灾、雹灾、雾灾。评估的具体范围是: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煤矿、供电、化工企业,贮存燃油、燃气、火工等易燃易爆场所;

(三)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以及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城乡、重点领域、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结构调整区划;

(五)其他依法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场所和设施。

上述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气象行政许可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第六章第条的规定,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交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程序

对按规定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各级建设、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纳入项目审核与竣工验收许可制度,做到事前评估与事后审验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凡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围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办理程序如下:

(一)建设单位到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办理气象行政许可申报;

(二)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应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类别在1个工作日内作出该项目是否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或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的意见;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项目,由建设单位与具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资质的法定机构签订有关合同。评估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并对评估结论负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应在签订有关合同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评估结论;

(四)建设单位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四、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市、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组,气象、发改委、建设、规划、安监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二)靠实部门职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监督和管理,建立并落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上级物价部门核准的技术收费标准和市政府规定的有关项目减免收费政策,确保风险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发改部门在审批重点建设项目、易燃易爆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时,应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论证的重要条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申请报告中未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不予立项、审批、核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在进行项目规划建设许可时,应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合格作为前置条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督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落实到位。

篇5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

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4参考文献

[1] 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2] 刘勇军. 加强能力建设,服务地方发展[j].气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 杜彩月. 许昌气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中国气象报,2009-11-10(2).

[4] 白瑛,苗东梅,金庆荣,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44-46.

[5] 刘可东,陈建春,朱根苗,等.黄山市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608-12609.

篇6

关键词:气象;三农;重要性;农业生产;灾害

一、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农业生产对象所处的外界环境,垂直尺度并不大。就植物而言,其上部边界最高不过几十米,下部边界深入土壤只限几米。这一范围的环境条件与生物有机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可看作一个系统:土壤-植物-大气系统。这个系统内的状态和有关机制决定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动物的参与形成新的系统。通过对这个新的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最终形成动物产量。在这个系统中,太阳辐射、温度、水分、空气等气象因子既作为农业环境条件之一,影响农业生产;又为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并通过影响自然环境中的其他因子间接地作用于农业。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当这些因子的组合处于最优状态时,才能使农业产品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反之,任何一个因子的不足或过量都对农业造成损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旱涝风冻,减产失收”,是中国古代对于气象与农业之间密切关系的概括。

农业生产也反过来影响气象条件。人们的生产活动是形成农业小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很多农业气象灾害往往通过采取一定的农业措施得以减轻或防止。人类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的工作,如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防护林带的营造等都会影响一定地区内的天气、气候状况。由农业技术措施造成的影响有时甚至可以大于邻近地区天气、气候的自然差别。

二、气象对我过农业生产的影响

天气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象及其衍生灾害方面。

1.气候变化导致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

2.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农业生产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

3.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有关重大农业工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

4.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的多个方面;

5.气候变化使中国海岸农业生产受灾机会增大;

6.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会对还没有收获的农作物和各种家畜造成冻伤,严重时会致命,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可能导致市场供应紧张。

三、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点

1.强化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农业气象服务。通过对农业气象业务发展问题展开的实地调研和讨论,深入分析当前农业气象业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农业气象发展的新思路;科学谋划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及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进一步认清当前我国农业气象业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提升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和效益。、一定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坚持气象为农服务是重点的方针不动摇,把农业气象业务作为专业气象发展的最优先领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

2.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进气象为农服务长效发展。基层,特别是农村历来是气象灾害高敏感区域,也是气象灾害防御第一现场。同时,由于基层(农村)基础条件差,通讯不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往往不能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应用水平不高,因而农村成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薄弱地区。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进气象为农服务长效发展。

3.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注重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作业装备现代化建设,增强基础保障能力;坚持需求引领、服务生产与民生并举原则,增强重点领域服务能力;推进科研体制创新,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快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安全监管能力。要切实增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不断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实现新跨越。

