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

篇1

【摘要】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特性,其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强调的是实用性,因而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时的调整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型途径。截止2009年,全国已经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近190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5%,覆盖了全国的30个省,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现今,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特点

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不少独立学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这些院校主要依托于母体学校设立特色专业吸引生源,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等热门专业;在招生上主要面向的是二本线以下,专科线以上的学生,目标定位在本科教育的末梢和专科教育的前端,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才能的应用性人才。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由于目标定位和普通高校、专科高职学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首先,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独立学院学生高中基础知识的系统性较差,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对部分科目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其次,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自我管理能力弱,自我要求较低,这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80年后或者90后的独生子女有关,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较多的自我主张,团队合作意识弱;最后,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综合素质强,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入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好,物质条件优越,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和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部分学生还接受过特长教育,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并在文艺表演方面的能力出众。

三、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要求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独立学院开设的热门类专业之一。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上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而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上则要求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兴趣。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其通过文字理论、图形、数学模型等形式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进行抽象概括,对于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导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但是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数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一直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科目。

四、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授西方经济学的要求

篇2

适应专业需要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适应经管类专业化教育需要,把课程融进教育之中受整个社会行业的“专业化”浪潮影响,教育专业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行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商界追求提供给消费者越来越“专业化”的服务,教育界也随之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进行专业化的教学改革。无论是经济类专业教育还是管理类专业教育都经历了一个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在当前高校各经管类专业教育中,要想在广阔而深邃的专业领域成就精英式的专业化教育,必须能对经济“全局”进行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只有对经济领域的主要构架诸如经济理论与经济知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经济与市场、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概略的了解,专业化教育才能深入。作为学科体系基础课程的西方经济学,恰是对经济知识进行框架性、整体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经济层面的理论阐释,也有微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分析,同时揭示出经济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致力于该课程与各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让学生能具有知识的包容性,也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视野,为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同专业差别化教学,把课程融进专业之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经济知识的内容和知识结构的需求也就不同。所以西方经济学采用差别化教学,分别寻找经济学与不同专业的对接。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可能呈现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教学,不同专业精心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差异化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致力于挖掘经济理论与市场变化的关联,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市场分析,如何洞察经济形势的变化,来把握新的商机;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经济学模型进行市场分析,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策略调整。而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除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外,注重经济知识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资本运作等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革新教学方法,把课程融进思想之中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加上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单调,又依赖于数学和模型这个基本工具来解读,所以经济学是一门很难而又不容易靠近的学科。降低理论深度,增加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向。由经济热点或新闻的介绍入手,结合所学的经济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背后蕴藏的经济道理。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启发学生分析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好奇心。通过具体的案例,用经济实际热点问题进行基本原理讲解,突出经济知识的运用性。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将经济思想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贴近日常实例教授,把课程融进生活之中如何让经济学大师的思想精髓和经济理念走入“寻常百姓家”,让经济学离人们不再遥远,让学生利用大师的经济理念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且从中受益,是课程的关键。为此,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尽量将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学以致用,能用经济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总结出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出现的著名经济学家,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新颖事例,对经济学家们的重要理论思想和观点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论述。

实行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教学,把课程融进学科之中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相对于市场营销、广告、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等课程来说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与这些相关课程交叉讲解,既能让其他专业课为经济学服务,又能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成为其他课程的分析工具。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将经济学知识向相关领域渗透的能力,还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的趣味性,扩展西方经济学在不同课程中的吸引力,巩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

篇3

金融危机给国际金融乃至国际经济提出了创新和监管之间乃至私有制与公有制之间张力的新课题。这一新课题的普遍性必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中以特殊性的具体历史形式表现出来。当下中国经济,就形态而言,已经走上新常态,就运行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走上市场决定阶段。这些情况必然向正在生成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出一系列新问题。因为完全回避当下问题的教学活动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西方经济学》作为中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其教学中对这些问题做出或多或少的思考。

一、教学目的:培养有历史感和创新能力的公民或新一代经济学人

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这是思考《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前提。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先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品行良好的资产阶级社会公民或新一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人,这一见解合理地提出了培养品行良好的公民或新一代经济学人的教学目的。