篇7

关键词 气候变化;红枣;产量;新疆泽普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05-0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各个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农业是最为敏感和脆弱的,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都将引起农业生态环境、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作物生产[1-2]。泽普县位于新疆西部,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晴天多,日照时数长,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耕期280 d,太阳辐射量600.404 kJ/cm2,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但气象灾害频繁,占自然灾害的70%,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均在几百万元以上。因此,研究气候因素与红枣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使红枣产业更有效地适应气候变化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泽普县气象站1961―2015年逐月气候观测资料,按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生成气象要素的逐季和年序列;红枣产量为泽普县林业局提供的2007―2015年资料。使用线性倾向和滑动平均气候趋势分析、二阶最小二乘法、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泽普县气候变化特征

分析1961―2015年泽普县观测站气象资料(图1、2、3),近55年泽普县气候变化呈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日照时数增多趋势,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2 ℃/10年(通过0.01显著性检验),升温趋势较显著;降水气候趋势倾向率为0.1 mm/10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为56.0 h/10年(通过0.05显著性检验),日照时数增多明显。分析5年滑动平均趋势变化,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年代际振荡明显,2005年至今一直处于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偏多期,降水量表现为3~5年振荡周期,目前降水略偏多或接近常年。

2.2 红枣产量及物候期气象条件分析

泽普县红枣主要品种为骏枣。利用2007―2015年骏枣产量分析平均产量,2007年红枣种植面积2 333.33 hm2,平均产量2 485.5 kg/hm2;2009年增至8 000 hm2,产量却下降为2 139 kg/hm2;之后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多,2012年来种植面积变化幅度较小,但平均产量增长幅度较大;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1.27万hm2,平均产量高达7 873.5 kg/hm2。

2.3 物候期气候变化对红枣产量的影响

红枣发育期气象条件与产量进行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枣产量与年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65,通过0.05显著性检验;与年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成负相关,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休眠期和花期红枣产量与降水量成正相关,说明适量降水对红枣生长发育及开花、授粉有利;坐果期到成熟期红枣产量与降水成负相关,降水天气多易造成红枣裂果烂果,严重影响品质降低产量;年平均气温与红枣产量关系不明显,但是果实膨大期和成熟采收期产量与气温成正相关,适温度对果实大小、色泽、含糖量等因子有利[3-4],有效提高红枣品质;日照时数与红枣产量成负相关,但花期和果实成熟采收期日照时数与产量正相关性显著。

2.4 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一是根据泽普县气候变化特征,加强田间管理,生长前期应注意浇水和施膨果肥,以提高果实品质、防止后期裂果。遇极端降雨,要采取有效排水除涝措施,或适当提早采收将损失降低至最低限度。二是加强红枣发育期天气观测,找出红枣气象灾害指标,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预警平台,提供采收期中长期天气预报,为红枣生长期提供针对性气象信息服务,降低损失。三是泽普县近年来实施枣粮间作,受灾年份可适当降低红枣的经济损失,正常年份由于增加了树间通风透光能力,使枣果的品质得到提高,再加上粮食收入,效益可观。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进行科技种植已成为一条缓解气象灾害、病虫害和提高产量、品质的科学道路。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农业服务。

3 结论

根据1961―2015年气象要素变化,目前泽普县处于气温偏高、降水略偏多、日照时数偏多期。要加强研究红枣各发育期气象因子与红枣产量的关系,掌握红枣生长发育期对降水和气温的需求,有效利用气象条件,防范气象灾害,结合实际,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红枣品质与产量。

4 参考文献

[1] 英杰,杨秋荣,康桂玲,等.沧州金丝小枣优质高产区土壤地球化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54.

[2] 陈恒山,宋文,王岩.红枣安全越冬防护技术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11(3):46.

篇8

关键词:气象防雷检测 常见问题及措施 技术落后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49-02

我国地域辽阔,因此所面对的气象现象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气象灾害当中,雷电灾害可谓是当别严重的灾害之一,每年都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力物力以及人身安全等各个方面的损失。因此,加强对雷电的检测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1 在M行气象防雷监测工作过程中常遇见的问题

1.1 针对防雷检测的技术比较落后

如何实现气象防雷安全检测,是关乎一个国家民生安全的重要内容。在对各类建筑物和设备进行防雷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防雷检测工作的相关技术标准以及规范要求进行。但是,因为我国目前的防雷检测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的防雷技术水平还是处于一个比较落后水平和阶段。并且,对于气象监测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匮乏与欠缺,致使针对气象防雷的检测技术不能够在技术上有所发展和提升,使得我国目前的防雷检测工作不能够得到高能、高效地顺利开展。