不仅《西方经济学》教学有其前提,而且《西方经济学》本身也有其前提,只有明了《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前提,才能明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保罗?萨缪尔森在《一个折中主义者的宣言》中称自己的经济学思想是“有限的折中主义”,这一“有限的折中主义”的前提是“现代混合经济”[1]21,23,这就是一个证明《西方经济学》本身也有其前提的证据。

根据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西方经济学》的前提是社会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正如保罗?萨缪尔森所说:“漫游了经济学领地之后,我们的心得是,无论是无管制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是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二者都不能有效地组织起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社会。这一点已为经济史所证实。”[1]22同样地,根据社会存在是历史的产物的原理,社会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也是历史的产物,这就是说,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历史的产物:第一,无管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产物。这是马克思在其一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反反复复地向人们证明的一个事实。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根本上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历史的产物,从而表明了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属性,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经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经济学理论的资产阶级立场。第二,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也是历史的产物。林毅夫、蔡■、李周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认为,传统的计划体制形成的原因是政府在资金稀缺的条件下为了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而做出的选择,这就证明了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也是历史的产物。①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是历史的产物。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实现人民自由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在生成之中。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了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了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工业生产力和城市生产力有了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也不是没有可供减轻甚至避免这些问题的措施可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人们没有彻底学会。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一定要着眼于《西方经济学》本身,即我们生产和生活于变化中的经济制度,才能明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从人类史的角度看,正在生成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比较起来,显然是初升的太阳。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意义在于,人们在见证了西方经济学在预防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的缺陷之后,开始了进一步创新西方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这是西方经济学的机会。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中国传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有历史感和创新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或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中国大学生,只有明了人们生活于或者曾经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即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正在生成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性),从而有历史感;只有明了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对新一代经济学人创新思维的挑战,从而有创新能力,我们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才能实现其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中国经济问题引出的概念、方法和思想

教学内容构成教材,教材内在地有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和内部逻辑的一致。根据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教材”也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当下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正经历着变化的经济制度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一手教材。其次,人们借以分析这些经济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手教材。

明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有历史感和创新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或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人之后,我们讨论一下《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上,就第一手教材而言,依据历史的顺序考察,它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就中国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这第一手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仅如此,这三个内容是相互关联的,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成的前提,而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在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挑战中生长起来的,因此,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

就第二手教材而言,因为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中国化的产物,而又是对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性研究的产物,所以,我们要选择借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手教材的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必然表现为对一个个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对一个个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又必然引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及其体系的分析。显然,最理想的教材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研究和叙述主体的教材,在研究和叙述这一主体的过程中不断地回应对过度管制的中央计划体制和无管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分析。这样的教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有学者研究认为,可以借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研究中国改革有的问题,特别地,可以借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研究中国改革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丰富和发展西方经济学,使西方经济学真正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科学。而笔者认为:第一,以中国经济问题引出的概念、方法和思想,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研究和叙述主体展开《西方经济学》教材;第二,中国的经济问题不同于欧美的经济问题,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因为中国的经济制度不同于欧美的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可以参考借鉴但不可以直接选用引进版的欧美《西方经济学》教材[2]。

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47-02

作者简介:李舟(1979-),女,贵州赫章人,广西工学院财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升级与贸易发展。

一、引言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教材在高校教学中具有明确教学内容、引导教学方向、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必须研究新趋势、探寻新思路、凸显新特色,以推动地方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促进高校教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本土化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其基本原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演绎。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理和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用以解释经济活动参与主体的行为和各类经济现象。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然而,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是西方经济学者对本土经济问题的不断思考、研究和总结,并最终形成的理论流派。因此,任课教师希望通过讲授“原汁原味”的西方经济学,从而体现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理念,就会导致其在教学中忽略与我国经济实践结合,出现理论教学脱离实践分析的情况,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学非所用”的错觉,影响学生对经济学核心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中国的经济问题不同于西方国家,要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经济学教学必须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为体、洋为用”为原则,既能解释市场经济的通性问题,又要探究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特性问题,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语言来诠释中国的现实问题,并将之融入教科书和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经济学“为我所用”的教学目的,即经济学的教学本土化。

作为高校教学水平和教改成果的重要载体,西方经济学教材必须从内容编排、文字撰写、案例筛选和教学资源充实上力争突出本土化教学原则,坚持教材建设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一致,编写出适合地方院校本科教学需要的本土化教材,以提高学生理解及运用经济学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素养,使教材建设成为体现地方院校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的特色之选。

三、地方高校推进西方经济学教材本土化的几点建议

(一)组织资深教师,编写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本土化教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出版的冠以“西方经济学”名称的教材已多达数百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西方经济学的原版引进教材或翻译教材,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这类教材知识量大、内容系统、更新较快,但由于教材内容过于庞杂,理论和案例与中国实际存在差距、价格较高等原因,并不适应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需要;另一类是国内高校的自编教材,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等,这类教材往往存在学术观点突出、倚重理论分析、应用性较弱等问题,极易使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背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自行编写适用的本土化教材。教材既可以组织本校教学经验丰富、知识面广、富于实践精神足的教师联合编写,也可以组织同类院校的资深教师合作编写。对于编写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典型案例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应当增加实践应用型内容的设计,以着重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西方经济学知识。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还应当将经济学的前沿信息适时融入教材中,使所编教材能够及时跟进学科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关注新思维、新视野以及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

(二)整理中国案例,增强本土化教材的中国特色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是内容多而略显松散、侧重数理分析、体系庞杂和概念抽象,有着复杂的理论体系。因此,受其影响在国内教材编写中常常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枯燥、无趣,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如何采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将成为地方院校本土化教材建设的关键。为此,教材撰写者必须长时间、多渠道地收集和整理本土案例资源,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筛选有用信息,应尽量选择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典型案例。当然,案例的搜集和整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注重日常累积,应不断参考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丰富资料,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日积月累,才能形成丰富、充实、多样的案例库,使本土化教材真正做到案例辅助理论、理论贯穿案例的互相辉映。换句话说,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站在客观角度来探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中寻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能力。因此,地方院校的本土化教材可以尝试以中国案例为导向的编写风格,以案例说明问题、由案例演绎理论,形成区别于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国外引进教材的中国特色。

(三)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本土化教材的立体化

立体化教材,又被称为“多元化教材”,是指除了具有传统纸介教材之外,还包括与教学内容配套的音像制品、电子资料和网络出版物等的一个整体教学、学习解决方案。立体化教材之所以得以广泛推广,主要在于立体化教材体系的构建,改变了纸介教材的单一文字表现方式,通过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的教学资源整合,形成声、光、影、图、文的立体展现,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全方位刺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满足学生灵活、多元的学习需求。可以说,将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教材推向立体化,通过教师精讲课程内容,学生研读辅助资料的方式,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也使学生有空间、有渠道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由“教师要教”变为“学生要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当然,实现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材立体化,必须善于挖掘和集聚地方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树立“促教和促学”互融互补的现代教育理念,协调立体化教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指导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发立体化教材,可以立项方式敦促教师勇于探究、勤于钻研,带动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强化教师的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具备网络教学能力和扎实计算机功底的教师,以优秀师资力量的聚集作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重要保证。

(四)转变语言风格,探寻本土化教材的自学导向

教材的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难易性。以往,国内西方经济学的任课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偏重对概念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使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成为纯粹的基础理论、模型的学习过程。这一教学习惯也导致国内不少西方经济学教材出现“以教师为主体”的编写风格,文字生硬、理论抽象、描述冗长,常被学生戏称为“严谨过度,趣味不足”的学究型教材。因此,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材可在原有叙述与说明为主的单一阐述方式的基础上,补充多种陈述方式,并进行科学设计以达到多种阐述方式的合理搭配。比如,可以通过类比培养创新性思维,通过比较与分类培养组织思维,通过引入正例与反例的方式培养辩证思维。而且教材的文字应简要易懂,语言可诙谐生动,图形须清晰易辨,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生阅读、理解与记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观教育理念的写作风格,将教材建设成为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郭彤,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32-02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课之一,由于其理论比较抽象,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方法就是其重要方式之一,它的采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案例教学是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案例分析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先于其他专业课程开设。对于首次接触大量经济学专业名词的学生而言, 感觉其理论,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较为抽象。通过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例如,在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可以让学生就当前的中央投入4万亿用于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政策进行讨论,分析这一政策的原因,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的相关理论。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2.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通过案例教学这一载体,这一难题可以有效解决。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经济学案例教学要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要以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枯燥生硬的苦差成其乐融融的求知欲。以“消费者行为理论”部分的教学为例,按原来的教学模式对其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时,由于该理论包含了较多的心理分析和专门术语,许多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和运用。而如果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问题入手,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为例,则可以通过更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