1.2 有待完善气象防雷检测工作当中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在对气象防雷的检测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导致有关气象防雷检测的制度法规建设的不是很完善。由于该种制度与法规的欠缺,致使气象防雷检测方面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具有良好的执法意识,以至于企业单位和普通居民在防雷工作上缺乏一定的认识,并且缺乏对依法办事原则的认识。甚至有的单位,根本就不懂防雷检测工作的重要性。由于有关的执法人员对气象工作的认识处于一种比较基础的程度,因此,存在很多的不足,在执法过程当中,这些不足都会对防雷检测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其不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

1.3 在气象防雷检测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雷电灾害的认识上存在着普遍的不足。由此带来了人们对雷电的防范不足。检测防雷防静电接地、避雷针等设施,在防雷检测工作当中属于一般的工作,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通常会使得工作人员存在认为防雷检测装置只包括防静电接地、避雷针等设施的认识。但是从国家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来看,上述所说的防雷装置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其中的各种防雷配套设备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就需要防雷检测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诊断以及正确的评估。然后根据这两部分结论再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意见。

1.4 不具有明确的气象防雷检测性质

在对各类建筑物和设备进行防雷检测的过程中,对于使用的检测设备及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国家和人民都是有利的。同时,其本身又具有服务的性质,所以对于工作人员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其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其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不一样,所以在收费问题上也存在差异。所以,一些工作人员将收费作为检测的标准,由收费来决定检测力度。当收费过低的时候,工作人员就会滞后、推诿检测,进而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极为严重的威胁。

2 怎样解决防雷检测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2.1 优化气象防雷检测工作技术

要想对气象防雷的检测技术进行优化,可以对员工实行定期的培训,以使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来加强对业务技术的学习,加强跟业内同行的交流沟通,共同进步,互相学习。对防雷检测工作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的建设,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够积极加入到实践工作当中,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将其应用到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同时,要想达到防雷检测工作的完善,还需要对SPD智能防雷系统实行一定的技术升级同时进行更完善的安装防护,以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免受威胁。

2.2 健全气象防雷检测管理制度

在当今,我国对于气象防雷还存在着专业不精、制度不全的问题,所以应该双管齐下。首先由政府进行牵头,加大对气象防雷检测的资金投入,重视有关的气象防雷检测工作,建设现代化的防雷检测队伍,加大对防雷检测重要性的宣传,使得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地方政府能够对防雷检测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支持和理解防雷检测工作的开展。同时,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对人才的储备,保证防雷检测工作能够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以及精准性,进而提高在社会上的公信力。

2.3 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知识宣传

需要对雷电灾害的破坏性具有正确的认识,加强宣传有关雷电防护方面的知识,提高防雷的效果。可以通过广播、报纸、手机微信以及电视等方式来对防雷知识进行宣传科普,使得人们清楚地认识雷电的危害。使其了解雷电是一种可以预防的气象灾害,从而提高其观看、收听天气预报的积极性,了解有关的防雷常识,进而降低在雷电灾害当中的人身财产损失。要及时的公布雷电监测结果,并且使用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等,来对防雷检测进行普及,提高群众对雷电天气的掌握程度,进而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雷电天气。

2.4 增强群众防雷减灾意识

目前,人民群众对于雷电灾害的认识程度并不够,缺乏对雷电灾害的预防意识。因此,当在发生雷电灾害的时候,不能够有效地避免其所造成的损失。这就对人们的防雷意识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要求人们提高对有关防雷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使得自身的防范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比如,不能够在雷雨天气的情况下,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打电话,撑打铁头雨伞等,这样很容易发生雷电的伤亡现象。如果具备一些常识,就会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3 结语

雷电这一气象灾害,不但会损害到人民的财产安全,同时对人民的生命安全也具有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大对雷电监测控制技术的资金投入,提高人们对雷电预防常识的宣传以及普及对于减少雷电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润润.气象防雷检测工作常见问题及措施[J].南方农业,2015,9(21):218.