3.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壑,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开展内容复杂、知识涵盖面广、关系国计民生的综合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要求同学们用IS―LM模型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等问题。同学们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造力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之后,大家都反映对枯燥的经济理论越来越感兴趣了,并且进一步了解了的国家的政策,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有助于师生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互动中,活动的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尤其是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 具体形式也多种多样。形式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形式。

1.课堂穿插案例。这是案例教学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方式,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消化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教师既可以采用经典的传统案例,也可以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选取新案例。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案例多来自国外,对于这类案例选取时要考虑到中国当前的经济实际。实施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案例材料,学生个人阅读,课堂分析讨论,教师总结。

2.章节总结时分析案例。这一阶段的案例可以确定为问题型的小案例。教师在某一章节的授课结束时,为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本章基本理论知识而选取的案例。具体方式可以是由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此章节或相关问题的理解。

3.综合案例讨论。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以后,有意识地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这一形式适合于某一章或几章教学内容结束以后,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涉及内容复杂、头绪多的实际案例的能力。如在讲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等章节的基本理论以后,就可以针对去年中国呈现的通货膨胀和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等综合性案例讨论和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等等,在运用中强化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相互配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相互配合。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要求学生首先掌握理论的要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案例讨论,一定要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否则,案例讨论难以展开,即使勉强为之也很肤浅,分析不到问题的实质,收效甚微。因此,知识传授是主要的、先行的环节,要扎实学好基本理论,不可忽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作用,为案例而案例。

2.西方经济学理论学习与中国的现实案例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与中国现实情况和历史文化背景有较大差异,目前我们国家也缺乏系统的、本土化的案例。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案例,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国家的现有案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收集、编写以中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案例,更多地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以便较好地将所学“ 西方经济学” 原理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

3.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数理模型之间的关系。经济学与其他的社会科学不一样,它更多地用数理模型说明社会经济问题,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命题的正确性,注重数理推导和计量检验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案例教学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学生容易感兴趣,也容易接受,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案例教学迎合学生口味而忽视经济学的逻辑严密性、抽象性,忽视对数理方法的训练,而是应该主张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配以大量的经济数理练习,通过规范严格的训练,让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

4.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特点问题。突出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为了强调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相对独立的地位,强调以专业化标准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力求把学生已有的理论素养、知识文化转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把枯燥单调的理论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解变为师生的教学互动,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教师的讲解不再是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告诉学生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兹.西方经济学小品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李晓西.宏观经济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付泳,林军.对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思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篇6

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师生从问题背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疑问是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例如,在讲解弹性理论时可提出下列问题:哪些商品可以“薄利多销”,为什么说“谷贱伤农”?又如,在讲解教材成本理论内容时可提问: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为什么不停业?经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二、比较教学法

比较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罗列比较。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西方经济学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性质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透过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原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对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可能性曲线,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等进行比较。

三、引导教学法

引导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在讲解教材中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消费者以一定量的货币购买各种商品时,如何购买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学生陷入迷惑,经过思考,发现关键在于确定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最终判断购买各种商品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否相等。

四、讨论教学法

这是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对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的有效方法。通过讨论,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从中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以便今后实行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讨论教学使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相关商品问题时,两种替代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而两种互补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学生容易混淆。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苹果价格下降对梨的需求量有何影响、剔须刀片价格下降对剔须刀的需求量有何影响”等等,在讨论中及时给予指导,最后在讨论完毕后,做好讲评与总结工作。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讨论、分析、讲评、总结,使学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电大《西方经济学》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征,例如在讲解教材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理论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和分析讨论“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代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经济学原理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这样,学生听起来,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而是贴近经济生活的实例。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电大学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马良生.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陆小民.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J].科技资讯,2007,(22).

【作者简介】彭秀琴,女,仪征电大讲师,会计师。

篇7

关键词: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233-02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完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是侧重培养学生面对工作实际,应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发展自己的智慧和潜能,用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来解决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体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价值。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适合其他重点高校学生的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等并不完全适合他们,需要我们进一步根据其特点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及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一) 西方经济学教育思想方针中存在的问题

1.初学者对于西方经济学认识上往往存在差异,容易产生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倾向。中国对外开放30年,我们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的一些理论。但一部分人却认为西方流传来的就一定是好的东西,从而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这就需要经济学教师在讲解中要注意意识形态问题,认清哪些可接受、哪些不适合中国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一部分人完全否定西方经济理论,认为这是西方事物,不适合中国,这种观点同样具有弊端。

2.学生对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误区。西方经济学是运用数学公式、图形来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应用于实践,一部分同学由于数学基础薄弱,认为经济学难度大,采取主动放弃的态度。本、专科学生、不同系部的学生对经济学的认识也有所差别。许多本科专业在考取硕士研究生时要涉及到该门学科,所以,计划考研的学生对此重视程度较高,他们能够扎实系统地进行学习。但许多专科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不是专升本的必考课程之一,因此他们在主观上就没有将经济学放在重要位置。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灌输式”教学手段显现弊。首先,同一班级学生层次出现两极分化是我校学生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现象同时出现在本、专班级,而且专科班级该现象更加明显(一部分要参加专升本,一部分忽视学习)。当这种现象较大面积出现时,就给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同时要兼顾两个极端是比较困难的,而单纯满堂灌的方式,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次,长期受到“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更习惯于被动学习,主动思考能力不强,其思维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认为通过老师讲解,努力记住公式、图形就认为掌握了学习技巧。但经济学要求理论与实际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明显感觉到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所以,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总体教学效果成为经济学教学目标之一。

2.是否该将课本知识面面俱到。西方经济学共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知识量大,且具有一定难度,若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详细讲解,势必会造成课时量不够、学生压力大;如果将重点仅放在各种模型公式上,又影响学生拓展知识面。所以,如何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成为经济学教研活动要解决的矛盾之一。

3.习题课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由于西方经济学知识涵盖范围较广,又运用一定数学知识,所以,需要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习题课的重要性能够达成共识。但习题课就是无止境数学公式的计算吗?哪些习题是具有代表性的?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核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手段单。传统的闭卷考试具备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其弊端,这种方式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同学临近期末开始集中背题,把老师每章讲的知识点特别是计算题熟练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却导致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化、案例分析题失分较多。

2.考核方式能否真正反映学生日常学习水平。各种考核方式都存在其优势及弊端,如何能够找出一种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拉开差距,真正反映教学成果的考核方式尤为重要。

二、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手段中的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认识问题

1.教师应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选择地运用,取其精华。不加任何评论,完全以全盘肯定的方式接受西方经济学各种理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经济教研室随时开展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针对某些有争议的理论集体讨论,共同研究怎样客观公正的运用理论。同时,对于经济与社会热点问题,我们也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分析、解释,通过探讨,各位教师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准确把握时事热点,及时互相交流学生学习思想动态,交流经验,做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经济学教师试图在第一堂课就解决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误区。教师应指出,西方经济学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经济学思维可以更加理性地生活。例如,西方经济学基本上是在学生大一下学期开设的课程,老师会在刚上课时就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资源的稀缺性进行选择。大学四年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位同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四年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要在学习、社团活动、兼职工作中进行选择,甚至在考研、考证、考公务员中进行抉择,因为任何一项资源都是具有机会成本的,如何确立自己的方向从而充分利用时间最终达到最大满足程度至关重要。

针对本专之间的差别,教师应主张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科生涉及考研,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所以本科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更深,为部分同学后期考取研究生打下坚实基础,在学习范围上也相对较广。对专科学生更注重基本理论如何讲解透彻,首先要让他们听得懂,然后能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过于抽象的理论模型不做强行要求。