篇9

关键词 气象科技;雷电防护;安全知识;宣传误区

中图分类号 S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1-0193-0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深入贯彻实施,城市建构筑物防雷安全平均合格率越来越高,因建构筑物防雷不合格原因造成的雷击事件正在大幅度地减少。可是在另一个方面,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和中小学校)在野外遭雷击的事件却在不断地增多,[1]据我们调查发现,这其中除了气候变异和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雷击频率增高等客观因素外,还与我们在这方面的科普宣传中存在误区有一定的关系。

1 以定性的雷雨天气预报作为雷电预警信息,模糊了雷电与雷击的概念,麻痹了人们的防雷安全意识

进入21世纪后,以报纸、广播电台、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广告牌等为载体而无处不在的天气预报,作为一种公众信息,已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男女老少普遍关注的科普知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气象台站,都是以未来当地可能出现雷雨或局部可能出现雷雨这样一种定性化的天气预报,作为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的。然而,预报毕竟是预报,预报有雷雨其结果不一定会出现雷雨,出现了雷雨虽有雷电也不一定会有雷击,因为只有在人或物体遭到雷击时才会形成所谓的雷电灾害,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尽管气象台站作出了未来可能有雷雨的预报,同时也了雷电灾害预警信息,而且确实也下了雨听到了雷声,但往往由于雷暴云离我们较远或雷暴云底离地面较高,而最终没有出现雷击事件、造成雷电灾害。更何况即便是发生了雷击,其击中建构筑物及人员的几率也是很低的(当然,虽可能遭雷击的几率很低,但只要有哪怕是一次被雷击,也足以造成严重后果)。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雷电预警信息并没有产生实际效应,而没有效应或很少产生效应的预警信息是不可能起公众警示作用的,犹如《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前些日子我们去山区农村调查,那里的很多农民朋友尤其是中老年农民朋友对我们说,农民不可能因为听了“今天、明天或是后天有(或局部有)阵雨或雷阵雨”这样一种模糊的天气预报消息,而放弃宝贵的劳动时间的,特别是在十分紧张的农忙时节(因为此时恰恰也正是多雷雨季节),除非你们能给我们提供准时准点的雷击预报信息。显然,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氛围下,农村野外雷击事件逞逐年增加趋势是很自然的了。而实际上,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面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2 雷雨天外出穿胶鞋可以起防护作用的说法,混淆了市电与雷电的差别,弱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近些年来,经常有关于青少年在野外运动场上踢足球或打篮球时,因遭雷击发生集体性伤亡事件的新闻报道。与此同时,不少媒体在宣传雷电防护知识时,提醒人们在雷雨季节外出要着胶鞋,以增加人身的安全性。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即使是对于市电,除了专业用的标准绝缘胶鞋外,一般性胶鞋我们都不敢说是安全的。我们日常使用的市电电压不过数百伏,而雷电的冲击电流有数万安培到数十万安培,因此而产生的交变磁场感应电压高达万伏甚至数万伏,其瞬间能量可使局部空气温度升高至数千摄氏度,足见传统的绝缘理论及市电操作经验是不适用于雷电防护的,更不要说是一双普通胶鞋了。类似的还有如“雷雨天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的说法,意在警示人们:这些器具有可能引雷烧身。说羽毛球拍和高尔夫球杆能“引雷”,同样缺乏科学依据,试想,面对电流、电压特超强,温度特超高,闪击速度特超快(一般约为50~100微妙)[3]的雷电,在同一条闪击带(同一个闪击通道)中,除了较高大的物体会先于较矮小的物体遭雷击外,人的肩上是否扛有羽毛球拍或高尔夫球杆,并无什么大的区别,道理很简单,因为强大的、凌空而下的、且极速前进的雷电流不可能受制于一杆小小球拍的牵引,反之亦然,一杆小小的球拍是不可能改变强大的雷击通道的,因为它的闪击速度实在太快了,以至于快得没有任何东西能有机会去改变它。今年暑期我们去城郊调查,适遇一群正在冒雨打篮球的中学生,劝他们停止打球回到室内去(因为此时雷声隆隆且还有更强的雷雨云在快速移来),他们竟满不在乎地说自己不是在打羽毛球而是在打篮球,还穿着胶鞋呢,不会有事的。边说边继续打球。