(二)教学过程中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完善

1.运用启发式教学,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校大部分学生受到传统灌输式教学手段的影响,对老师讲解的内容经过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等方式能够将知识点消化吸收,但发散性思维积极主动去学习知识的愿望不强。但西方经济学重点强调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所以,任课教师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求索知识的愿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提问式教学,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运用阶梯式教学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阶梯式教学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本科学生,教师做到抛砖引玉,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由教师讲解,甚至可以让学生一起运用公式进行推导,加深其印象。由于课时受限,对于无法进行充分讲解的章节,引导学生自学拓展知识面。

(2)针对专科学生,不建议将某些抽象难度较大的模型抠得过深过细,因为这样一来占用大量课时,二来学生容易陷入局部困难,忽视对整体的把握,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故而,对于专科学生,教师建议降低理论的难度系数,用较多的时间学习基本理论,联系实际,多加案例,做些难度系数较小的习题。

3.讨论课的正确运用。讨论课几乎能够调动所有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热情最高。此时讨论课的选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又与实际联系,在充分发挥学生思考空间的同时,又不至于让学生摸不到边际,所以看似一堂简单的讨论课对老师及学生的要求极高。一般老师先把所有同学进行分组,每组3—5人,在规定时间内讨论问题,各抒己见,最终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发言,发言结束后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问,在辩论的过程中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最终推导出结论。

4.针对同一班级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问题,老师们不主张一刀切的方式。课堂上对基本理论讲解后,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先从简单的习题做起,习题太难会令其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有进一步深入学习愿望的同学,可以额外布置作业,单独辅导。

5.恰当习题课的运用能够令学生们的知识得以升华。习题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把握课程脉络,选出经典、具有代表性、难度适中的习题,在计算的同时能够结合案例,真正做到画龙点睛。

(三)考核方式的完善

仅凭期末一张试卷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所以,西方经济学的考核不仅要来自80%的期末试卷成绩,同样要来自20%的平时成绩。

1.试卷主客观题相结合,每张试卷都至少有5个题型的要求,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

2.平时成绩同样具有客观性。通过出勤率、作业、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定量打分,甚至通过长期记录学生座位排次,结合学习状态,作为平时成绩依据之一。

篇8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案例浩如繁星,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也是一门学问。我想教学案例是和实践结合紧密的题材,不仅要紧扣理论主题,而且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使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对于西方经济学案例,要在教学中产生好的效果,一般应有如下特征:1.案例题材新颖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当联系现实经济生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选择近期发生的重大题材,学生对此关注度极高,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分析,更吸引注意力,学生参与思考讨论的热情倍增,教学效果也会立竿见影。例如,我给学生上课时讲到规模经济这个知识点,恰好在此前一天,全球首架波音787客机交付使用。对于航空史上的重大新闻,各电台报纸争相报道,学生对此也有了初步了解。历经约8年的研发试验,千呼万唤使出来的梦幻飞机,其设计及材料等成本之高可想而知。我和同学们讨论,如果波音公司分别生产一架,十架,百架和千架飞机的总成本和平均成本可能的变化规律,规模经济效应一目了然;然后,我再和同学们讨论波音787客机各重要部件生产的分工问题,在此之前的波音777客机的33主部件中仅有13部件在美国生产,其它部件生产主要分布在日本、英国、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国,而波音787梦幻客机的主部件将更多地在美国以外生产,美国的波音787飞机生产部件,在全球分布更广。中国航空企业参与了该客机的制造,并因技术先进而建造成本较低等优势,成为了波音客机部分组件的唯一供应商。中国航空工业所参与的787方向舵、翼身整流罩、垂直尾翼前缘工作的总价值可达数亿美元。中国的三大飞机生产企业成飞、哈飞及沈飞首次在波音先进飞机生产中分一杯羹,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我们继续趁热打铁探讨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中的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由此而产生成本优势,同学们领会和掌握知识的效果良好。2.案例题材经典有一种题材经久不衰,常在各论述中被人引用探讨且深入人心,这就是经典案例。例如我们在学习经济周期知识点时,其中讨论衰退阶段时,如果把1929年起源自美国波及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大萧条作为教学案例分析探讨的话,效果会相应突出,因为它是世界经济史上发生的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在讲解大萧条的典故时,可联系2008年全面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同时可继续引导学生探讨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案例题材准确西方经济学的案例题材很多,涉及同一知识点的案例数不胜数,一定要选择更为贴切的案例。例如在讲解生产可能性边界及机会成本时,许多教材上都讲大炮与黄油的故事,很多同学难以理解。如果选择另外一个案例:用有限的资源生产两种物品,例如有限的土地、人力资源等在技术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生产两种和人们生活结合更为紧密的物品棉花和粮食,题材更贴近生活也可能更准确一些。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课堂运用方法及技巧

案例教学应用普遍并且通俗易懂,在实际运用中的方法各异,产生的效果也有一些差别。我们通过对多个班进行实验发现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不满足于做一个倾听者,他们希望自己在一定时段内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选择一个小组的同学,要求他们按照要求完成教学案例的准备及课堂讲解工作。在实践中同学们踊跃参加,表现出了十分的热情,同学们制作的PPT课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学生代表在五到十分钟的发言中,充分锻炼了表达能力,在讨论阶段,教师作为旁听者或最后的评述者,整个教室的气氛更加融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出的问题也更有启发性。例如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在学习国民收入计算的知识点时,我给两组同学布置任务,一组选择我国GDP被低估的观点,而另一组我国选择GDP被高估的观点,要求两组同学分别提前准备资料和课件,在课堂展开讨论。在实际的课堂讨论中,场面火爆,双方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其中部分学生指出我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的前后矛盾,错漏重重,我作为仲裁人和教师,对很多问题没有及时发觉,倍感汗颜。俗话说教学相长,这是我的深刻体会。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主角积极参与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检验

篇9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

研究性教学法是欧美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社会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课题。

一、研究性教学法概述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即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一定学科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通过教师对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它特别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双向和互动交流,激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近年来,为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并在大学众多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法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真实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教学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且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讲授知识,课堂上缺乏师生交流,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研究性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通过探索问题,揭示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它以问题为先导,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掌握隐含在这些问题后面的知识;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它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课堂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的互动性得以加强,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为适应现代经济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极有必要实施研究性教学法。

三、研究性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设计为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课外研究活动和学业评价四个环节。

研究性课堂教学环节主要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其教学从创设经济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批判、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材的选择把握基础性、前瞻性与综合性。在组织和设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原则、学科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精简与知识背景广博相结合的原则。在研讨课题的设计上,应注重迁移性、生长性和应用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注重研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灵活多样而且具有创新性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单向传授式的方法向师生互动式的研究主导性教学方法转变,从而实现课堂的真正互动。

实践性教学环节则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经济管理实践活动。教师结合课程设计现场教学,通过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让学生取得第一手实际资料,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调查到总结、提高到完整的过程。这样,既可以验证在课堂中论证的结论的正确性;又能锻炼学生独立的动手和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课外研究环节实施课题研究和创新计划,要求任课教师力图跳出课堂和课本的限制,将课内外融为一体,通过网络建立课程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系列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撰写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拓展网上学习与交流、网上答题与讨论、网上作业与批改的新途径。在研究性课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自主提出课题项目的论证报告,向学校或校外有关机构申请立项资助,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最后,在以上三者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研究性教学学业评价体系,强化教学的研究性特点,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使其及时了解在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且即时发现不足,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使考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2006(2)P72—75

篇10

(一)学科流派众多,学生难于区分差别。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英国的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派。例如,以阿尔文•汉森(AlvinHansen1887-1975)、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915-)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以琼•罗宾逊(JoanV.Robinson1903-1983)、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oldor1908-1986)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以罗伯特•韦内•克洛委尔(R•W•Clower,1926-)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7.31—2006.11.16)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等。正是因为这种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状况,经济学才得以长足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得以紧密结合,关于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的学派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校学生,也很难理清思路去辨别哪种理论是主导的,这就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多样,学生难于理解掌握。与其他经管类课程不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它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等。实际上,该门学科大体上分成三种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说明就越多,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产生在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领域。这对首次接触到经济学的高校学生同样是个考验,因为同学们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文和理的区别,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大的挑战,一旦对数理模型失去信心,经济学是学不好的。