篇10

关键词 气象服务网站;灾害预警系统;开发;应用;山东临沂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282-01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每年经常会发生各种气象灾害,特别是旱灾、涝灾、冰雹等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非常大,使得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农业生产都没有保障。因此,临沂市亟需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定的参考[1-2]。

临沂市气象局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了临沂天气业务服务平台。该平台基于mysql数据库,使用了多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JavaScript 、C++和JSP等进行开发。该平台于2010年5月投入业务运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为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增加了一条服务途径。

1 气象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

该平台的开发是基于应急预警、预报预测和气象视频、天气实况等,临沂市天气业务服务平台首页见图1,该平台主要实现了气象视频、电视气象频道直播、天气实况等功能。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有以下几种。

1.1 气象灾害的应急预警

在首页醒目的位置滚动播出气象台的灾害性天气,主要包括雷雨大风、冰雹、台风、强降水等灾害预警信息。

1.2 气象视频

工作人员可以在后台气象预报视频节目,制作与上传节目内容,视频节目内容包括第一时间、专家访谈、谈天说地、天气新闻、CCTV天气预报、气象之声等栏目。每档节目都可以实现历史资料的查询。在首页的右边可以在线观看气象频道的电视直播节目的视频信息。

1.3 天气预报服务信息

主要包括短期预报、3 d天气预报、7 d天气预报、全国天气预报、周边城市天气预报、周边通航城市天气预报、生活指数预报等。天气预报信息以文本与图形结合的形式提供了全国逾2 500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查询。生活指数预报包括晨练指数、穿衣指数、感冒指数、交通气象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晾晒指数、森林火险指数、洗车指数、紫外线指数9项内容,为广大人们吃穿住行提供参考。

1.4 实况资料即时查询

包括临沂10个自动站、137个区域站、新一代天气雷达实况资料在网页上实现动态显示。站点信息和各类气象要素信息均从数据库中读取,由网页程序实现动态标注显示。利用FLASH插件实现动态曲线的绘制。

1.5 防灾减灾

主要包括气象预警、城市内涝、地质气象灾害、森林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栏目,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信息。

1.6 雷电防护和气象科普

主要包括雷电知识、法律法规、气象科普知识等方面的气象知识。

2 程序实现

2.1 预报实况资料功能的实现

预报实况资料的制作和,有很高的时效性,因此开发了完善的后台管理接口,管理人员可以在后台实现预报实况的录入编辑。

2.2 视频流媒体技术

服务平台对手机或者终端用户提供的视频服务采用流媒体技术,支持用户一边下载视、音频文件一边播放,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流媒体软件采用DSS[3],DSS是苹果公司提供的开源跨平台流媒体服务器软件,DSS可以在Linux、Mac OSX 或 Windows 等上面部署。

2.3 JSP动态网页技术

网站采用JSP(Java Server Pages)[4]脚本语言制作,JSP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JSP页面由HTML代码和嵌入其中的Java代码所组成。服务器在页面被客户端请求以后对这些Java代码进行处理,然后将生成的HTML页面返回给客户端的浏览器。JSP具备了Java技术的简单易用,完全面向对象,具有平台无关性且安全可靠、主要面向因特网用户的特点。利用服务器端脚本可以建立与MySql数据库的连接[5-6],并将根据特定条件下从数据库中检索得到的数据结果放到普通的HTML代码中,且这些服务器端脚本不依赖于任何浏览器和用户使用的平台[7]。

3 结语

2010年5月该平台投入业务运行后,实现了多种信息的实时,包括短时间临近预报预警、灾害信息、视频及决策服务等,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又增加了一条服务途径。

4 参考文献

[1] 王遂缠,孙林花.基于Internet平台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及气象信息系统[J].气象科技,2007,35(2):295-298.

[2] 李集明,沈文海,王国复.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5):621-628.

[3] 张延龙,庄玲玲.3G气象服务平台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0(24):43-44.

[4] 李存斌,樊建平.JSP高级编程及其项目应用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343-369.

[5] 姜晓铭,刘波,张亦华. JSP程序设计精彩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