(三)理论体系庞杂,初学者难于分清脉络。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微宏观两个大的门类,而两个主要门类之下有划分成诸多的章节,实际上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比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了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在一次的教学周期内掌握,融会贯通,分清知识脉络,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四)知识体系更新迅速,教师难于及时调整。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要求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相比其他学科更新较快。国外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再版,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发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著作,被称作“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几乎两年就会改换版本。这种版式的调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改动与补充。任课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及案例的调整。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诸多特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地教学模式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味的板书和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几点改革建议

(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是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根本。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的质量和高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去读透该门学科的经典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货币、信息通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要与时俱进地阅读权威期刊的论文,掌握国内外的经济动向;要通过观察和调研,更多地去研究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与掌握,讲课时才会厚积薄发、行云流水,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而这些方法的使用要和课堂的讲授内容相结合,随时随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首先,经济学的经典教材都是以案例为基础的,在大量运用案例的同时,有效地把经济学理论传输给学生是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作为任课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现实基础上了解掌握理论。例如生产者理论中可以用一个大公司———通用汽车的案例贯穿始终;国内生产总值的讲解可以采用上年度本国的实际数据作为案例;基尼系数可以用我国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比较的真实数据作为重点讲解。其次,互动式教学法是适合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随时随地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作为大学教师,保持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的关键所在。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具有争议或属于某个流派的,这也正是该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老师如能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无疑对学生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实现了教学目的。再次,在经济学课堂开展多媒体教学。这是为了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有优势把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信息传授的效率。

(三)经典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独立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情况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是研究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对于未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如果进行相应的分组,让学生以营销部经理的身份去考虑如何进行合理定价从而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学生就会在仔细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开动脑筋,结合实际去拟定价格,在此基础之上再让每组学生选代表到讲台上阐述本组的定价策略,同学们相互探讨利与弊,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论文样式的报告。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而且对理论知识也不再生疏,从而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奥肯定律是阐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呈反方向变动,即失业率越高,通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通胀率越高。在我国当前的状况下,经济发展迅速,物价水平趋高,有通胀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国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这样就产生了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如何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何去更好地解释奥肯定律在当前中国出现的“悖论”。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学习理论知识,不仅掌握了经典理论,也了解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找到问题的根源的创新与钻研能力———也是当前大学生最缺少的一种素质。

(四)数理模型的双重讲解是解决教学难点的良好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数理模型非常的常见,随着学习的深入几乎每一个经济理论都会有相应的模型和公式。教师在上课时应把每一个模型理解清楚,讲解清楚,再用现实的情况加以深入浅出的点拨。例如,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是一个教学难点。三条曲线的形状、交点、拐点等都是有明确定位的。首先,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学生三条曲线的画法及彼此的关系;其次,讲解完之后要学生到黑板前板书,检验掌握程度;最后以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何三条线是这样的关系。以班级某门课程的期末成绩为例:总产量就是班级的总分;平均产量就是平均分;边际产量就是新插班学生的得分。“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上升状态”可以解释为:只要刚到班上的同学分数低于现在平均分,对于全班的平均分都是向下的拉动作用,反之亦然。当然,这一例子不见得恰当,但通过这样例子的讲解,几乎所有同学都会理解老师所要阐述的内容,再去理解模型就非常的简单了。

(五)课堂讨论、社会调研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时代,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为了很好的讲授一门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显得异常重要。理论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去检验自己,是师生双赢的策略。所以,任课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让他们走进现实社会去感受经济学理论的魅力。例如,研究商品的促销手段,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逛商场,不买东西,只观察商家的定价变化和所谓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这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偏好、收入、预期、替代商品价格中的哪一个影响因素。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专业的知识,加深了印象,甚至对学生在今后商品交易中也可以很清楚的分析自己的利害得失,从而进行最佳的选择。